理财规划分析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1:29

理财规划分析报告篇1

从以往的理财报告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理财报告刚刚兴起,格式完整思路清晰的理财报告就属于比较先进了。第二阶段:理财报告的思路格式大定,能够图文并茂多用数据表格表达者为优。第三阶段:就如目前,大多数理财报告能够通过图表使专业化的报告更通俗易懂,但有些优秀的理财报告能够通过定量分析使原先只能定性分析的内容更科学合理。这些新变化值得关注,我们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到这些定性分析的运用。

一、大量采用敏感性分析方法

理财报告是静态的报告,而它探讨的是客户长期财务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原来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经常是在“风险及提示”部分说明:本理财报告需要与理财师不断的沟通与修整。而目前有些银行在理财报告中大量运用简单敏感性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矛盾。

例如表一,通过列举多种可能利率情况下客户的还贷能力,使动态的利率变动情况有效地在静态的理财报告中得以考虑和解决。更好的方法是建立敏感性模型。这一般可用于两个具有线性关系的变量。例如在分析汇率波动对黄金价格的影响时,显然用上例中的列举法这种简单敏感性分析是不可能涵盖全部的,此时计算并建立线性关系的模型十分必要。据研究黄金与美元汇率存在以下线性关系:

金价(美元/盎司)=(欧元兑美元-0.2271)/0.0025

通过这个模型化公式,我们可以快速简单的测算金价,动态有效的确定投资组合的收益率。

当然,敏感性分析是基于大经济环境不变下的动态分析法,当投资的大环境改变时,敏感性分析是无效且有误导性的,比如由于基本面从根本上的改变,目前金价与汇率不存在线性关系,或者存在弱相关性,于是模型失效,如果照搬公式得到的金价应不足400美元/盎司,反而使分析不合理。所以敏感性分析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静态报告和动态变化的矛盾,但运用敏感性分析能够使客户更直观,报告更合理,时效更长。

二、模型化客户目标分析

客户目标分析是理财报告的核心。通过客户需求和财务状况制定并调整客户目标是整个理财报告的关键所在。原本理财报告中的客户目标分析,多通过对实际情况的阐述,定性的确定客户目标。而且客户目标分析和之后的财务规划分析彼此分开,互不联系,只是在最后通过财务可行性分析来检验财务规划是否能实现客户目标。现在有些行的理财报告通过合理假设和模型测算,用科学的测算来取舍客户目标,同时也使之后的理财规划与客户目标相互呼应。

例如,理财师首先假设一些基本条件:年通胀率和年收入增长为3%,年投资回报率为6%,年学费增长为5%。然后通过表二、三、四初步确立客户的理财目标并进行资金供求分析。最后通过表五反推合理的客户目标,从而确立新的理财目标。

这种通过缜密的数学推导得出的客户目标,其实用价值还有待探讨,但是这种方法确实是一种新理念的体现,在现阶段如果能够定量定性方法都用上,兼取优点,则效果一定很好。

三、定量数据、问卷、表格的印证运用

理财规划分析报告篇2

一、财务分析报告的内容与格式

(一)财务分析报告的分类。财务分析报告从编写的时间来划分,可分为两种:一是定期分析报告,二是非定期分析报告。定期分析报告又可以分为每日、每周、每旬、每月、每季、每年报告,具体根据公司管理要求而定,有的公司还要进行特定时点分析。编写的内容可划分为三种:①综合性分析报告;②专项分析报告,③项目分析报告。综合性分析报告是对公司整体运营及财务状况的分析评价;专项分析报告是针对公司运营的一部分,如资合流量、销售收入变量的分析;项目分析报告是对公司的局部或一个独立运作项目的分析。

(二)财务分析报告的格式。严格地讲,财务分析报告没有固定的格式和体裁,但要求能够反映要点、分析透彻、有实有据、观点鲜明、符合报送对象的要求。一般来说,财务分析报告均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提要段、说明段、分析段、评价段和建议段,即通常说的五段论式。但在实际编写分析时要根据具体的目的和要求有所取舍,不一定囊括五部分。此外,财务分析报告在表达方式上可以采取一些创新的手法,如可采用文字处理与图表表达相结合的方法,使其易懂、生动、形象。

(三)财务分析报告的内容。如上所述,财务分析报告主要包括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具体说明如下:

第一部分提要段,即概括公司综合情况,让财务报告接受者对财务分析说明有一个总括的认识。

第二部分说明段,是对公司运营及财务现状的介绍。该部分要求文字表述恰当、数据引用准确。对经济指标进行说明时可适当运用绝对数、比较数及复合指标数。特别要关注公司当前运作上的重心,对重要事项要单独反映。具体可借助一些财务分析软件,比如对应收、应付、销售情况等数据进行同比和环比等分析。公司在不同阶段、不同月份的工作重点有所不同,财务分析重点也不同。如公司正进行新产品的投产、市场开发,则公司各阶层需要对新产品的成本、回款、利润数据做财务分析。

第三部分分析段,是对公司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在说明问题的同时还要分析问题,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症结,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财务分析一定要有理有据,要细化分解各项指标,因为有些报表的数据比较含糊和笼统,要善于运用表格、图示,突出表达分析的内容。分析问题一定要善于抓住当前要点,多反映公司经营焦点和易于忽视的问题。

第四部分评价段。作出财务说明和分析后,对于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盈利业绩,应该从财务角度给予公正、客观的评价和预测。财务评价不能运用似是而非、可进可退、左右摇摆等不负责任的语言,评价要从正面和负面两方面进行,评价既可以单独分段进行,也可以将评价内容穿插在说明部分和分析部分。

第五部分建议段。即财务人员在对经营运作、投资决策进行分析后形成的意见和看法,特别是对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值得注意的是,财务分析报告中提出的建议不能太抽象,而要具体化,最好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

二、撰写财务分析报告应做好的几项工作

(一)积累素材,为撰写报告做好准备

1.建立资料数据库。可以借助财务分析软件来取得相关的分析数据,因为在财务分析软件下这些分析数据是很容易得到的。

2.关注重要事项。财务人员对经营运行、财务状况中的重大变动事项要勤于做笔录,记载事项发生的时间、计划、预算、责任人及发生变化的各影响因素。

3.关注经营运行。做分析报告前最好和老板有一次沟通,了解他真实的需求是什么,不然没有他想要的信息,再多的表格和数据指标都没用。要结合公司实际情况,从财务的角度分析实际业务,找出变量及原因,并用适当的词汇提出建议。也要多和其他部门沟通,从员工中得到一些信息,通过数字加以证实,明白每个数字背后的意义,并加深对企业相关业务的理解。

一项分析方案如果事前各部门讨论充分,并征得一致同意,运转起来问题不会很大。难在经常有临时或暂时性决策导致你的分析也是临时或暂时的——难免偏东偏西。今日看似有高度的分析,或许就是导致来日灾难的源头。所以,实际是分析预算当前执行阶段的合理性,即目前行动是否有实际性着陆点。

4,定期收集报表。财务人员除收集会计核算方面的数据之外,还应要求公司各相关部门(生产、采购、市场等)及时提交可利用的其他报表,对这些报表要认真审阅,及时发现问题,多思考、多研究。

5.岗位分析。大多数企业财务分析工作往往由财务经理来完成,但报告材料要靠每个岗位的财务人员提供。因此,要求所有财务人员对本职工作养成分析的习惯,这样既可以提升个人素质,也有利于各岗位之间相互借鉴经验。只有做到每一个岗位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才能编写出内容全面、有深度的财务分析报告。

(二)建立财务分析报告指引

财务分析报告尽管没有固定格式,表现手法也不一致,但并非无规律可循。如果建立分析工作指引,将常规分析项目文字化、规范化、制度化,建立诸如现金流量、销售回款、生产成本、采购成本变动等一系列的分析说明指引,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思维方式要正确

(一)成本分析、费用分析及损益分析是给内部管理部门看的,所以分析方法和思路最好向管理会计靠近,而不是在传统的财务会计范围内寻找答案

管理会计注重标准的设定、差异的分析、责任的划分。比如分析费用,要有费用的标准,比如差旅费的月度开支标准,实际是超支还是节省,原因是什么,责任在哪里,如果要改进管理,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比如损益分析,除了损益表上的最后的净利润数字外,分区域的损益情况如何,每个客户的贡献有多大,与预算相比完成情况如何,产品价格走势是什么样,这些有助于总结管理和经营情况,并进而指导决策层改善经营的信息,是作为向管理者服务的财务分析人员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做成本费用分析时,我喜欢采用“鱼骨图”的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查找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不是说不能用指标分析,只是在用指标分析原因时,要善于从管理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二)财务损益分析也就是财务经营成果分析、利润的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完成情况。与公司去年同期比较,完成公司全年预算数。预算完成分析;销售增长分析;企业收入构成分析(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现销收入和赊销收入;主营业务构成;地区收入构成);影响收入的价格因素与销售量因素分析;详细分析经营情况。

2.利润指标完成情况分析。与公司去年同期比较及完成公司全年预算情况,分析其变动影响因素。主要分析主营业务利润和净利润上升或下降的原因,分析各主要产品盈利能力。预算完成分析;利润增长分析;利润构成分析(各项利润构成;主营业务利润构成;地区利润构成);各项利润分析(净利润、利润总额、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会计调整因素影响。

3.主营业务成本分析。与公司去年同期比较及完成公司全年预算数,进行分析说明其增减因素及影响程度,找出产生问题关键所在。预算完成情况分析;主营业务成本降低额;主营业务成本降低率;各主要产品主营业务成本降低额和降低率,以及它们对全部产品主营业务成本降低率的影响;主要产品单位销售成本分析。

4.期间费用分析。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分析,找出增加及节余的主客观影响因素。人力资源费、科研经费、办公费、招待费、差旅费等是否突破预算,如何控制,抓住重点和异常问题重点分析。但在对损益分析尤其是成本分析前,成本的划分、成本责任的落实尤其重要。

(三)举例说明财务分析

本月电费减少了10%,可以做的深度分析是:为什么减少了,因为天气变凉了,空调使用得少了。那这个因素影响了多少?影响了6%,那就是说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对,还有就是长春市减低每千瓦时的电费了,怎么会降低电费呢?那降低了多少?每度降了0.2元,影响了7%。那另外的1%是什么因素?由于本月推出的新产品制造过程中耗电量较高,使得电费上升了1%。可以做的高度分析是:

1.上月管理层要求的降低成本的措施有了正面反映。空调电费下降明显,约降低20万元,但距离制定的电费下降目标还有差距,如继续加强宣传和控制,下月应能再降低10万元。这样全年能节约20×4+10×3=110(万元)。

2.虽然本月推出的新产品制造过程中耗电量较高,但通过量本利分析,其对可控费用后利润(paC)有着正面的影响。同时市场部门的反馈也表明该新产品有竞争力,建议继续加强新产品宣传和机器设备的保养工作。

真正的财务分析,不能单就数字之间进行简单对比,而应当揭示数字背后相关业务间的必然联系,要找出原因,提出措施和建议。

注意事项

积累素材

1、建立台账和数据库。通过会计核算形成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但是编写财务分析报告仅靠这些凭证、账簿、报表的数据往往是不够的。比如,在分析经营费用与营业收入的比率增长原因时,往往需要分析不同区域、不同商品、不同责任人实现的收入与费用的关系,但这些数据不能从账簿中直接得到。这就要求分析人员平时就作大量的数据统计工作,对分析的项目按性质、用途、类别、区域、责任人,按月度、季度、年度进行统计,建立台账,以便在编写财务分析报告时有据可查。 2、关注重要事项。财务人员对经营运行、财务状况中的重大变动事项要勤于做笔录,记载事项发生的时间、计划、预算、责任人及发生变化的各影响因素。必要时马上作出分析判断,并将各类各部门的文件归类归档。

3、关注经营运行。财务人员应尽可能争取多参加相关会议,了解生产、质量、市场、行政、投资、融资等各类情况。参加会议,听取各方面意见,有利于财务分析和评价。

4、定期收集报表。财务人员除收集会计核算方面的有些数据之外,还应要求公司各相关部门(生产、采购、市场等)及时提交可利用的其他报表,对这些报表要认真审阅、及时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养成多思考、多研究的习惯。

5、岗位分析。大多数企业财务分析工作往往由财务经理来完成,但报告注材要靠每个岗位的财务人员提供。因此,应要求所有财务人员对本职工作养成分析的习惯,这样既可以提升个人素质,也有利于各岗位之间相互借鉴经验。只有每一岗位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才能编写出内容全面的、有深度的财务分析报告。

理财规划分析报告篇3

关键词:管理会计报告;业财融合;体系搭建

一、管理会计报告的概念与特征

(一)管理会计报告的概念管理会计报告是将会计、统计和数学方法结合起来,综合分析经营管理中相关的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经营活动进行预测,以帮助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的报告。

(二)管理会计报告的特征传统财务会计报告侧重于对外部提供财务信息,而管理会计报告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侧重于为内部管理者提供有效经营和最优决策的管理意见。不同于传统财务会计报告,在形式方面,管理会计报告没有统一的格式,而是更注重以问题为导向,解决企业内部存在的经营管理问题;在内容方面,管理会计报告包括了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原因分析和管理意见等;在数据分析方面,管理会计报告采用各种管理会计工具,对企业生产决策、产品价格决策、投资决策等活动进行分析。

二、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与原则

(一)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1.助力战略目标的实现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旨在通过全要素、全方位、全流程的预算管理方法,对企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最大化为企业创造价值。将全面预算管理融入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中,把企业总体战略目标分解到各个管理层级,形成若干具体的、可执行的目标,同时落实责任主体,使自上而下目标一致、行动统一,可有力保障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2.提高内部管理的效率和效益管理会计注重的是业财融合,所以管理会计报告的编制需要企业内部多部门共同协作,以团队合作的模式对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沟通、解决。通过提升各部门之间的衔接效率,可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和效益。3.改变管理者的认识通过编制管理会计报告,使各层级的管理者对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有更直接的认识,通过对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如约束理论(toC)、限制驱导式排程法(DBR)、平衡计分卡(BSC)等,让管理者更清楚地认识到管理会计报告对经营决策的支持作用。

(二)管理会计报告的原则管理会计报告是企业的内部报告,在编制时应坚持4个原则。①相关性原则。管理会计报告服务对象是内部管理者,因此报告的内容应该与内部实际经营情况相关,只有这样才能为各层级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②准确性原则。管理会计报告应结合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加以综合分析后准确反映客观事实。③及时性原则。当今时代是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市场机遇稍纵即逝,因此管理会计报告提供的决策信息必须具备高度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否则可能贻误商机或提供错误的决策信息。④明晰性原则。管理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应该清晰明了,同时应具备高度的可用性。

三、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搭建

管理会计报告有很多种分类方式,如按管理规划报告、管理决策报告、管理控制报告、管理评价报告等方面划分,根据投资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等维度划分,企业可结合自身实际需求进行划分。财政部的《管理会计报告指引》中指出,企业应建立包括战略、经营和业务三个层次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本文根据报告使用对象的层次,将管理会计报告划分为战略层管理会计报告、经营层管理会计报告和业务层管理会计报告,如表所示。

(一)战略层管理会计报告战略层管理会计报告主要为了满足战略层进行战略规划、战略制定、战略执行、战略评价以及其他方面管理活动的需要,提供相关分析。其报告对象是企业战略层、股东大会、董事会等。战略层管理会计报告应包括可以帮助战略层进行决策和对公司表现进行了解的报表,对财务、业绩、综合业务表现的概述,对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对企业内外部风险的分析,对战略实施情况的分析等。报告内容和格式方面要求精炼简洁,总结主要结果,分析主要原因,给出企业行动规划,提出相应建议。常见的战略层管理报告有年度全面预算报告、年度部门重点工作计划报告、内部审计报告、重大事项报告等。

(二)经营层管理会计报告经营层管理会计报告主要为了满足经营层管理层进行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管理活动的需要,提供相关分析。其报告对象是企业经营管理层。经营层管理会计报告应包括可以帮助经营层进行管理和对公司表现进行了解的报表,如预算执行分析报表、盈亏平衡分析报表、贡献式利润表等。报告内容和格式方面要求具有全局观、大局观,对企业经营进行全面分析,同时分析要有深度。常见的经营层管理会计报告有项目可行性报告、投资可行性报告、盈利分析报告、业绩评价报告、资金管理报告、成本管理报告等。

(三)业务层管理会计报告业务层管理会计报告主要为企业日常业务或作业活动提供相关信息,目的是让企业各个业务单元能够更好进行日常经营管理。其报告对象是企业各部门的运营者。业务层管理会计报告应包括可以帮助业务单元更好进行日常工作的报表。报告内容和格式方面要求内容充实、数据可靠,对业务管理者感兴趣的方面需重点叙述。常见的业务层管理会计报告有产品研究开发报告、采购业务报告、生产业务报告、销售业务报告、应收账款管理报告、在制品管理报告、人力资源管理报告等。

四、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应用措施

为了有效应用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企业应该加快推进管理会计方面的建设,加强管理会计报告的实际应用,强化各层级管理者的管理会计意识,创造良好的管理会计应用环境。具体可开展以下工作。

(一)夯实基础工作管理管理会计报告的编制需利用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企业基础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相关数据的可靠性。因此,扎实的基础工作管理是有效应用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前提。财务信息方面,管理会计报告所需信息要依赖于财务会计的基础核算工作;非财务信息方面,管理会计报告所需信息要依赖于其他部门的相关信息。

(二)准确把握客户需求管理会计报告作为企业内部管理报告,需坚持“客户第一”的原则,财务部门应该把其他部门作为内部客户看待。在编制报告前,开展需求调研,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跟踪等方式设计有效的管理会计报告样式并得到报告使用者的认可,同时在编制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持续更新完善报告内容。

(三)推进业财深度融合企业管理者应该具备业财融合的理念,需坚持“业务的边界即是会计的边界”原则,财务部门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担任的角色既是监管者又是服务者。财务人员应该深入业务中,与具体的业务员、流程执行者沟通,全面了解整个业务、项目流程,梳理弄清主要控制点,协同做好事前计划、事中管理、事后分析工作,打破传统的事后核算的模式。

理财规划分析报告篇4

为充分发挥公司机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真自觉履行工作职责,切实发挥好办公室综合服务职能,做到认真、务实、高效,根据工作需要,现对办公室工作分工作以下调整:

一、办公室(2人)

成   员:XXX(主要负责党建工作)

XXX(主要负责行政工作)

分管领导:XXX(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副总经理)

XXX(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对接部门:公司纪律检查工作和监委工作,组织人事、策划部、联系师党群口、政法口、社会管理口、网信办(互联网信息办)、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文物局)、文联、新闻中心。

联系办公室(信访局、外事办、档案局)、机要保密局(密码管理局、国家保密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委党校、行政学院、统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朝阳新区管委会。联系师财政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金融工作办公室)、民政局、总工会、团委、妇联、工商联、人社工作。

党建工作职责:(一)、负责落实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及其规章制度建设。(二)、负责对基层党支部《党的工作责任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奖惩、通报。(三)、负责公司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负责对公司中层干部的培养、考察,对其选拔任免提出意见和建议。(四)、负责做好党员发展、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和党费收缴管理。建立公司党组织和党员信息库,做好党员、干部建档、管理及党组织年报工作。(五)、负责公司党委会、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等会议的筹备及会务工作,起草会议文件、作好会议记录、撰写会议纪要或决议,负责宣贯公司党委决议、会议精神和有关要求。(六)、根据公司党委统一部署,组织开展和推进包括企业文化建设在内的精神文明建设、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七)、负责公司新闻宣传工作。(八)、完成上级党委和公司党政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行政工作职责:(一)、负责公司的行政管理和日常事务,当好领导的参谋,协助领导搞好各部门之间的综合协调,加强对各项工作的督促和检查,建立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促进公司各项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二)、负责公司的公文、资料、信息和宣传报道工作,沟通内外联系,保证上情下达和下情上报。(三)、负责公司来往文电的处理和文书档案的管理工作,负责对会议、文件决定的事项进行催办、查办和落实。(四)、加强对外联络,拓展公关业务,促进公司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合作和友好往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五)、全公司组织系统及单位工作职责、编制人数的规划、研讨、修订。(六)、下列各项管理制度的建议、推行与修订:1、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制度。2、技术管理、开发管理制度。3、物资管理制度。4、会计帐务、成本管理制度。5、管理有关异常事项的检核、报告、追踪与改善。6、管理有关呈核、呈报方案的分析、审核。7、公司培训计划的汇总与推行。8、人员的招募、甄选、训练计划的拟订。9、各部间有关事项的协调。10、材料编号、成品编号的设(修)订。(七)、负责公司的印章使用及管理。(八)、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项目规划办公室(3人)

成   员:XXX、XXX、XXX

分管领导:XXX(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对接部门:项目管理部、联系教育局、卫生健康委、医疗保障局、商务局、巴克图经济开发区、职业技术学校。农业农村局(畜牧兽医局)、水利局、科学技术局(外国专家局)、科协、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和草原局)、农(畜)科所、发改委(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扶贫开发办公室)、工信局、应急管理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人民防空办公室)、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其主要职责:

(一)、战略规划。

1、负责公司资产、投资运营、发展战略的整体研究、策划,进行公司核心竞争力和宏观(产业)经济发展的分析研究。

2、负责公司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综合计划,参与公司年度计划、总结和报告。

(二)、信息整合。

1、汇集各方信息,包括旅游市场信息、企业经济运行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公司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2、通过建立公司网站,各类可宣传信息。

(三)、法律事务。

负责公司的合同管理,参加重大的旅游相关合同谈判及合同的法律符合性审查,代表公司处理诉讼、非诉讼法律事务,协调与师及政府法制部门等的关系,负责同公司聘请的法律顾问联系。

(四)、企业经营的业务监管。

研究企业的发展规划、年度经营计划和企业经营方针、提交的重大经营决策报告进行分析,并提出分析报告,上报公司领导。

(五)、审核企业的改制方案。

对公司提出的改制方案提出分析报告和实施方案上报公司领导审批后执行。

(六)、回收投资及收缴投资收益。

1、会同财务稽核部对参股企业实施监督,确保清算过程中按合同约定或股份比例收回剩余资产。

2、负责按时组织收缴投资收益,根据合同或有关约定收缴其他收益,会同财务稽核部完成投资收益的入账手续。

(七)、代表公司接收托管企业并实施管理。

1、负责办理师国资委托管企业的交接手续(托管到期时,负责办理托管企业的资产或资金的移交手续),办理托管企业托管资产清查和相关的托管手续。

2、负责对托管企业的接收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分析报告,根据托管企业的运营状况提出对托管企业的战略改造方案,并根据公司领导审批后的方案对托管企业实施改造。

3、在托管期间根据托管合同对托管企业的运营实施管理,并协助财务稽核部实施托管企业的资产(产权)交易操作。

(八)、债权企业的监管。

1、负责对债权企业按约定提交的重大经营决策报告和财产抵押情况通报进行分析,提出分析报告,报公司领导审批,根据企业经营绩效评价债权企业的经营状况,定期提出企业偿债能力评价报告上报公司领导。

2、负责公司逾期债权的追缴工作。

(九)、负责投资项目工作。

1、负责公司投资管理,制订《投资决策与管理基本制度》,严格投资程序,在确保投资安全和效益的前提下提高投资决策的效率。

2、负责编制公司年度投资计划,以及根据公司发展战略规划要求制订中长期投资计划。

3、负责项目投资的可行性报告的提出和审核,分析、评估项目的风险,为公司有效防范风险提供技术支持,负责制订项目的投资方案,实施投资操作。

(十)、按公司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建立和管理资产运营项目的档案。

(十一)、完成公司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三、财务办公室(2人)

负责人:XXX(会计)

成   员:XXX(出纳)

分管领导:XXX(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对接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朝阳新区管委会。联系师财政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金融工作办公室)、工商联。

财务办公室是公司进行财务计划管理、资金管理、劳动及社会保险管理、财务风险分析、权属(含参股)企业财务监督、公司日常财务会计核算,对权属(含参股)企业的业务、财务会计及其他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效益性进行检查监督,对公司内部财务支出活动的有效性提出评价和建议的重要职能部门。对口协调师财务局、审计局、统计局、人社局及工商、税务、银行、会计师事务所等部门,其主要职责:

(一)、效益指标计划。

1、负责编制公司年度财务预算和财务决算方案,编制公司年度经营指标。

2、负责汇总、分析效益指标,对公司效益计划指标完成情况提出考核建议。

3、会同资产运营部汇总、分析权属(含参股)企业效益计划及财务指标执行情况。

(二)、资金管理。

1、负责公司所有资金、收益的及时收缴入账工作,按照公司有关规定审核资金支出,保障资金安全。

2、负责筹措公司业务所需资金,办理与银行、师财务局的资金运营等相关手续,根据公司决议,负责办理公司为权属(含参股)企业融(投)资进行的相关手续。

(三)、财务风险分析与监管。

1、负责为公司项目操作中有关财务风险、效益分析等提供技术支持,对公司整体财务状况出具财务风险分析报告或提出建议。

2、会同项目办、策划办审查权属企业对外担保事项、审查重大资金使用事项并进行企业财务分析,负责汇总、合并权属(含参股)企业半年、年度财务会计报告。

(四)、财务会计核算及管理。

1、负责公司日常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工作,负责公司税收筹划,依法处理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等涉税事项,负责公司员工各项保险费的计提、缴纳与管理工作。

2、负责协调与师财务局及地方财政、税务、银行、统计、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的关系,依法接受财政、审计、税务等机关的审计监督。

(五)、参加被检查、审计单位的有关会议,参与研究和处理检查、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按照国家和公司有关规定,会同综合办(人力资源部)对被检查、审计单位及其有关人员的违纪违规行为,提出处理意见。

(六)、根据公司需要,提出聘请社会审计机构对具体审计项目进行审计的建议。

(七)、会同综合办、项目办、策划办,对权属(含参股)企业经营责任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和主要负责人及其产(股)权代表、经营业绩作出鉴证和评价。

(八)、建立财务、审计档案管理制度,做好归档管理工作。

(九)、公司营业执照的管理及使用。

(十)、完成公司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四、策划经营办公室(2人)

成   员:XXX(具体负责互联网销售和“我在草原有只羊”项目的运行与管理)

XXX(具体负责文创事宜)

分管领导:XXX(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副总经理)

对接部门:策划部、网信办(互联网信息办)、文联、新闻中心、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文物局)。

策划经营办公室是公司旅游战略实施、公司及景区旅游运营、节庆及旅游专项活动策划、筹办、旅游专业的员工培训、公司旅游文化建设及对外旅游宣传的专业平台。对口协调师文旅局、宣传部等部门。其主要职责:

(一)、根据公司项目定位,进行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编写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二)、根据调研分析报告制定新产品的开发计划,并协调各个职能部门和各种资源将新产品落地实现销售转化,达成新产品开发目标;

(三)、组织实施新产品的设计、策划、测试并进行投资预算及项目可行性分析,经报批审核后完成整个产品的打造;

(四)、根据公司现有项目和运营特性进行规划设计引导及运营服务培训指导,负责项目定位、新产品主题设定、场景打造,增加公司新的盈利和非盈利项目,提升项目的整体盈利水平和客户满意度;

(五)、安排整合景区景点旅游项目的周边各种旅游资源,打造各种新的产品线路和旅游方式,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

(六)、作为新产品策划的牵头人,负责协调调动市场营销、运营、规划设计、采购及工程建设等部门和各种资源;

(七)、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五、综合经济办(2人)

成   员:XXX

XXX(服从公司党委及一六五团分公司安排,协助一六五团景区做好各项工作。)

分管领导:张 祝(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对接部门:项目管理部、联系教育局、卫生健康委、医疗保障局、商务局、巴克图经济开发区、职业技术学校。农业农村局(畜牧兽医局)、水利局、科学技术局(外国专家局)、科协、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和草原局)、农(畜)科所、发改委(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扶贫开发办公室)、工信局、应急管理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人民防空办公室)、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一)、负责公司接待、保洁、日常维修、交通、值班、考勤、保密、车辆的管理与安全、报纸杂志的订阅、管理等日常服务工作。

(二)、负责办公用品的购买、发放与管理,固定资产购买及复印机、打印机、电脑、电话(手机话费)等办公设备的管理和维护。

(三)、负责拟订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基本制度,并根据该制度制定各项具体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1、负责公司的用工合同签订事务,具体包括员工的薪酬、聘用、解聘、退休、调配、轮岗、休假、福利、培训、奖惩等管理工作。

2、根据公司的机构设置,确定公司员工的职务职序。

3、负责公司所需人才的引进和招聘工作。

4、负责员工信息与档案管理工作。

5、负责本公司的女工、计生工作。

6、标准成本设立修订及单元成本分析与推行。

7、经营资料分析、异常反应及改善方案的提供。

8、预算编制协助建立及管理。

9、专案性成本及产品利益分析。

10、新产品的成本预估及售价拟订。

理财规划分析报告篇5

【关键词】煤炭企业财务管理方法体系构建

1.煤炭企业财务预测与决策

现代煤炭企业管理要求财务管理工作由传统的事后反映与监督为主,转向事前预测与决策为主。财务预测与决策,是决定煤炭企业财务活动方向、调节企业经营活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正确的进行财务预测与决策,可以事先估计各种有利与不利因素,克服财务与其他经济活动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为提高煤炭企业经济效益提供前提条件。财务预测与决策是加强财务计划管理的条件。财务预测与决策还为确定煤炭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与对外投资规模及其方向提供依据。财务决策在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财务决策是决定财务目标和实施方案的过程。一般涵盖价格决策、利润决策、成本费用决策、投资决策和筹资决策等。财务决策是在财务预测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其主要依据:财务预测资料;同行业煤炭企业的财务与其他经济活动分析资料;国家公布的有关统汁资料;国家经济预测资料;国家经济政策与宏观控制措施;理财环境变化等。财务决策方法主要采用综合平衡法、图表决策法、树型决策法、最大最小收益法和最小最大后降值法等。财务决策是财务计划的前提条件。

2.煤炭企业财务计划

财务管理计划性原则要求必须认真编制财务计划。煤炭企业财务计划,规定了煤炭企业计划期内的利润、收入、成本费用、资金占用水平、投资与筹资规模,反映着煤炭企业与有关各方面的财务关系,是组织煤炭企业财务活动的纲领。财务计划的内容取决于财务管理的内容。财务计划编制的主要依据资料有:

一是财务决策资料;二是煤炭企业各种经济与技术定额资料;三是煤炭企业各种生产经营计划资料;四是国家关于财务报告与评价的表格编制规定等。

财务计划是财务控制、分析与考核的基础依据。财务计划编制方法主要有平衡法、余额法和定额法等。

3.煤炭企业财务控制

财务计划的执行要依靠财务控制。财务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控制目标、建立控制系统、做好信息传递与反馈和纠正偏差等项。财务控制目标,一般可按财务计划指标为依据加以确定。建立财务控制系统就是要按责任制原则的要求,落实财务目标控制的责任单位和个人。对不可控目标,不宜分解落实,应由煤炭企业财务部门总管。财务信息的传递与反馈,是将各责任单位的经济核算资料与财务部门的财务核算(会计核算)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编制成快报或定期财务报告,再传送给煤炭企业主管人员、各财务目标分管部门与单位,使它们及时了解财务活动实际情况与原定目标的偏差。

财务控制的方式有多种不同的方式。按时间的不同一般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按具体方式不同一般分为定额控制、预算控制和开支标准控制等;按指标不同一般分为绝对数控制和相对数控制等。财务控制一定要根据财务活动的不同,分别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4.煤炭企业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对加强企业财务管理非常重要。通过财务历史资料与预计资料的分析,为财务计划的制定与调整提供依据;能及时揭露问题,采取控制措施,确保财务计划的实现;通过对财务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分析能检查煤炭企业内部、行业有关财务制度的执行状况,正确处理煤炭企业与各方面的财务关系;通过财务分析,能掌握煤炭企业财务活动的规律性,增强财务管理的自觉性。总体而言,财务分析对检查财务计划执行与完成情况,遵守财务制度的情况,促使煤炭企业挖掘潜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财务分析的程序,如果根据时间来划分,有定期分析与不定期分析;根据范围的大小来划分,有全面分析、专题分析等。定期分析,是按财务报告或其他资料,按年、季和月对财务活动进行分析。不定期分析,是针对财务计划执行中的具体问题,随时进行分析。全面分析,是对煤炭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系统分析,通常按财务报告资料进行。专题分析是针对计划执行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组织分析,寻求解决关键问题的措施。还有针对财务控制中某些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小分析。专题分析和小分析都属于是不定期分析。

财务分析的方法比较多。煤炭企业常用的财务分析方法一般有对比法、比率法、连环替代法、差额分析法、平衡分析法、平均分析法等。

5.煤炭企业财务考核

财务考核,是把报告期财务指标实际完成数与规定的考核指标进行对比,确定有关责任单位与个人是否完成任务的过程。财务考核与物质奖惩联系紧密,是贯彻责任制原则的要求。财务考核是促进煤炭企业全面完成财务计划,监督相关单位与个人遵守财务制度,落实煤炭企业内部经济核算制的手段。通过财务考核,能够促使煤炭企业加强基础管理工作,提高煤炭企业素质和经济效益。

财务考核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绝对指标考核、相对指标考核、按指标完成百分比考核、评分考核。财务考核采用何种形式,必须按煤炭企业的具体情况确定。各种形式可单独运用,也可配合使用。

以上财务管理的方法是互相联系的有机体。预测与决策是前提,计划是纲领,控制与分析是保证,考核是归宿。不同的方法要配合使用,形成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

[1]俞雪华,等: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7

理财规划分析报告篇6

[关键词]分部报告立足点质量特征披露原则披露内容分部分析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企业的活动范围已不再受到国家和地区的限制而走向全球化。为了抵御风险,抢占市场,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了多元化的经营道路。加之信息技术、交通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经营提供了条件。对于从事多种业务的企业来说,有关各种业务的信息,常常与有关企业整体的信息一样重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就出现了有关分部信息披露的制度规定。英、美是最早提出分部财务报告要求的国家。1965年英国的股票交易所率先要求上市公司编制分部财务报告,1967年英国公司法首次做出公司应披露分部信息的法律规定,1990年英国原会计准则委员会了SSap第25号《分部报告》;1976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SFaS14"企业分部财务报告",1997年FaSB对此进行了修订,并了新的SFaS131"分部报告";1981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了iaS14"按分部编制财务资料",并于1997年重新进行了修订。1994年以来,我国的证监会、财政部也陆续了一些分部报告方面的规定,但总体上说,这些规定比较零散,操作性也不强。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范企业分部报告的编制和分部信息的提供,我国财政部于2001年11月印发了《企业会计准则--分部报告》(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基本上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了一致,有利于同国际会计惯例接轨。本文拟从理论上和实务上对分部报告做一些简要的探讨。

二、关于分部报告的立足点和目标

信息使用者对跨行业、跨国界集团公司财务信息的需求,导致了合并会计报表与分部报告的产生和规范。从各国的实践情况来看,对合并会计报表编制、披露的相关制度规定早于对分部报告的有关规定。合并会计报表通过对集团内企业间的内部交易进行抵消,使信息使用者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合并会计报表的缺点在于尽管它可以展示出集团的全貌,但它所表达的集团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仅是对各个经营分部的盈利水平、增长趋势和风险情况的简均,未能反映出集团对各个经营分部的依赖程度,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对集团整体风险与报酬进行更精确的预测。正因如此,作为对合并会计报表解释与补充的分部报告就应运而生了。合并会计报表与分部报告之间是一种综合-分解-再综合的关系。首先是合并会计报表在抵消内部交易的基础上对各个经营分部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进行简单综合,接着是分部报告按风险与报酬标准(iaSC的做法)或内部管理框架(FaSB的做法)对合并会计报表进行分解,最后是信息使用者在分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形成对企业整体经营情况、未来前景的判断。从这一意义上说,企业集团的合并会计报表是企业分部报告的立足点[]。明确了这一立足点,我们就能更好的理解征求意见稿的相关内容。这些内容包括征求意见稿第3条"如果母公司的会计报表和合并会计报表一并提供,则只需在合并会计报表的基础上提供分部报告信息"以及第23条"企业应列示按报告分部披露的信息和在合并会计报表或企业会计报表中的总额信息之间的调节情况";明确了这一立足点,也有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企业分步报告的目标,即企业分部报告的编制和披露要建立在对整个企业作出更合理判断的基础上,分部及可报告分布的确定、分部报告主要项目的确认与计量、分部信息的披露等都只是作为一个过程、一种手段而存在,分部报告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对整个企业集团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发展趋势作出更好的评估。

三、关于分部报告的信息质量特征和披露原则

分部信息涉及的最主要质量特征是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对于相关性,iaSC的看法是"当资料通过帮助使用者评估过去、现在或未来的事件或者通过确证或纠正使用者过去的评价,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资料就具相关性"。我国对相关性的定义比较宽泛,Cpa辅导教材《会计》对相关性是这样定义的:"相关性原则所说的相关,是指与决策有关,有助于决策,如果会计信息提供以后,对经济决策没有什么作用,就不具有相关性"。对于信息的可靠性,FaSB认为是可证实性和如实描述。可靠性原则在我国又称为客观性原则。对于可比性,FaSB认为它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企业之间的可比性,二是各期间的一贯性,三是报表项目间的一致性。而我国一般所讲的可比性仅包括第一个含义。保持各期间的一贯性在我国称为一贯性原则。至于报表项目的一致性,目前还未纳入到我国的会计信息的一般原则中去。一般说来,信息的有用性是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的效用函数。在该效用函数中,相关性、可靠性与可比性并非是相互独立的变量,因此,为了保证效用最大化,人们不得不经常在这三者之间进行权衡,作出取舍。分部报告准则制订者和信息使用者也同样面临这一问题。最初分部划分是参照政府或其它权威机构制定的标准行业或产品分类进行的,考虑到同一行业风险和报酬大致相同,信息使用者也能从工商出版物、政府统计资料等中获取行业状况的信息,因此,这种划分标准有利企业间进行比较,可比性较强。但由于行业标准往往太宽泛,导致公司管理当局在划分分部时存在很大自,FaSB也承认"尽管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分类有多种体系,产业分布的确定主要还是依赖于管理当局的判断",分部信息可比性的提高是以降低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作为代价的。为此,1997年FaSB了SFaS131,要求对分部的划分采用"管理法",即让企业分部报告与内部报告保持一致,企业在对外报告中所划分的分部,应该与向企业高层管理部门(或董事会)报告时所做的划分相一致。FaSB认为"管理法"能够提高投资者对公司经营活动中出现的风险和报酬的洞察力,能够"直面"企业经营者是如何进行经营管理、如何有效利用资源、如何抵御风险的,即提高了分部信息的相关性。同时,以企业内部管理框架作为划分标准也保证了信息的可靠性。尽管"管理法"可能降低了分部信息在不同企业间的可比性,但它仍然可以做到:各期间的一贯性、报表项目间的一致性及分部间的可比性。两相权衡,"管理法"的优点是明显的。在分部的划分标准上,iaSC及我国的征求意见稿采用了"风险和报酬法",即按业务或地区承担的不同风险和报酬作为划分依据。"风险和报酬法"也兼顾了企业的内部管理框架,"企业的内部组织和管理结构及其内部对董事会和总经理报告的制度,通常是确定企业面临的风险的主要来源和性质以及不同的收益率的基础,从而也是确定哪种报告形式是主要的,哪种报告是次要的基础"(iaS14,1997,第27段)。笔者认为,"风险和报酬法"理论上虽然较完美,但可行性较低。实务中,企业很难界定各种业务或各个地区的风险和报酬,分部的划分依赖于管理层的主观判断。而且,审计师也无可操作的标准对分部的风险和报酬进行验证,使得企业能以"不同的风险和报酬"为借口而任意操纵分部的划分,从而降低了分部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同时,若按"风险和报酬法"划分的分部与企业内部报告所做的划分不一致,则将提高分部报告的编制和提供成本,武断的分配和估计可能进一步降低了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明显的,没有可靠性和相关性为基础的可比性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在我国目前会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及会计信息失真较为严重的情况下,采用"风险和报酬法"可能得不偿失。此外,要引起注意的是,国际会计准则主要是用来协调各国会计准则的,它本身并不直接用于指导企业会计处理,因此,国际会计准则更多强调可比性而不是可操作性。相比之下,FaSB的财务会计准则操作性要更强一些。

分部信息的披露受制于"效益大于成本"原则。FaSB认为,有效信息的收益包括资本配置和计价的优化与信息使用者保护两方面。有效信息的成本包括处理和提供信息的成本、诉讼成本和竞争劣势。各国在对分部信息披露进行规范时,都努力使有效信息的净效益(信息收益减信息成本)最大化。如为了减少信息披露的竞争劣势,英国在其SSap25《分部报告》中规定:"根据董事会意见,如果这些信息的披露将会对公司的利益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那么这些信息可不必披露,但这些信息没有披露的事实必须予于声明。"FaSB在采用"管理法"对分部进行划分时,也部分地出于对"效益大于成本"原则的考虑,认为"公司内部设立的利润中心对分部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很有帮助,有利于降低信息的生产成本"。而我国的征求意见稿在分部披露信息的内容上虽然较好地做到了"简明扼要"和"充分披露"相结合,但"效益大于成本原则"体现并不明显,企业为分部信息披露的成本很大,这可能会不利于分部会计准则的实施。进一步讲,美国70年代开始的一些实证研究表明,对信息进行管制的结果并不一定具有帕累托法则意义上的社会福利最优(本斯顿,1973;周,1983)。管制的成本是巨大的,而没有证据表明管制的效益明显(巴斯塔波,1977)。因此,无论是从分部报告准则的更好实施,还是从信息的净效益最大出发,分部报告准则的制订都应该多从爱护企业角度出发,降低企业遵守准则的成本。例如,规定企业在特殊情况下就分部信息披露的免责条款等。

重要性是分部信息披露的另一个约束原则。FaSB对重要性的定义是"根据周围的环境,会计信息的遗漏或错报很可能会改变或影响依赖这一信息的理性人的判断"(1980)。重要性原则同信息相关性、可靠性关系很密切。在会计中,一般认为重要性原则是财务会计的一个限制性或修正性惯例。根据重要性原则的要求制订具体的重要性标准是会计规范的重要内容。各国以及iaSC在对企业可报告分部的确认上,都对分部的重要性做出了量化的规定。例如,FaSB规定,当分部的营业收入、损益或可辨认资产只要有一项达到了企业集团的10%上,就应确认为一个可报告分部;iaSC及我国征求意见稿规定,所有报告分部的外销收入合计应不低于整个合并收入的75%,否则,应增加可报告分部的数量,但同时又规定可报告分部的数量以不超过10个为限。这些都是重要性原则具体的量化指标。

分部报告的信息披露原则和质量特征是一种制约和反映的关系,具体见下图:

普遍性约束条件效益大于成本

分部信息的质量特征—相关性——————|——————可靠性—

||||||

||||||

业风报|如可

绩险酬|实验

理评预|反证

解估测|映性

可比性

———————|———————

|||

|||

分部间可比前后期一贯分部报告项目一致

-------------------------------

"确认"的界限-----------重要性------

-----------

四、关于分部报告的披露内容

征求意见稿要求企业应就报告分部分别主要报告形式和次要报告形式进行披露。其中主要报告信息披露的内容包括分部收入、分部费用、分部利润、分部资产和分部负债,还包括分部信息与公司合并数字之间的调节情况、分部会计政策及分部间转移交易及定价基础等项目。从定义及构成内容上看,分部收入、分部费用、分部资产和分部负债在确认和计量上保持了一致,例如,征求意见稿规定,若利息收入未计入分部收入,则利息费用也不应计入分部费用,相应的利息资产或利息负债也不能计入分部资产或分部负债。这样就满足了可比性的第三个含义"报表项目间的一致性",有利于信息使用者正确理解和分析分部信息。

在分部费用的构成内容上,财政部关于《企业会计准则--分部报告》(征求意见稿)的说明中认为:"营业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是与分部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费用,因此宜将其计入分部费用"以及"发生的营业费用有的可以直接计入,有的需要采用合理的方法分摊计入"。征求意见稿没有指出若营业费用没有合理分摊基础时的解决办法。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的营业费用指"企业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包括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和广告费,以及………"。由于营业费用构成内容比较广泛,有些项目可能不宜计入分部费用,例如广告费。实务中,企业经常为整个集团的品牌而支付巨额的广告费用,这些费用若强行分配给各分部,必然导致主观、武断或不为财务报表外部使用者理解等情况[1]。因此,笔者认为,若没有合理的分摊基础,应该允许企业分部费用中不包括营业费用,但企业应就该事实提供说明。

五、关于分部报告的财务分析

对分部报告进行分析无疑是必要的。信息使用者必须十分了解有关报告基础的定义、共同收入与成本的分配方法、内部转移价格的定价方式等情况,否则,他们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分析分部报告的前提是正确理解分部报告。分析分部报告的目的一般是为了评价企业的经营和财务风险、利润的来源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分部报告的财务分析应结合"管理当局分析和讨论(mD&a)",并在对各报告分部经营业绩单独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由于对分部的分析主要是为了评价企业整体的风险和报酬,分析方法应以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为主。具体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通过对各报告分部的外销收入与内销收入的比较分析,了解各个分部的收入对外部客户的依赖程度。

2.计算各个分部的外销收入、外销利润对整个企业销售与利润的贡献大小,以确定各个分部的相对重要性。

3.计算和比较各个分部的收入、利润及资产增长率水平,揭示整个企业增长率变动原因。

4.计算和比较各个分部的资产收益率与销售利润率,以确定各分部的相对获利能力,并同企业整体获利能力进行比较。

5.通过计算企业总资产在各个分部的百分比分布及各个分部资产变动趋势的分析,更好地理解企业管理层有关的资本配置决策和各分部的重要性。

6.应用百分比分布分析各个分部的本年新增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支出,以及计算各分部的资本支出对折旧费、摊消费的比例,更好地了解企业有关资本的投向情况、企业对各个分部的支持力度和各分部资本支出现状与需求。

7.计算和比较各个分部的资产周转率,以确定每一分部资产管理效率以及各个分部对整个企业资产管理效率的影响。

8.利用因素分析法对分部的资产收益率进行分解,以分别确定分部销售利润率和资产周转率对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并解释各个分部对企业整体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此外,上述分析还应结合各分部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区域经济条件、产品生命周期、主要客户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甚至国内外的政治发展情况等各种因素,以确定这些环境因素对各分部发展前景以及对整个企业的预期报酬与承担的风险产生的影响。仅仅利用企业定期的财务报告是不够的。

分部报告的编制、利用在我国还处于不断摸索阶段。可以预见,随着《企业会计准则--分部报告》的实施[1],分部信息披露将对促进社会主义资源配置起到积极作用,但也会在具体实施中暴露一些问题,这些需要得到广大会计理论与实务工作者及证券监管部门的重视,并在实践中逐渐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FaSB-131,iaSC-14(1981),iaSC-14(1997),SSap25

2、《企业会计准则--分部报告》(征求意见稿).江苏财经信息网.2001.11

3、《分部信息披露:制度比较与会计难点》.丁兆军、卢文彬.《会计研究》.1998.10

4、《关于企业分部财务报告》.桑士俊.《会计研究》.2000.2

5、《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的新旧比较》.朱海林.《会计研究》.1999.2

6、《论改进企业报告》.陈毓圭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

7、《会计准则研究--借鉴与反思》.曲晓辉等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

8、《企业会计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9、《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葛家澍、林志军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

释义:

[]若报告企业无下属子公司,则应以企业财务报表为分部报告立足点。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一般均有子公司。

理财规划分析报告篇7

[关键词]分部报告立足点质量特征披露原则披露内容分部分析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企业的活动范围已不再受到国家和地区的限制而走向全球化。为了抵御风险,抢占市场,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了多元化的经营道路。加之信息技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经营提供了条件。对于从事多种业务的企业来说,有关各种业务的信息,常常与有关企业整体的信息一样重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就出现了有关分部信息披露的制度规定。英、美是最早提出分部财务报告要求的国家。1965年英国的股票交易所率先要求上市公司编制分部财务报告,1967年英国公司法首次做出公司应披露分部信息的规定,1990年英国原会计准则委员会了SSap第25号《分部报告》;1976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SFaS14"企业分部财务报告",1997年FaSB对此进行了修订,并了新的SFaS131"分部报告";1981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了iaS14"按分部编制财务资料",并于1997年重新进行了修订。1994年以来,我国的证监会、财政部也陆续了一些分部报告方面的规定,但总体上说,这些规定比较零散,操作性也不强。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范企业分部报告的编制和分部信息的提供,我国财政部于2001年11月印发了《企业会计准则--分部报告》(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基本上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了一致,有利于同国际会计惯例接轨。本文拟从理论上和实务上对分部报告做一些简要的探讨。

二、关于分部报告的立足点和目标

信息使用者对跨行业、跨国界集团公司财务信息的需求,导致了合并会计报表与分部报告的产生和规范。从各国的实践情况来看,对合并会计报表编制、披露的相关制度规定早于对分部报告的有关规定。合并会计报表通过对集团内企业间的内部交易进行抵消,使信息使用者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合并会计报表的缺点在于尽管它可以展示出集团的全貌,但它所表达的集团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仅是对各个经营分部的盈利水平、增长趋势和风险情况的简单平均,未能反映出集团对各个经营分部的依赖程度,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对集团整体风险与报酬进行更精确的预测。正因如此,作为对合并会计报表解释与补充的分部报告就应运而生了。合并会计报表与分部报告之间是一种综合-分解-再综合的关系。首先是合并会计报表在抵消内部交易的基础上对各个经营分部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进行简单综合,接着是分部报告按风险与报酬标准(iaSC的做法)或内部管理框架(FaSB的做法)对合并会计报表进行分解,最后是信息使用者在分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形成对企业整体经营情况、未来前景的判断。从这一意义上说,企业集团的合并会计报表是企业分部报告的立足点[]。明确了这一立足点,我们就能更好的理解征求意见稿的相关内容。这些内容包括征求意见稿第3条"如果母公司的会计报表和合并会计报表一并提供,则只需在合并会计报表的基础上提供分部报告信息"以及第23条"企业应列示按报告分部披露的信息和在合并会计报表或企业会计报表中的总额信息之间的调节情况";明确了这一立足点,也有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企业分步报告的目标,即企业分部报告的编制和披露要建立在对整个企业作出更合理判断的基础上,分部及可报告分布的确定、分部报告主要项目的确认与计量、分部信息的披露等都只是作为一个过程、一种手段而存在,分部报告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对整个企业集团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发展趋势作出更好的评估。

三、关于分部报告的信息质量特征和披露原则

分部信息涉及的最主要质量特征是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对于相关性,iaSC的看法是"当资料通过帮助使用者评估过去、现在或未来的事件或者通过确证或纠正使用者过去的评价,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资料就具相关性"。我国对相关性的定义比较宽泛,Cpa辅导教材《会计》对相关性是这样定义的:"相关性原则所说的相关,是指与决策有关,有助于决策,如果会计信息提供以后,对经济决策没有什么作用,就不具有相关性"。对于信息的可靠性,FaSB认为是可证实性和如实描述。可靠性原则在我国又称为客观性原则。对于可比性,FaSB认为它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企业之间的可比性,二是各期间的一贯性,三是报表项目间的一致性。而我国一般所讲的可比性仅包括第一个含义。保持各期间的一贯性在我国称为一贯性原则。至于报表项目的一致性,还未纳入到我国的会计信息的一般原则中去。一般说来,信息的有用性是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的效用函数。在该效用函数中,相关性、可靠性与可比性并非是相互独立的变量,因此,为了保证效用最大化,人们不得不经常在这三者之间进行权衡,作出取舍。分部报告准则制订者和信息使用者也同样面临这一。最初分部划分是参照政府或其它权威机构制定的标准行业或产品分类进行的,考虑到同一行业风险和报酬大致相同,信息使用者也能从工商出版物、政府统计资料等中获取行业状况的信息,因此,这种划分标准有利企业间进行比较,可比性较强。但由于行业标准往往太宽泛,导致公司管理当局在划分分部时存在很大自主权,FaSB也承认"尽管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分类有多种体系,产业分布的确定主要还是依赖于管理当局的判断",分部信息可比性的提高是以降低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作为代价的。为此,1997年FaSB了SFaS131,要求对分部的划分采用"管理法",即让企业分部报告与内部报告保持一致,企业在对外报告中所划分的分部,应该与向企业高层管理部门(或董事会)报告时所做的划分相一致。FaSB认为"管理法"能够提高投资者对公司经营活动中出现的风险和报酬的洞察力,能够"直面"企业经营者是如何进行经营管理、如何有效利用资源、如何抵御风险的,即提高了分部信息的相关性。同时,以企业内部管理框架作为划分标准也保证了信息的可靠性。尽管"管理法"可能降低了分部信息在不同企业间的可比性,但它仍然可以做到:各期间的一贯性、报表项目间的一致性及分部间的可比性。两相权衡,"管理法"的优点是明显的。在分部的划分标准上,iaSC及我国的征求意见稿采用了"风险和报酬法",即按业务或地区承担的不同风险和报酬作为划分依据。"风险和报酬法"也兼顾了企业的内部管理框架,"企业的内部组织和管理结构及其内部对董事会和总经理报告的制度,通常是确定企业面临的风险的主要来源和性质以及不同的收益率的基础,从而也是确定哪种报告形式是主要的,哪种报告是次要的基础"(iaS14,1997,第27段)。笔者认为,"风险和报酬法"理论上虽然较完美,但可行性较低。实务中,企业很难界定各种业务或各个地区的风险和报酬,分部的划分依赖于管理层的主观判断。而且,审计师也无可操作的标准对分部的风险和报酬进行验证,使得企业能以"不同的风险和报酬"为借口而任意操纵分部的划分,从而降低了分部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同时,若按"风险和报酬法"划分的分部与企业内部报告所做的划分不一致,则将提高分部报告的编制和提供成本,武断的分配和估计可能进一步降低了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明显的,没有可靠性和相关性为基础的可比性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在我国目前会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及会计信息失真较为严重的情况下,采用"风险和报酬法"可能得不偿失。此外,要引起注意的是,国际会计准则主要是用来协调各国会计准则的,它本身并不直接用于指导企业会计处理,因此,国际会计准则更多强调可比性而不是可操作性。相比之下,FaSB的财务会计准则操作性要更强一些。

分部信息的披露受制于"效益大于成本"原则。FaSB认为,有效信息的收益包括资本配置和计价的优化与信息使用者保护两方面。有效信息的成本包括处理和提供信息的成本、诉讼成本和竞争劣势。各国在对分部信息披露进行规范时,都努力使有效信息的净效益(信息收益减信息成本)最大化。如为了减少信息披露的竞争劣势,英国在其SSap25《分部报告》中规定:"根据董事会意见,如果这些信息的披露将会对公司的利益产生严重的不利,那么这些信息可不必披露,但这些信息没有披露的事实必须予于声明。"FaSB在采用"管理法"对分部进行划分时,也部分地出于对"效益大于成本"原则的考虑,认为"公司内部设立的利润中心对分部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很有帮助,有利于降低信息的生产成本"。而我国的征求意见稿在分部披露信息的上虽然较好地做到了"简明扼要"和"充分披露"相结合,但"效益大于成本原则"体现并不明显,为分部信息披露的成本很大,这可能会不利于分部准则的实施。进一步讲,美国70年代开始的一些实证表明,对信息进行管制的结果并不一定具有帕累托法则意义上的福利最优(本斯顿,1973;周,1983)。管制的成本是巨大的,而没有证据表明管制的效益明显(巴斯塔波,1977)。因此,无论是从分部报告准则的更好实施,还是从信息的净效益最大出发,分部报告准则的制订都应该多从爱护企业角度出发,降低企业遵守准则的成本。例如,规定企业在特殊情况下就分部信息披露的免责条款等。

重要性是分部信息披露的另一个约束原则。FaSB对重要性的定义是"根据周围的环境,会计信息的遗漏或错报很可能会改变或影响依赖这一信息的理性人的判断"(1980)。重要性原则同信息相关性、可靠性关系很密切。在会计中,一般认为重要性原则是财务会计的一个限制性或修正性惯例。根据重要性原则的要求制订具体的重要性标准是会计规范的重要内容。各国以及iaSC在对企业可报告分部的确认上,都对分部的重要性做出了量化的规定。例如,FaSB规定,当分部的营业收入、损益或可辨认资产只要有一项达到了企业集团的10%上,就应确认为一个可报告分部;iaSC及我国征求意见稿规定,所有报告分部的外销收入合计应不低于整个合并收入的75%,否则,应增加可报告分部的数量,但同时又规定可报告分部的数量以不超过10个为限。这些都是重要性原则具体的量化指标。

分部报告的信息披露原则和质量特征是一种制约和反映的关系,具体见下图:

普遍性约束条件

效益大于成本

分部信息的质量特征

—相关性——————|——————可靠性—

可比性

———————|———————

分部间可比

前后期一贯

分部报告项目一致

-------------------------------

"确认"的界限

-----------重要性------

-----------

四、关于分部报告的披露

征求意见稿要求应就报告分部分别主要报告形式和次要报告形式进行披露。其中主要报告信息披露的内容包括分部收入、分部费用、分部利润、分部资产和分部负债,还包括分部信息与公司合并数字之间的调节情况、分部政策及分部间转移交易及定价基础等项目。从定义及构成内容上看,分部收入、分部费用、分部资产和分部负债在确认和计量上保持了一致,例如,征求意见稿规定,若利息收入未计入分部收入,则利息费用也不应计入分部费用,相应的利息资产或利息负债也不能计入分部资产或分部负债。这样就满足了可比性的第三个含义"报表项目间的一致性",有利于信息使用者正确理解和分部信息。

在分部费用的构成内容上,财政部关于《企业会计准则--分部报告》(征求意见稿)的说明中认为:"营业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是与分部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费用,因此宜将其计入分部费用"以及"发生的营业费用有的可以直接计入,有的需要采用合理的分摊计入"。征求意见稿没有指出若营业费用没有合理分摊基础时的解决办法。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的营业费用指"企业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包括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和广告费,以及………"。由于营业费用构成内容比较广泛,有些项目可能不宜计入分部费用,例如广告费。实务中,企业经常为整个集团的品牌而支付巨额的广告费用,这些费用若强行分配给各分部,必然导致主观、武断或不为财务报表外部使用者理解等情况[1]。因此,笔者认为,若没有合理的分摊基础,应该允许企业分部费用中不包括营业费用,但企业应就该事实提供说明。

五、关于分部报告的财务分析

对分部报告进行分析无疑是必要的。信息使用者必须十分了解有关报告基础的定义、共同收入与成本的分配方法、内部转移价格的定价方式等情况,否则,他们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分析分部报告的前提是正确理解分部报告。分析分部报告的目的一般是为了评价企业的经营和财务风险、利润的来源以及未来的前景。分部报告的财务分析应结合"管理当局分析和讨论(mD&a)",并在对各报告分部经营业绩单独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由于对分部的分析主要是为了评价企业整体的风险和报酬,分析方法应以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为主。具体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通过对各报告分部的外销收入与内销收入的比较分析,了解各个分部的收入对外部客户的依赖程度。

2.各个分部的外销收入、外销利润对整个企业销售与利润的贡献大小,以确定各个分部的相对重要性。

3.计算和比较各个分部的收入、利润及资产增长率水平,揭示整个企业增长率变动原因。

4.计算和比较各个分部的资产收益率与销售利润率,以确定各分部的相对获利能力,并同企业整体获利能力进行比较。

5.通过计算企业总资产在各个分部的百分比分布及各个分部资产变动趋势的分析,更好地理解企业管理层有关的资本配置决策和各分部的重要性。

6.百分比分布分析各个分部的本年新增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支出,以及计算各分部的资本支出对折旧费、摊消费的比例,更好地了解企业有关资本的投向情况、企业对各个分部的支持力度和各分部资本支出现状与需求。

7.计算和比较各个分部的资产周转率,以确定每一分部资产管理效率以及各个分部对整个企业资产管理效率的。

8.利用因素分析法对分部的资产收益率进行分解,以分别确定分部销售利润率和资产周转率对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并解释各个分部对企业整体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此外,上述分析还应结合各分部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区域条件、产品生命周期、主要客户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甚至国内外的发展情况等各种因素,以确定这些环境因素对各分部发展前景以及对整个企业的预期报酬与承担的风险产生的影响。仅仅利用企业定期的财务报告是不够的。

分部报告的编制、利用在我国还处于不断摸索阶段。可以预见,随着《准则--分部报告》的实施[1],分部信息披露将对促进主义资源配置起到积极作用,但也会在具体实施中暴露一些,这些需要得到广大会计与实务工作者及证券监管部门的重视,并在实践中逐渐加以完善。

1、FaSB-131,iaSC-14(1981),iaSC-14(1997),SSap25

2、《企业会计准则--分部报告》(征求意见稿).江苏财经信息网.2001.11

3、《分部信息披露:制度比较与会计难点》.丁兆军、卢文彬.《会计》.1998.10

4、《关于企业分部财务报告》.桑士俊.《会计研究》.2000.2

5、《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的新旧比较》.朱海林.《会计研究》.1999.2

6、《论改进企业报告》.陈毓圭译.财政出版社.1997年

7、《会计准则研究--借鉴与反思》.曲晓辉等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

8、《企业会计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经济出版社.2001年

9、《西方财务会计理论》.葛家澍、林志军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

释义:

[]若报告企业无下属子公司,则应以企业财务报表为分部报告立足点。但我国上市公司一般均有子公司。

理财规划分析报告篇8

[关键词]预测性信息;财务会计性质;预测性信息披露

一、预测性信息的界定

预测性信息(forecastinginformation),又称前瞻性信息或者未来导向的信息(forward-lookinginformation),是指在决策有用观念指导下,企业在传统的以面向过去为主体的财务报告或者公司报告中,增加对未来期间的财务或者非财务信息的披露。预测性信息一般意义上指以下几个方面:(1)机会和风险,如产业结构的变化、竞争加剧等伴随关键趋势出现的机会和风险以及特定企业所面临权利和义务的不确定性;(2)管理部门对未来营运的计划与目标,如有关开发产品或服务的计划,包括对计划能否成功起关键作用的因素;(3)对未来收入、利润(或亏损)、每股盈利(或亏损)、资本成本、股利分红、资本结构等财务事项的陈述,即盈利预测或者预测财务报表;4对第3项的预测基础、假设、方法以及注册会计师的审阅意见。

预测性信息的特点是陈述者往往缺乏现有数据或者客观事实证实其陈述的客观公允性,主要基于估计和评价,对使用者来说是高度相关却可靠性较低的典型范例。正是由于预测性信息的内在风险性,对是否应该披露,应该披露到什么程度,以及应该制定哪些相关规定以确保其可靠性,是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

预测性信息的披露一般有三个途径,即:

(1)强制披露,公众公司的监管机构或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明确要求披露的内容,如机会和风险、管理当局的计划与目标,对于这两项预测性信息,各国基本没有分歧,均要求披露。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Form10-K中要求披露竞争情况和未交货定单,对其他风险和机会的披露要求则散见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准则和其他规定中。我国2001年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中,在第四节要求披露风险因素,在第十一节、十二节分别要求披露业务发展目标和募股资金运用的计划。

(2)自愿披露,监管机构既不禁止也不强制要求的内容,但一旦披露,则要求遵循一定的披露规则并须得到独立第三方的鉴证。对预测财务报表即是如此,如美国是鼓励但不强制要求,我国由强制要求改为自愿披露。

(3)由投资顾问公司、专业投资研究机构、财务分析师提供,多为财务预测或者盈利预测、行业分析等,特别在美国,财务分析师行业的发展已经成熟稳定,有买方和卖方分析师之分,企业通过预测盈利向市场传递信号(signal)的职能常常由卖方分析师来承担。

由此可见,对预测性信息的第三、第四类内容即预测性财务报表及其审核的披露态度有较大分歧且处于变动之中,本文主要就预测性财务报表在公司年度财务报告中披露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探讨。

二、理论分析i:从财务会计的性质和财务报告的目标分析

任何事物潜质的充分发挥都在于人类智慧对其客观上所具有的使用价值的充分发掘、利用,达到主客观的高度统一。但任何不适当的运用,或者因期望太高而违背规律的行为都似拔苗助长,不仅不会达到目标,甚至会适得其反。

会计广为接受的基本职能(function)是反映、控制,反映是首要职能。因为“有了会计这种反映功能,就为我们的经济管理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因为它使我们能了解过去、说明现在、规划未来。”具体到财务会计这一特点将更加明显,这就决定了财务会计的主要任务是真实、可靠地记录并报告企业的经济活动(主要是财务活动),亦即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以已发生的交易和事项为基础,记载企业经济活动的历史。“如实反映经营状况,使人们了解经济真实是创造薄记和会计并使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初衷,也是对会计的一项基本要求。”

美国财务会计原则委员会(apB)曾经在其第四号报告中指出:“企业财务会计是会计的一个分支。它在一定范围内,以货币定量的方式提供企业经济资源及其义务的持续性历史,也提供改变那些资源及其义务的经济活动的历史”(aiCpa1970)。

可见财务会计或者财务报告产生的初衷是提供企业历史性的财务信息,使用者可以利用这些信息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情况,在此基础上评价经理人的业绩、企业在市场或者行业中的地位、预测企业的发展前景等。财务会计的这种性质或者职能约束着我们对其使用的范围,即决定了财务会计目标或者财务报告目标只能在此范围内发展、变化。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对预测性信息的需求呢?作者认为经济环境的变化是根本原因:

(1)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前直接而明确的关系逐渐模糊,代之而起的是广大分散的投资者和掌握公司实际控制权的经理层。股权分散的直接后果是投资者无法依据历史业绩解聘经理人,而是以对企业的未来是否有好的盈利前景来作为是否投资的依据,从而更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产生了对未来导向信息的需求。

(2)随着证券市场日益成为企业的主要筹资场所,公司规模迅速扩张,经济业务和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为了低成本筹资,企业经理人相对于投资者有更多的信息优势,消除至少是降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机会主义,保护投资者成为证券市场发展甚至存在的内在要求。

(3)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对于财务报告的目标形成两大学派,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证券市场的发展使得这场争论以决策有用观的胜利暂时告一段落,标志性的事件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1978年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一辑(SFaSno.1)。决策有用观的导向,使得公众公司的监管部门过分关注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而忽略了财务会计的性质。

这些只能说明在变化了的现实条件下,未来导向的信息对投资者是有用的,并未说明投资者所需的信息都应该由企业的财务报告来提供,完全可以以新的编报系统来实现,而这一系统的特性(不可验证引起的高风险性、消极保证性等)在其产生之初就为提供者和使用者所熟知,并针对这种特性形成专门的编报技术。否则可能会导致财务报告在众多竞争的信息渠道(如主要管理人员讲话、新闻稿、内部消息等)中逐渐丧失其核心能力,直到沦为一项可选择的信息传输手段,甚至退出历史舞台。

三、理论分析:预测性信息的特点

预测人员依靠的不是科学,而是将过去的趋势延伸到未来,隐含的假设是未来将与过去一样。预测是预测者基于过去、现在的信息对未来形成的一种期望。将过去的趋势延伸到未来所形成的期望,其可靠性因预测性信息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首先,公司所面临的机会和风险、管理当局的计划与目标是在信息提供当时即有迹象可以表明或者有一定程度的可验证性,比如公司所在行业的整体趋势、多元化经营的风险是长期积累形成的,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下一期产生的有重大影响的机会或者风险在本期毫无痕迹,所以基本上可列入现存的状况。管理当局的计划与目标,一般是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决议的结果,其会议记录以及一系列可行性方案研究资料可以作为披露的基础,属于现存的一种事项,必须在招股说明书、年度报告和中期报告的披露准则之中。所以,以上两项预测性信息,实质上是现存的对未来预测价值非常高的信息,对于这些因素在未来期间如何发生作用以及作用的程度,完全依赖于使用者自己的估计。

而预测性财务报表则是在以上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量化的信息,涉及了未来期间的更多假设及判断。这里的假设和判断同前两项有本质的不同,任何一个有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这样精确的数据几乎是错误的,因为社会科学不会象已经过证明的自然法则的等式,这种等式详细说明了当前a点的一个现象如何前进到达未来的某一B点,也不会像牛顿的引力理论预测列文9号彗星与木星在1994年相撞,也很少有可能像潮汐和天气预报一样被科学预测。当我们看到美国一些财务报告的每股盈利同预测一致或者超出一美分这种情形,理智的使用者感叹的不是预测的准确性,而是对“摇尾巴狗”这一华尔街现象的无奈,财务会计信息关键的质量特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而预测值或者可预测性是相关性的应有之义,但这并非说财务信息本身就是一种预测,而是指预测过程中的一项输入,最终预测结果的形成受输入项和预测模式的双重约束。若将对财务信息的利用同气象学家对天气的预测相类比,则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就如同利用各种手段获取的诸如温度、气压、各级高度的高空风速等数据,气象学家对这些数据加工整理形成对未来的天气预测结果,就象报表使用者利用财务报告的信息和从其他渠道获得信息(如股价、管理人员在媒体上的发言、评级机构甚至小道消息等)形成对企业未来的预期。其中各种信息的权重、影响方向均由使用者的特性所决定,这些特性如风险偏好、知识结构、情绪等是因人而异的,故而不同人形成的预期不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概念框架中指出:权责发生制会计所提供的乃是收益,而不是管理方面的业绩评价,不是获利能力的估计,不是收益预测,不是风险的估量,也不是预测或估量的证实或者否定。评价、估计、预测、估量、证实或者否定这些工作要由投资者、信贷者和其他信息用户自己去做。

提供预测财务报表引起的主要问题是否是预测不准确(产生影响决策的重大差异)的原因难以界定,究竟是经理人为实现自己的目的(如影响股价、塑造形象等)而操纵预测还是因外界的客观环境非预期变化而造成?为经理人操纵预测创造了机会的同时也引起投资损失的责任很难归属,违背了市场经济行为中最基本的规则——责权利相统一,投资者不情愿为也许是经理人的过失或者欺诈遭受损失,经理人也不情愿为也许是使用者使用不当或者决策失误而承担责任。

当然,基于预测财务报表的难以验证等因素,各国对其限制很多。例如在预测财务报表之后会有类似于“仅供参考”、“不做为对未来的保证”等的说明,但对历史性财务报表的信心会扩展到同时报送的预测财务报表,这种信任会使投资者的使用分析功能退化,“因不确定而寻求帮助的使用者,其大脑倾向于相信而非质疑”;又如由范围式预测代替单一预测数据,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绝对精确的预测数据同注定的差异之间的矛盾,并未消除预测财务报表同公司财务报告之间的不融合;再如对注册会计师如何审计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规范,但在预测基础、假设、方法等方面存在太多灰色地带,不能保障审核职能的恰当履行和编报责任、使用责任的划分。

评价预测的可靠性首先基于对预测人员本人可信度的评价,然后才是技术方面对预测基础、假设、方法的衡量。所以作者认为应该由专业人士或机构在对企业历史财务、非财务信息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形成对其未来财务状况、盈利情况的预测,这些专业人士或机构的生存基础在于其对企业和投资者的独立性,在于其所提供分析、预测的客观性、可靠性、及时性,他们在这些方面相互竞争树立信誉。当然也可以就这一行业制定相关技术规范、职业道德、责任条款。

四、预测性信息披露的实践

(一)机会与风险,计划与目标

如前所述,我国2001年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中,要求披露业务发展目标和募股资金运用的计划;美国SeC在Form10-K中要求披露竞争情况和未交货定单,aiCpa在1994年的《论改进企业报告》中鼓励披露风险和机会而不鼓励披露盈利预测,FaSB在2001年的《改进企业报告:强化自愿披露》中列举了预测性信息的范例,包括企业未来销售情况、产品开况、经营和财务计划等。在中美的公司年报中普遍都有此类信息的披露,或者辟专章或者在致股东信中、管理当局讨论书中。

(二)预测财务报表

预测财务报表在我国多被称为盈利预测。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股市刚开始发展,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证监会)要求初次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必须披露公司的盈利预测,并将此作为审核上市的指标之一。由于强制披露的不合理性,在1993年改为自愿披露,但股票的发行价格确定以盈利预测为基础,因此上市公司不仅在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上披露1~3年盈利预测值,而且也在年度报告中载有以后年度的盈利预测。为充分实行盈利预测自愿披露原则,证监会在1997年和2000年分别通知,取消首次发行股价同盈利预测的关系。当前,我国对盈利预测信息披露的现行规则是:《招股说明书的内容与格式准则》中规定,“如果发行人或其财务顾问或其承销商认为提供盈利预测数据将有助于投资者对发行人及其所发行的股票做出正确的判断,且发行人确信有能力对最近的未来期间的盈利状况作出比较切合实际的预测,则发行人可在招股说明书中提供盈利预测的数据。”《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准则》中规定,“原则上不要求上市公司编制新年度的利润预测。但公司若在年度报告中提供新一年度利润预测的,该利润预测必须经过具有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审核并发表意见”。

上市公司盈利预测不实,曾是我国一个令市场和投资者都非常头疼的老问题。据统计,1997年至1999年新发行的公司,大多数不能完成招股说明书上所作的盈利预测,有的甚至在当年就出现了亏损。1999年上市的99家公司中,竟有78家公司实际完成利润低于盈利预测20%,比例高达78.79%.在2000年有融资行为的公司中,有123家曾对当年的盈利进行过预测,但只有6l家完成了其所作的预测。在2001年新上市并盈利预测的46家上市公司中,有4家公司实际完成利润低于盈利预测20%,6家公司实际利润低于盈利预测10%,两者占公司总数的21.7%.为规避盈利预测风险,2002年新上市公司大多数都没有出具盈利预测报告,有些公司即使出具盈利预测报告,表述也不清晰。

预测财务报表在美国多称为财务预测,其披露制度相对坎坷一些。美国在1973年之前是禁止向证券管理委员会申报财务预测的,因为它认为财务预测并非事实,不可靠,恐误导投资者。因此对以历史信息为主的财务报告的批评,在广纳各方意见之后,美国SeC在1973年证券法案5362号,正式允许公司自愿披露预测财务报表,截止1979年一直采取不禁止、不鼓励的立场。由于对未来导向财务信息的需求呼声甚高,SeC在1979年解释令,鼓励公司在申报文件及年报中增列软性信息(Softin-formation),如:管理当局预测,并于同年安全港规则(SafeHarborRule),规定只要财务预测是根据合理基础及诚信原则编制的,皆可受到法律保护。1986年,aiCpa公布了at200,即财务预测和计划,鼓励公司自愿披露,“可以包括在含有历史财务报表的文件中”。1995年,私人证券诉讼法案(pSLRa)规定了财务预测的免责制度,并采用了修正后的安全港制度,确立了“预先警示学说”以减轻预测性信息披露者的潜在诉讼风险,减少无理由的诉讼。

尽管如此,美国公司在财务报告中直接提供财务预测报表的例子并不多见,反而是财务分析师特别是卖方财务分析师发挥了更大的作用。由于卖方财务分析师同公司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使之丧失了独立的立场,故而美国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对财务分析师这一职业的监管。

五、小结

不容质疑,预测性信息是非常有用的,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减少交易费用,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增强市场的透明度。

但作者认为:对于机会和风险、管理当局的计划与目标可以要求公司在财务报告中同历史财务报表及其附注同时提供,以利于使用者对未来获利能力等的预计和评估。但预测财务报表则应改变鼓励的立场,不提倡或者禁止提供,以免误导投资者,或者给公司额外的披露成本,可以发展财务分析师这一职业,以便使之以公允的立场对公司的盈利前景提供客观的评述。当然,如何监督、管理这一行业则是随之要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杜兴强。会计信息的产权问题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葛家澍。财务会计的本质、特点及其边界[J].会计研究,2003,(3)。

[3]葛家澍。反映经济真实是会计的基本职能[a].财务会计理论方法准则探讨〔C〕。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4]葛家澍。市场经济下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5]李玲。上市会司预测性信息披露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3)。

[6]王鹏程。对盈利预测若干问题的分析和研究[J].会计研究,1997,(3)。

[7]吴水澎。会计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8]徐建民,姜德增。新上市公司盈利预测可信度提高[n].证券日报,2003.

[9]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94)。论改进企业报告[S].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10]williamRScott财务会计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11]williama·Sherdern.预测业神话[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理财规划分析报告篇9

第一条为加强对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以下简称企业)的财务监督,规范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和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企业年度财务预算编制、报告、执行与监督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财务预算是指企业在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围绕战略规划,对预算年度内企业各类经济资源和经营行为合理预计、测算并进行财务控制和监督的活动。

财务预算报告是指反映企业预算年度内企业资本运营、经营效益、现金流量及重要财务事项等预测情况的文件。

第四条企业应当建立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组织开展内部财务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考核工作,完善财务预算工作体系,推进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第五条企业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和国资委财务监督工作有关要求,以统一的编制口径、报表格式和编报规范,向国资委报送年度财务预算报告。

第六条国资委依据本办法对企业财务预算编制、报告及执行工作进行监督管理,督促和引导企业切实建立以预算目标为中心的各级责任体系。

第二章工作组织

第七条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做好财务预算工作,配备相应工作人员,明确职责权限,加强内部协调,完善编制程序和方法,强化执行监督,并积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第八条企业应当按照加强财务监督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的要求,成立预算委员会或设立财务预算领导小组行使预算委员会职责。在设立董事会的企业中,预算委员会(财务预算领导小组)成员应当有熟悉企业财务会计业务并具备相应组织能力的董事参加。

第九条企业预算委员会(财务预算领导小组)应当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拟订企业财务预算编制与管理的原则和目标;

(二)审议企业财务预算方案和财务预算调整方案;

(三)协调解决企业财务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重大问题;

(四)根据财务预算执行结果提出考核和奖惩意见。

第十条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为财务预算管理机构,在企业预算委员会(财务预算领导小组)领导下,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国资委有关工作要求,负责组织企业财务预算编制、报告、执行和日常监控工作。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机构应当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组织企业财务预算的编制、审核、汇总及报送工作;

(二)组织下达财务预算,监督企业财务预算执行情况;

(三)制订企业财务预算调整方案;

(四)协调解决企业财务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有关问题;

(五)分析和考核企业内部各业务机构及所属子企业财务预算完成情况。

第十一条企业内部各业务机构和所属子企业为财务预算执行单位。企业财务预算执行单位应当在企业预算管理机构的统一指导下,组织开展本部门或者本企业财务预算编制工作,严格执行经核准的财务预算方案。企业财务预算执行单位应当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负责本单位财务预算编制和上报工作;

(二)负责将本单位财务预算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环节和各岗位;

(三)按照授权审批程序严格执行各项预算,及时分析预算执行差异原因,解决财务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四)及时总结分析本单位财务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并组织实施考核和奖惩工作;

(五)配合企业预算管理机构做好企业预算的综合平衡、执行监控等工作。

第三章财务预算编制

第十二条企业编制财务预算应当坚持以战略规划为导向,正确分析判断市场形势和政策走向,科学预测年度经营目标,合理配置内部资源,实行总量平衡和控制。

第十三条企业编制财务预算应当将内部各业务机构和所属子企业、事业单位和基建项目等所属单位的全部经营活动纳入财务预算编制范围,全面预测财务收支和经营成果等情况。

第十四条企业编制财务预算应当以资产、负债、收入、成本、费用、利润、资金为核心指标,合理设计基础指标体系,注重预算指标相互衔接。

第十五条企业应当根据不同的预算项目,合理选择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零基预算、概率预算等方法编制财务预算,并积极开展与行业先进水平、国际先进水平的对标。

第十六条企业编制财务预算应当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加强对外投资、收购兼并、固定资产投资以及股票、委托理财、期货(权)及衍生品等投资业务的风险评估和预算控制;加强非主业投资和无效投资的清理,严格控制非主业投资预算。

资产负债率过高、偿债能力下降以及投资回报差的企业,应当严格控制投资规模;不具备从事高风险业务的条件、发生重大投资损失的企业,不得安排高风险业务的投资预算。

第十七条企业编制财务预算应当正确预测预算年度现金收支、结余与缺口,合理规划现金收支与配置,加强应收应付款项的预算控制,增强现金保障和偿债能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十八条企业编制财务预算应当规范制定成本费用开支标准,严格控制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和规模,加强投入产出水平的预算控制。

对于成本费用增长高于收入增长、成本费用利润率下降、经营效益下滑的企业,财务预算编制应当突出降本增效,适当压低成本费用的预算规模,其中,经营效益下滑的企业,不得扩大工资总额的预算规模。

第十九条企业编制财务预算应当注重防范财务风险,严格控制担保、抵押和金融负债等规模。

资产负债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偿债压力的企业,应当适当压缩金融债务预算规模;担保余额相当于净资产比重超过50%或者发生担保履约责任形成重大损失的企业(投资、担保类企业另行规定),原则上不再安排新增担保预算;企业不得安排与业务无关的集团外担保预算。

第二十条企业编制财务预算应当将逾期担保、逾期债务、不良投资、不良债权等问题的清理和处置作为重要内容,积极消化潜亏挂账,合理预计资产减值准备,不得出现新的潜亏。

第二十一条企业应当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依据财务管理关系,层层组织做好各级子企业财务预算编制工作。

第二十二条企业应当建立财务预算编制制度。企业内部计划、生产、市场营销、投资、物资、技术、人力资源、企业管理等职能部门应当配合做好财务预算编制工作。企业财务预算编制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工作程序:

(一)企业预算委员会及财务预算管理机构应当于每年9月底以前提出下一年度本企业预算总体目标;

(二)企业所属各级预算执行单位根据企业预算总体目标,并结合本单位实际,于每年10月底以前上报本单位下一年度预算目标;

(三)企业财务预算委员会及财务预算管理机构对各级预算执行单位的预算目标进行审核汇总并提出调整意见,经董事会会议或总经理办公会议审议后下达各级预算执行单位;

(四)企业所属各级预算执行单位应当按照下达的财务预算目标,于每年年底以前上报本单位财务预算;

(五)企业在对所属各级预算执行单位预算方案审核、调整的基础上,编制企业总体财务预算。

第四章财务预算报告

第二十三条企业应当在组织开展内部各级子企业财务预算编制管理的基础上,按照国资委统一印发的报表格式、编制要求,编制上报年度财务预算报告。企业年度财务预算报告由以下部分构成:

(一)年度财务预算报表;

(二)年度财务预算编制说明;

(三)其他相关材料。

第二十四条企业年度财务预算报表重点反映以下内容:

(一)企业预算年度内预计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规模、质量及结构;

(二)企业预算年度内预计实现经营成果及利润分配情况;

(三)企业预算年度内为组织经营、投资、筹资活动预计发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

(四)企业预算年度内预计达到的生产、销售或者营业规模及其带来的各项收入、发生的各项成本和费用;

(五)企业预算年度内预计发生的产权并购、长短期投资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及资金来源;

(六)企业预算年度内预计对外筹资总体规模与分布结构。

第二十五条企业应当采用合并口径编制财务预算报表,合并范围应当包括:

(一)境内外子企业;

(二)所属各类事业单位;

(三)各类基建项目或者基建财务;

(四)按照规定执行金融会计制度的子企业;

(五)所属独立核算的其他经济组织。

第二十六条企业应当对年度财务预算报表编制及财务预算管理有关情况进行分析说明。企业年度财务预算编制说明应当反映以下内容:

(一)预算编制工作组织情况;

(二)预算年度内生产经营主要预算指标分析说明;

(三)预算编制基础、基本假设及采用的重要会计政策和估计;

(四)预算执行保障措施以及可能影响预算指标事项说明;

(五)其他需说明的情况。

第二十七条企业应当按规定组织开展所属子企业开展财务预算报告收集、审核、汇总工作,并按时上报财务预算报告。企业除报送合并财务预算报告外,还应当附送企业总部及二级子企业的分户财务预算报告电子文档。三级及三级以下企业的财务预算数据应当并入二级子企业报送。

级次划分特殊的企业集团财务预算报告报送级次由国资委另行规定。

第二十八条企业应当按照下列程序,以正式文函向国资委报送财务预算报告:

(一)设董事会的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的财务预算报告,应当经董事会审议后与审议决议一并报送国资委;

(二)尚未设董事会的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的财务预算报告,应当经总经理办公会审议后与审议决议一并报送国资委;

(三)国有控股公司的财务预算报告,应当经董事会审议并提交股东会批准后抄送国资委。

第二十九条企业财务预算报告应当加盖企业公章,并由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总会计师(或分管财务负责人)、财务管理部门负责人签名并盖章。

第三十条国资委对企业财务预算实行分类管理制度,对于尚未设董事会的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的财务预算实行核准制;对于设董事会的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公司的财务预算实行备案制。

第三十一条国资委依据财务预算编制管理要求,建立企业财务预算报告质量评估制度,评估内容不少于以下方面:

(一)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二)是否符合国家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规划;

(三)是否符合企业战略规划、主业发展方向;

(四)是否客观反映预算年度内经济形势和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态势;

(五)是否符合财务预算编制管理要求;

(六)主要财务预算指标的年度间变动情况是否合理;

(七)预算执行保障和监督措施是否有效。

第三十二条国资委根据质量评估结果,在规定时间内对企业财务预算提出审核意见并反馈企业。对于存在质量问题的,要求企业及时整改,其中对于严重脱离实际、各相关预算指标不衔接的,要求企业重新编制上报财务预算报告。

第五章财务预算执行与监督

第三十三条企业应当及时将各业务机构及所属各级企业重点财务预算指标进行层层分解。各预算执行单位应当将分解下达的年度财务预算指标细化为季度、月度预算,层层落实财务预算执行责任。

第三十四条企业应当严格执行经核定的年度财务预算,切实加强投资、融资、担保、资金调度、物资采购、产品销售等重大事项以及成本费用预算执行情况的跟踪和监督,明确超预算资金追加审批程序和权限。

第三十五条企业应当对财务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及时分析预算执行差异原因,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第三十六条企业财务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形之一,导致预算编制基本假设发生重大变化的,可予以调整:

(一)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

(二)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三)国家经济政策发生重大调整;

(四)企业发生分立、合并等重大资产重组行为。

第三十七条企业应当将财务预算调整情况及时报国资委备案。具体备案内容包括:

(一)主要财务指标的调整情况;

(二)调整的原因;

(三)预计执行情况及保障措施。

第三十八条企业应当建立财务预算执行结果考核制度,将财务预算目标执行情况纳入考核及奖惩范围。

第三十九条企业应当在预算年度终了及时撰写预算工作总结报告,认真总结年度财务预算工作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分析财务预算与实际执行结果的差异程度和影响因素,研究制定改进措施。

第四十条国资委根据月度财务报告建立企业财务预算分类监测和反馈制度,对主要财务预算指标执行情况进行分类跟踪监测,对经营风险进行预测评估,并将监测和评估结果及时反馈企业,督促企业加强预算执行情况监督和控制。

第四十一条国资委在预算年度终了,依据企业年度财务决算结果组织财务预算执行情况核查,对主要财务预算指标完成值与预算目标偏离的程度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将核查和分析结果作为企业财务预算报告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

第六章罚则

第四十二条企业负责人、总会计师(或分管财务负责人)应当对企业财务预算编制、报告、执行和监督工作负责;企业总会计师(或分管财务负责人)、财务管理部门负责人对财务预算编制的合规性、合理性及完整性负责。

第四十三条国资委将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情况作为总会计师履职评估的内容。

第四十四条企业不按时上报财务预算报告或者上报财务预算报告不符合统一编制要求、存在严重质量问题,以及财务预算执行监督不力的,国资委将责令整改。

第四十五条企业在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中弄虚作假的,或者上报的财务预算报告与内部财务预算不符的,国资委将给予通报批评。

第四十六条企业编制年度财务预算主要指标与实际完成值差异较大的,国资委将要求企业作出专项说明,无正当理由的,国资委将给予警示。

第四十七条国资委工作人员在企业财务预算监督管理工作中,导致重大工作过失或者泄露企业商业秘密的,视情节轻重予以行政处分。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八条企业应当根据本办法规定制定本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制度。

理财规划分析报告篇10

【关键词】财务管理流程会计核算优化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市场客户的需求瞬息万变,产品生产周期变短,以及市场竞争加剧是现代企业发展不得不直面的现实,它们对企业的管理流程和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财务管理流程是否优化得当,管理模式是否与市场变化相适应,都将对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保持生命活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如何应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如何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企业自身的良好发展是现代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以管理流程梳理为核心的管理流程优化是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实施的。

二、企业财务管理流程问题分析

企业财务管理流程可以划分为4个部分,分别是会计核算流程、计划与预算管理流程、资金管理流程以及投资管理流程。会计核算流程中出现的问题。第一,采购付款流程中财务部门和风险控制部门的权限规定不清晰,甚至有重叠的部分。部门间工作内容的重叠有可能导致重复性劳动和管理疏漏,降低了管理效率,带来风险。第二,采购付款支付运杂费过程中,成本核算监控管理不及时。对合同成本核算表的执行力度不足,忽视过程监督的作用。第三,销售收款的开票流程中相关联的部门过多,导致会计核算通道不流畅,效率低下,带来风险。关联的业务部门过多,财务信息的滞后,导致财务报表制作不及时,扩大信息误差,为会计核算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最后,财务缺乏对企业实物资产的管控。企业财务管理会计核算流程中,对企业财务部门存货的账单和业务存货台账未能及时审核、对账,无法确保存货账单一一吻合对应,导致财务信息不匹配,而且无法及时更新更正,并作出合理合规的财务处理,加大了企业对实物资产的管理难度。计划和预算管理流程中的问题。第一,制度建立不完善,管理流程不规范。企业缺乏全面的管理规章制度对流程进行规范化。相关制度基本上都是原则性的规定,而企业财务管理需要细致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指导,对预算流程的管理未作细化、标准化。第二,预算流程还是依赖于员工手工完成。个别企业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并未及时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系统设备,预算的执行和分析基本依赖于员工的手工操作,这导致财务部门需要把大量的人力精力投放到数据的加工、核算和分析等非效益工作上,预算报表的编制和项目计划的衔接不及时,对数据的分析评价效果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资金管理流程中的问题。企业一般都有具体的年度资金利用计划,但对中期资金计划缺少详尽的安排,导致资金利用计划管理不全面,资金利用不细致,对不同资金计划模块之间的协作调度不灵活,资金利用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规划,主要体现在收付款的短期规划,各个季度和月度的资金计划,短期投资项目规划,贷款的归还,应收款款项的落实,资金在部门业务间的调度等计划不到位,不利于企业对自身财务状况的实际掌握。投资管理流程主要由投资规划、投资决策、投资实施与监控以及投资后评价等4个部分组成。在投资管理流程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企业中长期投资计划不清晰,投资管理过于被动。企业在自身战略计划中对未来的业务拓展以及财务目标进行了指导性规划,但其对各个业务、各个投资模块很难做出具体可操作性的规定。其次,未建立起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规范投资决策流程。投资项目的具体执行需要通过企业的项目评审,以确保企业在进行该投资项目时进可攻退可守,在有效的风险管控中使企业效益最大化。但在实际操作中,项目评审有时候过于形式化,并未对项目进行系统性的论证,甚至项目远离了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最终对企业持续发展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再次,投资实施与监控不到位,加大投资风险。目前企业利用预算管理和内部审计来实现企业投资实施和监控,这导致监控力度不足,对企业重大投资项目的风险管控,财务报告谨慎核对,企业的经营的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以及金融环境,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状况,财务风险预警等方面的监控不全面。最后,对于投资后评价的关注意识不强。评价的财务指标设置不规范,对投资项目的资产价值不能实时跟踪分析,信息把握不准确都将对企业投资管理流程带来不利影响。

三、企业财务管理流程的优化策略

规范企业业务流程中会计核算,提高财务对企业实物资产的监控。首先,针对具体的业务流程完善相应的会计核算流程,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以及其他相关规则制度。规范会计核算时点和会计处理统一流程,使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具有统一性、透明性、科学性,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准确。其次,财务部门要及时和存货管理部门对账,对企业的实物资产进行监督,对仓库货物出入进行核算,使财务信息准确地反映出企业的存货信息。预算程序规范化,加强企业资金管理。各个子规划与企业整体战略规划实现有效衔接。预算目标和战略规划保持一致可以保证业务的开展不会脱离企业战略,可以强化财务部门的计划、核算、审核作用。资金管理流程优化可以有效地防范风险,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加强企业投资的监控和后期评价工作。严格落实投资项目的定期检查,实现投资项目的财务报告、年度总结报告的有效传递并提交至企业投资分析部门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由投资分析部门形成投资项目分析报告向企业各相关领导和部门反馈。项目后评价需要分析企业投资项目的概况、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项目为企业带来的效益、项目的可持续性与总体评价以及投资项目的经验总结等,使企业的投资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志远.企业财务战略[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