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长廊展示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2:30

文化长廊展示设计篇1

关键词:农业生态园区景观节点设计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在节假日期间到郊外观光休闲,去充分享受大自然的绿色和美丽风景,所以生态农业园这个旅游项目受到了亲睐。随着越来越多的农业园区春笋般的出现,“酒香不怕巷子深”这个谚语在经济竞争激烈的当下显得有点无力,对农业园区周边的配套绿化,尤其是入口节点的景观设计已经显得尤为必要。如何将道路转入景区的门口景观做好,使其可以呈现出独有的特色,又能成为引导游客入内的重要标志,更好的发挥作用,是值得我们探讨和学习的。本文结合上海金山区廊下生态农业园区的漕廊公路道路两侧景观改造工程,进行实例分析。

1.0项目概况:

1.1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位于上海市金山区西南部,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较多,无霜期较长。自廊下镇2003年8月31日与金山现代农业园区实行“镇区合一”管理体制以来,已引进各类农业基地项目37个。廊下镇同时也是金山现代农业园区之所在,是上海所有现代农业园区中唯一一家实行镇区合一行政管理体制的园区,是金山旅游三大板块之中部生态度假休闲游板块的核心区。

由于廊下镇很多旅游景点的入口都位于镇内的高级公路漕廊公路上,为了更好的做亮农业旅游品牌,此次工程将对漕廊公路两侧绿地的重点地段进行改造设计,从而达到提高各个景点知名度,加强景点可识别性,打造了一个诗情画意、世外桃源的新廊下。

1.2基地现状

漕廊公路两侧原有绿化带宽14m,绿化以乔灌草相结合的植物群落形式种植。

优点:(1)林缘线自然流畅,形成有韵律有节奏变化的的道路绿化;(2)乔灌草的复合结构起到了吸纳废气、阻隔噪音和美化环境的作用。

缺点:(1)原有绿化地势平坦,缺少地形的起伏变化;(2)绿化空间缺少封闭与开放的对比,部分重要景点如中华村农家乐、碧林休闲度假村的入口处,隐蔽在道路绿化中,不利于提升知名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廊下现代农业园区旅游业的发展;而像漕廊公路靠近万春苑的地段,则又需要有更茂密的植物种植,加强阻隔噪音美化围墙外景观的作用。

2.0设计原则

2.1景观协调原则

漕廊公路两侧绿化建于2005年,两侧绿化较浓密,植物长势较好,发挥一定的降噪音、滞尘的作用,景观面貌较好。故在漕廊公路(金石公路至朱平公路段)调整时要考虑本次调整地段景观与漕廊公路全线景观格局的协调和呼应。2.2经济性原则

对万春路、金石路等路口新增指示牌处,绿化进行局部调整,突出指示牌的指示功能,避免“喧宾夺主”,最大限度的减少资金的投入。对重点地段(如新天地、中华村农家乐以及廊下生态园等景点区域)进行重点设计,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3.0具体设计

本次漕廊公路两侧局部绿化改造工程方案设计,以聚焦廊下现代农业园区、打通透景线、扩大金山旅游三大板块之中部生态度假休闲游板块知名度和影响力为目标。强化新天地、中华村农家乐、廊下生态园等旅游景点的指示牌和门头景观效果,突出门头和指示牌的指示、宣传效果,创造优美、舒适的农家乐休闲度假场所。同时,重视景观与生态、文化之间的关系,在城市绿化形象中突出生态特色,尊重廊下文化背景和乡土特色,根据所处地块景点的特性进行节点的设计,有针对性,彰显文化。

3.1景区入口景观

主要针对几处旅游重点景点在漕廊公路上的入口绿地改造,包括中华村农家乐、廊下新天地、廊下生态园、灵芝基地以及草莓基地几个景点的入口。这几个地块的绿化郁闭度过高,遮挡道路沿线的景观和出入口门头,为方便来廊下旅游的游客,在原有绿化基础上,靠近门头区域以疏林草地通透的形式,展露各个旅游景点景观,使过往车辆在看见出入口景观门头时有一定的安全停车视距,在发挥指示功能的同时,保证游客和过往行人的安全。

3.1.1中华村景区入口

中华村农家乐是锦江国际示范点,农家客房在保留了具有金山民居“白墙、黛瓦、观音兜”原味风貌的同时,内部按照酒店标准进行了统一装修,是上海郊区设施最为舒适的农家乐之一,有大灶菜饭、干烧咸菜虾等特色农家菜。

中华村景区的入口就位于漕廊公路上,门头是一个农村原味风貌的牌坊式建筑,入口两侧绿地宽度为12米到14米。原有绿化类似林带式种植,遮挡透景视线,不能很好的烘托门头的特色景观。因此我们的改造是将两侧绿地与景区主题相结合,以农家乐为主题,选取各种果树为主调树种,运用瓜果陶罐、鸡鸭鹅雕塑等小品有机结合绿化,营造一处生机盎然的农家乐景象。植物配置在满足品种丰富,树形优美,林冠线错落等基础上也注重对透景的要求,最大程度将特色门头展现出来,同时景观效果突出的植物配置也增强该绿地的引导作用,使景区入口从周边绿化带中脱颖而出。

3.1.2生态园景区入口

生态园是上海对外展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是金山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活动基地。园区集生产、加工、示范、推广、科研、观光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开发区,“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已经显现。

生态园景区入口两侧原有绿地类似林带性质,树木浓密,影响园区优美的莲花状温室建筑的展示,优化设计对两侧绿化做出较大调整,上层乔木选用大规则的无患子、榉树,在天际线的处理上作为建筑群的衬托,柔化建筑生硬的线条,中层种植桃树、垂丝海棠等开花灌木,下层在靠近门口处布置花境,设计与生态园的学农活动结合,在绿化中安放一组以农活为主题的雕塑,进一步深化生态园的学农助农活动精神,营造了一处自然、生态、落英缤纷的景区门口景观。该绿地施工前正值金山田野百花节开幕,生态园是主场地,应甲方要求,将门口中间11米宽绿地进行百花节的主题设计,将一个红绿草做的花钵立于地形上,花溪经花钵口,从上往下倾倒出来,使得这里成为了花的世界。

3.1.3新天地景区入口

新天地景区的功能定位于“展示、品尝、专卖”的展示中心,占地8000平米的梅花状玻璃温室,能容纳1500人同时品尝,有五个主题厅;另外有600亩香樟林、250亩的蔬果园,可新鲜采摘。该景区入口现在出入车辆和行人较少,与生态园是相通的,日后将变成主要出入口。现状是门口有两面大景墙,墙前杂草丛生,景观欠佳。

改造设计对门口两侧的绿地改造充分利用文化石贴面的大景墙,使其成为门口景观的一个大背景来进行植物的布置。设计对植物结构科学构建,形成层次与色彩的完美搭配。从两侧向门口方向,大乔木还是以比较稀疏的形式布置,以最大程度透景露景,中层种植桂花,石楠等常绿灌木,前方点缀樱花,地中海荚蒾,锦带花,花石榴等花灌木,下层考虑到日后养护和长期效果,则搭配开花地被鸢尾、地被菊、花叶蔓等。顺着微地形,形成多样的下层空间。门口景墙前在花境中放置一个牧童骑牛的主题雕塑,以常绿宿根花卉为主题的花境,多季花开不断,以园林绿化中常用品种自由组合,结合红花继木球,胡颓子球、红枫、独本毛鹃等植物,错落有致的植物景观浑然一体,打造一处亲近自然,放松心情的景区入口绿地景观,实现对景区面貌的最佳展示和引人入胜的效果。

3.1.4草莓基地入口

金山草莓研发中心内拥有办公室、会议室、优质农产品展示厅、草莓文化展示、游客接待处、餐馆等,成为集草莓生产、科研、采摘、观光、会务、餐饮于一身的综合性现代化的示范基地。同时又为市民提供采摘、旅游、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原有绿地宽度在25-26米,但是地块中间被一条排水沟分割开,绿化布置较凌乱。改造设计对该地块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利用旁边绿地排水沟和北面河流解决了绿地排水的问题,对该地块增加土方,营造微地形,选用树形较好的高挑落叶树作为背景树,前面搭配梅花、腊梅等开花植物,主要管花期为草莓采摘期,为该景区的游览高峰期呈现最佳的景观效果。考虑到与基地内部广场上的大草莓雕塑相呼应,同时为了在漕廊公路上行驶的车辆能及早注意到景区,在入口两侧的绿地草坪上点缀了高度在80cm-150cm的草莓雕塑若干个,增强概绿地的标志。

3.2公路路口景观

3.2.1万春路路口

该地块绿化改造同样以突出指示牌为目的,强化指示作用,植株配置上避免遮挡指示牌。

3.2.2金石公路路口

该路口植物配置以香樟、桂花和棕榈三层复合结构形式为主,全部都是常绿树种,过于郁闭、压抑,作为进出廊下镇的重要交通路口,路口的指示功能较弱。因此,本次改造,以乔木背景重心往后移,留出较大草坪空间,使金石公路上的视线向廊下镇的方向聚焦,同时结合该地块日后要做的标志性门头建筑,搭配廊下吉祥物和果蔬雕塑,展示廊下的农业旅游特色,进而提高路口景观的地域特征。

4.0结论

景区入口的节点设计对于提升景区形象,展现景区特色和主题,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需要立足景区游览内容和地域文化,紧扣主题展开设计,使得景观设计更好的服务于景区文化展示,同时结合入口设施,进行特色性设计,彰显其特色和标志性作用,提升其功能性。

其次,景区门口的绿地设计还要考虑到日后的养护,农业园区一般在郊外,道路绿地的日常养护等级不高,因此入口节点的绿地植物配置,得选用应用广泛,在当地长势较好的植物品种,以保证景观的长期效果。

通过结合廊下生态园的景观节点改造设计的实例认识到:因地适宜,从景区的文化背景和旅游主题去把握农业生态园区景观节点设计的思路和内容,同时注重各个景观节点在整个农业园区里的风格上的统一,是我们做好农业园区景观节点设计需要注意的方面。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文化生态与感知.北京:科技出版社,1998

[2]刘滨谊.人类聚居环境学引论.城市规划汇刊,19962

[3](丹麦)杨▪盖尔《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文化长廊展示设计篇2

关键字:景观设计规划设计

一、设计现状

本次景观规划设计用地10.7公顷。地块在科技园内,被月华路、龙眠大道、凤水陆、知行路围合而成,设计地块是整个生态廊道的启动区,两侧分别是创新孵化基地和企业总部。

二、设计理念:

“设计源于生活、文化融入自然、科技回归人性”

最永恒的设计作品总是来源于生活的点点滴滴,懂得从人类的生活和精神需求出发,体现设计对于生活、人文的那份体贴与关怀。

经历了百年的发展,设计既是艺术也是科学。设计的本原和方向是科技只有走进生活,回归人性,才能体现服务于人类的根本宗旨。

享受自然是人类的本性,关注文化特色也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对设计而言,只有深刻挖掘空间环境的生态价值及人文价值,才能在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中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设计框架

启动区在园区整个廊道规划定位中属于21世纪现代科技文化区,设计分成三大块五功能区。

三大景观区:山水氧吧、科技长廊、创新广场。

五个功能区:旅游集散区、创新广场区、展示长廊区、水景观赏区、山体游戏区。

一条贯穿南北的变身长栈道形成生命科学景观主轴,把他们由南向北有机链接形成一个整体。

生命科学一条线由南部小广场“21世纪之门”做总阐述开始,到生命科学产业中心的“未来之门”,沿线在10个道路交叉口处形成一个21世纪生命科学雕塑系列景观,展示21世纪每年生命科学产业的伟大成果,使文化融进景观中,寓教于游、寓教于乐。

a、山水氧吧

山体在保留部分可以利用的原生态栽植的基础上,添加乡土树种设计一些列植物为主题的景观,并在山的最高处设置丛林观景台;山水结合处,依山就势形成花溪跌瀑景观,在滨水的景观视线点处,设置荷塘和花田。

1、结合生命科学线打造梅主题特色林:以梅花为主景树、雪松香樟为背景树,形成“香醍梅岸”“梅林四季”“梅林漫步”等一系列梅主题景观。

2、“玉兰花开” 疏林草地休闲游戏区:平缓的北坡,靠近河岸视线很好,形成疏林草地。乔木种植广玉兰、白玉兰、紫玉兰形成春天“玉兰花开”遍地的胜景,草地上设置休闲设施:花式Dna隧道、草地科学游戏、攀登墙、草地休闲烧烤、草地特色休闲座椅,良好的景观视线,诸多游戏游乐景观的设置形成小区域活力中心。

3、花溪跌瀑:结合地形高差变化形成大型跌水花台景观。

4、临水花田、荷塘月色:沿河走廊结合水生鸢尾、菖蒲、野生芦苇、荷花等水生植物设计,形成生态湿地景观,同时对周边流入河道的水体起到生物净化的功效。

B、科技长廊区

1、生命科技长廊:

从生命科学产业中心到河滨,中心以带形水池形成连续,水道两侧为步行空间,藏在水道里的Dna链滴水雕塑在形体和视线上保持连续性;在两侧步行贯通处平桥,形成一个活力连接点。

两侧步行空间结合旁边的银杏树阵长廊,形成一系列活力广场,设置有:生命科学重大事件人物展示墙、科技游戏场、生命科学情景式雕塑、活力露珠科技信息站、生态厕所配套小卖、草地特色休息坐凳等设施。

2、滨水休闲区

在河道北侧,科技长廊的南端,利用河道和车行道的高差,形成自然跌水景观。滨水休闲平台结合游船码头设置,即是视线开阔观景点,又是良好的景观点。

3、科海叶舟

科技长廊两侧的绿植结合微地形,形成一片片独特的叶状大地景观,寓意生命科技海洋中奋进的一叶扁舟,与生命科技产业中心造型相呼应。在适合的位置设置活力露珠休息亭或休闲吧,以及草地特色座椅,为园区的人员提供方便的室外休息场所。

C、创新广场

创新广场区包括:生命科学产业中心、创新广场和旅游接待区。

创新广场处于整个生态生命廊道的生命科学未来阶段,生命科学产业中心建筑以萌发的叶子为设计意向,与整个生态廊道一起好似一个蓬勃生长发展的生命科学常青树。创新广场设计以此为契机,以“生命之光”主题雕塑为中心,广场上树阵、特色铺装和座椅发散开来,七片叶子堆土造型的大地景观对中心广场形成半包围之势,与生命科学产业中心建筑形成呼应和围合。

广场中心椭圆形展示、演艺广场,用环形无边界水池做以环绕隔离,以世界地球板块图做浮水和演艺广场的铺装压印,表达生命科学创新发展无止境的境界。

广场北高南低,北部与中心椭圆广场形成3米左右的高差,因地制宜,在椭圆广场北,利用自然地形,形成台阶观众席。椭圆广场及水池高与南部地面,形成无边水池。

椭圆广场西侧增设配套服务点和少量地面停车,结合广场榉树林下休闲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休闲停车服务体系。方便西侧到创新广场休闲的人群。

D、变身长栈道

长栈道在不同的阶段和区域演变成不同的道路形式。在平地是普通木栈道,在车行道路上变成高架,在滨河和湿地变成湿地廊道,在水上变成沉水廊道可以透过玻璃栏杆看到水下的动植物生长状况。长栈道、大变身,为观光休闲带来便利,为生态得到保障,减少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它本身就是一道亮丽风景带,一条步移景异的观景线,更是一条承载文化的生命科学线。

四、景观轴线设计

园区景观围绕“一纵二横”进行展开设计:

由北到南纵轴沿变身长栈道,串联创新广场、生命产业中心、科技长廊、荷塘月色、香醍梅岸、花溪跌瀑、梅林四季、南广场世纪之门而形成;

北一横沿车行次道、连接东侧总部经济园也是整个园区的最高楼、 “t”字型交叉口。

南一横连接西侧区域景观轴主轴、孵化区对景雕塑、山体景观区最高点丛林景台。

五、游步道设计

贯穿园区的主游道沿变身长栈道,由创新广场到世纪之门,后与二期生态廊道相连接。另外在河道处,形成滨河步道,从大园区车行主干道桥的下方穿过,分别与河道延伸处相接。园区次入口及游道以方便进入园区、到达各景观点为主,以休憩漫步为辅。

六、景观视线设计

沿变身长栈道沿路集中设置观景走廊,另外在创新广场、科技长廊、滨水休闲平台、山上丛林景台处集中设置点式观景。

七、夜景灯光设计

现在夜景灯光设计越来越重要,现在的人们越来越忙,白天工作繁忙无暇观看景观的人们,晚上有空欣赏到色调融合、色彩艳丽、形式多样的灯光和美景,会感到幸福,产生成就感。

八、竖向设计

原地形基础上,结合大园区的道路场地标高定位,尽量减少工程量进行景观设计和园区标高定位。

九、水体景观设计

根据上位规划周边市政道路的设计标高和原有地形标高确定了园区内设计场地的标高。结合地形,形成花溪跌瀑景观,在广场区局部设置雾喷,形成负氧离子空间和朦胧景观。

文化长廊展示设计篇3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

15—0018—01

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笔者以所在学校为例,谈几点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

让文化建设从校门开始,在楼道里延伸

校门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桥头堡。我校通过校门口的橱窗,以人文化和艺术化的手法展示办学理念。针对校外人士,我校在校门外左右两面墙上开设专栏,宣传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等,打造出了富有特色的校门文化。楼道是师生每天活动的场所之一,我们按照“让墙面说话”的总体设计思路,按年级、分楼层确立“童趣、北风、南韵、民族、家乡、世界”六大主题,结合校本课程《艺术鉴赏》精心设计内容,按照每一个主题都有各自相应的内容支撑、每一个楼层都有独特风格的要求,以图案、文字等轻松愉悦的表现形式,构建独具特色的楼道文化,凸显学校的艺术气息和文化内涵,让师生们在驻足欣赏的过程中享受文化带来的愉悦。

让文化建设在铃声中传递

铃声每天伴随着师生们的校园生活。我们以铃声为切入点,精心编制了上学曲、放学曲、上课曲和下课曲,凸显铃声的“文韵”之美。例如,上学曲:(伴着优美的音乐,柔和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今天的校园生活即将开始,让我们愉快地工作、学习,共同度过美好的一天。上课曲:同学们,上课了,请马上回到教室,做好课前准备,希望在这节课上你们有所收获。这些不同内容、不同旋律的铃声,形成了独特的“铃声文化”,使校园时时处处充满笑声、歌声、音乐声、读书声。

让文化建设在长廊里不断升华

教学楼内的长廊是师生们课间活动的重要场所。我们以学校的长廊为切入点,开辟了具有一定深度的古诗文长廊、科技长廊、艺术长廊、班级行为习惯展示长廊和风采成果展示长廊等,集中展示学校各方面的成绩,介绍师生取得的各项荣誉,以激发师生的学校意识、创造精神,培养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激励师生传承学校精神,再创新的佳绩。

让文化建设在课堂教学中开花结果

课堂教学是文化建设的主阵地。我们坚持珍视、保护和开发童心的原则,推行学科“文化工程”,内容涵盖小学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在语文教学上从听、说、读、写、看、赏、知、背等8项确定了内容并制订了行之有效的达标细则;在数学教学上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活动等方面对必须积累的知识进行了归类梳理。各学科文化工程细则都从本学科特点出发,按照不同年级设计内容,凸显了年级评价的递进性及具体内容的操作性。

我校还成立了“芳草地文学社”、“红黄蓝画室”、“布谷鸟音乐坊”“快乐英语”等6个学生社团,坚持开展“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英语节”和“体育节”等活动,形成了学生课外文化的亮丽风景线。

文化长廊展示设计篇4

来自香港的知名设计师叶智荣为弘文特别设计了一款可拼装式货架,这款货架五彩纷呈,创意十足,把30多名深港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原创作品――囊括,使艺术与生活、创意与设计在这里融为一体。据悉,深港创意设计廊300平方米,共展示有手表、时尚饰物、电子用品等3000多种现代生活用品,尤其满足都市白领、文化人士所需。这些商品不仅外形“吸睛”,设计原理也十分贴近生活需求,把传统和现代、深圳和香港的特色切切实实地融入其中。

创意与商业模式的新融合

项目方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尹昌龙总经理介绍说,经过多年发展,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已经成为一个以书业为主的文化聚合平台。此次设计廊的打造就是为了加强在文化创意领域的交流合作,既展示深圳作为设计之都的力量,又汇聚一河之隔的香港的国际化元素,满足深圳市民对高品质文化创意用品的需求。关于为何开设弘文深港创意设计廊,设计廊的构想者、策划者、深圳市弘文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扬女士表示:“现在我们倡导弘扬创意文化,让大众尽享美好生活的全新理念。深港创意设计廊试图集合本质体验、生活创意、情感分享等独特元素,通过与国际级的艺术家、设计师的合作,以创意、设计持续创造、引进独特气质的商品,进入到深圳消费者生活的方方面面。”

与《现代装饰》携手共创商机

目前,山西、陕西、安徽、福建、内蒙古以及青岛、佛山等新华书店纷纷表达了愿意与弘文合作的意向,广东湛江和珠海两市弘文店已开业,尤其是珠海店开业伊始就取得了满意效果,提升了当地文化创意品质,营业额屡创新高。启动仪式上,弘文公司还与深圳市中投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华夏动漫集团有限公司、现代装饰杂志社以及山西省和广东佛山市新华书店签订了合作协议或战略合作意向书,在多个方向探讨合作方式新的模式与内容。

对现代装饰杂志社而言,与“弘文”的合作同样令人期待。为了展示全球最新创意设计精品,加强与全球设计师的沟通与合作,现代装饰杂志社拟建立“现代装饰・全球创意设计展示平台”。该平台拥有线下的创意设计产品实体展示店、线上的创意设计产品分销、电子商务、设计推广等业务版块。其中,首家实体门店,就位处中国深圳CBD地王商圈罗湖书城,以书城旗下的“深港创意设计廊”为依托,并将随着“深港创意设计廊”全国扩张的战略部署落地全国各大一线城市,为展示品牌带来无限商机。在现代装饰・全球创意设计展示平台即将全力启动之际,我们采访了现代装饰杂志社总经理林松。

对话现代装饰杂志社总经理林松

9月30号,您代表现代装饰杂志社与弘文签订了战略协议,请问,为什么会选择“弘文”作为合作伙伴呢?

林松:作为深圳最大的文化艺术用品提供商,深圳出版集团旗下的“弘文”正在顺应潮流,向多元化方向转变,他们延长了产品线,扩大了业务板块,从专营文具用品、办公设备产品等转向现在的创意生活产品,可以说,与我们现在想要打造的全球创意设计展示平台的内容非常接近。作为国企,弘文还有我们所不具备的稀缺资源,比如在每一个新华书店,弘文都有他们的“驻地”,等于是拥有一个已经落地的广阔的平台。对于我们媒体而言,这是很难得的。反过来,他们需要媒体的推广,我们又刚好有这个优势,可以说是整合资源、优势互补。介于这样一个基础,双方一拍即合。面对电子网络对传统书业的冲击,“弘文”先是变身“弘文罗湖旗舰店”,后是开设了“深港创意设计廊”,为走上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做了一系列的战略准备和调整,那么,与之对应,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现代装饰杂志社拟建立“全球创意设计展示平台”的根本原因和为此所作的一系列部署吗?

林松:一方面,我们通过《现代装饰・家居》的资源积累,与大量优秀的国内外设计师建立了良好的联系和互动。另一方面,如今的装饰市场体量非常之大,但本土的创意设计相对滞后,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形成了一种“供需失衡”。我们看到其中的对应,也愿意建立一个全球创意设计展示平台,向中国展示国内外的优秀创意设计产品。至于筹备,第一,我们对近五六年积累的资源进行了梳理、筛选,然后陆续发出邀请函,范围包括港台、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第二,建立一个网络平台,拟在线上展示、介绍国内外优秀设计师资料及作品,并设创意设计产品分销,电子商务等业务板块。第三,与“弘文”合作。弘文的每个实体店会为我们提供一块产品实体展区,在线下推广。另外,我们也在与台湾的一家装饰媒体接洽,届时如若达成共识,台湾设计师的作品也许会先行上线。

文化长廊展示设计篇5

关键词:现代文化产业;竞争力;文化市场

基金项目:2016年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令性课题:“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廊坊现代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6020);课题组成员:连志华、苑高兴、高彦杰、李影食、宋明宇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4日

十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首都新机场和临空经济区启动建设,不仅为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路径,也为京津冀文化产业快速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文化产业作为融文化和经济于一体的特殊产业,是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巨大的行业,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消费结构和扩大就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京津冀地缘相接,文脉相承,在文化产业方面有着广泛合作空间。独特的区位优势、巨大的发展空间和需求为廊坊借力发展、跨界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廊坊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已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但在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保持较快增长,社会认同度、参与度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存在着市场运营链条不够完善、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文化产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等问题。为此,如何抓住当前新的历史机遇,立足廊坊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一步提升廊坊现代文化产业竞争力,成为廊坊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廊坊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制度保障日趋完善,文化体制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指明了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的方向。近年来,廊坊加大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力度,并针对性地制定了《廊坊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规划》、《廊坊市城市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和《廊坊市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等一系列文化体制改革方案,推进了文化产业体制的转型和文化产业项目更好地落地实施。

一批大项目好项目陆续建成投产,截至目前,全市拥有较大规模的文化项目达167个,文化产业园区8个,国家、省、市三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7家。其中,谋划实施投资亿元以上文化产业重点建设项目25项,总投资900多亿元,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利税368亿元,带动就业8万余人。

近年来,廊坊借助“互联网+”助推消费升级,大力完善城乡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改善文化消费条件,提高了大众文化消费的质量和水平。在廊坊市区,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均实现免费进入,建立了河北省首家“文化同行”――廊坊市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

(二)空间布局相对集中,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各具特色。廊坊坚持规划引领、龙头带动,对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和工作任务进行了科学分析和部署,确定了“一核三带六大组团”的产业格局。在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方面,立足资源优势和地域特色,重点规划建设文化主题公园、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集聚区。着力打造了河北・廊坊国家印装产业园区、“梦廊坊”文化产业园区、中国扇子文化产业园区、大城红木文化产业园等一批省部合作、部委授牌的重点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园区式发展模式成为了全市文化产业聚集和转型升级的主载体,也是廊坊实现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强有力的助推器。

廊坊市依托地方特色资源,实行差异化建设,初步形成了“一县一业”的错位竞争格局。如香河县充分开发本地特色文化资源,立足自身优势,构建了以家具城、影视城、天下第一城为龙头的县域文化产业新格局,成就了文化产业发展的“香河模式”。大厂县充分发挥民间手工艺人、工艺美术大师的作用,鼓励挖掘、保护和发展中华老字号等民间特色传统技艺,着力发展景泰蓝、花丝镶嵌、骨雕等制作技艺,其中景泰蓝、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已被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市场体系日臻完善,多元化投资主体结构逐步形成。从产业结构来看,廊坊文化产业门类比较齐全,其中包装印刷业和文化娱乐业尤为发达。从规模情况来看,涌现出一批实力较强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截至目前,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项目182个,产业园区8个,拥有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1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6家,拥有部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数量在全省名列前茅。从所有制结构来看,呈现出民营企业主导的发展格局。

近几年,除了政府投资,还有企业、社会、个体等投资主体投身文化产业,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增大产业资金的来源和数量。如大城县已形成古典家具产业、古玩交易市场等多个行业门类的文化产业单位1,000多家,而红木文化产业园区集聚生产销售公司20余家、注册个体工商户130多户;美国微软公司在大厂县建设的微软游戏创新中心,截至目前,已有百度等40余家极具发展潜力的开发企业入驻,成功研发了20余款游戏产品;集文化、娱乐、休闲、商务为一体,由河北省、文化部合作的“梦廊坊”文化产业园区,计划总投资200亿元,建成投产将成为世界级的文化休闲商务区。

二、廊坊现代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现代文化产业政策扶持的精准度。廊坊市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政策,强化产业发展引导,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壁垒,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最优化。但随着业态融合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相应的融资方式、金融政策和人才管理等尚未完全配套,缺乏具体实施细则。特别是政府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扶持的专项资金去向、使用效率、市民满意程度、管理成效等方面缺乏系统的运行监管机制。如对廊坊市文化公园、廊坊市人民公园、九天休闲谷文化展示中心等一大批标志性文化设施投入运营后,其绩效评价机制、监管体系等都有待完善。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分类扶持政策,提高政策调控的精准度,进而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显得尤为必要。

(二)现代文化产业服务平台的搭建。自2013年廊坊市入选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以来,全市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来发展,积极培育市民科技文化、传媒文化和公共文化。将全市现有公共文化资源进行信息采集、分类、整理和数字化存储,搭建了“文化同行”平台。2015年10月上线以来,推出预约活动100多项,注册用户5万人,点击量超过160万。但从文化产业供给侧链条的角度来看,仍存在着总体规模较小、共享程度较低等问题。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缺少由当地政府主导能够整合和优化各种文化资源,并且能够降低文化产业交易成本的公共服务平台。在“互联网+”已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的背景下,不断健全完善包括投融资服务、信息、技术支撑等功能在内的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迫在眉睫。

(三)现代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近年来,廊坊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不断拓宽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积极推动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如,安次区积极利用本地印装产业比较发达的优势,建设部级印装产业园,吸引文化企业进园、进区,推动文化要素集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大城县对传统的红木家具市场进行“升级工程”,投资80亿元建设集研发、制作、展销、体验于一体的红木文化产业新城,使文化产业发展进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但文化产业在融入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态势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瓶颈制约,例如产业融合深度不足,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关联度较低,到目前为止仍没有超过20%,且融合领域多为旅游、休闲、餐饮、农业、体育等,而与高科技、高附加价值的产业融合较少。因此,如何更深层地推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三、廊坊现代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一)创新文化产业管理和运行机制,强化现代文化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对文化产业最大的推动不仅仅是靠制定产业政策,更重要的是需要市场的开放。在一定程度上,把文化产品投放于市场,市场产生的内生动力比政策的推动力要强大。因此,政府一方面要强化文化产业的市场意识,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准入程序。优化企业生态系统,注重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扶持小微文化创意企业,推动大、中、小微文化企业协调发展,从而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另一方面创新政府投入模式,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和营销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品与服务,切实解决文化产业融资的瓶颈。可通过盘活现有文化设施资源,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园建设,完善包括大众健身、娱乐休闲等在内的各类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在市场竞争机制下,政府应科学规划有限的财政资金给予合理分配、有效配置,提高使用效率。对一些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高雅艺术等不容易由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文化艺术门类(如大厂的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等),要把政策推动型的发展转向法律保障型发展;对从事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等高增长值业务的文化企业可提供政府融资、担保等措施。通过多层次构建文化市场和资本市场,完善文化产业市场运作体系,加大市场监管的规范化、信息化和法治化,才能真正提升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二)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提升现代文化产业软实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要素是创意,依托的是人才,人才资源是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根本,它影响并制约着其他资源。廊坊已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形成的良好文化建设生态,应面向社会引进人才,通过营造良好的创作创业环境,设立基金奖励、股权激励和荣誉鼓励等方式把京津两市的人才优势“吸”到廊坊来。并通过构建引进文创人才动态监督管理机制,打造人才良性流转平台,遏制无序竞争。

探索政府机构、专业院校、科研院所、文化企业建立人才共同培养培训机制,进一步推进政府、高校、企业在产、学、研等多方位的协同合作。充分利用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师范学院和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等当地的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和优质教学资源,实施文化与科技人才提升计划,为增强文化创造力和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三)优化文化产业服务平台,促进现代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廊坊市建立的“文化同行”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促进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提升。为了更好地打通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之间的通道,加快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包括文化创意设计人员、多媒体工作者和企业家等来自不同领域的参与者,共同参与成立“廊坊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旨在促进文化、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项目中,形成良好的人才集聚优势。通过运用个性化服务等手段,为文化产业提供项目策划、评价和咨询等服务,对文化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如何培育竞争优势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觉。

完善政府与协会、企业等协同合作机制,搭建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公共服务资源共享的数字化网络平台。由政府主导整合全市文化产业研究力量和资源,围绕廊坊文化资源及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通过理论和现实的研判、信息收集、统计分析等构建产业信息数据库,运用大数据分析文化消费需求、产业融合效应等,不仅为推进文化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搭建对外宣传、交流与合作平台,而且为制定廊坊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建构“文化+”产业体系,增强现代文化产业竞争力。现代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应放在产业的产品质量以及品牌的提升上,文化产业发展的数量、规模固然重要,但真正决定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是文化内涵。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文化需求等要素的不同导致了廊坊文化资源的区域性差异。依托特色文化,突出精品、打造精品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如安次区第什里应借风筝特色产业,挖掘文化内涵深度,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的融合,精心打造“本土文化品牌”,以此来推动“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贸易”等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

在“互联网+”时代驱动下,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创新空间愈来愈无边界,行业经验较少,需要不断去探索和创新。仅单纯依靠扩大产业规模带动的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文化产业新的发展阶段,文化企业要增强竞争力,就必须在这个新的“文化+”生态链中找准自己的定位,突出文化与科技、金融、休闲、旅游、体育等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比如,一些传统文化行业如不及时进行技术、生产方式及商业模式的创新,不断拓展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积极探索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改造文化产品创作、生产、销售和开发等新路径,就有可能步入衰退期。因此,在保持文化产业项目本身特点和核心技艺的前提下,赋予产业文化内涵,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产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华伟,赵金龙.壮大文化创意产业助推城市高端发展[n].河北日报,2015.1.9.8.

[2]郭伟.“互联网+文化创意”激发文化产业创造活力[n].廊坊日报,2016.1.11.3.

[3]赵玉梅,李素枝.廊坊市县域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及扶持机制研究[J].经营与管理,2014.10.

文化长廊展示设计篇6

南昌城市规划展示馆

南昌城市规划展示馆,它的美和意义不仅仅是建筑的设计形式和室内空间的设计。我认为对于学园林的人来讲它的美在于功能上。为什么说是在功能上呢?简而言之它的灵魂是像参观学习者,展示南昌的规划、历史文化、以及城市的发展。所有的设计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一楼整个空间,用玻璃代替一般的地板,在不大的空间里,达到了展示南昌整体规划的模型。模型做的精巧而又真实。这也是对人类智慧和才能的肯定。

二楼详细的展示南昌各个地方、景点的规划设计图,也就是整个楼的核心部分。包括公共设施规划图、近期规划建设图、绿地规划图、交通规划图、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图、各湖周边的规划图、以及各个景点的鸟瞰图。琳琅满目的图让我感到很震撼。图原来可以做的如此的真实,如此的美,如此的细心。

我们作为一名园林专业的学生,画图是必不可少的。但又有多少人能够把细节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呢。比如很不起眼的指北针。园林需要把握细节,需要追求完美的信念,以及锲而不舍的毅力,这样才能创造出更优秀的设计之作品。

这里的效果图处理的相当的完美和真实。从好的设计作品中吸收精华,也是学设计的一个快捷的方法。比如对入口的设计手法,对转角的处理等等。

城市规划是对历史的传承、现实的体味、对未来的憧憬。眺望2020年的南昌,应该是一座人与自然和谐、人与文化和谐、人与都市和谐的名城

秋水广场

有人说观秋水一定要晚上才能看得到这里的美景,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音乐喷泉群,这里晚上的喷泉、音乐、观光成为南昌的一道风景线。对于学园林的人来说,不仅仅要晚上来欣赏秋水,更要白天来这里观察学习其设计精髓。为什么这么讲呢,晚上来观看喷泉的人比较多,整个广场气氛比较热闹,很难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嗅其精髓。白天相对来说整个广场人比较少,更利于我们调查学习,也可以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在白天体会那种人群云集的热闹场面。今后在设计也会把握一种空间感和功能感。

广场总体平面为月牙形,依江而立,是典型的带状绿地。广场有一个主入口,两个次入口。两个次入口分别采用台阶水镇和缓坡树池的方法。主入口则重点在于体现大气。同时入口前都留有足够的人流集散地。用不同的设计方式,是整个广场在形式上比较多样,赋予变化。也达到了功能上的目的。

植物配景方面也充分体现了在相同中寻找变化,高大的乔木与灌木相结合,构成树池。也有群植的小山丘。充分的美化了整个广场。

在铺装上,赋予变化,色彩搭配合理。通过观察、测量对铺装的材质、色彩、尺寸有了很感性的认识。设计就是在平时的生活中不断地积累素材。

临近水面一侧设有设有十二个亲临水面的入口,周边设有一排园灯。在园灯上在入口处的两个园灯比起其他的园灯要矮,同时每个入口前的铺装有十二生肖的浮雕,达到一种变化的美感,同时让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从这里可以到水边。至于为何要用十二生肖的浮雕,我猜设计者是想展示一种文化理念,十二生肖可以代表人生,代表时间,代表秋水广场的历史。

同时与江南名楼腾王阁隔江相望,“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诗句,这样地理环境,更加的升华了秋水广场历史文化意义。

在广场附近还设着了很多服务性设施,包括摄影、饭店、游乐、厕所等等,大大方便了游客。

广场还设计了大量的点景,可游人观赏。

赣文化长廊

赣文化长廊长廊共分:开篇、先哲崇光、青铜时代、文学巨人、艺术巅峰、傩广场、大道清风等十个景点。其中,有大型的石雕、铜雕、小品、石碑、园林、楼台亭阁、景观花坛、景观眺台以及喷泉瀑布等。所有的设计理念和风格都来自于历史文化,步移景异正是赣文化长廊的写照。历史文化是这里的设计灵魂,每一个景点的设计,经过了精心的布局,巧妙的过度。所有的景点都向世人展示了赣文化风采、挖掘赣文化风貌、提升赣文化内涵??????区区千米长廊却记载着文章节义之邦绚烂文明的和历史。

文化长廊展示设计篇7

1现状分析

本项目为景观改造工程,它位于北京地坛公园内的牡丹园,占地约3•5hm2.现状:地上物有一组亭廊和一个公卫;南侧水池形式老旧,布局不美观;北部门球场利用率高;道路系统不完善,但面层铺装较好;植被茂盛,大树多,种类较丰富,主要有侧柏(platycladusorientalis)、三球悬铃木(platanusorientalis)、早园竹(phyllostachyspropinqua)、元宝枫(acertruncatum)、银杏(Ginkgobiloba)、蝴蝶槐(Sophoraja-ponicaf•oligophylla)、七叶树(aesculuschinensis)、油松(pinustabulaeformis)、白皮松(pinusbun-geana)、雪松(Cedrusdeodara)、海棠花(malusspectabilis)、碧桃(prunuspersica)、连翘(Forsythiasus-pensa)、木槿(Hibiscussyriacus)、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芍药(paeonialactiflora)等(图1).

2设计理念及指导思想

2•1设计理念

中医药养生学的精髓在于通过“时间养生”和以经络连接的“脏腑养生”达到“精、气、神”的“和合”[6].本项目设计理念定位为:突出和谐养生主题,将文化养生、环境养生、运动养生、时间养生、五脏养生等中医养生内涵与景观营造相结合,打造集养生知识宣传、养生习操、互动体验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主题公园.

2•2指导思想

中医养生博大精深,对于广大普通的游客,能够在游园过程中真正学到一些切实有用、简单易行的养生知识是最主要的,所以针对服务对象,项目指导思想为:针对大众,神形兼备,通俗易懂,知行统一.

3总体布局及设计内容

根据设计理念,并遵照五行方位,园区整体上以水溪和陆路为经络联系五脏(五行)“5个特色区域”———火区(心区)、木区(肝区)、水区(肾区)、土区(脾区)、金区(肺区),其间穿插时间养生、运动养生、环境养生等理念和内容(图2,图3).

3•1火区(心区)

从正南门进入园区,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和”主题的石雕壁画,用抽象的图案表达了“精、气、神”的“和合”(图4).如果把园区看成一个人体,道路和水溪就是人体的经络,5个景区就是人体的5个主要脏腑.按中医理论,心区位于园区的南边,整体色调以暖红为主[6].火区(心区)的主要景点有:致和廊、致和广场、涌泉、火焰雕塑.火区(心区)有一组长廊,名为致和廊,取《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之意,它是整体园区“和”理念的体现之一.廊上挂对联“秋风橘井落甘露,春雨杏林别有天”,这是岳美中老先生的名联,既得景观之趣,又体现了岳老对中医的热爱.心主神明,故设置致和休闲广场,以养心神;心为君主之官,要有规有矩,故其地面铺设圆中有方;铺以红砖,并养有金鱼,体现神明活跃之性[6].心主血脉,火区(心区)的中心设一块形似心脏的景石,汩汩流水,喻指心之泵血,同时,线刻铺地“涌泉穴”寓意滋水涵木,体现中医学火中有水,水火既济的阴阳平衡理念.心在五行属火,故在此区塑以火焰雕塑,明艳的红色象征君主之火、阳明之火,3朵火焰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意,生生不息.火区(心区)周围植以红色花系为主的植物,如红花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Decaisneana)、紫叶矮樱(prunus×cistena‘pissardii)、碧桃、贴梗海棠(Chaenomelesspeciosa),点缀黄花的连翘,在嫩绿的垂柳(Salixbaby-lonica)下营造早春欣欣向荣的植物景观.

3•2木区(肝区)

按中医理论,肝区位于园区的东边,以青绿色调为主[6].木区(肝区)的主体是一组曲屈的养生长廊,围合成一个草药圃(图5),名为悦和苑,是养生知识宣传及室外草药展示之所.“悦和苑”匾挂于肝区月亮门之上,“养肝之要,在乎戒忿”,所以名中取“悦”字,精神愉悦以使肝气得以疏泄;“和”字紧扣“精、气、神”三宝和合的主题,并与园中“望和亭”、“致和廊”、“明和仙域”等景观遥相呼应.曲屈的养生长廊,源于“木曰曲直”与肝的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长廊展示以彩绘创作、浮雕及展板为主体,宣扬中医养生文化.入悦和苑,映入眼帘的是长廊序,四字行文,押韵成趣.长廊序的左边是大型彩绘———时珍采药图.右侧是长廊入口,左右对联:“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体现了中医学顺养的养生原则.长廊墙壁上有中医养生适宜技术展示,包括拔罐、艾灸、刮痧、药枕、药浴等,以贴近大众、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了中医药的保健技术.长廊拐角之处,立一尊针灸铜人,铜人采用明代官办铜人的型制,标示了361个穴位,游客触手可得穴位,与自身对照,增加了参与性和趣味性.沿长廊向北,依次还有彩绘壁画“生生之道”、木雕八段锦、木雕五禽戏、彩绘壁画“融合共进”、中医运动养生展板.养生坊门庭两边挂“健行天地兼修内外七分养,康度春秋融贯古今百岁生”的对联.养生坊是集养生保健、互动演绎及售卖为一体的综合区域,给大众传达养生之道、养生之法和养生之源.在养生坊,可邀约中医药专家介绍养生文化,设置若干中医传统养生体验项目,进行养生适宜技术体验及养生文化的实践.悦和苑的另一个室内建筑是药房茶社,药房茶社命名为杏林问茶,它具有3个功能:一是展示中医药文化底蕴.整体空间装饰为古中医药房,装饰物件有:牌匾、药柜、宝阁、柜台及制采药工具、医疗器具、著作等.二是中医药人文演绎及养生常识展示,即进行人文表演,如:开方、抓药、制药过程等.三是通过茶文化让人们了解“以养御治”的养生理念.草药圃草木丰茂,以应肝之升发,其色青绿,以应肝之主色.这里种植了40余种华北地区适宜生长的药用植物,主要有扁茎黄芪(astragaluscomplanatus)、落新妇(astilbechinensis)、沙参(adenophoraelata)、北柴胡(Bupleurumchinense)、薄荷(Herbamenthae)、北仓术(atractylodeschinensis)、铁线莲(Clematisflorida)、地黄(Re-hmanniaglutinosa)、旋复花(inulabritannica)、防风(Saposhnikoviadivaricata)、远志(polygalatenuifolia)、芍药、华北耧斗菜(aquilegiayabeana)、委陵菜(potentillachinensis)、东北土当归(araliacontinentalis)等[7].草药圃内立有木制如意葫芦,象征“福禄吉祥”、“健康长寿”,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3•3水区(肾区)

肾是人生命活动的根本所在[6],按中医理论,肾区在整个园区的北边,道路铺设以暗黑色调为主.水区(肾区)设置了山石、瀑布、深潭、跌水、小溪,营造出宁静惬意的养生环境.瀑布之下,深潭之处,有“水中丹炉”矗立其中,取水中有火、阴阳并济之意.“火非水不藏,水非火不生”,二者是分不开的,与肾寓元阴元阳相符合.药王制药的雕塑位于瀑布一侧(图6),描绘了唐代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读书制药的场景.孙思邈一生著作数十部,场景取最有代表性的《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放于前,同时手拿《大医精诚》长卷,体现其仁爱之心.旁边宣传牌展示了孙氏“养生十三法”,即:发常梳、目常运、齿常叩、漱玉津、耳常鼓、面常洗、头常摇、腰常摆、腹常揉、摄谷道、膝常扭、常散步、脚常搓.为对应黑色(深色),水区(肾区)周围以常绿植物为主,如油松、雪松、青扦(piceawilsonii)、华山松(pinusarmandii)、沙地柏(Sabinavulgaris)等,山石周围也围绕着似自然生长的植物,有紫丁香(Syringaoblata)、金银花(Lonicerajaponi-ca)、金银木(Loniceramaackii)、迎春(Jasminumnudiflorum)、棣棠(Kerriajaponica)等,形成“虽由人作,宛如天成”的景观效果.

3•4土区(脾区)

按照中医理论,脾区位于整个园区的中心[6].脾和运动相关,所以这里设置了一个运动养生广场,作为群众运动健身的场所.“时间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土区广场周围摆放了“二十四节气”的主题地雕,并设立4个主要节气,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石墩,展示不同节气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养生知识[8].养生广场的中心渐渐升高,在3个抬高的斜面上雕刻了黄色的“水、云、火”纹,分别代表着“精、气、神”,欲表现“和合”的精髓(图7).土区周围以春天黄花的连翘、棣棠、黄刺玫(Rosaxanthina)和秋天黄叶的元宝枫为主,搭配海棠花、雪松,主要是在保留现状的基础上进行植物景观改造.

3•5金区(肺区)

由土区向西南进入金区,即肺区.按中医理论,肺区位于园区的西面,以白色调为主[6].肺是人的呼吸器官,金区(肺区)以林木为主,通过高大的侧柏林、银杏林及点缀的七叶树,营造安静的“呼吸吐纳”的养生环境[9].林下开辟了动、静两个小广场.一是调息广场,适于练习静功,位于金区的茂林之中,是一个相对闭合的养生活动空间.按照五行理论,肺属金,肾属水,金生水,所以肺阴与肾阴相互滋生,称为金水相生,广场上以“金水相生”景石为中心,设置有6个调息打坐台,滴滴答答流水不断的景石给练习呼吸吐纳的人们提供了视觉焦点(图8).二是导引广场,适宜导引运动.导引是指由意念引导动作,并配合呼吸对形体进行锻炼的运动.草地中的金石雕塑是肺区的标志,肺在五行属金,金石以河北曲阳黄石料制成,石上镌刻金区的简要说明.健身步道位于导引广场的边上,是按照中医足底按摩原理设置而成的.步道上铺有突起的卵圆形小石头,游客可赤脚行走其上,以按摩足底穴位和反射区,从而调节脏腑,强身健体.由金区向东就回到了南入口广场,结束了一个短暂的人体养生之旅.在此过程中,还可以看到各个区域内的宣传栏、养生箴言及穴位的铺装,听到悠扬的五行音乐,处处精致,处处用心,让游客在游玩、娱乐、休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了解和学习中医药养生文化知识.

文化长廊展示设计篇8

台州地理位置优越,东临大海,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而且台州具有电力、医药和化工等特色经济产业,为开展化学科技教育提供了强大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然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本土资源和特色缺乏了解。我们在“化学科技廊创设”这个主题下,为学生规划了三个阶段性课题研究,分别为“台州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台州电力工业的开发和结构”“台州医药和化工工业的利弊”。每个课题都以本土化学资源为依托,涉及的化学知识内容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回归,也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树立热爱家乡、发展乡土经济的情感,也充分体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应用于社会”的课程理念。整个科技实践活动历时近一学年,在环境创设、课程整合及提高学生化学科技素养等方面均获得良好的效果。

一、课程整合——让“廊”成为学生的“实践天地”

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将化学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进行有机整合是化学科技廊学习环境创设的有效途径。这不仅给我们化学课堂教学提供了“生活化”“科技化”的教学资源,给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许多可行而有实际意义的主题,也使化学课堂知识得以延伸和实践,为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搭建了平台。我们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首先,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不断渗透地方性化学科技知识,对教材中的相应知识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的生活实用性,激发学生对参与课题研究和环境创建的热情。如学习《海水获得化学物质》时,及时渗透“海草中如何提炼碘单质”“海水淡化技术”等知识。

其次,以研究性学习为平台,让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研究具有我市地方特色的实际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片“搞研究”的自主天地。在实践中,学生们可以根据三大课题的研究方向,寻找各自的关注点,设计相关的活动方案。如在《台州医药和化工工业的利弊》课题的研究阶段,学生分别设计了“椒江外沙化工区空气质量检测”“椒江外沙化工厂污水处理和排放调查”“椒江外沙化工区居民的健康调查”“椒江化工和医药产业结构和效益研究”等多个研究方案。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要实事求是地开展研究,全面、准确地反映调查结果,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决策。学生们通过一年多的实地察看、走访专家、查阅文献、问卷调查、各类实验……实事求是而负责任地完成了各项课题的研究,并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课题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同时,这也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操作技能,增强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服务社会和参与决策的意识。

再次,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开展“化学科普进社区”活动,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搬进社区,向广大居民展示和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引导广大居民也参与到关注身边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如在枫南小区、中山广场、星星广场等社区,开展了题为“台州海洋资源”“台州电力结构”和“化工与环境”等社区科技宣传活动,每次都能吸引很多热心的市民参与,在椒江也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最后,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自己撰稿和设计,将研究成果制作成精美的科技展板,选择合适的长廊墙面进行布置和装饰,让研究成果成为长廊的一道“科技风景线”,让更多的同学了解研究的历程和成果。

我们将环境创设作为学生的“研究天地”,并由过去的分离走向融合,我们为学生提供了蕴含着科技教育目标的研究和创造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探索、操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与他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学生从研究之中创建环境,获得更加丰富的社会与生活经验,养成坚毅、积极、合作互助等优良品质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二、师生合作——让学生成为“廊”的主人

在化学科技廊创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实践活动过程是一个通过师生合作、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学习科技知识的过程。教师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活动主题的选择、小组的建立和活动方案的设计等主动权都交还给学生自己。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需求自主设计活动方案,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和技能水平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各项调查研究的开展,活动总结反思的进行,创设区域和创建主题的选择和设计,也都按照学生自己的意愿进行,教师仅在学生遇到问题时给予帮助和支持。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创设区域有强烈的拥有感和归属感,从心底里认为这些长廊是属于他们的,对这些自创的长廊爱护有加,活动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参与积极性和高度的同伴合作精神。学生在此过程中,各种学习和活动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自主性、自信心得到发展,提高了责任感。现在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厅廊,到处都洋溢着学生的气息,学生的活动记录、活动成果和活动心得成了主要的饰物,尽管有些粗糙而稚嫩,但这都是学生参与学习和研究的写照,都凝聚着学生的智慧和创造。这样使原来只是观察者的学生,变成了参与者、创设者,真是我们中学科技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同时,科技长廊的创设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改善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机会显著增加,在途中、厂中、场中、馆室中自由自在地相互探讨、相互交流,教师更具亲和力,学生更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与学生在共同活动和体验中俨然是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的朋友。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为了共同的目标,学生们一起研讨、一同采访、一块搜集资料,甚至还要在陌生的环境里一起生活,学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合作机会,他们逐步懂得如何与人合作、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倾听他人意见,生生关系也更趋融洽。

三、教育价值——让“廊”成为学生的“第三位老师”

在实践中,我们在学习时空上冲破了“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课堂学习环境的狭小范围,向开放式学习环境进行拓展和延伸。从学习内容上突破一节课的固有习惯,增加了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和兴趣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内容,拓展了学生的科技视野。我们将学生研究成果的展板在学校合适的长廊进行安装,让它们成为学校长廊的装饰品,突出学校生活科技教育的办学特色,也为广大同学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科技知识的活动区域。首先,“化学科技廊创设”使原本很少有学生伫足的楼道,赚足了人气,课余时间在此贮足浏览和相互交流讨论的学生很多,这里俨然成了他们的另一个学习场所。其次,我们还将科技长廊作为对高一新生进行始业教育的参观点,每年都要专门组织新生学习参观。这一者让学生了解我校的“倡导科技”的教育特色,二者让学生了解科技就在我们身边,激发了他们参与科技研究的兴趣和信心。

我们把化学科技廊视为学生的“第三位老师”,这就意味着环境已不再是没有生命、完全物化的东西,而成为了一种富有人格魅力的教育力量。环境就如同教师一般具有了教学的功能,它对学生的认知具有激发性,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并通过利用各种环境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从中产生强烈的自我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对环境创设进行“设计”,以充分发挥环境的促进功能,使得“偶然的环境”变成“教育的环境”。

四、动态环境——让“廊”在“对话”中变化

文化长廊展示设计篇9

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交流的不断加强,使国内的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建筑的设计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有必要提高通廊空间的使用率,在功能和形式上进行创新。本文主要研究高等院校教育建筑通廊空间的设计,首先从通廊空间的概念和特性出发,接着阐述我国教育建筑的特点和弊端,然后从师生的行为特点和使用需求为基本点,总结出我国教育建筑通廓空间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

关键词:

教育建筑通廊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2-0124-02

随着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的改革和深化,传统的功能单一的通廊空间的设计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而且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研究教育建筑室内通廊空间设计有助于我国的教育水平与国际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接轨。对通廊空间进行利用提高了教育建筑内部空间的利用率,完善了教育建筑的功能,为学生舒适、高效率的学习提供了保证。此外,通廊空间这一概念是从古代的廊演化而来,研究通廊空间的设计体现的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延续,是一种文化传承的精神和态度。

一室内通廊空间的概述和特性分析

1室内通廊概念

1.1汉语中关于廊的释义

中国古代汉语中关于“廊”的解释有很多,中国的文字起源于“象形”。汉字“廊”以“广”为部首。“广”字部首通常指单斜的屋面,并且代表一边开敞。辅、从属性建筑物多以此字为部首。古汉语中“廊”是建筑物的名称,中国古代辞书和建筑著作均有解释。《汉书》中注:“廊,堂下周屋也”;北宋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中则为:“屋垂谓之宇,宇下谓之庑,步檐谓之廊。”现代汉语中的“廊”部分地继承了古汉语中“廊”的概念,并揉合进了“庑”的词义。《辞海》中解释廊为“屋檐下的过道或独立有顶的通道”。

1.2西方词语中关于廊的解释

西方词语中关于廊的概念是从汉语中音译过去西方建筑与中国的廊有很多共通之处。《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有关廊的中英释义如下:

“porch:coveredentrancetoabuilding,esp.achurchorhouse.”中文解释为:建筑中(尤其是教堂和房子)带顶的入口。翻译为“门廊(尤指教堂或房子)。“veranda:roofedopen-frontedterraceorplatformwhichextendsfromthefront,backorside(s)ofahouse,sportspavilion,etc.“中文解释为:从房屋、体育看台等建筑前面、后面或侧面延伸出的带顶的前部开敞的平台。翻译为“(半敞的)走廊。“corridor:longnarrowpassage,fromwhichdoorsopenintoroomsorcompartments”中文解释为:连接通向房间或单元的入口的长而窄的过道。翻译为“走廊,回廊:通路”。

1.3室内通廊空间的概念

从字面上来看,室内通廊空间就是可通过的走廊。从建筑方向来说,建筑的本质就是空间本身。因此,廊作为建筑形式的一种,其本质就是廊的空间。通廊空间是廊空间的一种。通廊空间包括建筑内部的通廊空间和建筑外部环境中的通廊空间,室内通廊空间包括室内走廊、敞廊、边廊、廊厅;内外之间的过渡性通廊空间;建筑群体中各个单位建筑的联系通廊空间。室内边廊通常是建筑外立面与室内空间界面共同围合而成的,这一类型的廊空间的一侧界面是虚界面,通常存在于较大型的室内空间中。室内敞廊的两个侧界面都是开敞状态,属于开放型空间,处于尽端的空间由于侧界面的虚空而更加具有目的和方向性。廊厅是指室内空间中长形并相对狭窄的房间或空间,该空间可处于大空间的节点之上,作为组合空间的方式,这类空间可以是界面不缺失的空间,也可以是界面缺失的空间,形式较为多样,功能性更强。

2室内廊空间的特性分析

2.1室内通廊空间的空间特性

室内通廊空间的核心功能是交通功能,人经过走廊从一个空间到达另外一个空间,使通廊有了过渡的功能。室内通廊具有引导性,它大多以线的空间形式存在,联系着周围的各个空间,完成空间与空间之间的交换。人从通廊空间经过必然会消耗一些时间,获得相应的空间体验、实现了时空的转换,具有时空性特征。通廊把两个或多个空间分隔开来,能给人以多样的空间感受,提供丰富的视觉信息和物质内容促进行为的发生,这就是所谓的“边界效应”。它为各种活动的发生提供了空间场地支持。

2.2通廊空间的功能特性

交通功能是通廊空间最基本的功能,它联系着不同的空间。通廊空间作为公共空间可容纳公共活动,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创造了机会。建筑设计师可以根据空间的需要或自己的意图去调整通廊空间的形态,从而使通廊周围的空间服从通廊的设计形态。丹下健三提出了“道建筑”的理念,就是以内部走廊为基本构成元素,将各功能单元组织在一起,使建筑整体结构化、形象化,体现出与廊相关的具体形态。通廊空间是一个过渡空间,通廊空间的存在为室内空间之间气流的交换提供了过渡空间,起调节内部气候环境的作用。此外它还发挥着引导和疏散的功能。

二我国教育建筑室内通廊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

1我国教育建筑的特点

我国教育建筑的发展经历了20世纪初探索发展时期、建国初的特殊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后建设高潮期以及当代高校建设壮大时期四个阶段。至新中国解放前夕,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建筑开始注重建筑的使用功能,建筑的风格是中西结合。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建筑的数量和规模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建筑形式效仿苏联,缺乏本土特色和文化底蕴。改革开放后,教育重新被重视起来,许多优秀的建筑拔地而起,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学楼和中央美术学院设计楼等。

2通廊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

高校许多教育建筑的设计功能单一,人在走廊无法停留。如东北大学艺术学院所在的综合楼八楼和九楼的室内设计中,狭长的走廊仅仅限于通行和展览,学生的活动都被限于各班级的专业教室,不利于活跃艺术氛围。有些教育建筑的室内通廊空间的设计中,通廊空间设计尺度不合理,如东北大学综合楼八楼和九楼的2100毫米宽的走廊设计:尺度过大时,往往造成空间场所感不足和空间的浪费。东北大学艺术学院教学楼空间的组合和处理缺乏对比和变化,建筑内部四周布置的空间面积相似,这种处理方法使得走廊呈直线型狭长分布,各个空间的渗透和层次没有明显体现出来,各个空间的处理非常孤立。

三教育建筑室内通廊空间设计中师生的行为特点和使用需求

1师生的行为特点

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正如丘吉尔的一句名言所说“我们塑造了环境,环境又塑造了我们”。环境为人的行为的发生提供条件和场所支持,所以行为和环境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通廊空间中设置一些定期或不定期的展览,都会让人把脚步停下来驻足几分钟或更长时间。课余时间到通廊的休息空间休息放松是老师和学生的普遍心理诉求,设置一些小书吧还可方便学生在课间翻阅书籍。交往是大学的灵魂,学生之间需要交往,获得知识、审美、思想的提升。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其活动有时必须是集体去做一件事情,在社团活动或班级活动中更能体现这一点。但有时也会独自去干自己的事情,比如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因此会有集体性和独立性的特点。

2师生的使用需求

李道增编著的《环境行为学概论》将人的需要分为六个等级,其中安全感的需要包括安全感、领域感、私密感等等,这是人类的普遍需求。师生对公共空间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交往上,可以增加彼此的了解,增进感情。此外还需要方向上的引导。交往是人的需要,独处也是人的需要。阿尔托曼对私密性的定义是:对接近自己或自己所在群体的选择性控制。在通廊空间的设计上还要保证师生对私密性、舒适性的需求。

四教育建筑室内通廊空间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

1设计原则

教育建筑内部的通廊空间内,每个功能都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所以应从整体考虑出发保证设计的统一。室内通廊空间除了满足最基本的功能即交通功能之外,还需满足适用性的要求。设计尺寸既要满足规范,又要满足其功能需要(满足舒适度)。根据量化分析宽度在2700毫米左右是较合适的选择。设计最终目的就是为人服务,设计都应该以为人提供更加方便、舒适的生活为宗旨。

2设计方法

2.1营造通廊空间的序列感

人在对建筑通廊空间体验的时候,空间因素和时间因素都会发生作用。加强通廊空间的序列感就是把空间的序列和时间的先后有机组织结合起来,使人在体验时获得协调一致、充满变化、抑扬顿挫的节奏感,获得完整、深刻的印象。营造通廊空间的序列感,首先应从人流路线的序列安排人手,而且空间的序列必须有起伏、抑扬的变化,关键是有重点和高潮,比如在通廊空间的划分上,要在居主导地位的体量较大的空间设置较小的空间去作陪衬,以突出大空间。

2.2营造通廊空间的层次性

教育建筑室内通廊空间作为利用率很高的场所,必须满足学生对公共性、私密性等的需求,营造出层次感。教育建筑在设计时一般尺度较大,这样在进行室内设计时需要“缩小”原来的尺度以营造私密感和领域感。在“竖”向上,可以改变吊顶的高度、设置小尺度的空间给人带来亲切感;在“横”向上可以通过座椅、绿化、隔断等实行空间划分,“缩减”空间给人的尺度感。

2.3对通廊空间进行分隔和渗透

空间的分隔和渗透是来源于我国古典园林的处理手法,如其中的“借景”手法就是一种空间的渗透。在建筑的空间处理中也把这种手法借用过来,以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其中的分隔不是把两个空间完全隔离,它和渗透相辅相成。

2.4创造复合

在通廊空间的墙面上或顶棚上都可进行教师和学生作品展览,加强交流学习。墙面的展示可以做成开放、自由摘取式的作短期展览,也可做成封闭精致的橱窗式的供长期展览。合理设置桌椅方便学生在课间出来休息使用,也可设置小型的咖啡厅。在教育建筑通廊空间的设计中设置一些小型的健身活动设施如乒乓球台、羽毛球场等,还可以增加储藏功能、小型书吧和小型会议室等功能。

2.5优化通廊空间环境

室内设计的颜色和材料的选择会影响人的感受,教育建筑室内装修的色彩选择尽量以暖色为主,营造出温馨、活力的感觉。通廊空间内应该尽量保证光线的充足,必要时借助人工照明改变光线状况。将景观元素引进到通廊空间中,既可以给室内增添些自然的气息,也可以丰富空间,使空间充满生命力。

五结语

文化长廊展示设计篇10

关键词:廊坊市民;休闲体育;生活质量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法》颁布实施以来,廊坊市在休闲体育方面的投资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社会发展引起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导致廊坊市市民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生活和工作出现了新的危机。“亚健康”和“灰色健康”问题,严重影响到市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休闲体育作为一种现代生活的调节方式,在广泛的开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问题。如何积极地引导市民去参与休闲体育,成了廊坊市政府部门日益关注的问题。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廊坊市所属3个区、1200名16岁以上居民做为研究样本(其中安次区市民500人,广阳区市民500人,开发区市民200人),对廊坊市民健康状况和参与休闲体育现状进行研究。

2.研究方法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廊坊市市民休闲生活方式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廊坊市民健康基本状况分析

人们的生活水平,与上世纪相比已经有了跨越式的提高,市民的生活在衣、食、生理、安全等方面都得到了保障。与此同时现代化的生产和工作条件,给市民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最为突出的是,由于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给市民造成的压力日益增大,另外长时间的伏案工作和处于静止的工作状态,长时间地使用电脑或其他各种具有辐射性的现代化的设备,使人体的机能发生了缓慢的改变,各种心理疾病和现代文明病不断威胁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1.32%被调查者的健康状况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2.廊坊市休闲体育的现状分析

(1)廊坊市休闲体育场地和设施的现状。廊坊市近年来在体育场馆的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仅在2005-2010年的5年时间,就投资兴建包括健身中心、健身点、健身校园、场馆健身点和健身公园,共2189个,投资金额达74049万元,体育场所建设较快。但是对廊坊市三区的随机抽样结果显示,廊坊市市民对廊坊市现有的体育场馆和设施并不满意,认为廊坊市的休闲体育场地过于拥挤,超过1/3的人感到休闲体育场地的不足。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查询,以及对廊坊体育局有关信息的查阅,发现廊坊市休闲体育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少、闲、偏、远、高。

(2)廊坊市民收入现状和对休闲体育的认识现状。通过抽样调查结果发现,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占33.6%,月收入在2001-2500元占25.5%,2501-3000元占15.7%,3001-4000元占6.7%,4000元以上的占18.6%。抽样存在一定的限制性,但是单对抽样的廊坊市民来说,中低收入的市民占的比重较大,但在调查访谈中发现廊坊市民在满足基本生活开支外还是能够承受在休闲体育方面的投资,所以说经济问题已经不是阻碍廊坊市民参与休闲体育的主要困难所在。同时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廊坊市市民的总体学历水平与经济发达城市相比处于中等水平,而大、中专及本科学历的人数偏多,累计百分比达到了61.9%。高中及以下的人群相对较少,在调查的人群中累计百分比只有27%。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和身体健康的追求越来越高,参与休闲体育的动机逐渐趋向成熟,关键的是人们参与的各种条件还受到限制,同时对休闲体育的认识还比较片面,获取休闲体育的信息途径还是比较单一。

(3)廊坊市民休闲体育参与现状。廊坊市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廊坊市市民在生活和工作中,有了比以前更多的休闲时间。但是还存在7.4%的人处于休闲体育的盲区。在选择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人群当中,主要还是集中在每天活动1-20分钟。选择每天活动时间在40分钟以上的仅占总调查人数的14.1%。每天活动一个小时以上的占到调查对象的11.0%,通过访谈我们还发现参与休闲体育最主动的还是中老年人。总体分析,在我国休闲时间接近总时间的1/3的情况下,廊坊市市民的休闲体育参与时间相对偏少。

调查结果同时显示,廊坊市市民在休闲体育方面的投资与市民的经济收入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收入在2501元以上的市民投资在151元以上的有203人,而收入低于2501元的市民每月在休闲体育上投资151元以上的只有32人。结果还显示,市民在休闲体育的投资上又显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投资上表现出部分个人意愿性,如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市民也有29人在休闲体育上的投资超过了50元,这在总收入中占了较大比重。而且市民在休闲体育方面的投资还是比较偏重于实物性的消费。廊坊市市民当中,处于中等收入水平的人群占的比例还是比较高,月收入在2501-4000元的市民占到了47.9%,积极地引导市民在休闲体育的多方面投资,是一个发展休闲体育积极有效的措施。市民的主要投资处于前三位的分别是:第一,自身的运动建设595人;第二,体育服装的购买543人;第三,体育器材的购买232人。而愿意花钱观看体育比赛(50人)、学习运动技术知识(42人)、购买体育报刊杂志(79人)和参与体育旅游(32人)的却少得可怜,这说明市民休闲体育消费观念尚不够成熟。

3.影响廊坊市民参与休闲体育的主要因素分析

(1)参与休闲体育的动机分析。休闲体育的快速发展,必须建立在市民对休闲体育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本次调查显示出,廊坊市市民在选择休闲体育活动的时间,明显的表现出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动机不明确的趋势,并不是真正了解休闲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去选择时间进行体育活动。在抽查的廊坊市民当中,没有目标地进行休闲体育活动的人数占到了总人数的42.7%。

(2)竞技体育的影响。竞技体育对廊坊市市民的总体上的影响一般,在问卷调查中,有41%的市民认为,我国竞技体育的辉煌成绩对自己参与休闲体育的影响很大。认为对自己的休闲体育参与有影响和影响较大的市民占到了被调查人数的36%。还有23%的市民认为,我国的竞技体育的辉煌成绩并没有对自己参与休闲体育有什么影响。

(3)学校体育的影响。通过调查看到,学校体育对市民的影响,在年龄段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在41岁以上的市民当中有10位认为学校体育对自己休闲体育的参与没有任何影响,而40岁以下的市民认为学校体育影响很大和有影响的人数相对较多。

(4)传播媒体的影响。调查中有71.4%居民通过电视关注体育运动,体育节目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消遣,体育比赛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事情,体育赛事成为连接现代人的一条枢纽。在现代生活有限的休闲时间里,人们在休闲体育节目上的分配越来越多,电视节目的宣传作用勿庸置疑,但其他的各种宣传途径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各种报刊杂志的广泛发行,也给休闲体育的大力宣传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5)法律法规的影响。在调查的对象当中只有13位市民认为法律法规对自己从事体育活动的影响很大,160人认为有影响。这充分说明,有关的体育法律法规在广大的市民当中还没有被普遍地了解,虽然我们的国家和政府,已经针对人民的生活情况制定了相应的体育法规政策,但是由于某些原因,部分市民并没有真正地了解和认识它们,致使广大的市民参与或进行休闲体育活动时,法律法规并没有发挥出其积极的作用。

4.廊坊市民对休闲体育影响生活质量的认知分析

(1)廊坊市民对休闲体育影响身体健康的认知现状分析。问卷统计结果显示,有86%人通过休闲体育活动身体健康状况有所提高,另有9%的人通过体育锻炼身体状况有大幅度的提高。这充分地说明,休闲体育的健身功能已经得到了证实,市民通过休闲体育的参与真正认识到了休闲体育健身价值,这为休闲体育更加广泛地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廊坊市民对休闲体育影响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的认知现状分析。调查数据显示通过休闲体育活动,市民的心理状况基本上呈上升的趋势,在调查的对象当中,通过休闲体育活动心理状况有所改善和大幅度提高的占到了94.8%。

(3)廊坊市民对休闲体育影响社会适应能力的认知分析。休闲体育运动不仅是休闲娱乐、健身的载体,也是拓展交际、增进情感交流及交友的剂。调查结果显示廊坊市市民对休闲体育的社会功能是认同的,通过参与休闲体育,市民的社会交往能力方面,职业、社会地位、家庭关系方面,爱情、婚姻方面,社会活动能力方面均呈上升的趋势,情况与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相似。

(4)休闲体育对廊坊市民医药费用方面的影响。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状况的提高势必从总体上提高了现代人的生活质量,从另一方面说,大大地降低了我国人们的医疗开支。通过参与休闲体育活动,除34.8%人认为参与休闲体育活动以后医疗费用没什么变化外,58.9%的人认为参与休闲体育以后医疗开支呈下降的趋势。

(5)廊坊市民对休闲体育影响工作质量的认知分析。调查分析发现,有73%的人认为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后工作效率有所提高,3%的人认为通过参与休闲体育以后,工作效率有大幅度地提高。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从本次调研情况看,目前廊坊市在休闲体育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还不能对廊坊市休闲体育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指导。

(2)廊坊市体育场地的积极建设和大量闲置与市民参与休闲体育缺乏场地形成明显的矛盾;市民休闲时间不断增多与市民参与休闲体育时间不足形成矛盾;市民经济收入与休闲体育消费上的不合理,必将严重影响廊坊市休闲体育的发展。

(3)廊坊市市民对休闲体育的认识不够深、不够主动,认识途径过于单一。

(4)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传播媒体和法律法规不能完全实现其本身价值,市民也没有充分认识到他们的作用。

(5)参与休闲体育可以使市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社会适应状况,工作效率和工作信心等方面都有所提高或大幅度地提高。

2.建议

(1)加强城市休闲体育的理论方面的研究,加快休闲体育研究、指导、管理和经营人才的培养。

(2)尽快解决廊坊市休闲体育的矛盾,统筹规划,引导消费,加快廊坊市休闲体育发展。

(3)加大休闲体育宣传力度,多渠道地开展休闲体育宣传活动,提高市民对休闲体育的认识。

(4)进一步加强休闲体育与工作、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全面推进休闲体育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师,张永军.终身体育理论视角中的休闲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2,(5):26-28.

[2]夏荷莲,郭华恬.论休闲体育的社会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04,(6):48-49.

[3]罗文俊,钟为民.休闲体育与亚健康[J].中国健康教育,2004,(6):545-546.

[4]卢锋.休闲体育的社会功能探悉[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2):1-4.

[5]孙峰华,等.中国省会城市人口生活质量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5,(1):67-73.

[6]周丽君.论休闲体育和健康的生活方式[J].浙江体育科学,200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