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行业服务规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3:03

家政行业服务规范篇1

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在讲话中指出,我国当前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激发了广大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组织事业新局面,促进各行业健康发展。

“引入Sa8000标准,规范家政服务业的发展,北京家政业走在全国的前列。”北京市家政服务协会会长李大经表示,目前,北京有大约37万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她们90%来自农村,且绝大多数没有基本社会保障。为进一步促进家政服务企业对家政服务员的权益保护,最终达到促进就业、维护家政服务员权益的目的,推动北京家政服务业规范发展。

据了解,中国约有2000万名家政工和60万所家政服务机构,家政从业人数居世界首位,主要由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民工以及城市的下岗工人组成。发展家政服务业已成为缓解就业矛盾、拓宽就业渠道、保障劳动者就业权益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服务需要。

2010年2月23日,“Sa8000企业社会责任培训班”在北京召开,本次培训班在“Sa8000家政服务行业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管理研讨会”的基础上,对家政服务企业如何加强对家政服务员的权益保护进行了探讨,为家政服务企业如何依法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实用工具。

通过介绍和推广Sa8000标准,促进家政服务行业实现自身社会责任,在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保护家政行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推动家政服务业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家政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家政工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全国总工会保障部副巡视员银玉清表示,家政服务业面临着家政工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法律法规不健全、家政工权益的维护机制缺失等问题。

在日前结束的“在京外来务工女性就业促进与权益保护项目”总结大会上获悉,主办方代表赵中屹介绍,通过举办Sa8000家政服务行业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管理研讨会,结合目前中国国情和家政服务行业的特点,为从事家政服务的企业与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专家、学者搭建了一个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

家政行业服务规范篇2

关键词:家庭服务业;存在问题;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6-0026-02

一、中国家庭服务业发展的机遇与空间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人民生活品质的逐步提高,家庭服务业成为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朝阳产业,在第三产业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展该行业具有多重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对此,《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指导意见》([2010]43号)明确指出:“家庭服务业是以家庭为服务对象,向家庭提供各类劳务,满足家庭生活需求的服务行业。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对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并发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要求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的二十八项具体指导意见。这为中国家庭服务业大力发展送来了浓郁的春风,也为中国家庭服务业的大力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时代机遇。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社会加快向现代社会过渡,中国正在迈进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生活现代化与劳动社会化,这些都直接促使人们产生家庭服务的需求。经济学家汤敏认为,中国家庭服务业目前潜在就业机会有1400万个。而且随着人民生活品质进一步提高,家庭对家政服务的内容趋向多元、层次逐步提高,不再停留在传统的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看孩子等低层次的家庭服务上,而是对家庭管理与家庭经济、家庭营养、医疗护理、育婴早教、居室环境设计、涉外服务等中高级服务内容的需求,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这就为中国家庭服务业的发展,无论从规模还是到层次上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中国家庭服务业现存的主要问题

1.家政市场供需矛盾显著呈现。家政市场的“供需矛盾”主要表现在服务质量与服务内容、层次方面。首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相应地对家政服务员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而据调查,现在市场上的家政服务员大部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城市下岗职工,她们大都文化素质低、礼仪规范欠缺,而且技能单一、老套,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家政职业教育,难以适应现代生活瞬息万变的发展要求,难以给顾客提供高质量的家政服务;现在中国已有几万家家政服务公司,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个较大规范的家政公司外,绝大多数公司只能提供普通家政服务、钟点工等初级服务内容,无法满足顾客对中高级家庭服务的需求。这就出现了家政市场上“供不应求、供过于求”的供需矛盾,造成家政市场上人力资源浪费、家庭技术性家务无人打理的尴尬局面,从而严重影响了整个家政市场的健康、可持续运转。

2.家政市场混乱无序,缺乏信任度。家政市场的混乱无序首先表现为家政企业实体的无序性,现在家政公司可谓鱼龙混杂,多数仅靠一间房子、一张桌子、一部电话、几张宣传单……就成了所谓的家政公司。这种公司大多没有营业资格,其经营者素质不高、家政企业科学运营知识欠缺,家政服务员也是从劳务市场临时招聘过来的,未进行培训就介绍给客户,仅仅从中获取一次性中介费,事后纠纷、事故概不负责;再次就是服务、收费的无序性,在家政公司、客户与家政服务员之间无权责合同、协议等文本证明,几方权益得不到保障,出现问题,纠缠不清。服务收费随口要价,毫无标准。这就致使企业、客户与家政服务员三者之间缺乏相互的信任,企业欺瞒客户、对客服纠纷置之不理,家政服务员与客户私自达成用工协议,客户从而对家政公司产生不良印象,抑制其对家政服务的需求。这样就很难使家政市场良性循环发展。

3.缺少相关法律法规保障,行业标准缺失,监管力度不到位。由于中国《劳动法》中明确指出,家政服务人员不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畴。因此,中国家庭服务人员的权益尚无相关法律给予保障。这就导致了大批潜在的中高级家政人才对这个行业缺乏安全感,不愿步入该行业,致使现在家政市场上中高级家政服务人员缺口很大,从而影响到中国家庭服务业结构的完整与内涵的丰富;到目前为止,该行业尚未建立统一的行业服务标准与监督机制,行业准入门槛过低、成本价格无标准,而且没有行政部门作为专门管理主体给予约束、监管、评估。这就使得无序的家政市场更加混乱,严重影响到家政行业的健康运行。

4.各自为政,不同主体之间缺乏有效合作。由于家庭服务行业的特殊性,其面临的经营困难程度远远大于其他行业。就家政服务员业务技能培训而言,绝大多数家政公司不具备培训师资、设施、场地提供的能力,从而导致企业有心提升家政服务员的服务技能,而无力为之的局面;就服务内容而言,绝大多数家政公司只能提供传统初级家政服务或单调的一到两种专门服务,对于市场的多元化需求无法满足。这就要求不同主体之间相互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信息互通,发挥1+1>2的功效,各取所需、共同发展。

三、“校企合作”——促进家庭服务业健康发展的有益探索

(一)“校企合作”之合作主体界定

家庭服务业中的校企合作是指高等院校与家政企业围绕怎样促进该行业健康发展而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的合作。其中高等院校主要是指以高职类院校为主,因为该类学校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技术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校内课程设置、实训设备、实训场地、师资都与家庭服务业所需更加贴近,相较于普通本科院校,其与家庭服务业交集更多,能更好地与家政企业合作,促进家庭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家政企业是指以家庭服务业为经营内容、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组织实体。合作的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且经营规范、业务有特色,而不是街边上的“摊位”似的家政中介。只有这样的企业实体,才能更好地与高职类院校有效合作,才能达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才能使“校企合作”的试点效应得以发挥。然后将小的、随意性的家政门店逐步吸引到校企合作组织中来,帮扶、引领其走上规范化的轨道,以点带面地促进整个家庭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二)“校企合作”之合作类型

“校企合作”模式大致可以分为:部分合作与完全合作两类。前者主要是指家政企业与高等院校以签订合作协议的形式,就家庭服务业某一方面进行合作,如家政服务员的培训、场地提供、师资聘请等。高校以订单的方式对家政服务员进行培训,经考试合格后,由校方向家政学员颁发盖有院校标识的技能等级证书,学员持证上岗,提高了家政服务人员的就业率与服务质量,深受客户认可,增加了企业的业务量、提高了经营效益,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也得到了进一步彰显;完全合作是指高等院校与家政企业共同注资成立家政企业法人实体,各注资方作为公司的股东就公司的发展规划、规章制定、业务经营、风险承担等共负责任。国有民营合作、资源完全共享,以院校为依托,充分发挥其教学、培训、社会信用度高等优势,引领、规范企业的走向,合作企业在院校支撑与规范下,充分发挥原有市场业务经营能力与特色服务内容,通过优势互补,实现企业从规模到内涵逐步扩大、丰富。对此,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与品牌家政公司共同注资100万成立南京快易洁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成为集直营店、加盟店、大型实训基地于一体的规模较大、规范化的现代化家政服务公司,其发展成效显著。这在中国家庭服务行业中,率先进行了高等院校与家政企业的“完全合作”,这一合作模式为家政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规模化、规范化发展走出了一条路子、做出了示范。

(三)“校企合作”之意义分析

1.“校企合作”提高了企业的社会信任度,为其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由于现在家政市场鱼龙混杂、秩序混乱,家政服务员服务质量难以保证,相当数量的家政公司社会信任度很低,很多消费者即使有家政服务需求,也对家政公司不屑一顾。这样就造成了家政市场“有场无市”的困境。究其原因,是这些家政企业不能给消费者充分的信任理由,使其缺乏安全感。而依托公办院校培训并颁发技能等级证书的企业或与其合资创办的家政公司,从家政服务人员服务质量的确保、经营业务的规范到服务纠纷的处理等,都能较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吸引更多客户、拓展经营规模。这种“校企合作”模式的家政公司实现良性循环,为家政行业的健康发展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家政行业服务规范篇3

【关键词】第三产业;家政服务业;规范

1家政服务业的现状分析

1.1运营模式单一,缺乏科学支撑,效率低下。观家政服务业的运营模式缺乏系统建设和科学依据作指导。比如中介型本身就缺乏足够的系统完整性,雇主和介绍机构完全靠义务,缺乏明确的责权利关系限定和制约,停留在半自觉和半服务状态;会员制在中介型基础上增加了管理因素,但是仍然在家政服务从业人员方面缺乏有效的职业监督和权益保护,降低了家政服务的运行效益;员工制是总结上述两种类型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但是限于目前家政服务行业的社会保障投入不足矛盾,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效能,尚有大量的工作去做。

1.2家政服务的社会观念缺失,需要建立与时代和经济同步的正确的家政行业服务和从业观念。家政服务的社会观念还没有初步建立,从高校招收家政服务专业的考生不积极报考就可以看出,公民个人对家政服务这个新生事物还比较陌生,存在下等人、丢人丢脸、不光彩等种种偏见。从个人角度来说,正确的择业观念和价值观念还未完全确立,这些都是与家政服务行业发展和市场实际需求不相符合的,相抵触的,根本上制约了家政服务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3从业人员素质低。据统计,我国目前从事家政服务行业的人员多数为农村到城镇的务工人员或者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这部分人员文化程度低、职业素养相对偏差、年龄结构看相对年轻、从业经历少经验缺乏,与复杂的家政服务行业比较,短时间内让这群人扛起担当家政服务的重任,达到一定的服务层次,还不现实。

1.4社会保障和行业规范支持力度不够。业人员的待遇和社会福利尚在建立的初级阶段,各地发展极不均衡,欠发达地区的家政服务行业存在较大的管理缺失和政府职能参与缺失,造成发展迟缓和观念落后得不到有效确立。行业规范缺失的同时也存在相关法律制度的空白,有的法律法规试行中存在不少问题,有的亟待调整,有的地区需要尽快试行。从业人员素质低下的培训问题尚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保障机构切实加大资金支持和培训机构的有效投入、落实。

2建立实业框架,构筑规范有序的家政服务行业

2.1加大落实国家保障制度和行业规范投入和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及服务公约。随着家政服务业的开展,一些纠纷和矛盾问题必须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作依据,有效维护和保护雇主、家政工、家庭三方权益。同时提倡家政从业人员服务公约合法化、制度化、公开化,广泛宣传,正面引导,形成家政服务阳光工程的宏大宣传阵地。

制定和规范服务标准。制定家政服务行业规范、标准,使不同服务对象和服务人员能够按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家政服务,并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同时有利于提高家政服务业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再培训,促进整个家政服务队伍素质提高和家政服务行业水平的提升。

建立行业准入和资格证制度。政府从宏观上对家政服务行业予以指导,具体技术措施上主要是进行行业准入和资格认定。从规模效益型做起,对于从业人员要提高门槛,试行业务定期考试和市场准入制度,颁发上岗证和资格证,并明确职业资格等级,适应不同阶层不同家政工作需要。

强化培训中介力量。各级家政服务政府部门和办事机构所建立的中介服务机构,不能只有虚名,要配备完善齐全的培训设施设备,做到政府拨款专款专用和相关人员的人尽其事,不能人浮于事,无所作为。切实把家政服务人员的技能和职业素质培训落到实处。

加强行业监管,逐步取缔违法经营。针对“散、乱、差”的家政服务个体和集体组织或企业,要动用法律手段,依据合法成立和合法经营与否,进行营业资格审定和经营行为监督,对不合法不规范的要坚决予以关停,维护规范市场秩序。

按照企业化方式运作,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权益的保障和维护。家政服务行业直接面对市场,从业人员与其他经营企业一样,应该有应有的个人社会保障金和养老补助保证。在社会福利保障上,要和其他企业一样一视同仁,这样才能实现与社会其他行业的并轨,才能一定程度上消除社会上的对于家政服务行业的偏见思想观念。

2.2企业加强管理运营,增强家政府服务的吸引力,打造中国式家政服务品牌。要广开创业渠道,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行创业谋事。利用物业管理优势与物业管理公司合作,或者物业公司单独成立企业等;依托国有或者集体经营企业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委培;壮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效益;开展连锁经营,扩大品牌知名度;联合社区街道为开展业务和人员办公提供便利等。

要加强与政府机构的沟通联系。积极争取业务指导,和互利共赢。政府是衣食父母,但并不是每一个衣食父母都会时时刻刻照顾你的起居生活,作为企业要主动沟通,加强联络,取得支持,不能坐等和观望,更不能牢骚满腹,不求上进。

要灵活经营,加强信息平台建设。研究和借鉴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成熟的方式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加强企业、雇主、家政服务人员的信息沟通和密切交流。

要切实提高培训水平,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对于新招收人员要使其接受正规的院校培训,目前国内家政服务专业已经开设。心理学、社会关系学、经济学等基本学科的教育,可以大大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职业素养。校方也可以主动和企业联络,采取优惠措施吸引年龄合适、人品好、职业认知度高的家政服务业职工到校园里接受专业教育,形成校企合作共赢。积极派员参加国家的各类资质资格考试,引导从业人员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升。参加各类对口业务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学以致用。校方也可以直接深入广大农村广招生源,为农村人员进入城镇,增加就业渠道,搭建桥梁,形成对家政服务业的教育支撑。

3结束语

家政服务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牵系每个家庭的系统工程,是国民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新兴的职业门类,只有国家、企业、个人三者联动,才能形成有效充满生机活力的产业链,构筑起第三产业的新血脉,为国家现代化事业和人民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家政行业服务规范篇4

一、家政服务行业消费投诉现状

(一)合同类投诉比较普遍。这类投诉的具体表现:一是合同规定模糊,对具体细节约定不明。一些家政合同中提到“约定人员由于自身原因不能服务,家政公司要提供其他服务人员”但“自身原因”的具体范围没有作进一步明确规定,导致部分家政公司随意调换服务人员。二是家政公司未能按照合同的约定及时提供服务,存在服务滞后、服务延迟的现象。三是家政服务人员由于自身原因突然离岗,家政公司未及时找人替岗,或者替岗的服务人员不符合合同约定。四是一些家政机构先把价格标注的相对较低,待服务人员开始提供服务时,再以多种理由临时加价,或者违反合同约定减少服务项目。

(二)欺诈类投诉呈现多样化。该类投诉主要有以下五种表现形式:一是“家政托儿”欺诈。部分采取中介模式经营的家政公司雇佣家政明星人员做“托儿”,业主相中的服务人员与真正服务人员不一致,其目的在于收取一次性中介费用。二是虚假广告欺诈。部分家政公司在街道、居民小区内发放内容含有“专业”、“全能”,“荣获某荣誉证书、资格证书”字眼的宣传广告,吸引客源,或在广告中承诺一些事后不能兑现的条款,比如:“如果保姆不满意,可以多次调换”、“如果介绍保姆不合格,可以申请退还押金”,导致业主在接受服务后对服务项目无法满意。三是无合法主体资格。部分经营者在未取得合同主体资格和正规经营场所的情况下,仅以电话联系的方式从事临时性无照经营家政服务行为,通过广告电话招揽生意,临时“招兵买马”家政服务人员,一旦出现重大责任事故消费投诉,则立即解散,消费者受损利益无法得到赔偿。四是“会员卡”式欺诈。部分家政公司以“会员优先、价格优惠”等名义拉拢消费者办理会员卡,并交纳数目较大的会员费,但事后承诺常常不能兑现,预付的会员费却不予退还。

(三)质量类投诉较为典型。该类投诉主要集中在家政公司服务质量方面。一是“以次充好”。一些规模较小的家政机构,为减少成本,使用自己勾兑的清洁剂等材料,一方面不能达到服务标准,另一方面劣质的洗洁剂易给LeD等设备造成损害。二是“道德风险”。由于少数家政服务人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较低,部分消费者在接受服务时,财产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证。三是“名不符实”。据消费者协会统计,当前多数家政服务人员业务素质不达标准,尤其在育婴师、“月嫂”等需要特殊服务领域,目前仅有30%的服务人员取得了正规的资质证书。

(四)“私约”类投诉维权困难。个别家政人员在服务一次或几次后与消费者签订“私约”,让业主交纳定金,建立业主与服务人员单边联系,避开家政服务公司,逃避中介费用。一旦服务出现纠纷或是服务人员由于个人原因中途突然离岗,业主维权常常处于“找不到人、公司不管、投诉无门”尴尬局面。

(五)“保险类”投诉约定不明。由于现在家政有许多时候是高空作业,并缺少相应的防护措施,所以在服务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许多意料之外的危险,而部分家政公司没有为服务人员购买人身保险,在与业主签订合同中也没有明确约定。所以在出现事故时纠纷不好解决,有时需业主承担不利后果。

二、家政服务行业消费投诉较多的原因

(一)法律盲区,管理欠缺。家政服务人员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雇佣关系,并不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由于家政服务业本身的性质特殊,如工作时间、福利待遇、劳动保障等,都无法用《劳动法》来规范,因此家政服务业被排除在《劳动法》适用范围之外。目前,没有一部调整和规范家政服务业的全国性法律或法规,仅有一些地方的服务标准,导致家政服务员的社会保障和工作期间的伤害、致残等问题无法寻求妥善的解决方法,供求双方均存在后顾之忧,致使家政服务员不稳定,工作积极性偏低,更谈不上规范的管理,由此产生的纠纷不断。

(二)培训不够,素质不高。目前家政服务业主要的从业人员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下岗职工,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而家政公司单纯追求利润,缺乏对家政服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这些因素致使家政服务的从业人员质量良莠不齐,客户对家政服务员提出的素质要求难以实现。市家政行业中,参加家政培训持证上岗的家政服务从业人员仅占30%。同时,由于没有实行持证上岗和就业准入,家政服务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也不高,素质难以提高。

(三)把关不严,诚信缺失。家政市场准入要求不高,一些无照经营的“黑中介”常常“打球”、钻空子,求职者只要填一张简历,留下联系方式,回家等消息,一旦有客户需要,求职者不经过任何培训,就可以直接上岗,此外一些房屋中介、职业介绍所在提供中介服务之余,也帮助客户提供家政服务。由于中介公司在运作、收费方面都存在不合理、不规范行为,并且缺乏相应的后续服务,在介绍人员质量和保证家庭安全方面均无保证,行业自律和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滞后,诚信方面存在缺失。

(四)信息不畅,供需矛盾。由于家政服务在信息提供、服务配套、服务品种、服务质量等总体上差距较大,加之宣传不够,形成供求信息严重不对称,供求在总量和结构上都存在着不相适应的情况。同时,居民家政服务需求迫切,特别是一些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如月嫂、家庭护理等。许多违规经营者利用供需双方信息的不对等,结构矛盾突出这一现实情况,拟定不平等合同、大搞虚假广告宣传、服务以次充好,使得家政市场欺诈横行,乱象丛生。

(五)标准不一,监督缺乏。市家政服务行业虽起步较晚,但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重要时刻,服务规范和监督体系并没有同步,目前还没有建立覆盖全市的有影响力的行业协会,行业标准“各自为政”,监督管理体系尚未构建起来,责任部门模糊。消费者对于家政服务行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向家政服务企业投诉,大部分消费者不清楚应该找哪个管理部门投诉。

三、工商部门强化家政服务行业监管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规范家政服务合同文本。在多方走访、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当前家政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家政服务合同书》,进一步细化家政公司、服务人员和消费者各自的权利义务,对服务类别、方式、期限、标准和费用做出详细的规定,并对家政服务工作中出现的合同纠纷处理、事故责任追究、人身财产损害赔偿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

(二)构建家政信息公共平台。在“红盾信息网”构建家政信息中心平台,建立四项机制。一是信息收集机制。由企业注册部门、市局信息中心负责成立信息收集团队,结合企业登记注册、企业年检、经济户口巡查、日常监管反馈的信息,将家政公司的真实经营信息进行甄别、归纳、整理。二是信息分析机制。由办公室、调研室、消协、纪检等部门每月开展“信息分析联席会议”,对采集的信息进行预警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提供给机关负责人,为决策提供信息参考。三是信息机制。将工商部门采集、分析的家政数据、预警信息在网站上进行公示,不定期更新,畅通家政信息内外沟通渠道,增强公众信息认知,弥补家政企业、消费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四是公共投诉受理机制。在网络平台上设立投诉信箱,受理消费者投诉,消保科、消协等部门实行“三工作日回复制”,根据举报信息,开展实地核查,及时为消费者排忧解难。通过四项机制,构建信息查询、投诉受理、市场预警、日常监督四位一体的家政信息网络平台。

(三)推行执业资格准入制度。要求基层工商所根据属地监管要求,对辖区从事家政服务的公司进行严密排查,通过行政预警和行政指导等措施督导落实持证上岗制度。严厉打击“黑家政”、“野家政”等无照经营单位以及部分中介机构超范围经营行为。同时指导家政公司推行执业人员资格公示制度,将服务人员执业资格、健康证明、身份证复印件及联系方式在经营场所予以公示,建立家政服务人员实名管理档案,没有执业资格的人员和单位坚决不许从事家政服务工作。督促家政公司加强培训,强化管理。

(四)加强虚假家政广告监管。商广科在广告登记备案时严格审查广告用语,对用语中出现的荣誉、资质等信息认真核实,严把广告许可核审关。辖区工商所要加大巡查力度,重点查处未经许可擅自户外广告和印刷品广告、广告用语不规范等行为,对辖区家政广告进行严抓细管。消保科、消协等部门要继续推进“两会一站”进社区、下基层活动。选拔责任心强、知识水平高的群众作为广告联络员,在家政公司经营场所设立投诉电话,畅通申诉举报渠道,落实24小时举报电话值班制度,对投诉迅速回应,及时查处。形成上下联动、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广告监管体系。

家政行业服务规范篇5

一、家庭服务业的概念

家庭服务业是指以家庭为服务对象,向家庭提供劳务,满足家庭各类生活需求,并由家庭服务经营者提供的营利性服务行业,重点以家庭保洁、烹饪及餐饮服务、家电清洗、婴幼儿看护、老人或病患照料与陪护等家庭事务为主要的服务内容。

二、常熟家庭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契机和问题

1.常熟家庭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契机

改革开放以来,常熟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较高;同时,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工作生活快节奏化、家务劳动社会化等趋势,发展家庭服务业,特别是家政服务、老弱病患陪护、母婴护理等是满足城乡家庭不同生活需求的重要途径;同时结合“供给侧改革”,“精准供给”等一系列重要概念,家庭服务业在实现有效供给方面具有重要优势,也为其升级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2.常熟家庭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长期以来,常熟家庭服务业发展总体呈现“小、散、弱”的状态,究其根源在于常熟家庭服务业很大一部分是以非员工制、中介制为主要的经营模式,结合调研与座谈会情况。

三、常熟优化家庭服务业规范化职业化发展的模式、思路和路径

1.模式选择

应该客观承认非员工制家庭服务业发展在特定历史时期对推动家庭服务业快速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随着农民逐步走向富裕、廉价劳动力的稀缺性,家政服务的高要求性,非员工制在家庭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弊端日益显现,常熟家庭服务业规范化职业化发展在比较不同模式各自的优缺点的基础上,应走以“员工制”为主体、其他形式为补充的特色之路。(1)夯实基础——着力推进“员工制”家庭服务业发展。以“员工制”为基础是破解常熟家庭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在从业人员职业化、专业技能标准化、社会保险缴纳确保从业人员工作积极性和规范性、明确家政服务公司、雇主、服务人员各方权利与义务、服务纠纷认定与处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需要强调的是“员工制”的对立面是“非员工制”,而与“中介制”之间并不一定存在矛盾。

(2)锦上添花——以“非员工制”家庭服务作为补充。针对个性化、高端化家庭服务需求,结合“非员工制”的灵活性,综合考虑常熟县域社会的“人情”传统气息,“非员工制”家庭服务业仍有存在的土壤,事实上依托中介公司的“非员工制”家庭服务也仍广泛存在,需要强调的是“非员工制”家庭服务中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不可或缺。

2.总体思路

按照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总体思路,以规范化、职业化大力推进家庭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坚持政策扶持与规范管理相结合、促进就业创业和富民增收相结合、重点扶持与培育特色相结合、公平透明的市场秩序与各方权益有效维护相结合,推进家庭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

3.具体路径

以在家庭服务业领域推进“员工制”为引领,加强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的就业服务指导,推行家庭服务人员差异化的培训模式和等级评定、持证上岗制度,并解决从业人员社会保险、加强服务质量监管、解决消费纠纷等一揽子问题。

四、对策建议:常熟优化家庭服务业规范化职业化发展的具体措施

1.政府在家庭服务业规范化职业化发展中的职责

(1)政策监管到位。在家庭服务业缺乏相关法律的总体背景下应加快制定和形成本市范围的家庭服务业方面的规范性管理文件。

(2)规范市场运行。应建立家庭服务业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市场监管,杜绝无证照经营、恶意竞争等行为;开展诚信建设,健全守信褒扬和失信惩戒机制,通过将家庭服务诚信情况纳入社会信用体系推进家庭服务业规范化。

(3)制定扶持政策。对具有合法资质、提供重点(特色)服务产品的家庭服务机构及相关从业人员实施各类扶持政策。主要包括“员工制”补贴、商业保险补贴、技能培训鉴定补贴等。

2.家政企业在家庭服务业职业化发展中的责任

(1)鼓励走入社区、拓展业务范围。作为家庭服务企业,应把社区作为拓展业务的根据地,以社区服务接家政服务的“地气”,通过社区网格化的管理了解需要、迅速行动并形成针对不同社区、不同人群的特殊化、个性化服务,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树立品牌。

(2)提升服务价值、增强盈利能力。家庭服务具有极强的体验性,消费者对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的服务和产品会形成依赖或习惯。增强家庭服务的价值首先要提高服务质量,做到专业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其次要不断改善用户体验,创新服务内容,最后要加强自身服务主动性,以工作热情获得消费者青睐。

家政行业服务规范篇6

一、锐意进取、深改攻坚,加快行政审批改革步伐

(一)统筹推进,全面建立权责清单制度。按照职权法定、简政放权、权责一致、公开透明的原则,先后制定实施市县两级《行政审批事项通用目录》、《行政权力清单》、《政府部门责任清单》,厘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层级间的关系,切实做到行政机关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各类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的法定化。

(二)逐步深化,实行中介服务收费清单管理。为巩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投资发展环境,编制部门会同财政、法制、物价等部门编制了《滨州市市直部门(单位)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项目清单》,并于2015年6月30日正式公布。《清单》共保留14个部门(单位)涉及46项行政审批事项的54项中介服务收费项目,涵盖验资证明、环境影响评价、安全评价、地震安全性评价等中介服务事项,对行政审批事项名称、中介服务收费项目及设定依据、实施机构、收费依据及标准、办理时限等内容进行了公开。通过公布《清单》,进一步增加了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的透明度和规范度,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激发企业活力。

(三)集中力量,清理规范涉企收费。为进一步加强涉企收费管理,推进普遍性降费,激发市场活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根据省财政厅、省物价局、省经信委《关于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清理规范工作的通知》(鲁财综〔2015〕14号)要求,财政、物价、经信等三部门联合对全市涉企收费情况进行了专项清理规范工作。经过清理,滨州市市级共保留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50项、政府性基金10项、经营服务性收费44项、协会收费21项。同时,根据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关于取消和暂停征收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5〕102号)要求,及时对37项行政事业性收费进行了取消和暂停征收。通过此次专项清理规范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全市涉企收费管理。

(四)优化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的指导意见》(鲁政办发〔2015〕23号)有关要求,印发《关于加强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通知》,对保留、取消、转移、下放和委托的行政审批事项,提出了完善监管方式、加强风险监测、强化信用监管、推动行业自律、完善社会监督等事中事后监管措施。对正在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逐项编制了《业务手册》和《服务指南》。

二、清理规范、突出实效,培育中介市场服务新秩序

按照“依法、效能、精简、合理”的原则,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在行政审批服务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培育中介市场,改进和完善中介服务,建立政府指导、部门管理、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的工作机制,形成市场开放、竞争有序、执业规范、收费合理、服务高效的中介市场秩序。

(一)加快推进中介服务机构脱钩。去年,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滨州市规范清理中介机构及社会组织实施方案的通知》,对承担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的事业单位,制定脱钩方案。目前,由机构编制部门认定的、在规范清理范围内的16家从事中介服务的机构,全面实现与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四分开”,其中市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市安全科学技术服务中心、经纬能源利用监测中心等5家已完成脱钩改制,市房地产价格评估事务所已完成注销登记,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市防雷中心、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等10家已完成规范理顺。

(二)放开中介服务市场。对于企业关心、社会关注的从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环评”、“安评”、“能评”、“水评”、“雷评”、“震评”、“图审”等中介服务的机构全部达到3家以上。如,市发改委把在省工程咨询协会登记、在滨州市开展相关业务的16家中介机构的名称、资格等级、服务范围、联系电话等信息,在其门户网站、滨州日报、行政审批中心进行公告。这16家中介机构编制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和节能评估报告等市发改委都将予以认可;市住建局对在市局登记备案的25家建设工程招标机构、44家工程造价机构、13家房产评估机构、12家建设工程质量监测机构和5家房屋拆迁机构进行公开公示;针对企业反映的“雷评”市场垄断、收费偏高等问题,滨州市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引进了德州市防雷中心、淄博市防雷中心两家单位;针对市施工图审查中心的“行政化”和“垄断化”问题,市住建局将其由工商注册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变更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并完成组织人员、业务开展、资产财务及办公场所“四分开”,同时,引进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施工图审查中心、山东建筑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施工图审查中心和济南齐鲁施工图审查有限公司3家单位来滨开展业务。目前,全市中介服务市场已全部放开,彻底切断了中介机构与政府部门的隶属关系,涉及市直主管业务部门的中介机构全部摘掉了“官帽子”。

(三)规范清理社会组织。对民政部门审查认定、规范清理范围内的60家社会组织进行集中督导和检查。截至去年5月20日,“四分开”的要求全部落实到位,68名兼(任)职的公务员和参公人员、19名事业人员退出社会组织。如,市住建局下设12家行业协会已全部按照“四分开”的要求整改到位(其中,注销市装饰装修管理协会、市预拌混凝土协会和市房地产开发协会)。

(四)培育中介服务机构。去年7月22日,滨州市“中介超市”虚拟市场(网上超市)建成并上线试运行。建立中介服务“网上超市”,旨在为业主、中介机构、主管部门搭建统一的信息查询、业务洽谈、监督服务和用户评议平台。目前,已有285家中介机构进入中介超市,比原来新增200多家,其中甲级资质90家,中介机构的资质和专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三、优化环境、提升品质,打造政府服务新模式

(一)积极推进“三证合一”,优化完善营商环境。按照“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电视会议精神,滨州市认真研究、积极筹备,完成了信息网络的升级改造,实现数据实时交换共享和业务协同办理。去年10月8日,滨州市颁发首张“三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标志着“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正式运行。截至去年底,全市共为26881户企业办理“一照一码”营业执照。同时,积极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明确取消原有的最低注册资本限制等有关规定。认真落实“先照后证”改革任务,对于改为登记后置审批的事项,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交相关的许可文件或证件,并及时做好与相关审批部门的工作衔接。切实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第一时间释放“一照多址”“一址多照”等住所登记改革的红利。截至去年底,全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9.01万户,同比增长22.7%,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57554户,其中新登记企业13225户,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36户,市场活力得到不断激发和释放。

(二)创新服务,打造“互联网+”政务服务新模式。近年来,滨州市积极探索把移动互联网与审批服务有机结合,打造“互联网+政务服务”新模式,进一步提升审批服务智能化水平,实现全市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等服务管理事项“一站式”办理,“一张网”运行,“全流程”监督,全力打造智慧政务服务平台。一是办事流程一网通。变传统“面对面”的服务方式为“键对键”服务,逐步把电子商务“淘宝”模式应用于政务服务,用智能终端、移动服务等手段扩展服务渠道,提高群众满意度。二是多库资源云共享。借助市级政务云中心,以“大数据”的理念,完善市级政务服务数据交换系统,建立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电子证照信息库和网上办件信息库,为实现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提升网上办事便捷度、实施网上监管等提供基础支持。三是网上监察全覆盖。将市级行政审批事项按照应进必进的原则纳入电子监察系统。对事项办理的环节、步骤、时限实行全程监察,超时督办。群众可以通过电话、微博等与受理部门互动,或作出评价,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保障行政权力网上阳光运行。

家政行业服务规范篇7

相比旧《邮政法》,新《邮政法》在许多方面做了大幅度的修订,比如明确了邮政管理政企分开、规定了邮政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责,规定了邮政普遍服务的制度和措施,补充、完善了安全监管的制度和措施,修改了邮政业务资费的制定机制,完善了有关法伴责任的规定。更为重要的是,新《邮政法》确立了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制度,严格快递业务市场准入。新《邮政法》对快递业务作了专章规定:对经营快递业务实行许可制度,并从资金规模、服务能力、安全保障等制度措施等方面规定了申请经营快递业务应具备的条件;明确快递企业要加强服务质量管理,完善安全保障措施等。因此,新《邮政法》的实施对快递行业经营和管理的格局将产生较大的影响和变化。

对快递行业的主要影响

确立快递行业纳入邮政监管并设定行政许可。设定对快递的行业监管,是新《邮政法》在旧《邮政法》基础上的重大变化。按照新《邮政法》第五十一条规定‘经营快递业务,应当依照本法规定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快递业务。”因此,在国内从事快递业务的企业将面临新的邮政主管部门的严格监管。按照发收件人所他的地方不同,快递一般可以分为国内快递和国际快递两种业务。在新《邮政法》出台以前,国内快递并没有明确的专门监管机构和市场准入机制,而国际快递业务在传统上一直隶属于国际货运的一个业务品种并按照国际货运来监管。新《邮政法》出台,一方面给国内快递和国际快递都设定了一个新的监管机构――邮政主管部门:另一方面,使原来对快递行业的行政管理从一般行政管理加备案管理改变为需要通过行政许可取得营业资格。

禁止外商投资信件类国内快递业务。新《邮政法》第五十一条第二款:外商不得投资经营信件的国内快递业务。第八十四条:信件,是指信函、明信片。信函是指以套封形式按照名址递送给特定个人或者单位的缄封的信息载体,不包括书籍、报纸、期刊等。按此标准,任何外商投资的快递企业,将不得从事寄递装在写有收信人地址名称的信封里的任何信息载体业务。禁止从事寄递的物品范围不仅包含了纸质的商业信函、单据、文件、说明书等,也包含了能充当信息载体的光盘、移动硬盘、储存卡等非传统媒介。如果照此实施,信件类的范围如此广泛,无疑构成外商投资国内快递业务的重大障碍。

赋予邮政主管部门强有力的行政监管和处罚权力。新《邮政法》赋予邮政监管部门新的市场监管和处罚的权利。具体为:

检查权:进入现场、查阅资料凭证、开拆检查邮件:查封扣押权:查封有关场所扣押有关财物;罚款权、停止经营权,并对设立分支机构、合并、分立:未向邮政管理部门备案的,未在信件封套的显著位置标注信件字样的,将信件打包后作为包裹寄递的责令停业整顿。

停止经营快递业务:未书面告知邮政管理部门并交回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国务院邮政管理部门的规定妥善处理尚未投递的快件的。

根据新《邮政法》第四条:国务院邮政管理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管理机构(以下统称邮政管理部门)对邮政市场实施监督管理,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以及鼓励竞争、促进发展的原则。可以理解为,具有行政执法权的邮政管理部门仅限于国务院邮政管理部门,即交通部邮政局和省级邮政管理机构。

尚待解决的问题

国际快递业务面临多重监管。新《邮政法》第五十三条规定:“申请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经营的,应当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管理机构提出申请,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营或者经营国际快递业务的,应当向国务院自B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申请时应当提交申请书和有关申请材料。”显而易见,新《邮政法》规定从事国际快递业务的企业必须先向邮政部门申请取得许可证。

然而,现行的商务部《国际货物运输业管理规定》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国际货物运输企业可以接受委托,代为办理国际快递,私人信函除外”:《外商投资国际货物运输企业管理规定》第九条第一款规定“经批准,外商投资国际货运企业可经营国际快递(不含私人信函)”: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贸易部及其授权机构是外商投资国际货运企业的审批和管理机关”;第十条规定“设立外商投资货运企业应按照国家现行的有关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程序,向商务部及其授权部门审核并批准企业的设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进出境快件监管办法》第二条、第三条、第十条、第十五条的规定,海关总署不仅确认商务部为进出境快递业务的主管部门,而且确认经商务部批准的进出境快件运营企业可以经营私人信件以外的所有法律、法规允许进出境物品的寄递业务。海关对于私人信件和其他具有信件性质的物品采取不同的监管办法。由此可见,正如商务部《关于进一步明确航空快递业务是国际货运业务的组成部分的通知》所声明的:“国际快递业务是国际货运业务的一部分,凡经商务部批准经营国际快递业并在国家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的企业,均有合法经营权。”也就是说,在《邮政法》修订之前的法律和监管框架下,国际快递业务传统上是作为国际货运业务的一部分由商务部门审批和管理的。

《行政许可法》实施后,与国际货代业务有关的无船承运、船舶、民航货运销售、报关和报检等业务火都由以前的审批制改为注册登记制。新《邮政法》反其道而行之,对国际快递行业设定严格行政许可,并将其从传统商务部门的管辖中分割出来纳入邮政系统管辖。那么新《邮政法》一旦实施,前述商务部颁布的各项规定是否需要遵守?是否向邮政部门申请获得许可之后再按照之前的程序向商务部审批?这种安排是否会带来各部门们之间职责不清、扯皮推诿、增加企业负担、降低效率等不良反应?尚需实践检验。至少,对于从事国际货代的企业来说,至少又多了一个主管机关,多了一道审批手续。

新《邮政法》的适用范围。新《邮政法》的立法内容体现了保障邮政普遍服务的理念的同时也强调对快递行业的舱管,对快递行业设定了严格的市场准入和监管处罚程序,但是恰恰最主要的行业标准却没有给出明确说法。纵舰整个法律条文:新《邮政法》对快递行业范围规定了快递不得从事邮

政专营和国家机关公文,是对快递行业的外延,却没有涉及比如什么重量或尺寸范围的物品属于快递范围,又或者要加上承诺寄递多少日之内到达等条件。对于规则的执行者和遵守着来说,没有明确的标准和界限,而一旦越界又会遭受处罚的局面无异于一场噩梦。

明确界定快递的业务范围主要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边是最小到什么边界,一边是最大到什么边界。

有关邮政专营问题。新《邮政法》中出现了许多容易混淆的概念,在讨论最小边界之前,需要了解邮政专营和邮政普遍服务的概念。新《邮政法》中的邮政普遍服务,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业务范围、服务标准和资费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所有用户持续提供的邮政服务。新《邮政法》第五条规定:国务院规定范围内的信件寄递业务,由邮政企业专营。相对于邮政普遍服务的概念。法律对邮政专营的规定更多是一项权利,限制邮政企业之外的主体不得从事的邮政专营业务,快递企业不得从事邮政专营业务。而相比邮政专营的概念,邮政普遍服务更多的是一项义务,是邮政企业必须做的事(第二条第二款:邮政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承担提供邮政普遍服务的义务)。邮政普遍服务涵盖范围就比较广泛:新《邮政法》第十五条规定:邮政企业应当对信件、单件重量不超过五千克的印刷品、单件重量不超过十千克的包裹的寄递以及邮政汇兑提供邮政普遍服务。邮政企业按照国家规定办理机要通信、国家规定报刊的发行以及义务兵平常信函、盲人读物和革命烈士遗物的免费寄递等特殊服务业务。邮政普遍服务享受国家补贴和特殊政策(第十六条:国家对邮政企业提供邮政普遍服务、特殊服务给予补贴,并加强对补贴资金使用的监督。第十七条:国家设立邮政普遍服务基金)。邮政普遍服务对一般邮件的损失免责(第四十六条邮政企业对平常邮件的损失不承担赔偿责任。但是,邮政企业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平常邮件损失的除外)。

因此,邮政普遍服务的范围要远远大于邮政专营的范围。在邮政号营范围之外的业务,包括部分邮政普遍服务的内容,也属于快递企业的业务范围,区别就在于资费标准、服务水平和时效性。界定快递业者不能触碰的红线应当是邮政专营的标准。事实上,正如有些媒体所报道的那样:邮政专营的标准在新《邮政法》中没有得到确定。

新《邮政法》修订草案几易其稿,主要问题就在丁二邮政伦业和非邮政快递企业对邮政专营范围的意见无法统一,因为专营范围的限制大小,关系到非邮政快递企业的生意乃至生存。最终,新《邮政法》对邮政专营范围做了模糊化的表述。第四条和第五十五条的相关表述分别为“国务院规定范围内的信件寄递业务,由邮政企业专营”,以及“快递企业不得经营由邮政企业专营的信件寄递业务,不得寄递国家机关公文”。这种模糊化的表述,将可能引起今后市场监管的混乱无序,也让各快递企业无所适从。新《邮政法》对此的模糊化处理,说明在邮政专营标准的问题上,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这也给今后由行业主管部门起草修订《邮政法实施细则》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二是明确寄递什么尺寸或时限的物品属于快递。对于快递业的上限标准,新《邮政法》未有涉及,而目前能够找到的依据就只有邮政总局的《快递服务行业标准》(Yz/t0128-2007)了。此标准规定:快递服务是指快速收寄、运输、投递单独封装的、有名址的快件或其他不需储存的物品,按承诺时限递送到收件人或指定地点、并获得签收的寄递服务。快递服务时限指快递服务组织从收寄开始,到第一次投递的时间间隔。除了与顾客有特殊约定(如偏远地区)外,服务时限应满足以下要求:同城快递服务时限不超过24小时:国内异地快递服务时限不超过72小时。快件的单件重量不宜超过50公斤:快件的单件包装规格任何一边的长度不宜超过150厘米,长、宽、高三边长度之和不宜超过300厘米。如果按照《快递服务行业标准》的规定,属于快递行业的业务范围必须同时满足如下条件:

收寄、运输、投递单独封装的、有名址的快件或其他不需储存的物品,按承诺时限递送到收件人或指定地点、并获得签收。

同城服务承诺时限不超过24小时;国内异地服务承诺时限不超过72小时。

单件重量不超过50公斤,单件包装规格任何一边的长度不超过150厘米。长、宽、高三边长度之和不超过300厘米。

换句话说,任何不满足上述范围的寄递或零担运输服务都不属于快递行业的范围,也将不适用新《邮政法》的管辖。在新《邮政法》对此没有明确的情况下,上述标准可以作为界定快递是否适用新《邮政法》的重要依据。

邮政企业的定义与垄断经营。新《邮政法》第八十四条,“邮政企业,是指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及其提供邮政服务的全资企业、控股企业。”仅从上述定义来看,隶属于邮政集团的中国速递服务公司(emS)以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都应该是新《邮政法》所规定的邮政企业。照此推论,中国速递服务公司(ems)――家专门从事快递业务的快递企业,将“依法”享受邮政企业所有的特权和优惠,如享受国家特殊补贴以及享受法律规定的赔偿责任限制和免责等。而对快递行业影响最大的是:中国速递服务公司(emS)如果作为邮政企业将成为中国境内唯一绎背邮政企业专营范围快递业务的垄断企业。

据了解,由国家邮政局起草的《邮政企业专营业务范围(讨论稿)》将邮政专营的范围定在了150克以内,排除采纳呼声很高的“重量加资费”的方案2。而150克相大约当于30页a4纸的晕量。如果这样的专营标准结合新《邮政法》对邮政企业的定义,国内消费者快递几十页的文件将不得不面临只能选择市场唯一供应商emS的局面。而按照法律它将作为邮政企业享受广泛的免责和责任限制。

新《邮政法》第十八条规定:“邮政企业的邮政普遍服务业务与竞争性业务应当分业经营。”但实际上,在中国速递服务公司(emS)头上戴了两顶帽子: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很明显,这样的安排将有悖于立法的初衷有悖于维护市场环境和消费者权益。

综上所述,新《邮政法》对邮政企业的定义需进一步明确,应修改为“邮政企业,是指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及其提供邮政普遍服务的全资企业、控股企业”。也就是说,确定是否从事邮政专营业务、是否享受国家财政补贴以及是否享受责任限额等优惠政策的界限不应是企业产权关系,而是该企业所从事的业务-――邮政普遍服务。

限制外资与Cepa。此外,对于“外商”的定义,新《邮政法》还需要进一步加以解释,《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以下简称Cepa)规定:“允许香港服务提供者以独资形式在内地提供货代服务。对香港服务提供者在内地投资吨货代企业(国际货代)的最低注册资本要求比照内地企业实行。”可以理解为赋予了香港地区企业或法人在大陆从事货代业务的国民待遇。新《邮政法》的出台,是否就要将港、澳地区投资人排除在经营国内快递业之外?如果这样做是否与Cepa的原则不一致?还需要进一步明确。

对新的监管体制的司法建议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或正在陆续改革邮政体制,修改邮政立法,开放邮政市场。1994年4月由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签署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提出,成员国应当取消国家法律规定的邮政业务专营权,实行邮政业务的自由化经营。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也对许多国家作出了开放包括国际快递市场在内的国际货运服务市场的郑重承诺。对新《邮政法》及其实施细则斗胆提出以下建议:

新《邮政法》颁布实施后,应立即出台与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相冲突的解释,或提请有关部门对法规作出修改;以便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内容相一致:

《新邮政法实施细则》麻尽早确立邮政专营附标准,以便《邮政法》具有可操作性,而邮政号营标准不宜规定的太宽泛,否则会导致垄断经营并且大部分快递企业将难以为继;

家政行业服务规范篇8

一、我县家政服务业的现状

我县的家政服务业现状,概括起来,可以用“散、少、弱”三个字来体现。

散——即家政服务机构日趋散乱。通过走访了解,我们发现,目前我县没有一家主营家政服务的专业机构,即使在工商关于家政注册的有5家,但事实上都是由民办职业中介机构兼营的,无统一机构章程、无统一行业标准、无统一规范运作模式、无统一收费标准。且这些机构经营规模较小、起点较低,只“一间门面、一张桌子、一部电话、几块黑板”就经营运作,能够向家庭提供定时服务和长住服务人员的几乎为零。加之“黑家政”、“散工”与他们抢“蛋糕”,家政服务更是处于停滞状态。

少——即从事家政服务业的人员偏少。找家政难,找保姆难,找个适合自己家的服务人员更难。这是问卷中我县居民对当前家政市场的共同评价。目前,该行业从事人员短缺,不足200个,主要以本地大龄妇女劳动者为主。从性别年龄上看,从业人员均为40周岁以上的女性。从人员来源上看,主要由本地失业人员和渔农村富余劳动力构成,雇主家庭对外地户籍家政人员普遍持排斥态度。

弱——即从事家政服务的人员素质偏低。调研显示,我县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学历普遍偏低,小学及初中文化程度的家政人员所占的比例较大(87.8%),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很少(12.2%)。家政服务门类单一,主要集中在钟点清洁工、老人陪护、照顾婴幼儿上。至于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兴起的育婴嫂、高级管家、家庭营养师、家庭健康师等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高层次服务,目前在我县处于空白,居民无法享受高层次的家政服务。

二、家政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行业观念陈旧认识不正。一方面,由于宣传引导不够,整个社会对家政服务行业认识不到位,看不到家政服务业广阔的市场前景;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仍然把家政服务视作“服侍人”低人一等的行业,称之为“保姆”行业。即使给予每人每月200元社会保险补贴(参加社会保险且从事家政服务的城镇失业人员),仍有许多就业困难人员和渔农村富余劳动力宁愿闲暇在家,也不愿从事家政行业。

(二)市场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受上述择业观念的影响,从事家政服务业的人员偏少,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在家庭保洁、病老陪护、幼儿看护等方面有着越来越强的需求,这就造成了市场的供需失衡。特别是春节及其他节假日期间,更是出现一员难求的现象。另一方面,中介机构虽兼营家政服务,但因无利润可图,在收集及提供信息上难以竭尽全力,使一些家政服务人员信息闭塞,不能顺利实现供需有效匹配。

(三)家政服务人员缺乏专业培训。目前我县家政服务人员大多为灵活就业人员,大多数人在上岗前没有接受正规职业培训,即使有参加过培训的,时间普遍较短,形式也以“传帮带”为主,主要是凭经验,自己摸索和用户指导,存在服务质量不高和安全隐患的问题,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也是导致我县家政服务行业停滞不前的一个原因。

(四)市场管理不够规范。目前,各类中介机构是推动家政服务发展的一个载体,而更多的个体家政服务从业者还处于“人带人,人托人”的原始状态,故而具体操作中存在诸多不规范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家政中介行业,与雇主与家政服务员之间都缺乏“一纸之约”,雇主和家政服务员都没吃上定心丸,使双方行为都缺乏约束,往往留下许多隐患。在服务过程中,雇佣双方权利和责任不明确。调查发现,对于家政服务中出现的问题,双方均不不清楚找哪个部门,主要是管理部门不明确,存在多方管理,但又管不了的问题。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性扶持

家政服务业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其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广泛的就业机会,已成为促进一个城市服务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对于家政服务业的发展作用至关重要。在管理上,我县政府应加强家政服务行业监管力度,对家政服务市场进行规范管理,可以成立由人劳社保局、妇联、工商局等有关部门组成的县家政服务业工作领导协调机构,根据家政服务业发展的实际,形成联动工作机制,依法加强对家政服务业的指导和监管,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尽快制订和落实规范发展家政服务业的政策扶持措施,特别对从事家政服务的企业和个人实行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等。通过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推进我县家政服务业向市场化、社会化、规范化有序发展。

(二)引导观念转变,开展多样化宣传

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营造全社会理解、关心、支持家政发展的良好氛围。要依托电视、广播、网站等新闻媒介,广泛宣传家政服务对于破解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缓解就业压力,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意义,宣传我县家政服务业发展前景,政策扶持措施及成功典型,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成立家政服务公司,更多的劳动者从事家政服务。同时,依托“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这一载体,各网格小组成员在走访中,积极宣传,引导群众改“保姆”、“阿姨”、“清洁工”等称呼,树立家政服务也是一种高尚职业的理念。帮助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引导城乡闲散妇女劳动力在家政行业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再就业。

(三)加强家政培训,打造专业化队伍

家政服务是一项专业性、技能性很强的服务,需要多种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从目前我县家政从业人员来看,大部分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和技能偏低。她们虽会做一些家务事,但与现代社会要求的规范和家政服务的标准还有很大距离。因此,建立科学严密的家政培训体系是促进家政行业发展的前提。建议我县各类培训机构要常年开设家政服务员培训项目,通过专业化系统化培训,增强家政从业人员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对培训后经考核鉴定合格者,由县人力社保部门颁发职业资格证书,逐步实现我县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同时可以尝试将家政服务纳入职业学校教育的轨道,让职校最大限度地向家政公司输送合格人才,加快发展形成我县家政服务精英队伍。

家政行业服务规范篇9

 

县市场监督管理局(2018年8月23日)

 

 为贯彻落实省市关于中央巡视组反馈意见的整改要求,按照县委县政府和省市商改办工作部署,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积极会同编办、发改等有关部门开展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清理规范专项整治工作,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主动作为

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清理规范工作是中央巡视反馈整改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已纳入省委4+6专项整治方案,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安排部署市场监督管理局做为牵头部门抓好落实。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要求,谁负责”的原则,积极与县编办、发改、教育、民政等相关部门沟通,开展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清理规范,并做好相关解释和材料上报工作。

二、具体工作情况

1.组织开展自查。为摸清我县中介机构现状,我局组织各相关部门针对本部门本行业涉及的中介组织数量,隶属关系、服务事项等方面开展自查,为后续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2.编制我县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是整个清理整顿工作重中之重。我局积极与各相关部门联系,先后四次通过政府政务系统下发通知,组织各部门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进行上报、比较、核对。经过4次认真梳理和与省确定的清单(县级通用版)进行比对,经各部门确认,在确保县、区之间审批事项基本平衡的情况下,最终形成我县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本清单共涉及我县行政审批部门15家(县发改局、教育局、民政局、人社局、国土局、环保局、城建局、交通局、路政局、水务局、林业局、卫计局、市场监管局、体育局、安监局),涉及行政审批事项37项(其中发改局1项、教育局1项、民政局3项、人社局1项、国土局10项、环保局1项、城建局1项、交通局1项、路政局1项、水务局8项、林业局2项、卫计局4项、市场监管局1项、体育局1项、安监局1项),涉及中介服务事项43项 (其中发改局1项、教育局2项、民政局7项、人社局1项、国土局10项、环保局1项、城建局1项、交通局1项、路政局1项、水务局8项、林业局2项、卫计局4项、市场监管局1项、体育局1项、安监局2项),目前我县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正以政府文件形式下发。

  3. 建立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机构名录。根据省市商改办建立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信息管理平台相关工作要求,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涉及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的15家县直部门和中介服务实施机构对应的行业主管部门,对各部门涉及的中介服务机构名录进行上报,经汇总各部门情况来看,我县事业单位性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机构1家(桓仁县公证处),企业性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机构2家(桓仁鸿汇联合会计师事务所、桓仁枫林谷林业服务有限公司)。

三、下步工作 

1.进一步厘清各部门职责。依据《辽宁省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办法》,县编办、发改、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及行业主管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改变目前中介服务市场“谁都管,谁都不管”的现状。

家政行业服务规范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市委八届四次全会和“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动员大会精神,着力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清理收费、基金、集资等项目,严格规范收费行为,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推动政府部门加快职能转变,提高工作效率,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清理规范的范围

市政府和各县、区政府及其部门、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实施的以下项目: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实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经营服务性收费,政府性集资、保证金,摊派等。清理规范期间,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外,暂停出台新的收费项目。

三、清理规范的原则

(一)行政事业性收费。凡国家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省财政、价格主管部门的年度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予以取消。目录内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明显不符合本地区发展实际且不上缴国家财政的,予以取消或停收;已不具有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性质的,予以停收或转为经营服务性收费;属重复设置的予以归并;收费标准过高的,予以降低。

(二)政府性基金。凡国家财政部的年度政府性基金项目目录及政府性基金收入科目外的政府性基金项目,予以取消。目录内规定的政府性基金项目,已不体现政府支持和管理公共事业发展职能且不上缴国家财政的,予以停征。

(三)经营服务性收费。凡超越管理权限擅自设立的,与现行有关法律法规有抵触的,带有地方保护和歧视性的,利用行政权利、特殊地位或管理优势变无偿服务为有偿服务的收费项目,一律予以取消。凡按规定设立的收费项目,标准偏高的,予以降低;重复设置或多家交叉收费的,予以调整归并;已形成充分市场竞争的,实行市场调节价。凡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增加收费频次的收费行为,予以纠正;利用行政权利或行业垄断地位强行制定服务并收费的行为,予以整改;依托政府行政手段实施并作为行政审批前置条件的收费行为,予以清理整顿。

(四)政府性集资、保证金和摊派。法律法规规定之外的各种政府性集资、保证金项目,各种摊派项目,一律予以取消。规定之内的集资、保证金项目,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予以取消、归并或降低标准。以集资、保证金等形式变相收费的行为,予以整改纠正。

四、工作步骤

清理规范收费行为工作共分为五个阶段。

(一)安排部署阶段。制订下发全市清理规范收费行为工作方案,以及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清理规范经营服务性收费,清理规范政府性集资、保证金和摊派三个实施方案。各级各部门按照统一要求,研究落实措施,认真安排部署。同时,利用舆论媒介,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发动,形成清理规范收费行为的良好氛围。

(二)自查清理阶段。市政府各部门和县、区政府各部门组织本级机关、所属事业单位、业务主管的社会团体、注册登记管理的中介组织和其他组织,对各自实施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实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经营服务性收费,以及政府性集资、保证金项目和各种摊派项目逐项进行清理,大力整改纠正违规违纪、损害企业和群众利益的收费行为。市政府各部门和县(市)、区政府各部门收集、汇总清理情况,组织初审,在本系统、本单位公示清理情况和拟保留项目。各级各部门研究清理情况,逐项提出拟保留、取消、停收(征)、降标、归并以及转经营服务或实施市场调节价等具体意见,形成专题报告,由主要负责同志签字后,报同级清理规范收费行为工作办公室。市政府各部门3月25日前完成。县(市)、区政府部门3月20日前完成。

(三)集中审核阶段。各级清理规范收费行为工作办公室组织财政、物价、民政、法制、纠风等部门,集中审核各部门清理上报的项目,逐项提出拟保留、取消、停收、降标、归并以及转经营服务或实施市场调节价等具体意见,并提交清理规范收费行为工作办公室主管领导。市级4月30日前完成,县级4月15日前完成。

(四)研究批准阶段。各级清理规范收费行为工作办公室研究审查提出的清理规范意见,审核拟保留、取消、停收、降标、归并以及转经营服务或实施市场调节价的项目。各级政府研究批准清理规范收费行为工作办公室提交的清理规范意见。市、县两级将清理规范结果和拟保留项目报上一级清理规范收费行为工作办公室审核批准。最后,各级政府通过政府网站、广播电视和报刊向社会公布清理规范结果和取消、停收(征)、降标、归并以及转经营服务或实施市场调节价的项目,接受群众监督。市级5月25日前完成,县级5月20日前完成。

(五)完善制度阶段。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按照边清理边整改边健全制度的要求,认真梳理本级、本系统、本单位的收费、基金、集资、保证金、摊派等收缴管理规定,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措施,规范收费行为。各级清理规范收费行为办公室认真总结清理规范工作,市、县两级向上一级作出清理规范工作专题报告。市清理规范收费行为工作办公室抓好源头治理和机制制度改革,从强化依法收费行为意识、建立合理收费机制、推行集中统一收费、监督收费行为、处理违规收费行为等方面研究治本措施,以市政府名义下发《石家庄市规范收费行为工作指导意见》,建立健全规范收费行为的长效机制,推动全市收费行为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

五、工作要求

(一)坚持原则。要认真把握清理规范原则,既要体现合法性,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制度进行清理审核;又要体现合理性,真正按照优化发展环境、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的要求实事求是地整改纠正。各级要抓住集中审核这一关键环节,对照原则要求,认真把关,仔细审查,拟保留的项目要一项一项地研究通过,该取消、停收(征)的项目坚决拿掉,该降标、归并的不搞特殊、不得变通,确保清理规范工作不走过场。

(二)全面规范。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对各自实施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经营服务性收费以及政府性集资、保证金和摊派项目,要逐条逐项地清理项目审批的机关、执收的主体和收费的依据、标准、范围、金额等情况,并进行全面规范,做到不漏一项,不留余地,最大限度地减少收费。

(三)各负其责。各级政府层层负责,主要抓好本级各部门的清理规范工作。政府各部门负责组织本级机关、所属事业单位、业务主管的社会团体、注册登记管理的中介组织和其他组织开展清理规范工作。各执收主体谁收费谁清理上报项目,各部门谁主管谁负责,财政、物价部门谁审批(报)谁审核,各级政府哪级研究批准的项目,哪级负责规范落实。各级各部门都要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条块结合,明确分工,齐心协力,务必抓出成效。

(四)加强督查。各级监察部门要会同财政、物价、民政、法制、纠风等部门组成督导组,有重点地抽查本级三分之一的部门落实清理规范工作情况。各级要全面公开清理规范的项目、程序、结果等,接受社会、企业和群众的监督。要严肃工作纪律,对不按要求完成任务的部门和单位,要通报批评,追究责任。要严厉查处各种乱立项、乱收费案件,确保圆满完成清理规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