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4:47

审计的认识篇1

[关键词]审计风险定义评估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140-01

审计自产生以来,由于其自身和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本身就存在着风险。因此,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时要接受一定程度的风险或不确定性。例如,审计人员认识到证据的适当性、客户内部控制有效性以及当审计完成时财务报表的公允表达都存在不确定性。一名高效率的审计人员应认识到风险的存在,并以适当的方式处理这些风险。审计人员面临的绝大部分风险都难以衡量,为了恰当应对风险,需要仔细思考,而对这些风险做出恰当反映对实现高质量审计非常重要。

一、审计风险的定义

对于审计风险定义的阐述,由于国际上各地理解角度的不一致,结论也多不相同,国际审计准则、美国审计准则等都对审计风险进行了阐述、定义。我国中注协2007年的审计准则第十七条中把“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大体上看,我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定义基本相同,即注册会计师、审计人员对会计报表的公允性做出了不同的认定。

二、审计风险的构成要素

美国《审计准则公告》第47号提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三个要素构成审计风险。

(一)固有风险

指在不考虑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政策、程序的状况下,会计报表上某些认定产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首先,固有风险的产生与审计人员无关,审计人员无法避免、减低、消除固有风险,它存在的可能性取决于会计报表中的错误程度,受被审单位经营环境的影响。其次,固有风险客观存在的,是相对独立的。固有风险的认定由注册会计师、审计人员完成。

(二)控制风险

是指被审单位内部控制未能及时发现、制止其会计报表上错报的可能性。一方面,它与注册会计师、审计人员的工作无关,审计人员不能降低控制风险的大小,控制风险水平取决于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水平。另一方面控制风险独立存在于审计过程中,与固有风险的水平无关。任何单位的内控制度都不可能完全保证防止错弊的产生,控制风险的产生也将难以避免。

(三)检查风险

指注册会计师、审计人员审计过程中未能发现被审单位会计报表上存在的重大错报的可能性。第一,检查风险独立存在,不受固有风险、控制风险的影响。第二,检查风险是三要素中唯一可以由注册会计师、审计人员控制、管理的风险要素,它与注册会计师、审计人员的工作相关,并且直接影响最终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评估

(一)固有风险的评估

固有风险的评估应以被审计单位容易产生错报的财务报表项目为出发点,以及综合考虑其业务经营性质、财务状况、经营环境、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因素。

(二)控制风险的评估

控制风险水平的大小,受内部控制结构的设计风险以及内部控制结构运行的风险两方面因素的制约。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如果发现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不能有效运行,可进行实质性测试。

(三)检查风险的评估

注册会计师、审计人员在审计之初应确定接受该审计项目所需承担的风险水平,并且要将评估的风险水平与可接受的总审计风险水平比较,从而决定是否接受该项目。并且研究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时间、性质、范围,来达到降低控制风险,进而降低总审计风险的目标。

四、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运用科学的审计方法

要引导审计人员牢固树立审计风险意识,从思想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引进先进的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以保证审计质量为前提,打破固有的审计思维定势,多措并举,不断创新审计手段和方法,综合各种审计证据,来控制审计风险。

(二)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

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审计风险的高低,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才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会计师事务所要尽可能吸收、培养懂会计业务、懂经营管理、懂法律常识,具备全面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复杂的审计业务需要。

(三)完善审计机构及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审计机构要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减少或消除人员误差、及时发现和解决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被审计单位也要加强内部控制,确保其经济活动、经济资料合法性、合理性,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四)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审计人员要谨慎选择被审单位,保持应有的、合理的职业谨慎;积极推行审计承诺制,与被审单位签订业务委托书,有效预防和控制风险。

【参考文献】

[1]赵文静.浅谈审计风险与防范.经济师.2010年,第2期.

[2]蒙哥马利审计学翻译组译.蒙哥马利审计学[m].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

[3]林义.风险管理[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0.

[4]李若山.审计学[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

[5]段金铭,张永园,叶忠明主编.审计学.首都经贸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6]审计(2011年度Cpa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经济科学出版社.

审计的认识篇2

一、审计文化的具体内容和精神内涵

一是确定责任和真实。审计的客观动因是受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直接目标就是确定这种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确定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是审计基本职责的最高概括。现代审计有越来越强调确定受托人的责任性的趋势,国家审计日益强调对政府责任性的确定;民间审计日益强调对职业经理人责任性的确定;内部审计则日益强调对决策执行人责任性的确定。而责任性的外延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即由财务责任性扩大到管理责任性(尤其是决策责任性),再扩大到社会责任性。国外是如此,国内也是如此。我国国家审计机关,近些年来就一直在强调,要从管理和决策入手,确定国有资产流失和损失浪费的责任。

二是服务权力和公众。审计活动首先是服务于委托人或授权人的,而委托人或授权人往往就是受托财产的所有人或其代表,他们因为拥有财产权或财产权而拥有制定法律和规章的权力。审计活动必须服务于权力,因为,审计职权是由有权制定法律或规章的人来制定的。只有通过法律将审计自身的职权确定下来,审计人才能将审计行为施加于受托人。审计职权必须法定。要想取得法定职权,审计活动必须服务于真正拥有权力的人和部门。在现代民主社会,在民。公民不但有法律赋予的公民权,他们中的大多数还由于是纳税人,因而拥有决定如何使用公共资金的权力(当然,这种权力通常是委托给其代表来行使)。在这种前提下,公民可以通过投票来改变权力部门的结构,通过选举来决定掌握权力的人。因而,在民主社会里,审计活动自然也要服务于公众。审计活动服务于权力和服务于公众是一致的。审计的权威和威慑力既来自于权力,也来自于公众。从最高层次说,审计的权威和威慑力最终还是来自于公众。

三是恪守独立和谨慎。独立性是审计文化最重要、最能反映审计本质特征的精神元素。审计必须独立于经济责任受托人,否则就无法站在公正的立场,对审计事项作出客观的评价。审计也应该独立于经济责任委托人或授权人,否则就有可能成为滥用权力的助纣者。但是,审计首先应该独立于经济责任受托人,这是审计行为得以成立的必要条件。审计的独立性一般被分为形式的和实质的。审计在组织、人员、经费和业务上的独立性只是形式上的独立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这种独立性至少能让外人看上去审计是独立的。但是,审计最重要的独立性还是指实质上的独立性,即思想上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内在于人们思想之中,没有可视性。但是,它决定了一次审计是否是真正地保持了独立。这种隐含的独立性,才是审计能否真正独立的最终决定者。在思想上保持独立,或者,保持独立的精神状态,是审计人员的最高精神境界,也是审计组织职业教育工作所追求的最高目标。独立是对审计人员思想上的要求,谨慎则是对审计人员行为上的要求。审计是一种专业性极强的智力作业,具有高风险特征,而且具有明显的职业特性。职业特性意味着,审计是服务于公众和特定人群的。例如,国家审计是服务于公众和审计的直接委托人或授权人。因此,审计人员不但要对自己负责,而且要对公众和委托人或授权人负责。审计人员的工作疏忽将会导致某些方面关系人的损失,并最终造成对自己的损害。因此,审计行为应该是十分慎重的。谨慎应该是审计人员的最佳行为范式。

四是遵循准则和规范。谨慎不是谨小慎微。谨慎是指,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必须持有合理的职业谨慎态度。那么,何谓合理的职业谨慎态度?合理的职业谨慎态度是指,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必须遵守公认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因为,遵守职业界共同研发的公认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可将因疏忽或失职而导致审计失败或他人损失的风险降至最低水平。因此,遵守公认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是对审计人员审计行为的基本要求。

五是追求能力和修养。职业是为他人服务的,审计职业也不例外。职业人员一旦宣称自己是某类职业人员,可以为他人提供某种专业服务,这就意味着他(她)具备了一个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并达到了与执业相称的水平,具备了一个职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公众认为是符合一定标准的品行。如果事实证明不是这样,那么他(她)就要对自己低水平的技能和达不到社会公认标准的品行负责。为了维护审计职业的荣誉,履行审计的基本职责,发挥审计在建立秩序和法制社会中的作用,为了对法律负责,对利用自己专业服务的人负责,同时也是对自己负责,审计人员应该在专业技能和自身修养上不断地追求进步,并尽可能地接近完美。审计组织也应该在鼓励审计人员追求完美方面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

六是崇尚理性和证据。审计活动所探求的不是不确定性,而是确定性;所要证明的是已经存在的,而不是需要我们去创造的;评价所审查事物的标准是由法律和科学来确定的,而不是凭借自己的激情去创造的。审计要达到目标,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获取确定的可信的证据,并根据确定的法定的标准去评价,运用正确的逻辑判断去推论,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审计活动必须是理性的,必须严格依据各种性质完全确定的证据。

七是主张证明和公开。审计活动一般不是由审计人发起的,而是由审计委托人或授权人发起的,审计活动的结果也不应用于审计人自身,而是报告给审计委托人或授权人。所以有人说,审计的本质功能就是经济证明(审计教科书将其称之为“鉴证”或“签证”)。在我国,审计文化有些自己的特点。之一就是,大家认为国家审计是经济监督(这并不是错误的,而是实用的),这的确与国外大多数国家有所不同。而且在行为上,人们也一直力争向经济监督方向发展。比如,我们一直认为审计处理处罚手段的力度不够,只能察看而达不到督促的作用。现有的处理处罚手段,不能对被审计单位起到震慑作用。因而一直在追求更有效的处理处罚方法和手段。近些年来,我们加大了审计结果对外公布的力度,并收到了令人意外的效果。加大对外公布审计结果之后,被审计单位一改以往将审计决定搁置一旁、疲塌应付、我行我素的做法,要么奋起保护自己,抗辩审计结论;要么迅速表示接受审计结论,并立即着手整改。这是为什么?这是审计由监督向证明转变的结果。一般来说,被审计单位并不惧怕内部的处理处罚,但非常担心审计结果被公布于众。因为如果那样,被审计单位面对的就不仅是审计机关,而是国家的各种权力机关和广大公众,面对的就不仅是审计人,而是审计委托人或授权人。显然,后者比前者拥有更大更多的权力,因而具有更大的威慑力。因此,审计工作应该继续加大透明度和公开性,从重监督走向重证明,从重问题走向重责任,发掘审计的潜能,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八是维护秩序和法制。无论国家审计、民间审计,还是内部审计,他们工作的终极目的都是维持一种由法律或规章建立起来的秩序,以使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单位活动能够按照法律或规章的要求,在稳定和正常的环境下进行。因此,审计活动的结果,要使政府行政部门的活动,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的活动,单位决策执行部门的活动,通通纳入法制轨道,达到维护国家政治秩序、市场经济秩序和单位内部秩序的目的。

二、审计文化建设的实践要求

一是对审计人员的要求:

(1)勤奋学习,敏于求知。审计人员必须加强政治理论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务必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学习和吸收;

(2)努力践行,善于弘扬。“践行”对审计人员来说,是最重要的。不管实践起来是难是易,只要是优秀的审计文化,就要努力去实践、去弘扬。

二是对审计机关的要求:

(1)用科学态度研究与审计文化相关的基础理论;

(2)用丰富的载体推广审计文化成果;

(3)用挖掘地方历史人文资源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审计文化;

(4)用合理的规划推动审计文化建设;

(5)用整合资源打造审计文化精品。

审计的认识篇3

【关键词】审计系统;审计免疫系统;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审计监督

2008年3月31日,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暨第二次理事论坛上发表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的重要讲话,在讲话中提出“审计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①由此引起审计界的广泛重视,继多次研讨会之后,就其理论内涵还有进一步深入地研讨之必要。

一、审计系统与审计免疫系统

(一)审计是一个系统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是普遍存在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几乎都是自成或互成系统的有机整体,大到宇宙、地球、国家是一个系统,小到一个单位、一项工作、一件事也是一个系统。系统是客观存在的,但形成系统理论却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了机体生物学(亦称机体系统)理论,1937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基本思想,1945年发表一般系统论的创立性文章――《关于一般系统论》,1956年发表《一般系统论》一书。一般认为这是一般系统论正式创立之始。1971年,贝塔朗菲在《一般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一文中对一般系统论作了广义的解释,认为一般系统论包括:研究系统的科学和数学的系统理论;系统技术,或称系统工程;系统哲学。广义的系统论除了包括一般系统论外,还包括系统工程。什么是系统,还没有精确的定义。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认为,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钱学森等同志认为,“系统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总机体。”②可见,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把系统作为科学认识的一种基本方法,从而形成系统科学,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由于现代科学的发展,系统观点贯穿到具体科学的不同领域中去。20世纪中叶,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提出一般系统论,后逐渐形成一个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科学领域。

系统一词,英语为system,源于希腊语systema,它是指由部分组成的整体,由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国家经济活动形成大的系统,单位经济活动形成小的系统。在国家的经济工作中,各部门经济工作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而形成国家经济系统;在企业事业等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中,各种经济管理工作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而形成单位经济系统。

系统理论创立以来,发展迅速,已广泛运用到各个科学领域。系统理论在审计领域的运用形成审计系统。审计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审计组成部分结合而具有审计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可见,审计系统是一个整体,审计整体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审计部分组成,审计具有特定功能。审计系统具有层次性,审计系统按一定标志可以划分为若干子系统。审计系统按审计主体的性质,划分为国家审计系统、社会审计系统(注册会计师审计系统)和内部审计系统等子系统;各子系统又是相对独立的系统,国家审计系统、社会审计系统和内部审计系统分别是由各种次级子系统所构成。

(二)审计免疫系统

审计是什么性质的系统,自提出“审计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后,有各种议论,如是“审计免疫系统论”,审计监督“免疫系统”,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审计免疫”,“审计免疫论”等,但都强调审计是“免疫”、“免疫系统”。由于审计免疫系统借用了免疫的内涵,因而需要对什么是免疫和审计免疫系统进行剖析。

1.免疫的界定

对免疫的研究早已经形成《免疫学》,已出版各种《免疫学》、《免疫学导论》、《免疫学基础》、《基础免疫学》、《医学免疫学》和《现代医学免疫学》等。在《免疫学》中,免疫是一个基本概念,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什么是免疫,也有多种定义:(1)免疫过程论,如免疫是机体对“自己”和“异己”的识别和应答的过程;免疫是机体对异物(病原生物性或非病原生物性)的识别、排除或消灭等的一系列过程。(2)免疫功能论,如免疫是人体具有生理防御、自身稳定与免疫监视的功能;免疫是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功能。(3)免疫免除论,如免疫是“由于具有抵抗力而不患某种传染病,通常分为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种”③;免疫就是免除瘟疫。“免疫”原由拉丁字“immunis”而来,其原意为“免除税收”(exceptionfromcharges),也包含着“免于疫患”之意。比较以上各种定义,免疫概念的实际内涵是一致的,在免疫过程中,要发挥免疫的功能,才能达到免除病疫的目的。

笔者同意免疫过程论,免疫是机体对病原生物性或非病原生物性异物的识别、排除或消灭等的过程。免疫的目的在于免除病疫,当人体免疫生理功能识别了人体的异物(病原生物性或非病原生物性)之后,相应采取排除或消灭,以免除病疫并保持人体的稳定。

免疫是一个系统,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所组成。

2.审计免疫系统

审计是一个系统,这是不容质疑的客观实在。审计是什么样的系统,自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审计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后,也有了肯定的回答:审计是一个免疫系统,即审计免疫系统。什么是审计免疫系统还存在多种定义:审计免疫系统是依据仿生学原理,在国家经济运行中发挥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功能的系统,它是一个安全的免疫系统,具有生物肌体中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审计免疫系统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受人民的委托,依法、独立、专门、主动去预防、揭示和查处问题,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安全运行。

笔者认为,基于系统的观点,审计免疫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审计组成部分结合而具有审计免疫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审计免疫系统既具有免疫的特征又具有系统的特征。它具有免疫的特征,表现为审计系统具有对肌体异物的识别、排除或消灭等免疫的功能。审计系统具有系统的特征,表现为:(1)整体性,系统是由各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2)结构性,系统是由各要素所组成;(3)层次性,系统具有层次结构,并相应分解为所属层次的子系统;(4)相关性,系统的各组成要素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5)功能性,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发挥一定职能的作用;(6)目标性,系统运行要完成一定的任务;(7)规范性,系统运行的手段、措施和途径具有标准性、统一性和一致性;(8)适应性,系统与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相适应。

审计免疫系统的构成要素,按审计主体的性质包括三个子系统,即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社会审计免疫系统和内部审计免疫系统。三个审计免疫子系统相对独立,在各自审计领域发挥免疫功能的作用,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维护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安全发展。在审计免疫系统中,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起着主导作用,其审计的理论、规范、实务与经验等,指导或引导、影响着社会审计免疫系统和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发展。因而,需要对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二、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论:强调审计监督的过程性

(一)审计本质的各种认识

对审计的认识,最重要的是认识审计的本质。审计“免疫系统”论的重要理论是“审计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怎样理解这种观点,需要明确什么是国家审计的本质。“本质,事物所固有的普遍的、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与‘现象’相对。它决定着事物的性质。事物的本质是由它本身所包含的特殊矛盾构成的。……本质相对现象来说乃是一种间接的存在。本质决定现象。它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事物的本质不能被人直接感知,而要靠抽象思维去把握。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学理论思维的基本任务。在实践中丰富地掌握事物的现象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抽象,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④指出:“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⑤审计本质是审计对象的本质属性,是审计所固有的普遍的、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是审计内部包含的本身特殊的矛盾。审计对象是多样性的统一,属性有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本质属性体现对象的基本特性。审计本质是审计本质属性的体现,它是审计内容所具有的本质特征。

对审计本质的认识有多种观点:(1)查评论,如审计本质是查账或会计检查;审计的本质是经济鉴证;审计本质是对经济活动与经济事项的评价活动。(2)监督论,如审计的本质是经济监督;审计本质是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审计本质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3)控制论,如审计的本质是经济控制;审计本质是确保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全面、有效履行的特殊经济控制;审计在本质上是一种确保受托经济责任全面有效履行的非凡的经济控制。(4)独立论,如审计本质是独立性。(5)委托论,如审计本质是授权或委托。(6)矛盾论,审计本质就是揭露矛盾。(7)信息论,如审计的本质是提供增值性信息产品的专业服务;审计本质是一个信息系统;审计的本质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8)免疫论,审计本质上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对审计本质的不同认识,反映了在不同时期、从不同方面对审计的认识。

在审计本质的各种观点中,审计本质监督论与控制论、免疫论需要进一步比较分析。

(二)审计本质监督论与控制论的比较

审计本质监督论者认为审计的本质是经济监督,审计本质控制论者认为审计本质是经济控制,这就需要比较经济监督与经济控制的关系,即监督与控制的关系。监督与控制的关系有多种认识:第一种观点,认为监督与控制是等同的,监督就是控制,其内容是一致的;第二种观点,认为监督与控制是并列的,各有其内容,不能混淆;第三种观点,认为监督包括了控制,控制只是监督的组成部分;第四种观点,认为控制包括了监督,监督只是控制的组成部分。

监督与控制有什么关系,需要明确监督与控制的涵义是什么。监督是一定组织和人员,为实现一定目标,按照有关监督标准,依据相关信息,采用专门的监督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指导、控制和检查的管理活动。这个“管理活动”,有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检查)。控制是一定组织和人员,为实现一定目标,采用专门的控制手段(控制的方法、措施和程序),按照一定标准,在经济活动中,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的进行过程。这个“进行过程”,有事前的控制和事中的控制,而大量的是事中控制。从监督与控制的涵义中可以看出两者相同的一面:主体相同,都是一定组织和人员;客体(即对象)相同,都是一定组织的经济活动;行为标准相同,都要按照一定标准。两者不同的一面:监督有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检查);控制有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笔者认为,监督与控制的关系有相同的一面,又有区别的一面,两者的关系是监督包含了控制,监督的事前、事中监督即控制的事前、事中控制,监督还有事后监督(检查)。其关系如图1:

以上监督与控制的关系也就是审计的经济监督与经济控制的关系,可以说,审计本质监督论与审计本质控制论基本上是相同的。

(三)审计免疫论:强调审计监督的过程性

提出审计本质免疫论后,引起审计界的普遍重视,这对审计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审计本质免疫论是对审计本质监督论的发展还是取代审计监督论,这需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应该说,在我国审计工作的历程中,在审计实践的基础上,经过理论上的探索,形成了审计本质监督论。这体现在我国的宪法和各种审计规范中。

《宪法》第91条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宪法》明文规定,审计机关要对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监督”,并授予审计机关“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一条规定要“加强国家的审计监督”,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审计监督制度”,第三条规定“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进行审计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2010年2月2日国务院第100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自2010年5月1日起施行)第二条规定:“审计法所称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第十五条规定审计机关要“依法进行审计监督”。这进一步明确了审计机关要“依法进行审计监督”。

《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之二、审计工作的总体目标,其中提出:要“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全面提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初步实现审计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积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制度。”之三、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其中提出:“认真贯彻落实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这再次说明审计机关加强审计监督和建立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制度,在《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审计监督本质论是正确的,审计免疫本质论的提出不是否定审计本质论,而是在如何“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和“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的要求下,要“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强调审计监督的过程性,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一样,发挥“监督系统”功能。在现实审计实践中,对审计监督有一种片面的认识,认为审计监督只是事后的监督,这大大影响了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而审计“免疫系统”,它的免疫是一个过程,在免疫过程中,要发挥多种免疫的功能,这就要求审计监督如同免疫一样是一个过程,有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以便充分地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以上分析说明,审计本质免疫论强调了审计监督的过程性,是对审计本质监督论的发展。

(四)建立审计监督系统

为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需要建立审计监督系统。建立审计监督系统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灵魂,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要认真贯彻落实《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增强审计工作的主动性、宏观性、建设性、开放性和科学性;要结合绩效审计、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资源环境审计、涉外审计和跟踪审计等内容的特点,从审计实际出发建立审计监督系统。

审计监督系统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及其监督原则、标准、方法和组织等;结合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建立相应的审计监督制度,以保证审计监督的依法实施。

三、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论:突出提高免疫力

(一)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

审计本质免疫论要求“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什么是“免疫系统”功能,与审计界对审计功能的原有认识又有什么关系,这需要比较和探讨。在讨论审计功能中,常常把审计功能与审计职能、审计职责、审计作用相联系,审计功能是审计系统整体在各构成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关系中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审计职能是对审计职责抽象的表现,审计职责是职务上应尽的责任,审计作用是履行审计职能后所产生的影响或结果。审计本质决定审计功能,审计功能决定审计职责和审计职能,审计职能决定审计作用,所以,在讨论审计功能时,有的以审计职责、审计职能和审计作用来论证审计功能。

审计功能的传统认识,一般认为审计功能有监督功能或控制功能、查账功能、评价功能、鉴证功能、咨询功能和服务功能等,其中审计监督功能是基本功能。

在提出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后,由于借用《免疫学》“免疫”的概念并比喻审计的功能,对“免疫系统”的不同理解,而有不同的“免疫系统”功能论。主要有:

“免疫系统”三功能论。即:审计免疫系统应具有生物肌体中免疫系统的三种基本功能:免疫防御功能,免疫自稳功能,免疫监视功能。审计免疫系统具有三个基本功能:一是防御保护功能,二是清除稳定功能,三是修补功能。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预防功能,二是揭露功能,三是抵御功能。审计免疫系统具有预防功能、揭露功能、防御功能。审计免疫系统具有预防功能、揭示(提醒、反映、警示)功能、抵御功能。

“免疫系统”四功能论。即:审计免疫系统具有保护功能、清除功能、修复功能和预警功能。审计免疫系统要发挥四个方面的功能:预防功能、清除功能、修补功能、预警功能。

“免疫系统”五功能论。审计免疫系统应具有查错纠弊功能、预警预防功能、威慑功能、建设功能和提高质量功能。

以上各种观点,有些功能的称谓提法不同,但其内容是相同或相近的,从审计本质出发,“免疫系统”功能主要是三种基本功能:预防功能、揭露功能、抵御功能。

预防功能,在经济活动发生之前,依据审计监督标准,采用相应的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的指导。预防功能即事前审计监督,主要是审计机关参与或建议、促进国家、部门、地区、企业制定与实施规范方面的方针、政策、法规和道德,管理方面的战略、预测、决策、预算(计划),内部制度方面的核算制度、财务制度、控制制度、岗位职责制度、经济安全制度等,以便指导经济活动,防患于未然。

揭露功能,在经济活动中,根据审计监督标准,采用相应的手段,对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的监督。揭露功能即事中监督,主要是审计机关通过计算机网络、调查等方式,依据审计规范、审计管理标准、内部制度,采用相应的监督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揭露是否存在危机风险、违法乱纪、损失浪费、损害群众利益、危害国家安全和管理漏洞等问题,实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发出预警,促进廉政建设,遏制腐败,促使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

抵御功能,对完成的经济活动,依据审计监督标准,采用相应的手段,对经济活动完成情况进行的检查。抵御功能即事后监督,主要是审计机关通过披露的财务会计报告信息,审计财务会计报告,评价其信息的真实和完整,考核经济责任和经济效益,总结经验和教训,挖掘内部潜力,揭示和查处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如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重大违法违规问题,重大损失浪费,重大体制等,提出今后提高免疫力的措施。

上述审计“免疫系统”三大功能和审计监督系统功能有着相似关系,如图2所示:

(二)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定位

在国家经济社会运行中,对于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定位,如何认识与理解“在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体系中,任何机构和任何系统都有经济社会发展赋予其自身的特定的功能,……预防、揭示、抵御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矛盾和各种病害的功能,落到了专门的监督机构――审计机关的头上。……除国家审计机关外,任何一个系统的主要功能都不是依法、独立、专门去预防、揭示、查处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就国家审计机关而言,在国家经济社会运行中,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预防、揭示、查处,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

从国家巨型系统的整体而言,客观上也存在着国家“免疫系统”,它由国家各部门“免疫系统”所构成。因而,对国家经济社会的运行,除国家审计机关通过审计监督发挥预防、揭示、查处的“免疫系统”功能外,还有其它国家机关具有与审计机关相同或相近的监督功能,共同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这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和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规定,监察机关是人民政府行使监察职能的机关,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实施监察。根据该法第十八条规定,监察机关为行使监察职能,履行相关职责。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监察部享有检查权、调查权、建议权和行政处分权。所谓监察,是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所任命的其他人员的工作进行的监督检查及违法失职行为的查处。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简称中共中央纪委、中央纪委或中纪委)为中共中央的检察监督机关,具有党风、党纪和反腐职能。1993年2月,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监察部与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合署办公,实行一套工作机构,履行党的纪律检查和行政监督两项职能的体制。中纪委与监察部了若干有关监督的规章制度,如《中纪委监察部领导干部监察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等,对国家经济社会的运行进行监督。

国家审计是一个系统,其运行的主体是国家审计机关,其客体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各种载体――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企事业单位,其软体是审计手段(包括“免疫系统”功能)。对国家审计客体而言,各个部门和国有大型企业都有内生的“免疫系统”,具有预防功能、揭露功能和抵御功能,发挥着对内的监督作用。这些内生的“免疫系统”的免疫力,一方面需要内部创造条件培育、提高和发展;另一方面需要借助外力的推进,获得外部的支持和帮助,以提高免疫力,强化“免疫系统”功能,促进经济的正常运行。

从国家免疫系统整体来观察,是其子系统的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定位,在于对国家经济社会运行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同时,要对审计客体――经济社会运行的各种载体(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企事业单位)为其服务,提高这些单位的内部免疫力。国家免疫系统如图3所示:

(三)提高免疫力的对策

国家审计机关为被审计单位提高免疫力,可以采用正面建立和反面教育的方法。正面建立,就是国家审计机关为被审计单位建立和健全内部“免疫系统”和内部监督过程体系和内部监督组织体系,发挥其监督功能,建立内部监督或内部控制制度,发挥其规范作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反面教育,就是利用审计查出的典型案例进行反面教育,从中汲取教训,提高免疫力,加强监督。这正如提到扩大发行《参考消息》一样,可以增强免疫力。1957年,提到我们决定扩大发行《参考消息》,从2000份扩大到40万份,使党内党外都能看到。这是共产党替帝国主义出版报纸,连那些骂我们的反动言论也登。……发行《参考消息》以及出版其他反面教材,就是“种牛痘”,增强干部群众在政治上的免疫力⑥。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提出,让人们对审计理论有新的认识,并有重大启示:审计理论的发展在于创新,创新需要解放思想,破除一切脱离实际的框框,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审计实践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与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相关的问题,发展审计理论,建立中国特色的审计制度和审计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J/oL].人民网,2006-03-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J/oL].中国政府网,2010-02-20.

[3]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J/oL].中国新闻网,2008-07-12.

[4]刘家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J].审计研究,2008(3).

审计的认识篇4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管理;评价;预测

面对企业急需加强的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应该如何认识企业风险,积极参与风险管理,利用内审的优势,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发挥独特的作用,这是内部审计不能回避的重大问题。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和认真解决这些问题,内部审计才能与时俱进,把握主动,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其在新的形势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密切

内部审计的审计风险主要来处于企业的管理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充分认识风险管理对组织和个人的重要性,了解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必然联系是非常有益的。

(1)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相互渗透。内部审计不仅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监督其他控制环节是否有效遵循,其中自然包括对风险管理系统充分性、有效性的评价。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的作用可以概括为:创造良好环境,从整体防患于未然;事前风险警示,提供风险咨询,监督风险控制措施、程序是否被遵照执行;评价风险管理目标、方式、结果的适当性、有效性,改进风险管理。另一方面风险管理也渗透到了内部审计的各个方面,对审计机构管理,审计程序方法的管理都离不开风险管理。如何在审计过程中,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评价,确定合理的审计风险水平,帮助制定具体的审计实施方案。

(2)内部审计多角度参与了风险管理。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的、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动作效率。近年来随着多数企业和企业集团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及内部审计领域的拓展,企业内部审计已成为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手段。实际参与了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并在企业规避风险、减少风险和接受风险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优势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风险无处不在,内部审计的责任就在于找出组织的主要风险。早在内部审计涉及风险管理领域之前,一些咨询公司已经捷足先登,但是为什么内部审计还要涉及这一领域,而且日益近到重视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内部审计机构有独特的位置。由于企业内部存在利益冲突与信息不对称,上下级人员活动的信息不会自动、充分的传递,有关风险的信息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被隐瞒、虚报或错报;另一方面,高风险利润的诱惑会使管理层把持不住立场,从而不顾实际情况支追求高风险利润。反之风险的约束功能又会使管理层裹足不前,抑制和阻碍潜在机会的利用。内部审计在处理以上问题时具有独特的优势,表现在审计人员不从事具体管理活动的第三者的位置,按照专业标准要求独立客观地从事保证和咨询活动,能够获得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活动即风险管理各方面的信息。同时审计人员直接向管理层负责报告,从而能够克服管理层不了解、不重视风险管理的局面,而且能够跳出管理层本身专业圈子来看待风险,进行创造性思维,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避免高估风险和低估风险带来的决策失误。

(2)内部审计人员更了解组织中的高风险领域。长期从事内部审计工作,使审计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和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高风险领域。如煤炭企业的安全风险,由于煤炭开采地质条件复杂,瓦斯、煤尘、塌方、透水等固有风险客观存在,内部审计要时刻把安全制度评价和安全资金投入作为审计的重点。近期开展的煤炭资源整合工作,也存在整合失败、安全隐患增加、资金紧张、整合效益不佳的风险。国有企业主辅分离,企业改制过程中出现的资产流失,职工稳定问题等也存在风险。内部审计应对这些领域充分关注,积极参与风险预测,建议管理当局采取加强控制。

三、参与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

什么是风险管理,现代经济学家认为是企业对潜在意外或损失的识别、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控制,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处理风险,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方法。

审计的认识篇5

关键词:真实性审计;审计职能;鉴证监督;合法性有效性;稽查特派员;社会审计年报审验

在目前特定的审计环境下,国家审计署提出了真实性审计的问题。真实性审计是审计机构以审查企业会计资料的真实性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之上,查处企业违法、违规行为,并评价其经营业绩或效益的一种综合审计方法,它实质上仍属企业财务审计范畴,并有所扩展。为正确开展真实性审计,有必要研究一下真实性审计方面的一些理论问题。

1.审计基本职能的再认识

(1)审计职能的内涵

审计职能,要从审计关系、审计目的、审计地位等来考察。由于审计人有审查经济活动的专门技能,审计授权人自己却无这些能力,为了证实经管资源财产人承担和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审计授权人授权审计人对其经济活动进行检查,以代表授权人对其进行监督,并要求审计人提出审计报告。因此,审计的职能,是指审计人所作审计工作的职能。这种职能,即有对授权人方面,又有对被审计人方面。审计对于审计授权人的职能是证实,即从审计人审计报告中了解资源财产经营管理经济责任的承担和履行的实际情况,借以维护自己的权益;审计对于被审计人的职能是监督。由此可见,审计人执行审计的职能是证实和监督两种。这是审计职能的内涵。

(2)审计职能的外延

审计职能的外延,对审计授权人讲是审计人对其提出的报告,简言之,即报告。对被审计人讲有以下三种职能:鉴证、评价、建议。鉴证是对被审计人经济活动及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公允性的认识和确认。它不仅可以适应审计授权人、委托人的要求,而且可以对社会上的投资者及潜在投资者、债权人及有关方面提供需要的经济信息。评价是对被审计人经济活动效益性的确认。建议是被审计人如何更好地承担和履行经济责任,特别是在经营管理方面提出改进的意见。上述审计职能的内涵、处延如下表所示:

审计职能    内涵    外延

对审计授权人    证实    报告

对被审计人    监督    鉴证、评价、建议

对于审计职能,有不同的观点,即一职能说和多职能说。一职能说认为审计只有一种监督职能。这种观点可以适应审计人对被审计人的情况,但审计人对其委托人或授权人很难说是监督职能。多职能说没有区分审计职能的内涵、外延,将所有职能并列,分不清各种职能到底是对谁而言的。

(3)对真实性审计职能的认识

真实性审计是针对以往的以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为主要目的的政府审计的缺陷而提出来的。其所以要提出来,原因在于以往政府审计职能发挥是不完全的。先从内涵上来看。审计以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为主要目的,采取经验判断方法进行抽查,不可能全面证实经济活动及财务报表,所以审计的证实职能无从发挥;对被审计人来讲,审计是不全面的、不系统的,审计带有预先的明显的功利目的,其经济行为不可能得到全面、系统检查,监督职能发挥的不全面。再从审计职能的外延上看。对被审计人来说,由于审计人的审计程序是不完整的,审计方法是简化的、经验式的,所得出的审计结论只能局限于被审计人违法、违规情况,无论全面的鉴证被审计人的经营活动及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公允性,其审计报告也不可能增强报表使用人对财务报表的信赖程度;在没有全面审查经济活动及会计资料的基础上,更无从评价被审计人的经济效益;在对被审计人的内部控制制度及企业概况不全面了解的情况下,无法对被审计人提出有益的管理建议,向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提出高层次、全局性的建议更不可能。

因此,根据目前特定的审计环境提出真实性审计,从审计职能角度看,就是为了克服以往政府审计的缺陷,全面发挥政府审计的证实、监督、鉴证、评价、建议职能,更好地服务于微观的企业经济及宏观的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2.真实、合法、有效三者之间的关系

我国的审计法明文规定国家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能是对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监督。但在具体的审计活动中,却一直本末倒置,将合法合规性审计放在首位,而置真实性这个基础问题于不顾。搞清这三者的关系对于政府审计工作具有重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首先,真实是基础,是前提。财政、财务收支只有在真实的基础上,再去判断合法与否、评价效益水平才是有意义的。

其次,真实的未必合法、合规、合理,但不真实的肯定不合法、不合规或不合理。

其三,违法违规一般都要体现在会计信息不真实上。企业违法违规的表现形式不是唯一地体现在不真实性上,如企业违法、违规经营,财政资金管理与运用部门违纪乱收乱支等,但从主流上来看,违法违规主要表现在会计主体违背会计法、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财务制度的要求,大肆造假帐、报假帐,即违法违规主要表现在会计活动中违法违规,造成信息不真实,而且,违法、违纪经营及财政资金乱收乱支往往需要会计活动的配合,以隐藏其违法违纪行为,所以违法违规一般最终都体现在不真实上。

第四,讲效益必须是符合会计准则、财务通则的公允计价与表达的效益。在真实的基础上讲效益,没有真实性就没有效益可言;真实、合法对企业未必有效益,不合法可能为企业带来“微观效益”,但不真实不合法所带来的“微观效益”肯定危害社会宏观效益。

综上,真实性审计是基础,合法性、效益性审计是真实性审计的延伸、发展,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因此,我们不能超越真实性去单纯查处违法、违规,也不能超越真实、合法去评价效益性,那样只会屡查屡犯、屡禁不止,治标不治本;也不能脱离合法性、效益性审计,单纯追求真实性审计,那样无法圆满完成国家赋予审计的历史使命。

3.真实性审计与稽查特派办监督之关系

稽查特派办在我国是一新生事物,自其出现之后,就受到各方关注和议论。它在基本职能、工作方法、程序上与国家审计类似,在业务范围上与国家审计有交叉重叠,所以国家审计机关处理好与稽查特派办之间的关系对于搞好真实性审计至关重要。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其关系,从而作好两者间的协调。

(1)法律及理论依据

我国审计法赋予了国家审计机关权力,明确其义务,规定国家审计有权力和义务对国有企业及财政资金使用、管理部门财务、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监督、评价。换句话讲,真实性审计是有较高层次的法律作为依据的,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真实性审计的客体主要是国有、公有企业或部门,国家机关的真审性审计另外一个理论依据可以说是凭所有权。

国务院在1998年提出向国有重点大型企业派出稽查特派员,国务院在1998年7月3日了《国务院稽查特派员条例》。很显然,稽查特派员制度刚刚开始,尚没有较高层次法律来界定、规范它,目前仅仅只有一个中央行政性法规来规范;但国务院作出这一决定也是有理论依据的。国家是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的投资者及所有者,凭所有者或投资者的身份,国家有权对它投资的资产进行监督。

(2)职能

两者的职能基本类似。在我国审计法中规定国家审计机关有权对国有企业经济活动及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在1999年审计署的《国有企业财务审计准则(试行)》中,也明确提出审计机关独立行使对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权,以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财务收支的规定,评价被审计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处理处罚其违反国家规定的行为;在《国务院稽查特派员条例》中,也明确提出稽查特派员的职责,其中之一就是“查阅被稽查企业的财务报告、会计凭证、会计帐簿等会计资料及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有关的其他一切资料,验证被稽查企业的财务报告等资料是否真实反映其财务状况……。”由上可见,真实性审计与稽查特派员稽查的主要目标是一致的,都将“真实性”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从这一点讲两者都具有证实职能和监督职能。

两者的职能并不完全一致。鉴证职能。真实性审计的审计报告中对被审企业经济活动及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公允性的有关评价,既可以对审计授权人,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对社会公众起到鉴证作用,但稽查报告直接送达国务院有关部门,并要求严格保密,所以其鉴证职能是有限的。

评价职能。真实性审计中的评价主要是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而稽查报告中的评价主要是对国有重点大型企业主要负责人的经营管理业绩评价,主要是要解决国有企业领导人或领导班子的问题,针对性更强。

建议职能。两者都具有在全面了解企业运行状况的基础上,向有关部门作出更具普遍性的宏观建议的职能。但在微观上,真实性审计主要是要向被审企业提出内部管理、控制方面的建议,而稽查报告中主要是对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奖惩、任免提出建议。

(3)工作或业务范围

稽查特派员接受国务院指派,只对国家重点大型企业进行稽查,而国家审计机关对具有国有资本的企业都可以依法进行真实性审计。所以这两者的业务范围是不一致的。后者要比前者宽,而且前者的稽查对象实质上是真实性审计对象的一部分,这样就造成真实性审计的客体、对象与稽查特派员的稽查对象有交叉重叠。

综上,在实施真实性审计时,一定要处理好国家审计机关与稽查特派办间的关系。由于在职能上基本类似,在业务范围上又有重叠,需要处理好的就是如何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问题,以免造成重复审计或稽查以及对企业监督的空白地带。

4.真实性审计与社会审计年报审验的关系

(1)联系

两者对财务报告审查、核实、调整、确认等程序与技术方法基本相同,亦可相互借鉴,审计结论亦可相互采用、印证、补充。

(2)区别

审计职能:前者的主要职能是监督,即鉴定证明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并兼顾合法性审计及效益评价;后者的主要职能是鉴证,即在审计报告中表述被审企业财务报表真实性、公允性的程度,不评价企业效益水平,不将查处违法、违规问题放在重要地位。

审计依据:前者是依法审计,任何一个国有企业都无条件地负有接受国家审计机关审计的义务。后者是依约审计,会计师事务所只有接受委托人委托,并与之签订有关协议后,被审计人才有接受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义务。

审计的认识篇6

论文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

0 引言

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加大社会保障建设力度,建立相对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就目前而言,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是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重要保障。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是资金的管理与运作,如何保证社保基金的安全运作,加强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审计监督是十分重要的手段之一。本文结合审计工作实践,浅谈个人对社会保障审计的几点认识和看法。

1 社会保障审计意义及作用

开展社会保障审计,对于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1.1促进我国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基金审计是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完善的助推器。从宏观看,社保审计促进了社会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完善,使社保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推动工作进一步规范:从微观讲,社保审计的监督和服务功能相互融合,在实行监督检查的同时,为社保基金管理和经办机构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服务社保工作更好地开展。

1.2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基金流失。社会保障审计开展,进一步规范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等管理、经办机构的财务管理,有效防范了基金的流失,使社会保障基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得以充分发挥。

1.3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心,也是人民群众共同享受改革开放伟大成果的重要举措。开展社会保障审计,就是要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审计的职责,使社会保障基金的每一分一毫都真正能用在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上,用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环节上。作为一名审计工作者,就是要用实际行动为人民群众的利益站好岗、服好务。

2 社会保障审计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社会保障立法的相对滞后,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审计定性、评价难,审计决定落实难。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障的范围不断扩大,各种保障险种陆续出台,而与之相配套法律法规制定滞后,不利于基金规范管理。由此给审计的实施和判断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审计工作人员在了解大量的政策法规的同时,还要分析相关政策法规的一致性和衔接性,从而做出相应的判断。另外,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法规大多是程序法,而不是实体法,对违反法规的处理没有明确规定,审计处理依据不明确。

由于法律法规的滞后,在审计中存在合情合理而不合法的现象,给审计决定的落实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比如,在某专项基金审计过程中发现,此项基金存放在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对基金的安全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同时又更便于服务农民。然而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规定,必须将基金存放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这就造成了合情合理与合法之间的矛盾,相关的审计决定落实起来也就有很大难度。

2.2社会保障基金种类多、涉及面广的特点,加剧了审计力量与工作量之间的矛盾。社会保障基金几乎覆盖于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具有种类多、覆盖面广的特点。从种类上看:包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基金,救济、救灾、扶贫等社会救济基金,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社会福利基金,住房公积金、廉租住房资金,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社会保障资金等:从收支渠道看,其资金来源有各级财政拨款、单位及个人缴纳、社会捐助、基金存入银行利息收入、结余基金购买国库券利息收入、滞缴罚款收入、调剂收入、补助收入、赞助收入等,从支出的范围上看,有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下岗、低保、救灾、扶贫、助残、退伍、福利院、五保户和贫困户临时救济等:另外,还有政策性极强、管理和经办机构多等特点。社会保障基金的这些特点,在加大审计工作量同时,也使得审计人员在有些行业是无法涉足的,例如在医疗保险基金审计中,医院的延伸审计调查只能停留在表面,对于药品是否滥用、是否存在挂床现象等均无法深入调查,这也无形增加了审计风险。

2.3计算机辅助审计等先进的审计手段运用不足,制约了社会保障基金审计的效率和质量。近年来,国家大力实施“金保工程”,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在社保基金的管理中逐渐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审计部门在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方面,虽然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是,局限于硬件与软件的不足,审计部门特别是广大的基层审计部门在开展社会保险审过程中,不能充分利用计算机便利开展审计,尤其是软件开发不足等问题(在审计实践中曾出现社保专项基金业务审计软件无法容纳基金数据库的现象)的存在,导致社会保障基金计算机辅助审计无法正常开展,影响了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3 审计对策

3.1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入手,加强审计的监督和服务功能。社保基金审计不能仅局限于查错纠弊,更重要的是从管理上、制度上发现和揭露问题,服务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目前,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无论从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的角度,还是从管理、运营和监督检查的角度都是不完善的。特别是在一些新的领域更加不完善,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存在基金结余大,农民报销药品范围小,报销比例低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促使社保制度更加完善,就要求我们在搞好审计的同时,能够关注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从中发现问题,认真分析,从管理上、制度上和体制上找问题、查根源、提对策,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2加大审计调查范围,在全面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审计。在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对社会保障资金的审计就不能仅限于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的审核,要结合审计开展大量的审计调查,弄清社会保障基金的种类、性质、金额以及管理、经办机构和运行模式等,全面了解和掌握社会保障基金的总体情况,根据掌握的社会保障基金的情况和政府当年的工作重点,确定社保审计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计。

3.3在组织实施方式上要积极探索“上审下”和“交叉审计”。开展“上审下”和“交叉审计”,一方面有利于较好地解决审计情况上报难、审计处理难的问题,同时审计揭示的问题也比较全面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审计建议说服力强,影响面大,既能为党政领导的宏观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又能引起被审计单位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通过“上审下”和“交叉审计”,能够有效地整合审计资源,提高社保基金审计工作质量,同时还起到了锻炼审计干部队伍的作用。因此,社保基金审计特别是在基层的重点县区要坚持“上审下”和“交叉审计”的组织方式,进一步规范审计工作,加大审计监督力度,提高审计效果。

3.4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增强审计工作人员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社会保障基金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老百姓的“养命钱”、“救命钱”,覆盖了社会的最基层、最贫穷和最需要关怀的特殊群体,体现出来的是党和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怀,这项工作开展得好坏、资金使用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用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做好这项工作。同时,社会保障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方针相当多,而且还在不断的完善和出台之中,要搞好社会保障资金的审计,就必须全面理解掌握这些知识,强化业务学习也是十分必要的。

3.5切实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社会保障基金量大、涉及面广,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仅凭手工审计手段很难在浩如烟海的资金信息流中找到违规违纪问题的蛛丝马迹,只有借助计算机审计等先进的手段,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因此,要积极创新,大胆实践,探索开展对社保业务系统和业务数据进行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新方法、新路子。计算机辅助审计在审前时就应介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熟悉相应的业务流程,采集、导入、转换、整理所审基金的财务和业务电子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把握总体情况,确定有关审计重点。进入现场审计后,就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查询、检索、计算、分析和汇总等多种功能,进行辅助审计,查找违规违纪问题线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审计的认识篇7

[关键词]政府审计;政治统治;民主政治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880(2010)01-0159-02

政府审计是指政府审计机关对中央和地方政府各部门及其他公共机构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运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益性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进行审计。政府审计的本质是政府审计本身所固有的,它决定着政府审计的目标、方法、职能及其发展规律。在理论研究中,认清政府审计的本质及其实现,能为合理构建和完善政府审计理论体系提供合理的基础和有力支持,为政府审计理论的发展确定正确的方向。

政府审计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并随着阶级和国家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进步。从政府审计的发展历史来看,它是社会政治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是政治统治强而有力的工具。

一、政府审计是社会政治的必然产物

审计制度是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国家基本政权组织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审计是审计机关代表国家并依靠国家强制力而实施的审计,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政府审计首先是一种国家权力,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还是西方的国家理论,都认为国家权力是可以分配或分工行使的,从而形成国家权力结构,并在各个方面和层次上又统一,体现国家。古今中外,大多数国家都设立了政府审计权力,这种审计权力主要或隶属于立法权或隶属于司法权、行政权、监察权等,从而形成了政府审计的立法型、司法型、行政型等模式,立足本国国情,体现国家统治阶级的意志,并服务于国家政治统治的需要。国家具体权力的确立和行使是由国家统治阶级的意志和需要决定的。政府审计作为国家分配的一种权力,正是国家统治阶级的意志和需要的产物。

二、政府审计是政治统治的有效工具

从政府审计的历史发展来看,政府审计随着国家政治的产生而出现,并随着社会政治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并成为不同形态的政治统治工具。没有审计制度,就无法巩固阶级的统治,巩固的意志越强烈,则贯彻审计制度的要求越强烈。作为政治统治的工具,政府审计也将上升为对社会物质的深化管理。

从政府审计的现实状况来看,尽管世界各国的政府审计的体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所实施的政府审计制度都已成为国家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都已成为国家政治统治的有效工具。目前,世界上185个国家建立了政府审计制度,开展政府审计工作。世界各国审计机关根据其组织模式可分为四种主要类型:立法型、司法型、行政型和独立型。

三、政府审计本质的实现途径

政府审计的本质是社会政治的产物和工具,社会政治随着人类社会从低到高的进程不断向前发展,政府审计本质的实现也是一个与之相伴随的动态历史过程。在民主政治中,政府审计是民主政治的产物和工具;在未来社会中,阶级和国家必然走向消亡,原来意义上的政治现象得以升华,就会转化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以及协调、调整人民内部关系的一般社会现象,政府审计也将随之从服从、服务于政治统治上升为对社会物质的管理。

(一)政府审计本质在专制政治中的实现

近、现代社会中,专制政治已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但某些国家和地区依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专制政治的影响仍或多或少存在,其政府审计仍然带有浓厚的专制政治色彩,是维护专制统治的有力工具。专制政治中的政府审计是专制制度下维护最高权力者统治的经济监督机器,是专制国家政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这样的专制政治时代,政府审计向上负责,即向最高统治者负责,而不对广大人民负责,并代表着专制政治最高统治者对各级政府和官吏进行监督,忠心服务于专制政治的统治,是专制政治的必然产物和有效工具。

(二)政府审计本质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实现

社会主义民主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级的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要求和属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人民内部,是民主和集中的统一,人民既享受着广泛的民主和自由,同时又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民依法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各项事务、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等权利。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政府审计获得了很大发展,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在维护国家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实现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监督体系中的主导力量,并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保证。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为了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健全法制和程序规则,保证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这为新时期的政府审计工作作出了科学的部署和指导,对于加强审计机关党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好文明审计、加强审计队伍素质提升,特别是加大依法审计和廉洁审计的力度和深度,增强审计机关的执行力和公信力的同时,发挥审计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进程中的作用,都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三)政府审计本质在未来社会的深化和实现

随着社会政治本质的升华,政府审计的本质也将深化。未来的社会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因此而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在未来虽然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物资充分丰富,按需分配,要实现全社会的民主,依然需要进行“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在未来政治社会管理中,政府审计本质作为政治的产物和工具,必然应转变为服务、服从于“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必将实现从原来意义上满足政治统治的要求,上升为服务于政治社会管理的需要,成为维护、实现社会真正平等的手段和工具,成为民主管理的一种方式,并处处体现着社会真正民主的根本要求。

四、结论

政府审计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特点。正确把握政府审计的本质,合理认清政府审计本质的实现,无论对于政府审计理论研究还是政府审计活动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实践深入发展以及人的认识觉悟的不断提高,我们更应该继续坚持发展的观点,在动态发展中正确把握政府审计的本质,积极推动政府审计本质的动态实现及其深化,充分发挥政府审计本质理论在指导政府审计理论建设和规范政府审计实践的作用,大力促进政府审计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项俊波.审计制度是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J].审计研究,2001(5):7-9.

[2]李季泽.论政府审计之界定[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3):41-48.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彭胜华.政府审计本质初探[J].理论与现代化,2005(4):78-81.

[5]项俊波,文硕,曹大宽,王雄.审计史[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6]杨时展.杨时展论文集[C].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

[7]文硕.世界审计史[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0.

审计的认识篇8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及分析;完善举措

企业内部审计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及企业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发展和完善,内部审计工作中,对单位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审计出现的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因此,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层次和水平成为企业发展中的必然要求。

一、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

企业内部审计是企业监督评价机制与公司内部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审查和评价企业经营活动以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促进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确保会计报表的可靠性、经营管理的有效性以及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对于企业而言内部审计其实是一种监督和评价的系统,是促进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得以有效运行的重要方式。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单位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对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进行的审计。通过开展内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既能为人事部门管好用好干部提供依据,又能增强领导干部实现任职期内目标的责任感,保障企业资本保值增值。

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在审计时间方面:经济责任审计一般应当遵循“先审后离”的原则。但大部分项目是先离任后审计,为了对干部更好的评价和任用干部而委托审计部门走过场,走形式。前任已离任,后任者已接手工作,甚至有的离任者已经离任了很久才进行离任审计。这种滞后的审计监督现象,导致干部管理部门对于干部的考察与使用“两张皮”。没有起到审计监督的实质作用。而在审计内容方面,审计报告中看重罗列财务数据,罗列问题的存在,忽视对相关存在问题的责任划分,缺少对重大经济决策和管理方面的理性分析。审计重点不突出,审计质量难以提高。

(二)在审计方法方面:目前的审计方法采取的主要是查阅凭证、账薄、报表、查看现场台账、核对工程进度及库存材料。审计手段仍为传统的查账翻资料,报表审计模式。运用的审计方法大多停留在手工审计上,运用电脑审计或适用于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各种技术,如模拟数据、重新处理和程序检查等用的较少。在帐外审计上下功夫不够,对所审干部在职期间报上来的各种数据,只是负责计算、汇总。而不去查实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使得审计出来的结果不够真实,审计报告质量无法提高。

(三)在审计对象方面:由于一些审计项目是临时上阵,时间的紧促,总体审计的质量不能得以保证,不能完全做到在任期内相关领导干部都已应审尽审,对领导干部公开表扬的多,客观批评的少,使得很多领导干部产生“审计工作只是走过场”的心理定式。有些领导干部对于审计结果不重视,拖延上报任期内应上报的未进费用及工程进度等一些直接影响经济利润的原始数据,造成审计报告的结果不准确和不及时。

(四)在人才队伍方面:一是在企业实际操作中,有些单位总会计师兼任内审岗位负责人,知识结构的差异,以及审计与财务之间的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矛盾,导致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都大打折扣,相应的管理问题、生产问题都难以得到有效解决。二是在内审人员配备上,内审人员配备不科学,有些企业里内部审计机构虽然没有隶属于其他科室,但是配备的专职审计人员十分有限。在执行具体审计项目时甚至需要临时组建项目组,临时借调其他科室人员。借调人员的资质参差不齐,一方面很难保证审计质量,另一方面,一旦出现问题,也很难进行问责。三是缺乏对内审人员的激励和保护措施。由于业务性质,内审人员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显得势单力薄,甚至可能遭到打击报复,由于缺乏相应的保护和激励措施,导致一些内审人员在问题面前保持沉默,加大了企业的审计风险。

(五)在领导重视度方面:一个企业内部审计开展力度,所起的作用的大小,和领导人尤其是“一把手”的重视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审计评价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核心内容。审计评价是对审计对象任职期间经营成果、经营活动合法性、合规性,内部控制制度、安全生产等,与经营目标责任制有关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评价。上级领导对审计出来的结果不重视,或者是未按审计建议的要求去跟踪落实,那么审计评价也不过是“一纸空谈”。有的单位在内审机构人员的选配上不够合理,并未将精通财务和审计知识的人员选配到内审岗位上,甚至是安置富余人员充岗,造成内部审计机构知识结构不合理,业务技能差等问题。

三、完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举措

(一)把握审计监督时间,逐步把离任审计变为任中审计,由事后监督审计变为事前、事中监督,防止和避免经济行为的“一错再错”;防止和避免“粉饰工程”的假账。达到有效并正确的保护干部,客观公正的评价干部的功过。

(二)企业领导任期内廉洁从政情况也应列入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内容。责任人任期内是否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情况,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促进领导人员廉洁勤政的一项重要措施。

(三)在审计方法上,内部审计必须广泛采用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方法。也要逐笔突破固有模式,除使用一般方法外,还可以运用一些特殊方法,深入办公地点召开不同层次的人员座谈会,现场实地盘点库存情况,充分掌握被审计单位的“第一手”资料。利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对审计证据进行分析、筛选。确保审计结果真实可靠,提高审计结果的利用率。使得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流于形式,,摆脱内部审计机构总是充当企业花瓶的尴尬处境。

(四)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应把重点放在对“人”的审计上。经济责任审计既包括对“单位”的审计,也包括对“人”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要由“人”及“事”,突出对“人”的审计,既确定审计的对象--责任人。因为往往在实际工作开展中,责任人是实际工作的实践者、操作者。责任人在任期内负责的经济业务,责任人对于经济业务的开展情况和实施的结果应承担的责任。

(五)上级领导对内部审计部门的重视度直接影响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执行力度。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大多设置于管理层之下,它的地位与企业中其他部门地位是相当的,甚至比其他部门更低一些。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部门去执行自己的权利时往往会受到限制,发现管理层进行违规操作时也无能为力,因为他受别人的管制,即使上报也没有任何的意义。企业领导人应提高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度,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切实做到“审而要究,审而要改,审而要用”。审计部门应做好审计跟踪工作,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干部考核和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对审计意见和决定进行后续跟踪,及时将被审计单位的整改落实情况上报给管理层。加大审计执行力度,真正将经济责任审计落实到实处。

(六)加大内审人员培训强度,重视内部审计队伍建设。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高速普及,内部审计工作的信息化操作程度逐步提升,国有企业开始面临着一系列的信息化内部审计风险。由于缺乏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培新,导致相关业务人员对信息化审计工作十分生疏,面对更加专业的审计操作流程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审计人员的职业技能成为短板。新时期下,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财务、会计、审计知识,更需要对对会计电算化、计算机操作、网络技术的熟练操作。总之,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各项经济工作公平、公正的审计。开展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既能为人事部门管好用好干部提供依据,又能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服务,所以,如何做好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每个审计人员都应该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闫敏.简述煤炭企业内部风险导向审计[C].//刘世伟,陈富刚.转型升级与管理创新文集.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2(.239).

[2]张永清.浅谈对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和做法[C]《.管理观察》,2010,(12):84-85.

审计的认识篇9

一、oracle数据库的数据导入

部分单位的业务电子数据比财务电子数据庞大,使用的有关软件、数据库平台更为先进、复杂,而且大都为单独开发。在这种情况下,实现数据导入确实比较困难。

3月份,我参加了某处的1个审计项目,就是帮助解决业务电子数据导入问题。该业务电子数据采用的是大型数据库oracle,而且ao系统中根本没有该数据类型的模板。在翻阅大量的技术书籍和该处同志的积极配合下,通过自学oracle数据库知识,从信息中心选出一台电脑充当模拟审计环境机,利用被审计单位由系统自动备份出的oracle数据,应用oracle中语句,成功地解决了数据导入的技术问题,大体过程如下(我采用的是在DoS命令符环境下操作):

第一步在模拟环境机上安装成功oracle9i版本,并根据oracle服务器策略配置好,成功启动服务。

在此注意几个问题,oracle9i版本需要的硬件和软件环境比较高,我采用的系统软件为win2000sever。配置oracle数据库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一些默认用户及默认口令、本地安全策略、本地用户权限级别有无和oracle数据库冲突等。

第二步在DoS命令符状态下,首先用权限比较高的默认用户(例如dba,sysman等)采用sql语句连接oracle数据库中的实例(实例可以理解为数据库的集合)。

第三步连接实例后,用sql语句创建一个或多个表空间,视该备份数据中数据含几个表空间中的数据而创建。创建成功后,最好调整下该表空间的大小、增长方式、存放地。我将标准示范sql语句举例如下:

createtablespaceveh_admin――创建表空间名

datafile‘c:\1231\veh_admin.ora’――数据文件存放地

size100muniformsize1m;――指定大小和增长方式

在调整增长方式、大小、是否自动增长上还有语句需要应用,此处就不一一列举。

第四步创建用户,权限分工。在被审计单位没提供导出用户名的情况下,先假设一个用户用于恢复数据的用户,并将至少导入数据的权限赋给假设的用户。

第五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利用被审计单位业务系统自动备份的电子数据,根据规范的语句,举例如下:

impveh_admin/admin@word――指定连接用户名及实例

File=c:\1231\veh_admin1231.dmp――给出待导入数据存放位置

该语句块中同样可以加入其他辅的语句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导入过程中,发现我假设的用户和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的真实导出用户不同,导入数据失败,但在失败过程中计算机主动告诉了正确的用户名,于是重复第四步至第五步,整个业务数据恢复工作完成。

但到这里,只是完成了对方oracle数据备份恢复到我指定机器上,数据还处于oracle数据库中,并没有导入到ao系统中,这里可以采用ao系统中提供的数据库接口或采用pL/SQL软件将其转换格式导入至ao系统中,至此就可以说整个被审计单位oracle数据导入完毕!

二、Sybase数据库的数据导入

实行垂直管理的部门,往往采用量身定做的财务软件,后台数据库一般采用大型数据库。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做一些调整工作来适用于ao系统。

我5月份参加的一次计算机审计,被审计单位财务软件采用的是浪潮财务软件,数据库平台采用的也是大型数据库sybase。经被审计单位和审计组长同意,我在被审计单位财务用机上仔细分析所使用的浪潮财务软件,得出被审计单位机器上有4个不同的账套文件,后将该发现提交给审计组组长(当时初步意见是该被审计单位在帮部分地方做财务账)。在sybase备份数据导入ao系统中,因为ao系统没有该财务软件数据或该数据库数据的采集、转换模板,我采用的还是虚拟环境方法:

第一步采用一台性能比较好的电脑做模拟被审计单位数据库环境用机,因为在外地审计,无法获得sybases数据库安装文件,于是用另一种方式代替,经获得sqlanywhere一些辅的数据库查询工具(审计署网站上有sqlanywhere5.0版的下载,适用于早期sybase数据库版本),利用该类工具才使我们首先打开该数据。

第二步采用该类工具将被审单位sybase备分文件打开,并将打开后的数据文件转换至.mdb格式,利用access数据库打开转换后的.mdb格式文件。

第三步采用ao系统中存在.mdb格式的模板或采用odbc方式将转换过的数据导入。

这里的过程,最重要的是软件的使用和sybase在windows的odbc驱动,使用好这两方面,sybase文件将不再神秘,将可以顺利地根据我们的计划所导入、转换。

三、中小型数据库的数据导入

常见财务软件、中小型数据库在我省各单位应用得比较多,财务软件多见于用友、小蜜蜂等,中小型数据库多见于sqlsever、access等。这些财务软件、数据库在ao系统中一般都有数据采集的模块。但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本可以正常导入却无法一次性成功的情况,需要相应解决。

(一)一些常见的财务软件具有不同版本或者刚升级完,导致ao系统没有现成的模板提供采集、转换,而需要手工去采集、转换。

在参加某处一次计算机审计过程中,我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是由最近升级的财务软件备份而成,当时ao系统中并没有针对升级后的财务软件数据采集模板,于是和该处一起共同分析哪些表格是属于必须要的,哪些字段名是必须分析透彻的,到最后顺利地完成数据导入工作,并建立了该财务电子数据的自动导入模板,在今后对该单位的审计过程中,只需点击“自动导入”,就可以完成采集、转换该版本财务数据的工作。

审计的认识篇10

自2006年起,审计署年度统一组织审计项目计划将商业银行审计纳入效益审计范畴。当前在具体实施审计中,如何开展商业银行效益审计,如何达到效益审计的目标?笔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认识之一:重大违法违规、造成损失浪费问题应成为目前商业银行效益审计关注的重点。

温家宝总理在听取审计工作汇报时指出“金融改革任重道远”、“审计工作任重道远”。李金华审计长提出要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中心,进一步深化和发展金融审计,监管是金融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多年来,我国金融审计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防范金融风险、促进管理、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金融审计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处于整顿金融市场秩序、规范金融运行机制和打击金融领域违法犯罪斗争第一线。

目前我国银行经营进入微利时期,以贷款业务为主的中国商业银行的平均净利差仅为2%左右,资产回报率也不足1%,但基层银行一次经营失误造成的损失可能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利润都无法弥补。如2004年中国银监会通报了涉及河南、广东、贵州三省的多个城市,以及工行、农行、建行的5家分支机构的商业银行重大票据诈骗案,造成银行资金2.58亿元的严重损失。近年来,中行和建行两个改革试点行的一系列案件被曝光,如中行哈尔滨河松街支行10亿元资金票据诈骗案的发生,不仅给银行和客户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金融秩序的稳定。近几年商业银行审计发现的每一项重大违法违纪问题造成损失浪费少则上千万元,多则数亿元。因此,受审计环境的影响,我国当前的效益审计应该突出重点,不可能面面俱到,商业银行效益审计应结合实际情况,要围绕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上开展审计,抓住重点,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造成损失浪费等影响银行效益的突出问题,减少和避免商业银行的重大损失和浪费。

认识之二:揭示商业银行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隐患,促进其规范管理、提高效益应成为商业银行效益审计的目标。

效益审计的目标是查明影响经济效益提高的各种消极因素,并提出合理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在合法合规、防范风险、稳健经营的前提下实现投入产出关系,实现资金运营的现实效益和潜在效益,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目标。自2002年起,我国金融审计围绕“风险、效益、管理”展开,其中已包含相当内容的效益审计成分。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取得较大进展的同时,为什么还经常发生重大违法违规和犯罪案件?一方面是由于银行是高风险行业。经营货币的本质属性又决定了银行一旦控制风险失败将产生巨额损失。另一方面是由不完善的内部程序、人员工作失误、系统故障或内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操作风险,广泛存在于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是银行经营管理面临的基础风险之一。同时当前中国银行业在资产规模迅速扩张、风险管理与内控机制大大改善的同时还存在不可忽视的风险管理隐患与内控机制漏洞。因此,目前商业银行效益审计的目标主要是揭示商业银行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隐患,促进其规范管理、提高效益。

认识之三:对重点基层行和重点业务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应成为商业银行效益审计的重要途径。

最近,李金华审计长指出,金融审计要发挥“眼睛”的作用,审计不可能代替金融监管,但审计根据法律赋予的职责,负有对国有及国有控股金融机构审计的职能,所以金融审计更多的不是去打“阵地战”,去搞“地毯式”的审计,而是选择重点问题、要害问题、敏感问题进行审计调查。作为政府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效益审计是对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和繁荣,商业银行的业务品种也不断增加。新的业务和新的金融产品给了商业银行效益审计新的挑战。同时,审计力量不足与审计任务不断增加的矛盾已经凸显,以审计部门现有力量在一个项目中很难对全部支行进行全面效益审计。

笔者认为在实际工作中可按资产状况指标和对主营业务的经营效益分析确定重点审计内容,进行专项效益审计调查。一是通过资产状况指标评价状况,在审前调查阶段可以据此确定审计实施中重点抽查的支行和项目。在现有条件下,商业银行效益审计可充分利用银行内部及银监会等监管部门已有的效益指标,因为,无论商业银行还是外部监管部门设置这些效益指标就是为了保障商业银行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及降低经营风险,与效益审计的目标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二是按经营项目或贷款企业的类别和规模,如公司中长期贷款、住房按揭贷款和汽车消费贷款等逐一进行分析。筛选出发放金额大、各年度五级分类的变化情况异常、近期不良增加迅速的贷款类别,进行重点调查和实质性测试。如在2005年度辽宁某商业银行一分行的审计中,进行了一次专项效益审计调查的尝试。在实施审计中,审计人员在对一支行消费贷款进行分析性复核时发现该行发放的消费贷款不良额度比上一年度增加一倍以上,并且作为一种短期的新业务,不良占比高达12%.审计组据此开展了该项贷款的效益调查,发现该行存在管理失控,风险积聚等诸多经营效益方面的问题。审计过程中该行立即停止了该项贷款的业务,减少了损失。

认识之四: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做到真实性审计与效益性审计相结合、微观与宏观各有侧重应成为商业银行效益审计的手段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