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研修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5:43

体育学科研修计划篇1

>>“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培训项目可持续发展研究对“国培计划”置换脱产体育研修项目在玉林师范学院实施的现状调查研究“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小学科学培训体系的构建“国培计划”小学科学教师置换脱产项目跟班研修实践探索实施云南省农村小学科学“国培计划”置换脱产项目的前期调查研究“国培计划”培训策略研究“国培计划”中的“影子研修”探索“国培计划”项目考核评估体系研究“国培计划”项目效益最大化研究“国培计划(2013年)”贵州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脱产置换研修学习心得体会“国培计划(2011)”紧缺薄弱学科培训项目综述“国培计划”的发展现状探索幼儿教师“国培计划”研究述评“国培计划”4C培训模式研究国培计划参训教师选拔问题研究“国培计划”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研究“国培计划”培训团队研修项目在北京教育学院开班如何利用“国培计划”研修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关于国培计划(2014)校本研修“引领者”短期集中培训的感言“国培计划”短期培训项目教师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2011-06-30.

[3]刘效东、闫林德.“国培计划”有效实施的思考及建议――以兰州市小学班主任培训现状的调查为依据【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06.

[4]李瑾瑜.“国培计划”:基于政策理解与专业实践的行动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01.

体育学科研修计划篇2

本学期,学校研修工作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做到“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做事”,以提升教育质量为中心,以深化课程改革为重点,以全市教师“千人赛课”为抓手,以抓教研组建设为契机,以课题研究为手段,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为目标,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根本,落实创建优秀学科组,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教师教育八字方针,立足教育教学需要,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现代远程教育,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开创我校校本研修工作的新局面。

二、工作基本思路和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研修工作“三大原则”,即坚持整体性发展原则,我校教师人数较多,教育教学能力、素质参差不齐,学科不配套,教师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与学校发展不够协调,本期和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将由教科室牵头,积极开展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的研修活动,最终实现学科均衡发展,教师整体协同提高,学科教学独具特色;坚持研修一体化原则,以教研组研修、集体备课为主要形式,以“四课”(引领课、示范课、汇报课、研究课)活动、课型建设为主要载体,以案例分析为手段,以小课题研究、问题反思和总结为主要内容,以转变教学观念和行为、提高质量为主要目的,实现校本研修的高效务实目的;坚持以教育科研为指导的原则,把握教师教育发展方向,引导教师改革教育工作模式,整合校内外教育科研资源,实现校内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提高研修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科研工作中,严格做到“三细”(细心、细致、细节)、“三严”(严谨、严肃、严格)、“三实”(踏实、务实、落实)的教学管理策略。

本期研修工作立足于做好以下几项工作:①师资队伍建设工作;②课标研读工作;③师德、师能提高工作;④强化网络研修;⑤州市级课题实验工作;⑥教师个体小

课题研究;⑦探索五种课堂教学模式(早、晚自习课教学模式、新授课教学模式、复习课教学模式、试卷讲评课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⑧研修校园文化建设,逐步形成自主、自觉研修氛围;⑨教研组建设。

通过开展以上九项工作,使校本研修成为教师发展的助推器,成为学校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

三、具体工作

1、师资队伍建设

①认真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技能自培自修,组织教师参加新一轮继教培训,力争人人达标。

②组织开展好“四课”活动。“四课”活动在我校长期坚持,形成惯例,对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期将进一步加强听评课管理,杜绝评课流于形式,只说优点,不说缺点的做法;听课节次严格落实,记录详备,严禁集中在一个时段完成听课学习任务,由教科室负责登记,并纳入继续教育灵活学时审登,凡听课节次不足或集中听课者将予以经济处理并在期终研修考核中予以扣分。新调入教师的汇报课在9月底完成。

③加强学校教学骨干队伍培养力度。为确保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将继续采取“分类培养、典型示范、骨干先行、整体带动”的思路,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对不同层次的骨干教师确立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措施,实行分层研修,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目标,期终将评出优秀骨干教师。骨干教师的管理将初步出台管理办法,中、高级职称的教师也将纳入相应管理。

④加强班主任培训工作,创新班主任工作机制。协调、配合政教处做好全校班主任培训工作。强化班主任教育理念更新,抓好案例分析,做好班级德育小课题研究,探索优秀班集体建设模式。

⑤教师专业化成长三年规划(2008.9-2011.8)启动,对教师的成长规划进行分类,切实落实各层教师的学期成长计划。

2、继续加强课改实验工作

按照课改的总体精神和思路,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建立既具有学校自身特点,又与国家课程相适应的校本课程体系,取得最大化的课堂效益。进一步深化课改,更新观念,在观念上要进一步强化新的教学质量观、师生观、评价观,在行动上要实现“三变五让”(三变:课堂教学中要实现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转变,即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五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总结的要让学生总结)。

①继续加强课改工作。各年级组、教研组要紧紧围绕新课改这一核心,结合学科研修活动,开展好新课程研修工作,强化教师新教育理念的建立,强化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在教

学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总结,在创新中发展,在反思中成长,并把教学反思形成制度,纳入教学常规检查,成为课改实验工作的基本方针。

②利用“四课”活动,深化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以课堂研讨形式为主,把课改理论转化为课改实践,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带着问题去学习、探讨,同时为教师提供一些示范性强,操作性强的教学案例,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教学圆桌(圆圈)会议的形式把评课引向深入。

③研读新课标。各学科教师,尤其是初三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准确把握课标,在教学中贯彻落实课标,力争做到“不走样,常创新”。重视课堂教学设计:要弄清学生基础,明白教学要点,提升优质课堂教学比例。落实未认真准备的课不上、未细致思考的问题不提、未认真研究的题不做,尽一切可能减少课堂废语言、废环节。未备课却上课的视为教学事故,并与个人年度、学期考核挂钩。

④引导教师自觉反思教学,记录好教师自己在课改过程中的成长经历。纳入学期个人研修考核。

⑤盘活骨干教师、中、高级教师资源,用管理制度切实引导他们发挥教学示范作用。骨干教师要心系教育,胸怀学生,带出一个学科,带好一批教师,并初步实施各级骨干教师工作学期考核制。

⑥课型研究工作要由教研组长落实,分步实施,集中力量研讨出五种课型的基本程式,并在教师的实践中加以完善。可能的话在期终评出先进个人和优秀教研组。

3、配合教务处抓好毕业班教学工作。要确保我校的毕业班质量明年再上新台阶,完成学校制定的升学目标和质量目标。重点是备课、上课、课后反思。备课做到课前有思考、有思路,利用集体智慧,做到“胸中有课标,胸中有教材,目中有学生,心中有数(学生学习现状、差异有数),手中有法”。上课要激发学生思考、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课堂要体现学生主体,实现能力目标,达到思维训练。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实行“走课”,推门听课、学科考点教学指导。

4、强化教育科研工作

①我校教科研工作的任务:抓好州市级课题的实施和管理,及时总结,形成课题成果,确保课题工作化,工作课题化;集体备课有针对性,力争取得实质性突破,为课堂教学提质服务;小课题研究讲求实效;非课题化工作要积极与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大力开展行动研究,把工作课题化落到实处。

②认真开展好立项课题研究,由教科室牵头,认真审阅教师上报的小课题,并筛选出有代表性、有价值的课题立项。以教研组为阵地,学科教师为主研人员,以行动研究和叙事性研究为手段,把研究成果尽快梳理出来,力争今年有课题结题。

③全校教师要积极行动起来,参与教育叙事研究(积极参加校本研究网科研平台)和读书活动,参加读书活动的征文交流活动。

④加强特长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在教师竞教竞技(千人赛课决赛)活动中予以有力指导,力争在今年取得好成绩。

5、强化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工作

在春季培训的基础上,本期将把培训工作范围扩大,做到培训的指向性更明确。严格落实参加远程教育的教师的网上培训,实行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学时与学分。不仅仅人人要会利用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上课,而且要会制作课件,会熟练运用电子备课系统。要求每位教师要高质量的完成一份电子教学设计(课件、单元检测、模拟训练等)。凡未在e21教育网(省校本研究网)注册的年轻教师要以实名注册,全体教师要积极参加网络研修,每期完成10学时的网络研修形式的学习。全员达到市仪供站对此项工作的具体要求,并把培训过程和结果纳入教师个人学期考核奖惩。

6、凡参加08年秋季涉外研修活动的教师必须服从学校统一组织和安排,每次活动必须保证时间、保证质量,继教中心安排的所有研修活动都将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规范学时登记。

7、不断创新以校为本的教研形式,组织开展网上教研和教育观念网上辩论赛等活动。抓好“四优”评比活动,积极组织参加上级教科研部门组织的评优活动,力争上档次,出成果、展风采。

8、本期校本研修工作的几点要求:

①完善校本研修管理体制,尤其是评价激励机制的构建。

②教师专业化成长三年规划要以负责的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完成个人规划表的填写。

③学科教研组建设不能淡化,而应得到强化。以研究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研组的专题研究—备课组的伙伴合作—教师的实践反思”三个层面评价教研组工作开展情况。依据《市学科教研组建设指导意见》抓好教研组建设,教研组工作要形成单列计划,计划中要明确本期工作要点、活动形式、活动内容。教研组的研修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重点解决本学科的1—2个问题,集中力量抓好组内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上课、课后反思和小课题研究,并体现学科建设特点和学科建设理念。

④集体备课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明确集体备课到底备什么:备教学理念、教学重难点、学习方式、作业设计;二是规范集体备课的运作程序:中心设计人提供教学设计讨论稿——集体研究,提出修改意见——中心设计人根据交流讨论的结果,修改设计书——将修改后的设计书分发给组员作为教学执行书——填写课后小结。三是加强集体备课的考评。备课组要组织成员在开学初集中学习课标,规划好本期本年级学科集体备课的重点,依据年级学生学科学情,找到学科质量提升的切入点。

⑤小课题研究的申报与管理将实行教科室与教研组共同负责制,结果纳入教研组考核。

总之,08年秋教科室工作将以务实、高效为工作指针,全力以赴做好以上各项工作,为小渡船民中品牌铸造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育科研工作行事历

九月:01.校本研修工作会(教研组长)。

02.课标学习研读。

03.审批并确定立项小课题研究日程。

04.落实开展本期集体备课工作。

05.制定“四课”计划。

06.继续开展读书活动。

07.安排落实研修活动。

08.年青教师推评后备骨干教师的遴选启动工作。

09.教师专业化成长三年规划。

10.新调入教师见面课(汇报课)。

11.千人赛课组队准备参加市决赛。>12.推普周系列活动。

13.市教育工作会议。

十月:01.开展课改交流课和研究课活动。

02.立项课题实施研究。

03.举办“我与课堂”主题读书征文活动。

04.集体备课月检查考评。

05.安排落实参加市千人赛课活动。

06.读书活动检查。

07.10月上旬参加全市初中化学实验汇赛活动。

十一月:01.教研组建设经验交流。

02.安排落实市研修活动。

03.课题研究交流。

04.初三复习课型、讲评课型研讨活动。

05.集体备课月考评。

06.学期教师专业成长计划实施阶段性检查。

十二月:01.课堂研讨交流活动。

02.初

一、初二课型模研讨交流活动。

03.立项课题的结题筹备工作。

04.教师优秀教学设计、叙事论文验收。

05.集体备课月考评。

一月:01.“四课”活动总结评奖。

02.立项课题结题、评奖工作。

03.校本研修、自主研修考核。

04.总结学期研修工作。

体育学科研修计划篇3

关键词:学校体育;本科专业;美国体育学院

中图分类号:G8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5-0056-06

exploringthebachelor’sdegreeprograminthe

UnitedStatesSportsacademy

SUiXiao-hang

(Departmentofphysicaleducation,nanyanginstituteoftechnology,nangyang473004,China)

abstract:theUnitedStatesSportsacademyisanonlyindependentsportsuniversityintheUnitedStates.itsbachelor’sdegreeprogramisopentoanynationalandinternationalstudentwhoholdsadegreefromhigherschoolorcompletecorrelativesemesterhoursfromcollegeoruniversity.itsgoalsofbachelor’sdegreeprogrammainlyfocusonrequiringstudentstogaincontemporaryknowledgeoftheprinciplesandmethodsintheprofessionofsports,reviewingissuesofsportandmakingappropriateapplicationoftheknowledgeincreatingsolutions,demonstratingtheappropriateskillssetstoworkintheprofessionofsport.atpresent,itoffersbachelorofdegreeprogramsinsportscoaching,sportsmanagementandsportsstudies,andcoursesinprogramsaredividedintofivesorts:core-course,required-course,elective-course,emphasisareaandmentorship.therearethreefeaturesonbachelor’sdegreeprogramsintheUnitedStatessportsacademy,theyareasfollows:thefirstisthatprospectivestudentsaremainlyfromjuniororcommunitycolleges;thesecondisthatgoalsofthebachelor’sdegreeprogramfocusonproducingeducatedindividualswhocangaintheadvancedtheoriesofthesportsdisciplines,andmakeappropriateapplicationoftheknowledgeinsolutionsoftheproblems;thethirdisthatthetheoreticalcoursestakemoreproportion,butcoursesofspotsskillsarecomparativelyless.

Keywords:schoolphysicaleducation;bachelorofdegree;theUnitedStatesSportsacademy

美国体育学院(UnitedStatesSportsacademy)是一所私立大学,是美国第一个完全独立实施体育专业类研究生培养计划的高等院校,也是美国目前唯一的一所融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层次体育专业教育、体育学科研究和提供体育产业服务的大学。其本科专业培养计划呈现出有别于我国体育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的一些特色。通过文献资料,比较深入地解析美国体育学院本科专业培养计划,期望通过透视一个完整的个案,使我们能够比较深入地了解美国体育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特色。

1美国体育学院体育专业教育发展历程简介

美国体育学院创立于1972年,位于美国阿拉巴马州达弗纳镇。美国体育学院创立之初,办学层次定位于研究生教育,仅提供体育科学硕士学位专业培养计划,办学目的是“为全国的中等学校培养体育教师、教练员、运动医学医师和体育管理专业人才”[1]。1998年,该院获得了体育管理博士学位培养以及远程教育资格认证的资格;2005年,美国体育学院获准开始实施本科生培养计划,并从此成为美国唯一一所专门从事体育专业教育的大学。目前,美国体育学院全面通过了美国南方高等专业学校协会对其体育科学学士学位、体育科学硕士学位和体育管理博士学位专业的教育质量评估与认证,同时还获得了美国阿拉巴马州教育行政机构批准的关于上述3个层次专业的学位授予权。

目前,美国体育学院对学院性质和办学宗旨的自我表述是:“美国体育学院是一所独立的、非赢利性的、经过办学资格认证的拥有特殊使命的体育大学,学院创立的目的是通过提供体育教育、体育研究和体育服务领域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服务于美国和全世界。”[2]截至2008年,美国体育学院已经提供3个专业方向的体育科学学士学位培养计划、5个专业方向的体育科学硕士学位培养计划、1个专业方向的体育管理博士学位培养计划和继续教育计划。

2美国体育学院本科专业培养计划

美国体育学院称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为“学士学位培养计划(Bachelor’sDegreeprogram)”,获得学士学位培养

计划准入资格的学生,在完成学士学位培养计划内规定的课程学分和相应考核成绩达到平均等级标准后,可以向学院申请体育科学学士学位。

2.1学士学位培养计划面向对象与准入条件

美国体育学院学士学位专业课程面向持有中等学校或与之层次相当学校毕业证书的美国和全世界各地的学生。进入美国体育学院的学生主要分为两类:第1类是寻求在学院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第2类是不寻求在学院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寻求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必须向学院提出“进入学士学位培养计划”申请,学院“申请评估委员会”根据申请者的申请条件决定是否给予申请者学士学位培养计划准入资格,准入资格包括两类:第1类是“完全准入资格”;第2类是“条件准入资格”。

想要获得美国体育学院学士学位培养计划“完全准入资格”,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申请者已经从与美国体育学院签署有学历互相承认协议的美国国内高等院校毕业,具有专科或以上学历,在校期间侧重于主修与竞技运动、体育教育、休闲与娱乐体育、体育产业、文科教育、健康等相关专业,并且至少修学完成了30个学分的普通教育类课程(相当于我国普通高校的公共必修和选修课程),课程考核成绩的平均等级达到2.0或2.0以上。普通教育类课程包括:3~6个学分的英语(必修)课程、3~6个学分的美术(人文)学科类(必修)课程、3~6个学分的社会(行为)学科类(必修)课程、9~12个学分的自然(数学)学科类(必修)课程和其它类别的选修课程。

2)申请者还没有从与美国体育学院签署有学历互相承认协议的高等院校毕业,但在校期间修完至少60个学分,可以互换学分的课程(与竞技运动、体育教育、休闲与娱乐体育、体育产业、人体运动机能、文科教育、健康等相关的课程),其中至少修学完成30个学分的普通教育类课程,所有60个学分之内课程考核成绩的平均等级达到2.0或2.0以上。

3)要求母语为非英语或申请前所在高等教育机构使用非英语教学的其它国家申请者,达到“托福”英语水平测试标准,修学完成了经过具有评估认证资格机构认证的可以互换的36~90个学分的课程,其中至少修学完成了30个学分的普通教育类课程,课程考核成绩的平均等级达到2.0或2.0以上[3]。

“条件准入资格”可以发放给没有满足“完全准入资格”条件之一的申请者,但必须在注册学习美国体育学院最初的12个学分核心课程期间内达到学院规定的其它附加标准之后,申请者才可以最终获得学士学位培养计划“完全准入资格”。

不寻求在美国体育学院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必须持有中等学校或与之层次相当学校的毕业证书,经过学院认证后可以修学学士学位课程,但不能寻求获得硕士学位。美国体育学院不提供学士学位培养计划“完全准入资格”条件中所要求的60个学分的教育课程,申请进入学位培养计划的学生,可以在其它签署有互相承认学分协议的美国本土高校或其它国家高校完成要求的课程学分。

一旦获得学士学位培养计划“完全准入资格”,学生要签订一名本科生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始修学学士学位课程。课程学习形式有3种:第1种是全日制在校学习;第2种是通过学院的远程教育系统学习;第3种是在校和通过远程教育系统混合方式学习。

获得学士学位培养计划“完全准入资格”的在校学习或通过远程教育系统学习的学生,可以在获得准入资格的一年之内的任一学期开始注册学习课程。学院规定的学士学位培养计划内专业课程学分完成总时间一般为4个学年(但经过校长批准后可以把学习期限延长至5个学年),一个学年包括3个学期:秋季学期、春季学期和夏季学期,每个学期的时间跨度一般为16周,学生每学期可以注册修学12~15个学分的课程(相当于4~5门课程)。对于通过远程教育系统学习课程的学生,学院要求在每个学期的16周内完成注册课程学习(经过申请并获得批准后可以把学习期限延长30~60d)。

2.2本科专业培养目标

目前,美国体育学院设置了3个授予体育科学学士学位的本科专业:运动训练(SportsCoaching)、体育管理(Sportsmanagement)、体育专业教育(SportsStudies)。

体育科学学士学位计划培养目标:

1)要求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现有的体育专业领域的学术著作和期刊,以获得关于体育实践操作原理和方法的专业知识。

2)通过体育学科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学习,使受教育的个体达到如下学习目标:(1)独立思考与分析;(2)清晰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个人观点;(3)令人信服地论述所选择专业领域内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4)展现比较宽阔的主修专业知识视野;(5)理解美国和全世界各种社会制度为基础的体育功能和作用。

3)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学会如何获取理论知识并付诸于实践应用:(1)研究体育专业领域的问题和发展方向,并恰当地运用相关知识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解决问题的观点和方法;(2)获得在正确的环境和时机能够正确运用体育理论知识的能力;(3)掌握业余和专业不同层次需要的体育专业工作技能;(4)基本具备自我专业方向研究领域内对美国和全世界范围内的一些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评论和提出相应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

4)通过学习体育专业领域所涉及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历史方面知识,使学生获得关于个人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的知识、所选择专业和生活领域范围相关的重要伦理道德准则方面的知识。

5)为学生提供必备的实践培养环境,帮助学生获取主修专业领域内的相关实践知识和技能[4]。

2.3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美国体育学院本科专业课程一般分为5个类别:第1类是核心课程,属于学科基础必修课程;第2类是专业方向必修课程;第3类是专业方向限定选修课程;第4类是专业侧重领域(emphasisarea)课程;第5类是毕业实践课程。

美国体育学院规定,寻求在该院获得体育科学学士学位的学生,必须至少修学完成美国体育学院设置的30个学分的专业课程;不寻求在该院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可以以任何顺序修学任意一门课程,完成的课程学分可以作为其它学院或大学的互换学分,但不能兑换为美国体育学院学士学位课程学分。

美国体育学院对获准进入学士学位培养计划学生的主修专业课程学习步骤要求如下:

必须首先在美国体育学院修学12个学分的核心课程;完成核心课程学分之后,学生必须首先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后续的专业方向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习计划,然后开始修学计划中确定的课程;完成核心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分,并且各门课程考核成绩的平均等级达到2.0或2.0以上之后,学生可以在咨询导师的前提下,开始学习处于最后阶段的为期400h的毕业实践课程。

1)体育管理专业学位课程设置。

体育管理专业学位课程教学总目标是:使学生获得体育产业管理方面的基础性的和比较广博的知识;使学生能够胜任各类体育组织、团体和产业的管理者。

体育管理专业开设了4门核心课程、9门专业方向必修课程、7门专业方向限定选修课程、3门专业侧重领域选修课程和1门毕业实践课程(详见表1)。

2)运动训练专业学位课程设置。

运动训练专业学位课程教学总目标是:培养运动专业训练方面的高质量教练员。运动训练专业开设了4门核心课程、9门专业方向必修课程、6门专业方向限定选修课程、18门运动训练科学选修课程、3门专业侧重领域课程和1门毕业实践课程(详见表2)。

3)体育专业教育学位课程设置。

体育专业教育学位课程教学总目标是:为学生在各自侧重体育专业领域提供发展机会。体育专业教育专业开设了4门核心课程、9门专业方向必修课程、22门专业方向限定选修课程、18门专业侧重领域课程和1门毕业实践课程(详见表3)。

2.4本科专业课程成绩考核方法

美国体育学院本科专业课程成绩考核是全方位和综合性的,主要包括书面作业成绩、贯穿始终的讨论成绩、阶段性测验成绩和最后的闭卷考试成绩。

无论是住校学习的全日制学生或通过远程教育系统学习的学生,修学的每一门专业课程都要在开课学期临近结束的规定时间段进行期末闭卷考试。对于住校学习的学生,除期末闭卷考试以外,每一门课程还有规定的期中闭卷考试;对于通过远程教育系统学习课程的学生,每一门课程都要进行10次单元测验,期末闭卷考试形式是学生自己负责寻找全国性的或地区性的经过注册并获得相关认证的考试中心进行付费性期末闭卷考试,远程教育课程考核成绩比例:网络在线讨论20%、课外作业30%、单元测验20%、期末闭卷考试30%。

全日制住校学生某一学期的某一门课程缺课率达到25%以上,视为自动放弃该门课程学习;远程教育生必须在成功注册课程之后的两周内开始课程学习,并且在16周内(经过付费申请并获得批准后,可延长30~60d)完成课程作业和参与课程学习活动,否则视为自动放弃该门课程学习。

毕业实践课程成绩考核方法与比例:要求学生参与400h的体育领域内的实践课程学习活动。学生必须每个月写一次实习报告,实践课程结束后提交一份5000字的实习报告(写明是如何实现学习目标的或为什么没有达到学习目标);实践课程等级评价成绩构成:学生毕业实践结束时和指导教师的面谈成绩占5%,指导教师对提交的实习报告评价成绩占10%,指导教师对学生“作为专业指导者实践能力”的评价成绩占85%。

2.5学士学位申请条件

美国体育学院规定的学士学位申请条件:

1)提出学士学位申请的学生至少修学完成60个学分的选定专业的学位课程,其中30个学分必须在美国体育学院获得,其它学分可以在与美国体育学院签署有学分互换协议的美国本土和其它国家高校完成,要求这些可互换学分的课程必须和美国体育学院专业方向课程相一致,并且考核成绩的平均等级达到2.0或2.0以上(参见表4)。

2)完成规定课程学分和考核成绩平均等级达到规定标准的学生,必须在申请学士学位之前获得学位资格申请评估委员会的推荐(相当于我国大学生的毕业成绩审核),方可申请体育科学学士学位。

3美国体育学院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特色

通过透视美国体育学院本科专业培养计划,我们可以看出有别于我国体育专业院校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一些特色:

1)美国体育学院学士学位培养计划面向的对象是具有高等教育学历或在高等学校获得规定数量的普通教育课程以及与体育专业密切相关课程学分的学生,使得进入学士学位培养计划的学生首先具有了较高的普通教育文化知识水平和比较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与技能基础,充分保障了本科专业生源的质量,同时也使得美国体育学院在很大程度上共享了其它高校的教育资源,客观上节约了学院对普通高等教育课程和体育专业基础课程方面的教学资源投入。

2)美国体育学院学士学位培养计划的5个方面基本培养目标中,重点强调了学生如何获得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并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进行独立的思考与创新性解决体育专业领域问题能力的培养,凸显了美国体育学院十分注重对学生基本思维方法和创新性思维能力方面训练的特色。

3)从美国体育学院3个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大部分课程是体育专业领域的理论课程,运动项目技能类课程所占比例较低。使学生“具备比较宽阔的主修专业领域知识视野”是学院提出的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之一,充分展现了美国体育学院注重培养学生智力层面能力的特色。

4)美国体育学院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要求较高,不但要求学生完成规定的课程学分,而且还规定申请学士学位学生的课程考核成绩平均等级达到相关标准,这类课程成绩考核等级标准在我国体育专业院校的学士学位申请条件中没有涉及。

4从美国体育学院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中获得的启示

1)我国各独立的体育院校以及综合性高校的体育院系承担着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任务。在本科层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始终有两个问题困扰着我们:一是体育专业基础较好的本科生源的普通教育文化素质较低,二是普通教育文化素养较高的本科生源的体育专业基础较差。这两个现实问题导致了我国体育专业院校在本科专业培养计划实施中,耗费了大量教育资源来弥补入校本科生在普通教育文化素养以及体育专业基础方面存在的缺陷,使得我们难以集中精力于体育专业领域的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理解和解决专业领域中问题能力的有效培养。作者建议,我国一些独立的体育学院或大学能否考虑提高本科生的入学门槛,招收持有高等学历的具有较高普通教育文化知识水平和较为良好体育专业基础的本科生,培养目标侧重于帮助学生获得比较宽阔的主修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从我国体育专业院校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来看,我们和美国体育学院本科生培养目标的最大区别在于:我们比较注重系统地传授经典教科书中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在实践操作层面上的能力,美国体育学院则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现代的体育论著和学术期刊来获得体育理论知识,侧重于学生在专业方向领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我国体育专业院校本科生普遍存在的体育科学素养偏低、体育专业方向研究能力缺乏等问题可能和我们不适宜的培养目标定位高度相关。

参考文献:

[1]UnitedStatesSportsacademy.masterofSportScienceCatalog2000-2001[DB/oL].,2008-10-12.

[3]UnitedStatesSportsacademy.BachelorofSportsScienceDegreeacademicCatalog2005-2006[DB/oL].

media.ussa.edu/files/documents/catalogs/2005-2006_bss-catalog.pdf,2005-09-01.

[4]UnitedStatesSportsacademy.BachelorofSportsScienceDegreeacademicCatalog2007-2008[DB/oL].

media.ussa.edu/files/documents/catalogs/2008-2009_bss-catalog.pdf,2007-09-01.

体育学科研修计划篇4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6-0204-02

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基本组成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中共中央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宗旨,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长期以来,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各种考试的重压下,高等学校教育存在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实践能力差是我国高校工科毕业生的普遍缺点,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工科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是教育界和用人单位非常关注的问题。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提交的《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指出,2002年,我国研发总人数位居世界第二位,但合格工程师这一指标却排名第49位(最末位)[3]。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毕业生就业压力迅速增加,许多应届本科毕业生由于实践能力差而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为提高学生的就业力,各高校必须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有效途径之一就是高等学校打破过去传统的教育模式,走出象牙塔,积极走产学研合作办学的道路。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的教育形式[4]。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建筑学院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于2001年开始,从修订、完善教学计划入手,对于在教学环节运行过程中推行产学研合作教育进行了有益的研究与尝试。

一、通过产学研协商,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分为整体性和专业性两个层次[5]。在《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中将整体性人才培养目标规定为:“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愿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通过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的学习,和一定的生产劳动、实际工作的锻炼,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尽可能了解本专业范围内科学的新进展;具有健全的体魄。”而专业性人才培养目标是指各专业所要达到的具体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综合体现,它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培养模式的建立与运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等,无不依据培养目标而确定。因此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首要任务就是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准确定位。

我们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在产学研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将我校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备农业生产性建筑、设施农业工程、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农业建筑与环境、工厂化设施农业系统、农村新能源开发与科学利用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装备开发与集成、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通过产学研协商,修订、完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指导本科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我们通过走访、召开座谈会以及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让企业、科研、设计院所的专家、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为我校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工作出谋划策。通过产学研有机的合作与协商,我院的教学计划得到逐步完善,更加符合企业和市场需求。

1.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我们在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2003级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通才与专才”培养的结合,将校级公共必修课、校级基础必修课、校级人文系列选修课、院级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搭建成宽口径的知识平台,构建了具有灵活弹性的课程结构体系。新构建的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2003级课程体系中选修课比例达到18.2%,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课的机会,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个性化的服务。

2.合理设置课程

课程是大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根据一定的规律进行课程组合与设置构成了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课程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知识载体,是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知识框架体系。大学课程设置既要体现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又要体现出基础知识与现代科学知识相结合,同时,更要符合市场需求。因此,我们在充分听取企业、科研、设计院所建议的基础上,首先强化了通识教育课,夯实了专业基础课,通识教育课比例达到29.6%,专业基础课比例达到18.5%;其次,我们在新教学计划中增添了《精准农业》和《农业废弃物处理》两门紧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专业选修课程。通过学习这两门课程,学生可以对如何利用“3S”(GpS、GiS、RS)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精细准确地调整各项土壤和作物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使用各项农业投入,以获取最高的产量和效益,以及如何利用先进的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和装备,实现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另外,许多企业都提出,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具备工程项目规划、设计、施工所需的基本知识,还需要具备将来从事本行业所必需的社交、组织、管理及经济知识。为此,考虑企业的实际需要,我们在专业选修课中增加了《建筑企业经营与管理》、《建筑工程经济学》和《会计学原理》等课程。

3.合理安排年度教学内容

我们在充分考虑各门课程前后衔接关系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对每一学年具体应安排哪些课程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论证。例如,考虑北方气候特点,我们将测量实习和建筑施工实习安排在暑假进行。另外,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我们充分考虑企业的建议,将专业课由第七学期提前到第六学期,第七学期仅设置一定学分的选修课,这样从第七学期开始,指导教师就可以将毕业设计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的毕业设计时间就由半年延长为一年,从而可以有效地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同时也为学生考研和找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机动时间。

4.合理设置专业方向

考虑到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没有明确的行业对口部门,该专业毕业生除了少数继续攻读高一级学位,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外,大部分毕业生都要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监理等技术服务工作,因此,我们在考虑企业建议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论证,在我校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2003级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增设了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土木工程方向,从而提高了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5.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不可缺少的途径,人的认识的升华和动手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实践活动。大学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而且是他们培养能力、展示才华和增强自身潜在价值的广阔舞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在由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发展,社会上的用人观念也在转变,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不仅要看求职者的文凭和学历,更要看其能力,看其是否具有真才实学。在我校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2003级教学计划中,接受企业、科研、设计院所的建议,我们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其中,课程实验490学时,占理论课总学时的20.1%,实习7周,课程设计7周,毕业设计14周,实践教学比例达到17.5%。另外,为了实现与企业、科研设计院所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建筑学院相继与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省寒地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省建工集团以及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设计所签订了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的协议。这样,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科研设计院所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

三、结语

教学计划的修订、完善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课题。产学研合作制订教学计划可以紧密结合市场和学科领域发展的需要,可以提高高校的社会服务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们在产学研合作制定教学计划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对于如何充分发挥企业、科研、设计院所的积极性,建立高校专业教学计划实时信息反馈机制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金田.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优势与模式[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4):97-100.

[2]王万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39-40.

[3]张彤,莫建文,欧阳宁.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索[J].中国西部科技,2006,(4):85-86.

体育学科研修计划篇5

关键词:工程教育;课程改革;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2-0048-05

一、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趋势

世界工程教育的发展史是其应对工业发展挑战、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历史,因此,应借鉴国际工程教育的先进经验,改革工程教育,适应广东工业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的要求。

工程教育目标有两个方向:一是强调专业技术知识的掌握和专业技能本身的研究与运用,重视处于工程经验阶段以工程实践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技术模式,为加速实现工业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二是以工程科学运动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强调其科学化、学术化,强调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与教育,重点突出工程学科学习和科学分析训练。

现在的工程教育日趋回归工程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最初重视工程实践到强调其科学基础,工程实践的回归实质上是一个向工程本质不断皈依、逆反、重聚、演进的过程[1]。

(一)回归工程

工程教育向工程实践回归,要面向行业和企业的需求,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工程教育还要向工程本身回归。工程具有社会性、创造性、艺术性、综合性与复杂性、道德制约性、全球性与开放性等特性,因此,工程教育应为学生建立宽厚的通识教育平台,加强社会科学、艺术素养、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并注重学生创造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学用结合

资源、技术、媒体、课程、学科的整合使工程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整合化理念将继续延伸与扩展。2004年底,“2020工程师”

计划首次发表了的题为《2020的工程师:新世纪工程的愿景》

的正式报告。此报告认为,未来工程师应具备分析能力、实践经验、创造力、沟通能力、商务与管理能力、伦理道德、终身学习能力[2]。

二、教学改革措施

课程质量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为促进工程教育和适应社会变化涌现的各种教育理念和政策,也需要通过课程改革付诸实践[3]。因此,工程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是本科工程教育的关键。mit建筑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为天河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教改提供了思路。

(一)天河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现状

2008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天河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开始招生,当年招生人数为110人,现有在校生718人。

土木工程专业旨在把学生培养成既懂理论又懂实践,具备良好的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以及相关法律知识,并具有实操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复合型人才。

经过几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专业特点:“产学研用”的运行机制、学生设计创新活动及项目带教学的授课方式。

(二)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1.学院课程

由图1可见,天河学院公共基础课程设置特点如下:

(1)重视外语学习。

大学英语课程安排在第一和第二学年,共16个学分,占公共基础课学分比例为36.4%。

(2)注重“两课”。

学院开设了4门“两课”课程,共14个学分。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

(3)关注学生体育素质。

学生必须完成两个学年的体育必修课学习,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保持积极的生活方式。

该专业在继续加强外语课程、“两课”和体育课程的同时,需要强化的方面有:第一,引导学生以严谨的态度从事科学研究,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进行严格的学术训练。第二,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尤其是学术论文写作技能训练。第三,提高学生人文、艺术素养,普及社会科学知识。

2.系部课程

从系部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土木工程专业注重相关基础学科学习,开设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材料力学、概率与数理统计、结构力学等相关基础课程,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重视专业领域语言工具学习,开设了土建专业英语课程;关注实践环节,实践课程占总学分比例的14.86%。实践环节共8项――建筑制图与CaD课程设计、建筑工程测量课程设计、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工程地质实习、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设计及实训、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实践课程贯穿4个学年。

虽然实践课程的科目和学时得到有效保障,但是从培养效果层面,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学习主动性还有待加强。

3.选修课程

土木工程专业选修课较少,个人选课学分仅占总学分的57%。这限制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需要增加选修课比例。

(三)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改革设想

mit提供17门学院通识必修课,包括6门科学必修课,8门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必修课(HaSS),2门科学与技术限制选修课(ReSt),1门实验必修课。

参照mit建筑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天河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从重构基础、加强实践、增加选修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1.重构基础

为培养学生宽广的学科基础,体现工程技术对人文、艺术和社会的关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表达能力,学院应考虑集中各系各专业的优质资源,开设适合建筑工程系学生的公共基础课。

(1)增设科学必修课。科学必修课强调基本的概念模型、实验事实和算法,可以为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是学生宽广学科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考虑开设生物必修课、化学必修课、数学必修课、物理必修课,形成课程序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等选择,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mit的数学必修课设置,学院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单变量微积分课程(18.01或者与其相当的,被称为微积分学i的科目)和多变量微积分课程(18.02或者与其相当的,被称为微积分学ii的科目)。有能力的学生或者拥有18.01学分的学生可以直接学习多变量微积分。秋季学期有两个课程版本:18.02是基础版本,18.022稍微多一些理论知识。两个版本都以科学和工程中的微积分知识为主要内容。高中学习过一年微积分的学生有资格学习18.01a―18.02a课程(2)加强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课程开发。人文、艺术必修课对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设计人才、建造人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有重要意义。增设此类课程旨在使学生理解人类社会及其传统和体系,关注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文化知识以及相互影响的方式,关注概念、观点和基于人类活动的思维系统,理解不同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培养学生艺术交流和自我表达的敏感性,加深学生对各种文化和学科领域知识的理解。

(3)增设本科生交流课程。在mit,本科生交流必修课是唯一逐步进行的通识课程。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经常参与技术性或专业性的交流技巧训练土木工程专业部分学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方面有待提高,而学生的表达能力尤其是专业领域写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因而有必要开设本科生交流课程。考虑分两个课程阶段:第一阶段,由学院开设,奠定写作和表达的基础。第二阶段,由建筑工程系开设,为学生提供在专业领域,包括各学科方向和学术文化领域的交流指导和实践。

2.加强实践课程

从广义上看,mit建筑学专业的实践课程可以分为三类:实验必修课、系部提供的工作室模式专业课程、拓展课程。

(1)实验必修课。考虑各系部合作,开设实验必修课,旨在给学生提供机会设定和操作解决自然世界现象的实验。在教师的监督指导下,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规划,选择测量技术,决定检验数据流程。此课程的意义并非对以后的实验工作进行详细指导,或者补充具体的科目,而是使每位学生有机会主导一个或者多个实验,训练其作为一个专业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工作室模式专业课程。mit提供了一系列工作室模式课堂(studio)。从引入基本理论到学生实践,学生必须在进入高一级的工作室课程前,完成相应的先修课程。工作室模式课程的特点为集成化的理论讲授和实践、合作性的学习小组,以及师生间的高度互动[4]。围绕着一个专题,整个工作室课程被分为几个部分,对学生的要求随阶段的不同而递进,最终要求参与课程的每位学生独立完成自己的设计。学生需要完成预习与资料搜集(CluesandReferences)、设计操作(makingDesign)、期初报告(FirstpasswithFoundobjectsandBuildingBlocks)、设计修改(RevisedDesign)等任务,通过讲解、设计、评析、实地勘察、修改方案等环节给学生提供全面探究建筑设计的机会,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

土木工程专业可以考虑采用工作室模式进行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注意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完成课前预习与资料收集工作,课中亲自动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设计和安排实验,优化过程,得出结论,学习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在小组学习中,取长补短,优化设计方案。

3.拓展课程

在培养学生扎实的知识基础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基础上,为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mit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拓展课程。例如,独立活动(iap)、本科生研究机会项目(URop)、猎奇计划等。

iap产品以其多样、革新精神和寓教于乐为特征。iap活动范围从有学分的活动(人类生物化学讲座、社区服务工坊)到无学分的活动(烹调班和即兴喜剧工作坊)均有设置“猎奇计划”是mit的传统,由学生自由组成攻关小组,将一个学期的难题集中在3天内完成。夺冠的小组将获得为下一年度“猎奇计划”设计难题的权利。猎奇计划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能力,展现其才华。

URop计划是大学生作为初学者参与研究活动的途径之一,有助于学生在相关研究领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知识整合。此计划为本科生的发展带来诸多好处,不仅可以为学生毕业和未来职业作准备,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教师、研究人员、研究生和其他有共同兴趣的研究人员天河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科技活动和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实践能力。部分学生在全国专业性比赛中获奖。然而,如何在更大范围内

将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贯穿于隐性课程之中仍有待探讨。若借鉴mit的思路,可鼓励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参与教授从事的研究工作。每个本科生都可以参加研究活动的各个阶段,包括撰写建议书、制订研究计划、从事实际研究、分析数据、以口头和书面形式介绍研究结果等。通过参与此类研究工作,学生可获得学分,获取报酬,或是作为志愿者参加研究工作。此类课题要求学生在完成课程后每周从事8~10小时的研究工作。并且,由于研究工作的连续性,常常要求学生在一个课题上能连续从事几个学期总的来说,需要对实践教学综合考虑,点面结合,构建适应土木工程专业特点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在保证实践环节教学时数的基础上,关注各实践课程彼此的独立性及相关性,注重实践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分标准的设计,关注课程的实际效果。

4.增加选修课程

土木工程专业选课比例占总学分的5.7%,低于mit建筑学本科专业的12.2%。从选课范围来看,土木工程专业个人选课有专业限制,而mit的个人选课没有专业和学科限制。不仅如此,mit提供的学院必修课和系部专业必修课中,也提供了不同的课程序列供学生选择。例如,科学必修课中的物理必修课,学生可以在物理学i课程序列和物理学ii课程序列中转换。

天河学院可考虑增加选修课比例,以给予学生更自由的发展空间。在保证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减少必修实践课比例、增设选修实践课、优化课程结构,为学生留出更广阔的自主发展空间,同时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必要时加开先修课程,以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各门课程。

三、产学研结合,合作共赢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的产学研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极开展产学研用结合的教改形式。学院与设计公司合作,共同组建了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建筑工作室,并采用半企业化的模式运作。学校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各基地密切合作,开拓备用基地。

麻省理工学院产业联络计划(mitindustrialLiaisonprogram)致力于创造和加强mit与全球企业间的互惠互利关系。从1948年建立至今,iLp在建立mit与世界产业的联系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mit以优质并不断更新的科技资源吸引着全球的优秀企业与其合作。麻省理工学院教职员工约1000人,其他研究者超过3000人,研究项目7000项,逾100个部门、实验室和中心土木工程专业应提高其专业方面的科技创新能力,吸引更多更强的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计划,让师生在各项实践计划中得到提升,开拓合作共赢、良性发展的局面。可考虑建立企业、学校双导师制,安排学生在企业学习一年,实地完成毕业设计。在校内学习阶段,强化学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在企业学习阶段,学生主要学习技术,感受企业文化,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项目开发。企业可以和学生团队一起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利用高校的科技资源提升其生产力水平。通过这样的模式培养受企业欢迎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就业问题,实现学生、学校、企业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李正,林凤.从工程的本质看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2):22.

[2]李晓强,孔寒冰,王沛民.建立新世纪的工程教育愿景――兼评美国“2020工程师”《愿景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2):7-10.

[3]李元元.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比较研究――以华南理工大学与mit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6):1-6.

[4]王鑫,刘全慧.工作室课堂与大学物理教育――介绍美国Studiophysics教学模式[J].大学物理,2010(2):54-56.

teachingmodereformofcivilengineeringcomparedwithmit

YanGLin,wanGLinghua

(tianheCollege,GuangdongpolyphonicnormalCollege,Guangzhou510540,p.R.China)

体育学科研修计划篇6

【关键词】:日本中小学教师研修

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其各项工作的核心内容。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培养高质量的教师、如何完善教师教育体系成为教育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众所周知,日本战后经济迅速崛起,社会迅速发展,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较为完善和全面的教师研修体系对造就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发挥了重大作用。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日本教师研修制度逐渐形成形式多样、对象广泛、时间灵活、内容全面、管理法制化等特色,世界各国包括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日本教师研修制度都有研究和介绍。

日本以2003年开始实行的“10年教职经验者研修”的模式为契机,积极改善研修的开展形式,将以前的“接受型研修”转变为“自己设计的研修”,以参加研修的教师的“自我探究计划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增强教师研修的自主性。

“课题研究型”研修,通俗地讲,就是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中心的研修。“课题研究型”研修主要有以下特征:可以适应研修教师的多样计划性和需要,使其感兴趣的课题能够得到协作讨论、最终得到解决;在教育科目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之中,使研修机构的课程以及实施方式得到开发,满足以个人的问题意识为基础的研修;以县教育委员会和大学的紧密联系为基础,在研修的各个阶段(评价、计划、校内校外研修、改善)等方面对运行体制进行开发以使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机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实施县教育委员会和大学共同进行的教育研修工作关系等,以实现研修课程目标的共享和改善、发展。

“课题研究型”研修的实施包括基础整备阶段、实施阶段(准备期、计划期、探究期、适用期)、评价改善阶段。

第一,基础整备阶段。为了构建能够对参加研修的教师的每个课题探究都能够起到作用的研修系统,要求在人力物力方面都具有丰富资源的大学加入到策划当中,和县教育委员会共同对研修的方式进行讨论,以构筑联携合作的系统。

第二,实施阶段。它包括四个时期。准备期:课题研究型研修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研修教师对自己进行回顾,产生新的学习欲望和展望。在该阶段,校长的评价对于促进教师进行自我反省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为此,大学和县教育委员会要互相合作,对评价基准、项目以及面谈方式等进行开发。计划期:县教育委员会和大学共同合作对研修计划书的框架进行策划。以研修教师的评价为基础,对能够推进课题研究型研修的研修课题,探究的具体方法和内容以及场所等进行考虑,来指定研修计划。探究期:该期间,研修教师在作为自己研修选择、开拓种种研修机会和场所的同时,还对作为教师的看法、感受进行反问,以实现其再构成和提高转换。其中新内容是确定大学的位置,和县教育委员会一起对目标、内容、实施方法等进行构想。适用期:以课题研究型研修的展开为基础,自己从实践的水平对课题研究的意义进行新的反思,将研修的成果扩展到学校整体实践水平的改善。这时,大学教师要继续跟踪指导研修教师。

第三,评价、改善阶段。县教育委员会和大学以研修的成果为基础,对融入了课题探究型研修的本研修课程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对今后的教师的研修课程进行改善。

以岐阜大学为例,为了能够适应研修教师的多样的课题研究的需求,大学和教育委员会除了设置教育科目的课题以外,还设置了特别支援教育、教育商谈、综合学习、儿童的发展理解、学校改善、学级运营实践研究方法等7个广泛的课题研究领域,并开设了100门以上的研修课程。2以这些框架为基础,大学研修被定位到研修课程之中,同时为了实现研修课程的系统化,按照实现课题研究型研修的要求,对各种校外研修(综合教育中心研修、大学研修、地方教育事务所研修等)进行了综合性系统性的配置,使各个阶段研修的系统性得到了开发。

日本的“课题研究型”研修,简单易行,效果显著,使研修具有很强的实效性,深受广大中小学教师欢迎。此外,“课题研究型”研修还可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教师们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有效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和发展,教师的职前教育得到极大的发展。但是在教师职后教育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发展,特别是在教师研修方式和内容上还有待进一步的创新和尝试。因此,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从教师中征集课题,筛选出共性课题后向教师公布,然后教师再自由选择课题组参与其中。同时课题组中还要吸收高等院校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参与进来,和中小学教学一线教师优势互补,这样就提高了教育课题的整体研究水平和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杨树兵.日本教师进修制度的特点[J].教育评论,1999年06期.

[2][日]土田雄一等.教員研修に対する現職教員の情緒的イメージ[J].千葉大学教育実施研究,第14号、13-18.2007.

[3][日]教職員課.教員研修の充実に向かて[J].教育委員会月報,第57巻第4号(総第670号).平成17年.

[4][日]古田善伯、石川英志、加藤直樹、宮島康広.教育委員会と大学の連携協力による課題探究型研修カリキュラムの開発―10年経験者研修モデルカリキュラム開発プログラムの構想[J].教師教師教育研究,第3号(2007年度).

[5][日]古田善伯、松川禮子、岩田惠司.岐阜大学教育学部における「地域?大学共生型教師教育の展開と今後の展望[J].教師教師教育研究,第3号(2007年度).

体育学科研修计划篇7

通过校本研修,教师能够更好地发挥学习所获的技能及学习所得,也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修养,那么具体的个人工作计划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带来关于小学教师个人校本研修计划范文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小学教师个人校本研修计划范文(一)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根据学校的工作实际,自身的发展要求,特制定校本研修个人工作计划。

一、研修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促进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研修内容

(一)多读对自己有用的书,进行读书研习。

广泛阅读各类书目,不断充实、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领悟生活化、情境化课堂教学的真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注意多钻研、勤思考,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在总结和反思中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在实践中进行教学研讨。

目前进行的新课改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我将继续积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的教研活动,平时就当天发生的教学突发事件,教学感悟反思,学生的思想问题及解决方法等与同组教师交流学习。

三、具体实施方案

1、勤于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1)坚持不懈地学。活到老,学到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2)多渠道地学。做学习的有心人,在书本中学习,学习政治思想理论、教育教学理论和各种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理论积淀;也要在“无字处”学习,丰富的教学经验,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通过网络学习新课标,在教学中理解应用新课标。

(3)广泛地学。广泛地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学习各种领域的知识、技能,特别要学习现代信息科技,不断构建、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2、多听课,坚持做到听好每一堂教研课,做好教研笔记。

取长补短,努力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勤于动笔,提高教育科研水平。

(1)及时积累专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2)尝试进行教学案例的分析,把自己的专题研究从实践层面提升至理论层面。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走进学生心灵,创造多彩人生,学习,再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超越自己。

小学教师个人校本研修计划范文(二)新的学期,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本学期个人研修计划拟订如下。

一、研修主题

以“提高作文课堂教学实效性”做为本学期个人研修主题。研修重点:以提高自身素质为基础,以课堂教学为重点,以提高学生作文质量为突破口,以新课程标准为指针,为语文教学成绩的全面提高而努力。

二、研修目标:

1、加强理论学习。

通过参加集体学习及自学等方式认真学习新理念,及时把握课改的前沿信息,并努力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之中。

2、立足常规教学。

潜心钻研本学段教材,以上好每一节课为前提,不断总结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逐渐突显出个人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

3、注重经验积累。

积极撰写教学反思、案例和论文,将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感悟记录下来;随时上传到小学语文论坛,以便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效果。

三、研修措施

按照个人工作特点制定一年的发展研修计划,努力结合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到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工作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提升,使研修、工作、发展同步推进。

1、研读课标

研读《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习作阶段目标要求,交流课标研读体会,以便准确把握各学段习作目标要求。

2、钻研教材

钻研本学段教材中习作内容,整理归类,总结出本学段习作内容的共同特点,找出难点问题并和其他同行交流研讨,以便全面把握小学教材中的习作类型及习作难点。

3、交流互动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全体教师主动交流研修历程。结合区域内的教研活动,认真上好作文指导课并做好案例分析、总结和再设计,以此锻炼对习作指导课的驾驭能力。

4、撰写经验

在平时的教学中,坚持写教学反思、记录研修过程中的得与失,不断积累经验,学期末形成关于作文教学的经验论文,争取在教学刊物上发表。

小学教师个人校本研修计划范文(三)新的学期又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来临了,踏着轻柔的春风,面对着生机无限的校园,心中又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和斗志。校本研修是新课改以来一直所倡导的一个十分利于教师成长的方式,它的制定和实施理念更加符合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对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起到了切实有效的作用。为了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有更大的提高,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特制定个人校本研修计划。

一、工作理念:

1、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原则。

2、把新课改的精神落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3、建立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4、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5、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二、学习内容:

1、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纲要〉及解读》、《〈学科课程标准〉及解读》、学科新教材等为主要培训教材。

2、以典型课例和专题课教学教研为媒介进行“研”“训”,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3、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进一步提高师德。

4、学习《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反思意识,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主动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三、学习形式:

以参加学校校本研修活动为主,个人自主研修为辅。在学校安排下,统一内容,统一进度,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并进行实践。在自学的同时,要做好重点突出的学习笔记。

(1)专题培训

交流研讨、教学设计、说讲评课等形式,将培训学习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2)专题总结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对以优化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习惯和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探索。对其他教师的专题总结、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教案、观察日记等进行分析与系统整理。

(3)网上学习

充分利用自身信息技术知识的网络资源优势,在网上查找所需学习资料,进行互相学习和交流。

四、研修主要措施:

1、认真参加集体组织的学习培训,作好培训记录。

2、认真参加学校的校本研修活动,吸取其他老师的成功经验。

3、精心准备自己的研修课程,发挥信息技术特长,努力提升使用现代教学设备的能力。

体育学科研修计划篇8

为了顺应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转型与变革,突出“综合性”“实践性”和“政策性”的专业特点[6],满足当今社会发展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构建全面系统的课程体系,推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就成为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工作的关键。对此,各高校已在积极探索不同的培养方案和体系,例如:阳建强等[7]提出“以课程设计与相关理论为主线,技术、人文与认知、实践并行,微观―中观―宏观循序渐进,强调从基础教育(本科一、二年级)到专业教育(本科三~五年级)转型的两个重要培养阶段”的课程体系;杨俊宴等[8]探索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微教学模式,通过开放联动式、协作研讨式、师生交互式、情景再现式四种教学模式,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激发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万艳华[9]提出以城乡规划设计与管理为主体目标,以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为核心内容,工程、经济、社会、环境、建筑等多学科知识并重的专业教育模式;施德法[10]提出应用型城乡规划专业培养计划等。

针对上述学科发展背景,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天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在2004版、2010版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以“厚基础、宽口径”为导向的2015新版培养方案,这也是第一版真正意义上的“城乡规划学”本科生培养方案。本文通过重点梳理天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2015新版培养方案制定的初衷、改革的重点与特色,旨在探索今后一段时期内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的发展之路。

一、天津大学城市规划专业2010版本科培养方案

天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2010版培养方案制定于《城乡规划法》颁布之初,目标是培养具备城市规划与设计及建筑设计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宽基础、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城乡规划师。方案注重从综合能力、设计技艺和创造力等多方面培养学生,要求学生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以及较为广博的知识面。从培养目标和计划可以看出,该方案重点在揭示城镇建设发展和人居环境整体优化途径及其基本规律,以塑造学生的物质空间环境规划理念为核心。当然,除此之外,该版培养方案还注重城市社会、经济、文化、政策等综合学科的特点,将课程划分为人文与社会科学类、训练与健康类、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学科基础与专业类、集中实践类、创新与研修类六大模块(如图1所示)。高等建筑教育2016年第25卷第3期

张赫,等新形势下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的改革与探索探索――解析天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新版本科培养方案

1.课程内容相对滞后

随着城乡规划法的颁布,规划学科名称、工作内容等的变化,方案中与“乡村”规划相关的课程内容明显不足,特别是乡村规划、存量规划等新兴知识内容相对滞后。

2.学分分布不尽合理

2010版培养方案制定于城市规划专业还是建筑学(下)的二级学科时期,因此,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三方面的课程比例分配过于均质,受建筑学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较大。尤其是城市规划专业作为一级学科后,专业学时比例不突出,难以体现自身专业的学分分布重点、特点和要求。

3.部分类型课程选择性较小,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

2010版培养方案中创新与研修类和集中实践类课程(见图1)的数量和类型相对较少,且多分布在本科三年级以前,因此,学生对课程的选择余地较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的创新与实践积极性。

二、新版本科培养方案的制定

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素质的起点和关键阶段。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应及时跟踪现代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总体趋势,拓宽传统城市规划学科的视野,积极探寻新形势下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改革的路径与方向,不断完善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天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2015版培养方案正是在城乡规划实践、理论和教育的新形势下,面对专业教育发展新要求和行业发展新趋势的一次教学改革成果。

具体而言,制定天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2015版培养方案的理念是:

(一)实现与国家人才培养战略、天津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21世纪第二个10年以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高校必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11],并将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由培养专才到培养通才或通才有专长(即有某项或几项专长的通才)的转变[9]。由此,天津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也制定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城乡规划专业正是在这样的总体目标下,提出了突出实践类课程,丰富课程体系,培养综合型、多口径的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策略。

(二)紧跟专业教育发展步伐,引领专业课程建设

针对《城乡规划法》中对“城乡”概念的修订、增补,以及《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1]对专业知识结构的相关要求,天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在新版培养方案修订中着重做了以下工作:一是,补充和完善城乡规划领域的专业课程,特别是增充乡村规划、生态规划等方面的专项课程;二是,建立以专业课程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以适应城乡规划学升级为一级学科的教学变化和要求;三是,在遵循专业指导规范的基础上,探索符合天津大学自身特色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三)适应行业发展趋势,培育未来行业领军人才

面对未来新型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等发展趋势,适应城乡建设步伐放缓、追求精品的行业发展趋势,天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在本科教学改革中,强调了存量规划、实践案例评析等实际课程建设,使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与调整后的专业名称相一致,满足了行业新形势的发展需要,着力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创新型、复合型和领军型未来行业人才。

三、新版本科培养方案

(一)新版本科培养方案的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

在办学思想上,新版本科培养方案秉承天津大学“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原则和“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的办学方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的综合培养,积极响应城乡发展的多元化需要,培养适应城乡建设发展,能够胜任城乡规划设计、管理与开发、教学与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在培养目标上,新版本科培养方案通过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以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规划设计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富有社会责任感,具备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理念,适应中国当代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备厚基础、广视野、精技能、高素质,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城乡规划专业人才。

(二)新版本科培养方案的变革

天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新版本科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总课时(含必修课和选修课)为3088学时,实践教学环节为54周,占总学时比例的20%,创新研修类课时304学时,占总学时比例的7%。课程延续原分类方式,分为人文与社会科学类、训练与健康类、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学科基础与专业类、集中实践类和创新研究类等六大类别。相对于2010版培养方案总课时略有增加,创新研究类课时比例提高。修订后培养方案总学分为266分,其中选修课88分,学生毕业最低学分要求为214.5分。相对于原培养方案,增加了选修课数量,提高了学生根据不同学习兴趣的课程选择度(如图2所示)。

(三)新版本科培养方案的特色

1.协调课程关系,搭建课程体系,强化课时的合理分配

在原培养方案中,公共课主要集中于本科低年级,专业课则以三四年级为主,造成学生在不同年级的课业负担差距较大,且相关课程前后脱节。新版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秉持公共课逐步减少、专业课逐步增加的原则,并考虑课程的相关性,延长基础类课程分布周期,将基础素质教育贯穿整个本科学习过程。并通过对现有专业课课程内容数量的删减调整,增加低年级的专业概论类初步课程,将原集中于三四年级的专业课合理分配到各个学年,从而形成了新的以低年级的初步入门到高年级专业领域前后相衔接的特色教学安排和课程体系,同时也保证了各个学年课时分配的均衡和选择余地(如图3所示)。

(1)建立以设计课为核心的各类课程相衔接的特色课程组织架构。在新版本科培养方案中,探索以城乡规划设计为核心,衔接城乡规划理论内涵和应用实践的课程群整体建设思路,形成了从本科三年级至五年级贯穿始终的教学组织框架,从而改变了过去单纯的绘图技能的培养,实现了综合学科的拓展学习。例如:在三年级课程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学习阶段,结合设计课程内容,相应开设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存量更新规划、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场地设计、城市设计概论、环境设计概论等理论课程及相关实践环节。同样,就四年级控制性详细规划、总体规划、乡村规划等设计课程内容,开设GiS与数字化城市、城市生态规划概论、乡村规划原理、区域规划概论、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等相关课程,将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与设计课相结合,并通过前置理论课程、伴讲理论课程与设计课程、实践课程的衔接,帮助学生更快速更清晰地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如图4所示)。

(2)增设实践调研和实践评析类课程,强化学生的设计应用能力。为强化实践类课程,突出对本专业学生设计应用能力的培养,规范对实践课程的考核和评析,克服该类课程评分过程的难点,天津大学新版培养方案进行了一系列完善。例如,在二年级暑假增设城乡规划建设实践调研与建筑遗产测绘实习,丰富城乡规划专业学生野外考察实践的选择余地,将历史文化名村、名街等纳入特色调研对象。在本科五年级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实习之后,增设城乡规划实践案例的分析与评价课程,要求学生公开讲述实习体会和成果,公开点评实践效果。

(3)鼓励师生创新,扫除学分认定障碍,在课程组织上激发教学改革动力。为鼓励师生勇于创新,积极探索设计的前沿理论和创新理念,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也为解决传统教学中设计竞赛、workshop等非课程环节类设计难以量化工作的问题,在新版培养方案中,特别在三年级和四年级开设学科竞赛和联合工作坊等任选课程,鼓励不同的师生团队,根据创新设计和合作交流的需要,灵活选择该创新类课程和学分,从而将分散的课外设计纳入正规的教学计划,激发师生教学改革的动力。

3.改革学时设置模式,探索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

新版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基于《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建立了三大模块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其包含对应指导规范中10大核心领域的专业必修课程的“核心模块”“相关课程模块”以及5个“推荐选修模块”。除了改进、增设乡村规划原理、GiS与数字化城市、城市生态规划概论、城市生态绿地规划、城市社会学概论、城市存量更新规划理论与实践、国内外城市规划前沿导论等课程外,更鼓励任课教师积极探索应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主题性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将教学方法从思辩式教学向案例式(Case)教学转变,从教育过程管理向教育目标管理转变[12]。具体体现在每一门课程的学时配置中增设了实践调研、学生案例教授、课下实践训练等课外学时,并适当提高其比重,从而为新开课程探索课题讨论式案例讲授的教学方法预留了空间。

体育学科研修计划篇9

受2003年“非典”时期的应急网络教研工作方式与效果的启发,区教委把建立西城教育研修网作为推进课改实验的一项重要的保障性措施,希望以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构建一种生态环境,摸索出一套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建立网络研修的保障机制

1.创新管理思路

面对教育研修网这种新型的学习、交往载体,我们需要创新建设思路与管理思路。管理的目的不是用行政权力或者管理制度强迫教师学习或研究,而是通过对教师间关系的协调,来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共同体;通过对组织结构的再设计、对教育资源的再配置,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与资源保障。

2.构建管理体系

西城区教委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信息化工作管理科。西城教育研修学院成立了西城教育研修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研修网工作办公室,各业务部门按照业务分工,承担研修网的管理及业务工作。

西城教委主管主任、信息科、西城教育研修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和管理全区的网络研修工作,在全区形成行政牵头,区教研、科研、培训和信息技术部门分工合作,有效推进网络工作的组织管理体系。

同时,教委要求各中小学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责成一名校级领导专人分管网络研修工作。

3.明确管理措施

西城区教委每年召开一次全区信息化工作会议,布置推进研修网建设的各项工作。区教委每年拨付专款,保证研修网的运行、建设、发展。在区学科带头人(含特级教师和市区学科带头人、市骨干教师)管理规定中,将参与研修网工作纳入学科带头人的职责,并列为对其每年履职考核的内容。

在前期实践的基础上,经反复研讨,研修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西城教育研修网协作组组长工作管理办法”、“西城教育研修网工作指导意见”、“西城教育研修网先进协作组及先进工作者评选办法”等相关制度。

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的研修网工作领导小组每学期都制定研修网专项工作计划,使研修网建设与应用有序推进;每年召开若干次研修网工作经验交流研讨会、培训会、专项调研会;将研修网工作明确纳入教研员工作职责。组织每年一度的全区性研修网工作先进个人、先进协作组评选活动。

4.形成奖励机制

我们建立了对参与研修网资源库建设人员奖励资源费的制度和证书发放制度。2006年西城区第二届教育科研月期间,我们首次组织了“我与研修网”的“西城教育研修网应用与管理征文”活动,表彰了32个西城教育研修网先进协作组、184位来自教育一线的先进工作者。

二、网络设计注重服务功能

西城教育研修网的设计理念是“一个中心、三个立足”,即以校本研修为中心;立足于以教师为本,提供针对教师个体的服务;立足于同伴互助,提供针对团队协作式学习的服务;立足于专业引领,提供梯队专家与跨学校、跨学科甚至跨区域交流的服务平台。

1.针对教师个体的服务

(1)为每位上网学习的教师创建个人工作室,目前已有11663个。为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与便捷的研讨工具和知识管理工具,倡导教师在做学习者的同时成为研究者与资源提供者。

(2)让教师拥有学习的选择权、资源建设的规划权以及资源的权。即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可以自主创建个性化的栏目,定制互联网上的主题资源;可以自主自己的成果,并可在“完全公开”、“伙伴共享”与“私有”三种信息方式中自主作出选择。

2.针对协作式学习的服务

我们以协作组为核心,组建不同类型的教师、干部学习共同体。

(1)教师自主选择合作学习的伙伴。既可以以学科划组,也可以以学校、年级、主题、课题、兴趣划组,教师可以跨学科、跨年级、跨学段申请加入协作组。

(2)协作组内采取组长负责制。研修学院的教研员、教师或学校的干部教师均可成为网上协作组的发起人。协作组的发起人任该组组长,负责审批协作组成员的申请,不断抛出研究计划与研究问题,管理并规范组内研究活动流程,指导和协调协作组的网络研修活动,创设互动交流共享的氛围。

(3)教师可以自主参加协作组的各种活动,可共享组内成员公开的资源,提请组内成员共同探讨自己在本校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等。

3.立足于专业引领的服务

(1)充分发挥教研员、学科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教研员分别担任年级学科主页的协作组组长,带领区内教师开展网上教学研究活动,共同探讨课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建立客座名师、专家工作室。依托全国教师教育学会的专家资源,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中小学教师结成研究伙伴。同时,专家积极吸纳一线教师参加自己创设的协作组。

三、在网络平台上共建共享共发展

西城教育研修网是一个比校园网更为广阔的干部、教师专业化研修空间,是比互联网上其他平台更贴近和承载着西城教育积淀、教育实践、教育发展的研修平台。

1.在建设自制资源库的过程中研修,促使教师从使用者成为开发者

对于众多教师来说,上网的第一需求是寻找自己需要的课例、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西城教育研修网上有一个深受教师喜爱的西城教师自制资源库,现在资源总数已达8万多包件。不少教师经历了从资源库中寻找、下载资源为我所用,到开始进入研究状态,分析、比较别人的课件资源,最终加入到开发者的队伍中来,到资源库中提交自己的研究成果的过程。

看到自己提供的资源被其他教师选用,原本默默无闻的教师说自己收获的是“自信”;还有的教师说,助人者自乐,自己在资源共享中体验到了人生的快乐,体会到了人生的价值。

2.在个人工作室中研修,促进教师个体的自修与反思

目前已有95%的西城干部、教师在西城教育研修网上注册。在教师的网上个人工作室中,网络日志成为使用者记录自己学习反思成果的载体,目前有2499条。西城教育研修网改用第四版后短短一个月时间,网络日志就有上千篇。

体育学科研修计划篇10

[关键词]跨学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体制

[作者简介]潘琰(1980-),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与教育管理;郭飞君(1969-),男,浙江诸暨人,长春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兼教务处副处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学教育。(吉林长春130032)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科研立项课题“地方高校面向基础教育跨学科培养全科型人才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吉教会字[2014]5号)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7-0050-02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科技创新能力决定着国家或地区的竞争能力,而科技创新的行为主体是人才,从这个角度来讲,人才是未来竞争的关键所在。众所周知,单一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是无法解决涉及各个方面的综合问题的,单一学科知识的传授也极大地局限了人才创新能力的发挥。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高校普遍开展了跨学科教育,希望以交叉学科的培养模式扩展人才的视野,提高其综合技能,实现教育事业的全方位发展。

一、我国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现状

跨学科一词,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由哥伦比亚心理学家伍德沃斯正式开始使用,此后跨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深化,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很多发达国家高度重视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比较成功的有美国、德国和日本。我国跨学科人才培养起源于1985年召开的全国首届交叉科学学术会议,自此我国跨学科人才培养计划正式进入探索阶段。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目前我国高校在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例如,北京大学积极转变教学目标,大力提倡“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同时注重教育方针的调整,“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依据不同年级开展学年学分制度的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选课的积极性;武汉大学则以“三创教育”为理论基础,以“充实内涵、重点突破、改革创新、超常发展”为引导,开展全面的学科教学优化,形成了创造、创新与创业三结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与此同时,受传统观念和固有体制的影响,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第一,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难以改变。现阶段,很多高校即使有学院级别的设置,但也只是一种形式。学生一进入学校,往往首先就要对专业进行确定,以专业的不同划分班级、开展课程。本专业的教师将精力集中在专业课程上和专业学生的教育上,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资源多数情况下只让本专业人员使用。第二,学分制度不科学。高校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重严重失调,过于重视必修课而忽视选修课;课程任职教师单一化,学生的某一课程往往一直由一位教师讲授,没有给予学生选择教师的机会;必修课学分要求死板,年限设置上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学生没有选择专业的权限,一进入学校就强制进入某系某专业某班级。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仅仅局限在固定的院系、专业和班级里,被沉重的必修课和专业课所压制,使其难以参与到跨学科的学习当中。第三,高校没有对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在推行主辅修、双学位、试验班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不能合理地处理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的关系,尤其是对于毕业生来说,想要找工作与考研二者兼顾是很难实现的。第四,缺乏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学生缺少经验,很难准确地把握社会需求,在专业或学科选择上容易出现盲目性,而学校却经常忽视自身的引导作用,不能及时给学生提供信息咨询。第五,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运作模式不健全,尤其是在跨学科人才培养上的学费收取、课程选择、成绩管理等方面没有完善的体制作为支撑,使其处于混乱的局面,不利于跨学科人才的培养。

二、我国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

1.思想观念的制约。思想观念的制约主要体现在单一化的学科人才培养上。一方面,受儒家传统思想的深刻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一直追求单一性的教学内容,开展单一性的人才培养,现如今传统的高等教育虽然已经经过改革创新,但是单一化教育模式的影响却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消除。另一方面,受苏联高等教育体制的长期影响,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组织方式上都呈现出高度的统一性和计划性,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的特点,即使现在已经脱离了计划经济体制,这样的计划性与统一性的特点依然存在于高等教育过程中。由此看来,单一化学科专业培养观念根深蒂固,短时间内难以做出调整和改善。

2.高校性质的制约。高校实行跨学科教育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首先需要满足的就是学校的性质必须是综合性的。因为综合性高校专业设置比较广泛,课程选择余地比较多,可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选择需求,是跨学科教育开展的基础。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综合性高校数量较少,多数的高校都是单科性质的,这与历史上仿效苏联教育模式有关。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我国高校的体制、结构都在不断地优化,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高校模式。在此过程中,我国的综合性大学的数量不断增加,但是要想实现跨学科人才培养计划,现在的综合性高校还远远不够。

3.学科专业的制约。由于历史上照搬苏联高等教育模式,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受制于政府,高校开设专业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程序非常严格,高校没有自,缺乏专业设置与调整的积极性,大大阻碍了跨学科人才培养计划的开展。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发达国家的高校没有统一的专业目录,高校专业名称是由学校决定的,教师有组织课程体系的权限。比如伯克利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宗教方面的本科专业名称命名为宗教研究,而哈佛大学的相关专业则称之为比较宗教研究。当今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高校具有自主办学的权力和能力,可以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设置自己的专业和系别,以增强与社会的联系,保证专业设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基于此,我国高校从2001年10月开始,积极开展了本科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事实证明,这的确让我国的部分高校获得了更多的专业设置权限,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和调整集权的体制也有所松懈,但是绝大多数的高校仍然没有这样的权利,这在客观上限制了跨学科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

三、我国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策略

1.树立跨学科教育的观念。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模式是在专业设置基础上形成的培养方式,依然有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即明显的计划性与统一性。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没有自,难以形成有效的高校专业发展和约束机制。表面来看高校的专业数量的确增加了,但是实际上其专业面却越来越窄,造成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找不到人才的窘境。从这个角度出发,政府相关部门应适时转变思想观念,积极调整专业设置,确保专业方向的合理性,缩减专业数量,扩展专业的面向。同时,还应逐渐将专业设置的权限下放给高校,使其发挥自身的作用,开展自主办学。对于高校来说,应该积极迎合政府的政策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高度重视跨学科教育工作的开展,不断建立健全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2.建立跨学科教育的组织。纵观我国高校的管理模式,普遍采用三级管理模式,即校级、院级、系级三级。毫无疑问,这样的层级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科学管理,但是在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却渐渐成为绊脚石。比如,在层级管理模式下,各个单位行政系统会对其他工作产生种种影响和制约,这无疑加大了教学和科研管理的难度,或者在多方主体进行的研究成果中,究竟要怎样划分归属也无法明确。因此,高校应从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视角出发,充分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突破院系、学科的限制,积极成立各种跨学科的组织,在全校形成跨学科组织体系,以开展各项跨学科专业学习和交流。同时,还应将专业设置和调整的权限不断下放给院系,实现其自身的自主办学,为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打下基础。在此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科与学科之间、院校与院校之间的沟通,强化高校之间的联合办学。

3.教育设计与学科引导。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学生接受知识和技能,这样被动的学习状态是跨学科人才教育不允许的。跨学科教育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主体精神的形成,以培养知识和创新能力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为最终落脚点。由此看来,在跨学科教育过程中,基本的知识传授是第一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跨学科的基础理论教育。这就要求合理地开展课程设计,保证其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开展与之关联学科的课程设计。同时,注意处理好现代大学跨学科教育设计与跨学科大学教育结构设计的关系,使其处于健康、稳定、高效的运转状态。第二步就是以学生为主导,开展问题研究,使学生充分发挥其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可见,在跨学科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优化升级,主要表现为主动性学习、多元化学习和趣味性学习。

4.强化教师的培养力度。在整个跨学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关键的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跨学科思想认识、技能、素质。教师在讲授一种事物或现象的时候,可以结合跨学科方面的知识实现全面的分析和总结,激发学生对跨学科学习的积极性。高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打造良好的环境,积极引导教师开展多学科的学习和进修,并将跨学科进修纳入教师的考核制度中,以此来激励教师去学习和进步。同时,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积极构建不同学科的科研小组,给予科研小组稳定的资金支持,保证其活动的正常开展。

5.建立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第一,注重制度保障。高校应针对跨学科人才培养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保证跨学科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没有后顾之忧。第二,注重人员保障。结合高校自身的人力资源现状,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保证合理使用教学资源,将人员配置做到人性化。第三,注重资金保障。由于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经验不足,必然会出现很多问题,由此带来的种种支出也在所难免,高校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应提供资金支持。第四,注重教育设施的保障。跨学科人才培养势必需要大量的与之相配套的教育资源和工具,尤其是实验基地、教学场所、教学设备等,这就需要高校积极完善环境和设施建设,使跨学科人才培养能够真正开展起来。

在现代经济不断发展、竞争不断激烈的环境下,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是大势所趋。无论是对于学生自己的职业规划,还是对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甚至是对于国家未来经济的发展,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应高度重视,从实际问题出发,争取实现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卢晓东,陈孝戴.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J].教育研究,2002(7).

[2]周景辉,聂英杰.中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比较与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