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广播电视工程就业去向十篇广播电视工程就业去向十篇

广播电视工程就业去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6:21

广播电视工程就业去向篇1

关键词:广播与电视工程;项目;常用技术;思考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广播与电视项目发展迅速,尤其是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广播与电视工程事业更是扩大了自身的影响能力,不仅健全了原有的机制,变革了原来的发展模式,实现广电自身的实际作用;而且真正营造了一个属于人民的信息平台,发挥了广电应该有的中心转播作用,从实际的角度上解决了人民收听广播以及观看电视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针对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市区,广播与电视工程的革新,对于他们来说是一次大发展。但是和发达先进的市区相比,现如今的技术还是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要求我们要不停开拓创新,从而适应社会的本质发展,而这也是广播电视的终极发展目标。

1广播与电视工程项目存在的技术问题

1.1项目建设缺乏专业素质的科技人才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的广电工程越来越走向高科技、信息化的发展道路,这就要求必须要有相应的信息技术来支撑整个项目。因此,需要一批专业素质的科技人才,投入到队伍建设中。这里提到的专业素质的人才,实际上就是指那些专业能力比较强、素质突出、经验丰富的人才。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广播与电视工程主要问题,还是在于人才的养成上。整个项目中专业人才很少,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上,并且现存的人员综合素质并不高,网络信息化的能力以及经验不够丰富,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影响着整个广播与电视工程项目[1]。有一些正在建设中的工程,可能就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程的质量,而且后续的使用也会多少受到牵连。

1.2工程技术、基础设备存在缺陷

时代的变迁推动了广电项目的发展,同样,广电工程项目也要适应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就要求改变原来的传播模式,走向信息化的方向。而这个目标的实现,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需要对原来的设施进行整改,建设质量俱佳的网络线路,当然也离不开网络方面的专业人才。但是,我国现阶段部分地区的广播与电视项目却整体呈现出落后的局面,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整体改造的资金有限,政府也没有专项资金提供,完成整个工程基本都是对于平常办公费用的压缩或者挪用,这与现实中真正的广播与电视工程的项目差距比较大,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办法进行比较。第二,部分地区的传输线路出现了老化的现象,比如说传送的电缆、光缆等,因为长期的暴晒、风吹,暴露在外面的部分已经开始出现急剧的老化,这样的情况对于信号的接收有很大的影响。第三,现阶段,针对广电项目来说,还是缺乏相对应专业的管理人才,整个岗位不能和实际的现状相互结合起来,出现了高水准的人才流失,吸纳不了优秀人才的现象。以上这些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广播与电视工程项目的发展,并且不利于广播与电视工程的长期发展建设。

1.3广播与电视项目信号受到干扰

我国现在各地主要使用的信号中转站,基本上都是卫星,而卫星的使用其实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广播电视项目中运用的重要性标志。不过,使用卫星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说覆盖面积过于宽广,离地面的距离比较遥远,并且它的容量相对来说比较大,这样就会导致在信号的传递中受到太空飞行物的困扰。现阶段,我国主要用到信号传输为点对面的传输办法,这种办法受约于当前的技术,所以信号在传送的时候自然会受到干扰。

2广播与电视工程项目中常出现的雷击现象

根据第一点中的叙述,现阶段我国的广播与电视工程项目其实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在这些问题中最常出现的当属雷击现象。即使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将避雷工作提到一个关键位置,可是有些地方还是出现了雷击的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多数的广播与电视工程建筑,都建设在比较高的地理位置。卫星天线暴露在外,一旦出现雷雨天气,它是最容易被雷击的。除去这一点之外,在整个建筑建设的过程中,安全人员对于整个建筑的分布并不合理,设备和接地线之间的电阻较小,这样一来建筑设备更加容易被雷击中。另外,线路老化也会导致整个设备被雷击中,我们通过实际的观察发现,我国大多数的电缆都是在20世纪就已经建成,长时间的风吹日晒必然导致线路出现老化。这些老化的线路在进行运输电流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低频段的电磁信号,出现雷雨天气的时候,电缆的表皮的电阻就相对较小,甚至有一部分电缆的金属丝线还在外面,这些现象就直接提高了设备遭受雷击的概率[2]。

3广播与电视工程项目所提倡的避雷技术办法

在进行现代化的广播与电视工程项目建设中,我们一般提倡采用双间断避雷针的办法,去防止雷击现象的出现,而这个办法所收获的效果,基本上得到了社会大众普遍认可。我们都知道雷电自身的威力是十分巨大的,整个雷电电流以及电压所产生的效果是十分巨大的,如果雷电一旦击中相对应的设备,那么所产生的破坏力不可想象,可能还会危害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那么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发射器以及接收器在实现信号对接的过程中,对于空气中的电荷有吸收的现象,而这些电荷的吸收,就是导致容易出现雷击的最关键的问题所在,也会在无形中影响整个建筑的安全性。如果在建筑的两端进行尖端避雷放电这一工作后,那么基本上就可以很好的抑制对空气中的电荷的吸收;然后再对分支器以及分配器进行相对应的调整,这样就可以保证信号的有效传播,从而确保信号在传输中的安全性,最后达到信号输送的实际目的。目前,我国的信号电压一般都为30V左右,但仪器的接受电压却能够达到220V左右,所以在建设避雷设备的时候,要注意尖端放电电流的电流量情况,谨防出现不相符合的状况。人工电频与自然雷电的电频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可以对尖端放电的频率进行合理的调整,去扰乱雷电中的电频波段,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避免建筑和这一类的强云力电直接接触,也就可以避免雷电现象的发生。

4结论

综上所述,广播与电视项目在实际的建设中,为了保证整体电路运输的安全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包括现在的技术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但现在其实最关键的问题还是雷击现象,因为雷击的危害性比较大,它可能会影响整个广电事业的发展,所以防雷工作不可忽视。对此,应该继续对尖端放电的避雷技术深入研究,希望在后期的努力以及付出中,可以有效地避免各种雷击问题的出现,真正提升我国广播与电视行业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邹庆海.广播电视工程技术问题的思考[J].科技视界,2016(17):287.

广播电视工程就业去向篇2

与这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严峻形势不相适应的是,在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的问题上,我们广播电视系统的一些同志在认识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如下六个方面。

误区一:将广播电视数字化简单地理解为只是将传统的广播电视生产、播出、传输、接收在技术上实现数字化

基于上述认识,尽管国家广电总局已批准建立了四家全国性付费频道集成运营机构,批准了138套数字付费节目(付费电视121套、付费广播17套),已开播了107套(付费电视94套、付费广播13套);与此同时,作为拓展数字化广播电视新业务的努力,我国许多城市开始了车载移动电视的试验,网络电视试点也已启动,手机广播电视业务也摆上了议事日程。但就全国广电系统而言,数字化推进工作仍主要集中在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制作、传输、播出的数字化,有线数字电视标准制定,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城市有线电视整体平移等技术层面。

事实上,正像水之于鱼、空气之于人一样,数字化已是广播电视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现实状态。

误区二: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过于强调数字化广播电视的产业属性,淡化了其更为本质和重要的公益属性

现在许多人一提到数字化广播电视,往往与广播电视产业联系在一起,与电信、互联网的市场竞争联系在一起。在平台搭建、设备改造、整体平移等具体的推进过程中,似乎只有市场这一条路可走。这种过于强调产业属性的结果,会使我们在推进数字化的过程中遇到诸多体制障碍和行业壁垒,客观上非但不能促进数字化进程的推进,反而会影响数字化的进程。

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我国的广播电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重要的宣传思想阵地和舆论引导工具,其公益性为主的原则和特点是公认的。这种原则和特点并不会因数字化而有任何的改变。数字化的中国广播电视仍将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努力争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还是要无条件地服从于社会效益。数字化广播电视的根本任务仍然是更好地为党的事业服务,为大局服务,为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服务,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服务。这是不可动摇的显而易见的一条根本原则。正因为如此,数字化广播电视的个别业务,如付费电视,尽管具有一定的产业属性,但从整体来说,其本质属性仍是公益性。

误区三:在数字化广播电视产生布局方面,将数字化广播电视业务看成传统广播电视业的自然衍生物和当然依附者

譬如说,中央电视台旗下就有一家大型数字电视节目提供商――央视风云传播有限公司和一家大型数字电视节目运营商――中央数字电视传媒有限公司。笔者认为,这些数字付费电视公司与央视的母子关系不利于中国数字付费电视的发展。因为以收取收视费为主要创收模式的数字付费电视业务与以广告为主要创收模式的开路电视之间存在着矛盾;在受众需求和节目形态上,开路电视与数字付费电视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央视不可能不顾及占其经营总收入60%~70%的开路电视的可持续发展,而将主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前景尚不十分明朗的数字付费电视业务方面。

如今的市场竞争,已从个别业务和产品的单打独斗式的竞争的层面进化到依靠产业链进行整合竞争的层面。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上述布局和结构基本上是点式的,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其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是比较低的。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中国数字付费电视进展缓慢,尤其是北京、上海、天津这些大城市,大大迟缓于原来的预计。还有,城市有线电视数字整体平移之所以一直没能取得预想的结果,也与没有形成包括机顶盒生产、内容提供等诸多产品和服务在内的完整的产业链条有直接的关系。

中国数字广播电视产业目前的这种布局和结构的不足取之处,可通过当年有线电视台与无线电视台之间的关系的事例来加以印证。当时,一些省市的有线电视台依附于无线电视台,结果在内容生产和传输等方面处处受制于无线电视台,没能发展起来。而一些省市的有线电视台与无线电视台没有依附关系,而是展开公平竞争,结果在内容生产和传输方面的优势很快发挥出来,被时人称为“有钱”电视台。

误区四:在内容提供方面,重视传统广播电视节目的研发和提供,忽略数字新媒体中音频和视频节目的研发

有人曾争论过广播电视业是政策为王,渠道为王,还是内容为王。笔者认为,在数字化时代和“三网融合”背景下,毫无疑问是内容为王。政策是保障,渠道是载体,都是为内容服务的。无论在何时何地,无论用什么方式传播,受众看的是内容。

内容是广播电视系统的核心资源,广播电视系统在这方面是最有潜力的,在资源占有、制作能力、媒体公信力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然而,在数字化电视节目内容的提供方面,我们广播电视系统所能提供的内容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尽如人意。这就要求广播电视系统一定要在这方面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目前,人们对数字技术对广播电视的影响的关注点仍然更多地局限在传输技术的层面,其实,数字技术对广播电视节目形态的影响更为深远。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广播电视节目形态创新的方方面面。随着数字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会不断衍生出海量的音频和视频节目。由于我们目前对这些新媒体节目的研发尚处于起步和初级阶段,所以对承载海量内容的节目模板,即广播电视节目形态还看不真切,难有确切的描述。但有理由相信,随着数字技术的日益融入,这些数字新媒体中的广播电视节目形态将与我们现在司空见惯的传统广播电视节目形态有着天壤之别。

作为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者,应针对数字化广播电视节目海量、高清、便携、实时、互动等鲜明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发与传统广播电视节目形态完全不同的适合在众多数字新媒体中传播的音频和视频节目形态和内容。

误区五:与电信、互联网的融合会使广播电视业遭遇灭顶之灾,所以要御“敌”于行业之外

一些发达国家的广播电视行业和其国内电信、互联网等相关行业现已全面实现了数字化,正进入融合其他新业务发展的新阶段。为了加快国家信息化进程,我国也在积极推进“三网融合”。

客观形势使广播电视行业消极的抵御正在逐渐变得毫无意义。广播电视系统必须正视并尽快适应这种新形势,充实和丰富节目内容,提高播出传送质量,积极开展新业务,努力提供新服务,发挥广播电视传统的内容优势、网络优势、用户优势;抓住数字化机遇、应对数字化挑战,否则真的有可能被泡沫化,失去现有的传播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地位。

误区六:在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应主要以维护广播电视媒体现有形态和既得利益为依归

目前我国有关广播电视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级别不高,随意性很强,没有形成非常规范的法律法规体系。而且现存的法律法规体系主要是基于确保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垄断地位而形成的一套法律法规体系。有关保障数字化广播电视生存和发展的法律法规目前基本上还处于空白状态。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和阻碍了数字化广播电视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伴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和三网融合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广播电视业正走向一个多元化与标准化交织的领域。如何统筹数字化广播电视与传统广播电视的关系,如何统筹行业内部左右数字化广播电视业务的关系,如何统筹本行业与电信、互联网等行业相关数字音频和视频业务的关系,以及对各种传输渠道上的海量音频和视频数字节目内容如何监管等,这都为广播电视行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只有重新审视现行的法律法规,全面加强有关数字化广播电视法律法规的建设,才能切实促进广播电视业由传统模拟时代向现代数字时代转变,才能在激烈的行业博奕和市场竞争中切实维护广播电视业自身的正当和合理权益。

针对上述六个认识误区,本文相应地提出如下六条建议:

一、要对数字化广播电视的内涵和意义进行再认识

要让全系统都认识到,数字化是广播电视自诞生以来面临的最大的一场变革,这场变革远远超出了技术的范畴,涉及到广播电视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影响方式、服务方式、盈利方式、管理方式等各个层面,关系到广播电视在数字化时代的生存和发展。

二、要明确数字化广播电视是政府推动的公益性事业

要理直气壮地高举公益性大旗,争取政府的强力推动。要从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以及社会主义舆论主阵地的高度来认识和重视广播电视的数字化,说服政府将广播电视数字化作为与“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走出去”工程同等甚至更重要的公益性事业来对待,用与“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走出去”工程同等甚至更大的力度来推动和扶持包括城市有线电视整体平移在内的广播电视数字化。

三、要尽快形成符合市场运行规范的数字化广播电视产业链

要将网络电视、ip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在内的数字化广播电视新媒体作为与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同等作用和价值的一项全新的面向未来的重要事业来发展。使其在与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平等竞争中得到跨越式发展。

四、要加强数字化广播电视内容产业的生产和研发

要下大力气研究、开发、生产出海量的思想性、艺术性、感染性俱佳的,适宜在数字化广播电视新媒体中播出的广播电视节目形态和内容,以确保数字化时代的广播电视业在内容提供方面的主渠道地位。

五、要加强广播电视系统与其他相关行业的合作

要抱着合作的态度去开拓,争取在良性的竞争与合作中拿到属于自己的合理的市场份额,特别是在一些新的业务领域更应如此。

六、要建立一套促进数字化广播电视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广播电视业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顺畅完成由模拟向数字的转化,确保广播电视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合法权益和合理份额。这需要对“三网融合”这个现实课题进行具有前瞻性的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结语

广播电视工程就业去向篇3

1.现阶段新闻采编工作面临的问题

1.1内容单一乏味,形式过于模式化。广播电视争取受众的关键点就在于其内容方面,只有做贴近群众生活的内容,提高内容质量,展现具有创新形式的音频和画面才能吸引受众。而内容单一乏味,形式过于模式化恰巧是广播电视目前发展中面临的严重问题,这一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对广播电视采编工作认识不到位,没有意识到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重要性,对相关的采编工作问题没有进行系统有效的分析解决,导致问题一拖再拖。在内容上,采编工作进行中过于注重对政府部门会议的报道,贴近群众生活的题材较少,没有抓住人们日常所关心的话题。由此看出,广播电视采编工作不仅要从工作形式上进行创新,播报内容也要牢牢抓住人们所关注的热点,达到吸引受众的良好效果。1.2采编内容流于表面。广播电视采编工作往往流于表面,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造成内容没有对问题形成深刻的认识,达不到受众对所播内容的要求。广播电视采编工作在进行过程中体现的一大问题是,对内容进行采编时缺乏针对性,往往是多个角度的拼凑,广播电视内容应该是纵向、深层次发展,而采编工作体现的是横向、多角度限于表面的挖掘,造成内容没有深度的现象出现。这样的后果是造成广播电视没有起到应有的播放效果,记者的采访角度往往不是受众想了解的内容,应在日后工作过程中,加强对采编人员的培养。1.3工作人员业务素养不高。广播电视采编人员业务素养不高是目前广播电视发展中面临的另一重大问题。现阶段,由于新媒体力量的冲击,很多广播电视工作人员消极工作,看不到工作发展的前景,加上采编人才的大量流失,导致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较慢。很多采编人员在工作实践中,没有体现出专业性和高素养,对内容的采访、剪辑与报道抱着应付的工作状态,广播电视受众日渐减少。还有很多采编人员在采访过程中,没有进行专业性的采访,而是以自己的主观意识进行采访,严重影响了广播电视内容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2.创新广播电视采编工作的有效途径

2.1发展多渠道采编工作。首先,要保证广播电视采编工作紧跟时展的步伐。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工作,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挖掘内容的真相。广播电视要想具有创新性的内容,就要拓宽内容资料的收集,从多个层面进行材料的丰富,为受众提供喜闻乐见的节目。其次,以往的广播电视采编工作方式过于传统化,没有从受众的角度去看待广播电视的发展,没有更好地了解受众的心理。新时期的广播电视采编工作要从根源上抓住受众的心理诉求,展现广播电视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赢得受众的信任,这才是广播电视制胜的法宝。2.2内容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广播电视以往的横向、多角度挖掘形式要继续保留,新时期广播电视发展还要结合纵向、更深层次的挖掘,确保广播电视内容的有效性。采编工作人员要做好内容上的充实工作,思考如何才能引起受众的兴趣,让受众主动投入到节目收听和观看过程中。例如,新闻采编工作人员要从新闻事件真实性内容上着手,还原事情的真相,向受众展现广播电视存在的新闻价值。记者进行采访时,要运用理性思维进行采访,在编辑过程中,从细节入手,将新闻事件的每一个角度展现在受众面前。2.3重视采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采编工作人员是做好广播电视采编工作的重要因素,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新,要从采编工作入手,对现有的采编工作人员进行积极的培训,提升其专业知识和基本素养,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和扎扎实实的工作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对采编人才的引进工作,多方面引进采编人才,加强采编人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对工作不断充实,加强自身理论内容的扩充和新型设备的使用技能。

3.未来广播电视发展的新趋势

3.1进行深度采编工作。在新时期发展过程中,要做好采编工作的创新。实现内容上的创新,以提升广播电视内容的质量和播放价值。采编人员要多方面关注社会发展态势,注重新闻事件的挖掘与真实报道。从受众所期待的角度进行内容的介入,展现广播电视内容播放的特点和出发点。3.2提升广播电视的公信力。广播电视采编工作的进行要从提升广播电视的公信力角度入手,突显广播电视发展的时代精神,从时展方向给受众还原一个真实可靠的信息获取来源。要从政治立场宣扬积极的政治理念,跟紧党的引领步伐,响应党的号召,将政治措施落到实处。广播电视内容的播报要从引领受众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角度进行,宣扬积极向上的正确内容,从内容上做好政治导向工作,将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引领正确价值观工作做到位。3.3体现采编工作的高效率。现阶段社会发展迅速,信息更新快,广播电视采编工作要抓住这一发展要点,从采编工作自身做起,提高采编工作效率。广播电视采编工作要搞好策划,实际工作要围绕策划方案进行。要立足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需求,展现广播电视报道的时效性,将社会发展前沿最新动态提供给广大受众,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优化广播电视采编工作的方式,增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后劲。面对新时期的挑战,广播电视采编工作要从内容上、形式上、技术上进行创新,不断展现广播电视业发展的新时期特点。抓住受众的心理,从更深层次的内容角度进行广播电视的发展,促进广播电视发展的进程。广播电视要做好创新工作,延伸广播电视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从更高的层面上展现广播电视发展的创新角度,是新时期广播电视发展面临的新要求。只有将广播电视工作做到位,才能激励广播电视工作不断地发展前进。

作者:张安玲单位:榆林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李芬.新时期广播电视采编工作的发展[J].西部广播电视,2016,07:140.

[2]李莉娜.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4,21:105.

广播电视工程就业去向篇4

我们*县广电局干部职工欢聚一堂,总结过去,表彰先进,部署工作,谋划未来。这次会议,不但是工作的总结表彰安排会,更是广电局团结一致、顽强拼搏,由胜利继续迈向新胜利的鼓励加油会。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辛勤耕耘在广播电视工作一线的全体同志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向在20__年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大家拜个晚年。过去的一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我县全体广播电视人不断发扬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在各种困难和矛盾交织的情况下,取得了令全县社会各界和全县人民满意的业绩,为全县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可以说,20__年是我县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史上一个喜人的里程碑。对此,县委、县政府是肯定的。纵观全年工作,可以总结为三高一强。一是通过扎实的政治理论学习、完善的内部管理,激发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体工作人员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普遍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全局呈现出人心思进、团结向上的喜人局面;二是通过改革新闻宣传,广播电视在围绕全县中心工作宣传上,舆论引导力大为提高;三是通过县台节目编排的改革,日趋走上现代化、新颖化的轨道,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电视台的收视率大大提高;四是通过领导班子建设,局班子团结一致,敢谋大事,善干实事,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不断增强。

回顾成绩,人心振奋;展望未来,信心百倍。面对党和人民对广电工作的新要求和日新月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广播电视事业的任务更加艰巨,矛盾更加突出,困难也更加显著。如何再接再厉,做好今年的工作,×××局长已讲了很好的意见,我完全同意。下面,我想讲四句话,也就是“围绕一个中心,明确一个目标,造就一支队伍,干出一流成绩”,供同志们参考。

围绕一个中心,就是我们广播电视工作必须围绕全县两个文明建设这个中心,积极营造有利于发展、有利于团结、有利于安定的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因此,我们广电局的全体干部职工一定要认识到我们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我们肩负着宣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宣传科技文化知识,活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两个文明同步发展的重任,以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分析我县今年工作重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业化发展等方面做好宣传。大胆推陈出新,为人民群众奉献更多的优秀精神产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努力营造团结奋进、昂扬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全县工作大局服务。

明确一个目标,就是我们要立足于自己的工作实际,发扬成绩,加快发展,争创全市乃至全省先进县局。我这里提的这个目标不是很高,相信经过一年的努力一定会达到。大家可以想一想,八年前局台合一时,我们的广播电视事业是一个怎样的现实。办公大楼破烂、拥挤、不够用,编采设备落后,节目收视效果很差,有线电视发展缓慢,干部职工士气不高,广电局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烂摊子。但经过几年来的发展,特别是×××局长到任以后,广电局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广播电视新办公楼启用,编采设备的大幅度更新、城区光缆改造的顺利实施等都是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进行的。现在,我们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尤其是有我们一支素质高的电视人,争创全市、全省先进县局一定能够实现。

造就一支队伍,就是要通过各种卓有成效的措施,不断加强人才建设,培养一支能够适应新形势、政治立场坚定、工作能力强、思想素质高的现代化广播电视人才队伍。拥有人才是干好任何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尤其是提高舆论宣传的行业更应该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所以,我们一是要不断完善竞争激励上岗、双向招聘制度,实行“能者上、劣者下、庸者让”的用人机制,使每个新闻工作者时时有压力,形成奋发向上、争创一流的良好局面;二是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优秀编采人员进行深层次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三是要经常性对新闻工作者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敬业精神。总之,要经过长期的努力,真正使我们广播电视局成为人才荟萃的行业。

广播电视工程就业去向篇5

同志们:

从今年工作情况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广电系统行风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成效明显。主要特点体现在:一是各级广播影视部门和单位建立和落实以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的制度,建立和落实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的责任制度,建立和落实纪检部门具体协调监督的责任制度,切实把行风建设作为立台之本,摆上了重要位置。二是从制度保障入手,在实践中逐步健全和完善行风建设和防腐倡廉的长效管理机制,强化了综合管理、自律规范、责任追究和严格监督。去年我们总结了行风建设六个长效管理机制,被省纪委评为创新奖予以了充分肯定。三是集中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先后对广播电视广告、电视购物、电视剧播放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对少儿节目进行系列性监测评议,对视听网站加大监管力度,严肃查处了一些违规行为和低俗之风。有问题敢抓敢管,查处问题不护短,通过严肃处理、加强教育、规范引导等工作,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管理环境。四是重在教育和思想引导,从根本上、源头上解决问题。把行风建设与防腐倡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与开展“双服务”活动结合起来,与开展队伍培训工作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广电系统广大从业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树立行业的整体形象。这些基本特点既是我们工作实践的总结,也是今后工作需要继续坚持和不断深化的方向。在这里,我代表省局党组对大家付出辛勤努力的工作成果和对全省行风建设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就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全省广电系统行风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再讲几点意见。

一、准确把握广播影视的双重属性,坚定行风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的主导方向

广播影视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个行业,既有意识形态的属性,又有产业的属性,既有宣传教育的功能,又有文化娱乐的功能,既有社会效益的需求,又有经济效益的需求。此外,还要看到由于现阶段广播影视事业主体和产业主体这两者区分界定还不够明晰,制播分离改革还没有全面推开,在双重属性、双重功能、双重效益相互交织,事业、产业主体混合运作的情况下,就势必会造成有些播出机构片面追求收听收视率,偏重经济利益因素的驱动,一味追求或者迎合部分听众观众的低级趣味,造成节目低俗庸俗媚俗,出现了新闻节目娱乐化、少儿节目成人化、购物节目膨胀化、法制节目故事化、娱乐节目同质化等倾向性问题。加强行风建设,我们必须正视和解决好这些问题。

对此,行风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要准确把握广播影视的双重属性,自觉遵循宣传文化规律、新闻传播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引导和监督播出机构、单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相统一,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主心骨,把好主方向,唱响主旋律,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坚决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把牢与把握做好广播影视工作的主导方向。比如在收视率评判上,就要坚持真实、公正、规范,讲究职业道德和行业操守,这样才能维护广电发展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同时,要按照中央和省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广播影视事业、产业做优做强,大力支持和推进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手段的创新发展,不断壮大广电主流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二、紧密围绕全局工作实施有效监督,发挥行风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的保障作用

行风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要紧密围绕党和政府的全局工作和中心任务来抓,自觉做到心系群众、服务大局,努力在广播影视主体任务和重大工作中发挥有力的推动作用和保障作用。当前,要重点围绕以下全局工作来加强行风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

一要围绕全面加强全省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改革发展来开展工作。全面加强有线数字电视发展,尽快实现由小网变大网、模拟变数字、单向变双向、看电视变用电视,这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广电系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根据中央的要求,有线数字电视要实施联合发展、整体转换、双向改造、内容开发“四位一体”整体推进,在时间要求和目标任务上都有非常明确具体的规定。目前,我省有线数字电视有了较快推动和发展,但总体上依然处于资源分散、网络分割、各自为战、模拟单向的局面,这种现状已经适应不了信息化、网络化、规模化的形势要求,成为制约广播影视业更好更快发展的瓶颈和难题。我们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结合**的实际,切实重视和抓好有线数字广播电视发展工作。各级广电纪检监察部门要紧密配合这项重大工作,加强行风建设,引导和监督本地区本单位树立和深化战略意识、大局意识、发展意识、惠民意识、整合意识和共赢意识,打破地域观念和局部利益,着眼全局和发展,真诚合作、参与联合,实现省委确定的决策部署,以华数为主体,构建全省有线数字电视联合发展平台,让全省人民享受更好的有线数字电视的信息内容和互动业务服务。

二要围绕全面推进广电惠民服务工程来开展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广电系统努力开展“村村通”、“村村响”、“广电低保”、无线覆盖、对农节目服务、农村电影放映等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今年8月25日省政府召开全省广播影视惠民服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深入开展广电惠民工作又做了全面的部署和要求,省广电局专门制定下发了广电惠民服务标准。总的要求是,今后这项工作要从实施工程建设转入全面构建广电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来,向着优质化、数字化、均等化更高目标迈进。行风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要围绕广电惠民工程建设,按照广电惠民服务标准,加大督查力度,提高工作水平,保质保量地完成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各项任务。特别是要针对广电惠民服务工程中推进的难点问题进行有效监督。现在广电惠民服务“六大工程”的难点在“村村响”工程。对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来讲,要树立社会责任意识,认真承担这项工程建设,不能只顾趋利因素而影响工作进度。同时,要抓好节目内容建设,让老百姓愿听想听。要考虑到群众收听习惯,注意调整传送时段安排,不能沿用送下去就了事的老思维老办法,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努力认真把好事做实做好。广播“村村响”工程,一定要实现乡有广播站、村有广播室,户内户外结合,保证党和政府声音通达到千家万户,这个目标我们不会放弃,但方式方法要注意改进。各地行风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就是要监督和推动这个目标的实现。此外,在广电惠民工程中还要加强对工程各项专款使用的监管,确保专款专项使用,让基层满意,让老百姓高兴。

三要围绕规范管理广播电视播出秩序来开展工作。为了规范广播电视播出秩序管理,国家广电总局最近制定下发了一系列的管理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包括《广播电视节目监管细则》、《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的管理办法》(61号令)、《加强电视购物、短片广告、居家购物节目管理的通知》(71号文件)、《加强互联网视听节目内容管理的通知》等等。这些法规和文件对该做和不该做以及违规处理方式都作了一些硬性规定。行风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要了解广电法规文件,自觉依法依规办事。要从维护文化安全,坚持正确导向,维护人民文化权益的高度,监督和引导各播出机构、单位进一步提高社会责任感,强化和完善自律机制,严格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管理到位,防止出现重大责任事故发生。对群众反应强烈的突出问题,对事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对影响广电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行风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必须要摆上位置,常抓不懈,抓出成效。

行风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在围绕全局工作实施有效监管过程中,要抓重点人员、重点岗位、重要环节。重点人员,首先是抓好领导层面的教育和监督。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廉政建设的“四个文件”精神,强化领导责任追究制度的落实,增强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执行意识和纪律意识,只有领导层面的自觉才能带动团队的自觉,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决策部署上来,体现到认真贯彻执行法规制度上,保证整个行业有系有统、和谐发展、科学发展。二是抓好宣传采编播人员包括主持人的教育和监督。教育和引导他们增强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提升思想素质,特别是对重点培育的品牌栏目、品牌主持人更要倍加关注和引导,多加提醒,尽到监察管理的责任。三是抓好广告营销人员、设备采购人员、工程项目建设人员的教育和监督。行风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要在严格执行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多做规劝提醒工作,不要怕得罪人,不要怕面子下不来。由于纪检监察部门的及时提醒杜绝可能就要发生的问题,任何一位领导和同志都会从内心感激我们纪检战线同志们的。

三、主动适应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趋势,不断拓展行风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的管理领域

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新闻传播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舆论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当今互联网已经成为宣传思想工作和文化传播的新阵地,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新空间,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同时,也成为各种思想交流的集散地,成为意识形态交锋斗争的主战场。由于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存在主体多元、互动跨界、传播广泛、隐蔽难管等特性,与传统媒体相比,它对安全播出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和危险性。因此,行风建设要高度重视新兴媒体的发展,重视研究新兴媒体的监督管理,积极探索新兴媒体行风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总的来说,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是抓发展,一手是抓管理。要认真领会和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积极利用、大力发展、科学管理”的工作方针,大力鼓励和支持广电传统媒体进入新媒体领域,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主动占领新阵地,抢占新市场,以在未来“三网融合”中努力占据主导地位。要加强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以管理促发展,以管理保安全。要严格主体准入制度,对新媒体要严格资格准入。要着力抓好重点对象的管理,把视听网站和手机新媒体的管理摆上日程。要健全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增强社会监管的力度,严肃查处有害信息传播行为。要广泛开展网络文明建设活动,加强引导文明上网、文明办网,营造健康网上文明环境。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主动参与和积极介入到对新媒体管理措施的研究、制定和落实中去,通过有效监管,确保网上视听节目信息内容安全,全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维护广播电视的良好形象。

四、切实重视广电纪检监察队伍建设,认真履行行风建设的重大责任

加强广播影视行风建设,纪检监察部门和干部责任重大、任重道远。责任重大,是说从事这项工作事关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事关广播影视持续全面协调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和根本利益。行风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任重道远,就是说防腐倡廉和行风建设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任务,必须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复杂性、反复性、艰巨性,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落实长效的管理措施,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抓好防腐倡廉工作和推进行风建设。为此,纪检监察干部首先要认识到自己肩负的政治责任,“打铁先要自身硬”,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断提高学习能力。要切实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基层组织的要求,遵照中央领导同志最近提出的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指示精神,通过学习努力提升自身政治素质、思想境界、业务能力和工作才干,不断改善知识结构,拓宽工作视野,胜任本职工作。

广播电视工程就业去向篇6

[摘要]:当今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要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不仅需要强大的硬实力作基础,而且需要强大的软实力作保证。电视媒体作为信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1年12月24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开始实施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大力推动影视文化企业和产品走出去。在短短的几年里,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加强了全球覆盖,中国电视节目通过各种渠道进军海外市场,不少优秀作品频频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然而,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的现实,当今国际传播仍然为西方媒体所主导,西方主流社会仍然很少能从我们的影像中了解今天的中国,这就需要我们实事求是地审视当下的中国电视对外传播并找出改进的办法。

一、现实解读:从对外宣传到对外传播

当今中国电视对外传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态势呢?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央电视台就开始与国外电视媒体开展各种业务合作并开办了英语频道。目前,中央电视台有中文、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四个国际频道和一个长城平台,节目覆盖13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文国际频道实现了亚洲、欧洲、美洲分版播出,英语国际频道在42个国家和地区入户总数达5000万,中文国际频道在海外入户超过1500万。长城美国平台用户数5.7万,成为北美最大、成长性最好的中文平台。此外,一些地方电视台也陆续建立自己的对外窗口,如黄河台、神州台等先后在境外落地。133229.Com同时,我国的影视产品也通过各种管道销往海外市场。那么,整个传播效果如何呢?我们一直缺乏我国电视对外传播效果的定量分析,最近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开展的研究项目《内地电视在香港传播研究》,率先采用问卷调查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内地电视在境外传播进行了研究,调查的结果并不令人乐观,平均六个香港市民中仅有一人看内地电视,且收看的时间都不长。[1]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我们的传播力更弱。对此,中央电视台赵化勇台长认为:“这一现实,迫切需要我们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积极有效地影响国际舆论,变相对被动为相对主动。”[2]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呢?观念创新恐怕是最为关键的。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传者和受众是“走出去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先来看一下传者及其传播观,即我们的外宣工作及指导思想。长期以来,对外宣传一直是我国广播影视工作、新闻报导和文化交流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宣传”在英语里是一个贬义词,外国人对宣传是十分反感的。bbc中国及北亚区总监李文认为:中国对外宣传是报喜不报忧,甚至夸大拔高,这样一来就会有两种效果:要么觉得你是假的,因为没有哪一个国家好得没有任何问题;那么就是觉得中国实在是太强大了,如此就为“中国威胁论”提供了口实。这说明我们对外宣传无论是传播观念还是表现方式都是比较陈旧落后的。美国杜克大学中国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刘康教授认为,中国的“外宣”模式是冷战与革命时代意识形态的产物。他的观点至少代表了部分海外学者的看法。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已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为此,我们应该变对外宣传为对外传播,引进现代传播理论来指导我国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

那么,什么是对外传播呢?“对外传播是指一个国家或文化体系针对另一个国家或文化体系所开展的信息交流活动,其目标是要信息接受国了解信息输出国,培养其友善态度和合作愿望,并创造一个有利于信息输出国的国际环境,取得最高程度的国际支持和合作。”[3]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在对外传播中除了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之外,还存在着一些障碍,主要在两方面:一是文化差异方面的障碍,对外传播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传播,你认为是好的节目,人家不一定喜欢看,甚至看不懂。有些节目在国内热播,但在国外却反应冷淡。比如有一部中国纪录片《一个作家和一个城市》,国内评价很高并获大奖,但老外就是看不懂。所以说我们要学会用世界的语言来讲述中国的故事,这样才能让国外观众看得懂、喜欢它。二是意识形态方面的障碍,社会主义中国在西方国家眼中还是一个异类,尤其是美国主导的西方话语霸权给我们的国际传播设置种种障碍,让我们遭遇文化贸易壁垒,这是一场政治与文化的博弈,这需要妥协,需要策略。如中央电视台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合作的纪录片《故宫》,中央电视台制作一个12集的国内播出版,同时国家地理频道剪辑成一个符合外国人观看习惯的上下两集的海外播出版。

“走出去”是从传者角度说的,是指传播区域由内向外;“走进去”则是从受众角度来看,是指传播的目标和到达的效果。中央电视台频道在海外落地,进入当地有线电视网,这叫“走出去”,但还要人家选择你这个频道,并且能看懂它喜欢看它,这才叫“进出去”。那么,中国电视对外传播的受众群是哪些人呢?我国对外传播的目标受众可分为三大人群:外国人、海外华人、港澳台同胞。目前我们影视节目在西方国家影响还很小,像张艺谋、贾樟柯等人在国际获奖的影视作品还是凤毛麟角。现今中国电视节目大多只能进入海外华语电视台和港台地区,小部分进入到包括日本、韩国在内的亚洲国家。显然,中国电视走出国门后,能够走进去只是目标国的少数族群——当地的华侨和华裔。目前我国广播影视“走出去”的对象主要是海外华人(华侨、华裔)与港澳台同胞,据不完全统计这个受众群超过6500万。但即使面对这样一个人群在传播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力量分散,目前中国国内电视台和频道进入美国有线电视网络的有30多家,主要的传播对象都瞄准了人口不到300万的华人华裔人群。二是语言单一,我们面对的主要是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第一代移民,而对于第二代、第三代华人(华裔)影响则要小多了。融入所在国社会的华裔已成为不会说中文,不熟悉中国文化的“香蕉仔”(黄皮白心),而这些华裔在海外华人社会中将逐渐成为主体,他们将成为我们对外传播的主体。当然,更大的受众群还多种语言多元文化的世界各国人民,尤其是英语国家的民众,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影响力更弱。

诚然,中国电视要进军强势的英语世界和西方社会谈何容易,但是并非没有可能,半岛电视台已经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世界需要多种声音,一个更加开放的媒体是进入国际传播的前提,中国电视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和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是否具备进入全球传播的条件和契机呢?说到条件,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电视走出国门尚在起步,要实现全球传播和走进西方社会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这需要我们从传播观念和传播机制上审视我们的对外传播,同时我们应该积极进行传播策略上的创新,探索中国电视对外传播的最佳路径和新的模式。

二、路径创新:从自建管道到“借船出海”

研究对外传播,不仅仅是传播学范畴的问题,还需要解决媒介管理方面的问题。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实施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概括起来三大任务:增强广播影视有效覆盖、扩大广播影视产品发行和建立广播影视交流平台。那么,中国电视如何去完成这些任务呢?

目前中国电视“走出去”的传播路径主要有两种:第一条路径是自建渠道,即通过中国电视频道在海外的落地或影视节目自办发行,直接掌控平台和收益。我国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自启动以来在这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然而,正如支庭荣博士所说:“世界是平的,传媒是凹的。”[4]要越过对外传播的鸿沟,要突破传媒市场的壁垒,单凭本国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第二条路径是“借船出海”,通过对外交流与合作传播本国文化,已经成为很多发达国家输出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借船出海”在媒体运作上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拓展:

1、业务合作与内容提供

我们通过和国外媒体的合作,积极向海外主流媒体供片,让我国的影视节目逐渐进入海外市场,其赢利模式主要是出售节目的海外播映权。目前,中央电视台与200多个媒体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美、法、德、日等20多家媒体机构签订了框架性的合作协议;建立了遍布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的国际营销网络,每年向海外媒体机构销售近10000部集电视剧、纪录片、专题片等各类节目。如中央电视台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合作的《故宫》,借用地理频道的品牌和管道把这部

2、合资合营传媒和频道

我们与境外媒体合办公司和频道,把

“家娱频道”是总部设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的中文卫星电视频道,是广东台第一个与境外媒体合办的电视频道。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谈判,在2005年6月,和马来西亚的一家电视制作机构合作开办。“家娱频道”目前主要是面向东南亚的华人,经过一年半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了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老挝等国家的一些有线电视网,并且还进入了马来西亚的手机电视网。

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广东台利用自身所拥有的节目资源优势,支持、配合香港爱国爱港资本机构新开办一家粤语电视媒体,籍此扩大电视外宣阵地,加大对粤港澳大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宣传力度,扩大广东乃至中国内地对港澳地区的文化影响力及文化凝聚力。通过几年的前期谈判,2005年6月1日,经过与香港合作方的协商,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2007年4月“点心卫视”通过亚太6号卫星发送上星,同时在香港now宽带网播出。

3、借助新媒体开拓新领域

“借船出海”中还有一条重要的“船”就是新媒体。新媒体给传统电视和对外传播展现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广东电视台把他们的“走出去战略”与“新媒体战略”组合成产业化发展的“蓝海战略”,他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拓展境外市场的时候不失时机地抢占新媒体市场。在对外传播中,良好的平台通道是关键。因此,广电系统的新媒体布局最终必然要考虑的是如何与电信运营商合作,这才是新媒体战略是否能够真正实施的关键所在。新的媒介技术给电视带来更多的传播管道,同时在内容供应上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广东电视台瞅准这一机遇,利用多渠道多方式在对外传播中寻找合作机会,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广东电视台在进军境外有线电视的同时还进入宽带网,而且大胆地引进风险投资,毅然收购香港3g手机,进军境外手机电视,开拓多媒体对外传播的空间。

在中国电视对外传播的策略选择上,“借船出海”无疑是最佳的进路,因为它有两大优势:一是节省运营资金,二是有利于本土化传播。问题是如何更好地实现本土化传播?这就需要中国电视对外传播的组织模式进行创新。

三、模式创新:从“放水养鱼”到“市场导向”

中国广播电视拥有一个庞大的外宣体系,中央电视台及各省级电视台都设有司职“外宣”的海外中心或国际部,负责制作供海外播出的电视节目。我国电视外宣从邮寄磁带到卫星直传,从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从传统媒体到网络媒体,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互动,在“硬件”上发展较快;但我们在创作理念、内容生产和节目运营等“软件”上变化不大。存在宣传味浓、形式呆板、运营不佳等问题。而市场拓展不足和产业功能欠缺则让中国电视对外传播方面陷入投入不足,资金捉襟见肘的窘迫。如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每天都制作三个不同的播出版:一是在省内播出的版面,第二个是面对海外粤籍华人的珠江频道海外版,第三个是香港版,进入香港有线电视网播出。目前基本上还是赔钱赚吆喝,又叫“放水养鱼”,就是用电视台其它项目经营的收入来补贴外宣节目的亏损,即重在培育观众,不求经济收益。长期以来,我国外宣节目由于重生产轻经营、重政治轻市场,采取的是“以内养外”的经营方针,即以国内经营收益来补贴海外运营的亏损。节目出口只求社会效益不讲经济效益,这在短期内不失为一种策略。但长此下去就会陷入节目制作资金短缺、自身造血功能不强的困境,节目生产更多的是为了获奖而不是为了受众需求,势必影响节目整体质量和对外传播的可持续发展。

从传播主体来看,目前我国的对外传播基本上由国家唱主角,以政府为主导,民间传媒和民营企业的比重还很低。如何让民营影视和资本市场在对外传播中扮演更加积极角色,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中国民营影视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尤其在北京和广东,前者地处国家政治文化中心,有着十分丰厚的人文资源和制作资源;后者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经济发展领先全国,市场体系比较完善,民间资本实力雄厚,这些地方都为民营影视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土壤。中国电视“走出去”战略应充分利用民营影视制作这股力量,为此,一方面我们要推进制播分离,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办电视;另一方面整合中央与地方各种资源,组建进军海外市场的“联合舰队”。

海外很多观众,对中国的了解往往来自影视剧,文化的传播是通过作品潜移默化来实现的。近些年国产电视剧的海外销售在走下坡路,这是让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由我国传统的影视生产体系所决定的,重创作轻市场、先生产后发行,而当今好莱坞电影公司都是发行公司,面向全球,以销定产。二是我国影视制作业总是认为国内市场很大,能在这块大蛋糕中切一点就可以了。从创作源头就没有考虑过海外市场,节目怎么可能卖得出去?那么,如何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海外市场?与境外广播影视制作业同行展开更密切的合作是关键的一环。合拍的着眼点,应该放在海外市场。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副主任张子扬则明确地提出:“两岸三地合作,现在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大家应该强强联合,即整合各自最优秀的那部分资源,创作出能够传递‘大中华文化’的作品,以此开拓亚洲市场,与日韩展开争夺。”[⑤]促进大陆与港澳台电视媒体的合作,是实现华语电视全球传播的第一步。

面对全球传播的国际竞争,中国电视对外传播的内容生产还缺乏竞争力:一是题材单一,创新不足。目前许多国内影视公司热衷于古装剧和历史题材的节目制作,其实当今世界更关注当下的中国,外国观众更希望了解现实的中国社会。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类影视节目由谁拍更好?外国人不了解中国的国情,中国人也不了解外国人的欣赏习惯。最好的办法就是联合制作合作经营,如中央电视台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英国的bbc、日本的nhk及“discovery中国新锐导演计划”等都是跨国合作。为此,我们还要建立和完善各种合作机构和交易平台,如中央电视台国际电视总公司、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等。二,“走出去工程”既要有质量还要有数量,单凭一两个电视台自身的力量是无法生产出足够的优质内容的,各自为政的国内电视台和民营影视企业必须组织起来形成合力,中国电视的对外传播不仅需要内容生产商,更需要内容集成商和内容运营商。这里也有一个观念更新问题,就是我们不仅把电视节目看成宣传品和作品,看成一种打入国际市场的内容产品和文化产品。我们希望出现更多从事中国电视产品国际贸易的专业公司、中介和媒介运营商,不管是民营的还是国外的。

当今对外传播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实施的,因此研究对外传播,不能离开传媒经济的范畴,不能离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现实背景。市场是检验产品的风向标和重要标准,只有受到国外观众的欢迎才能证明你的产品(节目)不仅“走出去”而且“走进去”了,中国电视只有取得海外市场的收益才能证明你的产品出口是成功的,中国电视媒体只有变“以内养外”为“以外养外”,即指中国电视对外传播直接在海外市场运营中取得收益,只有这样才能说明中国电视拥有了广泛而忠实的海外受众,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对外传播活动既是一种传播行为,也是一种经济行为,以市场为导向的对外传播还有多种运营模式:版权输出、版权合作、资本运营、海外上市等,通过这些新的模式,既可以建立利益共同体,又可以更好地实现本土化传播。至此,中国电视要创建对外传播新的运营模式:应该充分利用传媒市场的杠杆作用,以市场为导向推动电视节目运营产业化,政府积极引导和大力鼓励民营影视企业走出去,而且加强和扩大与国外媒体的合作,做到国有、民营和外资“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实现“以外养外”的良性循环,同时不失时机地进入新媒体领域,建立一个跨国界跨体制跨行业的国际传媒产业。

“在注意力发挥作用的领域,经济学规律无处不在:在影响力发挥作用的领域,文化的、符号的力量举足轻重。”[5]中国电视作为一种文化产品,真正的“走出去”,不仅仅是节目卖出去,而是文化输出去。我们的文化为对方所接受,才能真正做到“走进去”,走进西方主流社会中去。因此,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注意力经济,而且是影响力经济。“走进去”的关键就是如何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令人遗憾的是一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为我所用,如美国人制作的《花木兰》和《功夫熊猫》。“如果中国文化创意不能借助市场力量,将自己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中国文化在全球的话语权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威胁。”[⑦]从落地到入户,从认知到认同,由局部进入到全面渗透,由“走出去”到“走进去”,我们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市场化的目标是实现中国电视“走出去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本土化的目标是实现中国文化的全球化传播。

[注释]

[1]谭天: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2007年度重点课题《内地电视在香港传播研究》

[2]赵化勇:《充分发挥电视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人民日报》2008年03月26日

[3]廖声武:《全球化时代我国的对外传播策略》《湖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广播电视工程就业去向篇7

关键词:广播电视;自动化控制系统;监控管理;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广播电视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愈发重要。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既可以把广播电视当做获取知识的渠道,又可以把广播电视当做娱乐休闲的一种方式,这样一来,就加深了人们对于广播电视的依赖。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广播电视的服务质量,很多现代科学技术也被应用到了广播电视发射台中,其中自动化控制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下面笔者就来谈一下广播电视发射台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特点和结构,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广播电视节目的对外输出,不仅仅是一个输出和接收的过程,要成功将一个电视节目展现在千家万户的电视荧屏之上,这其中有着一个相当复杂的流程。对于如今电视台的运行而言,确保广播电视的播出安全,技术上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这也是发射台站最为关心的问题,当然,一批高素质专业人员的协助也是同样重要的;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受制于技术水平,只能依靠人工进行相关工作,工作人员不仅要操作广播电视的播出流程,同时还要依靠这些工作人员发现并及时处理播出中出现的各种安全问题,大大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同时,也带给他们很大的精神压力;然而,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纵使他们有着高度负责的工作状态,影响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问题仍是时有发生,如何进一步提高安全播出的效率呢?在网络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这个问题终于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了。在自动化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辅之以计算机网络,建立起来的广播电视发射台自动化控制系统,大大提高了安全播出的效率,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人力的投入。下面,就对广播电视发射台的自动控制系统进行简单的阐释。

一、发射台自动化的特点

实现对发射台在广播电视节目的传输、调度、发射以及监测等环节的控制、监测和管理,这是发射台自动化的最重要的核心功能。该系统,是一个综合的集成体,延伸的环节较多,具有分布式控制的特点,各个环节的进行是独立的,在某一环节中出现问题或故障,对其他系统以及整个系统的正常工作,不会带去任何阻力。当然,这个系统在正常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的统一认证,该系统的安全也需要相关人员进行监控,是人机共同工作的综合集成体。

二、广播电视发射台自动化控制系统结构的分说

(一)自动播出监控系统。自动播出监控系统包含有信号质量检测子系统、自动监控子系统、机房运行管理子系统。,它的核心任务是保证发射台的信号发射播出以及播出时的信号质量。其中,播出监控系统中最主要的是发射机自动监控这个下属系统,因为这个下属系统又肩负了状态监测和运行控制这个很重要的职能。而信号监测系统,它的核心任务则是要对发射机输出和输入的信号进行自动监测,并将这些信号进行重新编码和压缩,这样以后将这些数据提供给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监控,实现了人机的工作整合,提高安全播出效率。

(二)环境监测系统。此处的环境,不仅仅只是广播电视发射台的外部环境,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机房监测、后台视屏监测以及台站巡检管理等部分共同构成了环境监测这个大的系统。其中,机房环境监控系统主要是从事对机房所进行的数据进行存储记忆分析工作,同时也肩负着在异常情况下的报警任务;针对具体的工作任务,可以得知,传感器组和信号监测报警服务器就是该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那么,现在可以来谈谈视频监控系统了。众所周知,广播电视节目都需要通过视频来进行传输,由此可知,这个系统的重要性。视频监控系统,是要对发射台中的一些重要场所进行实时的监控和录像的;具体点说,该系统的主要任务包括了针对系统中的重点部位异动进行报警,和对一些视频录像资料进行保存和实时监控,具有重点部位异动报警、视频资料保存、实时监控以及网络监控视频画面等一些具体的功能。视频监控系统,从系统上来分的话,可以分为前端监控部分、网络传输部分、集中监控部分这三个部分。前端所用的监控点,广播电视的工作人员可以对其进行实时的浏览以及监控,从而减少安全播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安全播出效率。

(三)台内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台内管理综合系统,是将服务和管理综合在一起的部门,主要是一个集成部门,这个系统,主要是通过网络来对台内的日常工作进行管理,并保证其正常运行。这个系统具有可以将台内的日常工作进行信息化和集中化监督的功能,从而提升广播电视输出台的整体运转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三、发射台自动化建设的意义

21世纪,信息产业蓬勃发展,可以说,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当今社会的各行各业。广播电视相对于网络信息技术而言,是传统的传播媒体,虽然受到了来自网络发展的压力,但是人们对其的使用率仍然很高;同时,信息技术革命也在催生着广播电视的革新。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多层次,现代化的广播电视覆盖网,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收益于广播电视节目。此时,借助于信息技术革命的成果,广播电视发射台进入了自动化建设时期,减少了人力的输出,提高了发射台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采用智能化的监管和监控措施,及时发现并成功避免了很多潜在问题的发生,大大提高了发射台的安全播出水平;当然发射台的自动化还同样促进了台内管理工作向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总而言之,自动化建设是发射台的一次新革命。

四、结束语

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极大的变化,广电行业也在悄悄兴起一场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革命,其中自动化建设就是受益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一项成果。自动化控制系统,已经渗入到了广播电视台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并积极促进发射台管理方式向规范化和科学化方向转变,于此同时也极大提高了发射台的管理效率提高了安全播出水平,促进广播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善峻.浅谈广播电视发射台自动化控制系统[J].科技创新2012(8)

[2]王滨祁良李家峰.浅谈广播电视发射台的自动化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11(6)

广播电视工程就业去向篇8

我国的广播电视改革至今已有十几年的时间,尽管改革使我们在观念更新、体制调整、业务改进、技术进步等诸多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广播电视并没有从本质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产生变化,仿佛还是游离在市场经济之外的一个特殊系统。计划经济的观念和做法仍在这个特殊系统中沿袭:不计投入产出,不讲资源优化配置,过于强调政治属性而忽视产业属性。

在我们的笔下、节目中对那些经受不住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而破产倒闭企业的报道早已屡见不鲜。但是如果我们自己不居安思危,早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也许有一天我们曾报道过的故事就会发生在我们的身上。

如何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的激烈竞争中不断增强竞争力,从而立于不败之地呢?

一、彻底改变从业人员的心智模式

所谓心智模式是指人们长期从事某一项工作而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人们的心智模式一旦形成就具有凝固性,不易改变。

作为一种媒体,广播电视一直被看作是事业单位、文化机关、宣传部门,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受此观念的影响,广播电视长期以来发挥的是宣传工具的作用。市场竞争是残酷无情的,这种计划经济体制的心智模式毫无疑问是不能应对市场经济的挑战。为了摆脱这一窘境,媒体煞费苦心、不厌其烦地改版,而始终不见起色。方法、形式、技巧的翻新难以掩盖其计划经济心智模式、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要求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随着改革的深入,广播电视的信息产业属性被发掘出来。目前我国的广播电视机构都面临着国家财政逐步减少拨款数额,直至停止拨款,自负盈亏的压力。而另一方面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的遥控器在受众手中平均几十秒就换一次台,广播收听率则由1992年的57%降至1998年的44%。广播电视既然是一种产业,就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媒体走向市场以后,出现了一个最大矛盾是如何解决报纸和电子传媒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换言之,一方面传媒似属国有,他们的政治性质未变;但是另一方面,传媒在经济上获取了一定的独立地位,他们必须要十分重视发行量和收视(听)率,因为失去受众他们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这就迫使广播电视行业的从业人员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过去的心智模式,树立"以受众为中心"和"产业经营"的观念。

二、建立全新规则,实施组织创新

心智模式的转变绝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还需要借助外力,这就是规则和组织创新。其中,规则应是制度的一部分,它是广播电视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传统的广播电视在运作时也有规则和制度,不过那是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形成的,适于那个历史时期,而与市场经济的要求可以说是不相适应的。而目前我国的广播电视系统实行的还是行政机关管理模式,政企不分,以政代事,条块分割,封闭运行。这既削弱了广播电视参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动精神,也抑制了广播电视系统优势与整体功能的开发。

如何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竞争的广播电视系统的规则与组织呢?这需要通过改革使广播电视媒体成为独立的节目传播和文化产品、信息服务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成为法律允许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特殊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要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在保证传达政令、正确导向、维护国家与社会稳定的前提下,稳步实行公司制改造,政府可以通过董事会或经营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对台长或总监实施监督。中央通过宏观调控,使广播电视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减少重复和浪费,最终使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走向集约化,实现集团化发展,在国际新闻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在这样一种全新的规则和组织创新下,一套类似现代企业的管理机制也应随之建立。作为一名被聘任的广播电视一台之长,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其基本职责,但他同时又应当是一名经营者,一个特殊的企业家。因为他既要完成宣传管理目标即围绕党和政府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发挥党和政府的喉舌作用,同时还要负责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管理工作即以最合理的资金投入制作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质量的节目,进而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提高媒体的盈利水平。

作为一种产业,广播电视机构的产品就是节目,其制作、播出的各个环节实质上就是一个产品生产流程。基于这种认识,在广播电视行业中建立类似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也就是大势所趋了。也只有建立这种以成本核算、投入产出比等新尺度来衡量传播效果的管理制度后,才能改变从业人员的心智模式,使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节目才能推向市场,从而实现由社会需求决定节目生产,由节目决定人员配置,由效益决定人员报酬的良性循环。

三、再造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是管理、生产、经营、服务等工作在分工条件下先后完成的独立工作活动的一个程序。工作流程通常以工作必须完成的任务、目的、性质与要求而言,有什么样的任务要求就有什么样的工作流程。随着广播电视新的规则的建立和组织的创新,传统的广播电视的工作流程也应随之改变。这就需要再造工作流程。

与企业一样,广播电视机构也生产自己的产品--节目。这也是参与广播电视业竞争的根本所在。而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生产出那些具有竞争力的节目,因为只有有竞争力的节目才能吸引受众和广告客户,从而产生较为理想的效益,吸引更多的人才加盟,进一步增强竞争力。

传统的广播电视的工作流程能否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节目呢?传统的广播电视的工作流程是:采访(原料采购)编辑(加工)制作合成(包装)审片(质检)播出(成品出厂)。这一工作流程不计生产成本,生产的目的就是播出。不难看出这个工作流程正是以传者为中心的心智模式,只强调广播电视政治属性而忽略其产业属性进行生产的直接反映。

广播电视工程就业去向篇9

【关键词】广播电视技术研究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情形下,我国科学家经过多年的努力,实现了“有线、地面与卫星”相融合的广播电视覆盖网络,该广播电视覆盖网络的构建使群众得到全面的信息服务。就目前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现状来看,人们可以通过有线电视接受30多套高清电视节目。现阶段我国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技术仍然处于不断研究以及发展的模式中,作者对覆盖技术进行探究,旨在明确地面数字电视以及有线电视等信息覆盖网络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1广播电视传输覆盖体系的现实状况

及时的了解广播电视使用人口的数量,与此同时明确以及掌握受众人口分布的结构特征,这是完善以及优化广播电视传输覆盖体系的基础条件。据2014年有关数据调查显示,我国大陆总人口数目为13.6亿,累计家庭总数超过4.3亿,总体的城镇化率在53%上下波动,这就证明了此时我国广播电视的受众群体的城市人口数目与农村人口数量相当。

对于有线电视而言,城市有线电视形成了双向化改造的格局,在2014年2月之前,我国的有线电视用户的数量已经达到1.72亿。借助有线电视,人们大体上在家庭中就可以观看100多套标清电视节目以及一定数额的高清电视节目,例如具有代表性的CCtV高清与标清频道,省级卫视频道以及本县的电视频道等。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有线广播电视的应用率受到一定的挑战,因为互联网等视听新型媒体的产生,使有线电视用户的增幅日益减小。

此时,地面数字电视的产生是对有线电视的创新,在农村人们通过与直播卫星之间产生一定的关联,从而接受广播电视提供的信息服务。地面数字电视在发展的进程中包含多个层次,目前为止我国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网络已经有了雏形,此时地面电视广播的服务模式得以正式的启用。基于此基础,一些省市级地面广播电视台利用现有的科技资源积极的开展广电有线宽带网络的构建工作体系,此时拓宽了宽带应用的空间范畴,另外还有极少数地面广播电视台将广播电视节目的终端与互联网相关联,实现业务的创新。其实在光电部门的不断努力下,广播电视的覆盖率不断提高,但是在多种外界因素的干扰下,广播电视的服务还存在许多不周全的地方,例如有的受众并没有切身的体验到广播电视提供的服务模式,另外,我国广播电视覆盖技术的分布存在不均等的问题,这样城市以及农村居民得不到最优质的信息服务。

2有线电视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中,有线电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我国的城市居民。但是城镇化的局势日益扩大,那么此时更多的居民成为了有线电视的服务对象,也就是说有线广播电视覆盖技术的应用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另外在信息化时代的指引下,传统的有线电视进行双向化的发展与改革,积极与宽带网络实现无缝对接,基于此模式,有线宽带网络得以有效的构建,此时网络运用的模式得到完善,最终实现优化的发展目标,在这种环境下,宽带网络走进千家万户,有线电视的持久、高效应用有了一定的保障。

总之,有线电视传输覆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的有线电视有很大的几率发展成为互动电视;二是广电机构终会构建有线宽带网络体系,宽带业务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三是有线电视终究会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为我国广大居民提供创新型服务。

3无线电视

从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全局来看,城市与农村广播电视体系发展呈现明显的失衡模式。党的十会议报告中强调,力争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发展的目标,那么加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刻不容缓的工作项目,在该项工作中将无线广播电视的现实作用体现出来。

通过开展对无线广播电视覆盖技术的研究以及分析工作,研究人员深刻意识到在无线广播电视覆盖技术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该尽最大努力将数字无线宽带技术渗入进去,是这一新颖的技术成为无线广播电视覆盖技术体系中的核心技术。在这种研景下,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直播卫星广播以及数字声音广播等多种广播系统之间实现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目标,最终使无线广播网络具备双向交互的特殊功能。

4地面无线广播电视以及地面数字电视新技术

对我国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技术开展研究工作,技术人员希望实现地面无线广播电视体系具备规划性强以及协调性高的新型技术。这就需要研究者参照地面数字电视的技术特征,同时结合技术覆盖以及运行的客观需求,在一次次尝试中摸索全数字时代中使地面数字电视频率得到整体规划的先进技术。研究人员可以通过以省为个体单位开展以全数字化为工作目标的规划项目,在不断的探索中,广播电视高频谱的利用率明显的提升,与此同时各个省级、市级以及县级的地面数字电视设施在短暂的时间内实现了统一协调管理的目标,此时资源浪费的数额得到有效的管控。

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新技术的研发,是对国际新型技术的借鉴与运用。该技术使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向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全面提高网络吞吐率的同时,广播电视频谱的应用率也实现了大幅度的提升。

5结束语

现阶段,有线电视技术覆盖城市、无线电视技术覆盖农村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模式已经基本形成,为了使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在我国人民群体中均等的被利用,人民有均等的机会去享用高科技技术,因此应该对我国广播电视覆盖技术进行深刻的研究,使其更深程度的推进我国城市与农村受众家庭实现信息化的目标。我们相信在先进技术的指导下,未来的几年中,有线数字电视、地面数字电视和直播卫星等多种广播覆盖技术会被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配合宽带技术、无线技术以及有线技术,去使我国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技术体系得到健全与优化。

参考文献

[1]杨知行.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技术演进[J].电视技术,2014,38(2):13-14.

[2]黄其凡.关于推进我国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发展的思考[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3,37(4):34-37.

广播电视工程就业去向篇10

贾宁,男,播音指导。天津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系主任、教授,主要从事播音主持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播音主持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播音主持委员会常务理事。1974年起在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任播音员、主持人、播音组长,获得首届十佳播音员主持人的荣誉,播音作品及论文多次获全国一等奖。2003年正式调至天津师范大学任专职教师,著有《播音员主持人稿件表达方法与技巧》等教材及论文。多年间为中央和地方广播电视系统以及文化事业培养了很多人才,毕业生中有多人获得全国“金话筒”奖。贾宁教授在教学工作的同时,完善教学规范,加强教学系统。学风朴实严谨,学术造诣深厚,为人谦逊诚恳。他的影响力、敬业精神和专业水平获得了多方赞誉。

本期专栏介绍贾宁教授关于播音主持研究的学术论文三篇,以期在业界、学界起到借鉴作用,为我国播音主持研究及实践水平的提升发挥一定的作用。

播音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新途径

摘要:2008年9月,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天津电台成立电话广播工作室,为省级正规媒体与大学相关专业实践全面、稳定、深层次合作的实践形式提供了借鉴经验。新课程围绕电话广播备稿、播音、录制、制作进行,形成教师学生互动、播音系与社团各负其责的制度化运作格局,成为建在校内的“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转化为生产力,实现教学实践活动“真正”的专业水平,为建立学生自己的网络媒体提供了条件,是电话广播经验的启示。

关键词:电话广播;教学实践;专业水平

中图分类号:G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8-0147-03

电话广播是由传统媒体广播电台、传统通讯渠道电话与现代网络、数字技术有机结合产生的新兴媒体。由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和联通天津分公司(原天津市网通集团)共同努力联合创建。固定电话用户(听众)每月只要支付很少费用就可以通过电话机自由选择收听特制广播节目。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经与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友好协商,在天津师范大学挂牌成立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电话广播工作室,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作为这一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不断探索、积极推进、完善规范,使电话广播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深入感悟体验和理解消化理论知识点、提高播音主持实际水平的重要实践阵地,提高了播音主持的实战技能水平,使播音与主持教学实践与社会需求有机接轨,突出了教学实践活动的真实性。

一、电话广播的背景

2008年9月,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李英华亲手将“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电话广播”的牌匾交到了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延文手里。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电话广播工作室在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落户。这在全国高校播音与主持专业中开了先河。

天津人民广播电台、联通天津分公司(原天津市网通集团)合作创建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电话广播并将工作室设在高校,先期总共投资近100万元,其中包括录音系统、编辑系统设备以及两条光缆线路分别流量为100兆和10兆,分别连接电台与联通公司、天津师范大学和电台,使之形成流畅的信息传递网络。目前,电话广播拥有实验型录音室5间,录音设备5台(套),必要时同时利用教学用播音教室和学生练习用播音室,并建立起较为完善规范的编辑、剪辑、传送体系,连续三年持续稳定运转并规范化运作。为省级正规媒体与大学相关专业实现全面、稳定、深层次的具有产学研合作性质的实践形式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二、电话广播实践课程发展的几个阶段

(一)草创、起步阶段

2008年5月至电话广播在天津师范大学挂牌的9月,电话广播的《天天读报》栏目已经开始试播。在电台新媒体开发部老师和专业教师带领下,由部分学生志愿者(主要是原学院社团广播站和朗艺团部分成员)开始进行节目编辑、播音、录制、制作、上传的试验,摸索节目运作流程。

电话广播播音室就直接设在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经改装、由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提供了部分播音设备并重新装修的原先的学生自主练习播音室(学生自主练习播音室择地另建),并可利用教学用播音室和学生练习用播音室。由于录音地点临近上课地点,创建初期,保证了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见缝插针地参与节目编辑、播音、录制、制作、上传,参与人数较多,积极性较高,还吸引了一部分其他专业的学生积极参加,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但实践中也发现有制作节目规格不统一、质量不稳定、传输不及时等问题。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及时与新闻传播学院沟通,提出了从教学体制上实现规范化,以保证电话广播工作持久化的设想。

为使电话广播工作持续坚持下去,成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看家”内容和品牌内容,同时提高电话广播实践的专业水准,提升其在整个教学系统中的地位,2008年9月电话广播工作室挂牌后,播音与主持艺术系报学院和校教务处批准,撤销原专业必修课《科学研究方法》,设立新的课程《广播播音与主持实践》课,纳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专业必修课范畴,34学时,记学分2分。

(二)探索、布局阶段

2008年10月,《广播播音与主持》作为必修课正式运作,专业课程主要内容就是围绕电话广播的《天天读报》的备稿、播音、录制、制作进行。在老师指导和部分学生骨干协助下,由参与实践课的三年级全体学生轮流参加,在每周一学时《广播播音与主持》课程的基础上,选派学生自主完成电话广播部分时段的编辑、播音、录制、剪裁、制作全过程(其规模与参与程度为全国空前)。而节目的编辑、上传及管理工作,由部分毕业班学生带领部分院社团广播站和朗艺团学生运作。通过此项实践活动,巩固了本专业学生播音主持、广播文稿编辑、音频编辑制作的实践能力与技能。

具体的做法是:由播音系指定7位专业教师分别从周一到周日带班。将2006级的全体学生分成7个专业小组,每天分别由一个小组值班。早晨6点30分全组同学到电话广播编辑部签到,由专业教师担任领班,分派稿件和分配录音间,要求学生在7点45分之前上交录制完成的节目,统一进行剪辑和审听,挑选符合播出标准的节目发送到电话广播网络,成为听众可以随时选择收听的新型的广播节目。

带班的教师将每个组学生的新闻节目录音集中起来,每次都进行评判、打分,从吐字发声到对稿件的理解表达,逐一进行评判,最终给每一个学生在电话广播中的表现做出整体评价。

(三)完善组织阶段

2009年,原学院社团广播站经调整、充实,组建新社团“声线传媒”工作室,以二、三年级为主的学生成为电话广播工作室的实际运作实体,全面组织这项工作。配合专业课《广播播音与主持实践》进行技术操作,完成上传节目、与电台总部接洽、协调等工作,形成了教师学生互动、播音系与社团各负其责的制度化运作的格局。

声线传媒工作室逐步完善广播节目的制作流程,制定了详细的管理规章制度和业务量考核标准,严格管理节目播出流程,保证了节目的质量,使电话广播成为“正规的媒体”。

声线传媒工作室定期请辅导老师讲解节目的选稿、编辑、流程等知识,请电台在职编辑、记者和台领导进行讲座。声线传媒工作室继承了学校优秀社团原学院学生广播站的传统,在新媒体的运作中日益发展壮大,2010年成为学校十佳社团,是所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中与专业联系最紧密的,这个经历使社团成员成为本专业学生中最早的“广播工作者”。

(四)发展、开拓阶段

2009~2010学年,《广播播音与主持实践》课调整到晚间课后进行,而且将1个学时的时间改为集体上课,研究以往播出节目或分析当期稿件,之后选择出表现较好的学生进行节目录制。节目上传时间也改为晚间,截稿时间更加充裕,有利于节目质量提高和制作精致,也适应老师、学生以及声线传媒工作室的时间安排和节目播出的流畅。

同时,将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中的双语播音、主持艺术方向与采编播一体化主持方向三个小组的同学安排到《电视播音与主持实践》课程学习,主要进行电视节目采制、编辑、主持、制作等内容的实践,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五个组的同学仍从事电话广播实践(2011~2012学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方向和双语播音与主持、采编播一体化主持方向的学生按学期轮换参加电话广播和电视节目实践),由声线传媒工作室负责节假日和寒暑假期间节目的制作、播出任务。至此,进一步扩大了学生的实践领域,《广播播音与主持实践》、《电视播音与主持实践》课布局基本完善。

2010年起,学生社团声线传媒工作室除做好电话广播工作外,还开拓了广播节目直播体系,在校园广播开设新闻、娱乐、服务等类型的节目,并利用学校英语教学考试的听力专用调频广播频率在非考试期开辟了日播广播主持节目娱乐主持节目,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中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充实到节目中。目前,在天津市高校广播联盟的支持下,收听范围已扩大到天津市十余所高校及其周边社区。

三、电话广播实践课程的意义

(一)把校外实践基地搬到校内,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效果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从1993建立至今,陆续建立校外实习基地10多处,其中有些已经签署协议的实习单位因不能保证实习学生实习后的就业,不能吸引足够多的学生前去实习;而有些尚未签署实习协议的单位却因为地处学校所在城市、以往学生就业情况良好,而成为实际上很稳定的实习单位。建立什么样的校外实习基地?如何建立?成为一个难题。

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电话广播工作室建在校内,借助媒体的政策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将学生的人力优势和学校的科研优势转化为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现实产品,电话广播工作室成为建在校内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的专业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实习。

2008年至今,只从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电话广播《天天读报》栏目播出的节目累计就达1500多组,近30000分钟,收听人次100多万。2008年至今,参加过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电话广播《天天读报》栏目播出的学生累计600多人,其中参与较多的200多人,电台颁发实习证书200多份。2008年至今,在电话广播工作室有过“媒体经验”的学生进入电台、电视台工作的毕业生都从电话广播实践中获益。2005级学生李大卫在电话广播初创的2008年就是首批积极参与者,2009年初以“寻找男主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进入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道;2006级黄钊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广播;田翔、于杨进入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声线传媒”负责人张昱,进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工作;2007级张健就职于山东教育电视台;王一如进入杭州西湖之声台,都迅速成为业务骨干。电话广播成为其正式工作前的很好实践。

(二)把专业教学课堂搬到“电台”,实现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真实效果

2008~200年起,设立专业必修课《广播播音与主持实践》课,通过电话广播为核心的课程实践,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全部核心课程的体系得以在实践中完整体现和最终实现。从大一至大三学习的大多数专业课讲述的概念、理论、方法,在这里得到真实的实践。训练体系中以《播音与主持艺术概论》、《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新闻理论》、《传播学概论》、《播音创作基础》、《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广播音频编辑》、《播音作品鉴赏》等内容体现的基础实训,在播音室环境下得以形象化体现。以《播音文体与语体》、《节目主持艺术》、《文艺作品演播》、《广播播音与主持》等内容构成的综合实训,在以电话广播形式出现的《广播播音与主持实践》课上得到综合体现。而在这一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创办的带有社区广播性质的调频82.6广播、带有网络电视台性质的院学生电视台、带有社区文化性质的包括馨韵朗诵大赛、主持人大赛、学院庆典、专业庆典演出、专业汇报演出等,在专业展示的同时,也是学生策划、组织、经营、操作能力的体现,成为创新实践的一部分。以往我们倡导的“仿真”训练转变为训练中的真实,使实践教学转化为生产力,从潜能向现实转变,使学校培养的播音主持人才从“半成品”向“准产品”转变。实践教学不再是奢望和空话,而成为一种现实的存在。

例如,在实训课程中,师生共同努力,积极就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研究,努力寻求解决方法。其中,初期在广泛录制节目后“挑选节目”环节的设立,后期在课堂指导课后“挑选人员”环节的设置,就都是为了形成一种竞争的意识和危机意识。以此为起点,使学生在整个播音的把握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职业状态导向,这就是如果不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随时就会被淘汰,在现今的社会状态下,竞争几乎无处不在,竞争也是如此的残酷,必须积极面对。这个真实的一线播音主持环境为将要从事这个职业的学生提供了绝好的感受和理解职业状态的机会。作为电话广播最早参与者之一的2005级学生张剑同学,在2009年毕业前以电话广播为内容撰写的论文《电话广播——脱胎于传统的新媒体》(指导教师贾宁)获得了校级优秀论文奖。

(三)总结实践教学成果,探索实践教学规律

2008年电话广播开办初期,是由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每天专送的《天津日报》、《每日新报》等纸质报纸上选稿、修改、编辑,播音室直接读报纸稿件,事后保留音频和稿件。因为当时人员不固定,制度要求不明确,稿件和音频整理、保存不及时,多有流失。2009年起,新成立的声线传媒工作室健全了管理制度,同时播音稿件改为在网上电子报上下载稿件、编辑修改,播音以读屏形式实现,之后的设备更新也保证了电脑容量的提高,每天播音的电子稿件和电子音频都能做到分类保存、方便搜索。这些资料的保存,和其他专业实训课的课堂练习、专业会诊、期末口试等的音频、视频资料一样,成为宝贵的实践教学资料。由于现在专业教学分散在不同播音室、演播室,课上的录音也缺乏整理,相比之下,电话广播的音频资料是最完整的。这也为其他专业课实训音频资料的管理提供了经验。播音与主持艺术系计划将教学实践的所有电子设施用网络连接起来,分别建立音频和视频两个局域网,资料统一管理,分级别进入,资源共享,有些资料与互联网连接,社会共享,并为建立学生自己的网络媒体提供条件。这应该是电话广播经验的启示。

电话广播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实践设备不足,其中包括广播播出设备和剪辑设备、播音间空调设施和通风设施不完善等,需要在实验室建设中进一步完善。另外,进一步完善各种管理制度,节目的设置更多与一线节目相融合,增加更多节目品种,使节目真实度和可听性更高,使学生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将来到广播电视传媒部分工作提供更坚实的业务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

[2]李元授.新闻传播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3]吴缦,曹璐.新闻广播研究[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4]娄雷.高校校园媒体的资源融合与发展[J].扬州大学学报,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