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总结十篇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总结十篇

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6:39

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总结篇1

为了认真总结经验,为了今后抓好更多的培训提供依据,现将2009年的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一、培训基本情况:2009年,蔬菜新型农民培训任务数31个,实际培训31个。于2009年3月20日前就组建起科技培训队伍,至9月底用7个月时间完成农户的培训工作。并结合生产实际开展现场技术指导培训。围绕各村户的生产进行展开培训,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坚持集中培训和技术人员进村现场指导相结合,按不同作物的生育规律类进行适时培训。

通过培训又结合指导服务,农民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渴望能够学到新技术、新经验。通过学以致用,把科技知识宣传应用到田头地角,真正科技致富奔小康。

    二、培训主要做法:为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农民自身素质和科技水平,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按上级要求,结合各村户的实际需要,针对蔬菜专业农民培训的不同要求,培训计划主要围绕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内容进行培训,并以简要易掌握的技术手册、技术资料、简明农业政策法规宣传资料;及时按照农事活动内容进行分期培训,使适用技术到农户、到人、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进行生产,真正为农民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1、培训计划及内容:开班动员,蔬菜安全用药技术,国家推广农药施用技术,瓜果类蔬菜病虫防治技术,茄子豆类蔬菜病虫防治技术,有机肥的施用及蔬菜专业肥施用技术,蔬菜高效益茬口安排,叶菜类夏播蔬菜栽培技术,秋播蔬菜生产技术,螟虫、粉虱类害虫防治技术,菜田化学除草新技术,大棚蔬菜翻茬高温消毒和化学消毒技术,秋播蔬菜育苗技术,秋季蔬菜安全用药新技术,间插种蔬菜栽培技术,甘蓝、雪菜栽培技术,秋冬蔬菜育苗栽培技术。

2、培训教师:参加培训授课的兼职教师2人。在上岗前参加了区技术培训1天。教师的职称是农艺师2名。兼职教师都是长期坚持在基层一线从事蔬菜等农作物技术示范推广的骨干科技人员。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丰富的专业技术经验,能够帮扶农民科技致富。

3、培训方法:结合单位承担的项目及各户实情,针对不同作物不同管理环节展开了培训工作。具体做法是采取集中培训和入户现场指导、发放技术资料相结合。

 1、集中培训:开展蔬菜安全用药技术,国家推广农药施用技术,瓜果类蔬菜病虫防治技术,茄子豆类蔬菜病虫防治技术,有机肥的施用及蔬菜专业肥施用技术,蔬菜高效益茬口安排,叶菜类夏播蔬菜栽培技术,秋播蔬菜生产技术,螟虫、粉虱类害虫防治技术,菜田化学除草新技术,大棚蔬菜翻茬高温消毒和化学消毒技术,秋播蔬菜育苗技术,秋季蔬菜安全用药新技术,间插种蔬菜栽培技术,甘蓝、雪菜栽培技术,秋冬蔬菜育苗栽培技术集中培训,累计集中培训15次,培训参加人员31人。

 2、现场指导:根据各个户的生产实际、以及当时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现场指导。在蔬菜生产的关键时期进行田间现场指导,累计现场指导15次。并向参加蔬菜专业农民培训成员发放技术书籍每个人三册:蔬菜病虫防治图册,蔬菜专业培训教程,2009年上海市新农药使用手册。其它蔬菜技术资料每个人15份。

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农业从业人员职业农民培训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目标和保证,也是当前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中心任务和重大课题。为进一步做好全省今后一段时期农民教育培训工作,2011年10~11月份对全省农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并重点在苏南、苏中、苏北选择部分县(市、区)进行了详细解剖分析,认真总结了近年来农民教育培训开展情况和基本经验做法,研究提出了新时期加大农民培训力度,特别是培养职业农民的战略任务和对策建议。

一、农业从业人员基本现状

1.农业从业人员分类及结构特征

生产型、经营管理型、服务型。根据调研结果统计,目前江苏省农村农业劳动力总数为917.15万人,以兼业农民为主,总人数为530.39万人,占农村农业劳动力总数的57.8%;职业(专业)农民388.14万人,占农村农业劳动力总数的42.3%。职业农民中,生产型281.76万人,占职业农民总数的72.6%;经营管理型43.30万人,占职业农民总数的11.2%;服务型63.08万人,占职业农民总数的16.3%。

2.主要问题

就职业(专业)农民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总量相对不足。职业农民队伍总量较小,规模不够庞大是全省乃至全国都整体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二是整体素质偏低。文化水平大部分在初中以下,技术职称层次不高,拥有农业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更是很少,2011年全省持有农业职业资格证书、农业职业技能证书和农业中等学历教育毕业证书的农民仅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8.3%。三是结构不尽合理。从事传统产业(种植、养殖业)的较多,从事产品加工、流通以及农业服务业的职业农民较少。四是流失较为严重。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村优质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现象日趋明显,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特征显现。

二、农民教育培训开展情况

1.已开展工作

2006年省委、省政府将农民培训工程列入“十一五”农村新一轮五件实事工程,每年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0万人、农民创业培训10万人。5年来,全省累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123.44万人,使广大农业从业人员基本轮训一遍,使广大农民掌握了1~2项实用新技术,务农本领和应用科技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农民创业培训53.8万人,提高了农民的创业技能和本领,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技能、较大生产规模和较强创业能力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和职业农民。为全省连续七年保持粮食持续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2.存在不足

尽管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也存在一定问题和不足:一是培训广度不足。目前每年开展职业农民培训10万人,与全省农业人员总量需求相比,培训规模相对不足。二是培训资金匮乏。目前省级财政农民培训补助标准不高,绝大部分市、县财政没有安排资金配套,随着培训层次提升、培训力度加大和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现有补助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培训需求,严重制约培训的质量。三是培训深度不够。囿于成本的限制,现有培训内容仅限于农业相关知识和技术的讲授,培训时间最长为4~5天。而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培训后的后续跟踪指导是培训的重要环节,培训机构由于成本的原因,培训后往往忽视对农民训后生产的指导服务。四是培训手段落后。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还不够健全,目前承担培训的机构大部分是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由于长期缺乏投入,硬件建设不足,培训手段相对落后。

三、现代农业化对职业农民提出新的需求

现代农业发展对职业农民的数量和素质提出新的要求。根据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粮食亩产430公斤,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要达到60%以上,设施农业比重达到1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份额要达到65%。现代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生产经营,要求其生产主体——职业农民,必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业。

2011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强化现代农业人才引进和培养,组织实施现代农业人才工程,全省2020年前培育100万持有涉农专业职业教育证书、农业职业技能证书、农业职业资格证书的现代职业农民,到2020年持证农民比例要达到35%。2011年全省持证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仅为8.3%,必须进一步加大职业农民培育力度。目前全省农业(农林牧渔)从业人员总数850万左右,按每年转移25万人推算,到2020年全省农业从业人员总数大概600万左右,持证职业农民总数要达到210万人以上。2010年全省持证职业农民为35万人左右,2011~2020年期间要培养175万人以上。省委、省政府提出苏南等有条件的地区要在2015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因此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在“十二五”期间持证职业农民的培养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四、加强职业农民培训的有关建议

1.加大培训力度

扩大培训规模,特别是层次较高的职业农民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建议将职业农民培训年培训规模扩大到18万人,农民创业培训年培训规模扩大到10万人。

2.增加财政投入

建议增加省级财政资金补助,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补助标准提高到30元/人,职业农民培训补助标准提高到800元/人,农民创业培训补助标准提高到1500元/人。并要求地方各市、县财政安排一定经费配套。

3.创新培训方式

改进培训方式方法,创新农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高端人才境外培训、骨干人才院校培训、职业农民市县培训的分级培训模式;按照苏南、苏中、苏北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推进在苏北大力开展农业产业技术工人培育的同时,在苏南大力开展专业大户、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和农业企业家培育的分层培训模式;按照农民类型分为兼业农民、职业农民,其中职业农民分为生产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类职业农民和服务型职业农民的类型,开展分类培训模式。

4.加强体系建设

各级政府要从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高度,认识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重要性。把农民培训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策略,将提升农民素质纳入国家的农业政策体系。加强政府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充分构建以农广校、农干校为培训主阵地,农业合作社及农业企业等为补充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5.完善政策措施

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总结篇3

一、广东省开展新型农民培训的总体情况和成效

2010年,广东省共有乡镇从业人员3425.28万人,初中文化程度以下(包括初中)占78.1%。农村劳动力行业分布以农业(43.6%)、制造业(22.0%)、批发和零售商贸(7.1%)、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6.6%)为主。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29.6%,约1014万人,外出务工劳动力以男性青壮年为主,男性占61.4%,16―35岁年龄段人员占85.8%。

近年来,广东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收入,着手建立健全农民培训体系,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一是初步建立了组织管理架构。组织主体包括以省农业厅为主的各级农业部门,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为主的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以省科技厅为主的各级科技部门,以省科协为主的各级科协,以团省委为主的各级共青团组织和以省委组织部为主的各级组织部门等。二是不断完善政策保障。积极落实国家有关部委牵头实施的培训项目,制定出台政策文件指导自行组织的培训项目。三是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对于中央推行的培训项目,省财政严格按照配套要求落实培训资金,市、县也按实际财力支持培训工作。对于自行组织的项目,资金保障更是充足。四是初步形成了实施体系。针对农业专业的技能培训,主要依托农科院、农业技术学院等科研教学单位、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站等机构以及龙头企业进行;针对农民转移就业的技能培训,主要依托职业技术学校以及认定的社会职业培训机构进行;针对农民工的岗位技能培训,主要依托企业、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进行;针对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培训,主要依托学历培训机构和远程教育系统进行。五是形成了有效的项目抓手。培训主要由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等10多项具体项目组成。每个培训项目都建立了包括目标要求、工作制度、评价监督在内的管理体系。具体培训形式包括专题培训班、专家讲座、入户培训、现场指导、广播电视和互联网远程教育、发放技术手册、光盘等等。

广东省农民培训的主要做法可归纳为三个“着力实施”,即着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训,着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着力实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一是促进农民素质提升,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经过培训,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截至去年底,全省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21个,面积37.8万亩,园区总产值63.67亿元,实现利税5.1亿元。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000多家,总产值超过2100亿元。二是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有力地支撑了产业转型升级。近三年来,全省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266.6万人,转移就业469万人,对外省劳动力依存度降低,劳动力本土化程度提高,劳动力结构逐渐优化。与此同时,农民工通过培训,从业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明显提高,不少达到初级或者中级职业技能水平,部分实现了由农村劳动力向产业工人的重大转型,受到企业的普遍欢迎,形成良好的社会影响,有力地支撑和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三是促进农民收入提高,有力促进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经过新型农民培训,广大农村留守农民和农民工增收致富能力不断提升,收入不断增加。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从2008年的3685元增长至去年的4799.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近三年的平均增速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个百分点;近17万户以农户为主的贫困家庭,通过劳动力培训转移实现脱贫。全省区域发展差异系数从2007年的0.721缩小到去年的0.633,城乡居民收入比从3.15∶1缩小到3.03∶1。

二、广东省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方面,一些基层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上存在“重工轻农”或“重物轻人”的观念,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工业和第三产业上,对农业生产重视程度不高,对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或只重视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对农民整体培训认识局限。有的认为新型农民培训费时费力耗财而效果有限,不如拉几个大项目合算,舍不得在农民培训上加大投入、花大力气,对组织农民培训工作热情不高,属于典型的“喊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另一方面,农民自身对培训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由于长期受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以及“工学矛盾”的影响,部分农民目光比较短浅,认为参加培训影响赚钱,宁肯用老办法务农或打工,也有部分农民安于现状,止于惰性,不愿花精力学习,得过且过。这些认识严重制约了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开展。

二是培训基础不坚实。从培训对象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广东省农民文化层次偏低,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87年,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员占农村人数总数的近80%,掌握1项以上实用技术的农民仅占农村劳动力的16.4%,且大多数农村留守或务农人员以老人、妇女为主。他们思想相对封闭、视野较为狭窄,难以适应外向型、效益型、集约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区域分布不平衡,多集中在经济较强、交通便利的地区;而经济较弱、地处偏远的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农村人才相对较少。从培训队伍看,普遍存在人员老化、素质不高的问题,全省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在编人员中,50岁以上的占21%,大专以下非本专业学历的近80%。

三是培训内容安排不科学。目前农民培训工作普遍存在重一般技能培训,轻核心技能培养;重一技一能培训,轻可持续学习能力培养;重眼前技能培训,轻长远能力培养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农民基本素质的培训不够,对农村留守劳动力的培训单一等方面。

四是培训资金投入不充足。在省级层面,除了国家少量项目资金外,省级财政对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投入不均匀,目前的资金投入主要集中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方面,而对农村留守农民的培训投入不多。在市县层面,地市普遍没有将农民培训经费纳入本级财政专项预算,主要依赖于国家和省实施的劳动力培训转移、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阳光”工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等有关项目资金,投入不稳,持续性差。

五是培训部门多,协调不够。各地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机构除了农业部门外,还有劳动保障、教育、科协、民政、妇联、共青团等多个单位。虽然从理论上来说,部门间的协同作战有利于加大培训力度,但职能的交叉加大了统筹难度,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制约了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培训过程中,各部门普遍局限于一时一事,缺乏规范、合理、系统的规划。管理的无序直接导致培训内容雷同,空白点多,最后是“资金花了,培训做了,时间耗了,收获少了,农民烦了”。

六是考核评价不完善。在考核评价方面,缺乏科学完善的农民培训综合绩效评价体系,使现有的农民培训项目监督管理更多地注重对培训农民的人数、场次等一些简单的数量指标评价,忽视对农民教育培训权益主张、培训后就业状况和收入水平等质量方面的综合考评。

三、广东省构建新型农民培训体系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围绕构建资源整合、手段先进、功能齐全、管理规范、持续有效的新型农民培训体系这条主线,不断完善培训机制,科学规划和组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区域的培训活动,努力提高培训水平和效果,为实现“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宏伟目标培养造就一大批文化农民、市场农民、技能农民和创业农民。

(二)培训目标。一是文化农民。要求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争取到2015年,全省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年,相当于初中三年级文化程度,30岁以下农民基本能接受高中以上教育,即至少12年的受教育年限。二是技能农民。要求农民要有一技之长,不管是留守农民,还是转移农民,应在种植、养殖、生产、销售、管理、经营、服务、金融、信息、教育、医疗等某一方面具有一技之长。三是市场农民。要求农民必须具备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的必备意识,即财富意识、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风险意识、维权意识和法治意识。同时,不管是从事农业生产还是从事非农产业经营,都要遵循市场规律,以市场作为生产、经营和增加收入的行为导向。四是创业农民。要求具备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善于捕捉市场信息,把握市场规律,经受市场考验,承担市场风险。

(三)主要原则。一是统筹规划,分工协作。成立由农业部门牵头,财政、教育、劳动保障、建设、科技、计划等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办学力量广泛参与,运转灵活的新型农民培训组织管理机制。建立全省认可的农民培训证书、学位框架体系,使农民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贯通,职业资格证书与职称评定相连接。二是兼顾城乡,分类培训。根据农民致富增收的不同需求,按照不同区域、不同行业要求,区分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四是保证重点,以点带面。政府投入农民培训的经费使用必须坚持“保证重点,以点带面”的原则,各地可围绕优势产业重点培养土专家、小能人、农业企业家等起带头作用的骨干人才,争取做到“培训一个成材一个、成熟一个带动一批”,实行滚动式发展。同时,以政府经费为“点”带动社会经费的“面”,鼓励社会各界对农民培训提供资助和捐赠,从而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企业资助、社会捐赠和个人负担相结合的多渠道的经费筹措机制。五是共建网络,资源共享。完善省、市、县三级农民培训信息服务网,通过对各市劳动力资源的总量、地域分布、结构状况等进行调查摸底,建立起劳动力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就业意向等资源档案,及时农民培训信息,广泛收集企业用工信息,并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平台进行定期不定期,保证信息在培训组织、培训对象、培训机构、劳务输出中介机构和驻外就业服务机构之间的互通,形成覆盖面广、反应灵敏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与供求资源网络。

四、广东省构建新型农民培训体系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新型农民培训的组织领导体系。一是设立新型农民培训组织领导机构。建议成立由分管副省长牵头,农业、教育、劳动、科技、卫生、水利、林业、国土、科协、共青团等有关部门参加的新型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和协调全省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做好调查研究、制定政策、培训规划、落实资金、监督检查等工作。市、县政府也要相应成立类似机构。二是制定新型农民培训规划。按照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产业结构调整布局、以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科学制定全省新型农民培训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在省统一规划指导下,各市、县以及相关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编制本地区、本行业的新型农民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三是形成统筹高效的运行机制。新型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要尽快整合各相关部门掌握的新型农民培训资源,形成合力,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形成高效畅通的农民培训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着力营造全社会真正抓农民培训的良好氛围,推进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四是出台新型农民培训政策措施。省、市、县各级政府要研究出台促进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激励手段,调动社会力量、培训机构和农民等多方面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新型农民培训体系。

(二)建立健全新型农民培训的教学体系。一是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学校+基地+公司+农户+市场”培训模式。以农户为基础,以产教结合为载体,学校将主要专业的校内基地办成开放的培训基地、示范基地和生产经营基地。在此基础上,联合周边地区的相关农产品生产的农户,建立经营性公司,直接面向市场,形成集培训、生产、实验、经营、服务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实体。同时,积极探索“订单”、“定向”培训模式。培训机构要以市场为方向,及时了解农民和市场的需求,使培训与用工单位和就业市场直接挂钩,实现以需求定培训,以输出带培训,把培训工作做到市场需求与农民就业的结合点上。此外,探索建立“农业技术家教”培训模式。统筹安排培训力量,把培训的工作重心下沉、培训关口前移,把培训送到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二是科学制定培训内容。根据不同农民培训对象的需求,科学安排培训内容。对于农业主体劳动力的培训,要结合农时季节需求,开展灵活多样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科技培训;对于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要加强对他们在种养、加工、流通、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有针对性、专业性的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发挥致富的示范带头作用;对于进城务工农民的培训,要依据全省及各地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强化职业道德、法制意识和社会心理素质的培养,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适应城市生活的现代产业工人;对于回乡创业人员的培训,主要是技术培训、管理知识培训和市场知识培训,提高创业人员素质,为他们搭建科技、信息、交流平台;对于农村社会化组织人员的培训,除了所经营农产品的特性等技术知识的培训外,必须侧重市场知识、物流管理、农业法律法规、产品营销以及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培养一批具有市场观念和法律意识、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经营管理队伍,使之成为广大农民联系市场、走向社会的桥梁和纽带。三是积极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一方面,大力运用电子媒体(广播、电视、音像)、印刷媒体(报纸、杂志),以及现代的网络媒体(因特网、卫星网)等技术手段,将广大农民急需的大批农业实用技术和信息媒体化,通过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传播渠道和文字、声像制品等载体,以快捷、有效的手段实现农业科技和信息的进村入户。另一方面,要注意通过信息化手段,把具体技术信息进一步组装,形成具有基础性、系统性、普及性的农民岗位培训课程,以大容量、广覆盖的远程教育手段实现农民教育培训的跨越式发展。四是注重提升培训机构质量。严格准入制度,对承担政府主导性培训项目的培训机构,必须对其基本设施、教学设备、实训基地和师资力量等提出明确要求,实行公开招标,保证新型农民培训只对具备资质、符合条件的培训机构开放。突出扶持重点,在全省范围内筛选一批具有雄厚实力和专业优势的培训机构,在税收、用地、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扶持重点培训机构做大做强。增强师资力量,通过提高一批、引进一批、聘请一批、兼职一批等多种途径,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三)建立健全新型农民培训的多元投入体系。一是发挥政府财政投入的主导作用。划分省、市、县各级政府的责任,建立各级财政投入机制,把新型农民培训纳入公共财政范畴,进一步加大对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投入力度。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保证粤东西北地区农民培训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实现珠三角与东西北地区间农民培训资金的合理调配。二是加快推动企业和社会多元投入。利用财政、税收以及金融等手段,促进企业加大对农民培训的投入。完善农民培训金融政策,调动金融机构出资积极性。完善社会投入模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三是鼓励农民加大对自身教育培训的投资。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及时调整广东省“双转移”政策规定农村劳动力只能享受一次免费培训的制度,扩大受训农村劳动力的范围,突出普惠,提升层次。探索实行“培训券”制度,受训农民领取培训券后,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培训点和培训内容,终身不断参加培训。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积极参与培训并获得有关证书的农民给予奖励,以调动广大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总结篇4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围绕省、市、区实施的重大战略部署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中心任务,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培训对象,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实施、机构培训、农民受益”的总体要求,组织开展培训,强化监督管理,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生产经营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美好乡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目标任务

2014年,全区计划农业专业技术培训3230人,重点培训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民合作社成员等。

二、实施内容

主要面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包括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民合作社成员(不含合作社管理人员)和村级农技员等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其中突出培训种养大户和农机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内容以农业科技知识、农业实用技术等为重点,同时辅助开展以农业农村政策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经营管理、科普知识等为主要内容引导性培训。

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3天。补助标准为人均440元,其中:省级财政补助人均340元,区配套每人100元。

三、实施步骤

(一)准备与部署(2014年1-2月)

1.摸清培训需求。通过认真调研、广泛征求意见,摸清培训需求。在此基础上,申报年度培训需求计划。

2.组织申报项目。根据省下达培训任务,组织开展项目申报工作。

3.认定培训机构。区农委和财政局根据培训需要,严格按照培训机构认定条件,公开招标、择优认定培训机构,经公示后与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明确责任、权利和义务。

4.制定实施方案。区农业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研究制定年度实施方案,全面部署培训工作。

(二)实施与验收(2014年3-10月)

1.制定培训计划。培训机构根据培训合同和分类培训内容,结合我区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培训需求,制定培训实施方案,经区农委批复后实施,在此基础上制定每期培训班教学计划,针对性地安排培训内容。

2.确定培训对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培训政策和进行招生,充分发挥乡镇和村“两委”的力量组织生源,引导和鼓励农民参训。

3.落实培训教师和教材。择优选聘培训教师,确保培训师资质量。根据培训需要,科学选用培训教材,确保受训农民人手一册省级以上统编教材和地方编印教材(讲义、明白纸)。

4.集中授课与实训实践。因地因时制宜,分类办班,组织教师进行集中授课。在开展理论培训的同时,安排学员到实训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操作,给予现场指导。

5.督查与验收。开展项目检查,加强培训全过程监管,及时研究解决培训中存在困难和问题。培训机构在完成培训班次培训任务后,适时向区农委提出验收申请,区农委会同财政局组织进行验收,对验收中发现的问题立即整改,整改后再验收。验收结束后,对验收合格及时拨付培训补助资金。

健全培训档案,每期培训班要建立培训台账(台账后附学员身份证复印件)、学员签到簿、培训过程影像资料等。学员签到簿、项目验收表和档案目录等继续按照省农委《关于印发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培训台账、验收表格和档案目录的通知》执行。

(三)总结与评价(2014年11-12月)

区农委在项目验收基础上,认真做好总结工作,并对年度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自查自评,接受省农委年度评价。

四、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把培训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美好乡村建设重要举措,实行目标管理,建立职责明确、分级负责管理机制,逐级落实责任。完善议事协调制度,定期研究、统筹谋划培训工作,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多部门协作、多方面参与、上下联动培训工作机制。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合同、管培分离等各项管理制度,推动培训规范化、制度化实施。

(二)注重能力建设。严格培训机构认定和管理,确保培训机构具备与培训内容相适应的培训条件。健全区级新型农民培训讲师团,增强师资力量。实行省级以上统编教材和地方编印教材(讲义、明白纸)相结合,提高教材质量。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培训机构要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和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协作共建培训实训基地,适应农民学习技术技能需要。

(三)创新培训工作。一是围绕需求培训。紧密围绕粮油棉高产创建、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农民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美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结合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组织开展培训。二是创新培训方法。实行培训与农时农事相结合、培训与指导服务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训实践相结合,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强化跟踪服务。采取培训教师入户指导、建立电话咨询、手机短信和QQ群服务平台、在媒体开设专栏等形式,开展培训后跟踪服务,提高培训效果。

(四)强化项目监管。坚持实行第一堂课制度,上好每期培训班第一堂课,宣讲新型农民培训政策,督查培训机构组织开展培训工作情况,了解学员到课情况和参训要求等。建立满意度调查制度,每期培训班结业时,现场调查每位参训农民对培训的满意度。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培训机构开展检查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落实。严格项目验收程序,确保项目实施到位。完善项目绩效评价办法,创新评价机制,实行日常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根据省统一安排,全市重点组织开展中期和年终两次评价活动。改进培训效果回访制度,原则上采取随机走访方式回访学员,市级在中期和年终评价时采取按适当比例电话抽查的方式了解学员参训情况及效果。

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职业农民培训方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b)-0000-00

1前言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为方向,以提高农民农业科技水平及文化素质,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为主旨,进一步加强农民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一支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主体力量。

2014年下9月初,根据达州市达川农发【2014】69号《关于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及培训教学计划报送要求的通知》,我站培训承担培训任务,并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提高新型职业农民专业技术能力、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增收这一重点实施开展新型职业培训工作(也称为民生工程培训工作)。

我站在达州市达川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办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总体目标要求,如期开展专项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完成4期215人新型农机类的新型农民培训任务,创新了培训模式,让每个参加培训的职业农民不但掌握新型农业机械方面的专业知识,为职业农民朋友创业致富创造必要的技术基础条件,也更有力地推动全市农机化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培训过程中,通过采取多种措施,我站选择确定了农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种植与养殖大户等共4批培训对象,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制订了详细的针对性强的培训方案,组织优秀的由高级工程师、高级农艺师与研究生组成的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选取结合本地实际的实用培训教材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培训,同时精心组织实施培训,严把培训质量关,关心学员培训期间的生活,培训后受到学员一致赞评。

2培训新方式

我站在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中的新方式方法式详细介绍如下:

(1)分级细化组织领导

一是成立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站长为培训工作组组长、分别成立培训小组、管理小组和后勤保障小组,每个小组都明确责任目标,多次召开会议,制定培训工作方案,分解落实每位培训成员的工作任务和教学团队成员的教学任务,实行分工负责制,从组织上和制度上保障培训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

(2)健全培训体系

落实了培训师资队伍,课程由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和研究生学历人员任教,上级指定的理论培训教材,往往介绍的是大平原地形上广泛使用的大型农机,而我市属于典型的山区丘陵地形,往往需要的是中小型农机,因此在组织授课内容时结合了本市实用农机,还将本市最新农机类科研成果融合到授课内容中,制定详细的图文并茂的幻灯片教案和通俗易懂的文字讲义资料,满足培训教学需求,将教案课件刻成光盘,发给需要的学员,或将教案课件以邮件方式发给需要的学员,并开通了新型职业农民网络课堂。

(3)重实训,学员参与式教学

与以往的培训不同的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但重视理论上的教学,更注重实训教学,课程设施符合本地职业农民的特点和学习规律,实训活动多样化,重针对性、实用性和规范性。如象我站的“农机操作与维修技术”培训班就是4天理论学习课程,8天实训操作课程,把学员组织到新型农机制造厂去让工厂的技术人员给讲解新农机具的设计原理,组装过程,故障排除与维修等内容,并让学员动手实际操作,还安排学员到新农机具使用现场(用户)处现场操作,由用户现场解答学员提出的各种问题。

(4)注重农机与农艺的融合

我们以往的培训比较注重农机方面的培训内容,这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时,我们不但将本市本单位最新农机具新技术融合到教学内容中,还特地聘请了农艺专家来讲授新农艺技术。如我站的“农机操作与维修技术”培训班,就请我市农艺专家讲授“高产优质蔬菜栽培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内容。还有的一堂课由农机农艺两方面专家来共同授课,如象“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新型喷灌技术”、“食用菌机械化生产技术”就是有农机农艺两方面专家共同组织课件材料并同台授课,使授课达到高质量高水准。

(5)注重政策法规与管理等内容的培训

我们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也讲授了“农业政策与法律法规”、“农户经营管理”和农机购置补贴等内容,这些正是新型职业农民所需要的知识。

(6)培训生源的科学组织

广泛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好处,是新型职业农民朋友积极主动自愿参加培训,通过与区乡农业技术站了解掌握职业农民的分布状况,培训需求等。

(7)妥善落实培训资源

落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场地、专业设备以及新型实用农业机械。建立班级及学员培训档案,为学员详细准备了学习所用的各种资料,为培训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8)加强宣传,营造良好培训环境,激发学员培训热情。

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公示与悬挂横幅标语等,介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意义、内容、国家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扶持政策,激发学员学习技能的热情。通过全方位、多渠道的宣传,使广大新型职业农民充分了解党和政府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关心、支持,有效推进再创业工作。

(9)创新思路,保证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成功率。

一是思想认识到位,认识到培训要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的新要求。同过去相比,新型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方式有了很大变化,从事高效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每年脱产学习一段时间,是完全有可能的;二是认识到培训要讲实用技术、理论知识和管理知识。过去我们的培训着眼于实用技术,现在,新型职业农民有了发展的要求,不但要重视实践,也要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还要重视管理方面的知识;三是力抓培训质量,上好第一堂课。在培训中,达川区培训办领导亲自上了第一堂课,传达了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宗旨,市农业局农机化科领导宣讲了达州市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须知,增强了学员的培训热情;四是专家和专业老师亲临授课及现场指导。培训老师深入现场通过理论讲解、实操教学,手把手地教各种操作技巧,帮助新型职业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在互动问答中学到了实实在在的技能;五是注重培训成效。培训学员通过培训后感触颇深,非常希望得到更多培训机会,有很多学员向我们谈了他们培训的感受:第一,他们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找到求教的人,避免请人花钱的尴尬。第二,参加培训中把问题反映给老师,让他们带着问题来学习,有针对性地帮助学员,实打实让科技在我们的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10)规范日常管理,正确处理矛盾,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

一是成立班委会。建立班级管理制度,严格考勤,加强安全教育和纪律教育,对各位学员在我站的培训情况及时反馈到区培训办,对培训期间表现好的个人,颁发优秀学员证书,增强了培训学员在培训期间的约束力。二是处理好生产与学习培训的矛盾。实行“产后”培训,在生产后开展培训,让农民带着问题参加培训,参与讨论,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从而不断提高发展生产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培训时间安排调整,大大提升了培训效果。三是认真搞好培训资料的收集整理,建立好培训台帐。严格资金管理制度,确保专款专用,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最大效用。

3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今年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中,通过对学员的走访调查,我们现阶段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还不尽如人意,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培新型职业农民训工作后续政策跟进不及时,长大12天的长班学员不容易组织,学员培训的积极性还有待于提高。

(2)在确定培训实训内容上,还应将实训技术与创业技巧紧密结合起来。

(3)建议上级领导定期组织培训教师外出学习,提高教师的培训水平,尤其是实训教师的水平。

4今后培训的打算

(1)及时总结经验,推介成功典型,搞好宣传报道和信息上报工作,形成良好的培训氛围。要做到将上期培训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及时进行图文并茂的跟进报道,上一期的先进典学员给下一期学员现身讲解,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网络答疑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培训氛围,将培训信息及时准确地上报给上级相关部门,并实行网络衔接,上级部门可以对培训实现动态管理与指导。

(2)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实现了两个转变:第一是培训的着眼点实现从个体培训到群体培训的转变。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对农民群体的培训。一是实用技术培训,以传统农业为主;二是创业培训,就是培训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组织领办人,帮助他们拓宽视野、提高能力;三是新型农民培训,就是对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尽快掌握就业本领,顺利实现就业,并能小创业;第二个转变是培训主体实现了从单一到综合的转变。努力整合各种农业教育资源,把单一的农业部门进行的培训,转变为农业科技部门、农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社会力量参加的培训体系。组织一个农业科技讲师团,让讲师团常年活跃在农村。让身边人来讲身边事,新型职业农民更容易接受。

5结束语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不断推进,中国迫切需要培养大批有较高生产技能、较强创业意识、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培育创业型的现代专业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增强农业农村经济活力和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爱华.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几点思考[R].科技与企业,2012(3)

[2]胡德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创新对策[R].成人教育,2012(11)

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总结篇6

一、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形势严峻

(一)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据河北省2009年调查推算,全省农村劳动力2846.5万人,农村实用人才总数为227.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7.99%。每百名农村劳动力中实用人才不足8名,农村实用人才总量明显偏低。

从行业分布上看,种养殖、加工型生产人才占人才总量的36.67%;领办企业、农村经纪人、合作经济组织管理者等经营型人才占12.60%;从事畜禽防疫、植保、农机作业、新能源物业管理、农资经营等技术服务型人才占19.24%;农村劳务经纪人、村级金融保险、村组社区管理干部社会服务型人才占11.48%;能工巧匠、进城务工返乡等技术带动型人才占19.99%。其中真正能为农民服务的技术服务型人才数量只占实用人才总数的19.24%,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求。从年龄结构上分析,30岁以下、31~40岁、41~50岁和50岁以上分别占人才总量的11.81%、33.76%、34.57%和19.85%。40岁以上人员占实用人才总量的54.42%,年龄结构明显偏高。从学历结构上看,初中以下的人才占到61.92%,这些人才技术经验丰富,但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理论知识及综合素质培养。

(二)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能力不足。在河北省调查中显示,农村实用人才中接受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培训占13.31%;接受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育培训占7.73%;接受农业职业学校培训的占7.96%;通过中国农函大培训占2.37%;由代际或师承培养的占11.30%;自学成才占40.44%。自学成才者占农村实用人才的比重较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民科技培训渠道单一、覆盖面窄,或缺乏吸引力。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缺乏资源共享和规划的统筹实施。

(三)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能力偏弱。以承德市为例,据2011年统计,县以下确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编制195个,人员编制1462人,其中,县级各类专业技术服务站人员编制446人,区域站或乡级占998人;农业、农机服务站人员编制713人,人均服务耕地面积5000亩;畜牧站人员编制394人。“线断、网破、人散”的状态刚刚进入转型期,服务面与服务能力不对称,也不能适应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需求。

(四)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内容、方式、方法亟待创新。在乡务农人员主要以妇女和老年劳动力为主,文化基础较差,接受教育有困难,但农民渴望得到科技文化知识;特色主导产业不突出的乡村成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死角;在培训的方式、方法、内容、时间、地点上与农民实际需要仍存在一定距离,针对性、实效性不够,时间上有冲突;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缺少参加教育培训的机会;在农业主导产业发达的地方农民求知欲相对较高,参加各种科技培训的欲望和自觉性更强,对培训内容、师资水平的层次要求较高。

(五)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体系机制尚不完善。个别地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和经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存在,把科技教育培训当作软任务,缺乏长远的规划和过硬的措施。部门之间以及农业部门内部也由于专业分工细腻,产生条块割据,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各自为战,无法形成系统工程。

(六)经费投入不足,制约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开展。据2009年统计公告显示,我国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为14500.74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10449.6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48%,虽然比2007年有所增加,但远低于目前世界平均数4.9%及发达国家5.1%的水平。同时,政府教育投资侧重城市,在全社会的教育开支中城市使用占77%,农村仅占23%。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短缺,无力购置先进的教学设备,难以开发实训基地,最终影响农村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和质量提高。

二、新形势下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特殊意义

(一)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需要。我国9亿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0%,文盲半文盲占23%,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对新事物、新技术、新成果缺乏自觉认知能力,思想观念保守落后,农业劳动者的现状决定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二)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是适应农业市场化变革的需要。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相比,我国农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和科技附加值不高;农产品销售不畅,市场不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民增收缓慢;农产品品质安全亟待提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待加强。农民作为“三农”的主体,如果没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将无法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的挑战。

(三)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是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邓小平同志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大大高于其他生产要素的贡献,达到70%~80%,事实也是如此。河北省平泉县榆树林子镇农民应用实用技术发展设施菜生产,温室大棚亩均收入3.5万元,冷棚亩均收入8000元,分别是大田亩均收入600元的58倍和13倍。兴隆县车道峪村果农,因掌握了品种改良、科学修剪、生物防虫、应用有机肥等果品生产技能,平均每亩果园收入1万元以上,而该地区果品亩均纯收入仅为1200元。农民的科技水平是决定自身收入的关键要素。

(四)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是适应“三同步”的需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重要任务。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从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方面意味着农村劳动力将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任务繁重;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现代农业投入品大量使用,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对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质量提出了刚性要求。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力量,培养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是时代赋予新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抢抓机遇,积极探索和创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新路子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的出台,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提供了政策保障。抓住这个机遇,不断探索和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新路子已时不我待。

(一)丰富培训内容,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的结构和科技技能教育培训的需要。新时期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发生了深刻变化,一部分劳动力不离土不离乡从事农业生产,另一部分则转移输出就业。

以承德市为例,截至2010年底,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78.9万人(其中劳务转移56.9万人),五分之二的农民已经离开土地,进入二三产业就业创业。在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就近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22万人,占转移总量的27.9%,这部分劳动力基本进入种植、林果、养殖业基地,投入到肉类、菌类、果品产业等五大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之中。而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其科技技能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仅仅重视产中的实用技术培训已远远不够,还需要向产前的良种、良畜、良禽等新品种和新农机、新农资等技术,以及产后的贮藏、加工、流通等技术培训扩展延伸。不仅需要对生产技术的培训,还需要对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政策法规、外向型农业等多学科、多门类的新知识进行培训。培训对象要向农产品深加工、流通、生产经营等从业人员延伸;向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要求的二三产业劳动技能教育培训扩展。在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上树立大农业、大农村、大科技、大市场和“三化同步”的理念。

(二)创新教育培训形式,适应不同层次,不同产业的就业岗位需求。层次性需求是新时期农民科技培训的重要特征,因此,在实施教育培训过程中必须具有针对性,才能达到有效性。

1.围绕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开展农民大中专学历教育。调查数据显示,河北省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虽受过文化教育,但缺乏接受全面系统教育,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仅占全省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3.09%,中专高中(技校)学历34.99%;承德市转移输出的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0%,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11.8%,文化水平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就业范围。河北省从2009年开始实施送教下乡农民涉农中专学历教育,尽管在课程设置、学习时间等方面尚需改革完善,以便更加适应农民亦工亦农、边学边干的学历教育的特点,但毕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满足了农民对提升文化、科技、技能综合素质的夙愿,提高了认知能力,开阔了视野,掌握了技能,增加了从事不同产业就业创业的信心和勇气。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村级农业科技骨干力量和科技带头人,以此作为延伸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链条的又一有效途径。

2.围绕新农村建设,大力组织实施阳光工程培训。抓住国家大力实施阳光工程的良好机遇,充分发挥农广校等具备培训资质要求的教育培训机构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紧紧围绕当地特色主导产业、农村、城镇二三产业发展需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强化“阳光工程”农科培训,在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集聚区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培养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农业产业劳动者队伍,提高农民承接、吸纳和使用先进科技成果的能力。

3.围绕发展劳务经济,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品牌培训。我国农村每年至少新增大约劳动力总数1.5%的新成长型劳动力,仅承德市剩余劳动力达34.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7.7%。通过实施免费系统教育,使其成为既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又具有较高实践操作能力的技能人才,带动农业劳动者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升。承德市的十大务工品牌中,服务员和机电工曾获得全省十大品牌称号,热河导游员、平泉钻井工、清宫烹饪专业成为“河北省知名品牌”。从而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或异地有序转移就业或创业,推动了单一的体力型输出向技能综合型输出的转变,实现了“培养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效果,有效带动农村人力资源整体开发,协调推进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4.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农科教、政产学研结合。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根本出路,也是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生命力所在。要注重与农业重大科研、开发、推广项目相结合,把项目的资金、人才优势,用于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吸收高素质的农民参与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通过项目实施建立示范基地,将教育培训实习和试验示范推广有机结合起来。鼓励科技户、示范户和经营大户学用结合,力争做到“培训一批骨干农民,办好一个基地,振兴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

5.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自主培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农业的骨干代表力量,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他们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自身产业发展需要开展专业性培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实践技能,推动产业升级。

6.围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开展技能培训。按照企业下订单,培训下菜单,政府来买单的方式,形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有效机制。以二、三产业为主,开展定向、定岗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使学员尽快适应进城务工的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

四、更新观念,创新机制,统筹推进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在观念上更新,在机制上创新,形成合力,统筹推进。

(一)树立大农村、大教育观念。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不仅要为“三农”服务,还要为小城镇建设服务,为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服务,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科技型职业农民、适应现代工业发展需要的职业化产业大军,进而实现农民身份向城市社区居民的转换。

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总结篇7

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实施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目前来看,农民的科技培训工作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我们必须创新思路,发挥特色,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文章通过介绍农民科技培训的重要意义,以及培训实施以来所出现的问题,对怎样实施新型的科技培训工作进行探析。

科教兴农的政策实施以来,我国人民进入了农业科技学习的热潮,并在实践中取得了重大的进步,粮食年均产量和农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但是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落实的还不够全面,其培训形式还有很多问题,还有很多农民群众没有普及到科技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将来的工作中,创新思路、发挥特色、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工作将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1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重要意义

1.1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是建设新农村的必要前提

近年来,由于党中央国务院下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以来,各级政府都积极地做出了相应举措。新农村建设中,最重要的是农业的建设工作,而其中最重要的能动性就是人,只有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才能使农业科技更好的发展,通过普及农民科技种植、科技蓄养和科学经营的理念,通过具体实践应用到农业的建设中,才能更好的实现农民科技培训的重要意义:保障人民小康生活和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1.2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

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将粗放型、家庭化耕作模式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就必须从提高劳动者素质着手,通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使其成为“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劳动者,促进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从而为土地向生产能手集中、农业生产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奠定基础,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1.3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是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对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很有成效的地区调查后,我们不难发现,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都有了重大的变化。在培养农民技术骨干后,通过农民骨干的积极响应和落实,带动了更多的同村农民进行了到科学的种植和养殖中,合理的利用田地进行科学的种植,粮食亩产增加,养殖技术和养殖业也都不断扩大,在科学的经营中,部分农民还有空闲的时间进行副业工作,从而全方面的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2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做法及成效

2.1设定多个培训环境

在乡政府实施农民科技培训中,由于农民的参与数量有限、次数有限,导致了宣传和教育的普及发展缓慢。政府部门不仅要在乡镇机关和村委会建立相关的工作机构,还要针对农民的工作密集场所和生活聚集地进行深入的指导教学,并且还要成立田间教学和巡回指导的教学团队。解决因为农民务农繁忙和时间不足而引发的不参与培训工作的现象。

2.2选择培训主体,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培训

各项目县按照“相对集中、点面结合、择优推荐、公正合理”的原则,通过村社推荐,乡镇把关,选定核心农户,建立核心农户档案。除普遍开展普及技术培训外,还结合当地实际,选择致富快、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开展技术培训。从各地反映的情况来看,由于培训的针对性较强,核心农户学科技、用科技的意识普遍提高,培训效果较为明显。

2.3因地制宜,探索培训模式

有些地区农户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从而加大了农民科技培训的难度。对此,各项目县在培训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因地制宜探索出“集中培训”和“入户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模式。“集中培训”统一采取“五个一”模式,即“免费发给农民一个培训记录卡、一本公共知识手册、一本技术手册、一张明白纸、在每个培训点配送一张生产技术光盘”;“入户分散培训”采取田间指导、专家咨询和电话答疑的方式,即指导教师按农事季节深入农户进行田间指导,并留下联系电话,农户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疑难问题随时可以进行电话咨询。

2.4广泛宣传发动,扩大工作影响

为了实施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各项目县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和利用广播电视、墙报专栏等形式,对项目实施的目的意义进行广泛宣传,营造科教兴农的良好氛围,并在广大农民特别是骨干(青年)农民中广泛动员,积极发动,充分调动了农民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

3当前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对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一些地方主管部门只是就培训抓培训、就项目论项目,把农民科技培训当作一般性、阶段性工作,对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目标体系、支撑体系、创新体系建设以及新形势下如何建立农民科技培训的长效机制缺乏认真的研究和思考,不能将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纳入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中统筹规划、有序推进。

3.2统筹力度不够,培训资源分散

涉及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有农业、教育、劳动、妇联、财政等多个部门,但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由于政出多门,管理分散,未形成权威的管理部门,往往有利的事争着干,无利的事没人管,造成培训资源分散,培训内容重复,培训成本增加,导致农民科技培训的效果不理想。

3.3培训规模偏小,投入不足

由于农业人口多,农民文化素质低,需接受培训的受众面大,而当前农民科技培训面窄、规模小,无法满足广大农民对科学技术的要求。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培训资金的投入,但面对面广量大的农民,也只是杯水车薪,在进行农民误工等补贴后,所余资金在培训课件的开发、授课老师的聘请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显得十分拮据。

3.4培训形式单调,培训对象流动性大

目前除农技推广体系开展的入户指导、田头会诊、现场观摩等培训外,由农广校、农技校等培训机构开展的培训形式基本以课堂理论传授为主,培训形式和内容单调。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已经参加培训的骨干农民,有一部分已转移到二、三产业,或外出打工,培训后难以在当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难以形成骨干科技群体,需要进行培训对象调整。

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总结篇8

一、农民工职业培训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农民工总量约26261万人,已成为劳动密集行业的主力军,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被公认为是解决企业用工结构性矛盾的一剂良药,既是提高人力资源能力的直接手段,也是农民工进城获得充分就业的重要保障。

(一)农民工职业培训是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新型城镇化的实质是人的城镇化,包括人的生活、观念、职业素养等都要实现城镇化,由于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到城市生产部门之后必将发生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转变,要与其他生产要素实现更好结合,就必须获得能在城镇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因此,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职业培训不能缺位。通过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可以改变农民工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职业观念,培养其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通过开展不同规格、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教育和培训,让农民工拥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可以改变其“候鸟式”“两栖式”的迁移,他们才有信心、有底气进城务工和创业,由此才能实现真正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

(二)农民工职业培训对人力资源的影响重大

职业培训属于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的范畴,对人力资源的影响重大。在现代化生产中,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远远要大于对物质资本进行投资的收益,对人力资本源源不断的投资会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据统计,河南省参加过职业培训的农民工只占近两成,东部各省也不到一半,培训远远不能满足人力市场需求,我国近年持续出现“民工荒”,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单纯的农民工数量上的供应不足,实质上是农民工总体技能短缺,个人素质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其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劳动力转移,有碍我国的经济增长。

(三)职业培训能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农民工职业培训深层次地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农民工来到城市打工不只是简单的人口迁移,而是一个人口再社会化的过程,只有较好地完成人口再社会化,农民工才能真正融入到新的环境中,成为所生活的城市的一分子,否则只会带来种种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农民工受到挫败时,会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没有归属感的农民工与社会关系会变得紧张,成为社会的隐患。职业培训能提高农民工自我素质,增强他们的维权意识,从而减少劳工问题,这也相应地减少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有利于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农民工职业培训对农民工本身的影响

(一)职业培训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

农民工培训与收入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参加过职业培训的农民工,由于技能得到了提高,不仅满足了用工单位的需求,同时自己也具有了一定的就业收入选择权,在就业市场中不再永远处于被动地位。笔者根据对上海、广东、福建、河南、湖北等9个省市的农民工调研数据显示:在收入为2000元的标准内,没有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人数比例要大于接受培训的农民工人数比例;在收入高于2000元范围内,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比例要高于没有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比例;在收入为3000~4000元的范围内,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人数比例突破60%;在收入5000元以上的农民工中,接受培训的农民工比例突破72.2%。因此,培训有助于提高农民工就业自,有助于提高农民工的收入。

(二)职业培训对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影响

职业培训的直接作用就是培养和发展企业员工的能力,帮助员工适应更高层次的工作,继而获得更高层次的职位,用工单位也更愿意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签订合同。因为农民工参加培训后,技能的增加使得他们变得更加灵活,更容易适应社会生产结构的变化、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和岗位,就业机会变得更广阔,也更容易签得劳动合同。据调查,河南省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有85%以上的人签订了劳务合同,未参加过职业培训签订劳务合同的人不足30%;并且培训单位在培训的过程中,会向农民工提供就业的信息或包就业,其接受培训的同时就可以获取就业信息或直接创业,因此,培训对农民工职业发展呈现正效应,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行业竞争能力,确保工作的稳定性。

(三)职业培训对农民工落脚城市、融入城市的影响

城市融入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终结果。由于农民工群体普遍学历低、技术水平低,无法适应需要较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大部分集中在劳动强度大并且工作环境差的行业,这些行业居于社会生活最底层,普遍收入低、管理不规范,社会保障也少;职业培训可以让其提高技术能力,有尊严地参与生产劳动,积累经济基础,在保证基本生存的基础上怀有创造更美好生活的期盼,并能有理性、有尊严地作出话语表达,从而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四)职业培训对农民工家庭、子女教育的影响

首先,培训有助于农民工家庭脱离贫困,提高家庭社会地位。新型城镇化影响到农民工家庭住址的变迁,如果通过培训其拥有相对稳定的工作,他们会考虑把家庭迁入城市生活,这样其整个家庭的生活环境、生存理念、生活质量都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其次,农民工培训惠及子女。通过培训其接受到的先进文化会给子女带来潜在的影响,他们个人在进行职业培训的过程中,掌握到职业技能,参与实际工作切实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就会更注重下一代的教育;农民工子女在父辈的影响下,接触到城市的先进文化,例如,目前国内一些机构或个人免费开办的针对农民工子女的舞蹈、绘画、音乐培训班;一些二、三线城市将农民工随迁子女全部纳入输入地教育发展规划,将其子女义务教育经费全部纳入输入地财政保障范围,实现其子女基本在输入地全日制公办小学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等,农民工子女渴望接受先进文化教育的愿望得到实现,这些举措激励他们努力奋斗,争取早日融入到城市化的生活中。

三结束语

目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正在蓬勃兴起,要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关键还是人的城镇化,不仅要让农民有房住,还要提高他们就业创业能力,实现能就业、能创业、有收入,农民工职业培训可以使其更快融入城市,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和实用价值,是新型城镇化的重大举措,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工程。

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培训;提升;滦南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指出,要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加快提高农民素质和创业能力,继续加大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先天。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应引起全社会的思考。为深入了解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和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2007年底课题组以河北省滦南县为试点,走访了县农业畜牧水产服务中心、农开办、就业局等政府部门,深入部分村镇调查了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了解了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及其培训实施情况。基本摸清了制约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提升的成因,并据此提出了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对策。

一、对当前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的调查

(一)滦南县农村劳动力总体情况

河北省滦南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人均耕地面积1.88亩。近年来。按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的工作思路,在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滦南县现有17个镇、594个行政村、17.8082万户,总人口达58.18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达53.3821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30.9694万人,实有劳动力总量28.1366万人。在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19.9772万人,占71.00%,从事工业的劳动力3.5832万人。占12.74%。从事建筑业的劳动力1.4922万人。占5.30%,从事批发、商业的劳动力1.4688万人。占5.22%,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劳动力9458人,占3.36%。从事其他的劳动力6687人。占2.38%。按滦南县农业生产实际和农、林、牧、渔业生产规模估算。种植业、林业需劳动力8.90万人左右,畜牧养殖业需劳动力2.80万人左右。水产业需劳动力0.70万人左右,从事农业生产共需要劳动力12.40万人。剩余劳动力7.60万人,去除其他相关因素,估计全县农村适宜外出劳动力应在5万人左右。

1、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比重大。据统计。全县实有劳动力总量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90.85%,其中18~45岁的青壮年劳动力15.4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49.79%。

2、从业时间不足。隐形失业严重。全县农村劳动力中有30%的人常年从业时间在8个月以下。主要从事农业的从业人员中。从事农业在8个月以下的占34%;主要从事非农业的从业人员中,从事非农业时间不足8个月的占28%,隐性失业现象较为明显。

3、农村劳动力流动性差。盲目性强。全县实际常年外出务工农民4万人左右,仅占实有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2.9%。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大多集中在年初是群体外出,有明显去向的只占30%左右,70%没有目标,且收入极不稳定。2007年全县实际外出务工农民4.20万人,这些人大多为青壮年劳动力,但多数是靠出体力、卖苦力换取收入。从业带来很大的盲目性、季节性和风险性。经培训有组织输出的农民仅1.16万人,月平均收入在1000~1500元之间。比未参加培训的月平均收入高300元以上。

(二)滦南县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

从调查情况看。滦南县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

1、文化素质较低。据调查。2007年底全县实有劳动力总量28.1366万人,其中文盲半文盲仍有1685人。小学文化程度10.3621万人。占36.83%,初中文化程度14.1910万人,占50.44%。高中以上学历的3.2708万人。占11.62%,中专学历的2454人、大专以上673人。仅占1.11%。而发达国家的情况是。美国的大部分农场主都是农学院毕业生;德国农民有67%是大学毕业生,53.2%接受过2~3年的职业教育;日本农民中大学生占59%以上。

2、科技素质差。目前。全县实有劳动力中,真正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为7.2%。大多数农民缺乏基本的科学生产知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对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即使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很难完成:一部分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对一般性农业生产技术都不能很好掌握。

3、思想观念落后。小富即安、故土难离和满足现状等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农民的思想。抽样调查100名农村劳动力显示,不愿离家外出打工的占38%,今后打算外出打工的占27%,家里因缺少劳动力原因不能外出打工的占25%。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保守,逢事喜欢走老路。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和敢闯、敢干、敢试的勇气和信心。

二、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成因分析

制约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提升的因素比较复杂,既有历史的因素,也受现实的教育理念的制约:既受农民主观因素的制约,也受基层政府和相关政策的影响,总的可概括有以下几点:

1、历史因素的影响。年龄在45~55岁的劳动力大多就读在期间。由于受“白卷英雄”和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加之当时教育受到较大的冲击,正常教学秩序无法保证,学生的自控能力又比较弱,荒废了学业,因此大部分人文化底子薄,进而影响了对科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2、现实的教育理念的制约。尽管各地都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还是没有完全改变,社会评价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还是没有离开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农村中学尽管已经开始实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但由于时间较短,加之受中高考、专业师资缺乏、实验实习场地缺少、资金缺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改革效果还不十分明显,分流教育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导致新增劳动力缺乏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基本技能。

3、农民观念落后的影响。一是部分青年劳动力只顾眼前利益,片面认为“读书不如赚钱”从而过早辍学打工;二是壮年劳动力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

能力差。培训机会少;三是相当多的农民从众心态严重,傻子过年看隔壁,人家不去学他也不去学。没有看到各自的差别;四是接受培训的兴趣不高。主观上不求进取,认为学不学一个样。延续过去传统落后的种养模式和技术。

4、基层政府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没有得到基层政府应有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多数镇政府没有把农村劳动力培训列入工作日程。制定长远规划。指定专门机构和专人具体负责:没有像关心和重视普教那样关心和重视农村劳动力培训。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投入不足;在政策的制定和舆论宣传上缺乏力度。没有形成人人关心、重视和支持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良好氛围;工作上存在重布置、轻检查、轻落实的形式主义问题。

5、农村劳动力培训资源不足。体系不健全。从调查情况来看,滦南县现有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机构主要是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涉农部门的服务中心、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这些培训单位分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培训条件差别很大,工作中存在着各自为政的问题。2003年9月以后,虽然县里明确培训工作由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具体组织实施,但在实际运作中组织、协调难度还是相对较大,各部门缺乏必要的了解和主动的配合,还没有形成培训工作全县一盘棋的良好局面。另外,有些镇的农民文化学校形同虚设,一年几乎不怎么开展工作,能够开展培训的也大多集中在县或镇举办培训班,很少能下到村,况且许多培训是大杂烩式的培训,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培训内容一般停留在农业技术、机械加工等几个工种,与真正意义上的技能培训和农民需求差距很大。因此,迫切需要对现有的培训资源进行合理地整合。健全培训体系,以发挥其最大作用。

三、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对策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包含文化教育层次、科技意识和技能水平、思想观念等多个方面。总体看,以滦南县为代表的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还不能适应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极大的差别。因此,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尤为重要。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当前应着力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并以此为切入点,灵活施策,标本兼治。农村劳动力培训要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为重点,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载体,切实解决农业科技知识、农民致富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问题。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建立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长效机制。实现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提升。

(一)明确培训任务,确定培训目标

1、任务上突出三项重点、建设四支队伍。三项重点为:一是实用技术培训,使农业劳动力普遍掌握1~2项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二是职业技能培训,结合农民的转岗、转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掌握一门以上非农就业技能。三是实用人才学历培训,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支撑。着力建设四支队伍:一是培养高素质的骨干农民队伍;二是培养精干的农民技术员队伍:三是培养优秀的农民企业家队伍:四是培养高技能的能工巧匠队伍。

2、目标上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实现从经验型向知识型转变。用现代意识提升农民,改变农民靠经验种养、自给自足、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二是实现从身份型向职业型转变。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民从传统身份型向职业技能型转变。三是实现从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变。培养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使其成为能够自主创业、自我持续发展的市场主体。四是实现从单干型向组织型转变。正确引导农民,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中等职业学校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二)强化政府行为,构筑农民教育培训“立交桥”

1、政府统筹,多方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是一项公益性、社会性事业。涉及的行业和专业门类众多,是一项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因此,要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强化各级政府在培训中的组织领导作用。把各有关部门、培训机构组织起来,明确任务、分工负责、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搞好培训大合唱。

2、模式构想。①以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骨架。吸引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建设农村劳动力培训大中心。以现有各类成人学校、就业培训中心和农技培训中心为基础。积极引导园区、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参与培训。形成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合力;加大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职能,形成农村劳动力培训大中心,人、财、物统一调配,做到资源共享。②以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辐射平台,建立县、镇、村三级培训网络。教育、劳动保障、农业等部门要对各类培训机构进行筛选,按照合理布局、方便学员的原则。选择定点培训基地,逐步形成县、镇、村三级培训网络,通过网络连接实现教育培训、信息服务、培训对象与各级培训机构的信息互动。③在县与镇、县与村、镇与村之间建立“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发挥其流动课堂的综合传播功能与服务功能。④建立镇职业培训基地。重点建设2~3个骨干专业。一个主导产业的镇职业培训基地,技术培训体系与当地的农业产业体系相配套。⑤建设村级农民培训扩散基地。以“农民科技书屋”为重点,形成农民了解政策、学习技术、获取信息的综合平台。

(三)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筹措力度

①建立各级财政投入机制,设立农村劳动力培训专项经费。市、县、镇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对所拨经费实行集中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层层剥皮、雁过拔毛。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建议:按辖区内农村劳动力人数每人每年1元的标准设立培训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还可从支农专项经费中提取10%~15%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②建立资金补贴机制。不断扩大补贴范围。完善发放培训代金券。如:对参加就业培训的农民实行补贴,对经济特别困难的农民可先免费培训,就业取得收入后再补交培训费。③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积极参加培训的农民及农民培训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奖励。以调动农民和培训单位的积极性。④积极争取国家、省农业、科技等部门的培训项目。⑤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共同参与的融资机制。鼓励产业化龙头企业、民办培训机构等投资农村劳动力培训。可采取农民学农业科技免费,学职业技能自己出一点、政府补一点、社会帮一点的办法,多渠道、多途径解决经费问题。⑥成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基金。可从农发基金、土地出让金等基金中划出一块。专门成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基金,财政部门回报有关部门制定培训专项基金管理使用办法,报政府批准实施。

(四)拓展农村劳动力培训途径

①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成人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实现农村教育一体化。②突出抓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③

依托农村科技企业、科技示范园和农民科技协会,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④积极创造条件,让外出学好技术的农民回乡创业。带动更多的农民。⑤组织骨干农民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参观考察,培养眼界宽、有见识、敢创新的创路人。

(五)创新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

①出台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培训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劳动保障、农业、教育、科技等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培训机制。②大力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相衔接,搞好“三加一”工程。③建立进村入户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并总结推广培训教师进村、培训媒体进村、实用人才培养进村的方式和方法。④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需求反馈机制。⑤建立培训单位公平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使农业、教育、科技部门的培训项目和资金主要流向那些技术力量强,培训效果好。对培训起较大作用的培训机构。⑥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监督检查机制。

(六)科学、严密、灵活多样地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

1、制定详实的培训计划。培训前首先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充分了解参训农民的培训需求及文化素质状况,根据农民的培训需求和素质状况,再制定培训计划。做到培训工作有准备、有组织、有目标、有重点、有收效。

2、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①因人而宜,分层培训。可把培训对象划分成三个层次:初等农业技术培训、转岗职业技能培训、中高等学历教育。初等农业技术培训主要针对45岁以上农民和即将走上农业生产领域的新生劳动力:转岗职业技能培训主要针对45岁以下,有转移输出愿望的农民和即将走出校门的初高中学生:中高等学历教育主要针对村干部、专业户、农村经济组织的负责人和具有一定培养前途的能人;②因地制宜,开发培训教材。不同区域,技术水平和培训需求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域性差异。在教材开发上。要立足当地农村生产实际和农民需求。编写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乡土教材”。

3、确立结构合理、科学、丰富、实用的培训内容。①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对不离乡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紧紧围绕农民增收,按照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加强粮食增产技术、集约化养殖技术、特色高效农业生产技术的培训。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想外出打工的农民。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在培训特色上下功夫,争取塑造自己的培训品牌。③注重科普培训和短缺技术培训。在搞好技术培训、技能培训的同时,要加强科普培训,既要满足农民现阶段技术、技能的需求,又要全面提升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科技素质。目前农村存在大量的短缺技术。诸如高附加值农业、出口创汇农业、生态型农业的生产技术、农畜新品种应用技术等在农村中非常短缺。因而。农民培训工作更要注重短缺技术培训。④谋划导向性新兴产业培训。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会兴起很多新型农业和其他产业,如:农村工业、新型服务业等。要注重宣传引导,做好超前培训,为农村科技的发展做好技术准备工作、观念意识导向工作。⑤加强政策知识培训。主要是对村干部进行农村政策培训,增强其政策意识,使之掌握党和国家当前关于农村工作的相关政策,提高其政策水平和运用政策解决现实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的能力。

4、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坚持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采取分散培训、长短班结合、分流教育、科普之冬(春)、科技咨询、现场指导、空中课堂、网络培训等多种形式,并坚持做到五个结合:一是课堂讲授与示范基地培训相结合,二是集中培训与分类指导相结合,三是系统培训与专项培训相结合,四是面授与各种媒体培训相结合,五是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相结合。培训中采取“互动式”现场教学。培训时间要适应农时、农事。积极开展定点、定单、定向、委培,鼓励校校、校企、校镇之间联合开展培训。

5、利用现代化培训手段。搞好网络、多媒体培训。把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方便快捷、生动直观的数字化多媒体培训形式,应用到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中。并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多种媒体优势。提高培训的时效性。如:发挥电视这一大众媒体。图文声像并茂、覆盖面广、喜闻乐见、培训成本低的优势。创办“农事直通车”、“农家乐”、“帮你致富”等农业栏目:建立“农村科技广播站”利用农村大喇叭宣传农业科技知识和法律法规:实施“村级信息公路”建设,通过卫星电视网建立村级远程农民学校。

6、建立档案管理制度。一是设立专柜。由专人负责农村劳动力培训图书、资料、文件的整理工作;二是建立培训专家个人档案,进行微机管理;三是建立培训日志,随时记录培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七)依据当地产业结构和资源优势,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

①培养技术骨干教师。结合当地产业结构,重点培养能力强、专业适合、素质好的青年教师。政策上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进修,促成其知识技能体系的更新,以适应农村劳动力培训不断发展的要求。②培养专家型教师。鼓励教师经常深入农村,接触生产实际,积极探索实用技术。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成为农民真正信得过的专家。③与本地或外地其他培训机构的教师资源互通有无。④聘用土专家。按照“能者为师、按需聘用”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聘用有一技之长、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土专家”。让他们进课堂、上讲台。⑤建立专家库,聘请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龙头企业的专家教授,弥补本地教师的不足。

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总结篇10

“谁来种地”,这个已经成为未来中国必须面对和解决好的重大问题,正在得到破解。2012年12月14日,农业部在安徽蚌埠召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试点启动暨研讨班,从会上获悉,农业部决定在全国31个省(市、区)选择100个试点县,每个县根据农业产业分布选择2~3个主导产业,力争通过3年试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万人。农业部将在总结各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等互相衔接配套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全面推动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造就一支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突出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会上指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保障国家粮食长期安全的战略选择,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是着力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基础。中央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是中央在“三农”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行动指南,更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

农业部组织实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将通过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三项制度,即教育培训制度、认定管理办法和支持扶持政策,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目标、任务和路径,全力构建中国特色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制度体系。张桃林强调,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需要从环境、制度、政策等层面引导和扶持,重点要构建包括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等相互衔接、有机联系的国家制度体系。首先要构建教育培训制度。近期职业农民培育的重点对象是种养大户、合作组织带头人,各地应在教育培训机制、教育培训方式、教育培训内容、教材建设、师资遴选等方面系统设计,形成优势互补,技术、师资、条件和能力相配套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格局,协同开展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其次要加强认定管理。各地农业行政部门要负责组织开展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工作,保证认定管理的权威性和连续性。根据农民从业年龄、能力素质、经营规模、产出效益,分产业、分区域构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指标体系,制定认定标准,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进行认定。对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建立信息档案,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定期考核评估,建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第三要制定扶持政策。一是土地流转,在自愿基础上,创新土地流转机制,鼓励成片土地向新型职业农民流转;二是生产扶持,在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基础上,将新增的农业补贴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三是金融信贷,持续增加农村信贷投入,建立担保基金,解决新型职业农民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融资困难;四是农业保险,扩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给予政策优惠;五是社会保障,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参加社会保险比例,提高公共服务标准等。

在谈到教育培训主体建设时,张桃林特别强调了要充分发挥农广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农广校是组织完整、体系健全、覆盖面广、贴近基层、经验丰富的农民教育培训队伍,从中央、省、市、县组织网络都很健全,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重要平台,各地农广校要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为重中之重的中心工作来抓,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探索实践,努力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媒体资源的建设,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基础能力建设,充分依托阳光工程、农村实用人才、百万中专生计划等工程项目,形成合力,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农广校作为特殊的教育机构,和一般学校不一样,有专职师资队伍建设,也有兼职师资队伍建设,更大程度上讲,农广校是一个教育培训工作组织、协调、安排的枢纽。兼职教师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的教师和专家,也包括种养大户、合作社的领头人、创业带头人,这些都是重要教育资源、教师资源。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要重视把专职教师队伍,尤其是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二是各级农广校要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管理服务上发挥积极作用。随着培育工程的推进,以后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将是一个越来越大的群体,相关的认定、认证、研究出台管理办法、施行动态管理等都将产生大量的具体工作,需要有专门的、公益性机构承担,农广校一直是国家和各级农民教育培训项目的管理者、参与者和实施者,要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继续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管理、实施和服务,扎实地发挥好助手及支撑作用。三是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广校的领导,更好地发挥农广校的作用。要像抓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一样,抓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要加强县域农民教育培训专业机构的基础设施和实训基地建设。要积极创造条件,构建以农广校系统为基础的试点工作模式。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事关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全局和方向,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基础性战略任务。张桃林要求,要加强领导、抓好落实,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取得实效。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各地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任务、阶段进展、政策措施和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和整体规划,各试点县农业行政部门要切实负起牵头责任,各县政府要积极组织协调财政、土地、金融、保险等部门共同参与,形成共同推进的强大合力,保证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二是加大投入力度。要逐步建立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方投入为辅的多元投入机制。各地要争取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要积极争取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免学费和助学政策。要联合相关职能部门,争取在土地流转、财政项目、信贷发放、税收减免、农业保险等方面取得突破,给予新型职业农民倾斜支持,逐步建立健全职业农民扶持政策体系。三是及时跟踪总结。各地要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农村劳动力结构特点、产业特色、经济水平和有比较优势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加快形成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竞相发展、各具特色、稳步推进的良好格局。四是营造良好环境。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大力宣传营造全社会支持农业和关心农民的社会氛围,使广大农民有尊严地工作,过上体面的生活,营造出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