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实验室生物安全与管理十篇实验室生物安全与管理十篇

实验室生物安全与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6:46

实验室生物安全与管理篇1

关键词:高校;生物实验室:环保与安全管理

一、前言

高校生物实验室的使用涉及到水、电、气以及各种化学试剂的使用,这些都关系到使用实验室的人员的安全以及学校校园环境的很多问题。为了确保高校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实验室的环保与安全管理成为实验室使用与维护的首要目标。

二、规范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

实验室建设的安全与环保设施主要由实验室选址、建筑结构、通风与净化、实验室废物处理等组成。由于我国生物实验方面起步较晚,实验室安全与环保建设一直都是我国高校实验室建设较为薄弱的环节。以前,许多高校往往只是单纯的注重实验仪器的采购与更新,对于实验室的安全与环保问题并没有真正的重视。近几年,各地高校开始慢慢注重这个问题,开始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加大资金的投入,对于旧的实验室按照标准进行改造。经过合理的规划布局,逐步完善实验室的功能,注重安全与环保方面的问题,使整个实验室的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我国高校实验室环保与安全管理的具体策略

(一)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

生物实验室由于具有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与多重性。在管理上我们既要满足他作为实验室最基本的需要,又要针对生物实验室的特点去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要不断提高生物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水平。相关的主管部门要进行抽查和定期检查,来确保相关措施是否落实到位。

(二)加强安全、环保教育

要对师生加强环保、安全的宣传与教育,要将环保与安全管理的意识深入人心。1、学校要组织实验室的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培养一支具有高素质、责任心强的实验管理队伍。2、实验教师在课前要增加实验室环保与安全管理的内容,对于水、电、气以及各种生物试剂的使用要做到安全第一。3、学生在第一次使用实验室时要进行专门的一节课来进行安全、环保教育,这样可以使学生熟悉整个实验室的环境,了解实验室各种设备与器械的使用原理。掌握化学药品的mSDS。4、定期开展防火、防震演习,了解逃生技能以及一些消防设施的使用。

(三)生物实验室各类废弃物处理的管理

1、生物活性实验材料的处理

生物实验后,有很多活性的生物材料需要进行及时的处理。对于一些细胞和微生物必须进行及时灭活以及消毒处理。对于实验用的固体培养基要进行高压灭菌处理。未进行处理的废弃物不得随意作为日常垃圾进行处理。液体的废弃物要经过15%浓度的次氯酸钠进行消毒30分,进行稀释后方可排放,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对环境周围的影响。生物实验室在对动植物进行实验前,应确保实验材料无传染类疾病。完成后要对动植物的尸体进行合理的安置,禁止随意丢弃。实验动物在进行试验后,要按照要求进行必要的消毒,净化处理后,使用统一包装,送交相关部门集中处理。

2、有毒有害实验废弃物的处理

对于有毒有害的实验废弃物禁止随意丢弃、掩埋。在实验过程中,一些有毒有害的废液处理,如果学校处理的标准可以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要进行自行处理,如果学校不具备这个条件,则应该进行封存送交具有处理资质的部门进行处理。对重金属、氰化物、溴化乙锭(eB)、丙烯酰氨、甲酰氨、焦碳酸二乙酯(DepC)、iptG、二甲基亚砜(DmS0)、二硫苏糖醇(Dtt)、四甲基乙二胺(temeD)、过硫酸铵等及其结合物要进行分类、分级的收集,避免一些废液混合产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物质。比如过氧化物与有机物,氰化物、硫化物、次氯酸盐与酸等,要根据其特性进行存储,统一送交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三)放射性废弃物的处理

在实验室中对于一些放射性同位素的使用要严格按照我国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规定进行使用。对于购买、领取、使用、归还放射性同位素时要做到准确登记、本人使用,本人领取,要做到帐实相符,实验教师要起到监督指导的作用。对于放射性同位素要做到防火、防盗、放射线泄漏的三防检查。在实验使用前以及结束后要按时进行同位素探测,防止产生污染。对于放射性同位素的垃圾应该做到明确标识,专门容器摆放,专业部门回收的流程进行处理。

(四)推行环保、绿色、清洁实验

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陆续的发明了仿真实验这个方式,仿真实验的应用是环保的、绿色的、清洁的实验,它可以零投入、零污染。避免一些毒性较大的物质接触学生,这种实验尤其适合低年级的新生来做。对现行的试验方法和实验规模进行改革,发挥高校实验中心的监督和统筹的能力,降低实验成本,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以达到我们节能减耗、预防污染的目的。在试验中,在实验效果相同的情况下,尽量选择环保、清洁的实验器具。

(五)实验器械与耗材的处理

对于一些可重复使用的器械要做到高温灭菌后,清洁后再次使用,对于一些废弃的实验仪器要进行分类回收,统一处理。

四、结语

高校生物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管理对于提升生物实验教学效果以及保障科学教研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一项需要长期不懈努力的基础工作,我们不应为眼前的一点点成绩骄傲,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去。实验室的管理团队要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管理”的原则,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充分考虑安全与环保要素,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安全设施,加强学生的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对实验室的技术人员要加强安全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操作技能,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的能力。将实验室的不安全因素最早的消灭在萌芽状态,切实保护师生的人身安全和国家财产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薛那,沈国顺,张雷雷,等.实验室生物安全探讨[J].中国动物检疫,2008,25(3):42—43

实验室生物安全与管理篇2

[关键词]医学院校;实验室安全;安全制度;安全管理

实验室有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其安全性保障关系到学校的整体发展[1]。因此,对医学院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现状进行分析,掌握医学院校实验室中存在的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日常监管、废物处置不规范等安全隐患,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才能推动医学院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提升和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

一、医学院校实验室管理现状与突出问题

(一)老旧水电线路

年久失修的水管漏水、水管道堵塞、水龙头损坏、仪器冷却水装置连接胶管老化或接口破损导致漏水、暖气管道漏水等[2],实验室发生“水灾”可直接导致平台仪器损坏的严重后果。实验室用电安全隐患主要有设备的用电线路不规范、仪器设备用电负荷不够、电线电路老化、接地系统不规范、用电负荷集中、插座的摆放位置不当等。

(二)实验室消防安全

医学院校实验室火灾安全隐患中最为常见主要有易燃易爆化学试剂、危险化学品、用电不规范、仪器设备操作不当、用电线路老化、设备加热时间过长等。同时一些实验用楼基础消防设施建设不完善、用电设施负荷不够、操作人员缺乏火灾防控意识、消防监督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都是实验室的安全隐患的“地雷”[3]。

(三)实验仪器设备安全隐患

医学院校常用的实验室仪器设备主要有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流式细胞仪、高效液相色谱仪、质谱联用仪、紫外分光光度仪、氨基酸分析仪、超速离心机、超低温冰箱等,仪器设备的种类繁多,其工作原理、保养与维护、环境与条件要求等均不同,为仪器设备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就比如(1)超速离心机放置不平衡或操作不规范,就会发生机械故障或是离心的样品损坏,若离心的样品有毒有害,就会泄漏会造成人员窒息或中毒等现象[4]。(2)加热设备,如干燥箱、马弗炉、电热套、浴锅、热旋转仪等加热设备,使用时应该有人值守或定期检查;干燥箱不能烘烤易燃易爆化学药品、塑料制品等,这些仪器设备周围也不能放置易燃物、气体钢瓶等。(3)气体、气瓶的正确摆放、管路的固定、明晰的标识;使用后及时关闭气瓶总阀,经常进行检漏。(4)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等这些高温、高压的热能设备属于特种设备,必须有明确的产品合格证、年检证、使用证等,操作人员须持证上岗。(5)超净台的紫外灯可灼伤实验人员的眼睛、皮肤。

(四)实验室化学试剂安全

按照化学试剂的理化性质,化学品通常具有易挥发、强氧化、高腐蚀、易燃易爆、剧毒及传染性等特点,实验室化学试剂安全隐患主要有:(1)易挥发、有毒、腐蚀性试剂存储和使用的安全性问题,易挥发性试剂随意摆放,使操作者容易吸入体内;腐蚀性、有毒试剂在取用时不带防护用具接触到皮肤;操作不当也会引发爆炸[5]。(2)易挥发、易燃、易爆化学试剂必须远离热源。(3)易制爆化学试剂应存储在带锁的专用试剂柜中,剧毒化学试剂必须严格执行剧毒管理制度,并建立领用和消耗台账。

(五)实验室生物安全

由于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和应用,对环境生态和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威胁,因此,实验室生物安全不仅对实验室操作人员的身心健康,而且对社会的安全和稳定产生巨大影响。生物实验室安全隐患主要有:(1)实验室工作时所产生的病毒、微生物、感染物质、还有一些有危害的培养物,如传染性极强的血清、血液制剂等,实验人员必须了解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先分类按相应方式消毒灭菌,再分类处置。(2)实验动物的购买、饲养、解剖等过程中,病原体可以通过饲养动物身上的皮毛、呼吸、尿、粪等途径排出体外,污染实验室环境[6]。(3)由于病原微生物可以在空气中以气溶胶的方式扩散,因此,不明病原微生物潜在的生物危害,实验室操作人员容易吸入污染的空气而发病。

(六)实验室测试样品安全

由于实验室实验样品种类多样,如还有固态、液态或气态样品,微生物、生物组织、金属类等,如果存储或使用不当容易发生交叉污染、火灾甚至爆炸等,这些都会造成不可逆的损失[7]。

(七)实验室废弃物安全

实验室废弃物是有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毒性药品、重金属、菌株废弃物动物尸体、血液和器官、注射器针头、一次性塑料制品、枪头、玻璃器皿、锐器物等[8]。这些废弃物同样能传播疾病和污染环境,威胁实验人员的健康。

(八)实验室安全检查

安全是免除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感受不到,往往事故发生后才认识到安全的重要[9]。实验室安全检查的结果直接反映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质量及水平的高低。目前,实验室安全检查是通过一些安全检查指标来实现的,主要指标分为安全检查的组织体系、规章制度、安全教育、实验场所、基础安全、安全设施、化学安全、生物安全个人防护与其他等。但对于这种安全检查及督查在全校实验室的安全检查中形式的东西太多,并没有真正落到实际工作中,使实验室仍然存在安全隐患[10]。

二、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建设

(一)实验室安全制度健全

针对医学院校实验室的特点和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1)建立健全实验室各类安全制度条例,如:“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职责”“实验室管理制度”“玻璃器材管理制度”“化学试剂安全管理制度”“细胞间使用规范”“细胞培养室工作守则”“实验室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实验室安全操作细则”“实验室三废处理制度”“学生实验守则”“仪器室管理制度”“压力气瓶的安全使用管理办法”“测试样品管理规定”“生物安全管理规定”“安全检查制度”“仪器操作规程”“安全责任门牌,标明安全责任人的姓名、电话”等。(2)建立健全学校、二级学院、实验室三个层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签订三个层次相互之间的实验室安全责任书,做到安全责任层层落实。

(二)提高实验室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

实验室安全与人的安全意识密切相关,实验人员有了安全意识,安全行为才有保障,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才不会发生。学校实验相关人员主要有科研人员、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做毕业论文的本科生。学校根据实验室安全要求,在相关人员进入实验室前,必须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才能进入实验室。如观看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宣传片、实验室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消防应急演练、灭火器灭火毯等常用消防器材使用方法、实验室一些防毒面具等防护设备的使用等。

(三)实验室安全防护设施建设

实验室安全防护设施建设是实验室安全环境改善的保障,面对安全事故的发生,只有完善的安全防护措施,才能提高安全事故的预警能力及降低事故发生率。安全有效的防护设施包括(1)安全用电设施(电源接地保护装置、电压稳压稳流装置等);(2)安全用气设施(钢瓶架、钢瓶安全柜等);(3)通风排风设施(通风橱、排风罩等);(4)配备个人防护装置(防毒面具、防护眼镜、洗眼器等);(5)常规消毒设施(紫外灯等);(6)必备生物安全设施(生物垃圾袋、防鼠设施、生物安全柜等);(7)完备安全消防设施(警报器、灭火器、消防栓、灭火毯、灭火沙和消防喷淋装置等);(8)其他安全防盗护设施(眼喷淋装置、防烟面罩、急救药箱;实验室配备门禁系统等);此外,在所有实验室进门处,都需贴有安全责任人、保卫后勤等相关部门联系方式及常见的救援求助电话、具体逃生路线图、制定安全防护设施定期检查和维护的登记制度等。

(四)实验室化学试剂、测试样品和生物安全的管理

实验室化学试剂管理。(1)必须通过有资质的正规商业渠道购买;(2)应该存放在防爆、通风的试剂柜中;(3)对不稳定易于分解的试剂,应放在深色、不透光的瓶内避光保存;(4)对于放射性、腐蚀性、剧毒性、易燃、易爆等试剂应存放在特制防爆柜或柜中,并由专人分级保管;(5)一般需要低温储存的试剂药品,应放在冰箱内保存;(6)实验人员配制的试剂溶液应注明名称、时间、储存方式等;(7)对于剩余试剂应及时回收。实验室测试样品管理。(1)判断实验测试样品的类型;(2)实验室是否有条件安全检测和存储;(3)标明测试样品的详细信息,一般有名称、规格、性质、状态等;(4)进行登记检测,并放入存储库中。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1)落实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责任,建立有效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机制;(2)生物安全柜要求具备相应生物安全等级。(3)有使用生物安全管理记录台账,一般有生物名称、性质、购买、保存、使用、饲养、解剖、销毁、场所及伦理审查等;(4)对于生物实验废弃物需用黄色专用塑料袋分类收集包装并贴好标签、废弃物处置实现溯源追踪、废弃物不得混入生活垃圾桶等。

(五)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

(1)建立规范的仪器设备平台安全管理制度、构建安全检查责任体系和完善岗位责任;(2)建立仪器设备档案,制定完整的仪器设备操作步骤及注意项目;(3)对大型、精密、具有危险性和特殊仪器设备得由双人管理,且实验操作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培训才能上岗;(4)建立仪器设备管理记录台账,一般包括实验项目、使用前后状态、使用人员情况、定期检查维护记录等。

(六)实验室废弃物的管理

(1)建立完善废弃物处理办法;(2)将废弃物分类收集存储,分为有害类与无害类,有害废弃物需专业回收,密封后统一收取并存放于指定地点;(3)对于动物尸体、细胞、血液等生物垃圾密封后存放于指定地点,由专业生物垃圾回收公司进行定期回收处理。

(七)建立完善实验室安全应急预案体系

(1)设置实验室安全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制定校级综合应急预案、完善应急管理体系、二级学院编制符合专业特点的应急救援预案;(2)根据实验室危险源的特点,比如火灾、触电、紫外线灼伤、烧伤、烫伤、自然灾害等,编制可能出现的意外事故应急预案制定应急处置措施,并定期进行应急演练和应急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师生及实验人员突发事件应急防护处置能力;(3)应急救援物资的配备,一般包括:个人的防护用品有防护眼镜、防毒口罩、防毒面具、防护服等,防火器材有灭火器、灭火毯、消防栓、沙桶、防火布等,此外还有正压式呼吸器、洗眼器、应急喷淋及紧急联系电话等;(4)在执行应急预案的过程中做好原始记录,不断完善应急措施。

(八)强化实验室安全巡查

首先,由学校牵头设置实验室安全检查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其次,建立有效的实验室安全检查指标:(1)安全检查的组织责任体系,包括学校、院、实验室各层面安全组织责任体系、经费来源保障、实验队伍建设;(2)规章制度,有学校层面的各类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及细则、有学院层面的实验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及规程;(3)加强安全教育培训,经常开展实验室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消防应急演练等;(4)实验环境安全,有用电、用水安全、个人防护及场所环境卫生与日常管理;(5)基础防护设施安全,一般有安全用电用气设施、消防防护设施、通风系统、门禁监控、实验室防爆设施等;(6)仪器设备安全,有仪器设备的使用环境、摆放位置、压力容器、加热及制冷装置管理等;(7)化学危险品安全,有化学危险品采购验收发放、化学试剂存放、实验操作规范安全、管控类危险品管理、实验气体及废弃物处置管理等。

三、结语

实验室安全制度建设与管理一直是医学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实验室的安全环境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研成果的产出。通过加强实验室安全制度建设、提高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完善的安全防护措施、建立规范的生物安全与实验室废弃物安全管理制度,构建完备的安全检查责任体系和实验室安全应急预案体系,强化实验室安全检查,使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适应医学院校发展需求,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崔长欢,李军,陈彦军,等.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安全体系的构建[J].基础医学教育,2019,21(5):370-374.

[2]侯晓霞,王春燕,郁清,等.化学重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3):269-272.

[3]杨雪,刘德明,丁若莹.高校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11):307-310.

[4]许佳玲,陈云凤,龙钊,等.大型实验设备共享平台中离心机的安全管理[J].实验室科学,2019,22(3):190-192.

[5]谢志新,林水森,周亚明.高职药学实验室化学试剂安全管理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8,32(8):50-51.

[6]钱军,孙玉成.实验动物与生物安全[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1,21(Z1):15-19+12.

[7]涂薇.实验室样品管理流程分析[J].绿色科技,2015(4):219-220.

[8]罗庆华,周良,刘昌敏,等.探究高校生物实验室废弃物及其处理[J].智库时代,2019(28):205.

[9]杨琦.高校实验室安全关键问题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9):226-228.

实验室生物安全与管理篇3

关键词:生物安全;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236-02

一、引言

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指避免实验室各类危险生物因子对实验室工作人员造成伤害或避免其向实验室外扩散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及公众危害的综合性措施。随着医学事业和生物技术的发展,高校科研教学也越来越多地涉及到危险生物因子,而实验室生物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开始关注实验室生物安全至今,依然有国际、国内生物安全事故频频报道。在国内,2005年初在牡丹江地区某高校发生了实验室内大白鼠感染出血热事件从而造成了4名工作人员感染;2007年在中山大学实验室中心又发生了一例流行性出血热的实验室感染事故;而在2010年12月,东北农业大学的一堂“羊活体解剖实验”课程让28名师生感染了布鲁氏菌病[1]。所有事件表明,高校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值得高度重视。我国先后颁布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安全通用准则》、《生物安全实验室技术规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件》以及《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成为高校实验室进行生物安全管理的准则与依据。高校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对于学校科研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与安全稳定至关重要[2],本文分别从管理体制、配套设施及人员培训等方面对高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防范与措施提出建议。

二、高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防范与措施

1.建立管理与运行体制。为使高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平稳有序地进行,需建立有效的生物安全管理部门。学校成立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下设立管理办公室,用以主持全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包括建立和健全学校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进行指导和监督,定期检查生物安全法规在相关实验室的执行情况、组织专家编写并更新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教材、制订培训计划等。高校内各实验室应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3],包括实验室准入制度、安全检查监督制度、实验室档案管理制度、菌(毒)种的保管使用制度、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实验废弃物处理制度、标本运送和接收制度等。完善并严格执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并把责任分级落实到二级学院和实验室,和在实验室一线开展实验活动的所有实验人员、学生,做到权责明确,“谁管理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加强废弃物的管理。废弃物的管理严格执行生物有害废弃物的相关规定,应采取物理消毒、化学消毒等方式妥善处理各种实验垃圾,再交由专业处理生物有害废弃物的公司统一处置,作好各种实验垃圾处置及交接记录。

2.完善配套设施。实验室基础条件设施是保障实验室安全的首要条件[4],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是生物安全的基本保证。在新建生物安全实验室时,需要学习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遵守并按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综合考虑实验室选址、空气调节与空气净化、给水排水、配电、自动控制和消防设施配置等方面的要求,要求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同时考虑本实验室的专业特点及具体要求,科学规划布局,合理规划,确保师生和实验室周围环境的安全[5]。对已建立的并在开展有害生物研究的实验室则需要定期检查,并确定其生物安全级别,按照不同生物安全级别的要求对实验室进行评估,定期检查,确保是否具备有效的生物安全防护设备,以保证各项指标和工作运行良好。一旦有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存在,则需要及时排除隐患,从设备设施上进行维护更新,以避免实验室感染事件。对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基本技术指标上,要求实验室地板、天花板和墙壁光滑易清洗并不渗液;墙壁碰角则选用易于清洁的弧形彩钢板;试验桌台面应选择耐酸碱、消毒剂及有机溶剂腐蚀的材料[6]。实验室还应配备洗手设施、洗眼器及紧急喷淋设施;建立完善的消防设施,如:灭火系统(消火栓等)、报警系统(报警电话、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隔离系统(防火卷帘门等)、疏散系统(疏散灯/门、广播等)、相关监控系统(闭路摄像监控等);设立水处理系统;设置急救设施,配备急救药箱、防毒面罩等。实验室内应购置生物安全柜、通风设备及同位素实验防护设备等实验室运行必需的安保设施。其中生物安全柜是为实验人员操作有毒有害实验材料时,保护操作者本人、实验材料和实验室环境,防止气溶胶的扩散,避免暴露于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感染性气溶胶和溅出物中,是实验室最主要的隔离设备。生物安全柜应安装在远离人员活动、物品流动以及有潜在干扰气流的地方,以确保安全柜的生物安全屏障作用。实验人员进入实验室时,应注重自身的保护,即着工作衣、工作帽、口罩、手套、工作鞋,严格按照生物安全二级防护要求;必要时还应外加穿隔离服,戴防护眼镜和双层防护手套。购置固体污染物、污染液体、实验有害微生物和实验动物尸体的无害化处理设备,从源头确保实验室安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的处理是控制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关键环节,首先应严格将各种废弃物按照分类原则进行分类,然后按照相应的处理程序分别进行无害化处理,再交由专业的公司统一处置,从而避免实验室或环境污染,保证科研实验人员的安全及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如实验室配备的高压蒸汽灭菌锅,用于整个实验室标本及感染性废弃物消毒处理。建设科学规范的实验动物中心,遵照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有关实验动物的法律,根据实验需求,配备不同等级的动物设施,为生物实验提供具有安全保证的实验动物,降低由实验动物带来的安全风险。实验动物的设施广义是指实验动物饲养、保种、维持、生产、实验研究、生物制品生产等设施的总称。狭义上指保种、繁殖、生产、育成实验动物的饲养场所。根据对饲养动物的微生物控制程度和空气净化程度,实验动物设施可分为开放系统、屏障系统和隔离系统。根据实验的用途和种类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设施系统。

3.加强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几乎都是人为事故,实验者对实验风险的无知最危险。对于教学科研人员及学生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让师生树立生物安全意识、规范实验操作、增强应急能力[7]。首先,对专职科研及实验人员定期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实验技术培训及日常实验室安全工作管理,培训内容主要涉及到生物安全国家法规政策、实验安全规范操作规程、实验技术、事故紧急处理等方面,清楚了解实验工作中潜在的有害生物种类及危害级别,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培训结束后持证上岗。针对医学或生物类专业的学生,则应开设独立的生物安全教育课程,由专业教师向学生授课。课程可涉及放射性实验室生物安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基因工程生物安全、化学品生物安全和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等。通过授课,让学生掌握生物安全的基本法规、实验室危险因子的分级分类、危险因子的防护和措施、生物安全设备的使用、危险物品和药物的使用等。学完后进行考核,合格者方可进入实验室。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监督,规范操作技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规范操作,加强实践教学。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按照教师的要求严格按照生物安全操作规范进行操作,注重个人防护与实验室安全行为,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三、结语

合格的生物安全实验室是高校进行科研教学的重要场所,关系到学校可持续发展与稳定和安全,对师生的健康及周围环境也至关重要。因此,实验室通过规范化布局设计后,应配备必需的生物安全设备设施、建立合理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加强师生的生物安全培训,提高并加强生物安全意识,最大程度降低生物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李恋,博晓真,沈晓玲,李超美,陶格斯,卢莎,谢军.医学院校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教学的探讨[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3,2(35):180-182.

[2]王小利,杨怡姝,沈思嗣,李泽琳.加强高校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32):243-245.

[3]潘欣,张彦国,李屹,龙明,陈晓,梁灏,曾光辉,蔡家麟,吴鉴今,陈龙.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隔离系统的建立[J].医疗卫生装备,2012,2(33):1-4.

实验室生物安全与管理篇4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管理生命科学实验室实践与探索

intensifyingconsciousness,changingidea,exploringtheconstructionoflaboratorysafetymanagementoflifesciencelaboratoriesinuniversities

wangwenjie

Soochowuniversity,Suzhou,215123,China

abstract:Safetymanagementoflifesciencelaboratoriesinuniversitiesisofgreatimportanceforlaboratoryoperation,teachingandresearchwork.itisalsocriticalforthesecurityofstateproperty,physicalandpsychologicalcareofteachersandstudents.Basedonthecharacteristicofsafetymanagementoflifesciencelaboratoriesinuniversities,thispaperpointedoutthattheconstructionoflaboratorysafetymanagementshouldchangemanagementidea.theexperienceandeffectivenessofpracticeandexplorationintheconstructionoflaboratorysafetymanagementinCyrustangHematologyCenterofSoochowUniversityarepresented.

Keywords:laboratorysafetymanagement;lifesciencelaboratory;practiceandexploration

21世纪是生命科学时代,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从数量和质量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实验方法日新月异,先进昂贵的仪器设备不断涌入,成为开展生命科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实验室安全作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验室正常运转和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准确把握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特点,转变管理理念,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扎实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特点

1.1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

生命科学实验室使用的化学试剂种类繁多且成分复杂,大多属于化学危险品,具有易燃、易爆、剧毒、腐蚀性等特点,在储存、使用中存在安全隐患,随意放置、使用会导致危险事故和环境污染,危及师生人身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加强危险化学品购买、运输、储存和使用的监督管理,对不同危险化学品分别进行妥善保管,专人专管。对易燃、剧毒物品实行领用管理,做好出入登记,确保责任到人。

1.2实验技术安全

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广泛,实验操作涉及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及动物实验等,步骤相对烦琐,需要使用各类生化试剂及仪器设备,对操作者的安全意识及操作规范均有较高要求。如进行Rna操作,要有Rna操作专区;使用离心机要样品配平,以防离心机受损甚至造成安全事故;动物实验需小心谨慎以防抓伤、咬伤。应加强操作者安全意识,规范操作过程,切实保障技术安全。

1.3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

仪器设备是生命科学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研工作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一旦发生仪器设备类安全事故将对实验室成员人身安全造成伤害,给国家财产造成损失。规范管理制度对于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1.4废弃物的合理处置

生命科学实验室产生的许多废弃物属于特殊垃圾,污染性、危险性大,处理不当会对人和环境造成危害,主要包括(1)有毒物品,如eB、重金属、氰化物、丙烯酰胺、甲酰氨、有机溶剂、电泳凝胶等。这些废弃物要用专用容器进行分级分类收集,统一处理。(2)含生物细胞或培养液的废物,如病毒、细菌、细胞废弃物,带抗性标记的质粒类垃圾。含菌体量较少的废弃液采用消毒剂杀菌,含菌体量多的废弃液进行高压消毒处理,最大程度减少污染。(3)实验动物尸体或器官。高压消毒处理后送至有关部门集中焚烧。(4)实验耗材,如吸头、吸管、eppendorf管、手套等。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耗材应高压灭菌后丢弃;玻璃或金属制品需要使用专用容器分类收集,统一回收处理。

2转变理念做好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安全管理

2.1以人为本,强化安全意识

安全意识淡薄是绝大多数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强化安全意识是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实际工作应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尊重生命,以保障生命安全为首要任务。安全教育是增强安全意识的重要途径,包括对管理人员的专业教育,也包括对师生的科普教育;包括安全知识教育,也包括安全技能培训。

2.2管理与服务并重

管理的目的是服务,生命科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根本上是为生命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服务。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由单纯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管理与服务并重。紧紧围绕教学科研开展安全管理,坚持服务宗旨,体现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为实验室安全工作解难事办实事。从观念上明确安全管理是为大家解决安全问题,提供安全保障。

2.3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安全工作海恩法则和墨菲法则告诉我们永远不要心存侥幸,不要妄自尊大,要避免事故,重在防范,要保证安全,必须以预防为主。加强日常监管是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的有效方法;制定科学、完善的预警机制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2.4完善管理制度,建立管理长效机制

科学规范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实验室高效运转的有力保障,脱离健全的管理制度谈管理将是纸上谈兵,安全管理各方面都需要与之匹配的管理制度。

生命科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包括(1)不断深入开展安全领域的理论与技术研究。(2)大力倡导实验室安全文化,树立安全价值观念,逐步实现师生内在安全需求与外部环境安全的和谐统一。(3)以大局观不断完善管理制度,确保制度的整体效能,同时充分考虑到各个细节;结合生命科学实验室的现状和特点,使管理制度具有可操作性,保证能够落到实处。

3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我校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一直将安全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实践和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3.1建立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

3.1.1实施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

通过设置门禁严格把关实验室准入制度,对新成员进行安全知识技能培训,确保每位新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意识,通过安全考核后才可开通进出门禁权限。

加强安全教育,利用多种渠道帮助成员接受安全知识与技能培训,树立师生安全价值观念,使师生从被动服从转变为主动去做,包括(1)参加各类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2)邀请保卫处、设备处领导进行安全专题报告。(3)中心内部以幻灯片形式学习国家安全与环保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相关规章制度。安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强化安全责任与义务,营造“安全在我心中,安全人人有责”的氛围。

3.1.2实际工作中加强安全教育工作

对于安全隐患做到人人告知;对于安全违规行为“早发现,早纠正”,并有相应惩罚规定;对违规行为进行内部通报,违规人员被批评的同时,也对其他成员进行了安全教育。

3.2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

3.2.1健全安全管理组织结构,落实安全责任人制度

目前中心安全管理组织结构为:安全总负责人全面领导安全工作;各研究团队带头人直接安排本实验室安全管理,并指定专人为该实验室安全责任人;指定专人为公共平台安全责任人。安全管理工作的主体是人,必须在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都有人,责任落实到人,中心与安全责任人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管理责任、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签订安全责任书不是将责任推给个人,而是号召人人重视安全。

3.2.2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实验室安全涉及诸多方面,中心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管理制度:“中心门禁管理办法”“实验室运行管理办法”“实验室管理奖惩办法”“公共仪器分级管理办法”“公共平台仪器负责人制度”。这些制度明确了实验室准入制度,从各方面将安全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3.2.3加强日常监管

实行常规检查与集中检查相结合,定期进行实验室卫生安全检查;各安全责任人进行每月安全自查,及时纠正自查中发现的问题,向保卫处设备处递交安全自查报告;保卫处设备处进行定期、不定期的集中检查或专项检查,对于安全问题进行现场纠正。

3.2.4建立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警机制

制定“实验室安全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安全突发事件给出正确有效的应对措施,确保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能以最快速度和最小代价控制事态发展,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

3.3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

3.3.1切实保障实验室技术安全

“实验室运行管理办法”规定:对剧实行“五双”管理;使用有毒药品或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实验要在通风橱内进行;需要使用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危害性生物毒剂、转基因动物,须向设备处安全科申请,在符合条件的实验室进行;甲醇、丙烯酰胺等废液分类收集,统一回收;病原微生物污染的耗材(如移液管、手套等),有传染性、疾病的废物(如血样、尿液等)和动物尸体必须经过消毒灭菌的无害化处理,送至指定地点集中焚烧;尖锐废物(如针头、玻璃等)单独收集在锐器盒内回收处理;组织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培训,做到持证上岗。

3.3.2切实保障设备安全

“公共仪器分级管理办法”对公共仪器采取分级管理:Ⅰ级禁止使用设备(高温烘箱、高压灭菌器),Ⅱ级仪器负责人操作设备,Ⅲ级负责人及授权人操作设备,Ⅳ级常用设备。Ⅰ级常用特种设备由专人管理操作,禁止他人使用;Ⅱ级仪器由仪器负责人统一操作;成员可对Ⅲ、Ⅳ级仪器提出使用申请,参加仪器培训、考核后授权使用,未经授权不得擅自操作仪器。分级管理有效保证了仪器的规范、安全使用。

“公共平台仪器负责人制度”规定仪器负责人职责包括编写仪器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对申请使用人员的培训、考核及授权;完成仪器状态、使用登记的每日检查;做好仪器的定期维护、保养、校准,出现问题及时与厂家联系。

3.3.3加强安全防护建设

不断规范整个安全防护系统,包括安装火警感应系统,配备防火设备;安装洗眼器和喷淋器;自备急救箱,备好消毒液、创可贴、纱布等急救用品;设置门禁,控制无关人员进入;在各出入通道及公共平台区域配备数字视频监控设备,记录人员进出,监控实验室安全状况,对于违规行为及时调取录像,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4结束语

安全是实验室正常运转的首要条件,中心成立以来一直将安全管理工作提高到确保中心稳定和发展的高度来认识,通过加强安全教育,完善安全管理体系,认真贯彻执行管理制度,管理与服务并重,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科研环境。随着生命科学领域的不断发展,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也会面临新情况、新挑战,在工作中需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健全管理体系与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成效,为创建平安和谐的实验室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田在宁.试论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J].实验室科学.2012(2):198-200.

[2]曲波,李庆章,高学军.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71-72.

[3]刘凤莲.实施规范化管理保证实验室安全运行[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10):136-137.

实验室生物安全与管理篇5

[关键词]药学实验室;高校实验室;实验室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建设;文化建设路径

随着医药产业的发展,药学专业不断扩招,高校药学实验室规模也在大幅增多,高校药学实验室是医药类院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实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药学实验室涉及到危险化学品、实验动物及精密仪器,使用及管理不当可能造成化学品伤害、实验动物咬伤等安全事故。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是药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医药类高校持续长远的发展,因此对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1高校药学实验室安全文化现状和建设意义

近年来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据统计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原因,以人为因素为主,占事故比例98%,主要是安全意识淡薄,致使个人不安全行为或失误,导致事故发生[1-2]。现阶段高校药学实验室主要依靠检查整改的手段来预防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而师生安全意识淡薄、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薄弱。另外,高校药学实验室还存在实验室管理人员配备不足或兼多职、安全教育频率低、安全制度不完善、安全设施投入不足、欠缺应急预案等问题,使得高校药学实验室存在诸多安全隐患[3-5]。高校安全文化是指安全管理、安全服务、安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以维护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4个方面[6]。其中精神文化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起着引领作用,后者的完善提升对精神文化也起着积极反作用。安全文化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保障师生安全,校园和谐稳定,将为学校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2高校药学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路径

2.1高校药学实验室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实验室安全文化的基础,主要包括实验室健全的责任体系、完善的安全设施和基础设施等硬件和软件实力。合理而科学的物质文化建设能将先进的设备与便捷的使用途径相结合,有效预防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和第一时间控制事故扩大保证人员安全[7-8]。(1)责任体系方面,药学实验室应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规范,深入贯彻“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为核心的指示精神,按照“统一领导、落实责任、分级管理、全员参与”的原则,健全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9]。结合学校实际,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对管理责任和法律责任全面落实,保障责任体系有效运行。例如:学校分管领导作为第一级,落实法律法规,统筹协调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作为第二级,对安全管理进行监督协调、制度制定、安全培训等职责;学院领导、实验中心主任、实验人员及专职安全员作为第三级,负有第一管理和安全工作落实职责。(2)消防设施方面,药学实验室需要配备完善的消防设施,例如:每间实验室应根据实验室面积和实验项目危险性配置相应的灭火器、洗眼器、灭火毯等;每层实验楼公共区域配置灭火沙、医药箱、应急喷淋器,并且定期检查维护。(3)基础设施方面,实验室划分区域管理,大型仪器专人使用管理,超过使用年限和存在安全隐患的仪器设备及时维修或报废;配备足够数量的试剂柜,试剂分类管理,危险化学品双人双锁管理;实验室尽量安装门禁卡和摄像头,对出入人员进行监管;实验室内粘贴相应的安全标识;化学品采购、贮存、使用、废液等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实验中产生的废液、动物尸体等废弃物分类收集,定期回收处理;动物实验室设温湿度控制、压差控制系统,清洗、灭菌设备,挡鼠板防止野生动物进入。(4)防护设施方面,每间实验室应有危险源说明及防护措施、危化品试剂mSDS安全技术说明、个人防护用品等;实验室通风系统应安全有效;特种设备如高温高压高速设备配置防护装置;废液废气净化处理装置等。

2.2高校药学实验室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是一种强制的行为约束,是对安全文化的具体描述,让师生在实验过程中有章可循,保证各项实验安全有序的进行。制定文化建设需要结合学校实际和法律法规,根据各个实验室承担课程和危险源区别制定不同的制度文件,使制度文化成为行动指南。药学实验室制度文件主要包括:安全准入、安全检查、仪器管理、化学品管理、废弃物管理、事故应急预案等方面,新制定的制度文件需下发至各带教老师并集中组织师生培训学习,安全管理制度、危险性操作流程等重要制度需粘贴上墙。以化学品管理制度和仪器使用制度为例说明药学实验室制度文化建设。药学实验室化学品管理制度中对化学品购买、储存、使用及废弃物收集和处理各个环节均明确规定,特别针对危险化学品和易制毒化学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等规定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化学品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购置阶段对危化品供应商资质审核,保障化学品质量;入库阶段通过系统将化学品基本信息录入;储存阶段将危化品放入学校危险品仓库,建立出入库台账;出库阶段,领用人填写申请单,经审核通过后预约管理员领用;使用阶段将危化品放入暂存柜中,双人双锁管理,填写危化品使用数量用途和去向;废液回收阶段,废液中和后分类回收到废液桶,空试剂瓶回收处理,达到一定数量后通知回收公司处理[10]。仪器管理制度建设,实验室仪器设备需制定相应的仪器使用操作规程,大型仪器如高效液相色谱仪使用教师按要求培训后方可操作仪器,使用过程中坚持“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部分仪器如高压灭菌锅等应由具有上岗证的人员操作,由实验室管理员负责定期维护保养,填写仪器使用记录和维护记录。科研用大型仪器,带教老师或者实验室管理员在学生使用前进行集中培训,考核合格后通过预约平台结合自己的时间进行预约,提高实验室利用率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提升了他们的实验兴趣[11-12]。

2.3高校药学实验室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在潜移默化中的形成的思想引导、意志磨炼、情感熏陶、价值取向、思想高度。首先,建设一流的大学应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师资队伍必须包括一流的实验队伍[13],根据安全责任体系人员等级组织培训提高工作水平,例如:第一级管理人员每学期1-2次参加法律法规培训,第二级管理人员每学期2~3次参加实验室安全管理相关培训,第三级管理人员每学期4-5次参加药学实验室化学品安全、药学实验室生物安全、药学实验室消防知识等专项培训。二是药学实验室安全准入培训及考核,很多高校实验室安全培训在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和培训环节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和缺陷,导致学生在实验安全教育中获得的收效要低于预期[14]。高校安全准入教育需要全面培训各方面的安全知识,准入考试也可以参照必修考试计算学分,让所有师生都重视实验室安全知识。学校可以开发手机软件包含安全知识视频和题库,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三是高校需要多开展实验室安全进课堂、安全演练、实验室安全知识有奖竞赛等活动,比如主题为“药学实验室安全文化月”活动,提高学生实验室安全素质。加大实验室安全知识宣传活动,在实验楼中设置安全知识的宣传栏,粘贴安全知识的安全工作简报、经典语录、宣传材料等,同时借助广播、报纸、微信公众号、微电影拍摄等形式宣传实验室安全知识,营造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使安全文化深入人心[15]。

2.4高校药学实验室行为文化建设

实验室行为文化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最终体现,是实验室人员行为规范和行为习惯。实验室行为文化是在时间积累中逐渐形成的,优良的行为文化往往决定实验的成败,一个小的细节有可能引发大的安全事故。带教老师在讲课中必须将实验中的风险、注意事项讲给学生,并将正确安全规范的实验操作给学生演示,发现学生不规范的行为及时制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比如:进入实验室检查是否有安全隐患,实验操作过程中将物品合理摆放,配制试剂粘贴试剂标签,领取试剂填写出入库记录,实验结束后将试剂放回原位,废液中和后倒入相应的废液桶,实验结束后关闭水电门窗等。实验室管理人员每日检查实验室使用、记录填写、卫生及安全情况,发现不规范使用行为及时纠正并整改。药学实验室营造的安全文化氛围,学生实验中的安全意识,将安全知识落实到实际操作中是对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间接评价。行为文化一方面需要老师自身规范操作正确引导,强调实验的注意事项并对操作不规范行为及时纠正,另一方面需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训考核,两方面不断努力才能建设优良的实验室行为文化。

3结语

高校药学实验室必须不断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建立适用于药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体系,才能保障药学实验室可持续发展。药学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并且深入的工作,落实“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安全理念,树立安全责任意识,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为建设安全有序的高校药学实验室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白雪洁,刘晓茵,纪耀华.引入eHS模式的药学类实验室安全管理实践及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27):21-23.

[2]俞佳,陈嘉雄.浅谈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及其措施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44):214-215,225.

[3]肖红艳,任二辉,宋庆双,等.高校实验室eHS文化建设[J].实验室科学,2020,23(1):154-156.

[4]华子春,魏永春.以查促建:江苏省部分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结果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11):1-6.

[5]杨志杰,吕海霞.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升策略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21,48(435):248-249,255.

[6]李志华,刘金玲.新时代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理念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20,(11):134-136.

[7]于子钧.关于化工类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探讨[J].天津化工,2019,33(6):61-62.

[8]王雅士,兰文波,李倩如.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现状及策略探讨[J].广东化工,2021,48(435),189-190.

[9]崔锦峰,郝大鹏,刘镇岐,等.高校实验室“五个一工程”安全文化体系构建模式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11):286-289.

[10]陈亮,王博,王林燕,等.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8):255-257,261.

[11]腾鑫,杨晓玲,庄启昕,等.化学类实验室的文化氛围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4):238-241.

[12]孟国忠,农春仕.基于pDCa循环的大型仪器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12):299-302,316.

[13]柯红岩,张婕,金仁东.“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3):227-229.

[14]李海平.高校本科教学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现状的思考[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32):93-94.

实验室生物安全与管理篇6

关键词: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生物安全;现况;问题;对策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目前生物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大命题[1]。实验室生物安全作为生物安全问题中重要部分,越来越受到相关卫生组织与政府的高度重视。2004年以来,新加坡、中国台湾、北京陆续发生的SaRS实验室感染事件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对社会政治、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2]。2012年10月1日上海市卫生局出台了《上海市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管理规范》,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者通过该规范的要求制定了量化考核表,运用规范差距分析法,对85个备案的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旨在推动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规范健康发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区域内经过备案的85个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其中三级医疗机构10个,二级医疗机构21个,一级医疗机构16个,民营医疗机构33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5个。调查结果能够反映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的现况。

1.2调查内容根据《上海市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管理规范》的要求,检查内容包括四个检查大项42个小项,即生物安全组织管理、设施设备和环境、实验室管理、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管理。

1.3方法本次调查根据《上海市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管理规范》的要求,自行制定调查表。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集中培训,统一判定标准,使调查结果具有可比性。调查组到被调查单位后,通过查看实验室现场、询问实验室人员和和查阅实验室档案资料等方式获取信息,填写调查表。

1.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机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生物安全组织建设指标各级医疗机构均比较重视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主任的生物安全委员会。民营医疗机构在人员健康监测、培训演练等方面符合率较低。一级医疗机构和民营医疗机构的生物安全柜使用率不高造成了在生物安全柜使用维护制度分别只有37%、36%。实验室生物安全演练各单位不能定期组织,特别是一级医疗机构和民办医疗机构,符合率仅63%、60%,见表1。

2.2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设施设备和环境指标各级医疗机构的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经过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2011年世界游泳锦标赛的保障工作后,经过改建或者新建,在实验室布局方面逐步符合要求,能够做到三区划分,人流物流通道分开。能够按照要求配备生物安全柜、洗眼装置、洗手设施、高压灭菌设备、空气和物表消毒等基本设施设备。主要问题体现在部分医疗机构的实验室门未安装可视窗,有的医疗机构实验室门虽然安装有可视窗,但是由于位置的缘故,无法透过可视窗观察到主实验室内的实验操作活动,这种情况视做不符合要求。有33%的民营医疗机构的实验室存在墙面和地面不平整,甚至有墙面渗水发霉的情况,见表2。

2.3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管理状况调查显示,民营医疗机构在培训和健康档案的建立上与其他类型医疗机构相差较大,符合率分别为85%和45%,这与民营医疗机构人员流动性较大有关。实验室都能向实验人员提供手套和口罩等防护用品,但除了疾控中心以外,其他各级医疗机构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进行实验操作时的个人防护尚不够理想,手套、防护帽和口罩往往在操作时三者缺一,不能做到有效防护。二、三级医疗机构的实验室因为实施了自动打印报告系统,检验报告直接可以在电脑终端进行打印,保证了检验报告不被污染,但在一级医院和民营医疗机构无上述系统,导致了检验报告直接在实验室的污染区内打印,且打印后不能进行消毒后发放。各实验室均配备了生物安全柜,但一级医院和民营医疗机构生物安全柜使用率不高,有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柜基本处于摆设,所以造成了生物安全柜使用记录不同程度的缺失。生物安全柜检测自2010年上海市卫生局下发27号文件以来,通过这几年的监督检查,检测率已经明显提高,除了个别民营医疗机构以外,均达到了100%,见表3。

3讨论与分析

3.1加强事前指导,提高设施设备和环境符合率。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新建改建或者扩建一级二级实验室应当向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备案。因为备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许可,所以往往缺乏现场审查这一环节,管理相对人提交备案材料时,往往以承诺书的形式保证实际情况与书面材料一致,容易与实际情况产生偏差。故我区采取现场检查结合书面审查的形式,严把准入关,在备案初期即要求满足相关规范和标准的要求,如果不符合要求,不予备案。此次调查显示我区实验室硬件和基本设施设备都能满足二级生物实验室防护要求,说明事前指导的重要性。

3.2实验室工作人员个人防护意识相对薄弱。个人防护装备是保护实验室人员的最后一道物理屏障,正确选择和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可以把可能进入人体的有害物质的威胁降低到最小程度[4]。本次调查显示大部分实验室配备了帽子、口罩、乳胶手套、护目镜、防护服等,但现场发现部分检验人员在采样或检测时未按要求穿带防护服、手套和口罩,自我防护意识较为薄弱。实验室应制定详尽的个人防护用品使用要求,规定在哪些实验操作中必须使用哪些防护用品,如在进行微生物接种的操作时必须戴手套口罩和防护眼镜等。

3.3民营医疗机构的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管理亟待加强。本次调查显示,民营医疗机构的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管理较二、三级医疗机构有明显的差距,空间上虽然做到能够合理布局,基本设施设备配备到位,但是在实验室内部材料使用上明显存在不足,特别是有些实验室设置时间较长,墙面有明显的脱落和发霉现象,这与民营医疗机构投入有限,投资人的理念较陈旧有关。另外就是实验室内务管理较混乱,比如实验室工作区内放置有食品、生活用品,个人防护不到位,生物安全柜未按照标准检测,生物安全柜无使用记录等违规情况仍有发生,显示民营医疗机构实验室管理混乱。其中,人员流动较大是主要原因,实验室负责人经常处于更换状态,没有固定的专职人员负责生物安全工作,存在一定的生物安全隐患。

4对策与建议

4.1建议生产厂商对实验用冰箱加装双锁装置,方便实验室对菌(毒)种的双人双锁管理。本次调查显示许多实验室为了达到双人双锁的要求,不惜在冰箱上加装锁扣或者用链条将冰箱捆住,这样既不美观,而且可能造成冰箱的损坏,但是目前市场上所售的低温冰箱往往只带一把锁,无法从硬件上达到双人双锁的配备。

4.2加强实验室人员应对实验室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是医学检验的重要场所,也是最易引发危险的地方之一,如感染性物质的扩散。如果在工作中不加最大程度的注意就极容易引发事故[5]。因此实验室设置单位要加强实验室工作日内院各种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学习。明确指出实验中可能会发生的意外事件:如生物样本的泄漏、菌(毒)种被盗、锐器的划伤等。配备相应的设置设备,如吸水纱布、消毒液、应急联系电话、灭火设备等。积极开展实验室应急事件处置演练,通过演练发现可能存在的不足,进而杜绝生物安全事故的隐患。

4.3建立退出机制,注销部分不开展相应检测活动的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检查发现部分一级医疗机构和民营医疗的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实际已经不开展危害程度分类为第三类或者第四类的菌(毒)种(根据《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来划分),仅仅开展BSL-1实验室的检测项目,如三大常规、血糖血脂等等,其他检验项目随着临床医学检验所的兴起,将检验项目(如乙肝、丙肝检测等)送到临床医学检验所检测,导致了生物安全柜等设施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对于这一部分实验室,卫生行政部门应建立退出机制,将这些实验室级别降为一级实验室,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通过对评价结果数据的分析,发现CDC的整体生物安全管理情况符合率要高于医院的整体情况,二、三级医院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情况符合率高于一级医院,民营医疗机构生物安全硬件和管理情况符合率相对最差。

参考文献:

[1]刘延,徐庆锋,黄毓文,等.中山市医疗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现状调查[J].热带医学杂志2010,10(2).

[2]normileD.infectiousdiseases:mountinglabaccidentsraiseSaRSfears[J].Science,2004,304(5671):659-661.

[3]王菊英,雷静月,陈丽萍.检验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管理与预防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6):710.

实验室生物安全与管理篇7

1.1安全管理体系不顺畅,专业安全管理人员不足。目前,部分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由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资产处、教务处、科研处、保卫处、后勤处等多部门共同管理,各部门之间职责不够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体制与运行机制有待完善。同时,由于校级实验室安全管理部门人员编制较少,许多涉及化学、环境、生物类院级单位尚无专职安全管理员,导致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安全管理人员不足,难以开展有效的安全工作。此外,实验技术人员长期以来作为教学科研辅助人员,学校在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重视不够,致使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够强,安全技术知识不够全面,未能发挥队伍应有的作用。1.2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少相应的规范和标准。近年来,高校开始重视实验室安全工作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涉及面、内容、数量和可操作性均不够理想。特别是在执行层面,许多制度未能落实,制度约束性明显不足。2003年“非典”事件后,国家卫生、农业、畜牧兽医、质量监督检验等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先后了关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规标准,但针对高校实验室环境、卫生、危险化学品管理、废弃物处置等方面的法规和标准依然较少。因此,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还缺乏严格、明确、系统的法规和标准,不便于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参照执行。1.3校园安全教育体系不健全,实验室安全文化缺乏。长期以来,学校师生员工对校园安全的认识尚停留在感性层面,校园内“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安全理念尚未形成,危险性实验和仪器设备缺少实验指导书和安全操作规程。在实验过程中,师生还未养成遵守操作规程、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具等习惯,均以“被动安全”为主,未形成良好的安全习惯。部分高校仅将消防讲座、消防演练作为实验室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消防演练以观摩为主,师生参与度明显不足,未能发挥应急演练的积极作用。同时,院系和实验室层面的安全教育依然薄弱,安全教育的针对性、专业性和参与性不强。此外,很多高校未开设实验室安全必修课或选修课,对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教育力度不够,以致于师生员工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安全素养不高。1.4安全检查推进不均衡,隐患整改未形成闭环管理。2015年以来,教育部依据《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指标》进行了实验室安全大检查,起到了很好的工作成效,但各高校的重视程度、安全规范、检查成效不均衡,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与此同时,部分高校也定期自行开展安全检查,但是检查人员专业水平不够,未能严格按照查思想、查制度、查管理、查隐患、查整改的“五查”要求开展工作,尚未形成安全检查的闭环管理。1.5实验室建设不规范,安全管理资金投入不足。由于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缺乏相应的规范标准,新建、改建、扩建实验室未能按照安全规范设计和建造,在通风系统、逃生通道、废气处置等方面均有不符合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要求,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实验室建设质量和安全设施难以有效保障。另外,部分学校由于办学经费有限,未设立实验室安全专项经费;由于实验室安全管理资金投入不足,实验室通风系统、危险化学品存储、消防设施、紧急喷淋装置等实验室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具配备不到位,大型仪器设备未能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和安全检验,设备带病工作或超期服役等情况比较普遍,存在安全隐患,易发生安全事故。1.6危险化学品管理不严,废弃物处置不及时。危险化学品事故是实验室安全事故中最常见的类型,经常导致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目前,部分高校尚未建立严格的危险化学品采购管理制度,对实验室采购量、供应商资质和配送安全未进行审核和控制。与此同时,有些高校未建设规范化的化学品库房或暂存库,大量化学试剂存放在实验室,存储不规范,化学品动态记录、使用台账记录不全,未形成闭环管理。此外,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废液种类繁多、组成成分复杂,因具有处理全部废液合格资质的环保公司较少,导致处置价格垄断、处理周期长和价格偏高。更为严重的是,含卤族元素、含重金属、含少量剧毒品以及不明成分的废旧试剂、锂电池、树脂凝胶废弃物、凝固态废油料等固体或混合废弃物长期被拒收,只能将这些特殊类型危险废弃物长期堆放在校园内,成为学校的危险源之一。

2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工作实践

近年来,在我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学校认真落实各级文件精神,严格按照《教育部实验室安全检查指标体系》的要求,规范实验室安全工作。同时,学校从制度设计、安全检查、实验室管理和安全教育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和实验室的主体责任,逐步构建起实验室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涌现出了一些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先进典型。本文以我校环境与测绘学院的环境实验室为例,介绍环境实验室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做法与经验。我校环境实验室始建于1983年,目前为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要承担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近年来,环境实验室围绕学校和学院发展目标,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全面打造了安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实验室,提升了实验室安全环境,起到了较好的引领示范作用。2.1认真落实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为保证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学院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无缝链接”的“学院—实验室—导师”三级管理组织构架,并在管理的每个环节逐级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落实安全责任制,将安全责任明确到岗位和人头,形成分工合理、齐抓共管的实验室安全工作新局面[3-5]。一是学院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书记和院长是学院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行政院长是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重要责任人,实验室主任是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直接责任人;二是特殊场所如化学品仓库、气瓶房等配备了兼职安全员,每个实验室明确了安全责任人,确定了工作职责,按照工作职责开展相关工作;三是学校主管安全工作的领导与学院主要负责人签订安全协议后,学院分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行政院长与实验室主任签订了实验室安全责任书,实验室主任与各实验室安全责任人签订了实验室安全协议。2.2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6-7],涉及水电安全、火灾与消防、生物制毒物质处理、化学废液处置、固体废弃物处置等。近年来,学院根据学科特色、专业特点,先后出台了《环测学院安全管理办法》《环测学院危化品管理办法》《环测学院安全检查及隐患整改实施细则》《环测学院应急预案》等文件,为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保障。与此同时,环境实验室根据学校、学院有关要求,先后制定了《环境实验室化学试剂管理制度》《环境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环境实验室气瓶安全管理制度》《环境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等多项规章制度,做到实验室安全管理有章可循。2.3改进优化实验室安全硬件设施。近年来,环境实验室通过教育部修购专项、校内实验室建设专项经费等,提升优化了实验室安全硬件设施,先后建设了实验室门禁与视频监控系统、实验室通风系统、实验室集中供气系统、化学品采购与管理系统、实验室废弃物收集系统等,改造了实验室化学品仓库。通过系列项目的实施,实验室的安全环境显著提升,更好地保障了师生的实验安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药品库配备降温空调、通风设施、防盗设施、自动灭火设施、个人防护设施等,实现了药品分类存储和分类管理,实验室药品库更加规范,保障了药品库的存储安全;二是建设了规范的室外气瓶房和集中供气系统,将氢气、乙炔、氮气、氦气和氩气等实验气体分类存放,并通过输气管线集中输送至各用气实验室,实现了人瓶分离,降低了用气风险,保障了实验人员的安全;三是为相关实验室配备了通风橱、防爆排气扇或集气罩,对实验室废气进行净化排空,彻底改善了实验室的通风环境,保障了实验人员的健康;四是配备了符合规范和要求的实验室废弃物暂存柜,对实验室的废液、化学试剂空瓶全部进行分类收集和暂存,同时学校依托环境实验室建设了“水污染治理与控制实训中心”,该中心解决了实验室废液无法处置的问题,同时也为环境学院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8-9]。2.4严格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完善的安全教育是实验室安全的基础,如果没有较好的安全教育保障机制,安全教育过程难免会流于形式,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10]。为此,环境实验室根据专业和学生特点,建立了完善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安全准入体系,具体做法如下:(1)每年新生入学之际,学院组织实验室教师针对实验室安全开展入学教育。学生在进入专业实验室之前,实验室通过安全讲座、安全展板、安全视频等方式开展具有专业特点的实验室安全教育,然后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室安全考试系统”进行考试,考试的内容包括实验室安全相关法规和制度、实验室安全常识和专业知识及个人防护知识等。考试通过者(≥90分)可自行打印《实验室安全准入合格证》,具有准入证书的学生方可进入实验室;为获得准入证书的学生发放实验服,要求学生实验课前将手机、书包等相关物品存入学生寄包柜内,穿实验服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2)上实验课前,实验课教师结合实验项目特点和使用的具有危险特性的仪器设备,如烘箱、马弗炉、高压灭菌锅等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并将教育内容记录在《实验教学计划登记表》中。同时,要求学生在实验预习报告中写入实验安全注意事项。对于需要进入开放实验室进行自主实验(如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计划)的本科生,除上述措施外,学生还需填写《实验申请书》和签订《实验室安全承诺书》,申请书中写明实验原理、所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并根据实验原理产生的物质和使用的危险化学品,阐述实验防护和应急措施,然后由指导教师签字上交实验室。实验室教师根据学生填写的实验申请书内容,进行一对一考核,无问题后,方可授权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研究。(3)定期开展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演练工作。2016年,环境实验室率先在全校开展了实验室一级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演练工作,得到学校相关部门的认可;2017年,环境实验室承办了学校一级、二级和三级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的演练工作,并录制成视频,在每年的安全教育中为学生播放,丰富了学生的应急知识。同时,该视频也得到了教育部科研实验室安全检查专家组的一致好评。开放实验室的安全责任人定期对学生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学院每年将行政运行经费的1%作为从事实验室安全工作人员的培训经费。2.5全面落实实验室安全检查。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查思想、查制度、查隐患、查整改和查管理。在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中,认真落实安全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二级单位自查与学校检查相结合、季节性检查与节假日检查相结合、经常性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强化各类责任制度的实施,真正实现“计划—落实—检查—整改”的闭环管理。在安全检查工作中,环境实验室的具体做法是:每学期实验课开课前,实验室全体教师对实验室进行安全大检查,对发现的隐患及时整改,以保障实验教学正常开展。正常开课后,实行定期检查(1~2个星期)制度,并形成常态化。每次实验课结束后,实验指导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室值日和安全检查。在安全检查工作中,注重关键部位(化学品仓库、气瓶房)的安全防范、关键人员(安全员)的安全教育、关键时间(节假日)的安全检查和关键环节(隐患整改)的安全监督。采用实验室视频监控系统和语音对讲系统,随机对各实验室进行安全巡查,对发现的问题(如学生不穿实验服)及时要求整改。2.6积极开展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环境实验室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验室安全活动,营造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构建完善可行的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变学生的“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自2016年以来,环境实验室率先在全校开展了“实验室安全文化月”活动,主要包括实验室安全讲座、网站与展板文化宣传、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演练、实验室安全专项检查、安全实验室评比等主题活动。以各类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了实验室安全文化的辐射作用,实现了师生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观念转变,达到了预期效果。2.7认真做好实验室安全档案归档。实验室安全档案记载了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做法[11-12],在教学评估、专业认证、实验室安全检查、实验室工作评比、安全事故追责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认真做好实验室安全档案归档工作至关重要。一直以来,环境实验室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档案的归档工作,根据工作实际配备35种安全工作记录本,并按照责任体系、安全制度、安全检查、隐患整改、安全奖惩、队伍建设、安全培训、事故调查与处理、专业安全等设置了23个档案类别,每学期末集中归档,档案实行专人管理。

3结语

实验室生物安全与管理篇8

实验室生物安全尤其是医疗机构实验室安全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医疗卫生服务行业主力军、占有医疗机构总数较大比例的基层医疗机构,虽然在公众健康维护和疾病诊疗需求中扮演第一应对者的角色,由于资金、人员、技术等各方面的原因,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一直比较滞后,未能得到相应的重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检测内容范围广,样品种类多,病原菌的检验工作最初往往在这些实验室进行,防护不当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具有高度危险性[1]。因此,营造基层实验室安全的工作环境和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

为了解本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现状,进一步加强基层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我们于2008年1月对本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验室进行了生物安全现状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本区全部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验室。

1.2调查内容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验室基本情况、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情况、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设施和设备、二级生物安全防护水平(biosafetylevel-2,BSL-2)实验室检测项目和生物安全现状、实验室医疗废弃物处置管理、实验室工作人员生物安全培训等6个部分。

1.3调查方法

设计调查表,统一培训调查员,现场调查并填写调查表。

1.4数据统计与分析

采用epiData数据库输入数据,利用SpSS1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25个实验室,其中BSL-2实验室14个,BSL-1实验室11个。7个一级生物安全防护水平(biosafetylevel-1,BSL-1)实验室和3个BSL-2实验室按要求向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备案。9个BSL-1实验室和4个BSL-2实验室达到相应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条件。

2.2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2.2.1生物安全管理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制定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常规消毒制度并有消毒记录,8家明确了实验室安全责任人并制定实验室安全定期检查制度,6家对工作人员建立健康监护制度和职业暴露事件记录、报告及处置程序,5家制定了实验室标准操作程序,8家制定了医疗废物安全处置制度。

2.2.2个人防护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对实验室工作人员配备有防护服、口罩、乳胶手套,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有帽子,仅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了护目镜。检查时,14个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实验操作时按要求穿戴个人防护用品。

2.2.3检查记录25个实验室均有相关实验活动记录和档案资料,仅11个实验室有日常安全检查记录。检查时,8个实验室内发现工作人员个人生活用品,6个实验室未采取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的措施。

2.3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设备、设施

11个BSL-1实验室中,9个实验室有独立工作区、入口有挂衣装置;4个实验室出口有洗手池、开启式窗户有纱窗;3个实验室入口处明显位置有生物危险标志。

14个BSL-2实验室中,8个实验室入口明显位置处有生物危险标志、有独立工作区;7个实验室出口处有洗手池;4个实验室配备生物安全柜;14个实验室均未配备紧急喷淋设备(表1)。

表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类实验室布局及生物安全防护设施设备情况

2.4BSL-2实验室检测项目和生物安全现状

14个BSL-2实验室中,有10个检测项目需二级安全防护水平,仅4个实验室基本符合要求(表3)。

表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BSL-2实验室检测项目与生物安全现状

2.5实验室医疗废物处置管理

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有专人负责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暂存及处置,所有实验室均按要求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7个实验室对医疗废物进行收集前消毒工作并达到生物安全要求,无BSL-2实验室对用于医疗废物消毒灭菌的高压蒸汽灭菌器进行灭菌效果监测。

2.6工作人员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培训

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组织实验室人员参加以区级为主的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参加培训人员主要是实验室负责人;6个实验室制定了实验室工作人员培训制度,3个有科室内部培训记录。

3讨论

实验室生物安全应该从实验室人员、设备设施、样品的采集、检测、运送、使用、处理等各环节进行全程管理,与之相应的科学、规范、严谨的管理制度是安全管理重要组成部分[2]。调查表明,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验室均制定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但仅个别实验室制度健全并在实际工作中规范操作;部分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不按要求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将个人生活用品带到实验区域等情况,给实验室人员带来极大的健康威胁。究其原因,多数实验室从根本上忽视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安全管理不到位,实验室工作人员个人防护意识不够,给实验室生物安全埋下隐患。

实验室布局合理、必要安全防护设施设备的配备是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最基本要求。调查发现部分实验室(以BSL-2实验室为主)无独立工作区,主要原因是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旧建筑,布局不合理、空间有限,按照新的规范要求改造比较困难,出现实验区与生活区相互交叉情况。另外由于资金限制,多数BSL-2实验室内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设备不全,增加了实验室感染机会。

实验室医疗废物的处理是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处理不当可能会严重威胁医院、社会公众的健康安全。由于实验室医疗废物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可能性较高,在集中处置前的各环节均有可能造成工作人员感染。所有弃置的实验室生物样本、培养物和被污染的废弃物在从实验室中取走之前,应使其达到生物学安全[3]。因此,配备实验室医疗废物相关消毒设施设备、进行医疗废物消毒处理并开展消毒效果监测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本调查仅5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实验室医疗废物进行消毒,均未对实验室内使用的高压蒸汽灭菌器进行灭菌效果监测,表明实验室医疗废物的处理工作是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

硬件、软件和操作者是构成实验室生物安全的三要素,而其中人是核心要素。如果管理者和使用者的安全意识淡漠,操作不规范,多高级的设施也发挥不了作用,再好的制度也得不到落实[4]。调查显示,目前区级以上培训主要针对实验室负责人,而实验室内部相关培训制度建立、人员培训情况不尽人意,工作人员个人防护意识不够。因此,实验室工作人员培训是保障生物安全的第一关。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上,医疗机构应当每年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保证其掌握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并进行考核。培训对象要覆盖所有参加实验室活动的工作人员及相关人员,培训内容涉及各个环节,通过考核上岗,以达到提高人员主观能动性而加强安全管理的目的。

综上所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存在安全隐患,相关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不完善,缺少必要的实验室设施设备,硬件设施不到位,管理者及相关工作人员安全防护意识不够,应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当务之急应重点加强各级人员安全防护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提高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完善并落实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实验室防护设施设备的配备。同时,从卫生监督角度出发,要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日常监督检查,促进医疗机构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硬、软件建设,督促工作人员规范操作提高安全防护意识,杜绝实验室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发生。

4参考文献

[1]张晓曦,曾照丽,王晨.如何做好基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6,16:1116.

[2]周红玲,王永全,于建平,等.北京市西城区医疗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现状调查[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7,8(2):132-136.

[3]GB19489-2004,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S].

实验室生物安全与管理篇9

   教学实验室“安全态”意指实验室内物件与环境对于实验室内活动者没有生物危害的风险。具体而言,实验室内不存在活动者可接触到的生物危害性标本(包括一切信息不明的血液或其他体液)和生物危害性的废弃物,实验室操作台面、设备器具表面以及活动者可能触及到的其他物体表面无残留的生物危害物,实验室内空气与户外空气流通。显然,教学实验室“安全态”并非是实验室传统意义上的“整齐洁净态”。“整齐洁净态”并不一定达到教学实验室“安全态”。

   2实现教学实验室“安全态”的必要性

   教学实验室“安全态”是面向学生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基础状态。在校生对于生物安全风险的防范意识差,尚无防范职业暴露的行为习惯,不熟悉实验室环境,不知道什么物件能接触、什么物件不能接触,加上实验室活动人数多,同一时间内学生人数可达到数十人,教师难能一对一管理到位,人多手杂,学生很容易在无意识状态下暴露于血源性病原体。所以,维持教学实验室“安全态”对于在校学生进入实验室学习而减少生物危害性风险是很有必要的。实现教学前的教学实验室“安全态”,或者教学后回归教学实验室“安全态”应该是生物安全防护体系中实验室管理者的基本工作职责。

   3实现教学实验室“安全态”的基本策略

   3.1将教学实验室“安全态”作为实验室常规化状态

   医学检验技术教学实验室如同临床实验室要按BSL-2进行管理。医学检验技术教学实验室设计特点、建筑构造、防护设施、仪器、操作以及操作程序都应该满足符合BSL-2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应根据教学实验室使用功能的多样性与开放性的特点,将教学实验室“安全态”作为实验室常规化状态。处于教学实验室“安全态”的实验室入口处门上可设置相应提示标志。学校管理者应将实验室管理者是否维持教学实验室“安全态”作为目标管理内容之一。

   3.2评估教学实验室教学活动的风险

   任课教师与实验室管理者根据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对教学实验室开展的教学项目逐一进行生物危害风险评估,主要依据实验用生物标本以及所用试剂的风险性,将教学实验室所开展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分为生物危害风险性实验与生物危害安全性实验两大类,有针对性地组织实践性教学活动。

实验室生物安全与管理篇10

关键词: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017-02

一些具有感染性的致病生物因子,无论是直接感染,还是间接地散播到环境中去,对实验室操作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都是一个现实的或潜在的危害。因此,对各类研究用实验室,如动物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临床检验实验室、细胞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公共卫生实验室以及传染病监测实验室等进行严格规范管理是非常必要的。按照我国2004-10-01实施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高校、研究所、医疗检测部门现有生物实验室被分为四个级别,分别是:一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简称BSL1或p1;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简称BSL2或p2;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简称BSL3或p3;四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简称BSL4或p4。规定的安全防护级别自BSL1级至BSL4级逐级升高(张伟,2011)。在管理上,BSL3和BSL4级实验室因从事严重甚至是致死疾病的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而受到所在部门的高度重视,但对安全防护级别较低的BSL1和BSL2级实验室往往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缺乏有效防护措施,有些实验室长期管理松懈,甚至连推销人员都能随意进出,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实际上,我国高校绝大部分涉及生物的实验室还是属于BSL1和BSL2级,这类实验室安全级别虽低,但数量及分布最广,每年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很多。因此,重视普通生物实验室的有效管理和安全防护同样十分重要。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拥有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分子医学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微生物与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微生物资源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水生甲壳动物病害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水产生物饵料重点实验室等。这些实验室的生物防护级别基本上属于BSL1级,实验室的结构、设施、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安全设备只适用于对健康成年人已知无致病作用的微生物,如肠杆菌、芽孢杆菌、曲霉、根霉、酵母、放线菌以及一些植物病原菌和甲壳动物病害等,教学和科研一般不会涉及对人或环境具有中等潜在危害的微生物,如沙门氏菌、HBV、麻疹病毒、弓形虫等,更不会涉及使人传染上严重、致死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但存在的安全隐患仍然很多,如:曾发生过酒精灯操作不当而发生酒精外泄烧伤手背,实验小鼠逃逸,实验针头刺伤身体,动物尸体处理不当以及实验垃圾胡乱堆放等问题,扰乱了学院正常的教学和科研秩序,并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下面以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内的普通生物实验室为例,就查找出的部分重点安全隐患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一、微生物实验研究的安全评估

经过调查,除微生物实验室开展微生物的菌种分离、培养、鉴定、驯化、生理生化与功能分析以及分子微生物研究以外,我院涉及环境、动物、细胞和生态等专业的实验室也有涉及微生物的实验。尽管没有明确涉及到致病微生物,但有关土壤特殊生态环境以及一些动物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并没有经过生物危险评价,未知的传染微生物、未知是否有未知传染性的生物材料以及基因修饰微生物难免会有生物安全隐患,但这些实验目前都能没有限制的随意开展。更有甚者,有些学生在微生物实验后隔离衣乱放,做完实验不洗手直接去就餐,甚至把食物、饮料和实验衣物等与实验材料同放等,这些十分危险的现象都反映出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淡薄,管理存在严重不足。按照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当使用有潜在传染性材料前,必须进行微生物危害评估,以确定该实验应采取何种防护措施,应该在哪一级的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中进行操作(张伟,2011)。根据危害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实验室管理制度和紧急事故处理办法,形成书面文件并严格遵守执行。事实上,由于目前各实验室实行pi制,课题组长确定课题组内的实验内容,其他人包括实验室负责人一般都不会干涉,因而在管理上存在很多安全问题。另外,目前人们对微生物的了解特别是对其(条件)致病性的认识还十分有限,一些微生物的孢子、用后废弃没有及时处理培养基上生长的杂菌、特殊生态环境及动物肠道微生物以及一些条件致病菌等都有可能对学生和实验工作人员带来危害。目前我们正在进一步调查了解,确定可操作的管理制度,管控实验人员的个人行为,限制在微生物以外的实验室开展有关微生物的实验研究,并要求先行开展微生物研究的安全性评估和建立存在安全隐患的实验报告制,力争将可能发生的生物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二、生物废弃物的处理

生物实验中丢弃的所有物品可能因含有感染因子或有毒物质而应认真对待。事实上,80%的实验室感染都是不明原因的感染,大多数是病原微生物形成的感染性气溶胶在空气中扩散,被工作人员吸入感染发病,因此,妥当的对实验室废弃物进行科学处理是保证实验室清洁卫生和减少感染性气溶胶发生的关键,为此,必须做好实验室废物的分类存放。

经过调查,我院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实验废物处理问题,如:已使用的培养材料没有及时处理,污染培养物未能采用先杀菌消毒再清洗的方法,一些一次性培养皿甚至直接丢弃在废物箱中;生物废弃物容器标识不清,一些同学不能正确的将不同废弃物分类放置;废弃的感染性物质,非感染性物质以及有毒、有害化学物品与一般垃圾没有按规定分类丢弃。这为后期的垃圾处理带来很多困难。针对以上问题,学院实验楼每层均专门配备了实验垃圾和生活垃圾箱,对有毒垃圾桶制作了特别标识,在每个实验台标配一个红色小垃圾桶用于存放玻璃易碎品和针头等,并加大对实验室的不定期检查和监控力度,各楼层均有老师进行不定期实验室检查,并将每次检查结果及时公布,一旦查到不按要求乱扔实验废物现象将严肃处理。要求研究生提高道德心,不但要关注自身的安全还要保护整个实验环境的有序和清洁,一旦发现不在通风橱中配制有刺激性气味溶液,或在室内不当储存有味的实验材料而导致整个实验室充满难闻气味的现象,要严肃批评;严禁实验人员在其实验手套已经沾染化学试剂的情况下,仍然不更换手套直接触摸电梯按钮或门把的行为等。

另外,我们还发现,即使在实验室已经分类储存垃圾,这些实验垃圾汇总到学校垃圾场后也会被混在一起了,因此垃圾处理不是一个学院就能解决的事情,还必须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和相关部门的配合。

三、重视生物安全教育

实验室是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场所,在进入实验室前就要对研究生和大学生进行生物安全教育,千万不能以为参与科学实验的大多都是有较高学历和有文化素养的人才,他们对自身防护和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非常明了,但事实远非如此(厉洪等,2010),实验室生物安全对初入实验室的学生来说非常必要(杨院平等,2012)。让学生先熟悉环境,了解实验操作规程、流程,掌握所接触的菌种、化学药品、实验设备的性质和性能,这是保证生物实验室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我院自2014年起,每年对不同的专业举办安全培训,对全院教师也组织学习和宣传。要求实验课教师在每项实验中都要贯穿介绍安全和环保知识,避免学生犯常识性实验错误,引起安全事故和环境染污。针对研究生在实验室工作时间长的特点,要求其掌握生物安全知识,熟悉安全规则,学会避险技术,克服麻痹思想,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责任心。要求实验人员必须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发扬对国家、对集体高度负责的精神,从每一细小的实事做起。总之,只有把实验室安全放在首位,方能使实验室各项研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应该是学生进入实验室的第一课。实验室安全运行还需要防火、防爆、防毒、防盗、防溢水,安全使用各种仪器,避免出现环境污染和人为事故以及进行自我保护等。实验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吸取国内外先进的实验室管理经验,通过参观访问和收集资料,陆续开设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和培训课程,逐渐过渡到学生必须在通过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考试之后方可进入生物实验室。为此,我院成立了以党委书记和院长为组长,各实验室负责人以及办公室主任为委员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生物安全制度的制订和监督其实施情况。经过多次整顿和安全宣传,我院实验室环境和面貌已有显著改善。

伴随着大学扩招和实验内容的增加,特别是开展越来越多的微生物实验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使现在的普通生物实验室比以往具有更多的安全隐患。对我国数量庞大的普通生物实验室而言,有必要尽快进行生物安全性实验评估,保证实验内容和实验对象不对人体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严控普通生物实验室的实验材料和工作内容,健全和完善这类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相关条例,制定合适的管理细则,并保证能有效实施。此外,还需要将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列入研究生和大学生进入实验室前的必修课程,并不断配备有效的生物安全防护设备,加强个人的安全防护,有效提高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水平,为我国生物基础实验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多出人材、多出成果和服务经济建设而尽心尽力。

参考文献:

[1]张伟.2011,生物安全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51-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