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7:20

工艺美术的特点篇1

1、当代工艺美术在艺术构思上的创新

当代工艺美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不断的创新,所以,相关工作者一定要具有创造力,尤其是在艺术构思方面,一定要具有创新的精神,这样才能提高创作的水平。好的工艺美术设计,需要在创作的过程中激发设计者的灵感,要改变其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及审美观念,还要体现人们对美化事物的追求。

在当代工艺美术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要做到对艺术构思的创新,还需要对传统的设计知识以及理念进行创新,这样才能促进工艺美术设计更好的发展。

当代工艺美术在设计时,一定要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设计人员需要在生活中多积累素材,还要在设计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观。

工艺美术包括多项内容,需要将审美与性能有机的融合的一起,中国文化的发展经历了较长的时间,而且融合了不同的思想,所以,工艺美术在发展时,也需要将不同的文化融合在一起,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了提升工艺美化的设计理念,还需要融合现实,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大众的需求。

2、当代工艺美术设计的要点

当代工艺美术设计需要紧跟时代潮流,需要与现实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要将传统工艺文化与现代工艺文化紧密的结合起来,做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要掌握现代文化的潮流趋势,这样设计出的工艺品才能更好的满足大众审美眼光。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人们的素质以及文化需求也在不断的改变,只有把握当代工艺美术设计的要点,才能提高设计的水平。在创作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以及思维方式有较大的不同,设计者要做到对不同文化以及理念的融合,要打破传统工艺美术的局限性,还要提高审美。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的加快,所以,相关工作者一定要做到与时俱进,对工艺美术的各个方面进行创新,还要与现代社会的时尚潮流结合起来,增加创新意识,提高艺术品的价值。

设计人员要具有一定创造力,这样才能促进当代工艺美术设计更好的提升。

现代工艺美术是在传统工艺美术的基础上,对其形式以及内容的改进,可以使工艺作品更具时代感。人们的审美眼光以及欣赏习惯在不断的改变,增加当代工艺美术设计的创造性,可以更好的提升工艺品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要注入具有时代信息的创造性审美观念。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的民族化就是在设计中将本民族的艺术和审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传统风格展现出来;第三,现代工艺美术设计非常注重以表现为主的抽象性风格,在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的审美意识中,不能有过多和过分的雕饰,要求产品应该要以简洁性或抽象性的特征为主。

如果要确保其成就能够顺利的实现,就要通过有效地创新思想来获取,只有这样才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财富,进而提升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创造出更美的作品,使得艺术和美学之间也得以更好地相互完美融合在一起。

3、当代工艺美术在创新过程中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代工艺美术中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很多与工艺美术相关的软件都相继的开发出来,并且大部分都已经在当代工艺美术中开始应用,这一系列的软件对当代工艺美术设计人员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简便了当代工艺美术设计创造中的过程,给予了当代工艺美术设计人员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设计人员能够在作品的创新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信息技术在当代工艺美术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当代工艺美术的整体设计水平,简化了作品的制作过程,当代工艺美术设计人员在充分的掌握了信息技术,能够对信息技术的在当代工艺美术的发展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应用,对于设计人员在自身设计创造作品时的水平有着非常大的提升作用。

在当代工艺美术中,想要更好的创作出当代工艺美术作品,就必须掌握对信息技术使用的正确方法,充分利用相关的信息技术对工艺美术作品进行改善,加强对作品的修改,使作品更加的完美。在当代工艺美术中,计算机的使用大大增强了在创作过程中的设计创造,因为计算机能够在创作过程中为创作者提供大量的材料,可以利用相关的工艺美术软件对创作出来的作品加强设计,当代工艺美术设计人员在使用计算机进行创作时,能够更好的将各类材料综合起来进行有效的利用,充分的掌握与创作作品相关的材料,加强创作作品自身的质量。计算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当代工艺美术持续发展的机遇,面对国内外各种艺术思潮的涌现,当代工艺美术设计人员应当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自身在创作过程中对于技术、知识能力的有效创新,将当代工艺美术设计与信息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提高当代工艺美术的作品质量。

4、结语

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快,这促进了当代工艺美术设计水平的提升。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眼光有着较大变化,而且对精神文化也有着不同的追求,所以,在工艺美术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增加创造性,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这样才能提高设计作品的时代感。在创新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这可以是工艺品更具文化内涵。设计者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多观察事物,还要不断的积累素材,这样可以很好的激发灵感,可以设计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刘慧韬.西方美术史中人文内涵的变化[J].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2]李建平.高校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学实践性成果转化研究[J].艺术教育,2012(7).

工艺美术的特点篇2

关键词:广东;传统工艺美术;高等职业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005-03

广东是我国工艺美术大省之一。据《广州日报》消息,2012年广东省工艺美术总产值为2147.28亿元,约占全国同行业的四分之一,排名第一。广东工艺美术具有鲜明的岭南地方风格和特色,传统工艺美术,如古典家具、金银首饰、广绣、玉雕等已形成产业集群。目前,广东省工艺美术产业正处在跨越式发展阶段。2013年5月,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了《广东省工艺美术产业发展规划》,为我省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制定了具体目标和发展重点。具体目标:到2015年,全省工艺美术产业产值实现5000亿元,从业人员达到80万人,工艺美术大师人数增加到300人;建设广东省工艺美术产业保护和发展基地40个,工艺美术大师示范工作室50个。重点发展珠宝首饰、工艺品雕刻、艺术陶瓷、服装刺绣产业。重点建设项目中包括工艺美术产学研合作项目、工艺美术专业学校建设与人才培养项目。

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发展、产业化,人才是关键。广东省政府高度重视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2004年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布的《广东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规定》指出,省人民政府通过实施建设文化大省的有关配套经济政策,对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给予资金支持,包括:“培养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宣传工艺美术知识和产品”;“鼓励教育院校特别是工艺美术重点产区的教育院校,设立传统工艺美术教育基地,开设传统工艺美术课程”。我省在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人才匮乏的局面依然很严重。如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仿古家具生产和销售已形成产业集群。笔者在与多家仿古家具企业老总的座谈中了解到,目前技师稀缺是困扰他们的主要问题,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二个月时间的技师断层,严重影响业务开展。面对人才短缺的困境,有的企业家表示愿意出资和职业学院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相信在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企业的支持下,我省高职院校在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广东传统工艺美术高职教育现状

从广东省教育厅网站公布的我省76所高职学院网站了解到,有72所高职学院开设了艺术设计相关专业,占95%,设立了单独艺术设计类(院)系的高职学院有56所之多。专业设置方面,普遍以广告、装潢、多媒体等现代设计类专业为主,在传统工艺美术方面开设最多的专业为珠宝首饰类专业,但只有6所高职学院开设。其他60多所均没有开设传统工艺美术类相关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仅有5所学院在美术教育专业中开设了漆画、手工艺等部分传统工艺美术相关课程。2011年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公布了广东省传统工艺美术产业保护和发展基地12家、培训基地3家、产业展示基地5家,没有一家高职学院。

我省绝大部分高职学院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但对传统工艺美术未引起足够重视,没有充分认识到我省对传统工艺美术传承、发展、产业化的高度重视及政策扶植对学院内涵建设、特色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机遇,存在重现代艺术设计、轻传统工艺美术的现象。

广东传统工艺美术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为什么在高职院校会出现重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轻传统工艺美术教育这一现象?

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媒体艺术人才需求量增加,生源多,就业范围广。而且开设现代设计艺术专业硬件投入相对较少,而学费相对较高,因此,高职学院对开设现代艺术设计专业热情高。

另一方面,高职学院面对传统工艺美术门类相对细致而专业技艺单一,在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招生就业等方面均面临一些问题。首先是生源问题。江门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开设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并建立了校内陶瓷车间,联合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但当年仅招生15人,勉强能够开班,次年招生人数更少,无法开班,从而停止招生。2012年学院从服务地方经济的角度考虑,尝试从室内设计专业抽出一部分学生试办古典家具专业方向,但报名者寥寥无几,最终也没能开班。这是传统工艺美术专业创办初期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专业影响力不够强,宣传力度不够大,校企合作不够深入。高职学院如果转变观念,不看重眼前利益,从长远考虑,从学院特色和内涵建设考虑,从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来考虑,对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加大投入,加大宣传力度,争取上级扶持和企业支持,在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方面办出特色,扩大影响,生源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而且有成功的模式可供借鉴。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和陶瓷专业各从10多人的定单班开始,后来成立湘绣艺术学院、湘瓷艺术学院,被批准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传承与保护基地,招生情况良好。我省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也成立了珠宝学院,现已探索出一条成功的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之路。

(一)专业设置

相对于现代艺术设计专业,传统工艺美术门类更多,分类也更细,在专业设置方面应考虑两个因素:第一是地方因素,应从传承、发展地方传统工艺美术技艺、服务地方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入手,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教育。如广州“三雕一彩一绣”(牙雕、玉雕、木雕、广彩和广绣)、佛山陶塑、肇庆端砚、潮州木雕和潮绣、阳江漆艺、江门新会葵艺和古典家具、汕头内画等,都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产业特点。根据地方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特点设置专业,也是高职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的需要,同时在教学资源和学生实训及就业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第二是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培养的学生专业技艺既不能过于单一也不能贪大求全,既要考虑学生“零距离”就业的需要,也要考虑学生在专业方面的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在传统工艺美术专业定位方面,要解决“广”与“专”的矛盾,狭义的“X型”或“t型”人才模式可以作为传统工艺美术专业设置的参考。“X型”人才,即系统掌握两门专业知识,并有明显的主要的交叉点、结合部。如古典家具与雕刻、刺绣和编织、漆画与版画等,二者在工艺和艺术特色方面具有交叉点,可作为同类型人才进行培养,避免人才培养过于单一,也拓宽了就业渠道,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持续发展。“t型”人才,即在本专业横向方面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和技能,纵向方面在本专业领域某一方面具备精深的技艺。从传统工艺美术方面来看,就是既要掌握老艺人传承下来的精湛技艺,又要具有全面的艺术修养,能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传世精品。“t型”人才培养既有利于学生就业,也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如江门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在珠宝首饰设计专业下开设珠宝玉石雕刻方向,从而在专业设置的“广”与“专”之间获得平衡。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11年公布了第一批广东省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目录,包括8个类别:工艺雕刻类、抽纱刺绣类、艺术陶瓷类、编织工艺类、漆器类、工艺家具类、金属工艺类、其他类,共53个品种,并明确了主要产地。在专业设置方面可以此作为参考,从地方产业特点入手,专业设置方面按“X型”或“t型”模式进行分类或整合。

(二)课程设置

一是从上述“t型”人才培养的纵横两方面开设课程,兼顾“面广”与“精艺”两方面,在保证本专业必要的知识面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兴趣和特长帮助学生定位专业技艺,制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提供良好的实训场所。

二是将传统工艺美术课程融入现代艺术设计专业。传统工艺美术的图形、文字、色彩元素及材料在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中得到广泛运用,提升了现代设计的设计意境和文化内涵。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根据专业特点开设传统工艺美术相关课程,如产品设计专业可开设金属工艺、陶瓷工艺课程,室内装饰设计专业可开设古典家具设计课程。

三是开设传统工艺美术选修课。尤其是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至少应掌握一门传统工艺美术技能。

四是成立传统工艺美术或手工艺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

五是积极与行业企业联系,根据企业需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探索“工学结合”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三)实训基地建设

探索政、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引入或建立大师工作室,建立项目工作室,与企业合作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研发中心,并成立相关的职业技能鉴定认证机构和培训机构。在此基础上,争取政府支持,申报省级实训基地、广东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基地、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示范工作室。

在实训管理方面,校企双方共同组建管理机构,由双方单位主要领导担任实践基地的负责人,共同商讨确定基地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或方案,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据华商报消息,广东省每年从政府文化发展基金中安排1800万元资金用于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我省高职学院应利用自身优势,从传统工艺美术实训基地、保护和发展基地、大师工作室等方面申报专项资金,在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方面做大做强且做出特色。

结语

高职教育对接产业、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使高职院校在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方面具备较大的优势。我省高职学院应抓住我省高度重视传统工艺美术传承、发展,加快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化发展这一机遇,把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提升到学院内涵建设、特色建设的高度,加强责任意识,创新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模式,在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方面办出特色。

参考文献:

[1]龚勤茵.对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的思考[J].浙江工艺美术,2002(2).

工艺美术的特点篇3

中华民族工艺美术,通过几千年脉络不断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它所固有的文化精神与艺术样式。当下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猛,社会财富逐步积累,是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的空前好时机。近几年,在国家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及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地方高校掀起开发应用地方特色工艺美术融入创新教学应用的热潮。改革创新是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地方高校如何结合地方特色,遵循艺术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找准切入点,结合教学勇于实践探索,走出适合地方高校发展的改革创新路子。

一、融合地方工艺美术创新实践教学以提高教育质量

地方高校艺术教育改革创新的落脚点在于切实提高教育效果,这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是相同的。从中国书画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它的形成都是由现存最早西周帛画、彩陶等实用艺术中分离出来的。如今地方高校美术本科中国书画教学被认为是一种基础性与专业性教育,它根据一定的社会职业分工与人才培养需求,将书画领域的相关知识技能较为系统地传授于学生,让学生具备这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浙江丽水学院艺术学院以中国书画艺术与青瓷技术相结合的实践创新教学,是为青瓷艺术和美术教育发展培养创意、创新型人才为重点的应用型教学实践。学生在实践中不仅获得书画技能的应用展现,而且对传统工艺美术龙泉青瓷的手工技艺、认知审美等取得很大体验,促进了学生艺术思维创新的启迪与实践拓展及全面综合修养的提高,教学实践效果独特而有质量。

龙泉青瓷是我国古代陶瓷中最古老的品种之一。它作为我国陶艺类唯一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活化石,它反映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特点,它早已具有中华文明和东方艺术的文化符号特征。龙泉青瓷艺术的审美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创造,青瓷融合书画装饰是青瓷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青瓷装饰品位高低的决定性因素。龙泉青瓷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地方性和世界性,这为青瓷艺术成为地方高校美术教育打造专业特色提供了最重要的条件。而地方高校凭借着丰富的地方工艺美术打造专业特色,体现地方工艺美术在美术教育创新的应用价值,使区域工艺美术和地方高校找到了美术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契合点,高校美术教育合理地结合地方特色工艺美术在创新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传统的中国书画艺术融合龙泉青瓷装饰实践教学中,将个性与共性、自由与法度等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在当今美术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体现其独特价值。

二、艺术与技艺的和谐统一以凸显教学特色

高校艺术教育是高等学校运用艺术载体面向学生开展的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美术教学要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艺术与技术的和谐统一,提高教学质量凸显特色。

工艺美术的特点篇4

一、宁夏工艺美术品的发展现状

宁夏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多民族聚居地,积累和沉淀了丰富而多彩的民俗文化资源,既体现了多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包容性和继承性,又折射出不同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和独特的个性魅力。因此,宁夏工艺美术品彰显着民族特色,体现着文化意蕴。目前,活跃在宁夏市场的工艺美术种类繁多,在全国工艺美术产品的11大类中,宁夏工艺美术品共有8大类20多个品种。主要有贺兰石刻、手工地毯、民族刺绣、剪纸、泥哇呜等具有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工艺美术品。工艺美术品催生于实用和审美,是实物与艺术的结合体,反映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状况和审美情感。近些年,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对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的深入挖掘,宁夏工艺美术产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区域文化资源为工艺美术品的创造与设计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基础与创意思路。在市场主导下,工艺美术的发展不再停留在对产品质量的诉求上,而是紧紧抓住工艺品本身的艺术特质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充分体现出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展示出区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将工艺品赏析提升到文化审美的高度,引领人们对工艺美术产品的审美视角向对其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情感认同转化,激发了工艺美术产品创新和开发的动力,涌现出了一大批出新的工艺美术品,深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尤其是2011年宁夏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的成立,发挥了行业协会组织作为沟通政府与行业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大宁夏工艺美术产业及产品的宣传,促进了工艺美术文化的繁荣,并提高了国内外市场影响力,在发展经济、繁荣文化、解决就业、美化生活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宁夏工艺美术品发展的区位优势

工艺美术的发展不是孤立无援的,它与自然、社会、文化、科技等诸多因素息息相关,一脉相连,尤其是地理环境、民族文化、科学技术等因素,对工艺美术品风格特征的形成和塑造有着极大的影响。

(一)地理位置优势

宁夏位于我国西北部,与陕西、内蒙古、甘肃三省相连,背靠中亚、西亚。2012年9月,宁夏成为我国内陆地区第一个对外开放试验区,被纳入“一带一路”总体规划之中,并定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支点。宁夏虽然不沿边、不靠海,但位于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对于提升向西开放竞争力,拓宽对外交流新渠道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发展工艺美术,提升文化品牌,必将为宁夏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文化的交流必将极大地推动工艺美术产业的创新和繁荣。

(二)传统工艺优势

宁夏传统工艺美术具有久远的发展历程,主要支柱产业涉及贺兰石刻、仿古地毯、泥塑、剪纸、编织、陶艺等传统工艺美术品的8个大类。宁夏剪纸源自明清,既糅合了回汉民族的艺术特色,又蕴含了江南水乡的细腻风格;宁夏地区雕刻主要分为石雕、砖雕及木雕等,因受外来文化影响,形成了具有民族风格的艺术表现形式,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宁夏地毯历史悠久,知名度较高,已入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贺兰砚雕刻得益于贺兰石的资源优势,将石头特点与艺术创作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手法犀利,思路开阔,久负盛名。目前,宁夏共有2位部级工艺美术大师,均出自贺兰砚雕刻行业,获自治区级工艺美术师称号的有22人。同时,还有地域特色鲜明的彩陶、民俗气息浓重的刺绣、民族风格独特的服饰,都是宁夏传统工艺美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文化资源优势

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先祖就在宁夏繁衍生息,留下了古代水洞沟遗址,使宁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宁夏作为中原王朝的边陲重地,在此演绎了许多波澜壮阔的斗争史诗,神秘的西夏王朝便是其中之一,留下了神秘而宝贵的西夏文化遗址。宁夏还是一个具有光荣历史和优秀传统的革命老区,发生过许多轰轰烈烈的重大革命事件,积淀了深厚而丰富的红色文化基因。此外,黄河流经宁夏,黄河文明璀璨发达,“塞上江南”的盛誉经久不衰,“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美赞为我国西北部营造了一派江南风光。

(四)人文交流优势

21世纪以来,宁夏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展开了一系列文化交流合作,为宁夏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注入了强劲动力。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明显的区位优势也为宁夏工艺美术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三、宁夏工艺美术品发展的文化特色

宁夏虽地处西北,但黄河流经灌溉,孕育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加上人类的活动足迹,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基于农耕文化而创作的工艺美术品,想象丰富,形式多样,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重的乡土气息,具有宁夏地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元素,为宁夏工艺美术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回族手工艺品制作技能精良,图案丰富多彩,装饰严谨美观,纹饰多为花卉和几何图形,既涵盖了少数民族文化特点,又体现了多元文化并重的风俗风情。曾经在宁夏平原生活繁衍的党项民族,以悲壮的史诗书写了游牧民族文化由盛到衰的生动故事,后因西夏王朝的灭亡和党项民族的内迁,单纯的游牧经济逐步转化为半农半牧的经济类型,游牧文化由此实现了转型和演变。建立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之下的西夏王朝,创造了极富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遗产,为工艺美术作品的创作提供了用之不竭的思路源泉,不断启发着创作者努力探寻游牧文化的足迹,试图揭开西夏民族的神秘面纱。近些年,受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影响,基础薄弱的宁夏工艺美术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且随着宁夏向西开放战略的不断推进,宁夏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创新成为当前宁夏工艺美术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当然,工艺美术产业的创新不是单纯的变异和盲目的追逐,更不是借助科技手段的浮夸和滞留口头的宣扬。工艺美术的特点原本就是农村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在保持原有特色和风格基础上的实物加工,绝不能一味地只谈创新而丧失了工艺美术原有的艺术风格。宁夏工艺美术创新必须紧紧抓住地域文化的灵魂,树立特色意识、精品意识、人本意识和开放意识,从艺术设计角度深入挖掘宁夏工艺美术品所包含的地域形象元素和民族文化元素,探索工艺美术产品的创意思路和创作技巧。同时,提升工艺美术产业是实现文化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必要基础,发展工艺品产业不仅要对传统工艺品文化进行现代意义上的挖掘,还要具备国际化的创意设计意识,追求共识性的表现形式,达到审美功能的国际化。近几年,在频繁对外交流中,宁夏的工艺美术品起到了文化使者的作用,宁夏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组织宁夏的工艺美术师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交流会,产品均受到业界的好评,在国内诸多赛事中也取得较好的成绩,得到国内外一致认可。

四、宁夏手工艺美术品创新设计实践

工艺美术创作活动,不仅能提升创作者自身的审美观念和创造意识,而且也能提高创作者对各种自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把握能力和加工技术。宁夏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创新,必须从从业人员素质抓起,研究分析民族地区工艺美术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深入挖掘工艺美术文化精髓,找出实现优秀文化基因与未来设计理念对接的突破口,不断推动工艺美术产业的良性发展。

(一)加强合作交流,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自2011年宁夏工艺美术协会成立之后,宁夏工艺美术对外交流有了一个对接的平台。宁夏轻纺局组织工艺美术优秀作品参加“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评选活动,获得诸多奖项。通过大师评选、参与创意大赛、区外参展交流等方式,既提升了宁夏工艺美术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增强了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的信心,为地方民族工艺品走出宁夏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注重在各行业培养优秀创作人才队伍,提升了贺兰砚、地毯、陶瓷等民族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水平,在弘扬民族文化、丰富人民生活、振兴地方经济、促进对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04年后,宁夏多次派出工艺美术从业者赴北京、苏州、福州等地参加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培训班。2012年,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了专门针对宁夏工艺美术大师为期三年的工艺品设计制作专业班;在宁夏工商技术职业学院开设石材雕刻专业,培养专业的雕刻人才;宁夏大学美术学院开设了宁夏工艺美术课程,将工艺美术艺人请进讲堂,让学生充分感受宁夏工艺美术的艺术魅力,深入了解其发展的现状,激发从事宁夏工艺美术事业的动力和创新创作的热情。

(二)提炼创作题材,研究挖掘文化元素

遵循文化艺术创造的一般规律,将文化认同理论引入工艺美术作品设计中,从艺术审美和情感认同的角度分析探索工艺美术作品设计的艺术创作规律,深入挖掘工艺美术作品所包含的地域形象元素和民族文化内涵,实现工艺美术作品对地域形象、文化符号的表达以及对设计者心灵世界、精神向往的情感流露,探索民族文化背景下工艺美术作品的设计思路。同时,要深入研究宁夏地区多元并存的文化元素,提炼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民族文化基因,为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创新把关定向,提炼素材。例如剪纸的创新,除了传统的花卉动物的剪纸题材,还增加了对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情进行创作,将建筑融入剪纸题材中,体现出剪纸的场景及叙事性。基于西夏文化元素创作的工艺美术品,要以西夏典型的文化遗产遗迹为核心,提炼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素材,创作的作品既体现民众实用性,又真实反映民族特点和人们的审美取向。

(三)把握创作规律,实现工艺美术审美转型

结合当代工艺美术作品设计的特点规律,准确把握当代工艺美术发展趋势与方向,对工艺美术作品的文化价值评价体系进行重新预判和定位,在传统工艺品创作基础上开发新的工艺美术品,既能复活传统手工艺,又能提高大众生活的审美意趣。如贺兰砚台的价值已经从实用转移到收藏和观赏,在制作过程中,工匠有意识地减弱了砚台的实用性,而突出了观赏的艺术价值。再如宁夏地毯的制作,以前多以实用为主,而现在马鞍、褡裢的使用概率降低,所以在新产品的开发研制中实现良性转移,加入工艺创新,研制出适合当代民众的生活生产用品。

工艺美术的特点篇5

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理论研究从20世纪初便开始兴起,建国之后更是在理论建设发面有着长足的进步,“实用美术”观点、“工艺文化本元论”以及现代设计观念等观点纷纷出现,对我国当代工艺美术理论研究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我们现在研究工艺美术理论有着很好地借鉴意义。

一、20世纪50年代――80年代的中国工艺美术理论变迁

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是个承上启下的阶段。随着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成立,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理论研究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带动下,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理论研究和工艺美术历史研究在借鉴20世纪二三十年代观点的基础上不断深化,陈之佛、庞薰?、王朝闻等学者也纷纷对中国工艺美术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对以往的工艺美术观点进行兴革,形成了一批赋有时代特色的工艺美术理论研究成果。这种研究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分化,因此笔者将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作为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史上一个整体阶段进行阐述。

(一)“实用美术”观点

20世纪50年代――80年代的中国工艺美术理论研究成果众多,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关于工艺美术的定义、原则、本质、社会功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方面,其中以陈之佛的“实用美术”观点最具有代表性。“实用美术”观点强调实用与美的统一,要求工艺美术必须兼顾实用和美两方面的要求,工艺美术的落脚点必须放在真正服务于大众上。

长久以来,中国的工艺美术在宫廷工艺、文人工艺、宗教工艺、民间工艺四者的滋养下不断发展前进,各个历史时期的工艺美术也各具特色自成体系,但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工艺美术却真正进入了低谷。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大机器生产的产工业品大量涌入,这些产品的物美价廉使得中国传统的工艺产品备受打击,中国传统手工艺产业一落千丈。辛亥革命之后,宫廷工艺体系解体,文人工艺、宗教工艺对中国工艺美术的影响日趋衰微,这时的中国手工艺产业以民间工艺为主导,开始向西方学习,引入大机器生产,各种手工作坊兴起,但由于其在工艺形态等方面并无改观,因此中国的手工艺产品仍然没有实力与西方竞争。与此同时,发端于清末的关于手工艺是“奇技淫巧”的狭隘观念迅速发展并影响深远。建国初期,工艺美术更是被许多人错误地理解成“手工艺”,使得“工艺美术”一词一直受到许多非议。

“实用美术”观点之所以能够成为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中国工艺美术理论的代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以往狭隘工艺美术观点的纠正。人类的生存要求决定了人类最基本的造物观念是要优先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衡量造物活动的最低标准便是是否能够实现衣食住行用的物质要求,即一件器物是否具有实用功能,在物质要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审美――才会应运而生。在历史的发展中,尽管这种精神文化要求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不断提高,产生了以审美鉴赏为主的造物,但这种造物一旦脱离了实用要求的规范,那么它就失去了造物最基本的价值支撑,从而在以后的发展中失去动力,真正沦落为供少数人鉴赏把玩的“奇技淫巧”,其结果只能是消亡。“实用美术”观点将工艺美术从“奇技淫巧”中解放出来,对工艺美术造物的实用原则进行强调,把以往专注于审美的理念打破,将实用要求和审美要求放在等同的位置上,同时将工艺美术的受众由以往所认为的“皇室贵族”转变成普通大众,重新确立了工艺美术的地位与作用,对建国初期将工艺美术品与手工艺品或工业品相等同的简单划分进行驳斥,影响了中国现当代工艺美术发展态势和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的行进模式。

(二)与时俱进,顺应时展

建国初期,由于中国工艺美术产品体系发展不完善,因而市场受到西方产品的严重侵蚀。在这种情况下,大量西方工艺技术和审美观点被引入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产业遭到强烈冲击。“实用美术”观点认为当时的中国工艺美术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发展层面上,在引进国外的工艺技术的同时,更要注重对传统工艺技术的改良与开发,用现代教育手段提高艺人的素质,从而提高我国工艺美术产品的整体实力。“实用美术”观点在以往单纯重视产品“美”的基础上加入了“实用”的要求,并将二者的地位等同,这使得工艺美术真正融入大众的需要之中,确立了工艺美术服务于当时社会发展、经济实用的造物原则,对建国初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实用美术”观点提倡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在把握传统的同时,按照现代市场要求对传统工艺形态进行改造。“实用美术”观点从理论上指出了中国工艺美术产业的前景和发展方向,将传统工艺的发展与时代进步相结合,在中国工艺美术衰微之际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标支着工艺自觉时代的到来。

二、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工艺美术理论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我国一方面积极开发国内资源,一方面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与经验,在这种大环境下,80年代以后的中国工艺美术理论发展逐渐分化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对80年代之前的工艺美术的继承与发展;另一个是对80年代之前的工艺美术的批评与思索。虽然两个方向立足点不同,但二者都注重工艺美术的宏观建构,探寻工艺美术的文化特质,完善了工艺美术理论体系与学科构架,属于中国工艺美术理论重要的发展成果。

(一)对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工艺美术的继承与发展

对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工艺美术的继承与发展方面以张道一先生提出的“工艺文化本元论”(该观点被收于张道一论文集《造物的艺术论》中)最有代表性。

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促使中国工艺美术从十年浩劫中渐渐复苏,工艺美术产业渐渐兴起,但工艺美术理论亟待完善。当时社会上普遍注重工艺美术的审美价值,认为工艺美术是一门类似于绘画、雕塑的“纯艺术”,忽略其实用价值,使得工艺美术日渐脱离大众需求,工艺美术产品日趋落后于西方,更造成国内对西方工艺品的盲目崇拜和模仿。针对这种情况“工艺文化本元论”指出:人类文化都是由最初的一种综合的、一元的文化形态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或分离,从而形成特定的文化类型;工艺美术是一种带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的本元文化,是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造物艺术。

“工艺文化本元论”对造物活动的本质规律进行了探讨,同时也为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工艺文化本元论”在深刻探讨人类造物活动的实用因素以外,更强调物化过程中对于精神文化因素的理解。我们不能单纯从物质性或精神性上探讨人类的造物活动,造物的核心价值便是二者的统一,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细致,造物活动必将随着社会需求而发生分化,产生所谓的“实用艺术”与“纯艺术”之分,当这种分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又不可避免地回归本元,这种分化与回归的最终目的便是适应生活发展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我们要将工艺美术放到整个造物的脉络中把握,将其实用性和审美性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摒弃以往认为工艺美术是由实用性和审美性简单“结合”的论断。

“工艺文化本元论”不但从哲学领域为我们认识工艺美术的双重性提供了理论依据,更将这个论断推广到整个艺术领域,并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对艺术的产生发展规律进行归纳。与此同时,与工艺美术相关的领域在这一时期也得到同步的发展,如民间美术、艺术学等,工艺美术的发展对民间艺术研究和艺术学学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对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工艺美术的批评与思索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促使中国打开国门相西方学习,“设计”一词也被随之引入,在随后的发展中,“工业设计”作为与“设计”相对应的学科在中国渐渐确定下来。在工业设计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持续着对传统工艺美术的批评与思索,工业设计认为传统工艺美术观念过于老旧,阻碍了工业社会发展;认为工艺美术是一种以手工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手工艺文化,“无法与工业文明、商品经济的外部环境协调”①;发展空间过于狭窄等。与对工艺美术的批评与思索相对应的是这一时期工业设计理论的发展,其中以柳冠中的设计文化论最为典型(该观点被收于柳冠中论文集《苹果集:设计文化论》中)。

设计文化论对工业设计的概念、范畴、特征、目标等一系列要素都进行了阐释,认为“设计是协调诸矛盾因素的人类改造自然与自身的主动的创造行为”②,工业设计一切以人的需要为核心与出发点,是一种“创造合理的使用方式”的文化,柳冠中曾解释道:“合理的使用方式是工业设计的原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阶段的见证,也是人类社会未来的雏形。它包括主宰――人;对象――物;目的――生存。人是主导因素。‘使用’是指人的行为过程;‘方式’是人类文明、文化的具体化;‘合理’是审美标准。因此将为人(或人类社会)作为目的的行为,体现了人类的文明与文化水平,又合乎时代的审美标准,这就是工业设计的全部内容。”③

工业设计对工艺美术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为工业设计在中国的发展开拓了空间,使得工业设计能够迅速在国内立足并发展起来,1997年国家正式用“设计艺术学”取代了“工艺美术学”使得设计学科得到进一步完善。但总体来看,当时工业设计对工艺美术的批判还是有失偏颇的,张道一先生曾经激烈地批判工业设计:“在理论上豪言壮语、大话连篇,诸如‘设计哲学’、‘国土设计’、‘生活方式设计’之类,实际上连‘设计’的概念都不熟悉,更谈不上对其内涵与外延的理解,溢美之辞超过了本质性的分析;在历史问题上,割断了它与手工业的漫长联系,甚至把西方的‘设计运动一百年’当成了设计史的全部。”④通过对比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的主要观点可以发现,二者其实是殊途同归的,我们可以把工业设计看做是传统工艺美术在新时代的发展,所谓的“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只不过是在不同社会条件下对造物活动的不同称谓而已。

三、当代工艺美术理论深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工艺美术理论也在产生着发展与深化,当代工艺美术理论在以往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特征,日趋注重专题性研究与大的理论框架下的子学科体系构建,同时工艺美术所涉及的范围逐渐扩大,一些新兴学科被囊括其中,当代工艺美术理论也在多学科、多角度的交叉研究中不断深化拓展,促进着在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的造物艺术的发展。

(一)设计理论的发轫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设计理论主要集中在设计造物的哲学、文化学含义上,并在随后的20年中发展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当代设计理论发展与以往相比,出现了较大差异。当代设计理论较多集中在对具体的设计行为的分析,如设计者、产品受众、产品流通、人机互动、设计教育、设计管理等方面,利用调查、实验的方法从工程技术角度对设计进行量化分析,注重产品的感性意象与学科间的互动,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理论研究逐步开始由普遍向特殊发展,在大的学科体系中构建出更为细致、专业、针对性更强的子学科体系,并以专题研究的形式,进行多学科、多角度的交叉研究。

笔者认为,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当代设计理论的发展必将与以下三点紧密相连:

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哲学、文化学意义上的造物与具体设计实践相结合,在利用普遍性规律指导与完善生活实践的同时,将在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新方法引入理论的探讨之中,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实现设计的最终目的。

第二,有计划地引进和吸收西方先进的设计理论,将之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保持理论建构能与科技同步发展。

第三,对传统工艺美术的继承与发展,发掘中国传统工艺的价值与活力,将中国传统工艺理论与西方先进经验相结合,构建一套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艺文化理论体系,并将之介绍出去,促进理论的推广与传播。

第四,抓住信息化的时代特征,构建适合信息时代的理论体系,充分利用便捷的信息交流提高设计实践的效率与质量。

(二)工艺美术的学科互动

工艺美术理论的发展与学科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各相关学科的共同发展。关于工艺美术理论研究所涉及的多学科互动,田自秉先生曾在1991年发表的《论工艺美术学》一文中指出:“工艺美术学已不只是单纯的美术创作活动的研究,而是一个与多学科相关联的交叉学科,它是一种围绕着物的美化和环境美化而进行的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互相协调的综合体。这些学科互相联系,彼此制约,共同影响。”⑤工艺美术的学科互动的研究实际上是对工艺美术表现形式的分析,工艺美术作为一个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综合体”,将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生活生产方式的转变、人类审美观念的变化都囊括其中,任何社会需求或观念的变化都会在工艺美术的表现形式上有所体现,因此这就决定了工艺美术的发展必然是多学科、多角度共同发展的,我们对工艺美术的研究也必须从多学科、多角度的视野展开。田自秉先生在《论工艺美术学》一文中还同时列举了当时工艺美术学涉及的学科种类,其中主要包括:“工艺创造学、工艺功能学、工艺美学、工艺科学、工艺经济学、工艺心理学、工艺信息学等。”⑥显然这个划分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工艺美术发展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艺美术理论的进步,现代社会的工艺美术所包含的范围越来越大,其学科的交叉性和综合性越来越强,围绕工艺造物的实用和审美原则,现代工艺美术所涉及的学科种类在以外基础上不断扩大,包括:哲学、美学、文学、文化学、历史学、传播学、符号学、社会学、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等方面,为我们研究现代工艺美术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促进了当代工艺美术理论的发展。

注释:

①柳冠中.普罗米修斯――工业设计,苹果集:设计文化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72页.

②柳冠中.当代文化的新形式――工业设计,苹果集:设计文化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7页.

③柳冠中.当代文化的新形式――工业设计,苹果集:设计文化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3页.

④张道一.不要亏待图案[J].设计艺术.2003(1).

工艺美术的特点篇6

1.1传统工艺美术的概念传统工艺美术包涵各个历史阶段的工艺美术表现形式,不同民族与不同地域的工艺美术表现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分支。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中国的传统工艺美术包括许多种类,比较常见的有书法、绘画等,并且将书法绘画等形式体现于各种各样的工艺品中,比如陶瓷、染织、建筑等等。在中国的传统工艺美术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都有着非常大的不同,不同的表现形式都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韵味。但是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传统文化,其表现方式都有着共同的追求,不管是其存在形式的不同还是工艺美术的表现形式不同,中国传统艺术都讲究追求意境之美,这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一大特性。我国的传统工艺美术不仅以意境美作为创作的最高审美规则,并且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大多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极大地表现了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思想,对其他的工艺美术有着非常大的包容性。传统工艺美术除了追求意境之美的特性,在表现中非常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塑造不同类型的艺术品时,形成了涵盖自然界和人文社会的传统美学观。

1.2传统工艺美术的特点我国的传统工艺美术,其最高准则为最求意境之美,在塑造工艺美术品的过程中非常注重意境的营造,要求创造的工艺美术品必须情景交融,以追求精神境界为目标。我国的传统工艺美术,不但对于意境美有着很高的要求,同时也讲究以和为美的原则,在工艺美术品中尽可能地传达万事万物的和谐统一思想。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注重意境美和以和为美是传统工艺美术的两大鲜明特点。首先,在传统工艺美术品中要讲究意境之美,要求在工艺美术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意、理与创作的艺术品的境、神、形达到有机、和谐的统一,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在欣赏传统工艺美术品时,其形状是我们能够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而对于美术品的神的欣赏则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领悟。一件工艺美术品在追求意境之美的同时,其表现力必须达到传神的要求,因此,可以说艺术品的形和神是其必要的元素。在我国的历史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儒家思想都占据着领导的地位,这种思想对于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都有着深厚的影响,在我国的传统工艺美术中,其表现形式也体现着我国的儒家思想。在创作工艺美术品时,不仅注重美术品的外在形式特征,对于美术品的内在美也非常关注,其内在和谐统一的主题就是对我国儒家思想的重要诠释,这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以和为美特征。

二、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作用

2.1追求和谐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和谐思想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思想,和谐思想不仅体现于我国的传统工艺美术中,对于我国现代的平面设计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西方的艺术作品与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品有着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其倡导的理念方面,西方的艺术品追求的是相对个人和孤立的美,而我国的艺术品深受我国历史和主导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的是和谐的观念。传统的工艺美术随着历史传承下来,其理念也深入到了今天的作品中,在平面设计中,我国的设计品普遍体现着追求和谐的理念,突出人性化,是我国现代平面设计的一大亮点。

2.2追求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最高追求准则,在这种准则下我国的传统工艺美术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和美学观,这种具有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对我国现代的平面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平面设计中,不仅需要设计品在外观上达到美的要求,而在做好美观与使用的同时,设计的意境美也能体现出一个作品的最高境界。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追求作品的意境美能够使得设计师对于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在达到外观与使用标准的同时,能够让设计传递出更美的意境,使得人们对于设计充满无限的想象。

2.3追求气韵我国的传统工艺美术不仅对意境美和和谐美有着很高的要求,对于美术品的气韵也有很好的诠释,传统工艺美术的这些特点使得我国的传统工艺美术有着非常大的收藏价值,并且其创作理念也逐渐传承下来。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对于设计气韵的追求是受到传统工艺美术品的影响,设计不仅要达到美观和实用的目的,而对其精神气质也有很高的体现。追求气韵的设计能够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设计的理念,并且更容易让人们接受,受到人们的欢迎。

三、结语

工艺美术的特点篇7

一、民间工艺美术对艺术设计教学的意义

艺术设计教育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蓬勃发展,各个高校分别设立艺术设计相关专业,但艺术设计教育却远远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落后于设计实践的需要,在艺术设计教学上,仍然存在着教学内容形式化、教学方法程式化等现象,这些问题,长期以来都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为了避免过于空洞的教学内容,引入民间工艺美术元素无疑是丰富艺术设计教学内容的可行方法,这样不仅避免了艺术设计存在的固有程式化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内容,更能让学生在艺术设计创作过程中有的放矢,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成为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牛顿有一句名言“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艺术设计教学也需要借助“民间工艺美术”这个有力的臂膀来丰富教学内容,增长学生的见识,提高学生的思考力,丰富艺术设计教学内容。

二、中俄民间工艺美术的特点

中国民间工艺美术是由中国民间百姓创造出来的、以美化生活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初衷的美术形式。民间工艺美术分布于全国各地,由于每个地方风俗习惯、地域差别等原因形成了非常多的种类,这些民间工艺美术在具有使用价值的同时,也兼具审美价值,是二者的完美结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是中华艺术的瑰宝,种类繁多,包括剪纸、皮影、年画、蜡染、服饰、泥塑和陶瓷等,无论哪种民间工艺美术,都色彩华丽、质朴生动,民族特色鲜明。其中,剪纸只用一把剪刀就能裁出鬼斧神功、空灵深邃的作品;皮影使用光与影的艺术演绎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年画用简练的线条和明亮的色彩塑造了一个个鲜活人物;蜡染以织物染色刮起了一场场浓郁的民族风;服饰上各个少数民族各有千秋、各具特色;泥塑缔造了无数栩栩如生、津津乐道造型;陶瓷是用各种各样的造型和纹样诉说着一段又一段历史……这些各式各样的民间工艺美术极具特色,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绚丽多姿的文化艺术宝库。俄罗斯民族的特点是质朴坚韧、热爱生活,以欧洲文化为主的同时也吸收了部分亚洲文化,由此产生了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美术种类。俄罗斯民间主要的工艺美术有木制工艺(套娃等)、金属工艺(复活节彩蛋)、漆器工艺(霍赫洛玛漆工艺品)、陶瓷工艺(格热利陶瓷)、桦树皮工艺及纤维与编织等种类。套娃是俄罗斯木制工艺的代表,是一种不倒翁木蛋玩具,雕刻精美生动,色彩富丽堂皇,题材大多来源于民间寓言故事,给人以视觉享受的同时,又能表达娓娓动听的故事及充满异域风情的俄罗斯文化。复活节彩蛋是根据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3天后复活的传说改编的,彩蛋是耶稣复活的象征,寓意新生。所以,作为复活节礼物的彩蛋,做工精美,常常镶嵌着各种珠宝、黄金等珍稀材料,对俄罗斯人来说,它能带来美貌、健康和好运。俄罗斯民间漆器工艺以霍赫洛玛漆工艺品为代表,主要是在木器上涂黑色做底,然后描绘金、绿、红等颜色,最后上漆并抛光,具体制作的器物有花瓶、首饰盒、盘碟等。起源于中国的陶瓷艺术在俄罗斯也有长足发展,格热利陶瓷是其中的代表,其生产的陶瓷主要以生活用品居多,新颖别致的茶具、风韵独特的乌釉餐具及受中国影响而诞生的青花瓷,都成为格热利的特色陶瓷制品。俄罗斯森林资源丰富,白桦树众多,由此产生了以桦树皮制作工艺品的民族特色。桦树皮经过剥取、烤制、染色等数十余道程序后,雕刻或编织成了篮筐、餐具、服饰、箱包等物品,桦树皮工艺品表达了俄罗斯人热爱生活、崇尚自然、质朴醇厚的情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俄罗斯纤维与编织工艺包括纤维工艺、柳编工艺、草编工艺等,每一种工艺都体现了俄罗斯人的心灵手巧的民族特点,都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三、中俄民间工艺美术元素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运用

(一)挖掘中俄民间工艺美术的材质特征

在艺术设计教学的课堂讲授环节中,不仅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和案例,也可以将一些中俄民间工艺美术的材质特征引入到教学中,木、竹、棉、麻等材质使用与艺术设计教学相结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在酒鬼酒包装设计中,中国香港设计师黄永玉先生采用了源自湘西的粗麻布袋,简单缝制,既反映了湘西的地方乡土特色,又给人以反扑归真的自然美,民族特色与现代设计完美的结合到了一起,是值得珍藏的佳作。同样,俄罗斯也有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材质特征明显。如俄罗斯民间草编工艺,采用麦秸草等材料,通过结、辫、串、盘等技法,编织成壶垫、草帽、洋娃娃等制品,可以让学生将这种草编艺术与现代设计进行巧妙嫁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丰富艺术设计教学内容。再如,俄罗斯民间柳编工艺也值得我们借鉴,这种历史悠久的工艺采用柳条、藤条等进行编制,主要编制品有花篮、果盘、吊蓝等,这种工艺当然也可以引入到艺术设计教学中。通过这种编制技艺的引入,可以丰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诸如包装设计、书籍设计等艺术设计课程都可以引入这种工艺。

(二)挖掘中俄民间工艺美术的图案特征

中国民间工艺美术有丰富的图案资源,“借物言志,以物喻情”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图案的常用表现手法,题材多以财、福、寿、禄等为主,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工艺美术图案不仅仅在形态上采用夸张、简化等手段来增加其艺术魅力,还在寓意上进行加工,将形和意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如中国香港设计师陈幼坚在他的酒包装设计中采用了双鱼图案,年年有余的寓意一览无遗,形态上采用大红底烫金的视觉效果来表达中国红的民族特色,充满喜庆感和现代感。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中,也应鼓励学生多去了解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图案特征,将民族、传统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中,让设计能独树一帜、特色鲜明。俄罗斯民间工艺美术的图案也非常多,这些图案可以用在我们的艺术设计教学中,丰富学生的创作手段。例如,俄罗斯桦树皮工艺品上的纹样就非常多,有花草纹、树形纹、花瓣纹、三角纹、直线纹、人字纹、圆形纹、回形纹及漩涡纹等多种纹样,这些纹样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用来启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认识到图案设计的无限种可能,为以后从事艺术设计行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工艺美术的特点篇8

传统民间工艺品种繁多,艺术独特,历经千百年的锤炼,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世代相传,融合中外,推陈出新,闽南民间工艺从单纯的手工技艺上升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是闽南文化和艺术的活化石。它以物化的形式融合于闽南民间的日常生活,体现出民间艺人质朴、纯真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闽南石雕整合了工艺元素和文化艺术,化顽石为神奇,极富艺术之魅力,繁多的种类、独特的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驰名中外,独树一格。闽南木雕始于先秦,兴于唐宋,成熟于宋元,明清时期步入巅峰。既有古朴、淳厚的中原雕刻工艺的痕迹,线条流畅,人物造型生动,又具有闽南文化精巧的成分,充分表现出闽南侨乡的艺术特点,作品更是享誉海内外。闽南陶瓷均属民窑,从内容到形式,处处反映出民族化、大众化的特色。独特的瓷烧技术,精巧的工艺,简洁的装饰,体现了民众淳厚、质朴的审美情趣。闽南花灯将雕刻应用于骨架的设计上,绘画和书法融于纸面的花色调配上,造型和漂染工艺应用于花灯创作的整个过程。丰富的造型、柔美的线条、精巧的工艺,创造出一种意蕴和谐之美。闽南纸扎千年传承,内容丰富,造型生动,简练概括,经过剪、镂、镶、贴形成强烈的装饰效果,作品在海内外颇具影响力。闽南民众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美术资源具有丰厚的民俗内涵,艺术的原发性、创造性和手工技艺正是一切艺术表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同时也成为具有闽南特色的民间艺术手工制作课程的资源库。

二、闽南民间工艺美术融入当代艺术设计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分析—以漳浦剪纸为例

漳浦以“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享誉中外,素有“金漳浦”之美誉。漳浦剪纸艺术源远流长,据《漳浦县志》记载:“元夕自初十放灯至十六夜,乃已神祠家庙,或用鳌山运傀儡,张灯烛,剪彩为花,备极工巧。”可见唐宋时期漳浦剪纸艺术就开始应用于花灯装饰等民俗活动。⑤剪纸俗称“铰花”,与刺绣艺术有关,常被应用于刺绣底样的创作。在中原文化如贴“窗花”习俗等影响下,漳浦剪纸逐步以独立方式使用在各种婚庆典礼、祭拜祖先等民俗活动中。如今漳浦剪纸已被世界认可,并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和产生影响,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继承传统、力求创新是任何民间艺术发展的关键,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漳浦剪纸在中国民间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主要表现在其艺术风格的独特性、艺术技法的原始趣味性和艺术品自身焕发出的美感。通过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从理论上探讨漳浦剪纸的构图形式、造型手法、创作意识等,增强在当代艺术设计中民族性、本土化的创新与应用,并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探索漳浦剪纸与环境设计、装饰设计、平面设计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结合点,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以新的设计艺术形式、设计语言符号使设计产生新的飞跃。

1.漳浦剪纸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漳浦剪纸所反映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包括闽南地区的地理环境、百姓的日常生活和传统习俗活动以及民间神话传说等,这些都以独特的符号融入剪纸作品中。例如,茶壶就是剪纸中最常见的装饰图案,这无疑渗透着闽南人爱喝茶的习惯;剪纸中常加入一些龙虾、鱼、螃蟹等水产品,这充分体现剪纸的闽南地域性和其来源于生活的传统特征。作为一种独特的设计素材,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文化的传承上,都将成为本土风格环境设计的创作源泉。同时漳浦剪纸在艺术表现上立足本土,注重主观想象,艺术构图奇巧、简练明朗、古拙抽象,表达着古老的民俗文化传统,具有浓厚的“原生态”趣味及“乡土味”气息,这对设计本土风格的环境设计具有重要意义。设计师应该以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为己任,唤醒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记忆,将其融入现代城市功能设计中,赋予建筑内外部的空间乃至整个城市浓厚的本土特色风情。漳浦剪纸主要运用红色,通常以单色为主,其他颜色作陪衬,在对比色中求谐调,颜色上的创新运用突出了工艺装饰效果。这对设计闽南本土风格的室内空间有着重要意义。例如,在现代环境设计中可运用漳浦剪纸的图案,采用闽南地区的红砖、白石为装饰材料,设计出有关闽南红砖文化的主题浮雕、壁雕等作品。漳浦剪纸造型独特,收放自如,运用在现代室内外立体造型的细部装饰上,如隔断花墙、装饰品花架、屏风等,具有通风采光、借景叠景等功能,不仅起到了特殊装饰和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也增加了艺术氛围。另外,还可以运用闽南文化元素的剪纸图案制成各种镜框式、挂历式的装饰画和装饰品,以此带动室内陈设品行业的发展。窗帘、沙发靠垫、沙、桌旗、布艺床品等都可以采用漳浦剪纸传统图案,这不仅使室内空间更具本土色彩,还能寄托民众美好的愿望。

2.漳浦剪纸在装饰设计中的应用漳浦剪纸将闽南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以图案的形式表现在作品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折射出闽南人的性格和意识形态。漳州剪纸利用本身图案的抽象造型来反映闽南地区的意识形态和思想,糅合闽南传统文化。现代装饰设计对于诸如漳浦剪纸这类传统工艺的应用遵循“批判和继承”的原则,既尊重其自身发展特性,又对其进行产品创新,既将其作为现代装饰的补充,又在现代装饰中很好地对漳浦剪纸进行有效地传承。传统漳浦剪纸在线条、构图、剪功等方面具有特殊性,折射了闽南文化多元化的特征和细腻雅致的审美取向,传达了浓郁的乡土气息。现代装饰艺术中对于漳浦剪纸的应用可从以下方面为出发点:一是结合装饰设计作品的主题,充分挖掘漳浦剪纸的特点,在作品中对其在材料、线条、构图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二是根据不同设计作品的特殊风格,在刺绣种类、色彩选择、图案设计等方面进行搭配,凸显出漳浦剪纸的固有特性,同时又在装饰作品中呈现出典型的剪纸特性。3.漳浦剪纸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鲁迅先生说过:“在现在,艺术上是要有地方色彩的,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⑥漳浦剪纸蕴藏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韵味,具有特殊的地域性和造型手法。比如,漳浦剪纸通常采用“排剪”技法,结合“阳剪”为主、“阴剪”为辅的表现手法,形成其在工艺上纤巧细腻,构图上线条简练、圆满匀称、对称平衡的特征。同时在物象形态的刻画上应用的简约意象表达方式或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等都可以为现代平面设计所利用。因此设计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考虑,一是将设计主题与剪纸图形意蕴相联系,从创意选题的角度思考选择恰当的主题表意,有目的地去把握对象的整体结构式样;二是从创新的角度在图形、材质、风格等方面上将漳浦剪纸包含的图形图像或其他意象特征进行夸张变形、化繁为简、重组创新,深化对漳浦剪纸艺术的价值认识,同时与现代平面设计的构型审美相结合,利用剪纸图形的形似和神韵创造出贴切的图形语言;三是在表现技法上运用“排剪”技法创造出新的设计表现语言,扩展设计的表达形式,将漳浦剪纸的视觉特征融入现代平面设计之中。

三、民间工艺美术融入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方法

“生产者的艺术是世代人民所创造、所传播并表现他们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文化艺术形式。”⑦民间工艺美术作为生活世界的认知和诉求,是群体意识与思想认识的一种反映方式,不仅包含了大量原生态艺术图形和工艺技法,还体现了人类本源的思维意象、审美观念和情感表现。因此,在艺术设计教学中不仅是要拓展学生的技法表现手段和途径,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民间工艺美术的文化价值,真正体味到民间工艺美术的文化内涵和情感魅力,并应用于现代设计。

1.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开设民间工艺美术课程审美认知与创造力的培养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核心,民间工艺美术样式几乎都同时具备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基本要素。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应以其审美鉴赏、技艺造型、品格精神等为基本内容,积极开设具有本土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题材的艺术课程。在教授过程中,采用教与学的互动方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突出创造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造型能力、材料的把握和认识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精神,激发独立思考的意识,并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诸如剪纸、雕刻、漆艺、陶艺、编织等课程,着重把研究民间美术功能的实用性、技巧的高明性、题材的丰富性、装饰的生动性、形式的多样性置于首要地位,把创造具有独特性和地域性的艺术文化作为教学的宗旨,做好民间工艺美术资源向地方工艺美术课程的转化,由此将传统与现代、现在与未来相互融合,形成未来艺术设计教学的新方向。

2.成立地方民间工艺美术研究机构,定期举办展览和讲座发挥地方的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优势,发掘和整合地方文化资源,成立高校民间工艺美术研究机构。组建一支以地方高校教师为主的研究团队,同时聘请地方各个门类的工艺美术大师、领军人物为客座教授,共同探讨民间工艺美术资料的收集、整理、理论研究和相关教学工作。通过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保护、创新、开发和研究,积极运用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将传统工艺的实用性、经验性和学术性特征应用于校本教材的编写中,用时代和科学的态度加以继承和改造,通过条分缕析、去芜取精、发展提高,形成一个特色鲜明而又具有时代感染力的文化产品体系。在教学中将民间工艺如雕刻、剪纸、编织等引入课堂,活化课堂教学,同时又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民间工艺美术的独特魅力以及其在设计领域中的突出表现。另外,可以让民间工艺大师将制作工艺直接带入课堂,通过举办专题活动,从表演技艺开始给学生讲授和示范制作工艺,让他们亲身体验民间工艺美术的神奇。定期开展民间工艺美术展览、学术交流、课题研究和专题研讨等,形成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将民间工艺美术资源真正融入现代艺术设计教育。

3.创立民间工艺美术校内工作室和校外实践基地根据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种类,结合其美术特点对艺术设计教学实验室进行改造形成专门的工作室,以工作室为载体,通过选修等方式实行开放式教学,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如漳州剪纸工作室、惠安雕刻工作室、闽南“妆糕人”泥面塑工作室、树脂彩绘工作室等。工作室的教学主要采用艺人的“技”和教师的“艺”结合,即通过教师对设计作品创作思想的理论阐述与“请进来”的民间艺人的技术培训相结合,实现与艺人零距离的“手手相传”,将工作室中的工艺技术应用于作品的创作中,寻找与作品主题的契合点、差异点,改进民间工艺的表现形式,突出表现民间工艺技术的独特性,从而引导学生用民间工艺的手法来进行创新设计,提高设计水平。同时,“走出去”设立校外民间工艺美术实践基地,让学生到民间亲身去感受当地乡土乡情,欣赏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品,培养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的情感和认同感,创造学习民间工艺美术的氛围,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研究水平。

四、结语

工艺美术的特点篇9

1艺术语言及醴陵釉下五彩简述

艺术语言作为艺术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对艺术品的艺术审美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釉下五彩艺术表现形式有很多,结合了我国传统表现手法和现代表现手法。醴陵釉下五彩又称为窑彩,是一种产生于青花和釉里红之后的釉彩技术。釉下五彩是在釉下三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利用这种釉彩技术所制作的瓷器具有丰富的色彩,精美绝伦。

2醴陵釉下五彩的出现及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瓷器的发展为人类记载下了光辉的历史篇章。瓷器最早发明于汉代,至唐代之后逐渐成熟,宋代是瓷器蓬勃发展的时期。我国瓷器的釉彩技术在清代达到顶峰,具有代表性的是醴陵釉下五彩在瓷器上的应用,釉下五彩瓷器具有“画工精美,瓷质优良”的特点。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领导人将釉下五彩瓷器作为国宝馈赠给外国元首,体现了其极高的政治及文化地位。

3醴陵釉下五彩的艺术特征

釉下五彩最显著的特点是瓷质洁白透明、装饰色彩淡雅,这种特质使得釉下五彩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赋予瓷器独特的魅力。醴釉下五彩的艺术特点表现为以下几点。

3.1色彩丰富,五彩缤纷的纹样,雅而不俗色彩丰富是釉下五彩瓷最具特色的一面,能够满足不同人对色彩的不同要求。因此,釉下五彩能广泛地被人们接纳。同时,釉下五彩瓷的精美工艺的特点,为其进入高级餐厅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釉下五彩的色彩美也体现了我国独特的文化。附着于瓷器上的各种色彩及图案,体现了艺术语言在醴陵釉下五彩中的应用。

3.2瓷质优良,晶莹剔透釉层附着在瓷器表面,使瓷器显得晶莹润泽,瓷器表面平滑光亮,显示出了瓷器本身优质的烧制工艺。釉层赋予了瓷器生机与活力。釉在经过高温烧成后,变成了一种玻璃质的晶莹、光洁、透明的薄层,将这种釉层覆盖在色彩各异的陶瓷上,能尽显陶瓷的美,同时使得瓷器颜色看上去更加鲜活,增加了瓷器的鲜度。

3.3固色、耐磨、耐酸碱釉下五彩运用在陶瓷中,能够使瓷器的色彩永久不褪色和脱落,具有固色的作用,对瓷器的色彩形成了保护膜,所以也具有保护的作用。独特的烧制工艺及颜料使釉下五彩具有无毒、耐磨、耐酸碱的特点。各种金属氧化物及硅酸盐原料成为釉下五彩的颜料着色剂。这种颜料中不含铅的成分,因此在五彩陶瓷形成成品后,对人是无害的。五彩瓷由于釉层的保护,能够抵御酸碱的侵蚀,在瓷器的使用过程中使瓷器避免了磨损。釉层保护得越好,五彩瓷的花纹及色彩就会保存得越完整。

3.4装饰纹样简练,结构严谨我国釉下五彩技术是在传统的“三烧制”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最初使用的釉层材质为石灰,石灰釉具有流动性好的特征,透明度也较高,使釉面清凉光滑,色彩沉着典雅。醴陵五彩的装饰风格不拘一格,运用了广泛的自然物作为表面的装饰要素,迎合了不同人群的不同审美风格。

4釉下彩艺术语言的体现

釉下五彩与传统的釉下彩品种的艺术表现不同,在对泥料进行烧制时,添加了多种彩料,增加了瓷器的美感。釉下五彩使陶瓷艺术家的情感和自我意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艺术家通过不同的陶瓷外形和色调来表达自身情感与理想。釉下五彩主要是经过高温将各种色彩(红、黄、蓝绿、紫、黑、白、灰)根据具体要求画在胎上、釉中和釉下,最后经过1320℃~1400℃高温还原烧制而成。在制造的过程中,将釉下彩料、胚体在高温下进行烧制,最后经过覆盖釉层形成艺术成品。因此,釉下五彩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性和工艺性的釉彩技术。釉下彩瓷器上展现的不同特点的线条、图案,体现了陶艺家的创作才能。通常,每件艺术品都具有自身的工艺语言,即艺术语言,包括:色彩、布局、材质、造型以及制作工艺,这些艺术语言是釉下五彩瓷器在创作过程中的构成要素。

5釉下五彩的艺术评价

5.1多视角的审美陶艺作品受到瓷器制作者个人的审美水平影响较大。因此,根据陶艺家的不同的审美,瓷器从不同的视角,拓宽了制作者创作设计的思维空间。釉下五彩瓷最显著的特点是色彩各异而又典雅不落俗套,瓷器的质量好,做工精细。因此,我国醴釉下五彩体现了不同设计者的思维特点,有着极强的表现力和装饰性。

5.2艺术个性较强每一件陶艺作品都代表了制作者个人的审美情趣和个性特点。同时,这种表达手法也赋予了陶瓷艺术品不同的时代特色。瓷器的制作原理是将粘土进行烧制,在醴釉下五彩瓷器的制作中,制作者保持传统的釉料、泥料及烧成等基本的工艺手段,更加注重作品的外在造型与色彩搭配,现阶段虽然不同的人对瓷器的制作有不同的创作想法,但依然难以制作出具有震撼艺术效果的瓷器。因此,陶瓷制作者应当挖掘不同的材质,突破新的工艺技术,为我国的瓷器釉彩技术的全面深入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5.3成为情感表达的载体艺术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品制作者的情感态度,因此,我国的釉下五彩运用在陶瓷中,展现出了制作者独特的情感。现代陶艺家赋予了泥土独特的生命力,从正面的独白和宣泄到侧面的暗示及隐喻,体现了陶艺工作者们不同的情感。

5.4极具收藏价值醴釉下五彩瓷器具有的极高艺术价值决定了其较高的收藏价值,釉下五彩独特精湛的工艺特点激发了人们收藏艺术品的热情。同时,釉下五彩艺术品具有艺术语言的载体性质,体现了不同艺术品的艺术美感,大大提高了人们对釉彩瓷器的收藏热情。

6总结

工艺美术的特点篇10

[关键词]民间美术传承审美性

[中图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7-0092-02

中国的美术发展史,从始至终就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中国的民间美术具有充满了原始气息的原始性特点,中国民间美术的这种民族性和原始性是推动中国民间美术发展的原动力。对于中国民间美术的研究和保护是一个综合性课题,中国民间美术的研究是对哲学、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美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的综合性研究,是当代中国美术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中国民间美术的原点出发,通过对中国民间美术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的梳理,从而探究中国民间美术的独有的特点,论述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状况,并探索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的美术发展史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官方美术和民间美术。中国民间美术对于官方美术来讲,具有原发性和本源性的特点,中国民间美术是直接来源于人民大众的艺术形式。中国的美术史,在其发展过程中,将阶级地位与艺术地位相结合,一直将民间艺术视为低级和粗俗的东西,从不将其视为艺术,民间美术同样是被视为低级和粗俗的。但是,中国民间美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通过人民大众的劳动和审美观点艰难地发展和保存下来。中国民间美术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中国人民几千年的文化和智慧,底蕴深厚,艺术价值极高,研究中国民间美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民间美术的起源

中国的民间美术与中国原始社会的美术同根同源。中国的民间美术和中国原始社会的美术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共同的特点。至今中国的民间美术还有中国原始美术的艺术痕迹。中国的民间美术是在中国古代人民的生产劳动中和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原始社会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开始从不自觉地追求美发展到自觉地对美的追求,最早是为了制造一些实用的劳动工具而产生的,追求实用是最初的原点。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发现锋利的工具和光滑的工具使用起来更为便捷。从实用性的不自觉追求逐渐演变为对美的自觉追求。古代人们开始在一些器物上添加一些简单的线条,对称的线条乃至一些简单的图案。例如,人们在早期的陶制品上为了使用方便加上了把手,为了区别用途和使用方便加入了一些简单的线条和图案。再如,人们将贝壳和兽骨打磨光洁甚至通过钻空等方式配挂在身上,用来吸引异性。这些都是最初的中国民间美术的雏形。至今在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品上还能见到早期的一些图案,人们依然对此有审美上的感受,现在我们在一些民间的剪纸和刺绣作品上还能经常见到这些简单、朴实的图案。

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阶级,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社会分工日趋细化,从而促使民间美术也逐渐分类,民间美术在制作上也更为精细和多样。一直到现在,民间美术出现了迅速的发展状态。中国民间美术凭借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深深地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人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形式具有多样性,中国民间美术将艺术的审美性和实用性完美地结合到了一起,产生了大量的艺术样式,例如编制、剪纸、年画、泥塑、皮影、刺绣等等众多的艺术样式。

二、民间美术的特点

中国民间美术产生于人们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因此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过程一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紧密联系,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之中。中国民间美术的传承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言传身教”是中国民间美术传承的主要方式。中国民间美术主要是通过父子师徒关系进行传承的,言传身教的传承形式是由于中国民间美术技艺的掌握者是最为普通的民间艺人。由于中国古代将这些艺术视为低级和粗俗的事物,因此这些民间艺人多数是没有受过教育的普通人,他们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承,更多的是依靠口口相传。这种口口相传、亲身示范的传承形式将技术经验传承给下一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进入了科技化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审美需求日益增长。机械化的大批量无个性化的生产方式,代替了传统的家庭式的个性化的生产方式,传统的民间美术的生产方式正在逐步消失,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都在冲击着中国民间美术的传承,很多优秀的传统工艺从此失传,许多传统的民间艺人和民间艺术品被现代所摒弃。

在这种缺乏时代经济与文化背景的情况下,民间美术变成了一种西方文化的入侵,而被艺术家与文化工作者们所重新提起。如“带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很多专家对已经衰落了几十年的民间美术进行重新整理和研究,这些工作对民间美术的保护和振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这种不分精华与糟粕的保护方式,使我们的民间艺术并不完全代表我们民间美术的真实发展状态,甚至有些艺术工作者为了西方媒体对于“神秘东方文化”的好奇心和对它文化的观赏需求而制造了一些“伪民俗”的艺术作品混淆了媒体试听,使我国的普遍民众不能产生文化的认同感,而对民间美术的发展处于漠然状态。

三、民间美术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