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基本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8:26

电气自动化基本知识篇1

一培养目标与业务要求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够从事电气传动和电力系统等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试验分析技术管理等领域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2.业务要求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工理论、电子技术、控制理论、电机与拖动、电力工程等;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好的动手能力;具有本专业领域的专业基本知识与技能。

二高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依据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在与企业的深度耦合中,通过对职业岗位群从业人员以及在职业岗位上工作的学生的调查,经过分析、归纳、整理、综合,并结合高职教育的特色,分别构建了以模块化课程为基础的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和专门化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构建按职业岗位群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以知识应用为主线,打破了原有的学科和“三段式”课程设置体系,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有针对性地设置专门化教学模块,并对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相互重复与交叉的知识进行综合化改造,强调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删减重复的教学内容,不讲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针对性和应用性。据此,我们将专业的理论知识组成一些模块化课程,并设置相关的选修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从知识需要的角度既满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再学习的基本要求,又满足学生学习的实用性。基础模块包括体育、数学、英语等基础素质课程,主要是国家统定的教学内容,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备环节。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岗位的特点决定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受到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一定的本专业及适应相近专业的工作能力和素质,掌握一种外国语的基础知识,能够阅读本专业外文科技文献和资料,具有正确运用本国语言和文字的表达能力。本课程要做到综合性、实用性、实践性强,完成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通过专业分流,科学运用竞争激励机制,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可从根本上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竞争意识,促进校风和学风建设,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2.强化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强化实践就是知识的应用,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既要巩固知识,进行技能性的转化,又要完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还要考虑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如果学生有了知识,不去引导他们用于生产实践,也就不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一是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二是要严格遵循科学理论和规律,认真踏实去实践、探索。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即: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主要在院内完成,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由学院和企业共同完成。通过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该模式具有应用性、综合性、先进性、仿真性等特点,使教学更接近企业技术发展水平,并与企业实际技术同步滚动;营造浓郁的职业氛围,达到能力与素质同步培养的目的;借助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教学装备,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

参考文献

电气自动化基本知识篇2

关键词: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就针对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高新技术的引进与开发,我国工业自动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各行各业全面提升了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这对在一线工作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毕业生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为此,改革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体系,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动态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一、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

就针对于传统的教学理念来说,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考核,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评判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电气自动化专业是一门技能专业,应着重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高职院校教师往往缺少对实践教学理念的认识。

(二)缺乏完善的教学设备

要想确保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就需要依托于完善的实践教学设备,部分高职院校往往出于建校成本的考虑,在购买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设备时,往往选购价格低廉、技术落后的设备,购买数量较少,种类比较单一,而电气自动化专业所涉及到的设备种类较多,因此,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要求[1]。

(三)缺乏优质的教师队伍

从本质上来说,高职院校的教师资源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教师进入高职院校的门槛不高,许多资历尚浅、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也融入在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2]。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师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且应有相关的电气自动化实践经历,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避免对知识的误导。

(四)缺乏创新的实习模式

陈旧实习是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检验。然而,高职院校的实习模式过于陈旧,只对学生的实习报告做过多的要求,往往导致学生在规定的实习期间不进行专业的实践,编造虚假的实习报告,应付老师,没有对实习期进行合理利用。

二、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一)深入实践教学理念

完善的教学体系是教学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校长作为整个高职院校的带头人,在办学理念上,应从传统的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转变为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人才的长远发展为办学理念;教师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各课程教师要密切配合,深入实践教学理念,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使各科之间的知识紧密衔接,加强实践操作,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以便采用更合理建立实践模式。

(二)优化实践教学设备

实践教学设备是电气自动化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节约成本,高职院校可在基本设施完善的基础上,减少其它方面不必要的投资,将节约的资金用来完善实践教学设备,尽量购买技术先进、学生易操作的电气设备,在种类上要满足教学要求。在实践教学设备完善的基础上,对教学设备进行有效利用,将课堂大部分时间转移到实践操作上。实验实训室是多课程知识系统化的纽带,理论与工程实践联系的桥梁。实践教学条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建设:一个是校内实验实训室,一个是校外稳定的实习基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现拥有的校内实训环境有:电工实验室、电子实验室、维修电工实训室、pLC可编程控制实验室、计算机应用实验室、自动控制实验室、工厂供电实训室、电力电子及电机拖动实验室等校内实验及实训室,校内实验实训条件颇具规模,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和实训环境。今年学院又新增加了过程控制与集散控制设备,将原有的传感器实验、过程控制实验和pLC实验相结合,模仿工厂的生产线,将传感器、运动控制、过程控制、pLC等相关课程知识系统化,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直观的认识。实训对象形象逼真,接近工业现场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除深入实践教学理念外,高校要从根本上优化教师资源。受主观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实践经验不足,资历尚浅,不利于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学校要对教师资源进行优化,如,将理论知识功底较强的教师安排在理论教学课堂上,在进行实践教学时,由于对设备的操作原理及水平要求较高,要尽量安排有实践经历、资质较高的教师进行授课。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技术实践能力。为此,学院着力开展教师五项能力建设,搭建教师自我提升平台,提升教师执教能力[2]。通过对教师资源的合理优化安排,使教师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四)创新改革实习模式

为加强学生对实习的认识,提高实习的有效性,应改变陈旧的实习模式。在实习之前,教师将实习的具体内容落实给学生,如,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对工业自动化生产中所应用的变频器工作原理以及在工业自动化生产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并画出机械构造图,实习结束后要将图纸展示给教师并口述其工作原理,通过此种实习模式,使实习的目的更加明确,不会造成学生的盲目实习,避免了蒙混过关的现象。

(五)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贯彻“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理念,把职业岗位技能素养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企业和学院”两个办学主体作用,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生产性的教学实习、顶岗实习等教学形式,实现第一年专业基本能力训练,第二年专项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第三年职业综合能力训练,把职业岗位技能素养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中,使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和毕业证,达到“双证就业”。专业基本能力训练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依托学校公共实验室和校内实践基地加强自动化技术基本技能训练,如:电工技能训练、电子技能训练、电机及控制技术技能训练、电气工程制图训练、计算机操作技能训练、电子产品设计与装配实训、eDa技术技能训练、认识实习。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自动控制技术的迅猛发展与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培养掌握自动化技术、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高等职业院校一项重要的任务。针对这一情况,根据自动化专业学科特点,急需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建立健全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营造与企业工作现场接近的实训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为社会提供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

电气自动化基本知识篇3

录取来自全国不同省份和地区的本科生,其地域等差异性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也有较大区别。在笔者供职的学校,其中几届电力专业的本科生来源还包括部分专升本学生,这样迥异的知识背景加上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在接下来三年多的本科基础知识学习过程中造成了更多差异性,这就使得他们的研究能力也出现更多差别。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毕业设计中出现的这些新问题无处不体现了“多样”和“差别”的特性。面对这些新问题,对该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也有必要随之做相应改革。

二、面向具体对象的多元化、差异性教学改革

1.毕业设计选题的多元化、差异性改革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适合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几种传统工程设计主要包括变电站或发电厂电气部分设计、继电保护设计、电网规划设计等。这些传统设计不仅种类较少,且设计模式大同小异,往往在网上有大量相似的范本。若大比例出此类题型,既难控制学生的抄袭行为,也未能适应学生兴趣及就业新形势所带来的新变化。因此,毕业设计选题种类更应多元化发展,除体现专业的“强电”特色外,还要兼顾所学的“弱电”(控制、通讯、电子)等方面知识,给学生更多选择。毕业设计选题的差异性则主要表现在具体对象化的选题。针对学生自身水平及兴趣要求制订不同难易程度、不同类型的毕业设计题目,并指引学生进行适合自身情况的选择。即:既不让学生见到题目后因无从下手而产生畏难情绪,又不要让基础好的同学一拿到毕业设计题目就产生轻视的态度甚至觉得和课程设计没什么区别。不仅如此,不管对于研究型还是应用型的设计,也均需根据本专业学生自身特点和需要把控好各自比例来进行选择。表1简单列举了改革后的一些毕业设计选题的案例,这些案例可以大致反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多元化、差异性改革宗旨。

2.毕业设计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改革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不仅要表现在各种文献的查找方法介绍,office、matLaB、VC++、autoCaD、emtp等各种专业软件的使用教学以及论文写作方法、规范的讲授上,更要表现在最新的专业发展趋势的把握以及在本专业毕业设计的贯穿上。例如,随着新能源的发展,近年来有不少学生相继进入风电厂、核电厂等新能源电厂工作,因此在毕业设计的教学内容中也要有意识逐步加入这部分内容。表2对这些内容均做了部分列举。

3.教学方式和教学平台的多元化、差异性改革(1)差异性的教学方式改革。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尤其重要,特别是在一些有专升本学生的院校。因本专业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水平上各有侧重,因此差别较大。其中统招的学生在理论知识上水平整体较高,而专升本同学因其之前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同的原因致使其理论知识相对较弱,但与电力系统相关的实践知识却较丰富。因此,在本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中认清这些差别,分别进行差异化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对于专升本的同学应注重过程教育,让其掌握基本知识、基本规范、设计原则、标准等,而对于理论知识较丰富的学生则主要注重方法指导和难度稍高的资料提供等。(2)教学平台的多元化利用。动用包括校企合作、联合指导、校外设计等多元化的毕业设计教学平台,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也是提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设计效果的改革要素之一。比如,现在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本科生在签约之后进入该企业进行工作前的实习,为了使得毕业设计更贴合学生今后工作的内容,鼓励学生在实习期间充分利用企业人力技术及设备平台来完成毕业设计也是相当可取的一种方式。

对应于多元化、差异性的教学方式和平台,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也应反映出多重性。除了论文评阅、正常答辩、学校公开答辩抽查、学校和学院论文抽查以及论文重复率抽检等多个质量监控和评价环节外,指导老师更应注重学生毕业设计的平时表现,对于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的同学,还应定时联系并做好校内校外指导教师的双重监督和评价。

三、结语

电气自动化基本知识篇4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优化课程内容电气工程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c)-0178-02

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电气工程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和举足轻重的地位。该文主要是想通过对目前该院工科课程电气工程基础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研究探索,建立一套对工科学生具有实际教育特色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一套对于我院工科学生最具特色鲜明的课程教学方式。培养技术力量雄厚、专业技能突出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搭建信息覆盖面广、服务对象范围宽的信息化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上网共享,建设设备先进、技术一流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提高教学质量,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及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努力把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成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就业质量高的特色专业。

1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构建

该文主要针对创造、创新和创业型的人才培养需求,让学生对本课程的认真学习,建立对电力行业及其相关知识的基本认识,能够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学习扎实掌握电力系统的稳态分析、暂态分析以及常见的故障分析和相关的计算方法。为以后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制作毕业设计和实践实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1)培养目标的确定。该院重点以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为依据,使学生通过在校的努力学习4年的专业知识,不但掌握了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同时拥有专业的就业技能,毕业之时能够获得毕业证和多张技术证书。

(2)课程体系的重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以社会需求的职业岗位为核心,建立适应相应的岗位需求的技术性人才,故而重点突破整个课程框架中该课程的主线地位,有效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课程培训学习,构建具有我院特色专业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3)整体课程的设置。针对当前社会的需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从社会岗位需求考虑,把握以工作任务为要领,经过对学生在校期间对课程的专业学习,培养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目标,让专业课程的内容能满足社会中对该行业岗位或相关多岗位之间工作上的专业知识技能需求。

(4)以项目为主体建设专业核心课程。重点打破传统的以课堂讲授知识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学生适应社会中企业或公司的工作岗位任务为中心,集中精力组织相关专业课程内容,让学生能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项目中,同时又能在执行项目过程中熟悉所学理论知识。

2“电气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通过校企合作是本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的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共同开发、开发的具体方法如以下几点。

(1)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结合,采取案例教学方法试行研究。为了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电气工程基础专业理论课程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采取通过具体事例教学方式和课题理论相结合方式。如在讲授电力系统无功功率与电压调整这部分内容时,可设计案例:某工厂由于功率因数过低,导致每月均有大量罚款,而该工厂认为这项罚款不可避免,可以改善吗?在讲授电力系统潮流分布中环路电势的概念前,将某电厂在先后购置的两台变压器并联运行时出现的环网损耗的计算作为实际案例。案例教学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形成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2)采用启发式和基于仿真的教学方式,落实我院该课程的技术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改革。“启发式”教学法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积极的采取科学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开动脑筋、思维和实践,进而能够掌握实际性的知识和技能。基于仿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针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输电线路稳态和暂态模型、各种基于计算机编程的潮流计算方法、同步发电机电磁暂态数学模型、同步电机三相短路分析、不对称短路故障分析、机电暂态分析、电压稳定性分析等难教难学内容,采取建立大量的仿真案例进行实际分析方式,使学生真正能够观察到各种短路后的波形,而且可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能够验证潮流计算结果等。这样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能够很自然的让学生抓住该课程的重点所在。

(3)研究制作一套完整的适用于电气工程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方法和改革手段所需的ppt电子演示文稿幻灯片。主要是通过围绕专业领域核心技术能力的培养,解决公共课程实数较多,专业课程实数较少与日益增多的教学内容矛盾,能够在有限的专业课程教学时数内,采取对专业课程实习优化教学设计、简化教学过程和精选重点教学内容,使教学应更具备企业岗位需求的针对性。

(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该着重考虑企业人才及市场需求,着力于培养复合型、开放型和创新型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人才。

3结语

工学院作为我校具有工科教育特色的一个院系,有很多动手、协作、团队的课程培养是通过项目研究来实现的。因此,加强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性课程项目研究的建设,以帮助学生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尤为重要。经过对该专业中的电气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研究,对我院工科学生将会受到更多更广良好的工程试验基础训练,同时还有大量上机实习等实际锻炼的机会。学生将在企业的控制与生产自动化以及针对当前社会需求岗位的自动控制与自动化软件应用方面获得系统分析、设计、开发与研究的基本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涤尘.电气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R].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题研究报告,2004.

[2]罗毅,吴耀武,娄素华,等.校园网实现“电气工程基础”课程网络辅助教学[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1):131-132.

电气自动化基本知识篇5

【关键词】用电管理交叉学科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系“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部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和河南科技大学农业工程基础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21-02

“用电管理”是农业电气化专业(简称:农电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学生就业后的工程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内容主要针对农业生产实际中的供用电作,供用电管理规划等实际应用内容设置。“用电管理”是采用管理的角度对农业电力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考察,着重阐述供用电原则、供用电操作规程、用电过程中的规章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课程对于拓宽农业电气化本科学生的知识范畴,强化工科背景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企业运行问题的应对能力,提高农业电气化本科生综合素养,扩展学生就业渠道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普通高校本科生招生专业目录”颁布实施,农业工程中的“农业电气化及其自动化”变更为“农业电气化”,表明国家对农业电气化问题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电气化作为一个现代高科技综合应用的、多学科交叉的内容被赋予了全新的任务和内容,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何将电力系统知识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如何转变教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代农电专业的要求成为研究的重点。[1-3]传统的电力系统知识偏重于工业企业背景的研究,重点对工业企业中的供用电问题进行研究,以管理的角度对农业领域的用电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4,5]农电专业的本科生同电力专业的本科生相比,在农业工程与电力工程的交叉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如何根据农电专业的性质对相应的电力课程教学及实践环节,进行改革,对于培养农业电气化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用电管理”作为农电专业课程中交叉内容范围大,专业涉及面广的课程,具有教育改革的重要价值,根据专业的需要对课程的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革新,创造性的将农业知识、电力知识,管理知识三者相结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拓宽知识内容,是农电专业“用电管理”课程发展的重要趋势。[6]

一、“用电管理”课程目前的教学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传统电力专业的“用电管理”课程主要面向的电力企业的在职人员和即将进入电力企业工作的技术人员,教学内容主要针对电力企业中针对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问题不局限于技术层面,还涉及企业的管理、业务、服务等多方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提高电力企业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加强电力企业运行的规范化,强化电力企业的安全意识,规范电力企业的规章制度。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用电管理”课程面向对象专一,研究的问题具有较好的深度,而问题的广度有限,具有明显的行业专属性。培养的管理、科技人才具有电力系统的定向性,对于专属电力系统中的问题能够分析和处理,而对于其他行业的问题了解较少,人才的行业专精度较好,行业适应能力有限。作为农电专业本科生仅仅掌握这些是不够的,农电专业的“用电管理”课程应该本着交叉学科的培养目标,以用电管理基础知识为内涵,扩充课程内容,将农业工程与用电管理相结合,以解决实际农业工程用电问题为目标,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思路,改革课程教学培养方案。

二、“用电管理”课程的改革思路和总体方案

农业电气化属于农业工程一级学科的专业,主要以工程学为方法,针对农业中出现的电力问题进行研究,培养具备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生产过程电气自动化及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有关的分析计算、工程设计、使用维护、生产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与农业、农村有关的电力系统、电子信息产业、电力设备生产企业和管理部门从事科研、设计、运行维护、技术服务和管理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用电管理”课程应该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调整,以适应学科发展,培养符合农电专业要求的本科人才。

电气自动化基本知识篇6

【关键词】综合实训知识与技能实训设备实训项目

一、引言

实训教学是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环节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理论教学所不能替代。实训教学对学生素质及能力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学生高质量的重要保证。

电气自动化技术综合实训作为综合性实训,所要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是比较全面和系统的,然而所涉及的可编程控制器(pLC)、变频器、步进电机、传感器、触摸屏、气动、液压控制等重要技术几乎没有实训设备与之相匹配,实训课题单一受限。由于综合实训教学设备的短缺,实训教学很难落实到实处,直接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为解决综合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详细分析电气自动化技术综合实训所涵盖的的知识与技能,介绍了满足综合实训、可操作性强的实训装置与实训项目,以调高综合实训教学质量。

二、目前电气自动化技术综合实训常用的实训设备

目前,电气自动化技术综合实训常用的训练设备是以pLC为核心的编程训练台和仿真生产线简易实训平台。但是,这些设备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2.1仿真设备设计简单、可操作性差

很多仿真设备中,所有输入器件都用按钮代替,所有的输出器件都用指示灯代替,而且设计简单,操作单一,与真实生产设备差距过大。由于这些仿真实训设备的可视性和可操作性差,所以培养的学生缺乏实际生产技能,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2.2实训项目单一、涉及领域狭窄

目前使用的实训教学设备,通常是根据某一自动控制系统,在满足基本教学要求下而仿制的。由于设备的针对性强,使得所涉及的技术领域狭窄,存在着配套实训项目单一的局限。比如一只机械手,它的基本功能就是抓紧、松开和旋转。因此,决定了所用电器类型有限,执行机构单一,控制方式固定,没有涉及更宽泛的技术如触摸屏技术、变频调速技术、气动控制技术以及组态监控技术等,不能帮助学生从更广泛的意义了解和认识工业自动化。

2.3实际操作范围有限

目前使用的实训教学设备,一般结构固定,选用的电器类型固定、接线固定,不允许学生随意拆卸或组合,否则设备将无法正常工作。这样,学生在实训时不能真正动手操作,影响技能的提高。

因此,现有实训设备满足不了综合实训的需要,制约了学生的专业发展,影响了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电气自动化技术综合实训包含的知识与技能

电气自动化技术综合实训几乎涵盖了前期所学的所有电气自动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比如,pLC、变频器、触摸屏以及三者在步进电机、伺服系统、气动系统和液压系统中的应用。本文将按照应用模块来详细阐述每个模块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合理设置实训课题。

3.1pLC应用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pLC的基本逻辑指令和功能指令;pLC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及一般步骤;接触器-继电器电气控制线路的pLC改造;pLC控制系统线路的安装、调试。

3.2变频器应用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变频器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变频器各参数的意义及设置方法;变频器操作面板的基本操作;变频器的各种工作模式操作使用方法;变频器调速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安装调试。

3.3液压与气动应用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液压与气动控制元件的选型、使用、安装及调试;液压与气动控制的原理及系统设计方法;气动系统图的绘制及设备气路的安装;液压与气动控制系统的调试及维护。

3.4人机界面应用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触摸屏组态软件的安装与使用;组态画面的设计及动画设置;触摸屏与pLC的通讯设置和变量的连接;控制系统的人机界面设计与调试。

3.5步进、伺服系统应用的知识与技能

步进电机工作原理;步进电机驱动器工作原理;使用步进驱动器驱动步进电机实操;伺服电机分类及原理;伺服控制器控制原理;使用伺服控制器控制伺服电机实操。

四、建议实训设备及典型实训项目

由以上分析可见,电气自动化技术综合实训集继电-接触器控制技术、pLC技术、变频器技术、传感器技术、电机控制技术、气动控制技术、触摸屏技术及计算机组态软件监控技术于一身。电气自动化技术综合实训要达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学效果,合理配置实训设备是非常关键的。本文倡导实训设备模块化,可实现任意组合,可操作性强,同时开发了典型实训项目,基本涵盖了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4.1建议实训设备

1、控制柜。金属基板国标控制柜(类似于YL-158Ga),用于pLC、变频器、继电控制线路等的安装。控制柜可以分成多个模块,每个模块要求相对独立,可根据实训需要或工作任务的不同进行不同的组合、安装和调试,达到模拟生产和整合学习功能的目标。

图1YL-158Ga控制柜外观

2、工作台。一个铝合金导轨工作台(类似于YL-235a)上,集成若干种能够涵盖一般工业控制所必需的电气设备。将它们按照类型或工程上常用的组合方式构成不同的模块,在考虑控制要求、电磁干扰,操作方便以及一些布线的特殊要求下,将模块合理地固定在平台上。平台通过安全连接插件直接与三相电源相接,并设置必要的保护电路,以保障操作者和设备的安全。

3、控制套件。上述工作台上所配置的控制套件,主要包括以下模块:pLC模块、变频器模块、传感器检测模块、继电-接触器控制模块、电机(伺服电机、步进电机)及控制模块、触摸屏、传送带模块、气动单元模块、电源模块等。

4、执行器。上述工作台上所配置的执行器,主要包括:基于传送带的分拣系统(电气、气动各一套)、机械手搬运站(电气、气动和液压各一套)、工业机器人搬运站、加工站1(伺服或步进驱动十字滑台、Z向主轴高速变频器驱动)、加工站2(液压滑台,主轴变频驱动)、下料站(盘式旋转,直线型各一套)、立体仓库系统。

4.2建议实训项目

(1)pLC控制系统

①多种液体自动混合装置的pLC控制系统设计;②交通灯的pLC控制系统设计;③电镀生产线的pLC控制系统设计;④基于pLC的多层电梯控制系统设计;⑤普通机床控制线路的pLC改造。

(2)pLC、变频器控制系统

①基于pLC、变频器的电动机正反向多段速运行控制设计;②基于pLC、变频器的工业洗衣机程序控制系统设计;③基于pLC的变频恒压供水系统设计。

(3)pLC、气动控制系统(含组态软件和人机界面)

①基于pLC的气动机械手控制系统设计;②基于pLC的物料分拣控制系统设计。

(4)pLC、液压控制系统(含组态软件和人机界面)

①液压控制机床滑台运动的pLC控制;②基于pLC的挖掘机液压控制系统设计。

(5)pLC、伺服控制系统(含组态软件和人机界面)

①基于pLC的伺服电机-位置模式控制;②基于pLC的伺服电机-转矩模式控制。

(6)pLC、步进控制系统(含组态软件和人机界面)

①基于pLC与步进电机的小车自动往返控制(开环);②基于pLC与步进电机的位置闭环控制。

五、结论

电气自动化技术综合实训集继电-接触器控制技术、pLC技术、变频器技术、传感器技术、电机控制技术、气动控制技术、触摸屏技术及计算机组态软件监控技术于一身,所涵盖的知识与技能是比较全面和系统的。本文在明确综合实训所涵盖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阐述了如何合理选购实训设备和设置实训课题。本文倡导实训设备模块化,可实现任意组合,可操作性强,同时开发了典型的实训项目,对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培养高技能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军,徐志良,彭富明.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4(1).

[2]李树雄,吕玉明.自动控制模块化实训装置的研制与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5).

[3]胡丹,赵政先,赵应泽.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模块化实训教学体系研究[J].教学与科技.2013(2).

电气自动化基本知识篇7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高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现状;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成为当今工业发展的主流,该专业人才需求缺口大,尤其是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和高校作为该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主要输出地,其教学质量关乎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但该行业普遍存在普通劳动力多,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少的现象,这就牵涉到教学质量问题。在高职院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技能型人才具有基础性、长期性作用。高职院校只有认清人才培养形势,深刻领悟课程开发的内涵,才能形成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开展课程开发和建设,既体现出本校教育特征,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1.1基本内容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快速实现学校到职业的转变,缩短毕业生适应生产岗位的时间,而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就是要实现更好更快地就业,而学生从学校走向岗位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工学结合模式使学生在学校长期与企业接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迅速融入就业岗位。同时,工学结合模式是检验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试金石,是高职院校进行课程开发的依据。

课程开发是一种特殊的课程形态,与学生经验、社会需要密切联系。具体来说,课程开发就是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进行教学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评价和修订,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过程。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开发是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教学和教学内容这几个方面进行的开发活动,其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

1.2原则

高职院校的专业目标已经确定,就必须围绕其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而课程体系的结构、内容必须合理,实现教学目标。所以说,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一般要遵循适应性、多元性、基础性、协调性原则,以培养应用型职业人才为目标,紧扣市场发展形势,构建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体系,加强基础训练,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2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现状

电气自动化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加上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特点,课程开发必须体现理论知识与技能培养的结合,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促进学生顺利就业,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目前,其课程开发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开发动力不足、开发环境差、开发系统差。

第一,开发动力不足。课程开发是一项非常艰辛的长时间的工程,需要教师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努力研究学生特点、社会发展趋势、课程目标、教学情况等,进行系统的课程开发和建设。但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课程非常多,教师不仅有繁重的教学工作,还有科研工作,这使得教师很难抽出大量时间来进行课程开发。教师的开发动力不足,课程开发效果差。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最重要的是给予教师足够的财力支持和时间支持,以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做好课程开发工作。

第二,开发环境差。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以岗位需求为根本,以职业能力为课程内容进行的教学活动,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深化理论知识、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强调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一体的一种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程开发也要以岗位需求为基础,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培养职业技能。因此,课程开发人员不仅是专业教师,还有企业人员,但企业投入到课程开发中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偏少,开发环境差。

第三,开发系统性差。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的问题,要解决的内容很多,如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课程门类、教学标准、评价标准、教学环境建设、师资力量等。就高职院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而言,其课程开发包括十几门课程开发,涉及领域广,课程开发不仅是单门课程的开发,而是多门课程的系统开发。而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投入过少,系统性不强。

3课程开发的发展趋势和策略

3.1发展趋势

3.1.1开发主体的多元化

前文已提到过,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主体不应仅仅是学校的专业教师,还应有企业员工,使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所以说,未来的课程开发主体应是专业教师、企业领导者、行业专家等人组成,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1.2评价的社会性

课程评价也是课程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评价是一种价值判定,反应学生的学习状况。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的评价要从社会需求出发,参照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将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岗位要求结合起来,从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技能水平、学习态度、社交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方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主体既是专业教师和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同时也是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评价结果则必须综合考虑各方评价主体的意见。评价不是用简单的分数或是优良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而是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缺点,看到自己今后努力方向,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做好职业规划,促进学生进行针对性提高。

3.1.3开发内容的针对性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要求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内容开发必须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岗位实际结合起来,理论知识不再是纯粹的课本上的知识,它必须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让学生看到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深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获取理论知识。理论知识与岗位技能学习内容是相互渗透的,开发的内容从生产岗位实际出发,结合当前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开发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使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课程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开发策略

3.2.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从学生将来从事的岗位和岗位能力要求入手,分析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并将其与高校、中职等学校的该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对比分析,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深度,确定专业培养目标。简单来说,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扎实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良好职业技能,面向冶金、汽车、电力、化工等行业电气自动化设备及系统的制造、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等岗位的高技能人才。

3.2.2确定工作任务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要求学校重视学生的实训,重视实习,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实习,在实习中获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必须进行生产岗位分析,确定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一个工作过程的四要素是劳动者、工具、产品和行为,所以在分析时就要注意: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产品是用什么工具制成的、生产何种产品、劳动者的行为。结合本校电气自动化专业面向的生产岗位群,开展调研活动,深入调查行业发展现状以及趋势,确定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比如说:电气维修工的典型任务有:电机维修工具的使用方法、部件故障维修、电机运行与维护、电力系统操作、总线控制设备操作等。

3.2.3归纳典型任务,确定行动领域

每一个岗位都有大量的工作任务,而学校的教学时间有限,只能选择其中的典型任务来开展教学活动。因此,课程开发中的课程内容开发就必须归纳典型任务,确定学生的行动领域。由专业教师、专业带头人、行业专家共同探讨典型任务,并将典型任务转化成学生的学习内容,对这些学习内容进行简单归类,比如说,将本专业的课程内容分成公共学习领域、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每个领域都有明确的理论知识和实习任务。

3.2.4编制教学标准

编制教学标准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校企共同参与的基本原则;课堂教学与生产活动的结合的原则;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适度够用的理论知识为辅的原则;以经验型和策略型知识为主、概念性知识为辅的原则;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合二为一原则,注重知识的主动建构原则。

3.2.5在课程开发中进行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贯彻教学过程始终,在教学活动中起指挥棒作用。如前文所说,课程评价应积极实现主体的多元化、内容的社会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结合起来,将评价内容与职业资格鉴定结合起来。安排学生参加维修电工、电气安装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给学生的顶岗实习做出专业的工作鉴定书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课程评价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它是课程开发的内容之一,也是课程开发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良好的课程评价有利于学生提高职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4结束语

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越来越成熟和电气自动化行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要认识到课程开发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一起探讨课程开发与建设,构建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为社会培养大量高级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郭艳萍,赵璐.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开发与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2010(11):18-20.

[2]朱霞清.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校本课程开发: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12(10):188-189.

电气自动化基本知识篇8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创新型人才;科学定位;实践教学环节

中图分类号:G642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7-0040-02

今天,电气工程这门学科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强大动力,使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从过去简单的晶体管发展到今天复杂的电力电子器件,从简单的独立供电电源发展到今天大区域电力网络,这些繁荣的发展都要归功于电气工程领域学者付出的艰辛探索。

电气工程这个学科领域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电气工程这个大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而对这个专业本科生的培养,高校教师是有责任的,主要是按照优秀电气工程师的目标进行培养,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

然而,在笔者平时的教学工作过程中以及业余时间与学生的交谈中发现,很多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很迷茫,总觉得所学的知识在未来的工作中没有多大意义。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表明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不够,这样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迫切需要改革,改革那些刻板的原始培养方案,尽最大努力激发学生内心的创造力,让他们坚信在电气工程领域能有所作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科学定位

科学定位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关键因素。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中,一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市场的导向为依据优化培养方案,以地方为依托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加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注重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确保教学质量。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学有所用、学有所长的道理。具体定位目标如下:

1.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以强电为主、强弱电相结合的人才。

2.毕业服务面向

立足包头,服务周边,面向蒙西地区,辐射全国。毕业生主要为蒙西地区的电力行业和工矿企业的自动化技术行业的经济发展服务,并辐射全国电力行业和其他领域。

3.专业发展方向

本专业可分为三个专业方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工业自动化、新能源发电技术),前两年实行通识教育。大二的第二学期末,学生根据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和个人特长自选一个方向进行专业技能学习。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与方式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

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通过“优化理论课程,强化实践环节”,重点体现了两个并重,即“基础与前沿并重”、“理论和实践并重”,以满足“宽口径、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

通过对国内同行院校的调研以及师生座谈会上的论证,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已势在必行,主要骨干课程改革如下:

(1)“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和“电力系统暂态分析”课程优化。“电力系统稳态分析”为64学时,包括10学时实验,另外还有一周课程设计;“电力系统暂态分析”为56学时,包括8学时实验。由于这两门课程内容比较多、内容抽象较难理解,课内学时达120学时。根据内蒙古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为此要进行改革,但仍开设“电力系统分析基础”(64学时)和“电力系统稳定”(24学时),分别在第5、第6学期开课。并相应增加5周的实践环节,分别为电力系统课程设计(3周,第6学期开设)、电力系统综合实验(1周,第7学期开设)和电力系统数字仿真实训(1周,第7学期开设)。

(2)“电机学”。“电机学”是电气类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其特点是理论性强、概念多、与工程实际联系密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获得有关电机的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电机学由原来的56学时增加到80学时,其中包括10学时的实验课。

(3)工程电磁场。工程电磁场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技术基础课之一。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电磁场的基本定律、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了解电磁场边值问题的表述以及数值计算方法。了解电磁场方法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为此,工程电磁场教学内容由原来的40学时增加到48学时。

(4)电力电子技术。本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熟悉各种电力电子器件的特性和使用方法;掌握常用电力电子电路的拓扑结构、工作原理、控制方法、计算方法及常用电力电子装置的应用范围及技术经济指标,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利用所学基础知识研究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等领域的应用打下坚实基础。由于目前能够采用多媒体授课,可以节约以前采用板书画图的时间,为此,电力电子技术由原来的56学时减少为48学时。

电气自动化基本知识篇9

一、教师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不断自我更新发展能力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建筑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还需要有优良的心理品质、一定的审美能力、独特的教学风格、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自我更新发展能力。在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中,由于该专业工作本身就具有严谨性和高要求性,因此教师一定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该通晓基本的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知识,博学多才。尤其是作为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我,加强进修和不断学习,参加研究项目,跟踪电气专业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新技能和新设备,不断更新知识,让现代电力系统的迅速发展与教学接轨,这样才不会将专业知识讲死,才能适应教学改革,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帮助学生找到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倡导启发式教育,反对注入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他认为治学应以兴趣为主。一个人对所从事的事业有无积极性,兴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电气专业教学中,不能整堂课面无表情从头到尾讲原理、讲推导、讲公式、讲计算,一味讲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这样会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脱节,使学生产生倦怠情绪,失去学习兴趣,找不到学习的动力。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让他们知道电气专业属于“朝阳产业”,是当今科技发展的趋势所在,在未来几十年里具有过硬技术的电气人才将会有更加充分的发展空间;让他们了解电力系统中各个岗位的工作性质以及重要性,知道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才会在工作中胜任其职;引导他们去发觉现在所学习的这些电气专业知识,目的就是为了以后能从事电气相关职业,在岗位上充分发挥能力,不会被快速发展的电力行业所淘汰。这样一来,学生逐渐对自己的专业产生浓厚兴趣,就可以发现学习的乐趣。作为专业教师,应该采用各种方法主动和学生进行沟通,帮助他们树立短期、中期以及长期学习目标,引导他们设计自己的前途,规划自己的人生,使自我价值和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这样,教学带有了目的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会比较强。

三、多种教学方法相互渗透,不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课堂通常是一张嘴,一本书,学生们被动接受着知识,现在看起来不免有点枯燥。特别对于电气专业教学中出现的内部结构复杂的设备运行转动原理等问题,例如三相交流电动机的运动原理,光凭老师讲,让学生在脑袋里构成电动机内部磁场运动产生动力驱使绕组转动的动画,这除了要求老师有很好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外,还需要学生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百分之百集中的注意力,但这通常很难同时达到,因此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视听结合可以有更大的信息量、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保持率。因此,在电气专业教学课堂中,可以引入多媒体、电气设备模型和实验设备等。多媒体的引入,将一些难以理解的设备运动原理制作成动画,通过彩色的画面,再加上教师恰当的解说,能帮助学生有效观察和透彻理解动态教学内容、相关运动原理,还可以代替危险现场的参观和观察,比如高压断路器的拉弧现象,增加学生的现场经验,加强电力安全意识。模型的引入可以让学生对大型电气设备进行近距离直观的了解,而实验设备的引入则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强操作动手能力,适应现代社会对中职生实践能力的高要求,突出中职生的优势。

四、开展专项综合专业实训,加强职业竞技校企合作

在电气专业教学中,除了理论知识教学外,专业实训也占有很大比例,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电子实训、电工实训、电机拖动实训、工厂供电实训、登杆作业实训等。这些实训的开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训练其基本技能,增强实践能力,唤起学生对专业领域的探求欲望,在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体验愉悦和成就感。

电气自动化基本知识篇10

【关键词】专业英语;船舶电气技术;教学质量

船舶电气专业外语根本目标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在船舶电气专业基础上的英语应用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工具,在全面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船舶行业的国际化,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中不仅需要不断掌握国内外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这些资料绝大多数都是英文的),而且在工作中需要与外籍专业人员进行沟通交流等,所以船舶电气专业外语水平和能力对他们而言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我系教师入船厂调研及毕业生反馈信息结果看,船舶电气专业外语的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在船厂工作的表现,现在船舶电气专业外语已经成为对学生的一种基于工作任务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船舶电气专业外语水平和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对其实际工作能力的补充和延伸。笔者担任了几年的船舶电气专业外语教学,结合教学实践,为提高船舶电气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就以下几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培养高职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需要,激发学习热情

我国是造船大国,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既有扎实的船舶电气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的专业英语综合技能的应用型高职人才将越来越受到青睐。学生也日益感觉到学习专业外语的重要性。

学生通过大学基础英语的学习,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已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然而,要进行船舶电气专业英语文献的阅读以及和国外同行进行技术交流,不通过专门的学习是很难胜任的。因为船舶电气专业英语有自己特殊的词汇、句法结构、语言特点和表达规律。船舶电气专业英语教学提供了学习、使用、实践英语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将已有的英语知识应用到船舶电气专业学习之中,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1】船舶电气专业英语教学是基础英语与船舶电气专业的结合与实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回顾和整合了已有的船舶电气专业知识,还让学生接触了毕业后所要从事的行业英语。学生在学习专业英语的过程中,不仅拓展了知识面、优化了知识结构,而且缩短进入工作或进一步深造角色的适应期,从而提高了择业竞争力。强烈的实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专业英语的学习,学习目标更明确。

二、精心编排高职船舶电气专业英语课程教材,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在教学中起到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创新教学内容、主导教学方向的作用。【2】根据指导我国高职教育教学的核心“6+2”基本原则。高职院校开设的每门课程都应强调其实际应用功能,通过确定目标,结合实训,边学边用,最终做到学以致用。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船舶电气专业英语教材内容及其编排应该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准,即:强调语言的实际应用功能,为一定的培养目标服务,也就是说,船舶电气专业英语组织、编排教材是以学生在学习过程、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最常见的,和他们关系最大的语言为素材,而不是以语法、句型为纲。高职船电专业英语课程教材应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1)教材内容注重切合实际,与船舶电气专业知识“渗透”。高职船舶电气专业英语教材应根据船舶电气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内容组织相应的英文材料,使学生在学习船舶电气专业英语的同时,对所学过的船舶电气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内容有所巩固。这就要求在船舶电气英语在进度上与船舶电气专业的授课计划大致相符。

(2)教材编排注重创新设计。高职专业英语教材应借鉴国外职业院校所使用的语言类教材的编排模式,并依据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课改要求,突破传统英语教材一直沿用的课文—语法讲解—习题的编排模式,以课内任务—能力—知识—课外任务为主线设计每一单元。使每堂课的知识与实际需求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3】

(3)及时反映船舶电气专业的新内容、新研究成果。任课教师应关注最近的学术动态及最新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以编写教学补充材料以避免教材所涉及的知识陈旧落后,使学生及时了解专业动态,与时俱进。

三、高职船舶电气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设计

高职船舶电气专业英语课程设计必须从“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课程的内容、顺序及主要的课堂活动要尽可能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实例,并紧紧围绕以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为目标这一宗旨展开。

船舶电气专业英语课教学设计应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知识、理论、能力训练和实践尽可能一体化进行;(2)教学过程考核设计要突出以职业能力为目标。考核是相对于目标而言的,如何突破单纯的知识考核,怎样体现突出能力考核的要求,这是考核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根据我国高职教育教学的要求,笔者认为,在考核设计中就不仅仅要进行传统的概念问题考核,而是要采用任务考核。每一次任务考核成绩将记入学生本门课程的最终成绩,这样学生带有危机感和挑战感来进行船电专业英语的学习,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提高高职船舶电气专业英语教师自身素质

船舶电气专业英语教学主要是由专业教师担任,这就对专业英语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较扎实的专业知识理论功底和专业课程教学经验,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并有较深入研究的专业方向,而且要在英语的听、说、读、译、写各方面有相当的基础,具备良好的英语功底及相当高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感染能力。所以,船电专业英语教师一方面:应认真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并关注本学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选择适当的内容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另一方面:船电专业英语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教学能力,在英语语言能力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教师应根据本身及所教学生的特点,灵活地组织和安排教学,切实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并大力开展有关船电专业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规律的研究和探索。

五、结束语

船舶电气专业英语教学以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学习船舶电气专业英语的热情,以船舶电气知识的整合与深化作为提高船舶电气专业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动力,符合社会对既具有专业能力又掌握语言交际工具的应用型人才的广泛需要。船电专业英语教学必须符合教学规律,不仅要充分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而且要教师精心编排、组织教学内容,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才能保证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贾秀梅.英语学习中学生自主学习的障碍与对策[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23-25.

[2]张效胜.引进taFe体系构建职业教育新模式[J].中国电力教育,2005(3).

[3]吴佩雄,颜黎明,王富勇.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