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知识讲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3:39

电工知识讲解篇1

关键词:中职学校;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教学革新

前言

为了提升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学习成果,中职的教师应该改变原有对电子技术相关知识的传输方式,提升学生在课堂的学生成果。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整体的知识基础较差,学生存在对专业性较强的知识不能很好的进行理解和记忆,整体学习的动力较差等问题,影响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学习效果。针对现有教学中存在问题,教师应该从电子技术的发展情况入手,分析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有效途径,创新和探索一条适应学生学习的电子技术的讲解道路。

1中职学校在开展电子技术讲解中存在的问题

1.1教材的选择不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中职学校在开展电子技术的讲解过程中存在众多的问题,首要的问题就是教材的选择不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中职学校的学生整体的知识基础较差,对专业性较强的知识存在学习的难度,一些中职学校在开展电子技术教材的选择上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科学的选择教材。教材存在内容的安排不合理的问题,教材知识的讲解存在一定的难度,对基础的知识的讲解安排较少,这样就使学生不能奠定坚实的学习基础。由于教材的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会产生厌烦的情绪,对知识的学习情绪不高,制约自身对电子技术众多知识的学习成果。

1.2课程开展的模式落后当下的发展水平:中职学校在开展电子技术知识的讲解中,实际的课堂模式仍然存在众多的硬性的教育身影,教师在课堂的教育中习惯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知识的传输工作。教师仍然喜欢在黑板上列出知识的体系,让学生开展课堂笔记的记录工作,学生在整体的课堂教育中只知道哪些知识属于重点知识的范畴,并没有对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学习。教师在开展电子技术知识的讲解中,重视自身对知识的传输数量,没有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质量,学生没有对知识进行高效的掌握。

1.3学习成果的检验方式单一:中职学校在开展学生的学习成果的检验时,实际的检验方式存在单一的问题,主要的检验标准是学生的试卷成绩。这样模式的成果检验工作会使学生疲于应付最终的考试,主要的学习重点放在期末考试上,只是开展知识机械化的记忆,并没有对知识进行科学的理解。这样的检验模式会使学生缺失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电子技术的专业素养存在失衡的问题,影响学生对电子技术知识最终的学习程度。

2中职学校在开展电子技术知识的讲解中应该重视的内容

2.1教学思想:教学思想是整体教学工作实现高质量开展的保障,教学思想指导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方向,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收程度。就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情况讲,中职学校在电子技术知识的讲解中应该以就业为教学的思想,知识的讲解应该以学生日后工作的方向为重点,不能盲目的开展具体知识的讲解。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开展中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输数量,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质量,重视课堂建设对学生的影响。

2.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定直接制约学生对电子技术知识的学习成果,所以中职学校应该创新教学的内容,不能开展落后知识的讲解。中职学校的学制一般是三年,整体的课时较少,不能很好的开展知识的讲解和实践活动[1]。所以,中职学校应该以学生日后的就业方向为主要的教学方向,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该更加具有针对性,帮助学生高效的掌握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在学生高效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教师应该开展专业性更强知识的讲解,提升学生专业的素养。

3中职学校革新电子技术知识讲解的途径

3.1科学选择使用的教材:中职学校在开展电子技术知识的讲解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首要的工作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开展教材的选择,只有科学的选择教材才会高效的开展课程的讲解。中职学校应该先选择基础性较强的教材开展初期的教学,让学生对电子技术有着科学的认知,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在学生打下良好的电子技术知识基础上,再使用专业性更高的教材开展知识的讲解,提升学生电子技术的专业素养。通过这样教材模式的选择,会使学生得到高水平的教材指引,提升学生对电子技术众多知识的掌握程度。

3.2创新课堂教学的模式和评价的方式:中职教师在开展电子技术知识的讲解中,存在重视自身对知识的传输数量,没有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质量的问题。所以,中职学校应该创新教师的课堂模式,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低知识的掌握程度[2]。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的电子技术知识的同时,可以在具体的实践中提升技能的操作能力,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知识学习。同时,针对原有单一学习成果的检验方式,中职学校应该创新评价的方式,提升学生知识的学习成果。具体讲,中职学校应该将操作考试纳入学生的考评中,真正做到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检验模式[3]。通过这种新模式的创立,提升中职学校对学生全方面检验的科学性,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都得到提升。

结论: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在开展电子技术的讲解时,存在教材的选择不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课程开展的模式落后当下的发展水平以及学习成果的检验方式单一的问题。所以,中职学校应该科学选择使用的教材,创新课堂教学的模式和评价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得到高效的电子技术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薇.浅谈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电子世界,2014,06:164.

[2]赖春香.multisim仿真软件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技术与市场,2016,05:188-189.

电工知识讲解篇2

就现今社会学生资源的分配情况可知,到我们这种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大多属于在他们前段的学习路上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就其本身而言,学习的主动性较差、课堂的组织纪律性欠缺。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学好专业基础课《电工与电子技术》确实有很大的难度。而我们学校的具体情况,对电工与电子技术这门专业基础课的要求也较高,使用的专业也很多。为适应专业课的要求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适应学生、重在应用

我们的学生将来是一线的技术工人,要求他们对电工与电子的一些有难度的理论问题都达到理解的程度是不现实的,我们只能要求他们能够精准熟练地完成基本的操作和对故障的判断与检修。加之我们的学生本来对纯理论的知识学习就困难,如果仍一味让他们深入学习理论而使他们难于理解,会削弱他么的学习积极性,针对此情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适应学生,重在应用。在课堂上对理论性的知识深入浅出,都达到多数学生能够接受的程度,难度大的做到点到为止,不对学生做出过高的要求。另外在知识的选择上注重学生在专业方面的应用。即依据专业知识对基础知识的要求进行侧重的选择,在所学的专业能用到的深入讲解,在专业中用不到的或和专业有重复的知识进行适当的讲解,并注意和专业知识的衔接。为此我们作为专业基础课的教室在进行教学之前,要对所教专业课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必须对专业课的教材通读有一定的掌握,才能在授课时更好地把握知识的讲解程度和侧重。这样虽然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难度,但是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也利于把精力投入到应用和实践的学习中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拆分教材、分件学习

我院设的几个专业的高级班共用一本电工教材——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且教材的系统性理论性都得别强,而且其中电气部分和专业课有很大的重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通过对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各专业的课时分配情况进行研究决定,适当的将教材进行了拆分,在所配的课时要求内讲足讲透学生专业必须掌握的学习内容。并在电子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基础课的特点和学生的现状打破教材中安排的将电子元件一次讲完后再学习作用电路的授课顺序,因为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如此先学习的元件知识而当我们讲其在电路中的作用时学生容易将元件的知识遗忘,对新课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们每个元件讲完就讲元件的作用电路。例在半导体一章中,课本的安排是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直到讲完放大电路间隔了几章才在直流稳压电源中才讲二极管的整流和稳压作用,这样的顺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时间间隔较长,学生对元件的特点大部分遗忘,所以讲课时的重新复习耗时较长效率较低。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的做法是将二极管讲完直接讲授整流电路滤波电路和稳压电路。讲完三极管再将放大电路……这样就是学生对每个元件的作用有深刻的认识,在整个电路中能够对部分电路由基本的认知,从而意于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整合。

三、综合实践、靠近专业

电工知识讲解篇3

关键词:电力工程;工程能力培养;课程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6-0093-02

工程类本科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对基本技能好、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注重高等院校工程类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电力工程”为电气工程类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工程能力的全局中,它承担着培养学生电力系统综合设计应用能力的任务,在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接下来的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及学生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由于“电力工程”课程知识面涵盖较广,传统教材内容多而杂、重点不够突出,在有限的学时里学生感到掌握起来有难度;同时课程教学方法单一,较难适应当前对工程类学生的需求。为此,进行了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电力工程”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及研究。针对当前工程类本科生需求及“电力工程”课程的特点,编写出版了适应本课程使用的《电力工程基础》教材[1]。针对工科类本科生的特点,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提出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并针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教学与实践研究。

一、优化教材内容

“电力工程”课程主要内容为电能的生产、输送、分配及消费等相关的电力系统基础的理论知识和计算方法。该课程在教学环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该课程内容多、学时少,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尤其要注重优化教材内容,力求做到深入浅出、主次分明及重点突出;注重理论教学和工程实际相结合,以掌握理论、强化应用为目的,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电力工程的相关概念、理论及应用,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优化教材

为了便于学生对电能生产、输送、分配和消费的过程有清晰全面的了解,本书由电力系统的组成开始,详细地介绍了电能的生产过程、电力系统负荷的分类及相关计算;对一次设备及主接线进行细致地讲解,详细阐述了输电线路及变压器的参数计算及等值电路,重点针对开式电力网及闭式电力网的电压和功率分布计算进行了论述,并介绍了电力系统的频率调整及电压调整;在对电力系统的短路故障分析中,针对网络的复杂性介绍了网络的等值变换和简化,就无限大容量系统及有限容量系统进行了三相短路分析,对不对称短路电流计算进行了阐述,在这部分内容中尤其注重与工程实际的结合,列举了多个实例进行计算;系统地介绍了电气设备的发热和电动力、电气设备选择的一般条件及常用电气设备的选择;针对发电厂和变电所的二次系统,介绍了断路器控制回路、信号回路及继电保护,重点对线路电流保护进行了讲解,并举例进行整定计算;最后对接地与防雷进行了详细地论述。

2.注重特色

本教材在对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电能的产生及电力系统负荷进行介绍的基础上,首先讲解发电厂和变电所的一次系统,其中着重讲解一次设备及主接线的基本形式,然后讲解系统的稳态分析、短路故障的短路电流分析及计算。由于有了前面的相关分析及计算,接着进行电气设备的选择及发电厂和变电所的二次系统地讲解,最后进行接地与防雷的讲解。有效地避免了以往学生在学习中由于章节安排的内容不连贯性而感到杂而乱的问题,使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能够对课程有不断加深及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对基础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突出电力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计算方法。如在“电力系统稳态分析”中,以往学生感觉掌握起来有难度。针对潮流计算,本教材在对重点输电线路及变压器的参数及等效电路进行讲解的基础上,就开式电力网的电压和功率分布的经典算法进行讲解,举出典型例题,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明确算法,清楚要掌握的重点内容。

力求理论知识与工程设计紧密联系,教材内容注重电力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通过典型例题,介绍电力工程计算的基本方法,附录中给出了工程设计常用的一些技术数据,方便学生学习,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电力工程的相关概念、理论及应用,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深化教学改革

随着电气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地扩大,对电气专业人才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适应社会对电气专业人才的需求,我国高等院校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已日渐重视[2,3]。为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电力工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转换为工程实际能力,为此对工程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及研究。

1.精化授课内容,进行启发式教学

由于“电力工程”课程内容涉及面较广,对教学的组织要求较高,因此授课时应注意与基础课和其他专业课程的衔接与配合,着重讲清基本原理,减少繁琐的理论推导。在基本概念的阐述中,采用比较容易接受的方法,进行讨论和说明,力求做到严格、简明、清晰。针对重要、有难度的章节要进行细致的讲解,而对于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根据学生课堂反映和表现,适当增减内容,灵活调整,使学生获得充足、有效的课堂时间。改变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点明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讲清关键问题,注意启发、诱导、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可采用提问、介绍一些实例等方式。如在讲解“雷与防雷”中,通过列举一些实际的雷电事故,启发学生对雷电的进一步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防雷的讨论中,使学生不仅感到雷害的危险性,而且自觉地激发学生获得相关知识的渴望。

2.加强实例讲解,扩充新知识

在课堂上讲解工程实际问题,能够激发工科类学生的积极思维。通过课堂上多给学生讲解实际工程中的例子,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的课程有更深的认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针对学生看到繁琐的数学推导会产畏惧感这一问题,注重问题思路分析,重点强调结论与方法,公式推导详略得当,把重点放在公式的应用上,将一些实例作为例题讲解,归纳这类问题的解题方法。在有限的学时内,为了使学生了解电力系统发展前沿的有关知识,在相应教学环节中应穿插能够反映电力系统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新方法等教学内容。对于教材中所没有提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及学科前沿问题,则适当补充,达到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知识的目的。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对所涉及到的知识应用有立体化的认识,使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培养实践能力

1.培养学生创新性的思维方法,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把教师的相关科研课题引入教学中,让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这样不仅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而且能够使学生清楚社会需求。注意在课后给学生提出一些现实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地思考,查阅相关资料,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在学生积极地思考和开拓思维的同时,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大幅度提升,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适应当前人才市场对学生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工作竞争力。科技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很好的作用,鼓励学生参与科技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知识创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个性化培养的需求。

2.注重实践环节,进一步提高学生工程能力

为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体制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它与理论教学环节的有机衔接至关重要。尤其在生产实习中,实习环节使学生有机会站在工程实际的角度来审视所学内容。由于在课程安排上,本课程结束后,学生就进入生产实习,在这个环节中,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对常用的电气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接线方式等有更深的认识;另一方面使学生增进对电力系统的全面了解,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充分利用实习环节,采用布置相应企业实际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实习,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实习效果。让学生与工人师傅们多交流,对常用的设备不仅仅有直观认识,而且清楚它的实际使用,掌握对部分故障事件的处理方法。鼓励学生针对实际问题,大量查阅相关设计手册和资料,针对实习地的具体设备结构及使用情况,结合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提出对应的改进方法,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不仅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且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电力工程”是电气工程类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系统理论知识。从课程改革与实践出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电力工程”课程进行了不断研究和总结,强调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是提高学生工程能力的有效方法。注重理论教学和工程实际相结合,将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理念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使学生学以致用,适应社会对电气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卢芸.电力工程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电工知识讲解篇4

关键词:农科院校;继电保护;多媒体教学

作者简介:李裕(1979-),女,云南通海人,云南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讲师。(云南昆明650201)徐云江(1978-),男,云南石林人,昆明供电局石林供电有限责任公司,助理工程师。(云南石林65220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070-02

一、“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课程现状分析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是电力类各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几乎以下所有教材一直都在按电力系统的几大组成部分来组织教学内容:继电保护基本元件、线路保护原理、变压器保护原理、发电机保护原理、母线保护原理、重合闸及微机保护等。“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作为农科院校电气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目前在云南农业大学电气系的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脱节

目前的继电保护装置多为微机型继电保护,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教材大多数都用电磁型或集成型保护装置来讲解保护原理,这些装置结构复杂,所涉及知识面较广,学生学习难度较大,看不懂装置图,对原理也一知半解,学生毕业后,普遍反映所学知识与工作实际不一样,所学内容在实际中“没有什么用”。

2.“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教学内容与工作实际脱节

教学内容一般包括各种电压等级的线路保护、各种大小容量的变压器、发电机保护、母线保护等,内容较多,存在“多而不精”的现象,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压力很大,影响基础知识的掌握。

3.“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课程大系统的教学理念不强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课程需要学生掌握电路、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等相关知识,但学生在学习先修专业课程时,一方面由于教师缺乏对整个课程大系统的全局梳理,使一些知识重复讲授,导致学生学习压力较大,普遍感觉学习“目的不明确”,另一方面,更使学生对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从而导致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掌握不到位,不能将其与工程实际、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课程联系起来,导致学生因没有掌握先修课程的知识而不能很好地理解继电保护知识。

作为农科院校的工程专业,本专业定位为“农科专业服务”,学校对该专业投资较少,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实验设备相对落后,教师开出的实验以简单的验证性实验为主,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鉴于上述原因,笔者提出以本专业“以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为专业特色,培养高素质农业电气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基础以满足农科院校电气专业就业岗位职能要求为目标的课程改革。

二、明确学生的岗位职责与职业能力

云南农业大学电气系专业学生一次就业的岗位主要是云南省县电力公司、地方电力设计院、地方小水电及工矿企业,主要从事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变电站、5万kw及以下发电厂的设计、调试、运行、检修岗位以及工矿企业等用户供用电的技术管理。岗位职业能力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课程的要求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类保护装置的构成、动作过程、保护范围与运行维护;使其能够进行保护装置及按元件的调试;会进行简单的保护配置与设计及简单的整定计算。

三、教学内容优化改革

笔者根据电力行业对继电保护人才的要求,结合学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及历届毕业生就业岗位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优化改革教学内容。

1.对专业课程进行全面规划

对专业课程进行全面梳理,将相互影响、联系密切的课程进行整合优化,梳理出先修课程与后修课程之间重复部分、环环相扣部分,然后重新修改各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以加强该专业电力系统的全局观念,完善整体课程体系,这样有利于减少学生学习的负担并利于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工程实际进行结合。例如在“电路”课程中加强对继电器、热敏元件及熔断器的讲解,而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课程中只涉及如何用它们来保护设备;在教学计划中增加“matLaB”课程,为微机保护部分提供上机实践机会;在教学计划中将“发电厂及变电站二次回路”课程提前到“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课程之前,增加对以保护装置二次回路图为例的讲解,以便学生学习保护二次图;“微机保护”教材中数据采集、数字信号处理与“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课程相关内容重复,可减少该部分学时或直接删除该部分内容。

2.优化教学内容

笔者本着“强调基础,够用为度,应用为主”的原则,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1)“强调基础”是指强调各种保护原理的讲解。从目前继电保护的发展前景看,保护的发展主要是构成方式的发展,而原理的发展不会有太多变化。

(2)“够用为度”是指只要求教学内容能满足学生就业岗位的要求。考虑到学生毕业后多在县级供电企业工作,多涉及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电网、变压器的保护,故将教学内容作一下调整:线路保护部分重点讲解电流、电压保护及距离保护原理,详细讲解其配置及整定计算方法,而将纵联保护等速动保护内容简化,只讲基本原理及需注意的特殊问题;变压器、发电机保护部分,重点讲解适用于小容量变压器、发电机的保护原理和整定方法;母线保护部分只讲解基本原理。将原来独立教学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和“微机保护”两门课程合为一门,两门课程结合后,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部分详细讲解原理,而在“微机保护”部分就可以重点讲解硬件装置组成、微机保护算法,而对保护原理可以简单带过。

“应用为主”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工程实例进行整定讲解,同时增加事故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师对课程的教学除应该重视各个模块、各个知识点的讲解外,还应该对知识点之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理论与工程实际之间的衔接多加与重视,并重点研究对这种衔接点的讲解方法及讲解形式,以使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有较好的理解从而能更好地掌握各知识点。

1.运用启发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采用启发式教学要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设计、组织、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例如电网电流保护部分可以设计问题如下:保护在电力系统中的任务是什么,电流线路故障与正常运行时有何区别,电流i段保护如何保证线路末端故障和下一线路首端故障是正确动作,电流i段有何优缺点,如何改进。通过教师的不断提问,引导学生把“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的相关内容串连起来。这样既可以把“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所有内容介绍给学生,还可以使学生易于掌握基本的继电保护知识。

2.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精讲方式

“教师为主导”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带领学生有重点、有计划地学习的角色,主要体现在有计划、有重点地讲授课程内容,讲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为主体”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教师指导,有重点、有计划完成课程的学习,具体形式是教师要求学生完成重点、难点章节的课前预习报告,要求学生撰写专题报告并在讲堂上宣讲、讨论等。

3.采用多媒体教学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相关知识比较抽象,以往采用板书教学时,教师要画图结合图型进行讲解,讲述起来不直观,且教师课堂工作量也大,教学效果不好。多媒体课件传递的信息更为丰富和形象,表达较直观,能让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课堂内容。例如在讲解电流保护的工作原理时,尽管教师会配合图纸进行详细分析,但学生还是很难理解。而采用多媒体中的动画效果就可以把正常运行、短路运行各种运行状态下保护的动作过程很生动形象地描述清楚,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实践环节的改革

本校“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的实践环节主要通过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几个部分构成,通过开展这些实践环节,循序渐进地完成对继电保护专业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因该专业在本校是新开办专业且受资金短缺影响,所以“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验环节目前只能开设验证性实验(继电器特性实验)和两个设计性实验(单电源三段式电流保护实验、线路低电压保护实验),实验环节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在加强验证性实验的操作、训练、理解及结果分析的同时还要强调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这样培养的学生才会满足实际工程的需要,为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教学环节,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课程设计内容、方法等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内容进行如下改革:首先,考虑到课程设计内容应与实际生产实践相结合,根据课程设计时间短、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弱的情况,课程设计配置方案选择简单但自成系统的课题,为此,笔者选取了一些典型电网、变电站、发电厂进行继电保护设计,让学生进行短路分析计算、保护配置比较和整定值计算。其次,因为整定计算是继电保护岗位职能要求中的重要内容,在课程设计环节中,可将继电保护中的整定值计算知识分为针对电网不同故障类型保护的整定计算、变压器主、后备保护的整定计算、发电机主、后备保护的整定计算等几个模块来分配课程设计任务,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掌握保护配置原则、整定计算原则及整定计算内容。最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多涉及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故课程设计的电网主要进行35kV~110kV电压等级的设计,发电机主要进行50mw及以下的设计。

六、结束语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本文分析了目前本校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培养“农业电气化应用人才”的目标出发,结合历届毕业生就业岗位的专业要求,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改革,提出了一些见解,对农科院校“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戴志辉,焦彦军,徐岩,等.基于解耦思想的继电保护教学方法研究与实现[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S1).

电工知识讲解篇5

关键词:煤矿电工学教学效果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c)-0186-01

在《煤矿电工学》教学中,学生的基础薄弱,对一些知识点难以理解。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对于教学方法还有些欠缺,不能真正的把有效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本文通过对煤矿电工学教学方法的思考,提出一些能够提供其教学效果的策略。

1当前煤矿电工学教学现状

1.1学生方面

学生存在几点问题,第一是学生大部分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对于电工的认识都只是在初中物理碰到过,有些学生甚至连初中的电学都没碰过,所以在讲授的过程中有较大困难。第二是学生没有认真学习的习惯,在学习方面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如果碰到些困难就会主动的放弃学习。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花一些时间来维持课堂秩序,无法全身心投入到讲课过程中,这样给教学会带来一定影响。第三是学生对电工学认识不充分,觉得该课不是主课,学的好与坏无所谓,学习兴趣不高,动力不足。

1.2教学方面

作为电工的教学,其内容要适合学生学习而且要有一定的基础性和系统性。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以后能够直接上岗使用。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讲授的内容要有较强的实用性,学生学完以后能够直接上手。所以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常用设备的操作,在工作岗位上能够迅速使用相关设备。而现行教学中,老师教学与学生操作没有紧密结合。

2提高教学方法的思路

2.1注重学以致用的理念[1]

在众多学科中,《煤矿电工学》是比较基础的,它的授课对象大多是非电类专业学生。而其所涵盖的内容却要以一些后续专业课为基础。所以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控制上课的量,以必要、够用为度,将一些不必要的数学推理减去。要突出应用型、技能型的知识点。比如在讨论电机与控制及安全用电部分时,其重点应该为电机与控制及安全用电部分以及安全用电等常识。

2.2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力

要想使《煤矿电工学》能够教好,不但要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还要注重教学要有实践性。要重点强调理论知识对实践操作的指导作用,合理分析其具体应用。比如在讲解三相电反转时,老师通过实验将电机与电源相接的三跟接线中的任意两根调换位置就可以实现电动机的反转。到后面,当讲解到单相电动机时,同样也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使它反转?是不是也将插头对换一下就可以?当学生会存在不同答案时,可以举例说家里的电扇就是用单相电机,那就不会因为我们将插头换个方向而改变转向。这样就能挖掘学生对三相和单相电机转向的思考方法。

2.3安排相似内容集中教学

在《煤矿电工学》的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在概念上比较相近,而且彼此之间容易混淆。如果按部就班的讲解,就可能会使上课内容前后会出现脱节的现象,学生学起来也比较吃力。如果可以灵活运用,将彼此类似的内容都集中起来讲解,则效果会好很多。

2.4采用比拟法学生掌握知识

在课程讲授中有些知识比较生硬,不大便于理解,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如果想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提高兴趣,更好的掌握,就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突出概念。通过比拟法可以达到这种效果,就是通过将课本的知识与生活中容易理解的例子进行比拟,使学生容易理解。

2.5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众多学科中,《煤矿电工学》的实践性比较强,所以在这门课程中,重要的环节在于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所以教师要充分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爱实践、重实践。

3提高教学方法的策略

3.1根据实际要求来安排教学[2]

(1)既然是《煤矿电工学》,那就在教学中就应该体现出煤矿企业的特点。以煤矿企业的实际应用为主要目的来安排教学工作,而教学内容则应该根据具体的专业需要进行优化设置。以电工技能培养为教学的重难点,合理安排相关课程。要做到有效精简课程内容,集中重点内容,突出难点内容,以深入浅出的方法来讲解课程。

(2)《煤矿电工学》既是一门理论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技能课程,所以它对理论和实践都有较高的要求,这对于基础本就不高的学生来说就有一定的学习困难。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注意“以实践技能为主题”的思想。从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以适合学生的数学的推导和分析来讲解相关课程。在课程中减少繁琐的计算环节,注重与物理课的相互衔接和渗透,保持内容的突出性和连贯性。

3.2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来突破教学难点

(1)在学习《煤矿电工学》课程的时候,可以通过架设合理的学习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尤其在讲解重难点的时候,可以创造出比较生动有趣的,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感觉到一种亲和融洽的人际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生会更主动的去学习去思考,这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教学难点会起到不错的效果。

(2)通过类比和比拟的方法来使学生理解。在《煤矿电工学》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类似,而且会容易混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模糊。此时可以将类似的教学内容进行类别,来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和分析。比如单相电机、三相电机、直流电机和串励电机等都有各自的正反转情况和电路原理图,可以将这些知识放在一起对比理解,使学生能够更直观的掌握和区分他们。

3.3通过合理的实操课程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要想学好《煤矿电工学》,就需要加强实践操作。通过实操可以将抽象的电工内容和生活中比较形象具体的实物联系起来,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把难点容易化。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打个比方,在进行电气设备的安装操作课上时,是按照电路图进行连接的。但是学生的读图能力有限,可能无法将图形中抽象的符号和具体的设备器件联系起来。此时老师需要通过操作对重难点进行示范讲解,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

在上实验操作课前,老师可以根据实操内容给学生提供操作步骤和方法。并进行相关的理论知识回顾,和学生一起讨论,安排好操作思路和注意事项后,就可以让学生各自独立操作,最后上交各自的实验报告。这样可以使学生能自主学习知识点,自己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对于课堂中的难点通过实验进行理解。

4结语

在《煤矿电工学》教学中,还有一些不错的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本文知识从一些常见的问题出发,从常用的方法中找出适合我们的方式。这样可以让学生便于理解,老师也便于操作。对提高教学效果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电工知识讲解篇6

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人们逐渐关注起了创新性教育。为了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来满足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教育必须创新。职业教育改革也已经全面展开,如何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同时使得所讲授内容与时俱进,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脚步,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应该思考和探索的,所以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配电线路》是电气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其涵盖的知识包括拉线制作、横担安装、导线架设、变压器台安装、电力电缆的制作安装等内容。是大多数即将进入电力企业工作的技校学生必须掌握的课程,因此学好这门课程是很重要的。要想使得学生能高效率的学习、熟练掌握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怎样进行教学改革

1.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不同,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上,过多的理论知识对于技校学生来说,没有太大用处。而现在的职教教材普遍定位层次过高,编写人员都是高高在上的学者、教授,一线教师很少,他们并不清楚技校学生的基础也不知道技校学生需要掌握知识的深浅和程度。比如《配电线路》这本教材,其中有关于电力电缆的内容,介绍了很多比如试验的内容、故障判断的内容,这些工作是专业的电气试验工的职责。对于技校学生,将来接触电缆的工作主要是关于电缆头的制作和安装,所以教学重点应该放在这块内容。我查找了很多资料,包括宣传片,教学的时候偏重于讲解电缆终端头和中间头制作,这也是将来从事配电工种的技校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对于将来他们的工作是很有帮助的。再经过实操课程,学生掌握了制作技能,那么将来步入岗位后可以不经培训,直接参与生产。所以我也向学校申请,关于《配电线路》这本教材的更换。

除了教材陈旧、需要改革,教师的知识体系也需要革新。现在讲解配电相关课程的教师,很多缺乏现场实际经验,也很少到现场调研和实习,他们的知识体系往往与现场生产实际是脱节的。某些脱离电力系统的院校,部分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的时候就出现了上述的情况。比如我参加了一次该院校教师做的公开课,他在讲授电力电缆结构的时候,大谈特谈纸绝缘电缆的结构。作为懂一点现场生产实际的人都知道,纸绝缘电缆早已淘汰,现在普遍应用交联聚乙烯的电缆,纸绝缘电缆讲的再好,现在已经不用,那么这些知识传授给了学生有什么意义呢?不是在误人子弟吗?

2.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以往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用板书在讲台上授课,学生在下面被动接收、听讲。技校学生特点是,精力只能集中十分钟,然后就开始精神溜号、开小差,处于梦游状态,与学历教育的学生是有着差别的。所以造成的结果是,教师课前认真备课、辛苦查找资料,准备的很充分,但是课堂效果却不好,究其原因,就是教学手段太单一。我在授课的时候,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系统,制作的课件很精美。往往我会有突发奇想,将一些生硬、晦涩难懂的理论通过FLaSH动画呈现出来。学生们既感觉很生动、有意思,又很容易理解,一个个听得可认真了,非常有兴趣。比如对于变压器运行原理分析,别的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在黑板上画图或是悬挂图纸,讲了一遍又一遍,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累又很茫然。最终结果是,讲了三遍后,教师问,听懂了么,下面鸦雀无声,这样难以保证教学效果。我在讲授《配电线路》课程中关于变压器原理分析的时候,课前我向计算机专业教师请教,在他们的指导下,我将变压器原理分析做成了FLaSH动画。课堂上一播放,两次侧线圈电流的情况、通电产生磁通的情况,交变磁通在二次侧产生电流及方向等现象一目了然,再加上我的一旁讲授,学生们不仅学得有兴趣,而且弄懂了变压器的运行原理。在我的鼓励下,几名同学还到讲台前分析了变压器的运行原理。所以教学手段丰富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好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我还经常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播放一些设备、工器具图片,播放一些事故的视频及教学宣传片等,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现场知识,学生们感到既有趣又有用,我的课堂上,从来没有睡觉的情况发生。教务主任有时夸我,徐老师还是管理得好。其实我只是教学方法对了,学生们觉得重要、讲授知识有用,自然认真听讲,纪律自然也就好了。

3.在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在课堂上,如果学生的兴趣调动不起来,学习积极性不高,心思不是用在学习上,即便教师备课再努力,讲得再认真、再好,那么这样的课堂怎么会有效果,所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很关键,加强与学生互动就是一个手段。我在《配电线路》教学时,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在他们精力分散时,我会抛出一句幽默的话,或是善意的调侃来拉回他们的注意力,大家哈哈一笑,学习的疲劳一扫而光。比如有次下午的课,天气很热,同学们昏昏欲睡。我一观察,5、6个已经完全闭眼了,我忽然提高嗓门,电校车站到了,请后门下车。忽然一个同学站起来,“有下车的,有下车的”。结果大家哄堂大笑,疲惫一扫而光。

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比如《配电线路》课程中关于杆塔形式的内容,即直线杆、转角杆、耐张杆、终端杆、跨越杆、分支杆等,概念和功能、特点等知识容易混淆,我就组织班级学生讨论,抛出几个问题,如哪类型杆现场用的多?哪种现场很少见?哪种杆的作用不可替代?等等。学生们在我的启发下踊跃发言,通过讨论,大家区分了几种不同类型的杆型特点、功能。

我还定期举办一些活动,比如在《配电线路》课程中讲解变压器原理时,我就举办了“我来讲堂课”活动。鼓励学生上讲台讲解变压器原理分析,然后其他学生找毛病、挑错误,结果一堂枯燥的原理分析课搞得像选秀节目,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在讨论中扎实了原理的掌握,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勇气和胆量。

4.注重教学与实践应用的联系

电工知识讲解篇7

关键词:电工理论基础课程教学水平

电工理论基础是电气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基础课程之一,提高电气工程专业电工理论基础课程教学水平迫在眉睫,根据本人长期从事电工理论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以下是我就如何提高电工理论基础课程教学水平的几点思考。

1.电工类基础课程的设置

首先,从电工理论基础知识原本的内在规律上,电与磁是不分家的。

电路理论体现了解决工程问题需要牢固树立的思想和方法,尤其是其中的线性电路理论部分,使人们可把若干同类因素作用下发生在电工装置、电工设备中的过程,看做是在同样物理状态下,这些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之和(叠加原理),运用这个原理,可把由简单过程得出的结果,推广到对较为复杂过程的分析和研究上去,还能将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较为简单问题。

但是,电工方面的很多问题不可能完全用线性理论来分析,而只能用电磁场理论的相应分析方法来解决。所以,既要讲授《电路理论》,又要讲授《电磁场理论》,不如此设置课程是不合适的。一则有悖电工理论基础知识的内在规律,二则不易给学生传授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概念,而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缺失和不完整。

不少工业大国和发达国家高等电气工程人才教育教学的多年经验表明,把电路和电磁场作为一门课程、作为一类知识整体地加以讲授,或者既讲授《电路理论》又讲授《电磁场理论》的做法也是很成功的,是受到后续专业课程教师欢迎的,且能为之后学生进一步深造、攻读研究生,或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等打下很好的知识基础。

2.《电工理论基础》课程教师的岗位职责

正像前面所介绍的,《电工理论基础》(包括《电路原理》和《电磁场理论》),《电工理论基础》课程的建立源于20世纪整个工业的发展,以及电磁场能量的大规模生产、转换、输送及其应用方面的不断拓展,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真正理解并体会《电工理论基础》课程的功能定位,使学生学会并习惯于去探索所研究系统和装置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的实质,从而更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在讲授电工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时,尽可能多地选用典型的实际装置、仪器的模型供学生去分析、思考理论基础与实际电工电器装置设备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理论与工程实际的关系。

《电工理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要靠所有承担《电工理论基础》课程讲授任务的教师,以课程教学大纲为指导,以课程讲义为基础,以课程教学为载体,以最适宜的教学方法为手段,以典型、生动的装置、设备案例为依据,以令人信服的讲述、论证及解释作保障,去实现它,达到它,完成它。按我的体会和理解,这就是我们从事相关课程教学(包括《电路原理》和《电磁场理论》)的教师的岗位职责。

3.如何讲授《电工理论基础》课程

(1)要以物理学为基础。电路理论和电磁场理论是物理学原理和概念应用于以电路和磁路表征电工电器装置中所发生过程、所具有特性的学问和知识,是物理学的实用化、工程化学术表征。电工理论基础(包括《路》和《场》)要能实现“为全面认识实际电工装置和设备中所发生过程提供研究分析方法和实验指导原则”这样的目标,就要以物理学为基础。

(2)要很好地掌握电工理论基础(包括《路》和《场》)课程知识。以电、磁不分家为基本原则,力争做到能从电磁场理论基础知识的角度,对相关问题,尤其是对电路理论中的基本概念问题,给出科学、合理、精确、有说服力的解释和证明,提供合理有效的测量方法。

(3)要积极探索《电工理论基础》(包括《路》和《场》)等课程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电气工程领域的技术发展和进步从未间断,且近些年来更为迅猛,许多电工装置和设备甚至可以说是完全变了模样。《电工理论基础》(包括《路》和《场》)等课程是20世纪在重大电气工程、电力系统和电工科技的发展下催生、形成的,仍要在新的电气工程进步和发展的积极推动下有新的理论和方法诞生。

(4)力争把课程目标体现在每一堂课当中。要为每堂课的内容多准备若干个有关电工装置、设备及仪器的典型例子,要么适时地穿插在讲课的内容当中去;要么在提前讲授完预定内容,但还未到下课时间时“抛给”学生去开眼界;或留作思考题,让学生自己课下去完成。

(5)要把《电工理论基础》(包括《路》和《场》)写得更“工程”。现在为了评职称,谁都要出自己的教材,但一些《电工理论基础》(包括《路》和《场》)的教材写成了“数学工程”,很精准,不论什么问题,都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甚至更多位;全都是理想元件,找不着电场、磁场,看不见实际装置和实际器件的影子,甚至连磁路也都从教材中删去了。不少教材的序言中都看不到作者的思想,不知道为什么要出这样一本新教材。这些都是怪现象,偏离了《电工理论基础》(包括《路》和《场》)等课程目标定位。

电工知识讲解篇8

【关键词】职高;电工;教学;兴趣

电工基础是机电类各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职高学生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基础。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既要较系统地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也要通过一些实例来了解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从而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然而职高的学生生源文化素质一般比较薄弱,电工基础课常常被学生们认定为既枯燥又难学的一门课,学生往往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上好电工课的基础。如何提高职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电工课的教学质量,笔者结合近年来教学实践,谈谈对职高电工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体会。

一、培养职高学生的自信心

很多职高学生面对这么一门陌生的学科往往缺乏自信,教师要进行必要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该基础课,帮助学生对自身情况进行分析,加强心理教育,培养勇气,培养自信心,为以后的更多专业课学习树立良好的心态。

1.进行心理教育

在职高学生刚开始接触电工基础这门课时,往往感觉非常枯燥,而且不了解这门课与所要学的专业课之间有什么关系,并且在学习这门课时会遇到各种的问题与难题,学生易受挫折,容易放弃该门课的学习,从而学不好这门课。

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教育,向学生表明,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打击是很正常的,但只要我们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困难与挫折,不让这些困难吓坏自己,鼓励学生鼓起勇气,相信自己,不放弃,我们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获得成功。

教师需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启发学生如何解决问题。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最基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遇到问题,如何思考,如何解决。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还能提高学生刻苦钻研的能力,能够自己解决难题的能力。

2.重视序言课的教学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序言课往往是一门课的开始,它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这门课的主要内容和实际的应用价值。这节课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能不能对这门课产生兴趣,有没有树立起学好这门课的信心。因此,教师应该重视起对这门课的教学。

例如,在上序言课时,先不从教科书序言部分讲起,而是先把日常的生活引入课堂。问问学生,你们知道日常生活用电使用的是什么电吗?你们知道很多电灯是声控的吗?你们知道如何设计两个开关来控制一盏灯吗?提问这种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天天都能接触到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立马就被调动起来,纷纷想知道是怎么一回事。然后教师就说,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学好这门电工课,这些你们就明白了。通过这种方法,把电工课与学生的生活拉近,学生们有了学习电工知识的兴趣,有了想解决日常问题的欲望,一开始对电工课的学习就不会感觉枯燥、乏味了,就更有兴趣地学习这门课。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时代的变迁,过去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符合现在人们对教学的要求了。过去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主要为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现在的人们对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填鸭式”教学法的效果也并不好。所以,要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较高的教学质量,这要求我们要勇于创新,敢于开拓新的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

1.实物教学法。在讲授电子元器件的知识时,过去只是把电子元器件讲给学生听,这样的讲解,往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那么,在讲授电子元器件的知识时,带一些型号各异的器件或者带些电子产品,使学生通过线路板寻找认识器件,用这样的方式使学生熟悉电子元器件,甚至也可以为学生准备道具,让学生用电子元器件组装简单的电子产品,这样,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吸收电子元器件的知识。

2.实验教学法。对于一些使学生感到晦涩难懂,较难理解的知识,在讲授的时候,可以利用实验演示的方法,让学生较为直观的看到实验,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实验演示通常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同时,又能清晰的反映出讲授的知识,还能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不失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巧妙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电工基础课里有许多抽象的讲解以及复杂的电路,如果只是单纯靠教师讲述,学生们学习时往往感到非常抽象,不能理解,然而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的引入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利用教师提前准备好的图片、影像,使用教室里面的电脑、投影设备,用声音、图像、文章,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内容知识,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理解,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例如,在讲正弦交流电的电感、电容、电阻三元件串联或并联电路时,虽然通过实验可以演示,但是无法看到反应过程,学生们比较难理解。如果只是纯讲理论,那学生们就更难理解了。然而使用逼真的模拟课件,仿真地展示出电流电压的动画效果,学生们看到形象化的变化效果,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也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崔琪,李晓波.高职电子电工实训教学改革探讨[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2]杨静生,邢迎春.电工电子技术基础[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3]刘钢跃.电子电工专业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7(18)

电工知识讲解篇9

在平时的工作中,发现以下几个问题长期困扰着我们的教学工作:第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职中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学习积极性、学习态度均有所下降;第二,上专业理论课时,大部分学生对专业理论中知识点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均不理想;第三,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理论是集中讲授,之后再相应地安排实训课,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可能都遗忘殆尽了,在实训中发挥不出理论指导实践的特点,事倍功半。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必然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效果定然不佳。若能采用较好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就会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结合以上几个问题,上学期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尝试:譬如,在《电子技术基础》这本教材中,第一章讲授内容是半导体知识,例如二极管、三极管等半导体器件,第二章讲授整流滤波电路,而与这两章紧密相连的稳压电路却在第七章讲授。稳压电路是生活中常见的电路,例如电子镇流器、充电器等,同时也是这几年河北省对口升学维修电工专业技能方面的重点训练内容。如果按教学进度进行授课,当学生学完第七章后再实训的话,学生恐怕早把第一、二章的基础理论知识忘光了。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采取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讲授完半导体知识后,立即安排相应的训练内容,通过实训让学生看到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等器件,并通过焊接相应的整流电路,加强学生对电路构成的认识和对电路数据的理解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彻底打消了学生对理论内容的厌倦情绪,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效甚好。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是专业课中最实用的专业教材,对学生将来的工作岗位,或在生活中均有实用价值。可是学生们对机床电路中的许多电路符号、工作原理总是理解不清,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口干舌燥,可是教学效果也是不如人意。在这方面,笔者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例如交流接触器方面的内容,它有线圈符号、主触头符号、辅助常开和常闭触头符号,在电路图中,学生往往搞不明白它们之间的动作原理,任凭教师在课堂上如何讲解,收效甚微。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先在课堂上进行理论讲解,主要讲解各种符号,然后进行实训。笔者安排了一个点动控制线路,让学生安装电路,然后通过通电运行,让学生感受一下交流接触器的动作情况,之后停电对交流接触器进行局部拆卸。学生通过实物拆卸,熟悉了接触器的结构及动作原理。这样学生便对《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课程不在厌倦,而是以极高的学习热情接受这门课程。通过“讲练结合”教学方法的实施,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来了,教学效果明显提高。讲练结合虽然是一种非常传统的教学模式,但只要能结合现代教学工具,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再加上合理运用,一定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同时,机电专业课教学中,讲练结合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由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指导者,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操作和讨论等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而教师的职责更多的是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失败的经验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同样宝贵的知识财富。教师在其中起着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咨询者、辅导者和评价者等多重作用。目的是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得到职业情境的熏陶和工作过程的体验,从而真正掌握就业所必备的技术知识和职业能力。

电工知识讲解篇10

关键词:SopC技术;教学内容;工程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1-0062-02

可编程片上系统(systemonprogrammablechip,简称SopC)是在一个可编程芯片上集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对所有或必要的电路进行集成。此处所指完整系统包括中央处理器、存储器、模/数和数/模转换电路以及电路等;SopC将原先由许多集成电路组成的电子系统集成在一个单片可编程硅片上,它已经不再是一种功能单一的单元电路,而是将完整的系统功能集成在一起,成为一个专用功能的电子系统芯片。SopC是目前集成电路在知识集成阶段的发展主流和方向,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计算机辅助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和嵌入式系统技术高度发展和融合的产物。SopC技术目前已经成为现代数字系统设计的主要手段,是现代电子工程师必须要掌握的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2]但是“SopC技术”课程作为一门融合度高、综合性强的专业课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教学内容多,而教学时数少;第二,教材知识点系统化程度低,各知识点间联系不充分;第三,授课方式未能充分体现课程的工程实践特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未被完全调动。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改革方案:适当增加理论知识点所对应的现实例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点布局,做到课程知识点成体系;突出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思想;强化工程实践,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理论分析和设计系统的能力。

一、突出实例,激发兴趣

“SopC技术”课程知识点分布范围广泛,涉及可编程器件、C语言程序设计、微处理器、硬件描述语言、嵌入式系统、总线等,涵盖了众多课程的内容。如果一味脱离实际地灌输理论知识点,就会使课程失去其工程前沿的本质特点,从而使学生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如何在课堂上利用有限的时间,结合具体实例来阐述知识点,使其有明确的实际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本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在讲解抽象的知识点时,注意引用与当前科技热点相联系的实例,使实例具有直观性、鲜明性和实效性,以期最大程度引起学生的关注。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进行以下尝试:

第一,在第一章绪论讲授SopC基本概念时,利用图片形式表述集成电路发展的各个发展阶段,逐步引出SopC的概念,让学生在了解SopC技术由来的同时,还能够掌握SopC的技术优势。具体来说,利用世界上第一个晶体管及其发明者williamShockley的图片表征晶体管发展阶段,利用世界上第一个集成电路及其发明者JackKilby的图片表示小规模集成电路阶段,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74LS148编码器芯片和74LS153数据选择器芯片阐述中规模集成电路阶段,利用典型的CpU芯片图片说明大规模集成电路阶段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阶段。利用图片给学生们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其初步理解SopC技术在当前高新领域中的作用。

第二,在讲授SopC系统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协同设计时,首先,播放波音公司客机协同设计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对最先进的协同设计思想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其次,以该系统为分析对象,讲述如何实现系统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的划分,如何实现各个设计人员的分工与协作;再次,引入SopC系统设计问题,讲述SopC系统的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的功能划分、功能实现、系统协同问题;最后,对SopC的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的协同设计步骤进行总结与归纳。通过这种实例的直观化表述,使学生对复杂的SopC系统的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协同设计有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

第三,在讲授noiSii软核配置时,引入最典型的嵌入式系统开发实例作为对比,以对比分析的方式讲述配置步骤、突出noiSii软核配置的优势。首先,以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框图为指导,讲述如何配置CpU、存储器、设备,并分析其复杂度;其次,以相同的功能为目标,讲述noiSii是如何配置实现的;最后,总结noiSii软核配置的步骤和特点。对比实例的讲述,使学生对noiSii软核配置的认识更为深刻。

通过对以上不同实例的讲授,让学生们理解SopC技术是当今电子信息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意识到学好SopC技术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内动力。

二、教学内容系统化

“SopC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可编程逻辑器件、硬件描述语言、硬件系统设计、软件系统设计、软件开发环境和硬件开发平台等,而且“SopC技术”课程与相关课程知识点的交叉融合度高,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本课程的学习。该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现在很难找到一本教材可以涵盖课程的主要内容,而且由于学生的知识面有限,学习每一章内容时很容易孤立思考,难以“系统化”思考问题,难以把课程内容串联起来,学生对课程的总体脉络把握不准确。针对上述问题,按照软件系统设计、硬件系统设计、软硬件系统协同设计这条主线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对相关内容以讲座的形式辅以介绍,从而使课程教学内容成体系、知识点系统化。具体实施方法为:第一,以讲座的形式对可编程逻辑器件相关知识进行补充,介绍可编程逻辑器件的主要特点、使用方法、软件实现等知识点,为SopC系统的构建奠定物理器件知识基础。第二,按照功能模块形式介绍硬件描述语言,忽略具体硬件描述语言编程的语法要素,着重从描述方式和实现功能上阐述与SopC系统设计相关的硬件描述语言特征。[3]第三,在上述相关知识基础之上,重点讲述利用相关软件实现软件系统设计的方法,主要包括设计的输入、设计的综合、设计的优化、设计的适配、设计的仿真、设计的时序分析和设计的下载等,涉及到Quartusii、SopCBuilder、noisiiiDe、Signaltap、timeQuest等软件的使用方法;在讲述软件系统设计方法时,以讲座的形式补充时序分析和时序约束的相关知识,以弥补学生对此部分知识掌握的欠缺。第四,讲授硬件系统的设计,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补充硬件系统开发平台alteraDeii的相关知识,[4]重点讲授如何利用noisii对CpU进行添加和配置、对通讯模式进行选择、对各种外设进行添加和配置以及如何添加配置自定义外设、自定义指令等。第五,在设计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软硬协同,对整个SopC系统进行分析,决定哪些部分用硬件实现、哪些部分用软件实现以及软硬件系统的搭配方式。此部分协同设计最为灵活,容易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讲授时不拘泥于实现步骤,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通过这样一条主线安排课程教学内容并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内容,使得学生能够清晰、系统地掌握课程的各个知识点,把握课程的重要部分。

三、实践教学案例化

“SopC技术”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在课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课程实践教学中按照案例化方式进行。通过具体案例的讲解和分析,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字系统设计理论解决实际工程的实践能力。在案例的选择和制作环节,保证每个案例包含少量知识点,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实现了重要知识点的分离;此外,还注意案例的新颖性、典型性和代表性,所选择的案例能够与授课内容相吻合,案例的内容能够突出授课的重点,案例内容与整体内容达到统一。总之,案例的选择兼顾知识复杂度和知识点数。在具体实施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讲授利用Quartusii设计系统时,以全加器系统设计为案例讲解VHDL和图形化这两种典型设计方法,包括每种设计方法的设计流程和详细步骤。首先,讲解如何利用VHDL设计一个半加器,包括工程的建立、器件的选择、文件的包入、仿真工具的添加、VHDL对电路结构的描述(按照几种典型方式分别描述)、输入输出量的确定、可编程器件管脚地址的分配、功能仿真验证、时序仿真验证、工程的编译、工程目标文件的下载、系统的验证等环节;其次,对验证通过的半加器工程文件进行封装处理,生成半加器元件;再次,讲解利用图形化方式构建全加器数字系统的步骤,包括图形工程文件的建立、已有元件的调用、自定义元件的使用、信号的连接方式、输入输出量的确定、各种仿真验证环节;最后,对照数字系统设计思想,归纳出两种设计方法综合实现全加器的主要步骤。通过这样一个涵盖两个重要知识点的案例,使学生能够掌握VHDL和图形化两种数字系统设计方法与设计步骤。

第二,在讲解noisii的使用时,选择典型的流水灯系统案例来讲解系统设计的各个步骤。首先,讲解流水灯的工作原理,对流水灯功能进行划分,明确系统的哪些功能可以由noisii来实现;其次,讲解noisii配置系统的各个环节,包括CpU的选择、通讯方式的选择、存储器的选择、地址的分配、时钟的选择、系统的产生、输入输出量的确定、系统的综合;最后,归纳出每个环节所对应的流水灯功能模块。通过这样一个具体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掌握noisii使用的要点。

教学效果表明,在实践教学中,随着案例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点也越来越多,运用的技巧也越来越复杂。典型案例对巩固学生记忆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案例化教学方式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笔者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针对“SopC技术”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与建设实践,提出了教学内容系统化、系统设计案例化、理论思想工程化等观点。结果表明,通过教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SopC系统设计思想的理解,提高了学生运用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工程实践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潘松,黄继业,曾毓.SopC技术实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杨军,李彤.基于FpGa的SopC实践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