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的目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4:02

环境设计的目的篇1

>>行为目标导向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研究生成性目标导向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研究目标导向的学习环境设计原理论基于webX.0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环境设计游戏对网络学习环境设计的启示场馆中的学习环境设计基于自主学习的网络课程学习环境设计研究论数字化学习环境设计基于校园网络电视的学习环境设计与实现基于建构视角的网络虚拟实验学习环境设计与实现论医院环境设计促进深度学习的学习环境设计论环境设计的继承与创新论中国老年人的居住环境设计论环境设计中的氛围营造论公共空间中光环境设计的思考论空间之美在环境设计中的体现基于Sharepoint的项目活动学习环境设计基于移动媒体的高校学习环境设计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6]武法提.基于weB的学习环境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0,(4):33~38.

[7]perkins,D.n..technologymeetsConstructivism:Dotheymakeamarriage[J].educationaltechnology,1991,31(5):18~23.

[8]李妍.乔纳森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78.

[9]Kevinoliver,michaelHannafin.DevelopingandRefiningmentalmodelsinopen-endedLearningenvironments:aCaseStudy[J].etR&D,2001,49(4):5~32.

[10][28]武法提.基于weB的学习支持系统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0:35,50.

[11]BadrulKhan.电子学习的设计与评价[m].张建伟,等(编译),陈琦(审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12]钟志贤.论学习环境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5,(7):35~41.

[13]郑葳.学习共同体——文化生态学习环境的理想架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31~132.

[14]张立新,李世改.生态化虚拟学习环境及其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8,(06):5~8.

[15]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01):75~84.

[16]武法提,熊羽.网络课程中非结构化学习资源有效应用的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08,(10):25~28.

[17]彭盼.基于行为目标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1:29~30.

[18]高文等.学习科学的关键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8.

[19]王觅,钟志贤.论促进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08,(08):22~27.

[20][21][美]戴维·乔纳森,简·豪兰.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观点[m].任友群,李妍,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7~11,8.

[22]Schubert,w.H..Curriculum:perspective,paradigm,andpossibility[m].newYork:macmillanpublishingCompany,1986:190~195.

[23][24][25]张华(著),钟启泉(丛书主编).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53,156~160,174~180.

[26]武法提.目标导向的网络课程设计[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15.

环境设计的目的篇2

[关键词]行为目标;目标导向;网络学习环境;学习环境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武法提(1971―),男,山东郓城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数字化学习环境设计研究。e-mail:。

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学习环境越来越“热闹”,海量的资源、各式各样的工具和应用等吸引着学习者的注意力,但这些却无法为学习者提供“藤蔓”可攀,以致学习者时常在网络学习时“迷航”,这对网络学习环境设计在目标性上的凸显与引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标导向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以支持学习者达成学习目标为根本宗旨,为学习者设计适切的学习活动以及学习资源,以促使学习者能够合理自主导向学习。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w.H.Schubert)将典型的目标取向归结为四种,分别是“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1]如今,众多研究者提倡教育目标应该多维化、立体化,各种不同取向的目标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适于学习者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框架。不同取向的目标体现了不同的学习观、知识观和教学观,适用于不同情境的教学。行为目标特别适于教授基础知识和技能,至今依然是教育教学中采用的主要目标形式,本研究对行为目标导向下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进行探讨。

一、行为目标导向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概述

行为目标(Behavioralobjectives)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形式陈述的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目标是以具体行为的形式呈现的,便于准确评价,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是行为目标的典型特征。[2]

“行为目标”的确立始于课程开发科学化的早期倡导者博比特,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系统发展了行为目标的理念,他认为,目标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20世纪50、6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卢姆(B.S.Bloom)、克拉斯沃尔(D.R.Krathwohl)等人借用生物学中分类学的概念,第一次在教育领域确立起“教育目标分类学”,从而将“行为目标”的发展推向新的阶段。20世纪60、7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学者梅杰(R.F.mager)、波法姆(w.J.popham)等人领导发动了行为目标运动,从而把“行为目标”取向发展到顶峰。[3]在行为目标的发展历程中,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是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他和后来的研究者对三个领域的目标进行了细致的分类。本文仅探讨认知领域的行为目标,L.w.安德森等人修订了布卢姆的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从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提出了二维分类表,见表1,本研究参考此框架来对行为目标导向下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进行分析。

依据目标导向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的原理,“目标导向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是为帮助学习者实现学习目标创设支持性条件的过程,以学习共同体参与其中的学习活动为主线,对学习资源、学习支持服务、网络学习平台等具体要素进行统筹规划。”[4]对行为目标导向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如图1所示,作为主线的“学习活动”的“定向点”(活动目标)即为知识习得,由此,行为目标导向下学习活动的设计也与知识的类型紧密相关。不同类型知识的习得对应着不同的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学习活动序列的设计要遵循学习者内部心理活动的规律,本文主要探讨事实性、概念性、程序性知识的习得这三个子类目标导向下学习活动的设计策略;学习资源、学习支持服务、网络学习平台以及学习共同体的设计源于学习活动开展过程中的需求。

二、行为目标导向的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是网络学习环境运行的主线,学习活动设计在网络学习环境设计中处于核心地位,只有明确不同类型目标导向下可开展的学习活动,才可能进一步依据学习活动对网络学习环境各要素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设计。

(一)行为目标导向的学习活动组织策略

学习活动的粒度是不均匀的,师生某一个具体的操作可以看作学习活动;师生为完成某学习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操作,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这一系列操作的总和(过程)可以称之为学习活动。我们无法对学习活动的粒度给一个明确的界定,我们只能在相对的程度上来设定一系列的活动任务和操作。由此,学习活动设计是一个逐步分解且嵌套循环的过程,整个学习过程由n个学习活动组成,每个学习活动又可以分解成n个学习活动。我们认为,学习活动的序列构成教与学的过程,学习活动是指“学习者以及与之相关的学习群体(包括学习伙伴和教师等)为了完成特定的学习目标而进行的操作总和”[5]。由此,学习活动的设计首先在于学习活动序列的组织。在行为目标导向下,可以采用讲授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支架―渐隐”策略、案例教学策略等来组织学习活动,对应的典型活动序列见表2。

(二)不同类型知识学习目标导向的学习活动设计

从活动的内化、外化角度来看,学习活动可以区分为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内部活动是指学习者的感知、记忆和思维活动,外部活动则表现为某种目的性的外显操作的总和。外部活动具有多种形式,包括阅读、朗诵、观察、写作、制作、讨论等。外部活动受动机支配是由一系列行动组成,行动是通过具体操作来完成的。[6]从可设计的角度讲,外部活动是可设计的,内部活动是不可设计的,但是可以通过外部活动的设计来促进内部活动。学习活动设计虽然是外部活动的设计,但是其依据仍然是学习者学习的内部心理过程。我们从不同类型知识学习的内部心理过程出发,参考皮连生在《教学设计(第2版)》中提出的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和加涅提出的九大教学事件,来设置学习活动的序列,并尝试将教师的操作和学生的操作相对应,得到如下的针对不同类型知识学习目标导向的学习活动设计的一般模型。

1.“事实性知识学习”目标导向的学习活动设计的一般模型

事实性知识是指学习者通晓一门学科或解决其中的问题所必须知道的基本要素。[7]事实性知识具有点滴性、基础性、抽象概括水平较低等特征。事实性知识学习时学习者的心理过程可以划分六个阶段:①注意与预期,学习者在心理上形成要学习某方面事实性知识的期望;②激活原有知识,学习者回想起与所要学习的事实性知识有关的原有知识;③选择性知觉,学习者从呈现的学习材料中有选择地注意要学习的事实性知识;④新旧知识相互作用,已激活的原有知识与新的事实性知识在头脑中建立联系;⑤认知结构的改组与重建,在新知识的保持阶段,新旧知识还会继续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认知结构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⑥根据需要提取信息,新习得的事实性知识在要求提取的情况下由学习者从记忆中提取出来。[8]据此,我们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事实性知识学习”目标导向的学习活动设计的一般模型。

事实性知识学习目标导向下,可以按照如下序列来设计学习活动:(1)教师创设与所学事实性知识相关的情境,同时使学生进入到知识运用的情境中,最终引起学生注意,并在此基础上告知学生“教”的目标,为学生确立“学”的目标提供参考;(2)教师在情境中不断提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知识,学习者在这种情况下会不断头脑风暴、联想原有的知识;(3)教师呈现事实性知识,学习者通过听、说、读、写、做等方式来感知新知识;(4)教师引发、引导学生回忆、联想,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基础上回忆、联想旧知识,新旧知识建立联系;(5)教师以多种形式重现知识,并提供多种重现知识运用的情境,学生在此过程中重复识别、运用事实性知识,从而强化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学习者内部认知结构的改变;(6)教师安排学生间隔复习,学生必须重新提取并运用知识,从而起到强化的作用。

2.“概念性知识学习”目标导向的学习活动设计的一般模型

概念性知识是在一个更大体系内共同产生作用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较为抽象概括的、有组织的知识类型。[9]概念性知识的学习主要是要求学习者理解,学习者通过主动的建构过程,将新知识与其头脑中的相关的原有知识建立起联系。[10]概念性知识的抽象程度不同,其习得方法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对于一些特征或关系比较具体的概念性知识,可以通过观察例证而获得。例证包括正例和反例,它为抽象的概念性知识提供了具体指称的对象,从而将概念性知识形象化。学习者对多个例证有意识比较及对例证进行自我解释,以主动建构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对于一些特征或关系比较抽象,不能通过观察而习得的概念性知识,可以通过对概念性知识的言语界定(文本)的理解而习得。奥苏伯尔和梅耶等教育心理学家描绘了文本学习的主要内部心理活动:①注意过程,学习者有选择地注意文本材料中重要的相关方面;②新旧知识的联系;③新知识内部建立联系。[11]根据以上概念性知识学习的规律,我们设计了如图3所示的“概念性知识学习”目标导向的学习活动设计的一般模型。

概念性知识学习时学习者的心理过程也分为六个阶段:注意与预期;激活原有知识;选择性知觉;新旧知识相互作用;新知识内部联系,学习者对新的概念性知识进行例证的比较与自我解释,主动建构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根据需要提取信息。由此,概念性知识学习目标导向下,可以按照如下序列来设计学习活动:(1)教师创设与所学概念性知识相关的情境,引起学生注意,并在此基础上告知学生“教”的目标,为学生确立“学”的目标提供参考;(2)教师呈现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在概括性和包容性上一般要高于所学习的材料,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者不断联想原有的知识;(3)教师呈现概念性知识,学习者通过听、说、读、写、做等方式来感知新知识;(4)教师引发、引导学生将新概念与其他概念(如上位概念、下位概念等)进行联系,学生在新旧概念联系的基础上理清概念之间的结构层次关系;(5)教师呈现正、反两方面的例证,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进行例证的比较与自我解释,主动建构对新的概念性知识的形象化理解;(6)教师安排学生间隔复习,学生必须重新提取并运用概念性知识,从而起到强化的作用。

3.“程序性知识学习”目标导向的学习活动设计的一般模型

安德森(anderson,L.w.)等将程序性知识界定为“做某事的方法,探究的方法,以及使用技能、算法、技术和方法的准则”。[12]程序性知识强调的重点是如何做,因此,对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要达到运用的水平,运用既包括学习者知道要运用的程序性知识是什么(即已知的程序性知识的习惯性运用),也包括学习者面临新情境时要选择具体的程序性知识加以运用的情况。[13]对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aCt(adaptiveControlofthought)即思维的适应性控制理论将其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陈述性阶段,学习者习得有关步骤或程序的陈述性知识,并通过对其加以解释来解决问题、指导行为;二是知识的编辑阶段,在这一阶段,陈述性知识被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学习者逐渐摆脱了对陈述性知识提示的依赖,他们不需要再通过回看步骤的描述来采取操作;三是调整阶段,学习者通过泛化或辨别来对程序性知识作出调整,泛化使得程序性知识的应用范围更广,而辨别则使程序性知识的应用只限于合适的情境中,同时,通过练习,学习者对程序性知识执行的速度也得到提高。[14]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设计了如图4所示的“程序性知识学习”目标导向的学习活动设计的一般模型。

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心理过程分为如下几个阶段:注意与预期;激活原有知识;选择性知觉;新旧知识相互作用,新知识内部联系;认知结构改造与重组;提取知识。相应地,“程序性知识学习”目标导向下,可以按照如下序列来设计学习活动。(1)教师创设与所学程序性知识相关的情境,同时使学生进入到知识运用的情境中,最终引起学生注意,并在此基础上告知学生“教”的目标,以为学生确立“学”的目标提供参考。(2)教师通过情境或先行组织者不断提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先决技能,学习者在这种情况下会不断头脑风暴、不断联想原有的知识。(3)教师呈现程序性知识,学习者通过听、说、读、写、做等方式来感知新知识。(4)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原有知识、新旧知识进行联系,并引导学生运用新的程序性知识来指导行为;学生不断练习,以新的程序性知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5)教师呈现各式各样有指导练习、无指导练习等;学生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认知结构得到改造,逐步摆脱对“操作步骤”的依赖,达到行为自动化的程度。(6)教师安排学生间隔复习,学生必须重新提取并运用知识,从而起到进一步强化的作用。

三、行为目标导向的学习资源设计

学习资源作为网络环境中学习内容的载体,是为学习者提供给养的重要的“有机养料”。学习资源是学习活动开展的必要支持条件之一,学习资源的设计也源于学习活动开展的需求。在网络学习环境中,由于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处于准分离状态,学习活动的开展尤其是“教”的活动主要借助于学习资源以及学习支持服务来完成,一些学习支持服务的开展也需要借助学习资源。

(一)行为目标导向下学习资源的设计框架

首先,我们对不同类型知识学习目标导向下“教”的活动进行了归纳,并由此推出行为目标导向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中学习资源应当起到的作用,见表3。

其次,我们对行为目标导向的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支持服务开展对学习资源的需求也进行了梳理(见表4)。从学习流程来看,学习支持服务又可以分为学前支持、课程学习支持和课后支持。[15]学前支持主要包括学习计划咨询、课程信息咨询、学习方法咨询以及学前心理测量等方面,学习计划、课程信息均可以公告的形式在网络平台上;智能化的学习系统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特征推荐学习方法建议、学前心理测量量表及其结果;教师还可以在论坛中以答疑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学前建议。课程学习支持主要是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其学习情况,给予其学习指导,以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策略,智能学习系统具有智能记录学习者学习情况、为学习者智能推荐学习策略的功能;教师仍然可以通过在论坛中与学生讨论交流给以其学习指导。课后支持主要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活动后,教师为学习者提供的答疑辅导、作业指导、实践指导、学习检测等方面的支持。

根据以上分析,行为目标导向的学习资源设计框架见表5。学习资源内容主要是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资源的形式包括文本、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资源的作用包括创设情境、呈现材料、解释说明、引发联想、练习、评价、智能推荐、智能记录、反馈、帮助等。

(二)行为目标导向下学习资源的设计原则

从学习资源的来源和组织上来看,学习资源可以分为结构化资源和非结构化资源,结构化学习资源是由学科教师精心设计、按预定的结构组织起来的学习材料,通常具有确定的来源、良好的结构和稳定的内容,如课件、讲稿、教学视频、练习题、测试题、FaQ等;而非结构化学习资源并非指没有结构的资源,而是指那些来源不确定、结构模糊、内容动态变化、缺乏稳定性的资源,它是在web2.0网络应用模式的驱动下,学习者既作为学习资源的使用者又作为学习资源的贡献者所生成的未经明确教学设计的资源,如博文、论坛帖子、wiki资源、书签资源等。[16]对于结构化学习资源,它是由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我们根据学习资源的功能对资源的形式和资源的设计原则进行了总结,见表6。

对于非结构化学习资源,由于其不确定性,在设计阶段我们只能预测资源的呈现形式与使用方式,但是无法对资源的内容进行预先的设计。非结构化学习资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表达观点、观点协商、记录、帮助、反馈,对应资源的形式见表7。

四、行为目标导向的网络学习平台设计

不论为实现何种类型的目标而搭建的网络学习环境,其网络学习平台都必须具备以下四方面的功能:(1)支持学习资源的制作、编辑、、管理;(2)支持学习支持服务的开展;(3)支持学习活动的进行;(4)支持学习共同体的创建、管理。网络学习平台实现以上功能主要依赖网络交互机制以及平台上集成的各种学习工具。网络学习平台设计时应当遵循如下基本原则:首先,支持学习者无障碍访问是其实现以上功能的前提;其次,支持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学资源、学生与学生的友好有效的交互;再次,提供丰富的学习工具。我们对当前网络学习环境中常用的学习工具进行了归纳并分为六大类:交流工具、评价工具、管理工具、导航工具、表达工具和记录工具,其中交流工具分为实时和非实时交流工具,评价工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工具,管理工具分为活动管理、时间管理、资源管理工具,导航工具包括信息搜索和学习向导工具,表达工具是指辅助观点/思想表达的工具,记录工具是指辅助做笔记或记录学习过程的工具,常用的学习工具见表8。

网络学习环境中的学习工具种类繁多,即使同一学习工具也可能兼具多种功能,如博客,既作为学习者与他人沟通交流的工具,也可用于对学习者进行评价。学习工具的类型也体现了其扮演的多种角色和功能:交流、评价、管理、导航、表达、记录等,这些工具使网络学习支撑平台能够有效地支持各种学习活动的开展。

五、总结

网络学习环境是远程教育的重要支撑环境,目标是为网络学习者提供“藤蔓”可依,直接影响着学习者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的效果。为此,我们对目标导向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进行了探讨。本文针对的是行为目标,在课程研究领域,“行为目标”曾经几乎是课程目标的同义词。任何事物都有其优势和不足,当前,行为目标备受争议,但毋庸置疑的是,行为目标是教育领域必不可少的。本研究仅针对行为目标中的认知领域,后续会继续对情感领域与动作技能领域的行为目标导向下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做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Schubert,w.H..Curriculum:perspective,paradigm,andpossibility[m].newYork:macmillanpublishingCompany,1986:190~195.

[2][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56~160.

[4]武法提.论目标导向的网络学习环境[J].电化教育研究,2013,(7):40~46.

[5]HelenBeetham,RhonaSharpe.RethinkingpedagogyforaDigitalage:DesigningandDeliveringe-Learning,Routledge-taylor&FrancisLtd.

[6]杨开城.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教学设计理论新探索[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83.

[7][13]L.w.安德森.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m].皮连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3,69.

[8][10][11]皮连生.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84,187,206~214.

[9][12]洛林・w・安德森(Lorinw.anderson).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蒋小平,张琴美,罗晶晶(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35~36.

[14]anderson,J.R..acquisitionofCognitiveSkill[J].psychologicalReview,1982,89(4):369~406.

环境设计的目的篇3

【关键词】植物景观设计;城市环境;植物造景;景观效果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植物景观设计的概念

植物景观设计以植物材料为主体进行景观设计,运用乔木、灌木、藤本植物以及草本植物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来创造出与周围环境相适宜、相协调,并表达一定意境,供人们观赏。随着城市生态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景观设计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现代的植物景观设计概念不但包括视觉艺术效果的景观,还包含生态上的和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更广的含义。

2.植物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植物是地域性自然景观的指示性元素,也是反映自然景观类型的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之一。因此,植物景观设计成了现代国际园林景观中最重要的设计内容之一。

2.1植物可以改善城市环境

目前,我国的城市环境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问题,随着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人类战胜自然的同时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许多环境问题接踵而至,如噪声污染、热岛效应盛行、空气质量下降、城市建筑增多导致绿地的减少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居住环境,成为现阶段我国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多年经验证明,城市的植物造景是一个很好的改善城市环境的方法。对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温度、湿度以及净化空气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创造适合城市居民生存的生态环境。

2.2植物的景观效果

完美的植物景观设计,具备了科学性与艺术性两方面的高度统一,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又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以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向往自然,追求丰富多彩、变化多样的植物美,在植物造景中提倡自然美,创造优美自然的植物景观已成为新的潮流。

3.国内城市环境中植物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3.1植物景观不符合当地气候环境

目前,一些城市环境建设者及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创造新颖的景观效果,盲目追求新奇高档。营造“欧陆风情”、“热带风情”等各式风格,导致“洋化”,“热带”植物在全国各地城市景观中“狂热”引入,“大色块、大草坪”的植物景观设计与“大手笔”作品的频频出现。然而,由于地区气候差异,导致所配置植物不适合当地生长,引进品种在当地环境内的长势日渐衰败。例如在干旱少雨、水资源原本就很紧缺的北方地区不适宜种植消耗大量的浇灌用水的草坪。

3.2缺少植物多样性与群落层次

城市环境的多样性需要以植物的多样性为基础。目前,国内城市环境绿化中植物种类普遍偏低,居住小区的植物一般为100种左右,仅个别小区超过500种。如深圳市,居住区的绿化植物仅242种[1],但常用绿化树种有150种左右,只占当地野生植物种类(约2500种)的6%左右[2],这说明丰富居住区园林植物种类的潜力较大[3]。另外,还存在部分绿化树种或外来树种(如垂柳、榆等)使用频率过高的现象。如吉林市居住区绿化用树种中外来树种占51.79%[4]。城市居住区绿化群落层次普遍不够丰富。如在小区道路和公共绿地中出现比例最高的是“乔+草”和“乔+灌”二层结构模式[5];再者,忽视落叶树种,常绿树种在小区中占主导地位。如上海很多小区的常绿树占压倒性优势,落叶树种和常绿树种的比例远低于上海地带性植被中的比例(0.9:1.1)。

3.3植物垂直结构不合理,硬质景观比例较高

国内大部分城市环境绿化都只考虑绿地面积这一指标,因此在绿化时往往呈现出单纯的草坪,或者是单一的乔木层或灌木层,结构简单,层次感不强,虽然“绿地率”达到了,但植物群落稳定性较差,绿化效果不理想。有些居住区建成的商业街、步行街面积较大,中心绿地往往是以喷泉水景或建筑小品为主,即大面积的硬质铺装。武汉、长沙、南昌等城市,夏季的炎炎烈日下毫无树木遮荫,人们根本无法利用绿地。

4.解决对策

4.1适地适树

首先,城市环境植物景观的配植,要根据气候分布、土壤地貌、周围环境等自然状态,结合环境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进行适宜的选择。其次,应根据城市居民的年龄需求合理选择树种。注意选择无絮无毒、无刺激性气味、少花粉、抗污染力强、耐干旱瘠薄的绿化树种,尤以各地乡土树种为主。再次,植物设计时需考虑植物的喜光特性,做到适地适树,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功能。

4.2丰富植物种类及配置模式,增加城市环境绿量

植物多样性是城市环境生态绿化的基础,一定面积的城市环境绿地应达到相应数量的植物种类。《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试行)》中规定:对生态型居住社区而言,华中、华东地区木本植物种类大于50种,三北地区应大于40种,而华南、西南地区应大于60种。另外,树种间的比例也是影响小区植物景观效益的重要因素,不同地区的适应比例不同。

城市环境植物景观设计要充分考虑季相变化和生态作用,通过不同树种间的科学配比与乔、灌、草、藤和地被植物的复层混交立体绿化配置,构建点、线、面结合的双向绿地系统,从而丰富植物景观,大大提高城市环境绿量。在居住区内为了增加绿化效果,可充分利用小区中的顶层、底层、空中、室内,进行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及阳台绿化,提高居住区的立体绿化效果。

4.3景观设计应突出“人性化”、“生态化”

现代植物景观设计不能过于偏重低矮的地被植物设计图案造型,以满足较高的绿地率和视觉效果。绿化设计应该贯穿“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要求,增加绿量,满足使用功能的综合要求。植物景观设计要关注城市居民生活的舒适性,在植物配置时要重视季相变化,并结合城市的主导风向进行设计,以有效地阻挡冬季风和引人夏季风,减弱气候不利因素对城市环境造成的影响,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植物造景宜多采用生态型配置,即以常绿树为基调树种,以乔木为骨干树种,以片植、丛植、群植为主,并注意地被植物及草坪的覆盖,创造生态型植物景观,努力实现城市环境“生态化”。

4.4提升城市植物景观文化内涵

现代城市的植物造景,要从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资源着手,提炼营造文化主题。将植物景观组合成构图符号,与水体、景观小品等融合,共同体现主题文化韵味。城市的植物景观营造要注意标志性栽植,用植物突出城市特色,不同地区最好在植物配置上体现独特的风格。

植物景观设计发展的展望

植物景观设计对城市环境的发展,平衡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城市迈向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在大体上是极为有利的。然而,现在有的建设者或单位,为谋求眼前的利益,太过于强调人工环境的营造,而曲解了植物景观的真正含义,忽视了对城市生态环境方面上的影响,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但这只是局部的、暂时的现象,它不会因此而改变植物景观对城市环境发展的长远目标,只要通过植物景观设计者长期不懈的努力,必将会营造出适合城市居民生活工作的良好生态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曾丽娟.深圳居住区绿地园林植物景观探析[J].艺术与设计,2007(6):79-81.

[2]闫立杰.北方居住区绿化配置的探讨[J].防护林科技,2005(1):83-84.

[3]刘荣.深圳开展野生植物调查,仙湖苏铁等珍奇物种亟待保护[n].南方都市报,2006-11-21(a42).

环境设计的目的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项目驱动;JaVa教学

[中图分类号]G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128-02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发展,现代化的教育以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远程教学等众多手段迅速发展起来。因此,合理而适时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已成为深化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和有效举措。其中,“项目驱动”、“主动探索”、“情景创设”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得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等多个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

在此,本文针对计算机编程语言-JaVa在传统教学中所存在的弊端,提出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进行JaVa语言的教学,并予以实施。

二、java语言与“项目驱动”教学法

1JaVa语言

JaVa是目前应用广泛,功能强大的面向对象的网络编程语言之一。在JaVa的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充分地理解和掌握,更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学以致用,把知识融会贯通地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这就要求教师要选择合理正确的JaVa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因此,对于Java课程的讲授,我们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运用“远程教学”和“网络教学”进行互助教学,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边做边学”,通过实践充分理解和运用JaVa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巩固所学知识。

2“项目驱动”教学法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形成的一种“教”和“学”的模式,它集中关注于某一学科的中心概念和原则,旨在把学生融入到有意义的项目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三、Java信息化教学中“项目驱动法”的实现

JaVa信息化教学中加入“项目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以一个个典型的编程项目为驱动展开教学活动,通过项目的参与,了解并把握项目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的基本要求,随着项目的不断拓展和层层推进,带动学生理解和掌握项目中所涉及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合理的选择一个项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而学生将按照教师的引导和项目的具体要求来完成整个项目的设计、编码、测试等工作,使学生主动参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充分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挥潜能的宽松环境和真实的职业情景,使他们置身于真实的或模拟的职业世界中去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尝试。可以看出,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在Java教学中加入“项目驱动”教学法,将使Java语言的知识建构和再建构以及对Java获得认知和理解的学习活动变得更加容易。

(一)“项目驱动法”在Java信息化教学中的实施

针对计算机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教学主体,以“灌输式”讲授为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被动,不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等种种弊端。改革传统理论教学,以“信息化教育技术”为平台,以“项目驱动”教学法为方法,将课堂从教室搬到多媒体室、机房,以现代化教学环境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变学生学习“被动”为“主动”。教师通过电子模拟演示、netmmtmg等对课程、项目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进行多媒体手段教学和实验,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让学生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以“项目”的构建为学习主线对知识进行综合性掌握和理解,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资源,打破学生的个体界限,采用自愿结组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学生自主探索,互助协作,围绕项目主题及相关知识点展开学习、讨论和交流,从而对Java语言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索、研究。其过程如图1所示:

基本思路是:教师指导学生,以一个完整的Java开发项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以该项目的构建过程为线索,以学生为中心,安排教学步骤,教学过程由项目的任务驱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组织和指导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一个完整Java项目的立项、分析、设计及实现的全过程Ⅲ,通过该项目的完成使学生充分实现对Java语言的深入掌握。这种基于信息化教学的开放性、创新性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克服以往的教学弊端,有利于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从整体上掌握课程的精髓,从而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图1中可看出,整个驱动法的实施可分为四步:

1Java项目的提出及选取

Java项目的提出与选取是“项目驱动”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项目的选取要以Java教学的内容为依据,以现实的对象为材料,还要考虑项目本身所能涵盖的知识面,考虑学生对所选项目的熟悉程度,必要时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项目的选取,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去主动发现身边的素材。在这里,我们以选取运用Java语言编写“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为例,经过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该项目,按其模块功能划分,可包括:“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界面”、“学生信息”、“成绩管理”等实训项目单,从而让学生明确实现该系统需要涉及到的主要Java知识点包括类的设计、Java数组和字符串、Filei/o文件操作、JavaSwing界面开发,JDBC数据库操作、异常处理等。这样,就把Java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了串联,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贯穿该系统的开发,始终围绕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学生在学习每一章节时都能够明确其功能和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项目开发中去。考虑到该系统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完成后即能投入实际使用,因此,该项目的选取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能够充分驱动学生对Java语言的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2Java项目的分析与任务分配

项目提出后,应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由学生分析完成该项目需具备的知识能力,然后由教师讲解必要的知识点,根据具体项目的不同,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设备,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方案。若项目较为复杂,可将项目划分成若干子模块,由教师确定各子项目模块的总体要求及设计标准,由学生以分组为形式进行子项目的分析和讨论,项目开展的每一阶段,都须以组为单位提交标准化、规范化的阶段性文档,并要求组内成员执行严格的文档评审机制。在项目设计与任务分配时要力争做到低耦合、高内聚、降低项目模块间的耦合程度,从而获得较高的模块独立性以利于任务的分配。以运用Java创设“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为例,在对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功能设计,可将该项目系统划分为“管理系统登录模块”、“学生信息模块”、“成绩添加模块”、“成绩查询与修改模块”、“成绩打印模块”等,对于各子项目模块的分配可根据项目的功能需求和具体的项目任务以分组为单位进行划分和下达,各分组制定实施方案,确定各任务模块的设计、编码、测试,并付诸实施。

3Java项目的完成与测试

项目实施的每个阶段都可以分为设计、编码、测试和文档等四个主要工作,各分组完成各自相应的任务,项目实施期间,学生要学会利用信息化工具进行查资料、读教材、互相学习交流来不断的修改和完善项目,使学生既达到了掌握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又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主导思想,教师仅对其中难点问题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帮助,协助学生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实施期间各分组应对各子项目模块进行严格的交叉测试,测试结束后,各分组提交所有相关软件及文档,由教师随机将软件系统交叉试用,发现错误,反馈给相关分组进行修改、完善。测试环节主要是使学生开发出的Java软件作品尽量与商业化接轨,要求学生掌握Java软件从制作到发行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软件质量意识,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4Java项目的评价与总结

Java项目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分组为单位进行项目作品的展示,点评项目的优缺点,并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对出现的优秀作品应及时给予表扬,并让学生进行自评和小组互评,相互吸取作品中好的理念和方法,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思路和行为,提高学生JaVa应用的各项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增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结束语

信息化技术以崭新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自由的知识、新颖的方法已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在信息化教学中运用“项目驱动法”对计算机JaVa编程语言进行现代化教学,使得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Java的教学过程中是积极的参与者,这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新的教学方法,变传统的Java“教学”为“求学”、“索学”,整个Java教学过程以信息技术环境为平台,以项目的合理实施为主线,学生按项目所需知识自主组织学习流程,可以说,这种Java教学模式的运用,使学生不仅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通过针对性的Java开发项目的实践,提高了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培养了学生善于钻研和勇于创新的实践精神。

参考文献

[1]田晓玲,现代教育技术下教学模式的变革[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2005(4)

[2]郑淑荣,项目驱动与非项目驱动的Java实验教学对比分析,教育科普,2011(9):61

环境设计的目的篇5

一、总则

第一条为了在发展化学工业的同时,严格控制新污染的产生,加快老污染的治理步伐,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国家计委、国家经委颁发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一切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的化工建设项目,包括利用外资、中外合资、合作项目和引进项目(以下统称化工建设项目)。

第三条实施化工建设项目除执行本规定外,还应当执行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标准的有关规定。

第四条化工建设部门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关于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的审批制度和防治污染及其它公害的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

化工建设项目要积极进行三废资源综合利用、保护和合理利用国家的自然资源。对于技术成熟、确有经济效益的综合利用措施,必须同防治污染及其它公害的措施一样,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在勘探、开采化学矿山时,必须按照国家矿产资源法规的有关规定,执行“综合勘探、综合评价、综合开采、综合利用”的方针。

第五条化工建设项目必须符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化工建设项目要采用无三废或三废排放量少的先进工艺,采用无毒无害,低毒低害的原料路线,采用技术先进,效率高的三废处理设施。凡是采用被淘汰工艺的化工建设项目,组织评审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单位不得同意其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主管计划部门不得上报或批准项目建议书和计划任务书。

凡是依托老企业建设的化工建设项目都应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条件下,同时治理企业的老污染。化工建设项目投产后,排放的污染物必须达到国家或地方标准。

第六条化工系统各级计划、基建、财务和物资等部门都应按照本规定将化工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纳入计划,计划部门必须将计划预安排的化工建设项目及早通知环境保护部门。各级化工环境保护部门是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要从前期准备工作入手,会同有关部门完成以下工作,并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情况。

1.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预安排和审查环境影响评价费用是否合理。

2.按照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的规定,对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组织预审。

3.对承担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进行监督检查。

4.参与初步设计中环境保护篇章的审查,监督设计采用治理技术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5.监督检查设计与施工中的环境保护设施和综合利用设施是否落实和参与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工作。

6.监督检查化工建设项目正式投产后环境保护设施的运行和效果。

二、关于可行性研究阶段的规定

第七条化工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书与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在时间上要同步进行和完成。建设单位在上报项目建议书时,必须着手委托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做好环境影响评价的准备工作。

第八条建设单位在与环境影响评价单位签订环境影响评价的委托协议后,要为项目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创造条件,应按照协议的要求,向承担单位提供环境影响评价所必需的基础资料,并对基础资料的正确性负责;环境影响评价的承担单位必须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内容、深度,迅速开展工作,并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负责,必须对评价结论负责。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经过环境保护部门同意后不得擅自更改。

第九条为确保大中型化工基本建设项目和限额以上技术改造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其综合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必须由掌握化工行业生产工艺和污染物排放状况及化工单元操作方法,具备化学工程分析能力,并持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证书”的单位承担。建设单位在着手选择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前,必须报告化工部环境保护办公室。化工部环境保护办公室给予指导或建议建设单位做出选择。

承担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与项目所在地区环境影响评价单位搞好协作,发挥地方的优势,以缩短环境影响评价周期。

第十条小型化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由省、自冶区、直辖市化工厅(局、公司)、计划单列市化工局(公司)会同建设单位自行安排和选定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小型化工建设项目要保证环境影响评价质量,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的编审制度,主管机关的环保部门要严格进行“三同时”把关。

第十一条凡经当地主管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可以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的小型化工建设项目,应由建设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填写报告表,报送项目主管环境保护部门审查,再送交地方主管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后,方为有效。

第十二条环境影响评价费用应根据化工建设项目的评价工作量合理收取,不得任意提高收费标准。评价费用在项目可行性研究费用中列支。

凡因环境影响评价承担单位工作失误而引起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修改,不得再收取费用,凡由于其它原因引起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修改,可酌情补收费用。

第十三条由设计、科研、勘察等单位组成的化工部环境影响评价咨询服务中心及其成员单位,主要负责承接化工部门安排的或化工建设单位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任务,保证环境影响评价质量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在条件可能时也可承接化工系统以外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第十四条对从事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实行资格审查制度。

化工部部属科研、设计、勘察、大专院校等单位从事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需填写国家环境保护局编制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证书申请表》,由化工部环境保护办公室审批后,报送国家环境保护局,办理评价证书核发手续。

第十五条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编制完毕后,由建设单位负责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上报建设项目主管机关〔化工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化工厅(局、公司)、计划单列市化工局(公司)〕的环保部门进行预审,预审合格后再报地方环境保护部门或国家环境保护局审批。固定资产投资在2亿元以上或化工部直属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由化工部环境保护办公室或由其委托的单位组织预审,其它项目按照建设项目分级负责的原则,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化工厅(局、公司)、计划单列市化工局(公司)的环保部门组织预审。

负责预审的单位自接到建设单位提交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之日起,一个月内(表为半个月)提出意见。逾期没有提出预审意见的,则按同意处理。建设单位应将逾期生效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报送化工部环境保护办公室。

第十六条根据化工部建设项目现行管理体制,固定资产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含5000万元)或500万美元(含500万美元)以上的基本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及一些由化工部安排投资的小型基本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由化工部化工规划院评审,其中化学矿山项目,由化工部化学矿山规划设计院评审,其它项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化工厅(局、公司)、计划单列市化工局(公司)负责组织评审。

对报审的化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单位应组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会。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必须有主管机关环境部门预审意见的文件和地方环境保护部门的审批文件。没有上述文件的建设项目,评审单位不得召开评审会,计划部门不得上报或批准项目计划任务书。

第十七条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评审的要求如下:

1.提请评审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建设单位,必须在召开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会前一个月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报送组织评审单位同级的化工环保部门〔化工部环境保护办公室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化工厅(局、公司)、计划单列市化工局(公司)的环保部门〕一份。

2.化工部环境保护办公室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化工厅(局、公司)、计划单列市化工局(公司)的环保部门,在收到送审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后,要首先审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的内容、深度是否符合要求。评审单位要按照化工部有关化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内容和深度的规定和要求,审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中的环保篇章。

对不符合要求的,要提出意见,退回建设单位,转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的承担单位或环境影响评价单位进行补充、修改,待符合要求后,再重新报审。

3.评审单位在召开评审会时必须请同级化工环保部门派人参加评议,充分发表意见。凡是末经同级化工环保部门同意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不得批准上报。

三、关于设计、施工、验收阶段的规定

第十八条化工建设项目在初步设计阶段必须按照化工部的《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86)化基字第1066号〕有关环境保护篇章的内容要求,编制初步设计的环境保护篇章,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及其审批意见所确定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

第十九条对环境有严重影响的化工建设项目应采用成熟的三废治理技术。凡是有污染而又没有污染治理措施,或虽然有治理措施,但污染物排放仍超过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的化工建设项目,计划部门不得批准计划任务书,设计单位在接到设计任务后,有权向项目主管部门提出异议,未经最后确认,可暂不开展设计。

第二十条各级化工科研主管部门,在安排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科研任务和鉴定科研成果时,必须同时安排三废治理的科研任务,同时鉴定三废治理技术,在鉴定时,必须有同级化工环境保护部门参加。凡是三废治理技术不过关的科研成果,一律不得鉴定,化工建设项目的设计单位不得将其用于设计。

第二十一条化工建设项目的厂址、原料及工艺路线的选择必须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的审批结论作为依据之一,凡是对环境有严重影响的建设项目必须另选厂址或改变原料、工艺路线。

化工建设项目的选址与总图布置和三废污染防治措施应符合化工部的《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的具体要求。

第二十二条各级化工计划主管部门在安排和审查化工建设项目时,对与主体工程相关的三废治理和综合利用工程所需资金、设备、材料,必须同时列入计划,切实予以保证,不留缺口。在施工过程中不得以任何理由为借口,挤掉三废治理和综合利用的资金、设备、材料和施工力量。

第二十三条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必须在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审核会前一个月,将初步设计报到主审单位同级的化工环保部门或其委托的单位预审环保篇章;开会时主审单位必须请同级化工环保部门派人参加;办理批文时,必须征得同级化工环保部门的同意。凡是环境保护篇章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得批复初步设计。

第二十四条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做到文明施工,保护施工现场环境,如产生粉尘、烟尘、噪声、振动及废物,必须有防范措施,防止造成不应有的环境破坏。由于力所不及的原因造成了环境,待项目建成后,必须进行修整,恢复周围环境的自然面貌。

第二十五条化工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在向项目验收委员会提交项目竣工验收报告时,要同时提交《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报告》,说明环境保护设施的处理能力、试运行情况和技术经济效果。

第二十六条化工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必须有主管机关环境保护部门参加,对环境保护设施及其效果进行检查。凡是环境保护设施没有与主体工程同时建成,或建成后经过试车考核其治理效果达不到设计要求的项目,一律不得验收投产,也不得试生产,强行或变相投产的,要追究决定者的责任。

第二十七条设计单位应对已建成的环境保护设施进行回访,凡是已建成的环境保护设施,由于设计的原因不能正常运行或达不到环境保护设计规定的要求,设计部门应负责修改设计,建设单位不再付给设计费用。

四、附则

第二十八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化工厅(局、公司)、计划单列市化工局(公司)和重点城市化工局,在每年第一季度向化工部环境保护办公室报送当年度计划安排的化工建设项目数量、内容、环境影响评价任务的承担单位等资料,年终前要对在建项目的“三同时”执行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并将检查情况报化工部环境保护办公室。

环境设计的目的篇6

关键词: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监理

abstract:theenvironmentalsupervisioninprojectconstructionisintheprocess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measurestaken,guidance,supervisionandconstructionunits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behavior,canguaranteetheprojectputforwardinenvironmentimpactappraisalmeasures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andeffectiveimplementationofthe"threesimultaneity"reallyimplementsystem,whichcanpreventandreduceprojectprojectintheprocessofconstructingtheenvironmentalrisk,promoteengineeringprojectislocatedinrapideconomicdevelopmentandatthesametime,ensureenvironmentalqualityfrombeingdestroyed.thispaperdiscussestheenvironmentalsupervisionduringtheconstructionproject

Keywords:construction;project;Constructionstage;environmentalsupervision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工程环境监理是指监理单位受业主委托,依据合同和有关法律法规,按照“公正、独立、自主”的原则,通过工程环境监理的方式,进行施工期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实施工程环境监理可促进各项环境保护措施顺利实施,保障施工合同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合同条款得以落实,变事后管理为过程管理,有效控制工程施工期的生态破坏问题,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施工期开展工程环境监理非常必要。

一、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的涵义

提出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的初衷就是要改变哑铃式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模式,其是始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终于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重点在于对建设项目施工期间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使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达到全过程管理的模式。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的内容和实际情况,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可概述为:取得资质资格的环境监理机构受项目建设单位委托,依据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合同等,协助项目建设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单位提出优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议或措施,对建设项目配套环境保护措施或设施及其建设期间施工区域内的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确保建设项目在施工期间对环境的影响符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要求,为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提供重要依据。

二、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的作用

一是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单位从操作落实角度出发,协助项目建设单位优化环境影响评价各项措施,使环境影响评价更有利于操作实行;二是建设项目通过环境监理促使各项环保措施或设施得以落实,有效防止施工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三是协助项目建设单位确保“三同时”配套设施建设到位,确保建设项目顺利通过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四是满足建设项目投资者对专业服务的社会需求与国际接轨;五是有利于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转变职能,加强管理指导工作。

三、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监理措施

1、建设项目施工期准备阶段环境监理

(1)熟悉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设计文件,参加建设项目施工设计交底,掌握项目环境保护对象和配套污染治理设施环保措施,了解项目建设过程的具体环保目标,对环境敏感区点(如生态敏感区、水源保护区、人口密集的地区)作出标识,并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设计文件和现场情况提出环境监理建议和目标。审核工程设计生产规模、生产工艺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符合性;审核与工程相配套的环保设计图纸和文件,提出审核意见;审核环保工程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资质;审核施工单位提交的施工计划,对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施工方案中环保目标和环保措施及施工期环保制度提出审核意见,制定环境监理计划。

(2)对项目施工地及周围环境保护目标进行认真实地考察。实地考察的范围为项目所有施工区域,与项目施工影响的区域。实地考察根据项目工程设计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与建设单位共同进行。将各施工及其分包人的施工场地、办公场地、生活营地、施工道路、材料场、取(弃)土场、取料场、附属设施等,以及在上述范围内的活动可能造成周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区域,标注在环境监理范围图上,必要时采取摄影、摄像等方式记录。

(3)收集整理项目工程相关资料如:国土、规划、建设项目工程设计等的审批文件;当地工程建设的政策、法规资料、所在地区经济技术情况、建设条件的资料(包括当地气象、水文、生态功能区划等)等。

(4)审查施工单位提交的环保项目和污染治理设施及环保措施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施工进度计划,对施工方案中环保目标和环保措施提出审核意见,制定环境监理核查计划。

(5)审查施工临时用地方案是否符合环保要求,临时用地环保恢复计划是否可行审核施工单位的临时用地方案是否符合环保要求,临时用地的恢复计划是否可行。

(6)组织首次环境监理工地会议,提出项目环境监理目标和环境监理措施要求。

(7)审查施工单位的环保管理体系是否责任明确,切实可行。

2、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环境监理实施要点

(1)审查环保项目施工单位施工和安装资质,核查项目环保工程及污染治理设施设备,检查施工单位编制的分项工程施工方案中的环保措施是否可行。

环境设计的目的篇7

[关键词]化工环境监理环境风险

[中图分类号]X3[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5)-2-287-1

自2010年以来江苏省逐步推行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并先后了《江苏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技术指南(试行)》、《江苏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方案编写大纲(试行)》、以及各阶段环境监理报告编写大纲等规范性文件。通过近几年的试点,环境监理在落实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防止施工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帮助企业实现环境保护目标以及协助环境主管部门做好建设项目管理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化工类项目由于其自身工艺复杂、产污节点多,污染物排放量大,污染因子多,污染防治措施工艺复杂、投资大,对环境的影响较大且具有一定的环境风险等特征,往往是环境监理的重点行业。而在化工类环境监理中,环境风险、应急措施等方面的监理也是环境监理工作的重点之一。下面笔者就对化工项目环境监理过程中环境风险、应急方面的关注点发表点个人的观点。

1化工项目及涉及危险化学品企业的环境风险特征

(1)化工项目及涉及危险化学品的企业管线、设备发生泄漏,导致有毒物质泄漏可能对环境空气、地表水、土壤以及地下水造成影响;(2)涉及到危险化学品的管线、设备、装置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危险化学品、伴生有毒污染物质扩散可能对环境空气造成影响,污染的消防水外流可能对地表水造成影响,事故废水、污染物质渗漏可能对土壤、地下水造成影响;(3)生产的非正常情况、废水、废气等污染防治措施发生故障,导致处理效果降低、超标排放的污染物可能对环境大气、地表水、土壤、地下水照成影响。(4)化工企业易发生事故连锁效应和重叠事故,引发更大的环境风险。

2环境监理的定义及阶段划分

环境监理是指环境监理机构受建设单位的委托,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以及环境监理合同等,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进行监督管理的专业化服务活动,同时配合环境主管部门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根据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所处的不同阶段,可将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划分为三个阶段:设计阶段环境监理、施工阶段环境监理、试生产阶段环境监理。

3环境监理过程中各阶段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应急措施的关注点

3.1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是三个监理时段中最关键的一个时段,在此阶段将着重核查工程设计是否按环评及环评批复的要求、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落实了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应急措施的设计,主要关注如下几点:(1)工艺设计中是否落实了环评及批复中提出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比如紧急停车装置、切换阀等);(2)设计中是否有事故池相关设计,该事故池的容积、防腐、防渗、建设位置是否满足环评及批复的要求;(3)关注设计文件中关于事故状态下各类废水、雨水等的收集、切换措施;(4)对环评中要求做防腐防渗的区域进行设计文件审查,是否落实了环评文件提出的防腐防渗要求;(5)环评及批复提出的罐区围堤、装置区围堰是否在设计文件有所体现;(6)对厂区供电系统进行审查,一般化工企业均需要双向供电或备有应急电源,核查设计图纸及设计说明中是否落实了该要求;(7)对于环评文件中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备用措施进行设计审查;(8)对环评文件中提出的有毒有害、可燃气体等探测装置、报警系统进行设计文件审查;(9)是否按消防相关规范进行消防设计,报消防主管部门审核;(10)其他环评要求的风险防范措施、应急措施进行设计文件核查。

3.2施工阶段

针对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应急措施的监理,施工阶段主要监督检查是否按设计进行施工,记录其施工时间、内容;与建设单位、施工方、工程监理收集相关施工质量证明材料,参与环保相关工程的质量验收等,主要关注如下几点:(1)关注风险防范措施、应急措施是否同时施工;(2)土建施工中事故池是否按设计要求建设、对其长度、宽度、深度进行检查;(3)各类清污管网及其附件是否按设计要求铺设,对其走向进行核实,对地下管网进行影像资料记录;(4)各区域围堰是否按设计要求进行建设,对其建设过程进行记录;(5)对防腐防渗区域的施工进行影像资料记录;(6)设备安装、工艺配管时核查设计中的风险防范措施、应急措施进行同时施工落实并形成记录(包括紧急停车装置、切换阀、有毒、可燃气体探测装置、报警系统等);(7)事故池、清污管网是否进行试漏试压实验,是否通过工程监理的验收等;(8)对环评文件中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备用措施进行施工监理、核实建设过程中配备了双向供电或备有应急电源以及对环评中提出的其他风险防范、应急要求进行监理;(9)施工过程中静电接地、埋地进行关注和记录;(10)提醒建设方按照环评及批复的要求启动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11)关注建设方施工过程中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的风险(特别是改扩建企业),如发现建设项目土壤和地下水存在污染情况应进行相应的处置和及时向主管部门汇报。

3.3试生产阶段

(1)对于环评及批复要求配备的以及应急预案中要求配备的风险应急物资(比如沙土、堵漏材料、物料收容桶、麻袋、吸油毡、人员防护用品等)是否配置到位;(2)建议并协助建设方进行应急预案的演练,用以检查各类应急设施、措施的有效和可靠性;(3)发生非正常情况、环境紧急事件,及时汇报环境主管部门和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记录试生产期的环境事件(如果有的话);(4)提醒和协助企业制定应急监测制度等相关管理文件。

环境监理是贯穿于项目的整个设计、建设、试生产阶段的,根据化工类项目的本身特点,在不同的阶段针对各关注点重点开展环境监理工作,才能最大的发挥环境监理的作用,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1]朱京海.典型行业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2]华凤林、成杰.江苏省环境监理从业人员岗位培训教材[m].南京:江苏省环境工程咨询中心,2011.

环境设计的目的篇8

【关键词】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控制

中图分类号:tU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1-091-01

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控制,是指控制主体采取各种措施和途径,选择最佳的控制时机,将工程建设项目产生的环境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因此,必须在明确控制主体和控制时机的基础上,分析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控制思路。

一、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控制的主体

工程项目的建设涉及到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三个行为主体责任方。

建设方是工程的投资者,也是工程决策者,对设计方提出工程建设的要求,通过招标竞争选择最优施工方进行施工,因而在整个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建设方处于中心地位。因此,是否要考虑环境因素,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的权衡比较,重视环境利益的程度,都是由建设方在进行主体决策时所要全面考虑的。

而对于设计方,它是受建设方的委托,按照建设方所提出的要求合理设计,如果提出环保的要求,那么在设计上不仅要重视建(构)物单位设计和建造,还要考虑周围的整体环境,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不仅要满足建筑质量的要求,还要关心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不仅要适用、经济,还要注意美观,真正担当起建筑师的“龙头”地位。

施工方是通过建设方竞争招标选出的,由于施工阶段不可避免会产生环境影响,施工队伍的合理管理会将这阶段的环境问题减少到最小。因此,在竞争选择施工方时,将环境管理的条件纳入选择施工方的评价标准之一,包括对事故和紧急情况作出的反应以阻止或缓和环境影响,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案与措施针对场地环境问题等。

由此可见,设计方和施工方是为建设方服务的,建设方的要求和建议对两者任务的完成具有指导性意义,那么控制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任务就责无旁贷的落在了建设方。只要建设主体抛弃狭隘的部门利益,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出发,通过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协调环境因素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将环保因素作为选择施工方的重要条件,对设计方提出环境保护的客观设计要求,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就会得到有效的控制。

二、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控制的时机

工程建设的四个阶段是建设项目决策阶段、建设项目设计阶段、建设项目施工阶段和建设项目使用阶段,这四个阶段是相互衔接、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遵循一定逻辑程序并不断发展的渐进过程。对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控制也要贯穿在整个建设过程之中,但从环境问题的来源可以看出,通过在决策中将环保纳入综合决策,“防患于未然”,控制工程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避免今后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因此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控制的最佳时机在决策阶段。

(一)建设前期是环境问题的来源

为便于分析,借用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思想和学说,将工程建设项目划分为:建设前期、建设期和使用期三个子过程。其中,建设前期包括建设项目决策阶段和建设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建设期是指建设项目施工阶段,使用期是指建设项目使用阶段。显然,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在建设项目建设期和使用期。

其中,建设项目建设期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任何建设项目的施工,都会产生空气污染、噪声等问题,一方面,但这部分影响会随着项目建设完成,慢慢减少,是暂时性的影响;另一方面,这部分环境问题的治理,在建设期内,要同时建设治理污染的工程。

对环境影响最大的是工程建设项目使用期,这期间环境影响可分两类情况考虑,一类情况是工程建设项目的使用必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对于这类工程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大小的控制,只能通过在前期决策设计中,尽可能选择合适的地点和地区,以及人性化的设计,以降低对环境、对周围居民和使用此工程的人员的影响。另一类情况是由于前期决策设计的失误而造成的环境无谓的损失。由于一些工程建设项目在前期没有考虑可能产生环境后果,以致于在执行的过程中引发了大面积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个环境损失是完全可以通过前期详细决策和论证而避免的。

由此可见,环境影响的产生是发生在建设项目建设期和使用期,而环境问题的关键部分则在进行工程建设项目前期时就已经潜在产生了。

(二)项目决策阶段是建设前期的重点

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前期包括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而项目决策阶段是建设前期的重中之重。因为“如何建”问题是决策阶段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而后面设计阶段的任务,便是按照决策阶段“如何建”的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包括设计者根据决策过程中所提供的环保要求进行合理设计,从而将环境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陆雍森.环境评价[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2]胡汉明,梁晓星.环境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环境设计的目的篇9

【关键词】毕业设计;农业院校;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专业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作为一门边缘交叉性学科,其发展目标是解决不断涌现的各种实际环境问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已成为一门集自然、社会和技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工程学科不仅研究水、气、固废、噪声等主要环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技术和措施,还研究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探讨废物资源化技术,以及对区域环境进行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以获得最优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设置有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已超过300所。由于各高校的基础和重点学科存在明显差别,其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大多数理工科类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都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其本科生培养方案注重于对学生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我校的资源环境学院准备新设环境工程专业,在环境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不能照搬理工科类大学,一定要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并发挥现有优势,找准适合自己的立足点。

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始的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检验,也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毕业设计(论文)辅导环节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和研究观念,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传统;3.使学生在方案设计、材料调查与搜集、工程绘图、理论计算、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外文阅读、使用计算机、查阅文献、经济分析、工具书的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鉴于毕业设计阶段对于本科生培养的特殊重要性,本文就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设置安排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为我校环境工程新专业的建设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和理工科类院校不同,农业院校的环境类专业一般都源于土壤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学科,其本科课程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以土壤、农业化学和农业生态资源等专业的知识体系。因此,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安排上,也应与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所不同。从目前来看,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比较单一,重实验轻设计。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专业本科生毕业只有毕业论文可做,而无毕业设计的内容供学生选择。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一般建设较晚,在师资、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方面和工科院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在工程设计及应用的教学、科研方面,农业院校环境类专业的基础显得更加薄弱。因此,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尚难以开展对学生进行毕业工程设计的指导;同时,由于学生们受专业课程设置所限,他们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与工科学生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很多学生也不愿意选择他们感觉更为吃力的毕业设计工作。然而,目前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的去向主要还是与环保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相关的公司和企业,而诸如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监测站等事业单位现在大多都呈人才饱和状态,可接受的本科毕业生非常有限。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工程设计能力方面的弱势,在就业时与工科院校同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就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有必要通过毕业设计来加强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使他们能够具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基本工程设计基础和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我校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不利局面。

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未能充分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尚未充分体现农业院校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的优势。与工科院校相比,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专业的历史沿革、学科组成和行业特性上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竞争力,需要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上充分体现农业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照搬工科大学的方法,而应走有生态特色的办学之路,培养出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污染防护的人才。农业院校一般都具有生物、生态学科的优势地位,毕业生相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生态学知识。此外,当前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又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考虑让一部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时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的工作。这样一来可以发挥农业院校学生生态学基础扎实、生态知识结构较全面的优势,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二来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并适应市场需要,为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特别是农村地区环境评价的单位输送可用人才。

3.毕业论文(设计)立题与实际联系还不够紧密,约束性题目难以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由于教师设计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未能全部追逐科技前沿或来自于实际的工程项目,部分题目陈旧甚至经年不变,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旧知识旧问题,使得设计成果没有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这在一方面打击了某些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使得某些本来就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同学更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工作应付了事。

为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质量,进一步加强农业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在毕业论文(设计)的设置和指导上可以考虑以下的一些改进措施:

1.加入一些和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相关的设计类题目。由于目前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大多是在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受给水排水专业的影响较大。在水污染控制方面主要为排水管网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农业院校如果照搬工科院校的设计内容,由于专业基础所限,无法与之进行有力的竞争。因此,应在设计内容上着眼于和农村地区和农业环境相关的工程。如目前农村受污染地下水的治理和农村污水的处理都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相关的工程也建设了不少。可以设定一些如农村小型给水站或分散性生活污水处理站的课题。在处理工艺选择上,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条件,一般应选择操作较简单且成本较低的常规处理工艺,这样更符合农村地区的实际需要。比如用吸附工艺处理污染地下水,或用人工湿地处理畜禽类废水,都是可行的设计题目。学生经过这些设计工作的锻炼,将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从事农村环保治理的相关工作,不仅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可为农村环境的治理培养可用人才。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在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上也要考虑有工程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同时可以通过帮助青年教师去设计类单位进行工程实践等措施,提高他们的工程素养和设计能力,从而达到辅导学生的要求。

2.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体现资源与环境的紧密结合,设置适量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题目。工科院校的环境专业一般更侧重于各种污染治理技术工艺的开发与研究,对环境与资源的重视不足。农业院校则注重于从宏观侧面上分析环境与资源的关系,将自身对土壤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优势体现在资源和环境管理方面。为进一步体现农业环境院校学生在这方面的特点,有必要在毕业设计时通过设置合适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课题来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在当前对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其中主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做工作设计不同,由于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学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因此和工科院校学生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他们做的比工科院校的学生要更加深入,相关的知识结构也更加全面。为本科生毕业设计设置适当的环境影响评价课题,不仅发挥了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环境评价方面的一些优势,也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帮助。当然,这同样也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加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对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也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一个可取的方法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来保障本科生培养的质量。

3.将毕业论文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或课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环境工程专业由于本科就业的压力较大,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继续攻读本专业的研究生。对于准备攻读研究生的本科生,特别是已取得报送推免资格的学生而言,在本科毕业阶段通过完成毕业论文来得到一定的科研能力的锻炼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无需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保送生,可以安排他们尽早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在课题的选择上,应尽量从老师的在研项目中选取适当的一部分让学生来参与并完成,而不是只是简单的让本科生给在读硕士生打下手。根据笔者的经验,只要老师进行有效的辅导,并选取学生力所能及的课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本科生同样可以参与到实际科研项目中,并做出较好的科研成果,有些本科生的科研成果在高度上甚至不逊于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对于要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毕业生,也要尽早安排他们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老师要帮助学生按安排好时间,一方面要让他们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照顾到学生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两头兼顾。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有必要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进行适当的调整,提高毕业内容的多样性,加强其实践性,并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为培育出更多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治理的人才而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蒋展鹏.环境工程学[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5.

[2]刘恒明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7(1):121-123.

[3]齐向前等.不断提高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8):33-34.

[4]刘绮等.环境工程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改革研究[J].高教与经济,2008,21(2):18-22.

[5]徐微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科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2):141-142.

[6]沈连峰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办学特色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1,1(1):61-63.

环境设计的目的篇10

 

1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部分概述

 

1.1环境保护设计的重要性

 

施工组织设计是从工程的全局出发,按照客观的施工规律和当时所在地的具体条件,统筹考虑施工建设中的人力、资金、材料、机械和施工方法这5个主要因素,对整个工程的施工方案和技术确定、施工进度和资源消耗、现场布置和质量要求等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不论是建设项目施工组织总体设计还是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都要解决好整个施工的全面问题,安排好各方面工作的相互衔接和配套,为指导项目施工服务[14]。

 

施工组织设计的环境保护部分,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第6个主要因素,它是准备、组织、指导施工和编制施工作业进行环境保护计划的基本依据,是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必要环节之一。在对施工阶段进行统筹安排时,不仅要满足工程质量、进度等方面的要求,而且要对施工的各个环节提出明确的环境保护要求。在各个具体项目工程中,有针对性地提出环境保护措施,从而体现出施工组织设计的环境保护指导思想。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环境保护部分时要遵循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将环境保护的技术方法有机地体现在施工过程中,实现环保施工[15]。

 

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部分的目的是使工程施工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实现有组织、有计划、有秩序的环境保护活动,达到合理施工和环境影响最小的效果。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部分既是对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起到控制作用的总体战略部署,也是对某一具体工程中施工作业的环境保护起到指导作用的战术安排。

 

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部分是施工单位领导、职能部门在指导施工准备工作、全面布置施工活动、指挥开展生产工作、进行项目管理、控制施工进度的过程中实现环境保护的依据,是施工现场全体工程人员在施工生产活动过程中进行环境保护的行动纲领,对提高施工部分的整体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小环境影响、科学有效地完成施工任务具有重要的作用。1.2基础工作

 

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针对施工涉及面广、专业多、材料及机械种类繁多、需要协调的问题复杂等情况,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原始资料的调查、搜集和分析等基础工作。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部分的基础工作是按照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工作的安排进行的,需要进行资料的调查和搜集,通过实地勘察、座谈访问、查阅历史资料、采取必要的监测手段获得所需的环境数据和资料。一般要搜集的资料有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和其他自然条件等,同时也要了解项目所在区域的社会环境状况等。

 

1.3技术方案

 

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部分要搜集所需的环境资料,了解工程环境概况;分析设计资料,进行施工组织与环境保护研究;选择施工方案,确定环境保护的施工方法,提出施工整体环境保护措施;编制施工进度表,设置所需的环境保护机动时间;编制人工、主要材料和机械使用计划,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的要求;综合考虑环境保护要求,进行施工平面图的布置等。

 

1.4工作程序

 

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一般包括:工程概况、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各项资源需用计划、施工平面图及技术经济指标等。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部分内容根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合理安排环境保护组织设计内容。

 

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将对应的工作程序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是选择施工方案,审查设计图纸及进行现场调查,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现状调查,综合考虑环境保护要求,选择施工方案和施工方法;第2阶段是编制施工进度表,根据施工方案和施工方法,编制机械设备需用计划和材料、半成品构件需用计划,编制劳动量需用计划,在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时应合理考虑环境保护工作的时间要求,编制运输计划和施工准备工作计划;第3阶段是布置施工平面图,根据施工进度表和施工进度计划,结合施工组织调查资料和施工图纸,考虑场地环境现状和环境保护要求,布置施工平面图,确定技术经济指标与环境指标后,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审批。

 

2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技术方法

 

2.1环境概况

 

工程中的环境概况主要包括:

 

(1)自然地理概况:包括项目所在地的地貌归属、地形描述等。

 

(2)工程地质条件:包括项目所在地的地层构成、地质构造、地震烈度等。

 

(3)气象水文情况:包括项目所在地的流域归属、地下水现状、气候区归属、气象现状描述和降雨量等。

 

(4)社会环境状况:通过收集和分析项目所在地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对社会与经济环境进行分析。

 

(5)环境污染状况:包括项目所在地的空气、水、声、土壤等环境污染状况[16]。

 

2.2环境保护要求

 

施工方案选择的环境保护要求是根据项目的工程要求、施工能力、环境现状等情况,进行施工方法的确定和施工机械的选择。下面结合公路建设项目提出施工组织环境保护设计的要求[17—18]。

 

2.2.1施工方法的选择

 

确定施工方法时,应根据工程特点及环境等因素,在确定单项工程施工方法时就要认真考虑环境影响问题,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1)石方开挖。石方开挖有多种方法,通常采用爆破、机械挖掘等方法。针对石方开挖产生的环境影响,应采取措施降低噪声和振动,减少爆破飞渣对周围构造物的破坏,如可采用凿岩机湿法作业进行松动爆破方法及严格控制炸药用量。

 

(2)土方开挖。土方开挖通常采用大型挖掘机械开挖、人工开挖和爆破等多种方法。为达到环境保护要求,降低开挖带来的环境影响,开挖过程应确定开挖范围,施工机械在开挖范围内作业,并定时洒水,避让文物古迹,定点存放土方,土方坡面应及时防护,并做好弃土弃渣场的防护。

 

(3)路基填筑。路基填筑一般采用机械从取土场挖取土石方,经过施工便道运送到路段。施工过程中取土场选址应合理;施工场地和施工便道定时洒水;路基边坡防护工程,设置排水沟、沉沙池或临时沉淀池,出口处设土工布围栏。

 

(4)路面工程。路面施工采用路拌法和集中厂拌法加工路面基层材料,经过摊铺机配合平地机摊平,用振动机压实。面层施工是在基层上喷洒投油层,将热拌混合料运到摊铺路段,采用摊铺机整幅摊铺,使用压路机压实。施工过程中拌和站选址应合理,控制拌和站对环境的影响。减少摊铺过程的沥青烟,加强施工人员的身体防护,合理选择施工机械,降低噪声和振动。

 

(5)桥涵工程。桥梁施工需要开挖基坑,灌注混凝土。基坑开挖时应采取环境保护措施,降低河道水质污染,做好通道防渗。

 

(6)隧道工程。隧道施工需要进行钻爆作业、支护、注浆、清理施工残渣以及衬砌和防水层的施工。整个施工过程中应采取保护山坡的方式进行洞口施工,同时安装水幕降尘器,施工人员佩戴防尘口罩等安全防护用品,在隧道外设置沉淀池。

 

2.2.2施工机械的选择

 

确定施工机械时,根据工程数量和特点、环境现状及机械性能等因素,以对环境影响最小为原则,进行施工机械的选择。

 

(1)土方开挖。公路土方开挖工程量一般较大,通常采用挖掘机配合自卸汽车,推土机、装载机配合自卸汽车,并采用大型产运机、平地机、凿岩机等。选择机械时要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将机械产生的噪声、振动和尾气作为选择机械的因素之一。

 

(2)路基填筑。路基填筑时需要大量土石方,一般采用推土机、挖掘机、自卸汽车、压路机(静力式、轮胎式、振动式)和夯实机等。将机械产生的噪声、振动和尾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最小作为选择机械的因素之一。

 

(3)路面工程。根据路面工程所需材料和施工需要,通常采用自卸汽车、摊铺机、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稳定土拌和机、压路机等。在满足工程需要的情况下,根据路域环境现状,以对环境影响最小为原则选择施工机械。

 

(4)桥涵工程。根据桥涵施工特点,一般采用打桩机、起重机、挖掘机、施工船、钻机、架桥设备等。在满足工程需要的情况下,以对周围环境影响最小为原则选择施工机械,特别要避免机械漏油,以防止对水体造成污染。

 

(5)隧道工程。根据隧道施工特点,一般采用盾构机、隧道掘进机、钻机等。在满足工程需要的情况下,以对周围环境影响最小为原则选择施工机械,特别要使扬尘和噪声影响最小。

 

2.2.3施工进度安排中的环境保护考虑

 

施工进度包括施工时间进度安排和资源需用量进度安排2个内容,施工进度安排的环境保护应从这2个方面考虑。

 

(1)施工时间进度安排是根据确定的施工方法,计算工程量和劳动力需求量、计算各施工项目的持续作业时间,从而拟定施工进度的计划。选择施工组织方法时要注意考虑施工产生的环境影响的累计效应,并以环境保护最合理的方式确定工程的施工组织方法。划分施工段的环境保护原则是使施工产生的环境影响持续时间最短,并且避免不同工程施工产生的相同的环境影响反复出现。在满足工程需要的情况下,应把环境影响的持续情况考虑到施工段划分中,尽量减少环境影响的持续时间。计算工程量和劳动力需求量时也要估算当地环境容量和承载力,以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计算各施工项目持续作业时间中的组织间歇时间时,要充分减少施工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时间,以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最后根据解决施工产生的环境影响所需的时间来检查和调整施工进度计划。

 

(2)资源需用量进度安排包括劳动力、主要材料、主要施工机械和设备、临时设施、工地运输的需求量安排等。劳动力需求量决定临时施工营地范围的大小,应考虑其对当地产生的环境影响程度,以此作为劳动力需求量的考虑因素之一。主要材料是运输组织和布置仓库的依据,还应把仓库选址对环境影响作为考虑主要材料的因素。主要施工机械和设备在满足工程需要的情况下,还应把机械和设备产生的噪声及振动对当地的环境影响作为选择主要施工机械和设备的参考因素。在选择工地运输的方式时,以运输方式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最小作为参考因素之一。临时设施的设计,首先要考虑环境保护要求,然后再满足工程需要,如工地加工场要远离当地饮用水源并处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废水应集中处理,施工人员驻地远离野生动物栖息地,避免破坏当地植被等。

 

2.2.4施工平面图布置中的环境保护设计

 

施工平面图是施工过程中空间组织的具体体现,它表达了施工对象、施工条件、临时设施、管理机构等的空间关系。施工平面图内容包括施工作业现场、辅助生产设施、办公和生活等区域。

 

在施工平面图布置中,合理布置各区域,使环境互相不干扰。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避免破坏植被,远离动物栖息地,防止水土流失,少占农田。充分考虑水文条件,避免产生废水污染当地饮用水源和养殖水体。参考地质情况,避免泥石流、山洪造成财产损失;参考气象条件,将产生大气污染的施工项目布置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大气污染。在施工平面图布置中还要参考环境影响报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2.2.5综合评价中的环境保护指标

 

目前对施工组织设计的评价主要是从经济角度进行的,其评价指标主要是技术经济指标。技术经济指标分析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选择最优施工方案的重要依据。对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分析的目的,主要是论证施工组织设计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通过科学的计算和分析比较,选择技术经济最佳的方案。对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分析一般是以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组织平面图为重点,建立技术经济指标分析体系,如施工工期指标、质量指标、生产率指标、机械化程度指标等,然后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

 

施工组织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中,除了技术经济指标外,还应增加必要的环境评价指标,以体现环境保护的要求,使分析论证施工组织设计的指标体系逐步形成技术、经济、环境相互关联且相互统一的综合指标体系。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对象和条件的不同,可设立各类污染物排放、生态影响以及环境保护投入等指标。

 

3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部分的编制

 

3.1编制要求

 

(1)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部分的编制应主次分明、言简意赅、图文并茂。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应满足指导施工工作要求,符合施工组织原理和环境保护原则的要求。

 

(2)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部分的编制可以分为2种形式:①融入式,即将环境保护的内容和要求等融入施工组织设计各部分中,从而体现环境保护的要求;②独立式,即编制环境保护组织设计的独立篇章,提出整个项目施工的环境保护的内容和要求。

 

3.2设计内容

 

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部分内容时,无论采取融入式还是独立式的形式,都应在施工组织设计中体现出环境保护的内容和要求。

 

(1)工程概况。在工程概况中,应加强了解自然地理概况、工程地质条件和气象水文情况以及社会环境现状等。

 

(2)施工方案。在施工方法和施工机械的选择中,应体现环境保护的原则和要求。

 

(3)施工进度。施工时间进度安排和资源需用量进度安排,应考虑环境保护工作时间和环境影响最小的要求。

 

(4)施工总平面图。包括结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布置重点工程施工场地平面图以及其他施工场地平

 

面图等。

 

(5)主要材料、机械、设备使用计划。在安排主要材料、主要施工机械和设备、技术组织措施的计划时,应考虑环境保护和环境影响最小的要求。

 

(6)工程质量控制与施工组织保证措施。提出环境保护改进措施等。

 

(7)施工组织设计评价指标。除体现技术经济指标外,还应有必要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8)施工组织设计优化方面。除施工方案优化、施工进度计划优化、施工平面图优化外,还应考虑环境保护方案的优化[19]。

 

4结语

 

目前工程项目对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施工组织中环境保护内容应成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施工组织设计不仅要统筹安排施工企业生产的投入、产出过程,更要承担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本研究依据国家的相关法规和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原则和要求,论述了施工组织环境保护设计概念;建立了施工组织环境保护设计方案的基本框架;是出了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部分的编制分为融入式和独立式2种形式;研究了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工作程序和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技术方法;结合公路建设项目提出了施工方法和施工机械的选择、施工进度安排、施工平面图布置、评价指标体系的环境保护内容和环境保护要求等。施工组织设计是各项工程建设施工的科学指导,是工程施工管理的纲领性文件,进一步完善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和要求,不仅是环境保护的要求,也是施工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郜风涛,曹康泰,王玉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释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2]董小林.公路建设项目全程环境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3]袁玉卿,董小林.公路建设项目施工期全程环境管理[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