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4:58

科技创新的发展篇1

1.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不够,产品单一

农业科技创新的风险较大导致商业银行缺乏提供贷款的动力,往往只有那些纳入国家计划以及财政资助的项目才有可能获得银行的青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融机构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的积极性。目前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主要是针对流动资金贷款等短期小额贷款或者是针对大项目大企业的长期贷款,缺乏为农业科技中小企业服务的个性化、多样化的信贷品种,缺乏对种子期和创业期的农业科技企业的信贷服务。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企业发放贷款时,抵押物仍以土地、厂房为主,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农产品抵押贷款等抵质押方式由于抵押物的流动性限制,其发放规模有限。

2.配套中介服务跟进不及时

即便一些银行有心推出一些新的金融产品,对农业科技创新实行贷款支持,缓解其贷款难问题,但因缺乏配套服务中介机构,新的贷款品种难以推广,从而制约信贷投放。例如,农业科技企业的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对资金投入不足的农业科技型企业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融资渠道,但由于目前农业知识产权评估和交易机构普遍缺失,农业科技知识产权存在评估难和处置难问题,加之相应的风险防范和保障机制不完善,因此,金融机构对该类农业科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积极性不高,导致金融机构与企业无法完成信贷投放。

3.保险机制不健全

由于农业的弱质性,所以农业保险一直是保险的一个短板。农业保险本身比较特殊,对政策非常依赖。目前我国农业方面的保险还很不完善,涉农保险产品严重匮乏,没有完整的系统,过分依赖政府补贴等缺陷使得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很多方面几乎没有涉及,大都对农村的种养业提供保险,对农业科技创新不曾问津。而且农业保险资金来源单一,商业性保险公司和私营保险公司参与不多,极少筹集农业科技保险资金,很难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支持,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与分担作用尚未发挥出来,再加上农业保险补偿范围认定较难,缺乏重大自然灾害补偿机制等问题,我国的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缓慢,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与分担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4.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未形成整体合力

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没有形成整体合力,配套建设有待完善。目前由于某种信息交流不畅、沟通机会少等原因,金融机构与农业科技部门之间缺乏信息共享和支农共建平台,金融机构与科技农机、农技等部门联系较少,对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及前景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对农业科技企业的经营性质和经营风险缺乏掌握,农业科技部门对金融部门的信贷管理制度缺乏相应的认识,导致这些部门与金融机构衔接少、配合少,影响了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

二、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1.完善农业科技企业贷款标准

银行业监管部门需完善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指标体系与考核方式,制定出适应农业科技贷款的监管标准,从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农业科技贷款力度。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自身要制定符合农业科技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办法,根据市场原则,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具体而言,金融机构需降低贷款的门槛,简化贷款的流程,提高授信的额度,建立适应农业科技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从而满足农业科技企业研发、推广、应用过程中的信贷资金需求。

2.加强金融产品创新

根据农业科技创新融资需求特点,金融机构需

加强对新型融资模式、信贷产品及抵押方式的研发与推广。对于具有稳定现金流和稳定物流的农业科技企业,金融机构可考虑对其发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信用贷款等;而对于处于成熟期、经营模式较稳定、经济效益较好的农业科技企业,应鼓励金融机构优先对其给予信贷支持,简化审批贷款的程序。同时,金融机构需扩大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规模,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股权质押贷款业务,综合运用各类金融工具和产品,开展信托、信贷、债券、投资、保险等多种工具相融合的一揽子金融服务,提供包括票据融资、委托投资、风险保障等一系列金融服务,做好农业科技企业从初创期到成熟期各发展阶段的融资方式衔接,满足不同农业科技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银行也可以充分挖掘供应链的融资价值,根据涉农科技企业的订单设计贷款品种,按照订单量发放贷款。

3.创新金融组织形式,跟进配套中介服务

为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增加农业科技贷款的积极性,政府等部门可以创新金融组织形式,开展科技部门与银行之间的科技金融合作模式,跟进配套中介服务。政府可依托国家高新区等科技型企业聚集的地区,在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强监管、防控风险的基础上,建立科技贷款公司,通过风险补偿、担保业务补助等增信方式,鼓励和引导银行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建立适应农业科技型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和差异化的考核机制,从而实现银行与农业科技企业的双赢。另一方面,政府应充分发挥各类创投基金以及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农业科技创业投资联盟、技术转移机构等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及投融资载体的作用,培育农业科技企业发展壮大。

4.扩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范围,发挥保险的保障及风险分担作用

保险公司应探索适合农业科技创新的保险产品,将科技育苗、农作物、农业机械及标准化养殖、畜牧品种改良等涉及的农产品纳入农业保险范畴,鼓励发展以产品订单为依据的跟单农业等保险品种。政府需加大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和补贴比例,从而充分调动保险公司的积极性。对于企业和保险公司都较为担心的农业大灾,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保险公司亏损有效补偿机制,进而弥补保险公司承保农业科技项目的风险损失。另一方面,政府可以扩大农业保险的险种与覆盖范围,增加农业保费补贴、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完善农业再保险体系,逐步建立农业大灾风险转移分散机制。同时,政府应规范农业科技行业的保险市场,严打农业科技保险市场的不法行为,切实保障农业科技的合法权益。

5.整合与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

科技创新的发展篇2

关键词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科普创新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5)140-0148-02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与行业的发展,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强弱。而创新作为一个民族及国家文明进步的灵魂,也是科技水平能否提高的重要制约因素。作为传播普及科学知识,展示科学技术成就的场所,科技馆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自然也离不开科普创新。

1管理创新是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科技馆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跟随科技发展的脚步,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以管理创新为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发展动力[1]。科技馆的管理创新着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管理思想上

管理,从本质上看,是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实现各项事物与行为的和谐,因此,实现管理思想的创新,能够带动管理方式及管理制度的优化创新,从而促进科技馆管理水平及管理效率的提升。

现阶段随着科技的日趋成熟,世界已进入全球化及信息化时代,时代的发展对科技馆的管理及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管理思想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趋势。在这种背景下,科技馆只要实现管理思想及理念的创新,紧密跟随科技发展新潮流,不断完善科技馆管理及服务的流程,才能切实提高科技馆的管理及服务水平,从而为科技馆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1.2管理制度上

社会企业的发展需要制度的约束,而科技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管理制度的优化创新。现代社会的市场及社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资源的竞争,而管理制度的创新又是有效提高人才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传统的科技馆管理上,侧重点放在被管理人员的行为约束上,不利于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创造发挥,管理制度陷于僵化,阻碍了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科技馆要吸收原有管理制度的精华,对管理制度加以创新,建立新型的适应新时期发展特征的管理制度,从而为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2]。

1.3管理方式上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证明,完善的生产关系有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科技馆的管理上,管理方式的创新就是优化生产关系的体现,通过管理方式的创新,更好地落实管理制度,从而促进管理效果的提升。在知识经济时代及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科技馆的原有管理方式不够灵活,需要根据新形势及时拓宽管理思路,探索新型的管理方式,达到一种和谐高效、稳定有序的管理效果。

可以说,管理方式创新是科技馆管理创新的必经途径,科技馆在管理方式上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吸引高素质人才投身科普事业当中,为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2科普展品创新是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保障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科技馆科普展品的内容及形式有了更高要求,科技馆做好科普展品创新,是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3]。要做到科普展品的创新,需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

2.1对传统科普展品的内容及形式加以改进

科技馆的科普展品一方面是科技馆的重要标志,彰显了科技馆的馆藏魅力,另一方面在展品内容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甚至存在科技馆在展品类型上想雷同的现象,制约了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效益的提高。科技馆可对这部分传统展品加以改进,一是对展品内容加以合理分类,采取插花布置,二是在展品形式上着力实现创新。对科技馆中的一些传统但重要的展品,如造纸术、蒸汽机及其工作原理的展示方式上,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实现图像、视频的多方位讲解,避免单人讲解造成的简单枯燥,从而引起观众的参观兴趣,培育新的展品热点,在促进人们对展品加深记忆的同时,又有效提高了科技馆的社会效益。

2.2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及我国科技成就,做好展品创新

进入新世纪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型科技产品不断涌现。基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我国也相应地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主张借助创新,建立创新型国家。针对一些高新技术,科技馆要发挥自身的职能和优势,立足于科技发展前沿,将各类科学技术及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既能够被观众广泛接受的,也能够深入浅出地揭示出科学原理的科普展品类型,从而及时把最新的科学技术科研信息传递给社会公众,提高社会公众的科普水平。

2.3实现展品宣传及展示方式的创新

科技馆的展品宣传及展示方式现阶段还较为单一,主要停留在传统的场馆展厅展示阶段,客观上对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效益的提升有所阻碍[4]。科技馆可以在固定场馆展览的基础上,通过定期举办特色馆藏展品会展的方式对展品宣传加以补充完善,也可以通过社会公众对展品加以评选的方式,提高展品宣传力度,对评选出的优秀展品加以汇集,举办科技馆之间优秀展品联合会展。一方面促进了科技馆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能够真正发挥出科技馆科普宣传教育的作用。

例如在世博会及园博会中,通过将各国的科普产品加以汇聚展览,使公众了解到各国的科技发展程度,并通过科技馆的说明介绍,深化了对相关科技馆的认识,有助于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再比如山东省科技馆,在引入了新的科普展品后,科技馆会与一些院校加强交流,通过展品流动巡展及展品进社区,入校园的活动,在使人们获取了科技前沿信息的基础上,提升了科技馆的社会满意度,促进了科技馆的持续发展。

3服务创新是助推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补充

科技馆在新的发展时期除了在管理及展品上加以创新外,服务创新对科技馆可持续发展也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科技馆服务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3.1服务理念的创新

科技馆的社会公益性导致科技馆服务人员在服务理念上容易产生“等”的思想,服务缺乏主动性。随着时展,我国在社会公众科普服务理念上有了明显的转变,此时科技馆在服务理念上如不随之加以及时转变,会极大制约科技馆的持续稳定发展。在科技馆服务理念上,要实现由“等”到“请”的创新,从而真正发挥科技馆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5]。

3.2服务方式的创新

服务方式的创新,就是指科技馆要实现服务方式的单一化向服务类型的多样化的转变。在科普形式上要加以推陈出新,在宣传力度上也要加大,并通过多渠道的科普宣传,不断实现服务方式的创新发展。

例如山东省科技馆的科普下乡活动,就是新型服务方式的有效尝试,此外,在农村地区开设科普宣传点,也是实现服务方式创新的有益探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技馆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观众加以互动,比如网络调查问卷,让观众评选馆藏中自己最为满意的科普展品,并抽取若干观众,赠送一些科技展品模型,充分激发人们的参与热情。

4结论

本文对科普创新中的管理创新,展品创新及服务创新在促进科技馆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探究,并就如何做好这三方面的创新进行了分析,目的是为了在实现科技馆持续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科技馆在科普知识普及、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建军.关于推进科技馆可持续发展事业的若干思考[J].才智,2014(21):343.

[2]吴海玲.创新――现代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灵魂[J].海峡科学,2012(7):51-53.

[3]柏劲松.浅析促进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几点要素[J].科技创新导报,2014(6):209-210.

科技创新的发展篇3

关键词:企业发展科技创新建议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270-0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再没有什么力量比科学技术更能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如此之大的推动作用。归根到底,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表面上它体现在产品的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上,实质上直接关联着企业的生产、市场、生存、发展,间接关联着企业所在地区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以及所在行业的市场平衡。经济支持科技创新,科技出成果、出效益丰富经济,科技与经济的相互融合及相互支持,是社会快速进步的必须也是必然。因此,企业必须牢牢掌握科技创新的主动权,才能立足行业,走向市场,谋求生存和发展。

一、科技创新的内涵

科技创新概念目前在国内引用频率极高,但对于科技创新的内涵大多没给出充分阐述,这就有必要从指导实践出发,多层次、多角度对“科技创新”的内涵进行界定。否则,容易导致“科技创新”的“泛化”,使本来就十分有限的创新资源趋于分散,导致真正的科技创新得不到有效的集中支持。

总的来看,我国学者对科技创新的内涵说法不一,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之处。相同点是:普遍认为科技创新最核心的特性是科技创新者拥有科技知识产权;科技创新者在创新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不同之处:(1)对科技创新的定位认知有差异。(2)对科技创新的主体认知有差异。(3)对科技创新的外延认知有差异。(4)对科技创新中“科技”的认识有差异。

笔者认为,科技创新在学术研究领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与外延与某一国家在一定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密切相关,理解科技创新的内涵首先要正确理解科技创新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其次要考虑我国基本国情、技术发展水平现状和战略目标。再次要把握不同层级政府的职责定位、产业特点和企业规模及企业现有创新能力的不同。理解科技创新内涵,还要将科技创新与政府、企业各自的职能相联系。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衡量企业科技创新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是取得市场的认可,为企业带来利润。从政府层面或从国家层面看,科技创新最根本任务是国家竞争力的加强,其实质是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为国家利益服务的能力。无论是本国哪个企业科技创新取得成功,只要这种创新增强了国家竞争力,就应当予以鼓励支持。

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1.企业的内在动力要求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利益,科技创新往往会增强其市场竞争力,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利润。因此,利益驱使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成为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最主要的内在动力。此外,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者都具有企业家精神,他们内心渴望追求新事物,进行革新。这些企业内部往往形成一种对创新不懈追求的企业文化,成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

2.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经济的不断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也会不断变化,消费者会更多的追求新产品、新功能和新服务。这就促使企业为了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对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发展企业的生产力。

3.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引导作用,有责任通过科技创新来加速科学技术的进步。此外,科技的进步使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更是一个挑战,这些都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管理者重视科技创新,应对挑战。

4.自然资源及环境因素的变化要求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经济的发展造成自然资源的匮乏,加上原材料的运输成本不断上升,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加强,这些都对企业造成极大的压力,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及管理创新。

三、我国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企业及政府逐渐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企业的科技创新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自主创新不足,技术转移多于技术创新,二次开发多于原始创新。由于我国企业总体来说在规模技术基础和力量上都相对薄弱,而且原始创新开发存在投入大、周期长、技术难度大、市场难预测等因素,所以,企业在进行原始创新往往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以至于一些已经投入很大资金和精力的项目最终流产。因此相当多的企业都是采用二次开发的形式而不是原始创新,先由高校、科研院所提供小试技术或成果,再由企业建立中试装置进行二次开发进行中试放大或消化吸收,最终运用到企业的大生产中从而将风险控制到最小。

2.自主创新质量不高产品创新多于工艺创新。企业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的创新和工艺流程的创新。在我国企业的创新类型中,产品创新多于工艺创新这在经济快速发展、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过程中的中国来说是正常的,特别是在体制改革中涌现出了大量的非国有企业,这些企业为了回避与实力相对雄厚的国有企业在传统产品市场的无效竞争和不必要的无序竞争,这些非国有企业的战略重点一般是在新产品新市场的开发上。但是这些工业企业在注重产品创新时,过分忽略了工艺创新,而工艺创新的严重滞后将会影响到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产品创新质量的保证,长期下去,可能不但会使得产业内的技术水平提高不多,而且还会使现有新产品也将失去竞争力,最后产品创新效益也将被工艺创新效益抵消,造成效益下滑。所以与产品创新相联的工艺创新也很重要,它能保证企业在行业的领先地位。

3.研发机构作用发挥不够,联合创新多于企业自主创新。独立进行自主开发应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机构的建立,标志着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经常化和持续化。

4.企业自主创新投入不足,和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投入强度是衡量产业技术密集度和技术先进性的重要指标。我国企业的技术投入少,只有四分之一大中型企业科技支出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较低,远远低于国际先进企业的水平。

5.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却不拥有高新技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迅猛发展,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增长。但实际情况是只有高技术产业而无高新技术。尽管有些企业能够生产高科技产品,甚至掌握高新技术,但很多都是没有取得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这样就处于比较被动的位置,没法取得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地位和控制权。

四、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企业要不断发展,进行持续经营,必须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只有永不满足,锐意进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力量的竞争。因此,企业应该重视科技进步,通过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开创企业发展的新局面。

1.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树立百年树人,培训为本的思想。企业需要人才。正如基普所言:“雇员的发展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需”。然而,如何造就人才却不能仅看管理者的个人意愿,而应看企业的需要。国外发达企业在选人用人之前,都要作详细的需求分析,加强人才培养,构建人员培训系统工程,立体、多维地开发人力资源。企业渴求人才,决不能寄希望于偶然的“慧眼识英雄”,而要建立自己严整、完备、有序的人才培训体系,确立既定的人才标准,对人员分档次、分阶段、有计划地选拔、培训、改造和提高,逐渐形成自己风格独特的人才队伍。

2.塑造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并被所有人都认可与遵守的共同价值观、经营准则、企业精神、道德规范等因素的综合。创新的企业文化即在企业文化融合创新的思想,将创新贯穿到企业家、科技人员等所有员工的思想中,使企业所有员工主动地去运用创新的方式来进行自己的任务,以此加强企业创新氛围。但是企业文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努力积累,所以企业必须将根据企业自身的宗旨、任务和发展方向,将开放、用于冒险、不怕失败的创新态度融合到所有员工和领导的思想中,经过长时间的精心培育形成的开放价值观。

3.遵守企业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企业创新是一个漫长而高投入的过程,它在专门的人才培养、人才储备、实验室实验材料和开发装备等方面,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其中还要经过多次的实验,结果也有不可预知性,面临很大的失败风险。所以,自主创新是一个客观的过程,企业要正视其发展过程,不可盲目跟从。

4.加大企业科研资金的投入。由于目前,中国企业大多数存在规模小、资金有限、无力研究大型项目等特点,政府应该鼓励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兼并,不断提高企业科研项目的发展规模。首先,要积极组织高校科研结构等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加强科研技术人员的培训与交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实现科研项目的共同开发和利用。其次,积极鼓励和组织同行企业间多种形式的科研技术创新。

5.完善企业的创新机制。调动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企业保持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企业应从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激励制度着手,制定有关创新的激励政策和绩效考评方法,提高创新成果的比重,根据其贡献大小对那些为企业自主创新做出贡献的员工给予不同程度的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奖励。此外,进一步完善对员工的学些培训机制。另外企业可以通过员工参与期权、技术入股等激励方式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企业员工培训学习方面,企业可以结合企业当前的发展现状与创新目标对科技人才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与培训,加强员工主动学习的意识,创造一个学习型组织和创新型组织的氛围,争取为企业培养出更优秀的创新人才。

总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就必须加强自身的技术创新,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加强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体系,对于现有的各种问题,要予以妥善的解决。企业的科技创新可以加快我国科技创新的总体进度,可以让科技的创新成果更好的运用于企业的生产,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这不仅是科技创新的真正目的,也是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汤达伟.论创新对创业型企业的重要性[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1)

[2]付庆周.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铁道工程企业管理,2003(2)

[3]王耀德.论技术创新的起源和动力[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科技创新的发展篇4

一、科学技术在国有林区应用的现状:

(一)林区人对科技作用的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林业普遍被视为是“靠天吃饭”的产业,“挖坑栽树”而已,有无技术,技术水平高低不是林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普遍林业科技投入及研究开发与应用很低,这种思想观念的主导支配作用导致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差。人的认识水平决定人的行为模式,正是由于人们长期对科技的认识不足,因而最终导致林业科技发展水平严重滞后。

(二)科技创新体制不健全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指标综述,科技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科技创新应以企业为主体,但我国的林业科技体制一直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主体,而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的科研活动往往与企业生产实际需要脱节,导致林业科技创新主体和供求错位。这种体制也决定了科技经费主要依靠国家的投入,企业用于科技投入的经费势必会非常有限。高建在分析R&&D经费结构时,将其分为三种结构类型:即R&&D经费来源结构,R&&D经费分配结构和R&&D经费使用结构,从科技经费来源结构上看,发达国家基本以企业投入为主,而发展中国家则以政府投入为主,占投入总额的80%左右;从科技经费分配结构上看,发达国家主要分配给企业,而发展中国家主要分配给政府科研部门,均超过了50%以上;从科技经费使用结构上看发达国家主要用于实验发展上,这与发展中国家比较相似,但发展中国家用于基础研究的科技经费相对比较少。

(三)优秀林业科研成果少,成果转化率低

据有关测算,我国农业科技获奖成果的转化率仅有50%左右,大大低于欧美国家70%的水平,而我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低于农业,只有34%。林业技术储备不足,优秀林业科技人才缺乏,尤其是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和高层次经营管理的人才奇缺,直接影响了高新技术成果的研究及转化。一般来说,科技创新是一项群体活动,需要掌握各方面知识和技术的人员联合行动。

二、林业科技创新的特征

(一)林业科技创新具有典型的公益性

由于林业生产和林业科技的特殊性,林业科技创新是典型的公益事业,而这一特征主要由林业、林业科技创新及创新技术的采用等特性所决定。第一,由于林业生产具有山区性和偏远性等特性,因此,我国林业生产单位相对较小,一般都以林场和采育场为主,因而不能像工业企业那样进行大规模的生产与经营。其次,由于区域行政区划的原因造就林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且气候、土壤等因素对新技术的普及都存在影响,因此,新技术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范围。这一点与工业生产上新技术的推广完全不同。在工业生产领域,世界上哪个地方的新技术基本上都可以在生产实践中按一定的模式使用。第三,林业科技创新既受经济规律支配又受生物规律支配,林业科技创新的运行还受自然力的影响,且由于林业生产周期较长,必然使得林业科技创新的周期和所需时间较长,一般至少需20年左右,在时序上相对落后于其它产业。第四,林业除具经济效益外,还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林业是公益性事业,具有生态、社会、经济等多种功能。第五,林业科技创新的潜在需求量比较大,但现实有效需求却明显不足。林业可持续发展呼唤技术创新,但我国的林业生产第一线却大都还是停留在粗放经营,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林业科技创新的推进步伐。

(二)林业科技创新受需求和供给矛盾的双重约束

林业科技创新离不开主体、资源、信息等诸多发展条件,其中最重要、最经常起作用的是主体。现阶段主体主要由政府、林业科技机构(林业科研单位和林业高等院校)和林业生产单位组成。这三种主体的需求与能力,构成了林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和主要内容。林业生产单位作为林业科技的需求主体,但政府作为林业科技经费、科技体制、技术政策等方面的提供者,也是林业技术供给主体。林业科技创新过程可简化为技术需求主体和技术供给主体双向互动过程,需求是创新的动力,而供给是创新技术价值的体现。现在的问题是,林业技术创新受需求不足与供给不足的双向约束,严重阻碍着林业科技创新。因此,必须解决林业科技创新过程中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林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三)市场机制制约林业科技的持续创新

林业科技创新的公益性特征决定了市场机制无法保证林业科技的持续创新。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如果将大部分林业科技机构的创新活动交由市场机制进行调节,则由于难以实现创新收益而将使创新机构面临经费短缺、成果转化率低的困境,从而不能有效地对资源或需求就林业技术进步的诱导做出积极的反应,严重阻碍林业科技的持续进步。同时也正是由于林业科技创新的这一公益性特性,使得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市场失效问题不可能完全通过专利制度来解决。

三、实施林业科技创新的建议

(一)林业科技创新战略构想

1.政府行为创新战略。政府在科技创新投入、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优惠政策设计和操作、科技体制和制度改革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包括三方面相互联系的内容:一是政府在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中的投入与参与;二是通过建立和健全必要的、完善的政府职能和行为,强化政府的作用;三是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体系、组织建设和环境优化等推动和促进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

2.主体行为创新战略。林业科技机构(林业科研机构和林业高等院校)是林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政府是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林业生产单位是技术需求的主体。然而,在当前林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着创新的三个主体互相分离的问题,这与林业科技创新、林业科技发展及林业的可持续经营的客观需要极不相符。因此,林业科技创新首先应从体制、制度入手,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将林业科技机构定位到科技创新主体的位置上来,并从制度、政策和法律、法规等方面对科技机构给予必要的支撑,使宏观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技术政策适应于科技创新主体的要求,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林业科技机构持续性的自觉行动。

3.系统创新战略。在林业科技创新与科技发展进程中必须实施系统创新战略。即在林业科技创新中应注重改革、创新、发展协调化;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主体、创新主体、需求主体一体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系统化;林、科、教和产、学、研结合化;科技、经济、社会紧密化。系统创新应把科技、教育纳入经济发展的轨道,加大科技投入,并将科技投入视为生产性投入,从而不断提高林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和林业科技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强化林业科技的竞争力,促进科技健康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的发展篇5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中农民素质偏低

农业科技成果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农业科技成果只有和农民相结合才能够真正运用到生产之中,进而真正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我国的广大农民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比较低,运用新技术以及掌握新技术自身的能力也有所欠缺。我国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比较低,有一些农民是半文盲或者文盲,还有一部分农民仅仅拥有小学文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中,高学历的农民很少。很多青少年都为了挣钱而外出打工,这一情况使得农业生产者的整体素质继续下降。广大农民对于农业新技术领会的能力以及掌握的能力比较低,这些严重阻碍了农民对于农业科技成果进行正确接受、认识以及运用。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问题的对策

1.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要改革创新体制

我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我国人口组成结构中,农村人口占到了大多数,这一个基本国情已经决定了党和国家必须要注重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好农民问题、农村问题以及农业问题,这已经成为了党和国家开展各项工作重点内容,国家领导人已经明确指出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必须要依靠投入、依靠科技、依靠政策,最终还是要依靠科技来对问题进行解决。因此,必须要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的科技创新体制,在科研机构方面必须要将行政体制所导致的部门分割、学科分割以及地区分割重复设置的局面进行打破,充分利用具有创新优势的地方科研资源和中央科研资源,进而建立健全一种优势互补、联合协作以及合理布局额的面向现代的农业发展思路,健全具有很强国际竞争能力新型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的体制。

2.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要培养新型农民科研人才队伍

想要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要求必须要将农业科研资金投入的机制进行改革,建立起将政府投入作为主导,民间资金积极投入的一种多元化农业科研的投入机制,在保持我国政府对于科研财政拨款这一主体地位的时候,积极制定出相关优惠的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和企业对于我国农业科研活动来实施投资。除此之外,还要将现有农业科研人员生活待遇以及科研条件进行改善,保证他们能够踏踏实实进行科研,与此同时,还要将现有农业教育的机制进行改造,按照新产业需求以及新技术需求,造就一批创新型、高素质农业科研队伍,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培养一批学科的带头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技术专家以及科技企业家,进而将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能力不断提升。

结语

科技创新的发展篇6

1.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海洋科技创新一方面导致了新兴海洋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另一方面改造、提升了传统产业并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所谓海洋新兴产业,是以海洋资源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和由此带动且服务于其开发利用需要为背景的、产业演化形成期进入成长期的海洋产业。海洋科技创新是海洋新兴产业的产生的基础,尤其是海洋科学研究的积累和关键技术的突破。海洋新兴产业相对传统海洋产业而言,是科学技术进步积累和技术集成开拓了海洋资源利用的内容所形成的参与。

根据国内外海洋开发的实践和海洋高新技术储备的领域和强度,沿海地区的海洋开发在海洋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海洋化工及海水利用、海洋生物制品、海洋环保、海洋石油、海洋能利用以及海洋服务业等领域均出现较大的进步,从而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在这一过程中,尽管海洋捕捞、海洋运输和海洋盐业等传统产业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逐步降低,但在海洋科技创新对其改造、提升中,仍保持自身较大的发展。而海洋新兴产业依托于丰富的资源和海洋科技不断的创新,其发展迅猛,具有更大的真正潜力和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海洋科技创新对沿海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现代的海洋产业是融多行业、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包括复杂的结构和众多的分支,它的再生产过程同样包括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的过程。有些海洋产业可以形成较长的产业链,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投资回报率。有些海洋产业与陆地产业的再生产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可以联动陆地经济。海洋产业的纵向发展既为上游产业提供市场,拉动其发展,又为下游产业提品,推动其发展,并促进其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如发展海洋造船、航运业,可以带动港口建设、以港兴市,带动沿海的工商业和城市发展。这就是说,海洋产业具有增长快、效益高、涵盖面广、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的特点。一个海洋产业就可以带动几个产业的发展,一个大的工程就可以带动一个区域的发展。因此,由海洋科技创新催生的海洋新兴产业不仅具有很高的科技内涵,更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科技、经济、社会三重价值的载体。这种可以迅速放大的价值优势对沿海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和带动是传统产业无法比拟的。

3.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开发与保护并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样重要。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处于中心地位,经济效益毫无疑问成为关注的重点。但是在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产业发展中,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资源衰退问题也是必须关注的焦点,海洋环境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社会问题。海洋环境问题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由自然界的活动引起的海洋环境问题,如台风、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自然灾害;二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海洋环境破坏与污染问题。这两种海洋环境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海洋科技创新。如海洋生态环境应用基础性演进领域的创新、海洋环境污染预防和控制技术的创新、海洋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的创新、入海污染物处置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对海洋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4.海洋科创新对维护国家战略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在维护国家战略利益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家战略利益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民族兴旺大计。海洋国土完整与拓展,以及国家安全,都关系到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生产与发展空间的维护与扩展。这是涉及维护国家现有生存空间的完整,以及未来生产空间的拓展的一个战略性问题。而在这其中,海洋科技创新的作用十分巨大。例如,在海洋调查、极地考察与国际海洋法研究方面的海洋科技创新,可以为国家解决与邻国领海、岛屿归属权争端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为国家开发利用公海大洋、南北极资源提供关键的科学知识与技术支持。

二、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

对科技创新的战略需求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也不断推动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向前发展。作为新兴海洋产业,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对科技创新的战略需求如下。

1.海水增养殖技术

优质种苗培育技术,选择适宜养殖的优势品种。种苗培育必须大力引进适合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的国内外优良品种,用生物工程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多倍体技术开展名特优新品种的繁育,培育优质高效、抗病害的养殖品种,提高优良品种普及率。主要养殖品种原种保存、提纯复壮和良种选育研究。建立原种种质库和原种自然繁殖保护区;养殖方式多样化研究,完善筏式养殖、网箱养殖、底播养殖等不同养殖方式的技术和设备研究。间养、混养、轮养等对养殖空间进行生态科学利用技术和理论研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海水养殖生态技术研究,包括海水养殖容量的研究和养殖区生物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工厂化养殖技术和设备开发研究等;海水养殖病害防治,要加快引进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加强预防研究,从养殖容量、水质控制、药物饲料、苗种繁育等环节入手,控制鱼、虾、贝、藻病原体的发展,建立以防为主的病害防治体系;海水养殖病害快速诊断技术和高效无公害无残留防治技术;加强养殖病害防治药物研究,以研制无公害高效新药物为主。

适合放流苗种选择研究,在稳定并逐步扩大中国对虾、金乌贼、海蜇等现有品种的放流规模,积极探索日本对虾、魁蚶、梭鱼、梭子蟹等放流品种开发试验;苗种放流、底播海区选择研究;苗种移植技术的研究;投放人工鱼礁,建设人工渔场技术研究。

2.水产品精深加工以及海洋生物制品开发利用技术

水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和高附加值技术开发研究;建立优势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体系,开发研制水产品深加工系列化产品和加工设施、设备,配套完善技工生产线,提高水产品加工利用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原理和手段,建立水产品产业资源研究和技术开发体系;开发研究具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出口创汇率特点的产品;对加工机械、包装材料以及调味品等相关配套的研究开发;高档鱼、虾、贝、蟹及海参、鲍鱼等海珍品的保鲜保活技术研究;冷冻调理食品开发技术、鱼糜以及鱼糜制品加工技术研究;即食海参、海参口服液等海珍品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开发技术,海洋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优化技术、海洋药物研发技术、海洋生物功能基因开发利用技术、海洋生物酶技术、海洋生物材料开发技术、海洋生物表面活性剂开发技术、海洋农用生物制剂开发技术;海洋抗肿瘤化合物研究,海洋活性物质研究,鲨鱼软骨素、胶囊制剂研究,海洋多糖、寡糖的应用研究以及产业化;海洋生物酶应用于医疗方面的研究等。

3.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加大海水增养殖良种推广工作力度;海洋药物开发产业化;海洋寡糖生物农药推广及产业化;海洋微生物农药研制推广及产业化;新型海洋寡糖饲料添加剂推广应用及产业化;利用海参精深加工技术开发出的多种海参制品,进行扩大产业链条,完善推广、流通、贸易等服务环节实现产业化运行;拓展新型海带高附加值产品应用领域,完善流通环节实现产业化运营;应用和开发先进的水产品加工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引导企业和渔民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创造名牌产品。重点推广应用超低温制冷技术、烘烤和软包装技术等,通过保鲜加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海产品的质量。

三、科技创新有效影响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需求结构

大力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科技创新是关键。人类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从陆地走向浅海,继而逐步走向深海和南北极。从人类最早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方式———渔业和盐业,到海洋油气、深海矿产的勘探与开采、极地考察和深海探索等方面,都是伴随着海洋科技创新而产生的。可以说,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方面的突破与进展都是以相应的海洋科技创新所取得的技术突破密不可分。而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又大大增加了国家的食品自给供应,改善了人们生活水平与营养水平,为国家的食品供给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在海洋渔业资源日趋枯竭的状况下,随着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日趋成熟,海洋将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食品供应。

1.科技创新对海水增养殖需求结构的影响

科技创新对海水增养殖需求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海水增养殖业发展具有引领支撑作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新突破不断支撑海水增养殖健康稳定发展。如,中草药、疫苗、免疫增强剂等养殖新药代替抗生素预防防治鱼病、虾病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无公害系列养殖用药进入了产业化开发;开发研制了新的微波增氧消毒设备,提高了工厂化养殖循环水的利用效率;为建立生态养殖模式提供理论基础等。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海水增养殖业强有力的推动。二是随着“科技入户工程”的广泛开展和深入实施,海水增养殖业整体科技水平得到提升,整个行业的开发利用率得到提高。例如,近年来山东省大力开展了渔业“科技入户工程”、水产养殖规范用药科普下乡和新型渔民培训等活动,在2009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30余期,培训3.3万余人(次),统一编印健康养殖技术资料8000余份,有效推动渔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普及,提升了海水增养殖行业的科技应用水平,同时随着科技成果的应用,又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促进了科技创新的发展。三是通过科技创新,加强了养殖病害预测与防治工作力度。通过技术突破和革新,提升测报精准度,为海水增养殖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例如,山东省2009年组织200多个测报点开展了病害监测报告工作,测报品种涵盖了大菱鲆、对虾、刺参等26个优势养殖品种,测报面积接近1万hm2。设立了50多个省级直报点,对海参、凡纳滨对虾、大菱鲆、日本对虾、梭子蟹和乌鳢等六大养殖品种的病害的发生、传播情况进行了监测快报,监测直报面积2700hm2。

2.科技创新对水产品精深加工需求结构的影响

科技创新的发展篇7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创新过程企业应用与控制管理通信技术无线通信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创新过程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创新情况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微处理器的发展

计算机系统的核心是微处理器,目前微处理器发展进程中,最明显的是尺寸一直在缩小。当前处理器的微型化方面受制于量子效应等多个方面。从当前处理器发展的情况来看,紫外光源对处理器性能提升作用不大,主要是因为其波长短。实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微处理器的发展。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分组交换技术发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分组交换技术发展,采用分组交换技术对数据加以分割,并让其长度成为相同数据段,之后再在每一段数据前加入相关的信息,标识数据发送位置,之后再按照该标识来对数据进行传输。其方式是采用逐段方法使用通信链路,大大提高通信效能。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纳米科技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再加上信息处理量的大增,处理速度变成关键性衡量指标。当前,计算机处理信息是依靠电子元件来完成的,所以,电子元件性能还可继续提升。但是,其实现跨越性发展却较为困难,这严重制约了计算机发展的高速化。为此,计算机今后的发展转向纳米元件方面,这大大提升了集成度。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创新趋势

1.未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创新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在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势必对计算机技术要求将更高,需持续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满足人们的新需要。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纳米技术发展提速

随着政治经济等的全球化,电子计算机元件将大量采用纳米技术,这打破了电子元件本身性能的束缚,能制造量子计算机或者是生物计算机,实现计算机性能方面的新跨越,这也可以认为是计算机未来发展主流。因为纳米技术不再受计算机处理速度、集成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因此,需大力推进纳米技术。在纳米方面实现新突破后,量子计算机与生物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存储能力等将快速提升。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体系结构实现新突破

近年来,计算机体系结构在设计上强调多任务并行运算,可采用同一机器进行多任务。为有效提升计算机与用户之间交互性,需侧重集群性计算机系统方面的研究,强化计算机系统的兼容性与可靠性,对改善计算机自身体系结构意义重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体系结构实现新突破。

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网络技术与软件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因为网络而发展空间更为广阔。也就是说,计算机的发展与网络是相辅相成的。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人与网络间的关系更为密切,这使互联网云技术发展将更为迅速。未来计算机将与网络关系更紧密。计算机将发展为网络终端,数据、运转软件都在网络服务器内创建。软件是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比计算机硬件性能与操作系统来看,软件本身性能作用是非常大的。从当前使用的系统来看,企业采用工业台式计算机,企业工程区域发展速度加快。数据库方面的作用逐步完善,在数据内容解决方面将不限定在符号、数字方面,在多媒体信息方面还能超越当前的单一代码的文件储存方法。软件性能构成主要是程序语言,这主要考虑到互联网通用性,多种类型语言使用互联网新技术。在工作性能协调方面为软件计算机发展目标,采用网络技术作为支撑,能让不同地域的人一起协同工作。

多媒体性能的进步和发展,是将路由器、服务器和转换器等多种互联网所需要的设备、技术显著提升,包括内存、用户端、图片等多种硬件性能。使用互联网的人员并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去主动到互联网内查询信息。与此同时,蓝牙技术快速发展并被大量运用,这使得多媒体通信、个人区域网、无线宽带、数字信息等速度提升加快。未来新一代网络多媒体软件开发,需结合多媒体工作经验,充分发挥计算机无线网络,这出现了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多媒体嵌入化、智能化以及零件化发展较快。多媒体电脑硬件系统自身结构和软件需同步发展,这提升了多媒体性能。总的来讲,多媒体性能自身数字化推动了技能持续拓展。由于多媒体性能提升大大推动了电脑生存与发展,数字多媒体芯片逐渐变成多媒体性能核心。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新发展

计算机技术创新是持续不断的,计算机发展的原则是稳定、显著、快速,计算机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选择判断。不断的选择,进而有效提升计算机发展进程。因此,与计算机科技对比来看,更需要不断关注计算机的合理性选择和科技使用。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新发展需要推动计算机创新发明

计算机科技产品的很多创新发明是社会需要才出现的,然而,还需要指出的是,受到多种条件的影响,例如参加人员、经济条件、组织规模等。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新发展和企业相配合会大大推动计算机科技创新发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新发展和企业相配合会大大推动计算机科技创新发展。传统、封闭性的科技体制构造、体制文化以及体制结构出现了和计算机科学技术情况相匹配的新变化。从这里可以发现,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充分依托社会进步的,但是社会进步、社会需求量也提升了计算机发展进程,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出现了一些和其相匹配的科技。计算机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等有重要的意义,成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必需品。此外,计算机、软件、互联网等的系统组织、纳米等相关技术的使用,为计算机技术的多元化、高速化与智能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是未来计算机技术不断努力的重点环节。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的发展篇8

太原近郊农业区位于山西中部、晋中盆地北端,包括太原市6区4县及晋中的榆次区。区域内东为太行山支脉,西处吕梁山东翼,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部和南部为汾河冲积扇平原,汾河自北而南贯穿太原。最高海拔2659m,最低760m,平均800m。农业国土面积8289.45km2,64个乡(镇)和20个涉农街办、1287个行政村,总人口400.76万人,农户28.92万户,农业人口79.84万,现有可耕地面积1145万hm2(17177万亩)。近几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太原作为省会城市的区域中心地位得到加强,近郊农业向创意农业转型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景点)已经发展到132家,占地面积2.54万hm2,总投资额46.65亿元[2];还发展了2个“一县一业”特色基地示范县(即小店区奶牛基地和清徐县蔬菜基地)和153个“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选定了十大主题产业园(即山西水塔醋文化产业园、山西大禾高效蔬菜科技园、太原万亩葡萄产业园、太原华辰葡果休闲农业园、山西青玉食品加工产业园、山西梅芝园艺花卉产业园、山西九牛牧业循环产业园、山西裕吉农产品物流园、太原龙城向新生态恢复示范园、太原惠农马铃薯科技产业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90个,实现销售收入101.13亿元,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45个[3]。总体围绕“十园引领,百园兴农”的战略目标,突出太原近郊农业的优势特色,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主题,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已成为推动农业转型、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大载体。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缺乏统一规划、技术支撑不足、起点低、规模小、布局分散、品种单一、品位不高和供求信息不畅等问题。

2太原市近郊创意农业发展的布局

太原市地形、地貌类型多,气候条件差异大,自然资源禀赋各异。以太原市近郊农业生态区划和农业生产类型划分为依据[4],按照“一川一线两山”的总体设想,制定近郊创意农业规划,推进产业化发展、板块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社会化服务。(1)一川。一川是指太原市近郊平川地带,包括7区(太原6区及晋中市榆次区)1县(清徐县)的平川地带,重点发展现代温室蔬菜、现代温室园艺以及现代化畜禽水产健康、清洁养殖业,培育现代农业休闲、观赏、采摘、品尝、体验、教育园产业,为国内外游客和太原市市民提供良好的生存、生活和休闲环境。(2)一线。一线是指太原市郊区大运高速交通干线两侧地带,包括太原市6区、清徐境内大运干线两侧。以大运路为中轴线,依托太原畜产品工业园区、清徐食品工业园区和阳曲农产品综合园区,重点围绕太原市居民需求,充分发挥近郊农业资源、交通及区位等优势,融合农业、观光、休闲、养生于一体,发展近郊创意特色农业。(3)两山。两山是指太原市东西两山的丘陵山地地带,主要包括太原市6区、清徐县以及晋中市榆次区的丘陵山地地带。遵循现代农业高效、生态、优质、安全的发展要求,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在确保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体现区域特色,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休闲度假、乡村旅游基地。

3科技创新推进太原市近郊创意农业发展的重点

太原市近郊创意农业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传统近郊型农业向现代都市型农业转变,实现生产集约化、栽培设施化、农业生态化、产品精品化。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包括设施农业(温室蔬菜、温室园艺等)、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立体农业、生物质能源等)、特色农业(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创意农产品等)、休闲观光农业(理念创新、环境创新、产品创新、机制创新、服务创新)四位一体的农业生产体系。(1)设施蔬菜、瓜果、花卉领域:一是积极开展优质多抗、特色瓜果、蔬菜和花卉品种的选育,力求取得新的突破;二是开展蔬菜、瓜果、花卉无公害生产关键技术研究,研制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新型肥料和生物农药;三是开展蔬菜和瓜果规范化高效立体栽培技术研究,将关键生产技术、产地环境控制、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形成新型的规范化的生产技术标准;四是日光节能温室生态环境调控技术研究,应用物联网技术进行智能化生产。(2)生态农业领域:一是循环农业技术开发应用,将农业生产和加工剩余产品以及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再利用等技术进行组装配套,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低碳农业技术,重点加强清洁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培育新型氮素高效利用农作物新品种。(3)休闲观光农业领域:一是开展观光农业农产品的外观、品质、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培育适宜观光农业发展的种植、养殖品种;二是开展观光农业植物观赏性和游人参与性方面的栽培技术研究和观光采摘等功能研究;三是开展观光农业的生态功能研究,如植被保护、抗逆植物育种、生态与环境保护、生态与环境修复等领域的研究;四是观光农业的生物防治研究;五是观光农业的环境容量研究。

4依托科技创新推动太原市近郊创意农业发展的路径

(1)搞好5个对接,加速创意农业发展。一是近郊创意农业与城市需求对接,依据现在城市居民生活观念和消费需求的变化,适时拓宽农业服务范畴,丰富近郊创意农业的内涵,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二是近郊创意农业与农产品加工对接,跳出农业抓产业,以农产品加工为抓手,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进近郊创意农业转型升级;三是近郊创意农业与市场流通对接,充分利用省会城市交通便捷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业,提高近郊创意农业发展的活力;四是近郊创意农业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接,实现交通、水、电、通信、市场资源等共享,为近郊创意农业发展提供保障;五是近郊创意农业与科技创新对接,要与省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超前预测市场需求,建立综合性或专业性科技创新中心,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入驻科技园区,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和关键性加工装备的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研究;六是继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体系,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人才队伍结构,培养有文化的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拓展近郊创意农业发展深度和广度。(2)以科技创新项目为抓手,实施创意农业推进战略。科技创新项目是载体,是抓手,抓住了项目,就抓住科技创新战略的关键,要把科技创新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太原近郊创意农业发展的着力点。因此,应由相关部门组织专家筛选一批有影响、有科技含量、有推广价值的科技创新项目,并与相关企业对接,推动企业尽快达到一定的规模,产品获得一定的档次,增加一定的经济效益。(3)建立科技创新专家团队,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太原市近郊创意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而企业发展离不开科技、离不开创新,也离不开专家。因此,科技主管部门应组建专家服务团队,按行业或产业试行首席专家制度,组织相关专家分行业研究各个行业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技术瓶颈、市场、趋势和前景等,在为政府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扶持方向、扶持环节等提供依据的同时,通过首席专家制度组织专家为企业提供点对点的服务,帮助企业开发创意产品、解决工艺技术难题、策划市场营销和管理方案等,实实在在为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作为企业,要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密切联系,进行合作,创建自己的科技创新队伍,快速取得高新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生产。(4)构建全市统一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科技创新离不开信息,但目前信息渠道多,信息量大且分散,信息面五花八门,信息真假难辨。因此,应构建全市统一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着力畅通信息流,推进农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推广与生产实际应用进行较好的无缝连接,形成太原市近郊创意农业发展与城乡发展之间的信息融通、信息对称的良好格局。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应由政府出面以政策或制度的形式抓好软件建设,尤其是信息类型、采集渠道、筛选及传递方式、信息分享等机制的建设,以切实发挥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作用。

5结语

科技创新的发展篇9

关键词:知识;经济;发展;创新

一、知识经济对科技创新发展的要求

邓小平曾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正是知识经济的一部分。与当今大数据时代中数据的急剧更新相对应,科学技术也需要不断更新。作为个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学习各种新出现的文化知识,否则就会明显地感受到社会生活的不便利。以电脑和汽车为例,这些二十年前还比较少见,如今随处都是,不会驾驶技术或不会电脑操作都会给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作为企业则更为明显,企业更要在技术上、生产经营模式上不断创新,否则,企业依照原有的模式必定不能和当代的知识经济相融合,企业几十年前甚至几年前的生产经营模式很快会体现出和当下社会相排斥的部分。知识的更新会推动技术的创新,正如所讲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时代下,创新不再是一种独立的活动。创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环节,从知识的提出,到与技术相结合的开发,再到商品的生产以及其大规模的产业化,每一个环节都成为整个创新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与创新的各个环节相对应,分别要求科研部门、企业和政府部分共同合作,实现从知识创新到技术创新的转化,从而推动经济创新的发展。具体来说,新知识的提出需要科研队伍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从而为生产制造奠定理论基础。而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则需要科研人员和企业的生产制造人员共同合作开发,直到生成产品。最后,商品的大规模生产需要企业联合制造商,而最后的销售则需要企业多和政府打交道。这样全套的开发生产销售过程形成了完整的新机制。

二、建立良性科技创新体制

结合我国的国情而言,我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全球化的纵深推广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一个极力寻求民族振兴的国家,我们更不能落后,必须在当下的境遇中迎难而上。当今信息更新迅速,科技创新更是日新月异,从理论提出,也就是科技创新,到产品开发的过程越来越迅速。每个国家都力争在各个领域获得领先地位,而这需要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和更生产力的迅速转化,只有这样才能占据制高点。我们中国要想在未来的科技竞争和经济战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在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当然,科技创新不仅包括高科技,同样还有工业和农业的创新。对于如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创新体制,我们要从政府和企业与科研部门的关系入手,加强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的联系,从而提高我国理论转化为实际的速度和效率。

1)科技和政府的关系。就目前的状况而言,科技和政府的关系十分紧密。但是最初科技的本身独立的,与任何其他领域无关。由于科技在一个国家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政府逐渐插手科技的发展。在我国,科技和技术是分别独立的两个部门。科技创新主要依靠国家扶持的研究机构和高校等,最终获得的是理论成果。而技术创新则主要由企业负责,最终获得的是产品。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主体虽然最后都由政府统辖,但是二者的脱节依然降低了从理论到生产过程的效率。这首当其冲要求政府作出改变,政府不能再像之前一样对科技和技术掌控过严,可以给企业各研究机构更多的自。其次,政府必须加强立法对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成果予以保护,否则,长期松弛的管理可能使得相关人员失去探索创新的积极性。最后,政府要建立良好的机制,给相关人员提供更好的创新工作学习环境。政府最终应该起到统摄的作用,应该在宏观的角度进行操控,而不应该事事俱到,从而拖累了其下各个环节的效率。当然,政府在科研和企业遇到困难时,要伸以援手,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势,让各个环节能够拥有更好的环境。科技创新至关重要,它是技术创新以及各个环节创新的基础,需要我们花足够的精力和金钱去经营发展。

2)科技和企业的关系。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经济模式,而企业正是实现知识转向经济的主体。作为企业,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科技开发和产品销售,而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正是科技开发。这需要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紧密的联系,通过自己的团队,迅速将最新的科技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然后迅速占领市场。这对企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企业必须尊重并重视科技成果,组织队伍进行有效的技术开发,对新产品进行充分的研讨,这需要企业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识。另一方面,企业要对产品的销售进行开拓,争取更广阔的市场,获得更多的融资,从而使得企业有实力对产品科技进行实时更新。值得注意的是,在科技创新向技术创新转化的过程中,中小微企业所起的作用并不逊色于大企业。由于中小微企业本身就有的灵活性,只要资金和人才到位,就可以迅速投入新产品的开发,不需要瞻前顾后。当然,大企业在大规模的生产和产品开发方面自然更具优势,一定程度上是中小微企业无法比拟的,只是我们不应该忽视中小微企业。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在我国,国有企业因为政府的特殊优势,容易产生中规中矩不求创新的倾向,这会导致企业在市场经济的角逐中逐渐失去市场份额,从而造成亏损。针对这个现象,政府应该组织立法,加强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创新,使它承担起市场中的领头羊作用,切不可因循守旧。因为国有企业占据了较多的资源,容易导致一些民营企业占据明显的下风。所以政府应该鼓励一些高科技人才加入民营企业。另外,我国对于民营企业一直是鼓励的态度,政府可以继续完善各种制度,降低民间投资门槛,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使其有基础有能力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科技创新的发展篇10

[关键词]科技创新农业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2-0064-01

1缘起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社会发展的重点,它能体现出我国的综合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农业经济的发展面临了更多压力和挑战,我们需要寻找出一条能适应市场发展的农业经济模式,有利的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1.1农业经济管理简述

在我国,农业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不仅仅关系到经济的发展还涉及到了社会的稳定。农业经济管理简单的说是以国家的经济政策方针、社会经济条件、市场环境为依据的管理活动。具体的说就是结合当地的市场经济条件以及市场环境,并以国家在经济上的政策方针为指导,确定未来的农业经济的发展目标,最重要的对信息化再生产过程中需要的要素以及生产资料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不同环节进行计划、决策、控制以及组织协调[1]。使农业经济的发展逐渐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

1.2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没有适应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导致农业的经济管理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的管理缺乏一定的重视、农业管理人员的执政能力较差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等情况存在。不能满足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从管理体制入手,提高农业人员的执政能力。

2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

2.1管理思维向现代农业管理的转变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农业经济管理已经驶入了新轨道。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开始渗透到农产经济的生产的各个环节。农业经济管理将会越来越重视农业经济的深加工以及农业产品质量与安全,由于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改变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这就要求改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方式和思维。

2.2经济信息化管理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改变了各行的发展模式,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将成为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的不断普及,使得信息化开始进人到普通农业经济的各个方面。农业技术的信息化,使得农业科技成果进一步向农业生产力转变,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农业经济管理是提高农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农业只有不断我国基层农业管理人员信息化的意识,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管理的效率。农业管理信息化就是将农业生产和管理以及农业科研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农业管理信息化除了能够服务于农业经济的生产、管理和科研,还可以作为农业经济决策的辅助系统。农业管理信息化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农业经济的重要工具,也能实现农业科技的高效开发。

2.3经济产业化管理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但可以使农业的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拉长农业的产业链条,还能增加产业附加值,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农业产业化带动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农业产品基地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随着农业合作政策的出台,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迅速发展,以及相关的中介服务组织也得到较快发展,通过利用利益政策连接起来的农业经济产业化机制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市场化的组织形式得到提高。

2.4管理制度的创新

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创新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只有坚持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创新,才能扫清农业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加强对农业经济的财政支持制度改革,提高对农业经济投人。“加强政府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建设,增加对农业经济的支持力度和保护制度,加强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建设,并相应地推进农村经济制度与农业技术政策创新,[2]”这是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关键,全面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

3以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3.1加大政府投入和科技市场监督

目前,要提高农业生产力,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科技,应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活动为国家的公益事业,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在农业科研、农技推广投入的最低增长幅度,建立一套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投资机制、监督机制和责任制,确保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高于各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加强政府对科技市场的监督,实行规范有序运作。通过制定政策,鼓励国内外农业技术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3.2建立全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首先使农业发展的理念得以改变,实现农业经济结构的转型,从而使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得以转变。必须通过深加工来转变农产品的形式,拓展销售市场;积极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实现产品的多元化发展;还要让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予以提高、农业的安全能力得以保障、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得以提高,从而使农业的竞争力以及农业经济得以增强。

3.3加快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可选择农业科技、教育人才较为密集的区域创造适合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迅速转化的环境。通过招商引资,使知识和资本对接,加快孵化、培育或引进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从而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开发战略。特别要重视对懂得农业高科技、企业管理、市场开发和国际贸易的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坚持不懈地抓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综上要满足这些条件,还需要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着力改革和完善农村教育培训体制,采取多层次、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建立农技信息网络,通过技术和信息咨询,及时解决农民群众在农技方面的急难问题,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物资。要通过现场咨询、实地指导、科技示范、技术培训,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产品的流通,培育具有现代农业专业化知识和技能的新型的农民群体,推动农业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