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生物学常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5:16

常见的生物学常识篇1

实习一、矿物(一)

认识矿物的形态及主要物理性质,学习肉眼识别矿物物理性质的方法。

实、矿物(二)

观察认识常见矿物的特征,初步掌握矿物的鉴定描述方法。

实习三、风化作用

在校园后山观察、认识风化作用产生的地质现象,观察风化壳剖面特征并画素描图;初步掌握野外观察分析地质现象及地质素描的方法。

实习四、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通过教师提供的图片、录像,观察认识地面流水的种类及产生的地质现象;初步掌握冲沟、河谷的特征及河床、河漫滩的沉积物特征;观察分析河流阶地的形成和类型。

实习五、常见的沉积岩

观察认识常见沉积岩的矿物成分、颜色、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石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沉积岩。

实习六、地质构造与阅读地质图

1.通过构造模块认识褶皱、断层的类型,以及在平面上、剖面上的表现特征;

2.通过阅读一幅地质图,掌握地质图读图步骤与方法。

实习七、常见的岩浆岩

观察认识常见岩浆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浆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岩浆岩。

实习八、常见的变质岩

观察认识常见变质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等鉴别特征,初步掌握变质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变质岩。

实习九、参观认识古生物(化石)

通过参观地质陈列室,初步认识地壳历史中各代主要古生物(化石),理解生物演化规律及在地质学中的研究价值。

普通地质野外认识实习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完成普通地质室内教学之后,将进行为期三周的野外认识实习。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地质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实际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初步的野外地质调查能力。

(一)实习任务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常见的地质现象,分析其相关的地质作用和形成机制,这是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

2.认识实习区内常见的矿物、岩石、古生物、地层、构造及矿产,分析它们形成的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掌握地质罗盘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记录方法;编写地质实习报告。

(二)实习内容及要求

实习的主要内容(重点)是观察和分析内、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在实习中必须学习并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难点是有关地质作用与地质现象的因果分析。具体内容及要求:观察认识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

常见的生物学常识篇2

关键词:常见现象;物理课堂;高效;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1-0216-01

一、生活中常见现象的引入

(一)与力学有关的物理现象引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出门的交通工具也越来越多样化。很多学生选择乘公交车上下学,那在乘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汽车紧急刹车时,学生的身体会向前倾,而当汽车启动的时候,身体又会向后倾,把这个现象引入物理中的惯性教学,从而使“惯性”的概念浅显易懂。

(二)与热学有关的物理现象的引入

现代社会的学生,早餐都会有五香的茶叶蛋。众所周知,刚煮出来的鸡蛋是白色无味的,为什么后来会变成咸的有颜色的?教师可以把茶叶蛋和白鸡蛋带进课堂,使学生更好的观察现象,并由此引出扩散的概念。同样利用鸡蛋的例子,根据学生自己的经验,有的鸡蛋容易剥壳,有的却很难,生活中很多家长会在鸡蛋刚煮熟的时候把他们捞起来放到冷水里,这些现象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利用这个机会,教师可以讲解热胀冷缩的物理知识。

(三)与电学有关的物理现象的引入

新兴的家用电器微波炉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之,它不仅效率高、发热快,而且节能环保。那微波炉工作的原理是什么?由此引入微波的相关知识,使微波的概念具体到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学生理解起来不会吃力,并且可以培养他们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四)与光学有关的物理现象的引入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一些俗语,像“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玉不琢不成器”等等,这些俗语都反映了有关光学方面的知识。在学习光学知识的过程中依次将其引入,讲解光的直线传播、凸透镜成像规律以及镜面反射漫反射的知识点,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二、常见生活现象引入的积极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自回复高考以来,我国中学物理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物理教育正日新月异地飞速发展。中学物理教育不但使广大青少年认识自然而且引领青少年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然而调查发现,中学物理成绩普遍不理想,很多学生觉得物理课堂枯燥无味,空泛难懂。影响学生中学物理学习的主要因素是学习兴趣。在物理课程学习中,要求教师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入物理课堂也变得尤为重要。这些包含物理知识的生活现象,让学生知道物理来源于生活,它不再是一门晦涩难懂的语言,让他们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学习兴趣也会一直维持下去。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我们知道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对于生活中的这些常见现象,学生经常接触却很少思考,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物理知识,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分析生活现象,比如在讲解分子热运动的过程中,教师引入“腌菜往往要半个月才能变咸,而炒菜时加盐几分钟就变咸了”,我们只是把这个现象引入,学习了分子热运动跟温度有关的知识后,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自己认识到其中包含的物理原理。

俗话说: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表明每个人对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能感知,只是认识和注意力上有所区别。这源于不同的人,其观察习惯不同,观察能力也有所差异。达尔文曾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教师在学生观察能力养成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思考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对于其他能力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促进有效课堂的形成

对于一堂课,课堂的引入部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堂的导入环节,引入生活中常见物理现象,使本节课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学生乐意学习本节内容,并且希望通过这堂课,知道这些现象中存在的物理原理,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当然一堂课的成败不仅仅由导入部分决定,整节课下来,我们需要不止一次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的其他时间内,适时插入生活常见现象,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一位老师在讲解《自由落体运动》时这样描述: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匀速和匀变速直线运动,这两类普遍的运动。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具体的运动。生活中见到的现象的引入,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课堂气氛活跃,不再是传统的死气沉沉。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入常见生活现象的积极意义还有很多方面。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将这个方法运用于实际课堂,无论是对于教师的教学成果还是学生的学习成绩,都起到促进作用。以往学生认为物理枯燥乏味,教师认为物理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将会得到改善。处处留心皆学问,细心观察你的周围,你会令你的物理课堂精彩纷呈。

常见的生物学常识篇3

常见错误一:摩擦力一定是阻力。“足球踢出去会慢慢停下来,是因为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所以摩擦力都是阻力。”这是学生常见的错误思维定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多举几个例子,如倾斜的传送带送米袋、人走路(若在冰面上走无法前行,容易滑倒)等等,学生通过这些生活的事例探究寻找动力的来源,他们就能够体验到摩擦力不仅可以充当阻力,也可以充当动力。

常见错误二: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有这样一种常见题型如人握着杯子,杯子处于静止状态,当人的握力增加时,摩擦力如何变化?学生在做题时,往往根据“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得出:水杯受到的摩擦力随着人手压力的增大而变大。处理这类问题时,教师应向学生解释说明,由于水杯与手之间是静摩擦力,且水杯静止在空中处于平衡状态,应受平衡力作用,所以在竖直方向除受重力之外还受一个竖直向上的摩擦力作用,且摩擦力的大小与重力大小相等,由于水杯的重力大小不变,所以尽管手的握力增大但摩擦力大小不变。

常见错误三:静摩擦力只能在静止的物体上,滑动摩擦力只能在运动的物体上。这种错误的认识说明了学生对摩擦力中的“相对”的含义不理解,教师应多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探究。例如教师或者学生用粉笔盒在讲台上滑动,理解粉笔盒受到滑动摩擦力的同时,讲台也受到来自粉笔盒的滑动摩擦力,再结合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和相对运动的概念帮助学生减少对知识点理解的困难。

常见错误四: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运动的方向相反。有这样一种常见题型:如物体被倾斜的传送带由低处向高处匀速输送过程中,受到摩擦力的方向为何处?学生在解决此类问题的时候往往把物体相对于地面的运动当作了相对于传送带表面的运动,从而认为物体斜向上运动,则它受到的摩擦力必沿传送带斜面向下,答案错误。教师应着重解释“相对”的意思是指受力物相对于施力物,从而再次让学生判断方向。也可根据静止平衡态的受力分析加以说明。

常见错误五: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的方向相同或相反。在教学过程中,常有一些学生错误认为,摩擦力为动力时,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摩擦力为阻力时,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这种问题其根本仍然在于学生对“相对”概念的不清晰。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常用行进过程中的汽车玻璃上沾上一块粉笔擦举例,让学生画出粉笔擦的运动方向和受到摩擦力的方向,从而判断对错。最后总结结论,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无关(可以成任意角度),但一定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常见错误六:接触面越大,摩擦力越大。静摩擦力的大小往往根据力学平衡知识来求解,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只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大小也无关。同时举例让学生记忆及辨析。

常见错误七:拉力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在试卷中曾经出现这样的一道题目:水平放置的木块重20n,在3n水平向右的拉力作用下,沿水平桌面做匀速直线运动,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多大?当水平拉力增大为5n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多大?学生在解答这条题目的时候往往被误导。认为3n的拉力下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同一直线二力平衡的知识很快地得出摩擦力为3n。改为5n的拉力时,也同理推出摩擦力为5n。在解决这类问题的时候,教师应指导学生首先判断摩擦力的分类,在确定是滑动摩擦力的情况下,计算摩擦力大小的时候应紧盯公式。学生就可以轻松的得出,虽然拉力发生了变化,但是正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摩擦力不变,仍为3n。当然这条题目还可适当变形,在拉力的方向上做做文章,加深学生对正压力的理解。

常见的生物学常识篇4

关键词:初中化学;框图推断题;提高解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9-0114-02

初中化学框图推断题具有考查知识容量较大、综合性强、化学特色突出等特点,在近几年河北省中考试题中已成为固定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运用分析、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比较好的一类考试试题,区分度高。通过对此类题型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试题常以四到五个化学反应为基础进行框图设计,由此考查学生对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组成与结构、用途与制取的理解及掌握情况。这要求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还要能将其有效的联系起来,运用严密逻辑思维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将框图中的物质推断出来,最终得出题中所设问题的准确答案。笔者在指导学生提高框图推断题的解题能力过程中分三步走:

第一步:总结常用“题眼”,降低解题难度。解答推断题,关键要找准突破口。学生必须对常用题眼做到心中有数,如常见的有色物质(包括黑色固体、红色固体、黄色固体、白色沉淀、蓝色沉淀、红褐色沉淀、蓝色溶液、浅绿色溶液等)、有特殊性质的物质(包括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气体、密度最小的气体、参与光合作用的气体、能被磁铁吸引的物质、常温下的无色液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的液体燃料等)、有重要用途的物质(包括常见的食品干燥剂、常见的溶剂、重要的催化剂)、重要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包括硫酸、碳酸钙、二氧化碳、水)、有特殊反应条件的化学方程式(包括反应条件为通电、加热、高温、有催化剂的化学方程式)。经过对已学知识的系统总结,学生可以轻松从题干中找到解题突破口,并能准确判断题干中涉及哪种物质或哪个化学反应,解题的难度就大大降低了。需要强调的是在解题过程中切忌顺着一条线推断,可根据实际题目前后左右呈放射性推断。

第二步:总结常考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在学生准确记忆常用“题眼”的基础之上,限时让学生对一道典型例题进行解答,结果至少仍会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是无法得到满分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常考知识点掌握的不牢固。那么推断题中的常考知识点是什么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以引起学生的重视。方法如下:教师为学生提供四至五道典型的框图推断题,要求学生只需审题,不需作答。审题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关注每道题中的四个问题考察的知识点分别是什么。经过对几道题的对比分析,学生会发现推断题中的常考知识点为:①框图中某物质的化学式;②物质中某元素的化合价;③框图中某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④框图中某化学反应的化学反应类型;⑤框图中某化学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此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框图中涉及的任意物质的化学式或任意化学反应均有可能成为考查对象,只有认真分析判断出框图中的所有物质,才能拿到高分。于是笔者要求学生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将以上几道典型例题涉及的所有物质的化学式在框图中标明,并请同学将框图中涉及的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反应类型写在黑板上,然后师生一起逐个分析每个化学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当这项工作完成以后,学生对以上几道例题的答案早已心知肚明。不仅如此,学生还会发现有些化学反应在框图推断题中经常出现,需重点记忆,如:Ca(oH)2+Co2=CaCo3?邬+H2o;3Co+Fe2o3=2Fe+3Co2;Fe+CuSo4=FeSo4+Cu;Cao+H2o=Ca(oH)2;Fe2o3+6HCl=2FeCl3+3H2o;CaCo3=Cao+Co2?邙;2H2o=2H2?邙+o2?邙;CaCo3+2HCl=CaCl2+H2o+Co2?邙;2H2o2=2H2o+o2?邙。在对几道例题的分析总结的过程中,学生明确了常考知识点,复习了化学式、化合价、化学方程式及化学反应类型的相关知识,掌握了推断题的解题思路及方法,解题能力大大提高。

第三步:实战演练,增强信心。最后当然要检验一下教学成果,限时让学生解答一道典型例题,解题过程分三步:①找准解题突破口;②分析判断出框图中涉及的所有物质及反应化学方程式;③明确反应类型及应用价值,准确作答。

下面笔者用一道典型例题加以说明:

【例题】: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和C的组成元素相同、在常温下均为液体,B为单质,D为常见的碱,e为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它们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反应条件、部分生成物已略去)。

(1)C的化学式为______。

(2)e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价。

(3)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反应⑤在实际中的应用是______。

【解析】:通读全题,本题题干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根据“a和C的组成元素相同,在常温下均为液体,D为常见的碱,e为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及各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可推出a为H2o2,B为o2,C为H2o,D为Ca(oH)2,e为CaCo3,F为Co2,G为Cao,由此就可进一步确定框图中设计的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基本反应类型及其重要应用。以上问题全部明晰后,学生对于根据题意设计的问题均能准确作答。

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解答框图推断的能力和得分率普遍提高,师生均感受到收获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张仁强,刘瑞元.例谈化学推断题的解题技巧[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1).

常见的生物学常识篇5

a.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

b.知道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及其读法

c.会查物质的比热表

d.能用学的比热知识解释一些常见日常现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一:比热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物理量.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常识出发,说明物质在温度变化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物体质量和温度变化量有关,从而为比热概念的引出作好铺垫.然后安排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最终抽象出比热的概念,并进一步由比热的定义说明其单位.最后列出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表,并联系实际讨论一些日常现象.

分析二:比热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教法建议

建议一:比热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通过实验总结出来是一个好办法,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和思考至关重要.实验前明确实验要研究的是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在实验前要格外强调杯子内的水和煤油质量相同,两个热水器也是完全相同的,这些实验条件对学生正确得出比热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观察到煤油的温度上升得快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相等质量的不同物质在吸收相同热量时,升高的温度不同,并进一步引申到其它物质.最后引导学生怎样描述物质的这一特性,从而得出比热的概念.

建议二:在介绍比热表时,要教会学生怎样运用比热表,通过比较,指出水的比热较大,为讲解水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做好铺垫.另外,根据水和冰的比热不同,说明不仅不同的物质比热不同,即使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比热值也不同.

建议三:为巩固学生对比热概念的理解,可以多联系实际,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运用比热进行解释.

“比热容”--示例

课题

比热容

教学重点

掌握并理解比热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掌握并理解比热的概念

教学方法

讲授、实验

教具

温度计、煤油、水、电加热器、天平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实验

(1)常见有关比热现象

(2)煤油、水对比实验

二、比热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一物质的比热容.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所释放的热量也等于比热.

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

三、比热表

四、水的应用

由比热表可以看出水的比热较大

五、小节

六、作业

记忆并理解比热的概念,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比热来解释.

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有关比热现象

演示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而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不同,那么用什么方法来描述物质的这一特性呢?

引导学生看比热表,加深学生对比热概念的理解

解释海洋性气候形成原因

引导学生回忆什么是比热,其物理意义是什么

观察实验

思考实验所说明的问题

思考问题,提出描述不同物质的这一特性.

看比热表,对比各种物质的比热

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暖气以及冷凝剂为什么常用水

回答问题,复习巩固知识

常见的生物学常识篇6

关键词理综高考生物遗传学遗传学大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5.06.064

ideasandtipsofScienceComprehensiveBiogeneticsBig

QuestionsoftheCollegeentranceexamination

LiQiuping

(LinguimiddleSchool,Guilin,Guangxi541100)

abstractthepaperstudiesonSciencecomprehensiveentranceexaminationbiogeneticspart,discussesthecollegeentranceexaminationinbiogeneticscommonquestionsandcommonmistakescandidates,andthequestionofhowtomasterideasandskillsstrategiestodobiogenetics.

Keywordssciencecomprehensivecollegeentranceexamination;biogenetics;Geneticsbigquestion;skills

0引言

遗传学作为高中生物学部分的核心,是历年来生物学高考命题者的重点根据。遗传学所含盖的知识点较多,种类变化也多,故解题方法经常是要熟练并且灵活多变,在理综高考中它往往以大题――即实验题的形式来出现。它也是理综高考生物学部分重点试题。如孟德尔定律、Dna遗传等。但由于每一年的试题都是只可以预测大概试题类型,不可能真正知道它所要考的是什么,故考生往往由于在考场上过度紧张,使得解题思路受到影响,拿捏不到解题技巧。这个问题已经成了众考生和教师重视的问题。如何在理综高考中理清生物遗传学试题的解题思路和技巧呢?下文就这个问题展开分析探讨。

1高中生物遗传学常见试题类型分析

遗传学是高中生物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习题上的种类繁多,因此常常成为高中生物学科教师重点讲解的内容。

(1)植物的正交和反交是高中生物遗传学练习题中的常见题型。在高中生物遗传学习题中,通常给出一个正交和反交的实验结果,让学生们根据给出这一实验结果对题目中的实验做一步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再根据正反交实验所涉及到的相对性状的遗传方式来重新设计一个新的题目。(2)习题中常见的还有生物的基因与性状问题。决定生物的表现型的主要因素考核成为学生难以把握的知识点。通常在这种练习题中,要求学生对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做出分析,这就要求学生熟悉生物的基因型和环境的影响所带来的决定因素。如果是成对存在的基因,则更表现明显控制了生物的性状。因此在解题中学生要根据题目所给出的所知条件,并根据所知条件进行分析,进而推测父本母本的基因型。(3)遗传学规律的考核往往是针对减数分裂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的一种考核。在做题过程中,由于染色体数目较多,且较为抽象,而学生又不可能将它们在草纸上都画出。故就要求学生们的思路要清晰,想象力要丰富,对于减数分裂的周期、方式、和行为等知识点,学生们都要掌握得很清楚。

2考生考试中常见错误分析

(1)学生之所以在生物考试中常常犯错误,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学生平时对于生物学科的知识点掌握的不够好,基础环节薄弱,在答题时不能够准确的使用规范的生物学术语。将学科中的“抑制”写成“压制”,“速率”写成“速度”,这对于带严肃性的生物学科来说,不规范的生物用语有时候也是导致与原答案意思不符的原因,当然会因此被减分。(2)此外,在考试中,特别是理综高考中,因为大多学生遵循的考试秘诀是“先做简单后做难”。但有些同学因为基础功不扎实,故对于每一道题出现一点点有疑问的就认为是难题,因此总是一道推一道题的往下看,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看题上了,并没有对一道题进行认真解答,这样就导致最后时间不够用了。(3)审题过程中,由于疏忽大意,审题不清。这是学生考试常见的问题,经常由于审题不仔细而找不准题目中提供的关键信息,导致解答的时候会出现错误,除了跟审题速度太快之外,审题不用心也是一个原因。(4)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许多同学由于高考中过度紧张,有害怕考不好的心理负担,常常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水平发挥。在做题时,一紧张就会导致思路不清晰,不清晰就会找不到解题的方法和技巧。由于生物遗传学的知识点是非常细节化的,并且它的解答方法是灵活多变的,故要求学生要具备有很好的基本功和良好的应战心理。

3生物遗传学实验题技巧分析

例题:(H)有角绵羊对(h)无角绵羊为显性,在将纯种绵羊进行杂交的一次试验中,得出了以下实验结果,请认真观察以下实验结果,并针对给出的数据回答问题。

实验一

实验二

根据实验显示:

(1)对于控制绵羊有角、无角的等位基因存在于_____染色体上;

(2)F1雌性绵羊与雄性绵羊的基因型为______;

(3)F2中无角雌性羊基因型及其比例为______。

学生在对这个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时候,由于平时见过这类型的题目少,甚至有些学生在平时做大量练习的时候也没有见过。故对于该题的基因型在两种不同的绵羊中表现性状看不出异同,无从下手。于是考虑放弃该试题不去解答它。但是此题中,涉及到正反交知识要点。仔细可以看出有角公羊的基因为Hh,再根据F1和F2的仔细观察分析可知道,该实验中,常染色体是该实验的遗传方式。

3.1理清思路,认真思考

学生在遇到这类型的题目,或是除该题以外的没有见过的试题时,首先要仔细看题目中给出的实验过程分析(或给出的实验结果)。审题要认真,查找题目中提供的条件,写在草纸上,理清思路,然后回想在所学的生物遗传学中的知识点,无非就是孟德尔定律、Dna基因遗传。仔细回想涉及到哪一些知识,再将其知识点对应上来,这样就可以很快确认该题的解答思路了。

3.2熟识课本知识,正确应用知识点

此外,老师经常说到的一句话就是“万变不离其宗”,故怎么考都是离不开生物学课本上的知识点。只要将知识点熟识掌握了,在考试的时候,审清题目,认知这道题考什么要点,给出了什么条件,需要解答的问题是什么,沉着冷静去思考,就不会因为基础不扎实而导致紧张,从而影响了答题的思路。

3.3调整心态,沉着应对

在高考中,要准确把握好时间,先简后难。但只要在做题时保持良好的应对心态,相信在面对遗传学大题时也不会因为紧张而把自己平时所学的忘记了。在面对试题时,即使容易的试题也不要掉以轻心,有难度的也不要太急躁,影响了自己考试的心态。

4高考前生物遗传学的复习策略

为应对高考,学生们平时除了要注意听课和做练习之外,还要多思考。如果觉得自己的知识面不够广,可以做一些历年“高考”真题,对自己的知识进行巩固,做到触类旁通。在对于遗传学这块,一定要注意多思考,多方分析,遇到不懂的要请教老师。做的题目多了,见到的试题类型也多了,通过不断的做题经验和总结,这样也可以让自己大概推测的到今年会考什么样的类型了。其次,平时要注意劳逸结合,切勿因为熬夜复习导致过度劳累,得不偿失。只有以一颗良好的心态和一个健康的身体去应对高考,才能有助于自己发挥正常水平。

5结语

遗传学作为生物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考中必考的内容,也是老师和学生重视的复习内容。如何在高考战场上正确应对遗传学大题的做题思路和技巧,正常发挥自己水平,是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总之,在学习高中生物遗传学的时候,要注意掌握课本知识、定律。对于在平时试题和练习中出现率较为频繁的题目要多留意,并且在做题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技巧,让自己能养成一个在考试中以清晰的思路应对考试的习惯。不论是生题还是老题,都要从容面对,切勿浮躁。对所学知识要懂得“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做题能力,在考试中考出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毛彬彬.从近三年高考理综遗传试题分析谈遗传专题复习策略[J].教师,2013(13):27-29.

[2]张克芳.浅析高中生物遗传学习题的解析技巧[J].理科考试研究,2013(15):99-101.

常见的生物学常识篇7

(一)实验的情境生活化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地将生活中蕴含物理知识的东西引入到课堂中,根据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水平和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例子,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和学习的兴趣。

(二)实验设计的生活化

实验的设计一般都是来源于生活的,比如讲实验的目的或者实验的过程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根据生活实际来设计实验,让学生避免在解决物理问题是感到有趣味。实验的器材也能够生活化,实验室中的器材虽然都是制作精良的,但是却背离了生活实际,所以物理实验与生活实际结合就要采用一些生活中比较容易见到的物品进行实验,以真实的生活实践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神奇。

(三)实验应用的生活化

所做的实验结论是要回归到生活的,教学时,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要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情况。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将实验的结果延伸到生活中,使学生感受到实验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二、如何将物理实验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一)用生活为前提引出问题、解决问题

初中的物理知识主要很多是与生活结合的,所以在学生平时生活中要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就会发现很多的物理知识。比如在教学光的反射时,教师可以利用镜子来做实验,将光引入到教室,让学生也自己做做实验,这些实验都是在生活中常见到的,却没有深入的探究,从这些生活中简单的实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完知识后,还要让学生学会利用物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运用生活物品让学生多参与创造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一些自己操作的机会,并且适当的使用生活中的东西来为学习服务,让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去获得知识。实验与学习结合,应要有非常正规实验室,和要做非常正规的实验报告,实验的效果也会很好。所以教师多运用生活中的一些条件,开设实验对提高物理教学也非常重要。比如在学气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带些常见的物品,如拔罐、挂钩、水杯等来验证大气压,验证大气压的存在,如果要证明大气压强很大的话,进行马德保半球实验,将两个半球的空气排出,这两个半球是不能分开的,而中间有空气则很好分开。所以让学生自己主动动手利用身边的条件吸引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让生活走进物理课堂

教师在研究课程教学时,要挖掘生活中的例子,把知识与生活连接,这也是是物理知识的本来面目。比如要做一个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的实验,华师大的教材是用的鱼可以听得见拍手的声音来进行研究的,为了让学生对这个实验更加的感兴趣,也可以对这个实验做一些改进,如把一个闹钟装在塑料袋中密封好,然后将它放在水中,看还可以可以听到闹钟的声音,由此来验证声音是可以通过液体来传播的,这样也让学生慢慢的找到探究物理知识规律的方法。

三、结束语

常见的生物学常识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3) 初步学会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物理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常见化肥的种类,n、p、K化肥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学会运用观察和比较了解不同事物的方法。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化肥、农药使用“利弊”的思考和辩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使他们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是永无止境的。

(2)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教学重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用物理方法区分化肥

教学难点:区分化肥

教学准备:多媒体及相关材料

碳酸氢铵、氯化铵、过磷酸钙、硫酸钾、蒸馏水、试管若干、试管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农民种植农作物是不是种好了就不管了,只等收成就可以?

农民伯伯们是采用什么方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板书]化学肥料

师:简介化肥

[习题]展示几种化学肥料,学生进行分类

[总结]介绍复合肥,化肥的简单判断

师:展示常见的化肥

[习题]

课本p84

1

师:点评总结

[板书]

钾抗倒伏磷抗旱,枝叶黄瘦施用氮

师:点评总结

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习题]某同学家中种植的植物,叶片发黄,枯焦,你认为应该施加下列哪种肥料(

)。

a.

过磷酸钙

B.

氯化钾

C.

尿素

D.

硫酸钾

实验探究活动

[总结]

物理鉴别方法总结:

一看外观

二闻气味

三看溶解性

[习题]课本p85

2(2)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思考、讨论

阅读课本p79-80

认识常见的几种化肥并能对其进行分类

对几种化肥进行分类,并认识什么是复合肥

了解常见的化肥

(1)学生分别讲台讲述三大肥料的作用

氮肥

磷肥

钾肥

(2)学生上讲台讲述使用化肥的利与弊

学生实验

观察

记录

总结

创设真实问题情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

多媒体辅助教学,更加生动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及时进行反馈,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能力,锻炼学生口头表述能力

认识化学对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科学使用化肥及农药的意义

培养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培养学生总结能力

板书设计

化学肥料

1.

化肥

氮肥

磷肥

钾肥

复合肥

钾抗倒伏磷抗旱,枝叶黄瘦施用氮

2.

常见的生物学常识篇9

关键词:元素化学教学;知识结构化;模型建构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6)10C0021C04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1问题的提出

元素化学,是指元素的单质及其常见化合物的组成、结构、主要物理及化学性质、制备、用途和存在的描述性知识,是高中化学的基本知识构成。元素化学为化学其他板块知识如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实验和计算等的学习,提供丰富的感性素材。唐有祺院士提出“化学家的工作,主要是耕耘元素周期系”[1],可以作为对元素化学重要性最精辟的注解。

在高中化学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元素化学的学习是学生遇到的主要障碍之一。元素化学的学习困难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元素化学知识的“本体”困难。高中元素化学知识有几个显著特点:“繁”――所学元素种类多(课程标准要求的元素有10种,教材实际涉及到的则更多),较繁杂;“乱”――每种典型元素的常见代表物涉及到的化学反应多,易混乱;“难”――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形复杂、类型多,难记忆;“杂”――每种元素的代表物包含的知识层次多,易混杂。其次是元素化学知识的“应用”困难。元素化学是中学化学其他所有板块知识的载体,知识应用非常广泛,可以与化学所有板块的知识融合起来,考查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具体表现在:①与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相融合考查;②与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理论相融合考查;③与电解质溶液、离子反应理论相融合考查;④与化学实验知识相融合考查;⑤与化学计算相结合考查[2]。第三是其他因素带来的困难。如高中阶段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中起始年级的学生一时较难适应。因此,对高中元素化学的教学应把握好课程标准,立足能力培养,理解、用好教材,重新建构元素化学学习的新视角。

2高中元素化学教学的“三线三视角”

高中化学在知识的深广度、学习能力要求和学习方法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对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要求更高。诚如许多学生所言,高中元素化学知识与初中相比较,确实给人以繁、乱、杂、难之感,成了许多学生高中化学学习的障碍。为了破除这种学习障碍,使元素化学知识结构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途径,是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系统,实现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环节。

“如何教”,是教师设计课堂教学策略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教师应考虑教学内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有助于实现既定教学目标的最佳教学方式。认知心理学认为,只有组织有序的知识才能在一定的刺激下被激活,在需要应用时才能成功地提取[3]。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化,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知识结构化是指把所学的知识划分为不同的部分或归入某种更大的范畴,在头脑中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组块,进而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4]。因此,研究如何让学生学会和掌握知识结构化的方法,则是化学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结合教学实践,就有效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元素化学知识的“三线三视角”做一简要阐述。

2.1建构元素化学的“三线”结构

元素化学知识的“三线”是指“知识线”、“方法线”和“价值线”,见图1所示。

为了教学方便,可以把知识线、方法线和价值线称为“大三线”,而将知识线中的元素线、价态线和物质线称为“小三线”。

2.1.1知识线

(1)“元素线”――以某种具体元素为线索建构

学习完某种元素时,最基本的要求是让学生知道该元素的单质和常见的化合物有哪些,由此逐步丰富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形成该元素的“元素线”。教学中要有意识逐步培养学生遵循物质分类的思维规律,按照一定的物质类别顺序,能够有序、熟练地写出该元素常见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式,画出该元素的“元素线”。如硫元素的一种“元素线”,见图2所示。

世界上的所有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这是化学科学的一个基本观念。“元素线”强调从“元素中心”的视角、用分类观整体性认识物质。通过建构“元素线”,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物质与元素的关系,更好地了解元素在自然界中可以游离态或化合态存在,因此物质有单质与化合物之分。

(2)“价态线”――以“中心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线索建构

在“元素线”的基础上,按照所学中心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规律,以化合价升高或降低的顺序排列含该价态的物质,即得到该元素的“价态线”。如硫元素的一种“价态线”,见图3所示。

元素的“价态线”并不是物质间实际转化的关系线,它是以核心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线索,让学生熟知该元素常见的化合价及每种价态对应的物质,建立起元素化合价与物质的对应关系。建构“价态线”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从元素化合价变化的视角分析、判断该价态下的元素,其化合价能升或降的思维习惯,进而分析该价态下对应的具体物质可能具有的氧化还原性,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规律。

(3)“物质线”――以某种元素的常见物为线索建构

如果说“元素线”和“价态线”是从横向建构知识线,那么,“物质线”则是对知识线的纵向建构。“物质线”是在“元素线”和“价态线”的基础上,以某种具体代表物为建构对象,内容涵盖该物质主要知识结构的一种思维线索。“物质线”的主要内容有: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应用、存在和保存等(可根据具体物质删减涵盖内容),见图4所示。

“物质线”是学习某种具体物质时的纵向思维模型,是元素化学最重要的知识构成和知识基点之一,因此也是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建构的内容之一。

2.1.2方法线

“方法线”的建构目标主要是,在元素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归纳出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学习方法及化学反应的学习方法。以鲁科版高中《化学2》教材为例,在第1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中,通过学习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等知识,将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密切联系起来,从中发现和掌握物质化学性质的变化规律,进而从本质上认识元素性质存在共性与递变性的原因。

由此可以看出,“方法线”实际上是一条“暗线”,隐藏在每种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的学习过程中,并随着学习物质种类的增加而不断得到强化。例如,“分类比较、类比迁移”的方法在元素化学的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学习完Co2的性质后,让学生总结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进而推出后面所学So2的性质;通过比较Co2和So2中C和S的化合价,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知识,可以分析得出它们具有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由此不难看出,对于物质通性的学习都可以采用此法。如总结出酸的通性、碱的通性、金属单质的通性、非金属单质的通性等进行迁移应用。这样,通过运用联想、迁移的方法去认识同类物质的共性,从中发现规律,可以逐步克服对物质化学性质学习的畏难心理。

“方法线”中另一条隐含的线索是化学反应的“规律线”。规律是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物质之间的转化及其发生的化学反应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可以被发现和掌握的。理解和掌握了化学反应之间的规律,就能避免学生因死记硬背而产生对化学方程式恐惧、混乱、乱用、误用等问题。在化学反应的诸多规律中,中学阶段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反应规律主要有: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等四类反应类型(类型之间可能会有交叉,但不影响研究)。在具体教学中,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归纳这四类反应的反应特点和反应规律,引导学生逐步熟练掌握四类化学反应的规律,对于学生从本质上突破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大有裨益。

2.1.3价值线

价值线则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出发,加深学生对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学习意义的认识,深刻体会元素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升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

2.2建构物质化学性质学习的“三视角”

在元素化学的学习中,掌握物质性质尤其是化学性质,无疑是最重要的。物质的化学性质复杂多变,这也折射出物质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学习物质化学性质知识时,倘若能使知识结构化,则有利于学生形成有效的思维模型,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4]。从教学实践观察,分类比较、迁移应用的方法是使知识结构化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视角”的建构对象为物质的化学性质。在学习某种物质的化学性质时,采用分类与比较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从“物质的类属通性、氧化还原性和特性”三个视角进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自主建构该物质化学性质的知识结构图,见图5所示。

在运用“三视角”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元素化学“三线”中的“方法线”的物质结构与性质的规律和化学反应的规律,自觉运用“方法线”中的有关规律进行分析、判断和理解有关化学反应的特征,这样才能对物质的化学性质达到深刻理解和记忆。如利用元素周期律,加深理解和掌握同周期或同主族元素形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规律进行分析、判断和深刻理解物质的各种化学反应特征,最终达到熟练掌握和应用物质化学性质的目的。

在具体学习某种物质的化学性质时,先从组成和结构特点让学生分析、确定该物质的类属,进而按照该类属得出其可能具有的化学通性;继而再让学生从元素化合价可能升降的角度,分析得出该物质可能具有的氧化性或还原性;最后研究该物质是否具有其他的特殊性质。例如,铝在一定条件下能与非金属单质、酸(氧化性酸和非氧化性酸)、强碱、盐溶液、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复杂、涉及化学反应较多的金属单质,学生对此非常惧怕。教学中,教师讲解后让学生采用“三视角”法,自主分析、建构铝的化学性质结构图,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见图6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提出的化学性质“三视角”,只是分析物质化学性质的三个角度,并不是划分物质化学性质的三个绝对类别。例如,金属的通性又常表现为金属的还原性,铁、铝常温下遇浓硫酸、浓硝酸发生钝化,既体现了铁、铝的还原性,也可以认为是铁、铝的化学特性。因此,除物质的通性外,其他性质的归类可根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情况做一些个性化的调整。另外,从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初中所接触的化学物质种类较少,学生难以形成物质的类属通性,而熟练掌握物质的类属通性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高中元素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舍得花时间、通过多种方式(作业、比赛、板报、作品展览等)让学生逐步了解和完善各类物质化学通性的建构,掌握了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等各类物质的化学通性,就为元素化学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结语

教学实践表明,在高中元素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常常存在许多困难。将元素化学知识结构化,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提升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在教学中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索。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研究,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经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探索,立足于知识结构化和思维模型建构的元素化学教学的“三线三视角”,对于培养学生归纳、整合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宋心琦.课程标准高中化学(必修)元素化学教学之我见[J].化学教学,2012,(3):3~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3][4]王晓艳.中学化学知识结构和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7.

[5]郑长龙.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6,131.

常见的生物学常识篇10

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培养他们科学的饮食以及健康的生活习惯已经成为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关注的问题。致力于让学生用所学的食物营养知识改善自己的营养结构,培养健康科学的饮食观念。

二、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淀粉、蛋白质、脂肪等。

2.科学探究

(1)能正确使用酒精灯等实验材料,激发探究营养成分的浓厚兴趣。

(2)用火烤、滴碘酒、按压等方法研究生活中常见的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

(3)能按照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对常见的食物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用所学的食物营养知识改善自己的营养结构,培养健康科学的饮食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生活中常见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并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

2.教学难点

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形成健康科学的饮食观念。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常见的食物、食物的营养成分、酒精灯的操作等课件或视频。

(2)分组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碘酒、白纸、镊子、滴管、白纸、培养皿、小刀、实验记录表等。

2.学生准备

带少量的瘦肉、熟蛋白、米饭、馒头、肥肉、花生、黄瓜、土豆、盘子等食物。

五、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认识食物的多样化和食物营养的多样化

(1)播放有关常见的食物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爱吃的食物,对小组内同学爱吃的食物进行统计,看小组内学生最爱吃的食物有哪几种。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统计。

(3)根据统计的结果引导学生认识:我们能不能长期只吃这几种食物?为什么?

预案:如果学生出现的偏食现象多,就从偏食现象的后果引入对食物营养的研究;如果学生没有出现偏食的现象,就从合理搭配的食物中有哪些营养成分引入后面的研究。

(4)导入课题:食物的营养。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思维活跃,上课用常见的食物课件导入能马上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爱吃的食物,交流过后对学生爱吃的食物进行统计,根据统计结果提出:“我们能不能长期只吃这几种食物?为什么?”的问题,在学生对此问题的思考、讨论、汇报交流中引导学生认识食物的多样化和食物营养的多样化,为下一步探究食物的营养成分奠定基础。

2.实验探究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

(1)介绍自己带的食物,把食物放在盘子里。

(2)播放酒精灯的操作课件,教师演示如何正确使用酒精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3)在进行食物的营养实验前提出实验的要求,提出基本的操作方法:将每种食物用小刀分成3份,分别放在酒精灯上烧、滴碘酒、把食物放在白纸上挤压等方法进行实验,把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上,实验中应互相配合、注意安全。

(4)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由于三年级学生才接触科学课,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所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对他们实验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对准备的食物逐一进行实验研究,强调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比较,记录主要的实验现象。比如,学生在用酒精灯烧食物的实验中要把食物放在外焰上烧,尽量避免因酒精灯的黑烟影响对食物的研究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在食物滴碘酒的实验中,引导学生正确的滴碘酒方法(滴管的使用、碘酒的多少),对含有淀粉的食物滴碘酒后可能会发现食物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学生可能会说变成黑色、紫色、紫蓝色等。此时教师可以不必追求统一的答案,只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含有淀粉的食物滴碘酒后颜色会变成紫色或者紫蓝色都可以;在对食物挤压的实验过程中,许多食物都能在白纸上留下痕迹,但是要引导学生区分油迹或水迹。

(5)汇报实验现象,归纳认识食物的营养成分。

设计意图:在汇报交流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归纳对食物的研究中的共同现象。瘦肉、熟蛋白等在火上烧有烧头发的气味,像这样在火上烧的食物发出有烧头发的气味说明它们含有共同的物质。这种物质科学家给它取了个名字叫“蛋白质”。米饭、馒头、土豆等在滴碘酒后变成紫色或紫蓝色,像米饭、馒头、土豆等食物在滴碘酒后变成紫色或紫蓝色说明它们含有共同的物质。这种物质科学家给它取了个名字叫“淀粉”。肥肉、花生等在纸上按压后有油迹,像肥肉、花生等食物在纸上按压后有油迹说明它们含有共同的物质。科学家把这种物质取名叫“脂肪”。黄瓜片在白纸上留有水迹说明黄瓜中含有大量的水分。维生素等其他物质在这些实验中没有明显现象产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适当的介绍。

(6)根据平时的观察和前面的实验研究,将我们经常吃的食物分类填写在记录表上。

预案: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对有些食物能比较容易分类,有些食物可能很难分类。对很难分类的食物可以引导学生课外动手实验或者通过查资料等形式来确定。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食物的营养成分,然后对常见的食物进行分类。对于学生不能分类的食物,可以留给学生课外去研究或者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