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地理信息系统概念及其理解十篇地理信息系统概念及其理解十篇

地理信息系统概念及其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5:19

地理信息系统概念及其理解篇1

概念模型的作用

概念模型是对某一领域信息高度抽象化的静态描述,它包括类、类关联和类属性等模型基本元素的定义,是进一步细化应用系统模型的基础。

199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第215技术委员会提出了“卫生信息建模框架”。该框架说明了信息模型应当是由概念模型到逻辑模型,最后细化到物理模型。2002年美国CDC在“公共卫生概念数据模型”一文中提出信息模型可划分为主题域模型、类关系模型、概念数据模型、逻辑数据模型、数据库设计模型和物理数据库模型,它们分别处于上、中、下三个层级,这种层级关系与iSo提出的层级结构一致,只是美国CDC的层级划分更加细致。

因此,概念模型是连接高层模型和低层模型的桥梁和纽带。对于一个具体信息的开发过程而言,上层模型在某个领域内是高度抽象和概括的,它们不涉及过多的细节,独立于具体的信息系统;对整个领域的信息化建设都具有指导意义,它是信息标准化的基础。

公共卫生信息领域具有多领域跨学科的特点。概念模型提供了一个易于理解的公共卫生信息的整体框架,是公共卫生数据字典的基础框架。在概念模型的指导下,对公共卫生数据元的理解和应用变得更加方便和容易。因此,概念模型将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开发提供一个整体框架和数据应用指南。

在公共卫生信息领域内,该概念模型可以支持多个信息系统的开发,减少重复性工作,降低开发成本,加快系统的开发速度。在同一个概念模型指导下开发的多个系统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同时也为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奠定良好基础。

概念模型的构建方法

对于一个具体系统而言,建立一个模型不是很困难,但建立一个抽象的元模型――概念模型则要困难得多。建立国家公共卫生概念模型需要经历从具体到抽象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HL7(HealthLevel7)推荐的建立概念模型的技术路线与方法是从用例分析到信息分析,最后到建立概念信息模型。

类、类关联、类属性和数据类型是概念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模型中的类属性同样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和一般性,发现这些属性也需要经过从具体实例分析――领域信息分析――概念信息模型分析这样一个抽象与泛化的过程。

我国公共卫生信息概念模型的构建主要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的:

1.主题域的确定

信息是对于活动、活动关联方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抽象与描述。在公共卫生领域,参照美国CDC提出的公共卫生概念数据模型(pHCDm),将我国公共卫生划分为卫生相关活动、参与者、材料和位置4个主题域。其中卫生相关活动是卫生信息来源的主体,是四个主题域中最重要、最活跃的一个,而其余三个均为活动的关联方,位置说明活动发生的地点,参与者为活动的参与方如卫生服务的提供方或接受方,材料是活动中所涉及的物质,比如标本、菌株等等。这些构成了公共卫生信息概念模型的四个主题域。

2.类

具有相同属性的同类事物、概念组成类。以上四个主题域各为一类,每个主题域下又可以分成若干主类。以卫生相关活动为例,结合我国公共卫生信息的分类框架,可以将卫生相关活动抽象为四个主类――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管理及卫生监督。

3.类关联与属性设置

类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称为类关联,其作用在于使不同的类形成一个完整、联系的结构。在公共卫生信息概念模型的建模中,主要涉及父子类关联,关系关联和参与关联三种类关联。

父子类关联指的是每个类(主类或子类)下面还可以根据实际划分为若干更小的类。上位类(通称为父类)与下位类(通称为子类)关联称为父子类关联。很显然,子类对于父类的属性有继承的关系。

关系关联描述的是在同一主类内部各个类或者是实例之间的关联关系,如疾病预防控制主类的不同活动之间(疫情暴发与检测之间)的关系。

参与关联则是指不同主类的类之间发生的关系。例如疫情监测类(属于卫生相关活动主题域的某个类)与调查者(属于参与者主题域的某个类),或者与标本(属于材料主题域中的某个类)之间存在参与的关系等。

属性是对类以及类关联所具有的特性的描述,是描述类的特征的元数据,改变属性的值可以改变类的行为和外观。概念模型类属性设置应遵循HL7Rim所规范的属性格式及内容,在此基础上按照自身的需求精化、修饰属性,形成模型独特的属性。

4.概念模型的建模技术与方法

首先是应用UmL的用例分析方法进行业务分析。这是指对业务过程中所有参与元素的拆解、对比、描述、再定义与组合。然后在用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泛化分析。即对各组成元素进行分析、判别、抽象,并归纳成不同的类。下图1为在卫生检测中的几个用例分析过程。图2为泛化与抽象过程。经过泛化与抽象,对卫生检测相关活动,可提炼出5个子类:申请、受理、检测、报告、质量控制。用例分析与泛化是公共卫生信息概念模型建模的重要阶段和技术,要应用于公共卫生信息概念模型建模的全过程中。

公共卫生概念模型框架与内容

我国公共卫生信息的概念模型包括了4个主题域及35个类。其核心为4个主题域(卫生相关活动,参与者、材料及位置)。在模型的建立中,公共卫生相关活动主题域及各级子类的确定采用了公共卫生信息分类框架的结果。作为模型,还对其他3个主题域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并增加了关联类的内容及对于类属性描述的要求。在这里要区分信息分类与模型之间的关系及区别。信息分类框架关心的是对信息的分类,确定信息所在的位置以便用户存放、查找及使用,因此并不涉及对于主题域、类之间的关联以及类属性的描述。而建立模型的目的是为了理解信息,描述信息。理解信息包括了解信息的来源(借助于信息框架)及关联,描述信息包括对数据元这个信息的基本单元属性及关联的描述,以便在统一的规范下查询、使用信息。

概念模型的应用

概念模型可以辅助系统设计者分析所需要采集的数据及属性,建立相应的逻辑数据模型(LogicalDatamodel),从而规范信息系统的建设。下面以伤害监测为例说明模型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概念及其理解篇2

通过对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的内涵、外延、属性等内容的研究,厘清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之间的关系,为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的研究提供借鉴。文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信息生态学理论、逻辑学理论,采用一定的筛选标准,再利用相应的筛选方法对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上位概念、下位概念、相关概念进行研究,以建立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

关键词:

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位概念;下位概念;相关概念

1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及其构建的意义

1.1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的含义

概念是反应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的思维形式,是思维中的最小单位【1】。体系是指同一类事物通过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概念体系是指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概念而构成的有机整体。概念体系一般是以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属种关系为依据来构建,再辅助概念间的其他关系。概念间的其他关系可能是全同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等。因此,大部分的概念体系是一种混合关系的体系。核心概念是概念体系中确立概念间属种关系或其他关系的依据,是概念体系构建的基石。属种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了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的关系【1】。上位概念是指具有属种关系的两个概念中,外延较大的那个概念。下位概念是指具有属种关系的两个概念中,外延较小的那个概念。相关概念是与核心概念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的概念。相关概念与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以非属种关系为主。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是指由网络信息生态链这个核心概念和与之有属种关系或其他关系的重要概念组成的有机整体。与网络信息生态链存在属种关系或其他关系的概念是非常多的,但是,并不是所有概念都适于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只有与核心概念关系紧密的重要概念才能被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是由网络信息生态链及其上位概念、下位概念、相关概念构成。

1.2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构建的含义及其意义

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构建是通过网络信息生态链这个核心概念来寻找与其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并辅助概念间的其他关系寻找与网络信息生态链有关联的概念(相关概念)。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的构建能更为深入地理解网络信息生态链这个概念,例如,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中,了解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一般属和特殊属性;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的构建能为网络信息生态链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方向,例如,从网络信息生态链相关概念的理论研究中,寻找适应的理论,借鉴到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理论研究,进而扩充原有的网络信息生态链理论体系;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的构建能弄清网络信息生态链理论研究在信息生态学理论研究中的地位。例如,通过信息生态学中某一概念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关系,来确定某些理论是否适用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理论研究。

2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构建的过程

2.1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的界定

张向先认为网络信息生态链是在网络环境下为了实现信息共享,不同信息人之间通过信息流转而形成的链式依存关系【2】。杨瑶认为网络信息生态链是网络信息生态系统中,网络信息主体之间通过信息流转所形成的链式依存关系【3】。李北伟从演化博弈角度,认为网络信息生态链是在一定的网络信息环境下,信息主体之间通过不断重复的博弈形成的信息流转的链式依存关系【4】。结合学者们对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理解,笔者认为,网络信息生态链是指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生产者、信息传递者和信息消费者之间由于信息流转而形成的链式依存关系。对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概念需要明确以下几点:(1)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本质是网络信息流转,网络信息流动和网络信息转化都属于网络信息流转。(2)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构成主体是不同类型的网络信息主体,即网络信息生产者、网络信息传递者和信息消费者。(3)网络信息生态链的链式依存关系是指不同类型的网络信息主体之间多元复合关系,即互利共生关系、协同竞争关系等。

2.2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位概念的筛选

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位概念的筛选过程是从与网络信息生态链有关联的概念中筛选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上位概念,再从这些上位概念中筛选出合适的上位概念,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位概念的范畴。(1)上位概念的筛选标准。①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位概念应该隶属于信息生态学的范畴。网络信息生态链与其上位概念之间是属种关系,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上位概念所属学科应该与网络信息生态链所属学科相同,即在信息生态学的范畴。属于同一学科的概念之间,其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有相似之处,能相互借鉴。因此,弄清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位概念的相关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对网络信息生态链这个概念地理解。②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位概念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层次关系不能超过两层。例如,概念a是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上位概念,概念B是概念a的上位概念,概念C是概念B的上位概念,概念a、B能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概念C不能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筛选标准①缩小了上位概念的寻找范围,即便如此,与网络信息生态链有关联的上位概念还是较多,只有通过筛选标准②来进一步缩小范围。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位概念与网络信息生态链之间存在纵向层次关系。上位概念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层次数越大,上位概念与网络信息生态链之间的紧密程度越低。将筛选标准中层次关系定为两层,使得上位概念与网络信息生态链之间的紧密程度适中。③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位概念的本质属性应包含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本质属性。筛选标准①、②仅缩小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位概念的寻找范围,还需从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行分析,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将其与其它概念区分开来的依据。(2)上位概念的筛选方法。首先,利用概念的概括这种方法,来确定网络信息生态链这个概念的上位概念;其次,通过筛选标准对上位概念进行再次筛选,以确定是否将其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位概念的范畴。概念的概括是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来扩大概念的外延以确定某一概念的逻辑方法。在进行概念的概括时,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进行:一是将网络信息生态链看成一条链,因为网络信息生态链是链式结构;二是将网络信息生态链看成一个系统,因为网络信息生态链是具有链式结构的信息生态系统。①从链的角度对网络信息生态链进行概念的概括。将“网络信息生态链”减少“网络”这一属性,就扩大成为“信息生态链”,信息生态链是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上位概念。信息生态链是指在信息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信息人之间信息流转的链式依存关系【5】。信息生态链的本质属性是信息流转,信息生态链的构成要素是信息人和信息环境。对比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定义及其本质属性、构成要素,信息生态链的定义及其本质属性、构成要素与其相似。两者的差异在于:前者限定在网络环境下,后者则没有。因此,可以将信息生态链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网络信息生态链”减少“网络”、“信息”这两个属性,就扩大成为“生态链”,生态链是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上位概念。生态链是指在一个生态群落中,众多的生物和非生物成份通过能量与物质循环,通过不同层次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协同,形成环环相扣的链条式依存关系【6】。在生态链中,能量与物质的传递是单向的。在网络信息生态链中,各种信息人之间是处于同一层次的,能量与物质的循环是为信息流转服务的,信息资源的流转既有双向的,也有单向的【7】。生态链的内涵与信息人、信息环境联系不大,更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本质属性无关,不适宜将生态链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网络信息生态链”减少“网络”、“生态”、“信息”这三个属性,就扩大成为“链”,链是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上位概念。链是指用金属环节连套而成的索子【8】。链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层次关系为三层,超过了两层,不符合筛选标准。因此,不将链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②从系统的角度对网络信息生态链进行概念的概括。网络信息生态系统是现代计算机网络中,网络信息主体和网络信息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3】。网络信息生态链与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都是信息主体和信息环境这两者,并都是由于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形成的一个整体。网络信息生态链与网络信息生态系统在概念的内涵上差异不大。只不过,网络信息生态链更强调其链式结构,有针对性,是一种拥有链式结构的网络信息生态系统。而网络信息生态系统则没有着重强调其结构上的特点,网络信息系统的结构形式更具多样性,除了链式结构,还存在网络结构等其他形式。网络信息生态系统这个概念外延要大于网络信息生态链这个概念的外延。网络信息生态系统是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上位概念。因此,将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信息生态系统是信息人之间、信息人与信息生态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整体【5】。信息生态系统与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相比,在概念的内涵上,二者在其构成要素以及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上差异不大;在概念的外延上,信息生态系统的外延大于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外延,前者不仅包括了网络环境下的情况,还包括了非网络环境下的情况,而后者仅强调网络环境下的情况。信息生态系统是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上位概念。因此,将信息生态系统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信息系统是指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传递、存储和利用的系统【9】。信息系统的外延完全包含了信息生态系统的外延,信息系统是信息生态系统的上位概念。但是,信息系统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层次关系为三层,层次关系超过了两层,不符合筛选标准,不将信息系统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上位概念的范畴。

2.3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的筛选

(1)下位概念的筛选标准。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下位概念除拥有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所有属性外,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还具有各自的特点,因此,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上位概念的筛选标准①、②就不再适用于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下位概念的筛选,而筛选标准③稍作修改能够继续使用。①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层次关系不超过一层。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位概念的寻找是一个将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内涵变得越来越抽象的过程,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上位概念的数量呈现出逐步减少的趋势;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的寻找是一个将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内涵变得越来越具体的过程,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下位概念的数量呈现出逐步增加的趋势。当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层次关系数增大时,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数会急剧增加。因此,在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层次关系数确定为1即可。②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的认知度要高。从不同层面切入,会得到不同的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当得到的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被大多数专家认同时,关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就会多,对这些理论进行总结归纳,可能会对网络信息生态链有新的认识,进而扩充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原有理论。当针对同一个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提法时,认知度高的提法才能被采纳。因此,将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的认知度作为筛选标准。③某一层面中的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要全面而准确地反映网络信息生态链在该层面上的特点。在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不同层面中,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由哪些概念构成,决定着这些下位概念是否全面反映这个层面的特点,但是,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并不是越多越好,还重视其准确性。在上述三个筛选标准中,筛选标准①是在筛选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而筛选标准②、③,在筛选过程中,能两个标准都遵守更好,如果不能同时满足这两个标准,满足其一即可。在筛选标准②中,要想反映某一层面的特点,需要从整体角度进行把握,并且注重概念之间的联系。而筛选标准③则就单个概念而言,来进行概念的筛选。因此,会出现筛选标准②③不能同时满足的情况。(2)下位概念的筛选方法。研究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下位概念,能促进对网络信息生态链这个概念的理解。对于网络信息生态链这个概念而言,一般需要了解:网络信息生态链主体之间的关系、网络信息生态链形成的目的、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发展过程、网络信息生态链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而这些需要研究的内容,对应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结构、功效、发展、类型。因此,将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下位概念分为结构层面、功效层面、发展层面、类型层面。在研究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结构时,有的学者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节点、节点关系和链接模式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那么,在结构层面,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可能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节点、节点关系和链接模式。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节点是指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不同类型的信息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节点关系是指节点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例如在共同的利益追求时,节点间选择合作、互利的方式共生,在信息共享时,节点间存在竞争【10】。网络信息生态链的链接模式包括了节点间一对多、多对一、一对一的模式【10】。一对多模式是指一个上游节点对应多个下游节点的信息传递模式。多对一模式是指多个上游节点对应一个下游节点的信息传递模式。一对一模式是指上下游节点间一一对应的信息传递模式。笔者认为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可能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主体、连接方式、节点组合形式和链式依存关系。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主体也就是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节点。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连接方式包括单一连接方式、多重连接方式【11】。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节点组合形式是指节点的种类、数量和分布【11】。网络信息生态链的链式依存关系是指网络信息主体之间存在一种由多种关系相互交织、相互结合而成的多元复合关系,包括平等关系、互利关系、合作关系、竞争关系等,例如,网络信息主体之间可能会同时存在互利关系和合作关系【5】。对比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节点关系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链式依存关系这两个概念,前者主要包括了竞争关系、互利关系、合作关系,后者除了包括这三种节点间的关系外,还包括其他的节点间的关系,后者能够更为全面地反映节点间的复杂关系。因此,网络信息生态链的链式依存关系这个概念更为适合地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网络信息生态链的链接模式这个概念,仅从局部反映了节点间的连接情况。而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连接方式这个概念所包含的内容,从整体的角度反映节点间的连接情况,因此,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连接方式这个概念更适宜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节点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主体这两个概念含义相同,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节点组合形式这个概念从另一种角度反映了网络信息生态链上节点的状况,这个概念有必要存在。综上所述,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主体、连接方式、节点组合形式和链式依存关系是网络信息生态链这个概念在结构层面上的下位概念。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实质是信息流转,信息流转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价值增值【12】。因此,在功效层面,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下位概念可能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价值增值、信息流转。网络信息生态链中除了价值增值活动,还存在其他与价值有关的活动。因此,网络信息生态链在功效层面的下位概念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信息流转、价值活动。要想了解网络线信息生态链的发展过程,应从生命周期理论的角度来对网络信息生态链进行分阶段研究。因此,在发展层面,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可能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形成、进化、运行。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形成包括了网络信息生态链形成的动力与条件、网络信息生态链形成过程与形成路径。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进化包括网络信息生态链进化的动力与条件、网络信息生态链进化过程与模式。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运行包括了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信息流转、价值增值、互利共生、协同竞争、动态平衡。但是,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运行所包含的内容与其在结构层面和功效层面的下位概念所包含的内容有重复。因此,网络信息生态链在发展层面的下位概念应更改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形成、进化、平衡。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的准确性。依据不同的划分方法,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也不同。如果按照信息人所处的地理范围划分,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为跨境网络信息生态链和境内网络信息生态链;如果按照信息人的主导地位划分,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为信息生产者为主导的网络信息生态链、信息传递者为主导的网络信息生态链、信息消费者为主导的网络信息生态链;如果按照功能划分,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为电子商务生态链、电子政务生态链、网络教育生态链、网络信息服务生态链(包括数字图书馆生态链、数字档案馆生态链、网络信息咨询服务生态链、网络信息分析服务生态链)、网络文化娱乐生态链(包括网络游戏生态链、网络音乐生态链、网络动漫生态链、网络影视生态链、网络文学生态链)、社交网络生态链。选取最后一种划分法所得出的六个概念作为网络信息生态链在类型层面的下位概念,是因为这六个概念的认知度要高于其他划分方法所得出的下位概念。关于电子商务生态链这个概念,有的学者有不同的提法,即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但是,大多数学者对于电子商务生态链的认知度要高于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因此,未将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在类型层面的下位概念。

2.4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网络信息生态链相关概念的筛选

(1)相关概念的筛选标准。①网络信息生态链相关概念应是链的下位概念。网络信息生态链相关概念与网络信息生态链隶属不同学科的可能性大,相关概念的理论基础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理论基础不同,利用概念的概括的方法来寻找相关概念是行不通的。因此,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结构形态出发,寻找网络信息生态链相关概念。存在链式结构的概念较多,而且有些概念从字面上很难了解这些概念是否存在链式结构,必须进行深入地了解,增加了寻找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的难度。如果将网络信息生态链相关概念限定为链的下位概念,就能很快缩小范围。②网络信息生态链相关概念的本质属性,或形成机理,或构成要素要与网络信息生态链存在一定的联系。将网络信息生态链相关概念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是为了通过对相关概念的认识来促进对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认识。如果网络信息生态链相关概念的本质属性,或形成机理,或构成要素与网络信息生态链没有一定的互通性,相关概念的借鉴作用就不存在。③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相关概念相关的理论,应是较为成熟的理论。当基于网络信息生态链相关概念的理论基础不成熟时,相关概念对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借鉴作用不仅不能促进对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了解,还有可能对网络信息生态链生成错误的理解。因此,成熟的基于网络信息生态链相关概念的理论非常重要。(2)相关概念的筛选方法。供应链是链的下位概念,符合筛选标准①。供应链是企业从原材料的购买、运输、加工、分销,到最终产品送到消费者的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联系起来的一个链条,实现了对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控制【13】。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本质属性是信息流转,供应链中存在信息流,符合筛选标准②。供应链的相关理论研究较为成熟,符合筛选标准③。因此,供应链这个概念可以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概念体系。价值链是链的下位概念,符合筛选标准①。价值链由企业的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构成(基本活动包括企业的生产、销售、售后等,支持性活动包括人事、财务、研发等。),是企业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14】。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形成动因之一是不同类型网络信息人的价值追求,价值链中的价值创造与网络信息生态链中的价值增值有关联,符合筛选标准②。价值链的理论研究较为成熟,符合筛选标准③。因此,价值链这个概念可以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概念体系。产业链是链的下位概念,符合筛选标准①。产业链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产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技术经济联系,各产业依据前向关联关系、后向关联关系形成了一条网络结构【15】。产业链既与信息流动有关,又与价值增值有关,符合筛选标准②。有关产业链的理论研究较为成熟,符合筛选标准③。因此,产业链这个概念可以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概念体系。生态链是链的下位概念,符合筛选标准①。生态链的形成机理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形成机理相似,符合筛选标准②。生态链的理论研究较为成熟,符合筛选标准③。因此,生态链这个概念可以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概念体系。

3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的构架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的上位概念有两个层级共三个概念。信息生态系统是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一级上位概念,网络信息生态系统、信息生态链是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二级上位概念。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的下位概念分四个层面共15个,这15个概念都是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一级下位概念。在结构层面,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下位概念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主体、连接方式、节点组合形式和链式依存关系;在功效层面,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下位概念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信息流转、价值活动;在发展层面,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下位概念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形成、进化、平衡;在类型层面,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下位概念为电子商务生态链、电子政务生态链、网络教育生态链、网络信息服务生态链、网络文化娱乐生态链、社交网络生态链。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的相关概念共四个,即生态链、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如果用→表示属种关系,箭头始端是上位概念,箭头终端是下位概念;用↔表示相关关系,则可得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构架。

作者:叶磊娄策群娄冬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韵冀.普通逻辑学简明教程(第三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19,27-28.

2张向先,史卉,江俞蓉.网络信息生态链效能的分析与评价[J].图书情报工作,2013,(8):45-48.

3杨瑶.网络信息生态链演进机理与发展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20-22.

4李北伟,董微微,富金鑫.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的网络信息生态链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22):102-106.

5娄策群,周承聪.信息生态链的概念、本质和类型[J].图书情报工作,2007,(9):29-32.

6伟辉,戴勇.网络游戏生态链研究[J].软科学,2005,(1):11-14.

7娄策群,等.信息生态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36,162-167.

8舒必才,苏联波.多功能现代汉语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377.

9李朝明,谭观音,杜宝苍,等.信息管理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180.

10许孝君,张海涛,瓮毓琦,刘阔.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结构模型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2013,(15):50-55.

11娄策群,余杰,聂瑛.网络信息生态链结构优化方略[J].图书情报工作,2015,(22):6-11.

12娄策群,杨小溪,曾丽.网络信息生态链运行机制研究:价值增值机制[J].情报科学,2013,(9):3-9.

13陈国权.供应链管理[J].中国软科学,1999,(10):101-104.

地理信息系统概念及其理解篇3

关键词:信息用户信息人基础理论图书情报学

1信息人概念解读:从局限于素养到跃迁至人性

理论界早前对于信息人概念的解读局限于素养层面。美国图书馆协会(aLa)早在1989年指出“作为信息人,一个人必须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有效地查询、评价和使用所需要的信息……,信息人最终是指这样一些人:他们懂得如何学习,这是因为他们知道知识是如何组织的,知道如何找到信息,知道如何利用信息”。无疑,aLa解读中的信息人是一种后天形成的,具有信息获取和利用能力的人。之后我国一批学者也加入这一探讨:认为在信息时代,人逐渐形成某些具有共同性的信息行为和信息心理,它们构成了现代人的一种后天性的特质,当我们撇开人的其他方面而专门谈这种特质时,我们把人看成或抽象为“信息人”;认为“信息人就是具有一定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具备合理知识结构的人”;直至更为直截了当地指出“信息人是一个抽象概念,是对信息社会中人的信息素质的描述”。这些解读或是直接围绕着信息素养而展开;或是仅仅局限在属于素养范畴的信息意识、心理和行为等具体主题,简言之,就是在本质上将信息人解读成为以信息能力为核心的“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

然而在当前,对于信息人概念的解读却已经跃迁至人性层面,即以人的本质为焦点,认为人的生存机制与实践方式也与信息密不可分,以期为人的本质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角度:信息人不是一个具体概念,不是指现实中的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而是对所有人的本质属性的提炼与概括,它作为一个宽泛的上位概念,书人、电影人、电视人、广告人等社会群体均是其具体形态与特定表征。总之,该观点极力主张信息人概念是基于信息社会而提出的一种具体的人性假说。而哲学界已经明确指出客观存在着“人的信息本质”,因此,当前理论界对于信息人的解读体现为从信息维度出发,围绕着“人的信息本质”这一中心点而对整个人性系统予以全新诠释和深入挖掘,以下是一些典型代表。余潇枫从人性再定位之角度重新构建了“信息人假说”,其人性定位是基于人本身就是复杂的“信息系统”、拓展于符号信息(包括文化符号在内)是“人之为人”特定标志、归结于信息交往方式提升“人的信息本质”,其要义主要有三:①信息是人的基本生命欲求之一,信息传播活动是与人终身相伴的生命活动;②信息人追求信息获取、交流与使用最优化的自觉水平、呈现方式和实现程度,不仅与信息素养,也与人生存的时代条件、地域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人自身的社会地位等要素,具有密切而复杂的内在联系;③古往今来,处于不同发展水平、具有不同信息个性的信息人与变动的信息环境共生互动,形成了气象万千而又具有特定运行机制的传播世界。李德昌则指出:信息人组成的社会是一个“货币、权力、知识、情感、思想、艺术”六维的信息场空间,信息人在这个信息场域中交流并共享着从货币信息到艺术信息这六类信息资源,从而体现生命本质的不同维度,提升生命需要的不同层次。因此,他认为信息人的生命及其人性可以阐释为“信息人就是信息场空间中的六维信息向量”。无疑,上述对于信息人本性的新解读相比局限于素养层面的以往解读更为深刻、对于当前人类所处的信息网络时代的揭示更为有力,也更为全面。

需要指出的是还存在着与信息人概念类似的知识人概念,理论界早前对其解读也是局限于素养层面,例如,强调知识素质是知识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认为知识人是指拥有先进的科技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发挥主导作用,并能使自身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人。而当前解读则也是跃迁至人性层面,例如,认为知识人假设作为知识社会的社会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的人性基础已经在当前渐显端倪;强调知识人取代经济人是人性假设的一次巨大超越——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个人行为动机不再是纯粹单一的心理需要,包括利他动机在内、对不同目标和奖赏有反应的扩充的自我概念,将取代仅仅受自利动机驱使的狭隘的自我概念。

2信息人的概念具有比信息用户概念更为丰富和深刻的人性蕴涵

依照人性系统是由个性系统与社会性系统两大部分所组成之观点,笔者将信息人新概念所具有的相比信息用户概念更为丰富和深刻的人性蕴涵归纳如下:

2.1信息人的个性系统维度之人性内涵

①具有以信息(负熵)为食的本能

信息人是信息的存在物,并以信息的接收、贮存、处理和输出为生命延续的重要标志,所以说信息是信息人必备的营养,信息人具有以信息(负熵)为食的本能。该本能直接体现为强烈的信息欲望与饥渴。信息欲望是信息人存在的基本源泉,我们常说的求知欲也即源于此,它包括学习欲望、创新欲望等;信息饥渴则是信息人总感觉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不足,并时常为此感到不安的一种现象,例如,知识分子如果哪天没有看书读书,就会觉得十分难受。

②以个性化信息需求为引导,崇尚并追求信息自由,同时也努力实现自身信息进化

信息人的信息需求呈现出个性化特点,因为:一、其需求由其所处的社会职业领域所驱动,即需求信息之目的是利用信息解决其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定问题;二、其实际需要又与其个性相关,即利用信息来解决问题的方式、过程、程度及满意度同其自身的心理、知识、经验和行为方式密切相关。

社会价值意义上的自由,是指人人都平等享有主动追求、实现某一预定目标而不受干预和约束的自主性状态。而信息自由就是自由理念在信息活动领域的具体体现。信息人在个性化信息需求的引导下,崇尚并追求着信息自由,或者说追求充分信息——在信息活动过程中不受干预和约束地进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获取。信息自由的状况也即其实现程度与信息人的信息能力密切相关。上述过程最终导致实现信息人的信息进化。

宇宙中客观存在着物质和信息的双重进化,所谓信息进化,是指“从信息活动的层面来看,进化是信息产生、耗散和积累的过程”。信息人追求信息自由的过程在本质上也就是一个“信息产生、耗散和积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实现了基于遗传基因信息之上的生物进化,还实现了文化进化,两方面共同构成了信息人自身的信息进化。

③具有体现出其个性化特征的、专门面向个人信息管理的心智模型

心智模型是指那些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存在的,影响人们认识、解释与面对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和印象。信息人之所以具有个性化的心智模型,是因为:一、具有如前所述的个性化信息需求。二、具有个性化的专业与非专业知识背景,前者是指所接受的教育水平和内容表现为不同的知识结构,这导致对同一现象的认知反应、信念表征方式不同;后者则源自社会背景、性格、兴趣爱好、能力以及所经历的社会事件等方面的差异。三、决策行为的产生完全依赖于心智模型对这种决策的信念。对哪种决策的信念强,信息人就会采取哪种决策行为,从而呈现出个性化特征。

信息人的心智模型专门面向其个人信息管理,这主要是指信息人为了方便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效地运用各种工具和方法对自身信息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要素进行的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

④具有信息商

信息商是表示信息社会中个人或团体有效运用信息应对信息环境的信息力水平指数,包括应对信息环境的适应力、控制力与创新力三方面,涉及到信息观、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三大要素。信息人具有面向其个性化心智模型的,用来衡量其个人信息管理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内)高低程度的信息商。

2.2信息人的社会性系统维度之人性内涵

⑤以信息哲学作为指导哲学,既具有以信息自由和信息公平为代表的社会价值观,也具有信息思维

信息哲学是指区别于所有其它哲学的一种元哲学或最高哲学,它把信息作为一种普遍化的存在形式、认识方式、价值尺度、进化原则来予以探讨,并相应地从元哲学的高度建构出全新的信息本体论、认识论、生产论、社会论、价值论、方法论、进化论等。信息人以信息哲学作为指导哲学,并将它渗透于具体的信息观念及思维之中。

信息观念是指将信息作为一种区别于实体和能量的基本存在,以及对其本质、存在方式、意义和价值所作的一般性理解、规定和认识等。信息人所具有的信息观念主要体现为以信息自由和信息公平为代表的社会价值观,此外还包括尊重信息/知识的观念、未来意识和创新观念等。而建立在信息观念基础之上的信息思维则是指一种区别于传统实体思维和能量思维的信息时代的崭新的科学思维方式——即依据相应的理解、规定和认识,从现存事物的结构和关系模式、演化程序和过程模式中去把握和描述事物的本质、特点和属性的方式和方法,将现存事物的结构、关系、过程作为信息的载体或符码,并由此破译出其中蕴涵着的关于事物历史状态、现实关系、未来趋向等间接存在的内容的方式和方法等。

⑥处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信息生态环境里,积极参与信息竞争,行使信息权利并同时履行信息义务,遵守所处信息空间里的信息秩序

信息生态环境是对信息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信息因素的总和,主要由信息之本体、技术、时空、制度等信息生态因子组成。在此环境下,信息人所参与的信息竞争可以被视为一种竞争思维的改变或竞争方式的提升,包括对信息资源(占有和利用)的竞争和个人信息能力(如it研发和创新能力、信息产品生产能力、信息服务能力)的竞争。信息人在此过程中需要行使其信息权利——是以满足一定条件的信息作为权利客体的法律权利类型,它是由多个子权利构成的法律权利束,包括信息财产权、知情权、信息隐私权、信息传播自由权、信息环境权和信息安全权等。信息义务是和信息权利相对的,为了维持信息生态环境的正常运转,信息人必须要遵守基于信息权利和信息义务这一互动组合体之上的一定的信息秩序。信息秩序由信息空间里诸如信息政策法律、信息伦理道德和信息标准等规则来构建和维系。

⑦具有努力追求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信息优势之信息理性

信息人的信息理性即是理性信息人问题。与经济学中的理性经济人类似,理性信息人的行动只受个人利益驱使,只服从理性,只想以最小的牺牲满足自己最大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理性信息人期望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多的信息,努力追求基于信息不对称之上的信息优势。

⑧具有承担起信息领域里的社会责任或者说承担起信息伦理道德的信息非理性

相比起信息理性体现为利己,信息人的信息非理性则体现为利他,这具体表现为信息人要承担起信息领域里的社会责任或者说承担起信息伦理道德。信息伦理与信息道德是一致的,两者都是建立在信息经济基础之上的特殊的上层建筑,是信息活动中调整人与人之间信息关系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以善恶为标准,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特殊社会手段维系。信息人要遵守的信息伦理道德从最初比较狭隘的计算机伦理道德发展到适用于现代网络生存的网络伦理道德,最终拓展到整个社会的信息活动领域,其具体表现为:在信息生产上,要多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在信息传递上,要真实、准确、及时;在信息交流上,要以诚相待,尽量做到信息互补和共享,等等。

3用信息人概念取代信息用户概念的意义

3.1信息人概念更适宜作为图书情报学基础理论建设的核心概念

图书情报学界一开始使用的是“读者”称谓,之后,用“用户”概念予以取代,并还尝试着在其学科理论建设中以用户作为核心来构造出一种全新的情报学理论体系结构。

图书情报学与传播学关系紧密,存在着理论交叉;在前者发展过程中,后者理论不断被引入进来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其发展。这种推动的一个典型事例就是当前图书情报学界借鉴传播学中的“受众”这一重要概念,从传播学角度出发将原有的读者和用户概念发展成为信息(知识)层面的“知识受众”新概念,并将此概念与客观知识、知识集合一道视作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建设中的三大核心内容。知识受众概念的提出对图书情报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在以往研究中,往往把未直接利用图书情报资源的社会公民排斥在外,此思维显然已经落伍,应予以摒弃,图书情报学应该关注全社会的知识接受者和获取者,即知识受众。

而在当前,传播学学科理论建设中的一大新趋势是将其已有的受众概念更为深入地发展成为信息人新概念。具体地说,就是需要在对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这一经典传播学的二元对立予以融合之基础上,构建起传播学的新人本主义范式,强调这是一个以研究人的信息属性为核心的研究范式,也即信息人充当了其学科理论建设之核心。该新范式的确立是对当代传播学理论发展所面临的危机进行反思的必然结果,它明确指出了传播学的未来和出路。该新范式认为信息人是:①一个完整的信息处理系统;②通过接受信息来适应社会,通过创造和传播信息来改变社会,并最终实现自己的价值;③通过协商来构建日常生活中达成共识的信息传播规则,从而建构了传播的领域和世界。可见,信息人不仅是信息的接受主体,也是信息的加工主体,又是信息的传播主体,其内涵较已有的受众概念更为丰富和深刻。将受众概念演变成为信息人概念,绝不是一种简单的替代和置换,而是实质意义上的一次超越和升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像传播学的上述新趋势一样,图书情报学界将原本就是借鉴传播学的做法而由原有的读者、(信息)用户概念发展而来的知识受众新概念,继续地演变或者说发展成为“信息人”这一概念也已经是必然。如前所述,信息人概念具有更为丰富和深刻的人性蕴涵,它不仅适宜作为正在寻找出路的当代传播学学科理论建设的核心概念,而且相比原有的知识受众、用户概念而言,也更加适宜作为图书情报学学科理论建设中的核心概念。例如,学界很早就尝试着以信息用户为核心来构造情报学理论体系结构,而经过了上文的分析,不难发现:如果我们不再局限于以信息用户或知识受众作为核心,而是以信息人作为核心来构造一种全新的图书情报学理论体系结构的话,那么,这一新建的理论体系不仅具有明显的“创新性”,而且更具有能够赢得主流的人文社会科学界所尊重的“高深的研究内容”。

3.2与主流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更能接轨

主流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均存在相应的人性假设,例如,经济学、政治学、行政学领域分别存在着经济人、政治人、行政人假说及其理论;又如,管理学领域认为任何管理思想的提出都离不开对于人类本质的认识,政治人、经济人、文化人作为人类管理史上三个划时代的人性假设,对人类社会的管理之“道”(包括道路和道理)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与以上作法相仿,当用信息人取代掉原有的用户、受众来充当图书情报学、传播学的学科理论建设中的核心概念,则这必将更有利于这两门学科的学术研究与主流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接轨,并被后者所接纳、所认可。

3.3能丰富和补充现有的体系化的人学研究

“在研究西方人性论的过程中,我越发感到,人学是对人的全面研究”,现有的西方人学研究体系具体表现在:以“人”为对象先后提出了宗教人、自然人(包括政治人、经济人、道德人等)、文化人、智慧人、理性人、生物人、文明人、行为人、心理人、存在人这些不同观念及其理论研究。不难发现,在上述研究体系中还缺乏信息维度的对于人性的系统化研究。

信息社会以人为核心,“人是信息科学技术的主体”,因此,依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倡导的“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这一重要观点,从信息角度所进行的有关“人”的研究,必然会成为包括图书情报学和传播学在内的整个信息科学学科群基础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和最终落脚点,是对现有人学研究体系的新发展和新补充。例如,信息人的人性蕴涵能够将现有人学中的“人的本质”问题(具体涉及人的需要和利益、竞争、理性与非理性、自由等),在信息维度丰富和深入推进为“人的信息本质”问题,并进一步细化为信息人的信息需要和信息利益、信息竞争、信息理性与信息非理性、信息自由等更为丰富的人学观点。总之,现有体系化的人学研究中尚缺乏对于信息人的研究,图书情报学等对此的深化和空白的填补,在极大丰富和补充整个人学研究的同时,也有助于自身融人进包括人学研究在内的主流的人文社会科学之中。

地理信息系统概念及其理解篇4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知识组织系统 领域本体

[分类号]G250.76

1 引言

数字图书馆(DL)是信息环境网络化、数字化、知识化的产物,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数字图书馆把知识作为工作对象,并且关注知识的应用环境和应用群体,因此,知识组织系统的构建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始终发挥着核心的作用。

从广义理解,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应包括数字资源的知识组织系统的构建、语义自丰富、语义互联、互操作、术语服务等。

近年来,在我国图书情报界,本体研究成为了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系统构建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目前为解决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系统语义丰富度问题,本体构建与复用、本体整合、语义分析与抽取、语义标注以及语义互联应用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和建设的重点(见图1)。

2 研究现状与热点

2.1本体建模与复用研究

本体建模方法的研究对于本体的应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系统的构建有赖于本体的开发与完善,本体的开发和完善是一个反复叠加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目前国内外学者试图从本体建模方法和开源本体的复用两个方面进行突破。

目前本体建模的研究已经进入实际应用阶段。许多研究领域都建立了自己标准的本体,但由于领域本体建设还没有成熟的方法论作为指导,目前提出的本体建模方法都是面向特定领域或针对具体的项目,而且都不是经权威标准化机构认证的方法,这就导致各种本体建模方法的出现。如骨架法、企业建模法、循环获取法和iDeF-5方法等。

本体复用已成为重要的课题,越来越多的应用利用本体表示语义信息,因而如何支持本体复用变得愈加重要。本体复用主要有三种:①简单地把整个源本体导入目标本体wppl,且仅用其中部分规则,而直接忽略其余规则;②仅“复制+粘贴”源本体规则的某子集到目标本体wppl为导人规则的子集;③把源本体分解成不同的模块,根据相关标准,仅导入需要的模块。相比而言,第3种方法是最有发展前景的方法,目前的困难在于本体的模块化还不很成熟,只提供了本体类的理论和算法。

w3C标准定义的owL本体语言由一系列规则组成,包括类规则、属性规则和实例规则。在如下导入相似性标注的帮助下,owL本体可以导入其他的owL本体:

annotation(ireports)

annotation(imports)

导入标注含有把两个源本体导入目标本体的规则。把本体概念加以扩充,可以实现从源本体的类、属性和实例的语义导入。本体复用需要评价已有本体与目标本体之间的关联性。共享和复用是本体的本质要求,也是领域本体建设中很重要的问题。

2.2本体整合

本体整合是本体的语义和解释范畴的问题。本体整合最初由Swap(Semanticwebandpeertopeer)项目和SeKt(SemanticallyenabledKnowledgetechnolo―gies)提出,利用本体整合处理本体异质(ontologyheterogeneity)。paoloBouquet等人给出了本体异质的详细分析,指出在分布式和开放式系统中本体异质是不可避免的,并根据本体异质产生的原因将其划分为4个层次:表示层、术语层、概念层和语义层。paoloBouquet等人还认为:表示层的异质可以通过翻译成统一的本体表示语言来解决;术语层的异质通过词汇映射来解决;概念层异质的解决需要通过对整个本体进行考虑,查找不一致,进行映射或合并;语义层的异质可能存在着表示层、术语层、概念层异质,还可能存在语义关系上异质,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

本体映射是本体整合的一个关键环节,它通过一定的方法在已存在的不同本体间建立映射,以便在已存在的和新的领域之间进行交流时有通用的接口和共同的理解。在现实应用中,领域本体规模都很庞大,利用手工方式,进行本体概念比对完成本体映射时繁琐且易错,因此是不可行的。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自动化本体映射的方法和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主要特性如表1所示:

从图1可知:①映射方法上:大多数的本体映射方法是采用一对一集成,而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的方法比较少,基本没有多对多的本体集成工具出现;②自动化程度上:本体映射无法实现自动化的本体映射,多是半自动化的;③计算方法上:比较单一(除了ontomap之外);④映射性能上:受到本体构建技术影响比较大。本体映射目前只能够解决术语层和概念层的异质,还无法涉及到语义层的异质,如何解决语义层的异质是当前研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2.3语义分析与抽取

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系统的构建不仅是多种语义工具的互操作和集成,而且还应实现这些语义工具的机器可处理和机器可理解。

国内外学者对自然语言理解展开了深入研究。国外的语言学家、计算机学家、心理学家和逻辑学家在语法、句法、词法、语义分析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及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大致可归为三大类:基于语法的分析法、基于语法与语义相结合的分析法和基于语义的分析法。国内在理论研究方面尚不深入,但在汉语电子词典、机器翻译、汉语机读语料库、汉语人机对话、汉语情报检索等应用研究领域也有重大突破。

自然语言理解有赖于自然语言处理,自然语言处理的基础是分词技术。因为:一方面,词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单元;另一方面,计算机以机器词典的形式存储大部分自然语言知识,机器词典中收录了词条的词法、句法和语义知识,并在词类知识基础上编制句法规则。因此,自然语言处理系统必须对“词”进行识别和处理,才能理解和使用知识。

另外,由于汉语与其他语种不同,更需要自动分词,国内的许多机构和学者对此展开了研究。梁南元定义了两种基本的切分歧义类型,而黄昌宁、刘宾、殷建平、文庭孝、尹锋、丁丰、刘开瑛等学者都进行了分词方法的研究和自动分词系统的研究,可以归纳为基于词典的分词方法、基于统计的分词方法、基于理解的分词方法和基于人工智能的分词方法。这些分词方法各有其特点,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发展方向。其中,基于人工智能的分词方法是目前理论上最为理想的分词方法,但是该类分词方法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并且由于汉语自然语言复杂灵活,知识表示困难,所以对于这类分词技术还需要进行更深入和全面的研究。自动分词系统研究成果主要有清华大学SeG分词系统、复旦分词系统、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分词系

统和中国科学院iCtCLaS系统。另外,国内学者开始重视语义和知识表示,并有意识地区别于英语自然语言理解的研究模式,寻找适合汉语自身的方法。黄曾阳的概念层次网络(HnC,Hierar―chicalnetworkofConcepts)理论和董振东的知网(How―net)、东北大学和北京大学对wordnet的汉化等,都在努力探讨适用于自然语言处理的新方法。

2.4语义标注

语义标注(semanticannotation)又称本体标注,即利用本体中定义概念、术语以及语义关系显式地揭示和描述数据资源的语义。语义标注面临两大类任务:一是如何将当前不计其数的普通万维网页面转换为富含语义信息的语义页面,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义标引工具和语义标引平台开发;二是如何语义页面,其核心就是分类标引,它要求信息者在网络信息时要尽量使用本体中定义的关系词汇,同时还要显式地表达出概念所归属的语义类别,这一任务也不可能依靠手工的方式完成。因此两大任务都转向本体标注流程和本体自动标注工具。研究者对本体标注工具和语义标引平台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语义标引平台为ie的实施、本体和知识的管理、apis入口、存储(RDF仓库)及编辑本体和知识基础的用户接口提供了支持。现有的语义标引平台按照标引方法的使用类型,大体上分为三类:①基于模式的标引;②基于机器学习方面的标引;③基于两种方法融合的标引。目前语义标引平台技术并不成熟,还不能完全满足语义互联的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是:①目前大部分标引平台是手动和半自动化的;②学习能力不是很强,不能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以适应不同状态下的标引和检索的需要;③可扩展性不够强,不能完全无障碍地与用户进行交流,以完善自身的知识库;④平台需要统一各个用户之间的标引方式和提供的本体,以提高标引精度。

2.5语义互联应用

2.5.1知识可视化知识可视化(knowledgevisualiza―tion)是在科学计算可视化、数据可视化、信息可视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于2004年由eppler和Burkard率先提出。它是指应用视觉表征手段促进群体知识的传播与创新,包括所有可以用来建构和传达复杂知识的图解手段。现阶段,知识可视化的研究主要为两个方向:

研究知识可视化的表现形式,包括知识可视化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可视化表现图的类型、适用范围和效果。如武汉大学信息管理专业学者对此做了一系列研究,出版了《信息可视化与知识检索》,从信息检索结果提供、多媒体信息可视化方面进行了综述性的研究。

可视化的实现,包括知识可视化的形式化模型和算法以及该理论模型和算法的实现系统软件。比如对于思维导图(mindmap)现阶段国外已经有mindmapmanager、Freemindmap等应用软件。这个方向国内研究的主力军是北京师范大学知识工程研究中心,该中心开发了中文概念图软件易思一认知助手(easythinking―Cognitiveassistant)软件,2007年1月7日已3.0版,将概念图、思维导图和一般图合而为一。

从国外知识可视化实践进展来看,澳大利亚的纽卡斯尔大学和皇家墨尔本大学的BilalSuccar进行了信息可视化模型构建的研究,在研究中设计了可视化知识模型和研究中所涉及领域的本体。欧洲学者对本体的可视化进行研究,认为信息可视化为本体校准结果的评价提供了合适的方法。不同层次的细节和概论帮助用户导航并理解校准,用户对半结构化资源的评价涉及到学习活动。马来西亚普渡大学的学者设计了自动语义抽取系统(ame),可视化界面是该系统中的一部分,在设计可视化界面时他们发现用户可以通过对概念网络结果的可视化来将ame系统的利用扩展到最大化。用户可以搜索一个概念,并察看这个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可以通过“显示文本”功能被追溯到原始文件中的来源句子。

2.5.2语义检索20世纪80年代国际信息检索大会SiGiR会议论文中就出现了对语义检索的讨论,但语义检索研究始终受到语义信息处理发展水平的制约。上世纪末以来,随着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的发展,尤其是语义网技术的兴起与发展,语义检索研究得以迅速发展。尽管到目前为止对语义检索在概念上仍没有统一的界定,但不同的研究却有着共同之处,就是基于对信息资源的语义处理实现效率更高的检索。目前语义检索有两种,即基于概念的语义检索和基于本体的语义检索。前者是根据概念词典和关系数据库构建概念空间实现语义检索,具有一定的语义处理能力和自然语言接口,但其概念库中不包含概念间关系的描述,因此无法处理有关概念的问题;而后者是基于本体构建概念空间,将本体融合到传统信息检索技术中,不仅可以继承概念信息检索的优点,还可以克服概念信息检索不能对概念关系进行处理的局限。

2.5.3语义互操作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系统互操作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多语言和异构。跨语言的互操作问题在美国和欧洲很受重视,美国数字图书馆先导研究计划(DigitalLibraryinitiative)中有许多是着眼于解决语义问题的,例如伊利诺斯(illinois)大学主持的项目中关于概念空间与分类地图的研究,伯克利(Berkeley)大学主持的项目中关于文字歧义消除的研究,卡内基・梅隆(Carnegiemellon)大学主持的项目中对于语音识别的研究以及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关于图像的分割与聚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工智能、统计规律识别技术等,都属于语义研究或语义互操作范畴。欧洲相关的研究项目有maCS、merimee、Renardus等,甚至尝试自动建立中、英文词表之间的映射。我国也有一些关于双语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系统互操作的研究,如《汉语主题词表》与《美国国会图书馆标题表》(LCSH)、本体之间的转换研究、《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与杜威十进制分类法(DDC)类目设置的比较、与DDC对照系统的研制等。

异构数字图书馆系统间的互操作的目标是实现不同系统间知识交换、共享与重用。这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是:①不同本体之间的互操作。本体虽然为DL的语义互操作提供了解决方案,但其本身也存在着异构性,因此不同本体之间的互操作也是DL互操作的一个重要方面。②跨语言、跨文化的互操作。未来的DL将是联邦数字图书馆。建立全球范围的DL联邦,需要解决跨语言、跨文化的互操作问题,其中包括比较复杂的语言翻译问题。③DL的发现与安全性。实现全球范围内DL的互操作,需要解决DL的命名和动态发现。随着DL逐步走向实用化,必须考虑DL互操作的安全问题。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描述、检索、对象交换与检索协议等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元数据的定义和通过文本或多媒体数字对象抽取元数据,数字对象的特征描述计算,具有不同语义的异构资源库的整合,信息的聚类和自动分类,自动排序、分级算法以及信息质量、类型或其他属性的自动评测等。

3 结语

随着本体在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系统中的深入应用,如何解决本体建模与复用、本体整合、本体进化和语义互操作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地理信息系统概念及其理解篇5

【关键词】语义网;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信息检索

数字信息资源的海量增长导致了人类信息行为的改变。数字图书馆以其时空的便利性越来越收到人们的重视,人们更多地通过图书馆的信息检索系统来获得所需的资源。但数字图书馆传统的信息检索系统的缺陷也逐渐显现出来。

一、数字图书馆传统信息检索系统存在的问题

目前数字图书馆中搜索引擎多以传统的关键词检索为主。这种检索方式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过用户的需求,但由于字义本身与其概念的延伸经常不在同一级,使得寻得结果往往仅与字面意义相匹配,与人们想得到信息概念及其相关的成分的意愿相违背。首先,传统的检索系统难以准确理解用户的检索需求。如当用户需要查找题名中包含“计算机”的文献时,其真实的检索意图是将关于“计算机”、“电脑”等具有同一语义的文献都查找出来。其次,检索系统返回的多篇文章往往只按相关度、实践、被引频次等进行排序,各篇文献之间相互独立,缺乏语义上的联系。

二、概念语义检索的优势

(一)语义检索系统可以收集用户的相关信息,分析用户的检索行为,了解用户的检索特征与检索爱好,创建符合用户特征的访问模式,从一定程度上提高用户的检索效率。

(二)对用户检索语义的确切理解保证了检索结果的可靠性。概念语义检索克服了字面匹配检索的弊端,使检索结果更接近用户真实的检索需求。

(三)用户可以对系统提供的服务做出信息反馈,对检索结果进行打分排序,系统可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服务,从而达到个性化搜索。

三、语义网及其体系结构

1998年,万维网之父timBerners-Lee提出“语义网”(Semanticweb)理念。语义网的基本思想是在网络信息的创作和中嵌入机器可理解的知识元数据,使计算机具备更强的“理解”和处理数据的能力。语义网环境下,网络成为能理解人类语言的智能网,人机交流变成类似人与人的交流。2000年timBerners-Lee提出的语义网标准体系结构。该机制的核心由两大模块组成:①以XmL与RDF(s)为手段的信息组织模块,用于管理信息,具备部分语义。②以ontology为手段的知识组织模块,用于管理知识,提供机器间的语义互操作。标准最底层由统一资源标识符(URi)和统一字符编码(Unicode)构成。语义网标准的第二层由可扩展标记语言(XmL)、域名系统(namespace)以及可扩展标记语言结构表(XmLSchema)构成。第三层由资源描述框架(RDF)和资源描述框架结构表(RDFSchema)构成。“XmL+RDF(s)”就构成了计算机间相互理解的基础,它们是改造万维网、建立起语义网信息组织机制的三大核心技术。第五层逻辑(Logic)是在本体层之上要做逻辑推理工作。接下来就是保证信息是可信赖的这两个层次,即论证(proof)和诚信(trust)。

根据以上内容可知,语义网信息组织机制的核心是XmL、RDF、ontology。XmL(可扩展标记语言)被誉为“语义标记”,是一种完全面向数据语义的置标语言。XmLSchema提供了规定XmL文档结构和内容约束的机制。namespace则是解决自定义标记过程中名称冲突问题的。RDF(资源描述框架)是网络资源通用描述框架,它是以三元组:主体—谓词—客体,来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简单描述的。RDF是一个开放的元数据集成方案。采用RDF来处理不同类型元数据集合,可以实现元数据之间的互操作,使计算机可以理解语义。XmL与RDF结合解决了信息建立于信息描述的开放机制和系统的开放性,有利于资源的共享。ontology(本体)在人工智能领域指的是对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

四、概念语义检索的实现

(一)概念语义检索的原理。概念语义检索的原理主要分为三个过程:首先,用户向系统输入检索请求,由于用户的知识领域的差异,输入的关键词的准确性有差别,需要系统对检索需求进行语义分析,分析出用户真正的检索需求。第二,概念语义检索系统须对数字对象进行描述和表示,对海量的信息资源进行描述和表示是信息资源数字化整序的过程。第三,语义检索系统将分析出的用户真正的检索意图的认知表达式与概念语义检索系统中整合后的资源进行匹配,检索出所需的信息资源。

(二)概念语义检索的流程。(1)创建元数据:收集各学科的数字信息资源,在maRC、DC等元数据标准下,利用XmL、RDF等语义网技术,更准确地描述数字对象的语义,建立元数据并存储在元数据库中。(2)创建本体知识库:利用元数据库中的信息以及现有的主题词表、语义词典等工具,并且借助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的帮助,构建领域内共同认可的词汇,并从不同层次的形式化模式上给出词汇和词汇间相互关系的明确定义。(3)语义标引:利用领域本体对文档进行标引。先从文档集中抽取出特征词汇,分析特征词汇,并建立与概念集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使用领域本体对文档进行语义标引。(4)检索式的处理:用户通过检索界面提交查询请求,推理机利用本体领域内的知识和一些基本的自然语言理解技术对关键词或语句进行分析,从领域本体中抽取出与用户查询关键词或语句具有语义相似度的本体,最终得到用户真正的检索意图。(5)实施查询并返回结果:推理机将抽取出的语义关键词组成语句群,提交至检索系统。然后,系统从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中搜索出符合该语义词或句的所有相关文献资源,即结果集。

作为下一代互联网,语义网在信息检索方面的优势可以为数字图书馆提高检索效率所借鉴。语义网的和核心技术XmL、RDF、ontology为数字图书馆实现用户检索需求的确切理解,构建信息资源的语义关联提供了有效途径,并最终提高了数字图书馆学术信息资源的检全率和检准率。

参考文献

[1]罗昊.语义网信息组织机制论纲[J].图书情报工作,2005(7).

地理信息系统概念及其理解篇6

论文摘要:知识管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具有很大的空间。从知识管理与本体结合的角度切入,提出基于本体的教学知识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并对其关键技术做出简要阐述。

知识管理在发展早期仅是基于数据库或文档管理的初级技术,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并拥有很广泛的发展前景。目前知识管理越来越多地被企事业用来提高技术和竞争等,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应紧紧和知识活动联系在一起,首当其冲的便是教育。

1研究背景

知识管理是指将可得到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它包括:1)对信息的管理,通过智能化的信息深加工实现信息的知识化增值、发现、组织、共享和使用;2)对人的管理,实现隐性知识的发现、组织、共享和使用。知识管理的基本活动包括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使用和存储。当前知识管理中的问题是:如何把信息以统一的方式组织并避免对同一知识的不同描述影响理解和共享?如何提高计算机的查全率和查准率并利用有组织的信息获取知识?

引入本体与知识管理结合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本体源自哲学的概念。Gruber给出目前非常流行的本体定义:本体是概念模型的明确的规范说明。本体提供了目标世界的公共词汇,为信息的描述和交换提供适当的数据结构。本体最大好处是明确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中引入本体,使知识对象化,必定会给知识的集成和重用带来益处,而且可以使与之匹配的知识对象的关系和属性得到完整和清晰的描述,通过这些,用户可以获取更适合自己的知识。

2基于本体的教学知识管理系统框架

本体是构建知识管理系统的有效方式,对于具体的项目而涉及的工作包括概念定义和资源组织2个方面。每个概念的定义要包括它的含义、子概念、父概念、每个类的实例概念问的各种关联、概念与外部资源的关联。该框架分为知识收集及获取、知识检索和知识推理3个部分,具体关系如图1所示。

1)知识收集及获取。知识的收集及获取的首要任务是要将有用的信息资源结合进知识管理系统中,并与本体方法论相结合,将信息通过本体构建工具转化为用本体语言描述的知识,放入本体库中。此系统的目标用户有2类,一类是资源的使用者(学生或者教师),另一类是资源的加工者。收集和获取的信息资源是指对教学有帮助的课件、试题、音视频等资料,在本体中对教育资源分类遵循的是Lom元数据标准等。

2)知识检索。目前的应用系统中由于其数据库不是建立在能够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事实和实例的领域模型的基础上,因此无法实现智能查询和信息推理。不同的组织和人员可能使用不同的词语表示同一个含义,因此查询系统对意义相同但用词不同的内容无法进行精确的检索,当对多个数据源进行查询时问题更明显。在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中由于具有统一的术语和概念,采用基于知识、语义上的检索匹配,在本体的帮助下从本体库中匹配出符合条件的数据集合,解决语义异构的问题,在教师和学生查询具体资源时能够减少对冗繁数据筛选的时间,也能够提高信息检索的精确性。

3)知识推理。推理使用推理机能够对初始本体进行处理,通过自定义规则或者内在规则,能获得原有本体隐含的没有直接定义的知识。推理机不仅能对本体语言内在的各种关系进行计算,而且支持自定义规则推理。自定义规则定义更加丰富,可以包括反映现实世界的某种传递或逆反关系等,实现对知识模型更灵活的操作。比如放入一个新的教学资源,推理机就能够对其进行推理,从而得知其具体所属类及定义。

地理信息系统概念及其理解篇7

要从根本上整顿我国会计信息市场,保护投资者利益,规范资本市场,稳妥地加速会计国际化进程,除了健全法制、规范市场、加强监督等措施外,重构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也是必不可少的

构建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势在必行

风行世界,无奈尚需完善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of financial accounting,cf)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76年12月2日公布的《关于企业财务报表目标的暂行结论》、《财务会计和报告概念结构: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计量》和《概念框架研究项目的范围与含义》等3个文件中。

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为了规范公众公司的会计行为、维护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出台了一系列会计准则,但事后人们发现各项准则在概念运用、处理程序与方法上缺乏协调性,甚至相互矛盾,为此,人们越来越觉得有必要制定一个概念框架以统一概念、协调矛盾和指引方向。fasb于1976年率先提出了“概念框架研究项目的范围与含义”的研究计划,并将其研究成果陆续以“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等文件形式予以,到2000年已经了《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企业财务报表的要素》、《非营利机构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等七个文件。随后,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会计职业团体和iasc也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特别是1989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公布的《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的报告,对国际会计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所谓概念框架,按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它是一个章程、一套目标与基本原理相互关联的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体系。这个体系能指导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并指出财务会计与财务报表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也就是说,概念结构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组成的协调一致的系统,是用来指导并评价会计准则的基本理论框架。

fasb在发表的第二号概念框架公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前言中写道:概念框架是由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可用来引导首尾一贯的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作出规定。美国fasb的概念结构,所讨论的基本概念主要有会计目标、信息质量、要素的定义与特征、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了一份名为“财务报表概念”的文告,认为财务报表概念框架的目的是描述那些指导建立和使用通用目的会计原则的概念。它所讨论的概念主要有财务报表的目标、效益与成本约束、重大性、信息质量、财务报表要素、确认标准、计量、公认会计原则。英国的“原则报告”指出,确立指导对外财务报表编报的概念,主要目的是为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与审查会计准则提供一个内在一致的参考框架。它还可在特殊情况下为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提供依据,所讨论的概念分别是财务报表的目标、信息质量、报表要素、确认、计量、财务信息提供、报告主体。澳大利亚的“会计概念报告”中明确说明:会计概念报告确定了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编报所必须遵守的基本概念,即它们直接被财务报告实务所遵守,而不象其他国家,概念公告只是理论,通过评估、指引会计准则来间接影响会计实务。这份概念报告讨论的内容包括财务报告的目标、信息质量、要素的定义与确认、计量、财务信息的列报。葛家澍,刘峰综合其他国家研究的概念框架,认为财务框架概念结构实质上是由一些财务会计最为基本的概念所组成,它们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目的在于指导框架准则的制定或应用。

一般认为美国fasb的sfacs最能代表概念框架项目。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英国会计准则理事会(asb)、加拿大注册会计师会(cica)和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aasb)也都了各自的概念框架,只是名称不完全相同:

1、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概念框架称为《财务报表的编报框架》(framework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iasb framework) .

2、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的概念框架称为《财务报告原则公告》(statement of principles for financial reporting)。

3、加拿大注册会计师会(cica)称为“一般会计”(general accounting),分为:“财务会计概念”(financial statement concepts)61段和“财务报表编制的一般准则”(general standards of financial statement presentation)12段两部分。

4、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aasb)称为《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s of accounting concepts, sacs)共4份,但也简称为“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虽然各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名称不尽一致,但其实质是相同的,即都是对财务会计和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研究,借以更好地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或会计实务,为其提供一个更一致的概念基础,并作为评估既有会计准则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指导发展新会计准则。具体而言,这些概念框架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性。

第一,在概念框架的名称上,美国等国家把概念框架称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加拿大称其为“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称其为“编报财务报表概念框架”,英国则称其为“财务报告概念”。名称虽然不同,但这些概念框架都与企业财务报告信息的确认、计量与披露有关。

第二,各国会计界对财务信息使用者及其所需要的信息问题的认识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大部分国家或会计组织都把投资者、债权人及其投资、信贷决策的信息需要作为财务报告的主要目标。

第三,在“安然事件”之前,似乎愈来愈多的国家或会计组织对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从“真实性”的“公允性”转向“决策有用性”。这一概念的转变将导致对传统单一的会计模式进行修正。在未来的财务报告中,不同的计量尺度和计量属性可能互相结合。

第四,许多国家和会计组织都把概念框架作为一份(或一系列)单独的会计文件而与会计准则分开。概念框架主要评价现有的准则并指导新准则的制定。在一般情况下,它并不用来直接规范会计实务。因此,绝大部分国家或会计组织都把概念框架置于会计准则体系之外,以便在发挥对会计准则的指导作用时,保持概念框架本身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然而必须承认,迄今为止,世界上至今还没有一份权威的概念框架能够充分地指导财务会计和财务信息披露准则的制定工作,许多会计与财务信息披露问题只能就事论事地加以解决。人们往往依据自己的概念框架对有关会计问题进行评论,而无法就许多基本问题达成共识。由于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和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还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所有的概念框架虽然都列示了许多现有的和潜在的使用者及其所需要的信息,但对于财务会计报告应满足哪些特定使用者的需要或哪些方面的信息需要,还未达成一致意见。有关会计报表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披露问题等也悬而未决。总之,概念框架虽然在指导会计准则制定、促进财务报告理论与会计实务的发展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它本身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步履蹒跚,不减世人美誉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若干说明财务会计并为财务会计所应用的基本概念所组成的理论体系,是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一般认为,西方各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始于20世纪的70年代。在此之前,无论是美国还是西方其他发达国家制定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会计职业团体及一些著名会计学家的有关专题研究报告。然而,进入70年代以后,传统的会计理论概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原因是:

(1)传统的会计理论概念明显落后于客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70年代以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事物,给会计实务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如企业兼并、融资租赁、物价变动影响和国际结算等。因此,迫切需要许多新的会计技术方法和新的会计准则。

(2)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侧重于描述性,缺乏一套首尾一贯的理论框架。这样,与会计准则有关的一些重要的会计文献往往观点不一,甚至于相互抵触,从而导致会计实务的混乱,以及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的严厉批评。正是为了解决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给会计实务带来的新问题,纠正会计实务中处理程序和处理方法上的不一致或出现的分歧,为进一步发展会计准则提供一个具有充分说服力的理论依据, fasb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率先展开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陆续以《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等文件形式予以。随后,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会计职业团体和iasc也都先后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进行了研究,并了一系列阐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重要文件和报告。

尽管如此,当时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认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建立和完善会计准则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可以保持会计准则相关文件和内在逻辑的一致性,避免不同准则之间的矛盾或冲突,保证会计准则体系的完整性和缜密性。

第二,能减少准则制定过程中由于个人偏好或不同学派之间的“门户之见”,以及“长官意志”等各种人为因素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保证会计准则的科学性。

第三,可用来评估已的会计准则,既可据以对原准则做出修订和完善,给新会计准则的制定指明方向,而且还弥补准则中的某些缺陷,对重大会计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第四,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目的、内容、性质和局限性,使其能据以做出恰当的分析判断和正确的经营决策。

第五,通过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既可充分肯定传统会计理论中仍然适用的合理部分,又能及时展示社会经济环境变动情况下会计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从而不断地推动会计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

在这些高度评价概念框架的文献中,以fasb的观点最具代表性,fasb认为概念框架主要在以下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①它能够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和评估会计准则时提供指南,以保证会计准则的一贯性和系统性。②在缺乏权威性文件的情况下,它能够为人们分析新的或正在出现的财务会计和报告问题提供参考依据。③在编制财务信息时,为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提供理论依据。④由于概念框架能够促进会计准则的一贯性与会计实务的合理性,它可以提高财务报表的可比性,促进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了解并增强使用者的信心。

总之,概念框架是会计理论与实务有机结合的一个典范。一方面,概念框架的许多内容来源于对实践的归纳、总结,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对会计理论来说,概念框架比较具体,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因此成为理论与实践的连结点。

比较各国发展概念框架项目的历史,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这些国家会计标准体系的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可大体总结如下:

第一,可以保持会计准则相关文件和内在逻辑一贯性,缩小不同准则之间的不一致或冲突,限制实务中相同交易的多种处理方法和程序,提高会计准则的规范化。

第二,可以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目的、内容、性质,据以做出恰当的分析判断和正确的经营决策。

第三,可以给会计准则的制订及重大会计问题的解决提供方向,而且,它还能减少准则制订过程中的个人偏向,抵制不同利益集团的政治压力。

第四,有利于会计理论的发扬光大和观念更新。概念框架既充分肯定了传统框架理论中可以继续适用的合理部分,又努力反映社会经济环境变动情况下会计理论或基本概念的相应转变与发展。

登陆中国,终成大势所趋

我国关于会计准则的广泛介绍和普遍争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尤其是近十年,《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的公布和实施,使我国的会计标准在会计要素定义、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财务报告体系等重大方面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一致或协调。尽管如此,笔者认为就目前我国已经的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特别是《企业会计准则》(1992)和《企业会计制度》(2001)来看,由于本身存在缺乏严谨的理论基础、未形成严密的逻辑体系、缺乏广泛的适用性、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的功能混用等问题,还不能承担起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功能责任,而且也不符合国际上一般将概念框架单独制定公布的通行做法。为此,我国有必要将会计的基本概念从准则或制度中分离出来,独立地制定并公布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中国加入wto以后,市场的开放、非歧视和公平贸易原则的实施等带来经济贸易的高度自由化,使会计面临的环境更加自由、开放和复杂。中国将进一步融入到市场经济的国际大家庭中,公平、诚信等将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必备法则,中国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以往推动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因素,将以新的力量和新的方式,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它使中国会计国际协调面临更深刻的挑战。用一个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惯例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来指导和规范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已是大势所趋。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最早是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提出的,指一个由相互联系的目标和基本原则构成的有内在逻辑性的体系。这个体系能导致前后一致的会计准则,并指出财务会计与财务报表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自197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的由罗伯特。特鲁布罗德负责的 “财务报表研究小组”,发表《财务报表的目标》的研究报告以来,在此基础上,fasb已经陆续了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内容涉及会计目标、会计要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确认与计量等。目前,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也都建立了各自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虽然名称不尽一致,但其实质是相同的,即都是对财务会计和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研究,借以更好地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或会计实务,为其提供一个更一致的概念基础,并作为评估既有会计准则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指导发展新会计准则。可以说,现代西方会计理论研究是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为中心的。在国际会计趋同的今天,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奠定在大致相同的概念基础之上,否则概念基础不一致将给会计准则和会计的国际化带来诸多障碍。而我国正处在会计准则建设和会计理论完善的最佳时期,因此,尽快构建和完善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乃当务之急。

1、是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发展的内在要求。会计理论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应该具备一个包括目标、原则、要素和要求在内的逻辑一致的核心子系统。它反映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并指导会计实践,应该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2、我国的会计准则存在缺陷,还难以担此重任。我国对财务报表的要求散见于准则、制度和相关法规中,缺乏系统性。而且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是1992年制定的,还带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与16项具体会计准则所运用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也不协调。因此,将基本的概念、原则等纳入cf保证其相对稳定性,并在制定具体准则时与之保持一致是更好的选择。

3、符合国际会计标准趋同的大趋势。会计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为了增强可比性,作为财务会计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等首当其冲应该实现与国际惯例的协调。各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cf,我国也应该借鉴其成功经验,尽快构建起财务会计基本问题的系统框架,这是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步骤。

健全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必须解决两大方面的问题:一是构建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理论框架,该理论框架由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准则-环境理论两部分组成;二是通过比较和实证研究,提出建立和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具体对策,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地理信息系统概念及其理解篇8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传统信息构建的特点,通过比较,明确信息构建在当代与信息设计、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管理构建概念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提出网络信息构建注意的问题。

信息构建(informationarchitecture,ia)是对大量处于复杂状态但又相互影响和作用的数据或信息,进行收集、组织、整理、表达和提供,从中抽取本质模式,将信息化纷繁复杂为简单明了,变不可理解为可以理解,从而帮助人们理解信息、找到知识路径。

一、传统的信息构建

信息构建是“定义和控制界面并整合系统各组成部分”的一种机制,个人信息系统的规模和复杂程度正在不断增加,从而促进了构建程序在范围、组织影响和处理过程等方面比早期的独立应用范围要广泛得多。

第一代信息构建于80年代公开和描述,它是用于开发独立应用的,主要描述从需求、设计、构造到最后的交付使用这样一个过程,其重点是一个独立系统的开发。第二代则是将信息构建的思想融入企业级的若干个应用的综合。

另一个特征就是第一代和第二代的信息构建强调的是技术解决而不是组织对信息的使用。在当时社会中的很多领域都希望能开发、分享和管理信息。对大部分组织来说,仅仅拥有一个网站、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就足够了。然而,时过境迁,人们终于意识到必须把信息作为组织中的一种资源来看待。

二、现代图书馆信息构建

(一)概念解析

20世纪90年代初,web的形成和基于web浏览器的发明,大大推动了因特网向全球发展。同时,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职能知识管理的出现,使得人们的争论越来越多地涉及到信息内容和内容管理上来,从而提出了以信息为中心的第三代信息构建。第三代与前二代信息构建的主要区别在于:

1.第三代信息构建强调信息作为一种竞争资源的使用价值,区别于支持系统的技术。单方面关注由技术构建出的一个信息体系就像是用烹饪工具装设一个厨房而来制作一顿晚餐一样,它忽略了烹饪原料的质量。用户和信息建筑师都是通过掌握“信息的信息”从更深层次来理解信息的使用。这种理解超出对信息本身及其结构的简单定义,通过一些数据、图案、指南来引导用户使用信息。同时,用户和信息建筑师也通过“信息收益率”来评价信息构建的质量。

2.由于在第一代和第二代信息构建中所使用的单一图表过于简单化,不能传递太多信息,所以需要用一系列的图表来描述问题。第三代信息构建便是通过反映信息的这种多维复杂性以及描述构建中不同认识维度的各个关键因素来解决问题。

3.早期的信息构建概念忽略了该概念的背景和理论基础,或者将其简单化。基于一些不适当的设计原则,信息构建是很难实现的,如信息构建中对度的整合。今天的信息构建要考虑到整个体系中各元素的整合以及体系中各组成部分的再使用问题。

(二)与其它概念的联系

1.信息构建与信息设计。信息构建的重点在于内容以及以用户为中心,特别是复杂的网站建构。主要成分包括:虚拟设计:版面与信息的图表设计,使得交流的效用最大化;交互设计:设计网页上动态成分或软件应用,可以使用户完成特定任务;用户的经验设计:建立一个完整的基于用户需求的经验数据库;可用性:对一个系统进行评价,确保其易用性和有效性,然后,将评价结果融入到设计过程中去。

信息设计偏重于文献内容、结构和外形的结合。它不只考虑文献的内容本身,还将文献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多元化的整合。相比较而言,信息构建更侧重于内容的概念设计。

2.信息构建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一个比信息构建更为成熟和固定的领域,它是以数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为基础,涉及多门学科(理、工、农等)、多个领域(经济、管理、法律等)的综合叉学科。二者都与信息科学(如信息的描述、辞典的设计、信息检索等)有着很多联系。信息建筑师与信息管理专家对信息组织、建立有效的内容管理战略以及为用户提供有效的访问途经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热情。同时,他们也都受到网络信息泛滥的矛盾冲突以及经济不稳定等多方面的冲击。狭义的信息构建,即网站信息构建,这是当今信息构建应用最为广泛、最为成熟的领域。广义的信息构建,即不仅要考虑信息,而且更要对组织机构中的信息服务与信息相关部门及其人员的整合与合理配置,包括技术层面、管理层面以及信息系统的结构构建。因此,广义的信息构建更接近于现代信息管理的理念。3.信息构建与信息管理构建。信息管理构建是当代出现的虚拟企业组织中为了管理生产计划信息和控制信息而产生的。它不仅要考虑商业数据,还要考虑技术方面的数据。信息构建是“组织信息和设计信息环境、信息空间或信息体系结构,以满足需求者的信息需求的一门艺术和科学”,涉及到图形设计、人机交互和界面设计,目的是帮助人们成功地发现和管理信息,侧重于用户和信息。

三、网络信息构建

网站信息构建是指借助图形设计、可用性工程、用户经验、人机交互、图书馆学信息科学等的理论方法,在用户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组织网站信息、设计导航系统、标签系统、索引和检索系统,以及负面内容布局,帮助用户更加成功地查找和管理信息。

网站信息构建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内容组织

一般通过字母顺序或地理位置构成来组织图表。一些模糊图示法也很有帮助,但不太准确。现在比较有名的如Yahoo网页上的杜威十进分类系统。图表一般独立于用户界面。界面改变并不影响到图表。另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它还必须有一个规则来容纳新增加的网页内容。

(二)导航系统

它帮助用户了解自己所处位置以及从这个网站中能获得什么,就像现实中的路标或地图一样,可分为全局导航和页面导航。全局导航可以链接到网站内任何一个资源,而页面导航给用户呈现相近的主题网页。此外,还有像背景导航,为用户建议网站其它领域相关主题内容;面包屑导航法,呈现网站结构中的页面位置以及用户的浏览路径;网站地图和索引也为用户提供了网站内容、结构等方面的概况。

(三)检索系统

这里强调的是检索结果和检索界面。检索结果不能太庞大和杂乱无章,以至于查准率过低。而界面要求友好,能够提供给用户进行自我修正检索机制的途径。

地理信息系统概念及其理解篇9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传统信息构建的特点,通过比较,明确信息构建在当代与信息设计、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管理构建概念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提出网络信息构建注意的问题。

信息构建(informationarchitecture,ia)是对大量处于复杂状态但又相互影响和作用的数据或信息,进行收集、组织、整理、表达和提供,从中抽取本质模式,将信息化纷繁复杂为简单明了,变不可理解为可以理解,从而帮助人们理解信息、找到知识路径。

一、传统的信息构建

信息构建是“定义和控制界面并整合系统各组成部分”的一种机制,个人信息系统的规模和复杂程度正在不断增加,从而促进了构建程序在范围、组织影响和处理过程等方面比早期的独立应用范围要广泛得多。

第一代信息构建于80年代公开和描述,它是用于开发独立应用的,主要描述从需求、设计、构造到最后的交付使用这样一个过程,其重点是一个独立系统的开发。第二代则是将信息构建的思想融入企业级的若干个应用的综合。

另一个特征就是第一代和第二代的信息构建强调的是技术解决而不是组织对信息的使用。在当时社会中的很多领域都希望能开发、分享和管理信息。对大部分组织来说,仅仅拥有一个网站、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就足够了。然而,时过境迁,人们终于意识到必须把信息作为组织中的一种资源来看待。

二、现代图书馆信息构建

(一)概念解析

20世纪90年代初,web的形成和基于web浏览器的发明,大大推动了因特网向全球发展。同时,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职能知识管理的出现,使得人们的争论越来越多地涉及到信息内容和内容管理上来,从而提出了以信息为中心的第三代信息构建。第三代与前二代信息构建的主要区别在于:

1.第三代信息构建强调信息作为一种竞争资源的使用价值,区别于支持系统的技术。单方面关注由技术构建出的一个信息体系就像是用烹饪工具装设一个厨房而来制作一顿晚餐一样,它忽略了烹饪原料的质量。用户和信息建筑师都是通过掌握“信息的信息”从更深层次来理解信息的使用。这种理解超出对信息本身及其结构的简单定义,通过一些数据、图案、指南来引导用户使用信息。同时,用户和信息建筑师也通过“信息收益率”来评价信息构建的质量。

2.由于在第一代和第二代信息构建中所使用的单一图表过于简单化,不能传递太多信息,所以需要用一系列的图表来描述问题。第三代信息构建便是通过反映信息的这种多维复杂性以及描述构建中不同认识维度的各个关键因素来解决问题。

3.早期的信息构建概念忽略了该概念的背景和理论基础,或者将其简单化。基于一些不适当的设计原则,信息构建是很难实现的,如信息构建中对度的整合。今天的信息构建要考虑到整个体系中各元素的整合以及体系中各组成部分的再使用问题。

(二)与其它概念的联系

1.信息构建与信息设计。信息构建的重点在于内容以及以用户为中心,特别是复杂的网站建构。主要成分包括:虚拟设计:版面与信息的图表设计,使得交流的效用最大化;交互设计:设计网页上动态成分或软件应用,可以使用户完成特定任务;用户的经验设计:建立一个完整的基于用户需求的经验数据库;可用性:对一个系统进行评价,确保其易用性和有效性,然后,将评价结果融入到设计过程中去。

信息设计偏重于文献内容、结构和外形的结合。它不只考虑文献的内容本身,还将文献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多元化的整合。相比较而言,信息构建更侧重于内容的概念设计。

2.信息构建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一个比信息构建更为成熟和固定的领域,它是以数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为基础,涉及多门学科(理、工、农等)、多个领域(经济、管理、法律等)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二者都与信息科学(如信息的描述、辞典的设计、信息检索等)有着很多联系。信息建筑师与信息管理专家对信息组织、建立有效的内容管理战略以及为用户提供有效的访问途经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热情。同时,他们也都受到网络信息泛滥的矛盾冲突以及经济不稳定等多方面的冲击。狭义的信息构建,即网站信息构建,这是当今信息构建应用最为广泛、最为成熟的领域。广义的信息构建,即不仅要考虑信息,而且更要对组织机构中的信息服务与信息相关部门及其人员的整合与合理配置,包括技术层面、管理层面以及信息系统的结构构建。因此,广义的信息构建更接近于现代信息管理的理念。转贴于

3.信息构建与信息管理构建。信息管理构建是当代出现的虚拟企业组织中为了管理生产计划信息和控制信息而产生的。它不仅要考虑商业数据,还要考虑技术方面的数据。信息构建是“组织信息和设计信息环境、信息空间或信息体系结构,以满足需求者的信息需求的一门艺术和科学”,涉及到图形设计、人机交互和界面设计,目的是帮助人们成功地发现和管理信息,侧重于用户和信息。

三、网络信息构建

网站信息构建是指借助图形设计、可用性工程、用户经验、人机交互、图书馆学信息科学等的理论方法,在用户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组织网站信息、设计导航系统、标签系统、索引和检索系统,以及负面内容布局,帮助用户更加成功地查找和管理信息。

网站信息构建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内容组织

一般通过字母顺序或地理位置构成来组织图表。一些模糊图示法也很有帮助,但不太准确。现在比较有名的如Yahoo网页上的杜威十进分类系统。图表一般独立于用户界面。界面改变并不影响到图表。另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它还必须有一个规则来容纳新增加的网页内容。

(二)导航系统

它帮助用户了解自己所处位置以及从这个网站中能获得什么,就像现实中的路标或地图一样,可分为全局导航和页面导航。全局导航可以链接到网站内任何一个资源,而页面导航给用户呈现相近的主题网页。此外,还有像背景导航,为用户建议网站其它领域相关主题内容;面包屑导航法,呈现网站结构中的页面位置以及用户的浏览路径;网站地图和索引也为用户提供了网站内容、结构等方面的概况。

(三)检索系统

这里强调的是检索结果和检索界面。检索结果不能太庞大和杂乱无章,以至于查准率过低。而界面要求友好,能够提供给用户进行自我修正检索机制的途径。

地理信息系统概念及其理解篇10

近年来,无论在教学还是在学术研究领域,人们总是将会计信息化和会计电算化相混淆,认为两者是同一概念,没有实质区别,可以替换使用;也有人认为会计信息化的概念优于会计电算化,但不知道优在何处,只是在朦胧中意识到会计信息化可能会替代会计电算化。笔者认为搞清楚两者的来龙去脉,对两者加以正确的区分,有利于教育教学、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与定位甚至学术机构的确切命名。

一、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概念的由来与含义

1979年,计算机应会计工作在我国拉开了序幕,当时人们的认识就是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会计领域能够有效地提高会计的工作效率,学术界并没有提出一个权威性的概念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1981年于长春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问题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的概念。

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含义是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领域,用会计软件指挥各种计算机替代手工完成,或手工很难完成、甚至无法完成的会计工作的过程。

2005年8月,由《会计之友》杂志社承办的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山西太原召开。会上提出了“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理念,与会专家就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用“会计信息化”可以更好地概括“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也可以进一步提升“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水平。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与通讯为主的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理,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者、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看到,两个概念是人们在不同时期、信息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来的。

二、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的区别

应当看到,没有过去20多年会计电算化所积累的丰硕成果,今天的会计信息化也就无从提出与研究。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没有划定的边界,只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其在会计领域应用深度和范围的不同而在认识上产生了飞跃,两者都以信息技术为特征,所不同的是,由于在不同时代所依托的信息技术迥异而使其各自应用的外延和内涵产生了较大的区别。

(一)信息技术环境的区别。人们通常所说的信息技术不是单纯的一种技术,而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信息感测技术等组群技术的简称。会计电算化阶段,人们谋求能够开发出解决会计领域的单项工作或整体核算工作的软件,从而帮助会计工作人员实现劳动力的解放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硬件方面则主要以单机环境或f/s(文件/服务器)架构为主,很少涉及网络通信技术和感测技术。会计信息化阶段,人们需要研究和开发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乃至决策支持等诸多子系统于一体的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属于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子系统,这个阶段的mis(管理信息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scm(供应链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等产品和概念的提出无不建立在网络和通信技术基础之上。

可见,电算化和信息化都应用了计算机技术;电算化较少使用网络通信技术,信息化则更多地依赖于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持;电算化几乎没有用到感测技术,信息化则会随着其发展越来越多的使用诸如条码感测、智能感测等感测技术。

(二)系统地位层次的区别。会计电算化主要服务于财务部门的核算与管理,属于部门级应用;而会计信息化则是企业信息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会计信息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除了服务于财务部门外,还要为信息管理层、决策支持层和决策层提供服务,属于企业级应用。

(三)系统目标的区别。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是人们随着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而提出的差异概念。会计电算化以解放生产力,提高工作效率为出发点,首先强调的是会计数据处理的规范化,改变手工会计的不规范现实,要求会计软件的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按照我国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规范操作,立足于财务报告的规范生成;而会计信息化则更强调会计输出结果的效率和增值性,这种增值效应依赖于网络环境下会计数据的快速搜集、实时传递以及对不同层次数据的深加工。会计信息化的成效依赖于会计信息输出的多元化研究。

(四)信息输入的区别。会计电算化条件下输入系统的是记账凭证,数据主要由财务部门自己输入;而会计信息化的大量数据可从企业内外其他系统直接获取,同时可以预见,随着原始凭证标准化问题的解决以及网络安全技术的日臻成熟,经过数字签名的原始凭证会直接进入会计信息系统。

(五)数据处理的区别。会计电算化主要通过批处理方式处理业已发生的数据,而会计信息化使实时处理数据成为可能。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企业的业务部门通过intranet(企业内部网)协同工作,所产生的各类数据信息存储于系统集成的数据库中,企业信息的内部用户可以通过对数据库的实时访问,对数据进行实时处理。

(六)信息输出的区别。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信息的输出主要有显示、打印、磁盘等方式;信息化环境下,内部需求除了上述方式以外,更多的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信息传递与共享,通过授权、划分权限级次,企业内部各个机构、部门从信息系统上直接获取。随着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深入研究以及b/s(浏览器/服务器)体系架构在大型系统中的逐步推广和应用,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internet上公布其财务信息。

三、区别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意义

会计信息化的概念提出以来,学术领域、教学领域都在同时使用这两个概念,造成的结果是人们疑惑丛生,疑惑之余只能盲从,继续盲从会导致企业无法正确定位自己的信息化进程、教学概念继续模棱两可、学术机构不能正确定位自己的研究和工作方向,上述结果最终会影响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一)有利于澄清教学中的模糊概念。目前,计算机会计教材比比皆是,名称不一,有会计信息系统、计算机会计学、会计电算化、电算化会计、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等诸多称谓,笔者不反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宗旨,但教学过程的授者是教师,受者是学生,名称和概念过多会导致授受双方无所适从,会使教学缺乏说服力,也会使学术研究缺乏统一的认识和思想,这可能是会计信息系统教材参差不齐、内容相左的重要原因。会计信息系统结合了信息论、系统论的思想,吻合了会计信息化的概念,适应了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大趋势,是计算机会计教材名称的首选。

(二)有利于企业正确定位自己的信息化进程。企业信息化进程受制于信息技术的发展,1979年我国开始搞计算机会计的试点,1983年国务院成立了电子振兴领导小组,直至1990年国内才推出第一批品牌的会计软件,可以说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一个企业能够拥有自己的计算机硬件,找到合适的会计软件已属不易,不存在网络大规模的应用和遍地开花,而且这十几年的时间里企业的计算机会计确实是只在会计电算化阶段徘徊,软件生产厂商开发的会计软件业主要停留在会计电算化上,即能够用软件替代手工完成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工作,阿尼塔。s.霍兰德所谓的“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是手工会计的翻版”即是这个意思。20世纪末本世纪初,随着大中型、分布式数据库逐步应用于国内信息处理领域;随着f/s(文件/服务器)逐步向c/s(客户机/服务器)、b/s(浏览器/服务器)体系架构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erp产品推出,特别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有实力、有能力取得上述技术与服务以后,计算机会计脱离了“信息孤岛”时代,进入了集成财务、生产制造、供应链、人力资源、经营决策的企业信息化时代,会计信息系统不再是孤立的系统,会计信息系统不再单独地服务于部门需求,会计信息会随着更准确的输入、更深层次的加工、更实时的处理以及满足了更多样的需求而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增值服务。

当然并非所有企业都适用c/s、erp,所有企业都应该对自己的信息化程度进行正确定位,无论企业规模大小,无论企业的硬件架构和所选用的软件层次如何,不可否认的是企业一并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可见,会计信息化取代会计电算化已是趋势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