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竞赛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5:23

体育竞赛的特征篇1

关键词: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特征;防范;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G8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1-0045-06

abstract:Sportsspectators’riotbehaviorsarecharacteristicofintensityandabruptness,individualityandinfectivity,directivityandcatharsis,symbiosisandregionalism,instantaneityanddelay,aggressionanddestructiveness.therefore,anall-roundmanagementsystemwhichcombinesthehumanismmanagementandlegalizedmanagementshouldbeestablished.theinstructiveeffectsofpositivefactorsshouldbeenhancedthrougheducationandhumanistflexiblemanagementandpossibilitiesofriotsoccurrencesshouldbereducedthroughtherigidinstitutionalizationofmanagementandconstraints.Besides,acompletesystemofpreventionandpunishmentshouldbeestablishedthroughlegislationforthelegalizedmanagementcanexertawarningandthreateningeffectonthespectatorsandthusreducetheoccurrencesofspectatorriots.

Keywords:sportscompetitions;audience;deviantbehavior;characteristics;prevention;management;system

1前言

观众越轨行为与体育竞赛相伴而生,其对赛场秩序和职业体育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恶劣影响。伴随着我国体育职业化进程以及赛事改革的日趋成熟,精彩的比赛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到现场观看比赛,而随之而来的是观众越轨行为的相应增多。从某种意义上讲,球场观众暴力(滋事)不仅成为一个日益影响我国体育职业化进程的赛场安全问题,同时,也威胁到我国和谐社会的创建与发展[1]。

《辞海》中,“越轨”的解释是“超越规范的行为”[2]。《现代汉语词典》对“越轨”的解释是“超出规章制度所允许的范围”[3]。我国学者对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有很多不同的称谓,主要有“暴力”、“骚乱”、“冲突”、“闹事”等。从广义看“越轨”行为已经涵盖了“暴力”和“骚乱”、“闹事”等,“越轨”是比较委婉的表述。从狭义看,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是一种违反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影响体育竞赛健康发展的行为,甚至是触犯法律的犯罪行为。

本研究对这些表述进行了统一,统称为“观众越轨行为”,指观众在体育赛场内外,比赛前后或过程中,以破坏性的手段或侮辱性的语言对他人在身体、精神或财物上的损害,妨碍体育竞赛的正常进行和组织管理以及影响体育竞赛健康发展的行为,其最主要的特征是造成了精神或物质上的不良后果。充分认识观众越轨行为的特征,寻找产生的根源,有针对性的开展研究,为有效防范与处置观众越轨行为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提供有力的支持,尽可能的减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不必要的损失,进而促进体育竞赛的健康和良性发展。

2行为特征

2.1指向性与宣泄性

观众越轨行为往往针对特定的人或事进行,具有指向性特征。早在1983年mark等研究者就将裁判员的判罚视为可能引发观众暴力行为的情绪“催化剂”[4]。而表1中的起因分析显示,观众越轨行为的指向对象决不单单是裁判员,还包括场上队员、警察、对方观众、公共设施等。有研究表明,裁判员、运动员等抵抗能力较差的少数派群体会被观众视为攻击的“替罪羊”[5]。但从表1的结果来看,观众越轨时并不考虑攻击对象的抵抗能力,这点在与警察的冲突中足以证明。值得关注的是,起因和结果中的指向主体并不一一对应,因对裁判判罚不满而攻击对方球迷和警察、因主场落败而毁坏场地设施、因无法观看比赛而公共设施等行为似乎更多的是在寻求一种宣泄性,而宣泄的对象则体现出随机性、多样性。

体育竞赛中观众越轨行为从本质看是观众一种不良情绪的宣泄,是寻求心理平衡的结果。不良情绪在比赛前或比赛过程中的不断累加,会造成观众心理或情感上理性的弱化甚至丧失,从而造成不良情绪被不断的放大,直至演化成越轨行为。宣泄的产生应更多的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有统计显示,在体育比赛中,当所支持的一方获胜时,91%的人感到快乐,50%的人感到像了却一桩重要的心事那样轻松、愉快,78%的人为此感到骄傲;当所支持的一方失败时,89%的人感到失望,66%的人感到沮丧,38%的人感到像是自己被打败那样难受[6]。而无论是快乐还是失望,都可能导致观众的情绪处于激情状态。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在这样的状态下,人的外部行为表现比较明显,生理的唤醒程度也比较高,因而很容易失去理智,甚至做出不顾一切的鲁莽行为[7]。2006年世界杯期间,在法国队以1比0击败葡萄牙队进军决赛后,法国球迷在自己的国土上展开了疯狂的庆祝。有350人被警方拘捕,其中190人是在巴黎滋事时被捕的,另外有45名警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受伤。同时,还有2名球迷丧生车轮,1名球迷在巴黎地铁站被杀。

2.2个体性与感染性

个体是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相对于体育观众总体而言,具有相同或类似性质的观众群体、个人就可以被视为个体。个体行为在观众滋事事件的产生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首先,在观看体育比赛过程中或比赛后,由于对体育比赛的过程或结果的不同理解,会出现形式和手段不一的越轨行为,这和观众个体的行为习惯及文化素养密切相关。例如:英国的足球流氓是各类足球赛事防范的主要对象,在2006年世界杯期间,英国足球流氓的名单被一一罗列出来,用以限制其进入比赛场地或举办国家。此类通过个体管制来预防越轨行为发生的做法一直被广泛采用。其次,从越轨事件的处理结果看,被警方逮捕并接受处罚的往往都是个体。2007年中超联赛第18轮,长春亚泰对浙江绿城比赛后,300多名亚泰球迷对俱乐部管理层和教练进行了言语攻击,5名球迷因带头闹事被警方拘捕。从少数个体的确立而言,越轨行为的最初状态确实具有个体性特征。

有研究指出,观众越轨行为多是自愿参与的一种群众行为,未经预先安排而发生发展起来,没有明确的指令,而是受他人的影响[8]。此结论恰恰印证了感染性的存在。首先,当个体的宣泄行为得到共鸣后,不同的个体会集合在一起,共同宣泄自身的不满情绪,引发群体性的行为。特别是赛场作为一个阶段性临时封闭的环境,在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观,以及心理趋向的前提下,观众会认同或参与到同一立场的个体越轨行为中来,以满足情绪宣泄的需要。当引发越轨行为的个体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如球队最铁杆的球迷,球迷协会的组织者等,其感染的结果更易导致大规模的骚乱或暴力行为。2007年1月12日,CBa联赛义乌赛区球迷围攻客队大巴的事件,就是在义乌球迷会长的组织下引发而来。其次,由个体引发的的群体本身也具有感染性,心理学上称其为“去个体化”,即人们在群体中,一旦面临群情高涨,情绪激动,就很容易丧失自己的人性和意识支配,而倾向于依从整个群体的状态,结果导致人们加入打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9]。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其行为的感染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它并非单向、不可控的。换句话说,从感染性的根源――个体入手,加以抑制和控制,感染特征也将具有正面效应。

2.3即时性与延时性

即时性是指观众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针对某些事件即刻产生反应,越轨行为往往发生在比赛的过程中。通过对近五年来的32起观众越轨行为进行统计得出(表2),发生在比赛场地内和比赛场地外的越轨行为比例相差不大。而从时间上看,有高达40%的越轨行为发生在比赛中,切实体现了即时性的存在。

比赛中的越轨行为是由赛场中某一特定因素所导致,如:裁判的不合理判罚、场上球员的不理想发挥、球迷间的敌对情绪等,具有即时性特征。场内成为事件多发地点实属必然,因为体育比赛的过程与结果往往是不成正比的,有好的过程并不一定有满意的结果,这为观众宣泄不满情绪埋下了理论上的可能性,而赛场内观众获取的直观感受则为这种可能性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在比赛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许多与观众的期望不符的情况,如果比赛的过程比较顺利,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概率较小,如果不顺利或者出现对自己支持的球队不利的局面,观众心中的紧张、焦虑等情绪很容易直接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观众在比赛前或比赛过程中集聚的不良情绪在赛后得以宣泄,并造成进一步的不良影响,则反映了越轨行为的延时性特征。延时性的越轨行为大多发生在比赛后、场地外,此类事件所占的比例高达37%。从发展历史看,我国体育竞赛中观众暴力的行为的多样性表现在由场内向场外,赛中向赛前、赛后蔓延的趋势[10]。其中原因暂且不论,但从结果上看,这种延时性的观众滋事方式更为多样化、集群化、目的化,攻击和破坏的对象也更为宽泛。2008年6月1日,在拉脱维亚尤尔马拉市进行的波罗的海杯足球赛立陶宛队和爱沙尼亚队比赛中,球迷拆毁看台攻击警察,导致部分警察受轻伤。而在警察稳定秩序后,两国球迷又在体育场外的公交车站爆发冲突,警察只得使用声光弹来平息。当晚,欢庆胜利的立陶宛球迷又在一家游乐场的停车场砸坏了三辆汽车玻璃,并再次与赶来的警方发生肢体冲突。赛场外的空间概念确实太大,它不仅单指体育场周围,也包括球迷广场、酒吧、车站等公共场所,给防范带来极大的困难。

2.4地域性与共生性

从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地域、方式、频率来看,不同的地域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体育竞赛氛围是导致差异性产生的主要原因。按照世界板块的划分来界定地域的话,南美洲的体育竞赛氛围最为火爆,以足球观众为例,大规模的踩踏和集体斗殴事件层出不穷,且造成的后果令人胆寒。亚洲的体育赛事氛围则较为文明,尽管越轨行为时有发生,但就结果而言,其造成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我国的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也非常突出的表现了地域性特征。我国是多民族、地理环境极其复杂的大国,形成了具有显著差异性的地域文化,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也出现了相互融合的现象,但地域文化仍有着根深蒂固的特点,地域文化的特征同样会通过观众的行为风格表现出来。从地理区域看,北方人与南方人的文化底蕴、生活习俗不同造就了人的不同性格特点,总体上讲,北方人豪爽、大方,南方人含蓄、灵话[11]。这些性格特征决定了北方的观众在发泄自身的不良情绪时就比较简单、直接,指向性非常明确,更容易形成共性的内容,“京骂”、“陕骂”极其流行,成为北京、陕西等北方球迷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越轨行为,而且由于指向性明确,更容易形成共性,因此,观众越轨行为的规模和破坏性相对南方而言更大。而南方的观众在宣泄自身的不满时多为个体自身行为,缺乏共性,表现在赛场上就是不仅言语攻击的内容杂,而且越轨行为的方式杂,不太容易形成集中的力量,因此,南方观众越轨行为的规模往往比较小,而且消退的比较快,赛后一般很少发生。

观众越轨行为的发生又具有共生性。虽然各类越轨行为存在着形式、结果的差异,但就各地域的体育竞赛而言,观众越轨行为几乎已经成为其连带产物,普遍存在着。此外,越轨的手段也具有共生性,言语攻击和投掷杂物几乎是各个地域的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的主要手段。言语攻击是指通过语言攻击他人,以达到在心理上和精神上伤害他人的行为[12],主要表现在比赛过程中和赛后起哄、喝倒彩、辱骂裁判员和客队教练、球员等。而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等杂物,是近年来我国体育赛场上最流行的观众滋事表现形式,或者说是最典型的观众“出气”方式[13]。

2.5突发性与破坏性

观众越轨行为是由不良情绪因素聚集而产生的,集聚因素的多元化又决定了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不可预测性。通过对近三年的观众越轨行为归纳后发现(图1),比赛背景、裁判员判罚、比赛结果、赛场环境以及传统文化情感等都是引发观众越轨行为的构成因素,其中除比赛结果以外,其他各因素的比例较为接近。此外,诸因素在对观众产生影响的过程中还表现出了共存性和关联性,如:观众在现场观看比赛,既可能受到对方球迷的挑衅,还可能受到裁判员判罚、比赛过程及结果的影响而产生不良情绪。由此可见,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由于个人行为而受到感染的群体行为,在针对某一特定事件所做出的即时或延时反映都很难被预见和防范。因此,突发性是观众越轨行为的又一大特征。

攻击性是指具有对他人有意挑衅、侵犯或对事物有意损毁、破坏等心理倾向和行为的人格表现缺陷[14]。体育竞赛观众宣泄不良情绪的行为往往具有攻击性。例如:1998年法国世界杯期间,英国球迷无端滋事,攻击正在值勤的法国宪兵尼维尔变成植物人,以及2008年5月15日发生的英国球迷袭警事件,都是观众攻击的典型案例。从实例统计来看,观众越轨的行为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观众在比赛过程中用言语攻击或向场内扔杂物(如饮料瓶、石块等);(2)观众赛后进入球场围堵客队球员、教练员以及裁判员,造成不能及时退场甚至更大的冲突;(3)观众赛后在场地堵球队大巴,并通过辱骂、扔石块、砸玻璃、焚烧衣物和旗帜等行为来发泄不满;(4)观众与客队球员、教练员、观众甚至是维护秩序的警察发生肢体冲突。以上各类行为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不同,但行为的攻击性特征是显而易见的。

3应对策略

国内外学者对防范或处理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提出了很多应对方法,包括:成立专门的安全保卫机构;严格赛前安全检查;对足球流氓进行登记备案;净化裁判员队伍;以法治赛与以德治赛相结合,消除赛场安全隐患等[15-19]多种对策。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得出,对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的处理应注重预防,并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提高法治能力,同时,注重人性化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才有可能减少越轨行为的发生。

3.1教育与引领

这属于文化范畴内的人性化柔性管理,主要适用于比赛前以减少或降低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教育能够提高思想、意识、道德的认知水平,激发观众正确的观赛动机和运动员、裁判员正确的参赛动机;而引领的作用可为比赛积累积极的背景因素和设置良好的场景,提升正面因素的作用,抑制不良情绪的产生。

教育是一个人素质的培养和共同提高的过程,就体育竞赛而言,对观众、球员、裁判员的共同教育的过程,是预防滋事发生的可能性和提高事发后处理效果的积极手段。提高观众体育文化知识素养是教育的着重点,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moorhouse和Giulianotti就认为,特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是观众闹事的主导因素[20]。观众的文化层次多种多样,有高有低,但对体育比赛都具有感知性,都有抒发自己情感的需求。因此,应加强对观众的体育文化知识的教育,努力提高观众的体育文化素质,帮助观众明确自己的社会价值,强化其以健康文明的方式观看体育比赛,在碰到意料之外的结果时会克制自己,或者通过正确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激动情绪,自动抵制不利于体育竞赛健康发展的各种越轨行为。但教育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区分不同的教育主体对不同特征的教育客体进行合理化、目的化的教育。就教育的对象来看,球员和裁判员是比赛的主体,两者的表现直接影响比赛的过程与结果,更主导着观众观看比赛的情感,对两者的教育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观众滋事的发生的可能性。那么,球员和裁判员的主管单位理所当然的成为教育实施的主体,而鉴于“观众”这一概念涵括的庞杂性,其教育实施的主体应是更具普遍影响力的媒体和群众组织。

引领的目的是提供方向性,就观众越轨行为特征而言,创建良好的赛场文化氛围是引领的核心。观众越轨的原因不能完全归因于比赛水平低、对抗激烈等因素。nBa比赛的激烈程度远胜于CBa,可观众很少有越轨行为,其主要原因在于美国观众把看比赛当作是一种休闲和娱乐,而不仅仅是一种争夺[21]。因此,主办方也想尽办法为赛场创造一种休闲娱乐的氛围,放松观众的心态,如主动免费提供简单的空心棒等用于给球队加油助威的工具;赛前、赛中和赛后退场时播放舒缓的音乐,缓解观众的紧张情绪等都是有效营造赛场氛围的手段。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主动利用各种手段调动观众参与比赛的热情,如“掌声与嘘声”;解说员的鼓动;通过整齐的起哄声,挥舞荧光棒、冲气棒、小喇叭等干扰客队运动员的正常发挥等,都会有助于提高比赛现场的气氛,有效引导观众通过正常、合理的途径宣泄情绪、排除挫折,有的手段可能违背了体育精神,如用充气棒等干扰客队运动员在篮球比赛中的罚球等,但相对于通过这样的方式可宣泄观众的情绪,减少滋事的可能性而言是完全可行的。同时,也可借鉴在nBa运用比较多且效果显著的“篮球宝贝”、吉祥物表演、明星秀、特色文艺表演、观众投篮比赛、在主队获胜后赠送汉堡等手段促进比赛现场的气氛,分散观众的注意力,拉近了观众和比赛的距离,这都有助于观众正常有序的观看比赛,减少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使其成为重要的引领工具,随着媒体传播形式的多元化和对体育竞赛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媒体已成为体育竞赛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舆论环境推动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恶劣的舆论环境阻碍体育运动的发展。因此,媒体应加强自身建设,多开展正面的宣传,引导观众文明观赏比赛,拒绝具有赛场暴力色彩的文化影响和舆论宣传,客观公正的评价球队、球员和某一场比赛的表现,引领观众正确认识竞技体育结果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对广大群众应做好越轨行为的宣传教育工作,教育观众充分认识越轨行为的危害性,不要轻易的滋事或盲目的参与滋事。同时,政府主管部门和各俱乐部包括教练员、运动员都应该与媒体保持良好关系,主动与媒体进行沟通,定期或不定期的就各项体育竞赛、国家队或俱乐部的建设发展情况、有关的重大事件等主动约媒体进行新闻会,取得媒体的支持,听取媒体的意见或建议,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

3.2管理与约束

这属于规章制度范畴内的制度化硬性管理,主要适用于比赛过程中应对正在发生的观众越轨行为,是过程管理。过程管理是执行规定的过程,以约束运动员认真比赛,观众文明观赛,裁判员公正执法,并以此压缩越轨行为发生的空间。包括软硬件两方面的管理与约束,包括人员的管理与约束、场地设施的建设与管理等。将比赛双方观众分割安置在不同的看台,改善赛场环境等,都有助于减少越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还可通过特殊规定约束观众的行为,如限制带入赛场的物品,按照规定进入指定场地等。

过程管理非常复杂,具有显著的多变性和突发性。要抓好过程管理首先应制订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是在预计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和发生的形式、手段、地点以及影响的严重程度上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组织方、管理方以及其它安全防范部门的力量,在应急观众越轨行为的组织机构、职责、人员安排、处理方式、指挥与协调等各方面作出具体的、有针对性安排[22]。制定应急预案是一项常规工作,任何比赛都应该事先有详尽的预案,尤其是重大的国际赛事、焦点赛事、关键战事等,都更应有特别完备的应急预案。而且制定预案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应不断吸收、融合以往的经验,丰富预案的内容,进一步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同项目的比赛应该区别对待,各有应对的措施。

在比赛的过程中,管理者应准确把握赛场内观众的行为举动,有条件的应该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监控,及时的把握越轨行为发生的苗头,提高控制力度,尤其是对客场观众应该保持特别关注,对重点区域进行重点监控。同时,适当的布置合理的警力以提高威慑力和控制局面的能力,在执行管理任务时要文明管理,尽量避免与赛场观众的正面冲突,而对于已经发生或明显即将发生的越轨行为,要坚决予以制止,必要是应该坚决采取“零宽容”的措施,迅速控制相关人员,减少越轨行为的无节制扩散[23]。

应高度重视硬件设施的管理与建设工作。硬件是体育竞赛的基础条件,尤其是职业体育对硬件的要求更加高,中国职业体育要更上一个台阶,就必须在硬件建设上下大功夫。硬件包含两方面,一个是体育竞赛场地的设备设施条件。体育职业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俱乐部拥有自己的主场,现在已经实行职业化的各俱乐部都拥有自己的主场,但是硬件条件尚需与国际标准接轨。现在国内俱乐部还把主要目光放在国内市场上,满足于眼前利益,比赛场馆的设备设施建设缺乏应有的投入,座位拥挤,卫生、灯光、通风设施差,在室内比赛场地对吸烟管理不严格,更加导致了空气质量差。在赛场环境很差的情况下观看比赛,无论如何都不是享受比赛,也是观众滋事的导火线之一[24]。其次是应对观众越轨行为的设备设施条件。要加强应对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硬件设施的建设,这关系到应急工作的时效性和处理的成效,需要配备大量的高科技器材和其他设施,建立快速反应预警系统,提高报警速度以及事发后及时赶到现场的速度,利用良好的装备和强大的人力尽快控制局面,避免事态的扩大化[25]。

约束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手段。我国有关学者在2005年就指出目前我国对球场观众暴力事件的干预力度还不够,无法真正适应实际工作的客观需要[26]。赛前的安全检查是制度化的最重要的对观众的约束性手段。加强赛前的安全检查,尤其是入场的安全检查,可以有效的减少观众越轨行为的发生。比如检查球票的真伪和拒绝无票观众进场;禁止观众携带硬包装的饮料、酒水、烟花爆竹等甚至是刀具等危险物品,对矿泉水等被观众直接用于闹事的物品尽量控制数量等,对不听劝阻的观众要坚决加强教育,不得进入比赛现场,如果听从劝告后可以进入体育场,但要重点加强关注,这是源头,都有助于减少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现在,国内的各类体育比赛都进行了赛前的安全检查,但是,有的检查仍然是形同虚设,没有任何的得力措施,观众得以轻松的携带各种杂物进入体育场,为观众情绪激动时滋事提供了工具。特别是现在的CBa联赛,篮球比赛场地比较小,观众和球员、教练员、裁判员的距离并不远,观众很容易就能够用矿泉水瓶等杂物干扰比赛,投掷石块、矿泉水瓶等杂物成为观众滋事的主要方式,其实赛前检查力度不够是一个主要原因。

加强赛前检查,是通过一定的措施对观众进行约束,明确的告诉观众什么样的事情是不可以做的,什么样的事情是违反规定的,使观众在赛前接受这样的信息,观看体育比赛必须在有一定的约束力的情况下进行的,违反了规定是要受到谴责或者惩罚的。

3.3处罚与惩治

属于法律法规范畴内的法制化刚性管理,主要适用于观众越轨行为发生后的处理,起到警示与威慑的作用,一般是在行政处罚的范围内进行,而如果是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造成了人员伤亡或财产的重大损失可上升到刑事处罚。处罚与惩治不仅适用于观众个体,使观众从主观上认识越轨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而且适用于相关的俱乐部,规定观众滋事处罚当事俱乐部,无形中给俱乐部施加了管理观众的职责,从客观上减少观众闹事的可能性。

我国处罚与惩治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体系尚不完善,尤其是没有专门的法律来应对。一旦发生了越轨行为主要是参照《治安管理处罚法》来进行处理,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和权威性,对观众没有威慑力,使得越轨行为在潜意识中有了产生的动机,大部分观众也没有意识到越轨行为违反了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因此,在赛场上和赛后因各种原因而没有使自身得到满意的情感体验由于缺乏约束力而爆发。

我国体育竞赛的职业化程度日趋成熟,从我国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的形式、手段、产生的后果、发展趋势等方面以及已经有的研究结果看,在我国进行相关的立法是完全必要的,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国内现有的法律制度是防范观众越轨行为立法的基础,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为立法奠定了基础,而且,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职能部门对体育竞赛观众滋事(暴力、骚乱)问题予以了高度重视[27]。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外的已经实行的成熟的、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可以有效的防范我国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的发生[28]。

当前,职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CBa联赛已经有了许多属于自己专业性的法律法规,如《联赛管理手册》、《联赛管理条例细则》、《CBa联赛裁判员管理规定》、《全国篮球竞赛处罚规定》等,同时与《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国家的法律法规相配套,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一些违规行为,减少了球场暴力、黑哨、非法交易等行为,进一步规范了联赛的正常进行,促进了联赛的健康有序发展。但是,当前的法律法规还存在着漏洞,如对裁判员的管理还比较宽松,制度不严密,导致裁判员的执法还不能做到客观、公正,“差错”屡有发生,举措力度不大,难以惩治;外援的管理缺乏专门的管理规定;对观众滋事产生的后果的责任追究制度;对参与者的处罚规定等都还不是很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样行为,应该要大力建设,逐步健全和完善。

4结语

观众越轨行为带有显著的攻击性,它不仅会造成人员伤害或财产上的损失,甚至会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其行为特征是指受思想支配而具体表现出的特有的行动征象。它产生的先决条件是观众不良情绪积的集聚。观众滋事的起因往往指向特定的外在因素,但受到实际情况的制约,其滋事的对象要远大于指向对象的范畴,这种从点到面的扩散式越轨行为具有指向性与宣泄性特征;观众的个体行为由于情感因素会引起共鸣,导致群体性越轨行为的发生,具有个体性与感染性;越轨行为多发生在比赛的过程中,并有可能延伸到比赛后和比赛场外,具有即时性与延时性特征。应正确认识体育竞赛中观众滋事的行为特征,寻找有效的应对策略。在比赛前,通过教育与引领的人性化柔性管理提高观众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的认知水平,激发观众正确的观赛动机和运动员、裁判员正确的参赛动机,同时为比赛积累积极的背景因素和设置良好的场景,提升正面因素的作用,抑制不良情绪的产生,以减少或降低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在比赛的过程中,通过管理与约束的制度化硬性手段要求运动员认真比赛,观众文明观赛,裁判员公正执法,以压缩越轨行为发生的空间。在软硬件两方面进行管理与约束,将比赛双方观众分割安置在不同的看台,改善赛场环境,限制观众带入赛场的物品,按照规定进入指定场地等制度化管理手段都有助于减少越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在赛后或越轨行为发生后,可通过处罚与惩治的法制化刚性管理来起到警示与威慑的作用,在行政处罚的基础上对破坏社会秩序,造成了人员伤亡或财产的重大损失的行为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进行立法,设立针对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的专门性法律法规,建立完整的预防和惩治性体系,提升权威性和威慑力。只有建立比赛前、中、后的全面管理体系,推行人性化管理与法制化管理的有机结合,才有可能预防和降低体育竞赛中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石岩,王莹,赵阳,李晓彪,周洁.球场观众暴力的发展趋势、研究进展与遏制策略[J].体育科学,2007,27(1):24-25.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110.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1999年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9.1558.

[4]石岩,王莹,赵阳,李晓彪,周洁.球场观众暴力的发展趋势、研究进展与遏制策略[J].体育科学,2007,27(1):29.

[5]杰克•道格拉斯,弗兰西斯•C•瓦克斯勒.张宁译.越轨社会学概论[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6]程利群等.论CBa联赛主场文化[J].体育与科学.2005,26(4):60-63.

[7]北京师范大学公共课《心理学》编写组.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75-176.

[8]石岩,周洁.球场观众暴力遏制方略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7,28(2):70-71.

[9]张后粲,大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18.

[10]石岩,王莹,赵阳等.球场观众暴力的发展趋势、研究进展与遏制策略[J].体育科学,2007,27(1):27.

[11][24]程利群.CBa联赛人文环境优化问题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9,(4):65-72.

[12]RiCHaRDLweaVeR.Understanding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m].newYork:HarperCollinspublishers,1997.177-183.

[13]程利群.我国体育竞赛观众闹事行为的归因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8):31-35.

[14]田雨,论自甘风险在体育侵权案件中的司法适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11):46-50.

[15][23]石岩.我国球场观众暴力遏制策略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3,24(5):13-16.

[16]宋凯.国内外球迷现象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20(4):5-10.

[17]符明秋,周喜华.足球暴力形成的原因极其对策探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9(4):679-681.

[18]王卫荣.试谈中国足球的暴力隐患[J].四川体育科学,2001,(3):5-7.

[19]倪文治.足球骚乱和暴力成因的社会学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2002,24(6):24-25

[20]tenenBaUG,SttewaRte,SinGeRRn,elal.aggressionanviolenceinsport:aniSSppositionstand[J].sportpsychol,1997,11:1-7.

[21]金赛英.论篮球比赛的观赏性[J].体育与科学,2003,24(6):60-61.

[22]黄世席.足球暴力法律规制之比较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8,(1):33-36.

[25]石岩,王莹,赵阳等.球场观众暴力的发展趋势、研究进展与遏制策略[J].体育科学,2007,27(1):34-37.

[26]石岩.国内外反球场观众暴力的立法[J].体育学刊,2004,11(2):14-17.

体育竞赛的特征篇2

摘要垂钓是新兴的群众体育运动,目前已经发展为一项体育竞技项目。作为一项竞技体育项目,运动员的成就动机、人格特征、意志品质等心理能力与比赛的成绩有很大关系。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研究在垂钓中运动员的心理能力,对运动员选拔和心理能力培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垂钓运动员心理能力

竞技垂钓是体育运动竞赛项目之一。自1983年国家体委把垂钓活动列为体育项目至今,我国钓鱼运动爱好者的总人数已逾9000万人。随着竞技垂钓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类钓赛层出不穷;为此我国钓鱼协会专门制定了竞技钓鱼比赛规则及场地要求和我国竞技钓鱼运动员技术等级认证标准。

运动员心理能力指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训练比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成就动机、人格特征、意志品质是运动员心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垂钓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是决定垂钓技术和战术能否充分、有效的发挥到竞赛当中的重要因素。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年龄均在35-45岁之间,以2014-2015年全国钓鱼锦标赛总决赛竞技垂钓参赛运动员30名为参照组,以江西省南昌市各湖边休闲垂钓爱好者30名为对照组。对他们的心理能力(成就动机、人格特征、意志品质)进行分析研究。

(二)研究方法

对垂钓运动员现场发放问卷各100份,其中休闲垂钓爱好者回收88份,竞技垂钓运动员回收85份,在有效问卷中各随机抽取问卷30份,用体育统计方法对其心理能力进行比较。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个体为达到一定的目标,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实现这一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因。采用“amS成就动机量表”对部分垂钓运动员进行测量分析。从检验结果来看,t检验p值为0.035

(二)人格特征

人格特征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并且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特征是运动员心理选材的重要指标,在竞技体育领域,不同项目的运动员,人格特征也有所不同。采用“艾克森epQ-人格测量表”对垂钓运动员进行测量,n量表是测量运动员情绪稳定性;e量表是测量运动员是内、外向人格特征。结果表明:n量表t检验p值为0.045,差异性显著,说明竞技垂钓运动员情绪明显更稳定,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e量表均值两者相差不大,t检验结果p值为0.852>0.05,差异性不显著,说明休闲垂钓爱好者和竞技垂钓运动员在性格内、外向方面差异不大。但从e量表的均值可以得出,垂钓运动员的人格特征为趋向内向性格。垂钓运动员具备更高的情绪自控能力,不急、不燥。

在运动心理学上把n、e量表结合在一起就将其进一步划分为外向稳定(多血质)、外向不稳定(胆汁质)、内向稳定(粘液质)、内向不稳定(抑郁质)四种人格特征。众所周知,具有多血质、黏液质人格特征的人比具有胆汁质、抑郁质人格特征的人更适合运动。垂钓运动员是趋向内向型,情绪稳定的粘液质人格特征:稳重,考虑问题全面;安静,自控能力强;情绪具有稳定性;注意力集中不容易转移。

(三)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指个体为实现自己预期目标,而主动对自己采取的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主要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采用“意志品质自测简易量表”对垂钓运动员进行测试。结果显示,t检验结果显著。竞技垂钓运动员需要自觉克服严酷天气、风向和鱼情的变化等困难,并能够迅速果断的做出应对策略,坚持到比赛最后。这都需要有较高的意志品质来实现完成。而休闲垂钓爱好者则更趋向于娱乐。

三、结论与建议

垂钓是一项静动相结合的运动,静时要求垂钓者精力集中,稳坐钓鱼台。动时要求反应灵敏、拉竿动作迅速。一个经验丰富、技术高超的垂钓高手往往具备较好的心理能力。

(一)竞技垂钓运动员成就动机明显高于休闲垂钓爱好者成就动机,竞技垂钓运动员更希望得到他人认可,更想赢得比赛的胜利

(二)垂钓运动员是偏内向稳定型的粘液质的人格特征,既要有稳定的情绪控制能力和较好抗干扰能力,又要有正确判断信息和灵敏迅速的反应能力。竞技垂钓运动员的情绪稳定性优于休闲垂钓爱好者。

(三)竞技垂钓运动员的意志品质明显高于休闲垂钓爱好者。竞技垂钓运动员有自觉克服困难并能够迅速果断的做出应对策略,还有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为能力,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

(四)建议广泛调查我国垂钓运动员的心理能力现状,为竞技垂钓比赛运动员的选拔和心理能力培养提供重要的心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60-262.

体育竞赛的特征篇3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助推器。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涵括职业教育的社会性、职业性、实践性、技术性、全民性等特征,也具有技能的技巧性、阶段性、迁移性和竞赛的竞争性、激励性、公平性等特征;同时,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具有自己相对独有的特征,且表现直观和具体,如技能性、竞争性、公正性、普遍性、先进性、合作性、复合性和导向性。

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是指由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或有关行业部门、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据教育部、劳动部颁发的专业教学标准、技能训练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开展的群众性教育类比赛活动。目的是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教师的专业教学质量进行考评。2007年以来,教育部等1l家单位先后在重庆、天津举办了全国性的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活动,即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期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局面,这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一次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分析历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各地举办的各级各类技能竞赛的情况可以看出,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具有如下特征:

一、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具有职业教育的特征

(一)职业教育的社会性。黄炎培先生最早在《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是什么》一文中指出,职业学校“从其本质来说,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说来,就是社会化。”职业教育与整个社会的联系紧密且具体,服务社会是职业教育的宗旨。职业教育不能脱离外部社会环境,与社会劳动就业直接联系,毕业生就业是维系职业教育办学的生命线,而劳动就业又是高度综合性的社会工程,涉及国家和地域的资源、人口、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社会习俗观念、有关制度措施等各方面。www.133229.com职业教育对社会环境的高度依存性体现在:一是办学的社会性,要求其办学必须是开放的、灵活的,只有吸纳全社会的力量才能办好。二是必须与社会民生相适应。其教学、课程、评价和管理也需要行业企业的参与和支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职业是职业教育的基础,职业教育应以职业的形式进行,是为适应职业而进行的教育。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具有“职业针对性”,主要体现在: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专门技术理论和经验知识,以及专门技能、技巧和其他实践能力。职业教育,无论是就业前的准备教育还是就业后的在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掌握从事某种社会职业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一是教学过程具有实践性。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做合一”“手脑并用”;在课程设置上,教学实习课程所占的比例高,且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二是培养的人才类型具有实践性。职业学校培养的是第一线的技术工人、技术农民、生产现场的技术员和其他城乡劳动者等,其共同特征是具有相对完整的实践能力和相对不完整的理论知识。

(四)职业教育的技术性。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通过职业教育内化到劳动者身上,才能发挥其功能。技术的演变会影响到职业教育发展的结构、层次、规模、课程和方法等。技术结构及产业结构的变动推动职业教育结构的演变,技术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职业教育思想的发生和发展。职业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技术,教学过程也充分体现技术的属性,体现技术传授的规律和要求。

(五)职业教育的全民性。温家宝总理说,“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因而,职业教育是面向所有人,而且是所有人的终生,培养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和劳动者。职业教育可以渗透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中,即使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可能需要多次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职业教育在推动教育公平、满足经济需求、实现全民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和职责。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终身教育的对象是所有人群,上延可至高等教育阶段,下伸至基础教育阶段。同级职业教育又包含众多的科目、均可相互延伸。现代职业对从业者资格和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加上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一次教育定终身将越来越少,使得职业教育必将延伸至整个从业阶段。

二、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具有技能和竞赛的特征

(一)技能的技巧性。根据技能熟练程度可分为水平较低的初级技能和水平较高的技巧性技能。技能是人的全部行为的一部分,受意识的控制比较少,且随时都可以转化为有意识的行为。技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后,具有高度的自动化和精确性,可称为技巧。达到熟练技巧时技能人员可以有条件反射式的行为。

(二)技能的阶段性。技能的形成包括掌握局部动作阶段、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动作的协调及完善阶段,这三个阶段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各阶段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行为的结构、行为的速度和品质,以及行为调节方面。

(三)技能的迁移性。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技能动作之间相互影响的现象。已形成的技能若促进新技能的形成,叫做技能的正迁移。如果已形成的技能阻碍了新技能的形成,就叫技能的干扰,或技能的负迁移。

(四)竞赛的竞争性。竞争是各类比赛的一个基本属性。任何一场比赛,不论参赛人数多少,竞赛结束时,只有少数参赛者能够成为优胜者,获奖者享有很高的荣誉。竞赛的胜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一个国家、地区、单位的在技能方面的发展水平,关系到参赛者所在地区或单位的荣誉,参赛选手都竭力争取,把争取胜利作为参赛的主要目标。

(五)竞赛的激励性。在取胜的目标指引下,参赛者都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机体的潜力,承受最大强度的负荷。竞赛一方面对参赛者施加相应的刺激,促进其技能的发展,达到提高技能水平的目的;另一方面随着技能竞赛的发展,技能操作水平的提高,参赛者之间竞争能力更为接近,使竞争越趋紧张激烈,使竞赛的竞争性尤为突出。

(六)竞赛的公平性。竞赛的公平性主要表现在参赛条件的等同性和评判人员执法的公正性两个方面。竞赛过程中,参赛者应遵照统一的规则,在等同条件下,充分地发挥智力与能力,去争取比赛的胜利。同时,各项竞赛的规则和方法须逐步修改和完善,才能真正保证竞赛的公平性。评判人员执法的公正性和一致性,是保证技能竞赛公平性的另一重要条件。公正是评判人员执法的准则,准确判断是基础。评判人员应严格地依据竞赛规则和规程,公正无私地进行观察、分析、判断和裁决竞赛过程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

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特征

(一)技能性。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突出和强调技能性的特点,遵从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强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能够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技能性相对于技术性而言,更加突出操作技能,强调实践动手能力。技能是技术的具体表现形式,技能竞赛是发挥其技能性特征的具体表现。近几年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技能竞赛,从竞赛方案的设计上看,操作技能性强;从比赛项目的设置来看,大多为技能型紧缺专业,充分体现了技能性,反映了社会对技能型紧缺人才的需求。

(二)竞争性。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本身是一项比赛活动。比赛就会产生竞争,有竞争就能激发动力。技能竞赛和其他比赛一样,对参赛者具有一种激发动机、鼓舞斗志、使人产生内在的驱动力,以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功效与能力。在技能竞赛的过程中,个人与个人、单位与单位之间不自觉的比较,且都有获得较高比赛名次,以期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这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趋向。从竞赛的结果来看,对于取得较好竞赛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来说,是对自己学习成绩和努力工作的肯定与表扬,给人以心理上的满足感,激励人们不断进取,从而对成功的经验起到强化作用,使参赛者更加努力更加主动,以保持或取得更大的成绩。同时,对比赛后进单位和个人能够起到督促作用,督促他们查找问题,努力学习和工作,以改变落后的状态。技能竞赛对于激发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竞争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公正性。公平公正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客观产生的一种需要,是举办任何性质的比赛所追求的基本原则。具体到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公正性是所有参赛人员最关注的问题,公平公正是所有参赛人员平等参加比赛的最高体现。第一,公正性体现在技能竞赛的各个方面,如选择承办学校、选择比赛设备、竞赛命题、确定评判标准、选聘评委、实施评判等各个方面。公正性的核心和关键是评判环节,要求所有裁判人员严格按照比赛的裁判和评分规则,客观公正地进行评判。第二,公正性贯穿于技能竞赛全过程的始终,只有坚持公正性,才能为全体参赛选手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氛围,打造一个良好的技能竞赛平台,真正地比赛出选手的技能水平。同时,公正性有助于缓和解决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举办一个和谐的比赛。

(四)普适性。普适性关系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制度化的全员化问题。职业教育的全民性,要求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技能竞赛的普适性,要求技能竞赛是面向所有职业学校学生的比赛。从实践来看,参与技竞赛的学生人数越多,越能反映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就越具代表性。同时,技能竞赛坚持“重在参与、重在学习、重在提高”的原则,鼓励所有职业学校学生都要积极参加技能竞赛,通过人人参赛、逐级举办比赛,使技能竞赛覆盖每所职业学校,覆盖每个专业,覆盖每位专业教师,覆盖每位学生,逐步形成“人人都参与、专业全覆盖、层层有选拔、全国有大赛”的局面。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普适性,与技能竞赛的效度密切相关。一方面,参与技能竞赛的选手范围广,比赛规模大,自然能够提升比赛成绩的含金量。另一方面,技能竞赛的规模大,也提高了技能竞赛整体的规格和水平,提升了比赛的影响力。

(五)先进性。职业教育本身具有先进性。现代职业教育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课程模式、教材、设备等方面具有先进性,代表现时社会最先进的技术水平。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职业教育对经济和社会的促进作用,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技能竞赛能够评判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和水平,应当具有先进性,并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先进性对职业学校提出了较高要求,职业学校及其教师、学生必须在教学内容上摒弃不适应社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发展的旧内容,去适应具有时代特性和先进技术的新内容,切实加强技能竞赛要求的实践操作技能,才有可能在技能竞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通过先进性引导,引导职业学校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技能水平。

(六)合作性。一是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在技能竞赛中,企业以不同形式参与进来,有的企业参与竞赛项目设计,把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融入比赛,考察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的企业提供竞赛专用设备,提供技术支持,为比赛的顺利举办奠定物质基础;有的企业在竞赛现场招聘,为学生高质量就业搭建平台。这种校企合作的竞赛举办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推动了工学结合与顶岗实习。

二是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是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从当今社会的发展来看,要完成一些重要的工作和事情,需要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因而需要培养学生愿意与人合作,学会与人合作。现代企业更需要团队合作精神,很多企业把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看作所有素质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在设置项目比赛时,设置了团体竞赛项目,突出团队合作的理念,反映了现代大工业发展尤其是装配制造业发展对团队合作的高要求。技能竞赛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解决问题的合作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原动力。

体育竞赛的特征篇4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竞技篮球;发展环境;特征

中图分类号:G84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4-0546-04

社会转型时期,正值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深化阶段。竞技篮球运动作为中国体育事业和篮球运动发展整体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依存于竞技体育整体功能的制约,同时也是促进竞技体育整体系统发展的动力因素。

从理论层面对转型期影响中国篮球运动的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分析世界竞技体育、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现状及影响我国竞技篮球发展环境特征及其作用规律。

1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篮球运动外环境要素及其特征分析

1.1世界竞技体育发展趋势竞技体育国际化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只有融入、参与到国际竞技体育竞争中,才能实现国内竞技体育发展的繁荣。世界各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模式表现出不同特征:

通过对世界各国政府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分析,各国表现出以下一些特征:政府不直接插手体育组织内部事务,对竞技体育控制较松,财政压力小,资源配置效率明显,社会组织办竞技体育的积极性高、体现出“小政府”、“大社会”的特征。

1.2世界竞技篮球发展现状和趋势

1.2.1世界篮坛格局变化通过对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成绩分析,按洲际区域比较,男子篮球前三甲始终由美洲、欧洲轮换占据,女子篮球偶有大洋州和亚洲闯入。近年来,世界篮球强队的格局也有所变化:男子方面,在第14届世界锦标赛和28届奥运会上,美国队被挤出决赛;而阿根廷在最后击败意大利,获得冠军。法国和意大利也先后获得奥运会银牌,中国挤进前八强。在女篮方面,澳大利亚两获奥运会亚军,而倍受瞩目。但从整体实力看,美国队仍处于第一集团的领先地位,只是与第二集团相比优势已不明显。

1.2.2世界篮坛格局演变成因的启示通过研究世界篮坛的新变化,可以看到既有历史人文背景因素,更重要的是有现实主动变革的力量有力的推动。变化成因主要体现几方面:1)篮球运动的社会化管理体制以及训练体制、竞赛制度有助于发现和培养人才;职业化起步早、篮球产业化进程快,有较长期办职业俱乐部和商业化运作经验。欧美国家起步早,普及度高,篮球人口多,以形成一种人文环境的文化氛围;欧洲强调整体性,追求战术理论和方法上的不断创新。从管理角度,篮球管理部门深谙篮球运动发展提高的基本规律是要从小、从基础抓起的重要性。2)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教练员职业道德和运动员的敬业精神强,使球队有特点,队员有特长,明星队员特点与作用突出。3)训练科技含量高。

4)地区性高水平队伍多,国际球星多、风格流派的不断融合。

1.3世界竞技篮球运动发展趋势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从nBa发展的成功经验看,高度的商业性和文化性是职业篮球的本质特性。nBa之所以日益强盛,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建立了一套与市场经济接轨的管理体系和以商业公司式的运行机制,商业与篮球的融合,为篮球运动开拓了更广阔的市场。

从社会文化角度看,职业篮球是一种具有技艺性与观赏性相结合的独特文化。利用高水平篮球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参与社会商业活动与文化活动,为社会提供相应服务,同时获得经济效益是职业篮球发展的特征。随着篮球职业化、商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高水平职业运动员、教练员的广泛的国际交流,极大地带动了区域性乃至世界篮球运动的发展和普及,它已成为世界篮球的发展趋势。

1.4转型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政治环境越稳定、公开和透明,体育组织的战略计划就相对明确,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法律体系越健全,执法过程越公正透明,越有利于篮球组织的发展,管理上组织协调的难度越小。“依法治球”已成为未来篮球管理的重要手段。因而法规是与职业化改革要求相适应的新体制公正合理的保证,是规范市场行为最有效的方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我国非国有经济迅速发展,体育投资主体呈多元化趋势,国家投资的比重迅速下降,集体、个体投资比重迅速上升。在目前财政收入、经济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发挥篮球本身的经济杠杆职能,提高“自我造血”功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文化环境对一个国家的体育管理有着重大影响。不同的社会和文化,代表者不同的生活模式和思维习惯,在组织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行为模式就不一样。对篮球运动管理者来说,不同的文化强调的价值观念和管理理念是不同的,所推崇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就有区别。只有维护好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以及球迷在内的最广大篮球参与者最根本的利益,篮球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才会有根本的保证。

1.5北京2008奥运会契机

2008年在北京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都给予体育事业有力支持。竞技篮球运动作为奥运会的一个集体项目,其包含了更多的体育文化、魅力、精神,也更能显示出国家的精神风貌、意志品质、集体主义。作为世界大赛的大项目,受各国关注之深,远非金牌数量所能代替。我国竞技人才、资源总量是相对固定的,假如要在三大球等集体项目在奥运会上有所突破,就需要倾斜政策,加大投入。假如我国男女篮进入决赛,即使金牌数量少一些,也足以振奋民族精神,令世人刮目相看,同样可以提升中国竞技体育的影响和国际地位。因此,基于上述因素,国家也将会从经费保证、后备人才培养、竞赛管理、训练、人才资源配备等方面对篮球予以支持。

2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篮球运动内环境要素及其特征分析

2.1转型期我国竞技篮球运动发展战略方针竞技篮球运动发展战略方针和指导思想是竞技篮球运动发展内环境中的方向、目标和相应的措施,是竞技篮球发展的灵魂,它决定了我国竞技篮球运动的发展方向。

纵观我国竞技篮球运动指导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及其产生的影响,各个时期我国提出的指导思想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篮球运动的理念上如何学习外国、“洋为中用”的问题;作风问题;对抗能力的问题;高度与速度的关系问题;战术打法灵活多变的问题;攻守平衡的问题;内外兼顾的问题;运动员的素质结构上全面发展的问题等。这些指导思想曾经对当时我国竞技篮球运动技术特点、战术风格的形成和水平、成绩的提高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受不同历史时期和阶段时间的局限性,是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

2.2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篮球行政组织管理特征篮球运动管理中心是国家体育总局执行政府体育行政管理职能的一个载体,因而实质上是行政组织机构的一种延伸形式。篮球运动管理中心的组织属性上既是政府部门,又是社会团体,有的还兼有企业特点,身份定位不清。是集政府、社会、企业三种功能于一体的体育管理部门。由于大量的体育资源掌握在政府手中,内部管理行政色彩浓厚。

中国篮协办事机构与国家行政机关篮球管理中心在人员和机构设置方面部分重叠。运行机制方面,篮球协会管理的一部分按照传统的国家行政的要求进行,如内部机构设置、制度等。财政经费方面,篮协与篮球管理中心为一体,既包含有国家拨款,也包括会费、注册费、捐赠、门票分成、赛事合作经营等经营收入。目前,中国篮协未能充分发挥其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社会参与管理、参与决策、参与组织的机制上未健全与完善,未能体现出“谁投入、谁所有、谁负责、谁受益”的分配原则。篮球管理中心的成立,只是行政组织“金字塔”式排列结构中最高层级的扩张,组织权利的垂直分布体现出较为集权的性质。管理机构在这种组织结构下,同时具有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的双重职能,在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

社会转型期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竞技篮球管理的系统的动力机制是多元化的。一是,基于历史和现实,国家利益仍是体育管理系统的首要动力;二是,在体育走向市场的今天,经济利益逐渐成为管理系统的重要动力来源。同时国家和民族需要通过这一窗口向世界展示形象的需要,也是管理系统的主要动力机制。

篮球管理系统应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应有步骤分阶段进行职能转变。从行政管理职能向公共服务职能转变,即行政职能向社团职能、事业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在“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转换中,逐步改变高度集中的权力运作模式,向社会进行有序的权力让渡,实现公共职能市场化和管理职能社会化,建立健全法律性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使让渡出的权力有效运行。通过授权,在明确责任、权力和义务的前提下,使用绩效合同等方式,将职业俱乐部的管理权逐步授予协会。通过内部授权,有效利用各级联赛委员会来协调工作,使代表各利益主体的委员会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过程,逐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民主管理模式。

2.3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篮球竞赛管理特征

转型期我国篮球改革是以1995年全国男子篮球甲级联赛主客场赛制竞赛改革为突破口的,它将赛会制改为主客场制,不仅缓解了资金问题,也促进了竞技篮球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俱乐部的兴起、观念的更新,以联赛为核心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形成并逐步完善。同时教育部门的CUBa和由中国篮协与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大学生男子篮球超级联赛”先后开战,意味着体育系统原有的“三级训练网”将被“体教结合”新的后备人才培养途径取代。

研究表明,转型期我国竞技篮球成年竞赛组织形式,已进一步向市场化、产业化、职业化方向迈进一大步。但是,现阶段本该属于社会系统的职业篮球俱乐部、业余篮球俱乐部在竞赛关系上还隶属于体育系统。社会系统还没有完全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篮球运动特点和人们参与篮球运动愿望的新型竞赛管理模式。

现阶段青年篮球竞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次为:青年联赛与俱乐部存在着比赛不同,但参赛队伍大致相同现象;大学生联赛与青年队联赛争夺人才和竞赛市场,联赛时间短、球队实力不均;联赛存在“虚报年龄、以打大小”现象。

在“体教结合”、“体育社会化”发展趋势影响下,少年阶段的竞赛组织形式的数量和规模也在逐步扩大。存在的主要问题:“虚报年龄,以打大小”现象;队员练的多,比赛少;基层少年篮球比赛开展不够活跃;参赛队伍少;少年篮球比赛竞赛规程尚进一步完善;体育与教育系统竞赛组织各成体系,跨系统比赛少等。

2.4转型期竞技篮球训练管理体系特征

2.4.1在体育系统篮球训练组织结构中,纵向层次分为高级训练形式:包括国家队和各省市体工队成年队、体委与企业合资的俱乐部队、青年队及全国体育院校篮球队。他们肩负为国争光和培养优秀篮球运动员的重任;中级训练形式:包括省市体育运动学校、及近年来篮球管理中心设立的中国篮球学校、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篮球训练重点单位。他们肩负培养和输送优秀篮球后备人才、为社会培养中等体育人才的任务;初级训练形式:包括遍布全国城乡的基层业余体校。肩负着对篮球方面有发展前途的中小学生的挖掘和培养工作,并进行系统的课余训练的重任。

2.4.2体育系统纵向训练组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1)教练员选拔与培养未能形成科学体系,教练员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基层教练员业务水平普遍不高,致使运动员的基本功不扎实、不规范;部分职业队和专业队教练员职业意识不强;学习和创新不够,学习流于形式;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存在严重的错位训练问题;“三从一大”科学训练原则贯彻不力;管理手段单一等。

2)传统的后备人才培养渠道受到挑战,梯队建设不合理;各级各类业余体校篮球在训人数大致以每年2.7%的比例递减;对于青少年中虚报年龄、以小打大,弄虚作假及向上一级队伍拔苗助长的现象制止不力;科学研究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形成“训者不研,研者不训”的现象。

2.4.3教育系统纵向训练组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办队宗旨、招生来源、投入和产出的、经费短缺、教练员数量少、学历低、场地器材不足等。

2.4.4社会系统的影响社会系统作为体育体制改革运行的俱乐部制,只能说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对职业篮球的深刻内涵以及与市场经济体制接轨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还远远滞后于改革实践,从而影响了我国职业篮球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2.4.5转型期我国篮球横向组织系统的构成特征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训练组织形式与传统的体校为基础,初、高、中三层次的主要特征比较,表现为将传统的单轨制改为多轨制培养体制。存在问题是:1)如何实现专业竞技体制向职业体制合理过渡,即处理好体育系统与教育、社会等非体育系统的关系,尤其是教育系统办高水平竞技篮球和解决体教结合问题,关键是解决转型期竞技体育体制的开放性和包容性。2)如何解决“人、财、物”等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3)篮球运动社会化和职业化等问题。

2.5转型期竞技篮球人力资源管理特征

2.5.1转型期我国竞技篮球人力资源短缺现状

2.5.1.1运动员人力资源调查显示,全国一线专业篮球队伍和运动员数量锐减。中国篮球协会运动队和运动员注册资料表明:20世纪80年代,我国各省市、共有75支一线专业男女篮球队,而到了2004年底,在中国篮协注册的一线专业男女篮球队只有49支。1980年,我国一线专业篮球队伍的运动员有1320人,而在2004年底,在中国篮协注册的一线队伍的男女运动员只有784人。两项前后比较,运动队数量减少了26支,运动员总数减少了539人。

全国业余体校篮球运动员在训人数明显减少,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出现断层。据统计,1980年全国业体校篮球运动员(三线队伍)统计人数为50529人,1993年为30196人。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4年底,全国业余体校篮球运动员(三线队伍)在训运动员人数不到20000人。由于业余体校篮球在训运动员的减少,人才培养出现断层,导致全国部分青年队(二线队伍)因生源不足而解散。目前,全国青年队(男女二线专业队)只有34支,在训人数不足600人。

2.5.1.2教练员人力资源调查表明,高水平篮球教练员数量偏少、执教经验缺乏,文化层次偏低。20世纪80年代,我国各级各类篮球教练员约15000人,而目前在中国篮协注册的一二线队伍的教练员仅有130人。参加2004-2005赛季中国男篮甲a联赛(简称CBa联赛)各俱乐部篮球队主教练员共14人。

各队的主教练全部由退役运动员担任,其中有12人的运动经历都曾达到国家队的层次。虽然,他们普遍具有高水平的专项训练实践和长时期高水平训练的经历,但接受系统正规理论学习较薄弱。14名主教练中,只有1名研究生学历,3名本科学历,其他10人均属大专学历。中青年教练居多,50岁以下的教练员有12人之多,其中35~40岁之间的就有7人,占50%,而这部分人绝大多数是刚刚退役的运动员,执教年限有6人在3年以下,临场执教经验缺乏。

2.5.1.3裁判员人力资源高水平篮球裁判员偏少。目前,全国共有篮球国际级裁判56人,部级(含a级)裁判员500多人,国家一级裁判员2000余人,国家二级裁判员3000余人。其中,高水平篮球裁判员人数非常有限,每年的CBa和wCBa两个联赛临场执法的裁判需要100多名,而目前真正技术过硬的高水平裁判员不超过20人。这种状况使得竞赛部门在选派裁判员时经常捉襟见肘。

2.5.2我国竞技篮球人力资源短缺对竞技篮球发展环境影响1)竞技篮球人力资源的短缺,不仅制约着竞技篮球生态系统的运行和发展,而且势必造成竞技篮球生态失衡。

2)竞技篮球人力资源的短缺,使人力资源成本的恶性攀升更加重了俱乐部的负担。如果说教练员、运动员这类特种技术人才是在市场中通过其自身商业价值的体现,并由此为俱乐部带来巨大效益,获得比较高的收入还能理解。但若情况恰恰相反,人力资源成本的恶性攀升更加重了俱乐部的负担需要依靠企业甚至政府的不断输血来维持。

2.5.3转型期我国竞技篮球人力资源浪费竞技篮球发展环境影响竞技篮球资源浪费是指:在竞技篮球生态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各种竞技篮球人力资源由于使用上的不当,而没有发挥应有的生态经济效益,进而导致竞技篮球生态失衡,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是竞技篮球人力资源的浪费,才是竞技篮球目标实现的障碍。

竞技篮球生态系统内部的人力资源浪费,主要体现在教练员的流失上。统计数据,1993-2004年我国篮球学校共流失教练员1500人,其中属合理流动的仅占18%,而不辞而别的占了25%。

竞技篮球生态系统外部的人力资源浪费,主要体现在运动员的下岗上。以CBa联赛为例,从1995年全国男子篮球甲级联赛允许外援参赛以来,每个赛季少则12人,多则24名本土球员因此被挤占CBa参赛名额而下岗。下岗运动员占所有CBa参赛球员总数的16.6%。

2.5.4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力资源的开发特征1)竞技篮球运动员人才资源开发特征:开发对象的复杂性;开发过程的系统性;开发内容的全面性;开发手段的专业性。

2)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篮球运动员培养模式:“三位一体”;“体教结合”;职业化模式。社会转型期作为篮球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积极贯彻奥运战略方针,调动国字号队伍和地方俱乐部和优秀运动队及大中小学积极性,建构未来训练和人才培养的体系模式。

3)社会转型期竞技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存在的问题:传统的后备人才培养渠道受到挑战,梯队建设不合理;国内篮球基础建设相对薄弱,基层篮球处于有球迷、无组织的状态,基层青少年篮球训练水平低,教练员业务水平普遍不高,教学示范不规范。由于受“金牌战略”的影响,有些地方重单项轻集体,弃大球抓小球;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CUBa联赛,使后备人才分流,对专业队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影响;部分省市只重视一线,忽视二线、三线,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后备人才匮乏,梯队建设仍呈现出头重脚轻的倒“金字塔”形状。

2.6转型期竞技篮球保障体系特征改革竞技体育的统包统配体制后,原有的政府一元化的竞技体育投资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保障体系包括经费保障、科技信息保障、法律保障、人事制度保障、场地器材保障等。

当前,社会各行各业赞助篮球竞赛及运动队的积极性高涨;职业篮球俱乐部正由联办型向实体型、股份公司型方向发展,社会资金在竞技篮球中的比重不断加大。社会兴办的篮球项目学校或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大量涌现。这些都表明政府独家办竞技篮球的模式正在发生实质性变化。

2.7社会转型期竞技篮球与群众篮球互动特征竞技篮球以其特有的魅力和示范作用,吸收群众篮球中涌现出的优秀竞技篮球人才,促进群众体育的发展。竞技篮球与群众篮球是不同的两种体育形态,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彼此促进,互动互补,共同发展。

群众篮球是高水平竞技篮球发展的基础,广泛开展群众篮球运动,不仅提高了国民身体素质,同时也影响和带动了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为竞技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和不断涌现优秀竞技篮球人才创造了条件。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世界竞技篮球发展表现出科学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等特征。社会转型期“举国体制"是我国竞技体育基本特征;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具有政府主导下的探索性、渐进性和过渡性特征。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增长、文化需求等,推动竞技篮球事业的持续发展。

2)行政组织管理特征表现为:篮球运动管理中心具有较为明显的行政特征。同时具有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的双重职能。我国竞技篮球管理的系统的动力机制是多元化的;国家利益仍是体育管理系统的首要动力;经济利益逐渐成为管理系统的重要动力来源。

3)转型期我国竞技篮球竞赛管理特征:国家篮球运动管理中心掌握篮球竞赛管理的组织权和管理权。体育系统仍作为我国竞技篮球发展的主要力量与教育系统争夺竞赛市场。体育、教育系统的纵向结构较为明显,而横向结构紊乱,系统之间缺乏有效联系。

4)转型期我国竞技篮球训练管理特征:体育系统篮球训练纵向组织结构分为高级训练、中级训练和初级训练形式教育系统分为大学、中学和小学阶段等三个层次;职业篮球俱乐部产权形式表现出层次众多、投资主体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

5)转型期竞技篮球人力资源管理特征:后备人才资源开发对象的复杂性;开发过程的系统性;开发内容的全面性:开发手段的专业性。

4.2建议

1)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统筹竞技篮球与业余篮球关系,重视业余篮球发展,促进竞技篮球可持续发展。

2)我国竞技篮球的发展与管理必须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经济学等新的视角来认识考察当代中国竞技篮球的本质与结构,充分引进市场机制,深化篮球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竞技篮球可持续发展战略。

3)充分借鉴国外一切先进的篮球发展理念、管理运作模式、训练竞赛方法以及篮球文化和俱乐部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在学习中消化、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鲍明晓.关于建立和完善新举国体制的理论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

[2]陆学艺.21世纪中国的社会结构―关于中国社会结构转型[J].社会学研究,1995(2):3.

[3].现代系统科学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5.

[4]牛彤.社会转型与制度变迁[J].教学与研究,2005,3.

[5]路凤萍,苏庆川,刘新民.论社会转型期体育的发展与管理[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3.

[6]刘青.转型时期中国政府在竞技体育发展中的基本作用方式探讨[J].体育管理,2005(1):15.

体育竞赛的特征篇5

关键词:男子;跳远;竞技能力;特征研究

中图分类号:G8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1)05-0086-04

abstract:thisthesisusesdocumentationmethod,mathematicalstatisticsandlogicalanalysis,etctostatisticallystudytheresultsofalljumps,thestatusoftrialjumpsandpassedjumpsofalltheplayerswhomadetomen’slongjumpfinalduringthe17olympiadsfrom1928to2008.itisaimedatrevealingthecharacteristicsandpatternsoftheworld’stop-levelplayers’athleticsability,aswellasprovidingtheoreticalanddatasupportforthecauseofourlongjumpcompetitionandtraining.thestudyshows:1.thedistributionfeaturesofbestjumpfortheolympicsmen’slongjump:thefirst3jumpshaveahighratetocreatethebestresult;the6thjumpnotcounted,theothertwojumpsofthelast3havealowratetoproducethebestresult.2.thedistributionfeaturesofpassedjump:89.3%ofpassedjumpsfallinthelast3jumpsand10.7%inthefirst3;thepassedjumprequestsofchampionplayersaccountfor50%ofthetotalandconcentrateonthelast3jumps.3.thedistributionfeaturesoftrialjumpsuccessrateandfoulrate:thesuccessrateofthefirst3trialjumpsishigherthanthelast3andwithfoulrateitistheotherwayround.Butthereisn’tamarkeddifferencebetweenthefirst3jumpsandthelast3intermsofthetworates.

Keywords:male;longjump;athleticsability;researchonthecharacteristics

1问题的提出

1.1选题依据

跳远是对最大速度和爆发力要求极高的一种快速力量性项目。在历届奥运会田径比赛中,跳远比赛均能成为吸引眼球的亮点项目之一。运动员竞技状态与运动竞赛成绩有着直接的联系,调整好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是取得比赛优异成绩的重要环节。在重大的比赛中,如何调整竞技状态并使运动员在大赛中充分展示最佳竞技能力,一直是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追求的目标,也是科研人员面临的前沿性课题。

从目前接触到的文献来看,首都体育学院田径教研室吕青、南京师范大学蔡瑞宝等人对北京奥运会跳远比赛前8名选手的竞技能力表现特征进行一定研究,但均为基于一届奥运会所进行的研究。由于研究对象较少,数据量不够丰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该研究也许仅能反映北京奥运会跳远比赛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表现特征,对世界优秀跳远运动员竞技能力表现整体特征不够有说服力。

为此,笔者根据《历届奥运会田径成绩大全》和奥运会官方网站提供的数据与指标,对1928年~2008年共17届奥运会男子跳远决赛前8名(不足前8名的奥运会按该届实取成绩进行统计)运动员的各跳成绩、试跳情况与免跳情况等相关指标进行统计研究,力求通过对大量详实的数据的统计分析,较为客观地揭示世界最高水平跳远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表现特征,为我国教练员改进训练方法,指导跳远比赛与训练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1928年~2008年所举办的17届奥运会男子跳远决赛(由于规则的因素,1928年~1964年的6届比赛只有前6名的选手拥有6次试跳的权利,故而选取前6名;而1968年~2008年前8名运动员均有试跳6次的权利,则选取前8名)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奥运会上各次试跳成绩、试跳、免跳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探究世界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在大赛中竞技能力的表现特征。由于上述运动员皆为奥运会前八名的优秀选手,代表着他们所处时期世界跳远比赛的巅峰水平。因此,这些运动员在奥运会中所彰显的竞技能力表现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可反映出世界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大赛中竞技能力表现特征。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研究法

本研究查阅了大量中国知网(CnKi)2001年至2010年核心期刊中关于竞技能力的文献,并通过《历届奥运会田径成绩大全》和奥运会官方网站收录了历届奥运会男子跳远成绩相关数据与指标。经过文献整合与分析,广泛了解和吸收前人创造的研究成果,力求弄清本研究领域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动态,归纳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2.2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通过《历届奥运会田径成绩大全》和奥运会官方网站收录了1928年~2008年17届奥运会男子跳远成绩相关数据与指标,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方法如下:

(1)将原始数据以microsoftexcel的格式输入,并建立数据库。

(2)编码最佳成绩跳次,并对最佳成绩跳次情况进行统计。

(3)计算试跳成功率、犯规率、免跳率。

试跳成功率(%)=试跳成功次数/试跳总次数×100%

试跳犯规率(%)=试跳犯规次数/试跳总次数×100%

免跳率(%)=免跳次数/(试跳总次数+免跳总次数)×100%

(4)根据统计数据绘制图表,并对跳远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表现特征进行分析。

2.2.3逻辑分析法

逻辑研究是建立假说与科学理论体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无论是在科研的开始阶段提出某种假设,还是在科研过程进入理性阶段,进行科学抽象、建立概念、揭示规律、验证假设时,都必然涉及运用逻辑学提供的思维规律与方法,对事物矛盾的变化,系统的结构、层次、功能等做出正确的解释。因此,逻辑分析法也是本研究的方法之一。

3结果与分析

3.1男子跳远运动员最佳成绩跳次分布特征

研究表明:第三跳创造最佳成绩的人次最多,其比例为26.6%;其次为第一跳,最佳成绩所占比例为19.4%;第六跳跳出最佳成绩的人次为22次,所占比例为17.7%,排在第三位;最佳成绩所占比例位居第四的为第二跳,占16.9%;第四跳与第五跳所占最佳成绩比例均偏低,排位并列第五。在奥运会男子跳远最佳成绩跳次分布中,前3跳所占比例高;除第六跳外,后三跳其余跳次跳出最佳成绩的比例不高(详见表1)。

上述结果给予研究者以下启示:首先,从战术角度分析,运动员第1跳就创造出优异的成绩能给对手一种震慑的作用,在心理对抗中能给对手造成心理压力,导致其紧张、心理稳定性失衡,技术稳定性降低等战术意义。其次,进入奥运会决赛的运动员作为世界超一流选手,其身体机能的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调整和心理稳定性的掌控都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表现出自我控制能力强,竞技能力释放快的特征。运动员通过赛前的准备活动在神经中枢的相应部位留下了兴奋性提高的痕迹(后作用),这一痕迹产生的生理效应能使正式比赛中枢神经系的兴奋性处于最适宜水平,调节功能得到改善,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得到克服,新陈代谢加快,有利于集体发挥最佳机能水平[1]。因此,在奥运会男子跳远比赛中,不少运动员在第一跳便创造了最佳成绩。

然而,人体机能的动员和机能状态的调整并不是瞬间能完成的,需要有一个过程。运动生理学指出,在体育活动中,人的机能能力并不是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而是在活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渐提高的。这个机能水平逐渐提高的生理过程和机能状态称为进入工作状态。其实质为人体机能的动员[2]。故而,最佳成绩跳次分布所占比例最高出现在第三跳。经过准备活动和前两跳的调整与适应,运动员逐渐进入最佳竞技状态,身体机能动员充分,心理稳定性趋强,竞技能力得以释放,并在第三跳创造出了最佳成绩。这一结果也是与运动员身体机能和心理稳定性的动员机制理论相印证的。

另外,较高比例(62.9%,见表1)的运动员在前三跳创造最佳成绩是以其充沛的体能为基础的。运动员在奥运会这种高强度的大赛刺激下,人体机能被动员,肌肉力量和兴奋性强,竞技能力被有效释放,前三跳运动员的体能相对较为充沛,更有机会创造出最佳成绩。随着肌肉能源物质逐渐消耗,肌肉力量下降和兴奋性的减弱,后三跳中运动员在高强度比赛刺激下人体机能大量消耗后所创造最佳成绩的比例趋于降低。因此,后三跳创造最佳成绩的比例明显低于前三跳。

但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第四、五跳创造最佳成绩比例明显偏低,却还有近20.0%的运动员在第六跳才创造出最佳成绩。为何在后三跳创造最佳成绩比例趋于降低的背景下,第六跳依旧有如此高比例的运动员创造出最佳成绩呢?在第六跳创造最佳成绩的是哪些或哪一类运动员?研究者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阐释。其一,运动员进入工作状态的时机。由于训练水平、赛前状态、准备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有些运动员心理稳定性掌控力不够强,最佳竞技状态的调整不够快,进入竞技状态较晚,竞技能力的释放较慢,从而导致了在第六跳才能创造出最佳成绩(多出现在竞技水平稍低或缺乏大赛经验的年轻运动员中)。其二,出于比赛中战术策略的安排。有一部分优秀运动员其体能相当充沛,竞技状态的调整能力与心理稳定性的掌控能力强。其比赛策略为在保证前三跳取得较好成绩的前提下保有余力“麻痹”或“迷惑”对手,并全力拼搏后三跳,力求在后三跳(最为理想的是在第六跳)释放最佳竞技能力,创造最佳成绩。达到一种“绝杀”的目的。运动员正是利用了选手之间在大赛中的心理对抗,以一种“先麻痹后绝杀”的战术策略,迫使一些实力强大的竞争对手陷入无力回天、徒叹命运不济的悲鸣境地。

综上所述,对于本研究中所选取的1928年~2008年所举办的奥运会男子跳远决赛前8名的运动员来说,“高度把握前三跳,力争在后三跳(尤其第六跳)中突破”是其在大赛中表现出最佳竞技能力的突出特征。我国运动员应深刻把握世界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大赛中所彰显出的这一竞技能力特征,在今后的训练中针对性的进行模拟训练,以便更好地释放最佳竞技能力,创造佳绩。

3.2奥运会男子跳远决赛前后三跳特征对比

3.2.1奥运会男子跳远决赛试跳、免跳情况特征对比

本研究所统计的奥运会男子跳远决赛前三跳的试跳率为99.2%,后三跳的试跳率为93.3%,前三跳的试跳率高于后三跳;前三跳的免跳率为0.8%,后三跳的免跳率为6.7%,前三跳的免跳率明显低于后三跳(详见表2)。

奥运会男子跳远决赛中,绝大多数的免跳分布在后三跳中,其比例高达89.3%;而前三跳免跳所占的比例仅为10.7%(详见表3)。

为进一步研究奥运会男子跳远决赛免跳分布特征,研究者对免跳分布情况与运动员成绩排名关系进行更为直观的分析。研究发现,在本课题所研究的奥运会男子跳远比赛中共出现28次免跳,而免跳中高达14次免跳为比赛第一名选手提出申请,占据申请免跳比例的半壁江山。第二名申请免跳的比例为10.7%,与第四名、第六名选手一并位居第二(详见图1)。

图11928年~2008年奥运会男子跳远决赛免跳分布与成绩排名关系分析图

研究者对奥运会男子跳远比赛上不同排名选手的免跳分布特征与跳序的关系进行交互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排名的选手其免跳分布均集中在后三跳,且以冠军选手的免跳分布特征表现最为突出(详见图2)。

综上所述,奥运会男子跳远决赛免跳分布特征为:后三跳的免跳率显著高于前三跳;在所有的免跳申请中,50.0%的免跳是获得冠军的选手所申请,且免跳申请集中分布在后三跳。研究者认为上述免跳分布特征是参赛选手根据比赛进程所采取的战术策略的集中体现。奥运会跳远比赛开始后,各选手不论其世界排名如何、实力雄厚与否,无一例外都高度重视前三跳,并力求在前三跳中取得满意的成绩,以激发竞技状态、调控心理稳定性、增强自信心。随着比赛推进,有些选手在前三跳的角逐中已取得确保绝对优势的成绩,便在后面的比赛中申请免跳,采取积极性休息恢复体能,调整竞技状态,直到对手有超越自己趋势的时候才再次试跳。譬如1968年第墨西哥奥运会上,鲍威尔第一跳便取得了8.90m的绝佳成绩,以领先亚军71Cm的绝对优势刷新了世界纪录。于是,鲍威尔从第三跳开始便申请免跳。另外,也有一些选手在轮到自己试跳时,由于前面的比赛致使体能消耗过大或其它因素等明显感觉自己不在状态,也会采取申请免跳的战术策略,以便其有充足的时间恢复体能、调整竞技状态创造最佳成绩。

图2奥运会男子跳远决赛不同排名选手免跳情况雷达分布图

3.2.2男子跳远决赛前后三跳成功率、犯规率特征对比

奥运会男子跳远决赛前三跳的成功率高于后三跳;前三跳的犯规率低于后三跳(详见表4)。

综上所述,奥运会男子跳远决赛成功率、犯规率分布特征为:前三跳成功率高于后三跳,犯规率反之,但成功率、犯规率差异性均不显著。研究者认为,跳远运动员试跳成功率与其在比赛中的体能状况、心理稳定性呈正相关,与运动员采取的战术策略的激进程度呈负相关;犯规率反之。一方面,比赛伊始,由于运动员体能充沛、心理稳定性强,运动员技术稳定、助跑起跳准确性高,其技术、速度、力量等都能较充分的发挥,故而能在前三次试跳有较高的成功率,并容易创造最佳运动成绩。随着比赛的推进,运动员体能消耗加大,进而影响其技术稳定性和助跑踏跳的准确性,后三跳的成功率降低,犯规率相应提高。另一方面,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过程中会附带某种心理定向。这种运动过程的心理定向是人的心理状态和注意的指向[3]。通常在运动员制定比赛的战术策略时产生,并随着比赛进程而发生变化。在男子跳远比赛中,运动员通常会采用“在保证前三跳取得较好成绩的前提下保有余力麻痹或迷惑对手,并全力拼搏后三跳,力求在后三跳释放最佳竞技能力,创造最佳成绩”的战术策略。这种战术策略势必会在运动员心中形成一种心理定向,即“稳定前三跳、全力拼搏后三跳”。该战术策略的激进程度表现为趋于增强,因而其在比赛中所表现出的试跳成功率则是先高后低,犯规率先低后高。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奥运会男子跳远最佳成绩跳次分布特征为:前三跳创造最佳成绩的比例高;除第六跳外,后三跳其余跳次创造最佳成绩的比例不高。

4.1.2奥运会男子跳远决赛免跳分布特征为:89.3%的免跳分布于后三跳,10.7%的免跳分布于前三跳;冠军选手的免跳申请占总免跳申请的50%,且免跳申请集中分布在后三跳。

4.1.3奥运会男子跳远决赛成功率、犯规率分布特征为:前三跳成功率高于后三跳;犯规率反之。

4.2建议

4.2.1我国运动员应深刻把握世界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大赛中所彰显出的竞技能力特征,在训练中针对性的进行模拟训练,提高竞技状态的调整能力,在保证前三跳取得较好成绩的前提下保有余力麻痹或迷惑对手,并全力拼搏后三跳,力求在后三跳释放最佳竞技能力,创造最佳成绩。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301.

[2]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303.

[3]蔡瑞宝陶于.北京奥运会男子跳远前8名运动员竞技能力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9:64.

[4]吕青.第29届北京奥运会男、女三级跳远运动员决赛时最佳成绩表现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2.

[5]吕青,尹军.北京奥运会男子跳远运动员竞技能力表现特征的比较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1.

[6]吕青,王琦.论第29届北京奥运会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比赛时的表现[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5.

[7]张英波等.田径快速力量性项目比赛竞技能力表现特征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22(4):106-109.

[8]教材编写组.田径[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0:247-248.

体育竞赛的特征篇6

【关键词】成都体育学院;健美操;文化精神

【abstract】thisarticleinchengdusportsinstituteat“the2010nationalsportscollegecalisthenicschampionshipsandsportsdancechampionship”asabackground,separatelyfromtheteamspirit,therefereeJingSaiZuculturalspirit,coachesmoralandspiritual,athletesculturespiritandvolunteersculturespiritaspects,detailedanalysisofthecompetitionareembodiedintheculturalspirit.

【Keywords】chengdusportsinstitute;aerobics;culturespirit

【中图分类号】G40-013.9【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6-0001-03

当前的体育赛事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从赛事规格、赛事规模、赛事区域、赛事设置项目、运动员身份、运动员年龄上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体育赛事的动机各有不同,通常与其自身性质、需求密切相关,尤其是当前体育赛事早已远远地超越出体育自身的范畴,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紧密联系,使组织机构在选择赛事的动机方面呈现多元化、复杂化、个性化的特点。从一场竞赛我们不仅能看到竞赛的表象更应该看到竞赛更深一层的内涵,它所传达出来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仅是运动员身上的,更是裁判员、教练员以及竞赛组、志愿者等团队中都有所体现的。

本次在成都体育学院举办的“2010年全国体育院校健美操锦标赛及体育舞蹈锦标赛”是一次高水平的竞技比赛运动,来自全国的14所体育院校的代表队,他们都是各省各地区的精英也有国家队的队员出现在竞技场上。这就要求本次赛事的组织者将赛事的各个方面都要做到精益求精。

成都体育学院的全体研二和部分研一体操健美操专业的学生参与到此次比赛的裁判和组织中来,亲身体验和经历了比赛的全过程。一个体育赛事的全过程要经过申办、筹办、举办、收尾。中间包含着很多的步骤,赛事的举办并不是最主要的,赛事之前的筹备过程才是致为重要的。赛事能否成功举办要看前期的筹备是否完善,只有保证赛事中的每个环节都完善才能为赛事的举办打下坚实的基础。此次比赛我们未能参与到整个赛事的筹备过程中去,了解并熟悉体育赛事的赛前筹备工作对于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以后的工作岗位中这些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学习并不是一个单方面的,现如今的研究生应该从多方面去发现问题和学习知识。例如在此次比赛中担任着不同的角色,边裁、跑分员、放音员、主持、记录等等。虽然并不是正规的裁判工作?但是对整个的比赛过程却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真正称的上是辛苦的幕后工作者。从学习这一层面来说,1、要有超前的学习意识,善于学习新的东西,做好自己眼前的事情是远远不够的,一场比赛是多个环节相互配合完成的,我们应该纵观全局,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前提下了解别的工作是怎么样的,该如何去操作以及哪些地方存在着问题要如何去解决和避免。2、学习要虚心,研究生还处在一个学习的阶段,虽然经过了本科教育但是各个方面还并不成熟,要想能成为一个实用的人?必须加倍努力提升自己。在学习和提升的过程中研究生要正视自己目前的状况,有一个端正的学校态度,虚心是非常必要的。只有以一个虚心的态度去学习,才会有一个好的学习效果。

一、竞赛组的团队精神

整个比赛过程中这只研究生队伍也表现出高度的团结协作精神,为实现团队的共同利益和目标,需要团队内的互动、协调与配合。团队精神主要包括:1、共为一体:竞赛组所有成员结成高度牢固的共同体,个人的目标与团体的目标高度一致,都是致力与为大赛的顺利举行。每个环节一环扣一环,缺一不可。只有保证每个环节都做到完整无误,团队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2、协作互助:团队之间应该把其他成员视作为一家人。尽管每个人在比赛中所负责工作上重要性有所不同,但每个位置都有其重要性,不可缺失。同时,成员之间能协调配合、相互帮助。遇到问题是能及时的相互沟通,尽可能快的将问题解决好。3、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全体竞赛组的成员要全方位投入,在履行任务时都要全力以赴、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相互之间能互敬互重、相互宽容。每个人的个性和做事的方式各不相同,这就要求竞赛组的所有成员相互包容和接纳彼此的差异性。

二、裁判员文化精神

裁判员是对竞技体育运动成绩做出评判的人员,同时负有组织、教育、管理的责任,因此,裁判员要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到严肃、认真、准确、公正。1、公正是裁判的天条,公正要求裁判员必须遵守规则的基本要求和运动员实际表现,对各队运动员给予公平合理的裁决,客观的反映各运动员的技术竞技水平和竞技状态以及道德行为表现,对于比赛结果排出的名次,基本符合各队实际水平,让运动员、教练员、其它裁判员以及观众都感到满意。在有些比赛中会出现如此情况:裁判员为了照顾主办方的利益而刻意提高主办方的参赛队评分,这种搞平衡、顾利益、照顾面子等问题,都是裁判员规范所不允许的。在本次的裁判工作中裁判员能秉着公正无私的态度来进行评判工作,虽然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小争执,但是这也是严谨公正的一种体现。2、精通业务是裁判的必要条件。竞技赛场比赛激烈,而规则很难对一些细小动作和所有技术环节作出具体而明确的规定。为求公正,裁判员必须刻苦钻研业务,精通项目规则。所谓精,就是洞察入微;所谓通,就是出神入化。3、为求公正,生活作风也要正。裁判员在生活中必须作风正派,不,敢于同不良倾向作斗争。裁判的社会角色是具有同一性的,生活中的东西对他的职业生活必然产生影响。一个在生活中作风都不正的人很难要求他在激烈的比赛中以一个公平、公正、认真、负责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去。相反一个生活作风很正直的人,也一定会以相同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

三、教练员的道德及精神

教练员是运动员的指导者和管理者,教练员应该爱岗敬业,勤奋创造,通过持续的、科学的教练计划寻求不断的改进,推动体育技术战术水平的提高。运动训练进入极限训练的今天,训练的刻苦要建立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现代先进的运动技艺,必须接纳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1、教练员应具备高度的创新和探索精神。创新一方面是要学会利用新奇的手段和生动的内容调整运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使运动员成绩快速提高。另一方面是要在科学训练的基础上探求新的训练方法,以达到不同的训练效果,不断推动运动项目的创新发展。2、教练员在对运动员训练过程中,不仅要训练技术也要重视运动员的人格、个性和道德的培养。运动员只有有健全的人格、健全的心理、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才能有一个完整的人生。教练员在运动员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练员应该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以身作则。3、教练员应该真正做到尊重、关心、爱护运动员。如何真正做到尊重、关心、爱护运动员呢?我觉得是教练员要舍生处地的为运动员考虑,而并非是仅仅将运动员视为取得成绩的手段。当我们看到那些成功的运动员在赛场上光鲜的一面,很难会想到那些在奋斗途中被踩在脚下的那些运动员,他们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取得突出的成绩。很多人从小就跟着教练员训练,生活中除了训练就是训练,文化知识学的少,与人交往少,与社会接触少,并没有学习到生活的本领。尤其是很多运动员在退役以后因为各种伤病或者长期训练的效果而导致长不高并使之后的身型迅速的发胖,这就严重影响了运动员后来的发展。真正爱护运动员的教练员应该做到多方培养,考虑到运动员的实际需要去关爱他们。

四、运动员文化精神

凡是优秀的运动员都有着诸多的良好品质。我想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英雄”。英雄时代的英雄从外的体格上看,具有“健”与“力”的特征,从内的精神看,具有克服艰难险阻、天不怕地不怕的大无畏特征。这些内外的特征完全符合体育对英雄任务的要求。体育中的英雄人物也要主要是按照古代英雄的模式延续、顺承下来的。现代体育中的英雄是古代英雄的历史再现和现代翻版。体育是战争的仪式化,是无硝烟的战争。从运动员身上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精神主要包括:1、搏击奋斗,它要求运动员在竞赛中全力以赴、奋勇搏斗、调动全部潜能去进行力与智的激烈较量。运动者不畏艰难险阻,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压倒一切困难勇往直前,这就是搏击奋斗。2、刚毅执着,这种执着建立在运动者对体育酷爱的基础上,是一种对事业的忘我追求。运动者通过自我控制,不惧前进途中的任何困难、风险、障碍、挫折,具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忍不拔的品质。3、顽强抗争,竞赛双方不肯轻易退却和服输,这就是体育的争强好胜。4、奉献上进,高难度的竞技运动决定了必须要奉献,奉献意味着要献出宝贵青春,要面对疼痛伤病,要熟练高风险的技术动作,要承担逼近极限时的生理痛苦,意味着超负荷运转并失去部分自由和悠闲,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尽管从肉体到精神都面临重压,但运动员仍然努力向上、向前。5挑战征服,体育的挑战主要还是指挖掘运动潜能、挑战身心极限。有挑战存在就有征服出现。征服是由内向外扩张的,可以征服对手、征服裁判、征服观众、甚至是可以征服自然。6冒险精神,是英雄救意味着敢冒风险,体育敢冒风险去发展高、难、新、尖的复杂技术动作,敢冒风险去创造和发现新的运动项目,敢去尝试前人没做过的事情。冒险精神的背后隐含着人类具有英雄般勇敢无畏的优秀品质。

五、志愿者文化精神

谈论到竞技比赛人们往往会忽视在比赛中默默奉献和辛苦工作却不求回报的志愿者们。他们全部来自于成都体育学院的学生们,他们是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整个比赛活动服务的人。志愿者工作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是“乐人”,同时也“乐己”。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在帮助他人,同时也是在传递爱心和传播文明。志愿服务个人化、人性化的特征,可以有效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减少疏远感。1、奉献,“奉”,即“捧”,意思是“给、献给”;“献”,原意为“献祭”,指“把实物或意见等恭敬庄严地送给集体或他人”。两个字和起来,奉献,就是“恭敬的交付,呈献”。学会了奉献就等于学会了爱,它教育我们付出不一定是为了回报,精神的回报比物质的回报更加重要、更加有意义。2、爱,有许多种,母爱、父爱、师生爱。人世间到处充满爱,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爱的搀扶下生活,在爱的拥护下成长。在众多的爱当中,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但我认为最贴心的爱是经常爱被我们忽视的、也是最纯洁的――“友爱”。友爱,真正的友爱是心灵世界的感应,是生命不断的给于――给于了,你便充实。权利、金钱、地位绝不能充当友爱天平的法码,嫉妒、自私、仇恨是友爱的天敌。荡开世俗的迷雾,友爱才能像婴儿般可爱,大海般纯洁。志愿者将友爱带给每一个人温暖着每一个人,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及工作人员都享受着他们的关爱。3、互助,意为彼此帮助、共同合作、互助互利。人类在一个大集体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天接触形形的人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情。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关系,有时候会是相互配合、相互帮助,有些时候却是敌对或者是不友好的因素。志愿者向人们传达了一种互助的精神,“你们需要我,所以我就来了”。如果人们都有这种不计较自身利益去帮助别人的精神,社会必然会和谐、健康、向上。4、进步,社会不断的在进步,人类的精神文明也不断的进步。在社会急剧变迁的过程中,原有的价值观已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新的价值观在产生。志愿者这种牺牲自己的利益并不求回报的精神品质是人类的一大进步,虽然这种进步尚未全面系统的建立,社会上大批的损人利己的事情比比皆是,但是志愿者们用他们的行动在告诉我们社会需要他们,需要他们的这种精神。在此次比赛中,我们的志愿者默默无闻,毫无怨言的为整个活动奉献着,做的是最累的工作,如搬运器械、布置场地、提供后勤保障等。为此我们对给予他们以崇高的敬意。

六、竞赛的整体精神文化

整个竞赛过程中处处都有闪光的一面,都有着不同的教育意义。放眼整个竞赛它所表达出来的精神和价值又是值得深思的。“2010年全国体育院校健美操锦标赛及体育舞蹈锦标赛”是一场在学校内举行的又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大型比赛,与其说是比赛我觉得更是一种交流,学校是个教书育人的地方,这个竞赛更是具有其教育功能,它表达出来的精神和价值需要去认真领悟和体会。1、重视人的自身价值,体育的主体是能主动思考、有能动性的人,体育的课题则主要是人的“自身自然”自我的身心。在塑造人体格健康和体质强壮的同时,注重从观念上树立人的自主、自爱、自立,强调人独立存在的意义,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独特价值。2、重视人的权利、自由和尊严。体育是人们经过自主、自由的选择后,主动并自觉自愿的参与运动项目的身体活动过程,它表现了人的自主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完善。人们热烈的追求胜利,光明正大地通过公平竞争去赢得荣誉与尊严运动者自由和自觉的参赛选择,自尊和自强的强烈要求,都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权利、自由和尊严。3、乐观自信,体育反映了人类的乐观自信。体育运动中,人们注重人的身心愉悦,追求追求运动带来的快乐和乐趣,展现了人类旺盛、欢快、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传达了人类面对这种挑战与风险时豁达自信的乐观态度。4、运动家风范,运动者即公平竞赛,又敢于冒险,失败了也不恼怒或烦躁不安的高姿态、高风格。具备运动家风范的人能坦然面对成败、荣辱、得失,具有襟怀宽广、荣辱不惊得坦荡荡君子风度。5、尊重、理解、友爱。若运动家风范主要指人体的理想模式,那么尊重、理解、友爱则主要指个体与个体间的理想模式。体育不仅尊重对手、尊敬竞赛中的成功者,还尊重竞争中产生的大量失败者。一个真正的成功者在打败对手后,无论从技术、心理、意志或人品上都征服对手,从而赢得对方的尊敬、理解和友谊。

此次比赛已经顺利落幕了,它的精神是有待于我们去思考去回味。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收获到更多。

【参考文献】

1、刘飞舟,尹碧昌。体育竞赛规则的文化审视[J]体育与科学2010年04期

2、郭建平。社会转型期我国企业体育文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体育竞赛的特征篇7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湖南省民间区域体育联赛的特征、分类和形式进行调查,研究湖南省民间区域体育联赛的发展规律,探讨湖南省民间区域体育联赛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为湖南省民间区域体育联赛和群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民间体育联赛

一、湖南省区域概括与民间体育项目的分类

湖南省地处于我国长江中游的江南地带,是一个具有多民族的省份,包括汉族、土家族、苗族、瑶族、侗族、白族、回族、维吾尔族等51个民族。其中世居的包括汉、苗、土家、侗、瑶、回、维吾尔、壮、白族等九个民族,世居的少数民族大多数居住在湘西、湘南和湘东山区。在少数民族中,苗族和土家族人口最多,主要分布于湘西北,建立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独特的地域文化造就了湖南省特殊的民间区域特征,湖南省的民间区域体育项目具有浓郁的民族独特性、多元融合性和传承性。湖南省民间区域体育项目分为三大类:竞技表演类、娱乐游戏类、健身和其他类,主要项目除去常见的足球、篮球、排球等还有摔跤、射弩、高脚马、竹龄球、侗拳、赛龙舟、顶杠、虾公舞、打陀螺、赛马、打木球、气功、打胀鼓等等。

二、湖南省民间区域体育联赛的特征

(一)大众业余性

湖南省民间区域体育项目以其独特的民族性、融合性、娱乐性吸引着众多群众积极参与,不同类型的体育项目吸引着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社会各界人士。区域范围辐射也越来越大,除少数民族群众和部分市民,还延伸到各市、县及其周边地区。另外高校、中小学、各国外国友人也纷纷参与到各民间区域体育联赛中,正是这些广大群众的参与使湖南省民间区域体育联赛具有大众业余性。

(二)竞技性与娱乐性

湖南省民间区域体育项目自身具有竞技性和娱乐性。湖南省的大部分民间区域联赛不仅具有比赛的竞技性,其观赏性和娱乐性也是吸引群众参与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查发现,民间区域体育联赛的参与者中84.26%的人是由于个人兴趣、爱好而参与比赛。72.43%的参与者认为在参与民间区域体育联赛不仅能够得到运动技能的提高,同时还能交友、放松。在一些具有民族性的民间区域体育联赛中,很多民族特征性质的比赛项目更是产生愉悦身心的作用,参与者与观赏者在比赛进程中体验到比赛带来的快乐。

(三)健身性与传承性

在对湖南省民间区域体育联赛的调查中发现,96.98%的参与者认为参与民间区域体育联赛能够起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作用。另外,一些具有民族特征的民间区域体育联赛有其历史性和文化性,进行民间体育比赛有助于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继承民族传统文化遗产。

三、湖南省民间区域体育联赛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从湖南省民间区域体育联赛本身的开展情况来看,首先业余性的竞技比赛自身就存在着不足,参与者的来源不同,素质参差不齐,不能完全按照比赛制度和规则进行参赛。其次,裁判大多是高校学生,专业不足、经验太少都影响着比赛的公平性。最后,各参赛队或参赛者的比赛风格和人格不同,易产生队或个人之见的矛盾。

(二)从湖南省民间区域体育联赛的管理情况来看,首先湖南省民间区域体育联赛的管理者较少,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差,对体育赛事的管理经验少、水平低。其次,湖南省民间区域体育联赛的组织性较差,一般除政府组织的个人或团队组织的组织制度和规则尚不完善,对比赛中出现的应急问题处理较差。最后,宣传意识薄弱,一般性的联赛只是在赛前进行一定范围内的,比赛信息不能及时公布和宣传。

四、结论与建议

(一)各级体育主管部门应该重视民间区域体育联赛的社会效益,民间区域体育联赛的主办方应与各级体育主管部门进行积极的沟通,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寻求政策上的支持和优惠。由政府部门带动企业去赞助比赛,给予赛事运行的基本保障。

(二)进一步的完善湖南省民间区域体育联赛的制度,制定详细的法规制服规范赛事的运行发展。一方面,引进专业的管理人才进入到联赛组委会,可以让他们通过兼职或全职的形式对联赛进行指导和管理。另一方面,加强裁判的专业性,可以从一些高校的体育老师或在读的体育类研究生中选择,并对一些裁判进行考核或培训。

(三)湖南省民间区域体育联赛的主办方应努力提高其服务意识,让参与者感受到比赛的正式和公平,这样不仅可以保障各参与方的利益,也可以进一步湖南省民间区域体育联赛的影响性。

优秀青年项目:湖南省体育局湖南省体育科学学会课题(编号:Kt13-061)

参考文献:

[1]唐建军,孟涛,李志刚.英、德、日社区体育俱乐部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J].体育与科学.2001(3):8-11.

[2]高慧.网络化民间体育组织及其对大众体育影响的研究[n].北京体育大学.2010.

体育竞赛的特征篇8

关键词:足球;有球技术;技术概念

中图分类号:G8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8-1138-03

在现代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动属于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竞技项目,足球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在其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中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足球运动员能否在激烈的比赛中获胜主要取决于其有球技术水平的高低。现代足球运动的高速度、高强度和强对抗对运动员的技术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技术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在我国足球技术理论的发展已滞后实践的发展。相关理论的落后,意味着观念的落后和训练内容、方法脱离实践,也势必影响足球竞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因此,加强足球运动技术理论方面的研究,对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竞技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本文试图从哲学对技术概念阐述的角度出发,探索竞技足球核心技术:有球技术的科学内涵。希望对竞技技术内容的完整充实有理论价值,并对我国足球运动员竞技技术水平的提高有现实意义。

1足球技术概念现状分析

1.1关于运动技术的概念和定义一直以来为各方面专家学者和训练学科理论界所关注。国内外常把这种身体动作的外在表现能力称为“技术动作”或“动作技术”。而在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实践中运动技术较多指的是运动技能和适应能力。从对文献的调查研究看,生理学表明,运动技能是一种行为。因此,只用运动生理学的知识来解释运动技能的一系列问题是不够的,它涉及到许多心理学的问题;心理学表明,对于运动技能虽表明有一定的含义但缺乏明确的定义,不仅如此,运动技能是一种行为方式还是种活动方式,对此也存在着重要的理论分歧。

1.2关于足球技术的概念和定义文献调查表明,足球教科书上,我国专家把足球技术概括成一句话:在足球比赛中运动员合理完成各种动作方法的总称。近几年,我国足球技术定义的内涵已经从行动和动作方法向技术运用能力和技巧拓展。但没有突破传统技术是动作方法的认识,还是把心理和技术动作割裂开。

国外对足球技术的认识与我国不同。他们认为技术是指完成一个动作――传球、控球、起跳或是转身。其包含有决策,且意味着动作的完成含有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因素。他们技术训练的目的,始终围绕着发展球员的控球能力和技术动作的流畅性,提高球员的技巧。技巧,用足球术语来讲,是一种视时间、区域的要求来选择恰当技术的能力;因此技巧中蕴含着做出判断和做出选择。从比赛的技巧性而言,足球比赛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判断的较量。

1.3关于有球技术的概念和定义从对足球比赛整体上看,人和球的关系是足球比赛的根本,足球比赛有球技术是足球技术的核心内容。足球比赛有球技术综合能力在足球实践中的表现不同于以往我们对足球技术的认识,现实中的理论认识和实践产生了偏差,我们训练形成的足球技术脱离比赛实际。

综上所述,在体育运动中,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认识,对运动技术存在不同的见解。对运动技术概念没有统一的定义。关于足球技术概念的认识,国内外存在明显差异。

2关于技术概念的哲学启迪

从文献分析中,获得一种启示,就运动技术本身研究运动技术的概念是难以认识的。需要用哲学的观点去分析研究。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社会需求是发展的,人类总要不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解放。科学技术也是发展的,人类总会不断地发现新的自然规律和找到新的技术可能性。竞技体育的发展,同样如此,原有的竞技体育技术手段,已不能完全或局部适用当今竞技体育激烈竞争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产生新技术目的与原有技术手段的矛盾。尤其是在人体的生理结构和社会特征,始终不能与发展变化的竞技体育同步,突显了竞技体育的理论研究滞后,与指导实践活动的矛盾。这一矛盾在理论上直接展现在哲学、系统方法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竞技体育教育学、体育训练学等学科的视野之下,要解决这一矛盾,就竞技运动技术本身研究竞技技术是难以认识的。还要用哲学的观点去分析研究,因为“对自然科学关系密切,影响较大的是哲学,哲学与科学技术之间有互相影响的关系……而哲学的意义恰好在于它能在观点、方法和理论思维上有一定的启示。恩格斯曾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正是在自然科学研究和自然科学家需要理论思维这点上,哲学对自然科学有一定的影响或一定的指导作用。”(《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325页)

关于竞技足球比赛有球技术的理论研究也需要用哲学的观点、方法进行理论思维,从而创新理论、发展理论、提高竞技体育理论水平。

2.1技术的本质

2.1.1技术的定义法国哲学家狄德罗在他主编的(百科全书)中把技术定义成“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相结合的体系”。在我国也存在关于技术本质的争论,有一种观点认为:技术一般指人类为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非生产活动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方法的总合。

2.1.2技术的基本特征

2.1.2.1技术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有自然属性: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是一个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过程,作为手段和方法的技术必须依靠自然事物和自然过程,符合自然规律;现代技术,更是人们自觉利用自然科学知识创造出来的。科学技术作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从产生时就有其固有或自生的自然属性。

技术有社会属性:任何科学技术的目的性都不是天然、自然所具有的,而只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才具有的。

2.1.2.2技术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统一技术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过程。其主体要素是:知识、技能和经验,包括方法、程序、规则等。技术主体的能力和知识还不能实现技术的功能,技术还是精神的物质转化,知识转化为物质手段和实体的过程。技术是主体要素与客体要素(工具、机器设备等)的统一。

2.1.2.3技术本身有一个从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发展过程技术系统不仅是主客体要素的结合,还是一个由潜在形态(技术思想、发明、方案设计)到现实形态(体现于实际应用中的技术)转化过程。

2.1.2.4技术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是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标志(《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8-10页)

2.2竞技运动技术本质技术的基本特征已经明确指出:技术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过程。技术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统一,是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转化过程。因此,竞技运动技术毫不例外的具有上述特征。

“在竞技运动系统内,竞技运动技术存在着人与物,物与物,人与人关系之分,前两者属于自然性技术,后者属于社会性技术,这是相互区别、相互渗透的两个系统。从实践上观察,竞赛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人与人的配合而强化对抗力,并促使人与物关系的强化,人与人配合与对抗,是社会技术的主要内容,是运动技术发展的高级阶段。掌握自然技术,这是基础性技术,从自然技术发展到兼有自然性、社会性技术,存在着一种转化过程,需要通过实践这个中介。社会性技术的掌握,需要训练,更需要比赛。只有通过“比赛”,运动员才能意会。光训练不比赛,社会性技术难以认识,更难以掌握。竞争性协同,协同性竞争的社会技术往往不是教出来的,是“赛”出来的。”(《系统科学与体育》247页)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竞技运动如果缺乏完善的社会性技术,竞技运动就难以发展和形成现实性的竞争力。“竞技运动比赛,运动员之间的对抗和竞争,是人的社会性反映,是人与人在竞赛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群体属性。不断的竞赛,就是强化这种群体关系。这是竞技的人性化。竞技不仅具有生物性(自然性)竞争的一面,还有人性――社会性竞争(公平竞争)和社会性协作的一面。”(《竞技教育学》46页)竞技运动中社会性一面,在竞技教学、训练和比赛中,它具有教育属性。它和自然性技术结合成为竞技技术的整体,这是竞技体育运动的实质,也是竞技技术的本质和内涵。竞技运动技术结构内容(图1)。

竞技体育运动技术本质也反映着人的个性特征――自然性特征和社会性特征。

人的自然特征:从生理学方面讲、属于这些特征的是身体到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基本活动能力和运动技术动作。

人的社会特征:从心理学方面讲:有心理意义的个性特征:兴趣与需要、智力与能力、气质与性格、经验与自我意识。有社会意义的个性特征:人是社会的一个成员,参与社会活动(包括竞赛活动),受社会发展要求和社会关系的制约,他的品质、素养、理想、道德、信念、行为、技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都必须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作为社会成员每一个人应有的特征。

2.3比赛有球技术概念的内涵分析概念是思维的一种形态。从概念、命题、判断、推理、论证的排序看,概念还是最初的一种思维的形态。因此,概念不清,必然造成思维混乱。而思维的惯性使人们往往不能深究某些概念的真实含义。因此,我们原有的足球技术概念在足球技术的教学和训练上,造成偏重于独立的动作规格标准的完成,我们的技术训练产生偏差,导致运动员掌握的技术脱离比赛实践。

竞技比赛技术新概念的开发具有深化改革的意义,即普通又有深刻哲理。足球运动技术是开放的动态系统,是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系统,竞技足球比赛有球技术是其系统中的子系统,竟技足球比赛是在开放动态中进行的,其比赛环境形态表现为是多人组合,人与球、场地和人与事、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复杂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展开的人与人协同配合和对抗、控制与反控制,争强制胜的竞争过程,是严格的“竞争博弈”、“动态博弈”。整个竞争过程,运动员的全部比赛行为都是以球为核心展开的,人与人在比赛瞬息万变的时空竞争过程中,为控制球和处理球所采用的有进攻目的的触球动作,包括:接控、运过、传球和射门。比赛场上见到的“简单的触球动作”是运动员的外显行为。而为人所不知的内显行为则是,人与人对抗竞争过程中,表现出的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在竞技场上的复杂联系、心理内化过程所产生的策略、决策。它是信息输入能量转化并输出信息,处理信息的短暂过程。例如,判断、选择“达到目的的触球动作”,这一过程是在瞬息万变中决策的“动作行为表现”,而这一“动作行为表现”我们认为这就是“比赛有球技术”。

足球运动员熟练的控球和处理球动作依赖于人类控制系统的相关领域。运动员所作的决策和来自不同方面的刺激有关。或者说,运动员是在所有相关信息和不相关信息之间作选择。所有能为决策提供信号的知觉要素都是接受信息。对熟练的控制有球技术动作来说,外部和内部反馈环非常重要(图2)。

竞技足球运动有球技术系统结构有自然性技术和社会性技术。自然性技术是足球基本运动技术,它是踢球的基础。社会性技术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协同和竞争所表现出来的比赛技术,它是竞技足球比赛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包括实践和理论)社会技术促进了自然技术的有效应用和功能的发挥,因此,可以认为:社会性有球技术就是竞技足球比赛有球技术,其实际表现就是“比赛实战的技能、技巧”。

从简单的触球动作到“比赛动作行为”这一实践过程有着深刻的技术理论内涵。

2.4竞技足球比赛有球技术概念的界定通过上述分析,竞技足球比赛有球技术的概念是:足球运动员以自然技术为基础,以动作目标为起点和归宿,通过比赛控球过程,人与人之间联系关系的协同和竞争,比赛技术结构、功能和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认知性技能(知道做什么)、运动性技能(正确的去作)和开式技能(执行动作技能)。“开式技能”是指在变化和不可预见的环境中执行的运动动作(《动作学习与控制》12页)。是自然性技术和社会性技术的结合,是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极其复杂的动作行为变化表现的总合,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总之,以上对足球运动比赛有球技术概念所下的定义是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根据研究的需要对比赛有球技术所作的界定。科学的概念是人们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高度概括。而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总是逐渐深化的。因此,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事物发展而发展的。足球运动技术这一概念也将会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加深而不断得到拓展。

3结论

1)用哲学的观点和理论思维探索竞技足球运动技术是由自然性技术和社会性技术构成的技术系统。社会性技术就是竞技足球比赛技术。

2)社会性技术作为竞技足球运动的一个独立系统,用哲学观点分析,社会性技术在足球竞技运动中它不仅是运动员的实践活动方式,更重要的它还是运动员的认知能动过程。

3)通过对哲学的技术观和相关理论的探索,得出竞技足球比赛有球技术的概念是:“足球运动员以自然技术为基础,以动作目标为起点和归宿,通过比赛控球过程,人与人之间联系关系的协同和竞争,比赛技术结构、功能和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认知性技能、运动性技能和“开式技能”(执行动作技能),是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极复杂联系的动作行为变化表现总合,是知、情、意、行的统一。”

4)概念是思维的一种形态。竞技足球比赛有球技术概念的界定具有明晰概念、转变思维观念的意义。希望这一理论对全面改进竞技足球有球技术训练的内容、方法和足球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有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列.巴・马特维也夫,著.体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6.

[2]《体育词典》编辑委员会编.体育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1.

[3]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8.

[4]张力为,等.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

[5]杨锡让,著.实用运动生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5.

[6][英]塞门・克里夫德著.巴西式足球训练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10.

[7]BertVabLingen著.杨一民等译.足球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8]杨一民,等译.足球战术与技巧[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9.

[9]蔡俊五,译.新足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2.

[10]亚洲足球联合会.亚洲足球教练员级培训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5.

[11]李保耕,主编.足球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6:42.

[12]中国足球协会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编写组.足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11.

[13]张英波,著.动作学习与控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7.

[14]中国足球协会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编写组.《足球》.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11:55.

[15]陈昌曙,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7.

体育竞赛的特征篇9

关键词:击剑;积分制;竞赛特征;参赛优化

中图分类号:G885.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9)08-0140-05

aStudyofinternationalCompetitionCharacteristicsandparticipationimprovementinFencingaccumulatedpointsSystem

YanGtao

(LinyinormalCollege,Linyi276005,ShandongChina)

abstract:withthereformofcompetitionsystems,competitionsbecomemore.Howtoparticipateincompetitionsandarrangetrainingfortheelitefencersneedstoberesolvedintheoreticalresearchandpractice.Basedonliteraturereview,expertinterviewandmathematicalstatistics,thispaperstudieselitefencers'internationalcompetitioncharacteristicsandparticipationimprovementinfencingaccumulatedpointssystem.itrevealsthecompetitioncharacteristicsanddiscussesthetheoryofparticipationimprovementtoprovidereferenceforChinesefencers'competitionsandenrichthetheoriesofsportscompetition.Keywords:fencing;accumulatedpointssystem;competitioncharacteristics;participationimprovement

随着竞技体育职业化和商业化的迅速推进,充分利用商业资金改革赛制、增加竞赛次数是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普遍做法。国际击剑联合会也在这一大环境下,于2003年将世界杯赛改为世界杯a级赛和世界杯大奖赛,并在积分赋值和奥运参赛资格的积分办法等方面推出一系列举措,使竞赛形式、制度和格局都发生了变化,必然对运动员的参赛及训练安排也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合理安排参赛成为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亟需回答的问题。因此,针对击剑国际赛事进行研究,揭示新赛制下的竞赛特征,探讨参赛优化理论,以期为击剑运动员的参赛活动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击剑国际赛事及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等方法。

2分析与讨论

2.1击剑国际系列积分赛事特征

2.1.1击剑积分制呈现的特征

2.1.1.1“年度”积分在时间上的延续性根据时间序列标准可将系列赛事积分划分为赛季系列积分和年度系列积分两大类。赛季系列积分是对运动员一个赛季参赛行为的量化评价;年度系列积分是对运动员年度参赛行为的量化评价,是对运动员一年训练成效的总体检验。从击剑积分制的实施现状看,其系列赛事积分属于年度系列积分,但其积分排位的“年度”具有延续性,即随着赛事的推进其积分的时间特征始终以“年度”的形式进行延续。也就是说,国际剑联在系列赛事的每站比赛之后都要重新进行年度排位,但为了增加新赛事的积分,需要不断对“年度”之初的赛事积分进行递减,以便保持积分排位在时间上以“年度”为区间的相对稳定性。

2.1.1.2赛事积分价值配重的差异性赛事积分价值配重是对不同赛事类别进行定性和定量化的积分赋值。由于赛事规模与类别的不同,赛事本身所蕴涵的社会价值是不同的,对不同赛事分别赋予不同的分值,是适应赛事增多、赛类增加以及体育产业发展的需求。“国际剑联”于2003年对竞赛制度进行改革,将世界杯赛改成10站左右的a级赛和5站大奖赛(个别剑组有时是6站),同时将奥运会、世锦赛和洲际锦标赛等传统赛事与世界杯分站赛一起纳入到年度系列积分赛事中,并根据不同赛事类别及其所发挥的社会价值分别赋予不同的分值(表1),呈现出不同赛事积分赋值的差异性。

2.1.1.3“年度”积分排位对竞赛编排的参照性从击剑实施积分制的远期效应看,“年度”积分排位不仅对运动员的参赛起评价作用,而且对未来赛事的竞赛编排起到一定的依据作用。击剑竞赛规则规定:参赛运动员需要经过小组循环赛决出一份初步名单,以便进行64人淘汰赛对阵表的竞赛编排。同时规定:国际剑联“年度”积分排位前16名的运动员不需要参加小组循环赛,而直接进入64人淘汰赛对阵表的前1~16号位置。这一竞赛编排的规定对运动员的参赛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大大减少了优秀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因对手编排的偶然性而带来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运动员为了争夺积分排名而获得有利的竞赛编排位置,时常要参加更多的系列赛事,因而对运动员的选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1.4奥运积分的特殊规定国际剑联于2003年改革了奥运会参赛资格的选拔办法,即由原来的世锦赛选拔改为系列赛事积分选拔。该办法规定:在奥运资格赛期间,每次分站赛的前32名运动员均获得相应的奥运积分;个人奥运资格排名积分必须由3站欧洲赛和3站非欧洲赛的最高积分以及年度洲际锦标赛的积分构成;国际剑联个人排名前8名的选手直接获得奥运资格,而排在第9~16名的选手中,各大洲的第一名也直接获得奥运资格;团体项目积分由3站大奖赛的最高积分和年度洲际锦标赛以及世锦赛的积分构成,世界排名前4名的团体直接获得资格等等。可以看出,奥运积分的这些特殊规定必然要求运动员,既要争夺世界排名,也要兼顾洲际排名;既要参加一定数量的欧洲赛事,也要参加一定的数量非欧洲赛事,而且在赛事类别、赛事区域上也要作出合理选择,以便获得更高的积分。

2.1.2击剑国际系列积分赛事分布的地域性特征为了使起源于欧洲并在欧洲蓬勃开展的击剑运动更有利于观赏和传播以及更具商业价值,国际剑联出台一系列措施,对击剑比赛章程、竞赛规则、场地器材以及比赛服装进行大胆改革,使这项古老的竞技运动更具魅力和活力,朝着大众化方向发展。现如今,原来在欧洲举行的赛事,已遍布到世界各大洲,但由于受传统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各大洲承办的赛事次数不均衡,呈现以欧洲占主导的多洲际分布特征(表2)。

从赛事的规模及竞技运动水平来看,欧洲和非欧洲赛区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表3):在同级别赛事中欧洲赛事的参赛人数多于非欧洲赛事的参赛人数,而且欧洲赛事的竞技水平也时常高于非欧洲赛事的竞技水平;从同一区域(指欧洲或非欧洲)举办不同级别的赛事规模及竞技水平来看:世界杯大奖赛的参赛人数多于世界杯a级事,且其竞技运动水平也时常高于世界杯a级赛事(首站具有特殊性)。说明在赛事规模及竞技运动水平上存在区域性差异。

2.1.3击剑国际系列积分赛事的赛次及时间分布特征

2.1.3.1击剑国际系列积分赛事的赛次特征

表4显示:在2005-2008年度的奥运周期中,年度系列积分赛次因剑种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但总的来说,各剑种的赛事次数随年度的延续呈增多的趋势,到2008年各剑种的赛次达到15~17次之多。

2.1.3.2击剑国际系列积分赛事的时间分布特征图1显示:在奥运周期的各年度周期(年度周期是指从上一年度最后一次国际赛事结束到下一年度最后一次国际赛事结束所经历的时间)中,击剑系列积分赛事分布不均衡,呈现上半年赛事密集和下半年赛事单一的特点。其中密集赛事主要由世界杯a级赛和世界杯大奖赛穿插安排(含1次洲际锦标赛),而且密集赛事又有两个赛事密集区,每个赛事密集区持续时间7~11周,两密集区间隔5~8周,密集区内赛事间隔多为1~2周。下半年的单一赛事主要是世锦赛或奥运会,与上半年密集赛事间隔相对较长。另外,由于全运会年的特殊性,参与国际赛事已不是我国优秀击剑运动员的主要目标,在此不再对全运会年的国际赛事分布进行研究。

2.2击剑国际系列积分赛的参赛优化

2.2.1参赛组合优化问题的提出击剑国际系列积分赛事所呈现的特征对运动员的参赛提出了新要求。在参赛实践中,有些运动员的竞技水平随着赛次的增加而成绩大幅度提高,而有些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因比赛增多而出现成绩下滑。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相反的结果呢?对其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这一现象反应的是参赛多少更合理的问题。

参赛组合优化是指合理选择和安排比赛。目的是通过参赛结构的改变提高参赛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具体说就是从系列积分赛事中,把若干次可参加的、有区别的一次次赛事合并起来,看作一个整体或系统,而每次参赛称为这一整体的部分或系统的元素,通过整体与部分或系统与元素的关系进一步考察或研究一段时间区域内整个参赛的最大效益问题。

2.2.2参赛组合优化的科学依据

2.2.2.1系统结构质变律系统的结构是指组成系统整体的诸要素之间时空的相互联系的形式,它是一系统区别于其它系统的内在规定性。系统的结构按照时空关系分为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空-时结构,其中,系统的时间结构是系统在时间上的延续顺序和方式,空间结构是指系统的要素在空间上相互结合时的排列次序和方式。那么,对击剑参赛组合系统来说,参赛的时间和空间结构是由参赛的“赛次”和“赛类”决定的,“赛次”是构成参赛组合系统的时间结构,“赛类”是构成参赛组合系统的空间结构,兼具两者则构成参赛组合系统的空-时结构。从击剑“赛次”的时间结构看,5站世界杯大奖赛和10站左右世界杯a级赛穿插安排在上半年的1~6月举行,而世锦赛或奥运会一般安排在下半年的10月或8月举行。从“赛类”的空间结构看,世界杯a级赛、世界杯大奖赛、世界锦标赛、奥运会等按照不同的排列次序和方式可构成不同的结构类型。

由于系统结构决定了它的功能及其属性,因此,要想提高参赛的综合效益,必须优化参赛组合时空结构,也就是优化参赛组合系统的赛类、赛次及其排列秩序,而击剑赛事改革为我们优化参赛组合系统结构提供了可能。从运动员参赛的类别和次数来说,国际剑联并没有硬性规定每年必须参加哪些比赛,也没有硬性规定每年至多或至少参加多少站比赛(奥运资格积分赛具有特殊规定性),这就为参赛组合系统的赛类和赛次的选择提供了空间和时间。从参赛组合系统的时空排列秩序来讲,国际剑联提前公布下一年度的赛事时间及赛事类别,这为我们构建参赛组合系统赛类和赛次的时空排列方式提供了可能。尽管有些赛事的选择是不容改变的,诸如奥运会、世锦赛等,但多数赛事的选择是能改变的,诸如5站世界杯大奖赛和10站左右的世界杯a级赛等。事实上,每年的参赛安排主要是通过这两类赛事排列次序及其方式的改变,组合成不同的参赛系统。

显然,系统的结构质变律为研究系列积分赛事的参赛组合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2.2.2.2控制论的理论控制论是研究各种系统的控制和调节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控制论揭示出各种系统,不管它们在运动形式、结构、性质上是怎样不相同,但都要通过信息的变换过程和反馈实现某种目标控制。就参赛组合系统来说,击剑运动员的参赛过程就是信息不断输入与输出的多次反馈调节过程,诸如参赛计划的调整、战术策略随对手变换的改变、参赛地点的更替、运动员积分排名以及竞技状态的变化等,这些信息始终伴随运动员参赛过程的始终。因此,控制论解决问题的理论与方法,为我们实现对参赛组合系统的调控提供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根据信息方法的一般理论,我们对运动员参赛目标的控制可通过以下几个基本环节和条件给予实施(图2)。

显然,控制主体对运动员的参赛控制,可根据全年竞赛分布、竞赛规程、地域优劣势以及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规律等信息制定全年的参赛计划,决定运动员重点参加哪几站比赛,而另一站(或几站)可作为调整,甚至可以放弃以便保证运动员的系统训练。同时,在参赛过程中控制主体根据运动员的积分排名、赛后竞技状态等反馈信息,决定是否继续参赛或调整参赛计划与训练计划等。

2.2.3参赛组合优化原则

2.2.3.1参赛的阶段性与集中性相结合原则阶段性与集中性相结合原则是指通过放弃部分比赛,使参赛过程呈现几个参赛阶段,且各个参赛阶段以连续参赛为主要组合方式的参赛准则。其目的是保证运动员训练的系统性以及赛前竞技状态的调控需要。

由于击剑赛制改革使世界杯系列赛的赛期长、参赛站数多,必然对运动员的系统训练和赛前调控产生重要影响。尽管“以赛带练,赛练结合”是新赛制下解决训练与比赛关系的基本要求。但比赛是训练的目标,是检验训练质量优劣的标尺,也是提高训练强度的一种手段,决不能依靠增加比赛数量代替训练,运动员的实力仍然要建立在先天良好的遗传和后天系统的训练积累基础上。因此,击剑积分赛制下的组织参赛仍然要与训练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特征相结合,通过主动放弃部分比赛和相对集中的连续参赛,使整个参赛过程呈现阶段性与集中性的结构特征,这一参赛安排既能保障运动员的系统训练,不断提高其竞技能力,又利于运动员的赛前调控,使其在较佳竞技状态下参赛,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以便获得较高的积分排名。

世锦赛冠军的参赛实践显示(表5):整个世界杯系列赛的参赛过程均有几个阶段构成;从各个参赛阶段的安排看,除了年龄较大的个别选手是以单站参赛为主外,多数运动员是以连续参赛为主。说明阶段性与集中性相结合的参赛安排是积分赛制下多数优秀运动员的参赛组合方式。

2.2.3.2参赛地域优势原则参赛地域优势原则是根据不同地区举办赛事的规模大小、参赛强手的多少以及参赛目标进行参赛地域性优劣势比较的选赛准则。其目的是依据举办赛事地域呈现的一般规律进行合理选赛,以便更好地控制参赛目标。

由于赛事规模及竞技运动水平存在区域性差异,运动员要想在系列积分赛中求得自身更大的提高或获得更高的参赛效益,有必要做一番审慎的“察人”、“识地”的思考,充分了解赛事规模及其参赛强手在不同地域呈现的一般规律,以便更好地利用地利优势,求得运动员参赛效益的更大的提高。当然,“地利优势”是相对的,是针对运动员主要的参赛任务而言。如:针对运动员获得更高的积分排名而言,同级别、竞技水平较低的赛事区域是优势。

从世锦赛冠军的参赛选择看(表6):多数选手在同一级别、不同区域(欧洲或非欧洲)的赛事选择上是优先选择欧洲赛事,而且在同一区域(欧洲或非欧洲)、不同赛事的选择上是优先选择大奖赛。这一参赛安排恰恰反映了他们的竞技水平相对较高,参赛主要任务是比赛经验的积累和竞技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在地域选择上优先选择竞技水平较高的赛事区域。

2.2.3.3参赛效益的优化原则参赛效益的优化原则是指根据“赛练”结合基本要求,合理分配世界杯系列参赛的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的参赛准则。其目的是通过对世界杯系列参赛效益的优化,更好地运用“赛练”结合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实现重大比赛的参赛目标。

“以赛带练,赛练结合”是积分赛制下不得不采取的安排方式。就击剑项目来说,如何对上半年世界杯系列积分赛的各站参赛效益进行合理分配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训练与参赛安排。根据效益作用的方式和效果可将世界杯系列赛的参赛效益划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直接效益反映了各站名次的高低、积分的多少以及能否获得丰厚的奖金;间接效益反映了对重大比赛的参赛目标及运动员的长远发展的贡献程度,具体来说就是参赛经验的积累、获得有利的竞赛编排以及与训练有机结合不断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等。

可以说,运动员参赛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是紧密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但若处理不当,不仅使直接效益不能有更佳表现,也影响到间接效益的提高,更难以实现重大比赛的参赛目标。如:直接效益的提高可使运动员获得较高的积分排名,从而能获得有利的竞赛编排,与同水平、积分排名在后的运动员相比,在夺取重大比赛优异运动成绩上处于优势,但若过分强调直接效益或者追求更多的各站冠军,运动员必然要在赛前做好充分准备,在参赛较多的情况下时常会影响运动员的系统训练,不利于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从长远来看,不仅制约今后“短期”效益的提高,更不利于在重大比赛中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因此,击剑积分赛制下要将世界杯系列参赛的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有机结合,在追求各自效益的同时,还要有所侧重,在追求直接效益的同时,更要侧重于间接效益提高。

从世锦赛冠军的参赛显示(表7):在世界杯系列赛上能获得奖牌的赛次较少,而获得9~12名的赛次最多。说明世界优秀选手在世界杯系列赛上并不是将各站比赛名次的直接效益看作最重要,而是保证获得一定积分优势的前提下,更侧重于间接效益的提高。

2.2.3.4参赛的整体性原则参赛的整体性原则是指根据年度参赛总目标去衡量、考察系列各站赛事的价值大小,从宏观上对参赛总站数以及参赛系列进行合理布局的参赛准则。其目的是使参赛过程有利于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有利于获得较高的积分排名,以便在未来的比赛中获得有利的竞赛编排,最终实现参赛总目标。

众所周知,人们做任何事、做任何决策都是有价值选择的。根据价值选择的层次理论,参赛组合的价值选择必然包括单站参赛、多站参赛和整体参赛3个层次。其中,单站参赛是价值选择层次最低、决策最简单、结果影响面最窄的一个层次。多站参赛价值选择带有系列性、阶段性的特点,其决策趋向复杂化,选择结果影响面也增大了。整体参赛价值选择具有全局性的特点,是参赛价值选择层次最高、价值选择决策最复杂、选择结果影响面最大的一个层次,它关系到年度参赛与训练安排的总体布局及年度参赛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不难看出,在三个层次的价值选择中,整体参赛价值选择统领着单站和多站的参赛价值选择,影响和制约着单站和多站参赛价值选择的观念和决策,单站和多站参赛价值选择必须服从于整体参赛价值选择。反过来,单站和多站参赛价值选择的有效性、合理度,是支撑整体参赛价值选择实现的宽厚基础,如果单站和多站参赛价值选择存在过多的失误,会导致整体参赛价值目标最终无法实现。比如:盲目地过多参赛或过多地连续参赛必然影响运动员的系统训练,而且也会导致运动员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加重,不仅影响到参赛效益,也制约了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因此,运动员的全年参赛要根据运动员的积分需要、训练需要、竞技状态的调控需要等客观要求,合理规划参赛总站数及其参赛系列,有重点地选择一些既能提高技术又能获得国际排名积分的比赛,也要学会放弃一站(或几站)比赛以便保障运动员的系统训练或竞技状态的调控等,使整个参赛安排以整体参赛价值选择决策引导、监控、规范和纠正单站和多站价值选择。

世锦赛冠军的参赛显示(表8):尽管他们在整体参赛站数、系列参赛站数和单站参赛站数的控制有差异,但多数运动员的参赛站数控制在7~10站的范围,并以大奖赛为重点安排2~3个参赛系列组合,在单站参赛的频次上除部分年龄较大的运动员安排较多的单站参赛外,多数选手的单站参赛频次较少。

3结论

1)击剑国际积分赛制呈现积分排位的年度延续性、积分排名对竞赛编排的参照性、不同赛事积分配重的差异性和奥运会资格选拔的特殊积分规定性。

2)击剑国际赛事次数日益增多,赛事时间分布呈上半年密集和下半年单一的安排特征,赛事地域分布及其竞技水平也呈不均衡性。

3)参赛组合优化是指合理选择和安排比赛。参赛组合优化的科学依据是系统结构质变律和控制论。参赛组合优化的原则有:阶段性与集中性相结合的原则、参赛地域优势原则、效益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

参考文献:

[1]袁守龙.我国竞技体育赛事组合系统结构的优化与应用[J].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4.

[2]中国击剑协会,击剑竞赛规则[m],2001:34.

[3]李维仁.奥林匹克击剑[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3-5.

[4]刘大庆.如何认识比赛与训练之间的关系[n].中国体育报,2007-12-20.

[5]李少丹,等.运动竞赛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7.

[6]韩雪涛.集合论简介[J].三思科学电子杂志,2002:10.

[7]乌杰.系统辨证论[m].太原:人民出版社,1991:95-96.

[8]王雨田.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6.

体育竞赛的特征篇10

1983年,美国人普利策在《世界报》上首次设置体育新闻部和专职的体育编辑,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体育新闻也由传统的体育赛事与活动报道演变为“体育运动及其相关的一切人或事的报道”,涉及政治、经济、商务、法律、娱乐等领域,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新闻不仅具备了一切新闻的共同特征:真实性、时效性,还逐渐呈现出自己不同于其他类型新闻的主要特征:竞争性、全球性和娱乐性。

真实性

真实性是一切新闻最重要的特征,《联合国国际新闻信条》第一条:“报业及其他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绝对准确,不能任意扭曲事实,也不可以故意删除任何重要的事实。”《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四条:“维护新闻真实性。”与一般新闻相比,体育新闻的真实性范畴更为广阔,它不仅包含对已然事实的客观反映,更包括对未然事实的客观反映。

现代社会中,严密的赛程安排已成为许多体育运动尤其是大型体育运动会成功的关键所在,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体育运动成了“未然的已然事实”,而残酷的胜负结局更使人们对未来将发生的事情充满期待,于是预测性体育新闻应运而生。而通过对这种预测式报道的文本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报道虽然涉及的是尚未发生的事情,但由于它们大多数是通过分析客观事物的历史与现状、竞赛各方的实力对比、心理状况等探求其内在的变化规律,从而对其发展趋势作出科学预测。

因此,根据莱布尼兹的“可能世界”概念,“凡是不包含逻辑矛盾的语句所指称的情况都是可能的,可能的事物、可能的状态和可能的事件,各种可能的事物组成可能的世界”,而其中“所谓现实可能性就是合乎规律的状态、事件和过程”。也就是说,如果对事件进行合乎规律的评判和推测,同时用没有逻辑矛盾的语句建构文本,那么所表述的就是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可能世界”。

这样,合乎规律的科学预测也因此具有了现实可能性。虽然它并不等于有了实现的必然性,毕竟体育的胜负并不完全遵循于规律,异常性“爆冷”也是体育新闻重要的价值要素,但却包含了“真实”这一范畴。所以,有理由认为,预测式体育新闻具有“真实性”,尽管不是“现实的真实”,而是“可能的真实”。

时效性

时效性是新闻的共性特点,只有迅速反映现实,传播最新信息,新闻才具有生命力,而对于体育新闻更是如此。因为体育的魅力就是快速运动、变化万般。体育竞赛,赛的就是时间。体育记者的职责就是要在短暂的瞬间以最快的速度报道赛场情景,捕捉现场瞬间的形象,作出快速反应并判断点评。在精彩纷呈而又瞬息万变的体育风云变化中,记者需随时观察到体育界细微的变化、运动员细小的动作与表情等。只有捕捉到细节才能作出快速反应,抓住新闻。同时,抢发消息是时效性表现的手段之一。众多记者同时报道一件事,发稿的速度慢了,就会失去竞争力;哪家媒体报道晚了,就会失去受众。

如今,伴随着电子媒体的发展,体育新闻的时效性越来越显示出其特殊性。它不仅表现在赛后抢发消息上,在赛前、赛中亦如此,在赛事的专题网页或者栏目中,大量滚动式报道详细地描绘着比赛过程中每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直到比赛结束,新一轮的赛后报道更是接踵而至。

竞争性

体育的主要特点是竞赛,没有竞赛就没有体育。现代运动竞赛充满着紧张激烈的竞争性。尹卫星同志在《中国体育界》中把体育竞争比喻为“战争”,他说“在未来那无限的年轮里,战争将随着精神的昌明和物质的发达愈来愈少,人类追求安逸、追求享受的心理趋向将会把战争减小到最低限度。但是,人的本性并不会随之改变,体育的竞争将会代替战争,成为没有死亡、富有人道的合理战争,不同种族、不同国度,无论大国小国、强民族弱民族,无论白人、黑人、黄种人,还是其他有色人种,都不会自愿放弃运动场上的竞争,体育大战将笼罩全球”。奥运会便是这一“全球性战争”的有力体现。

这种激烈的“战争”,给体育新闻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也使得体育新闻具备了与社会新闻、综合新闻等不同的特征,那就是竞技性和竞争性。争夺激烈、变化万千的竞技性竞争给体育带来了丰富多彩、扣人心弦的激烈情景,而运动员高超的技艺,顽强的意志,拼搏的精神更给体育新闻提供了展示力与美的舞台。以竞争促进赶超、促进发展成为体育新闻的一大特色。在体育新闻的报道中,不论是何种体裁、何种内容,最后突出的都是体育精神:在竞争中追求更快、更高、更强。

体育新闻的竞争性就如运动场上运动员的激烈拼搏,场上场下都存在。不仅表现在体育内容上而且表现在报道的过程中。各媒体之间的竞争不单单是记者,而是整个媒体采、编、发各环节都力求迅速,并且还须配备最先进的通信技术设备。在报道组织、采访、写作、传播等环节“快”字上下足工夫的同时,各稿件的新闻视角是否独到,独家新闻是否准确,可读性、可视性是否很强,写作技巧是否高超,等等,报道质量上要显现出与众不同的新闻敏感性。这都带有强烈的竞争性。

全球性

新闻具有广泛传播性。新闻的传播,由古及今,从口头的、手抄的、印刷的到电子的传播,真是一日千里,突飞猛进。一种新的传播媒介的产生标志着传播方式的巨变,而且也标志着传播领域的扩大,由此及彼,从一个地方传到四面八方、传出本洲、播向世界。

体育的全球性体现在体育运动本身的跨文化性、体育组织的全球性以及体育赛事的全球性上。一场精彩的足球或篮球赛,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都能看懂,都能从球场上各种技战术的变化,从各种竞赛情境中得到愉悦的情绪体验。这就是体育运动本身的跨文化性,它突破了语言、民族、地域、宗教等因素的障碍,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身体文化。

在今天政治、经济、文化日趋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体育竞赛风靡全世界。每年在世界各地举行的国际竞赛几乎从未间断,甚至有“每天都有一项国际性运动竞赛举行”的说法。伴随着这些运动竞赛的频繁举行,各个项目、各个地区的国际性运动竞赛组织也相继成立,反过来促进了全球性体育运动的发展。此外,参与运动竞赛的竞技运动队,也突破了以往由不同民族或种族背景下的运动员组成的限制,最近几十年,各国竞技运动代表队开始纷纷引进外援。如享誉世界的、欧洲的各种足球俱乐部,在全世界招募运动员,这种运动员不代表自己的国家而自主选择参与国际运动竞赛的现象,更丰富了体育运动全球化的内容。

如前所述,体育新闻的传播对象主要是体育运动,因此,新闻的广泛传播性和体育的全球化决定了体育新闻具有强烈的全球性。体育新闻报道的就是这些全球性的身体符号、全球性的运动情景、全球性的竞赛过程。

娱乐性

体育人文社会学者在对体育史的研究中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体育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它与社会其他各种活动都有密切的联系,在人们的生活意识状态中尤其显现出来的是与休闲娱乐活动之间的联系。恩格斯曾对原始公社时期北美印地安易洛魁人这样描述:闲暇中“胞族间互相球戏,每―胞族选出自己的优秀球员,其余的人按本胞族旁立观看,并以本胞族球员的获胜打赌。”这说明了远在原始社会末期,专门的球类游戏和竞赛是以休闲娱乐的形式出现的。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心理“需要层次”理论,在社会发展中人们在基本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就会出现交往、娱乐、爱与归属的需要。在实际生活中,这种需要最容易得到实现的一种方式,莫过于在休闲时人与人之间,以身体活动来进行的各种竞赛游戏,因为这种娱乐形式不需要更多的外部条件,只要双方说好了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就可以开始了。这种情景无论在历史上或是今天,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可见体育活动无论参与和观赏,始终都与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体育是体育新闻的传播对象,因此,体育新闻与娱乐是天然接近的,它的娱乐性不仅体现在它的报道内容之中,还体现在各种媒介手段(如电视的特技、报纸的各种新闻体裁)中。其娱乐性在报道中主要体现在:标题越来越新颖、通俗化;图片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分辨率高、清晰度好的照片大量刊登,给受众动感的直观冲击;报道方式越来越追求故事化,借鉴文学写作的手法报道与体育有关的人、事等,轻松、活泼、愉快,语言文字生动幽默,情感性加重;在报道内容方面,娱乐性强、时尚性强的体育项目报道越来越多,如:攀岩、蹦极、挑战极限等。另外,赛场花絮、花边新闻所在版面也在逐步加大。

综上所述,时代在变化,体育新闻也在变化。走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的新闻、体育事业朝着更加清晰的方向飞速发展,上述的这些特征也许会趋于完善,也许会慢慢消失,新的特征也会逐渐萌生并形成,这需要我们体育新闻工作者秉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在实践中去发现、认识、分析、掌握它们,以促进自身工作的开展,推进体育新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鲁威人,《体育新闻报道》,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郝勤,《体育新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尹卫星,《中国体育界》,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