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电工基础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5:36

高中电工基础知识篇1

【关键词】中专电工基础教学策略

职业中专的《电工基础》是一门技术基础课,其专业性以及理论性均较强,学生对《电工基础》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其之后的专业课程,《电工基础》对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这门课程对刚刚进入职业中专学习的学生而言,其学习难度较大。学生学习《电工基础》的基础就是其在初中中学习的物理知识,由此进入《电工基础》是有一定难度的,针对这种现象,中专《电工基础》教师应该进行怎样的改进措施呢?

一、《电工基础》的课程特点

(一)有较强的理论性

《电工基础》课程的理论性在概念多、单位制较复杂以及基础知识较多得以体现,除此之外,学习《电工基础》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电工基础》具有复杂、公式繁多的特点,其难题的解法也较为灵活,需要较强的电路逻辑,学好《电工基础》的一个重要性要素就是具有扎实的数学功底。还有就是《电工基础》的内容具有整体性以及层次性的特点,其教学课程是呈现难度逐步增加的趋势,知识逐步开展以及深化。

(二)与实际联系较为紧密

《电工基础》的实验课程属于实践环节,对学生认识事物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培养,是学生技能得以训练的基本部分。通过《电工基础》实验课程,学生可以收获感性认识,对所学的基本理论进行验证以及巩固,使其对基本概念以及基本定理的了解得以不同程度上的加强。通过电路实验环节,学生可以掌握一般电量的基本调式的方法以及测试的方法,还可以准确掌握如何正确使用电工设备和仪器。

二、《电工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中专的学生相对于高等教育院校的学生而言,前者知识掌握不是特别充分,尤其是从初中升学上来的学生。对由初中升上来的学生而言,掌握《电工基础》这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就是其学习了两年的物理知识,可见由简单的电路基础知识转向学习《电工基础》知识,对中专学生而言,难度是较大的;但是对于由高中转至职业中专学习的学生而言,由于其有三年高中时间学习物理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学习《电工基础》的过程相对而言是较为容易的。所以,现阶段中专《电工基础》教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层次不同,教师应该针对这一情况进行相对应的措施,实现改进教学方法以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三、关于《电工基础》教学的策略

(一)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对教学质量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的教学方法应该根据不同的教材以及不同的学生进行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职业中专电子类专业的学生,其接触实际的电子电工设备的机会是相对极少的,缺乏对电子电工设备的感性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满堂灌”,学生会感觉到极为深奥,难以在短时间内接受教师所讲内容,将慢慢失去学习《电工基础》的兴趣,取得的学习效果较差。所以,在《电工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章节,不同的内容进行相对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取将本章节《电工基础》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连接的方法,将基础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教学成为一定的有机体。根据理论分析以及长期的实践表明,学生在学习《电工基础》的专业基础课程的过程中,希望在实践中可以运用自身所学的电路基础知识,所以教师要注意在《电工基础》课堂上添加一部分动手项目,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学习《电工基础》的重要性以及实用性,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电工基础》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准确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还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习对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的途径有很多,但是最终的目标是相一致的,就是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最终为学生汲取知识提供动力。针对这种情况,中专学校或者是专业课程教师可以采取邀请《电工基础》的学习者,而且保证《电工基础》的学习者在其从事的与电有关的事业上取得较为优异的成绩的措施,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进而产生学习《电工基础》的兴趣,而且学生还可以对社会的需求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明确自己专业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采取组织与《电工基础》相关的专题讲座的措施,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熟悉、了解自身所学专业的相关信息,进而产生学习本专业的兴趣。除上述的学生被动接受之外,学校以及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工厂、在工厂中见习,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在实践中的应用得以了解,使自己的奋斗目标得以明确。

四、小结

综上所述,改善电工基础教学的单调性以及枯燥性,使电工基础教学的课堂变得较为活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电工基础》的兴趣,使学生学会更多的电路基本理论知识,为其之后的专业课程打好基础。本文从《电工基础》的课程特点入手,进而引出对《电工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对应的解决策略的详细阐述,希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电工基础》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学生准确掌握电工基础理论知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叶菲.要学,会学,乐学――谈中专《电工基础》教学的体会[J].考试周刊,2011,13(65):213-214.

高中电工基础知识篇2

关键词:《电工基础》理论课;中职;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电工基础》理论课程是学生学习电工电子技术的基础课程。该课程相对来说较为枯燥,致使学生对其失去兴趣。随着课程教育的改革,逐渐重视实践教学,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采用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从而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理论知识,然后将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操作中,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电工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呢?以下三方面做了简要地论述。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电工基础》理论课程是学生掌握电工技术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电工专业技能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应该注重该课程的教学,从而使学生熟练掌握电工基础理论,然后在实践过程中能够熟练、灵活应用,从而确保电工作业的安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其自身的业务水平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所以作为电工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者,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充实、完善自身的专业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知识体系才能够对每一章节的内容都有所掌握,从而游刃有余地进行教学。

教师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不仅要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还要通过不断学习进修或大量阅读电工方面的书籍,了解电工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并及时与有经验的人士进行探讨,不断创新电工技术,然后将与电工相关的知识介绍给学生,调动学生对电工知识的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以最新的思想了解电工技术发展的前沿知识,然后通过在不断实践思考、探索知识,从而更加牢固地掌握电工基础知识。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提高了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二、注重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电工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倾向,并积极参与时间操作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时,就会主动地学习。教师在电工基础理论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自主性和学习效率,进而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那么就应该创新教学方法,采用互动教学,激发学生对电工基础课程学习的兴趣。互动教学方法的开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电工技术的兴趣,还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学习,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教师应该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全方位、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电工基础理论课程的课堂上推动互动式教学方法,是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配合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上课之前,教师应该认真设计好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预设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每一个问题,从而确保课堂讲解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激发学生提出的更多具有创新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走进教材,并深入理解教材的教学内容。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深入展开讨论,然后通过讨论分析、总结、归纳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在进行讨论前,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然后由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推理,以致最后得出大家一致认可的答案。这一讨论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电工基础理论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互动式的创新教学方法,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充分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确保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实验课的教学,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

实验与理论知识是相辅相成的,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电工基础》理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必须通过动手才能够深化理论知识。如果教师仅从理论知识教学出发,那么学生就很难理解并准确应用理论知识;若单从实验教学出发,那么学生不具备基础的理论知识就很难进行实验,也就难以探讨更深层次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加强实验课的教学,通过实验教学帮助学生深化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实验,然后通过实验探索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可以实验教学向学生讲授一些实用性较强的知识结构和原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启发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思维,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电工基础理论知识。

电工基础理论课程不仅仅是一门理论课程,还是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采用创新型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实验教学将理论知识与试验教学相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雨.浅探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方法[J].文理导航,2011(07).

高中电工基础知识篇3

现有的实验大都是验证性的实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少之又少,更没有具有专业针对性的实验。应针对汽车专业的特点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但是不能过于复杂,要结合汽车专业找出简单有代表性的问题,从而使基础实验更能接近专业课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二、加强传统实验教学中的预习和总结两部分工作

实验内容改革之后,每个人的设计内容应该不是完全相同的。老师给定一个题目,学生自己设计分析,所以必须加强预习设计这一项工作。实验结束后的分析工作也必须加强,因为自己设计的电路肯定会包含电路中的很多基础理论知识,要做到能将最基本的理论验证部分从自己设计的电路中找出来的能力。这样才达到实验的效果。

三、增强专业分析的能力

将基础实验与专业内容相结合,让汽车专业的学生将基础知识的分析能力运用到专业实践中,不仅增强学生的专业分析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比如说在车载音响的结露实验中,某处结露就会导致该处电路短路,怎样进行分析,这就需要用到电工技术知识。首先判断结露实验后汽车音响是否出现故障,如出现则寻找电路板中的结露点,分析结露点处电路元件,然后根据电路原理图将结露之后的电路进行分析,结露点导致什么位置的电路短路,由于短路可能造成哪些性能改变,应该怎么解决;再比如车载系统的尘埃实验中,尘埃可能造成哪些地方开路,造成哪些问题出现,问题可能出现在哪里。这些都需要运用电工技术知识以及专业知识去分析、判断并解决;比如振荡实验可能导致车载系统与车载电源的接触分离,这就需要熟悉汽车的基本构造,找到接触处进行分析,如果不是该原因,那么可能是车载系统本身出现问题。以上出现的这些问题都需要分析者即具有汽车专业的知识,又具有电工技术的基础知识,将知识运用到现实问题中,从而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都需要从基础学起,从最简单的问题、最简单的实验、最简单的设计做起,从而逐渐提高电工技术与汽车专业知识的融合能力,提高学生在实际情况中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实验教师的改革措施

辽宁工业大学现有的电工技术实验教师都是电气工程学院的教师,对汽车专业的知识不了解。为了提高实验教师的专业针对性,必须对电工技术实验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并安排电工技术实验教师在课余时间进入到汽车学院实验室中进行参观,并对其进行汽车专业基础实验的培训,使电工技术实验教师走入到专业实验室之中,让其对汽车专业的一些基础知识有简单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实验过程中给予学生有效且合理的指导,提高电工技术实验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电工技术实验教师将基础理论与专业实验的融合能力。

五、结束语

高中电工基础知识篇4

【关键词】电工基础信心生活多媒体类比

《电工基础》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电类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电工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着本专业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效果。但是,近年来由于职业学校生源质量的不断下降,使得电工基础的教学难度增加。职高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在初中时学习成绩比较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毫无兴趣的孩子。他们来到职高念书,除了自己对自己不抱希望之外,就连家长也已对他们失去希望和信心,所以几乎所有刚入学的学生都对自己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没有任何目标,这必然给我们的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在我的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了如下方式方法:

1、情感转化

职高的这些学生在初中时由于学习成绩不好,自己丧失学习信心的同时也失去了老师的关爱,在他们眼中,他们已然成了班级的“弃儿”,所以要想让他们重获学习的信心,首先教师要摆正心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少责备、多鼓励,少批评、多表扬,少埋怨、多关爱。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尊重和爱护,他们自然会“亲其师,信其道”。

2、信心提升

职校生经历中考失败,就认为自己太笨,不是学习的料,自暴自弃,放任自流,自卑严重。要想让他们建立学习的信心,必须解决他们的畏难情绪。例如,在第一节课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连接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电路:手电筒电路,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见过也用过手电筒,但他们并没有亲自动手安装过,在小灯泡闪亮的瞬间,他们不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也重拾了学习的信心。紧接着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对此给以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明白并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本课程。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要想让学生学好《电工基础》这门课,除了要有学习的信心之外,还要有自主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久而久之,可能还会让学生再次丧失学习的信心。所以,在讲授知识之前,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职高的学生书本知识缺乏,但生活经验相对丰富,所以以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导入新课,往往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例如:在讲解“电能”的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提前统计家里电器设备的功率和工作时间、家庭每个月承担的电费是多少,让学生思考电费的多少是怎么计算的,电费的高低和那些量有关?又如:在讲解“串、并联”的知识点时,问:为什么教室里的灯有一根坏了,其它的灯不受影响可以正常工作,而节假日悬挂的成串的霓虹灯如果中间有一个坏了,整串灯都会灭了呢?这两种灯在连接上有什么不同呢?由这些学生已知的知识为基准,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利用多媒体,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电工基础的内容大都比较抽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单靠语言讲解,很难把抽象的内容讲解得形象化,而多媒体教学恰恰可以完成抽象到形象的转化。例如:电容器的充放电,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点动控制和正反转控制原理的讲解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让学生看到电子的移动、电流在线路中的流动过程和电路中各点的动作顺序,变抽象为具体,既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又能提高学习兴趣。

5、类比教学,化难为简

要想让职高的这些学生把电工基础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内容理解掌握,降低学习难度势在必行。课堂中的类比教学可以让比较难理解、难记忆的内容变得较为容易。例如:“电”和“水”相同点的类比教学:电流和水流的比较;漏电和漏水的比较;电路中电位的概念,可以从某地海拔高度给予解释,海平面作为零参考点,比海平面高为正值,比海平面低为负值。这些以生活中的已有知识为基础进行的类比教学,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提高了课堂效率。

6、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

高中电工基础知识篇5

【关键词】农村中职学校电工基础学习兴趣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B-0112-02

电工基础是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由于电工基础课程主要是分析电工的基本原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数学和物理知识,而农村中职学校学生的物理基础较差、专业底子薄等,导致了很多农村中职学生在初学电工基础课程时普遍感到枯燥、深奥、难学,一些学生失去了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也影响了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对此,笔者针对农村中职学校电子专业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困难进行分析,并对教学方法做了一些探究。

一、农村中职学校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不足

农村中职学校电子类专业教师大多由中学物理教师转行而来,缺乏电工基础的教学经验,或者电工基础知识匮乏,严重制约了该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学生素质整体不高

学习电工基础课程,需要有良好的物理和数学知识作为基础。大部分中职学生由于这两门学科的基础薄弱,如果在教学中偏重理论分析与解题能力的训练,对于许多物理基础欠佳的学生而言,具有相当大的难度,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抵触情绪、厌学心理的现象较为普遍。

(三)传统的授课方式造成教学效率偏低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所构成的传统授课方式,在普通高中的教学中效果是不错的,但是对于中职学校电工基础课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电工基础课程是比较独立的,需要更直观的教学模式,因此,必须采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如Flas等多媒体教学,它们可以将抽象的原理用动画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给学生,降低学习的难度。但现实中,大多数教师往往使用传统讲课方法,讲课教学方法灵活性不强,降低了教学效率和挫伤了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四)实验考核方式落后,实验课时有限

电工基础在中职学校教学体系里所占的比例不高,而电工基础实验教学往往包含在理论课时里面,由教师自行安排,并且没有专职的实验教师。所有的实验都是由理论教师来安排,而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去设置适合学生基础的实验,这就使得电工基础的实验课时所占比例更低,有些课题甚至根本没有安排实验课。相当多的实验教学不是直接考核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而是以学生的实验报告作为成绩的标准,因而,很多实验教学考核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五)实验设备少且陈旧,实验内容跟不上形势的要求

由于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属于地方性办学,财政投入不够,各方面经费开支被严重压缩,教学设备及耗材配备不足,而且实验设备老旧破损,导致实验设备和实验内容无法满足当前形势下农村中职学校实践教学的需求。再者,由于招生扩大,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原有设备早已不能满足学校实验课程的基本需求,严重影响了教学要求较高的电工基础课程教学。

二、农村中职学校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一)理论教学

1.充分激发学生对电工基础理论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任何知识,兴趣都是基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在第一次课即绪言时必须做好充足准备,重点让学生了解电工的产生、传输、发展和应用,以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不要一上课就讲那些繁杂难懂的电工理论,应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已知的素材出发,通过课堂讲解、谈话或者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自然而然地导入电工的概念。例如,照明电路忽明忽暗的原因是什么?电力系统中遭受雷击现象是怎么一回事?三相电与传统的照明电有什么不同?家庭耗电量的高低主要与哪些因素相关?这样,通过突出电工在家庭电气化中的具体应用,使教学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知道电工是什么、有什么用、用在何处。让学生明白学习电工基础知识可以用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从而对电工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农村中职学校学生文化课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对于烦琐深奥的理论知识缺乏兴趣。教师要深人浅出地将枯燥的理论教学与工作、生产和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讲授电工基础知识的时候,强调要尊重知识的逻辑系统性以及必备的基础知识,果断放弃那些复杂的理论的推导。教师应根据中职学生动手能力强、好奇心较强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借助生活实例的理论教学方法巧妙地创设有效情境,将抽象、枯燥的理论课变得直观、生动起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打下坚实的电工理论基础。

2.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电工基础的许多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教师可利用Flash等工具制作出精彩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该课程的概念和原理。借助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静止为运动,使抽象枯燥、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教学内容通过生动易懂的画面展示出来,不仅容易理解,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电工基础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例如,在讲授如何判断二极管是导通状态还是截止状态的知识时,学生总是觉得难以理解。如果在多媒体课件中让学生先看到二极管正极与负极之间承受的电压大于导通电压,则二极管处于正向偏置而导通,两端的实际电压为二极管的导通压降;再让学生看到该电压小于导通电压,则二极管处于反向偏置而截止。这样就会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此时再来讲解二极管的其他问题就容易得多了。教师要将抽象的内容变为形象的内容,将难懂的知识变为易懂的知识,学生就能很快地掌握其中的规律和原理。

(二)实践教学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过硬的技术和本领,而实验则是让学生掌握技术和本领的必由之路,因此,实验教学是中职学校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电工基础是电子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基本规律都起源于实验,或者可以用实验加以验证或说明。搞好电工基础实验教学,既能让学生对理论知识加深理解,又能让学生充分掌握电工的实验技能和技巧,并达到相当的熟练程度,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1.实验内容应贴近生活实际,增强实用性。职业教育的最大意义就是服务于生活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实践教学可以把理论上抽象难懂的知识变为直观的印象,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照明电路”实验时,教师可以这样提示学生:如果家里买来一套日光灯具,你准备怎样安装,日光灯又是怎样工作的呢?在教学中,可以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来探讨、学习这些问题,在讲解了电路安装的基本原则后,可让学生分组,在实验室断电的情况下自己动手安装日光灯电路,装好后教师进行检查,确定没有问题后加电测试,如果有问题当场解决。如此一来,当学生看到自己安装的照明电路能正常使用,虽然是一步小小的成功,但学生会有很大的成就感。可见,这种教学方法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动手操作能力具有相当大的作用,以后在做复杂的电路实验时就不会产生畏难情绪。

2.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强化他们的探究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资源,让学生多做实验,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简单电子产品的设计,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电工知识进行再设计。例如,电铃的制作、双联电路的实现、汽车蓄电池报警器的制作与调试,等等。当学生看到自己组装调试好的电路正常运行,就会感受到学习电工基础的乐趣,并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3.建立课后电工兴趣小组,为学生敞开实验室的大门。学校应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验机会,这就要求增加实验室开放的时间。比如,可以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在教师的监督下把实验室交由学生管理,让他们有组织地开展自己想做的小实验,如音箱的制作、收音机维修或者将学校教职工已故障的家电拿到实验室指导学生进行维修,这样不仅可以给学生一个施展才能的空间,而且还可以重点培养尖子学生,引导和鼓励他们参加各级技能竞赛。实践证明,把实验室开放给学生管理,既可以降低教师的工作压力,还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技能,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综上所述,电工基础是电子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数学和物理知识基础,农村中职学校可以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共同努力,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信心,让他们更好地牢固掌握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技能,这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的精神和要求,还可以有效提高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高峰.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J].中国科技信息,2006(6)

[2]阚振坤.《电工基础》教学方法探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3]朱承高.电工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高中电工基础知识篇6

关键词模块式教学基础理论基础实训

abstractprofessionaleducationisfacedofsignificantchangeinordertoachieveitsservicefunction.actually,thesystemofcurriculumsshouldbeestablishedattheaimofdevelopingthestudents’capacities.afterthat,theycouldbepreparedfortheircareer.Hardlycanthereformofthepatternofeducationinthespecialtyofmoldbewaited.

KeywordsthepatternofeducationFundermentaltheoryelementarypractice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社会转型,职业教育要实现其服务功能必定面临着重大的转变,在培养模式上,传统的以学校为主,向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转变,在教学内容上,从偏重文化教学和理论知识传授向重视就业技能和发展能力的转变,从重视学科研究与专业教学内容转向注重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转型。高职高专院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不断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应用人才型的需求,同时也促进自身的发展。据此应把拓宽专业口径,课程体系合理、教学内容优化、实践动手能力强,社会适应面宽,作为本专业的教学基本思想,将模具设计理论、实践与及计算机应用融合为一体,加强针对性、突出实践性、强调新技术、培养综合素质进行模具专业的模块式教学的改革中来。模具专业的模块式教学分为三个模块:基础教育模块;专业基础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其中专业基础教育模块分为:专业基础理论模块,专业基础实践模块。

一、专业基础理论模块

专业基础理论要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对专业基础理论应进行系统优化,有机整合,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在课堂教学上应与生产实践和社会环境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教学。专业基础理论模块包括:电工电子与测量技术基础,机械制图与CaD,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

1、电工电子与测量技术基础。电器设备及控制在各个领域中均扮演着关键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掌握电工电子和测量技术的初步知识成为工科各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必须指出的是,“电工电子与测量技术”是一个理论性、专业性、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所涉及教学内容广,内容本身也较难掌握。如何在规定的学时数内使学生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初步知识,为模具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利用和发挥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教学实施的难点。教学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减少繁琐的数学推导,增强物理概念,清晰的图解分析,缩减课时,力求少而精。

电工电子与测量技术基础包括电路基础、直流、交流电路和三相交流电分析、计算。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基本理论和电工电子测量技术。

2、机械制图与CaD。机械制图与CaD这课程是一门研究用正投影法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技术基础课。主要解决机械设计制造中技术信息的图样表达问题,以及与图样绘制有关的机械设计、制造工艺问题。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识图能力、读图能力、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以及运用CaD软件绘制机械图样的方法和技能。侧重点在视图理论,零件图与装配图制作,熟练运用CaD软件绘制机械图样,授课以课堂为主,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采用冷冲模和注塑模中零件或装配体实物,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看图、制图能力,使学生具有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的应用和开发能力,为以后的pRo/e或UG软件的学习打好基础。

机械制图与CaD包括制图基本知识;投影基础;组合体机件的表达方法;标准件与常用件;零件图与装配图、公差与配合。机械CaD基本概念、基本绘图、操作命令、计算机绘图、图形编辑、显示、设置、查询、层、块、形、属性以及尺寸标注、图形输入、输出以及程序设计。

3、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基础》主要研究机械中的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机构特点、基本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它是模具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该将为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基础实训,可以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运用相关知识、手册设计简单传动装置的能力。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为主线,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的原则来确定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体系结构;恰当的处理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设计方法和现代设计理论、设计方法之间的关系;并且注重设计与制造有机结合、机电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重视工程综合教育和素质教育,重视课程之间的科学分工和有机联系;在教学内容组织安排上,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重视工程实践和综合教育,克服课程内容陈旧,结构固化,偏重自身完整性,教学内容组织缺乏弹性、轻视实践教学等问题。把基本理论与综合教育、素质教育、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教学内容和现代化教学方法融为一体;科研和设计教学融为一体;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课内教学和课外辅导、课外练习融为一体;常规设计方法和现代设计方法融为一体的新的教学模式。

《机械设计基础》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及课程设计

4、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目前许多职业院校都是先安排金工实习,然后安排课程教学。这样学生在金工实习时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有一定的盲目性,而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又因实践不足影响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理论教学改革就是要将理论课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理论教学促进实习效果,实习效果的提高又反过来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全面提高理论课和实习的教学质量。实践的结果证明理论与实践结合现场教学改革确实全面提高了理论课和实习的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反映良好。

机械制造基础包括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模具材料、制造技术、切削机床、互换性原理与测量(尺寸与尺寸链部分)、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加工工艺及金工实习、机床夹具,机械加工工艺编制。

5、液压与气压传动。液压与气压传动是当代先进科学技术之一,它不但渗透在各种工业设备中,而且是科学实践研究,自动化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液压、气压元件,应着重于基本原理、结构特点,应用及选择方法。对基本回路和典型系统,则结合在实际中所用回路和系统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充分意识到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技术是今后从事研究工作、技术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

二、专业基础实践模块

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是课程体系建设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学科理论基础,但无法提供最受企业关注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其提供的职业学习机会与职业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因此从根本上难以满足企业和劳动市场的要求。专业基础实践应从传统的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向重视理论实践一体化转化、从校内课程为主,重视学科性与专业性向校内外学习与工作经验的一致性;行动导向重于书本知识转化。

专业基础实践模块包括:机械制图与CaD实训,机械制造基础实训(含金工实习),电工与电子基础实训,机械设计基础实训。

1、机械制图与CaD实训。《机械制图与CaD》实训目的是培养学生有绘图读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外,还应进行全面的综合应用训练。一是部件测绘。小至修配被损零件或对原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大到对引进产品实施“反求工程”,测绘技术都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二是软件的综合运用能力。主要掌握计算机辅助绘图的基本命令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字化绘图应用能力和实验技能。以机械工程图的二维平面绘图为主,以三维实体设计为辅。整个实训中结合冷冲模和注塑模中零件和装配体的测绘,使学生能按照国家标准正确而快速绘图。并参加autodesk公司的认证考试,获得全球通用的autoCaD工程师证书,以适合于企业工厂绘图员岗位的需要。

2、电工与电子基础实训。柔性教学环境,集成化管理,校企共建基础实验是高职电工与电子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具有综合性、现场性、开放性和双主体性四个主要特征,最终能实现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三大基础实训教学任务。电工与电子基础实训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先讲后做,边讲边做,或项目导入(先做后讲)”等多种教学方式,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接受能力,设计基本实验(验证性),提高型实验(综合性实验、应用性实验)和创新型实验等三种类型的实验项目,以全面培养高职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3、机械设计基础实训。采用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改革相结合,力求适应高职教育的应用性、针对性、岗位性、专业性的特点。将知识性与实用性融为一体,实验项目中分成基本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两个层次,虚拟实验和工程案例与学生操作有机结合,保证基本实验教学,不断扩大综合设计实验,鼓励学生课外开展科技制作。机械设计基础实验面向实训,符合技能培养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目标即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注重职业技术能力和管理素质的培养和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能力培养。实验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与CaD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实践性环节相辅相成。

4、机械制造基础实训(含金工实习)。为避免学生在实训时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和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又因实践不足影响了对《机械制造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应该将理论课课堂教学与机械制造基础实训同步;基础实训,生产实践和社会环境相结合。无论是《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还是基础实训,所有内容都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在进行课堂教学和基础实训时结合实际生产会使得教学和实习内容丰富、生动。学生们在接受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的同时还可了解生产现状、了解新技术的应用状况、了解理论知识与生产的相互关系,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机械制造基础》基础实训与社会环境的结合,让学生进入了一个更大的课堂,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自己社会责任的认识。除了学习工艺技术外,还将注重学生的个人素质的培养,包括纪律、群体相处、活动能力、人际关系、管理意识、工业安全、环保意识及领导才能等。

三、结束语

模具专业的模块式教学改革,课程体系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特点,并形成职业能力培养系统化课程,突出了实训,并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符合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规律,针对专业培养目标,以单元课程改革为基础,进行了课程整合和新课程开发,建立了一套科学、规范、稳定的专业培养方案(或专业教学计划),并能够根据产业和经济结构变化适时调整和更新。

参考文献

1.邓泽民.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7

高中电工基础知识篇7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电路基础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tm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b)-0174-02

S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个人综合素质比较高的毕业生需求越来越大,在学校学习电路基础课程,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电路基础知识与技能,个人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在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方面的作用也十分重要。现阶段电路基础课时被压缩但教学内容却有增无减,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这些问题在该课程的改革中一直存在。针对课程繁杂的概念理论、抽象的内容等特点,提出在本科阶段,老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与学习意识。老师要能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内容,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电路课程的创新相结合。基于这些综合因素,此论文对该领域相关的教学方法、内容及手段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阐述。

1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简而精

基础理论课时的缩减,必然影响到教学的内容。综合分析不同老师的教学大纲知识要点以及该课程在未来实际运用的程度,在“一定要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完善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内容,使得教学内容简而精。比如在《电路基础》课程中,将电路分析与放大的运算内容简化,并设置在电子模拟与信号系统课程中,不仅降低了电路基础课时,促使以上两门课程内容更加完善;同时精简的教学内容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重复知识点的问题,教学过程中避免了对相关知识点的补充,使得整个教学大纲更加行之有效,对人才的培养帮助更大。将小信号非线性相关的电路分析教学内容更深入与系统化,创造了电路模拟的基础条件,降低了电子模拟技术相关的晶体管理中放大化的电路学习的难度,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的效果。

2结合现实生活讲理论

众所周知,理论既来源于实践又是实践的基础。在应用型本科阶段,电子信息工程与电气类等专业对工程实践能力要求很高,若想成为该专业领域内的综合型人才,工程实践意识要很强。在电路基础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电路基础课程中,概念繁杂,内容又比较抽象,教学中还会引用很多工程知识点的案例,实现了教学内容与过程的形象生动,使得学生充分了解到学习电路基础知识的意义与作用,树立起工程实践的思想意识。比如,在电路的直流电阻教学中,会将人体电阻及安全用电的相关知识作为实例。对正弦稳态的电路进行讲解时,通过手机或笔记本电脑的电源器,完成正弦交流怎样转换为直流电路的教学讲解,在此试验过程中还会引用到变压器、电感、二极管及电容等部件的作用。谐振电路的教学过程中,讲解谐振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多应用于手机、电视机与收音机等的电路中。讲解实际应用案例,学生对电路的应用一目了然,能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与概念理论,奠定培养综合实践能力的坚实基础。

3重视实践教学改革

改变传统专业实验课程设置依附于理论课体系的横向模式,超越单门课程的范围,建立实验课程之间的系统联系,在原有实验课程的基础上设立相对独立的纵向联系的课程,形成纵横交叉的网状专业实验课课程体系,实现专业实验课程之间的纵向联系和贯通;适时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精选,通过增设、改进、整合等方法调整实践项目,更新实践教学内容,跟踪科学技术新发展,设计接近工程实际、知识交叉的实验内容,使实验教学内容体现工程项目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同时,应精简部分验证性实验项目,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创造条件开出一定数量的贯穿在专业课中高新技术含量高的实验项目,突出工程训练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爱好、就业意向选择这些实验项目。

改变实验教学由单一课程组和学生班级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形成交叉型的教学指导团队和兴趣型的学生学习团队。

改变按课程分配和管理实验室资源的旧模式,统合实验资源,实现实验教学以及学生创新科研活动中的平台式共享,增加学生创新能力锻炼的机会。

4教学手段形式多样

在《电路基础》课程中,它重点强调的是电路的分析过程与方法,在过去黑板教学过程中讲解逻辑思维比较强的疑难点知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领会教学内容,但是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进度却很慢。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信息量非常大,但不足的就是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比较困难。所以,现阶段电路课程中,教师可以事先用仿真软件将教学内容进行仿真模拟,然后将传统的黑板教学、现代化的多媒体、软件仿真等模式相结合,通过黑板教授知识,多媒体演示实物动画,软件进行模拟仿真,将电路工作中产生的波形及结果借助仿真模拟实验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深化了对电路分析知识的掌握程度,极大地增加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5教学中运用虚实相互结合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将multisim、matlab等仿真软件实验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上进行仿真的软件实验演示,对比分析仿真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更容易被理解掌握。比如非正弦的周期电流的相关电路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对该理论知识中的分解过程很难用言语表达明白。我们可以通过对细节的定量分析等问题进行缩减,简化推导计算公式而直接得出结果,利用网络分析技术绘制该任意信号与各类谐波的波形图,学生对这些简单易懂的知识很容易就能掌握理解。

6结语

论文通过对《电路基础》课程内容的教学特点的分析,为培养综合型的人才,提出了该课程领域的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等方面的变革与创新。大量实践证明,该课程领域的教学改革促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工程实践的应用与创新能力。但是课程教学创新是一项范围非常广且技术要求很高的系统化的项目,它没有固定的创新模式可以借鉴,这就要求在教学方法及手段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实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晓芳,胡h.电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和研究[J].大学教育,2016(4):98-99.

[2]于桂君,于宝琦.应用型本科电路原理系列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5(4):61-63.

[3]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4]田慧云,张娟.论高校实践教学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06(4):63-66.

高中电工基础知识篇8

关键词:技工院校电工基础课程改革

《电工基础》课程是技工院校,电类专业、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必备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电路分析计算的基本方法及进行实验的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为进一步研究电路做好理论铺垫。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我校结合“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主体思想,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在强化《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通过对《电工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学设计的创新与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一定效果,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下面结合《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实际,就课程改革谈一些个人体会。

一、课程改革必要性

《电工基础》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使学生熟悉掌握交、直流电路和电磁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分析方法。同时通过实验,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其它技术课和专业课打下基础。目前《电工基础》教材的版本很多,但从内容上看差别不大,教学内容仍然是在“以学科为中心,知识为重点”的旧观念指导下,偏重于理论和知识的传授。《电工基础》课程本身具有概念多,计算多的特点,特别是计算在现在的教学内容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使学生把大量的精力用于复杂计算,忽视了计算的目的是为了与运用相结合,进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数学和中学物理较差的同学出现了不适应的情况,实践教学中学生普遍反应电工基础较为难学。

在教学方法上,课堂讲授法仍是电工基础的主要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固然有其优势,但也存在着弊端。从教学手段来看,过于单一,从书本到书本,所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记的“填鸭型”教学模式,偏重于对概念、理论知识和计算方法的讲解而脱离实际应用。从学生的学习情况看,不少学生仍习惯于中学时代思维与学习方法,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公式,为应付考试而学,结果是考完就忘了,更谈不上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养成了依赖老师的心理和惰性,这样的学生很难有创新能力。因此,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和积极的研究者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课程内容改革

(一)分析学生形势

从生源上看,技工院校学生多是在中学时学习表现一般的学生,甚至是后劲生,有些已经开始厌弃学习;有些学生接受父母的教育、管束较少,自由懒散喜欢攀比经济宽裕,学习的劲头不足。这是教师必须面临的问题,应该把将其分析透彻才能搞好职业教育。

《电工基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的课程。课程对学物理、数学有一定的要求。多年来,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理论时总不如学习中的实训积极性高。在学生就业以及后续发展上,教师既要搞好学生有兴趣的实践实训,又要提升学生的课程理论学习;既要把握学生的整体趋势,又要分析个别学生在这门课程上的个性差异。

(二)优化教学内容

《电工基础》是电类专业基础学科,结合我校课程体系合理地安排本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次序对于教师和学生都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几年教学过程中,主要突出握框架式的教学结构,优化教学内容,教会学生整体把握课程,使知识点形象直观、条理分明、重点突出。

我校使用的《电工基础》教材,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电路基础概述和基本定律、直流电阻电路的分析计算、单相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三相交流电路、耦合电路、周期性非正弦电路、铁心线圈、电路的过渡过程及相关的实验等。根据内容特点,在教学中可以把《电工基础》这门课主要分为直流部分和交流部分。直流部分含电阻、线圈和电容器在直流电路中的性质,串并联混联等直流电路的分析及电容器在电路中的暂态过程;交流部分含电阻、线圈和电容器在交流电路中的性质,串并联交流电路的分析,磁场和电磁感应现象及线圈在电路中的暂态过程,变压器和周期性非正弦电路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自己总结一套《电工基础》的学习框架,再与老师的进行对比,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比常规学习方式更有效果,效率更高,概念更加清晰,做题时很少犯概念性的错误。学生通过总结,很快地掌握了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模式改革

(一)传统模式缺陷

1、以教师为中心。夸大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采用“讲授式”教学法,以教师为主体,把学生作为客体,维护了教师的绝对权威,不能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教学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过分依赖于教师个人的技能和才干。这样不仅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造成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忽略了教学的双边互动关系,影响了教学效果。

2、以课堂为中心。夸大了“教室”和“45分钟”的空间与时间的作用,忽视了课堂外的教育功能。把45分钟的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场地和时间,常常表现为“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教师上课期间通常高密度地讲解,很少有启发性的提问,学生也很少有独立思考和提问的机会,容易造成课堂上缺少活力,学生学习枯燥无味的现象,容易造成教学脱离实际,特别是脱离当今日新月异的新技术革命。

3、以课本为中心。夸大了课本的功用,忽视了知识的本质和实际应用价值。教师讲课内容主要以“课本”为主,考试也以“课本”为依据,课本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这就容易导致把掌握课本知识的程度作为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惟一尺度,造成以成绩论成败的“一刀切”现象。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经常被忽视,学生的潜能难以挖掘,个性与优点难发挥。学生容易陷入机械的记忆课本知识的“泥潭”,不能或者很少开动脑筋运用所需知识灵活的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4、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化、教条化、静态化。采用传授式教学,容易造成多种不良表现,如重灌输轻启发,重记忆轻思维,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材研究轻学生情感培养等,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质量很难大力提高。

(二)现代教学模式

因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已不适应课程需要,我们倡导现代教学模式: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1.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

本课程实践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讲授这门课程时应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界限,从分析学生特点入手确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场地,例如:如日光灯的安装、调试等,都可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在实验室独立操作。演示和实物教学,可结合实验课进行,经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得出结论,记忆深刻、理解透彻。由此可见,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训相结合并同步进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锻炼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采用多方位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采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动感性强的特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如:楞次定律,左、右手定则,旋转磁场,单相、三相交流电动势的产生等采用演示教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都带着好奇心,头脑中不断产生一连串的问号,教师边演示、边提问、边解答。便于学生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教师转变角色,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采用开放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开放式教学方式,将某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由学生按照实际过程进行工作。例如:在讲解集串联谐振电路时,教师简单地进行理论分析,提出问题,然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讨论实施方案,去图书馆、阅览室查阅有关资料,确定实际电路,用元器件连接电路,调试电路,最后写出详细的报告及心得体会。这种教学方式给学生创造了实际工作环境,建立了实际工作的教学模式,并且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团队精神及合作意识。

4.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注意学生个性发展

在教学中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是很重要的手段,例如:如在电阻的串联电路这节课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体的学习目标:电阻的串联电路的特点是什么?如何来证明这些特点?串联电路有那些典型应用?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地阅读课本,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找出疑点、难点,最后经过演示实验或相互讨论,解决疑难。通过这样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本节中哪些是重点内容,对有关知识深入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使学生逐渐养成自学的习惯,掌握自学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总之,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知识型与技能型复合的人才,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知识型人才,还担负着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在目前传统的课程模式仍没有根本改变,课程内容与职业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的背景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在注重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加强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在更新职教观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努力开拓,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出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二十一世纪的职业人。

参考文献:

[1]吴小芳.《电工基础》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第三版

[2]楼晓春.谈谈《电工基础》的教学方法[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2)

[3]高娟,李峰.《电工学》课程高职教学改革探析[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3)

高中电工基础知识篇9

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听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国家将出台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的新方案,目前国内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 

随着地方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方向发展,怎样调整专业培养方案、新建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出适应相关企业需求的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成为目前地方高校重点思索的问题。 

根据我国当前农业电力工程领域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通过与相关企业合作,进行深入现场调研,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与优质企业建立校外實训基地,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共同研讨制订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质量规格、课程标准等,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农业电气化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较系统地掌握农业电气化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在农业电力工程领域和地方企业从事电气设计、设备安装、运行、检修、试验、技术改造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要求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路理论、电子技术、电力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自动控制和企业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农业电力工程规划设计和科研开发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在农业电力工程领域和地方企业供用电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 

二、理论教学体系 

我校农业电气化专业理论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类,三类课程在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和能力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准确把握各类课程的特点规律,优化课程教学组织实施,使三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既不重复,又不脱节,实现无缝衔接,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是农业电气化专业教学改革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课程的设置应包括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三方面的内容,从人文素质、专业素质、思维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全面提升本专业学生的工作岗位竞争能力。 

(一)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是大学生入学后首先接触的课程,它是为学习后续课程作知识铺垫,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发挥理论先导的作用。在公共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要处理好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关系,对公共基础课的各门课程要合理设计,充分体现公共基础课为专业基础课服务的教学理念,实现公共基础课知识与专业基础课内容的合理衔接。 

我校农业电气化专业开设了大学外语、高等数学、体育、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大学物理等12门基础课程,其中高等数学和大学外语设置为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要求每门课程都要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主动配合专业教学,在内容上满足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要求。 

(二)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是连接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纽带,它起着前伸后延作用,能促进整个知识和能力系统协调发展。合理设计各门专业基础课内容,能实现与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的无缝衔接。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我校农业电气化专业开设了工程制图与CaD、机械基础、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及拖动、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10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中电路、模拟电子技术、电机及拖动、自动控制原理设置为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师在讲授专业基础课过程中就要使学生逐渐感受到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内在联系,认识到学好专业基础课的重要性,为学生学好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专业课 

专业课既是将专业基础课知识拓展到专业领域的过程,也是对专业基础课知识的深化和巩固的过程,专业知识的直观性将有助于基本概念的辨析,专业知识的应用性将有助于基本理论的阐明,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我校农业电气化专业,开设了电力系统分析、电能计量技术、变电工程设计、架空线路设计、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高电压技术等专业课程。其中电力系统分析、电能计量技术、变电工程设计、高电压技术设置为专业的主干课程。专业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实际,利用设备实物、设备图像或在现场实际讲解,旨在为学生提供未来可持续性发展所必学的知识。 

(四)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是大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专业方向、学科发展的趋势,为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知识面、贯彻因材施教、完善学生知识智能结构而开设的供学生选读的课程。 

专业选修课是在专业课的基础上对专业知识的外延,一般把专业选修课安排在后几学期开设。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我校农业电气化专业选修课规划为四个课程模块建设。 

1.学科前沿模块:包扩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电力系统通信技术等课程。 

2.专业特色模块:包扩农业电气化导论、工业用电设备、电气安全技术、发电厂概论、电气CaD、电力英语、二次回路等课程。 

3.信息技术模块:包扩数据库应用技术、matlab基础、电气控制技术等课程。 

4.经济管理模块:包扩用电营业管理、电力工程概预算、电力法等课程。 

三、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合理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可满足不同专业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清晰且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建设时必须根据学生所学理论课程的不同阶段和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注重各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有效衔接,把实践教学环节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筹划、组织和实施,将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我校农业电气化专业除在课程中开设必要的实验内容外,还开设了40周的集中性实践环节,并把其规划为七个实践教学模块建设。 

1.社会实践模块:《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2周)。 

2.工程基础训练模块:包括计算机基础实训(2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计(1周)、工程制图与CaD实训(1周)、金工实习(2周)、電工实习(1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1周)、电子工艺实习(1周)。 

3.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包括变电站与线路认识实习(1周)和电能计量实习(2周)。 

4.专业课程设计模块:包括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1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1周)、变电工程设计课程设计(1周)。 

5.专业实习模块:包括电气设备装配与检修实习(1周)、电气运行实习(2周)、变电站仿真实习(1周)、电网仿真调度实习(1周)、毕业实习(2周)。 

6.综合实验模块:包括继电保护综合实习(1周)和电缆施工工艺实习(1周)。 

7.毕业设计模块:毕业设计(14周)。 

四、第二课堂建设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续和补充,是在学校的支持和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有组织的课外集体活动,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教学活动。学校在新的培养方案改革中,强调了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并出台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把第二课堂规划为三个模块进行建设。 

1.特色活动模块。在这个模块里让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特色课堂、科技讲座及进行科研专题调查、公开发表文章、参与科技制作等。着重培养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竞赛模块。在这个模块里让学生参加数学建模大赛、电子技术设计大赛、大学生挑战杯大赛、课件开发大赛、英语竞赛、体育竞赛及考取专业技能证书等。着重培养学生自我提高、外语应用、创新思维的能力。 

3.团体活动模块。在这个模块里让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团活动、参加暑(寒)假社会调查活动、参加志愿者服务工作、参加综合文艺汇演比赛等。着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乐观向上的心理性格和良好的团队意识。 

五、结束语 

以教学为主的地方高等院校工科专业,只有抓住机遇,加速改革,提升教学水平,提高科研能力,才能办出特色,形成优势。通过农业电气化专业综合试点改革,系统的梳理了教与学的关系,极大的调动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通过课程组的建设带动教师深入学科前沿研究,不仅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激发了教师科研的兴趣,更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制定出具有我校农业电气化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满足企业对人才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需要,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朱建.改革人才培养方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4,5:59-60. 

[2]杨莉.浅谈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改革与研究[J].轻工科技,2014,9:179-1803. 

[3]徐俊良.新时期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几个重要原则[J].江苏高教,2014,5:96-97. 

高中电工基础知识篇10

1.1高职物理课的“命运”及高职生的物理基础状况

物理学在高职教育理工类专业,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物理课的学习不仅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可是,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与教学改革的深入,物理课在教学中占的比重却越来越轻。众多高职院校甚至已将物理课请出了教学舞台,对高职理工类专业学生来说,撤消物理课,不仅使学生缺失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所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更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和掌握新技术的理论功底,丧失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基础[2]。高职撤消物理课,而目前高职生的物理基础状况又如何?理科进校生,物理课是他们中学学习中的一块“短板”,物理基础普遍十分薄弱。文科进校生基础甚至不如初中毕业生。物理课遗留的问题,无疑为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留下了疑难。接受能力本来就不强的高职生,物理基础又十分欠缺,学习电工电子技术当然是十分费劲与吃力。1.2 解决课程“断桥”的根本出路高职撤消物理课,使学生缺失必需、够用的物理基础知识,造成电工电子技术与物理学课程间“断桥”。高职生学习专业基础课势必困难重重,部分同学遇到困难会一蹶不振,丧失学习的信心与动力。要从根本上解决专业基础课与基础课脱节的问题,首先要恢复高职物理教学,高职专业课必需、必用的物理内容,例如力学、电学部分应开设适当课时;其次,要加大物理教学改革力度,转变唯传授知识而教的传统观念,树立扩大视野、突出物理知识在科技领域中具体应用的教学理念,创新物理教法,提高教学效果,为更高层次专业课的学习夯实牢固的物理基础。

2为物理学的应用而教体现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

2.1树立前瞻性教学理念、不唯传授知识而教

受应试教育的桎梏,多年来,物理教学比较注重物理知识的传授,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教学。教学呈现给学生的是一堆物理概念、定理和定律,及枯燥乏味的物理公式。这种仅基于应试,甚至功利目的的教学,失去了知识的内涵与魅力。造成学生对物理学习毫无兴趣,不想学,甚至厌学。脱离知识的具体应用的教学,培养出的不过是“有知识无文化的人”[3]。物理教师要着眼于未来,从知识应用的视角,树立前瞻性的教学理念。熟练地把握每个物理知识点在其它课程或学科领域里的应用,增强所授知识应用的针对性,减少学生学习的迷茫。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明确物理课在其专业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又让学生感悟学与用的针对性,避免单纯理论教学的枯燥感,提高物理学习的兴趣。

2.2着眼于实际应用、诠释知识教学的真谛

课程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一个物理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以新奇、有趣、疑惑引导学生进入一个物理学知识与物理学应用的新天地。为此,首先,物理教材要体现物理学知识在后续专业课程和有关技术领域的应用。要结合物理内容介绍物理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新成就,如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航空航天技术及研究发展情况,超导体的获得及应用,激光技术及应用等,使物理课具有时代气息。让学生走进教材,仿佛步入物理科学与技术应用的殿堂,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其次,物理教法要与时俱进。在理论教学中,不仅局限于讲授物理概念、定理和定律,以及推导一堆物理公式,而是要将物理知识与认识社会、解决与社会相关的物理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让物理理论实践化和具体化;如电学中向学生讲解工厂供电设备情况,介绍有关电力网的知识,日常家用电路的改进设计等。通过物理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结合,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了解物理学的具体应用。将物理教学着眼于未来、着眼于技术应用,才能真正诠释物理知识教学的真谛。

3凸现物理学的基础作用化解教学难度

3.1注重发掘拓展应用

电工电子技术中物理知识“府首即拾”。教学时要悉心发掘,决不能视而不见。图2中从概念、量、公式、性质到规律进行整理归纳,这都是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客观存在的物理内容[4]。教学时,首先是发掘,与教学章节相关的知识点,课前事先稍作复习回顾,将其从即将学的新内容中凸现出来,以已学内容的“身份”出现,可减轻学生接受新知信息的负担。其次是恰当运用,让其铺垫旧知,实现与新内容间的无缝对接,利于学生接受新知。再次是复习旧知,迁移思路,探究新知,让新知在旧知的基础上拓展延伸,学生容易弄清知识结构,让所学知识在脑海中不是杂乱无章,孤零零地存放,而是形成一定的结构体系。由此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脉络与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学习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3.2学科渗透提升理解

作为已经具备较为宽厚、扎实物理学基础的专业课教师,如能在自己的专业教学这一方田野,灵活而又巧妙地用好物理知识,让它为专业课的教学起到桥梁、纽带作用。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讲究,更是学科间思想、方法和观点的渗透。其一、恰当地用好物理知识,搭建起学生获取新知的台阶,降低新知学习的难度,也化解了新知教学的难度,提高了教学效果。其二,巧用物理知识,为新内容教学铺路达桥,实现从旧知到新知的顺承过渡,让学生能认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了解知识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入手,思维不囿于固定模式,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其三,活用物理知识,体现了学科间知识的思想、方法和观点的渗透。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思想、方法和观点。而物理学的思想、方法、观点乃至于能力的提高几乎都隐含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不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就无法掌握物理学的真谛。通过突出学科间知识的渗透,向学生揭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得他们的学习既有目标,又有方法和手段。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对培养学习能力亦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