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业农村安全生产工作总结十篇农业农村安全生产工作总结十篇

农业农村安全生产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6:42

农业农村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南山放歌”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农业农村局安全生产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县农业农村局认真学习贯彻关于安全生产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市、县安全生产有关会议和文件部署,坚持以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为抓手,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深化专项整治和“1+15”安全生产隐患集中排查治理,强化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深入开展部级“平安农机”示范县创建活动,加大农业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力度,全县农业农村系统安全生产形势持续保持平稳态势,农机、渔业船舶领域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为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建立健全机制,推进安全生产责任落实。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印发《县农业农村局2020年安全生产工作要点》,制定完善安全生产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考核机制,把安全生产工作目标列入年度绩效目标责任考核,做到同部署、同考核,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强化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预警通报、督查督办。局主要领导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多次带领农机、渔政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带队深入基层和企业开展安全生产督促检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督促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

二、突出监管重点,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

注重坚持日常监管与集中整治相结合,突出监管重点,重点开展了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农资打假、“百日攻坚”和“1+15”安全生产隐患集中排查治理专项治理行动等各类专项整治行动。一是抓好农资市场监管。今年以来累计检查全县22个乡镇,55个集市,700多个次农资经营门店,出动执法车辆139车次,出动执法人员627人次,规范经营行为32起,对违法经营行为立案7起,均已结案;没收种子58公斤,挽回经济损失7.8万元。二是开展质量监管抽检工作。今年以来共抽检种子48个样品,农药7组,肥料35个批次,蔬菜18个样。种子的发芽率、水分、净度经检验全部合格;蔬菜样品送滁州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检测全部合格;农药送省质检站检验均合格;肥料经检测有6批次不合格,已整改处理。有效地管控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三是抓好农资市场准入和生产基地严格审核。开展县辖区马厂湖农场、凌家湖农场、安徽省东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种子生产基地核查,重点检查生产资质、生产的品种及数量、有无侵权生产等,共审核发放农药经营许可证6份。四是加强动物检疫监督。认真开展产地检疫工作,落实检疫申报制度,全面提升我县的产地检疫率;强化规模化养殖场产地检疫;全面落实屠宰检疫监督工作。按照农业部的规程实施屠宰检疫,做好检疫记录。开展屠宰环节的瘦肉精检测,最大限度地遏制病死畜禽及其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和消费市场;结合农资打假行动,积极开展了兽药、饲料、“瘦肉精”等专项整治活动,组织对养殖环节和经营环节兽药进行抽样送检数量为3份;兽药残留抽检鸡蛋5个批次,鸡肉4个批次,共检查兽药、饲料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430个,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1份,共出动执法车辆60余台次,出动执法人员155人次,违法案件立案2起,结案2起,罚款5.12万元。。共出动执法车辆50余台次,出动执法人员227人次,立案4起,结案4起,处罚金7万余元。五是开展部级“平安农机”示范县创建。以创建部级“平安农机”示范县为载体,开展农机、交警道路安全联合执法检查,查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无牌行驶和驾驶操作人员无证驾驶、酒后驾驶、违法载人等违法行为;在春耕、“三夏”、“三秋”等重要农时季节,深入农田、场院依法开展农机作业安全执法检查,纠正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作业行为以及无牌行驶、未检验使用、无证驾驶等违法行为;组织农机执法人员,深入农户、合作社、场院,查机具、查场所、查制度,现场指出安全隐患,指导督促限期整改。同时,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农机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规行为,排查治理安全隐患。形成了“政府主导,农机主抓,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农机安全管理新格局,成功创建部级“平安农机”示范县。六是加强渔业船舶安全生产督查检查。加大宣传力度。根据“中国渔政亮剑2020”行动要求,积极开展渔业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通过悬挂横幅、发放《渔业安全生产宣传手册》和与渔民深入交谈等方式,了解渔民生产情况,向渔民宣传渔业安全生产知识,告知渔民注意事项增强渔民安全生产意识,并教育引导渔民规范生产行为。加大执法巡查力度,与县公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对我县境内水域,特别是池河、高塘湖水域内违反渔业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根据渔业船舶管理工作要求,对渔船配备的灭火器、救生圈、救生衣等消防救生设备和其它渔船安全生产设备逐条逐项对照检查。重点整治渔船脱检脱管和船舶不适航、船员不适任,以及渔港、临时停靠点水域安全、消防等方面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超员超载航行行为。做到排查整改、执法查处、督查督办同步开展、贯通全程。2020年签订《定远县渔船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123份,发放各类发放宣传资料1300余份,开展渔业执法检查39次,出动136人次,检查渔业生产企业(主体)352家,检查渔业生产船舶117艘,发现问题5处,均进行现场整改。七是开展沼气安全生产专项检查。结合业务工作,对相关沼气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对检查中对可能引发安全事故苗头和异常情况的沼气企业,列出整改清单,明确责任人,提出整改时间进度要求,限期整改。八是开展应急救援预案演练活动。制定了《定远县农机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并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组织开展农机事故应急演练活动,切实增强农机部门应对突发农机事故的处置能力。6月份,县农业农村局、县应急管理局和藕塘镇政府联合在藕塘镇开展了农机事故应急演练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提高了农机事故科学施救和事故灾难应急救援能力。

农业农村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篇2

一、各项工作指标完成情况

截止到目前,各项考核目标均达到或超过目标值,粮食种植面积47.1万亩,总产量20.1万吨,与去年持平。目前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16万亩,单产398公斤,总产17.5万吨,优质玉米种植面积达到22万亩,单产453公斤,总产12.51万吨,其它0.19万亩。全县瓜菜播种面积达到了19万亩;蔬菜总产量79万吨;商品量64万吨、省外销量52万吨,蔬菜总产值57555万元。植棉面积近0.25万亩,全部为抗虫棉,比去年减少0.04万亩;另外油料种植面积0.44万亩,与去年持平。今秋小麦播种面积18.8万亩,比去年略少,其中,优质小麦16万亩,蔬菜秋冬播面积6.5万亩左右,全部为棚室蔬菜。

(一)坚持以项目建设为导向,抓好农业结构调整

项目建设是农业发展的主要载体,随着我局项目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极大的提高了我县科技含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以来,引进的重点项目如下:(1)15万亩部级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引进资金150万元。(2)有害生物控制站项目,项目投资234万元,其中引进资金195万元,地方配套39万元。(3)设施蔬菜与食用菌新技术推广项目,引进资金50万元。(4)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引进资金33万元。(5)省级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项目,补贴资金40万元。(6)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项目,引进资金135万元,其中国债资金120万元,省配套资金15万元。(7)农业救灾资金4万元。从以来,我局引进项目从总量上在不断增加,从项目单体资金规模越来越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项目推广面越来越宽,如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项目覆盖全县小麦种植面积,使我县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推动了我县优质粮食产业的发展。省平衡施肥项目和有害生物预警和控制区域站项目、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对提高肥料综合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农作物品质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将为全县农民节支增收,降低土壤施肥盲目性,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大丰收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以基地建设为突破口,搞好农业标准化建设

农业标准化建设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县农业发展的可靠保障。一是抓评认证,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已成为我县种植业的主导产业,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今年3月份,我县10万亩蔬菜产地全部通过环评认证。我县被河北省确定为环京津产区7个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的重点县之一。二是搞好新型农民培训项目,20年我县被确定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示范年,年初结合我县实际,聘任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为任课教师。通过三个月的时间,对33个村进行了科技培训。每个示范村基本学员40人,33个村共计1320人。三是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重点向群众讲解无公害蔬菜部颁、省颁生产技术规程、棚室建造技术、错季菜生产技术、茬口安排和无公害菜用药等农业新技术。目前,已建立各具特色的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2处,覆盖面积10万亩。蔬菜品种近20个品种。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已经扩大到160个村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溯源编码工作涉及全县9乡镇213村、19338户。蔬菜质量和安全检测合格率在97%以上,共申报名优蔬菜品种21个。其中种植业9个、农产品加工类7个、林果业2个。并获得8个名优产品的称号。

(三)强化农业科技服务,提升农业科技含量。

1、大力实施“阳光工程”,搞好农民科技培训。

(1)是做好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共完成引导性培训1000人,农业科技培训200余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8000人次,发放科技图书、宣传资料近8000余份。(2)是做好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工作,围绕当地主导产业,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通过组织培训班、赶科技大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等形式,广泛开展“科农联姻”活动,向农民讲解农作物栽培技术和各种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一年来,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500期,组织科技大集10次,巡回讲课8次,累计培训农民3.5万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7万余份。(3)是创新培训模式,认真抓好农村科技广播站建设工作,率先在刘宋村建立了“市级农民培训示范村”,对村民开展科技和农村政策法规等方面宣传,直接把科技新技术、新品种送到千家万户。目前,我县已建成科技进村服务站80个,其中,“五个一”标准的省级示范站5个。

2、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强化信息服务。

为有效指导农业生产,及时我县生产、气象、技术和农产品价格信息,了解外地市场的需求,引导农户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拓宽农副产品销售渠道,我局重点发挥和利用了信息网络的服务功能,将病虫防治、市场菜价、农作物管理意见等信息及时予以,先后编写《农业信息》30期、病虫情报30期,黑光灯诱测成虫报表29期,菜篮子价格信息150期,上传李庄市场菜价信息130期。通过网络信息平台的建立,使广大农民能即时了解农业方面的相关产业政策、信息;及时有效的指导农民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引进新技术、新成果,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四)强化农业综合执法,确保农业生产健康发展

一是不断强化种子与农药的综合执法,严格落实持证上岗制度。通过强化农资经营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结合科技下乡和赶科大集,向群众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合理利用农药和正确识别农资商品的知识水平。教育群众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重点加强对农资经营活动的管理,采取多种形式,对重点区域、重点单位、“三证”进行认真检查、核对,严格审查经营主体资格,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予以取缔;始终把剧毒鼠药和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销售和使用作为农药管理工作的重点,组织执法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温室大棚等进行巡回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在蔬菜上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问题。截止目前,我局共出动执法人员1000余人次,出动执法车辆200余辆次,检查农资经营门市96家,检查农药300余种,受咨群众3000多人次,发放宣传材料0余份,有效净化了我县农资市场。

二是严格农机行业管理和执法,重点进行了农机产品打假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今年,申请农机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457人,持证上岗率100%;秸秆综合利用率82.2%,;年检拖拉机1294台,年审驾驶员1132人,核发“九二式”牌证92套,培训考核驾驶员18人,复训驾驶员1143人次;办理期满换证256个;为确保“三夏三秋”农机作业的高效、安全、有序,农机监管人员纠正违章操作298人次,即时消除事故隐患220起,调剂车辆216台次,提供技术咨询500余次。保证了农机生产安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围绕四大职能,加强农村经济管理

一、以农村财务审计为突破口,加强农村财务管理。为此我们主要抓了三项工作,(一)是搞好财务抽查审计;今年在9个乡镇抽查了60个村街进行村集体财务审计,审计金额达3333万元,从中发现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并提出规范性指导意见。(二)是抓好全县村级债权债务的清查工作,上半年我们对全县300个村街截止到年底的村级债权债务情况进行了彻底清查,经查,全县村级债权总额2973万元,债务总额1233万元。(三)是积极搞好农村案件的调研,今年,我们采取了切实有效的办法,及时审计调查了五百户镇仉村、东七百户村、蒋辛屯镇蒋辛屯村、淑阳镇矬口村的群众上访案件,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二、搞好农民负担监测。我局以100户农民作为监测对象,对我县20年上半年的农户收入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经汇总,我县100个监测农户20年预测人均收入5233元,真实反映了农民负担情况,为上级和领导决策提供了有效依据。三、妥善处理农村土地承包合同仲裁案件。土地承包仲裁工作是我县农经工作的又一亮点,我们从解决农村深层次矛盾的高度来重视土地承包仲裁工作,先后仲裁了安头屯安四村和刘宋辛立屯村两起土地承包纠纷,取得了农村土地承包仲裁的宝贵经验,得到了市局和市电视台的认可,在年初的全市农经工作会上推广了我县的土地承包仲裁的经验,市电视台为我县的土地承包工作录制了电视专题片。四、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截止7月底,我县现有未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4个,大部分从事种、养业。在此基础上,我们从示范入手,重点抓了两个示范专业合作社的注册挂牌,从章程的起草,股东大会的创立,注册文件的拟写给予了全程指导,全程参与了注册挂牌。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8月28日,我县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即“香河县万新养殖专业合作社”和“香河县挠子庄宝成香菇产销专业合作社”在县工商局成功注册。注册资金分别为1046.5万元、120万元。

(六)抓好新能源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

今年以来,我局以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农村能源结构,为主要内容,坚持“典型引路,精品带动,项目支持,跟踪服务”的总体原则,遵循沼气池建设与生态农业相结合,与农村卫生事业相结合,与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扎实有效的推进了以沼气建设为核心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截至目前新建沼气池150个,举办培训班二期,培训沼气生产工80人。目前,我县已被列为沼气国债项目县,申报建池已有1500户。

(七)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机关效能建设

一年来,按照县委、县纪委总体工作部署,在十七大精神的鼓舞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进作风,推进工作为主线,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着力点,正确处理党风廉政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有效地促进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全县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开展民主监督,民主评议工作;积极推进阳光施政,突出权力公开,为全县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总之。一年来,通过全局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为全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干部职工为农服务意识还有待加强,自身素质仍需提高,结构调整思路仍需拓宽等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在这些方面不断加以弥补和提高,努力朝着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迈开富民、兴县、新跨越的步伐,团结带领全局的干部、职工,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部门职能作用。为我县农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努力开创我县农业发展的美好明天。

明年工作思路及措施:

明年工作思路:局党组经过认真细致的讨论,确定工作思想如下,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农业工作,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为主要目标,具体工作中以基地的发展建设为依托,以新能源建设,农业综合执法为主要手段,以农业重点项目引进为带动,以农业专业经济组织为联系纽带,以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减轻农民负担为保障,全面提升我县农业工作水平,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保驾护航。

具体工作措施如下:

1、大力实施“阳光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一是利用培训班、信息网络等多种形式,宣传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二是深入开展科农联姻活动,实行结对帮扶,实地指导农户搞好农业生产,掌握农业实用技术;三是利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技能性培训和绿证培训,在农民中培训一批农业中高级人才。

2、重点抓好优质粮和无公害蔬菜标准化基地建设。

在粮食上重点抓好15万亩优质专用小麦基地和20万亩优质专用玉米基地建设,在设施蔬菜上重点抓好12处无公害蔬菜标准化基地建设,严格做好蔬菜检测工作,推行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抓好产地环评认证,实施产品追溯制度,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3、抓好重点项目实施工作。

根据国家粮食产业政策,调整结构,优化布局,通过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大力实施优质粮基地建设,引进示范、推广优质粮食品种,抓好中心示范区建设,扶植、培育粮食生产核心示范户,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是继续做好良种补贴、平衡施肥、蔬菜标准化与食用菌技术推广等项目,抓好高标准示范区建设。二是做好有害生物控制站和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

4、加强农经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是加大审计力度,规范农村财务管理。二是继续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同时搞好农民负担专项考核,真正把减负工作提上重要日程。三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宣传,认真搞好农村土地承包合同仲裁工作。四是加强农村会计培训,以提高会计队伍的业务素质。五是以示范带动为抓手,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因地制宜,树立榜样、标杆,加速农民增收。

5、强化农业综合执法,进一步提高业务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重点查处销售假劣种子、农药、伪劣农机配件等不法行为,对农资经营网点进行督查,严禁假冒、伪劣的生产投入品流入生产过程,加强对农村中经营农资行为的检查,严格审查经营主体资格,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予以取缔。严格农机行业管理和执法,重点进行农机产品打假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机具的技术、使用状态和驾驶员的安全法规意识;保证农机生产安全,使农业生产健康有序发展。

6、以生态农业为重点,加强文明生态村建设。

(1)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全面停止秸秆露天焚烧,开展秸秆还田、青贮等多渠道综合利用试点、示范与推广,使全县秸秆在综合利用率达到83%以上。

农业农村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篇3

同志们:这次全市农业形势分析会,主要是回顾总结上半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着重研究和部署下半年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刚才,各有关部门回顾分析了上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对下半年的工作提出了建议并进行了安排,我完全赞同。今年以来,我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省委8号文件和市委1号文件精神,紧紧扣住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主题,突出结构调整这一主线,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发展和扩大粮食生产,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继续抓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认真落实农业农村工作各项政策,克服了禽流感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上半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开局良好,呈现出三大特点: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业效益显着提高,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具体表现为“六增”:一是全市粮棉油恢复性增长。早稻预计总产量16.8万吨,较上年增长21.7%;油菜总产6.25万吨,较上年增长14.9%;棉花种植面积23.4万亩,比去年增加2.54万亩。二是经济作物增效显着。全市茶叶总产值1.13亿元,较上年增长9%;蔬菜预计总产量16.4万吨,较上年增长3.1%;蚕茧产量1510吨,较上年增长7.4%。三是畜牧水产业增势平稳。全市肉类总产4.24万吨,同比持平,禽蛋总产1.78万吨,同比减少6%;水产品产量增加、价格上涨,1—6月份产值2.4亿元,同比增长10.6%。四是乡镇企业增速较快。实现增加值6.98亿元,同比增长30.29%,劳务收入增长18%。五是农民收入增幅较大。据统计局抽样调查,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982元,比去年同期增加82元,同比增长9.5%,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4.1个百分点;据市农委系统抽样则增长18%,总之增收成效明显。六是劳务经济增长较快。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人数比上年同期增长6.9%,平均工资水平为485.92元,同比增长6.2%。但是,应该看到,我市农业农村经济总体上仍然存在着结构层次低、产业链条短、龙头企业小、比较效益低、抗灾能力弱等不容忽视的问题。下半年,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1号文件要求,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即市委1号文件),围绕全年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目标,继续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着力解决新时期“三农”工作特别是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主要是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继续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粮食是保稳定、促增收的基础性农产品,抓好粮食生产不仅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需要,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各部门要进一步落实政策,强化措施,千方百计实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1、抓好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兑现。进一步完善粮食直补方式改革,落实好发展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使种粮农民得到实惠,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当前要搞好中稻面积的核实和上报,按照省里部署落实兑现。2、加强在田作物的管理。根据农业部预测,下半年农业自然灾害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重大病虫害呈偏重趋势,对秋粮生产和农民增收的影响不可低估。因此,各地在思想上不能有丝毫的盲目乐观,在工作上不能有丝毫的马虎松懈,要对在田作物的苗情和病虫情进行监测,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指导农民及时开展病虫害防治和田管活动。3、落实晚稻播种面积。在抓好“双抢”的同时,要引导农民扩大晚稻种植面积,做到能插的地方都要插下去,确保晚稻种植面积计划的落实。4、认真组织好粮食收购。粮食、工商、物价、农发行等部门要做好落实工作。一要按照省里要求确认收购主体;二要落实收购资金、收购网点;三要落实收购保护价;四要抓好粮食流通秩序管理。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农业和农村工作永恒的主题。各地、各部门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当前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大事来抓。要通过科学测算,摸清本地粮食需求底数,在确保本地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大力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结构调整规划。市政府今年出台了《池州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4—年)》、《池州市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示范市建设规划》,即将出台《池州市农业产业化八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各县、区各部门要结合本地、本部门本行业实际,研究、制定和完善农业结构调整规划。要以加工业为突破口,加快发展农村三次产业,重点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资源开发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打破城乡壁垒、统筹城乡经济,加快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一体化进程。要以养殖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来抓。(1)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围绕八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要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市级龙头企业,争取较多的企业进入省级龙头企业行业,并着眼长远,加快培育部级龙头企业。市级农业产业化扶持引导资金今年将集中扶持5—10个市级龙头企业,各地要积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从现在起就可以组织申报。要注意盘活、利用乡镇企业存量资产,大力搞好农业招商引资。(2)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大力培育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要围绕龙头企业、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供销社要抓好已成立的30个合作社,要完善棉花、茶叶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项目)技术规范,并逐步推广到水稻和蔬菜,扩大覆盖面,使之成为发展有机食品,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的重要抓手。粮食部门负责抓粮食生产合作社,市内每个县区至少要先搞一至两个粮食生产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供应生产资料,组织订单生产。农业部门负责抓蔬菜合作社。工商部门负责抓农民经济人队伍建设。(3)实施品牌战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具有巨大的市场容量和开发潜力,池州是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我们要立足自身优势,把创建品牌作为重要抓手,实施品牌战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积极开拓两个市场,打造一流的农产品品牌。要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当务之急是大力加快建设畜禽防疫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测体系、监督体系,搞好特色农产品质量认证。(4)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组织实施“农产品进超市”工程。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拓宽眼界,用开放型农业的思维来发展农业。要大力实施“农产品进超市”工程,在超市找差距,在超市找市场,在超市找思路,在超市找出路。要主攻以上海为重点的“长三角”市场,开拓“珠三角”和北京市场,积极组织营销大户、龙头企业走进超市,利用超市品牌管理优势、质量管理体系和方便、快捷、廉价的购销系统,推广我市的优势农产品和土特产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三、切实抓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去年以来,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全市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显着。但在工程配套、工程质量、管理服务上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1、抓好今年任务的落实。根据年初下达的任务,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对照任务分解,加大工作力度,强化督促检查,狠抓任务落实;对工作滞后、工程进度缓慢的,要分析问题,研究对策,加强调度,确保全年任务的完成。2、抓好整改。对已建和在建项目要认真来个“回头看”,加强监督检查,发现问题的,要限期整改。对已建成的沼气池,要对照标准,逐个补缺补差,确保达标,发挥效益。3、抓好示范点建设。各地、各部门要从示范点建设入手,充分利用典型来引导农民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发展生态农业。要高度重视乡镇敬老院、农村中小学校和乡镇政府机关、村部等重点单位的沼气池建设,发挥沼气池环境净化作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5、抓好跟踪服务。组建和完善县、乡、村三级管理与服务体系,以县为单位组建农村能源技术服务公司,开展沼气池配件采购供应及设备安装、维修、咨询等服务工作;以乡镇为单位组建乡村能源服务站,建设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突出抓好“百池村”的沼气协会建设,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四、扎实做好防汛抗旱工作一要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防汛抗旱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今年的汛期尚未过去,长江堤防虽经加固,但没有经受高水位考验;我市病险水库较多,有的仍存在安全隐患。对此,各地、各有关部门千万不可掉以轻心,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克服麻痹思想和畏难情绪,时刻保持清醒头脑,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安全度讯。同时要密切注视,切实做好抗旱准备。二要抓将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市、县两级重点水利工程要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进度,确保按期发挥效益。同时各地要重视项目编制和申报,抓住江堤建设结束后,国家重视重点水库除险加固、人畜饮用水、小流域治理、长江支流治理的机遇,争取更多的投入。三要以落实“一事一议”政策,组织农民掀起农田基本建设高潮。重点加强堤防、病险水库除险保安、涵闸泵站、城市防洪设施、人畜饮水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农业综合开发等工程建设,做到乡乡有规划、村村有项目。除了重点工程外,面上兴修都要通过引导群众“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水务局就如何运用好“一事一议”政策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一次调研,提出今冬明春的兴修意见。五、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来抓。要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和职介服务网络,规范职业中介组织行为,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当年培训的农民工80%得到转移。要强化劳务输出的职业技能培训,认真组织实施《2004—2010年全市农民工培训规划》,提高我市农民工素质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强劳务基地建设,积极开展用工信息、法律援助、风险救助、就业指导服务,逐步改善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环境,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六、切实抓好效能建设今年农村工作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委1号文件的部署和要求,明确职责,建立和完善领导责任制,进一步转变作风,改进方法,提高效率,狠抓落实,确保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要求,认真思考和解决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农业农村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强化监督检查,切实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一是按照市委1号文件要求,各部门对照分工,抓好落实。年底将以此作为考核依据。二是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配合,围绕“三农”,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搞好服务。三是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要认真组织学习行政许可法,增强依法行政意识。工作中不能越位、缺位,更不能错位,要进一步健全机关内部岗位责任制,增强纪律观念,强化效率意识,保证政令畅通。要紧抓机关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严肃财经纪律,严格财务制度。各部门都要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坚决杜绝铺张浪费。

农业农村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篇4

这次全区农业农村工作会议,是春节后区委、区政府召开的第一个全区综合性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农村工作会议、区委全委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总结去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全面安排部署今年全区农业农村工作。今天会上农口相关部门还要进行大会发言。最后,区委王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认真总结,充分肯定2009年“三农”工作取得的成绩

2009年,是我区农业农村工作应对挑战,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一年。面对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复杂形势,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体要求,奋发进取,狠抓落实,农业农村各项工作成效显著,形势好于预期。

一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有力地支撑了全区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大局。大力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推广高产栽培技术,粮油生产再获丰收。粮食总产达22.54万吨,增长5.9%;油料总产3.08万吨,增长11.7%,获得历史好收成。2009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25.13亿元,同比增长5.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64元,同比增长19.3%,净增543元,是多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

二是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产业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张。畜牧业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全区发展生猪5万头乡镇10个、万头村24个,养殖大户3131户(其中万头以上16户);能繁母猪4.2万头;生猪饲养量达90.8万头,同比增长15.9%,其中出栏45.14万头,同比增长16.9%;肉类总产4.13万吨,同比增长16.2%。蚕桑产业,新栽桑1.5万亩,桑园面积达15.5万亩;受2008年秋茧价格下跌和养蚕比较效益下降的“双重”影响,全年发种9.2万张。魔芋种植5.3万亩,产量7.6万吨,实现产值1.3亿元,成为两山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蔬菜种植19.22万亩,总产量5.06亿斤,组织实施设施蔬菜工程8900亩,新建高标准钢架大棚5000亩,成为去年农业发展的新亮点。茶叶新建园5050亩,总面积达4.16万亩,产茶135万斤。烤烟种植1.38万亩,收购烟叶3.32万担,结束了多年徘徊不前的发展局面。启动实施了油茶这一新兴产业建设,新发展油茶基地1万亩,已成为全国60个示范县区之一。渔业、果品、中药材等产业都持续稳定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龙头企业实力进一步壮大。投资5800万元,阳晨良种猪繁育中心全面建成;投资3500万元,祖代原种猪场一期建成投入使用,从美国引进500头祖代原种猪已陆续产仔,即将投放市场;20万吨饲料厂项目进展顺利,完成投资4000万元。民荣公司成功与北京二商集团引资“联姻”,新组建的大红门民荣富硒食品公司建成投产,预计今年生产能力达到50万头,产值达1.5亿元;雨润集团落户工业园区,正在抓紧建设。巴山丝绢、巴山宝业、秦东公司、汉水韵茶叶公司、瀛湖绿色农业公司等一大批龙头企业都经受住了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保持稳定发展势头,有力地支持了全区农业产业的发展。专业经济组织进一步健全。全年围绕畜牧、蚕桑、魔芋、蔬菜、茶叶等主导产业,累计培育专业合作组织60个,为农民、龙头企业以及市场之间建立了联系纽带。一年来,全区投入主导产业建设资金达5.38亿元,其中政府支农资金2.22亿元,金融信贷扶持2亿多元,扶贫信贷贴息到户资金2000万元,龙头企业贴息贷款8100万元,小额扶贫贷款1500万元,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三是基础设施不断加强,有力地增强了农村发展后劲。全年累计投资3.8万元,新建农村饮水工程112处,解决了饮水困难人口5.41万人;南水北调水保生态工程深入推进,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3平方公里;许家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竣工;西坝防洪一期工程基本竣工;连续实施6年的黄石滩水库灌区渠系配套建设取得新成效,恢复灌溉面积2.5万亩,实现了人大议案办结目标。投资300多万元,建成区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建成农村沼气池5018口,实现了沼气建设与畜牧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启动实施了城区周边“双创”改水改厕工作,改水任务基本完成,改厕1520户。汉江两岸和城区周边绿化治理工程顺利推进,全年共栽植各类苗木106万株,折合造林面积9307亩,完成年度任务的111.4%;天保、长防、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治理工程效果显著。新修基本农田1.47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1万亩。完成了33个特困村和45个扶贫重点村年度建设任务。80个新农村推进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四是民生问题持续改善,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的和谐稳定。投入935万元,实施农民安居工程,建成房屋4814间。投资3894万元,实施贫困山区整村推进移民扶贫工程,完成5个移民扶贫示范村建设任务,搬迁303户、1281人。全年累计发放城镇低保金3000万元、农村低保金3900万元,使城乡低收入家庭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累计发放城乡医疗救助、城市医疗门诊、大病救助资金1050万元,解决了贫困人口看病难问题;投资2765万元,新建11个敬老院,安置五保老人1840人,三年间全区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65%以上;投资360万元,实施了35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为613名90岁以上老人发放生活保健补贴资金40万元,使他们能安享晚年。优抚工作进一步加强。省级双拥模范区创建工作正式启动。乱埋乱葬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与此同时,残疾人、关心下一代、老龄以及慈善事业都有了新的进步。

五是各项改革深入推进,有力地激发了农村的发展活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大力推行惠农政策“一折通”,将1.97亿元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退耕还林补助、能繁母猪补贴、农村合作医疗等资金发放到农户。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展开,23个乡镇基本完成了改革任务,累计完成勘界确权252万亩,占集体林地面积的62%。农村金融改革稳步推进,新建1家小额贷款公司;建立农民互助资金协会12个,发放互助资金180万元。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步伐加快,全年流转土地6万亩,累计流转达11万亩,使农业产业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工厂化方向发展。

2009年“三农”工作的巨大成就,是在艰难之年取得的不平凡成绩,这是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区直各部门、各乡镇党委、政府,向常年奋战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一线的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表示诚挚的问候,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分析形势,全面把握全区农业农村工作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在充分肯定2009年工作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对“三农”工作重视不够。一些乡镇和部门领导对“三农”工作不研究、不思考,缺乏系统谋划,满足于完成单项工作,缺乏统筹协调,工作思路不清、按部就班,缺乏亮点和创新,忽视和放松“三农”的倾向有所抬头。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保持农业稳定发展的后劲不足。三是农村经济规模小,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层次低,产业化程度不高,制约着农村经济总量的提升。四是农民转移就业压力大,务农比较效益低,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五是区级财力紧,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低,农村公共事业和农业产业化投入需求的快速增长,仍是我们需要迫切解决的“瓶颈”难题。六是科技创新能力弱、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不强。

分析和找准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是为了更好的直面矛盾,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促进发展。2010年,做好我区“三农”工作也有许多有利的形势和机遇。一是随着国内经济“回暖”后发展速度的加快,给我们营造了良好的发展大环境。二是中省进一步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和扶持,中央已连续7年出台了强农惠农的一号文件,今年的一号文件又进一步明确在财政投入方面要“三个优先”,在农业补贴方面要“三个扩大”,在金融支持方面出台了“三个措施”,在现代农业建设方面要确保“三个重点”,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凸显“三个亮点”,在推动城镇化方面要实现“三个突破”,这在政策上给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我们抢抓机遇争项目、强化基础壮后劲创造了大好机遇。三是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农村经济总量有了较大增加,农村发展条件显著改善,农民收入有了较大的增长,这为农村加快发展蓄积了力量。

农业农村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篇5

*省*州地处*省东南部,辖1市15县1个开发区,共2*个乡(镇),3549个行政村,总人口438.4万人。全州人文景观独特,自然风光绮丽,森林和旅游资源丰富,素以苗家的吊角楼、侗家鼓楼及风雨桥等标志性建筑为特色,有“杉乡、林海”之美誉,为全国重点林区之一,是一个典型的以农、林业为主的农业大州。由于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经济条件等原因,*州广大农村大村寨多,连片居住突出,房屋鳞次栉比,几十户、几百户甚至上千户的自然村寨随处可见,仅50户以上自然寨就有3453个,其中100户以上自然寨多达1288个,这些村寨又多以木质结构建筑为主,85%以上为木质结构房屋,耐火等级低,火灾荷载大,不但失火频率高,且发生火灾后,蔓延迅速,一烧就是几十户、上百户。历来是全省乃至全国农村火灾“重灾区”,农村消防工作难度大,防火任务异常艰巨繁重,可以说,*州是坐在“火堆口”上谈防火。

二、*州近年来农村防火工作经验

农村消防工作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多年来,我省农村消防工作在省委、省政府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始终把加强农村消防工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民心工程来抓。*年,全省农村消防工作试点启动。20*年来,省政府在*州从江、*两县开展农村防火试点的基础上,已经改造了木房8.8万栋,茅草房12.1万间,修建了消防水池(塘)1.2万口,安装了消火栓1.3万个,配置了消防泵5200台,改农村“老虎灶”为节柴灶17.8万个,建成沼气池99万口,还于20*年制定出台了《*省农村消防管理规定》。

全省公安消防部队在省委、省政府及省公安厅的领导和关心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总队几届党委班子和全省广大消防官兵的辛勤探索和反复实践,在*州先后总结推广了“三大法宝”、“四个结合”、“五改工程”、“八个落实”等一系列经验措施,三大法宝即:“义务消防队、消防水池、手抬机动泵”。四个结合即:一是使农村防火试点工作与城镇、农村规划建设相结合,做到同步实施,协调发展;二是与安居工程、解困工程、人饮工程、生态农业沼气工程、扶贫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一举两得,加强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提高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引导农民移风易俗,革除陋习;四是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保持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打牢农村消防基础。五大改造即:水改、寨改、房改、电改、灶改。八个落实即:一是领导责任要落实;二是组织制度要落实;三是安全措施要落实;四是教育培训要落实;五是隐患整改要落实;六是宣传工作要落实;七是消防器材配备要落实;八是达标、验收要落实。这些防火经验使农村火灾高发猛发的势头逐步得到有效遏制,农村特大火灾由上世纪90年代平均每年发生6-7起下降到近年的1-2起,农村火灾财产损失从2001年的4614元/万人下降到目前的1935元/万人。

三、*州农村防火工作薄弱环节及问题

从总体上看,因我州经济总量较低,对消防投入不足,加之受历史、习俗等各种因素影响,我州农村火灾隐患量大,火灾高发、多发的严峻形势仍未得到根本改变,烧了一个寨、毁了一片林、贫困数代人的现象没有得已根除,民族大村寨、旅游村寨甚至农村防火试点村寨仍时有火灾发生,甚至一年烧掉一个旅游大寨(20*年3月6日,*州从江县丙妹镇銮里村因村民生活用火不慎,引发特大火灾,受灾89户,直接财产损失45.1万元;2004年4月19日,*州黎平县大稼乡大稼村因村民吸烟,引起特大火灾,受灾81户,直接财产损失51.1万元;2005年7月17日,有着500年历史、被誉为“中国环保第一村”的*州*县*乡*村上寨发生火灾,除47户村民家当尽失外,还使约5000份“部级”珍贵文献——清代林业契约化为灰烬。这批林业契约文书是继故宫博物院的清代文献、安徽“徽书”之后的第三大珍贵历史文献;2005年9月19日,*州从江县下江镇巨洞村三组因村民酒后卧床吸烟,引起特大火灾,受灾83户,死亡3人,直接财产损失68万元;20*年4月14日,*州黎平县南加镇茅贡乡地扪村因瘫痪病人在卧室用火取暖不慎,引发火灾,受灾42户,死亡1人,直接财产损失43.1万元;20*年2月13日,已经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琵琶大歌”之乡——*州榕江县寨蒿镇晚寨村因小孩玩火,引发特大火灾,受灾162户,直接财产损失97.2万元,整个大寨几乎全毁)。这些火灾事故,不仅给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损失,更损毁了我们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旅游的珍贵的无形资源——这些村寨灾前仍保存着从渔猎、采集到畜牧、农耕等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各种信仰、习俗、节庆、仪典,音乐、歌舞、语言、文字、建筑、雕塑……各民族古老的手工技艺更是几千年保存下来的宝贵遗产。这些保存有大量人类文化遗产“活化石”之称的民族村寨,在中国乃至世界已不多见,堪称“无价之宝”,其无形资源价值损失之巨,无法用金钱衡量,给后人留下了莫大的历史遗憾……。*少数民族自治州至今仍是我省乃至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民族聚居密度最大、贫困程度最深、农村火灾最严重的地区,“全国农村火灾看*,*农村火灾看*”,每年仍有近万名群众因火灾返贫。

农村消防工作深层次的重大问题、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多年来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一些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未能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农村消防工作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大意义和关联性,重视程度和领导力度不够,农村消防工作管理机制不健全,责任制落实不力;二是政策措施不配套,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群众利益的协调机制不健全,村镇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小、投资分散,农村综合改革滞后,实施建设项目时各自为政,单打独斗,“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未能有效整合,形不成合力;三是为保护珍贵的民族旅游和文化资源,必须保留住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的木房建筑风格和民族习俗、文化,保留浑然一体的大寨风貌,但包括消防安全在内的“硬件”、“软件”保护措施十分滞后;四是科技含量低,未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装备技术建设改造农村基础设施,消防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五是农村消防保障机制尚未形成,经费保障不力,整治农村火灾仍停留在低层次和“治标”上,达不到“治本”的目的,反而浪费了资金和政策资源;六是多种形式消防力量建设发展缓慢,稳定性差;七是消防安全宣传教育不深入、不普及,群众消防安全意识不强,素质不高,抵御火灾能力弱。

四、*州农村消防工作对策措施

实现*州农村消防工作跨越式发展,最根本的出路就是要抓好农村消防试点建设工作,以点带面,全面展开。*省人民政府20*年第144次省长办公会批准实施的《*农村消防试点建设实施方案》中指出,到2011年,使全州试点村寨公共消防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消防工作责任制基本落实,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基本建立,人员、装备配备达到标准,农民消防安全意识普遍增强,消防安全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村防控火灾能力明显提高,农村重特大火灾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实现农村消防工作与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笔者认为,真正抓好以*州为典范的*农村消防工作的整体推进,开创农村消防工作新局面,要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整合各种政策、项目、资金和行政资源,各司其职,各记其功。农村消防工作点多、线长、面广、任务重,涉及部门多,社会关联面大。要遏制农村火灾高发、防止火烧连营的重特大火灾,必须坚持治穷和治火相结合,“挖穷根,送火神”,打破“越烧越穷、越穷越烧”的恶性怪圈。因此,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分清责任,落实各级政府的职责,由政府统筹发改委、综治办、国土、建设、财政、民政、农业、乡镇企业、畜牧、农机、水利、电力、移民、扶贫、民宗、文化、旅游、林业、交通、安监、保险、环保、信息产业、公安、消防等部门,成立多边、多形式的协调机制,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统筹各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抢抓西部大开发、新一轮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和山区综合治理等重大机遇,以解决好农村消防安全布局、消防通道、消防水源、消防设施、消防通讯等为突破口,着力解决制约农村消防工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对农村的“山、水、林、田、路、寨、房、灶、气、电、信息”进行综合治理,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一张蓝图干到底,坚持数年,彻底扭转连年火烧连营、上万农户因火返贫的被动局面。

(二)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中,国家的投入是必要的,但建设的真正主体是农民,建设的持久动力和不竭源泉也是农民,必须充分激活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靠谁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他们才能以足够的热情和持久的动力创造自己幸福美好的生活。要满足农民的需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坚持政府引导扶持,防止急功近利、大包大揽、包办代替;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经济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贴近农村实际、符合农民需要。

(三)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投资建设机制。以国家立项为主,财政出一点,社会帮一点,群众捐一点,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倾斜一点,充分调动政府、乡村、农民以及社会各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不断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和群众参与度。由于农民捐了钱,他们参与讨论、监督工程建设的积极性更高,可有效预防“豆腐渣”工程。同时应建立健全“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谁负责”长效建设和管理维护机制。

(四)积极争取国家立项建设。火灾的特殊性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老百姓的生产发展,三者相互交织。不解决好农村火灾问题,国家再投入多少,都会被一把火烧光,陷入再投入的“无底洞”;没有良好的包括农村消防设施在内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消防工作的根本性问题也得不到解决。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资金应该由公共财政来承担。*州或省政府应尽快组织相关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治理火灾为重要支点,在全面摸清*州包括农村消防设施在内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底数的基础上,完成项目总体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和差异性,以州或省政府名义,将*州农村消防工作涉及的“寨改”、“房改”、“灶改”、“水改”、“电改”、“路改”等农村消防建设项目与其它项目工程进行捆绑,作为整体项目,向国家有关部委甚至国务院申报,由国家作为试点项目立项支持,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资金上的投入,不宜再拖。若错失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农村消防工作的很多困难将越拖越大,损失越大。

(五)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优先完成紧迫、易行的建设项目。改变农村消防安全状况,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树立长期奋斗的、一盘棋的思想,对花钱少或不花钱的、易实施的、需求紧迫的项目工程,可发动群众抓紧建设,能搞什么项目就先上什么项目(如公路不通的先修路,水源缺乏的先建高位消防水池等),能快则快,并改革政府支持方式,实行以奖代补、以物抵资、先建后补等办法推进建设。特别要优先解决“水”和“火”的问题:①治“火”问题。从*州历年的火灾看,多数火灾都是群众烧柴用火引起,不安全、不卫生,而且严重威胁着日渐脆弱的生态环境安全。面对严峻的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在农村开发利用沼气、秸秆气化等可再生能源,是新农村建设中能源结构的一场革命。我们必须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保护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和旅游资源安全,改变农村人畜混居、传统养殖等落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解决好农民脱贫、发展、治污、防病、消防安全的角度,大力推进改“老虎灶”为节能灶工作,改楼上用火为楼下用火,改烘烤为晾晒;引导、支持农户广泛利用农作物秸杆干馏炭化技术,使用环保型秸杆炭化炉等新型产品,将落叶、杂草、小灌木、树枝锯末等制造成人造木炭,可很好地解决燃料问题,杜绝柴草进寨,减少村寨和森林火灾(产业化批量生产还可缓解工业用木炭的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力推行以沼气池为核心的“一池四改”工程,增加沼气池建设的指标和补贴标准,建成质量好、容量足够的沼气池,保证满足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火需求,发展卫生厩,推广青贮、氨化技术应用等,改变农户落后的生活、养殖习惯等,做到“零污染,零排放”,这样既减少了林区和村寨的火灾荷载,解决了肥料、燃料和污染问题,还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村民致富门路。②治“水”问题。很多小火酿成大灾,关键因素是无水灭火,群众只能望火兴叹。因此要统筹人畜饮水工程、渴望工程、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和农村小型公益水利设施等建设项目,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提高使用效率,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一并解决,尽快完成消防水池、消防泵、水带水枪、消防管道、消火栓等为重点的消防设施建设。特别对建在山腰、山顶的缺水大村寨或林区村寨,要坚决防止寨火、山火交互发展,在寨旁、山顶抓紧修建大容量的、蓄存雨水良好的高位消防水池(或水库),铺设环状消防给水管网,设置取水点,配发消防泵、水带水枪,组建义务消防队等,保证每村每寨随时蓄有上千立方米的水(该水源平时蓄积的余量部分可作为农民开展生态家园建设的生产生活用水,一旦发生寨火或山火,就是扑灭初期火灾的消防用水),有效扑救初期火灾,避免火烧连营。

(六)对有积极性、条件成熟的县、镇、乡、村和农户,省、州政府可先垫付规划和建设启动经费,尽快组织实施,抓好示范村寨的建设改造工程,更好地发挥示范村寨的示范带动作用,所垫付的资金再向国家申请补助。尤其对晚寨村的恢复重建,应组织有关部门抓紧完成规划,能启动的项目尽快启动,发动群众抓紧建设,可边建

农业农村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十二五”农业发展陇川

云南陇川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缅甸接壤,国土面积1931km2,全县总人口18.1万人[1],其中农业人口14.6万人[2],耕地面积约54.8万亩[3]。陇川县域经济以以水稻、甘蔗、玉米、冬马铃薯、油菜等为主导产业,新兴经济作物有枇杷、红土晒烟、柠檬、金桔、姬松茸、石斛等。养殖业以猪、牛、鸡、鸭为主。农民经济收入低下,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740元[4]。由于远离大中城市,交通运输费用高昂,工业不发达,与之接壤的缅甸又属典型的农业国家。因此,地处边境的陇川县的未来任务,就是要立足现实,大力发展民用军需的农业生产,达到巩固边疆社会稳定之目的。笔者结合亲身经历,通过总结回顾陇川县“十一五”农业生产情况,对陇川县“十二五”期间农业发展建议如下:

一、“十一五”期间农业发展情况

1.“十一五”农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陇川县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在农业农村的各项惠农政策,全面实行科教兴农战略,把提高农业生产力、贡献力放在工作的首位,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而努力奋斗,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实现了“三农”经济的稳定增长,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期间基本转变了传统种植业零、散、乱的落后现状。建立健全以户撒、王子树、护国等乡镇为油菜生产基地;户撒坝、陇川坝为优质稻生产基地;城子镇为冬马铃薯生产基地;麻栗坝水库为水产养殖基地。基本实现了集约化生产,规模化发展,形成了大春生产抓粮食小春生产促经济,支柱产业与新兴产业多元发展的良好格局。2009年种植业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当年全县完成农作物生产总面积76.395万亩;其中:粮食生产31.62万亩,产量9.91万t,油菜生产7.67万亩,总产0.75万t,蔬菜生产1.9万亩,总产1.53万t,甘蔗收获面积为28.15万亩,农业总产量145.69万t,茶叶生产4.35万亩,总产1130t,烟叶生产全县烟叶生产17015亩,总产2002.3t,水产养殖37606亩,总产3096t。

(2)农业技术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十一五”期间,在中央农机下乡购机补贴优惠政策的引导下,我县农业机械化得到了较快发展。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5218.32万瓦特,分别比“十五”末增66.47%;农用拖拉机达8171台、11885万瓦特,分别比“十五”末增长24.16%和47.78%,耕作型拖拉机田间作业配套机具达8803台,比“十五”末增长45.48%。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大、中、小型农业机械迅速增加,稻麦联合收获机械在进一步由量向质发展的同时,农产品加工、运输机械迅速发展。马铃薯机收获、油菜机收获、甘蔗机收获、甘蔗地机械开沟、甘蔗机械培土、种植作物起垄、水稻机械插秧等专业机械得到进一步开发和应用。

植保植检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严格按照《植物检疫条列》和《农药管理条列》的要求,开展农药市场清理整顿工作,从源头抓起,杜绝过期农药、伪劣农药的使用,对我县农作物重大疫情、病情进行监测,实现了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

农田环境建设和保护稳步发展。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有机肥推广应用,以及中低产田改造、肥料管理等项目的实施。提高了我县土壤肥力,测土配方施肥辐射推126.74万亩,全县农作物秸秆还田率达到了40%,比十五期间提高了8个百分点,中低产田改造面积4400亩,对我县农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科教兴农成效显著。随着电脑、通讯网络等现代通信技术设施的逐步发展,在“十一五”期间开展的农业科教信息工作中,已经在陇川县农业信息网“三农”信息700余条、完善充实了陇川县数字乡村网、已成功发送陇川县农信通信息2000条左右、发送农业科技简报200期左右、开展农民科技培训30.5万人次等五个方式,向各级、各部门、各个层次发送陇川农业信息、普及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知识。取得科技成果奖9项,其中,省农业厅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州政府三等奖4项,州农业系统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专业技术人员中7人晋升为高级职称、17人晋升为中级职称。引进涉农专业大学生5人。

(3)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进一步完善第二轮土地延包工作,做到承包地块、面积、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四到户”;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发展了3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建设完成9个乡镇“数字乡村”信息网站,完成68个村委会、642自然村的网页制作;积极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共培训11874人,转移12395人;安全发放惠农补贴资金5070.4万元;积极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完成村级财务清理68个村民委员会,738个村民小组,签订委托协议68个村民委员会,738个村民小组;认真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总投资5311万元,覆盖246个自然村。

2.“十一五”时期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待提升。龙头企业少、小、弱问题突出,农业结构的调整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市场中介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连接不紧密,带动能力差,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

(2)农业投资不足,物质和技术装备落后。生产发展的需求与项目资金支持有较大的差距,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科技含量不高,科技推广手段落后,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仍然偏低。

(3)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打破,水土流失,旱灾、洪涝等灾害频繁发生。

二、“十二五”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1.有利因素

在工业对农业实施反哺的大气候下,以及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充分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直接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促进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实现了连续增产,农村经济朝着又好又快发展方向迈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县农村经济基础得到了进一步夯实。农业环境得到改善。一方面是国家多年来重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冷浸田、雷响田进行了改造,建设了一批高稳产农田,大大提高了农业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另一方面是随着农产品的日益充裕,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食用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对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有了较高的认识,对农田环境的维护和科学利用得到较大进步。劳动者素质大幅提高。农户在多年的生产中不断地学习和总结,除了掌握相关的生产技能外,随着农业融入社会大市场,在市场营销、市场服务等领域都得到发展,逐步成为农业生产的经营者。

2.面临的挑战

农业结构调整面临着巨大压力,主要是转变分散经营为集约经营,突出优势农产品;加强深加工能力,延长产业链;完善市场营销体系,搞好市场服务等三个方面。坚持可持续发展,实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任务加重,财政投入资金供求矛盾突出。我县农业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处于发展的低级阶段,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要正视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市场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跨区域配置自然、经济、社会资源的活动加强,我县的资源优势将面临进一步的机遇和挑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市场准入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农业发展的需要与环境保护间协调难度加大。

三、“十二五”农业发展指导思想和思路

1.指导思想

陇川县“十二五”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县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产业化开发的发展战略。围绕“产业立县、项目支撑、科教优先、和谐发展”的主题,完成基地建设规模化、企业经营龙头化、生产加工现代、产品营销品牌化的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

2.发展思路

陇川县“十二五”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确定一个目标,突出一个重点,强化两个基础,发展两种农业,加强四个能力建设,推进四项进程,发展好四个投资亮点,实现四个突破。确定一个目标:“三增一稳”,即农田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社会稳定。突出一个重点:城乡统筹,产业对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协调发展。强化两个基础: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生产能力;加强农业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综合贡献力。发展两种农业:特色农业(主要有优质水稻、无公害蔬菜、经济作物)、生态农业(发挥环境优势塑造农业品牌)。推进三项进程: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加强四个能力建设:提高土地产出和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应用能力;提高农业物质装备能力和农业服务能力;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发展好四个投资亮点:优质稻产业、油菜产业、烟叶产业、经济林果产业。实现四个突破:一是确立资源配置区域化的理念,自觉加入经济大循环,在特色农业开发上有所突破;二是确立参与竞争的理念,面对国内国际大市场,在培育市场竞争主体,发展高效农业上有所突破;三是确立大农业的理念,在与农业相关产业的融合上有所突破;四是确立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理念,在把农产品推向国内国际大市场上有所突破。

四、“十二五”末农业生产能力

粮食生产面积37万亩,总产12.13万t。其中:水稻生产面积18万亩,总产6.66万t,玉米生产面积12万亩,总产3.72万t,其他粮作面积7万亩,总产1.75万t,油菜生产面积10万亩,总产1.2万t,蔬菜生产面积3万亩,总产3万t,甘蔗生产面积35万亩,农业总产量220万t以上,水果生产面积9万亩,总产9万t,茶叶生产面积6万亩,总产量达3000t,烟叶生产面积5万亩,总产6500t,渔业水产生产面积6万亩,总产3.07万t,番麻年生产面积3万亩,总产15万t,薯蓣生产面积2万亩,总产10万t,咖啡生产面积2万亩,总产9000t。

五、重点建设项目

1.优质稻产业开发

到2015年优质稻产业开发面积10万亩,总产3.5万t。依托“贡米公司”这一龙头企业,以户撒坝、陇川坝为区域重点的优质稻生产布局,确定我县粮食生产重点乡镇,以“贡米”生产基地建设、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为中心,重点要抓好“滇陇201”、“滇屯502”等优质稻良种的推广和发展,优质率达到80%。实现我县粮食产区的集中优势,优质稻年产值达8750万元。

2.糖料产业开发

“十二五”期末,全县甘蔗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其中水田蔗19万亩,旱地蔗16万亩;实现甘蔗农业产量220万t以上,工业入榨量200万t以上,食糖产量28万t,实现工业产值11.64亿元,农业产值6.6亿元,蔗农人均甘蔗收入5700元以上。

3.油菜产业开发

以户撒优质油菜区和王子树、护国优质油菜区二个区为重点布局,通过双低优质油菜种子生产基地、油菜籽商品基地、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等重点项目建设。到2015年全县油菜种植面积发展到10万亩,总产1.2万t,实现产值4200万元。其中双低油菜面积8万亩,占油菜总面积的80%;全面提升油菜生产“双低”化,油菜籽含油量提高2~3个百分点。将陇川县建设成为无公害双低油菜生产基地。

4.茶叶产业开发

通过巩固丰产茶园、改造中低产茶园、淘汰低劣茶园、新植培育高优茶园,建立健全完善茶叶种植管理体系,“十二五”期间扶持建设茶叶初制所15个,新植高优茶园1.5万亩、改造低劣茶园2万亩,“十二五”末全县茶园面积达到6万亩,投产茶园面积达到5万亩,良种茶园面积达30%以上,总产量达3000t,实现茶叶农业总产值3600万元以上。

5.烟草产业开发

依托保山香料烟公司,以章凤镇、景罕镇、陇把镇、城子镇、清平乡为晾晒烟发展中心;户撒乡、景罕镇、清平乡、城子镇、陇把镇为烤烟发展中心,通过加强基本烟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技培训力度,实现烟叶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到2015年,烟草种植面积发展到5万亩。其中:晾晒烟3万亩,收购烟叶8万担。烤烟2万亩,收购烟叶7万担,实现烟叶农业总产值9600万元。

6.完善配套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1)种子工程。通过强化种子市场监管,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严格执行新品种试种制度;建立陇川县农作物种子质量认证检验室;完善优质稻良种繁育基地等项目建设,实现我县品种种植安全、供种数量安全、种子质量安全、种子产业安全。

(2)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环境保护。大力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十二五”期间全县改造中低产田3万亩,使高产、稳产农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30%以上。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作物专用肥应用、钾肥应用、微肥、有机肥应用、无公害施肥、土壤改良等技术的实施,加强基本农田质量保护管理和肥料市场管理,加强农产品农药残留快速监测,全面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开展保护农业植物资源环境和外来入侵生物防除工作;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新型植保体系建设。牢固树立“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大力推进法规标准、监测预警、防治控制、科技创新、评估评价、支持保障等系统,完善新型植保体系建设。完成的技术指标是:有害生物监测预警预报准确率达到95%以上;综合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农作物重大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3%~5%以下,检疫性有害生物得到有效控制;农药使用合格率达100%;农药有效利用率提高7个百分点。

(4)加强农村经济的管理。稳定和完善农村承包关系,依法加强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的规范管理,健全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仲裁率达90%以上;建立健全减轻农民负担长效机制;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推进农村财务规范化、财务电算化管理;继续完善数字乡村工程;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力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00个以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经济实力,每年争取扶持10个村委会,实现经常性收入1万元以上;健全完善农村统计调查体系;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十二五”期间培训17000人,转移16000人。

(5)农业机械化建设。2015年机械达到28399.92万瓦特,力争可机耕作的农田,机械化程度达到90%以上。

六、保障措施

坚持以改革为动力,致力于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从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保护农民利益出发,强化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完善保障机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1)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三农政策;要切实加强对农业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加深对农业工作的认识,决不能轻视农业工作;要真抓实干,提高工作效率,明确农业产业化开发的重点,强化服务观念,围绕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要求,把管理效能转移到为效益农业的服务效能上,认真研究和解决农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困难,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

(2)统筹发展,加大支农力度。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优化支农资金使用办法,提高资金的贡献率。增强农民自身投入意识,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积极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与健全,改变以往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向“规模化经营,基地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的方向发展,为我县农业产业化开发进入内地大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加强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加大农业投入

(1)加强农业项目建设。首先积极进行农业项目的储备工作,结合我县的资源优势和农业发展的实际,开展农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其次是积极地向上级部门进行项目申报工作,争取立项建设,为项目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2)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扩大招商引资。首先结合我县发展特色,建立健全高效率的信息网络系统,做好农业开发的基础工作,使外商了解我县的需求信息和投资方向。其次是改善农业投资环境,结合我县自然资源和社会条件,做好农业利用外资的规划,并与本地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有效衔接,同时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做好引进外资的服务工作,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基础设施的投入,充分利用好我县优惠政策,为外商投资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最后是加强招商引资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招商引资顺利进行。

3.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1)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充实和加强基层技术推广人员,健全和完善办公设施和用品,实现技术推广全覆盖。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动植物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生态保护与建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等体系建设。围绕我县产业化开发的需要,研究制定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规划和配套方案,提高我县农业经营的服务能力好水平。

(2)加大农业标准化建设力度。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实现城乡产业衔接。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实现农业工业化,以标准化联结城乡产业,农村城市化,是世界发达国家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个成功经验。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农业就必须主动衔接,把农业的发展放在社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推动“城市支持农村”,把农村的进步统筹在城乡一体化的格局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是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稳步发展的重要途径。实行农业标准化,科学进行产业布局,是合理使用农业资源,加快科技普及,推动科技创新,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农业环境的重要手段。

(3)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以实施种子工程为核心,加快农业技术的开发引进和推广应用。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把示范基地培育成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的有效载体。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强对现有科技人员的科技培训和再教育工作,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充分发挥专业协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农村教育和对农民的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大力实施科技下乡、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绿色证书工程、农民工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

(4)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引进、培植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对现有的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做大规模、提升档次。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现代服务业中的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科技服务,推进农村产业化。建立以同行业和跨行业产业链关系。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挥资金、技术、管理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产业基地。牢固树立品牌运作产业的现代经营理念,促进优质品牌的打造,引入工业的质量管理理念,强化标准化生产规程的制定与实施和认证。建设以农产品供应链为特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产业一体化经营,在更广阔的经营领域内形成一体化经营的格局;拉长产业链条、扩大经营空间,在多层次、大范围上实现农业经营效益提高。

4.强化农业执法,改善农业经营环境

通过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解决在具体执法工作中存在的体制不顺、权责不清、资源配置浪费、多头执法、力量分散、效能低下等问题,集中行使法律法规和规章赋予农业部门的行政处罚权。全县建立起资源配置优化、职能设置合理、运行便捷有效、执法行为规范的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作风过硬、高效廉(下转第135页)洁的专职执法队伍,建立一套以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错误追究责任制为核心内容的执法管理与监督制度,形成科学合理、运行有效的农业行政执法机制,增强农业行政执法的整体合力,履行执法职责,保障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为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七、结语

粮安天下,是亘古不变的硬道理。因此,科学合理发展陇川农业,是确保边疆政治、经济、社会稳定的战略产业。

参考文献

[1]陇川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陇川县统计局.2010年陇川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oL].,2011.05.27.

[2]陇川县统计局.陇川县2010年农村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统计表[Z].2010.12.30.

农业农村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篇7

一、“*”时期安阳市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农业立市”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目标,全力实施“四大兴农计划、三大惠民工程、十大增效技术、十大农业产业链”,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完成88.2亿元,较“九五”末增加35.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5.6%;农民人均纯收入3220元,较“九五”末增加1091元,增长51.2%,年均增长8.6%。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53.6万吨,是199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比“九五”末增加33.2万吨,增长13.1%;其中优质小麦收获面积297万亩,占小麦收获面积的70%。全市棉花总产量3.5万吨,与“九五”末基本持平。油料总产量26.5万吨,较“九五”末略有调减。蔬菜瓜类总产量540.3万吨,比“九五”末增加207.5万吨,增长62.3%。食用菌总产量13.5万吨,比“九五”末增加5.3万吨,增长64%。水产品产量6000吨,比“九五”末增加3668吨,增长157%。

——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战略成效显著。到*年,全市较大规模农业龙头企业达到94家,总资产40亿元,年产值57亿元,年利税6亿元,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5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市、区)、乡镇和特色农村经济先进乡镇创建工作进展顺利,培植建设农业产业化示范县1个,农业产业化示范乡镇10个、特色农村经济先进乡镇(街道)29个。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迅猛,数量达265个,总资产达到2.1亿元,年交易额7.2亿元,吸纳会员7.6万户。十大农业产业链开发全面实施并已成雏形,其中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大宗农产品加工基地达到200万亩。

——高效农业发展势头强劲。到*年,全市高效农业面积累计达到41.6万亩。配套新建高效农业示范园区60个,其中百亩园30个、千亩方22个、万亩区8个。

——生态家园富民沼气工程进展顺利。“*”期间,全市建设大中型沼气池73座,新增沼气用户5.5万户。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扎实推进。到*年,全市共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3.6万人,其中引导性培训17.4万人、职业技能培训6.2万人。

——农业科技进步效果显著。全市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46%以上。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绿证工程深入实施,全市共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新品种100个,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作物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技术大面积应用,配方施肥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大量推广,地力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农业增产后劲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滑县作为我市唯一的农业部试点县,其经验在全国进行推广,受到农业部的表彰。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一是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市级农业政务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安阳农业信息网进入全国农业百强网站;县级网站全部建成,乡级服务站发展到66个。二是农业标准化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市级及各县(市)和龙安区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文峰区、北关区和殷都区配置了以农残速测仪为主的仪器设备,初步具备了开展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条件。全市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45个、发展无公害农产品18个、绿色食品3个。三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全市共建成农产品市场74个,其中年交易额超100万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13个、季节性批发市场10个、常年交易集贸市场13个、季节性集贸市场7个,初步形成了以综合批发市场为龙头,以区域性专业市场为骨干,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相结合,批发集中交易与直接销售相结合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四是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农资市场的监管有力,促进了放心农资供应,有效遏制了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不法行为,规范了经营秩序,净化了市场环境,维护了农民合法权益。

——党在农村的支农惠农亲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落实较好,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完成了农业税全免,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维护了农村社会大局的稳定。

二、“*”时期我市农业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时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起步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随着城乡发展的互动性、互补性越来越强,农业和农村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一是食品需求将持续增长。在未来的几十年中,考虑到人口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粮食总需求量将逐年增加,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发挥,将得到更加重视。二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将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难得的机遇。三是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对农业进行支持和保护的能力和条件。农业发展后劲将进一步增强,有利于加快农业经济发展。

在看到我市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有利条件的同时,必须全面分析“*”时期我市农业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以下制约因素。一是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还比较脆弱。尽管近年来全市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但与全国和全省先进地区比较,还有较大差距,且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大都具有不可持续的特点;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带动能力弱,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三是农产品质量普遍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农民素质不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较慢;五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还存在农业结构不尽合理、科技支撑能力不够明显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从整体上看,我市农业和农村发展目前仍处于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取得的成绩,也要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的机遇,更要清醒地看到当前面临的困难与问题,采取积极措施,扎实工作,推进农业增效,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部署,积极推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国家现代化建设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部署,为做好“三农”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时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时期。

从农业农村的发展环境看,我国目前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必须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部署,全社会形成了同心协力推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良好氛围。在发展方略上,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在发展方针上,实施“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在发展政策上,对农民实行普惠政策,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和优化,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

从农业农村的重大任务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处于攻坚爬坡阶段,必须积极应对严峻挑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是现阶段“三农”工作的总目标。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对农业基础作用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后过渡期及过渡期过后,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各种要素在城乡间合理流动,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任务,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抓住历史机遇,化挑战为动力,切实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

“*”时期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揽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按照“农业立市”的战略构想,坚定不移地实施“四大兴农计划、三大惠民工程、十大增效技术、十大农业产业链”,坚持科教兴农,依法治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的目标。

“*”时期全市农业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到201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60万吨左右,棉花总产量达到5万吨,油料总产量达到30万吨,瓜菜总产量达到600万吨,食用菌总产量达到15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1万吨。

“*”时期全市农业经济工作发展重点是:

农业产业化经营计划。培植3—5家部级标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大扶强重点农业龙头企业40家,建设50个农业产业化示范乡镇和特色农村经济先进乡镇,3—4个产业化示范县(市、区),规范、完善、发展100个与国内外市场相联结的大中型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全市主要农产品部分加工率达到60%左右,全市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产值比达到1:1,带动全市50%以上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

高效农业开发计划。年亩纯收入2500元以上的高效农业面积发展到120万亩,高效农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明显提高。

生态家园富民沼气工程。全市农村沼气用户达到35万户,惠及农民150万人;按标准建设生态家园富民沼气工程示范乡镇(办事处)36个,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0万人,农民科技培训50万人,培训转移率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品牌效益明显。

农业增效技术。加快农作物良种繁育,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步伐,进一步提高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00万亩,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54%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到45%。

农业产业链开发。“*”期间,力争把资源优势真正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形成布局合理、主导产业明确、具有各自特色的粮食、棉花、花生、瓜菜菌、中药材等农业产业链。

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产品市场、农技推广、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农民生活有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农村各项事业有较快发展,农村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有较大提高。

四、“*”时期农业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央提出的二十个字的总体要求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八个新”的具体目标,科学规划,整合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一要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稳步推进“四大兴农计划、三大惠民工程、十大增效技术、十大农业产业链”;以稳定粮食生产为重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重点,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计划;以建立完善十大农业产业链为重点,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以实施高效农业发展计划为重点,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为重点,全面提升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以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为重点,努力提高农业发展的外向能力;以强化服务为重点,健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二要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池,积极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改善农村能源、环境、卫生等条件。推广应用沼气生态农业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开展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实现秸杆、粪便、垃圾、污水、废水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要按照农业部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的安排部署,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循环农业发展,认真做好生态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三要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开展绿色证书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和新型农民培训,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四要加强农村民主建设。完善财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和民利。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工作。引导农户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五要推动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发挥农业部门职能优势,参与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农村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

(二)积极实施“优质粮产业工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全面提高耕地质量。组织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大力推广有机肥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农作物平衡施肥技术、土壤改良技术、节水农业技术,实现土肥水资源的高效调控和综合利用。“*”期间,建成标准化地力监测点25个,建立土壤耕层肥力长期定位监测点200个,在巩固提高8个万亩沃土工程综合示范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沃土工程实施规模,提高耕地质量。二是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实施优质粮产业工程。继续抓好国家优质小麦基地市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我市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产业带建设;坚持依靠科技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推广种植优质专用玉米、优质大豆、脱毒红薯等粮食作物;继续实行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引导农民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三是进一步做好农业生产的抗灾、减灾工作。按照“以防为主、防控结合”的农业防灾、抗灾、减灾原则,建立健全我市农业重大灾害、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及外来生物入侵突发事件等应急控制体系,建立农业重大灾害应急控制的技术、物资、资金三大储备制度,加强对农业自然灾害的预警、监测和监控,增强农业抗灾减灾和应对农业重大灾害的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粮食稳定增产提供保障。

(三)强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产业链开发。一是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外引内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吸引外地客商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带人才,兴办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帮助企业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继续对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实行领导分包制度,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切实优化发展环境,造就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造就一批产值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带动农户超万户的“三超”龙头企业。二是努力打造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市、区)、乡镇和特色农村经济先进乡镇建设活动,全面实施十大农业产业链开发,加快农产品优质专用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步伐。不断完善规划,紧紧围绕我市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形成布局合理、主导产业明确、各具特色的粮食、棉花、花生、瓜菌菜等十大农业产业链。构建以大型企业为骨干、中小型企业为基础,群体竞发、相互配套的企业格局。三是逐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继续搞好试点工作,分地区、分专业树立一批示范典型,探索多渠道、多领域、多层次的联合与合作。对各类有优势、有潜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在政策上、资金上、业务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指导,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步伐。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真正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实惠,从企业发展壮大中获得利益,以实现企业与农民的“双赢”。

(四)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优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是狠抓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要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具有本地区域特色的示范样板,重点建设一批特色突出、效益显著、有一定规模、带动能力强的“百亩园”、“千亩方”、“万亩区”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二是突出区域特色,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建设高标准、高效益的“一区一带一园二基地”规模生产,即以内黄县西部、南部和滑县中部、北部为主的鲜果和果粮椒(瓜菜)一年三收丰产区,以汤阴县、内黄县鹤台线为主的保护地温棚瓜菜生产带,以龙安区、文峰区、殷都区、北关区、安阳县为主的花卉苗木及城郊型蔬菜农业生态园,以林州市和安阳县中西部为主的林药间作及高档名贵中药材生产基地,以汤阴县为主的食用菌生产基地。积极调整水产品品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积极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到“*”末,水产品产值达到1亿元。三是实施品牌战略,全面提高高效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建立和完善品牌管理体系,科学制定农业名牌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农业名牌宣传,加强对农产品名牌的扶持、管理和保护。“*”末,全市力争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10—15个。四是加快农产品优质专用生产加工基地建设。要围绕甲家面粉、健丰饼业、豫鑫木糖醇、星河油厂等粮、棉、油加工型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实现企业和基地的链条式、互利型发展。到2010年,建成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300万亩。

(五)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是狠抓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择业竞争力。要继续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以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能力为中心,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目的,大力推广校企联办、校校联办的培训模式和经验,重点培育建设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培训基地,严格制度,规范管理。要加快建立健全市、县两级阳光工程服务大厅网络,为农民和企业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要发挥我市优势,重点打造林州市、安阳县的“建筑工”,汤阴县的“纺织工”、滑县、内黄县的“电子工”、龙安区的“花卉工”以及我市食品工、植棉工和加工业服务业等一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品牌。二是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要以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为重点,以培养专业户、打造专业村为目标,结合农时季节,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按照“一事一训”、“一技一训”的方式,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发放技术手册或明白纸等方式,对农民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三是加快农业“走出去”实施步伐,提升农业发展的外向能力。“*”期间,要进一步拓宽农业“走出去”渠道,在经营领域上,由传统的种植业向高效农业拓展,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提高产出效益;在经营区域上,由内陆欠发达地区大力向沿海发达地区、国际市场拓展;在经营方式上,由承包租赁向股份合作、产销协作等多种形式拓展;在经营结构上,由劳务输出向资本输出拓展,切实提高农业走出去综合实力;在经营对象上,由农民向农业企业拓展。鼓励农业企业积极从事域外农业,着力解决农产品企业原材料供需矛盾,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要认真搞好培训、信息、维权、信贷、物资、土地流转等各项服务,切实营造农业“走出去”的宽松环境。“*”末,全市外出农户达到1万户,承包经营面积100万亩,实现经济总收入3亿元,其中走出去农业企业10家左右,承包经营农产品基地面积5—10万亩。

(六)加快沼气发展步伐,建设生态秀美农村。一是要按照行政推动、项目带动、部门联动、效益驱动的发展思路,狠抓“春建、夏用、秋管、冬训”四个关键环节,以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为核心,积极推广“一池三改”、“二池三改”等生态家园富民沼气工程模式,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循环。要积极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以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和农副产品加工废水处理为重点,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要以“畜—沼—菜(果、鱼)”、“沼气池—太阳能—猪舍—厕所—蔬菜或果树”生态良性循环模式为重点,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试点建设。要以加强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沼气服务组织。要大力培育沼气生产经营龙头企业,积极探索专业化施工、市场化运作、物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新机制。二是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全面实施“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工程。整合现有资源,制定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积极推广典型模式,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10个,省级生态文明村100个,市级生态文明村1000个,积极推广秸秆快速腐熟制取无公害有机肥技术。“*”末,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七)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全面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一是进一步加大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的实施力度。种子工程要加强优质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使用,抓好全市农作物重大病虫草鼠害的监测预报防治与植物检疫的监理监管,规范完善土壤土力监测网建设,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一步提高肥料利用率。二是以科技示范户能力建设为重点,以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为主要措施,以资源整合和体系创新为突破口,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三是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组织做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实施工作,采取举办各类培训班,聘请农业专家、技术人员、现场讲座、现场示范等多种方式培养农村乡土人才、土专家、土秀才,并通过他们的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民掌握致富技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训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四是搞好科技联姻工作。要继续高起点地走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之路,深入开展与部级科研院(所)及知名专家、科技人员的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实施科技项目,加快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新成果、新技术的应用,提高我市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八)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农产品行动,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是加强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要严格农业投入品的市场准入管理,依法对农业投入品进行质量安全检查。要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和质量安全例行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我市的例行监测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能力建设。二是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监管工作。要加快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以及绿色食品认证步伐。同时,要鼓励通过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产品实行挂牌销售。三是强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要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知识培训;要结合园区建设,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采取市建示范区、县(市、区)建示范园、乡建示范田、村组培育示范户的办法,形成健全的示范网络。

农业农村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篇8

各位领导:

新年初始,你们不辞辛劳来到XX,就我县2005年农业农村工作进行考评,请允许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你们的到来表示欢迎。考评是一项通过总结成绩、查找不足,进而促进工作的有效制度,作为考评对象,我们将以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此次考评,请各位领导多提宝贵意见。下面,我代表XX县委、县人民政府就我县2005年农业农村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作汇报。

一、2005年农业农村工作情况

2005年,我县农业农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及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题,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为主线,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攻坚,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年来,通过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克服了自然灾害、禽流感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有效保持了农村经济健康、快速的良好发展态势,圆满完成了《丽江市2005年度农业农村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良好,农民人均纯收入稳定增长。

2005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48369万元,比上年增16%。其中,第一产业收入24212.11万元,增长12%;第二产业收入16426.19万元,增长19%;第三产业收入7730.7万元,增长22%;农业总产值38492万元,增长17.9%,粮食总产量60796吨,比去年增加396吨,增长0.66%,农民人均纯收入1525元,比去年增125元,增长8.9%;解决了3800人的温饱问题。全年财政支农资金3975万元,比上年增18.1%,其中上级下达1942万元,县财政安排2033万元,比上年增长21.4%。

(二)农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

1、农村经济结构日益优化。为改变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村第一产业中种植业比重过大,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农民收入结构不合理,增收缓慢的局面。县委、政府始终坚持农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坚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原则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大力发展农业加工、服务业和特色种、养业。通过一年的努力,我县畜牧业快速发展,全年大小牲畜存栏36.53头(只),实现畜牧业产值15343万元,增长21.1%,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9.86%;特色经济作物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明显,粮经比例达70:30;水产养殖业异军突起,养殖基地达17846亩;农业加工、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年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收入达7730.7万元,农村一、二、三产业收入比例为50%:34%:16%;

2、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2005年我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化农业发展,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效益驱动、因地制宜”的要求,以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重点,立足发挥资源优势,紧紧依靠丽江、攀枝花经济圈的幅射带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我县农业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原料基地建设快速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日益繁荣,农村专业协会不断涌现,农民组织化程度明显增强,“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初步形成。2005年,我县共新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5户,即:永丰竹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丽江绿野生物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远光薯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华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亨达畜禽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全年共有农业协会14家,如通达果蔬协会、XX芒果专业技术协会、文乐松竹果蔬协会等。

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快速推进,我县农村经济日益繁荣,农业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2005年,冬季农业开发面积达16.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7.63万亩,经济作物8.97万元;特色经济作物中,发展冬早瓜菜18480亩,实现产值2889万元,比上年增271万元;种植亚麻4380亩,收购麻条1581吨,实现产值195.7万元,亩产值597元;种植大白萝卜4313.1亩,实现产值288.22万元,亩产值668元;种植烤烟6587亩,生产烟叶15269.8担,实现产值691.4万元,农民收入714.4万元,收入在万元以上的农户达74户;种植鲜玉米6028亩,冬早豆类8030亩,冬油菜7020亩,冬早洋芋3120亩,其它经济作物31749亩;另外,新发展优质芒果4800亩,嫁接改良3860亩,全县芒果面积达3.52万亩,产量5026吨,实现产值780万元,新发展茶叶780亩,全县茶叶面积达10612亩,实现产值396万元;新发展竹子8900亩,实现产值400余万元,全县竹子面积达3万亩;全年生猪存栏16万头、牛存栏5.1万头,羊存栏12.9万只,禽存栏68万只,实现产值6980万元。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1、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良好。全县累计投工1733961个,累计完成投资595万元,修复水毁工程130件,加高加固堤防1.7公里,清理河道2公里,加固水库5座,渠道清淤完成816件,新增灌溉面积1800亩,改造中低产田1486亩;认真开展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全县33座水库运行情况良好,确保了安全渡汛,全年安全蓄水6231万立方;全面实施人畜饮水工程,共完成2296户的人畜饮水工程建设,解决了9574人的饮水困难,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2、农村电源、电网建设步伐加快。新增电源四项,完成了普鮓电站、鲤鱼河一级站、鲤鱼河二级站及出水河一级站二期工程建设,新增水电装机32600千瓦,全县全年发电量达22629万度,供电量46339万度;新建电网108.5千米,解决无电人口通电649户,1413人。

3、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扎实推进。坚持“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农田水利及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认真实施并完成了河东水库南灌沟三面光水利工程5000米,田间机耕路工程2512米,田间排灌沟工程4374米,水池8个1300立方米,饮水管道2400米,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积极做好了项目的储备和申报工作,目前,已上报的项目有4项。

4、森林管护和公益林建设不断加强。围绕促进全县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大力开展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积极发动义务植树,认真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工作,全年完成人工造林5000亩,人工模拟飞播造林14000亩,截止2005年已累计完成73.92万亩公益林建设任务,森林覆盖率达44%。

5、农村能源建设卓有成效。认真实施并全面完成了3003口农村沼气项目建设任务,全县增加沼气池4623口,完成投资1155万元,目前,全县的沼气池总量达15357口,同比增长43%,沼气户1.5万多户,占农村总户数的47%。同时,以沼气为纽带的“919”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快速推进,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森林资源得以有效保护,实现了生态、能源、经济的多赢。

(四)扶贫工作扎实有效,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效明显。

2005年,我县扶贫工作紧紧围绕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局,调整思路、突出重点,全面完成了年初预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年完成6个重点村、3个省级温饱村、4个市级温饱村、50户安居工程项目建设;在项目设施中我县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注重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在搞好扶贫“三项”重点工程建设的同时,着力于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发展意识、科技意识做了大量工作,全年在贫困山区发展科技示范样板1354亩,引进优质黑山羊24只,完成科技培训8600人次;积极做好小额信贷工作,切实加强了信用贷款的清收力度,截止2005年12月累计收回本金266.1万元,回收率达81%;认真开展社会帮扶,全县98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累计为挂钩点投入帮扶资金25.8万元,援助物资27万元,协调引进资金修建学校5所,引进实用技术2项,发动干部职工捐资为10户危房户解决了住房困难,全县1634名党员干部与1750户贫困农户结成帮扶对子,全年为农户提供的资金和物资援助达59.6万元;深入开展“一对一”捐资助学活动,全年累计接收到190家单位和部门5224名干部职工的捐款101.9万元,结对帮扶贫困学生4913人。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工作,切实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强化职业培训,组织人才交流会,制定县内企业、建筑工地用工保护政策等措施,为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创造条件、提供便利、拓宽渠道,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和输出。2005年我县完成劳动力输出和转移3.01万人,其中劳务输出283人,中长期劳动力转移17687人,短期转移(6个月内)12130人,农民外出劳务收入4160万元,占总收入的8.6%,比去年增长23%。

与此同时,农村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农民负担明显减轻;“科技兴农”战略成效明显,动物免疫标识制度深入开展,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村社会稳定。总之,2005年是我县农村经济发展迅速、提质增效成绩显著、农民获得实惠最多的一年。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作风仍须继续保持,创新思路,加快发展的力度还有待加强。

二、2005年农业农村工作重点

(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强化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切实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弘扬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精神,以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己任,统一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励精图治、倾心发展,务求今年再上新台阶。

(二)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以2005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指导,继续加强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实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打牢农业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积极开展动植物疫病防治工作,全面提高农业安全生产能力;认真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搞好森林防火和林政资源管理,规范木材经营市场,严厉打击各项林业犯罪活动,积极争取并实施好以沼气池建设和农村电源、电网建设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切实保护森林资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快推进“919”生态家园富民工程,“112”科技示范工程和小康示范村建设工作,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继续深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全面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快发展农业二、三产业,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在搞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和畜牧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加快高产、高效基地建设,扶持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协会,完善生产经营模式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四)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认真解决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认真实施扶贫“三项”重点工程建设,加大扶贫资金的监管力度,确保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创新扶贫机制,增强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快贫困山区群众脱贫步伐;切实搞好社会帮扶,着力解决好贫困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和学生就学。

(五)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输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六)搞好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等工作,促进农村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七)全面推进农村各项改革,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切实解决好农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维护农村稳定。

欢迎你登陆我的博克:

农业农村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篇9

2008年农业新闻宣传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精神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宣传工作全局,坚持“三个贴近”,立足服务“三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全年宣传要点

一季度

1.宣传中央、省委农村工作和全国、全省农业工作会议精神,让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了解今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工作举措。大力宣传党的各项支农、扶农、惠农政策,用政策调动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利用各类媒体,宣传各地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农业、农村工作实际,深化农村改革、构建公益性农技服务体系、农民专业合作服务体系和经营性农业专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三大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效果的新动作、新典型、新经验。

3.宣传越冬作物田间管理和冬、春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尤其是禽流感的防控和农业安全生产宣传工作,为实现夏季增产、全年农民增收奠定良好基础。

4.做好主推品种化肥、农药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多种媒体推介优质农资产品,介绍农资识真辨假常用知识,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5.及时报道各地春耕备耕的特点,进一步加大高产高效模式栽培技术、水稻轻简化栽培技术、稻鸭共育技术、避灾减灾技术等节本增效技术的宣传力度。做好创建畜牧、水产大县活动和种、养生产大户技术培训的宣传报道,通过加大科技示范的宣传力度,推动实用技术的实施应用。

6.做好“送科技、送农资、送法律下乡活动”的宣传,推动春季农业各类技术培训,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贯彻实施,加强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控,确保食品安全。

7.认真总结农村土地二轮延包政策的巩固、完善工作,加强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改革试点和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促裁试点工作的宣传力度,宣传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开展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民致富的典型经验。

二季度

1.突出报道发展农业板块经济,重点宣传板块基地县市,发展优质粮、棉、油、水果、茶叶板块和畜牧、水产大县创建活动的典型。加强农业产业化尤头企业的宣传报道,利用典型引导开展资源整合,品牌整合,形成规模,形成效益,打造知名品牌,提升农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扩大农产品出口创汇。

2.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入户的宣传工作,积极营造各行业、各地区全面开展农业科技入户的良好氛围。总结经验,推介典型,扩大项目实施范围,加强示范引导,认真总结农业科技入户的成效宣传。

3.加大“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的宣传力度,突出报道各地农村动力专业培训的成功品牌以及农民通过培训创收的新典型、新经验。

4.做好“四大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工程”)、“三项计划”(“百万中专生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学生支农资助行动计划”)和“三支一扶”活动的宣传工作,加大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根据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造就新型农民和培养一批农民企业家的典型。

5.加强“三夏”(夏收、夏种、夏管)生产宣传报道,做好在田作物的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农机跨区收割、扩大水稻机插示范等典型经验的跟踪宣传报道。大张旗鼓的宣传农村能源建设,突出报道各地一建(建沼气)、三改(改厨、改厕、改圈)和血吸虫重点交疫区“以机代牛”项目建设的典型经验,宣传“沃土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的新进展、新成效、新经验;重点宣传秸杆综合利用和轻简栽培等节约型技术示范推广的典型和经验,推进促进清洁田园、清洁家园建设。

6.加强《湖北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条例》贯彻落实工作的宣传,促进各地认真落实税费改革政策,支农、助农、惠农和减轻农民负担政策,强化农民负担监管,开展涉农乱收费专项治理,切实落实各项补贴政策,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民利益,减轻农民负担的典型经验。

三季度

1.认真总结上半年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集中开展成就性的宣传报道工作。

2.密切关注动、植物疫、病、虫害发生趋势,宣传预防和防治成效。特别要通过各类媒体强化“绿色植保理念”,指导源头治理;大力宣传社会化专业服务优势,引导和推动各地创建以病虫预防机防专业服务为主体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3.大力宣传阳光工程政策,总结报道示范典型、十大劳务品牌、九大培训模式,扩大阳光工程的影响力。吸时推广好的经验与作法,促进农村劳动力培训再上新台阶。

4.继续加大农村生态家园建设的宣传报道,认真宣传贯彻《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重点围绕实施以沼气为主的“一建三改”项目的乡村清洁工程的新进展、新经验、改变农民生活环境的新变化、新成效,组织媒体进行全方位跟踪专题和系列报道。

5.大力宣传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增强社会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意识。重点报道以生态农业技术为纽带,全力打造秸杆综合利用循环;以沼气为纽带的废物利用循环等农业循环经济的新典型,为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农业创造舆论氛围。

6.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办法的宣传贯彻力度,选择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协会的典型,跟踪和进行系列专题报道,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促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四季度

1.做好秋冬农业开发的宣传工作,针对秋播生产的特点,公布秋播作物主推品种,宣传一批产品质量优良、信誉好的农资企业,引导农民选用优质、安全、放心的种子、农药、肥料等农资产品。

2.组织有关专家就养殖业经济发展形势、畜禽、水产品食品安全与消费等知识进行专题宣传。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的报道,通过典型宣传,推动免疫接种和种畜、种鱼(亲鱼)安全越冬工作顺利开展。

3.抓好湖北农产品对外宣传工作,宣传农产品出品创汇取得的好成绩,重点宣传有代表性的出口创汇企业的典型经验。积极做好农产品进入上海和境外展销的宣传活动。

4.宣传冬季小型农田基本建设,特别是高产农田建设的典型,突出报道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发展现代农业的典型经验和作法。

农业农村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篇10

年初以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乡经济工作,真抓实干求实效,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1-6月,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00万元,完成计划任务的40.32%。实现农民现金收入1576.8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224.9元,减12.5%;农民现金支出达1446.6元,同比减少371.7元,减20.4%。完成固定资产1577万元,完成计划任务的46.4%。财政总收入完成68.57万元,完成计划任务的13.4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2.19万元,完成计划任务的11%。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达4600万元,完成贷款3500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经济稳步提升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引进规模经营户和大户经营模式,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发展,引导农民采用转包、出租、合股等方式进行土地的流转。目前,全乡已流转土地1124.49亩,涉及768户农民,实现农作物播种面积28547亩,同比增1.3%。其中,经济作物19725亩,同比增11.1%。

一是抓实抓好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通过落实惠农政策、加快科技推广、加大支农力度,夏收粮食种植8822亩,产量达1585万吨。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8项,全乡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9.8%。

二是烤烟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烟叶长势良好。始终把烤烟生产作为财政增长和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紧抓实。严格按照烤烟“双控”两提高的要求,大力推进观念、技术、机制和体制创新,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现代烟草路子。加大生产扶持力度,积极推广和探索大户种植模式,稳定烟叶生产,提高烟叶质量和规范管理,完善烟叶生产技术服务体系,提高烟农种植水平,努力克服烤烟生产过程中的盲目性,抢抓节令,实现大户种植240户,专业合作社1个,家庭农场16个,落实烤烟栽种面积4650亩。强化中耕管理,狠抓科技措施,烟叶长势良好,为实现县下达烤烟收购指令性计划58万公斤,出口备货12万公斤的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做强做大优势特色产业,实现农民增收新亮点。结合**乡的资源优势和目前产业发展格局,通过农特产品冷库建设及外销型蔬菜基地建设项目,推进了以青早蚕、豌豆,冬春反季蔬菜为主的外销型绿色无公害蔬菜产业,以小枣、石榴为主的干热河谷优质特色水果产业和以核桃为主的坚果产业三大产业带建设。去冬今春,种植青早蚕、豌豆18000亩,小枣4827亩、石榴2886.5亩、核桃8644.6亩。通过三大产业带带动及引进禄丰亨泰农产品开发公司250亩外销型蔬菜大棚基地、冷库建设,使沿龙川江地区为主的特色农业、林果、蔬菜等产业成为农民经济增收的新亮点。

(二)加大天然林保护,强化护林防火工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认真做好护林防火宣传,强化巡查工作力度,1-6月,无森林火灾发生。加强天然林保护、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严格控制污染,大力发展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加强对资源的开发管理,落实各项节能降耗措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

(三)畜牧科技推广稳步进行,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

加强堵源截流,做好疫病防范工作,强化检疫。1-6月全乡现有猪、牛、羊存栏分别达21653头、10150头、10812只,同比分别增长3.12%、12.8%、-3.25%;猪、牛、羊、家禽出栏分别达20208头、1201头、3806只和51847只,同比分别增长5.23%、4.62%、11.23%和-0.96%。猪、牛、羊肉产量分别达1738吨、167吨、62吨,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5.27%、4.38%和11.1%。畜牧业实现快速健康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四)工业经济平稳发展,招商引资力度增强

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努力营造企业生存、发展的宽松、和谐环境。切实转变职能,发展经济、服务企业,工业经济平稳发展,招商引资力度增强。1—6月,全乡实现工业总产值1758万元,完成任务的52%;实现工业增加值503万元,完成计划任务的63.2%,实现乡镇企业现价增加值1554万元,完成计划任务的46.9%。实现乡镇企业实缴税金53.9万元,完成任务的11.7%。农产品加工销售产值689万元,占任务数的134%。完成招商引资205万元,占任务数的205%。

(五)落实项目储备,争取国家项目拉动,促进产业发展

紧紧把握国家扩大内需、推进项目实施的有利时机,积极申报和争取重大项目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农田水利建设。投资317.5万元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及投资219.5万元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建设工作进入扫尾阶段;编制预计投资88.4万元的羊毛岭村委会、高家村上岳家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方案;龙潭河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立项审批,待年底或明年初实施;祭龙潭、光辉坝、马山箐、白石岩、柳青老王坡水库已列入禄丰县60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投资526万元的罗申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已列为禄丰县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储备项目;积极争取投资530万元,涉及**2000亩、波河罗300亩烟田连片管池工程建设;建设完成密集型烤房62座;规划完成投资9165万元25700亩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加快投资600万元的羊毛岭中央财政小型灌区工程建设规划立项上报工作。

——乡村道路建设。总投资20.9万元,全长7.5km的广黑线至辛庄大中修工程已完工,全长16km的广黑线至硝井大中修工程正在建设中;投资1.73万元全长3km的中罗申至芭蕉箐村间道路及投资30万元全长1.6km妥牟线至东山村委会农村通达工程已建设完工;积极争取村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上报了琅井村委会小坝,习纳湾村委会小水井、王家,罗申村委会上罗申村,**村委会喜鹊窝村、山家,东山村委会东山头村、高卷槽村,柳青村委会张山箐村的村间道路硬化工程项目,待立项后实施。

——校舍、办公场所建设。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总投资198万元的习纳湾、波河罗、东山三所小学建设项目已通过立项审批,柳青小学现正在审批中,四所校舍建设项目待7月份启动建设。投资25.8万元的**司法所建设已完工验收,投资30万元的文化中心综合楼建设主体工程已完成。

——电网改造。协调配合楚雄州电力公司抓好总投资860万元涉乡安乐、岭岗、罗申、波河罗、柳青五个村委会的农村电网改造项目,该项目现已完成线路堪测和招投标工作。项目的建成将彻底解决群众用电难、用电贵的问题。

——琅井历史文化名村建设进展顺利。琅井历史文化名村投资15万元的总体保护规划已通过评审,目前招商引资工作正在进行中。

——新农村建设、扶贫整村工作稳步推进。投入22.27万元的安乐村委会官庄村新农村建设及投资38.4万元的习纳湾村委会上普家村和高家村村委会三组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已完工验收。成功申报**村委会下村、安乐村委会塔底村两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目前已完成建设规划。

(六)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一是“两基”工作得到巩固,科教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来抓,以巩固“两基”为重点,扎实做好“控辍保学”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普九”,中小学入学率达100%。在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认真开展成人教育,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巩固扫盲成果。农村基础教育得到加强,群众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

二是计生、卫生基础工作加强,服务质量有所改善。计生工作抓紧抓实。积极贯彻“奖、优、免、补”政策,加大宣传和执法力度,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认真落实计生工作责任制,积极推进计生工作创新。1-6月,人口出生率控制在4.67‰,计划生育率达100%,三术任务159例,占任务58.89%,开展孕前一级出生缺陷预防筛查工作55人。办理农业人口独生子女证55户,占任务数101.8%;加强计生协会的管理和发展工作,计划生育工作步入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医疗卫生保健工作质量提高。认真开展妇幼保健和防疫工作,卫生系统服务质量有所提升,经济效益明显改观。高度重视预防艾滋病、猪流感等疫病的防治宣传工作。加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无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贯彻执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深入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加大龙川江、琅井河绿化和**集镇、琅井集镇、各单位、各村委会的环境卫生整治力度,环境卫生有所改善。

三是武装、民政、社保、扶贫、民族宗教等工作有序开展。民兵整组工作落到实处,为征兵工作打下良好基础;重视抓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全面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半年来,发放低保金1810人,做好最低生活保障调查报工作。办理结婚姻登记66对。社会养老保险扩面2人,完成农村富余劳力转移就业1472人,拓展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及时发放小额信贷资金125万元扶持农户发展种养殖业。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工作,做到民族团结,社会和谐。

四是平安创建工作收效显著,民主法制进一步健全。切实开展“黄赌毒”等专项整治行动,巩固平安创建成果。高度重视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加强治安管理及防范。1-6月,全乡共发生刑事案件4起,侦破查处2起;治安类案件共立案11起,查处11起。加大对《条例》的宣传力度,健全信息网络,实行领导干部包案责任制、领导干部接待及领导干部“大下访”制度,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努力把问题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有效控制发生,全乡社会治安形势明显好转。上半年共排查矛盾纠纷11起,调处9起。健全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妥善处置好各类突发案件。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村务、政务、财务公开不断深入,精神文明再上新台阶。

五是加强资源环境保护,注重安全工作,保障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耕地保护,严格清理整顿违法占地,严厉打击矿产资源私挖乱采行为,加大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工作。全面落实生产安全、学校安全、防雷安全、矿山安全生责任,健全网络,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理念,认真开展安全教育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强化安全生产综合管理,明确职责,加强检查督促,排处安全隐患,遏制了各种事故的发生。

六是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规范完善农村财务管理体系。全乡12个村委会均推行了村级会计委托服务,通过健全和完善农村财务会计制度,规范账务处理程序等规范化建设,形成一套乡村财务有效管理的模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七是依法行政,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认真办理人代会代表提出的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57件,做到件件答复。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政府依法、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全面推进四项制度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