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课程标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7:02

高中体育课程标准篇1

摘要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对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和美国《走向未来――国家身体教育(physicaleducation)标准:内容和评价指南》中内容标准进行比较研究来发现自己的不足,吸取对方的精华,以期为我国的中学体育教育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高中体育课程课程标准对比研究

一、两国内容标准概述

在国家课程标准里,美中两国都提出内容标准这个概念。其中所包含的几个方面的内容对比如表1所示:

表1两国体育课程标准内容标准概要对比

中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内容标准

达到水平五的具体目标时,学生将能够:美国高中体育教育内容标准

一个受到良好学校体育教育的人应该:

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并能应用科学的方法参加体育锻炼。能够展示多种运动方式并熟练掌握几项运动。

获得和应用运动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运动技能并具有安全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能够应用运动概念和原理指导动作技能的学习和发展。

全面发展体能,提高预防疾病的意识和能力,理解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改善身体健康状况。形成积极运动的生活方式。

培养自我价值感,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性心理健康的能力。达到并保持健康的体能。

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具有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在身体活动环境中,能够表现出负责任的个人和社会行为。

能够理解和尊重人们在身体活动环境中的不同之处。

懂得身体活动能够提供快乐、挑战、自我展现和社会交往的机会。

注:以上各个方面内容无完全的对应关系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2003;耿培新,梁国立主编.《美国学校体育国家标准研究》2007。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我国《标准》中对于内容标准是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这五个方面清楚表达了我国学生在高中阶段通过体育教育能够达到的目标。美国则从技能、知识、运动方式、体能、行为、个体学习差异性、学习兴趣七个不同的方面阐述出学生的身心发展。但是整体上不难看出,两国内容标准都有自己的特征。比如关于运动技能方面,我国《标准》中规定要让学生获得和应用运动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运动技能并具有安全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美国相对来说要规定得具体一些,要求学生能够展示多种运动方式并熟练掌握几项运动,并能够应用运动概念和原理指导动作技能的学习和发展。所以,两国都注重学生对掌握运动技能以后的具体运用,都强调学以致用,这是共同的特征。我国在运动技能内容标准中还提出要让学生安全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这个方面的内容标准,而美国则没有,可能这与我国近年来一线体育课上的运动伤害事故时有发生有关,在这里提到了标准的高度来引起广大教师的特别关注。

另外,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我国规定得比较细致和具体,而美国则相对笼统和简单。这可能与我国本次课程改革的理念有关,我国高中体育课程由原来单一的传授运动技术及相应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促进学生身、心、社全面发展的学科体系。不但要教授学生身体练习的方法和原理,还要懂得各种涉及身心健康的保健知识,比如艾滋病,性心理健康,合理的搭配饮食等。原来的体育课程没有规定具体的健康知识课程和课时安排,而现在则有专门的学时以保证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时间,还有相应的学分认定来进一步保证这方面标准要求的落实。

二、关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方面

我国《标准》没有明确规定学生在达到水平五时要学会的某项运动,而是分类对各种运动项目做出要求。比如:提高田径类某些项目(如长跑、跳高等)的运动技能水平(三年内至少必修1学分);较好地掌握成套的体操、健美操或舞蹈动作,或掌握健美运动的练习手段和方法等。在运动技能运用方面则是这样表述的:参加班内体育比赛或组合、选编运动动作;自觉运用所掌握的运动技能参加课外体育活动。[2]美国课程标准则表述得非常具体,如表2所示:

表2美国高中体育课程标准十年级、十二年级运动技能内容标准表述(范例)

十年级十二年级

展示多样的熟练游泳姿势;通过红十字会中级游泳水平的要求;

能够使用不同的球杆来打一局高尔夫球;能够在大约12米以外射箭,10箭有9箭射中目标;

能够展示多种社交舞蹈;灵巧并熟练地操纵皮划艇通过激流;

在与对手的网球比赛中,可以在网上击球往返几个来回;在与水平相近的对手进行壁球比赛时,成功应用高级防守和进攻的击球技术;

在排球运动中可以使用所有的基本技术和战术。在空手道中具有黑带的动作水平。

资料来源:耿培新,梁国立主编。《美国学校体育国家标准研究》2007。

从上表中可以清楚看到,美国对各项运动项目所要达成的标准是完全可以用具体的办法来测定和评价的。比如十二年级其中一个标准是学生能够在大约12米以外射箭,10箭有9箭射中目标,这样的标准对于体育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简单易行的,而且也便于学生的自我反馈和提高,掌握练习的程度。另外,美国的内容标准里面很注重运动技能的竞技性,比如学生要通过红十字会中级游泳水平的要求,这样的达标要求现在在我国是没有提倡的。相反却是要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强调运动技术的竞技性要求,转向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和适用性。本次课程改革从一定程度上对上述情况有所缓解,内容标准中只对达到目标的内容或活动提出建议,没有具体的做出规定,这就给各个地方的学校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余地,学校完全可以根据学校的条件、学生的基础和兴趣等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3]

由于体能的发展对于健康的作用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体能标准是学生身体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目标。美国高中课程标准在体能方面对学生的要求相对于我国来讲要高得多,这和他们从幼儿园这个水平就开始抓起是分不开的。关于这个方面的内容标准如表3所示:

表3美国高中体育课程标准十年级、十二年级体能内容标准表述(范例)

十年级十二年级

评价个人体能状况的心肺耐力、肌肉耐力和力量、柔韧性和身体成分;检测与健康相关的体能的练习以及其他行为;

设计并执行一个个人体能计划;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所需的适宜的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韧性以及身体成分的水平;

参加多样的合理增进体能的身体活动;使用体能评价的结果,来指导对身体活动计划的调整。

评价个人体能状况;

在一段时间后,达到个人体能目标。

资料来源:耿培新,梁国立主编。《美国学校体育国家标准研究》2007。

从表4中可以清楚看到,美国体育课程内容标准对体能的发展方面侧重于对体能的评价,设计并执行体能计划以达成目标,到十二年级更是要用体能评价的结果来指导身体活动计划的调整等。与我国相比,在运动参与目标里提到了学生要简单制定个人锻炼计划,也涉及了体能的评价,但没有涉及到结果的运用,甚至在水平六的发展性体能内容标准里也没有达到自主设计体能发展计划和运用评价结果这一个层次,只是提出学生能够分析同伴体能变化的原因和给同伴提出改善体能的建议。[2]因此,我国也要很好的学习和借鉴美国在如何有效提高学生体能这方面的做法。

三、结论与建议

(一)中美两国体育课程标准这对内容标准的制定有各自不同的特征。我国《标准》注重学生的身心社三维健康发展,美国则围绕身体活动与运动技能来描述学生应当在个人和社会两方面都要协调发展。

(二)关于运动技能方面的内容标准,我国《标准》在六个运动系列分类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了发展要求,美国的内容标准则注重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的达成,对运动项目的竞技性要求要高于我国对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的要求。

(三)关于学生体能达成和发展,我国《标准》主要从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两个方面来给学生提出发展要求;美国则更注重学生在体能达成时的评价和运用评价后的结果服务于体能提高过程。

参考文献:

[1]耿培新,梁国力主编.美国学校体育国家标准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高中体育课程标准篇2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体育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旋律,体育课堂教学同其他课程教学一样,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新课程改革对高中体育课堂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发挥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主动性,保障学生的健康,促进学生的成长。

一、新课程标准下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第一,促进高中生的身心全面发展。高中阶段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应对高考,所以通常高中生都会用不同的心态面对文化课和体育课,学生普遍都认为文化课比较重要故而对待体育课心态比较轻松,进而缺失了体育学习热情,这对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学生不应忽视体育课教学意义。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改变以往的观念,使其正确认识到:在巨大的高考压力下,体育课能缓解学习的压力,还能给学习增加动力,进而提升学习自信心。第二,激发高中生的运动兴趣。高中体育教学的开展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进行有效教学。比如,在排球课的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实际身高情况进行垫球位置的安排,同时应该使用实地战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还应该分析场上突发事件的处理措施,如果学生长期能处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必然能调节学生的学习压力,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现阶段我国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现状

第一,体育课程的速效化。目前受多年来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高中学生及其家长都只是重视学生高考的成绩。因此很多学校为保障学生的升学率,就开始缩短体育课堂的教学安排次数和时间,教师为满足学生的体质要求就选择重复化的锻炼形式,使体育教学变得速效化。第二,教学过程比较单一。在以往的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过程基本都是理论教学和体质训练为主,为实现该教学目标,教师总是重复进行理论教学和锻炼的无限循环,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体育课堂的枯燥性,进而失去对体育课程的兴趣。第三,高中生学习态度不积极。因为上述两种不良现象,导致学生对体育教学有了错误的认识,很多学生都认为体育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使其身体素质达标,但是教师并不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兴趣爱好,所以对学习态度就更加消极。

三、新课程标准下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的策略

(一)以课标为重点,结合教学内容

要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保证高中体育课堂的有效性,首先就要把新课标的要求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以他们喜欢的方式开展训练,学生感受到在体育课堂上能开展自己喜欢的活动,他们才会愿意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就拿羽毛球来说,羽毛球是一种广受现代社会欢迎的全身性体育运动,它能有效地促进高中学生生长发育;培养学生在竞争中自信认真的态度;培养学生具有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素质。开展羽毛球运动能够达到新课程标准“健康第一、强身健体”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在体育课堂中教授学生握拍、挥拍、步法等基础训练来锻炼学生的体质,并组织学生开展羽毛球比赛,通过这种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保证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二)多模式的教学,在学习中放松

在新课标的推动下,体育教学早已不再是单一模式的知识灌输,教师可以使用学导结合教学、情境教学、游戏教学等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习。在这种学习模式里,教师既能让学生的体质达标,又能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放松。就拿跑步来说,每个学生都不爱枯燥的跑步运动,但是如果运用游戏教学模式,结果就会变得不同,游戏教学讲究学玩结合,学中有玩。以教师引导学生玩口令游戏“指部位”这个体育游戏为例,这个游戏的规则为:教师带着全体学生绕着操场每隔一定距离站一个人,全体学生站成圆圈之后,教师要求学生以1、2、3、4报数。学生以数字区分自己,听老师口令,老师喊1,则所有数字1的学生绕圈跑,互相追逐前面一个数字1的学生,直到一圈绕完,回到原地,然而这个游戏的要求并不是抓到前面的学生,而是配合中如何尽快整齐的完成跑步动作回到原位。使用这种教学模式,学生既在跑步运动中锻炼了身体,又在游戏中感受到了体育运动的乐趣。

(三)以发展为目标,分阶段性培养

新课程标准是一个长远的体育训练目标,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划分教学进度,分阶段性进行培养。一般来说,体育教师可将体育课程的安排分为三个阶段,在前期主要以体育知识、体育运动的理论和初步的运动规范为主,中期结合前期的课程进行新课程复习延伸,后期进入系统的后续复习。

(四)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

高中体育课程教学要想营造良好的教学、学习氛围,主要注意三个方面:(1)教学器材。首先教学器材应做到较高配置,不要出现学生想要学习某种器材,使用起来都是不能用的,例如排球是瘪的、单杠是弯的等,甚至有许多器材学校根本就没有,有些学校只为学生配置单杠、羽毛球等教学器材,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2)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身体素质都是不一样的,同一个动作,可能有些学生能够做的很好,但是有些同学却无法完成,这时候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多鼓励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3)良好的学习场地。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可以选择在室内,也可以选择在室外。不管是在室内还是在室外,都应保证学生学习的安全性,对室内的环境要做到及时的清洁。

在在新课程标准下提高高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不仅能缓解高中生的升学压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兴趣,还能进一步促进体育教学的高效发展,因此要求相关教育人员在后期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先认识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然后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的提高策略,最重要的是要完善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体育教学的全面健康发展,最终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更强的人才。

参考文献:

高中体育课程标准篇3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有效教学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此次新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普遍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也着实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产生了深远的变化,下面我们从基本理念的更新到教学策略的有效性谈谈新课程改革。

一、新课标对体育教学的有效性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体育课堂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体育课堂教学应实现以下突破和创新:一是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体育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接受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二是教学的探究性和体验性。体育教学不应仅是预定教学任务的完成,也是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和正确健康意识的树立过程。

二、高中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1.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在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中占据了核心的位置,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新课程标准下,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本质应包含:价值性;是否符合学生需要:能否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一些不符合学生真正需要的体育教学目标将使体育课变成“表演课”。公开课上,体育教师为了能够取得好的“成绩”,不考虑学生的需求而进行的讲课的课堂便说明了这一点。

2.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现代教学论认为,多向交流能较大程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项互动,形成了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因此教与学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互动过程。

3.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新课程评价不仅重视知识与技能,而且还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从过分倚重学业成就转向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评价中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在发展过程中的长处,增强学习的自信心。通过评价去激励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让学生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评价也更全面,以促进教师成长为目的,鼓励教师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对教师的评价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上,课堂教学是教师教育思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智慧、教学风格的综合体现。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新的视角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以此建立新的评价观念和评价方法,最终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4.教学管理的有效性

课堂管理或管理课堂指为顺利开展课堂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监督过程。通过教师对课堂常规要求和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根据教学情境变化,调整课堂管理措施及手段,适时解决新问题,使师生关系始终处于一种稳定状态,从而使教学活动长期处于一种良好心理环境之中,由此促使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常规”要求学生做到遵守并良好地执行,保证了课堂秩序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遵守规则和纪律的意识。

三、高中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1.坚持新课改理念,树立科学的教学观

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体育新课程教学有没有“效”,是指学生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后,在身体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这里的进步或发展不仅有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获得这一方面,还包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体育教师应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双方的交流互动,积极主动地参与共建课堂文化。

2.正确理解教学有效性内涵,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

有效教学则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趋向于全面性――既重视现代生活、工作中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可以说,目标的科学设定是教学实践有效的基本保证。引导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的思路应是清晰的,新课程改革关注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的设定不宜过细,要随机应变,机智灵活。教学目标要陈述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的变化,如行为变化和情感变化,避免用“教师行为”代替“学生行为”,造成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不确定。

3.遵循教学有效性要求,合理设计精心准备教学过程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依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应用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步骤,教师根据经验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评价其结果,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和安排,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的一种可操作的过程。只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才会最大程度地发挥所设计内容,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4.提高自身教学技术水平,正确示范和规范动作

教师运用精确的语言向学生传达信息,应注意传递内容的效率,注意时间和讲解内容的分配。教师正确合理的运用动作技术示范方法会极大程度提高教学的效果,如正面、背面、侧面、镜面示范等。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是教师的指导。教师可运用集体指导,单独指导,巡回指导等不同形式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错误纠正。

5.通过激励和体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生命观

高中体育课程标准篇4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体育 内容

论文摘 要:新课程标准虽然规定了课程目标,但对完成课程目标所需的内容,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范围,因此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当前课程改革的特点就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课程目标统领教材,同一个目标,可以用多个教材来实现,同一个教材也可以完成教学目标多个方面。那么新课程标准下我们该如何选择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来进行教学呢?此为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如何乘着这改革的浪潮发挥高中体育的功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成为了新时期广大体育教师的使命。但体育课进行的好坏,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学生对于所学体育教学内容的喜爱程度,体育教学内容是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把教学内容理解为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强调教学内容不等于教科书,同时教师也不只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来教会学生获取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因此选择、组织好高中体育的教学内容,就成为了重中之重。作者在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高中体育课程内容匮乏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希望对其他同行有所帮助。 

 

1 注意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基础性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与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现在有人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可以淡化运动技术教学,只要活动起来,身体受到锻炼,精神得到满足,就达到了体育的目的。但是学生不掌握最基本的运动技能,不具备基础的跑、跳、投能力和身体素质,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感到吃力,力不从心,对体育课失去信心,失去兴趣,今后走向社会就不可能在体育锻炼中挑战新的项目,因为无论什么类型的运动,都必须以一定的基础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作保障的。 

 

2 对传统教材优化、整合,对竞技性内容进行改造 

当前课程改革并不是不假思索地否定过去的一切,传统教材是我们体育工作者经过几代人实践总结的结晶,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传统的田径教学是学生最怕,也是教学效果最不理想的,那么是不是就此将田径项目统统删除?基本的跑、跳、投可以不练? 

前面我们已谈到课程内容的基础性,田径项目是其它运动项目的基础,其内容的开设是必须的。对于铅球、背越式跳高、跨栏跑等趣味性较差,技术要求高,难以掌握,又无益于终身体育的项目可只作介绍,对有些项目,在体育教学中不一定学习过于繁杂的竞技技术和追求运动技术,但可以对这些项目进行适当的改造,通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场地器材等手段开发新的课程内容;以游戏和比赛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讲解一些动作要点,提出教学要求,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最基本的动作方法,又能达到预期目的。球类和体操及其它项目,部分学生往往是因为学某个技术动作的掌握难度大、进度慢而失去信心,产生自卑,从而厌学。那么我们可以选择同类项目中难度小、易掌握的技术动作,进行分组教学,不同组别练习不同难度的内容,这样学生既掌握了基本动作,又增强了信心,培养了兴趣。

3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主体是学生,制定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需求、爱好,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精选既受学生喜爱,又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有较大价值,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学习的内容,保证学生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有专长,并能加以运用。根据高中学生特点,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注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重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应用,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同时应注重学生的运动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促进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以全面发展体能和提高所学的运动技能水平、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为学生终身锻炼和保持健康奠定基础。 

4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为了实现课程目标,体育教学应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确保每一个学生“平等受益”。在制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前,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考察和分析,了解学生体育兴趣爱好、态度、个性心理特征、实践能力等,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心理个性、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尽量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都能达到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喜悦,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不一定苛求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同一个内容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将课程内容分解、分级让学生选择练习。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自练的能力,教师应针对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心理特点开出运动处方,让学生自我练习,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每位学生受益。 

 

5 开发、利用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大力发展新兴体育运动项目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除了继承、改造、发展传统教材外,民族、民间的一些体育类项目也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资源,它们在民间或当地已形成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根据地区、本民族的特点开发和利用这些项目(武术、射箭、街舞、民间舞等),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体育文化,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时代文化注入民族、时代性,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生活经验。例如,定向运动、三门球、健美操、现代舞等。通过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增强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培养运动兴趣。当然引进新兴体育运动项目进入课堂教学不能盲目,不能为了追求新鲜,赶时髦,一哄而上,要根据学校的条件,体育教师的自身能力,学生的爱好,适量选择。 

 

6 结语 

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为完成课程目标服务的。选择课程内容要更多地研究它的功能和价值,既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同时又能改善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我相信,未来的高中体育教学内容会更加多样,学生和教师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权限将更加宽泛,教学内容的总体将更加丰富多彩,同时落实在每个学生身上也相对集中。新的体育教学内容随着体育学科的发展会不断被吸收,旧的体育教学内容会不断得到更替,体育教学内容的娱乐性和文化性同它的健身性一样将得到重视。体育教学的改革和《高中体育与健康标准》的施行,必将使体育教学内容摆脱“达标课”的困扰,使体育教学内容将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对学生未来的娱乐生活和身心发展真正有用的东西。 

 

参考文献 

[1] 詹忠人.新课程条件下体育教学内容的组织[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9):23~24. 

高中体育课程标准篇5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中学体育教学重要性分析具体措施

一、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高。然而人们的身体素质却不能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加强体育锻炼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是身心健康发展的保障。我们就从以下几点说明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1)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身体健康对每个人都是很重要的,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就不能更好的学习、工作。中学阶段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通过科学的体育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从而自觉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在运动中感受体育的魅力,锻炼的身体,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健康;(2)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中学阶段的学生在心理上比较敏感,希望得到尊重,希望表现自己。通过体育教学,为学生创造了更多机会,学生通过在课堂中实践,学到了体育知识和技能,并在同学之间展现,获得了尊重,提高了学生自信心,为以后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这样的体育教学,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锻炼了身体,促进了心理的健康成长;(3)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中学的体育教学中有很多的有意义的游戏,这些游戏都是精心设计的,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锻炼了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在游戏的过程需要进行团队合作,这样就将掌握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并且让学生体会到了团结协作意识,增加了学生之间的沟通。这样学生就会逐渐的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并自觉的参与到学习中;(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创新意识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种意识,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意识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能力,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一种能力,对人们来说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学体育教学就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学生在运动中一定会遇到很多的困难,通过不断的实践,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实际情况,并发挥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策略分析

(一)加强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的宣传,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目前,我国的多数学校将提高学生的成绩作为工作的中心,没有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宣传的力度不够。因此,要加强体育教学的质量,就要加强对体育教学的宣传,明确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教师要对体育教学有个深刻的认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积极的鼓励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在运动中获得乐趣,积极主动的参与。参与意识是参与的前提条件,参与意识越强就会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教学的效果就会更好。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课堂教学就要通过学生的参与来实现。

(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学主体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的提出,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的激发,要根据学生自身的优点和发展要求,有选择地运用教学课程,体育活动要有多样性,要不断加强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让学生在思想观念上重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活跃体育课堂,增强体育教学的效果。

(三)积极的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教学,丰富教学手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应用,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多媒体技术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将复杂的教学内容变的简单,便于学生理解,同时可以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参与其中。教师要充分的利用体育器材,不断地加强学生的技术和技能训练,体育教师要多做一些示范动作,指导学生掌握运动的技术要领,然后以小组的形式,男女分开进行训练,就可以使教学效果不断地增加。

(四)不断的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保证体育教学的质量。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实施者和组织者,是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的指导者,发挥着引导者的作用。所以学校要定期的开展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这样才能保证体育教学的质量。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中学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也要明确自身的责任,不断的提高自我,严格地按照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使体育教学在初中有目的、有组织的开展。中学体育教师要结合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实施一套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形成一种健康第一的思想认识,进而增加学生的体魄。

三、结束语

体育教学是中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要加深对这方面内容的重视,采取积极的措施提高体育体育教学的质量。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地加强中学体育教学的质量,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季浏.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04).

[2]郑守镇.素质教育环境下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思路[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0,(02).

[3]葛幸幸,王华倬,雷慧.新背景下高校健美操课程设计与实践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08).

高中体育课程标准篇6

专业教学标准是规范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保证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制订和完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12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试行了第一批涉及18个大类的410个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1],填补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空白。教育部2015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启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修(制)订工作。考虑到“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是专业教学标准中的重要内容,本文重点对国家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中的“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部分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提出修订高职专业教学标准的建议。

一、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比较分析

(一)对“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的整体分析

2012年的高职专业教学标准是教育部委托各高职高专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制订的。虽然在大的框架上做了统一要求,但内在要素的差异较大,专业教学标准的质量也参差不齐。作为专业教学标准,应该是规范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按此对照,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存在以下不足。

一方面,不同专业“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内容差异较大。从的专业教学标准来看,多数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部分普遍设置了课程体系架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进程安排及说明三方面内容,有的增加了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笔者以为这些都是比较适当的。与此同时,有些专业“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的设置值得商榷。其表现有三种:一是内容缺失,如表演艺术类专业只有课程体系和专业核心课程简介两部分,而没有教学进程安排内容;二是内容与其他部分交叉,如通信类10个专业包含了“专业岗位任职要求”的内容,英语类专业则增加了“职业能力分解”的内容,详尽分析了该专业的职业岗位、相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对应的职业能力及素质要求,这些内容放置在“培养规格”部分可能更合适;三是内容描述过细,如旅游管理类专业在课程体系中详尽列出了各门课程的学时与学分分配、每门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授课学期,这些内容将专业教学标准混同为一般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超出了国家层面专业教学标准的基础性和普适性要求。另一方面,不同专业“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的体例与表述相差悬殊。“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是专业教学标准的主体内容,必须确保内容体系完备科学,表述形式清楚明晰,实施进程安排合理[2]。然而有的专业(如广播影视类的十几个专业)教学标准中的“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只用两段极为简短的文字(100多个字)进行介绍,缺少可操作性。有些专业如公共管理类专业和经济类的会计专业,设置了“课程体系”和“专业核心课程”两个二级标题,虽然相对于前者有的增加了图表,有的文字略有增加,但按照要表述的内容来看仍过于粗略,不仅一些问题没有说清,而且也忽略了教学进程安排等一些重要内容。还有的专业(如旅游管理类的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部分竟设置了课程体系、核心课程简介、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描述、公共课程要求、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主要实践环节、课程结构比例、学时分配和学分化、指导性教学进程9个二级标题,内容划分过于琐碎,不符合规范性要求。

(二)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比较分析

课程体系是为完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所提供的全部课程的集合,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规范化对专业教学标准至关重要。比较各个专业教学标准中的课程体系,总体上体现了职业教育的一些特点:一是普遍突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有些特别强调案例教学课程和项目教学课程。二是基于专业群的课程体系设置。公共管理类民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了专业群必修课程和专业限选课程等课程模块,体现了专业群课程体系的特点。三是课程体系包含了自主学习隐性课程模块。如计算机类7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在设置传统显性课程的同时,还设置了称作自主学习的隐性课程,共有8个学分,包含了社会实践活动、应用技术研究、职业资格认证以及专业竞赛等内容,这种包含自主学习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现有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课程体系的课程分类缺乏规范,课程类别称谓不一致。以公共基础课程(或通识教育课程)为例,艺术设计类7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就有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基础能力学习领域课程、基础素质类课程、公共基础学习领域课程5种称谓,再加上其他专业类中基本素质与能力课、职业素质课程、职业基础课等不同称谓,公共基础课程的称谓五花八门。其他类别的课程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二是课程体系结构差异很大,缺少规范。轻化工类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组成。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则包括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平台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和实践实训课程。更有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了基础能力学习领域课程、单向职业技能学习领域课程、综合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和拓展学习领域课程。这种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差异既与课程类别的称谓不同有关,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对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结构认识上存在的差距。三是有的专业课程体系架构明显有所缺失。如经济类部分专业教学标准中的专业课程体系仅设置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三部分,没有将公共基础课程列进来。同时,按此划分,课程体系中也没有包含一般专业课程,存在一定的逻辑失误。

(三)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比较分析

专业核心课程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的具有生成力的课程,是从本专业主要工作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和完成任务的核心能力要求出发而确定的。各专业教学标准中有关核心课程的多数专业既说明了核心课程的门数和名称,也简要说明了各门核心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基本要求,有的还说明了课程的教学目标;也有一些专业(如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对核心课程的基准学时、开设学期、职业能力要求、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作了更为详细的说明;还有个别专业(如制浆造纸技术专业)通过附录方式对核心课程进行了详尽说明。这部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个别专业(如电子政务专业)在“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部分虽然罗列了很多课程,却没有明确说明哪些课程是核心课程。二是少数专业(如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仅仅罗列了核心课程的名称,而没有对核心课程进行必要的说明。三是各专业核心课程的表述内容差异较大,多数专业只是简单介绍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有的则按教学内容、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进行描述(如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也有的按课程目标、主要内容、教学建议进行阐述(如印刷技术专业),还有的专业核心课程包括课程目标、课程主要内容、课程主要能力训练项目、课程教学建议、课程考核评价建议等内容(如制浆造纸技术专业)。四是部分专业(如经济类专业)虽然有核心课程的简介,但其专业教学标准没有明确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和主要工作任务,其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缺少必要的依据和分析。此外,各专业之间还存在核心课程门数差异较大的问题,有的专业核心课程只有2、3门,而有的专业核心课程多到10门。

二、高职课程体系构建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高职课程体系的目标定位问题

构建高职课程体系首要的是目标定位,即要达到的预期目标。这是由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需要通过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来实现的。对于职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其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不尽相同。从国家或社会的角度来看,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符合社会主义公民的基本要求;从企业的角度,强调的是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要求符合企业的用人需要;而从学生来说,他们更看重的可能是未来自身的发展。再从课程体系的不同层面来看,其也可以细化为课程体系的总体教育目标、课程体系的结构目标(或者说课程模块的教学目标)以及每门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课程体系的总体教育目标应该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模块的教学目标对应的是该模块预期达到的功能或侧重某一方面的教学目标,而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则是依据职业教育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要求而确定的更有明确指向性和可操作性的具体教学目标。基于上述两个方面的考量,高职课程体系的目标定位应该是全面的、完整的和具有层次性的。

(二)高职课程体系的结构优化问题

课程结构也是人们在构建高职课程体系中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这里所说的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体系中课程的设置、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课程的排列次序等,是相对宏观的课程结构问题。课程结构总体上是由课程所承担的功能和预期目标决定的。为实现课程的社会主义公民教育、就业教育以及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等不同功能,需要对课程进行分类,并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同样,有学者提出,应建立综合职业能力课程观,并围绕分层化能力与综合化培养构建课程体系[3]。进而提出,依据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定能力以及跨行业职业能力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平台课程、职业方向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等课程模块,这种意见也得到了许多教育工作者的认同。与此同时,人们亦有许多不同的认识,例如专业平台课程究竟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还是实践导向的技术基础学科课程;职业拓展课程究竟应该是纵向职业拓展还是横向职业拓展,在有限的时间内是否需要培养学生的跨行业职业能力,专业教育的专业课程究竟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还是专业技术导向的[4]。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和探索。

(三)高职课程体系的内容整合问题

课程内容是课程的微观结构,涉及的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目的在于保障课程功能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从知识统领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需要对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拆分和整合,需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需要依据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和学习认知规律合理确定课程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推进课程的综合化、模块化和项目化。

三、修订高职专业教学标准的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提高高职专业教学标准的规范性

要按照就业导向、规范性、可操作性和基础性等原则,加强专业教学标准的修订工作。从一般意义上讲,标准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由公认机关批准实施的一种规范性文件。作为专业教学标准,首先应当满足规范性的基本要求。现有高职专业教学标准除了统一大的框架结构外,还需要对专业教学标准的内容、体例和表述作出更加明确的规定,避免出现不同专业教学标准内容不一、体例不一、表述不一的混乱状况。有学者提出,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最终都将落脚到一门门课程上,因此课程标准必然成为专业教学标准的落脚点[5]。考虑课程标准的重要性,笔者赞同以附录方式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放到专业教学标准之中,同时对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提出规范性要求。

(二)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基础建设,提高高职专业教学标准的科学性

国家职业标准是制订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工作基础。国家职业标准是由实际工作专家通过职业活动和工作任务分析,按照层级确定不同的职业岗位(工种),进而研究确定每一个特定职业岗位的职业功能和工作内容,并制订完成相应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而作为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标准,首先也需要确定该专业的职业面向以及相应的职业能力要求。国家职业标准核心内容的“工作要求”部分恰恰满足了这方面的要求,成为制订专业教学标准不可或缺的基本依据。然而现有国家职业标准体系的完整性和标准的更新速度都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必须从国家层面协调教育主管部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关系,加快国家职业标准体系建设,为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构建高职专业教学标准需要有坚实的职业教育理论基础。在制订高职专业教学标准过程中既需要坚持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教育发展观,也需要运用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解决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何构建高职课程体系就是制订专业教学标准中必须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至今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框架还莫衷一是,包括职业教育课程的类别划分、模块划分、学分划分等都没有一个较为权威的说法,这也是造成目前高职专业教学标准中课程体系相对问题较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需要职业教育专家和实际工作者加强理论研究,并依据现有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达成一定共识,改变现有高职课程体系的混沌状况。

高中体育课程标准篇7

>>关于医学类高职院校课程标准若干问题的思考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实例研究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体育校本课程评价的研究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若干思考高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现状述评探讨工作过程导向下的高职校本课程的开发关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性思考关于中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关于开发中职体育校本课程的几点思考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关于开设古典诵读校本课程的思考新课改情境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关于高职《环境监测》课程标准编制的思考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校本课程建设研究对校本课程开发中若干问题的思考对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对体育校本课程的思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思考关于构建电工基础课程标准的思考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的思考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丁继安,吴建设.高职院校实施校本课程标准若干问题的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3,(5).

[3]周川.简明高等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2006:119.

[4]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115.

[6]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4,21.

高中体育课程标准篇8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质量标准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16号)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等产业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这一阐述充分表明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性与培养人才层次的高级性。任何教育类型或教育层次的培养目标都是通过课程体系来实现的,课程体系构建如何直接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因此,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达成高职教育的人才质量标准,重组课程体系已成为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

从目前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来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标准与质量管理一般停留在对教学过程、教学秩序等方面。重点是对教师的教学环节的过程监控.并没有从教学质量的源头“课程”上来实施监控。制约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是课程.而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大多是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主的自主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自主权主要是掌握在高职院校自己手里.课程开发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的高低。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标准与质量管理的研究应该落到对课程质量标准与质量管理的监控上.因为课程不仅把各教学内容和进程变成整个便于教学的体系.而且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一个蓝图.

一、科学的课程质量观对高职院校质量标准的导向作用

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进程.课程作为教育进程包含了教学过程,课程的属性和类型是多方面的.包含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根据大课程论的概念,课程通常叫做课程系统或课程工程.它由前期研究、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几个阶段或部分组成。其中的课程实施即教学。因此教学是课程系统的一个部分或一个环节至在一些欧美课程文件来看,课程几乎囊括了教育的所有问题.课程即教育,教育即课程网但是纵观我国大众化教育阶段的高职教育质量下降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人才培养目标模糊。本科压缩型痕迹突出;二是特色不鲜明,人才质量不高,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严重没有从职业岗位分析去开发课程与教学:三是传统教学模式占据主导地位,专业设置极力模仿本科院校。嗍从这些问题来看大多都是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及课程模式等的问题。

根据高职教育质量问题的分析和高职教育质量标准,我们可以看出,高校扩招后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方面存在很大不足,但最关键的是课程建设与课程开发都滞后于现代经济的发展高职教育质量标准一方面由学校本身的教育质量。如教学风格、教师素质、教学管理以及教学资料占有和使用等体现.另一方面是由学生通过接受完成高职教育后所能达到的知识及能力的提升状况来体现.由于课程是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因此,高职教育质量问题最根本的解决就落到了课程质量的建设上来.高职教育质量标准的构建最核心的要素是课程质量.我们要从课程的视角来确立高职教育的质量标准

二、基于课程质量观的高职教育质量标准的确立

基于课程质量观的高职教育质量标准首先要落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来.说到底就是一个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从课程的角度来确定高职教育质量标准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从课程开发上确立高职教育质量标准

从世界范围看.当今各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主要有两种.即知识本位的课程模式和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知识本位的课程以传授职业知识为中心.能力本位的课程以培养从业能力为中心.总体而言.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属于知识本位型教育领域与职业领域有着不同的运行逻辑.而职业教育课程是连接这两个不同领域的中心环节.不同的职教课程模式.其开发有着不同的逻辑起点.也有不同的开发方法.从理论上来讲.高职教育课程的开发应该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高职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把职业岗位(群)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从职业世界向学科内部辐射.从事职教课程开发的人员应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来自于行业或企业界的代表而参与我国职教课程开发的主要是来自于教育界的专家和学者。来自企业界的代表人士很少。这种现状使我国的职教课程不重实践,不重应用。职教课程很难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及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必须从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上人手.真正从职业领域人手.由半数以上企业界人士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二)从课程实施与课程内容上确立高职教育质量标准

从高职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高职教育发展历史短.课程设置或课程目标与价值取向上.都有很深的普通高等教育的烙印.现行的职业教育更多的是注重陈述性知识的传授,而忽视程序性知识与职业领域的互通性。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制定的理论依据应该是技术知识论.技术知识与科学知识是两种密切联系而又不尽相同的知识体系,它们各有自己的性质、任务、内容、方法、研究过程和评价标准.高职教育质量标准应该以某种特定的社会职业为背景.围绕该职业所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进行教学.以培养某一职业领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种职业性导向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高职教育课程实施与课程内容选择具有很强的职业教育特色

(三)从课程培养目标上确立高职教育质量标准

从高职教育人才定位上我们可以看出.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为生产第一线和工作现场服务的,承担将设计、规划等转换为现实产品或其他物质形式.以及生产具体物质产品的技术、管理和智能操作人才”。因此.我们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实施过程中始终是围绕着一线服务人才的培养目标来实施课程教学。确立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观.坚持以职业性为导向.以技术知识获得与否作为评价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标准。因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首先要了解社会与经济的需要.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规划、产业结构调整所引起的劳动生产结构的变化.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些都会导致新的职业的产生。劳动力市场的人才结构需求的变化.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制定的依据.而这一切都应该从课程内容上来体现。其次课程培养目标也要从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格.课程内容的整合。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

1987年《高等教育:面临挑战》的白皮书分析了英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除了英国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入学率的低下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外.该白皮书还认为大量具有先进知识和高级技能的劳动力是经济发展成功的关键。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不仅要接受学术的、专业的和职业的教育.他们在毕业时,还要具有有助于复兴经济所需的能力、技能、态度和价值。而这些都是与企业有关的.它们中的很多要在真实的经济背景中才能获得。因此.课程培养目标必须与当前的经济背景联系紧密.培养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高级技能型的人才。

三、基于课程质量观的高职教育质量标准的构建

(一)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制定的方法

1.任务分析法。就是找出和验证特定岗位工作人员所执行的任务,对职业的工作任务、职责范围、知识技能要求、工具设备材料和条件与环境等几方面的分析和界定。从而确定承担该项任务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根据岗位要求设计、确立职业教育所需培养的人才规格。任务分析法主要有文献分析法、设计职业表调查法、抽样调查法、管理职业调查法、数据分析法、观察法、交流法等形式。

2.功能分析法。就是工作角色定位。把职业能力的非技术层面的要求考虑进去.使工作角色能真正体现特定职业情景中知识、技能、态度及价值观的整合。这种方法是从职业最顶层进行设计。逐级设计中小目标。根据达成各级目标所需的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能力和态度的要求.确立职业标准的内容。

3.依据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的理念重构课程体系法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在研究了从业人员的能力与国际上发达国家(如英国等)的职业标准后,提出了分层化的国家职业标准。从三个层次上对人的职业能力进行了分类,即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定能力。阎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体系由职业特定技能标准、行业通用技能标准、跨行业技能标准和核心技能标准组成。借鉴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的理念.将综合职业能力分层化,对应的行业通用技能、跨行业技能、核心技能都必须以职业特定技能为依托本院根据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着眼于学生未来的整个职业生涯.构建四层次一体化的职业能力框架、精心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并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

(二)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制定的过程

高职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主要是经过以下几个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职业、工作任务及能力分析:课程质量标准方案的设计、对设计方案的分析与评价。各个阶段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如课程质量标准方案的设计与确立过程也是一个反复论证过程.因此.高职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过程.也是各个阶段的反复论证过程。

高职教育质量标准的确定为高职教育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基础,质量标准的制定为课程的设计提供了指南.课程又是质量标准的具体化。因此。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人才质量标准.就应有相应的课程模式。高职教育课程具有明显的应用性特征.表现为课程内容紧密联系职业实践,所传授的技能和知识能在生产、服务或管理工作的第一线直接应用。

(三)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保障体系

1.课程质量监控组织体系课程质量监控组织体系是教学质量管理目标和运行机制中的一部分.它具有行政事务管理组织与学术管理组织的属性.主要是从教学的源头——课程上进行管理,具体是从课程开发、课程设置、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管理上着手进行。行政事务管理组织属性是由系部教研室、教务处、督导室等部门彼此分工合作,学术管理组织属性是由专业建设委员会、课程建设委员会以及教材建设委员会等组成

2.课程质量监控制度体系。实现课程质量目标.必须建设和制定一套完整、科学、严密的规章制度,以明确各系统职能、规范工作程序,做到有章可循,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并形成自我完善、优化的建设机制,使学校的课程质量监控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高中体育课程标准篇9

特殊教育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有特殊教育的思想,但是课程没有分类,谈不上有体育课程,更谈不上有体育课程标准,而这种思想正是体育课程和体育课程标准的萌芽。在我国古代尧舜禹时期,《尚书•禹典》就记载了残疾人开始参与部落文化教育活动的现象。在周代,残疾人的教育已不是一种盲目的实践,而是开始形成了最初的特殊教育思想萌芽,进而影响到儒家“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思想。近代以来,外国传教士威廉•穆恩(williammoon)于1874年在北京创立的瞽叟通文馆在中国特殊教育史上堪称是划时代的事件,自此,具有近代范式的中国特殊教育学校得以出现。由于种种原因旧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极其缓慢,远远落后于同时期经济发达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残疾人的教育与劳动得到人民政府的关怀,人民政府通过立法的形式规定和规范了我国特殊教育的兴办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都有专门的关于特殊教育的立法条款,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1994年,国务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残疾人教育的专项行政法规,它标志着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0年,原国家教委出版了包括体育课程在内全日制智力落后学校七门课程的课程大纲(征求意见稿);2007-02-02我国颁布实施了《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该方案具体分为《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和《启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3类学校都设计有《体育与健康》课程;此外,也有康复类课程,低年级(1~2年级)开设综合康复,中年级(3~4年级)开设《定向行走》,高年级(5~6年级)开设社会适应。时至今日,随着体育课程标准的出台实施,原有体育课程大纲已经退出,但这些方案依然是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在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中,课程标准的变迁反映了我们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的认知程度。

2建构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意义

2.1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是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的指导依据和标杆

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依据和标准,需要在课程性质、基本理念、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等方面为课程的实施给出清晰界定和明确指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是特殊儿童,体育课程更多承担的是康复、治疗功效,该课程性质到底该如何界定?课程标准的制订该遵循什么样的指导思想、贯彻什么样的基本理念?同时,特殊儿童又分为残疾儿童、问题儿童和超常儿童,每一类特殊儿童在体育课程中该如何指导?需要学生达到什么样的发展程度?体育课程该如何实施?这些问题的答案不能用普通学校的课程标准来代替和指导。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可以为该类学校体育课程进行清晰而准确的定位,可以针对特殊儿童身心特点制定学习目标和考核标准,从而为特殊学校体育课程的开展实施提供纲领性指导。

2.2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是我国教育公平、民主化的标志

教育公平、民主是当前我国乃至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教育公平、民主一方面是指所有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另一方面是指教育过程要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儿童有接受适宜体育教育的权利,目前用普通的体育课程标准来指导他们的体育教育,虽然他们享受到了体育教育,但却是与他们发展的实际状况不相适应的,因此也是不民主的体现。唯有构建出与他们身心特点、技能以及体能相适应的体育课程标准,他们的体育教育过程才能是公平的、民主的。

2.3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是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管理、评估的标尺

学校体育课程的开展实施是有目标、有要求的,课程实施效果如何?我们需要有合适的标尺来衡量。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本质是满足特殊需要学生身体的矫治、康复和发展的体育。特殊学校体育课程标准是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体育课程学习完以后所要达到的发展状态,这些状态是用量化指标来展开的,是设计课程、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估的重要标准。有了这些标准,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工作者就有了目标,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在进行考核、管理、评估时,就有了可操作的标尺,能够有据可依。

3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构建设想

3.1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应具备的特点

3.1.1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应具有针对性

特殊儿童在身体、心智等方面与普通学生有一定的区别,他们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和个体差异性等特点。在设计特殊教育体育课程标准时:首先要紧扣特殊儿童的普遍特征和规律,针对他们肌体的发育情况和体质的强弱情况来制定课标有关内容;其次,特殊教育群体涉及残疾儿童、问题儿童和超常儿童3大类,每一类特殊儿童在身体形态、身心特征、运动基础方面又有别于其他类别的特殊儿童,对应类别的体育课程在发展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评估方法方面必须完全贴合该类学生特点和需求。所以,针对性强应该是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非常显著的特征之一。

3.1.2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应具有整体性

和普通学校相比较而言,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的服务教育对象分类繁多、特征各异。首先,特殊儿童包括了残疾儿童、问题儿童和超常儿童3大类,其次,每一类特殊儿童又分为更细致的类别。例如:残疾学生包括了肢体障碍、智力障碍、听力障碍、视力障碍类型学生;问题学生则包括了情绪问题学生、行为问题学生和自闭症学生;超常学生又有资赋优异学生和专长学生等。在公平、民主的教育理念下,每一个特殊儿童都应有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因此,体育课程标准在设计时就要尽可能考虑、包容、关注到每一类特殊儿童,照顾到所有特殊儿童,使所有特殊儿童都得到发展和提高。

3.1.3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应具有时限性

与健全学生身心发展相比较,特殊教育学校抓紧特殊儿童发展的敏感期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因为特殊儿童之所以特殊就是因为他们发展过程中的某些能力的潜在可能已经受到了限制,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及时发现并抓住特殊儿童发展的敏感期,促进特殊儿童获得可期待的发展,无疑会对特殊儿童未来的生活和社会适应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应基于体育课程实施的基础之上以促进特殊儿童处于敏感期中潜在的能力获得尽可能的发展,把握特殊儿童发展的敏感期,紧抓特殊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的时效性,提升特殊儿童发展的最佳效果。例如:脑部神经系统损伤康复治疗的最佳时期在2.5~4岁之间,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体育课程康复智力发展的效果越来越差,超过17岁则智力康复的可能性会随之大大下降。在设计制定体育课程标准时,要充分考虑每一类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发展需求以及每一个学习领域(维度)的最佳发展时期,根据最佳发展时期来制定适宜的水平发展目标和具体教育内容。

3.1.4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应具有系统性

特殊教育体育课程标准的系统性有两重解读。第一,从课程理论角度来讲,课程包含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要素,规范、完整的课程标准应涉及课程的每一个要素,应包含课程对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基本维度。特殊教育体育课程标准首先要清晰、全面、准确的界定出课程性质和对象;然后要针对各类特殊学生制定出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这是制定课程标准的前提;其次,课程内容是符合课程目标要求的经验体系,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课程实施是课程的具体执行过程,即具体的教学行为;课程评价是特殊学校体育课程实施后与课程标准的契合度。特殊教育体育课程标准本身是课程对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因素组合起来的有机整体,具有系统性的特点,任何一个维度的缺失都会导致课程标准不完整,无法发挥预期的作用和功效。第二,从课程的运作过程来看,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应该是一个由体育课程方案设计标准、学科课程标准、活动课程标准、教材设计与编写标准、课程实施标准、课程质量管理标准、课程标准的评价标准构成的课程标准体系。

3.2对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建构的建议

3.2.1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要以特殊儿童教育发展的程度为前提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尚不均衡,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的学生以残疾儿童为主,包括视力障碍儿童、听力障碍儿童、语言障碍儿童、智力障碍儿童、病弱和发育迟缓儿童、自闭症儿童等,针对残疾学生的教育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和理论,师资、内容和方法较为完善;而针对于问题学生和超常学生的教育经验和理论还比较少,教育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我们要充分考虑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这种不均衡性,要根据特殊教育发展的程度、切合实际的制定、设计特殊教育体育课程标准,针对不同发展类型不同程度的儿童,要有不同的体育课程标准来引导,为制定个别化体育课程方案提供依据。

3.2.2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应设立适应、矫正和发展3个维度的标准

适应性体育标准是在对传统体育活动修改的基础上,能够使残疾人有机会成功、自信地参与体育程度的指标描述。对于特殊儿童而言,首先是非限制性,多样性的,高度个性化的体育活动,内容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包括了各类游戏、运动和律动,其目的在于使特殊儿童通过运动参与,改善其与环境、与人的融合度,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实施的途径不仅仅局限于体育课堂,而是要通过学校、社区和家庭共同完成。矫正体育标准也称之为治疗性体育教育标准,主要涉及身体姿态功能性缺陷和身体机能缺陷的康复的指标描述。在身体残疾的学生中,为了弥补身体的功能性缺陷,诸如扁平足、X型腿、o形腿需要采取的专门方式和基于矫正需要的锻炼标准,对于情绪异常和行为异常的问题学生,则需制定出疏导情绪和引导行为的体育标准。发展性体育标准是通过动力性体育训练计划提高特殊儿童能力的体育,使之达到一定的水平或是接近正常学生的水平标准。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进行安排,因材施教。它在整体教育价值观取向下,关注特殊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精神文化的平衡,遵循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实际和需要,结合了医学、康复、运动、健康和体育的理念、目的在于培养特殊儿童健康的生活方式。

3.2.3建议分阶段、阶梯式的制定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

从普通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修订来看,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必将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发展过程,需要经历调研、论证、制定、实施、修订等多个阶段,从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资源和发展现状来看,每一个阶段都会很艰辛。建议教育主管部门采用分阶段、阶梯式的思路来制定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先从一类残疾学生体育领域入手,逐渐向问题学生和超常学生延伸;先制定发展性体育课程标准,然后逐渐扩展到矫正性体育标准和适应性体育标准。每一类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都要经过规范、严格的程序和阶段,从而保证课程标准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操作性。

4结语

特殊学校体育课程标准是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体育课程学习完成以后所要达到的发展状态和表达指标,是评价课程设计的依据,它影响着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的内容组织、实施和评价,也决定着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坚持不懈地探讨我国特殊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改和完善,是未来学校体育学发展的重要内容。

作者:王轶喆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甄志平,毛振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指标体系结构与嬗变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2):1-9.

[2]林姝君.全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现状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6.

[3]盛永进.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研制刍议[J].中国特殊教育,2015(7):76-79.

[4]柯森.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及其实施研究:一种基于问题的比较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5]何玉海,王传金.论课程标准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5(12):89-98.

[6]王妮妮.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体系的建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7]王淑英.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8]赵斌,马小卫,陈万东.中国特殊教育的嬗变:从特殊教育到特殊教育与康复[J].绥化学院学报,2016,36(1):1-4.

高中体育课程标准篇10

关键词:韩国;高中;地理(社会);课程标准;变迁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129-02

韩国光复后60余年间的高中地理(社会)教育一共出台了教学要目地理指导,第一次至第七次地理课程标准,2007年、2009年、2011年对第七次地理课程标准的三次修订,共出台八次新课程标准和三次修订。韩国光复后高中地理课程(社会)包含在社会课程中,分为“历史、地理、一般社会”三个领域。于2007年第一次修订了1997年12月30日制定的第七次社会课课程标准,历史被独立的剥离出来,一般社会和地理领域合并成为“社会”科目。于2011年8月9日第三次修订了第七次社会课课程标准,调整了共同教育课程和选择教育课程时间范围。以教学要目地理指导时期至2011年修订的高中地理(社会)课程标准发展历程来考察韩国高中地理(社会)课程标准的背景、课程类型、课程形态、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的变迁。

一、韩国高中地理(社会)课程标准的变迁

1.韩国高中地理(社会)课程标准背景的变迁。韩国光复后至20世纪末,每一次新的课程标准出台都是在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发生变化以及学生的身心特征的影响下所改变的,特别是受国内政治事件的影响,自教学要目地理指导时期至第五次地理(社会)课程标准深受各时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第六次地理(社会)课程标准受国际的政治、经济、科技的影响;进入21世纪的课程标准主要受韩国教育制度、经济、学生要求的影响。韩国教学要目地理指导时期至第五次地理(社会)课程标准深受各时期的历史事件影响;世界冷战结束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与世界经济的影响,迎来的高度产业化与信息化,相继提出了第六次、第七次的高中地理(社会)课程标准;随着韩国经济的发展,环境、社会焦点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问题的解决要纳入到社会教育课程中,从而对第七次的高中地理(社会)课程标准进行了2007年、2009年、2011年的三次修订,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变化,培养全球性的创意人才。

2.韩国高中地理(社会)课程标准中课程类型的变迁。韩国自教学要目地理指导时期至2011年修订的第七次高中地理(社会)课程标准,对于课程类型的变迁,第四次高中地理(社会)课程标准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之前分别为学科中心课程形态、经验中心或者生活中心课程类型、学问中心课程类型,第四次韩国高中地理(社会)课程标准及之后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的课程类型,与世界的课程改革步伐一致,体现出较为先进的课程类型。第四次及之后出台的高中地理(社会)课程标准,分别提出精选学习内容和水平的适度化、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合理的决策管理能力、力求学生健全的人性发展,尊重各种能力和特长,培养创造能力等。一方面要求保持学科内容的学术性,另一方面要求对所有学生均富有魅力,即突出学科的学术体系又体现出人类的价值与个人的价值,不断向学生中心的人本主义课程类型转变。

3.韩国高中地理(社会)课程标准中课程形态的变迁。韩国高中地理(社会)课程形态经历了由必修和选修至共同基本教育和选修的变化,其中必修以第四次、第七次高中地理(社会)课程标准为转折点,课程形态由必修―共同必修课―共同基本教育转变;选修以第七次及2007年修订的高中地理(社会)课程标准为转折点,课程形态由选修―一般选修和深化选修―选修的转变。2011年修订的第七次课程标准中规定,高中1~3年级所有课程全部列为选择性教育课程,地理也不例外。

4.韩国高中地理(社会)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的变迁。韩国自教学要目地理指导时期至2011年修订的第七次高中地理(社会)课程标准体现出的地理课程内容结构变迁总体为: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人文、区域地理并行―区域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并行,其中区域地理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韩国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变迁发展比较复杂,从中也充分体现了课程内容与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的因素息息相关。

5.韩国高中地理(社会)课程标准目标内容的变迁。韩国高中地理(社会)课程标准每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课程目标内容,其地理观念上由注重人地关系至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升;提出能力的变化更为突出,由地理观察、判断、思考能力、利用地图、统计等资料分析地理现象的认知能力提升至对国际和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情感、态度的能力。目标反映出地理课程要适应于韩国社会发展的需求,目标向学生本位变迁。

二、韩国高中地理(社会)课程标准的变迁对我国高中地理课程的启示

1.通过韩国高中地理(社会)课程标准背景紧随时代的脉搏而变迁,认识到我国的地理课程标准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地理科学的不断发展而及时调整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变化,立足本国,放眼世界,培养全球性的、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2.韩国高中地理(社会)课程标准发展历程中,课程类型是与世界课程改革步伐一致,从第四次及之后出台的高中地理(社会)课程标准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先进的课程类型。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应力求尊重学生的人格,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能力,设置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本主义课程类型。

3.韩国高中地理(社会)课程选修的尺度增大,以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需求。我国高中地理课程中应落实好现有的选修教学内容,逐步增加学生的选修尺度,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与发展,以满足社会不同人才的需求。

4.韩国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结构变迁为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并行,其中区域地理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体现出韩国高中地理社会综合性课程的特色,凸显区域性的地理学科的特点。我国高中地理课程包括自然、人文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其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只有借助区域地理才能凸显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具体运用及其价值体现。在中学地理中,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土壤,因此要重视区域地理的教学,加强学生的活学活用。

5.韩国高中地理(社会)课程目标内容与我国的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内容相似,都是以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内容的,以能力立意为主。我国高中地理目标内容应加大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参与国际发展、未来社会发展的积极态度与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朴正一.社会课地理课程标准的变迁研究[J].地理学和地理教育,1979,(9):332-353.

[2]全林京.第七次课程标准高等学校韩国地理教科书分析[D].梨花女子大学校教育大学院硕士论文,2001.

[3]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标准解说-社会[S].大韩教科书股份公司,2001.

[4]教育科学技术部.高等学校课程标准解说――社会[S].教育科学技术部发行,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