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术知识点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7:32

音乐美术知识点总结篇1

【关键词】音乐教育;质量;教育管理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日新月异,对于具有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强,但是作为素质教育有效途径之一的音乐教育现状与社会需求现状不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根据高等学校音乐教育的特点,遵循广泛性原则、点与面相结合的原则、目的适切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等原则,将为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工作的管理问题提供有益的指导。

一、转变观念,确立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位置

高等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发现、探究和自觉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要重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一个可供学生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达到知识、能力和品德的协调发展。高校音乐教育处于艺术和教育的交缘领域,既有艺术的属性,又有科学的内涵;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个学科,这就要求高校音乐教育不但要了解音乐学科的新成果、新问题,还要掌握相关学科的文化知识。音乐教育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坚持走以质量和特色为主的发展之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音乐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首先要确立以音乐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的理念。音乐的本质是科学的,音乐的内容是哲学的,音乐的表现手法是艺术的,音乐的功能是教育的。音乐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艺术,对提高人们的素质具有潜在的教育价值。当前,许多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因为其知识结构不合理,自身人文知识的缺乏制约了他们的全面教育能力,在技术领域有深度但没有广度,以培养所谓的“演奏家”或“演唱家”为其教育目的,这与当前音乐教育的总体目标是相悖的,造成在培养目标上的不明确。

其次要彰显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科学的认识和借助艺术的认识”。学校音乐教育不仅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客观世界,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并且可以以乐促智,让他们的智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诸如思维、想象、情感体验、审美。

二、树立全新的音乐教育管理理念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是学生体验、建构知识能力和品格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因此,音乐教育管理工作必须树立新的音乐教育管理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全方位的音乐素质培养。首先要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教学理念。音乐教学的技能课和理论课都应该树立音乐的美学意识,注重音乐的美学属性,突出音乐艺术的审美功能,克服“重技轻艺”的不良倾向。把声乐和钢琴等技能课变成艺术美的表现和创造的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修养。其次要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课程体系,重视“母语”文化教育。一贯制的这种音乐教育模式存在严重地忽视中国音乐:本土音乐教育的弊端。音乐教育中的对“母语”文化的重视,对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大有裨益。其三要实施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已成为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任何音乐教育体系都应接受由多种文化形成的音乐世界的存在事实,以及对其学习和理解的价值,并把这一观念作为音乐教育的新起点。建设以多元文化价值观为基础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亦将成为必然。其四要重新认识音乐实践课程的重要性。音乐教育工作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事业,这就要求从事这项事业的人善于将音乐理论顺利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从教育的角度而言,主体性创造发展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目的:只有人的主体意识得到唤醒和培养,人才能以积极的态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力量,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整体的发展。

总之,教育本身承载的是一个国家民族素质的提高,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继承与发展。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的发展和进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音乐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探索音乐教育过程中的方法和途径,为培养和造就21世纪的人才做出不懈的努力。

音乐美术知识点总结篇2

关于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自1999年以来处于发展阶段,相关的文献研究也举起而上,据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网络资源的数据显示,有涉猎“艺术教育”、“公共艺术课程”这样关键词的文章过万篇,可见,对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处于上升阶段。基于从艺术修养、艺术修养教育以及音乐课程三者的关系出发,带着对音乐课程的教学疑惑,通过对近五年关于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研究现状的分析,得到了一些启示,大致涉猎有这样几个层面的内容:

1.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笔者选取几位学者的实际案例调研分析,在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中反映出了以下问题:孟展《从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艺术教育课程现状透析河南普通高职高专院校公共音乐教育》,文中提到:高职高专公共音乐课程普遍的两种授课模式,一是过于专业的教学;二是音像资料堆积的欣赏。在公共音乐课程体制从存在不完善的情况,例如课程开设单一、没有固定教材、授课内容随意、缺乏标准的指导性纲要。曾姝《高校公共音乐课探究》,通过数据调研得出:目前我国高校尚有56%-57%的学校未开设公共音乐课程。授课多按照普通本科院校和师范音乐专业的教材和教学内容上课,授课形式基本是先声乐后器乐、先国内后国外、先小型后大型曲目。同时,高校音乐课程评价体系的缺乏,没有评价标准可依,无法判断是否符合音乐教育规律,导致授课随意,教学模式的单一,只重视技能知识的学习,造成了美育的缺失。裴洪胜《素质教育视阈下高校的艺术教育研究》提到:部分高校只重视专业建设与发展,忽视了艺术教育的作用,在课程设置上得不到领导老师的重视,设置内容随意,在学校培养方案的设计中没有恰当加入艺术教育的份额。王玲莉《湖南高校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研究》一文认为:音乐教师本身对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认识不足,在音乐教学方式上缺乏创新理念和意识,采用原始的直接传授音乐知识这种灌输性质的授课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高衡《浅谈高校综合艺术修养》提到:教学内容不应该单纯的讲解音乐知识。

2.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改革建议

孟展提出要进一步确立公共音乐教育在高校中应有的地位,同时,完善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分别在大一、大二、大三开设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兴趣培养课程,以达到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培养了审美情趣,提高了学生艺术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目的。曾姝提出改革公共音乐课程教学模式,要有创新,改变填鸭式教学,并结合各自专业的授课模式。以学生为主,老师为次,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适当融入通俗音乐,建立科学的音乐教育评价标准。裴洪胜提出应重视团委与学生会的作用,多开展校园艺术节,增加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使学生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胥佳《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学探析》认为:要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树立全面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及方法,发掘学生的音乐智能;充分发挥教育技术优势,对学生进行多元式教学;加强教材建设,构建特色教材。3.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硬件、软件问题在教学当中,除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还有一些相关性的硬件与软件问题,如音乐师资队伍与教学设施的缺乏,科学的管理体制,学生自身素质与岗位需求不协调,学生音乐常识欠缺、音乐素质普遍偏低等。这些问题不是单一性,而是相互映射的。

二、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思考

基于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的现状分析,要充分体现艺术修养的作用,是进一步吸纳公共音乐课程的改革建议?还是有所创新的加入新的教学内容、方法?笔者认为,只借鉴音乐欣赏作为载体还是有些单一,还应涉及美育的问题。美育(aestheticeducation),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寓教于乐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特点。美育的愉悦性,就是要使人在情感上感到自由、舒畅,既能给人以快乐,又能给人以教育,有吸引力。其任务在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培养创造美的能力。这便与本文一开始提到彭先生认为的艺术修养内涵不谋而合。美育成为了提高人们艺术修养、审美修养、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看来,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是必须要涉及美育的问题。音乐欣赏(musicappreciation)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如阅读分析乐谱和介绍有关背景材料等来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音乐欣赏是对鉴赏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就必然离不开对音乐各个门类基本知识、规律、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和对优秀作品的艺术鉴赏实践操作,涉及音乐美学、音乐技术理论、音乐史、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等方面。提高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就是提高鉴赏力,美育和音乐欣赏在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方面都具有特别的意义和作用。如果说美育作为理论的意识形态带给学生一种感性认知,那么音乐欣赏完成了美育的理性认知,让学生以实际的感性进入美的体验。通过具体的音乐欣赏,完成审美活动,反映美育的寓教于乐的特点,体现艺术修养教育的作用,达到提高艺术修养的目的。在实际音乐教学中,如何将美育、音乐欣赏溶于其中而得以实现?笔者认为,应该基于当下音乐欣赏课程的研究现状,吸取可借鉴理论,并结合美育思想,形成比较规范的教学标准。具体可以从以下层面进行:1.美育理论与音乐概论:美育理论涉及美育的性质、意义,美的内容与形式,审美意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内容,是传递给学生对于美的理性认知。音乐概论完成对于音乐基本理论的概述,是让学生对林林总总的音乐世界一个整体的把握。2.音乐门类的有效结合:可以从传统音乐、新兴音乐、与各专业结合的音乐、地方音乐四个层面出发,让学生了解到音乐的种类,欣赏经典的音乐作品,认识与自身专业有关系的音乐。3.以音乐历史发展作为线索,讲述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精神,体现音乐与文化历史的关系,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基础性知识。4.音乐资源的利用:利用音乐讲座、选修课的形式,将网络资源、历史文献等信息传递给学生,增长见识,体现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是现代教学手段的充分体现。5.音乐操作体验: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合唱、乐器演奏的艺术团体中,亲身体验,不仅使学生了解到音乐技术理论,包括乐理、和声、复调、曲式、配器,也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好证明,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艺术细胞。

三、结语

音乐美术知识点总结篇3

关键词:音乐审美;能力;素质教育

音乐是听觉艺术,优美的旋律、声音,激动人心的节奏,给人以震撼、启示。让人获得美的享受。而音乐欣赏教学正是用音符与节奏,作用于学生的思想感情,通过对音乐美的感受去激发美好的情感,并对道德情操进行潜移默化的改造。

一、音乐艺术美育的基本原则

1.德、智、体、美等诸育统一的原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先,全面育人,正确认识德、智、体、美诸育的关系是基础,正确处理德、智、体、美诸育的关系是关键。因为德、智、体、美是全面育人的核心内容。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2.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理论和实践是描述人类社会活动特征的一对基本范畴。人类从事任何活动,必然包括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理性的、动脑的方面。也必然包括具体的、归纳的、行动的、感性的、动手的方面。正如上和下、左和右、正和反一样,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缺一不可。

3.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我们知道,音乐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活动,总是离不开认识活动的,情感的每一次净化都需要认识活动参与。

4.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即要在实施音乐美育的过程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二者由矛盾达到统一的原则。

二、情感深厚的意蕴思考

音乐的情感艺术,是以人的情感为起点、为高潮又总是以人的感情为过程、为归宿的,自始至终在表意、言志和传情。同时情感又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心理反应,能唤起人直接的生理性表现,如喜、怒、哀、乐等。音乐欣赏教学所用音乐作品无一不是源于作者的情绪、情感、思想、意识或他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与体验,以及对人曲的态度、感触和醒悟。即使那些无标题的纯器乐曲,虽以无概念性的词语直抒胸臆,但究其内容本体都是作曲家心情的流露、情感的袒现以及对人生、世态变化的真实而生动的写照与再现。所以。音乐欣赏教学的情感性决定人文特质和人文精神,具有一定的人文感化特点和艺术感化的作用。

三、创新意识的培养思考

音乐欣赏教学是一项带有创造性的教学。这一教学不是教授技能技巧,不是为了造就一个钢琴家、演奏家或歌唱家,而是借用音乐的具体教学方式让学生去欣赏一首乐曲、一首歌曲;让学生喜欢音乐,热爱音乐;让音乐所展现的内在美去感染学生;让学生的性情爱好,高尚的人格素质和审美的创新情趣在音乐欣赏的愉悦中形成、净化和升华。音乐欣赏是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任何优秀音乐作品都应尽情地多听,使欣赏者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可能突发灵感,迸发出创新意识的火花。

四、欣赏能力的形成思考

1.多听音乐是增强欣赏能力的关键。开始欣赏音乐觉得音乐好听,这是对音乐有了粗浅的认识,属于一种朦胧的感受,如果再继续听下去,就能逐渐地感受到音乐的变化与特点。

2.音乐知识的学习是形成好的欣赏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音乐知识的学习是让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更加丰富,与作曲家更为接近。

3.文化修养是音乐欣赏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音乐欣赏能力所达到的水平。

五、中职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实施内容

1.加强审美感知力的培养

敏锐的感知力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感情的重要手段,因为对内在感情的体验、认识和积累,往往是通过感官对外部自然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把握完成的。对音乐敏锐的感知力,不是闭上眼睛就能冥思苦想出来的,而是在同外部音乐艺术的相互作用和交往中形成的。

2.加强审美想象力的培养

音乐运动的形态,人类的情感动态。要转化为音响动态结构,并予以创造性地表现与把握,就必须凭借想象力。想象,从本质上说,就是把通过感知把握的完形或是大脑中储存的现成图式加以改造、组合、提炼,重铸成全新的意象的过程。

3.加强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音乐审美理解力是人们在音乐感受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认识和评价的能力。

我们在音乐实践中,必须尽可能地以审美的态度和以审美为目的来进行音乐知识和技能教学,在音乐审美中提高音乐知识和技能,再反过来为音乐审美服务,只有紧紧抓住音乐本体,并以此为辐射点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学生获得的才是正确的感受美的因素、感受美的要素,也会才使我们的审美教育。成为一个完整的结构和整体,才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音乐美术知识点总结篇4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音乐教育问题与对策

 

在音乐教育面临机遇和挑战之时,我国于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这是我国音乐教育实行重大改革的序幕,在此后将是一场音乐教育“革命”。《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全面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突出了音乐艺术的审美价值,强调了音乐艺术在人的全面素质培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它的颁布与实施,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划时代的指导意义,对高师音乐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不能定位在小修小补上,要进行空前的“革命”。当然,这一“革命”的工程是十分艰巨的,不是靠简单地整合几门课程或改进一下教学手段所能奏效的,应引起教育管理、教育研究及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就现行的高师音乐教育而言,其培养的人才目标与《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之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针对这个问题,教育界要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和时间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予以实施。笔者通过对《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认真研读,就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谈几点相关的意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音乐教育价值的重新审视成了各国教育改革的亮点。1994美国颁布的《国家艺术教育标准》认为: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在发展个体直觉、推理、想象以及表达和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音乐艺术是人类文化的浓缩与人类文明的结晶,音乐艺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注入激情,没有音乐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经济力量,未来社会有赖于对生机勃勃的艺术社会的建设。前苏联音乐教育工作者对音乐教育的价值作了以下概括:“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真正道出了音乐教育的实质。而对于音乐课程目标的确立,许多国家都摒弃了以往把音乐知识技能作为音乐课程首要目标的做法,而是强调兴趣、爱好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大多数发达国家已放弃了对西方音乐的盲目推崇和对本民族音乐的固步自封,更加关注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同时,不同的音乐教学体系也在逐渐走向融合。以上思路无疑是今后音乐教学发展的基本方向。

顺应世界性的音乐教育改革,我国也启动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结我国新时期音乐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创造性的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一系列新的教学规范和要求,是一个具有纲领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在某些方面具有与国际音乐教育接轨的意义。《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从表面上看,似乎是针对基础音乐教育而言,但事实上高师音乐院校作为培养基础音乐教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的成效如何,却与高师音乐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有直接关系。所以在基础音乐教育进行改革的时候,高师音乐教育改革也必须相应地行动起来,而且要走在前面,去思考这样一个最基本问题: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基础音乐教育师资?本文以为合格的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应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相当的教学能力。这两方面或许是将来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必备的条件。而当前的高师音乐教育又是一种什么状况呢?从课程设置看,依照的仍然是20多年前

颁发的大纲,沿袭着专业音乐院校的一套教学模式,这很难培养出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和相当的教学能力的学生。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以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高师音乐教育在具体操作上培养目标不明确。当前,从事高师音乐教育的许多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自身人文知识的缺乏制约了他们的全面教育能力,在技术领域或许有深度但没有广度,他们以培养所谓的“演奏家”或“演唱家”为其教育目的,这与高师音乐教育的总体目标是相悖的。无数的事实已证明,仅有专业技术的人是难以走向艺术颠峰的。在高等音乐教育之中,我们知道,其专业学科的划分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的融合体。因此,向多学科的跨越式学习,是高师音乐教师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明确高师音乐教育目标的先决条件。只有具备这一条件的高等教育师资,才有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基础音乐教育师资,从而使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逐步迈向其真正意义的教育目标。

其二,高师音乐教育往往忽视了教育、心理学科课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常常忽视了教育学科课程,这些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从事教育行业的素质结构。有些在学校里的优秀学生,却很难胜任基础音乐教学任务,这或许并非他(她)的技术、知识水准不够,而是不知道该如何教书,这首先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的匮乏使然。所以,将来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必须要重视教育学、心理学科课程的建设。

其三,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滞后。在信息时代,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这样难以培养创造性人才。科技在教育中的应用,是教育史上的一次革命,极大地冲击了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体系。教师若能自如地对高科技信息技术加以利用,将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必然会提高教学质量。问题是,现今的许多高师音乐教师不能很好地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教学效果当然很难奏效。所以,要真正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就要充实高师音乐教师的高科技技术应用知识,要想尽一切办法补这一课。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为要保证《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顺利实施,高师音乐教育就要重识以下六点:

第一,要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教学理念。高师的技能课和理论课都应该树立音乐的美学意识,注重音乐的美学属性,突出音乐艺术的审美功能,克服“重技轻艺”的不良倾向。把声乐和钢琴等技能课变成艺术美的表现和创造的课程,使学生能具有良好的审美修养。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总是受—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支配。长期以来,高师音乐教学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教师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则是被灌输知识的对象,忽视了对他们能力的培养,突出表现在声乐、器乐等技巧课的教学中。这种课带有较强的“口传心授”性,老师有绝对的权威性,学生通常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老师怎么教,学生便怎么学。这种方式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的同时,也丧失了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美感意识。没有互动的高师音乐教育怎能培养出可以胜任《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合格基础音乐教育人才?

第二,要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课程体系,重视“母语”文化教育。近百年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居于“欧洲中心”一隅,已成不争的事实。我们近百年一贯制的这种音乐教育模式,严重地忽视中国音乐——本土音乐教育。然而,包括55个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内的多元一体之中华母语音乐文化,博大精深,底蕴丰厚,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所以,在有师资条件的高等艺术、师范院校,要尽可能早地将中国音乐理论课程体系构建起来。若条件不足,也可将此课程先列入专业选修课范畴,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从其它艺术学科的专业学科的构建经验看,大量的相关选修课程对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有重要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及创新能力影响极大。我们深信,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中的“母语”文化的重视,对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大有裨益。

第三,要放眼世界各民族,实施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已成为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总趋势。联合国于1996年4月在澳大利亚召开世界多元文化会议,讨论了世界多元文化的共存与发展问题。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则在制定的《世界各文化的音乐政策》中指出:“世界各文化的音乐,不论从个体还是从整体来看,都应该在广义的音乐教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任何音乐教育体系都应接受由多种文化形成的音乐世界的存在事实,以及对其学习和理解的价值,并把这一观念作为音乐教育的新起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呈现出两种态势:发达国家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继续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意识逐渐兴起。发达国家大都一致认为音乐教育必须融合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所规定的九大音乐学习领域中包括了“理解世界各类音乐”;长期采用传统英国音乐教育模式的澳大利亚,英国文化的主导地位也被多元文化所取代。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尼、马来西亚、南非和阿根廷等国,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就我国而言,建设以多元文化价值观为基础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亦将成为必然。我们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有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作为全民音乐素质教育的母机的高师音乐艺术院校,这种多元音乐文化的课程建设非常必要。

第四,要加强综合性课程建设,鼓励开设选修课程。从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经验分析,综合性课程建设将是高师音乐理论课程改革的趋势,它可弥补分科过细造成的缺憾。综合性课程的特点是大量交叉学科的横向综合,整个学科体系将更加完善成熟。在高师音乐理论教学中应合并《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和《中外音乐欣赏》课,肢解这三门课的结果是——学生对中外音乐历史发展及相关作品的理解与认识是零散的;合并《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初级和声》课,这对学生的整体知识结构之建设有益。另外,在作曲时《和声》、《复调》和《配器》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所以,所谓的作曲“四大件”也没必要那样细分,细化的结果是——学生什么都学不好,什么也不会用。要增设《音乐美学》和《音乐教育心理学》等,调整《民族民间音乐》课的教学内容:《音乐美学》对提高音乐理论水平、指导音乐实践等有重要作用;《音乐教育学》是介于教育学、心理学与音乐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从整体上阐明音乐教育与教育心理的理论和方法,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学科。在《民族民间音乐》中增加一些世界音乐的教学内容。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我们对相关国家、民族音乐之音响资料、文字资料收集得较少,世界民族音乐的教学至今仍然是高师音乐教学的不足之处。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范围的文化交流不断增多,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开设此课将不会太困难。

第五,要重新认识音乐实践课程的重要性。音乐教育工作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事业,这就要求从事这项事业的人善于将音乐理论顺利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就目前我们的高师音乐教育而言,“重技艺轻文化”的态势有增无减。就“技艺”来说,无论是偏重声乐还是器乐的学生,大都是入学后一首乐曲唱(弹)到底。走上社会之后,无法完成即兴伴奏和大众化的声乐作品的。所以,高师音乐教育只有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才能够培养出真正合格的、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的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因而,把《艺术实践》(包括实习)作为一门重要课程来对待,它适应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了艺术锻炼和教育实践的机会,提高了音乐教学能力和组织音乐活动的能力,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在专业学习上存在的不足,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

音乐美术知识点总结篇5

健康的声音、干净饱满、抒情潜力,艺术处理以健康的声音抒情,艺术功用在于表现,是人类表达过程中“抒发方式”的特化发展。所以,好的艺术必有不同凡响的抒发方式或一定抒发水平之上的精到的表现内容;而能紧密结合两者的艺术是最棒的,“其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的最好”。声乐亦在于表现,是人类表过程中“声音抒发方式”的特化发展。好的声音抒发与好的声乐作品结合为高水准的艺术品。在声乐艺术中,后者取决于作者,而前者则取决于声乐表现者、演唱者。

如何努力做一名合格的歌手,这里的小结是关于声乐歌手的,合格的声乐歌手必须具备两点:1、健康而具有抒情潜力的声音。2、对作品内容准确而有创造的抒发。即:以健康的声音抒情。

(一)健康而具有抒情潜力的声音乐器产生乐音,音乐表达需要又使人们不断的创新乐器,声音是音乐之本,更是它不断发展的动力。声乐的基础是声音——健康而具有抒情潜力的声音。纯净而饱满的声音是健康的声音。它们是通过良好有效的练习达到的。声乐,它的特点在于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真实的情感。那么如何才能够获得美好的声音和清晰的语言呢?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嗓音条件,但只有一副好的噪子是不够的,“玉不琢不成器”,良好的嗓音还必须经过严格科学的训练,刻苦勤奋的练习,在相当一段练习时间之后,才可能获得美好的声音。声乐是通过经典的嗓音和丰富的情感来表达作品的一种艺术形式。干净——即没有杂音。即使一个好的演唱家,当他身体即便是处于微弱的不适有时也会影响声音的质量。对初学者来说,应在追求声音完美的前提下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步认识和愈加贴近地感知声音的纯净。就经验来说,它需要随着学习技巧能力的逐步提升来一点一点的感知。每当我们的声音有了某些进步后,总结中都会发现,练习过程中它们无一例外的结合了以下几点:

1、每次练声树立一个目的,谨慎、小心通过练声结合以往经验尝试各种方法来试探着靠近这些目的。

2、上课时与老师交流,听取意见,积极通过专业老师那远比自己富有经验而敏锐得多的耳朵来听辩自己的声音,并进行调整与固定。

3、进阶过程中,“正确”是相对的,阶段性的(学无止境,比原来进步,则我们对进步者说这是“正确”的;但当学习进步到一定阶段,当原来进步得到的现在却相对阻碍了整体进步时,我们又称之“错误”)。饱满指歌手良好的歌唱状态。良好的歌唱状态是什么,众说纷纭,但都是一些最基本问题结合各自的认识。根据自己的体会总结,从张嘴到一次发声结束,至少要注意以下问题:“松驰——歌唱、腔体自然张开、深吸气——挡气、支持、托出声音——追加以上感觉来保持并美化声音。”(有几点须注意:松驰非松懈,有时要先通过甚至是紧张的练习来“找感觉”,脸体指什么,哪些属于腔体,对其认识与控制能力是逐步扩大,修正与深入的;深吸气不是多吸气,“托”是一种感觉,不是金科玉律;美化是个体长期积累,增加修养,获得他人良好的指导之后才有可能做得更好。饱满是从发生机制感知声乐问题。而纯净更多的是一种意识与追求;纯净中,只有干净是易捕捉的,基本的,饱满则是对干净的声音线条的加工——饱满做到了,干净的声音线条才能变得有光译。饱满还能令声音线条更加有弹性即令声音更有美感和韧性。饱满非充满,“饱”即可,这很好的暗示了共鸣腔体要合理自然的打开。“抒情潜力”顾名思主义,指具有抒情的潜力,它包括华彩与对声音表现的控制能力两方面。华彩是“大家”必须具备的!它的确非常重要亦是“名家”所必须的。华彩往往要通过良好有效的训练来发掘。对声音的控制能力是一个优秀歌唱家的必要条件。是通过无数练习与实践获得的声音的控制与变化能力。这里,控制是其主要内容,前提却是声音——健康的声音是最基本的。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即使有,也是有限的一部分,对于好的歌手,这是一定要通过大量的练习与实践才能获得的。这种控制力可使歌手在积极良好的歌唱状态下进一步结合自己当前的实际情况及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对声音稳定与变化进行合理艺术的控制。

(二)艺术处理的过程,是一个歌手以自己当前的歌唱状况与控制能力结合自身修养从而进行声音控制的过程。是在歌唱状态稳定之上对声音进一步的控制,而这种控制是建立在其音乐修养上的。

(1)要有丰富的音乐知识和文化修养歌唱是一种艺术,而且是一种声乐文化。仅仅学习发声的方法和技巧是不够的,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我们演唱任何一首歌曲,都有一个研究——理解——处理的过程。我们应该懂得,生动的艺术表现为只有在广博的文化艺术修养的基础上才可能建立。任何动人的歌唱,无论是语言、音乐、感情的渲泄和意境的创造,都是演唱者早时生活和艺术积累在内心融化后的产物。有了深厚的艺术积累,才可能深入领会歌曲的内容和美的价值,从而产生对作品的热情,在演唱中使歌曲得到生动感人的体现。

音乐美术知识点总结篇6

关键词:音乐教学学科特点以美育人

音乐教学是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美、理解美、体验美和表现美是音乐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旨在达到以美育人的目标。音乐教师作为美的传播者,不仅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而且要突出学科特点,处处体现音乐的美,让美伴随学生。

一、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音乐教材是音乐教学的依据。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包括:立意美、情意美、音韵美、曲调美,等等。比如:好的歌曲教材总是贴近人们的生活,或是蕴含美好的寓意,或是展望炽热的情怀,具有动听、耐唱的特点,因为优美的曲调才能产生动人、感人的艺术魅力,使学生百听不厌,百唱不烦。曲调和音韵的美像磁石一般吸引着学生,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器乐教材“美”的着眼点在于简洁、洗练的编配方面,通过配器,显示其音色、织体的丰富之美、变化之美、和谐之美。

在备课时,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考虑如何通过美妙的旋律使学生在美的感受中获得一定的审美知识和审美观念,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如:通过教唱《共和国之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通过欣赏《命运交响曲》,向贝多芬学习奋起的精神,以残疾之身向命运挑战、追求艺术的完美。

总之,音乐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

二、要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音乐美,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基础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决定了基础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中学生都是十四、五岁左右的青少年,他们求知欲旺盛,活动性大,模仿能力强,但持久性和耐力差。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法,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是聆听。清晰、悦耳的音响带给人,并产生美的感觉,反之则使人烦躁、生厌。因此,在教学中,应极力避免噪音的出现。教师通过优美动情的范唱,生动形象的讲解,让学生在对音乐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产生对音乐的兴趣、求知欲,以及审美的渴望。如:我在给学生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先讲述了《梁祝》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对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并产生想听的欲望,在聆听第二遍音乐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地讲出“十八相送”、“楼台相会”等章节,并能随着音乐的不断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描述出随着音乐而出现在脑海中的画面。在音乐结束时,大家还意犹未尽,被这个凄美的故事感动。当我以钢琴演奏《化蝶》这段音乐主旋律时,他们情不自禁地哼唱了起来,当他们走出教室后,仍能感受到音乐课堂的余韵。

在讲解乐理知识时,运用形象比喻和有趣味的语言,不但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如:我在讲解附点音符时,把附点音符中的附点比做某某音符带了个“小弟弟”,“小弟弟”乘车要买半票(前面的大哥哥音符要买全票)。这样把附点的时值总是等于前面音符时值的二分之一(一半),而与半票是全票价格的一半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较好地转变了学生把附点的时值固定当作半拍的错误观念了。

外国比较先进和科学的教学法,也给我们以启迪,如:奥尔夫节奏教学法、柯达伊的手势教学、铃木“母语”教学法、对学生进行音准和合唱训练等。

总之,要上好一节音乐课,只运用几种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在整个教学手段上、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布局上进行精雕细刻。只要教师多动脑筋想办法,采取多种多样生动、通俗的方法进行教学,就一定能使学生顺利而准确地掌握教材中所规定的技能。

三、要引导学生实践美

音乐教学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意识,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主要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而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样一种体验的。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方面的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爱美心理。

在教学节奏时,可告诉学生大自然中包含各种各样的节奏,并根据大自然中的声音引导学生发现节奏并在游戏中完成。如我在进行《阳春三月》这一课教学时,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音乐。例如:××(小鸡),××(小鸭);或老师念节奏让学生想一想是什么?再写出来。例如:嘀嘀・(××・),达达达达(××××);或用语言来解决一个乐句的节奏。如:伸伸腿呀、弯弯腰(×××××××)。这样,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节奏,并知道这些有趣的声音原来也是音乐。这样,学生就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提高了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感受到了音乐美。

音乐课的特点在于它要求学生当众表演,这种表演的成功,特别有利于自信心的形成。因此,我常常借助音乐活动来帮助学生成功。如在《黄河的故事》这一单元教学中,我让学生把所学的内容排成音乐剧。我发现,学生往往乐于显示自己的见解,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渴望得到表扬和夸奖,因为他们所取得的成绩是通过努力得来的,所以希望得到尊重。

音乐来自于人民,音乐也应该回归到人民之中;美来自于生活,同样也应该回归到生活之中。音乐老师应该把古今中外的艺术精品介绍给青少年,对青少年进行具体的、实在的审美鉴赏教育。《牧歌》是一首无伴奏的四部混声合唱曲,通过欣赏,明确、实在地告诉学生:美,并非是神秘莫测、抽象无形的事物;美,近在眼前,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美,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应该、都可以拥有更多的美、拥有美的生活、拥有美的人生。

四、要有一个美好的艺术形象

一位好的音乐教师,不仅要言传,而且要身教,不仅能在课堂上说给学生听,教给学生看唱,而且能在课堂上做给学生看,这是当今音乐教师的一种境界,一种追求,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一种教育理念。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当在充分利用有声语言的同时,将各种体态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将音乐作品中蕴含的艺术形象,通过富有感染力的体态语言传递给学生,将抽象的音乐美演绎成直观的有形之美,从而使音乐之美永驻学生的心田。

教学中的教态美,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仪态、表情、姿势、动作方面的综合审美体现。音乐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范奏,展示了豪放、庄重、绚丽之美;快慢有致、轻重得当的语言节奏美。另外,音乐教师还应有良好的审美修养,如美好的心灵,真诚美好的感情,充满爱心,兴趣广泛,更重要的是具有精湛的教学艺术。教师要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动作将音乐美传递给学生,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总之,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开发智力,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该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音乐美,使他们学会用音乐点缀生活,从中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发现音乐、欣赏音乐、创造音乐。

参考文献:

音乐美术知识点总结篇7

音乐是一门美育学科,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质,对于人的美学情感和艺术情操的培育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音乐与其他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如政治、历史、地理、语文、美术、舞蹈等,这些学科的视觉可感性和文字语义性,能与音乐的非具象性艺术表现形式互补。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把音乐与其他学科综合起来,不仅能使音乐课更加形象生动,丰富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还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科综合”的新理念,探讨小学音乐的学科综合教学策略,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科综合

“学科综合”是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它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等等。在音乐教学中,学科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元素将其他学科与音乐教学相联系,以达到丰富音乐表现形式,加深学生音乐理解的目的。

二、音乐的学科综合有效教学策略

“学科综合”是音乐课改的新亮点,这种综合不是盲目的,而是以音乐教学为中心,实现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与融合。下面,笔者就小学音乐的学科综合谈几点策略。

1.音乐不同教学领域的综合

音乐教学领域内部之间是一种相互沟通、彼此强化的关系。它们的相互融合、渗透,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音乐表达,达到更好的音乐教学效果。

(1)创作教学,加深音乐体验。教师可以采用创作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创作,有助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体验。例如,教学音乐知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参与创作,并在学生创作、演唱、演奏等实践活动中结合着讲解,除此,还可以结合唱歌和相关器乐来进行创作教学。

(2)参与欣赏,培养审美情趣。运用多元的方式让学生参与音乐欣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比如《牧笛声声》的欣赏教学中,准备鼓、锣等打击乐器,先教学生打鼓的手法,然后让学生边欣赏音乐边击打乐器,在音乐实践中积极参与、主动欣赏,既培养了审美情趣,又加深了对鼓、锣等民族乐器的认识,实现了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

2.音乐与姊妹艺术的综合

音乐与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姊妹艺术在情绪、情感的表现上有相似点,将其综合教学,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

(1)综合美术,认识音乐美。音乐与美术的融合是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音乐,认识音乐美。例如,在欣赏曲艺音乐时,可以让学生演唱《重整山河待后生》;在欣赏《大海》时,让学生观赏莫奈的《日出印象》。

(2)综合舞蹈,感受音乐美。舞蹈在音乐中的综合,将肢体动作和音乐形象地联系起来,能使学生在节奏中更好地感受音乐。例如,在演唱《青春舞曲》时,可以带领学生跳维吾尔族的民间舞蹈,深刻感受音乐之美。

(3)综合戏剧,鉴赏音乐美。音乐与戏剧有着天然的共生性,戏剧常以音乐铺垫氛围,通过优美的舞台展现,体现戏剧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综合戏剧进行音乐教学,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鉴赏音乐作品。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音乐所表达的主题与相关的戏剧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情绪表达,共同鉴赏音乐的魅力。

(4)综合影视,创造音乐美。音乐与影视的综合,能使课堂丰富多彩,使学生在直观、有趣的氛围中掌握更多的知识。例如,在欣赏古典主义音乐时,让学生观看欧洲古典主义的建筑或雕塑,从中感受创造之美。

3.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综合

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是指将音乐教学与其他非艺术课程结合进行教学。这种融合式的音乐教学,不仅突出了音乐文化这条主线,更有利于学生音乐素质的提升。

(1)多元理解,开阔学生视野。将音乐与其他学科综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音乐的民族性。比如将民族音乐与文学、历史、地理等进行综合教学,能帮助学生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底蕴,更加热爱世界各民族的多元文化,开阔学生的视野。

音乐美术知识点总结篇8

一、做一个具有广博文化知识的音乐教师,学生的崇拜,就令你在课堂教学中已经成功一半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认识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因此,给孩子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该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修养,包括与音乐艺术有着密切关联的戏剧、曲艺、舞蹈、影视、美术、书法等。

二、做一个具有丰富音乐审美经验的音乐教师,那么,你自身就已经是一首可以令人感动的乐曲

实施音乐欣赏教学时,音乐教师得在教学过程当中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他们的想像力,帮助他们用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帮助他们建立起更为丰富的,也互相关聯的总体艺术素养。这样必然要求音乐教师首先具有丰富广博的、艺术审美经验和宏远的美育意识,所以,作为音乐教师,还应有这样的专业素养。

1.积累更多的音乐音响经验

音乐教师应该尽可能多积累一些常见的乐器音响经验和一些边远地区以及少数民族极富个性的乐器音响经验。

2.积累更多的音乐理论与专业知识技能经验

在实施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力求做到一专多能或者是多能一专。没有扎实的音乐知识技能,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很难深入透彻地引导学生了解音乐作品,掌握作品的深刻内涵。包括音乐基础理论知识、音乐技术理论知识、器乐演奏技巧、声乐演唱技巧、舞蹈排、律动等。

三、做一个兴趣广泛的音乐教师,你的兴趣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带动孩子的学习兴趣

一个有着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无疑是受到欢迎的,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由于年龄的原因,小学生的求知欲是很强的,这种求知欲并不满足于在课堂中所学到的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在文学、军事、体育甚至社会学方面的所有知识和技能都会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虽然我们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任务中可以没有这些内容,但音乐欣赏教学的包容性极强,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在课堂上让学生接触一些书本以外的知识无疑会使学生兴趣提高。

四、做一个情感丰富,心里素养好,对音乐充满热情和激情的音乐教师,你如火的情感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字、走进音乐殿堂,体验音乐情感

掌握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魅力不可回避。音乐大门的开启,要靠教师选择好钥匙,而教学中情感的培养和调动则是最好的钥匙,所以教师必须把握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特征,经常关注学生,走进学生生活,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不管你是否热爱音乐,只要是有听觉,音乐便会用它特殊的方式与情感连通。音乐结束了,消失了,它留在每个同学的心中都有一份情感,或是一个场景。由此可见,当音乐教师切实掌握了这些审美心理要素的特点及规律,并以此指导教学,就能使欣赏教学沿着科学的轨迹进行。

音乐美术知识点总结篇9

纯净而饱满的声音是健康的声音。它们是通过良好有效的练习达到的。声乐,它的特点在于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真实的情感。那么如何才能够获得美好的声音和清晰的语言呢?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嗓音条件,只有一副好的噪子是不够的,“玉不琢不成器”,良好的噪音还必须经过严格科学的训练,刻苦勤奋的练习,在相当一段练习时间之后。才能获得美好的声音。声乐是通过经典的嗓音和丰富的情感来表达作品的一种艺术形式。关键词:健康的声音、干净饱满、抒情潜力、艺术处于试论以健康的声音抒情艺术功用在于表现,是人类表达过程中抒发方式,夕的特化发展。所以,好的艺术必有不同凡响的抒发方式或一定抒发水平之上的精到的表现内容;而能紧密结合两者的艺术是最棒的,我们认为“其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的最好”。声乐亦在于表现,是人类表过程中“声音抒发与好的声乐作品结合为高水准的艺术品。在声乐艺术中,后者取决于作者,而前者则取决于声乐表现者、演唱者。

如何努力作一名合格的歌手,这里的小结是关于声乐歌手的,合格的声乐歌手必须具备两点:1、健康而具有抒情潜力的声音。2、对作品内容状确而有创造的抒发。即:以健康的声音抒情。(一)健康而具有抒情潜力的声音乐器产生乐音,音乐表达需要又使人们不断的创新乐器,声音是音乐之本,更是它不断发展的动力。声乐的基础是声音――健康而肯的抒情潜力的声音。纯净而饱满的声音是健主录的声音。它们是通过良好有效的练习达到的。声乐,它的特点在于通过美好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真实的情感。那么如何对敌能够获得美好的声音和清晰的语言呢?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嗓音条件,但只有一副好的嗓子是不够的,“玉不琢不成器”,良好的嗓音还必须经过严格科学的训练,刻苦勤奋的练习,在相当一段练习时间之后,才可能获得美好的声音。声音是通过经典的嗓音和丰富的情感来表达作品的一种艺术形式。干净一即没有杂音。即使一个好的演唱家,当他身体即便是处于微弱的不适有时也会影响在追求声音完美的前提下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步认识和合愈加贴近地感知声音的纯净。就经验来说,它需要随着学习技巧能力的逐步得升来一点一点的感知。每当我们的声音有了某些进步后,总结中都会发现,练习过程中它们无一例外的结合了以下几点:

1、每次练声树立一个目标,谨慎、小心通过练声结合以往经验尝试各种方法来试探着考级这些目的;

2、上课时与老师交流,听取意见,积极通过专业老师那远比自己富有经验而敏锐得多的耳朵来听辩自己的声音,并进行调整与固定。

3、进阶过程中,“正确”是相对的,阶段性的(学无止境,比原来进步。则我们对进步者说这是“正确的;但当学习进步到一定阶段,当原来进步得到的现在却相对阻碍了整体进步时,我们又称之“错误”)。饱满指歌手良好的歌唱状态。良好的歌唱状态是什么,众说纷纭,但都是一些最基本问题结合各自的认识。根据自己的体会总结,从张嘴到一;次发声结束,至少要注意以下问题:“松驰――歌唱、腔体自然张开、深吸气――挡气、支持、托出声音――追加以上感觉来保持并美化声音。

有几点须注意:松驰非松懈,有时要先通过甚至是紧张的练习来“找感觉”,体指什么,哪些属于腔体,对其认识与控制能力是逐步扩大,修正与深入的;深吸气不是多吸气,“托”是一种感觉,不是金科玉律:美化是个体长期积累,增加修养,获得他人良限的指导之后才有可能做得理解好。饱满则是对干净的声音线条的加工――饱满做到了,f净的声音线条才能变得有光泽。饱满还能令声音线条更加汀弹性即令声音更有美感和韧性。饱满非充满,“饱,即可,这很好的暗示了共鸣腔体要合理自然的打开。“抒情潜力!”顾名思义,指具有抒情的潜力,它包括华彩与对声音表现的控制能力两方面。华彩是“大家”必须具备的!它的确非常重要亦是“名家”所必须的。华彩往往要通过良好的有效的训练来发掘。对声音的控制能力是一个优歌唱家的民用工必要条件。是通过无数练习与实践获得的声音的控制与变化能力。这里,控制是其主要内容,前提却是声音――健康的声音是最基本的。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即使有,也是有限的一部分,对于好的歌手,这是一定要通过大量的练习与实践才能获得的。

这种控制力可使歌手在积极良好的歌唱状态下进一步结合自己当前的实际情况及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对声音稳定也变化进行合理艺术的控制。(二)艺术处理艺术处理的过程,是一个歌手以自己当前的歌唱状况与控制能力结合自身修养从而进行声音控制的过程。是在歌唱状态稳定之上对声音进一步的控制,而这种控制是建立在其音乐修养上的。

(1)要有丰富的音乐知识和文化修养歌唱是一种艺术,而且是一种声乐文化。仅仅学习发声的方法和技巧是不够的。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我们演唱任何一首歌曲。都有一个研究一理解――处理的过程。我们应该懂得,生动的艺术表现为只有在广博的文化艺术修养的基础上才可能建立。任何动人的歌唱,无论是语言、音乐、感情的渲泄和意境的创造。都是演唱者早时生活和艺术积累在内心融化后的产物。有了深厚的艺术积累,才可能深入领会歌曲的内容和美的价值,从而产生对作品的热情,在演唱中使歌曲得到生动感人的体现。

音乐美术知识点总结篇10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被越来越多地使用于音乐教学中,并已受到普遍重视。本文从多媒体课件、校园网络资源、因特网等方面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阐述了自己的教学实践与体会。在学校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现代教学媒体必将成为未来音乐教育及其他教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多媒体音乐欣赏激趣探究创造表现自主性学习

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理解音乐、体验音乐情感的一项音乐实践活动(《音乐欣赏》课程教学大纲),是中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特别是培养学生艺术素质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通过欣赏各类中外优秀声乐和器乐作品,能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发展想象力,培养学生感觉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缺乏主动参与的音乐欣赏教学必然流于形式,回到教师唱独角戏的老路。根据音乐欣赏的综合性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容易同各有关学科知识取得横向联系,加大课堂容量,拓宽知识面,开阔音乐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因此,多媒体教学已成为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通过不断的学习与研究,我在实践中获得了一些有益的收获:

一、激发兴趣、增强学生自主性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而音乐欣赏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听”的过程。而要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首先要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美。利用充满美感的音乐、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在欣赏优美画面和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如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这样他才能体味到音乐不可阻挡的魅力,才能进一步把对音乐的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美的升华才会随之而生。

例如:在欣赏舞剧《丝路花雨》时,我让学生分组上网查找丝绸之路的有关背景。学生对电脑、网络等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很快进入网站查找资料,并把查到的敦煌石窟壁画彩塑、汉唐的服饰舞蹈,以及那里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一一呈现给全班同学观看。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表现了出来,每个学生都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自行观察、分析和总结遇到的问题,发现结果,变被动的学习为自主性探究式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增强了,感受到了探索与成功带来的喜悦。

二、增强直观性,提高学生审美鉴赏力

审美鉴赏力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判断和评价能力。审美鉴赏是在深刻的审美领悟和品味中进行的,这不仅需要一定的美学知识审美素养,而且要有高尚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利用多媒体技术与音乐的有机整合,不仅能达到上述要求和实现其目的,而且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音乐审美教育体系中,戏曲艺术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具有其它的艺术所不可取代的美育作用。当今中学生普遍对戏曲不甚了解,对戏曲这一艺术形式所采用的夸张、想象、省略,以及装饰的虚拟性与写意性知之甚少。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一是觉得乏味不懂,二是茫然厌烦。但是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戏曲的唱腔、旋律不同于歌曲,他固有的程式化的板式、唱腔、结构、演唱技术深奥而复杂,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多数学生对它丰富多彩艺术内涵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为了上好《音乐与戏曲》这一课,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以丰富的信息量将京剧、豫剧、评剧、黄梅戏中不同行当、不同脸谱、以及不同戏曲家的演唱风格用最直观的手段让学生们欣赏。同学们面对如此丰富的戏曲画面目不暇接,不但聆听了不同剧种、不同行当的优美唱腔,又直观的欣赏了那五彩缤纷的戏剧服饰和具有夸张性的人物脸谱造型,以及抑扬顿挫的戏剧道白,了解了虚拟动作的程式,声腔的曲牌板式,分辨了不同行当中脸谱造型人物性格特点,大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同学们主动登上了讲台参与模仿演唱,感受和理解到戏曲的内在美,更重要的是了解了戏曲艺术通过美丑的强烈对比,激发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加强了对美的憧憬追求和维护,对丑的憎恶嘲笑和鞭挞,体会到戏曲艺术的美育手段和高层次的美育地位。

三、增长见识,开拓学生音乐视野

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因此,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的学习,而且还能让学生吸取到课本上所没有的知识,能够极大的扩展学生学习音乐的视野,使音乐教学过程从局限在课堂中的封闭性走向开放性。

例如:在欣赏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时,学生通过网络不仅查找到莫扎特的故事和他所创造的作品。还通过网络视频欣赏到了由此交响曲衍生出来的流行歌曲S.H.e的《不想长大》。在顺利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的同时,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使用教材并超越教材,扩大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知识,增强了学科间的联系,体现了“大音乐”观这一教学理念。学生自己通过探索、主动查找教学资料,互相提供信息,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改变了由教师“灌注”给学生知识内容的旧的教学模式。

总之,在学校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音乐教师只有熟练的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大知识的存储量,更新教育观念,创造进行教材的整合,落实新的课程教学理念、丰富课堂教学、把知识的训练、技能的培养、智能的开发与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设了轻松、愉悦的气氛,展现了优美形象的效果。而且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能巧妙地把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鉴赏体验紧密结合起来,水乳交融,让学生自己感受到音乐中美的形象,获得美的体验,引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想象力,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在美妙的音乐殿堂里放声歌唱,在音乐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4期

2、《多媒体技术在校园里的应用》,中国视频网

3、《外国音乐欣赏》,钱仁康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