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化学品政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7:32

电子化学品政策篇1

关键词:回收政策;系统动力学;电子废弃物

中图分类号:F713.2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epaperbuildsthestock-flowdiagramoftherecyclingofwasteelectricalandelectronicequipmentsforsimulatingtheimpactionswhiletakingthewastecomputerofQingdaoasexample.Resultsshowthatthegovernmentalsubsidycanimprovethequantityofrecyclinginashorttimewhilethefoundationcanlastforalongtime.

Keywords:recoverypolicy;systemdynamics;electronicwaste

在我国,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再利用等都需要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电子废弃物,隶属于固体废弃物,其在模式、渠道、库存和再生产等的研究成为近几年许多学者、业界人士追逐的热点。

Ray,Boyaci&aras等[1]研究了一种废旧产品回收的新模式,废旧产品可以抵扣一部分新产品价格,即以旧换新。温素彬

等[2]把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看做是新的环境管理策略,研究了两种执行机制。Savaskan,Bhattacharya&Vanwassenhove[3]分析了逆向物流的最优渠道结构问题,验证了零售商负责逆向物流职能的渠道结构优于制造商或第三方负责逆向物流的渠道结构。熊中楷等[4]构建了一个以以旧换新为收购方式的新的逆向物流网络优化设计的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马卫民等[5]对比了以旧换新政策对不同回收模式的影响,分析了制造商、第三方回收商和零售商的利益变化。

本文受启发于政府实施的以旧换新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政策,以电器电子行业为背景,探讨两项政策的影响。首先对回收的模式进行分析,在已有联合模式的基础上,本文提炼出一种新的模式,政府参与制造商—第三方联合回收的G-m

-t模式,并针对不同政策下的不同回收模式展开分析。

1电子废弃物行业的回收现状、相关回收政策

我国是电器电子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大国,许多产品到了报废的高峰期。依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的数据,电子废弃物达到1260万台,并且这个数据在逐年增长。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成分复杂,需要妥善处理。其中,电脑含有的700多种化学材料中有一半以上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有些是有剧毒的,例如铅、镉、汞。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固体废弃物的处理要达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运用技术和先进装备,充分回收可再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掩埋、焚烧数量,做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以旧换新”政策:自2009年6月起,实施“以旧换新”政策,给拆解企业运输补贴。在政策期间交售旧家电,购买新家电时可享受销售价格10%的补贴。其中,电脑补贴上限是每台400元。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政策:2011年6月起,《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的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新规定,国家实行对电器电子产品征收处理基金,并作出补贴。其中,每台电脑标准是10元。基金全额上缴国家中央国库,归入中央政府基金预算管理,进行专款专用,用于补贴拆解企业和相关信息系统建设等,补贴标准为计算机每台85元。

2电子废弃物回收模型及流图

回收模式因产品特性、企业状况和逆向供应链结构的不同。在已有的以旧换新政策下,回收模型归纳为G-m-R模式(如图1),当制造商和零售商有机结合在逆向物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回收、再利用的角色。零售商最接近消费者,制造商可利用销售商的销售渠道,委托销售商在销售的过程中,对产品进行宣传和回收废弃物。G-m-t模型(如图2),当制造商的核心零部件由专有技术制造,为保障其核心竞争力,制造商希望能够自营回收,而其他通用零部件则可以委托给有专业化优势的第三方回收商代为回收,政府参与其中,协调第三方与制造商。回收产品的集中处理平缓了回收活动在数量上的不平衡性,大规模运输配送还可以发挥运输批量经济的优势。

电子废弃物回收系统中的参与主体主要是第三方回收商、政府,生产商。政府对回收的宣传以及回收点自身服务的影响,非正规与正规回收点回收价格差额的影响,政府政策补贴的影响是三个影响回收量的关键变量。其中价格差额的影响是在负反馈环节中。分析废弃电脑回收系统,构建的存量流量图,如图3。

3仿真分析

3.1模型原始数据

假设条件:

a.我国的电子电器产品的废弃时间是其产品的平均寿命,综合考虑产品的安全性和更新换代的速率,确定电脑的平均寿命为5年。

b.正规回收渠道电子废弃物回收率均为每年通过国家认可的正规回收点回收的电子废弃物;其余电子回收的电子废弃物流入非正规渠道。

青岛市电子废弃物相关数据:废旧电器正规回收点150个,非正规回收点数量为2295个[6]。政府在回收每台废弃电脑投入费用平均为244元,青岛人口数是776.36万[7],青岛家庭电脑为177.45万台(家庭80%的保有量),青岛电脑总保有量是按照企业与家庭保有量相同计算为354.9万台。

3.2我国电子废弃物相关政策影响分析

(1)“以旧换新”政策的影响

在联合回收模式的前提条件下,对政府实施“以旧换新”政策进行仿真分析,与不设立政策补贴对比;在实施政策补贴的情况下,对比不同额度的补贴金额对系统的影响,结果如图4。

分析可得:政府在电子废弃物回收方面的“以旧换新”政策可迅速提高废弃电脑回收率,并且国家补贴额度在一定范围内金额越多,废弃电脑回收量越大。当国家补贴取消的2011年,回收率迅速下降。

(2)“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的影响

在联合回收模式的前提条件下,对政府实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政策进行仿真分析,对比不设立该项基金的情况;现有基金政策下,国家对每台废弃电脑补贴85元,将补贴额度提高到105元,分别进行仿真分析,结果如图5。

分析可得:国家设立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可长期提高废弃电脑回收率;该基金补贴额度一定范围内的增加可提高废弃电脑回收量。

4结论

因此,可以看出,以旧换新政策中,政府投入的补贴提高了废弃电脑回收率,政府补贴的额度越高,回收量越多,但具有短期性;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可长期增加废弃电脑的回收率,并且基金一定程度在额度上的增加可刺激回收量增多。后者是提供给回收、拆解处理企业从依靠国家政策支持到自身技术成熟的过度时期。

本模型仅对废弃电脑回收问题一定程度的模拟,现实中,我国缺少稳定的回收模式,废弃电子产品回收的责任未涵盖整个供应链,拆解、回收企业多依靠国家补贴,都制约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行业的发展,需要更深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RayS,tBoyac,inaras.optimalpricesandtrade-inRebatesforDurable,Remanufacturableproducts[J].manufacturing&serviceoperationsmanagement,2005,7(3):208-228.

[2]温素彬,薛恒新.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延伸生产者责任制度[J].经济问题,2005(2):11-13.

[3]SavaskanRC,BhattacharyaS,VanwassenhoveLn.ChannelChoiceandCoordinationinaRemanufacturingenvironment[R].inSeaD,2000.

[4]熊中楷,方衍,张聪誉.以旧换新收购方式下的逆向物流网络优化设计[J].中国管理科学,2011(6):65-72.

[5]马卫民,赵璋.以旧换新对不同模式闭环供应链的影响[J].系统工程理论与时间,2011,9(9):1938-1943.

电子化学品政策篇2

关键词:产业集聚;淘宝村;电子商务产业园

1.“淘宝村”“电商园”的电商集聚现象

阿里巴巴官方的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初,金华市淘宝村为56个,该数量位列全国城市第一位;电商产业园为47个,位列全国城市第一位。近些年,金华地区“义乌商圈”的电子商务交易额持续增长,作为电商集聚的“淘宝村”和“电商产业园”承载着众多电子商务企业,这些市场的微观主体在电商集聚区内运营,将“义乌商圈”的优势产品通过电子商务市场销售到全国各地。

在某一个行政村或者自然村里,集聚了众多的电子商务卖家,这些卖家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产品,且整个村里所有的电商卖家年交易总额巨大,这样的电商卖家集聚的村落称为“淘宝村”。2014年11月,总理考察的义乌市江东街道的“掏宝村”青岩刘村,本地人口仅1706人,却拥有1万多外来人口,2800余家网店,当年的年成交35亿元。

“电子商务产业园”是近几年兴起的另一种电商空间集聚现象,即以电子商务及其周边产业的企业为人驻主体的产业园区。园区内,集聚了众多电商运营企业,快递物流、营销策划、摄影美工、数据分析、仓储管理等电子商务周边服务产业也入驻其中。

从市场主体的角度分析,“淘宝村”“电商产业园”作为电子商务市场的供给端,为市场提品。电商在空间范围内的集聚,是发挥规模经济、降低单位成本的重要措施,也是引导众多企业空间集聚的最终动力,“成本-收益”的决策导向是市场微观主体的‘指挥棒”。

2.电商集聚现象的类型分析

2.1产品集聚一专业村电子商务化

电商集聚区作为电子商务平台的供给端,直接对接线下的生产商,是生产环节与电子商务销售环节对接的第一个节点。电商卖家接近产品供应地是降低成本、提高供应链反应速度、提升服务质量的最有效方式,因此产品引致的电商集聚是一个典型类型。块状经济、专业产品村、农村工业化、中小企业为主体是“义乌商圈”典型的产业特征。传统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外贸行业全球性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传统产业电子商务化是商家的一个适时之举。分布在“义乌商圈”中的众多产品专业村发挥其生产环节的优势,与兴旺的电子商务市场对接,为众多电商卖家提供了最直接的产品供应,引致了一批又一批的专业产品卖家集聚在传统专业产品村中,形成了较为典型的产品集聚引致的电商集聚。虽然名为“淘宝村”,但是引致电商卖家集聚的产品以工业品为主。阿里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的淘宝村主营农产品的比例不足4%,农产品并不是淘宝村的优势供给。

2.2区位集聚-外溢效应作用

在“义乌商圈”中,有一些电商集聚区并没有分布在产品生产地,而是分布在区位优势较为明显的区域。例如在义乌江东街道,围绕在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周围,有很多村落中集聚著大量的电商群体。区位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空间范围内的外溢效应,虽然没有直接在产品产地,但是服务集聚、人才集聚、相关生产要素集聚也为电商卖家节省了很多的成本,带来诸多便利,提高了收益率,从而起到了集聚效应。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电子商务创业闻名,2009年成立了创业学院,培养了一批一批优秀创业毕业生,在义乌有较好的社会影响力,很多在校生兼职从事电子商务创业。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创业教育、创业学生群体为主体,快递物流、人才培训服务、传统商家对接等资源逐渐集聚在周边,这些电子商务周边服务的综合体提升了区位的竞争力,改善了电商创业的软环境,为商家节省了很多隐性成本,最终发挥了集聚效应。

2.3政策集聚-政策红利引导

在电子商务市场蓬勃发展之际,地方政府因势利导,为新型市场业态提供了众多的政策支撑。例如义乌市政府的“电商换市”战略、电商普及培训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与实施。政府的众多支持政策中,产业园区建设是常用的策略之一。无论哪个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场地和空间,各地政府在现阶段拥有对土地空间的有力支配权和规划权,发展产业园区,提供优惠的入驻政策是最行之有效的支持措施,对于培育、规范、壮大电商产业的发展效果显著。政策红利就成为了众多电商产业园区对电商集聚的最有效引导力。政府通过新建、改造等方式,规划出适合电商办公与运营的集聚区,在办公集聚、要素集聚、文化集聚的过程中,引导市场各方资源的进入,通过生产要素的联合性效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成本,最终提升产业园区的综合竞争力,助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电商集聚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电子商务卖家集聚的过程中,规模效应、协同效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直接的效果是降低了商家的综合成本,为商家开拓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提供了保障,也是促进电商市场微观主体集聚的最根本动力,如图1所示。

3.1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的作用得益于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大环境,最近10年是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黄金期,无论是电子商务市场本身,还是电商周边服务市场,均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规模效应促进了制度创新,降低了单位成本,为更多服务的出现提供了基础。电商集聚作为市场供给端,在集聚的过程中同样获得规模效应的作用,电商群体从中获利。

3.2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是电商集聚的过程中,不同产业服务分工协作,最终实现“1+1>2”的效果。规模效应促进了产业的分工细化,很多新岗位的出现与发展,将原本简单的工作流程专业化,各个专业环节的协作,实现了整体效率的提高。在电商集聚的过程中,各种专业服务集聚在一定的空间中,为协同效应发挥作用提供了基础,是整体效率提高的前提。

3.3自发性与可复制性

作为电商市场的微观主体,电商卖家遵循“收益-成本”原则,在集聚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发性的特征,众多电商卖家自发地集聚在一起,以降低成本,提高收益。“淘宝”“龟商产业园”的电商集聚现象具有典型的可复制性,特别是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与支持下,电商集聚在短期内得到快速的复制,复制的过程是市场参与各方共赢。

电子化学品政策篇3

[关键词]宁波;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农产品

[Doi]10.13939/ki.zgsc.2016.23.123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子商务不断发展,大量的商品和服务开始通过网络进行交易,大宗商品逐渐进入电子商务领域。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易模式,电子商务将使大宗商品流通发生很大改变。汪然[1]的研究显示,我国今后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市场的发展方向即为电子商务;郑砚农[2]认为大宗商品应根据目前市场形势,突破传统营销模式,开展电子商务以提高竞争力和服务水平。桂学文[3]在研究过程中表明,电子商务在消费方式、生产、流通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当然,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他研究显示,我国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建设尚不完善。陈丽芬[4]研究发现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门槛低获利高,市场建设冲动,监督管理不力。张仙锋、张楠[5]讨论得出目前大宗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商业化程度较高,但要继续推动农产品电子市场的发展需规范市场行为。ShuGeng[6]列举美国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四个要点:信息分部、资源输入、商品交易平台和物流供应链管理。上述都深入研究探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然而目前关于大宗商品――尤其是大宗农产品――电子交易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如今,宁波市逐渐开展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建设,发展前景良好,但存在发展时间短、经验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本文将简单分析宁波大宗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着重从政策法规、基础条件及交易平台三个方面与上海比较,对大宗农产品电子商务进行研究探讨,试图为宁波地区发展大宗农产品电子商务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2宁波大宗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分析

2.1宁波大宗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优势

2.1.1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加重

近年来,国家下发多项政策,把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作为重点工程,致力于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宁波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交易服务的试点项目自开展以来,逐渐实现了大宗商品电商化。“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进一步扩大了国际市场,农产品供需量大增,为其电子商务发展带来机遇。

2.1.2港口基础设施较为齐全

宁波―舟山港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还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不断加快港口、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动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发展,改善城市与周边地区交通运输条件。内外辐射便捷,沟通长江、京杭大运河,向外直接通向东亚及整个环太平洋地区。拥有专用的铁路通道,利于货物的集中及转运,便利了内陆地区通过铁路到宁波港进行转口贸易。2014年港口的货物吞吐量达8.73亿吨,位居世界第一。

2.1.3大宗农产品类多量大

宁波地理位置佳,大宗农产品种类繁多,产量大;地处沿海,是浙江省一个海洋大市,宁波海洋渔业已成为全市农业经济发展中比较活跃的成分。如表1所示,宁波市农林牧渔业产值中,2010―2014年中,农林渔业以及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均呈现上升趋势。

2.1.4市场全球化程度加深

自西汉张骞开创丝绸之路、哥伦布开通通往东印度的航线起,世界贸易往来愈加频繁。我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扩大了对外开放的程度,2014年主席同8个太平洋岛国领导人会晤,会议强调了中国与岛国合作的几个重点领域,其中包括农业渔业,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关联越来越深。宁波是沿海城市,有良好的港口,能够更方便深入地融入全球市场体系。就供需而言,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2.2宁波大宗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2.2.1大宗电子商务法律制度有待完善

宁波在税收、水利基金、土地政策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的优惠政策制定较少,相关企业在赋税方面没有优势,同时又得不到要素资源上的支持,导致其面临市场竞争力下降的风险。由于电子交易市场存在不规范操作,国家为加强市场监管对不规范的市场进行检查和处罚,加之交割制度、保证金管理制度的实施,使得一些企业对电子市场持观望态度,阻碍了电子市场的建成。

2.2.2大宗农产品物流体系有待健全

物流网络具有多个物流中心、统一布局、合理分工等特点,是一个覆盖特定区域范围的网络,主要是由物流节点和物流通道构成的。[7]大宗农产品物流相对于生鲜农产品等对储存和运输方面的冷链物流有其经济性。[8]虽然宁波在建设信息网络方面取得一定的进步,但在农村地区,互联网覆盖不全,不利于农村物流的发展。并且,宁波地区从事农产品物流的专业企业也不多,分散的物流站点在服务等方面都不完善,导致物流发展并不发达。

2.2.3农产品企业对电子商务信息认识度有待提高

农产品企业电子商务人才缺乏。虽与往年的农商对接相比,今年农产品电子商务氛围更浓,而且宁波地区人口总体的学历不低,但仍然也有偏远农村地区,当地村民学历低,受科技水平限制,无法迅速掌握客户源与需求信息,迅速了解市场的供求变化,有针对性地调节生产方向,降低生产成本。[9]对宁波农产品行情信息灵敏度低,从而阻碍宁波大宗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

3大宗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比较分析:宁波市与上海市上海港是中国最大的枢纽港之一,大宗商品流通量大,电子商务市场发展迅猛,2014年前三季度该市场在上海的交易额就达到9066亿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较好。[10]宁波与上海的地理位置相近,都有优良的港口,然而两者在政策、基础、平台方面存在的差异导致了它们发展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及电子商务的程度有很大的不同。

3.1与上海市政策法规相比

3.1.1宁波政策扶持力度弱

上海市在发展大宗农产品电子商务政策方面具有政策优势。在上海成立的中国自由贸易实验区,它创造的更为便利开放的平台促使大宗商品交易的活跃度增长。2014年6月,上海成立电子商务诚信联盟,同时大力建设特色电子商务试点园区,建设“商务领域电子商务企业示范工程”。虽然宁波也有较好的政策支持,但相比之下,上海市实行扶持政策拥有自身特色,扶持的力度也较大,发展的相对快。

3.1.2宁波法规实施起步晚

宁波与上海市为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法规,但两者对比,上海市有关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体系形成的时间比宁波早。2010年上海市成立了电子商务发展联席会议制度,2015年出台了《促进本市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电子商务发展三年行动》。而宁波2013年才开始出台相关法规,关于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并不十分健全,仍有待完善。

3.2与上海市基础条件相比

3.2.1宁波港口吞吐量持续增长

港口方面,上海的港口吞吐量较高。如图1所示,虽然2014年上海港口吞吐量较2013年下降了2.6%,但仍然高于宁波。2010―2014年上海与宁波的港口吞吐量差值分别为2.42亿吨、2.95亿吨、2.83亿吨、2.80亿吨和2.29亿吨,如图2所示,由此看出,宁波港口吞吐量虽低于上海,但逐年在增加,且两者间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3.2.2宁波农业产值逐年上升

在农业产值方面,对两个城市进行比较,结合表2与表1可以发现宁波除牧业产值低于上海外,其余产值及总产值均高于上海,尤其渔业优势明显。

表2上海2009―2013年农林牧渔业产值(单位:亿元)年份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2010155.277.5362.9052.628.71287.032011165.077.6277.4454.729.73314.582012171.489.5572.5957.4510.66321.732013172.289.6569.8759.8911.69323.482014171.048.9470.0360.5011.56322.07资料来源:上海统计年鉴(2010―2014年)。

3.2.3宁波港口集疏运系统待完善

以台州、温州、宁波、舟山、嘉兴、安庆等13个沿海、沿江城市为宁波物流腹地经济区域。以宁波、舟山、武汉、安庆、马鞍山、重庆等13个沿海、沿江城市为上海港物流腹地经济区域。研究确定港口与腹地集疏运系统阻抗t,公式为:

tij=LijRijSj

上式中,tij表示水运集疏运系统阻抗;Lij表示港口i和腹地j的空间距离;Rij表示港口i和腹地j间的水利便利程度(采用航道里程数);Sj是港口本身的水运通达能力(采用港口货物吞吐量)。收集数据见表3。

3.3与上海交易平台相比

3.3.1宁波电子商务发展指数不高

在电子商务发展方面,上海电子商务呈高速发展的态势。与上海相比,宁波在电子商务发展方面仍有不足。根据阿里巴巴研究院的“2014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百佳城市”排名中,宁波市位列第15位,发展指数为14.041,而上海则位列第14位,发展指数为14.221,虽然宁波与上海差距并不是很大,却仍落后于上海。宁波在全国排名来看并不靠后,说明宁波发展电子商务仍有很大的潜力。

3.3.2宁波电子交易平台数量较少

上海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发展起步较早,1997年成立了上海大宗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截至2015年,上海有8家大宗商品交易市场通过审批,且这8家交易市场均为国际化交易市场,外国机构可以直接入场交易,极大地开拓了国外市场。相比之下,宁波大宗商品电子商务起步较晚,2004年成立浙江余姚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2007年成立宁波大宗商品电子交易中心,在建设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平台方面处于劣势。

4推动宁波大宗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建议

4.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强法律监督能力

对于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内部管理来说,一要积极建设电子商务人才工程,二要制定内部监管标准。整合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广泛的普及电商知识,吸引各个地区的优秀的电子商务人才和团队。为保障电子商务的良性发展,要提升电子商务的服务水平、标准化水平和发展水平,打造优质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

对于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外部管理来说,政府要强化外部监管,出台更符合当今电子商务发展形势的法律法规,取缔不合法的电子交易市场,优化商贸环境。同时,政府实施优惠政策,扶持市场转型,确保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另外,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要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内外部联动管理。

4.2发挥基础条件优势,打造港口物流体系

优化大宗商品电子交易物流系统,首先要提升港口的服务质量。[11]梁双波[12]研究上海港口物流企业的空间分布及其形成机制。ShuGenG[6]研究认为美国农产品电商的发展离不开物流供应链的管理。宁波要充分利用港口优势,建设良好的港口服务体系,进一步整合港口信息管理系统,提升港口物流信息的专业性。其次要提升港口仓储物流能力。有必要建设一套完整的标准化、规模化的港口仓储物流服务体系,以此提高物流服务的质量,增强货物配送能力。[13]该体系需要在各个地区建立物流点,形成物流网络,有能力迅速的整合物流资源,货物能迅速集散。

4.3建设高品质的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平台

宁波拥有优质的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基础条件,然而目前宁波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并不繁荣。因此,要着力建设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例如在农产品方面,可以建设国际化的大宗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该平台不仅面向国内市场,还需对国外市场开放,降低外国机构进入我市大宗农产品市场的门槛。建设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不但要看量还要看质,规范市场操作,要始终追求高品质的商务平台。保证信息的准确度,提供优良服务,在产品方面不断升级,平台建设与国际接轨,拓展外国市场。

5结论

本研究分析了宁波市大宗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发现宁波市在港口条件和农业生产方面有较大优势,这对于大宗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有极大帮助。同时,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阻碍因素,政策支持力度稍显不足,相关法律体系还不完善,也存在比如电子交易平台的监督问题、大宗农产品的物流问题和农企电商人才的缺乏问题。通过与上海市进行比较,对问题进一步剖析,在比较中得到启示,吸取经验。

加快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发展的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宁波市大宗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能有效促进农产品的买卖,推动本地农业与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宁波市可以从建设港口服务体系、健全农产品物流体系、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电商标准化建设、完善支撑体系、优化商贸环境、提升电商服务水平等几个方面来加快宁波大宗商品的建设。面对机遇与挑战,政府需要合理监管,规范经营,确保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汪然.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本质与建设研究――以浙江省为例[D].舟山:浙江海洋学院,2013.

[2]郑砚农.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及模式创新[J].煤炭经济研究,2014,34(9):8-10.

[3]桂学文.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的效果测度[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4]陈丽芬.我国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尴尬与未来[J].电子商务,2013,(32):137-139.

[5]张仙锋,张楠.基于功能演进视角对我国农产品电子市场的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1,(8):73-75.

[6]ShuGenG,tian-zhiRen,mao-huawanG.technologyandinfrastructureConsiderationsfore-commerceinChineseagriculture[J].agriculturalSciencesinChina,2007,6(1):1-10.

[7]蒋天颖.浙江省区域创新产出空间分异特征及成因[J].地理研究,2014,33(10):1825-1836.

[8]吴彦艳.基于品类管理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1):71-73.

[9]李月琴,袁鹏翔,刘超杰.舟山群岛新区大宗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2):359-361.

[10]覃成林,郑云峰,张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13,33(1):9-14.

[11]蒋天颖,史亚男.宁波市物流企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5,35(10):130-139.

电子化学品政策篇4

关键词:中药材;流通;质量安全;管理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7.002

中图分类号:R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04(2017)07-0007-04

abstract:thecirculationprocessofChinesemateriamedicainvolvesaseriesoflinksfromplantingtomarketing.UnqualifiedproblemsofChinesemateriamedicaarecommonineachlinkoftheprocessofcirculation,whichseriouslyharmpublichealthandthefurtherdevelopmentofChinesemateriamedicamarket.therefore,therelevantgovernmentdepartmentshavepaidhighattentiontoqualitysafetyofChinesemateriamedicaandissuedmanypolicies.thisarticlesortedoutthepoliciesofqualitysafetycontrolofChinesemateriamedicaincirculation,analysedtheexistingproblems,andproposedthecorrespondingsuggestions,withapurposetoprovidevaluablereferencesforgovernmentdepartmentstofurtherimprovethequalityofChinesemateriamedica.

Keywords:Chinesemateriamedica;circulation;qualitysafety;management

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保护和发展中药材,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国民健康水平,以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务院《关于转发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2015〕27号)明确提出要加强中药材保护、促进中药产业科学发展。目前,中药材流通方式包括传统和电子商务流通方式,这两种方式都包含了中药材种植及采收、中药材初加工及饮片加工、中药材物流和中药材交易等关键流通环节。其中,中药材电子商务流通不同于传统中药材流通的是前者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完成中药材交易,并结合线下物流实现中药材交货。中药材的品质直接影响国民健康及中药材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中药材的质量安全备受重视。政府相关部门也颁布了一系列质量安全控制政策,以期保障中药材品质、减少中药材质量安全问题。但是,中药材品质不合格问题仍频频发生,中药材品质仍面临严峻挑战[1-6]。为此,本文从政策角度出发,对2001年以来政府出台的中药材质量安全控制政策进行梳理,分析政策的制定及其实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政府部门制定更加全面的中药材质量安全控制政策及提高政策的执行效果提供参考,以进一步改善中药材品质。

1中药材流通关键环节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

1.1种植及采收

我国中药材种植主体主要有大型中药制药企业、农户和专业合作社。2013年,由中国仓储协会与中国医药协会共同完成的《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研究报告》显示,以上3类主体中药材种植面积占比分别为10%以下、30%左右和60%以上,表明专业合作社是当前我国中药材的主要种植主体。就整体而言,我国中药材种植缺乏规范性,种植方式粗放,种植主体分散且规模较小;部分种植户为赶上最佳销售市场而不按时采收,导致中药材品质下降。因此,中药材种植及采收环节是出现品质问题的源头。

1.2初加工及饮片加工

中药材初加工是指对采收的中药材进行清洗、挑选、去皮、去杂,蒸、煮、烫、浸漂、发汗,以及干燥、分级、包装等过程。饮片加工是指将已初加工的中药材炮制及包装。目前,由于中药材种类繁多,初加工标准不统一;另外,由于干燥设备及干燥方式落后及中药饮片加工炮制不规范等,导致中药材及饮片存在水分含量高、硫含量超标等一系列质量安全问题。

1.3物流

中材在流通过程中的物流包括中药材包装、运输、仓储及仓储养护、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等活动。由于现行的包装方式、规格缺乏标准,包装标识信息缺乏,缺乏运输标准,仓储及仓储养护水平落后等,出现掺杂、掺假等二次污染,导致中药材品质受损、品质丧失和质量追溯体系水平低下问题。

1.4市场交易

近年来,我国中药材市场规模呈迅速增长趋势,年成交额从2008年的244.63亿元迅速增长至2014年的1507.11亿元。另外,2014年康美药业旗下的“康美中药网”电商平台的中药材营业收入达71.61亿元。2014年“中药材诚实通”电商平台线上交易额过亿元。但中药材交易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一些经销商户或经销企业违法操作、中药材交易市场监管不规范、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落后(特别是中药材电商交易)等原因,导致以次充好、掺假售假现象屡禁不止。

2中药材质量安全控制政策梳理

2.1“十五”期间(2001-2005年)

“十五”期间的政策主要关注中药材生产过程的品质保证,另外也涉及中药材包装、中药材监督管理、中药材交易市场监管政策。

2001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2013年第一次修正、2015年第二次修正)提出要加强药品(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监督管理,保证药品质量,保障人体用药安全,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用药的合法权益。其中第十条规定“中药饮片必须按照国家药品标准炮制”,第五十三条规定“发运中药材必须有包装,在每件包装上必须注明品名、产地、日期、调出单位,并附有质量合格的标志”。

2002年4月,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32号),针对中药材生产企业提出需对中药材种植或养殖、采收、初加工、包装、运输和贮藏等全过程控制,以保证中药材质量。

2003年6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市场监督司《关于对安徽省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制售假劣中药材进行查处的通知》(食药监市函〔2003〕52号)对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进行整顿,严厉打击制售的假劣中药材。2003年12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关于加强中药饮片包装监督管理的通知》(国食药监办〔2003〕358号)规定了中药饮片的包装要求。

2004年10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推进中药饮片等类别药品监督实施Gmp工作的通知》(国食药监安〔2004〕514号),提出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必须在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条件下生产中药饮片。

2.2“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

“十一五”期间的政策主要强调通过政府监管以保证中药材品质,包括中药材专业市场监管、中药材监管、中药饮片生产监督管理和中药生产监督,另外还涉及中药材储存政策。

2007年1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国食药监令第26号),目的是加强药品监督管理,规范药品流通秩序,保证药品质量,并特别强调中药材应分别储存、分类存放。

2007年4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关于加强中药材专业市场监督检查的通知》(国食药监市〔2007〕212号)提出进一步规范中药材专业市场经营秩序,加强中药材专业市场监管。

2007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食品药品安全“十一五”规划的通知》(〔2007〕24号),进一步强调要加强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监管工作。

2008年2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关于加强中药饮片生产监督管理的通知》加强中药饮片生产质量管理。

2010年11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关于贯彻落实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国食药监办〔2010〕443号)提出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药品和扰乱药品生产经营秩序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生产监督检查的通知》(国食药监安〔2010〕457号),提出加强中药生产的监督。

2.3“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

“十二五”期间的政策首次提出了中药材追溯体系建设,通过建设中药材追溯体系改善中药材品质;另外,还涉及中药材初加工、中药饮片监督管理、中药材经营管理。

2011年1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关于加强中药饮片监督管理的通知》(国食药监安〔2011〕25号)再次提出对中药饮片的监督管理。

2013年10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材管理的通知》(食药监〔2013〕208号),明确提出“加强中药材产地初加工管理;严禁滥用硫磺熏蒸等方法,二氧化硫等物|残留必须符合国家规定”。同年,商务部下发《开展2013年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商办秩函〔2013〕848号),要求各省市开展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工作。

2015年5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3号)第一章总则第二条指出本规范是药品经营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基本准则,企业应当在药品采购、储存、销售、运输等环节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药品质量。

2015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2015〕95号)提到中药材追溯体系的建设。与此同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关于全面监督实施新修订《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有关事项的通知(食药监办药化监〔2015〕176号)指出各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切实落实监管责任,对药品经营组织进行质量检查。

2.4“十三五”期间(2016年以来)

此期间的政策第一次提到要发展中药材电子商务。2016年2月,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国发〔2016〕15号)强调“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制定中药材流通体系建设规划,建设一批道地药材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和可追溯的初加工与仓储物流中心,与生产企业供应商管理和质量追溯体系紧密相连,发展中药材电子商务”。

3存在的问题

2001年以来,政府相关部门从种植及采收、初加工及饮片加工、物流、交易市场监管等方面对中药材质量安全控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使中药材品质得到很大改善。但中药材在流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仍存在质量安全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缺乏具体的中药材物流标准政策

物流是流通过程中确保中药材品质的重要一环,目前缺乏具体可操作的中药材物流标准政策,给实际操作带来困难。上述出台的相关政策大多属于要求性表述,在实际中药材包装、运输、仓储及仓储养护等物流活动中缺乏标准政策作为指导,使物流操作难以规范。

3.2中药材电子商务质量安全控制政策制定严重滞后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迅速发展,中药材交易已步入电商时代。1999年就有人研究了四川中药市场电子化,提倡用网络交易中药,并提出了四川中药市场电子化的设计方案[7]。2009年,互联网上已出现很多中药材相关网站,淘宝、慧聪等网上商城中也有少数中药材店铺[8]。现在已有许多盛产中药材的地区和医药企业纷纷构建了中药材电商平台,如“中药材诚实通”“药通网”“九州通”等,这表明中药材交易已进入电子商务时代。但迄今尚无控制电商中药材质量安全的政策出台,政策制定严重滞后。

3.3政策执行效果不佳

尽管相关政府部门对中药材流通过程中各环节的主体都提出了政策要求,但因其对相关政策理解不深、重视不够,未能有效履行相关质量控制义务,甚至违反政策规定,导致政策的执行效果差,使中药材不合格事件频频发生。

3.4对中药材行业缺乏有效监督管理

各个时期的政府部门都特别重视中药材生产、中药材流通、中药材专业市场的监管。由于现行中药材的监管主体涉及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科技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食药监总局等多个部门,存在多头监管、分散监管的问题,未能形成一个大的部门进行综合性监管和协调,导致中药材监管状况不佳。

4对策与建议

4.1制定可操作性的中药材物流标准政策

为了规范中药材物流操作,保障中药材的品质,建议由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制定具体的中药材物流标准。建议通过制定并贯彻实施《中药材包装标准》《中药材运输标准》《中药材仓库技术标准》《中药材仓库管理标准》等,督促企业在中药材包装操作时参照《中药材包装标准》统一包装,避免流通过程中出现掺杂、掺假等二次污染现象;各企业能参照《中药材运输标准》《中药材仓库技术标准》《中药材仓库管理标准》规范中药材运输和仓储操作,有效减少中药材数量损耗和品质损失或丧失,以达到改善中药材品质的目的。

4.2制定中药材电子商务质量安全控制政策

为保证电子商务平台交易的中药材品质,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中药材电子商务质量安全控制政策。2015年8月立项的《中药材商品规格电子交易标准》是我国首个中药材电商标准,目前为中国中药协会的协会团体标准,有望上升为行业标准。该标准对202个常用中药材品种细分了1184个产品规格,确定了电商的中药材产品规格。笔者建议,除了将完善后的《中材商品规格电子交易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外,相关政府部门还应出台中药材电子商务经营者管理规范、电商中药材质量标准、中药材电子商务市场监管办法等政策,实现电商交易透明公平,杜绝以次充好、掺杂使假等违法行为,以保证中药材质量,使中药材电子交易规范化,并突破中药材电子交易瓶颈,推动中药材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

4.3提升政策执行效果

政府部门应积极宣传中药材质量安全控制有关政策,加重违法惩罚力度,提升政策执行效果。一方面,通过政策宣传,教育增强中药材流通过程中各主体的政策意识,使其更加理解、重视相关政策,积极执行品质保证义务;另一方面,通过加重违法惩罚力度,减少部分利益相关者为追求经济利益而采取的违法行为。从改变各主体的意识出发,提高其对政策的理解意识和执行力度,提高中药材质量安全控制政策的执行效果,最终提升中药材品质。

4.4加强中药材流通全过程监管

加强对整个中药材流通过程的监管,同时各政府监管部门应明确和落实监管责任,把中药材质量监管工作做到实处。在中药材种植及采收环节,强化种植及采收规范监管;在中药材初加工及饮片加工环节,加强农药、重金属、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的检测检验;在中药材物流环节,加强对易发生染色、人工增重、掺杂、掺假品种的监督抽验;在中药材交易环节,加强对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经营企业监督检查,使中药材流通过程处于受控状态。另外,各监管机构应明确监管范围和监管责任,实施监管工作,有效做到通过监管改善中药材品质。

参考文献:

[1]杨晔,豆金彦.中药质量问题探讨[J].甘肃医药,2013,32(7):548-549.

[2]毛春芹,季琳,陆兔林,等.中药材硫磺熏蒸后有害物质及其危害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5):2801-2806.

[3]魏引平,徐虹.从药材种植、饮片加工、质量标准三个重点环节谈中药质量管理[J].中国药事,2015,29(1):36-39.

[4]关丰,方玉强,沈绍基.中药材物流现存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现代中药,2015,17(11):1117-1120,1129.

[5]褚甜甜.中药流通环节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

[6]魏锋,刘薇,严华,等.我国中药材及饮片的质量情况及有关问题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2015,40(4):277-283.

[7]江海云.为川药市场电子化的崛起铺道[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1999,1(4):45-48.

[8]吴焕焕.中药材市场电子商务发展研究――以亳州市为例[J].商业经济,2009(9):67-69.

电子化学品政策篇5

一、中国计算机业企业的一些情况

1.企业数量、规模及所有制结构

中国计算机企业数,按原电子部系统口经统计,在计算机业刚刚起步的1960年时只有3家,1980年增加到87家,1990年增加到191家,到1997年有234家。按工业普查的独立核算企业口径,计算机制造业企业数1985年为132家,1995年上升到604家,如果加上各种计算机器件及零配件生产厂,制造业企业有约1000家(见电子部经济运行及体制司编《第三次电子工业普查论文集》第95页)。1995年以后中国计算机企业迅速增加,仅广东东莞就有600多家台资pc机及相关产品的企业(1998年下半年数)。

计算机业企业规模扩大。按独立核算企业口径计算,1985年企业平均的当年价产值为742万元,1995年上升到5353万元。一些优秀企业如联想、方正、长城、实达更是急剧成长。

90年代以来中国计算机业的急剧扩张是与非国有经济的成长,特别是外商的进入联系在一起的。此外一些国有企业由于改制和吸收外资也转成为非国有企业。表1反映计算机业(整机和外设)1980年以来各类企产值份额的变化。直到80年代中期,计算机业的国有企业的份额还在70-80%以上,而到1995年其份额已降至10-20%左右,在外设业比例仅有7.2%,而外资企业份额高达84.9%。分析表明外资企业的资本中中方占30.6%,港澳台占27.3%,外国资本占37.5%;此外整机业中外国资本比例高达56.2%,而在台商投资较多的外设业中港澳台占36.2%,外国资本仅占23.2%。表2为信息产业部的资料,可以看到外商企业中独资企业的份额高达40%以上。

表1计算机业的企业类型比例和产值、企业数(待)

注:

①本表计算机业只包括整机和外设两个行业,均为独立核算企业数。

②1980、1985年的国有指全民所有制企业。

③其它栏中,1980、1985数含国有和集体联营,1995年含乡镇企业,1995年“其它”的比例用100%扣减国有、集体、外资的比例计算。

资料来源:1980、1995年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1985年工业普查资料(行业篇第七分册·上册)》,1995年数根据《中国华人民共和国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国有·三资·乡镇卷)》。

90年代以来已有一批计算机企业成为上市公司。生产计算机软磁盘的深华源1992年6月2日在深圳上市,是计算机业最早的上市公司。到1997年底已有14家生产或部份生产计算机产品(包括软件、硬件)的企业在沪深交易所上市。总的看计算机业的上市公司成长性好、业绩较好,较受投资者青昧。此外联想、方正两家中国最重要的计算机公司已在香港上市。计算机企业上市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渠道,有利于企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表2硬件业各所有制企业的产值份额  (%)  (待)

资料来源:信息产业部提供。

2.若干计算机企业及其特点

表3反映部分计算机企业(企业集团)的情况,这些企业的特点如下:

·都是在80年代以后成立的新企业。

·发展快,10多年来一般都有几十倍、百倍、乃至千倍的增长。

表3中国部分计算机企业特点  万台(待)

资料来源:根据调查和有关资料整理

·起步是主要靠少数产品及有关服务起家(按王选的说法,方正靠一个产品和80年代的机遇到90年代初完成了发展的第一步),目前主要业务围绕各类计算机产品展开,除用友外,一般都同时生产硬软件。

·受传统的所有制束缚较小。四通、实达、用友起步时就不是传统的国有企业。联想、方正虽是国有企业,但主要投资者为大学和中科院,受传统体制束缚小。长城是国有独资公司,下有一些全民所有制企业,作为机构改革的产物,母公司受传统体制的束缚也比一般国有企业小。

·多数或是上市公司或下面有上市公司,企业制度与传统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有所不同。

·企业普遍重视与外商进行各种方式的合作,近几年在有一定的业务、管理、实力基础后,开始重视通过参股购并扩张。

·随着公司规模增加、业务日益复杂化,公司的组织结构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如联想的组织结构,创业之初是直线制,1994年以后逐渐变为矩阵型的事业部制,实达1998年10月将公司转为“市场导向型”的矩阵型的事业部制。

二、行政管理机构和政策

1.行政管理机构(关于计算机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见《当代中国电子工业》(刘寅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出版)及《中国机械电子工业年鉴》、《电子工业年鉴》等资料及信息产业部的有关介绍。)

1979年3月21日国务院决定成立管理计算机工业政策、规划及有关企业的国家电子计算机工业总局,该局直属国务院,由四机部代管,第一任局长由四机部副部长李瑞兼任。在此以前有关体制数度变化,基本体制为科技部门和电子工业部门配合管理计算机业的研究和生产,没有统一管理计算机工业的部门。1982年5月国务院机构改革,计算机总局并入电子部。

1986年计算机总局直属企业基本下放给地方,总局部分人组成电子部的计算机与信息局,专管计算机业的发展政策和规划,部分人组成调研机构计算机与信息发展研究中心,约一半人组成中国计算机发展公司,以后以该公司为基础组建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机专业集团长城计算机集团。

1988年4月,以电子工业部和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为基础改组成立机械电子工业部,邹家华任部长,计算机业由该部计算机司归口管理。

1993年3月,经八届大一次会议批准,国务院重组电子工业部,胡启立任部长,计算机业由该部计算机司归口管理。

1998年3月,经九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在电子工业部和邮电部的基础上组建信息产业部,计算机业由该部设立的专业司归口管理。国务院信息办也并入该部。

2.发展计算机业的主要政策(80年代以来的政策见机械电子工业部编(1992)《贯彻国家优惠政策,促进电子工业发展》(电子工业出版社)、《电子工业年鉴》等有关资料,关于对计算机应用贴息贷款政策的情况根据原电子工业部的于致田司长介绍)

早在50-70年代,中国政府就一直支持计算机工业的发展。现在极为著名的方正汉字排版系统,其基础就是1974年国家决定拨款安排的由北大计算机系和山东潍访计算机厂(现山东华光公司)联合开发的汉字排版系统项目。

80年代初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支持计算机工业发展的政策。

·成立专管计算机工业发展的政府机构,即1979年成立的电子计算机工业总局,目前的信息产业部计算机司。

·制定计算机产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原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及电子工业部在1984年、1986年先后提出了计算机业的发展战略和相应政策。1993年电子部恢复后提出“八五”发展战略,明确计算机、软件、半导体、集成电路等是电子工业的增长点。根据电子部、机械电子部的规划,在80年代中期,主管部门采取了重点支持长城公司发展长城系列机的政策,并通过生产许可证的发放管理计算机企业的布点和发展。

·从1993年开始通过金桥(国家公用数据信息通讯网工程)、金卡(银行信用卡支付系统)、金关(国家对外经贸信息网工程)“三金”工程,启动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进程。三金工程启动以后又扩展出更多的“金字工程“(金税、金企、金农等)。诸多国民经济信息化工程极大地推进了计算机的应用和市场的扩大。

·利用四项税收政策推进计算机工业的发展。根据电子部1986年提出并得到国务院批准的电子工业发展战略,国务院明确在“七五”(1986-1990)、“八五”(1991-1995)期间,对计算机、集成电路、软件、程控交换机四种产品实行免征产品税,减半征所得税,可按销售收入10%提取研发费,对重大引进工程项目免征进口税。1994年中国进行财税体制改革,该税收优惠政策取消。

·建立电子工业生产发展基金。这是和四项税收政策相配套的政策,财政每年拨款1亿元给基金,主要用于四种产品的小型技改、集成电路生产线的填平补齐、技术成果商品化等。90年代以后基金资金还用作重大工程的启动资金。到90年代中期基金累计投资十多亿元。

·1986年后开始实行计算机应用补贴政策,国家每年安排2亿元贴息专项贷款用于计算机的推广应用。

·逐步放松进口管制。80年代中国对计算机及其零组件进口实行进口许可证管理,90年代初以后基本取消进口许可证管理,进口税率也有所调减。

·80年代曾规定计算机产品必须达到一定的国产化率,后取消。

·鼓励外商在中国投资计算机业。国务院于1997年底公布的外商投资引导目录中,明确鼓励外商投资中国的大中型计算机、新型打印机等产品。

3.对80年代以来政策的初步评价

对80年代以来中国计算机业的发展政策或产业政策进行评价是件困难的事,主要是因为影响政策及其效果的原因很多。分析政策效果需要把握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政策的经济和社会的成本费用;二是政策对发展机制的影响。本文仅根据实际结果,主要是计算机企业发展的情况及企业与政策的关系,谈些初步看法。

(1)80年代中后期的政策对中国计算机业的发展起了开拓性的支持作用,同时存在一些问题(税收优惠和基金政策的有关数据及享受政策的名单见机械电子工业部编(1992)《贯彻国家优惠政策,促进电子工业发展》(电子工业出版社)中有关章节和名称表)。

以四项税收优惠政策和基金政策为例。政策效果的主要表现是:①为许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据电子部有关资料,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200多家企业事业单位(“七五”两批235家,“八五”224家)中,计算机和软件企业161家,基金在“七五”期间安排了87个项目。从1987年到1993年底税收优惠政策停止时,这些企业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得到20多亿元资金。到目前为止,得到基金支持10多亿元。据“七五”期间的数据,电子工业从优惠政策中得到8亿元资金,从发展基金中得到4.6亿元,其中约一半用于投资,占此期间投入资金的52%。1983年以后中国企业很难得到财政拨款,又无资本市场,只能借款,因此政策对企业发展作用重要。②支持方向基本正确,享受政策支持的企业主要是pc机、工作站、软件、软盘磁记录设备(如软盘驱动器)、磁头等企业。③中国计算机业主要的民族企业大多曾受益于此政策的支持。原电子部的长城、浪潮、华光、华晶,中科院计算所和联想(计算机所是1987年首批享受政策的单位之一,但其投资的联想到1990年才享受此政策)都享受过税收优惠政策。实达未直接享受此政策,但其于1995年兼并的中国最大的计算机打印设备企业福建计算机外设厂一直是优惠税收和基金政策的受益者(见刘勇(1998)《蓝色通道:16个人到16个亿》(中国经济出版社)的实达大事记年表),北大方正未享受有关政策,它80年代末期以后的崛起主要靠70年代就得到国家支持的汉字排版系统(按王选的话是1986年到1993年靠一个产品和机遇成长)。这些政策在当时的条件下有有利于企业原始积累的效果。税收优惠政策是优胜者获利的政策,是一种竞争导向的“经济租金”(赫希曼(a.o.hirschman)早在40年前就在其名著《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了这个

概念,金滢基、马骏(1995)“政府在获得技术能力方面的作用:对东亚石化工业的案例分析”(青木昌彦等主编《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比较制度分析》,张春霖等译校,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以东亚石化工业为例,讨论了发展中国家利用“经济租金”快速形成技术能力的意义、条件及可能存在的问题),激励作用较强。④有一定的外部效果,有些得到政策支持的企业后来跨了,或被外商收购了,但是它带来的影响,如人才的培养和流动、技术的扩散(如成为一些私营企业成长基础的学习机技术),也为中国计算机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初步估计政策投入产出的情况,1987年后各种政策投入仅30多亿元,加上一些政府安排的专项贷款,带来了一个年销售额1000多亿元的行业(估计其中30-50%的产值与得到过政府政策支持的企业有关),应当承认80年代中后期的政策对中国计算机的开拓和支持作用。

80年代以来的政策也有问题,主要问题是资金(主要是基金)投入过于分散,没有充分利用竞争机制。实行的计算机生产许可证制度,使原电子部系统的一些企业没有危机感,结果是90年代后的落伍,甚至垮台,真正发展成功的许多企业在80年代并不是政府重点支持的企业(80年代计算机生产许可证发放严格,而1997年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已超过200家)。此外,规定计算机产品的国产化率,忽视了计算机产业的国际化趋势,结果是国外品牌机进入后,国产机失去大片市场,有些企业甚至因此一蹶不振。

(2)对中国计算机业发展作用更大的政策是改革开放政策,其次是90年代初以前的贸易保护政策。

改革开放政策的作用显而易见。民族企业联想、方正、长城、实达、用友等公司的崛起无一不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得益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刺激,得益于从包括竞争对手在内的外国公司的学习。没有开放政策,中国计算机业就不会有大量的外资企业,中国计算机产业的成长速度将更慢。

90年代初以前的贸易保护政策主要指进口审批管理和关税率保护。联想、实达、方正等许多90年代崛起的公司在80年代起步时实力很弱,许多当时由于技术、政策等原因不能或无条件生产计算机。这些企业主要进行贸易和一般组装业务,但贸易保护和国内快速扩大的市场,使这些企业获得迅速成长的机会。当时一台微机可以有数千元的利润,终端等外设的利润也不簿,到90年代初这些企业已完成初步积累(关于80年代计算机企业和产品的利润主要根据对联想、长城、实达等公司的调查所知),具备初步的竞争能力。日本计算机厂商在产业发展初期也利用了这种“经济租金”(这是日本经济学家分析日本产业政策作用机制的基本结论之一,见小宫隆太郎(1984)主编《日本的产业政策》(东京大学出版社,中文,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8、9章(伊藤元重、奥野正宽等著))。

(3)从民族工业供给能力的角度看,中国计算机业发展政策的直接作用似乎有限。

80年代以来发展民族计算机业的政策作用虽然不小,但直接作用有限。相比之下,日本计算机和半导体也得到政府重点支持的厂商至今仍是业内强势企业,计算机和半导体产业起步时间比中国仅早约10年的韩国和中国台湾省,其计算机及半导体产业的成长很快,其产业已发展到相当水平,在世界市场占了重要的份额,政府曾重点支持的企业,如韩国的三星电子、台湾的新竹开发区企业、联华电子都获得了成功(关于台湾、韩国、美国计算机、信息、半导体业发展的政策及情况详见笔者的报告

“美国、日本及韩国、台湾的计算机产业政策”(待发表))。

(4)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包括体制、策基础,产业和企业基础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多数是行业主管部门不可控制的。

从基本体制看,8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已发生变化,但计划的成份仍较大,政策支持的重点仍是传统的国有企业,科研体制改革在80年代中期以后才真正启动,加上生产许可证等保护政策对市场竞争的限制,许多计算机企业缺乏竞争发展的机制,这是80年代政府政策重点支持的许多企业未能成功发展的基本原因。而这种体制原因不是原电子部能完全解决的。

政策方面的原因主要指政策思想、政策资源及政策实施构架等的影响。行业政策要受基本体制的影响,同时既使基本体制相同,具体的政策思路也可有所不同。这方面的问题,具体地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计算机行业管理体制和企业隶属关系数度变化,不利于政策的连续性及相应的逐步完善和升级;②没有系统配套的包括财税、金融、贸易、外资等政策在内的产业政策,由于意见分歧(分歧主要缘于政策目标、政策前景的不清楚及体制问题)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计算机业在内的电子信息业的产业政策始终未出台;③早期政策没有注意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和比较优势;④80年代中期以来政府始终缺乏必要的政策资源,加上条块分割的传统体制和财政分包体制的影响,有限的政策资源难得到有效使用;⑤80年代计算机业的发展政策和改革、竞争政策结合不够也许是80年代政策的最大弱点之一。这种情况在许多产业都可见到。日本学者认为战后日本产业政策有效的主要原因是适当的贸易保护和国内激烈的竞争相结合。没有一定时期内的适当保护,幼稚产业没有学习机会难以成长。但是没有国内的激烈竞争,企业就只可能是温室里的花朵,不可能真正成长。

最后应当指出,政策效果有限还与90年代初以前中国企业实力太弱有关。这既与长期的体制束缚有关,又与企业包括营销能力在内的基础太差有关,还与80年代中国计算机市场规模太小有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时间。

4.关于发展计算机业政策的若干设想

(1)要继续加快改革,让企业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充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改革宏观和行业管理体制,创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机制和环境。

(2)要充分认识采取必要政策支持民族计算机业发展的意义。从政治、经济、技术的任一层面看,民族的计算机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意义都不容置疑。由于民族计算机工业(特别是基础技术方面)太弱,根据美、日、韩等的经验,采取必要的政策支持是有意义的。

(3)明确发展计算机业产业政策的基本思路和原则:①有效竞争的原则,国家的资源支持不能撒胡椒面,也不宜只给一家,要按兼得规模经济和竞争之利的有效竞争原则,支持数家有优势的企业较快发展;②政策重点是帮助企业提高技术能力;③对于国内外企业技术差距过大,但又极为重要需要发展的领域,国家可根据“经济租金”原则择优给予直接支持。

(4)有利于民族计算机业发展的重要政策之一是支持计算机市场的扩大和升级。打破电信业的垄断体制,鼓励计算机业特别是计算机服务业与电讯业的融合,是扩大计算机市场也是扩大通信业市场最重要的政策之一。在国家订货、pc机的分期付款、大中小型机和服务器的卖方销售信货等方面都应采取必要的支持政策。

(5)政策重点是鼓励企业提高技术开发水平,需要研究及可采取的政策包括国家对企业的重大的技术开发项目给予包括资金在内的各种支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鼓励发展更紧密的包括让科研机构进入企业在内的各种形式的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借鉴美、日、韩等的经验,鼓励存在竞争关系的中国企业在基础技术或重要样机的开发方面合作;联合开发可由信息产业部、中科院的研究所和企业共同进行。日本、美国企业的计算机、半导体的开发项目,许多重大的都曾得到政府支持。

(6)加大政策力度支持计算机企业发展,包括承认高新技术企业创业者的创业股或创业权益,产业政策不是根据企业的所有制成分,而是按适当向竞争优胜者倾斜的原则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发展。

电子化学品政策篇6

一、中国计算机业企业的一些情况

1.企业数量、规模及所有制结构

中国计算机企业数,按原电子部系统口经统计,在计算机业刚刚起步的1960年时只有3家,1980年增加到87家,1990年增加到191家,到1997年有234家。按工业普查的独立核算企业口径,计算机制造业企业数1985年为132家,1995年上升到604家,如果加上各种计算机器件及零配件生产厂,制造业企业有约1000家(见电子部经济运行及体制司编《第三次电子工业普查论文集》第95页)。1995年以后中国计算机企业迅速增加,仅广东东莞就有600多家台资pC机及相关产品的企业(1998年下半年数)。

计算机业企业规模扩大。按独立核算企业口径计算,1985年企业平均的当年价产值为742万元,1995年上升到5353万元。一些优秀企业如联想、方正、长城、实达更是急剧成长。

90年代以来中国计算机业的急剧扩张是与非国有经济的成长,特别是外商的进系在一起的。此外一些国有企业由于改制和吸收外资也转成为非国有企业。表1反映计算机业(整机和外设)1980年以来各类企产值份额的变化。直到80年代中期,计算机业的国有企业的份额还在70-80%以上,而到1995年其份额已降至10-20%左右,在外设业比例仅有7.2%,而外资企业份额高达84.9%。分析表明外资企业的资本中中方占30.6%,港澳台占27.3%,外国资本占37.5%;此外整机业中外国资本比例高达56.2%,而在台商投资较多的外设业澳台占36.2%,外国资本仅占23.2%。表2为信息产业部的资料,可以看到外商企业中独资企业的份额高达40%以上。

表1计算机业的企业类型比例和产值、企业数(待)

注:

①本表计算机业只包括整机和外设两个行业,均为独立核算企业数。

②1980、1985年的国有指全民所有制企业。

③其它栏中,1980、1985数含国有和集体联营,1995年含乡镇企业,1995年“其它”的比例用100%扣减国有、集体、外资的比例计算。

资料来源:1980、1995年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1985年工业普查资料(行业篇第七分册·上册)》,1995年数根据《中国华人民共和国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国有·三资·乡镇卷)》。

90年代以来已有一批计算机企业成为上市公司。生产计算机软磁盘的深华源1992年6月2日在深圳上市,是计算机业最早的上市公司。到1997年底已有14家生产或部份生产计算机产品(包括软件、硬件)的企业在沪深交易所上市。总的看计算机业的上市公司成长性好、业绩较好,较受投资者青昧。此外联想、方正两家中国最重要的计算机公司已在香港上市。计算机企业上市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渠道,有利于企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表2硬件业各所有制企业的产值份额(%)(待)

资料来源:信息产业部提供。

2.若干计算机企业及其特点

表3反映部分计算机企业(企业集团)的情况,这些企业的特点如下:

·都是在80年代以后成立的新企业。

·发展快,10多年来一般都有几十倍、百倍、乃至千倍的增长。

表3中国部分计算机企业特点万台(待)

资料来源:根据调查和有关资料整理

·起步是主要靠少数产品及有关服务起家(按王选的说法,方正靠一个产品和80年代的机遇到90年代初完成了发展的第一步),目前主要业务围绕各类计算机产品展开,除用友外,一般都同时生产硬软件。

·受传统的所有制束缚较小。四通、实达、用友起步时就不是传统的国有企业。联想、方正虽是国有企业,但主要投资者为大学和中科院,受传统体制束缚小。长城是国有独资公司,下有一些全民所有制企业,作为机构改革的产物,母公司受传统体制的束缚也比一般国有企业小。

·多数或是上市公司或下面有上市公司,企业制度与传统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有所不同。

·企业普遍重视与外商进行各种方式的合作,近几年在有一定的业务、管理、实力基础后,开始重视通过参股购并扩张。

·随着公司规模增加、业务日益复杂化,公司的组织结构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如联想的组织结构,创业之初是直线制,1994年以后逐渐变为矩阵型的事业部制,实达1998年10月将公司转为“市场导向型”的矩阵型的事业部制。

二、行政管理机构和政策

1.行政管理机构(关于计算机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见《当代中国电子工业》(刘寅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出版)及《中国机械电子工业年鉴》、《电子工业年鉴》等资料及信息产业部的有关介绍。)

1979年3月21日国务院决定成立管理计算机工业政策、规划及有关企业的国家电子计算机工业总局,该局直属国务院,由四机部代管,第一任局长由四机部副部长李瑞兼任。在此以前有关体制数度变化,基本体制为科技部门和电子工业部门配合管理计算机业的研究和生产,没有统一管理计算机工业的部门。1982年5月国务院机构改革,计算机总局并入电子部。

1986年计算机总局直属企业基本下放给地方,总局部分人组成电子部的计算机与信息局,专管计算机业的发展政策和规划,部分人组成调研机构计算机与信息发展研究中心,约一半人组成中国计算机发展公司,以后以该公司为基础组建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机专业集团长城计算机集团。

1988年4月,以电子工业部和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为基础改组成立机械电子工业部,邹家华任部长,计算机业由该部计算机司归口管理。

1993年3月,经八届大一次会议批准,国务院重组电子工业部,胡启立任部长,计算机业由该部计算机司归口管理。

1998年3月,经九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在电子工业部和邮电部的基础上组建信息产业部,计算机业由该部设立的专业司归口管理。国务院信息办也并入该部。

2.发展计算机业的主要政策(80年代以来的政策见机械电子工业部编(1992)《贯彻国家优惠政策,促进电子工业发展》(电子工业出版社)、《电子工业年鉴》等有关资料,关于对计算机应用贴息贷款政策的情况根据原电子工业部的于致田司长介绍)

早在50-70年代,中国政府就一直支持计算机工业的发展。现在极为著名的方正汉字排版系统,其基础就是1974年国家决定拨款安排的由北大计算机系和山东潍访计算机厂(现山东华光公司)联合开发的汉字排版系统项目。

80年代初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支持计算机工业发展的政策。

·成立专管计算机工业发展的政府机构,即1979年成立的电子计算机工业总局,目前的信息产业部计算机司。

·制定计算机产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原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及电子工业部在1984年、1986年先后提出了计算机业的发展战略和相应政策。1993年电子部恢复后提出“八五”发展战略,明确计算机、软件、半导体、集成电路等是电子工业的增长点。根据电子部、机械电子部的规划,在80年代中期,主管部门采取了重点支持长城公司发展长城系列机的政策,并通过生产许可证的发放管理计算机企业的布点和发展。

·从1993年开始通过金桥(国家公用数据信息通讯网工程)、金卡(银行信用卡支付系统)、金关(国家对外经贸信息网工程)“三金”工程,启动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进程。三金工程启动以后又扩展出更多的“金字工程“(金税、金企、金农等)。诸多国民经济信息化工程极大地推进了计算机的应用和市场的扩大。

·利用四项税收政策推进计算机工业的发展。根据电子部1986年提出并得到国务院批准的电子工业发展战略,国务院明确在“七五”(1986-1990)、“八五”(1991-1995)期间,对计算机、集成电路、软件、程控交换机四种产品实行免征产品税,减半征所得税,可按销售收入10%提取研发费,对重大引进工程项目免征进口税。1994年中国进行财税体制改革,该税收优惠政策取消。

·建立电子工业生产发展基金。这是和四项税收政策相配套的政策,财政每年拨款1亿元给基金,主要用于四种产品的小型技改、集成电路生产线的填平补齐、技术成果商品化等。90年代以后基金资金还用作重大工程的启动资金。到90年代中期基金累计投资十多亿元。

·1986年后开始实行计算机应用补贴政策,国家每年安排2亿元贴息专项贷款用于计算机的推广应用。

·逐步放松进口管制。80年代中国对计算机及其零组件进口实行进口许可证管理,90年代初以后基本取消进口许可证管理,进口税率也有所调减。

·80年代曾规定计算机产品必须达到一定的国产化率,后取消。

·鼓励外商在中国投资计算机业。国务院于1997年底公布的外商投资引导目录中,明确鼓励外商投资中国的大中型计算机、新型打印机等产品。

3.对80年代以来政策的初步评价

对80年代以来中国计算机业的发展政策或产业政策进行评价是件困难的事,主要是因为影响政策及其效果的原因很多。分析政策效果需要把握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政策的经济和社会的成本费用;二是政策对发展机制的影响。本文仅根据实际结果,主要是计算机企业发展的情况及企业与政策的关系,谈些初步看法。

(1)80年代中后期的政策对中国计算机业的发展起了开拓性的支持作用,同时存在一些问题(税收优惠和基金政策的有关数据及享受政策的名单见机械电子工业部编(1992)《贯彻国家优惠政策,促进电子工业发展》(电子工业出版社)中有关章节和名称表)。

以四项税收优惠政策和基金政策为例。政策效果的主要表现是:①为许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据电子部有关资料,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200多家企业事业单位(“七五”两批235家,“八五”224家)中,计算机和软件企业161家,基金在“七五”期间安排了87个项目。从1987年到1993年底税收优惠政策停止时,这些企业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得到20多亿元资金。到目前为止,得到基金支持10多亿元。据“七五”期间的数据,电子工业从优惠政策中得到8亿元资金,从发展基金中得到4.6亿元,其中约一半用于投资,占此期间投入资金的52%。1983年以后中国企业很难得到财政拨款,又无资本市场,只能借款,因此政策对企业发展作用重要。②支持方向基本正确,享受政策支持的企业主要是pC机、工作站、软件、软盘磁记录设备(如软盘驱动器)、磁头等企业。③中国计算机业主要的民族企业大多曾受益于此政策的支持。原电子部的长城、浪潮、华光、华晶,中科院计算所和联想(计算机所是1987年首批享受政策的单位之一,但其投资的联想到1990年才享受此政策)都享受过税收优惠政策。实达未直接享受此政策,但其于1995年兼并的中国最大的计算机打印设备企业福建计算机外设厂一直是优惠税收和基金政策的受益者(见刘勇(1998)《蓝色通道:16个人到16个亿》(中国经济出版社)的实达大事记年表),北大方正未享受有关政策,它80年代末期以后的崛起主要靠70年代就得到国家支持的汉字排版系统(按王选的话是1986年到1993年靠一个产品和机遇成长)。这些政策在当时的条件下有有利于企业原始积累的效果。税收优惠政策是优胜者获利的政策,是一种竞争导向的“经济租金”(赫希曼(a.o.Hirschman)早在40年前就在其名著《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了这个

概念,金滢基、马骏(1995)“政府在获得技术能力方面的作用:对东亚石化工业的案例分析”(青木昌彦等主编《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比较制度分析》,张春霖等译校,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以东亚石化工业为例,讨论了发展中国家利用“经济租金”快速形成技术能力的意义、条件及可能存在的问题),激励作用较强。④有一定的外部效果,有些得到政策支持的企业后来跨了,或被外商收购了,但是它带来的影响,如人才的培养和流动、技术的扩散(如成为一些私营企业成长基础的学习机技术),也为中国计算机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初步估计政策投入产出的情况,1987年后各种政策投入仅30多亿元,加上一些政府安排的专项贷款,带来了一个年销售额1000多亿元的行业(估计其中30-50%的产值与得到过政府政策支持的企业有关),应当承认80年代中后期的政策对中国计算机的开拓和支持作用。

80年代以来的政策也有问题,主要问题是资金(主要是基金)投入过于分散,没有充分利用竞争机制。实行的计算机生产许可证制度,使原电子部系统的一些企业没有危机感,结果是90年代后的落伍,甚至,真正发展成功的许多企业在80年代并不是政府重点支持的企业(80年代计算机生产许可证发放严格,而1997年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已超过200家)。此外,规定计算机产品的国产化率,忽视了计算机产业的国际化趋势,结果是国外品牌机进入后,国产机失去大片市场,有些企业甚至因此一蹶不振。

(2)对中国计算机业发展作用更大的政策是改革开放政策,其次是90年代初以前的贸易保护政策。

改革开放政策的作用显而易见。民族企业联想、方正、长城、实达、用友等公司的崛起无一不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得益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刺激,得益于从包括竞争对手在内的外国公司的学习。没有开放政策,中国计算机业就不会有大量的外资企业,中国计算机产业的成长速度将更慢。

90年代初以前的贸易保护政策主要指进口审批管理和关税率保护。联想、实达、方正等许多90年代崛起的公司在80年代起步时实力很弱,许多当时由于技术、政策等原因不能或无条件生产计算机。这些企业主要进行贸易和一般组装业务,但贸易保护和国内快速扩大的市场,使这些企业获得迅速成长的机会。当时一台微机可以有数千元的利润,终端等外设的利润也不簿,到90年代初这些企业已完成初步积累(关于80年代计算机企业和产品的利润主要根据对联想、长城、实达等公司的调查所知),具备初步的竞争能力。日本计算机厂商在产业发展初期也利用了这种“经济租金”(这是日本经济学家分析日本产业政策作用机制的基本结论之一,见小宫隆太郎(1984)主编《日本的产业政策》(东京大学出版社,中文,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8、9章(伊藤元重、奥野正宽等著))。

(3)从民族工业供给能力的角度看,中国计算机业发展政策的直接作用似乎有限。

80年代以来发展民族计算机业的政策作用虽然不小,但直接作用有限。相比之下,日本计算机和半导体也得到政府重点支持的厂商至今仍是业内强势企业,计算机和半导体产业起步时间比中国仅早约10年的韩国和中国台湾省,其计算机及半导体产业的成长很快,其产业已发展到相当水平,在世界市场占了重要的份额,政府曾重点支持的企业,如韩国的三星电子、台湾的新竹开发区企业、联华电子都获得了成功(关于台湾、韩国、美国计算机、信息、半导体业发展的政策及情况详见笔者的报告

“美国、日本及韩国、台湾的计算机产业政策”(待发表))。

(4)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包括体制、策基础,产业和企业基础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多数是行业主管部门不可控制的。

从基本体制看,8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已发生变化,但计划的成份仍较大,政策支持的重点仍是传统的国有企业,科研体制改革在80年代中期以后才真正启动,加上生产许可证等保护政策对市场竞争的限制,许多计算机企业缺乏竞争发展的机制,这是80年代政府政策重点支持的许多企业未能成功发展的基本原因。而这种体制原因不是原电子部能完全解决的。

政策方面的原因主要指政策思想、政策资源及政策实施构架等的影响。行业政策要受基本体制的影响,同时既使基本体制相同,具体的政策思路也可有所不同。这方面的问题,具体地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计算机行业管理体制和企业隶属关系数度变化,不利于政策的连续性及相应的逐步完善和升级;②没有系统配套的包括财税、金融、贸易、外资等政策在内的产业政策,由于意见分歧(分歧主要缘于政策目标、政策前景的不清楚及体制问题)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计算机业在内的电子信息业的产业政策始终未出台;③早期政策没有注意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和比较优势;④80年代中期以来政府始终缺乏必要的政策资源,加上条块分割的传统体制和财政分包体制的影响,有限的政策资源难得到有效使用;⑤80年代计算机业的发展政策和改革、竞争政策结合不够也许是80年代政策的最大弱点之一。这种情况在许多产业都可见到。日本学者认为战后日本产业政策有效的主要原因是适当的贸易保护和国内激烈的竞争相结合。没有一定时期内的适当保护,幼稚产业没有学习机会难以成长。但是没有国内的激烈竞争,企业就只可能是温室里的花朵,不可能真正成长。

最后应当指出,政策效果有限还与90年代初以前中国企业实力太弱有关。这既与长期的体制束缚有关,又与企业包括营销能力在内的基础太差有关,还与80年代中国计算机市场规模太小有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时间。

4.关于发展计算机业政策的若干设想

(1)要继续加快改革,让企业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充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改革宏观和行业管理体制,创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机制和环境。

(2)要充分认识采取必要政策支持民族计算机业发展的意义。从政治、经济、技术的任一层面看,民族的计算机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意义都不容置疑。由于民族计算机工业(特别是基础技术方面)太弱,根据美、日、韩等的经验,采取必要的政策支持是有意义的。

(3)明确发展计算机业产业政策的基本思路和原则:①有效竞争的原则,国家的资源支持不能撒胡椒面,也不宜只给一家,要按兼得规模经济和竞争之利的有效竞争原则,支持数家有优势的企业较快发展;②政策重点是帮助企业提高技术能力;③对于国内外企业技术差距过大,但又极为重要需要发展的领域,国家可根据“经济租金”原则择优给予直接支持。

(4)有利于民族计算机业发展的重要政策之一是支持计算机市场的扩大和升级。打破电信业的垄断体制,鼓励计算机业特别是计算机服务业与电讯业的融合,是扩大计算机市场也是扩大通信业市场最重要的政策之一。在国家订货、pC机的分期付款、大中小型机和服务器的卖方销售信货等方面都应采取必要的支持政策。

(5)政策重点是鼓励企业提高技术开发水平,需要研究及可采取的政策包括国家对企业的重大的技术开发项目给予包括资金在内的各种支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鼓励发展更紧密的包括让科研机构进入企业在内的各种形式的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借鉴美、日、韩等的经验,鼓励存在竞争关系的中国企业在基础技术或重要样机的开发方面合作;联合开发可由信息产业部、中科院的研究所和企业共同进行。日本、美国企业的计算机、半导体的开发项目,许多重大的都曾得到政府支持。

(6)加大政策力度支持计算机企业发展,包括承认高新技术企业创业者的创业股或创业权益,产业政策不是根据企业的所有制成分,而是按适当向竞争优胜者倾斜的原则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发展。

电子化学品政策篇7

二、实行鼓励网上创业就业的扶持奖励政策。对已进行工商注册登记的网店经营者,按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市委〔2009〕10号)有关规定,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就业困难人员无偿创业资助、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补助和社会保险费补贴、一次性创业奖励、一次性领取失业保险金等扶持奖励政策。对未经工商注册登记、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认定的网上创业就业人员,可参照个体工商户,享受上述相关扶持政策。对招用人员的网上创业者,参照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形式办理就业登记和参保手续,按规定享受用工补贴和社会保险费补贴。未经工商注册登记、未达到网上创业就业认定标准的网店经营者,可认定为灵活就业人员,按规定申请灵活就业补助和社会保险费补贴。

三、加大网上创业就业场所保障力度。由市劳动保障部门牵头,与电子商务企业联办*市C2C创业园,为入驻园区的网上创业者提供配套齐全、服务便捷、收费低廉的创业场所。创业园按市委〔2009〕10号文件有关规定,享受创业园补贴和场地租金补贴等政策。放宽网上创业经营场所限制,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程序和合同约定,经有关部门批准,登记失业人员可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作为网上创业经营场所。由房管部门牵头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将部分经济租赁房、大学生公寓、人才公寓定向出租给符合条件的网上创业者。

四、鼓励电子商务企业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和支持各类电子商务企业在社区建立便民服务网点,向社区居民提供充值缴费、代购代订、指导使用电子商务等服务,提供社区就业岗位。鼓励和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吸纳和招用城镇失业人员,对主城区范围内以提供上述社区服务为主的电子商务企业,吸纳主城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达到全部职工15%(含)以上的,参照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家政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杭政办〔2009〕8号)有关规定,按其当年实际缴纳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给予全额补贴。对提供社区便民服务达到显著规模的电子商务企业,给予商贸专项资金支持。

五、支持企业发展网上虚拟经营。鼓励传统优势企业以自主品牌为支撑,发挥营销网络优势,积极开发B2B、B2C、B2B2C等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网上交易平台。鼓励商场、专业市场等传统商贸企业依托有形业态,开设网上品牌商城,举办网上展会和网上专业市场。进一步放宽网上市场、网上商城的准入门槛,对依托现有商贸业态在工商部门申请举办网上市场、网上商城的,可凭原登记证直接开展网上交易,也可单独申请办理市场名称登记;对申请举办网上市场、网上商城的,市工商部门予以免收登记类、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支持市场举办者以知识产权等非货币资产出资设立服务型企业,非货币资产出资比例可达企业注册资本的70%。由市经委牵头制定具体办法和标准,对举办和参加网上商城、网上展会、网上专业市场的企业进行补贴,对网上虚拟经营业绩突出的企业给予奖励。

六、拓宽杭产品网上销售渠道。鼓励网络批发和零售商(网店)通过授权经销等形式,为杭产品生产企业开展多渠道、高效率的网络销售。引导杭产品生产企业注册网络品牌,加快网络分销渠道建设,在品牌宣传、货源组织、仓储配送、财务管理等方面为网络批发和零售商(网店)提供支持。搭建杭产品生产企业与网商(网店)合作交易的平台,支持电子商务企业举办网货交易大会等各类展会,在项目审批、场馆安排、企业招展等方面予以优先并提供协助。对本市企业参加由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或认可的网货交易大会等各类展会的,给予展位费50%以上的补贴,并在展品运输、品牌与形象宣传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补贴。

七、扶持电子商务龙头骨干企业。支持电子商务骨干企业做强做大,发挥龙头示范作用。积极扶持新型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壮大,加快形成集聚效应。鼓励电子商务企业申报参加*市最大规模服务业企业、企业竞争力等“百强榜”评选,实行重点培育对象扶持、上规模奖励、突出贡献奖励等扶持政策。由市信息办牵头制定具体办法和标准,整合现有相关专项资金,对获得中国行业电子商务企业百强等称号的企业给予奖励。扶持网上第三方支付平台发展,进一步扩大利用网上支付平台缴纳公共事业收费的缴费项目和覆盖范围,发挥第三方支付平台积极作用。鼓励各地各部门将政府采购项目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进行。

八、培育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积极引导、支持、推进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将*打造成为全国电子商务专业网站集聚中心和网商集聚中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知名电子商务企业来杭设立总部或建立独立法人子公司,对设立总部的企业给予享受总部经济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对新创立的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构建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给予优先申报市科技创新、信息服务业发展等相关产业资助资金。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主导,加强产学研合作,将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与特色功能区转型升级、现代产业集群培育相结合,提升我市特色区块经济综合竞争力。提高电子商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新的电子商务应用模式,大力发展数字电视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96345便民服务电子商务。

九、完善电子商务企业产业链。引导电子商务企业培育线上企业生态,打造以电子商务平台为核心和纽带的线上产业集群,形成涵盖信息平台、原料供应、商品销售、金融支付、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的产业链。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加强与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体的合作,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数字内容产业。加强软件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的合作,根据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需要主动承接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务。推进滨江、文三街区、仓前、北部软件园、城西、下城及下沙等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形成一批专业特色明显、产业链清晰、研发创新能力强、服务体系完善的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培育现代电子商务产业集群。

十、运用电子商务提升传统企业发展水平。加快企业独立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独立电子商务平台,推进电子商务在采购、生产、销售、物流、结算等环节的应用。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广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资源管理(CRm)等系统,优化供应链管理,促进企业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重组和优化。鼓励中小企业运用电子商务管理、外贸流程管理等软件,实现资源优化和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现代化水平。

十一、加强电子商务配套支撑体系建设。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无线宽带城域网二期建设,打造全媒体城市。加快物流产业发展,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高商品配送能力。推进电子商务标准体系建设,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制定电子商务关键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强支付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网上银行、市民卡、第三方支付平台等新型支付手段,构建满足更多金融支付需求的支付平台。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强化政府监管、行业自律,构建网站信用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网上经营者信用档案,提高电子商务经营者诚信意识和水平。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建立与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应用相适应的风险投资、融资担保等机制。

十二、加强电子商务人才引进和应用能力培训。大力引进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落实住房、户籍、子女就学等政策。建立全市电子商务人才数据库和专家组,发挥人才支撑作用。推进中小企业“386”电子商务进企业上网培训工程和“百家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体检”工程,提高企业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强市属高校电子商务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依托在杭高校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鼓励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参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提高各行业不同层次人员的电子商务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加强网上创业技能培训,把电子商务人才作为大学生创业实训工程的培训重点,将网上创业课程列入创业培训项目、纳入教育培训券使用范围,并按市委〔2009〕10号文件有关“创办你的企业”(SYB)培训、创业实训的规定给予补贴和奖励。

十三、完善电子商务统计和绩效评估体系。研究制定有关电子商务的统计方法、统计口径和统计范围,完善电子商务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电子商务统计体系。鼓励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及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研究电子商务绩效评价指标,逐步形成政府统计分析、社会中介评价和企业自我评价相结合的电子商务研究评价机制。对“电子商务进企业”等扶持政策的实施绩效进行跟踪监测,掌握政策执行情况及实际应用效果,为进一步完善政策、发挥政策效用提供科学依据。

电子化学品政策篇8

关键词电子政务行政决策行政管理控制幅度

“行政决策是行政决策者为达到某一特定目标,对若干备选方案进行选择,以确定行动方案的过程。”信息技术发展对行政决策的影响是围绕着提高行政决策的有效性和行政决策的效率展开的。政府以多种方式利用电子技术对大量数据进行分类、分析、摘要,并以易于理解的方式表达其结果,从而支援决策过程。此外,政府的部分部门还可利用来自外部的信息技术支援。

1电子政务有助于建立适当的行政决策控制幅度

电子政府对行政决策目标的影响是建立适当的行政决策控制幅度。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生活的环境,也对公共行政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政府而言,一切应以公共产品的消费者满意为决策的根本目标,决策过程的行政参与、民主公开将改善行政决策者的有限理性。

电子政府的发展带来了行政决策的科学化,为行政现代化提供了可能。一方面,现代行政是随着公共行政管理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它与行政流程之间是一种交叉互动的关系。行政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可以推动行政流程的再造与创新。另一方面,它也为行政决策提供了科学化的工具。行政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具有时效性,更为灵活、更为便捷和廉价。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的质量和时效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科学化决策提供了质与量的保证。

管理决策的基石是由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学说,而信息的不完备是影响人们进行理性判断和决策的直接原因之一。信息技术的发展正逐步实现在适当的时候、把适当的信息提供给适当的管理者,这样就改善了决策者的有限理性行政决策的范围,有助于建立适当的行政决策控制幅度。电子政务的实现,使得公共政策的决策者可以在广泛了解决策所需信息的前提下进行决策,避免了靠经验决策和决策信息不完备导致的盲目现象。

传统的行政组织形式是科层组织结构。它的创立与发展不仅与素质较低的人员和平稳的管理环境相对应,而且也是受信息技术不发达制约的无奈选择。电子政务的发展为之提供了变革的基础,科层组织结构中的中间管理层将缩减以至取消。中间管理层是信息通讯技术落后的产物,它的存在既减缓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又易造成信息的严重失真。现代信息技术将通过加强操作执行层与高层决策的直接沟通,逐步缩减以致最终取消中间管理层。网络使管理幅度增宽,使管理者和其下属可以随时了解对方的状态和意图,而且仅占用很少的精力和时间。中央政府的政令能够畅通无阻地抵达权力底层,基层的反馈也能迅速地向上传递,同级政府之间不再被地理边界和人为的“本位”观念所阻隔,政府内部实现了统一高效的指挥和管理,同时很容易倾听到不同的意见。所以一个管理者能够指导更多的下属人员,这将有助于建立适当的行政决策控制幅度。

2电子政务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反应力与社会回应力

电子政务的应用即将削弱以至取消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的严格分界。在马克斯·韦伯所设计的科层制中,组织内部层层授权,下级对上级严格负责,“只有处在金字塔顶端的人才能掌握足够的信息而做出熟悉情况的决定”。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每个人都能及时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在工作现场就可以做出必要的决策,无须事事先向上司汇报,再执行上司的决策,真正做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正如约翰·奈斯比特在其《大趋势》一书中所描述的:“由于新科学技术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多样性和时效性,中央政府的集中决策愈来愈缺乏效率,谁是总统再也无关紧要,因为实际的政治力量,即把事情处理好的能力,已从国会和总统的手中转移到州、市、镇和邻里手里。”

民主是公民参与政治决策的一种制度安排,而公民要参与决策,必须获取充分的信息。以网络为主体的电子政务,为公民广泛深入的行政参与开辟了道路。它一方面鼓励公民积极地参与政府管理生活;另一方面,也为公民的参与提供了有效地技术手段,使公民参与的范围更广。它为每个公民、不同利益集团、各类组织、政治机构,提供了直接的、普遍交互式的表达意愿、传递信息、商议、咨询、监督、审核、建议、选举、表决的先进技术装备。显然“互动信息技术使选举和民意测验变得容易简单。任何在线上的人都可以参加”。针对公民利用网络参与行政事务,托夫勒指出:这是明天可能实行直接民主的一个最初的迹象。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人造卫星、电话、有线电视、投票技术以及其他工具,一个受过教育的公民,在历史上第一次能够开始做出自己的许多政治决定。以网络为主导的信息技术扩展了行政参与的范围,改变了行政参与的方法,使得任何人都有机会参与行政事务。

在网上建立的政府与公众之间相互交流的桥梁,为公众与政府部门打交道提供了方便,并使公众可以在网上更为方便地行使对政府的民主监督权利。利用网络与民众进行沟通交流,可对公众的电子邮件和留言及时有效地处理,政府部门的电子信息处理中心还可通过创办的虚拟社区来对公众进行引导和反馈,并及时结转到相关部门,督促和监督问题的解决。还可以就一些问题展开网上调查,作为政府各部门工作的参考。转贴于

3电子政务有助于公众对行政决策的参与

从行政生态学角度看,政府要保护行政生态平衡,就必须有效地吸引外部环境的物质和能量,通过加工和转换,向社会输出政策产品和公共服务。但在传统行政体制下,这一转换和输出过程处于幽暗状态,只有政府甚至是个别行政区长官知道,制度运作为某些人操纵,行政相对人只是被动地服从政府的决定,其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美国司法局长克拉克说:“没有任何东西比秘密更能损害民主,当公众不了解情况时,自治即所谓公民最大限度地参与国家事务只能是一句空话。”政府在网上通过自己的网站提供除保密外的大量的公共信息,在网上公告,公布政府的法规和政策、领导人的基本情况、政府的行为倾向,特别是重大问题做出决定前在网上公布,让公众广泛参与讨论,经过反复充分地搏弈,最后做出决策。这将使政府决定和行为暴露于阳光之下,可以大大限制暗箱操作的空间,减少权力滥用的可能。这既充分体现了政府活动的透明度和权威性,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在政府和公民的关系上,“电子政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开放政府”,它扩大了公民的知情权,使公民获得的政务信息的可靠性和系统性不断增强,也使政府本身从凭借垄断信息来行使权力变为主要为公民提供信息服务,公民有了更多的参与决策的条件。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打破传统层级传递信息和书面审核的工作方式、以及时空距离的障碍,使政府行政组织的金字塔结构改变成扁平式、无中心式的网络结构,使传统行政组织转化为数字化组织(digitalorganization),使管理型的行政模式转化为服务型;使公众通过各自的电子渠道进入因特网,更完全地了解政府、获得政府的信息与服务,又迅速地将意见传递给政府;使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和公众之间通过网络进行沟通,并为公众提供各种服务的选择。这是公共行政民主价值取向的充分体现。

人们只有借助网络,才能克服地域的阻隔,双向交流信息;才能克服时间的延迟,及时交流信息;才能克服心理障碍,积极参与决策。在电子政务的传输系统,能够以光速双向传递多媒体信息,支持组织成员协同工作;电子邮件、专题论坛可以使政府广泛了解公众的意愿,及时得到基层的反馈,强化决策的监督。

4电子政务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决策理性和公共政策的品质

信息是行政决策的要素之一。信息占有量直接关系到决策的准确性、正确性和有效性。行政决策则因其约束和影响范围广大,就更需要占有充足的信息。在公共行政决策过程中,行政信息始终占据重要的位置。信息的准确全面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决策的科学化程度,并且这二者成正比例关系。

就传统社会而言,决策层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是由下而上的层层书面材料汇报,信息的流动是单向的,信息流通的环节过于繁多。这些层级的行政人员凭借信息传递渠道的单一,往往从局部或自身利益出发,报喜不报忧,对信息进行有选择性传递或利益倾向性的修饰,导致信息失真。并且,信息流通的不畅,使得公民只是被动的受众,无法积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信息的反馈也无法及时传送到决策者手中。而信息的失真与流失等又造成了行政决策者的有限理性,导致错误或无效决策。

电子政务建立后,将会有一个专门的决策支持系统。通过这个系统,一方面政府可以及时获取大量准确的信息;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提高行政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程度。行政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和网络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大大提高行政决策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网络技术提供了政府与公民之间信息的双向互动,还将极大地影响了现行信息传递模式,大大提高了信息保真率,改善了决策者的有限理性。就基层行政人员和公众而言,可直接通过网络通讯技术将信息直接传至决策层,使信息传递渠道多元化;就传统的信息传道的中间层而言,在网络通讯技术的冲击下,其功能不断减退,导致现代组织结构向中空化方向发展。网络技术的作用,无形中消除了信息源与决策层之间的人为障碍,使得行政信息的反馈渠道更为畅通,传递更为迅速、及时,有利于避免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信息流失与失真现象,为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提供了保证。

行政决策是与国家行政权的行使相对应的公共决策。所以,公共行政决策应具备法制性、规定性、强制性、社会性、非盈利性的特性。电子政务不仅有沟通政府与企业和公众的"路",而且有大容量的经济、政策、法律数据库,高速度的计算机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素质的人,这些条件的具备将改善公共行政管理的品质。

从某种意义上讲,政府治理的过程即行政过程便是信息的收集、加工与处理的过程,电子政务的实行提高了行政效率,降低了政府运行的成本。

参考文献

电子化学品政策篇9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瓶颈;对策建议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0234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总体来说,中国农业电子商务建设尚处于摸索阶段,城乡电商发展差距较大。农产品销售渠道受限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民的收入。为了解决农产品销售困难的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本文将分析在当今世界经济形式下,未来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瓶颈及对策,希望能对发展战略制定有所帮助。

文献综述:通过查阅资料阅读文献发现,有关农村电子商务研究成果较完善,学者们发现了其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找出了现已研究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分别从经济发展支付平台构建、基础设施完善、人才培养、政府干预措施、物流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大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可具操作性的对策。鉴于农村开展电子商务模式有减少库存,降低交易成本,改善我国农产品流通情况,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可以有效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等优势,我们认为研究电商在农村发展的瓶颈及对策很有必要。

1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分析

农村电子商务是通过互联网运用农村的资源,实现“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功能。有关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农村网购规模达1800亿元,预计到2016年将突破4600亿元,而未来农资市场可能超过15万亿元、农产品市场超过4万亿元、农村消费电商也在万亿元左右。从农业部获悉,2015年全国农产品网络交易额超过1000亿元,占农产品销售额的3%。统计显示,当前我国涉农电子商务平台数量超过3000个,呈快速增长态势。

2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瓶颈

(1)农村电子商务信息基础环境较差。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存在互联网覆盖率不足、网络信号差、速度慢等问题,难以满足电商发展的需求。

(2)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匮乏。由于农村受教育程度低,少有电子商务的专业人才,农村急需懂得互联网知识和电子信息的复合型人才,且农村经济落后,缺乏发展电子商务的客观环境导致电子商务人才外流。

(3)政府的扶持力度欠缺。栖霞王小二果园在淘宝的“双十一”活动中创下了辉煌,离不开政府对电子商务的扶持,推动了苹果的线上销售包括建立淘宝服务点,在上进行大力宣传但缺乏实质性的帮助。习惯于传统的销售模式没有意识到电商带来的好处,且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技术的缺乏,使这些地区的企业和政府不敢贸然大力推广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

(4)本地的电子商务体系匮乏。农村习惯于传统的线下销售,缺乏帮助他们线上销售的服务体系,农村迫切需要建立负责网上售卖农产品的服务站,扩大销路,增加农产品销售渠道,打开新的市场。

(5)电子商务网站质量问题。尽管涉农网站数量增长迅速,但网站信息不够规范,标准化程度低,没有特色,提供的服务不够全面。且大多数网站局限于静态,功能混杂,时效性不够,无法实现信息的快速传达,限制了农产品的网上销售。

3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

(1)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网络建设。提高电话、有线电视的普及率,提高宽带服务水平,并降低上网成本,减少费用。

(2)完善物流的配送体系。打通农村的最后一公里。阿里巴巴致力于发展自己的物流实现朝发夕至,鼓励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使得农产品可以快速且低成本地流通出去。

(3)大力宣传电子商务,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农村广播、电视、墙体广告等进行宣传取得村民的信任。培养大批电子商务的复合型人才,鼓励当地大学生在家乡就业,服务当地。

(4)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多方合作。在政府的支持下,栖霞等三县市都与阿里巴巴签订了“千村万县”计划。政府可以增加与电商平台的合作,使农产品依托网络销售,使更多人参与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来。

(5)建立多个淘宝服务点。阿里巴巴推出的“千村万县”计划旨在建立淘宝村,已经在栖霞和莱阳等多地出现淘宝服务点,淘宝服务点既可以为村民提供便利,也可以解决村民就业问题,使得大学生或者专业的电商人才下乡服务。与此同时,在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时,如果遇到资金问题可以求助农村淘宝服务站,服务站会帮助农户进行金融贷款来生产;生产出来之后,服务站直接联系食品厂家,把农户的作物统一汇集起来送到厂家,这样既节省了运输成本,又保证了作物的品质,确保农户的收入,减少了传统上散收的弊端。

(6)以村为单位成立商贸公司作为商家被村淘招商进平台。以村为单位被招商,保证农产品的质量,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实现集中化减少中间环节成本。

(7)通过电商售卖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和其副业。利用现代化技术在农村实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生产原生态乡土化特色农产品。如莱阳梨,让其搭建上互联网的翅膀,利用消费者喜爱天然健康农产品的优势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

(8)加大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在网站的数量上继续增加,增加数量的同时保证网站的质量建设,对网站的内容进行监督控制,保证上传的内容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增加网站的实用性、信息的全面性。

4农村电子商务机会和威胁

政治方面,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式上,总理在报告中多次强调电子商务,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基础建设方面,近年农村致力于公路的修建,为物流下乡奠定了基础;宣传方面,京东、淘宝作为先行者已经在栖霞、莱阳等村进行了宣传试点,效果显著;消费者需求方面,消费者信赖并愿意购买农村绿色无污染的产品,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随之而来的还有一系列的挑战,由于农村受教育程度低,接受新事物的速度相对较慢,怎样说服村民、建立与村民之间的信任至关重要。且农村地处偏僻之地,高成本高费用阻碍了多数物流的进入,只有少数如邮政下乡服务村民,速度较慢效率较低,不能满足村民的需要。同时通过网上销售会面临差异化小的同类产品之间的竞争,不利于产品销售。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机会和威胁,跟随时展的趋势,展现农村活力。

5结论

农村电子商务作为未来一个富有活力的项目,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致力于农村脱贫,服务于三农问题。不仅是历史潮流与世界潮流,而且也是中国农村的机遇。电子商务正处于一个过渡的阶段,农村群众有的已经适应而有的接受新事物慢,我们应该对他们进行正确恰当的引导,让电子商务进入农村,更好地服务农村。

参考文献:

[1]卫明廖丹萍新农村建设下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路径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11

[2]张洪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对策建议[J].信息化建设,2010(2):34-36

电子化学品政策篇10

跨度半年、线上线下立体推进的《长江日报》“100幢老房子·100种爱情”微电影大赛活动,正是在“整合优势社会资源”这一媒体活动策划新认识、新思路下的产物。

贴近受众需求满足市场需要

如今,报纸活动策划要有新意、有创意,更要有效益;要让读者受益、媒体获益,还要让商家满意。因此,一次成功的报纸活动策划,既需要考量受众需求,还应满足市场需要。

今年年初,《长江日报》编辑部注意到由武汉市政府承办的“2013金鸡百花电影节”9月下旬在本地颁奖。这是首次在武汉举办的全国性电影节,编辑部分析,为办好本届电影节,市政府在电影节宣传和以此为契机的城市形象宣传方面会有诸多需求。

同时,《长江日报》编辑部也注意到,近年来,为保护和激活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尤其是晚清、民国时留下的汉口租界优秀历史建筑,本地政府采取了许多实际行动。具体来说,将武汉历史文化风貌区建设成为全国名片性质的文化创意产业区,已成为武汉市风貌办、江岸区政府等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职责,这些部门对媒体创造性宣传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利用、开发工作充满期待。

编辑部还注意到,作为网络时代的流行电影形式,微电影概念两年前一经业界打出,便以其时尚、新潮、低门槛等特点风靡全国,广泛地吸引大学生、城市白领等青年群体参与,还吸引影视视频制作企业、团队和婚纱影楼开发经营,且微电影影响面还在继续扩大。作为网络作品和视频市场产品的微电影,具有新媒体特质的强大传播力,本身也成为一种新兴优势社会资源。

基于以上分析,今年3月,《长江日报》编辑部初步拟定活动策划方案,活动流程拟定为联合武汉市风貌办、江岸区政府,在长江日报上公布一批优秀历史建筑精美图文,公开征集微电影拍摄团队,让微电影拍摄团队以老建筑为拍摄场地,免费为征集到的青年情侣拍摄爱情题材的微电影,微电影剧情要与老房子有一定关联,以长江日报开辟专版宣传报道活动全程,和拿出不菲奖金奖励评选中胜出的优秀微电影,来激励各方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依托报纸品牌整合各方资源

今年4月,《长江日报》编辑部正式决策实施这一大手笔的活动策划,集结策划、采编、广告、发行多个部门的精兵强将,将这一活动打造成为2013年该报全年最重要的活动策划之一。

众所周知,报纸的专业在选题策划和宣传报道,但这样一场涉及到城市老建筑保护的微电影大赛,所需要的资金、技术等方方面面的支持,仅靠报社的记者、编辑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报纸需要依托媒体品牌影响力,整合各方资源,实现活动策划。

第一阶段,编辑部筹建活动组委会,成立项目团队。除长江日报外,编辑部还联络市风貌办、市房管局、文广新局、江岸区政府等政府机构参与活动的联办。这样一来,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机构的参与下,彰显出活动的严谨性。同时,在长江网制作活动官方主页,建立对外宣传窗口,策划招商方案,寻找战略合作方,包括地铁集团、全市户外LeD运营商、武汉“江城壹号”文化创意园,和新浪湖北等新媒体。

第二阶段,推出100栋老房子推介报道,正式征集拍摄团队和情侣。5月20日,长江日报拿出20个版的特刊,精选三镇100栋老房子,分“西式经典”、“教堂庙宇”、“工商旧影”、“名村名居”、“人文胜地”、“历史名址”、“名人故居”7个专题,系统对这些老建筑的美学魅力、历史意义、城市价值进行解读。

第三阶段,今年7月起,从征集到的近百家拍摄机构中精选出30家,与征集到的300多对年轻情侣中的一部分对接,正式实施拍摄。此前,长江日报推出数十个专版,不间断报道拍摄团队和情侣报名盛况,报道本地特色老建筑,包括组织已报名情侣前往黄陂等远城区参观近年乡村百年老建筑。随着活动的预热和增温,报纸品牌影响力逐渐显露,中百集团董事长、武汉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武汉本地民俗专家纷纷参与到活动中来。他们或赞助支持,或献智献策,或直接参加活动。

第四阶段,今年10月,组委会对近百部已拍摄的微电影组织评奖,让网友投票参与决定优胜者。所有微电影作品在活动官网上集中上线,在优酷网开设本届活动影展专区,武汉地铁电视、100块户外LeD屏滚动巡播优秀作品。开放网络投票、短信投票系统。邀请国内著名电影人、独立影评人、作家等专业人士组建的“评审团”进行专业评审。最终评出“最佳影片奖”3部(提名奖5部)、“最佳男女主角奖”5部(提名奖10部)、“最佳导演奖”3名(提名奖10名)、“最佳剧情奖”3部(提名奖10部)、“武汉微电影金牌拍摄团队”10个,并给予现金奖励。

借力网络平台发酵活动影响

在形式上,本次活动改变过去活动策划宣传平面化和资料化的不足,通过全新的网络传播和全民参与方式,借助网络时代具有互动个性的电影形式,为积淀厚重历史和充满艺术气息的老建筑增加时尚、青春、爱情元素,让老房子焕发青春,激发武汉市民,特别是青年人群投入到珍爱保护武汉优秀历史建筑的行动中来。

值得一提的是,武汉市政府及“2013金鸡百花电影节”相关承办部门受长江日报“100幢老房子·100种爱情”微电影大赛活动策划创意影响,在长江日报微电影大赛开始后,发起了面向全国参赛主体的“美丽中国梦—2013中国·武汉微电影大赛”。长江日报微电影大赛活动,遂成为“美丽中国梦—2013中国·武汉微电影大赛”的重要落地活动,因而倍受相关政府部门重视。

“100幢老房子·100种爱情”微电影大赛活动的开展,以独特的切口宣传了武汉城市形象,展示了武汉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深厚底气,它还整合了武汉婚庆市场、影视视频制作市场、相关创意文化产业。政府的文保事业和城建宣传得以创造性推进。

活动还催生了一批商业和文化衍生产品,如本报将武汉大学建筑学院王炎松教授捐赠给本活动的武汉老房子速写集,制作成画册出版。该画册成为武汉市政府部门、长江日报馈赠外国友人的礼品。再如100栋老房子图文报道,长江日报将其编为“老房子”口袋书,武汉市文化旅游部门将其广泛摆放于全市各大宾馆酒店大堂,供游客免费取阅。

活动得到了市民、年轻人认可与参与,得到本地政府肯定与支持,得到企业和社会人士关注与资助,以实效说明,媒体活动策划成功与否,关键点在于找到优势社会资源之间互补性与否,将这些优势社会资源联接整合到一起,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