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对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理解十篇对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理解十篇

对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8:20

对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理解篇1

开展创新教育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创新教育的开展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可充分发挥个性潜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中国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高素质人才,弥补欠缺漏洞。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作为目标的创新型培养教育。创新教育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创新思维的蕴含与否,是否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持赞成态度,这些都会在教学过程中影响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施效果。物理教师应该立足于教材,扎根于教材,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以改变,寻找可创新的结合点及其创新因素。这样才会激发学生创新,在课堂上挖掘出学生的潜力。接下来就要论述怎样在物理教学过程开展创新教育肩,培养创新能力。

2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独立自主创新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个人发展问题,还关系到一个民族、整个国家的发展。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对于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联系极其薄弱,国民的创造力已经明显影响到中国经济发展,缺乏创造性的民族、国家很难屹立在世界这个民族大林中。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师应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全面实施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传统的教育教育理念,树立创新教育理念,为社会、国家输送富含创新精神的建设者,尽全力为国家、民族做贡献。

3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的开展重点内容为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就是指包含逻辑思维的形式和非逻辑思维的形式。连续渐变作用是逻辑思维形式所富含的特有形式,如:概括与抽象,综合与分析。非逻辑思维的形式不同于逻辑思维,它的突变性和跳跃性即是其的独特形式。如:灵感和直觉,想象和联想等。创造性思维就是将非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起来,紧密联系,二者互相协调,互补互助,如此思维会更加细腻缜密。传统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对于这两种思维模式都具有倾向性,重视逻辑思维,对非逻辑思维则关注度很低,这种传统模式,造成学生缺乏支持创新思考的力量,学生习惯于再现思考,所以应更加重视非逻辑思维的培养,为创造性思维的开展提供新的方向。首先,开展训练分散式思维。一道物理题就有多个思考出发点,有多种解答方式和方法,可能还存在很多解答结果。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局限于一种解题思路,应积极培养并鼓励学生从多个方向来探讨解题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分散性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分析问题,从多角度解决问题。其次,培养学生们的想象力。心理上对想象的定义为:人脑对过去没有经历接触过的事物,或者是未来将可能发生或存在的事物的某种形象进行描述。各个领域的科学家都会运用自身的想象力来进行创作发明,变想象为现实。所以说想象是创造的动力和源泉。培养学生想象力,可激发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培养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对教材中的问题、内容进行想象并挖掘出有用空间,鼓励学生在学习物理学知识是,重视非逻辑思维,发散式思维,大胆假设、猜想,并培养起验证猜想、假设的实践能力。第三,捕捉灵感,创造性思维的进行不是畅通无阻的,所以当某事物现象启发了创造者,使其突破思维障碍,要及时进行灵感的捕捉,是思维前进到明朗层面,认识发生突变,产生顿悟,因为,灵感的瞬间性和突发性,不为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受控制,但其具有很强的创造性,灵感闪现,为创造者提供思维新入口,是突破障碍和发现创造的机会,所以要创造条件捕捉。一则要注重平时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如果脑中存在大量信息,一旦灵感势能冲击,便会产生头脑风暴现象。另外,要将自己的情感兴趣和思维集中在相关问题上,追求探索产生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动机。所以,要教育学生遇到难题,创造障碍时可暂时搁置,从事一些轻松的活动,达到对思维欲擒故纵的效果。实验证明,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外,可进行一些非理性、非逻辑的思维训练,避免学生思维模式化,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理解篇2

(一)创新意识。在高职教育中,学校要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需要,通过各种教育、教学、管理、激励等机制,激活学生创新动机,培育学生创新兴趣,培植学生创新情感,增强学生创新意志,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意识是形成创新思维的前提。

(二)创新精神。在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要培养和帮助学生树立一种勇于抛弃旧观念旧事物、创立新观念新事物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创新精神是形成创新思维的支柱。

(三)创新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把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贯穿于整个的创新活动之中,并长期坚持下去,从而形成一种创新惯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培养创新习惯是形成创新思维的支撑。

(四)创新能力。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勿如说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必须提高学生创新新理念、创建新方法、开发新发明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是形成创新思维的核心。

(五)逆向思维。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过程中,还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逆向思维也叫反向思维或叫求异思维,它是对习以为常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向进行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要培养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将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延伸,从问题的相反角度进行深入地探索。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逆向思维有时可以轻易解决常规思维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在别人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有所发现,可以使你在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中获得最佳方法和途径,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二、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过程中,必须注意解决好学生在创新过程中存在的思维定势、思维惯性和思维封闭问题。

(一)克服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就是按照累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活动规律,在认识事物中通过反复使用从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方式、程序和模式。思维定势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大敌,因为任何事物都在变化,特别是当一个事物的条件发生质的变化时,产生思维定势就会使人们的思考墨守成规,难以涌出新思路,作出新决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教会学生如何打破思维定势的影响。

(二)打破思维惯性。人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惯性,特别是当人们的意识在一种特定环境中进入精力高度集中的状态时,如果特定环境突然发生改变,一般情况下人们没有办法一下子进入到新的情境状态,从而导致人们的思想意识还停留在原来的感知过程,这种思维惯性影响和制约着思维创新。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打破人们的这种思维惯性。

(三)突破思维封闭。思维创新的本质是要打破已有的思维框架,突破原有思维的束缚。但是在创新过程中,有的人往往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变成僵死的条条,并以此作为裁判评定标准的思维方法,从而产生思维封闭。一旦产生思维封闭,人们遇到新事物的时候,便用自己头脑中原有的框框、条条套一套,一旦和原有的框框、条条不符合,不是去想想自己的框框、条条是否合理,而是抱怨事实不符。所以,他们对各种新事物总感到“不适应”,从而把新观念看作是“离经叛道”,把新方法视为“歪门邪道”。人们产生思维封闭,创新就停滞不前了。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过程中,必须解决学生的思维封闭问题,只有思维开放了,创新才能得以进行。

三、高职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的重任,因此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培养必须对现有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建立全新的符合实际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新模式。

(一)更新教学理念。在高职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必须摒弃那种“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陈旧教学方式,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因此,必须以适应社会、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来设计教学,重点强化思维创新训练和动手能力培养,确保学生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目标,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渴求。

(二)改革教学方法。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改变“满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变灌输式为探求式,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教学氛围,运用有利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造条件。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最先进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鼓励学生质疑。在当今的信息社会,知识更新极为迅速,要在海量的知识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批判精神,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继承人类已经创造出的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勇于打破成规,敢于对固有的知识提出质疑,在发现和创新方面敢于独辟蹊径。教师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正确面待学生提出的质疑,不要怕被学生问倒。只有鼓励学生质疑,保护学生创新精神,才能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造条件。

(四)改善教学评价标准。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是要培养既具有大学知识,又具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要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因此,必须改变在传统教学评价中把掌握课本知识作为唯一标准,着重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速度和熟练的考核,缺少鼓励学生创造的倾向。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过程中,特别是在学生考核评价当中,要鼓励学生拔尖,发挥学生专长,激励学生创新。对有创新思维、创新见解的学生要提出表扬、鼓励和加分,从而使创新思维形成班风、学风乃至校风,最终全面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五)构建奖励机制。高职院校要建构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励机制,对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学生予以鼓励,对勇于发现、勇于发明的学生予以重奖,从而形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氛围和机制。

四、总结

对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理解篇3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是一门基础科学,是整个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的基础,并且它运用于现代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对促进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决定一个人竞争力的条件,已经不单单的是拥有知识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创新思维能力。江总书记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而现代教育最着重的也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学的难点,因此研究物理习题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问题,是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的。①

二、课题研究意义

2.1课题理论意义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在现如今的社会是一个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历史条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唯有在创新中才能谋得发展,没有创新就等于是失去了腾飞的翅膀。

而教育是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手段。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着更伟大、更艰巨的任务,迫切要求加快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青年,为提高国民素质发挥作用。而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面的这个新的时代,我们必须把创新型人才培养放在教育的首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我们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教育所要肩负的使命。

2.2课题现实意义

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创新思维是物理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现代物理学的研究中创新思维对建立新理论的作用很重要。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和英费尔德曾指出:“在建立一个物理学理论时,基本观念起了最主要的作用。物理书中充满了复杂的数学公式,但所有的物理学理论都起源于思维和观念,而不是公式。”教育作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和支柱,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我国课程的改革主要强调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和学者,对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手段以及教学模式等都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相应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研究成功对于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起到了很好的启发作用,但是就物理这个学科,特别是物理习题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还是比较欠缺的。

3.1国内研究现状

我们国内对这个课题研究要相对的晚于国外的研究,但是从60年代开始都有研究,比较著名的有陈龙安提出的“atDe”及“问、想、做、评”思维培养模式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把学生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研究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强调了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性,它体现了学生的主题想,强调要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机,重视学校的方法。近年来又有相关研究人员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出了“启发一创新”和“情境―问题”等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3.2国外研究现状

对于创新思维的研究国外的研究较早,也要相对的成熟。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代表有:最早提出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研究的美国教育学家奥斯本,它的研究观点是“头脑风暴法”;之后戈登提出了“综摄法”强调要把陌生和熟悉的事物交换看,美国的心理学家吉尔福德提出“Soi”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强调以智力结构理论为中心的思维,认为思维的结果,是在不同内容中,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所致的,形成了一个“输入(内容)――运作――输出――(结果或产物)”的完整思维历程。

四、物理习题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4.1一题多解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

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的能力,提到创新精神那么不得不说的就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曾经说过“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的是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份”。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对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主要体现在学生运用物理概念、定律、公式等的时候,思维不局限于既定的模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得出多种解决方案。发散思维主要有三个特征:流畅、变通和独特。发散思维的流畅度取决于学生在记忆中的信息储存量。中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不应该只仅仅局限于物理课本,还应该多去阅读课外知识,用来丰富自己的见解,以便在理解物理概念的过程中灵活多变,使思维流畅。如在记忆物理知识的时候教学生用比较记忆的方法来理解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有就是在课后习题的讲解也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动自己掌握的知识,提高思维的变通度。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多引导学生从正反方面多去想想。如在探究影响声音响度大小的因素时,先通过鼓面这个实验得出响度与振幅的关系,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问到底是什么关系,从哪里可以看出等等之类的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多发疑问,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起猜想问题的能力和独特的思维模式。对学生在今后的物理学习过程中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如在讲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节的时候,让学生猜想有哪些因素,通过什么可以来验证这些因素有关,是否真的有关。②

4.2巧用模型与学生敏捷思维能力的发展

物理模型是一个化抽象为具体的实物,其建立具有创新性,在现实物理课堂中我们应该多建立物理模型,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奥秘,构建物理模型在物理教学上具有创新意义,可以将抽象的物理问题具体化,也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积极作用。如在研究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的时候可以将问题分两步走,首先讲带电粒子在平行电场线方向受电场力作用,作的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其次讲带电粒子在竖直电场线方向不受力的作用,作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这样一来问题就比较简单了,可以看出我们利用物理模型可以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物理课堂中,构建物理模型可以使得原本难理解的问题简单化,还可以加深对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利用物理模型可以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最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总结

为了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和迎接新时代的要求,在现代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也就是说在物理学中教学创新是必须的,那么我们在物理习题教学中对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本论文研究可以看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不仅仅是我们教师要在物理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要学生一起努力才能够办得到。本研究课题通过物理习题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但是从这个课题可以看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仅是我们物理教学的事。

参考文献

[1]程平.物理习题教学中的创新思维教育[J].高考物理物理方法,2012年第5期

[2]侯新杰,郭华.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J].物理教学,2011(7)

[3]宋建华.关于优化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的几点建议[J].考试周刊,2009(39)

[4]陆长林.初中物理课堂问题的有效设置策略[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40)

[5]陈海涛.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索[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3年第27期

[6]钱康过.关于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看法[J].教师,2010年第29期

[7]李秀伟.抓住模型解题,培养创新思维[J].教育观察,2011年第8期

[8]钱爱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初中物理习题设计[J].数理化学习,2013年02期

[9]王成.物理习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中学教学参考,2010年第17期

[10]戴祖翼.浅谈物理习题课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巢湖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注解

对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理解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创新思维能力物理实验

所谓创新思维就除了具有思维的一定的灵活性、敏捷性、广阔性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独创性与求异性。当今的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像以往应试教育那样,偏重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是侧重于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在初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意义重大

1.时代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各国的竞争越来越表现在科学技术方面,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欲全面提升我们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必须从基础教育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是时展的要求。

2.素质教育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素质教育的宗旨是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为了追求学生的考试分数,老师主宰着课堂,只顾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部分学生虽然能在各种考试中取得高分,但没有什么能力,离开学校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更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创新。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抛弃传统的应试教学的方式,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创造性思维具有独创性、求异性、变通性品质,不是只依靠老师讲解便能获得的,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循序渐进的培养。那么,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此谈谈看法。

二、精心构思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案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常常根据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确定教学方案,总是想法设法地考虑将知识与技能怎么传授给学生,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因素,也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如果学生理解不了,就多讲几遍,再进行大容量的练习,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新课程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要把静态的教材转化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诱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比如,在进行“大气压”教学的时候,假如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先告诉学生大气压的数值,再演示测大气压的实验,虽然同样能让学生掌握知识,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能根据二力平衡的原理,利用注射器,弹簧秤等器材,再利用压强的计算公式测出大气压来,则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大气压的知识,而且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尽管教材上没有对托里拆利实验做要求,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这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事实上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是轻易产生的,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学生的创新思维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真实的情境,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设计问题是创设情境的常用方法。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果老师能创造性地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启发性的问题,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能有效地诱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比如,在学习摩擦力的时候,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汽车的轮胎上刻有花纹?在学习焦耳定律的时候,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电炉丝烧得发红?而连接它的导线却不怎么热?在学习阿基米德定律后,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1牛顿的水能产生5牛顿的浮力吗?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假如在教学中配合适当的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探索,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具体的问题设计中,要善于提出那些有发散性的问题,并注意问题的阶梯性,以便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比如,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时候,问学生:实验前为什么要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怎么调节?实验中为什么要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怎么实现?在探究的时候,为什么要多做几次实验?不能一次性了结?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能多方面地加深对杠杆平衡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与广阔性,有效地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利用物理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手段。利用实验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素质教学的重要手段。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忽视了实验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的作用,凡是能讲解的实验就讲解,省得浪费时间让学生在实验室里玩。很多老师常在黑板上讲实验,即使做一些演示实验,效果也不明显,偶尔让学生做分组实验,通常也是将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对照做,没有真正地利用实验去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实验的教学功能,还要在行动上加以重视,利用好物理实验,努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改进实验方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常常不止一种,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尽量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比如,如何测量圆柱的周长的实验,只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实践,就能想出很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类似还有测物质的密度,测导体的电阻,等等,学生会提出很多种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即使想出的方法不完美,也不要恶意批评,尽量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要知道,“好”学生的表扬出来的,不是批评出来的。

2.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很多老师常常在探究教学的时候能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但考虑到教学时间的因素,常常包办了学生的实验设计,学生只能按照老师的设计去探索,这不利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即使尝试到失败也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必不可少的。比如,如何测量一颗花生米的密度,有些同学还是考虑用天平测质量,其实,天平是无法测出一颗花生米的质量的,但他尝试失败后,立即会产生新的思路,就能有效地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以高度责任感,循序渐进地培养,努力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教学任务。

对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理解篇5

1.创新意识性潜能

创新意识性潜能是指管理人才应当具有的创新心理素质,它通常由创新主动性、敏锐性、变通性等因素决定,具体体现为主观形态的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创新品格等特质,这是管理人才创新能力的主观内核和内在潜能。创新意识是一种积极探索、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和思想状态,是对创新重要价值的认知、立场和心态,主要由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四部分组成,它是管理人才的重要品格,是管理人才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创新、突破传统、解决管理新问题的思想基础与动力来源。

2.创新智力化潜能

创新智力化潜能是管理人才从事管理创新活动的智力潜能,包括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独立的创造力、精密的判断力、严谨的思维力和较强的应变力等潜在智能要素。作为其核心的创新思维潜能是以新颖独到的观察判断能力与逻辑思维方法解决管理问题的潜在能力,是旨在通过打破传统保守的思维惯性,将管理创新意识的感性愿望上升到理性管理探索之上,继而提出创造性解决方案的有效解决管理问题的潜在能力。只有具有创新思维的管理人才,才敢于突破原有管理框架、反向思考问题,致力于开拓性探索管理活动新规律,解决管理中遇到的新问题,从而取得创造性、突破性地提升管理效果的新成就。

3.创新实践性潜能

创新实践性潜能是指管理人才将创新设想转化为创新成果的计划、组织、实施的潜在能力,是管理人才综合运用创新意识性潜能与创新智力化潜能,有针对性地解决管理问题的应用性潜在能力,主要包括潜在的管理创新判断决策能力、管理创新计划组织能力、管理创新协调监控能力等。该能力的提升主要取决于管理人才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状态,包括创新胆识、创新兴趣、创新信念以及创新勇气等要素,是管理人才现实管理创新的保障条件。因此,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主要取决于管理创新意识性潜能、创新智力性潜能和创新实践性潜能三个关键素养的提升。

二、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区别

由于教育并不必然导致人才创新能力的提升,不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不能培养创新精神,甚至于还会压制人才创新精神的提升。我国管理人才培养都没有将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核心地位,创新能力培养的自觉性意识淡薄,没有形成各具特色、针对性较强的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模式与方法等。成人教育管理人才创造力培养过于注重教师从头讲到尾、满堂灌的填鸭式的纯知识传授性培养模式;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造力的培养虽然一直强调引进课堂讨论式教学、互动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但由于教学效果考核环节的考试内容与方式仍然停留在比较机械的知识识记考察上,缺少对于管理人才的独立思考潜能、创造思维潜能和创新分析潜能的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因而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问题有待在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与模式、原则与方法等的比较研究中加以解决。

1.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潜能培养的侧重点不同

在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目标设计中,虽然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都需要加强创新意识性潜能、创新智力化潜能和创新实践性潜能的培养,但对三种潜能培养的侧重点是不完全一致的:由于成人管理人才的培养对象通常已经具备一定的管理实践经验与管理创新体验,通常已经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管理创新意识潜能与管理创新实践潜能,因而成人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重点应当放在管理创新能力中的智力化潜能的培养上。相反,由于普通教育对象大都是尚未走向管理岗位的青年人,基本上都不具备管理创新的实践体验与意识训练,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具备相对优越的管理创新智能优势,因此,对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应当放在管理创新意识潜能与管理创新实践潜能的培养上。

2.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不同

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上的差异,决定了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也有所不同。由于成人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应当放在管理创新能力中的智力化潜能的培养上,因此,成人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方法应当遵循开放教学的原则,注重在成教学生自主学习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培养和提高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相反,由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应当放在管理创新意识潜能与管理创新实践潜能的培养上,因此,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方法,应当遵循主体平等性与系统情境性原则,注重在情景模拟管理问题的实际解决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实践教学方法,培养和提高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

3.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理念不同

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与原则方法的不同,决定了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理念不同。成人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应当注重拓宽管理人才的创新视野、培养其创新思维,有效排除抑制管理人才创新的各种消极影响,排除思想懒惰、迷信传统、盲从经验、满足现状、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保守习惯,克服不知创新、不懂创新、不愿创新和不能创新的各种约束,养成敢破敢立、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独立思考、理性批判、独辟蹊径,寻求新的突破。普教管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当注重倡导管理人才的创新勇气、营造创新氛围。创新需要打破原有的禁锢,需要冒一定的风险,当然也需要一定勇气。这要求学校、教师对管理人才进行创新实践精神培养,以激发普通教育管理人才不畏艰险的创新意志,不断地寻求管理问题的新突破。

三、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方法

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必须针对现行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遵循教学内容开放性、教学主体互动性和教学情境现实性三原则,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形成教学互动过程与教学情境条件,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以下三种不同的培养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1)教学内容开放性原则。教师授课内容的确定以满足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为目的,可由学生参与选择,不受教材与教参限制,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学生的创新性意见,不轻易否定学生的创新意愿、行为倾向,教学评价标准不过分依据权威观点和标准答案,促进学生求新求异思维的发展。(2)教学主体互动性原则。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中是积极的引导者而不是说教者,教师应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自己去寻求学习答案,通过各种途径吸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参与课堂讨论活动,促使师生之间形成良性平等互动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学情境现实性原则。管理人才培养作为一项应用性较强的系统工程,要求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管理实践活动强化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要求管理人才培养单位积极构建管理人才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综合评价机制,强化师生教学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有效推动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提升。

1.注重在模拟管理问题的实际解决中,培养和提高普通教育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

由于创新能力通常随着问题解决的验证假设(半开放式探究)、开放式探究、创造性活动的不断深入而逐步提升,因此,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要适应管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积极根据管理实践的实际情况创设有一定挑战难度的管理情境。根据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设置管理教学问题,给不同类型的学生营造不同的管理问题,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管理问题、分析管理问题的属性与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配套措施,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对问题分析与解决的思维加工与推理过程训练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对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理解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能力;感悟

在小w阶段的学习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和学会创新,并且能够有效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教育理念进行更新,探究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利用数学知识去进行思考探究,进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新课改之下,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些小学数学教师可能会认为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未有严密的论证,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但是对这些知识进行仔细探究会发现,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判断推理,这也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另外,根据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小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虽然所具有的逻辑思维仅仅是基础,但仍然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还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必须对此加以重视,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

人类不断进步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的创新史,所以要想进行创新,首先要更新自身的观念,这对于教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现在许多教师都以应试教育为主,仅考虑分数未能实际考虑学生的发展,经常会出现一堂课上,教师一直在煞费苦心的进行讲解,学生安静地听,之后再进行枯燥乏味的反复练习,这样做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幅度降低。如果学生在这种环境之下进行学习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

(二)问题启发教学

学习来源于思考,思考源之于问题。问题是引发学生进行探究的重要方式,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心很强,并且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就可以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具有疑问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求知欲,让他们能够主动对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索。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时候,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教师问学生我们去商店买东西必须要带什么东西啊?之后学生就会积极回答“钱”,之后可以将带有钱的卡牌发给学生,让学生对其进行认识和理解,教师再引导学生对不同价值的钱进行换算。这种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将数学应用于生活之中,学生也会对此非常感兴趣,进而才能够激发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用情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善于运用和蔼的表情和激情的评价来对待学生,这样在进行讲解时,可能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就能够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注意力等,这也是新课改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需要注重的。同时在讲课时,教师设置问题后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思考,大胆回答,并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不能让问题牵着学生走,同时问题的设置也必须考虑到学生现阶段的思维能力和数学水平。例如,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可以“伸个懒腰”让学生一起做,之后再摆正姿势认真听讲,题目:张村要修1500m的路,3天修了这条路的,这样的速度多久可以修完。学生可能不会,这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即线段图的使用方法,这样学生就可以自行对题目进行解答,并寻找多种解答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作业具有创造性

创新思维的培养就是要让学生在特定的题目解答过程中能够有多种解题方式,因此,教师在设置题目的过程中,应该减少练习的次数,求问题的一题多解,这样做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离不开教师的智慧,即教师要对自身的理念进行更新,改善教学模式,构建教学情境,通过有效的方法来促进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对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理解篇7

关键词: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方向,是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迫切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而加强对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为此,下面探究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1逻辑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创新能力是人类创造性地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人类产生思维、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创新能力是逻辑思维的精髓和核心。没有逻辑思维中的创新能力,就没有实践中的创新。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无不益于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本身即具有创新的成分和作用,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

2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现状

长期以来,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育中的创新意识淡薄,许多学校存在学生为高考考试而学,教师为高考而教的做法。21世纪的教育是素质教育,而创新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面。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已经把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创新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这将成为所有数学教育者进一步认真思考、研究的问题。为此,通过对部分高中生和教师的问卷调查、测试和访谈,了解高中生数学创新能力的水平较低,需加强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3培养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三步”模式

3.1创设良好的数学创新环境,确保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

3.1.1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数学教师队伍

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如果教师队伍不具备基本的创新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就不可能达成。在高中的数学教学中,创新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新的解题思路、新的解题方法、新信息、新观念、新模型等;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大胆突破,确立创造性教学原则,这都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素质。因此,学校必须重视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数学教师队伍。

3.1.2充分利用好现行新教材资源,构建开放、和谐数学课堂

现行新教材的编排内容和设计理念,如探究、研究性课题、实际数学问题、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等,非常适合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互动探究。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学习,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好的氛围形成一种开放、和谐的课堂环境,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

3.1.3制定科学的评介标准和保障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因此,要树立常抓常新的工作理念,不断进行制度革新,把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作为经常性的重点,从长效机制去考虑,建立相关机制和制度,经常研究、统筹安排,抓好落实,确保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3.2通过创新性学习,培养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

詹姆斯・博特金(美)、马迪・埃曼杰拉(摩洛哥)、米尔西・马尔茨(罗马尼亚)等人在《学无止境》(1979)中首次提出:创新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学习的实践和对未来的设想,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别出心裁,探索新思路、新问题、新设计、新途径、新方法的学习活动。创新性学习的主要追求目标是自主性和整体性。创新性学习是一种能带来变化、更新、重组和重新提出问题的学习形式。传统的学习是维持性学习,学习者从中获取的只是固定不变的见解、观点、方法和规则,目的是应付已知的、重复发生的情况,增长学习者解决既定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有概念、解题、思想方法、数学建模等教学,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数学问题和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创新性学习去发现、猜想、归纳、类比、推理、质疑、探索、发散、讨论和解决等数学问题和方法。通过创新性学习,促进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等能力的形成,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3.2.1中学生数学创新兴趣是培养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前提

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学生在竞争中充分展现自我,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喜悦;创设情景、设疑启迪,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求知欲,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产生的过程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创新兴趣;利用数学中的美和教学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3.2.2学生创新思维品质是培养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关键

3.2.2.1鼓励学生发现、提出、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项艰巨而神圣的任务。数学教学过程应是一个让学生不断地进行高峰体验的过程,如果数学学习的每一个高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都是通过教师引导后自己一步一步走过的,那么学生的学习过程便是一个不断的创新过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提倡学生质疑问题,乐于刨根问底,善于各抒己见。教师要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使之与数学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并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改善、创新,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时有新观念、新方法,观察事物时有新视角、新发现。如概念教学中,让学生经过观察、分析、归纳等过程得到完整的数学概念。

3.2.2.2引发猜想、引导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国著名中学数学特级教师马明说过“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思维过程”,更确切地讲“是展示和发展思维过程”。这一思维过程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过程。引发猜想、引导探索是在教师引导下,促使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积极思考,推动学生创新性学习,然而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培养。如: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推广、求异探索;通过新知识引发猜想、引导求新探索。让学生以探索者的姿态去探索,从求深、求广、求新、求异和求巧诸目的中去积极思维。

3.2.2.3积极开展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发散思维对数学问题进行多方向、多角度的思考,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从而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或发现多种解答和多种结果的思维方式,因而发散思维寓于联想、思路宽阔、寻求变异,它对推广原命题、引申旧知识、发现新方法等具有积极的开拓作用,可见创造能力更多寓于发散思维之中。而教材的表述侧重于集中思维,对于发散过程的思维描述和再现需要通过教师对教材的处理的分析来进行补充和加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些发散性强的数学问题,适当创设问题情境,造成认知冲突,通过设问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散,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如解题教学中,可对问题的解决策略、问题的条件、问题的结论等进行发散,追求多种角度和方法去进行变相思维,

3.3开展数学创新性研究,提高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

开展数学创新性研究是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造,提高学生多方面数学素质和能力的好形式。中学生求知欲强,遇事喜欢追根究底,他们在进行数学创新性研究中,富有探索性、创造性,常常表现出突破“接受学习”的水平,自己认识新事物、新现象,大胆提出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勇敢地发现、创造。从而获得探究的体验、发展探究能力和提高数学创新能力。如在现行的高中数学教材中增设了研究性课题,这些课题具有创新性研究,这就为数学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机会,还可以进行与数学有关的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创新性研究活动。

4结束语

在中学阶段对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创设民主氛围,确保学生心理自由;采取创造性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研究,促使学生创新性学习,激活思维能力;运用人格力量,弘扬学生个性。形成“创新性环境――创新性学习――创新性研究”三步模式,学生创新能力之花,才能结出丰硕之果。

参考文献:

[1]邹桦.论逻辑思维与创新.天津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1):80-81.

对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理解篇8

关键词:创新思维中学物理教学方法

1.前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如何适应时代要求,在有限的时间里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当前中学教育的重要课题。创新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思维的独创性,注重直觉思维、联想思维的使用,对传统教育是一个补充。创新思维教育结合了学生思维结构的设计和开拓,为创新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国中学的传统教育理念以认知目标、技能目标为侧重点,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的弊端是将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发展混为一谈,没有制定具体的措施去保障学生智力的发展。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若对学生的智力进行发展和提高,将重点放在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就能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创新思维的理念和方法,进而拥有创新能力。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模式

2.1发散思维的培养

在创新思维过程中,发散思维决定着思维的整体走向,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1.1培养多向思维

在思考过程中,学生要增加各种视角,通过破除思维定势来扩大思考范围,将对象放到更深远的背景中考察,才能发现其更多的属性。培养多向思维的前提是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中学物理的不少知识点存在着内在联系,如电磁波和机械波的传播规律类似;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来自于外力的作用,外力的累积影响到物体的动量,而物体能量的变化来自于力在空间上的积累,等等。掌握了这些知识点之间的相互有机联系,遇到与力相关的题目时,学生的思维角度就可从三个不同的方向――动力学方向、动量方向和能量方向来进行思考,从而使思维具有更大的广度。

2.1.2培养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属于发散思维中的一种模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起着很大的作用。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的中学生惯常使用的模式是正向思维,思维定势使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教师应在物理教学中注重逆向教学,鼓励学生逆向思维,从现有的物理教材中提取和发掘逆向思维因素,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用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去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进而使其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2.2辩证思维的培养

辩证思维既关注事物的对立又关注事物之间的统一,在此基础上还注重事物间相互转化规律,能同时客观地看到事物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2.2.1在教学中培养辩证思维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运用二分法客观地观察事物,兼顾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并注意事物之间在某种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可能性。比如,物理学中的“质量互变律”体现出物质的质和量间的对立与统一,“对立统一”的思想方法把客观事物联结成有机的整体。在中学物理授课内容中,教师可以通过人类对光学现象的认识发展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在牛顿时代,光的“粒子说”是科学界的主要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光是粒子的一种,使用此观点能够圆满地解释光的反射、折射等现象,但是此观点却与光的波动理论存在矛盾。而在物理学的发展进程中,干涉、衍射的理论大大支持了光的“波动说”,可是“光电效应”理论又使光的“波动说”陷入困境。直到爱因斯坦提出光的“两重性”,即光是波,同时也是粒子,这场争论才得以平息。这样的物理史实能够充分体现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

2.2.2在习题中培养辩证思维

“整体法”与“隔离法”是中学物理习题教学的基本方法。在我国的中学教育中,隔离法的应用更为广泛,是学生解题时常常使用的思维方法。隔离法的优势是能从众多研究对象中选择一个或几个主要对象,将这几个主要研究对象单独提取出来,使其他因素造成的干扰尽可能减少,从而使问题的分析过程变得明晰,物理模型的建立也变得相应容易。但“隔离法”的劣势在于人为地割裂了客观事物的整体性和关联性,使人难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整体把握和宏观认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只有树立整体观,才能全面把握所研究的对象,抓住事物局部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因此,教师对“整体法”与“隔离法”在中学物理习题教学中均要有所侧重。

2.3直觉思维的培养

直觉或灵感指的是人经过对难题的冥思苦想后,常常会在某个瞬间产生顿悟。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2.3.1重视经验的积累

人的经验是产生直觉的前提条件,思维主体的已有知识结构与知识内容是产生直觉的客观基础。对某领域的问题产生直觉有赖于丰富的经验和对相关知识的透彻理解。在物理授课进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对物理概念及典型问题的透彻理解。

2.3.2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直觉是已经内化的知识与所面临的问题互动之后的结果。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直觉时,会感到思维的过程很简略,没有意识到很多细节,原因是学生的思维是组块式的。因此教师应重视基本知识点的教学,使学生对基本问题的解答方法能熟能生巧,在对物理知识比较和归类的过程中形成组块式的知识结构,从整体思考问题,在本质上把握问题。

2.4抽象思维的培养

为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应在教材的讲授中突出物理知识体系的结构,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进行各个章节的结构与系统的构建。在实验教学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结构,配合动手实践操作来培养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在例题和习题的选择方面,教师要根据中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综合训练学生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此外,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要借助充分的形象化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模型、示意图等,在学生的认知领域形成清晰的物理情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3.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创新教育的采用和发展已经成为中学教育的必然趋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辩证思维来达到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教师在授课进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放在核心位置,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金马.创新智慧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4.

对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理解篇9

一、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探索

在笛Э蔚慕萄е校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把学生真正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合作者。在教学中应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活动活动空间,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主动提出不同的见解。并且允许学生想错、说错,教师要适时点拨,要学生敢说、敢想,形成一种师生平等、民主和谐、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会激起学生创新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二、夯实学生“双基”,提供创新思维源泉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认知结构,小学熄灭的创新意识是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思维如同“海市蜃楼”,创新也只是“空中楼阁”,所以在组织教学时,让学生获得有关数学、数量关系,几何图形一简易方程等基础知识,通过有的放矢地训练,让学生对基础知识达到“应用自如”的境界,为培养思维能力奠定基础。基础知识是培养基本技能的基础,是创新思维的源泉,每种能力都是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培养出来的,只有牢固地掌握它,思维才能活跃,创新的灵感才能得以激发,解决问题才能得心应应手。为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时必须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对课标、教材要求掌握的重点知识要彻底弄懂,做到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三、培养学习兴趣,点燃创新思维火花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动力,同时也能使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记忆持久而准确、思维敏捷而丰富,而没有兴趣的强迫学习只能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扑灭创新思维的火花。可见兴趣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因此,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条件。首先,导课新颖,引发兴趣。常言道:“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课的导入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发兴趣,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比如:讲一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可提出问题:“方程3X?-X-4=0的一个根为X1=-l,不解方程求出另一根X2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感到困难,教师马上给出答案:“由于c/a=-4/3,所以X2=-4/3÷(-1)=4/3,请同学们验算。当学牛确信答案是正确时,就激发了学牛的好奇心理,使之处于一种“心欲求而尚不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进取状态。学生都急于想弄清“为什么会这样”,此时教师接着说明“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存在一种特殊关系,我是据此求出X2的,这正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短短几句话,就引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运用多样教法启发兴趣。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而学生的基础又是参差不齐,要启发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选用各种教学方法。例如:数学中的概念课可以采用谈话法或者讨论法来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理解并掌握概念:而公式、定理和法则课可以采用发现法或者探索法来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找出规律掌握知识;而制作课、实验课可以采用活动式的教学法;调查课则采用开放性的上课方式,目的是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来感知数学、理解数学。第三,精心设疑,激发兴趣。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恰当的设疑,将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发挥。比如在摩解物理课中的相对运动时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二战期间,盟军的一个飞行员在执行飞行忏务中发现飞机外有一只小虫子,觉得很奇怪,于是伸出手抓着它。等他松开手一看,大吃一惊,原来这不是一只小虫子而是一颗子弹。同学们想想为会么飞行员能抓着高速飞行的子弹呢?问题一出,同学们兴趣马上来了,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很多同学的回答具有创意,这说明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激活了。第四,学以致用,发展兴趣。学好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存教学中和适当设置一些具有实践、富有时代气息的题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感受生活,学生在体验解题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兴趣也就发展起来了。

对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理解篇10

一、通过情境创设培养学生推理性思维能力

情境教学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种比较有效的授课方式,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很多内容都与实际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运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进而培养学生由生活转向学习的推理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如老师在对“随机事件的概率”这一授课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授课。概率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不确定的,与概率有着一定的关系,如果老师用一些脱离实际的问题进行授课,学生会很难理解和接受,因此,老师就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对学生进行授课。

二、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着授课的有效率以及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教学方法的转变能够让学生更加理解创新的优点,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如老师在对“四边形”这一授课内容中的等腰梯形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改变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在对等腰梯形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老师经常会将等腰梯形分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进行解决,而老师可以改变授课的思路,在讲解梯形中位线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将等腰梯形转化为两个三角形进行讲解,让学生领会到不同授课方法所带来的授课效果,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个全面的提升和培养。

三、通过探究式课堂培养学生判断性思维能力

探究式课堂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的研究和探讨,对问题的正确与错误进行自己的判断,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判断性思维能力。如老师在对“勾股定理”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探究式课堂的创建来培养学生的判断性思维能力。学生判断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来进行,而老师在对勾股定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让学生对勾股定理的适用范围进行探究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判断性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四、通过问题创设培养学生理解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