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特征十篇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特征十篇

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9:12

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特征篇1

【关键词】服务外包企业无形资产存在环境、方式基本特征管理

越来越多的事实已经表明,服务外包企业的无形资产将会为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高度重视无形资产的开发、使用及管理,使企业的无形资产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认真研究我国服务外包企业无形资产的存在环境和方式,从而分析我国服务外包企业无形资产的基本特征,为加强服务外包企业的无形资产管理服务。

一、无形资产存在环境和方式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服务外包企业无形资产管理中的问题,源于没有对服务外包企业无形资产的基本特征进行理性分析研究,即忽略了服务外包企业无形资产管理中的特殊性问题,依然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去管理服务外包企业的无形资产显然不能适应要求。

(一)服务外包企业国际化特征的影响

服务外包企业在承接的离岸外包业务中,其所服务的对象和工作内容都是发生在国外的业务活动,业务的国际化特征影响了服务外包企业对无形资产的使用管理与保护。发包方在与业务承接方的业务洽谈中十分重视承接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及保护手段,严密的无形资产管理系统在扩大服务外包企业市场份额中将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服务外包企业在其经济活动所触及到的无形资产资源范围扩大,包括企业自身的无形资产、发包方的无形资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形资产、和发包方共同拥有知识产权的无形资产,具体包括:服务外包企业的品牌、核心技术、现代电子信息网络、长期客户、专利技术、商标权、计算机软件、信息集成系统、创新型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另一方面,企业较多的接触到发包方的无形资产。这些都是服务外包企业国际化特征的影响所致。

(二)服务外包企业高科技特征的影响

服务外包企业大部分为高新技术企业,在ito(信息技术外包)、Bpo(业务流程外包)及Kpo(知识流程外包)业务的运营中,服务外包企业必须具有较高的研发水平才能承接各种外包业务。在这一特征影响下,服务外包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研发、使用、维护及管理都给予了较大的投入。一方面采用了高科技的手段从事自身的业务运营,如现代电子信息网络和信息集成系统;另一方面在高科技特征的影响下,企业必须使用从事外包业务所应具备的核心技术,在业务运营过程中按照发包方的要求进行科技研发,其进行成果转化的无形资产使得服务外包企业具有一般企业没有的对研发成果的非独占性特征,即在服务外包实务中出现发包方和承接方共同拥有某项无形资产所有权的现象。

(三)服务外包企业高风险特征的影响

服务外包企业的高风险特征不仅仅表现在离岸外包业务的承接上,国际化背景下的经营活动时刻都在各种风险中进行,在外包业务的运营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风险,如人力资本和技术风险、国际市场变化的风险。服务外包企业在业务运营过程中对发包方无形资产的保护措施及效果对企业会带来致命的影响,一旦造成对发包方无形资产的损失,企业将面临巨额的赔偿以致陷入危机中。服务外包企业的高风险特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来源于企业自身,即对企业科技研发的巨额投入及对自身无形资产的保护状况;二是源于对发包方无形资产的保护状况,无论哪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给服务外包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以上均可以说明服务外包企业的无形资产存在环境的复杂性及风险性。

(四)服务外包企业高收益特征的影响

服务外包企业更多关注无形资产产生的效益情况,如更加注重自身的品牌维护、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转化。在关注自身无形资产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一些服务外包企业也开始关注如何利用发包方的无形资产提升自身影响力并创造价值,即整合接包方和发包方的无形资产资源为企业获取更大的利益。在服务外包企业的高收益特征影响下,其收益的获取重要来源就是对企业无形资产的充分利用,所以对企业各种无形资产的保护,包括对发包方无形资产资源的保护就显得格外重要,要求企业对已经具有所有权的无形资产进行科学管理,对尚在研发中的无形资产采取保密措施,对发包方无形资产的保护和维护也必须重视。

二、服务外包企业无形资产存在环境及方式的基本特征

由于无形资产的存在环境和形式发生了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对服务外包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进一步凸显出服务外包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问题。随着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快速发展,服务外包企业的资产构成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无形资产已成为服务外包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并已成为服务外包企业资产的主体。服务外包企业所从事的业务活动明显区别于一般企业,无形资产具有其自身的特征,关注这些特征对发挥无形资产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无形资产构成复杂化的特征

服务外包企业在其运营过程中,影响企业发展的无形资产的构成内容和形式具有复杂化的特征。首先是企业积累的无形资产资源。服务外包企业所承接的业务包括两大类型:一是信息技术外包(ito),包括应用管理外包、应用软件开发外包、信息管理外包等;二是业务流程外包(Bpo),包括远程财务管理服务、远程采购、存货管理服务、远程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呼叫中心等。接包方必须具备最优秀的服务优势才能承接发包方的业务,即具备为发包方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实力才能为发包方提供服务,所以接包方也就必须具有自己的品牌、核心技术、现代电子信息网络、长期客户、专利技术、商标权、计算机软件、信息集成系统、创新型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其次是发包企业的无形资产资源。在服务外包业务的实施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接包方对发包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问题,发包方的各种无形资产由于服务外包业务的需要自然会由接包方所了解。如发包方的商标权、现代电子信息网络、特种权利、经济决策专家网、采购网络及销售网络及人力资源构成情况等。这些资源尽管在所有权上不归属于服务外包企业,但由于在服务发包企业的过程中必然要接触到这些无形资产。

(二)无形资产管理融合化的特征

服务外包企业在其营运过程中,一方面要依靠自身的无形资产的影响力承接外包项目,特别是离岸外包项目;另一方面在对已承接的外包项目的服务过程中要加强对发包方各种无形资产的保护,所以使得服务外包企业的无形资产的管理工作具有了较鲜明的融自身无形资产管理和发包企业无形资产管理于一体的特征。这种管理融合化的特征将贯穿发包方与接包方服务外包业务合作的全过程。例如在ito业务中,发包方把软件开发的目的要求提供给接包方,其开发意图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市场的独有性,这些资料对发包方而言都涉及其经营的秘密。而接包方,必须运用自身的专有技术等完成所承接的业务,这一切就使得企业必须将自身的无形资产和发包方的无形资产纳入统一管理之中。由于一般企业的无形资产种类较为单一,所以其管理通常作为某一部门的附带工作来进行。而服务外包企业由于其既有企业自身的无形资产如专有技术等的管理,同时也面临着对发包方无形资产的管理问题,如发包方的商标权、现代电子信息网络、特种权利、营销渠道等。

(三)无形资产风险放大化的特征

服务外包企业由于其所承接的外包业务特点决定其无形资产管理的风险性特征加大。在离岸外包业务中,服务外包企业承接的具体业务具有项目规模大、服务周期长、品牌持有数量多、科技含量高、业务虚拟化及营运成本高等特点,当服务外包企业的经营活动实现了国际化后,无形资产的内外部管理责任加大,自然会带来较大的管理风险。例如,在企业承接的Bpo业务中,发包方的金融与财务、收入和支付流程、客户资源等信息就全部被接包方所掌握,接包方就必须对发包方的这些无形资产予以保护,使企业面临巨大的无形资产管理风险。在服务外包企业的业务运营过程中,疏于对发包方无形资产的管理而造成的发包方无形资产损失索赔事件给承接方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面对自身和发包方的双重无形资产的管理,服务外包企业的风险自然被放大。

(四)无形资产比例扩大化的特征

服务外包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占总资产价值的比重较大,以知识形态为主的无形资产构成了服务外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服务外包企业借助对无形资产的巨额投入以加大其在资产总额中的比重,并注重充分发挥其作用、取得在服务外包市场竞争中的有利地位,通过无形资产的作用影响来取得离岸外包的“订单”,进而促进了企业的不断发展。对无形资产的利用程度决定了企业未来的收益,对任何企业都是如此。服务外包企业无形资产比例扩大化的特征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在对无形资产的利用上,对无形资产的充分利用实质上是加大了无形资产的比例。服务外包企业自行研发或者购入的无形资产,在数量上增加了无形资产所占的比例,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其作用的充分发挥会给企业带来较其他资产更高的收益或超额利润。

三、加强服务外包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措施

服务外包企业要制定相应的制度、采取可行的措施保护无形资产的安全,加强对各项无形资产的科学利用,使企业的无形资产在其经营活动中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一)提高对无形资产作用的认识

服务外包企业应认真分析无形资产的典型特征及其在承接外包业务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为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奠定基础。只有研究了服务外包企业无形资产的特征,才能梳理出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路径和方法,使制定的管理制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服务外包企业应充分提高对企业无形资产作用和价值的认识,从而对无形资产进行科学的价值定位。在充分了解自身无形资产的作用和价值的基础上,尤其应强化对所服务的发包方所拥有的各项无形资产作用的认识,在积极保护的同时,应采用有效的方法发挥其重要作用。

(二)强化无形资产的基础管理

服务外包企业应建立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建立对所承接业务的保密制度、负责制定企业内部的无形资产开发策略、制定对发包方无形资产的管理保护制度、制定员工的无形资产保护培训方案及无形资产管理的业务流程。负责服务外包企业自身无形资产的研制、投资、开发、申请、注册、维护、考核与评价等,加强开发性保护,进而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无形资产开发策略,最终取得无形资产开发的优势。负责对发包方无形资产的保护、对发包方的无形资产实行严格的管理。

负责处理服务外包企业所有的与无形资产相关的法律事物。如企业商标的侵权问题、员工的专有技术泄密问题及服务外包合同执行过程中产生的无形资产产权归属问题。在离岸外包中加强无形资产的法律支持对服务外包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强化无形资产价值管理

按照无形资产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只有在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才能确认:与该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服务外包企业应正确确认企业的无形资产,才能使企业的无形资产得到有效保护。企业应高度重视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注重积累与无形资产价值形成相关的原始资料和法律、制度依据。只有准确地进行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才能真正反映出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构成并进一步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情况,为企业未来利用无形资产进行各种经营奠定基础。充分披露无形资产的会计信息,除披露无形资产的期初、期末数以及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还应充分披露企业无形资产构成情况、研况、后续计量情况等。对服务外包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源信息要在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对其他重要的无形资产信息也应予以披露。在制定对发包方无形资产的管理保护制度及建立对所承接业务的保密制度的基础上,服务外包企业应在认真分析外包业务服务过程中所涉及的发包方无形资产的种类和其基本背景,建立备查账簿,用以记录在承接发包方外包业务中所涉及的全部无形资产的维护情况。具体包括承接人员、服务的内容、时间及其他有关应加以说明的情况,为以后进行检查保留必要的资料。

(四)加强对无形资产的利用

我国《担保法》把土地使用权、商标专用权、专利权和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列为抵押财产。无形资产财产权抵押贷款为企业筹资开辟了新途径,服务外包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一有效资产为企业破解融资难题。客户源就是服务外包企业自身最好的无形资产广告。应充分利用客户源的广告效应,对客户的无形资产加以保密是极其重要的,在双方合同规定的范围内对所服务的客户的宣传较少,而对发包方恰当的宣传对提高自身的企业形象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往往忽略了利用这一重要资源。

服务外包企业的实践证明,无形资产在服务外包企业有着特有的存在环境和方式,认真分析其特殊性对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提高服务外包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特征篇2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特征;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贵州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特征剖析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11日

2014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才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产业附加值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等特点。近年来贵州省科技服务业发展政策环境趋好,呈现出科技服务业基数小、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较小、技术市场发展较好、产业链条未形成等特征。

一、科技服务业剖析

“科技服务业”一词最早出现在国家科委1992年8月22日的《关于加速发展科技咨询、科技信息和技术服务业意见》中,意见中将科技咨询、科技信息和技术服务业简称科技服务业。2014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才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产业附加值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等特点,并将科技服务业归为10类,随后国家统计局于2015年6月《国家科技服务业统计分类(2015)》,将科技服务业从国民经济行业中划分7大类、24个中类、69个小类,对应《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刘开云指出科技服务业是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桥梁和纽带,是加快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助推器。程梅青、杨冬梅、李春成认为科技服务业是指一个区域内,为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提供各种服务的所有组织或机构的总和。蒋永康、梅强、李文远认为科技服务业是一定区域内,为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运用现代科学知识、现代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为科学技术产生、传播和应用提供智力服务,并独立核算的所有组织或机构的总和。吴泗认为科技服务业的特征:服务广泛性。服务对象涉及工业、农业、建筑、地质勘探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服务主题包括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等市场主体;业务范围涵盖科学研究、科技信息交流、技术推广咨询、技术培训、技术市场、人才培训、知识产权服务、科技评估等活动。赵晓伟认为科技服务业的特征:智力密集性。科技服务业运用现代科学知识、技术和方法为社会提供智力服务,主要通过从业人员的智力劳动获得收益,因而具有明显的知识、智力密集性特征。刘树林认为科技服务业特征:正外部性。科技服务业以知识和技术向社会提供服务,这种知识和技术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可以为服务对象创造收益或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加快科技创新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以上《意见》、统计分类以及学者们对科技服务业概念、内涵、外延等阐述,本文认为科技服务业应该将三者观点有机结合才能全面性、指导性地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因此,本文认为科技服务业是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具有人才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产业附加值大、辐射带动作用强(正外部性)等特点,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方法,有效衔接科技和经济,助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并独立核算的符合《国家科技服务业统计分类(2015)》范畴的所有组织或机构的总和。

二、贵州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特征剖析

(一)科技服务业基数小,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小。贵州省2014年科技服务业(注:国民经济行业73类和75类,下文出现科技服务业相关数据除固定资产投资外其余数据均是科技服务73类和75类)增加值约80亿元(根据科技服务业部门财务统计调查初步估算),仅占全省生产总值9,251.01亿元的0.9%,仅为北京市2014年科技服务业增加值1,662.6亿元的4.8%。

(二)技术市场贡献率逐渐增加,技术市场体系逐渐建立。一是技术市场增速较快。2015年完成技术市场成交额177.2亿元,同比增长38.3%。“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达51.9%,高于全国年均增速20.3%的31.6个百分点;二是技术市场贡献率年均增速较快。2011年对全国贡献率仅0.67%,这说明贵州省技术市场成交额对全国贡献较小,到2015年贡献率增加到1.8%,“十二五”期间预计贡献率年均增速达56.8%;三是已形成省级技术市场与市(州)技术市场体系相结合的市场体系,有效助推科技成果转化,活跃技术交易氛围。

(三)信息传输平台未完善,共享程度不足。一是信息传输平台逐渐建立,但尚未形成平盟。截至目前贵州省建立“贵州省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贵州省产业创新科技文献服务平台”、“贵州省技术市场平台”、“贵州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等平台,但平台相互之间未形成有效衔接,尚未形成平盟,造成信息不对称,不能形成信息互联互通,相对减弱信息传输能力;二是由于受体制约束,体制内科技服务机构激励机制“形同虚设”,造成设备闲置,科研人员积极性不高,致使体制内科研人员仅仅完成分内工作,导致设备和人力资源闲置,致使信息资源不够公开,信息共享程度不足,造成资源浪费;三是产业技术联盟较少,覆盖企业较少,企业信息共享不足。目前,贵州省仅有17家产业技术联盟,成员单位299家,其中省内企业占66.4%,建立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22个。

(四)科技服务业与市场结合力度不够,尚未形成产业链条。一是科技服务业比较零散,未形成完整科技服务链条。科技服务机构处于比较零散、各自为战的状态,尚未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科技服务链,难以为客户提供全面、全程、高端的科技服务。贵州科技资源服务网中科技商城仅有112家机构入住,其中尚有46家机构未完善相关资料,占入住机构41.1%,这表明贵州省科技服务业对自身业务宣传力度不够,与市场衔接不够;二是体制内研究机构与市场需求衔接不够,科研机构缺乏挖掘企业科研需求信息,多数是企业为申报相关部门项目时,由于自身科研人员不足而主动与研究机构联系并组织团队共同申报项目,有的项目获取后并未实质性开展研究,未真正意义上实现“产学研”合作模式。

三、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时期,科技服务业是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桥梁和纽带,是加快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助推器,是“十三五”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基于目前贵州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项目招商力度,做大科技服务产业基数。一是加强科技服务业项目引进力度,以气候、生态、自然资源丰富为吸引力,重点吸引研发设计服务机构、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科技金融、有知名度的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选择投资并建立机构;二是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将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升格为研究院所或者联合组建研究院所,强化基础条件建设,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为地区后发赶超创造原动力;三是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搭建创业创新平台,发挥民间资本“招商能力”,吸引更多有识之士到贵州省创新创业。

(二)强化政策落实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效应。一是加强项目整合,提升支持力度。应加强科技、发改、工信等政府部门项目资金整合力度,有针对性重点支持有助于守住生态底线、有助于创新能力提升、有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政策效应,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二是针对已有科技服务业政策进行梳理,收集和整理政策落实具体情况,对政策执行情况的事中、事后进行定性和定量监测并有效评估,对后期相关政策修订提供依据;三是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在制订相关政策之前,应广泛征求各阶层意见,制订有利于民生、有助于经济社会发展、执行效应较好的科技服务业政策,助推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发展。

(三)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培育科技服务业产业链条。一是积极引导和鼓励体制内科研机构挖掘市场需求,充分激活体制内人力和设备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丰富市场科技资源供给,促进科技服务业市场体系建设;二是加强科技服务业投融资市场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科技服务业机构到主板、中小板等国内外资本市场发行股票,或以债券形式进行直接融资,鼓励金融机构通过银行信贷、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质押等间接融资方式支持有“潜力”的科技服务业企业发展,同时积极引导担保机构对该类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三是培育技术市场主体,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研发机构以及社会资本投资建立技术转移机构,培育一批善于挖掘市场信息、研发设计能力强、能及时衔接市场需求与供给的知名品牌科技服务企业,深入推进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做好技术交易信息分析、评估、经纪服务,衔接研发设计服务和企业需求,降低社会资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有效推动成果转移并产业化,稳定技术市场增长态势,避免周期性波动。同时,争取国家支持贵州省将贵州科学城列为科技服务业聚集示范区试点,有效整合研发设计、科技中介、科技金融、专业技术服务等机构,形成研发设计(专业技术服务)―信息挖掘―成果或专业技术服务评估―技术转移或专业技术服务―成效反馈的产业链条。

(四)建立信息平盟,充分发挥平台效应。一是以贵州大力发展大数据为契机,力推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建设,强化信息传输功能,有效整合平台功能,适时成立平盟,纳入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提升信息传输效率,激活闲置资源,充分发挥需求和供给桥梁;二是强化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信息内容,储备科技项目、科技人才、科技文献、仪器设备等资源,建立资源数据分析人才队伍,充分挖掘资源信息,有效整合资源,既达到激活闲置资源,又降低企业成本,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桥梁”效应;三是继续以人才博览会、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5个100工程”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招聘等为平台,引进贵州省急需的创业导师、专利分析师、技术经纪人、项目管理师、信息分析师等科技服务业专业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开云.科技服务业研究述评与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2.

[2]程梅青,杨冬梅,李春成.天津市科技服务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03.5.

[3]蒋永康,梅强,李文远.关于科技服务业内涵和外延的界定[J].商业时代,2010.6.

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特征篇3

赵姗姗/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摘要】随着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出现了很多问题,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将组织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结合起来,达到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实现企业获取核心竞争优势的目标。

【关键词】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服务行业;组织承诺;心理契约

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过去的传统的竞争优势来源,例如资金、土地等资源,已经不能为企业创造可持续的价值,但是人力资源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具有路径依赖的关系,同时具备因果关系的模糊特征,很多无形的竞争力,如员工认知、态度、上进、融洽的工作氛围,使得其他竞争对手很难察觉和模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依靠以及战略性资源,因此必须将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司战略结合起来,实现统一发展,相辅相成,形成系统性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增长,服务行业发展迅速,但是对服务性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却显得有诸不足。

1.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mDevanna1981年最早在其《人力资源管理:一个战略观》一文中,最早提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SHRm),标志着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诞生[1]。tichy(1982)认为企业要有效运作必须与企业的使命战略、组织结构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三个因素有效结合。wright&mcmahan认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以规划人力资源的运用与活动为基础,完成组织目标的管理模式,需要从总体的角度探讨人力资源管理与各项管理功能、组织策略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关于组织中各阶层员工的管理决策,以及可维持并创造组织核心竞争优势的决策和行动(miller,1987)[2]。Schuler(1992)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为运用整合(integration)与适应(adaptation)两方面的内容,提出完整的适当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以适应不断竞争环境的要求,并且分为整合性与弹性两大战略[3]。

2.服务性行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建

服务性行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都是基于演变路径不断发展的过程,是匹配于服务性行业内部其他管理活动和外部市场战略活动的过程。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内隐性,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过程是动态的、演变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服务性行业组织的隐含知识中,因此具有内隐性;二是协作互补性,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三种匹配: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的匹配,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与其他组织职能的匹配和人力资源管理内部各项职能的匹配。这种“匹配”使得各项职能彼此互补,最终达到组织战略目标,体现了价值性;三是学习性,服务性行业的学习是服务性成员问交换信息及利用交换信息的过程,它既受到服务性行业文化的影响,又会促进服务性行业组织文化的发展,而人力资源管理本身就包含了学习的过程;四是路径依赖性,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建立在过去管理的基础上,不同的服务组织历史不同,体现了企业不断演变与发展的过程,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性[4]。这一特征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复杂性和因果关系的模糊性。

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理论虽然体现了相对于环境变化的组织体系的动态性和嵌入性,但却忽略了服务性行业运作的资本存量基础[5]。因此SHRm模型将静态资源模型与动态过程模型进行了整合。整合后的SHRm模型认为服务性行业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本优势,二是人力资源整合过程优势。为此,该模型包括三部分:一是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系统,包括岗位工作设计、培训、绩效薪酬、评估反馈等:二是人力资本存量,包括服务性行业运作所需要的技能知识、态度、胜任能力等;三是组织成员关系和行为,包括心理契约、组织承诺等。

图1服务性行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在服务性行业中,要结合服务行业特征,从服务角度建立胜任特征,提高服务态度和意识,服务性行业的人力资源存量只有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才能按照组织所需要的具体行为体现出来。要使员工的这种行为出现和持续,需要构建雇员与组织的良好的关系,使员工建立起组织承诺,并且员工的个体行为与组织期望相互拟合。通过这种方式,人力资源就可以成为服务性行业不断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

3.服务性行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现路径

3.1建立战略人力资源规划

结合公司人才战略发展目标,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数量、质量、结构,基于公司战略目标定位要求下进行倒推,分析出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对人员数量的要求,以及对人员质量包括素质和技能的要求,结构指的是在组织架构及岗位设置上的要求。

人力资源数量规划是一个需求预测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借助于马尔科夫链模型。

马尔科夫分析法的基本模型为:X(k+1)=X(k)×p

公式中:X(k)表示趋势分析与预测对象在t=k时刻的状态向量,p表示一步转移概率矩阵,X(k+1)表示趋势分析与预测对象在t=k+1时刻的状态向量。

人力资源质量规划人力资源质量包括素质和技能的规划,根据公司未来的战略目标定位,倒推出对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和技能的要求,主要是针对服务行业建立岗位职责说明书,说清楚需要什么样的人,需要什么技能和素质,最好可以针对服务行业建立服务性人员胜任能力数据库。

人力资源结构规划相对比较复杂,主要了解整个组织架构,需要与高层对话,了解公司战略和意图,与各部门的负责人经常保持沟通,了解企业的职位变化。针对服务行业,需要了解集团下属的几个公司,分析具体的组织架构,使得各子公司保持沟通,使得员工结构符合公司发展。

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特征篇4

摘要:本文通过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标准与目标等方面概括论述了现阶段我国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的方向。数字图书馆是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媒介与组织形式,借助于数字图书馆这个网络与计算机技术完美结合的工具,信息资源管理才能进一步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

1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标准与目标

数字图书馆是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图文并茂文献的图书馆,实质上是一种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它把各种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存贮,以便跨区域的查询和传播。它涉及信息资源加工、存储、检索、传输和利用的全过程。2002年10月,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和国家图书馆联合发起,启动了《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项目,针对数字图书馆系统的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制定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发展战略、标准规范框架及核心标准规范体系,建立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开放建设与开放应用机制。截至2003年8月先期启动的总体框架与发展战略、开放建设机制、资源加工与操作指南、唯一标志符应用规范、基本数字对象元数据规范、专门数字对象元数据规范、数字资源检索与应用等7个子项目组,已完成国内外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及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数字图书馆核心标准规范的分析报告。该项目的启动,促进了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快速、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建立一个公共数字信息管理体系,搭建知识获取环境,向社会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知识服务,使人们能够跨越时空限制,从数字图书馆体系中快捷准确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与知识,从而实现保存文化遗产、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科教兴国、消除数字鸿沟的宏伟目标。为此,建设数字图书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大战略。实现文献资源数字化、服务手段网络化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数字图书馆必将成为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2数字图书馆的服务

2.1数字图书馆网络服务

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描述从资源和服务本身表达的内容和知识特征人手,采用元数据对服务进行多角度地描述,能够较好地揭示数字图书馆中丰富的、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的网络服务可以分为被动服务和主动服务两类。被动服务是数字图书馆网络服务的基础方式,其特点是不考虑用户的个别要求,具体实现形式一般是采用无交互web网站模式,是单向信息传递模式。数字资源将以网页、数据库形式出现在网络上,网页仅提供使用指南信息,除此之外无任何其他服务提供。用户处于被动地位,而系统处于主动地位,信息从资源到用户单向流动。主动服务是数字图书馆网络服务的高级方式,其特点是考虑用户的个别要求,具体实现形式一般是通过交互式web网站形式,具体分为双向交互问答模式和个性化信息推送模式。在双向交互问答模式中,数字图书馆可以根据用户的请求组织资源服务形式,根据用户需求变化,系统和用户处于同等地位,信息在系统和用户之间双向交流;可以通过Chat形式实现。在个性化信息推送模式中,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自行设置数字图书馆界面并定制数字图书馆资源,使得数字图书馆成为用户自己的电子书房。从而使用户处于主动地位,数字图书馆系统居于从属地位,数字图书馆只是在技术上按照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定制并主动推送信息可以通过myLibrary技术实现。

2.2数字图书馆2.0服务

web2.0是相对web1.0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2.0环境下的信息特征包括:交互性强、共享性强、个性化突出等。利用web2.0技术来改进数字图书馆现有的服务,以便更好地为老用户服务并吸引新用户。数字图书馆2.0所提供的是基于用户的知识服务,这种服务模式使得用户与用户之间以及用户与资源之间可以借助技术来产生互动、建立关系。数字图书馆2.0服务体系由5个模块组成:用户中心、文献信息服务、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学习中心和网络社区。用户中心主要用以收集用户需求等信息,建立用户信息数据库,指导文献信息检索与获取、虚拟参考咨询和学习中心三项服务的开展。网络社区主要借助web2.0技术为用户构建一个网上相互交流、上传个人信息、表达个人思想与感情的虚拟网络空间,并以其技术优势穿插于其他四项服务模块之中,为各项服务的开展提供新的途径。文献信息服务、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和学习中心是数字图书馆围绕用户展开服务的三个主要手段,为用户提供文献检索与获取、问题咨询与解答、信息素养培养与课程学习帮助等服务。而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和网络社区所汇集的各种知识、资料经过工作人员的筛选、分类和建档,最终形成数字图书馆的知识库。

2.3数字图书馆网格服务

网格是信息社会的网络基础设施,将互联网上的所有资源,如计算资源、存储资源、通信资源、软件资源、知识资源等实现互联互通,使网络成为一个全球化的信息资源库和信息处理平台,使用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来自整个网络的个性化服务。基于服务构建数字图书馆网格应用系统是web服务和网格技术在数字图书馆领域的融合。在数字图书馆网格中,不仅要考虑网格中信息资源,还要明确数据资源、计算资源的特征以及服务质量特征,考虑如何与已有网格中间件和其他描述工具整合的问题。数字图书馆网格中服务的特征可分成4大类:一般特征、功能特征、约束特征和质量特征。一般特征是该服务在数字图书馆网格中可以被识别的特征,例如服务名称、服务地址等。功能特征用来表示该服务能够提供的操作以及能够提供的最终结果,对于各数字图书馆,即服务提供者而言,可用它描述将要的服务;对于用户而言,用于描述其需求服务应该具备的操作及需要提供的最终结果。功能特征一般是从常用功能角度对服务进行描述,但功能相同的服务不一定能够提供合适的结果给用户,因此还可以定义一些可选的约束特征,例如语义特征,用于对功能相同的服务进行进一步过滤,提高匹配的精度;对于一些有产权限制以及使用权限制的资源和服务也可以使用约束特征。质量特征主要表述与服务使用密切相关并能直接影响用户对该服务感受的特征,例如带宽、该服务实际被使用次数以及用户对该服务的反馈等,这些特征有些是固定值,有些是随着数字图书馆网格运行而动态变化的,即服务提供者不能直接描述,而是根据服务请求者真正使用服务后反馈或者动态增值的。基于这些特征分类进行多属性的数字图书馆网格服务描述,以有效支持不同类型资源共享和适应不同的用户群。

2.4数字图书馆云计算服务

云计算是一种新兴的、极具延展能力的运算方式,包括运算、储存及视频等以服务的形式,可以通过网络方式提供给用户。通俗地说,云计算中的“云”就是计算机群,每一群包括了几十万台甚至上百万台计算机,它们像云一样,遍布在我们的周围,我们随时可以调用这些计算机软硬件资源。而“计算”就是云计算提供给我们的处理能力,并为我们提供服务。数字图书馆分布式系统具有高度容纳机制,控制核反应堆主要采用分布式来实现高可靠性,可扩展性;高度灵活性等特征符合云计算运行环境。云计算就是把普通的服务器或者个人计算机连接起来以获得超级计算机,也适应了数字图书馆分布式系统的结构。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自动化软件系统将拆分为多个功能包放在intemet上,软件系统的标准化成为图书馆用户选用软件系统的基本要求。

3数字图书馆合作与共享

3.1建立有效合作的图书馆联盟

所谓图书馆联盟(LibraryConsortium),是指图书馆界为适应网络环境的需要,以实现资源共享、利益互惠、协同发展的目标而共同发起,通过签署共同认可的协议、合同等建立起来的图书馆合作联合组织。基于今天社会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和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变革,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图书馆联盟,在多方面展开广泛的合作与共享,有力地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实践证明,图书馆联盟是数字时代图书馆合作最可行性的方案,有利于图书馆之间高效益、低成本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目前,图书馆联盟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类型很多,其功能也不尽相同。在数字资源方面,主要体现在资源引进的统一规则、统一投入、联合采购、共享使用。通过联盟合作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和平台,联合进行数字资源的开发、整合与保存。以联盟的名义争取政府和其他机构的资助,寻求各方理解和支持,开展成员馆之间人员的培训及交流等。

图书馆联盟是解决网络环境下信息量具增和图书馆经费短缺、传统服务无法满足要求等矛盾的有效途径,是图书馆在数字时代的生存模式和发展方向。它真正突破了过去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各自发展、自我保障的局面,在观念、体制、方法上把资源共享落到了实处。它打破了传统图书馆的“条条块块”分割和政府的行政干预,实现跨系统、跨地区的真正联盟,以共建共享的方式将分散的人力、物力、财力及信息资源、信息服务有序整合,并由此产生协同放大效应,全面提升联盟成员馆的综合实力,促进图书馆的发展。

3.2积极开展标准规范的制定、技术交流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的各大数字图书馆已经初步建设了海量的数字资源。但由于标准规范不一,未能按统一的技术规范进行整合,许多资源无法实现共享和有效利用。为此,要抓紧制订和出台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主要标准规范。最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已批准筹建全国图书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依托全国图书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进一步推进标准规范建设。

要组织一批专业技术骨干,针对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技术瓶颈问题,进行联合攻关。要积极参与有关的交流与合作,跟踪、学习国际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成果。

数字图书馆对人才的要求是全方位、多层次、高标准的,所涉及的管理人才、数字图书馆员、技术人才、法律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领军人物非常欠缺。要研究和制定有关数字图书馆人才的培养、培训计划,加强人才培养合作,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确保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高水平、维护的高水平、服务的高水平。

3.3加强有关版权问题的协调与合作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人们对网络的日益依赖,网络上发生的著作权纠纷日益增多,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1年10月27日审议通过了《著作权法》修正案,信息网络传播权概念正式纳入了修改后的著作权法中,使著作权人的专有权延伸到了网络空间。为了进一步保护信息网络传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也于2006年7月1日正式施行。《条例》的出台,对于完善著作权制度,有效保护网络知识产权,繁荣我国出版市场,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平衡作者、出版者和公众三者利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观《条例》,在确认与保障图书馆利用网络提供数字资源服务相关权利的同时,对服务对象与提供馆藏等方面进行了严格限制,更加偏重于著作权、人权的保护。虽然图书馆在保障公民的知识信息获取权利,尤其在保障社会弱势群体获取知识信息的平等权利,实现全社会的信息公平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网络时代到来以后,著作权人的专有权随着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确立而延伸到了网络空间。面对著作权扩张的趋势,图书馆如何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在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服务与著作权人的权利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充分利用《条例》有关规定的同时,数字图书馆合作成员单位应进一步加强合作,在版权处理、购买等方面研究对策,争取政策,协调立场。

3.4构建具有共享功能的数字图书馆虚拟平台

数字图书馆虚拟平台的构建,需要大量合作的单位、开发商、政府等有关部门的参与。作为以信息资源为服务支撑,借助网络跨越时空限制,为广大受众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资源获取服务的实体,这是受到普遍共识的数字图书馆的实质。事实上,从其实质可以分析出,数字图书馆是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媒介与组织形式,借助于数字图书馆这个网络与计算机技术完美结合的工具,信息资源管理才得以进一步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为了支持资源提供者和资源消费者之间的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的构建可以借鉴虚拟研究组织的建设机制。虚拟研究组织的建设机制主要是以各种高级的共享控制规则为基础,汇集用户、资源集与服务集之后进行建模。根据信息资源提供者所提供的不同资源与服务类型,依据虚拟研究组织的建设机制建立起来的数字图书馆,可以增强资源与服务被发现的概率。

参考文献:

[1]陈丽华.关于我省数字图书馆建设问题和对策的思考[J].西部大开发,2010(3).

[2]张美莉.数字图书馆多元化信息服务综述[J].图书情报,2010(6).[3]彭纪青等.试论数字图书馆的合作与共享[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3).

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特征篇5

关键词:总部经济;产业;投入产出法;带动作用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2

一、研究背景

总部经济现象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发达国家和地区[1]。世界著名的总部聚集区包括纽约曼哈顿、伦敦金融城、东京新宿等。企业总部向大城市聚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总部需要大量只有大城市拥有的人才、金融等高级资源,同时,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也为总部与如生产部门等的其他部门在空间上的分离创造了条件[2]。赵弘最早提出了总部经济概念[3],并认为所谓的总部一般指企业组织结构中承担管理、研发、营销、投融资、采购等全部或部分职能的组织机构[4],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资源优势吸引企业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它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5]。赵弘对总部经济的定义是学者们使用频率较高的。

由于政府对企业总部的认定标准尚不清晰,因而目前我们无法获得一份完整的企业总部名单,且即便未来能够获得,若要全面系统地分析成百上千家企业总部,难度仍然很大。由于上述困难的存在,目前学者们对于总部经济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其概念、特征、形成机制、发展条件等较浅层面,少有用较为系统的数学方法深入具体地评价总部经济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带动路径。本文拟从资源视角出发分析总部经济本质特征,以产业为研究对象,选出最能体现总部经济特征的产业;接着应用投入产出法来研究这些产业的关联状况,继而从产业关联的角度说明总部经济是如何带动经济发展的。

二、总部经济特征产业的确定

北京作为首都是全国重要的信息发源地,拥有大量的科研机构与研究人员,包括现代金融服务业等在内的知识型服务业十分发达,这些都为北京发展总部经济提供了有利保障[6]。王浩认为,跨国公司在为地区总部选址时会更多地关注人才、金融、科技、通信等软件条件[7];李艺纹、李小玲认为,总部集中的区域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向该区域流动,在价值链分工中占据“高端”地位,以获取更高的利润回报[8];徐金发等认为,影响总部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包括人才、金融环境等[9];其他学者,如王瀛[10]、吴颖[11]、潘素昆[12]等也总结了总部经济的特征,观点与前述学者相似,在此不一一赘述。由此可见,总部经济的本质特征与诸如人才、科技、资金、信息等高端资源息息相关:大量资本及与之相关的服务的聚集、大量高精尖人才和科技的聚集、大量高价值信息及相关服务的聚集,是学者们公认的总部经济重要特征。

投入产出表中的产业是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制定的,划分全面、准确、权威。本文认为,最能体现总部经济三大特征的产业主要为第三产业中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以及研究与试验发展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主要包含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最能体现总部经济的信息特征。企业总部研发、管理、营销等机构的运行离不开计算机及相关的服务;总部与生产部门之间的沟通,以及总部获取外部信息、对外信息都离不开信息传输相关行业的支撑。北京聚集着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电信行业企业总部以及iBm等计算机行业区域总部,同时还拥有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电子城科技园等以通信、计算机为重点发展方向的总部经济集聚区,在相关领域有着明显优势。

金融业主要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以及金融信托与管理、金融租赁等金融活动,最符合总部经济的金融特征。作为资产管理的中心,企业总部的投融资、股票交易、风险控制等活动均与金融业息息相关。作为北京金融的核心区,金融街聚集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等中国最高金融决策和监管机构,国有四大银行总行、中国人寿、银河证券等国内大型金融机构,以及高盛公司、摩根大通等国外金融机构,具有一流的金融服务水平。

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包含自然、工程和技术、农业、医学、社会人文科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是总部经济科技、人才特征的集中体现。产品技术研发是企业总部的重要职能之一,需要大量高端人才的支撑,同时其产出即为科技,与总部经济特征吻合。截至2012年底,北京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已达54万人,是位居第二的广东省的两倍多;2012年R&D经费支出达1063.4亿元,占全国总投入的10%以上,R&D经费投入强度全国最高;同时还拥有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等部级科研机构为首的各级科研机构近2300家,为企业总部的研发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总部经济特征产业关联分析

评价行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某一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拉动能力、推动能力以及该产业对该区域生产总值的贡献大小来进行。

1.总体带动作用分析

产业的拉动能力能够用产业的后向关联度反映,其可由影响力系数衡量,计算公式为:

影响力系数的平均值为1,数值越大,说明影响力越高,该产业对其上游产业的拉动能力也就越强;反之亦然。

本文选取2007年和2010年最新两年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2007年研究与试验发展业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影响力均略高于平均水平,但2010年有所下降;而金融业的影响力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但应当指出的是,虽然金融业的拉动能力较差,中间投入率与增加值率通常呈反比关系,即中间投入率越低,增加值率通常越高。金融业虽然中间投入率较低,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其拥有较高的增加值率,这一点也符合多数第三产业的特征,并不能因为其影响力系数较低就断定目前金融业发展状况较差。

产业的推动能力能够用产业的前向关联度来反映,其可由感应度系数衡量,计算公式为:

结果表明,金融业对其下游产业的推动能力排名较为靠前,一直居于中位数以上,且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而研究与试验发展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推动能力要略低于平均水平,且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排名有下降的趋势。

2.带动机制分析

为进一步研究总部经济特征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本文还将深入地分析哪些产业与其关系最为紧密。

从生产角度来看,总部经济特征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后向关联可以用完全消耗系数bij(i=1,2…42)评价,含义为被选作研究对象的产业部门i生产1单位最终产品需要直接和间接消耗产业部门j多少单位产品;总部经济特征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前向关联度可以由完全分配系数来衡量,其含义为被选作研究对象的产业部门i增加1个单位初始投入,能够直接和间接分配给部门j多少单位的产品量,计算公式为。

为了综合考虑总部经济特征产业关联状况,本文拟将2007年以及2010年两年的数据进行加权平均。虽然2010年的数据较新,但却是根据2007年正式表编制的延长表,因而其准确性相对较差。综合考虑,本文赋予2007年数据0.6的权重,赋予2010年数据0.4的权重。

计算结果表明,作为下游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784),批发和零售业(0.232),交通运输及仓储业(0.153)等产业拉动作用显著;作为上游产业,其对自身(0.097),以及综合技术服务业(0.074),金融业(0.030)等产业推动作用明显。金融业主要拉动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160),交通运输及仓储业(0.118),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0.079)等产业;主要推动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127),批发和零售业(0.091)、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066)等产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对化学工业(0.256),交通运输及仓储业(0.217)等拉动作用明显;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0.118),批发和零售业(0.110)等推动作用最显著。

为大致描述总部经济是如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本文结合上述计算结果绘制了总部经济特征产业对区域其他产业带动能力综合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中,箭头方向表示产业的关联方向,由上游产业出发,指向下游产业;中环包含总部经济特征产业,内环包含其上游产业,外环为其下游产业,由内而外向外扩展。

图1总部经济特征产业对区域其他产业带动能力综合示意图

由图可知:首先,最具总部经济特征的三个产业的发展均对通信设备、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交通运输和仓储业等有很强的依赖性。这一方面可以说明若要使北京总部经济更好地发展,则从源头上必须要重视通信设备、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总部经济的繁荣又不停地为这些产业创造需求,拉动这些产业不断向前。其次,北京总部经济的生产活动集中支持了综合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的发展。最后,三个总部经济特征产业的生产活动依赖度最高的,与支撑作用最大的若干产业分别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参考文献:

[1]钱凯.关于发展总部经济的讨论[J].经济研究参考,2006(7):40-45.

[2]徐金发,虎,张宏.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总部经济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1):1-5.

[3]徐金发,张宏,虎.总部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J].技术经济,2006,25(7):45-47.

[4]赵弘.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总部经济形成与发展[J].科学学研究,2009,27(1).

[5]赵弘.总部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6]张晓磊.以总部经济促进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策略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4):87-90.

[7]王浩.地区总部,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兼论上海营造总部经济的战略与规划[J].亚太经济,2005(3):45-48.

[8]李艺纹,李小玲.京津联合发展总部经济探讨[J].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6,11(26):17-20.

[9]徐金发,虎,张宏.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总部经济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1):1-5.

[10]王瀛.关于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9(23):9-11.

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特征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网络组织;政府

当今经济发展日趋呈现全球一体化、信息代和网络化的特征,技术飞速发展,企业生产及运营的组织形式不仅取决于企业自身资源与能力,也取决于能否在外部取得更多的服务支持,甚至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与联系。中小企业在竞争中的资金、技术、人才以及政策等诸多方面的劣势更使得其不得不借助外生力量,变竞争为合作,与其他企业建立网络联盟,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战略联盟、供应链联盟、动态联盟、产业集群这些新的联盟型网络组织结构正逐步改变着传统的以企业为核心的组织结构。而进一步地,构建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服务网络则是能否有效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中小企业服务网络组织及其特征

1.概念的界定

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支持下,企业作为社会组织系统的一个单元,与外部其他单元、个体及环境的沟通与联系日趋增强,不仅是经营的范围,而且在资源的供给等诸多方面都日益通过网络与整体世界相联。这一趋势不仅对于大企业而且对于中小企业说,都是不可逆转的。尤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借助于网络技术,更能规避自身劣势,发挥优势,也利于其自身调整企业边界,通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与分工,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效益。

对于网络组织,美国学者查兰(RainCharan)认为,在某些企业组织网络化是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联盟与合作,而在另一些企业,组织网络化则是在内部建立跨职能、突破官僚制度约束,构建内部有效运营的人员非正式联系。当然,也有些国外学者认为,组织网络化是企业管理人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管理、运营的一种方式。在国内,芮明杰教授认为,网络组织是指以一个职能组织部门为中心,其他部门或组织共同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定网络组织,并进而在特定职能与工作上实现专门化。结合上述的认识,我们认为,企业网络组织是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支持下,独立而又具有一定关联性的企业以及政府等不同部门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建立起来的企业联合体。

2.中小企业网络组织的特征

中小企业服务网络组织除了有网络组织的基本特征外,还有其独有的特征。中小企业网络组织中,企业数量多、实力弱,联合需求强烈,因此能产生很强的凝聚力,形成一个互惠共生体,促进企业组织网络化的积极效应。

结合网络组织属性特征以及实践中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中小企业网络组织具有下述显著特征:

(1)发展目标长远性。以共享、共赢和合作为基础,企业联合体的构建基础在于不同企业发展目标长远性的认识,这也是企业识别联合效能、价值从而具有联合的意愿,最终实现联合或联盟行为,达成组织网络的形式。基于中小企业自身特征,我们认为,这一联合体网络的构建应是基于长远的发展目标认识和定位,而是希望在网络组织成员间共同合作基础上实现竞争能力的提高,从而实现自身长期收益和发展目标。

(2)不同企业功能的集成化。中小企业网络组织化是基于市场竞争以及技术发展而形成的,这一网络内部的中小企业不能是简单的企业汇总,而是基于价值链生成,在设计、生产、市场、销售等诸多不同环节的分配链式组合,不同企业的核心能力或资源呈现分分散性特征,但是又在共同的价值生成过程中呈现集成特征。

(3)企业边界淡化。中小企业网络组织的形成,借由信息技术以及合作的管理机制生成,不同企业或者说网络组织单元间的联系从点对点模式发展到非线性的网络化,边界被完全打破。网络内部以及网络联盟与外部的联系日趋繁杂,信息的频繁流动淡化了原有企业的边界。

(4)网络组织成员间的依赖性。网络联盟内部不同企业成员基于各自不同的优势,占有相应地位,并以价值生成作用不同获取相应收益。但同时,每个成员则依据自身核心能力和资产特征,在实现个体利益的同时,实现了高水平的共享和共赢,从而使得成员间的依赖性增强。

二、中小企业发展及其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在资源、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单个的小企业竞争力弱,这是世界各国小企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当然,对于小企业而言,其又具有灵活、机动而优势,在市场的响应速度和企业效率上往往又强于大企业。如何能够扬长避短,增强自身竞争力是所有中小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随着市场发展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联盟化是一个基本的趋势。而进一步,如何向这些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优势服务,在中小企业网络组织发展的外部加入更多的服务,是能否有效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1.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得以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但在企业自身能力、技术创新以及外部环境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制约了企业发展。

(1)技术人才缺乏制约了技术创新水平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竞争力的来源。但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不足使其难以拥有足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技术类高层次人才上更是严重缺乏。总体上,在技术人才分布上,呈现人才流向城市以及大企业,尤其是乡镇及以下的小企业技术人才极其匮乏;在学历结构上,中小企业内部接受正规高等教育的技术人员比例低,更多的技术人员是自学或是在工作中锻炼成为技术人才的。这种技术人才缺乏的局面短期内可能由于工资、待遇以及地理环境因素等难以解决,需要通过服务网络构建解决这一问题。

(2)信息及其他中介服务获取困难

信息、人才、财务、法律以及咨询等服务是中小企业发展所必需的,但目前在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实力以及服务体系的不完善,中小企业难以获取相关服务。对于大型城市的中小企业而言,问题相对好些,但对于偏远、农村地区的中小企业而言,这一类服务几乎没有。能否发展中小企业服务组织网络,借由互联网以及其他路径,向广大中小企业提供这一类服务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3)融资难以及融资贵的问题突出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应该说不仅在中国存在,也是世界性的一大难题。基于中小企业自身的信用低下、信息不对称以及规模、实力劣势,获取银行信贷的支持非常困难。目前我国政府不断在政策上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但毕竟僧多粥少,难以覆盖全部中小企业。其他的融资形式在短期内也往往难以成为有效的形式,诸如证券融资、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形式几乎不可能,而借助中小企业网络服务组织,通过农村合作金融以及民间小额信贷可能是未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之道。

2.中小企业发展服务内容及功能

中小企业发展服务内容及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效的服务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1)咨询服务。面对市场的千变万化以及政策、信息乃至行业等若干因素的变动,小企业自身人少、实力弱,更难以有效了解、判断市场信息以及政策变化等因素。因此,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是有效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2)信息服务。鉴于信息化、网络化的迅速发展,信息成为重要的企业竞争资源,信息已经成为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将国家及行业、市场等关于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技术以及市场等若干信息提供给中小企业,也是对中小企业成长发展的重要支持。

(3)技术服务。技术是生产力,是企业核心资源与核心能力的体现。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难以在技术实力上与大企业相竞争,技术积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而依赖自身难以实现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因此,能否提学研结合或者其他合作形式,对于中小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4)金融服务。在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资金短缺可能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国内外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虽然我国不断加强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但囿于中小企业自身实力、信用以及担保物的缺失等因素,银行信贷的可能性以及覆盖面仍然很低。这是中小企业服务网络构建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以有效解决资金来源狭窄问题。

(5)财政支持服务。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是GDp贡献的主力军,更是提供就业的主体。发展中小企业不仅可以发展经济,带动就业,对于促进社会稳定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财政上给予支持合法更合理。诸如减税、补助或者是通过政府渠道给予政策性补贴、财政融资等,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至关重要。

三、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网络组织的构建

在中小企业发展网络组织的构建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中小企业网络组织的结构,而这种组织结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里所说的变化主要是指网络组织结构中的各个节点所代表的含义是变化的。正如每一个中小企业不断发展一样,中小企业的网络组织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网络组织与中小企业间相互影响,各个中小企业要适应网络组织的发展变化,而网络组织的发展变化也是以服务于中小企业为目的。

1.中小企业网络组织结构

从我们的认识看,中小企业的网络组织应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以及战略管理与其他企业职能相分离,形成一个由总公司进行统一管理与控制的核心部分;二是根据产品以及地区、技术或生产等具体职能不同、管理需要最终形成的一个立体网络,但这一部分应该是柔性网络,并非固定不变,应因市场、用户或项目的发展变化而调整。

中小企业的网络组织,生产链上的各个增值环节被独立化为具有相应专长的中小企业,生产加工也被分解,由独立企业共同完成。网络组织中的中小企业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合作,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共同努力,以实现共同的经营目标。网络组织中的中小企业间的相互分工及协作如图1所示:

2.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网络组织结构模型

(1)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网络组织结构的基本构成

正如网络组织结构的基本构成一样,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网络组织也是由多个节点构成,每个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它们之间的关系。每个节点代表的含义也不尽相同,有的代表中小企业,有的代表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如政府、金融机构等。不管构成什么样的网络组织,其目的只有一个,通过各个企业间的相互合作和努力实现彼此预期的目标。

(2)中小企业网络组织发展的政府扶持模型

实践证明,中小企业通过建立网络组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必要且有效的。通过与其他中小企业相互分工和协作在实现“共赢”的基础上来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但中小企业网络组织的构建肯定不可能轻易达成,在其运行过程中由于企业的差异、环境的变化及其他因素的制约往往会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也难以实现网络组织高效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目的。即使是自发生成的网络组织也往往是诱致性与强制性共同作用形成的结果,UnCtaD(1998)认为,网络集群的发展往往要经过两个阶段:一是内生阶段,基于集群内企业的需要自发生成;二是外生阶段,在这一阶段,网络集群的发展则是依赖于政府的支持。鉴于此,本文以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为基础,构建一个中小企业网络组织生成、发展的政府扶持模型,适用于主要由中小企业构成的产业(见图2)。

与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类似,该模型以四大关键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为支撑点,彼此相互作用,组成动态的竞争模式。四大要素分别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中小企业网络组织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两个辅助要素为:机会和产业发展服务体系。该模型与波特的钻石模型不同之处在于:“中小企业网络组织”替代了关键要素的“相关和支持性产业”项;“产业发展服务体系”替代了辅助要素中的“政府”项。在波特的钻石模型中,生产要素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需求条件主要是指本国市场的需求;相关和支持产业的表现是指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通过分析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来提高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而在我们所建立的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网络组织模型中,中小企业网络组织这一关键要素主要是指通过彼此间的分工、协作和努力是否能达到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在四大关键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与机会,在这里“政府”项被“产业发展服务体系”所替代,主要包括信息和技术中介服务体系、融资体系、财政体系、培训机构体系、政府的中小企业管理服务体系等。两个辅助要素中的机会要素是无法控制的,产业发展服务体系的影响是不可漠视的。

中小企业发展单纯依靠自身难以真正、持续有效成功,必须在产业内以价值链为依据,发展与大企业、政府、科研机构以及其他不同主体关系,共同构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组织网络,这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自身实力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弱以及融资困难,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非常重要。在本文中,我们构建了一个中小企业的网络组织发展政府扶持模式,力求通过这一路径,有利于网络组织中的中小企业的共同发展,在内生力量和外生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中小企业能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提高企业内部员工的专业素质,提高创新能力,为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朱福林.中小企业成长的社会网络关系研究--以北京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调研数据为例[J].科学学研究,2014(10):1539-1545.

[2]anderson,a.,J-HLi,R.tHarrison&p.J.aRobson.theincreasingRoleofSmallBusinessintheChineseeconomy.JournalofSmallBusinessmanagement,2003,(41):310-316.

[3]赵驰,汪建.中小企业成长的社会网络关系研究--以北京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调研数据为例[J].管理工程学报,2014(2):108-113.

[4]刘定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小企业发达程度的关系测度[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05):18-24.

[5]孙芳,尹祥真.战略网络中的中小企业成长路径[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1):62-67.

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特征篇7

关键词:老龄化老龄产业疗养服务贸易

在《联合国2003年全球人口报告》中指出,人口过快增长和老龄化是当今世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同样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直致力于“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然老龄产业是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并发展起来的,那么加强合作,并用开放的眼光寻求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应成为一条重要的途径。

疗养服务贸易问题的提出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国的人口再生产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传统类型逐步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类型转变,由此形成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向“老年型”过渡的结果。特别是发达国家,普遍进入了老龄型社会。依据联合国有关规定,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7%,或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便被称为“老年型”国家,我国于2000年跨入了这一行列。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有学者将我国老龄化特征概括为“二高三大”,即高速、高龄;老年人数量大,老年人扶养比大,地区差异大,真实地反映出我国老龄化的现状,同时也表明老龄化将给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将经历快速老龄化、加速老龄化和稳定的重度老龄化三个阶段。2030年到2050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而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需要抚养的老年人口将占人口总数的40%-50%。届时,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我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虽然老龄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就业压力,提高就业水平,但也会造成劳动力比例下降,形成劳动力供求不足的新矛盾。加之过去人口高增长带来的“人口红利”终将消失,由此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下降。不仅如此,老龄人口的过快增长提高了社会负担系数,客观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目前我国的老年扶养比为0.11左右,即大约9个多劳动年龄的人就要供养1个老人。据测算,到2050年将上升到0.4左右。如此高的社会负担系数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社会保障作支撑,也决定着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难以维继。而到2005年底,我国养老金“空账”已达八千亿。这需要大量的养老资金投入,但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提前步入老龄社会使得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与发达国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相比,我国成为世界上惟一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典型的“未富先老”的特征。这种状况表明在解决老龄化问题上我国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缺口。

老龄化也同时引发了严峻的产业结构矛盾,集中体现在与老龄人口消费需求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上,包括医疗保健、生活抚养、休闲娱乐等方面。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存在前景广阔的老龄市场,但另一方面却对老年市场多元化的需要供给不足,同时又需维系并加强老年市场的购买力。更为重要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等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养老方式的城乡差异交织在一起,使老龄化问题愈加复杂、艰巨。

上述分析指出的种种矛盾是化解老龄化危机不能回避、必须正视的问题。然而事情总有利弊的两面。因为在压力背后是开拓老龄市场和老龄产业的机遇,这必将对我国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带来巨大的影响。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确实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市场需要,但那仅仅是一种潜在的市场,要真正形成市场供求,就需要老年人具有持续且具有一定水平的购买力,从而推动老年市场供给的增加及老龄产业的发展成熟。

疗养服务贸易是指以国外人口、特别是老龄、高龄人口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医疗保健、旅游、休闲消费、养老托老等综合服务功能为主要内容,以创汇为主要目的的新型国际服务贸易。最早提出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设想是在上世纪末。然而由于发展条件和认识条件所限,并未在实践中引起重视。近年来,经济的繁荣增长和老龄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使得从人口、市场、产业等多重角度的综合审视具备了较为充分的条件,因而该领域的发展也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疗养服务贸易潜在的国际市场

目前跨国医疗、旅游、养老的人数不断增加,全球“医疗旅游”人数已经上升到每年数百万以上。到2010年,国际“医疗旅游”行业的年营业额将上升到400亿美元。发达国家医疗保健费用高涨,为亚洲的医疗服务公司提供了赚钱的机会。如面对日本老龄市场巨大潜力,东南亚各国政府纷纷放远眼光,在住房、医疗、旅游等领域制定中长期计划。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已经修改了移民、税收和房地产购买的法规,以吸引富裕的外国退休者。虽然医疗旅游并非等同于疗养服务贸易,但它是疗养服务贸易的重要部分,由此可见开拓这一市场的巨大前景。

从产业属性来看,疗养服务贸易属于消费者服务贸易,其不仅包括对相关服务供给能力的规定,从而对国内产业、消费结构和水平以及发展趋势有所要求,同时又需要顺应、吸引、引导外部需求以形成市场。而它也不同于一般服务贸易,需涉及自然人较长时期的跨境移动以及多方面的综合服务内容,所以需要更多的法律保障和国家之间的合作。由此来看,发展疗养服务贸易需要从供给与需求及外部条件和环境进行综合审视,其自身较强的专业性服务特征使得除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及服务的相对价格这样的决定需求强弱的因素外,消费者对服务的评价越加困难,所承担的风险逐渐加大,因而消费服务的寻找及经验特征减弱,信任特征加强,因此对相关服务质量和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可行性分析

疗养服务贸易则从开放经济的视野下为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途径。我国在开拓疗养服务贸易新领域中较之开发“医疗旅游”的东南亚各国,除了共同的有利环境外,更有着自身厚实的优势和基础。主要表现在:

(一)疗养保健资源是疗养服务贸易的优势和前提

首先必须充分发挥我国丰富而独特的疗养保健资源的功效。这些资源涉及自然、技术以及社会人文各方面,其中以自然及技术资源为基础,以社会人文资源为依托,形成疗养资源层级、互补结构。具体而言,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疗养资源丰富,以这些资源为基础已经开发出众多旅游度假及疗养胜地,为发展疗养服务贸易奠定了基础。此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及民风民俗等对疗养及形成健康、和谐的疗养环境同样重要。

(二)国内外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是疗养服务贸易的关键

从服务的提供地来看,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于开发疗养资源及形成配套设施和措施而言比较重要;从服务的消费群体来看,目前能够成为我国疗养服务贸易市场开拓对象的国家和地区基本属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其经济实力及消费能力不成问题,而关键在于如何吸引并为自然人流动创造条件。如同旅游市场划分等级一样,疗养客源市场依据地缘、经济实力、消费能力等标准同样可以确定需要开拓的不同等级的目标市场。显然依据我国旅游业及服务贸易合作的发展形势判断,疗养客源市场的开拓具有很大的地域空间。

(三)不断增长的老龄人口是疗养服务贸易的客源基础

老龄人口无疑是疗养服务的主要对象,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家庭结构、养老托老方式的变化,为该市场的开发注入了更强的动力。统计显示,到2030年,西方7个主要工业化国家65岁以上人口将占全部人口的22%。因此,越来越多的富有的老年人选择在国外消费和养老。如西班牙,凭借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吸纳日本的“出口”老人,积极支持国内企业在本国的疗养度假地兴办日本老人村来接待和托管日本老人,为老人提供完善的医疗保健、生活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服务,赚取了可观的外汇,还引进了日本现代科学管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我国开发疗养服务贸易具备相关条件,并有着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价格竞争力,通过积极的应对措施,可以形成广泛而稳定的疗养服务客源市场。

(四)开放条件下的区域合作是外部成长动因

开放经济条件与封闭状态相比,在谋求经济发展的途径、动力等方面显然具备很多优势。疗养服务贸易的开展就是基于开放条件下的双边及多边合作,它为解决各国及各地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人口老龄化提供了一个合作平台。基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劳务合作、对外旅游等方面合作的加强,在解决疗养服务贸易所涉及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上的难度会逐步降低,合作空间将进一步拓展。

结论

毫无疑问,依据疗养服务贸易的内涵,深入挖掘本国开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各种资源,采取支持、鼓励、引导的政策措施促其发展,不仅顺应了世界老龄化的趋势,充分开拓了该领域的市场,将与疗养服务相关的医疗保健、旅游住宿、养老托老等行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较长的产业链,从而对开展该服务的东道国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发展了无烟而高利润的产业,带动了旅游保健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对于解决本国老龄化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和实践保障,因此开拓疗养服务贸易的新领域是化解老龄化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

基于对我国老龄化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挑战的分析,要用开放的视野去寻求化解老龄化危机的途径,大力发展我国疗养服务贸易。而我国较之于发达国家,有着自身的优势和良好的基础来开拓更具综合性和发展前景的疗养服务贸易。这无论从财力保障,还是需求供给来看,对于解决我国不断增多的老龄人口的生存及多样化的养老需求都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在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同时要清醒意识到其中存在的困难,毕竟该领域在我国处于初始起步阶段。鉴于疗养服务贸易涉及的产业部门众多,利益关系复杂,因此需要政府与服务企业共同努力,将疗养服务贸易统一纳入老龄产业发展规划中,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引导支持,协调与疗养服务相关的旅游、医疗、保险、养老、社会保障等部门,整合疗养服务贸易涉及的各种要素资源,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区域合作,同时要重视服务标准的制定,法规的完善,创造疗养服务贸易有利的发展环境,推动该领域的健康发展,使其成为拉动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动因之一。

参考文献

1.曾毅.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二高三大”特征及对策探讨[J].人口与经济,2001(5)

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特征篇8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服务;税收政策

[中图分类号]F810.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287(2011)04-0037-04

最近几十年,人类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能源消耗也急剧增加。一方面,能源消耗的迅速增长使得地区环境和全球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能源成本已经占到高耗能企业成本中相当大的比重,如何开源节流已成为能源行业积极探索的重大问题之一。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能源危机时期。石油能源危机使发达国家能源费用大幅度提高,各个国家都转向依靠本国能源、节约能源的能源战略。于是,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能源管理模式和市场化运作的节能机制在西方国家迅速发展起来,尤其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节能服务公司已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节能产业。我国近年来也在节能领域积极探索合同能源管理机制,鉴于此,本文拟探讨如何从税收政策角度推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发展。

一、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与状况

1.合同能源管理机制

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将节能服务项目减少的能耗费用来支付全部项目成本的节能投资方式,是市场化的节能机制。合同能源管理通过节能服务专业化,实现节能服务公司、节能改造企业和社会三方共赢的一种市场化节能新机制。针对不同的主体,这些效益主要表现在:第一,对节能服务公司而言,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使得一批有节能改造想法却无资金和技术实力的中小型企业纷纷加入到节能改造的团队中来,无形中拓宽了改造市场,为节能服务公司带来了更多的潜在客户;第二,对节能改造企业而言,企业不需要投入资金,也不需要承担技术风险和经济风险,就可以完成节能技术改造,同时分享项目的部分节能效益,而且合同期满后节能设备和全部节能效益全部归节能改造企业所有;第三,对社会而言,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能更好地推动节能改造项目的进行,缓解能源紧张的趋势,也使得生态环境效益大大增加。

2.我国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状况

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引入我国十几年来,大大促进了国内节能企业的发展,但其发展进程仍比较缓慢。

①政策缺位导致合同能源管理发展迟缓。由于合同能源管理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与之相关的政策还不尽完善。首先,现行公共财政管理体制下,公共机构支付的节能服务费用通常还没有相应的支出科目;其次,目前财政资金支持的节能项目资金主要针对大型节能改造企业,扶持节能服务公司发展的政策还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最后,国家缺乏强制性的规定以及经济激励手段,促使广大企业实施节能改造,并且对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的企业或行为没有明显的惩罚措施。

②融资困难导致合同能源管理发展萎缩。根据国外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经验,节能服务公司一般都需要为节能改造企业提供建设改造资金、采购相应的设备并实施节能服务改造工程。但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节能服务公司都是中小型企业,规模较小,经济实力不足,一旦承接的项目过多或过大,资金压力就可能压垮这些公司。节能服务公司一旦没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合同能源管理的实施就将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银行等金融机构往往也会把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视作高风险项目,因此,资金筹集渠道及规模等困难是造成我国合同能源管理萎缩的主要因素。

③技术欠缺导致合同能源管理发展落后。节能服务公司为节能需求企业提供节能新产品和新技术是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核心。一般来说,需要节能改造的大型企业对合同能源管理都是比较认同的,因为其自身也需要通过节约成本提高其在自身领域的竞争力,所以都十分欢迎节能服务公司,特别是有相当实力的公司为企业提供资金、技术、设备和相应的节能诊断、节能改造和后继的不断提高能效的增值服务。但是,如何客观公正的评价节能的效果并得到参与各方认可,包括是否需要第三方认证机构参与;双方如何分享持续的节能效益,是否存在扯皮;节能改造企业和节能服务公司即使初期达成一致,后期是否又会出现新的情况?这些都是问题。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我国很多节能服务公司成立时间太短,大多是民营企业,另一方面,节能服务往往涉及专业非常多,综合度强,目前的节能服务公司和实力相对薄弱,技术能力较单一,企业公众难免会对节能改造工作的效果有所担心,从而影响其实施的积极性。

二、发达国家推动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税收政策经验

合同能源管理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新兴产业,节能服务公司的业务正在全球很多国家如火如荼地展开。

1.日本

长期以来,日本由于其地理条件的局限性,以及发达的经济对能源有很大的需求,因此它对节能降耗一直相当重视,其利用税收政策引导合同能源管理及其节能产业的发展很有成效,并由此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税收体制。

首先,完善的燃油税收政策补贴节能新技术研发和应用。日本政府对创新一直比较重视,对节能服务的创新模式也同样如此。由于日本是一个工业大国,并且也是汽车生产与消费大国,其燃油的消耗量巨大,再结合其他方面的考虑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日本针对能源产品实施了高额的税收政策,即运用高额的燃油税收政策所得的资金,积极推进科研机构、企业开发节能新技术,发展并促进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其次,全面的税收优惠措施推进节能产品的广泛应用。日本政府根据政策制定节能产品目录,对目录中的节能产品与设备实行加速折旧和税收减免,并根据不同产品的能效水平,制定不同等级的税率,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此外,为鼓励节能设备推广运用,政府鼓励银行给节能项目提供低息贷款,促进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广泛实施。

2.德国

德国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但其工业区污染较严重,促使其在税收政策制定方面对合同能源管理的实施提供特别支持。由于德国技术力量雄厚,能源供给单位分散且广泛,所以政策方面也根据实际实施节能减排的各方利益做了充分的考虑。

首先,开征燃油税,探索合同能源管理新机制。德国在1999年就开始了环境生态方面的税收改革实践。开征燃油税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减少了企业和个人对燃油的依赖程度,鼓励消费者使用新能源,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与此同时,用取得燃油税的部分收入再投入到对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探索研究中去,走出一条低消费、高效率的能源利用的道路。

其次,个别产业税收优惠与高额征收税费并举。政府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实施的重视在很多

地方都有体现。例如,消费者如果购买节能环保汽车或者其他节能产品,政府会根据购买的实际情况给予税收优惠,甚至有相应的消费补贴;相反,如果消费者购买大排量高耗能的汽车或者其他高耗能产品,政府就会对其征收高额税费,从而限制能源的过度消费。

3.值得借鉴的经验

由于能源的日益紧张,世界各国都积极发展合同能源管理与节能服务产业,经过长期研究和实践,发达国家关于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相关税收政策比较完善。总体上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采取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节能减排;第二,采取开征新税种、提高税率的方法或是扩大征税范围等措施,提高纳税人的纳税负担,使其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第三,针对能耗高的企业征收相对高的税款,取得的资金支持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技术开发、设备采购,激励低耗能企业进一步挖掘潜力,从而向节能环保方向发展,改变资源利用方式。

三、推动我国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借鉴发达国家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经验,我国政府应该制定合理的税收优惠以及惩罚性的税收政策以激励和规范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

1.强化税收优惠,降低合同能源管理技术与资本压力

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服务企业,加强宣传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从国家角度不断强化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要求,国家相关部委最新《关于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明确了税收优惠政策:从2011年1月1日起,获得资质的节能服务公司都可以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从而享有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等多项税收优惠,获得政府有力支持,大大提高其积极性。笔者认为国家出台的关于具体税种的优惠政策确实能够促进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若在其他方面同时采取税收优惠激励政策,其效果会更加明显。

第一,政府对合同能源管理承担相关的技术开发风险,提高企业研发新技术的热情,促使新技术不断的开发出来并应用于实践,为合同能源管理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此外,要加强科研院校、研发机构等激励工作,鼓励相关的宣传机构、咨询机构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合同能源管理理念、促进节能减排政策的传播和普及,为合同能源管理的未来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第二,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降低节能服务公司的成本。一般节能服务公司规模较小,大部分都是民营企业,资金都比较欠缺,如果税务部门对节能服务公司通过合法渠道取得资金的利息能够进行税前扣除,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节能服务公司的利息负担。同时,鉴于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意义和风险,最重要的是对那些给节能服务公司提供金融服务的单位或个体都进行一定的税收减免”J,从而增加参与各方的利润率,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总之,合同能源管理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快速提高中小型节能服务公司的发展规模以及质量。

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特征篇9

[关键词]用户资源管理电子商务数据挖掘

一、前言

随着internet的普及,电子商务如同燎原之火,在全世界迅猛发展。权威统计表明,2006年中国互联网市场稳步增长,网民数量增长至1.35亿,电子商业交易总额达到1.1万亿人民币,年增长了48.6%,2007年将继续增长。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展开电子商务业务已是大势所趋;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子商务的发展使管理者收到大量无序信息,尤其是用户资源信息。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组织利用,找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以指导商业决策行为,成为电子商务经营者和管理者关注的问题。迅速发展的数据挖掘技术,为此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

二、电子商务用户资源管理

从广义上说,电子商务用户是指使用电子商务信息资源和服务的一切个体和群体。电子商务的用户是在长期服务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电子商务服务能力在社会关系体系中的呈现。与电子商务的其他资源相比,用户资源有其特殊性,例如动态的伸缩性,对其他资源的依附性等。

1.用户资源管理的内涵

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其资源的内涵不断扩展。从有形资源的管理,包括商品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费管理等,扩展到无形资源的管理,包括品牌、文化等。但这种管理概念仅仅局限于电子商务内部。而在现代信息社会,电子商务应把“用户”这种外部资源纳入自身管理体系中,实现与其他资源的整合。

用户资源管理是对有使用价值的用户资源,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程序,来实现电子商务某种服务效益的目标活动。应该包括用户信息管理、用户服务活动管理、用户后期支持管理。用户信息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系统的搜集、组织和存储用户的相关信息,通过用户信息的统计和分析,明确用户的需求,划分用户群;用户服务活动管理则负责对用户在电子商务网站内的信息行为进行管理,针对用户个性化需求,指定出电子商务的资源建设和服务策略,实现用户服务活动的相关信息集成;用户后期支持管理指对用户接收服务后的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和分析,发现问题,提出不断修改和提高的方案。

2.用户资源管理的重要地位

(1)用户资源管理是电子商务管理的核心。电子商务管理必须以用户资源管理的要求和目标展开工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用户”作为一种资源有效的贯穿于电子商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中,电子商务管理的效果与价值才能真正的以用户使用的效益方式体现出来。简单的说,只有掌握了用户,电子商务才有效益。

(2)用户资源管理是个性化服务的重要基础。个性化服务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服务方式,通常步骤为:收集用户信息;分析用户数据,创建复合用户特性的访问方式;向用户提供复合其特殊需求的个性化服务。电子商务用户资源管理的本质和目标是对用户信息和行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满足用户直接需求的基础上,发掘用户的潜在需求,使用户得到延伸的服务收益,以此给予用户强烈的个性化服务感受和“无缝式体验”,提高满意度,实现用户价值最大化前提下的用户和电子商务双赢。

3.用户资源管理的现状

就目前而言,国内大多数电子商务用户资源管理仍然属于描述型管理,不能实现对大范围用户信息特征和行为特征的整理和分析,并据此进行各种推理,进而发现反映其特征的模型和进行用户规模化分类和聚类。而数据挖掘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为解决上述问题,突破管理局限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三、数据挖掘技术

1.数据挖掘的概念

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集成了许多学科中成熟的工具和技术,包括数据库技术、统计学、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等。

2.数据挖掘能够获取的知识模式

(1)路径分析。判定在一个web网站中用户最频繁访问的路径。

(2)聚类分析。输入数据并无任何标记,聚类分析可以从web访问信息中聚集出那些具有相似特性和差异特性的信息,目的是使同一类数据的相似性尽可能大,不同类数据的相似性尽可能小。以增强对客观事实的认识,是分类和异常检测的先决条件。

(3)关联规则的发现。找到用户对网站上各种文件之间访问的相互关系,明确用户访问页面与页面之间的相关性和购买商品的相关性和依赖性。

(4)序列模式的发现。在时间戳有序的事务中,找到一项跟随另一项的内部事务模式,即因果关系。

(5)分类和预测。分类发现就是给出识别一个特殊群体的公共属性描述,用来分类新的项。分类的目的是通过构造分类模型把数据库中的项映射到给定类别中的某一个,以便用于预测;也就是利用历史数据记录自动推导出给定数据的推广描述,从而对未来数据进行预测。

(6)异常检测。对分析对象少数的、极端的实例,反常的不合规则的特例进行描述,根据观察结果和预测值的差别揭示内在原因。

[摘要]本文介绍了电子商务用户资源管理的内涵、重要性及现状,并分析了数据挖掘技术在电子商务用户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用户资源管理电子商务数据挖掘

一、前言

随着internet的普及,电子商务如同燎原之火,在全世界迅猛发展。权威统计表明,2006年中国互联网市场稳步增长,网民数量增长至1.35亿,电子商业交易总额达到1.1万亿人民币,年增长了48.6%,2007年将继续增长。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展开电子商务业务已是大势所趋;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子商务的发展使管理者收到大量无序信息,尤其是用户资源信息。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组织利用,找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以指导商业决策行为,成为电子商务经营者和管理者关注的问题。迅速发展的数据挖掘技术,为此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

二、电子商务用户资源管理

从广义上说,电子商务用户是指使用电子商务信息资源和服务的一切个体和群体。电子商务的用户是在长期服务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电子商务服务能力在社会关系体系中的呈现。与电子商务的其他资源相比,用户资源有其特殊性,例如动态的伸缩性,对其他资源的依附性等。

1.用户资源管理的内涵

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其资源的内涵不断扩展。从有形资源的管理,包括商品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费管理等,扩展到无形资源的管理,包括品牌、文化等。但这种管理概念仅仅局限于电子商务内部。而在现代信息社会,电子商务应把“用户”这种外部资源纳入自身管理体系中,实现与其他资源的整合。

用户资源管理是对有使用价值的用户资源,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程序,来实现电子商务某种服务效益的目标活动。应该包括用户信息管理、用户服务活动管理、用户后期支持管理。用户信息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系统的搜集、组织和存储用户的相关信息,通过用户信息的统计和分析,明确用户的需求,划分用户群;用户服务活动管理则负责对用户在电子商务网站内的信息行为进行管理,针对用户个性化需求,指定出电子商务的资源建设和服务策略,实现用户服务活动的相关信息集成;用户后期支持管理指对用户接收服务后的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和分析,发现问题,提出不断修改和提高的方案。

2.用户资源管理的重要地位

(1)用户资源管理是电子商务管理的核心。电子商务管理必须以用户资源管理的要求和目标展开工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用户”作为一种资源有效的贯穿于电子商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中,电子商务管理的效果与价值才能真正的以用户使用的效益方式体现出来。简单的说,只有掌握了用户,电子商务才有效益。

(2)用户资源管理是个性化服务的重要基础。个性化服务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服务方式,通常步骤为:收集用户信息;分析用户数据,创建复合用户特性的访问方式;向用户提供复合其特殊需求的个性化服务。电子商务用户资源管理的本质和目标是对用户信息和行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满足用户直接需求的基础上,发掘用户的潜在需求,使用户得到延伸的服务收益,以此给予用户强烈的个性化服务感受和“无缝式体验”,提高满意度,实现用户价值最大化前提下的用户和电子商务双赢。

3.用户资源管理的现状

就目前而言,国内大多数电子商务用户资源管理仍然属于描述型管理,不能实现对大范围用户信息特征和行为特征的整理和分析,并据此进行各种推理,进而发现反映其特征的模型和进行用户规模化分类和聚类。而数据挖掘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为解决上述问题,突破管理局限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三、数据挖掘技术

1.数据挖掘的概念

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集成了许多学科中成熟的工具和技术,包括数据库技术、统计学、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等。

2.数据挖掘能够获取的知识模式

(1)路径分析。判定在一个web网站中用户最频繁访问的路径。

(2)聚类分析。输入数据并无任何标记,聚类分析可以从web访问信息中聚集出那些具有相似特性和差异特性的信息,目的是使同一类数据的相似性尽可能大,不同类数据的相似性尽可能小。以增强对客观事实的认识,是分类和异常检测的先决条件。

(3)关联规则的发现。找到用户对网站上各种文件之间访问的相互关系,明确用户访问页面与页面之间的相关性和购买商品的相关性和依赖性。

(4)序列模式的发现。在时间戳有序的事务中,找到一项跟随另一项的内部事务模式,即因果关系。

(5)分类和预测。分类发现就是给出识别一个特殊群体的公共属性描述,用来分类新的项。分类的目的是通过构造分类模型把数据库中的项映射到给定类别中的某一个,以便用于预测;也就是利用历史数据记录自动推导出给定数据的推广描述,从而对未来数据进行预测。

(6)异常检测。对分析对象少数的、极端的实例,反常的不合规则的特例进行描述,根据观察结果和预测值的差别揭示内在原因。

四、基于数据挖掘的电子商务用户资源管理

1.用户数据搜集与存储

用户资源管理的第一步工作是搜集用户数据。要实现用户数据的有效挖掘的基本条件是将搜集到的用户数据以一致的模式存储,建立用户数据仓库。

(1)用户数据搜集。所搜集的用户数据按类型可以分为用户信息数据、用户需求数据、用户行为数据和用户反馈数据。通过电子商务的注册和服务过程不断积累。

(2)构建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在集成、一致、经过清理的数据上才能更好的实现,因此要进行数据清理、变换、集成、装入等处理,以建立一个整合的、结构化的数据仓库。

2.用户特征和群体分类

(1)用户特征分析。针对数据仓库中的用户数据,采用多种数据分析和挖掘方法,如关联分析、序列分析等,对电子商务用户特征进行分析,挖掘用户的隐形信息需求,获得对管理用户与电子商务交互活动所必须的关键性特征,并预测用户的未来行为。电子商务用户的特征主要包括用户的身份特征、用户的需求特征、用户的行为特征等。通过用户特征的分析和提取,电子商务可以与用户建立一种一对一的、差异化的、个性化的、学习型关系。即根据用户行为不断加深对其的了解,针对其特殊需求相应调整网站的访问模式和结构,以及自己的经营策略和行为。

(2)用户群体分类。对电子商务用户的特征进行分析的主要目标还在于对具有相似特征的用户建立模型,进行电子商务用户的有效分类和聚类,建立层次结构,为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方案。电子商务用户的分类还便于分类识别或预测未知用户的归属。

3.面向用户生命周期的数据挖掘

用户的生命周期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用户的获取、用户的保持和用户的流失。注意,由于网络的特殊性,用户的保持、流失和注册用户的数量有很大差异,用户放弃该网站并不一定注销用户,所以更应该注重网站的访问信息。用户资源管理的主要目标是要最大限度的延长用户的生命周期,防止用户的流失。

(1)用户的获取。电子商务网站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就要不断获得新用户,维持老用户,而当用户数量不断增加,用户数据信息不断增多时,就要依靠数据挖掘。利用数据挖掘揭示新用户的行为习惯,生成预测模型,预测发现一些在不同情况下有相似行为的用户,进行分析,筛选出可能的潜在用户,并据此有效增加服务推广效应,把潜在用户和这些用户感兴趣的资源和服务系统的结合起来,为每一个用户提供主动化、个性化的服务,把潜在用户转化为正式用户。

(2)用户的保持和流失。电子商务用户流失的主要原因是服务不到位,包括自身的缺陷和其他网站提供新服务的影响。一般来说,用户的保持涉及三个过程:首先,利用数据仓库中的信息和数据挖掘技术识别、分析和评价用户为什么流失?那些因素导致用户流失?用户流失的风险在何处?从而明确潜在的流失用户群体;其次,识别其中的有价值用户,如消费频率较高的用户;最后,分析用户的行为模式,如付费历史等,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服务措施,如奖励等,提高用户的忠诚度,保持用户。

4.几个注意问题

(1)数据挖掘的准确性。来源数据的准确性会对数据挖掘产生很大影响,而由于网络的特性,用户数据尤其是其注册信息的可靠性是未知的,所以应该对用户数据做一定的验证和预处理。此外,数据挖掘只是一种工具,其建立模型的准确性应该经由实践检验。

(2)用户隐私的保护。在构建数据仓库,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时,应该把一些涉及用户隐私的数据信息处理掉。

五、结论

基于数据挖掘的电子商务用户资源管理能发现大量数据背后隐藏的知识,在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可以使网站更有效的确认目标,改进策略,提供个性化服务,改善用户关系,从而使用户更加满意,为网站带来更高的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特征篇10

互联网有一些重要的设计理念,例如端到端透明原则、用户自律原则、简单开放原则等;一些技术特征,例如统一编址和域名查询机制、泛在连通性、动态路由、分布式网管、无连接分组转发等;一些外在特征,例如tCp/ip协议族、浏览邮件等典型业务、最广泛的参与性、全世界范围、海量信息、大量用户等。这些设计理念、技术特征、外在特征以及使用者的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互联网在设计之初,其中最重要的几条设计理念就是:端到端透明原则、用户自律原则、公平平等原则、简单开放原则。

互联网技术主要有下列特征:统一编址和域名查询、泛在的连通性、动态路由机制、网管分布实施、无连接分组转发、业务在终端实现,独立于网络、网络与低层技术无关、管理和信令带内传送、提供尽力而为的服务质量、只依据目的地址路由等。

这些技术特征中,一部分是互联网设计理念所决定(例如业务在终端实现,独立于网络、网络与地层技术无关等),反过来也直接支撑上述技术理念。一部分技术特征设计理念没有涉及,是所采用的技术引入的,原则上不违背设计理念,但是反过来又将设计理念定死,不能轻易修改。

上述技术特征,无论是设计理念所决定还是所采用的技术所引入,只有专业人员关心,普通用户既看不到也不关心。在普通用户看来有互联网如下外在特征(所采用的技术本身由于广为宣传也成为外在特征):使用tCp/ip协议族、提供浏览邮件新闻等典型业务、不断有新东西(业务种类无限可能)、全世界范围、大量用户、海量信息,免费资源、可以方便找人聊天(便捷的交流平台)、可以做个人网站写博客展示自己(广泛深入的参与性)、计算机终端(终端智能),能边打电话边浏览(多样业务)、有时很慢有事不通(无服务质量保障)、到处是病毒垃圾(没有安全保障)、业务大多免费(建立商业模式困难)等。

这些外在的特性一部分是由设计理念所确定的技术特征所决定,其他外在特征是所设计和采用的互联网技术所决定。有些外在特征例如网络全世界范围,包括海量信息,大量用户、具有最广泛参与性等虽然不是设计理念所决定,但是已经被使用者广泛接受,成为互联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些外在特征无论是设计理念所决定还是所采用技术所引入都是使用者不需要的,例如无服务质量保障、没有安全保障等。但是这些需求可能需要修改完善互联网技术(协议),也有可能受当前技术限制无法改进,需要引入新技术作替代。

在修改完善或引入新技术的同时,可能对互联网设计理念产生影响。互联网的成功是设计理念所直接决定,因此对设计理念的变更必须慎之又慎,对设计理念不恰当的变更可能会扼杀互联网的生命力。但是设计理念也不是绝对不能改变的,因为普通使用者看到的是互联网的外在特征,核心理念以及核心理念决定的技术特征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是几乎不可见的。因此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需求的增加,设计理念和应用的技术也可能因为使用者的需求有所变更和进展。

互联网特性

互联网外在特征是普通用户直接看到的内容,实际上是对用户需求的一种满足。也许有专业技术人员会认为特性是外在的,只有符合设计理念的网才是互联网,改动设计理念的网络就不是或者说很可能不是互联网了。但是绝大多数用户会直观地认为有这些特征能满足这些通信需求的网络是互联网。当然由于技术限制,并非所有的特征都是用户所希望的。站在绝大多数普通用户的立场,我们说互联网具有下列特征。

tCp/ip协议族:tCp/ip协议族是当前互联网技术核心之一,经多年潜移默化的宣传也已经成为互联网显著特征。当前互联网使用tCp/lpv4协议族,tCp/ipv4协议族也因互联网的成功而得到最广泛的应用。随着互联网的应用,所有的应用都被实现在tCp/ip协议族上。tCp/ip协议族符合互联网所有的核心理念,但是并不是说互联网必须采用tCp/Jp协议族。至少当前ipv4协议族已无法满足互联网发展要求。因此tCp/ip协议族是当前互联网显著特性,但不是必然选择。

浏览、邮件等典型业务:当前互联网上最典型的业务是web浏览、电子邮件业务、文档分享业务、BBS业务等。上述业务也是当前互联网上使用最多的业务,这些业务使互联网成为资源共享平台、实时快速的第四媒体、虚拟社会、游戏平台等。因此无论互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何去何从,上述典型业务将在很长时间内长期存在。因此web浏览、电子邮件、文档分享等业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是互联网典型业务特征。

业务种类无限可能:互联网是一个典型的多业务网。包括web浏览业务、电子邮件业务、分组语音业务、文件交换业务等等。除了已知的业务应用外,互联网上还不断涌现新的业务和应用,例如BLog、p2p等。虽然互联网是ip网,同时everythingoverip,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业务都能在互联网上开展好。只有真正适合互联网,对互联网有合理预期的业务才能开展好。该外在特性是业务在终端实现,独立于网络和网络与底层技术无关所决定。无限业务可能是互联网必要特征。

全世界范围,大量用户:互联网是一个遍布全世界的网络,互联网有数以亿计的用户。网络的价值与用户数量的平方成正比,因此互联网网络价值难以估计。互联网上大量的用户带来虚拟社区、海量信息、互动游戏等多种多样的业务应用,进一步吸引更多的用户。虽然电话网也是全世界范围,也拥有大量用户,但是电话网主要用于人与人沟通,不能用作获取海量信息。

海量信息,免费资源:互联网上有数以亿计的海量信息。当前采用Google等搜索工具时,大多数关键词都能得到数以万计的结果。而且上述信息绝大部分都是免费的。海量信息和免费资源是互联网必要的条件。便捷的交流平台:在互联网这个沟通交流平台上,可以很便利地使用一对一交流(QQ、mSn、skipy等),一对多交流(web网站、BBS、流媒体等),多对多交流(聊天室,视频会议等)。虽然当前电话网非常便捷,但是互联网已经成为广泛认可的交流沟通平台。

广泛深入的参与性:互联网提供了最广泛的参与性。互联网骨干网只是一个提供泛在连通性和无连接分组交换的平台,只有加上了无数的服务器和所有用户参与才成为互联网。所有用户的参与给予互联网无比的活力。也许可能有公司能建立一张与互联网一样大的网络,但是不可能有公司能提供象互联网一样多样化服务,海量信息的网络。最广泛的参与性不但体现在对互联网业务的使用,信息的索取,还体现在业务的创新,信息的提供。广泛参与性是互联网必要的特征。终端智能,多样业务:由于网络只提供无连接分组服务,业务在终端提供,因此复杂的业务逻辑都在终端

实现。同时由于互联网在单一终端上提供多种多样的业务,终端必须实现一定的智能才能实施。与智能网络,傻瓜终端的传统电话网络相比,互联网是一个典型的智能终端,傻瓜网络。该外在特性是业务在终端提供,独立于网络的技术特性所决定,也是互联网必要特征。

无服务质量保障:当前很多人认为互联网没有服务质量,这样的印象来自于互联网上的某项业务的服务质量,例如邮件收不下来、页面打不开、ip电话断续等。实际上虽然ip网只提供尽力而为的服务质量,但是当前互联网俨层服务质量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差。大多数服务质量问题都处在终端(主要是服务器端)。服务器实施了有效的业务层接纳控制以后,互联网业务服务质量可以有效提高。因此没有服务质量保障是当前部分互联网特征,但不是互联网必然必然特征。

没有安全保障:当前网络安全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绝大多数安全问题聚焦在互联网上。网络安全主要体现在网络设施安全,网络设备安全,网络信息安全以及网络行为溯源等。在互联网建设初期,网络设备和网络设施稳定性可靠性不够;用户相互信任,对信息安全问题较少;网络行为溯源没有需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信运营商介入骨干网建设,ip网络稳定性急速上升;终端/服务器可靠性没有随之增长,当前大部分业务不可用都来源于服务器大部分网络不可用都是由于终端/服务器不稳定引起。网络行为溯源虽然出现需求,但是由于ip网络的技术特点,难以实施。没有安全保障也是一时现象,不是必然特征。

建立商业模式困难:电信业认为互联网没有商业模式,主要来源于建设互联网骨干网后没有预期的利润,而这种预期来自电话网、传输网等电信网络。实际上用户愿意为接入付费,在享受免费服务的同时也愿意为感兴趣的业务付费,也愿意使用互联网作便利的中介,因此互联网并不是没有商业模式,只是互联网商业模式中缺少骨干网这一环节。当前互联网商业模式在不断探索和丰富中。

下一代互联网特征需求

下一代互联网外在特征需求,是对下一代互联网需求的体现。需要研究当前互联网外在特征中哪些是需要在下一代互联网中继续保留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在用户看来满足下面所分析特征需求的技术才能成为下一代互联网技术,采用可行技术构造满足下面特征需求的网络才能成为下一代互联网。

全世界范围,大量用户:网络的价值与用户规模的平方成正比,网络的吸引力同样与用户规模密切相关。全世界范围的网络才能使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成为可能。因此全世界范围,大量用户是下一代互联网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海量信息,廉价便捷资源:当前互联网已经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已经是一个知识共享平台,平台上有海量的信息以及大量免费的资源。下一代互联网上海量信息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当前免费信息中充斥垃圾信息,下一代互联网获取有效价格合理支付便利的资源更重要。

典型互联网业务:就现在看来,当前互联网上的典型业务都应当在下一代互联网上继续提供。下一代互联网依托上述典型业务作为资源共享平台、快速实时的第四媒体、虚拟社会、游戏平台的功能还会保持。此外下一代互联网上还会出现更多的新业务。

智能终端,多样业务:互联网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业务的新颖性、多样性和实用性。要在网络上提供多样业务,终端必须拥有相当的智能。因此下一代互联网一定是一个提供多业务的网络,而且不应当仅仅提供事先设定的几种特定业务的网络,而应该是在用户广泛参与下拥有无限的业务创新能力的网络。因此智能终端,多样甚至无限业务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必要条件。

用户参与广泛深入:互联网骨干网的优势不仅仅来自泛在连通性和无连接分组交换的物理平台,更重要的是来自无数用户参与。当业务完全由运营商设计和提供时,一方面因为运营商精力有限不可能关注所有需求,另一方面运营商也不可能也有时不愿意完全符合用户需求,业务受制于公司规模与投入。下一代互联网必须能使用户广泛而深入地参与进来,不但在业务的使用上,而且在业务应用的创新和提供,才能像当前互联网一样成功。

服务质量保障:当前互联网没有服务质量保障,实际上是指当前互联网没有针对某个业务或者某个特定用户使用的特定业务保证服务质量。互联网总体服务质量还是有一定程度保障的,或者说与使用者得到的服务质量与付出是相适应或者相对其他网络超值的。下一代互联网是否对每个用户使用的某个业务保障服务质量取决于技术可行性以及代价。就现在看来在技术上即使可行的,但是付出的代价过高,而且当前互联网可以一定程度保障业务总体服务质量。因此基于用户的特定业务行为的服务质量保障在下一代互联网不是必要条件。

相关安全保障:互联网由于历史原因,安全设计考虑不多,因此安全问题备受争议。网络与信息安全内容广泛,下一代互联网中应当区别对待。下一代互联网骨干网安全例如维持网络的连通性、可用性、防攻击(控制面,管理面和数据面)、设备安全、链路安全等应当由协议设计以及iSp保证;业务安全应当由业务提供商保障;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应当由通信双方保障;网络提供业务溯源合法监听用户数据由相关业务提供者保障安全;终端安全由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以及用户共同负责;所有协议设计中都应考虑防治非法使用、恶意攻击等。因此下一代互联网必须考虑安全,但是不能由网络包办一切。

商业模式建立:互联网定位早已从科研转为商用,但是商业模式和价值链建设一直不顺畅。运营商一直声称互联网建设没有收到预期回报,这种现象既有历史原因也有互联网业务模式特点原因。既然下一代互联网以及不可能是一个网络完全控制业务,也不可能是一个没有骨干/骨干网免费,在下一代互联网设计之初就应当考虑商业模式和价值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