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发展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9:47

教育心理学发展史篇1

 

国际上,教育心理学经历了苏格拉底的理论准备阶段、赫尔巴特的理论丰富阶段和桑代克的理论完善阶段,迟至十九世纪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它交叉学科的性质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与生俱来地需要承担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双重任务。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它所研究的内容——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类心理现象及其表征,进一步探讨形成群体道德行为的心理特点,并揭示该过程中被教育者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的一般规律。其性质和研究内容共同决定了它不可能单独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与其他具体的基础学科相结合。于是在这种背景下,国际社会首先诞生了“以研究语文教育领域中的各种心理现象、特点和规律,探索语文教育与学生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为目的的,并为语文教育改革提供科学依据”[1]的语文教育心理学学科。

 

教育心理学与语文教育在我国的结合过程,比国际社会的要更为漫长。大约与苏格拉底同时期的孔子也有许多关于教育的理论,然而这些零星的理论始终未能发展为系统的学科。由于战乱等因素,国际社会语文教育心理学学科的成立,一开始也未对我国产生多少影响。直到20世纪初,国人掀起学习西方的热潮,教育心理学才以舶来品的身份出现在专业人士的视野中,并逐步被他们运用到语文教育领域。“始于20世纪初刘廷芳的汉字学习心理实验”[2],到1982年朱作仁《语文教育心理学》的出版,才真正实现了两门学科的完全结合。此后,我国语文教育心理学不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迈入了“快车道”。

 

受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实证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在20世纪20年代初刘廷芳以汉字学习的心理实验“开启了心理学实验进入语文学科的历程”[2],他的博士论文《学汉语之心理学》是其实验的产物,说明了心理学与语文教育结合的可能性。这一时期,陈礼江与沈有乾也相继从事于汉字学习的实验研究,其中的艾伟自1925年美国留学归来后,更是长期研究中小学学科尤其是语文学科的心理。这些实验研究为之后的理论专著问世开辟了道路。姜建邦的《识字心理》(1948年)是产生较早的理论著作,它被誉为“汉字教育发展史上从科学心理学角度作研究的首本成果”;艾伟也相继于1948年和1949年出版了《阅读心理·国语问题》、《阅读心理·汉语问题》,两本著作的问世标志着语文教育心理学的诞生,“实现了教育心理学与语文教育的第一次真正结合”[3]。

 

新中国成立后,心理学实验运用于语文教育研究日益增多,以曹日昌、曹传咏等中科院心理学工作者在汉字字形的辨认以及文言文与白话文的识记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讨。与此同时,20世纪80年代初语文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也有了重大突破,1980年问世的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特别开辟专门章节“语文教学的心理问题”,阐发在师生心理互动条件下的语文教学的特殊心理规律,这意味着教育心理学与语文教育的结合开始走上正轨。到1982年朱作仁的《语文教育心理学》出版,“标志着心理学理论与语文教学实践的自觉结合”[3],至此,实现了两个学科的真正结合。周庆元在1999年出版的《中学语文教育心理学研究》,则是将语文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推向更深入层次。

 

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理论研究方面又有了新的特征。不仅是专家学者,越来越多的普通教学工作者也开始重视教育心理学在语文教育中的研究,各种《语文教育心理学》杂志层出不穷,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教育心理学与语文教育的结合走向微观层面,不断实现着学科的纵深发展。

教育心理学发展史篇2

一、养德为魂

“养德”不同于“传道”,而是远远超出了“传道”的范畴。从素质教育的构成看,完美人格的塑造,优良品德的陶冶,健康个性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思想的培育,心灵的教化,生活的导引,做人的训导等皆在“养德”的内涵之列。“养德”的实施,寓于知识学习之中,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融教学过程于教学氛围之中,是使学生不间断的积淀,产生顿悟的过程。需要经常性的熏陶、喻示和诱发;是春风细雨式,贵在存心有意,相机诱导;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

以知养德、以辩养德、以人养德构成历史教育中实施养德的重要途径。以知养德即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了解知识本身,而且要通过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用系统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研究问题。社会的进步、历史事件形成、发展到结束都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的正确历史观、发展观和认识论观点是知识教学中养德的一个重要内容。以辩养德即教学中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演变等进行科学的辨析。教师有针对性就某一历史问题让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查找资料,阅读有关文献,引经据典,对该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能正确对待历史人物、历史更替,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发展观。以人养德即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文明的行为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引人,优美的心灵感染人。言传身教,乐为人师。教师也要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对善思、勤钻、品德优良的学生注重培养,树立典型,让他们成为更直接的教育者,影响和带动一片,形成健康的人格影响力。

二、开智为心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开发智力,激发潜能,培养能力,促进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我们认为教学中应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三主一心”教学思想。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主体性是他的根本特点。教师为主导就是通过诱导、启发、检测、评价等手段,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启发学生爱学、会学。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发展性是教学的基本特征。训练是掌握知识方法获取智力技能和分析技能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既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开智不同于“授业”、“解惑”。开智的核心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历史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不断发展的学习能力。历史方法是历史发展的灵魂,是以知识学习到能力发展的桥梁。历史学方法是指历史学具体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普遍的哲学方法,既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在历史学中起指导作用。其二是普遍使用的普通逻辑方法,即比较、概括、抽象、归纳、演绎等。这些方法对学习历史必不可少。其三是具体的科学方法,历史学方法就属于这一类。通常认为有:对比分析法、归纳推理法、年代树法等几种。

三、健体为本

健康是一种身体、心理和适应社会的完善状态,是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和谐统一,历史学科教学中健体的教育目标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历史课堂教学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的责任,健康的体质、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全面发展的源泉。创设一种愉快而有序的课堂氛围、民主的宽容的、公正的、热烈的气氛对心理健康以及智力与能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人的身体健康和高效吸收社会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把心理素质教育融合到教学活动之中,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正确地看待社会与生活,向往美好,憧憬未来,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要重视培养耐挫能力,能在顺境与逆境中自我调节,形成自我激励机制,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旺盛的精力,充满朝气。

四、审美为韵

审美是一种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审美能力本身就是一种高品位的创新能力。人的各种素质中,审美文化素质是最主要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基本的是审美关系,人的最高意识是审美意识。教育,就要使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世界、审视他人、审视自己,就要注意培养学生个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审美和审美能力。课堂教育过程的本质就是一种激发美感效应的过程,会使学生的心灵产生启迪、感染、震惊和净化效应。历史科学美不同于大自然或艺术作品中直接的自然感受,而更多的是一种深层次理性的审美。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内涵,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激发审美创造力,丰富学生的理性沉淀,是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

培养审美感受力。历史学是一个充满生机和魅力的学科,教师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联想,引导发掘历史美的丰富素材,并通过美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出历史科学美的特征,创设美的意境,使学生明确地或潜移默化的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激发学生对历史强烈的学习兴趣,点通学生领悟的那点“灵犀”,依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感受,从而逐渐产生审美情趣和爱美意识。

教育心理学发展史篇3

论文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 国际意识教育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意识的培养与实践探索已成为历史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而这一点正是以往历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本文从知识、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师交流等方面,提出了对中学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

国际意识,又称全球意识、世界意识,指的是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社会、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评价本国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意识。历史上,我们曾经因世界意识的缺乏而吃尽了苦头。当今全球化不可逆转,国际意识蓬勃兴起,中国并非一块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中国是世界的,中国历史绝不能被人为地隔绝在世界历史之外。历史学科在渗透国际意识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这一点恰恰又是以往历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随着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意识的培养与实践探索已成为历史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国际意识教育的培养也对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了素质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学历史教师应具有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

国际意识教育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具有历史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具有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

中学历史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尤其是国际意识教育,必须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作为基础。中学历史教师只有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发展过程、发展特征全面了解,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了解中学历史教育现状,才能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等。只有这样,中学历史教师才能结合教学实际,正确地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指导教学过程,公平、客观地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国际意识教育的同时,让中学的学生得到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以及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中学历史教师应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国际意识教育所需的知识是多方面的,往往涉及到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例如语文、政治、地理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中学历史教师为了能够更好地对学生加强国际意识教育,必须掌握这些相关学科的知识。

另外,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国际意识教育,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同时,还要具有人文知识;具有事实性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方法论知识和价值观知识。只有具有综合性的、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的中学历史教师,才能为学生提供国际意识教育的广阔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教学过程中才有可能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现代教学手段,为培养国际意识的人才服务。

三、中学历史教师应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以及历史研究的新成果

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以及历史研究的新成果,不但可以丰富国际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而且为我们重视并加强国际意识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有益的启发。

为此,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广泛涉猎,善于积累,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还要具有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更要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更好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国际意识教育。

四、中学历史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

在历史教育教学中要着眼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更应努力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二是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三是构建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四是注重探究的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其核心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及国际意识。

五、中学历史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提高教学能力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国际意识教育,需要我们中学历史教师从实际出发,一方面考虑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各个年级教材结合的可能性。我们中学历史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具体地反映出国际意识系列教育的目标计划,精心设计教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实施。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国际意识教育,要求我们中学历史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进行知识结构重组;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从传授型转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面对机遇与挑战,大胆进行教育教学创新,重组知识结构,进行创新,不拘一格地选题,独特新颖地进行教学设计,灵活合理地处理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六、中学历史教师应增强国际意识、科研意识,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国际意识教育,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以博大的胸怀、世界的眼光、自尊理性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认识世界历史的一体化和多样化;认识中国和世界的互动关系,容忍、理解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差异,尊重并理解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逐步提高自己的国际意识、科研意识,同时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深入探索中学历史教学的国际意识教育领域,以适应新时代的中学历史教学。

总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展开之际,我们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广大教师一定要行动起来,为历史教育做贡献,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培育青少年的国际意识,落实课程改革的任务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赵克礼.历史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教育心理学发展史篇4

高中历史学科素养相比较初中历史教学而言,具有更深的广度,对教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传授知识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独特的历史思维,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形成基本的历史学科素养。由此可见,高中历史学科素养的培育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完成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态度、基本价值等因素是高中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必须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学生通过调动所学的历史知识,能够客观地叙述历史事物,准确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规律,并做出科学合理的阐释,从而达到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普通高中的历史课程,要求教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阐释历史发展的进程以及规律,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每位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特有功能,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吸收人类最优秀的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情怀,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学生通过系统的历史学习,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不断增强历史意识,汲取智慧。因此,高中历史教学规定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大历史课程目标,要求教师掌握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全部内容,让学生逐步形成准确、科学、合理的史学评价体系,这既是教师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方法,也是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历史学科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贯穿于整个高中历史教学阶段。根据教育部门对历史学科考试大纲的规定,让学生充分掌握历史基本知识,考查学科素养与学习潜力,培养学生在历史观指导下应用学科思维与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明确规定说明,高中历史学科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还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确历史学科素养的内涵和外延。因此,高中历史教师有必要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对历史学科素养作出科学合理的阐释,全面指导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历史学科素养。

二、培养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性

1.历史学科素养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目标

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全国各地的历史改革课程中逐步实施。新课程前言部分明确提出: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教育功能,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从新课程的前言就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人文素养是高中历史课程的基础课程。总体目标旨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通过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吸收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了解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健全学生人格。新课程改革中将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1)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逐渐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强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这是高中历史学习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教师教学中关注的焦点。

(2)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培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必须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这个层次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提升要求,也是当前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的层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最高境界,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逐步培养热爱国家,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积极进取和合作创新,尊重世界各地文明。这个层次是历史学习的最终目标,也是历史教学环节中教师最易忽视的环节,造成了部分学生价值观及人生观存在缺陷的不良现象。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我发现,高中历史教学致力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掌握历史知识与技巧是以全面提高学生学科素养为基础的,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因素。

2.历史学科素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整个高中阶段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高中生告别了初中时代的稚嫩和青涩,但并未形成成熟的人格。长期以来,受到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教育的功能日渐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为主。简单的教育模式只是为了追求高考取得优异成绩,忽视了教育的本质目的是帮助学生成长成才。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数都是高分低能,社会实践操作能力差,不能适应社会上的各项工作的需求。甚至有部分学生心理素质差、人格不健全,对社会产生报复心理,给社会带来危害。专业的历史学科教育,以培养学生成才,塑造一个健康和谐的人为目标。素质教育不仅是为经济提供人才,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高中阶段的历史教育,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帮助学生的思想和人格日益趋向成熟。学生明确人生目标,形成完整的人格,是高中历史教育重视落实学生身心发展的表现,对学生的综合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育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必要的历史学科素养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有利于学生历史专业能力的深入发展,帮助学生成长。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必须要摆脱高考之上的绳索,大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用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培养新时代的青年学生,让学生懂得自觉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提高学习、交际、审美能力。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对于高中生而言,既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应有之意,也是高中生个体全面健康发展、持续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3.历史学科素养是时展对优秀人才提出的要求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的物质文明带来了显著的进步,也给人类的精神文明带来新的危及。随着人类对自然改造能力的提高,人类的道德水平和价值观念正在逐步下降。历史学科素养作为社会文明成果的核心部分,让人类了解和掌握历史文化事件,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国家和民族的人文素养,为社会的长远发展带来有利影响。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国家对优秀人才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优秀人才已经成为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真正的优秀人才,在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必须具备良好的历史素养,能全面熟悉和掌握我国的历史文化。培养人才需要教育的全面普及和推广,高中教育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历史学科素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对世界、社会、人生的理性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意识。这一切的要求对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人才的道德文化素养,都有深远的影响。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化,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大力加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加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新时代提出的素质教育理念相呼应。

三、培养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对策及建议

1.加强教师队伍培训,提升教师自身的历史学科素养

教师自身的历史学科素养是高中历史教学发展的关键,甚至直接决定着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提升自身的历史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已成为当务之急。

(1)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升教师的职业使命感

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国家及社会给予高度的重视,也需要注重发挥舆论宣传的作用,大力倡导和鼓励。同时,国家必须充分保障教师的职业权益,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福利,让教师都以热情饱满的心态投入工作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加强教师的师德培训,树立终身学习的职业理念

高中历史教师平时的工作比较烦琐,但是并不能因为这个原因而忽视了对教师的师德培训教育。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达,教师可以共享优质资源,教育机构的领导必须定期组织教师充电,除了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训外,还应注重增强教师的师德素养、人文教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真正提升历史教师的素养。

(3)提升校园管理阶层的素养,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学校领导者及管理阶层的思想,对教师的工作思路及精神状态都有深刻的影响,校长对优良校园文化的创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高级中学的管理阶层更要注重自身的人文素养,广泛阅读、全面考查、深入思考,不断地学习、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4)历史教师个人努力,自觉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

历史教师内在的个人因素,对教学及学生起着决定作用。历史教师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不仅有助于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更有利于提高教师个人的专业修养。作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不仅要对课本知识熟悉,更应该借助多媒体先进的信息技术主动阅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课堂魅力。

(5)教师加强对自身的心理疏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还要有健全的个性及健康的心理。教师的心理素质也关系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历史教师必须是一个高度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人,性格开朗、心胸开阔,敢于挑战困难。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关爱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深入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历史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人类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高中历史教材包含的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足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历史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资源时,应加强对学生深刻全面的历史学科教育。

(1)用伟大的历史人物教化学生,培养其高尚情怀

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对于许多为历史文明发展做出贡献的优秀人物都做了详细的介绍,这些先哲们的优秀事迹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对优秀人物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分析,鼓励学生多向这些模范学习,学习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树立远大的志向和目标。

(2)用优秀的文艺成果教化学生,培养审美理念

教育心理学发展史篇5

一、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只有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学生才能拥有优良的心理素质,从而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正如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教师的个人魅力和道德情感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任何奖惩制度、任何教科书都无法代替的。因此历史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对自身道德修养以及学术涵养也要不断强化;更重要的是要拥有健康的心理,能够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挫折;要懂得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自觉远离和克服一些不良的习惯。与此同时,教师要以这种健康积极的态度来影响学生,让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中慢慢进步,这样学生就可在学科知识取得进步的基础上健全其人格和思想,从而得以全面充分地发展。

二、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素材,使学生受到积极健康的影响与教育

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积累历史知识,理解历史事件,感知历史人物,更是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拥有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人生态度。

漫长的历史包含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历史知识。其中有很多值得后人学习与敬仰的优秀历史人物,比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戊戌七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等等。又如我们所熟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伟大友谊,以及廉颇主动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学习这些历史对学生学习怎样处理人际关系,怎样和朋友相处,提供了真实而有意义的榜样。再比如:“国父”孙中山先生为了民主革命,虽然屡战屡败,但仍坚持到底,奋斗不息;爱迪生为了发明灯泡,在经历了成百上千次的失败之后,终于研制成功了钨丝灯泡……总而言之,我们可以对一些历史学科素材进行精心的挖掘,利用历史名人的优秀品质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三、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抓好课堂教学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由于受我国现行升学考试制度的影响,绝大部分学校及学生都很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而且历史教师通常授课班级很多,每个班级的课时一般很少,教师与学生的交流相对较少,这给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增加了困难。要想使这种现状得到改变,历史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身情绪的控制,这不仅有利于教师自己的身体健康,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相反的,如果教师对此不重视,不注意改善自己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只是采用高压手段,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课的气氛就会相当紧张。因此教师一定要始终坚持用真诚的爱心,以及怀着高度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来呵护、教育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要始终保持耐心、理解,允许学生犯错误,用赞赏和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行为,从而让他们能够健康幸福、积极快乐地接受教育。教师要和学生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使课堂教学能够富有趣味性及挑战性,鼓励学生积极展现自我,并从中获得有益的情感体验,进而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历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如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的过程中,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巧妙地结合,仔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并加以充分有效地运用。

四、教师要开展丰富的历史学习活动,提升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教育心理学发展史篇6

山东嬴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2021年5月份)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集团公司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学习贯彻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激发党员干部坚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现将学习教育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五月份工作开展情况

(一)闻令而动,奏响理论学习“进行曲”

集团公司及时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全市、全区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精神,将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贯穿各项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推动全体党员干部在深入学习中砥砺初心,在开拓新局中推进集团公司事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干部先学一步、学深一层,组织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暨专题党史教育读书班,带头认真研读重要书籍,带头交流心得体会,带头开展调查研究,从集团公司改革渡困实际出发,谋划、推进转型升级,以党的创新理论对表对标、校准偏差,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增强使命意识、强化责任担当,鼓足奋进促改革的精气神。

(二)深学细悟,奏好初心使命“共鸣曲”

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党员干部用好用活“学习强国”平台,借助完善走廊文化提质工程,打造楼梯过道文化,营造学党史浓厚氛围。结合企业性质,制作党史展板,在九楼走廊和电梯间处设置党史文化展板,组建成党史文化墙,使职工沉浸在有温度、有色彩、有情怀的红色力量中,充分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发展脉络和实践逻辑,进一步加深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感悟,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党史学习教育所思、所感、所悟融入工作,将学习成效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集团公司注重发挥新媒体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宣传作用。充分利用公司网站、微信公众号、美篇、《嬴家园》等宣传阵地作用,深入宣传中央、省市区委有关精神和部署,及时反馈集团公司党史学习教育推进情况,为党史学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截止目前,在各级新闻媒体发稿7篇。集团公司党支部定期组织开展集体学习,5月份学习侧重点为《中国共产党简史》,旨在通过集体加深的学习方式,深化党员干部对党史学习教育重大意义的理解,引导党员干部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历史经验和历史智慧,永葆奋斗精神,截止目前,共开展集体学习3次。

(三)学史力行,奏好学践结合“协奏曲”

围绕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契机,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做实做细为民服务各项工作。集团公司党支部率先启动“党史、新中国史学习答题日”活动,通过“新莱芜”app的“党史在线答题”功能进行手机在线答题。为保障活动不走过场,收到实效,支部将在每周对党员答题情况进行统计,对于参与率低或得分低于90分的党员,在支部微信群内进行通报批评,活动的完成情况将还纳入党支部年度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考核。5月13日,集团公司党支部携手入园企业菌联肽康(山东)医药有限公司、山东恒威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山东盛凯源药业有限公司到雪野街道红哨子村开展爱心捐赠活动。为红哨子村捐赠膏药、养生茶饮、大米等爱心物资物资,并现场捐赠现金两万余元,支持红哨子村村容建设和发展,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同时,集团公司还组织开展“学党史,办实事,党史学习进工地”系列活动,立足解决各类实际问题,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将党课“搬”进山东智能制造项目建设工地,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生产经营各项环节,着力推进项目党史学习教育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体系,为项目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

教育心理学发展史篇7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评价

在高中教学体系中,历史学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非常清晰且庞大的知识脉络,内部所承载的人文内涵也是高中教育的核心与关键。但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历史学科的教学并不重视,加之历史学科的教育理念、方法以及评价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较低,历史学科的真正作用也无法得到凸显。因此,基于素质教育视角,对高中历史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一、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的定义也随之发生改变,应试教育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而素质教育正在我国全面兴起,因此,教师需要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提升。对于历史教师来说,需要转变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学习的态度,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社会认知能力。作为教师,也要明确认识到历史学科的重要意义,改变传统的应试心态,注重教学成果,而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只有从根本上更新教育理念,历史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运用创新的教育方式

在应试教育视角下,教学课堂普遍以教师或课本为中心,教师所扮演的是课堂主体角色,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课堂上很少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教育方式过于陈旧与死板,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人文素质也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必须得到转变。从素质教育的视角出发,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课本知识相融合;也可以通过播放历史纪录片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枯燥的历史知识转变为鲜活的图像,在还原真实历史的同时,消除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抵触心理。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一些讨论活动,如演讲、辩论等,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从而加强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学生对历史的学习能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自豪感,与此同时,需要学生在传承文化的同时,铭记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素质教育的视角下,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教学内容方面,可以以课本为基础进行扩充,与时展相结合,将学生关注的时政知识引入历史教学中,更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转变古板的教育评价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分数是决定教学成果的唯一指标,这是应试教育留下来的弊端,长期以来只注重分数的教学评价会使历史教学走入歧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在乎学生的分数,而忽视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脱离了课本,学生便无法对所学知识进行实际运用,这种做法丧失了历史教学的真正作用与意义。因此,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教学评价需要更加全面与客观,评价时要注重过程,而并非只看结果。在进行历史学科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标准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使评价的整个过程更加动态化,制定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只有这样,高中历史教育才能真正朝着素质教育方向发展。实际上,历史记载着人类发展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奋斗,还是抗争,它都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来,学习历史,不单是为了继承中华文化,更是为了学习经验,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打基础。重视高中历史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历史教育在高中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综上所述,我国历史教育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理念上比较古板、教学方法上相对滞后、教学评价上片面单一,这使得高中历史在教学过程中取得的效果欠佳,其真正的作用与意义得不到充分发挥。而素质教育的步伐已经在我国逐步推进,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高中历史教育需要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革新,更加重视教学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各方面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社会实践,将历史学科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尹高兵.“鱼与熊掌”的兼得: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9(05):132-134.

教育心理学发展史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人文素质

一、人文素质教育分析

要想在历史教学活动中贯彻人文素质培养,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人文素质。

我理解的人文素质,就是指做人的基本道理,指人在人文科学、人文精神、人文氛围滋养熏陶下而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学识才华等精神收获的总和。人文素质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

根据学界的认识和解释,人文素质教育包含了人文主义思想教育、人文学科基本内容教育和培养学生成年素质教育。曾经人们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只是人文学科教育,把自然学科排除在外,其实真正的人文素质教育同时包括了科学智慧和理性主义。通过长期教育教学实践,教育界普遍达成共识,人文素质教育必须综合各个学科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同时根据学生各人情况不同,因材施教,提倡个性化教育。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将学生培育成才的教育,其实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素质教育。早在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教育界就开始提倡鼓励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注重将学生培育成才的教育问题。但是,素质教育的目标至今为止,仍然没有很好地实现。部分教育工作者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和身心协调发展,这是教育界的一大弊端。真正的人文素质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以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理念,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文素质,实现人生价值。

在现实教育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涉及了广泛的知识领域,但就学科而言,仍然有自己的人文主义学科,历史便是其中之一。历史教育作为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学科之一,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学时代的历史教育,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点阐述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文素质教育也离不开历史人文主义教育。

二、初中历史教学人文素质培养现状

从世界范围看,美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都很注重历史教育,历史学科一直是这些国家的重要人文主义学科之一。美国建国仅有二百余年,但美国一直很重视历史,把历史学科作为社会学科的核心课程。在《美国史课程国家标准》中就明确标示:“没有历史,一个社会就不会对自己的历史起点、它的核心价值观以及过去的决定对当前的影响有共同的记忆;没有历史,就不能对社会中政治的、社会的或道德的问题进行任何合理的考察;没有历史和以历史知识为基础的探究,人们就不可能成为见多识广、有鉴别能力的公民。”在美国社会,历史学科从来不被当做副科,人们认为学习历史知识,有助于学生的人文主义成长和全民素质的提高。美国学校开设的历史专业科目多达三百余种,涉及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相比之下,中国面对应试教育的弊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便提倡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从实质上,由于中考制度的根深蒂固,教育工作者对于素质教育的认识依然不够准确,不够全面。素质教育在很多地方仍然是流于形式,历史人文学科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口号,可是在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地变化的氛围下,我国某些教育工作者的认识发生了偏颇,认为科教兴国就是加强理工科知识的教育,导致了教育越来越趋向于功利化和实用主义,重视知识的灌输,却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的严重不足,表现在缺乏正确的社会理想和基本道德,这已经是当今青少年的普遍通病。

当然,种种不利因素的出现并不能完全抹杀我国教育的功绩,很多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的学生走进社会后也能够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现行教育体制也确实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大量行业人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教育体制培养出大量缺乏人文主义素质的人才,终究无法满足社会的真实需要,也为未来国家的人文主义发展埋下了隐患,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

三、在历史教学中培养人文素质的方法

面对时代的不断发展,我们必须积极改善教育体制中弊端,加强中学教育的人文素质培养。作为人文主义学科核心的历史教育,应当仁不让地承担起这一使命。中学历史教育的目标不应该再是单纯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代之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紧密结合成一个体系,齐头并进。

人文知识通常以逻辑化、理性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人文精神则往往是隐藏其中的,需要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应注重知识与情感的统一认知。历史记述的不仅是史实,更承载了人类丰富广博的人文精神。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将历史上的人物与事例灵活运用,对学生进行潜在的人文素质培养,发挥历史重大人物益智激励作用,以人事说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历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为学生的人生服务,教育工作者应本着授之以渔的态度,带着学生探寻并揭示历史规律,而不是单纯地讲授知识。这样以历史规律为镜子,明得失,知兴替,进而指导学生的人生。

教育心理学发展史篇9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XX县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暨全县党史学习教育推进会会议精神,XX县人大常委会党史学习教育采取个人学、集体学、现场学等多种模式相结合,引领全体党员干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促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一)精心组织,学习党史悟思想。

制定下发了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施方案、工作计划,扩大召开了机关党支部和离退休党支部党员以及机关干部职工参加的动员大会,高位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二是为44名党员购买了《中国共产党简史》《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等党史学习教育指定教材和笔记本,并不定期检查学习痕迹;进一步在机关推广云岭先锋和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运用,组织机关党员干部自觉加强先进理论学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在线学习;在微信办公群中,不定期组织发送各类学习资料,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推送了夏明书记在全县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工作会议暨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泸办通报〔2021〕第十三期)、印发了《中共XX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习强国”平台学习的通知》,引入通报约谈机制,引导督促党员干部多平台开展自学。三是每次召开党组会、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活动、机关党组会、党员大会、主题党日活动都以学习有关重要论述为第一议题,并选取必读书目进行集中学习。年内,县人大常委会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围绕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国家安全等9个选题进行计划,囊括4次党史学习教育内容,37名重点发言人。每次学习活动都提前3天发出通知,明确学习主题,列明自学资料;学习活动中,各专题发言人围绕主题认真学习相关论述,提前准备、缜密思考,结合人大工作实际提出学习心得,由宣传办汇编学习材料供大家学习借鉴,并现场随机抽取人员进行发言。截止5月31日,共开展了3次党组理论中心学习活动、1次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学习,共印制3期汇编,11名重点发言人、6名随机发言人进行了发言;开展集中学习活动11次,讲授专题党课2堂,开展主题教育2次,观看红色电影、专题课件4部,推送学习资料90余条。(二)践行使命,心系群众办实事。

开展填报“为民办实事清单”126件,已办理9件,在深入“七个专项行动”包保责任落实、指导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过程中,用心倾听困难群众诉求,为群众办理实事、好事60余件。

二、存在问题

1、谋划部署不够深入。对党史学习教育思考谋划不深、部署推动不紧、活动开展不积极、不深入,学习教育的方式方法单一,载体运用不丰富,“我为群众办实事”、“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等实践活动创新载体不多;党史学习教育还浮在面上,停留在对党史知道了、了解了,对重大历史事件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哲理和共产主义思想“悟”得不深,学习教育的质量不够高、效果不明显。

2、学用结合不够紧密。存在学用脱节情况,对学习教育成果系统归纳、总结提炼不够,与实际工作结合不紧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不够有力,距离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三、下步工作打算

1、积极谋划部署,注重工作质效

围绕县委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推进会议精神,提高思想认识,积极谋划,在按要求按步骤完成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多平台、多载体丰富专题学习活动,精心谋划自选动作,让党员干部在学习活动中深刻领会党史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哲理和共产主义思想,使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落深落实。

2、紧盯学习目标,注重学习效果

通过第一议题、理论中心组、读书班、专题培训、“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学习活动,通过“学习强国”、“智慧党建”等学习平台,认真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专题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践、历史、文化相结合这条红线;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切实用好四本指定教材和学习笔记,特别要把《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纲”,认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自我学习,全面系统掌握党的历史和党的创新理论,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3、聚焦服务于民,注重民生实事

结合民生实事计划和为民办实事清单,深入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一批涉及历史遗留、群众老大难、长期解决不了的问题,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防止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华而不实的盆景式项目,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办到群众心坎上。建立为群众办实事项目落实情况督促检查机制,推动民生实事重点项目落实见效。

教育心理学发展史篇10

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

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认真贯***党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工作部署。我校党支部3月20日召开了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会议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讨论。会上,支部书记张洪亮就如何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结合学校党支部实际,要准确把握好“为什么学”、“怎么学”的问题,开展党史教育,与学校中心工作有效结合,是贯穿学校全年的一项重要政治工作。会议强调,党员教师要提高政治站位,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党员先学,开好头,带头学习好“四史”,特别是党史的学习。同时,我们学习党史要学以致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起来。

制定党史学习教育方案

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定我校党支部党史学习教育方案,方案紧紧围绕学懂弄通党史学习教育,读原文,学原著,以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为主要目标,以铭记光辉历程、认识伟大贡献、感悟初心宗旨、掌握重大理论成果、传承伟大精神,为重要学习内容,严格按照3+X模式学习,结合“大学习、大调研,大攻坚”集中学习和党史学习活动,让全体党员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出坚强党性、学出信仰担当。

(三)结合“三会一课”深入党史教育

学校党支部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与“三会一课”紧密结合,深化学习效果,强化理论武装。学校党支部每周组织党员教师党史学习教育非工作时间不少于2.5小时学习,支部书记带头讲党课,上好思政课,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同时依托学习强国的资源平台将党史学习融入日常。支部为每位党员配发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笔记本,让每位党员能够将在党史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及时记录下来,真正做到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

(四)开展红色教育活动

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我校党支部开展党员教师讲红色故事活动,党员教师在班上讲述一个红色故事,分享车溪乡著名将军段德彰的故事等等。学校组织学生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读红色书籍,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五)学党史,悟思想主题教育

3月21日,我校党支部组织了“学党史践初心”主题党日活动,本次活动严格按照“3+X”模式开展,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接着到祁禄山重走长征路红军小道,特别是邀请县政协副主席袁尚贵上了一堂丰富多彩的党课《读懂长征从“心”出发》,部分党员同志分享了心得体会。4月15日,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组织全体党员、村小校长、园长,为“五美”乡村振兴点烈士遗孀段某某老人家旁守望广场捐款,以实际行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本次活动丰富多彩,让每一名党员收获满满,更加坚定了全体党员的理想信念,进一步激发了党员了解党史的信念,让我们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传统,以优异的成绩庆祝建党100周某某。

二、经验做法

(一)思政课进入课堂

于都是红色教育的摇篮,紧紧围绕视察江西赣州于都的讲话精神,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校支部书记带头上好思政课,带头讲好于都的红色故事,在学生心灵种下红色的种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青少年儿童感受老一辈革命先烈艰苦奋斗和坚持理想信念的精神。同时要求党员教师进入课堂讲述红色故事,充分利用车溪的红色文化,讲述段德彰将军和烈士遗孀段某某老人的故事,激发青少年儿童的红色力量,传承好红色基因。

(二)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开展形式多样的“走出去”党史教育活动,让党员在轻松的氛围当中领悟党史中的力量,学校自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以来组织全体党员到祁禄山红军小镇开展“学党史悟思想”主题党日活动,4月15日开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党史学习教育活动。通过每一次的活动让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焕发闪亮的光芒,通过每一次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让党史教育真正在党员心底升华。学校校史馆的建立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学习阵地,带领党员教师参观学校发展史,学生了解学校的发展,优秀学子为学校做出的贡献,段德彰将军的家乡情怀。

三、下一步打算

1、提高思想认识。党史学习教育是提升和改进每一名党员思想认识和工作作风的的最重要途径。全体党员要充分认识这一点,把党史学习教育放在重要的高度,深刻提炼党史背后的理论信念。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传承红色基因,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某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