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作用十篇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作用十篇

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0:29

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作用篇1

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的意义与作用

体育教学能更好的挖掘学生的智力和潜能。在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活动,不仅可以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还能促进头脑、耳朵、眼睛、神经系统等众多组织和器官的发育,调动这些组织器官参与到活动中,从而使头脑更灵活,听觉、视觉、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和均衡性等也得到提高。这有利于学生记忆力、应变力、思维想象能力等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智力、挖掘学生的潜能。

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发挥广泛的作用。健康的身体和强健的体魄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将来干好工作的物质基础,而健康的心理和好的心理素质又有赖于健康的身体。在学生时期,体育训练是他们保持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体育教学能够改变学生的情感观念和情感体验。体育教学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课堂,体育锻炼能缓解学生的压抑和紧张,使他们的焦虑、沮丧、忧愁和仇恨等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加以教师的适时引导,使其更多的体验愉悦和成功,从而调节学生不良的情感体验,改善他们的情感观念,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体育教学能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减少心理疾病。当今社会,生活压力、学习压力、贫富差距、社会腐败及不平等现象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大量形成。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在体育训练中的发泄和疏导,可以疏通心理障碍,改善学生的心理疾病,从而使其心理健康发展。

体育教学对提高学生自评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发挥重要作用。社会现实是复杂多变的,既存在残酷的竞争,又具有无处不在的合作;因此,学生要学会认识自我,学会适应环境。体育教学通过对体育项目的训练与竞赛,让学生不断感受挫败、成功、竞争等,在反复的失败与成功中提高自我认识能力,并在竞争与合作中接受一次次的挑战,逐渐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落实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意识形态的社会化。学生往往个体观念较强,社会观念较弱,对竞争缺乏全面的认识,甚至会出现恶性竞争的思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在开展体育项目时,把团队合作和公平竞争密切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竞争的促进作用及合作的巨大好处,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化的观念。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设置利于学生形成社会化观念的活动课程,形成社会化的教育共识,充分发挥体育课堂的作用,利用体育项目学习、游戏、竞赛、课间操、野外训练、社区活动、校间体育交流等形式,通过讨论、讲授、示范、表扬和惩罚、活动体验等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公平竞争,并且,把合作意识、法规意识、环境意识等渗透其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纪律性及团队意识等社会化的意识形态。

培养学生自我综合评价能力。学生对自尊的理解往往很片面,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有些人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很严重。在体育教学中,要通过活动和竞技项目的参与、组间评价和自我评价,逐渐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能力,进而形成理性、健康的自尊观念。这就要求体育教育工作者积极创造适合学校和班级评价的集体环境,努力挖掘教材中有关人生观、价值观、关系观、集体观等的内容,并结合具体案例适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同时,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成立兴趣小组,强化团队建设,增加学生自我评价的机会,并在活动中不断证明自我评价的正确性;通过组织讨论、体验、反省、陈述等形式的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学习目标有机结合,逐步培养学生自我综合评价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在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项目的训练和身体的锻炼,合理而科学的身体负荷,能不断改善学生经历磨练的体验,科学而有效的心理负荷,能促进他们的包容、耐受挫折等良好心态的形成,激发他们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在此过程中,要把提高学生意志品质与体育教学密切结合,根据体育项目的特点,有组织的、有计划化的把培养学生意志力融入到体育教学之中;教师还有结合体育教学内容,配合适当的讲解和示范,适时引导学生坚持和自觉锻炼,并通过竞赛激励法、超负荷法、挫折创设法、极限挑战法、自我暗示法等灵活的方法内化学生的良好的意志品质。

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作用篇2

高中美术课程中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教学方法等,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的身心发展的基础。它不仅仅传递给学生美术知识和技能,还发展了学生的审美感觉、培养人的感觉力、使心灵最深处的思想和情感得以敞开,并拓展了人的意识等。

一、运用美术活动的引导与宣泄作用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

在高考升学的重压下,高中学生的校园生活单调乏味、过度紧张、压抑。长期处在这中压抑的氛围中,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高中美术教育特殊的课程理念、目标、理念、教学方式对训练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运用其引导与宣泄作用,以独特的审美方式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美术教育活动的开展,比较简单易行,简单到一张纸一支笔或者仅仅是看展览、看画册都可以实现美术教育的功能。

1.美术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美术活动对鉴赏者具有“情感引导作用”。如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感能直接影响人的情绪,譬如那些色彩灿烂鲜明、对比强烈的画面,能使鉴赏者情绪高涨、精神振奋;色彩轻快、淡雅的画面,能使人轻松愉悦。那些生动、优美的画面线条或绘画形象,能够深深地吸引人、感染人,带给学生美的感受,情绪被艺术作品感染,从而改善与调整人的情绪,消除和缓解外界社会及内在心理因素对人造成的压力,获得一种轻松、愉悦的心境。

2.美术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美术活动对于参与者来说具有“情感宣泄作用”。学习过心理学的人都会明白一种现象,那就是我们经常会在情绪烦躁的时候无意识地拿起笔,在纸上漫无目的地画一些杂乱的线条,或胡乱圈画一些宣泄的字眼、形象等等。这一行为具有明显的“宣泄作用”。“正确的宣泄”是健康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里,有一个合适的宣泄渠道是非常重要的。美术活动通过宣泄或外化人的情绪,达到人的身心协调的状态,这对处在升学压力下的高中学生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减压方式。

二、运用美术活动进行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在美术活动中充分运用美术的独特性,引导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通过创设情景,带领学生实地写生,通过和游戏、音乐、多媒体等的整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牢固掌握知识的目的。通过美术课堂的师生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艺术情趣,增强美感,更好地觉察和体会生括的美好,心理向更高的层次迈进。例如,通过欣赏祖国的壮美河山,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通过优美的美术作品,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品德教育,这些做法,不仅对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道德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使人们受到美的熏陶。

三、运用美术活动灵活自由的特点,培养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信心

美术活动内容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活动的安排应以学生的兴趣、动机、需要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顾及受教对象的个别能力、兴趣、适应能力及可能遇到的困难,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

自信心对每个人的终身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自信心能帮助一个人逐渐建立人格魅力,拥有健康人生,走向成功。而美术活动是真正的自主活动,使学生不会受到挫折感的伤害。美术表现过程则是个人修养、思想与情感的表达过程。因此,通过艺术自由表达的作用,学生可以体验快乐、培养自信,塑造和谐的人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四、运用美术活动强化学生的意志力

高中学生的意志力发展还处于不很完善,不很稳定的状态中,这就给美术教育中意志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针对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美术教育可以从多种渠道强化学生的意志力,帮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高中生意志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坚韧性等。所以,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意志力强化。

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作用篇3

【关键词】心理社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采取学校、院系、心理社团相结合的模式。学校层面主要由心理咨询中心专业人员组成,主要策划和统筹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工作较为广泛;院系层面主要由院系领导、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干部组成,主要工作包括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和问题的疏导;心理社团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组织,面向全校学生,招募一批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浓厚兴趣、具备一定素质的学生骨干分子。在学校专业心理辅导老师的指导下,以心理社团为核心,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以点带面地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一、心理社团发挥作用的载体

1.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①创建和维护心理健康网站。为促进心理健康工作有序地发展,同时也为了能更好地做好心理社团的对外宣传和交流,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心理社团都创建了心理健康网站。心理健康网站拓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效性。通过心理健康网站,大学生可以了解学校关于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心理健康知识、社团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等。

②编辑出版心理健康刊物。目前很多高校的心理社团都拥有自己的心理健康刊物,形式有报纸、杂志和书本等,为同学们的心智成长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作为心理社团定期印发心理刊物,向广大大学生介绍、普及心理学常识,及时反映学生心理教育动态,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③设立心理健康宣传栏。在教学区、办公区和学生宿舍区设立心理健康宣传栏,由心理社团定期更新宣传栏内容,广泛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从而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2.组织心理健康活动

①开展心理健康交流活动。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如新生和毕业生的不同,心理社团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交流活动,让心理交流活动成为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渠道。

②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社团邀请校内外专家教师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需要,采取互动、沟通等有效的心理教育途径进行此项活动,以产生积极放大式的教育效果。

③开展心理委员培训。心理社团针对学生的发展实际情况,对各班心理委员进行不定期的心理培训,在班级中普及心理知识,有利于班级心理卫生工作的有序开展,促进整体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

④开展富有趣味性的心理健康活动。心理社团不定期开展心理剧表演、心理运动会、心理电影观赏等趣味性心理健康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寓教于乐,通过活动进行心理学知识的推广与宣传工作,丰富学生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校和谐的进步。

3.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心理社团的协助下定期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便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作出心理安全保障,防患于未然。一般情况下,高校都会在新生入学不久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做好新生心理档案工作。针对新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心理社团协助老师积极做好建立心理档案的相关工作,及早发现一些适应新环境困难的学生。组织有关专家对有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心理鉴别、咨询和跟踪调查,形成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评估一整套工作机制,提高心理安全层级保障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4.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①开展朋辈心理咨询服务。为拓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空间,向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便利、快捷的心理帮助,目前很多高校都有提供朋辈心理咨询。朋辈咨询是一种新的心理咨询方式,它是指受过心理咨询专业培训的心理咨询员,对与自己年龄相近、性别相同或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的人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它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为被帮助者提供一种类似心理咨询的活动。一般高校都以心理社团成员为对象,举办朋辈心理咨询员的培训班,受过专业培训后,他们可以承担朋辈咨询的任务,为大学生提供民主性的助人自助的服务。对于某些学生,由受过训练,并掌握一定咨询技巧的朋辈提供的帮助最为有效。因为心理社团成员来源于学生,彼此间有相似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彼此之间容易理解和沟通,朋辈咨询员容易获得咨询者的信任。

②举行专题性质的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心理环境下为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辅导形式。心理社团定期举行不同专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如适应环境、人际交往等专题,对于正值青春期的大学新生,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大学新生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新途径。近年来团体心理辅导已经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新的发展趋势。

二、心理社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弥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近年来各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渐重视,基本上都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研室等,并开设心理健康公共课程和选修课程,不断探索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较为匮乏,单凭教师的力量开展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并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工作的效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的主动作用固然重要,但是仍需要广大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支持配合,因此,在心理健康教师的指导下,成立和发展心理社团弥补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心理社团成员来自于学生,使广大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借助各类资源了解和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同时充分发挥同龄人之间相互帮助。

2.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总体状况是良好的,大部分学生能成功交往,乐于交往。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不敢交往、不愿交往和不善交往。心理社团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通过活动,促进彼此情感交流,调节不良情绪,增强沟通能力,学会相互尊重、信任和宽容,并有效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学会运用一定的人际沟通技巧建立和改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氛围有助于个体提高自信和自尊,使个体感到心情舒畅,体会到温暖和满足感。

3.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

心理调适是指个人在出现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的时候,能够主动地运用心理学的一般理论和方法,来调节自我,缓解心理压力,排除心理障碍,达到心理健康的过程。目前,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主要着重于纠正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人际交往不良、环境适应障碍和学习障碍等。从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来看,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趋势和工作重点。心理社团通过举行定期及不定期的各种活动,大学生从中学习到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自我调适的方法,并在活动中通过成员间的相互鼓励和支持,增强自信心和安全感,从而更好地调节、缓解和排除障碍,形成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

4.有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发展

人格品质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社会环境影响下,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大学阶段是人格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应通过自我教育积极主动塑造良好人格。高校通过心理社团各项活动对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加强社会实践等为大学生人格完善创设有利条件。通过参加心理社团的活动,大学生可以增强集体荣誉感,充分发挥团队精神。而且对于个别性格孤僻、自卑、内向和有其他心理障碍的大学生,通过心理社团活动,可以开阔眼界、增强自信,从而健全自身的人格培养和发展。

总之,大学生心理社团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继续不断创新心理社团活动的形式,心理健康社团必定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平生,黄卫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08.

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作用篇4

关键词: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上越来越需要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又是人的全面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例如孤独、焦虑、愤怒、失望等。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当然,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可通过学校适当的医疗监督、恰当的思想教育和有效的家庭教育等多种途径和方法改善和解决。其中,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其他任何方法手段不能代替和无法比拟的。

2.心理健康的内涵及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2.1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有时又称精神健康,指的是人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包括自身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根据国内外学者的论述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心理健康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况稳定、行为适度、人格完整与协调,能顺应社会,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并与社会保持同步,是一种适应良好的状态。

2.2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国内外众多心理学专家、学者根据有关心理健康标准的论述和研究成果,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状态普查的结果分析和研究,制定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致如下:(1)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2)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行动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3)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4)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的人格;(5)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及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6)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地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3.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我们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困扰,改变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4.体育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

德国学者施特劳岑贝格认为:“体育课、体育锻炼和体育比赛能培养人的勇敢精神、毅力、纪律性、自我批评和克制自己的能力,能激励人们向往美好的东西,他们是同不诚实和卑鄙龌龊势不两立的。”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教师注意心理教育方法的运用,加强心理指导,能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并能有效地调节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心理状态,消除紧张情绪;每天坚持参加一个小时以上的体育活动,学生身心愉快,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提高,自信心加强,并表现出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理状态。从体育教育的特点与功能分析,体育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与效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使人的感知觉敏锐,观察力增强,促进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发展,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体育是一种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方向的教育,使练习者集中注意力,有目的地感知、观察、记忆和思维。在运动的环境中,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对事物做出迅速、正确的判断,提高认知能力。因此,学校体育活动的多样性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智慧与实践能力。

4.2培养愉快、乐观的情绪。

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肯定会遇到不如意的事,长期闷在心里,会对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可以通过适当合理的方法宣泄掉,再通过正确的方法来培养和保持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体育教育就有这种功能。如在投中练习中,让学生把靶子看成是自己憎恨的“事或物”,投中、打倒,尽情发泄,可以消除敌对、偏执、强迫等心理,排遣不良的情绪。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教育,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充实精神生活。在运动中寻求最佳心境,感受运动的快乐,陶冶情操、开阔心胸,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心境。

4.3培养机智、灵活、果断、顽强的意志和竞争意识,体验挫折感和成功感。

现在一些中学生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等原因,抗挫折能力差,竞争能力差,认为自己是最好的,自己什么都是对的。这些都不利于他们将来在社会立足,很难适应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有竞争就有失败,要竞争就要有抗挫折能力,中学生在竞争中认识自己到底有多少潜能,进而才能增强能力。体育教学能帮助他们适应竞争的环境。如通过一些教学比赛和小型的竞赛,使他们在一次次比赛的失败中增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不为一点点小挫折而失望、悲观,甚至消沉,使他们在一次次比赛的失败中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再通过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

4.4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社会适应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体育锻炼来培养和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许多人都能达成共识。因为参加体育锻炼本身就必须克服困难,遵守竞赛规则,制约和调控自己的某些不利于竞赛的因素。人们通过运动方式来表达团结、友爱、和平、进步等先进思想。体育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兴趣广泛、性格开朗、豁达大方。

4.5让自信扎根学生的心灵。

尊重学生是培养自信心的良策。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当学生遇到困难而退缩时,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人格,采用启发引导的方法帮助他们,帮助他们分析原因,让他们自己寻找改正缺点的方法,并尊重他们的见解,肯定他们的进步,让他们有一种“我是一个独立的人”的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自信心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组织学生多参加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5.结语

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到体育活动所具有的特殊性,特别是体育活动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是与其他教育活动不完全相同的。学校应充分发挥体育活动特有的优势,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适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体育活动,使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克服一些心理障碍,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中学生整体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贤峰.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1.7.

[2]马启伟主编.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11.

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作用篇5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教育心理健康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164-02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包涵三个要素,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发生。而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内容,当然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

1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相关因素

中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祖国的未来,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而当今随着对知识性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学生、学校家庭又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而中学生身心正处于一个迅速发展阶段,独立思考问题能力有所提高,同时各种社会冲突和价值观念的变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消极影响,以及“应试教育”中教师、家长、社会对学生过高的期望所带来的学生心理负担,课业负担重等,都会导致学生产生各种心理疾病。

1.1学校因素

当前不少学校仍片面追求升学率,这给教师和学生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教师为了学生能考出好分数,采取违反学生心理健康原则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措施,如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等,使得学生负担过重,睡眠不足,使大脑过度疲劳,产生焦虑感和缺乏自信心。另外,学生个体课程负担重,学习方法有问题等带来的压力。学生其他考级、评优评奖均要求的高分数、同学间的无形或有形的竞争,更加重了中学生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使得学生长期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紧张状态,容易出现神经衰弱、失眠、注意力减退、厌学等心理行为问题。

1.2自身因素

自身独立生活能力差。计划生育的实施,家庭的独生子女现象开始普遍。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在生活上事事多由父母包办,缺乏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另外家长长期只重视孩子的学习,因此对于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更是缺乏应有的培养。进入中学后因为独立生活能力差,出现不适应,久而久之就难免出现某种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1.3社会、家庭因素

对学生身心健康来说,家庭的影响很大。第一,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如父母死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等;第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或过低,过高的期望会使孩子产生恐惧、挫折感、压抑、敌视等不良心理,过低的期望则容易使孩子对自我的评价过低,产生自卑感、自暴自弃等不良心里行为。当前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愈来愈广泛,特别网络电视的普及,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中及各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都影响和毒害着学生的心灵。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身心健康。

2科学的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发展

2.1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心理健康的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长期坚持科学的体育运动,可以促使身体各系统正常、健康的发展,从而为心理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而体育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的感知、观察、记忆和思维。在运动的环境中,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对事物做出迅速正确的判断,提高认知能力。经常进行体育活动,可以让大脑获得充分的氧气,使脑力得以快速恢复。良好的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还能提高人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反应和想象能力,从而为认真学习提供有效的保证。通过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

2.2体育运动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进取精神

体育运动项目一般都具有一定难度、紧张度和竞争性,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学生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参加体育游戏和运动竞赛、可以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因而,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最佳课堂。一些集体性的体育活动,由于抗争激烈,集体配合性强,在活动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参与者的身体机能,技术和心理承受能力,而且需要大家同心协力,默切配合,相互理解,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因此,通过这类的体育活动可有效的培养人在竞争中与人协作和共事的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自身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作用篇6

作为一名美术老师,有责任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美术教育的特点,认识到美术这门学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在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的道路上尽到最大可能的责任,从而符合当代素质教育的方针路线。通过我的教学经验,在美术教学中,科学性、灵活化都能够对学生们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美育教育中美术是它的主要培养方式,美术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的内心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而不是让他们学到一些知识和技能。最终让不良的心理通过治疗和矫正趋于和谐,心智方面的各种潜能协调发展。

一、绘画艺术本身就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

教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课程安排有培养性地让学生们感知美,进而表达美。美术这门教育也就承担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思想,成就健康和谐的美好心灵的责任。学生在学习绘画艺术的同时,使本身所具有的对美的天赋得到启迪与开发,对美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会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本能,这些都会促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健康向上的艺术理念产生认同感,进而也会让他们的心理素质得到健康发展。

二、绘画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平衡

一幅成功的美术作品在绘画中就可以让自身的心灵接受熏陶。通过点线的流动、块面的铺展和色彩的渲染,学生会在自己一步步创造的理想世界中感受到新鲜和神奇,同时更能感受到心灵的陶冶和滋润。这是上天对于热爱艺术的人的厚爱。试想,当学生们带着探索的心情,张着好奇寻找的眼睛,让自己无尽的想象和满腹的激情在绘画创作中得到舒放时,他们的心理自然能得到舒缓和抚慰,不良的情绪也都能得到缓解,课业的压力给他们造成的紧张和抑郁,成长中遭到的各种困惑,心中的躁动和不安,都能得到一定的调节和平复。与此同时,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遵从美的规律重新认识大自然,认识周围的世界,认识生活并赋予自己的认知,并表现出来,这些都能够让学生在以前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美感认知和全新的心灵感受。

小学美术的培养目标并不是让学生都成为画家而是把美术课作为一种手段,让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自由的创作,自由的发挥,尽情的喧泄他们内心的情感世界,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素养。美术教育应引导学生在基于绘画主体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地合理地想象,充分发挥小学生富于幻想的天性,要用儿童的语言,天真烂漫地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尽管每个人最后的结果不同,作品风格在小学教育中,美术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美术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小学生的智力发展,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从艺术的角度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及良好的生活态度追求,有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作用。

三、注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不论对于学生将来从事美术方面的工作,还是干其他的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在绘画教学中应当注意每个学生的画作与他人不一样的地方。比方说,有的学生整篇制作的非常精细;有的学生构思大胆,想象力丰富;有的学生可能造型普通,但色彩非常漂亮;有的学生态度认真,卷面整洁;有的学生思想活跃,见解独特……老师要认真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使他们能够保持和加强这种表现方式,利用自己的优点和强项来增强他们能够自我克服困难、完善自我的信心和能力。

四、在美术教育中加强训练学生的自控力

一个拥有健康心态的人,其行为是受自我意识的支配的,思想和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很好的自控力。但是,在青幼年时期,一些学生的行为不能自控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这却给学习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比如有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做事情虎头蛇尾,只保持三分钟的热度。所以,美术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对绘画产生兴趣,并让兴趣一直保持在整个学画的过程中。在课堂设计中,多加入“为什么”“你觉得怎么样”这种疑问句,让他们一直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参与其中的感觉。学生在充满这种热络的气氛中很快就会对美术产生感觉,从而延长了注意力。同时,要安排固定的画画时间,当学生们画画的时候不能让其他的事情干扰到他们的情绪,使他们能够在安静的空间里自然地进入绘画的状态。对学生在绘画时产生的厌倦情绪、应付差事的状态要耐心疏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多用表扬的方式。而且课程的安排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逐渐地延长作画的时间,让学生的自控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五、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美术教学中的一项基本内容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会激发他们的民族精神,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

结合以上几点,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要尤其重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美术教育中,只有注重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培养,这个社会才会出现更多的拥有高尚人格的成功之士。

农村小学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研究就是在认识两者在教育目标、途径、方法、内容上的区别,寻找两者的交合,为教育教学过程达成两者有机结合提供理论依据,为其它子课题研究明确方向,奠定基础。-

1、心理素质是学生整体素质的核心,提高学生的心理水平,完善心理结构,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既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又是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实处的必要举措。

2、从现代教育学的角度来看,人的和谐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达到完美境界的根本标志,人的素质的心理要素可以分为认知、情感、意志三个方面,认知是智力因素,后者是非智力因素也叫动力因素。智力因素通常倍受关注,但往往忽视动力因素的培养,导致至今尚未摆脱理性灌输的阴影。在教育中这两种因素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一种促进人的机体和特质和谐提高的教育。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情感、想象、创造力等方面都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3、现代审美心理研究表明:审美会使人的各项心理能力处于一种极其自由的和谐状态,人的各项心理能力既互相依存,又互相补充,从而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又能兼顾到整体而不损有机的统一。因此,美的因素不仅可以滋养人的知性,而且也哺育着人的品性,有利于形成人对事物的整体而敏锐的反应方式,孕育着人的自由创造的能力,并且在深刻的意义上造出完美的人格个性,而这正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心理学上的最高要求。

人美的结构

从以上对人美结构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的良好心理品质,本身就是人美的基础和条件;反之,当一个人心理品质有了缺陷,甚至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后,人的美也就失去了基础和条件。因此,培养学生的外在美和内在美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便是同一美育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

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作用篇7

关键词:大学生;音乐教育;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272-02

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已经根深蒂固,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话题。而音乐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因此,在大学中开设音乐欣赏课程是很有必要的,大学音乐欣赏课程有着特殊的价值。音乐不仅具有自身的韵律,而且可以有效地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的人际交流等方面。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重要性

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发现我国的大学生中有一部分是因为精神疾病而退学,并且在调查中还发现有28%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且其中具有中等程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占一半以上。根据最近几次的大学生心理调查结果,发现大约有16%的大学生有着精神行为异常的表现,还有大约30%的大学生心理处于亚健康的状态。通过以上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亟待解决,大学生已经成为了心理弱势群体。直至今天,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标准还没有统一的说法,通过对以往说法的归纳得出:大学生十分渴求知识的给养,对学习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能够为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而感到欣慰,自信而不自傲;能够正常与同学交往,与周围的同学和老师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保持良好的心境。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为学生的个体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大学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潜在的作用

音乐是一种艺术,它对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并激发人的思想感情。孔子曾经说过“程风易俗,莫过于乐”。人们几乎都喜爱音乐,这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因为音乐是最原始,并且能够深入人心的一种艺术。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声音和听觉的艺术,同时也是情感的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的潜能被大大地发掘出来,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应用,人们逐渐地开始关注音乐对个人、对社会、对文化的影响,对音乐的实用价值和功能作了进一步的研究。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音乐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作用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1)音乐可以使大学生精神得到愉悦,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2)音乐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进取精神,促进其与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3)音乐可以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促进人际和谐。下面就对这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

1.音乐可以使大学生精神得到愉悦,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冼星海是我国的人民音乐家,他说:“音乐,是人的一生中所能感受到的最大的快乐。”莫扎特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作曲家,他曾经说:“为了使全世界都能够快乐,我将音乐投入到人间。”人们在审美音乐的同时,不仅可以享受音乐带来的感官上的和满足,而且还可以享受精神上的愉悦。例如我国的民乐《二泉映月》,莫扎特的《浪漫曲》,贝多芬的《G大调小步舞曲》,这些音乐作品都可以使人们从抑郁、焦躁的情绪中得到舒缓,具有放松人们心情的作用。特别是当代社会,音乐的愉悦精神就主要体现在流行音乐的盛行方面。甚至《史记》中都对音乐作出了解释:“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流通精神而合正心也”。音乐是通过声波的震动,传到人的耳朵中,引起人的听觉,再通过这种听觉引起人体的生理反应和情绪的反应,使人的生物规律得到调节,与此同时,人体内的细胞就会发生和谐统一的震动,将人体的良好的运动状态保持下去。例如,音乐在医学方面的应用,音乐可以缓解病人的疼痛,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所以,大学音乐教育应该将精神特征作为音乐的立足点,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可以通过对音乐的欣赏活动来获得满足,在满足精神需求的同时,还可以调节自身的情绪变化,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音乐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进取精神,促进其与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现如今,困扰大学生成才的两个主要因素就是缺乏足够的进取精神和自信心。因为音乐可以使人的精神得到振奋,进而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具有很强的鼓舞作用,所以,可以利用音乐教育来帮助大学生克服两大障碍,帮助大学生改变以往的消极颓废,拥有足够的进取精神和自信心。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们共同存在的缺点: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注定会遇到竞争过程,而在竞争过程中,有时遇到挫折也是在所难免的,没有人是一帆风顺的。所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培养出柔韧的心理,大学生才能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困难,这也是成为人才所需要必备的。而音乐教育可以调节和控制学生的情绪情感,并且还可以打开心灵,有效地实现良好的人际交往,进而促进了情感和友谊的发展。

3.音乐可以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促进人际和谐。因为音乐具有提高人的道德修养,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情感的作用,所以音乐教育具有强大的教化作用。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非常推崇音乐的教育作用:“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异,化民也著。”音乐可以使人们在不知不觉间获得精神力量,提高了人们的道德水平。音乐可以推动人际关系趋向和谐。音乐能够促进沟通交流,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协作关系和整体意识。例如,合奏和歌咏活动都是通过一个集体的面貌而出现的,这就需要大家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列夫托尔斯泰曾经就认为艺术是人们之间实现交流的一种方式,艺术可以将孤立的个体同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让人们之间能够和谐相处。

三、如何加强和完善音乐教育,以调节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素质,我认为大学音乐教育,应该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通过:(1)将音乐作为优化校园文化的载体。由于校园文化主要由物质和精神两种文化组成,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指校园中主导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校风、学风、作风等。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高校音乐教育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阵地,丰富大学生日常文化生活,引导他们向健康、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2)丰富音乐课堂的内容,创新音乐教育模式。大学音乐教师可以引进优秀的流行音乐,而流行音乐也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趣味反映了出来,同时也使大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3)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音乐教育的基本目标应定位为以音乐审美和文化内涵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追求人的自由和谐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从这几个方面来加强和完善大学音乐教育,可以充分地发挥出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小露.音乐疗法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

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作用篇8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心理学问题及对策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普遍缺乏有意识地向系统化、理论化、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而是较侧重于经验的总结,教育内容往往脱离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往往容易忽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实践在于借助心理学的成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作者缺乏专业教育心理学知识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心理学之间有着本质的、必然的和内在的联系,如果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缺乏专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自身素质低、业务能力差,基至于由一些从来没有接受过心理学知识系统训练的其他专业的人员来替代,这些都必然会导致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效率不高。

2.技术与信息缺乏

目前,我国尚未普及在发达国家已普遍使用的心理学技术与工具,具体表现:在心理咨询方面缺少所必要的技术设备;在测量方面,缺乏测量工具和手段以及科学化量表。在信息方面,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国外学校心理教育方面的新资迅、新信息较难获取,且国内同行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和相互联系,从而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教育的研究和经验交流。

3.思想政治工作与教育心理学缺乏理论充分整合

人的心理和思想的相通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但如何将两者进行整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形成理论体系及实践运用,仍有一些难点问题。比较常见的现象是把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移植到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缺乏对二者内在联系的阐述以及方法、技术的调整,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还没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

4.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实效性不显著

党和政府历来都很重视高校德育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和高校德育的实际状况,多次下发专门文件,特别强调要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理论界发表、出版了无数的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论文和著作,提出了无数的方案、经验和建议,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进行了探讨。可以看出,社会各界与教育部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总的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处于一种尴尬局面,工作效率低下的状况没得到根本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用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大量实践难题却依然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地位在当前高校工作中没有得到真正落实,“智实、德虚、空洞”仍是很多高校工作的真实写照。

二、对策

为了加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更好的应用教育心理学知识,高校领导与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充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并致力于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建设与发展。

1.加快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建设

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课程化在实践上能保证一定的实施效果,课程化比较适宜解决知识范围内的问题,课程化适宜解决学生普遍共同的问题。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通过讲座、活动课程的形式进入课堂,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同时,针对我国学生多、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教师少的特点,许多普遍存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讲座、活动课程来解决。

2.高校应充当运粮官的角色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单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如果忽视这方面的工作,其建设和发展肯定不能落到实处。因此,高校领导应充分关注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同时,致力于加大在财政和物质上的扶持,增加必要的技术设备,解决师生的后顾之忧。

3.明确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目标

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目标的定位,是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本身的逻辑性所决定的。从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自身的逻辑规定性来看,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的本质意义就在于不断地塑造和完善受大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及高尚人格。以培养社会化人格来定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才不会被受工作者视为一种“异己”的力量,而会视为一种解放的力量、一种创造的力量。如果从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本质意义出发来理解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那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就会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性、愿望的尊重结合起来,调动他们作为道德参与者的积极性;就会激发他们完善自我、改造社会的热情;就会唤起他们自我教育的欲求;就会鼓励他们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解者、接受者,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4.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每个时代都需要一种能为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并以此作为人们行为的导向,去协调他们的行为,推动社会稳定发展。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构建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主导价值体系,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核心,不至于在多元价值选择中产生迷失。因此,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来构建体现时代精神的主导价值体系。

5.注意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

道德教育试图仅以讲解、说服、灌输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灌输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无效的。因为,大学生的道德活动,总是碰到“应该如何做”或“选择什么样的行为”两种心理问题。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不同于以求真为目的的认知发展,也不同于以获得情感愉悦为目的的审美的发展,而表现为在特定的道德情况下做出“应该如何做”的选择能力。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必须采取多元化教育方式,去促进大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如采取观察法、实验法、谈话法、问卷法以及测验法等多种教育工具的综合应用。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更好地应用教育心理学,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命令和制裁,通过注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讲究思想教育的艺术,可以使大学生不知不觉地而又自觉自愿地去感受、去体会。

参考文献:

[1]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马运军,刘春田.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条件.党政干部论坛,2004,(1).

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作用篇9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心理;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6-004-002

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主要建设力量,其心理的健康不仅关系着自身的成长,更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未来。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屡见不鲜,如复旦研究生“投毒”案件,以及一些大学生因各种挫折跳楼、卧轨事件,这些都表明当代大学生的一些心理的非健康因素。因此,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高校的重要问题。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诸多途径中,推行高校艺术教育,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显示出了独特的魅力。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据教育部门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校大学生中有20.33%至25.63%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来自国内各高等院校的资料显示,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导致的身心疾病已经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乃至产生轻生的主要原因。笔者从事多年的心理咨询发现,目前大学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情绪困扰,抑郁,焦虑,调查发现,大学生经常处于负面情绪中。二人际困扰,大学生开始的集体生活,宿舍人际的处理,调查发现,60%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出现问题,一些恶性事件,也是发生在宿舍中。另外,恋爱也对大学生产生极大困扰,特别是失恋。当代大学中,学生失恋的现象相当普通,部分学生把失恋看成是极端严重的生活事件,由于失恋,使得他们学习生活等受到不同程度地影响,从而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三人格缺陷,一些学生在发展自我完善人格的过程中无法正确对自我定位,忽视了自我的优势,形成自卑、过分依赖的特质;或者放大了自我的优势,防御他人,形成自负多疑敏的特质,这些都将自己置入苦闷、绝望之中。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形形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业的顺利完成。

2高校艺术教育的独特优化作用

艺术教育,融合在美育中,也称审美教育,或情感教育,它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以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研究表明,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运用科学的心理教育方法,加强心理引导,能调动学生参与各类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并能有效地调节学生的情趣,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境状态。艺术教育对学生健康心理的优化作用主要是下面几点:

2.1高校艺术教育能优化发展大学生的情感

艺术教育的优化作用体现二个方面:一情绪的疏导宣泄。健康的心理遇到挫折时,能够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控制,从而能够使自己不愉快的情感通过正常的渠道宣泄出去。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所造成的心理压力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如恐惧、焦虑、不安、忧郁、冷漠等。如果心理压力长期存在,将有可能导致大学生心理适应困难,甚至产生心理疾病。艺术正是调控情绪、缓解心理压力的极佳手段。美国音乐疗法专家的研究表明,音乐的旋律、节奏和音色可以引绪波动,从而对心理状态产生影响。音乐的曲调、节奏、旋律不同,对人体可产生兴奋、镇静和降压等不同作用。笔者在课堂做初步统计,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在心情不好时,自我疗伤的主要方法是听音乐,不少同学反应“音乐之后,心情平静下来”等。艺术教育除了对压抑的情绪疏导,对极端情绪的宣泄也有重要作用。仍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大学生情感起伏变化更加强烈,经常会出现心理上的冲动,一些青年人就是因为感情的一时冲动而酿成千古之恨。艺术教育可以避免许多悲剧的发生,因为它给每一个人提供了一个“知己”,一个属于自己的“艺术王国”,他(她)们可以尽情地在这里倾吐、发泄,如观看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传统戏中的《窦娥冤》等悲剧时,许多观众都被剧情所感染,并流下眼泪,但看完戏之后,人却有一身轻松的感觉,这是说欣赏悲剧起到了感情宣泄的作用,让人将平日在生活中积累的各种不快发泄出去,实际上起到了心理调节的作用,慢慢地调节自己的情感。国外的音乐理疗法、绘画疗法和音乐剧治疗已通过无数成功的事例证明:艺术教育对消除平日紧张、焦虑、忧郁、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具有积极作用,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有效调节剂。

艺术教育的优化作用体现二个方面:二是情绪的激励,情能动人,更能激励人。大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会为其中的人物、行动、情境、事件、寓意所吸引,从而以此为乐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调动起人们行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唤起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美好的情感,能使人有积极的生活心态,情绪协调稳定。艺术教育能够培养人的善良、爱和亲情等情感,这种教育的效果是其他教育类别所难企及的。

2.2高校艺术教育能优化完善大学生的人格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从生理到心理、由幼稚走向成熟、个性发展与完善的重要阶段。艺术教育能够优化大学生的道德和人格。艺术教育对于美化心灵、陶冶性情、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比如引导大学生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学生自身潜在的人格力量、信心和意志往往会被作品中所表现的伟大精神唤醒,并主动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尽可能地向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丰富、深邃的情感世界和崇高的思想境界靠拢,从而学生的精神境界也会变得高尚起来。艺术的美能使大学生的情绪得到和谐的调节和控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净化他们的心灵世界,养成他们高尚的品质。同时,艺术教育优化大学生人格的同时,还能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艺术氛围和情境中蕴含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等内涵,均可使学生在提高审美水平的同时,获得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的升华。如充满爱国主义的音乐、舞蹈等艺术作品可以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激起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实现水到渠成的寓教于乐。艺术教育是人的精神文明的教育,是修养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这种独特功能是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

2.3艺术教育活动优化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人际关系是影响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过往的家庭生活中,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集体主义观念淡薄,而在大学生的集体生活中,个人必须适应于集体。

美好的艺术作品超越时间和空间,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可以使人精神饱满、胸怀宽容、性格开朗,能使人在人际交往中充满自信,与人和谐相处。各类艺术活动和艺术交流的魅力在于使大学生冲破隔离和孤独,相聚在一起,建立起平等、亲密、和谐的关系。各类艺术协会、社团组织、艺术活动,可以建立起良师益友、至情伙伴的关系,可以让人们平等而真诚地为一个目标而奋进。这些集体性活动能给学生创造一种人际交流的机会,为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交往的学生提供交往可能,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多年学生工作实践中,笔者也发现: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教育活动的同学性格更加自信、开朗,更善于与人交流,几乎未发现有心理问题或疾病。因此,艺术教育活动有利于培养团结协作、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优化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艺术教育在优化学生健康心理方面有独特优势,它不同于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不是带有隐秘气息的一对一心理辅导,艺术教育潜移默化,形式多样,参与性强,在大学生非常具有人气。艺术教育具有非语言的沟通特征,可以突破不同来访者年龄、语言、认知范围与艺术技能的限制,能广泛地应用于众多对象。艺术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有安全感,容易接受,阻抗较小,防御心理较少,借助艺术把被压抑或被隐藏起来的内容释放出来,达到净化人的心灵、启迪智慧,健全人格之效。

3艺术教育优化大学生心理的实现途径

3.1学校层面

扩大艺术教育和艺术资源的覆盖面。使艺术类课程和活动不能只针对部分大学生,而要在全校范围内增加学生接受艺术熏陶、参与艺术创作活动的机会。可以通过开设艺术类的全校公选课,举办艺术知识讲座,开辟艺术知识普及橱窗,邀请专业艺术团体等途径,进行覆盖面广、受益学生多、层次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和新颖的普及教育。同时充分利用发挥校园各种媒体,特别是现代化多媒体的功用,传播优秀的艺术作品,使学生在情真意切的环境感受艺术环境。

3.2艺术教育纳入学校心理咨询

高校心理辅导中心尝试将绘画、音乐、戏剧、写作、舞蹈等艺术表达形式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常见的活动如下:心理情景剧、心理主题的艺术创作活动、身心整合的艺术活动等,这些参与性很强的活动,能够吸引大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创作热情,反映非常好。学生在艺术活动过程中,通过集体的讨论、表演、创作等形式,表达内心世界,解决共性心理困惑,获得心灵成长;同时学生之间的真诚表达和沟通,成员之间建立社会情感和感情联结,又有助于提升团队凝聚力。

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现状堪忧,亟待提高,寻找各种有效手段来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是高校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艺术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高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人格完善和身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新,李菡,卢萌萌.论音乐作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德育研究,2011(8).

2何瑾,刘海骅.艺术干预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北京教育高教,2010(7).

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作用篇10

1.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1是大学生成长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逐渐步入大众化,社会的发展与竞争也愈加激烈,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素,因此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对其未来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大学生常常会面临人际关系、学习成绩、生活环境以及就业选择等多方面的问题,由于在校期间他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尚不完全,所以更加需要辅导员的帮助,学生的需求正是加强辅导员在心理教育中所发挥作用的关键力量。面对这一现状,我国的高校心理教育工作发展的尚不完全,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诉求,设施简陋、经费短缺等因素一直都是高校心理教育的瓶颈。另外,师资不足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因此高校应该认识到辅导员在心理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利用辅导员工作与学生日常接触的优势,拓展其工作职能,可以有效缓解心理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对于高校心理教育发展也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2是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目前教育已经从以知识为中心转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教育的目标也由重视知识与技能发展为重视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全面推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综合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更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重视心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内心思想的教育,重在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心理障碍而引多起违法事件,所以高校心理教育应该更加受到重视。面对这样的现状,通过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缓解直至消除他们内心的不健康因素是重要的手段,形式也非常紧迫。高校的辅导员承担着管理和服务育人的重任,由于他们与学生日常相处的时间较多,所以应该有效利用这一特点,积极开展心理教育工作,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2.如何发挥辅导员在心理教育中的作用

2.1加强对心理教育的重视

辅导员应该了解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内涵,准确掌握高校教育的发展方向与需求,从思想上认识到辅导员在心理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树立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相互结合的理念。高校心理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来说心理教育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也是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关键,辅导员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明确自身在心理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另外,高校的教师都应该具备一定的心理教育能力,实施辅导员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第一线,这既是满足自身教学的需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有重要推进作用,缺乏心理教育能力的教师在当前教育环境中已经不能算是一位合格的教师,这一点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

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中已经明确指出。由此可见,辅导员在高校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应该加强对辅导员心理教育的培养工作。

2.2加强辅导员理论知识的培训

心理学是所有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的心理学科素质,掌握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以及社会心理学在内的心理学相关学科知识对于他们日常工作的开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辅导员的发展目标。为了是辅导员在心理教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心理健康的传播者应该使他们心理教育的知识与理论更加专业化、系统化,因此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是重要的策略。通常情况下,每年高校的师资培训中心都会对新教师进行上岗之前的培训,以保证他们可以适应岗位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教育负责的表现,而心里教育能力作为高校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所以将心里教育培训加入到培训内容之中是必然的选择。另外,辅导员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与心理系学生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因此在短期的培训之后就可以参加工作,例如:听讲座,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这些简单的培训方式使自己具备一定的心理教育能力,并且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3投入实践提高心理教育能力

心理学与学生工作息息相关,学生工作实践中处处体现着心理学,理论必须与实践结合才能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因此在实践中培养其心理教育能力是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方式。首先,心理教育在开展之前必须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有一个准确的了解,这样才能保证心理教育有所针对,发挥最大的作用,所以在开展心理教育之前辅导员应该对学生的心理动态做一个调查,并且为了保证心理教育的作用每隔一段时间都应该进行一次调查,了解学生心理素质与动态,根据他们的心理需求设计自身的教育方案。此外,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可以为心理教育提供真实的材料依据。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鼓励他们多参加学生组织和活动,通过与同学们的交流可以扩大交际范围和提升交际能力,与更多的人接触对于心理教育也有一定的意义,通过参加学生组织可以使他们将自身的素质能力进行应用,在应用中得到提升。注重以实践的方式提升心理教育能力既提升了辅导员的管理水平,也促进了学生的心理教育。

2.4增强心理问题的区分能力

一般在进行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时容易将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混淆,因此辅导员在进行心理教育时必须重视这个问题,认真区分两者。面对学生身上体现的心理问题,应该进行有级别的划分,将具体问题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患,面对严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患严重的心理问题应该及时向学校反映,并且进行相关专业的心理咨询,与学生父母取得联系,将学校与家庭两方面的教育相结合,缓解学生的心理障碍,制定科学合理的心理教育方案。在学生心理问题的区分方面可以有效利用班级心理委员会开展,班级心理委员对于心理异常的学生应该及时向辅导员反映,另外,应该注意多特殊群体的关注,例如:贫困学、单亲学生、违纪学生等,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育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