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技能培训教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0:36

电工技能培训教程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能力平台实训模块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富阳市职业高级中学是部级示范学校,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研究、教学基本建设、人才培养目标等有近五年的实践与探索,深刻体会到中等职业教育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工作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门技术人才,必须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实际训练为突破口,建立实训基地,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电子工艺实训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

劳动者的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能力的一个主要因素。我们需要培养一大批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施工、制造等技术应用工作的专门人才。为此,我们将电子工艺实训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这两个方面。

1.电子工艺实训的职业素质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遵纪守纪、操作规范的职业作风。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求实创新的职业意识。

为落实职业素质培养目标,实训中心结合每个实训模块制定和完善学生的行为规范,并结合技能培训题目,专门设计培养团结合作、求实创新意识的内容,将素质养成教育与技能培训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2.电子工艺实训的技术基础能力培养目标

电子信息技术是一个涵盖多个技术领域、门类齐全、专业众多的产业。因此电子工艺实训的技术基础能力目标确定为:

(1)电子基本能力平台――从事电子操作技工必备的基本能力。

(2)电子专业能力平台――从事电子产品开发、制造,维护技术人员必须的基本能力。

(3)电子职业能力平台――从事高新技术进行实际应用和对高新技术设备进行操作的能力。

二、实训教学环境对实训课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保证良好的实训教学环境和实际操作的效果,电工电子实训基地的建设均按照电子工厂的环境、氛围设计实施的。

1.实训场地

目前实训基地一期建有三个实训车间,每个车间建有两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设有20个工位(每个工位配备一套工具和一只万用表,可供一个学生使用),总共120个工位,可同时接纳三个班120人的学生进行电工、电子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培训。实训基地二期建设已启动,主要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提高技术水平和技术含量)和职业能力的培训。

2.实训车间工位的布局

由于电子工艺实训离不开手工焊接、装配、调试、总装等工艺流程,故将实训车间分成两个区域:装配区和调试区,装配区有40个工位,调试区有6个工位,这两个区域完成的功能、培训目标不同。装配区用于完成手工焊接练习、电子产品装配等过程,调试区用于完成电子产品的测试、调试等过程。

3.实训车间的环境布局

营造一种真实的生产环境和氛围对于实训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实训车间的墙面上悬挂实训基地的各项管理制度、规章制度等,并布置与电工、电子工艺实训相关的实物(各种电子元器件)展板。

三、实训教学管理

实训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实训的效果。

1.实训基地的组织管理。实训基地的管理模拟工厂的管理模式,设立拉长(Line)、总拉长负责制,即每条生产线配备一名拉长(指导教师),指导20名学生的实训工作,各拉长服从总拉长的统一管理。拉长和总拉长都设立了相应的岗位负责制度。

2.实训教学课程及内容。电子工艺实训属于电类各专业最基础的技术层面,也是学生动手操作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同时也为专业能力训练提供坚实的基础。为此已开设的实训教学课程有初级、中级电子工艺实训、实用电工实训、电气工程实训、计算机拆装实训等。将要开设的课程有:集成电路应用实训、彩电维修实训、表面贴装实训、印制电路板制作实训等。其中初级电子工艺实训内容包括三个模块:手工焊接技术、常用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简单电子产品――数字万用表的组装;中级电子工艺实训内容包括六个模块:手工焊接技术、常用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较复杂电子产品――调频调幅收音机的装配与调试、电路工作点的检测、计算机辅助设计――用pRoteL软件绘制电路原理图和印制电路板图、收音机故障分析排除能力等。在实训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3.学生实训管理。为强化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学生首先要接受实训前的教育,内容有实训的目的、意义、要求及安全用电教育等,学生考勤要打卡,上下班各一次,学生进入实训车间必须穿工作服,佩带胸卡才能上岗,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其次,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实训内容的实施、操作要点,设立一些实训内容专门训练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4.学生实训考核评定。学生实训成绩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评定结果,采用模块考核与评分结合的方法,例如,电子工艺实训成绩100分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和实际操作技能两部分,职业道德素质考核占30分,操作技能考核占70分。在教学内容的实施操作中,始终把职业素质的培养放在首位,并贯穿在实训的全过程中,培养出工科电类、非电类具有一定实际操作技能的应用性人才。

四、在实训教学中完善实训教学文件

通过几年的实践摸索,积累和总结了不少的教学经验,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逐步完善了实训教学文件。

五、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实训基地的建设

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师型。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还应有实践经验,特别是动手操作的能力。为此,实训中心把教师分批送到电子工厂参加为期三个月到半年电子工艺生产实习,熟悉工厂生产程序及全面质量控制,掌握电子工艺的基本操作技能;从电子工厂引进技术人员加强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

六、取得技能资格认定,加强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

电子工艺实训面向电子信息类各专业学生。随着电子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生产设备的不断更新,岗位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对从事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高。因此,经过正规培训并获取相关的技能等级证书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们正在积极配合信息产业部进行相关的技能等级鉴定方面的工作,学生在毕业时除获取相应的毕业证书,经过培训考核后,还可获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或上岗证书,这也为学生就业奠定了良好的职业技术基础。学生们普遍反映,经过短短两周的实训,学到了课本以外的许多东西,有岗前培训之意,这适应2l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静.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

[2]陈桂珍等.加强实验室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实验技术与管理.

电工技能培训教程篇2

(一)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在进行电工技术实训教学时依旧采用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老师作为主导,进行知识的灌输,授课形式多采用“示范—模仿”的方式,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已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严重的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教学设备明显落伍

目前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缺乏实训资金的窘况,这也导致在进行电工技术实训时所需元器件不足,严重制约了培训的质量和实训的效果,甚至有的学校还在用上世纪的设备在进行实训,这就很难让学生了解到最新的专业发展情况和国家的最先进的技术,这样的电工技术实训已经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实训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高校的扩招造成了学生数量的猛增,教师资源的短缺,于是在电工技术实训时,本来应该是一个实训教师负责十到三十个实训学生教学,结果却是一个实训老师要负责四五十个学生的实训,这样的效果可想而知。大多数的教师缺乏对现代电工先进技术的了解,在实训时仍旧采用旧的一套流程和知识,无法达到实训的真正效果。

二、电工技术实训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改进电工技术实训教学内容的思考

传统的电工技术实训教学内容就是利用理论教学加上操作来培养学生必要的基本技能,教学内容缺乏创新,对实际的职业需求联系不紧密,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很难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效果。在近几年的电工技术实训教学中,通过探索性的实践教学,以及国内各高校教师的全新概念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教学经验,这门课程逐步形成了专业知识侧重于社会需求的一套新的教学模式,并在一些高职院校得到了应用和推广,在教学内容中,重点培训技术应用程序和以创新为主的电工技术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电工技术的基本技能能力培养、专业技能能力锻炼以及综合技能能力融合三部分,注重学生实际操作的技能以及专业技能的实际应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把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转化为实际的教学内容。

(二)融入新的教学方法的思考

高职院校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路集中在培训模式上,就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也就是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通过多方位的思考和讨论,在教学内容上合理改进项目设计内容,之后通过实践进行验证,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观念,利用项目教学法,把过去所进行的封闭教学改为开放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中心,而是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以互动的形式共同探讨每一项学习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使学生的实践动手得到提高的同时,大脑思维得到拓展,观察想象力得到提升,项目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技能和个性上得到全面发展。

(三)分层次设计电工技术实训教学过程的思考

高职学校的工科专业都有所不同,电工技术实训课程的学习也就有先有后,应根据学生学习进程的实际情况以及实训课时的多少,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培训队伍。对于基础知识接近于零的,着重电工技术基本技能的训练;对有一定基本技能和相关知识,可以加强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对于基础较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加强课外设计和创新设计综合实训内容。通过对学生按照不同的培训队伍进行的分层培训,使学生在学习时做到了个性化发展,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在实训过程中也得到锻炼。

(四)延伸实训基地的使用功能的思考

为了进一步优化电工技术实训教学,可以开放电工技术培训基地,尝试打开管理模式,为学生进行专业实训进行开放。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训练基地进行训练,锻炼基本技能,这样既可以改善训练基地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还可以保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通过开展对外服务,培训基地向专业学生开放,促进新技术的推广,为社会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社会性质的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理论学习,最终目标是把电工技术培训基地建成集教学、电工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等功能齐全的教育和培训中心。

三、电工技术实训教学采取的保障措施

(一)应用先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在电工技术实训过程中,实训教师要引进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结合传统教学里的优点,着重对实训项目的完成质量进行管理。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实训教师的责任,同时利用先进的教学设施,如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等工具开展教学,优化教学资源,建立通过电气技术培训考核标准与电气技术培训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全面、开放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电工技术实训教学的质量。

(二)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执教能力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只有自身能力提高了,才能做到“教书育人”。在电工技术实训教学中,教师应该在结合课本与实训项目教学的基础上,多钻研一些新的技术,并在实训教学时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跟上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推进教学改革,督促教师去了解和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并将这些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只有教师努力钻研业务技能,进行良好的教学情境设计,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在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上得到训练和提高。

(三)加强企业和市场调研,紧跟电工技术发展步伐

学生到高职院校学习技能,直接目标就是在毕业后能找到一个理想的就业场所。在电工技术实训教学中,学校或教师应结合电工技术专业特点,找到一些需要这方面人才的企业或市场,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训场所,既可以让学生在实训中得到提高,也可以了解最新的电工技术发展情况,还可以让企业了解学生能力,优先得到企业的青睐。

四、结语

电工技能培训教程篇3

论文关键词:农电员工;标准化建设;实训设备;教务管理

江苏省电力公司“十二五”培训规划明确要求着力构建“开放式、全覆盖、高层次、精品化”的“大培训”格局,要全面覆盖农村供电各类设备,运用插件式、模块式、组合式等多种技术,建立起全能的农电训练场所。目前,江苏省公司农电人员总数为45000余人,其中中级工32500余人,急需高级工培训,要增加训练工位提升培训接纳能力,满足庞大的农电员工队伍技能训练需求。

供电企业是技术密集型企业,随着电网规模快速发展、装备水平不断提升、运行方式日趋复杂,特别是当前面临着重大的转变期,从传统型管理向特高压、智能电网延伸,因而人才培养工作显得尤为迫切,人才队伍建设在公司发展、电网稳定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由于农电工作日益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专业化,决定了对农电员工的操作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农电员工不断进行有效的技能培训显得十分重要。如何整合培训资源,运用先进的培训理论方法指导实践,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成为农电培训工作的核心目标。笔者结合江苏省电力公司职训基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实践性的思考。www.lw881.com

一、实施培训全方位标准化建设,健全企业培训规范新标准

为贯彻“人才强企”战略,根据“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工作要求,培训标准既是员工对照、自身查找差距、确定努力目标和方向的标准参照,又是公司系统开展岗位培训、培养员工实践能力的培训标准。在培训教学上尊重成人教学规律,坚持技能教学为主、操作实训为重的原则,激发员工的兴趣和创造性。

1.运用国家电网公司《培训规范》标准指导培训工作

近年,我们运用国家电网公司《培训规范》培训标准、课程体系及其教材等培训资源建设,突出了技能训练,增强了培训项目设置的灵活性,实现了“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的个性化培训,有效开展针对性强的培训,同时也为员工查找自身能力差距、加强自我学习提供了目标和依据,并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对岗位职业能力所需要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梳理,提炼了员工从事相应岗位职业工作所需的所有知识和技能,并进行了分级描述,可作为员工岗位职业能力分级评价的参照标准,为客观评价员工职业能力、明确努力目标、充分发挥潜能提供了标准和依据。同时《培训规范》也囊括了近几年来电力行业最新的政策、标准、规程、规定及新设备、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将有效满足目前电网企业生产一线对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素质的最新要求,进一步提升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质量。江苏省电力公司职业技能训练基地主要是面向全省农电工开展培训,在配电和营销两个专业上应用培训规范,收效明显。

2.完善培训工作标准化体系

以iso10015国际培训标准为指导,结合单位实际,建设以《培训管理手册》为总纲的培训管理标准体系,使培训管理流程进一步规范化和标准化。2011年省公司将审查和《培训管理手册》三级文件,并在省公司培训工作中进行试点,2012年省、市、县三级的培训管理工作全面达到《培训管理手册》的标准化要求,并开展贯标工作。加强培训项目赖以运转的各类软资源建设。“十二五”期间将按照内部开发与外部购买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岗位工作标准,开发出体系化、高质量的课程资源、教材资源、多媒体课件资源、测试题库、案例库等,以满足农电员工自学、培训项目实施需求。

3.加强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建设

“十二五”期间,我们要按照职业能力考核与工作业绩评定相结合、培训机构考核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全方位开展能力评价工作,引导各级领导、全体员工共同关注能力提升。

(1)建立规范的基于能力标准的项目评价模式。在培训项目实施前,培训机构要向学员公布培训科目设置和对应的能力要求,开展训前能力评估。在培训项目结束后,要对学员进行严格的考试、考核,检验培训项目效果,对学员的能力提升效果进行评价。

(2)建立基于工作业绩的企业评价模式。员工在培训中获得的能力只有在工作中真正加以运用才能体现出价值。因此,由企业开展基于工作业绩的日常能力评价工作是员工队伍能力评价的主要形式。“十二五”期间要倡导“让事实说话,用业绩证明”的能力评价理念,积极试行业绩举证制度,引导员工充分发挥能力优势,主动参与工作实践。

二、遵循实训设备建设基本原则,不断提升实训功能先进性

培训资源体系主要由设施设备、师资队伍、培训课程组成,企业要根据发展和员工培训的需要统筹规划培训资源体系的建设。

1.实训设备要体现“实用实际、适当超前”的原则

职业技能实训设施建设是提高学员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要建设一个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实训基地,其实训设施的建设必须紧贴专业培训需求,以提高学员技能素质为主旨,所开发的实训项目必须对应于企业生产技术、营销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实际工作技能,并且形成真实的职业环境。实训项目确立后,要根据培训工作的特点,将实训需求与实训装置的研发有机结合,制订出实训设备的技术标准和实训室的管理标准,从而形成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的实训场所。在实训装置的研发上,要体现“实用实际、适当超前”的基本原则,注重将工作实际中相关的技术要求进行综合集成,同时加入实训设备应有的考核鉴定元素,力争在一套实训装置上满足相关专业所需的技能培训,从而确保硬件建设具有专业领域的先进性。已经建起了万余平米的室外配电实训场和21个专业技能实训室。在充分调研员工培训需求的基础上,不仅能够真实地模拟现场工作状态和工作环境,而且经济安全,可避免因学员误操作等原因而产生的设备和人身伤害。

2.实训设备要体现“互补通用、综合贯通”的原则

职业技能实训基地的建设坚持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强调学员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夯实基本技能,强化对学员使用设备和设备故障分析排除能力的培养,并据此确立实训内容并开发实训项目,形成从基本操作、基本工艺、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故障分析排除、综合技能训练的配套实训教学条件,并将分析得到的整合工作任务归纳转换成学习性的工作任务,并设计成系统化的实训项目和实训内容,从而可以设立从业务受理、现场勘察、装表接电、抄表核算等工作环节一直到用电稽查、故障报修和95598服务等一系列过程化的学习实训项目和内容。

3.实训设备要体现“仿真逼真、模拟操作”的原则

实训基地的建设要尽最大可能模拟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状况。在具体的实训项目建设过程中,只要建设条件具备就要采用和现场一致的设备作为实训装置。对于现场设备型号参杂不齐的要注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装置,并在实训过程中进行原理解剖,举一反三。对于现场装置构成复杂或者现场工作过程中的综合性问题,则要采取模拟仿真的设备进行综合集成、真实再现。比如在电力负荷控制系统实训中,负控系统的构成复杂,它除了负控终端和负荷监控系统外,还要由客户端控制装置(断路器)、各种电量采集装置和通信桥路等共同构成,从而使受训人员能够得到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提升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和技能水平。

三、注重培训流程及控制管理,确保培训质量与效果

1.加强培训流程及控制管理,强化、提高培训效果

培训过程管理总体上应严格按照iso10015要求,做好确定培训需求、设计和策划培训、提供培训、评价培训结果四个阶段工作,并对这四个阶段工作进行监视,不断持续改进各阶段工作,以提高培训质量。对具体培训过程管理工作,还需要从几方面进一步加强。一是培训需求到位,课程设计合理。由于电力企业单位规模大,员工地域分布广、员工多、培训需求也多种多样,因此在培训需求征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网络优势,调查员工培训需求,让员工主动反映培训需求,并把企业培训课程资源挂在网上。二是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相结合。遵循成人学习特点,培训前要求学员带着问题来学习,教师将学员带来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使培训更好地结合实际,能解决现场工作存在的问题,提高培训实用性。三是培训体现科学规范和可操作性。虽然员工技能培训强调以技能训练为主,但是培训师还是要根据不同培训内容、培训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形式和方法。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很高的技能水平,甚至通过角色扮演和拓展训练等方式教学。本职训基地教学上推行“理论-实训”一体化、实际案例剖析、师生互动释疑法,因而深受学员欢迎。四是培训督导在线可控。培训督导要坚持每天对正常教学秩序进行巡视督导,培训管理人员要经常随机到教室听课,到培训现场了解培训情况,参与重要课程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的研讨,组织试讲、听课、反馈等工作,实现培训过程管理常态化,使培训工作在控、有序进行。五是考核方式实用化。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采用不同的考试、考核形式。对技能人员培训考核主要是考核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实际操作技能、工作行为规范和总结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是操作技能的正确、规范和熟练程度。六是培训效果评估流程化。通过常规访谈、座谈会、问卷调查等评估形式了解学员对所学课程的反映、满意度及学员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学员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应的能力、业绩情况外,重点进行培训前后知识、技能、行为规范等对比测试,通过这种更为直接、具有可操作性的培训效果评估了解学员对培训项目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2.创新“三环九员”教务管理新方法

职训基地在开班、中间实训、考核考试三个不同的环节按照培训要求,提出“三环九员”教务管理思路方法。

(1)在开班过程环节上,高度重视开班仪式,要当好宣传员、辅导员和服务员。

1)宣传员就是要在第一时间内把职训基地的各项规章制度向每一位学员宣传教育到位,使他们自觉遵守纪律;否则,再健全的规章制度束之高阁就形同虚设,同时,宣传省公司培训的目的、要求和深远意义。因为,首先和学员接触的就是教务人员与教师,从营销学的角度就是起到“首问负责制”的作用。

2)辅导员要按培训理论要求,把培训的目的、程序、内容和考核的方式方法辅导到位,有利于学员学有成效。学员缺什么就教什么,不断完善备课教案。教务员组织对教师备课教案的检查。由于教材是本职训基地自行编写,培训部定期组织会审,适时修订完善。

3)服务员就是要全方位、全过程做好服务工作,比如做好学员的迎接、送行和日常需求以及病号的应急保障工作。培训部要求每位教务员及教师都要树立“当好学员的服务员”理念,还建立了学员病号急救保障预案;文体活动中心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体育项目可满足不同爱好的员工的需求。

(2)在中间实训环节上关注整个教学过程,要当好质检员、安全员和调研员。

1)质检员就是严把教学质量关,检查备课教案,坚持课堂巡视制度。教学质量是培训效果的关键环节,学员培训的成效主要是对教学质量常抓不懈,教学思路要有所创新。从培训现场管理角度,在实践中提出“二巡三访”制。“二巡”制:一是巡视教学教案;二是巡视现场听课。“三访”制:一是访问学员,请他们打分;二是访问送配单位,倾听他们的意见;三是回访基层单位,了解学员是否在实际工作中有所提高,并按照pdca循环模式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

2)安全员。因为实训有户外高空作业、有户内带电作业以及防火安全问题,安全是永恒的主题。每位教师同时肩负着安全员的责任,在配电、计量、电气实验、低压排故等凡涉及安全的实训中培训师每年都应有两次安规考试;实训时,学员严格按安全规程执行,并配置必要的安全工器具,以确保实训安全;户外高空作业应有防高空坠落保险装置。

3)调研员就是要倾听来自生产一线的学员对培训进行评估。再好的教育若脱离了实际,那都是纸上谈兵,毫无价值。要求每位教师当好调研员,将收集的问题由配电、营销两个教研组集中答疑,对其中较为深奥的课题还要请教专家,这样大大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与知识能力。着手计划每年编辑一本年度实战案例释疑集,每年评出学员十大实战价值课题提出奖。

3.在考试考核环节上,要当好公证员、纪检员和评审员

(1)公证员就是要公开、公正、公平、教学透明,让学员心服口服。由于省电力公司重视培训,学员通过培训、鉴定拿到高级工证书将为其自身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求在劳动纪律考试、教学过程,特别是考试环节必须坚持“三公”原则,要当好公证员,一切事情要在阳光下进行。比如:在劳动纪律考核上,每天早上点名,下午结束时当场签字,并张榜公示结果;教学的要求与考核程序在墙上公开;实训项目考试抽签决定;实训考试必须有两名教师签字,并要求上报成绩“不过夜”;培训部汇总成绩上报“不隔天”,职训基地反馈成绩“不隔周”,互相监督,层层把关。

(2)纪检员就是严肃考场纪律,执法如山,同时要严于律己,廉洁从教,规范职业道德,从根本上杜绝学员的投诉事件发生。首先,从行为规范上约束每位教师,言教不如身教,职训基地每年年初都要与每位兼职教师签订廉洁从教承诺书,以纪检员的标准严格要求,每年都要举办“反腐倡廉”法纪法规教育讲座。

电工技能培训教程篇4

论文关键词:农电员工;标准化建设;实训设备;教务管理

江苏省电力公司“十二五”培训规划明确要求着力构建“开放式、全覆盖、高层次、精品化”的“大培训”格局,要全面覆盖农村供电各类设备,运用插件式、模块式、组合式等多种技术,建立起全能的农电训练场所。目前,江苏省公司农电人员总数为45000余人,其中中级工32500余人,急需高级工培训,要增加训练工位提升培训接纳能力,满足庞大的农电员工队伍技能训练需求。

供电企业是技术密集型企业,随着电网规模快速发展、装备水平不断提升、运行方式日趋复杂,特别是当前面临着重大的转变期,从传统型管理向特高压、智能电网延伸,因而人才培养工作显得尤为迫切,人才队伍建设在公司发展、电网稳定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由于农电工作日益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专业化,决定了对农电员工的操作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农电员工不断进行有效的技能培训显得十分重要。如何整合培训资源,运用先进的培训理论方法指导实践,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成为农电培训工作的核心目标。笔者结合江苏省电力公司职训基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实践性的思考。

一、实施培训全方位标准化建设,健全企业培训规范新标准

为贯彻“人才强企”战略,根据“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工作要求,培训标准既是员工对照、自身查找差距、确定努力目标和方向的标准参照,又是公司系统开展岗位培训、培养员工实践能力的培训标准。在培训教学上尊重成人教学规律,坚持技能教学为主、操作实训为重的原则,激发员工的兴趣和创造性。

1.运用国家电网公司《培训规范》标准指导培训工作

近年,我们运用国家电网公司《培训规范》培训标准、课程体系及其教材等培训资源建设,突出了技能训练,增强了培训项目设置的灵活性,实现了“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的个性化培训,有效开展针对性强的培训,同时也为员工查找自身能力差距、加强自我学习提供了目标和依据,并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对岗位职业能力所需要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梳理,提炼了员工从事相应岗位职业工作所需的所有知识和技能,并进行了分级描述,可作为员工岗位职业能力分级评价的参照标准,为客观评价员工职业能力、明确努力目标、充分发挥潜能提供了标准和依据。同时《培训规范》也囊括了近几年来电力行业最新的政策、标准、规程、规定及新设备、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将有效满足目前电网企业生产一线对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素质的最新要求,进一步提升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质量。江苏省电力公司职业技能训练基地主要是面向全省农电工开展培训,在配电和营销两个专业上应用培训规范,收效明显。

2.完善培训工作标准化体系

以iso10015国际培训标准为指导,结合单位实际,建设以《培训管理手册》为总纲的培训管理标准体系,使培训管理流程进一步规范化和标准化。2011年省公司将审查和《培训管理手册》三级文件,并在省公司培训工作中进行试点,2012年省、市、县三级的培训管理工作全面达到《培训管理手册》的标准化要求,并开展贯标工作。加强培训项目赖以运转的各类软资源建设。“十二五”期间将按照内部开发与外部购买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岗位工作标准,开发出体系化、高质量的课程资源、教材资源、多媒体课件资源、测试题库、案例库等,以满足农电员工自学、培训项目实施需求。

3.加强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建设

“十二五”期间,我们要按照职业能力考核与工作业绩评定相结合、培训机构考核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全方位开展能力评价工作,引导各级领导、全体员工共同关注能力提升。

(1)建立规范的基于能力标准的项目评价模式。在培训项目实施前,培训机构要向学员公布培训科目设置和对应的能力要求,开展训前能力评估。在培训项目结束后,要对学员进行严格的考试、考核,检验培训项目效果,对学员的能力提升效果进行评价。

(2)建立基于工作业绩的企业评价模式。员工在培训中获得的能力只有在工作中真正加以运用才能体现出价值。因此,由企业开展基于工作业绩的日常能力评价工作是员工队伍能力评价的主要形式。“十二五”期间要倡导“让事实说话,用业绩证明”的能力评价理念,积极试行业绩举证制度,引导员工充分发挥能力优势,主动参与工作实践。

二、遵循实训设备建设基本原则,不断提升实训功能先进性

培训资源体系主要由设施设备、师资队伍、培训课程组成,企业要根据发展和员工培训的需要统筹规划培训资源体系的建设。

1.实训设备要体现“实用实际、适当超前”的原则

职业技能实训设施建设是提高学员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要建设一个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实训基地,其实训设施的建设必须紧贴专业培训需求,以提高学员技能素质为主旨,所开发的实训项目必须对应于企业生产技术、营销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实际工作技能,并且形成真实的职业环境。实训项目确立后,要根据培训工作的特点,将实训需求与实训装置的研发有机结合,制订出实训设备的技术标准和实训室的管理标准,从而形成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的实训场所。在实训装置的研发上,要体现“实用实际、适当超前”的基本原则,注重将工作实际中相关的技术要求进行综合集成,同时加入实训设备应有的考核鉴定元素,力争在一套实训装置上满足相关专业所需的技能培训,从而确保硬件建设具有专业领域的先进性。已经建起了万余平米的室外配电实训场和21个专业技能实训室。在充分调研员工培训需求的基础上,不仅能够真实地模拟现场工作状态和工作环境,而且经济安全,可避免因学员误操作等原因而产生的设备和人身伤害。

2.实训设备要体现“互补通用、综合贯通”的原则

职业技能实训基地的建设坚持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强调学员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夯实基本技能,强化对学员使用设备和设备故障分析排除能力的培养,并据此确立实训内容并开发实训项目,形成从基本操作、基本工艺、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故障分析排除、综合技能训练的配套实训教学条件,并将分析得到的整合工作任务归纳转换成学习性的工作任务,并设计成系统化的实训项目和实训内容,从而可以设立从业务受理、现场勘察、装表接电、抄表核算等工作环节一直到用电稽查、故障报修和95598服务等一系列过程化的学习实训项目和内容。

3.实训设备要体现“仿真逼真、模拟操作”的原则

实训基地的建设要尽最大可能模拟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状况。在具体的实训项目建设过程中,只要建设条件具备就要采用和现场一致的设备作为实训装置。对于现场设备型号参杂不齐的要注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装置,并在实训过程中进行原理解剖,举一反三。对于现场装置构成复杂或者现场工作过程中的综合性问题,则要采取模拟仿真的设备进行综合集成、真实再现。比如在电力负荷控制系统实训中,负控系统的构成复杂,它除了负控终端和负荷监控系统外,还要由客户端控制装置(断路器)、各种电量采集装置和通信桥路等共同构成,从而使受训人员能够得到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提升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和技能水平。

三、注重培训流程及控制管理,确保培训质量与效果

1.加强培训流程及控制管理,强化、提高培训效果

培训过程管理总体上应严格按照iso10015要求,做好确定培训需求、设计和策划培训、提供培训、评价培训结果四个阶段工作,并对这四个阶段工作进行监视,不断持续改进各阶段工作,以提高培训质量。对具体培训过程管理工作,还需要从几方面进一步加强。一是培训需求到位,课程设计合理。由于电力企业单位规模大,员工地域分布广、员工多、培训需求也多种多样,因此在培训需求征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网络优势,调查员工培训需求,让员工主动反映培训需求,并把企业培训课程资源挂在网上。二是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相结合。遵循成人学习特点,培训前要求学员带着问题来学习,教师将学员带来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使培训更好地结合实际,能解决现场工作存在的问题,提高培训实用性。三是培训体现科学规范和可操作性。虽然员工技能培训强调以技能训练为主,但是培训师还是要根据不同培训内容、培训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形式和方法。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很高的技能水平,甚至通过角色扮演和拓展训练等方式教学。本职训基地教学上推行“理论-实训”一体化、实际案例剖析、师生互动释疑法,因而深受学员欢迎。四是培训督导在线可控。培训督导要坚持每天对正常教学秩序进行巡视督导,培训管理人员要经常随机到教室听课,到培训现场了解培训情况,参与重要课程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的研讨,组织试讲、听课、反馈等工作,实现培训过程管理常态化,使培训工作在控、有序进行。五是考核方式实用化。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采用不同的考试、考核形式。对技能人员培训考核主要是考核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实际操作技能、工作行为规范和总结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是操作技能的正确、规范和熟练程度。六是培训效果评估流程化。通过常规访谈、座谈会、问卷调查等评估形式了解学员对所学课程的反映、满意度及学员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学员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应的能力、业绩情况外,重点进行培训前后知识、技能、行为规范等对比测试,通过这种更为直接、具有可操作性的培训效果评估了解学员对培训项目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2.创新“三环九员”教务管理新方法

职训基地在开班、中间实训、考核考试三个不同的环节按照培训要求,提出“三环九员”教务管理思路方法。

(1)在开班过程环节上,高度重视开班仪式,要当好宣传员、辅导员和服务员。

1)宣传员就是要在第一时间内把职训基地的各项规章制度向每一位学员宣传教育到位,使他们自觉遵守纪律;否则,再健全的规章制度束之高阁就形同虚设,同时,宣传省公司培训的目的、要求和深远意义。因为,首先和学员接触的就是教务人员与教师,从营销学的角度就是起到“首问负责制”的作用。

2)辅导员要按培训理论要求,把培训的目的、程序、内容和考核的方式方法辅导到位,有利于学员学有成效。学员缺什么就教什么,不断完善备课教案。教务员组织对教师备课教案的检查。由于教材是本职训基地自行编写,培训部定期组织会审,适时修订完善。

3)服务员就是要全方位、全过程做好服务工作,比如做好学员的迎接、送行和日常需求以及病号的应急保障工作。培训部要求每位教务员及教师都要树立“当好学员的服务员”理念,还建立了学员病号急救保障预案;文体活动中心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体育项目可满足不同爱好的员工的需求。

(2)在中间实训环节上关注整个教学过程,要当好质检员、安全员和调研员。

1)质检员就是严把教学质量关,检查备课教案,坚持课堂巡视制度。教学质量是培训效果的关键环节,学员培训的成效主要是对教学质量常抓不懈,教学思路要有所创新。从培训现场管理角度,在实践中提出“二巡三访”制。“二巡”制:一是巡视教学教案;二是巡视现场听课。“三访”制:一是访问学员,请他们打分;二是访问送配单位,倾听他们的意见;三是回访基层单位,了解学员是否在实际工作中有所提高,并按照pdca循环模式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

2)安全员。因为实训有户外高空作业、有户内带电作业以及防火安全问题,安全是永恒的主题。每位教师同时肩负着安全员的责任,在配电、计量、电气实验、低压排故等凡涉及安全的实训中培训师每年都应有两次安规考试;实训时,学员严格按安全规程执行,并配置必要的安全工器具,以确保实训安全;户外高空作业应有防高空坠落保险装置。

3)调研员就是要倾听来自生产一线的学员对培训进行评估。再好的教育若脱离了实际,那都是纸上谈兵,毫无价值。要求每位教师当好调研员,将收集的问题由配电、营销两个教研组集中答疑,对其中较为深奥的课题还要请教专家,这样大大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与知识能力。着手计划每年编辑一本年度实战案例释疑集,每年评出学员十大实战价值课题提出奖。

3.在考试考核环节上,要当好公证员、纪检员和评审员

(1)公证员就是要公开、公正、公平、教学透明,让学员心服口服。由于省电力公司重视培训,学员通过培训、鉴定拿到高级工证书将为其自身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求在劳动纪律考试、教学过程,特别是考试环节必须坚持“三公”原则,要当好公证员,一切事情要在阳光下进行。比如:在劳动纪律考核上,每天早上点名,下午结束时当场签字,并张榜公示结果;教学的要求与考核程序在墙上公开;实训项目考试抽签决定;实训考试必须有两名教师签字,并要求上报成绩“不过夜”;培训部汇总成绩上报“不隔天”,职训基地反馈成绩“不隔周”,互相监督,层层把关。

(2)纪检员就是严肃考场纪律,执法如山,同时要严于律己,廉洁从教,规范职业道德,从根本上杜绝学员的投诉事件发生。首先,从行为规范上约束每位教师,言教不如身教,职训基地每年年初都要与每位兼职教师签订廉洁从教承诺书,以纪检员的标准严格要求,每年都要举办“反腐倡廉”法纪法规教育讲座。

电工技能培训教程篇5

关键词:电力通信;创新策略;菜单式培训;情景式教学

C975;F426.61;tm73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对电能的需求也在逐渐提高,而电力通信对于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新型电力通信技术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因此各企业对电力通信实践应用研究和培训也越来越深入。本文将对电力通信技能人员培训进行分析。笔者将分别从:电力通信技能人员培训现状、提升电力通信技能人员培训效果的有效策略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电力通信技能人员培训现状

就目前来看,电力企业在实际培训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企业虽然非常重视员工技术技能培训,但是部分员工仍然对培训存在一定程度的排斥,由此可见,企业部分员工缺乏危机意识,自我的学习积极性比较低,很多的员工培训都还停留在“要我学”的阶段,而不是“我要学”的情况[1]。

由于员工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职业素质大不相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培训态度和培训效果,“一刀切”式的培训方式不仅不能够带来理想的效果,反而会逐渐拉大员工内部的技术能力断层,容易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木桶效应”。

二、提升电力通信技能人员培训效果的有效策略

(一)培训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能够使员工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培训中,教育管理组织需最大程度上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在下发培训通知后,确保每一个受训的对象都能及时接到消息。与此同时,后勤服务还需合理化安排学员的餐饮和住宿,做好工作服、学习资料等必要物品的配置工作。培训教师要根据培训需求,做好详细培训内容的规划工作,结合培训的实际内容,做好教材、教案的收集编写以及整理工作。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要为学员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在校园中设置读书角、徒步甬道来丰富学员学习及课余生活,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二)优化培训内容设计

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培训教师应针对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对培训进行合理安排,在培训新章节、新课时时,应紧密联系已学基础,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不同知识点的相互补充[3]。如果培训出现了重复的内容,培训教师应简化甚至避免复述。

同时培训内容应该更加贴合现场实际,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一方面需要教学人员深入现场充分调研培训需求以及员工实际情况,形成员工基本信息数据库;另一方面也需要充分听取学员意见,让学员可以自主选择培训内容。

笔者所在企业针对以上问题,在培训中采取菜单式培训,即学员可以在“培训菜单”中自主选择培训课程。比如通信专业作为大类专业可以划分为传输、交换及网络等中类专业,中类专业可继续细分,比如传输中类专业可分为线路、SDH传输设备及otn传输设备等小类,而每一个小类又可以划分为各个具体课程,这样就形成了系统的通信专业课程体系,即“培训菜单”。“培训菜单”对于提高培训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提升培训教学质量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培训菜单,可以避免课程体系混乱,课程内容重复导致的教学资源浪费,同时可视化的培训内容更便于学员根据需求自主选择相应课程,有利于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培训效果,激发学员学习兴趣,避免“一刀切”式的培训方式。

(三)培训实施与授课

在培训阶段,应采取理论和实操相结合的方式,特别要重视实际操作的训练,通过学员积极主动地学习来完成培训内容。培训教师要定时为学员解答学习难点与重点,尤其注意强调实训过程中的安全问题。针对学员独立完成动手实践的部分,培训教师不但要在一旁作指导和监督每位学员的学习情况,还要实施定期的模拟测试方案,增强学员主动学习的意识,使学员得到最大程度的训练,从而实现培训的真正意义。同时,培训教师应结合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好辅导工作,使每个学员都能够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3]。

在授课教师的选择上,电力通信的培训内容也可以由企业现场专家或相关学者进行讲解,企业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来校讲解并研讨相关课题。与此同时,来校专家还可以给学员多讲解一些现场鲜活的案例,使员工积累更多的实际运用知识,让知识超越书本的限制。

(四)采用多元化培训法

培训方法的革新应更直观地体现在培训内容的变化当中,形式作为内容的载体会随着内容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任何形式上的改革也是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培训内容[2]。电力通信培训的主要内容在经历过长时间的使用之后,能够对实践起到非常有效的指导效果,因此具有很强的工程性,但相对的逻辑性就会差一些。在培训方法的选择上,可以采用更现代化、更多元的培训手段,将概念的内在逻辑展现出来。

另外,培训教师应首先摆脱束缚,树立学员主体的课堂新秩序,积极展开师生交流。如今的员工,在接受了越来越多开放性的知识文化之后,思想已经变得非常活跃,并且拥有自主意识,他们会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培训教师的培训内容,而不是被动接受。如果培训教师不能真正倾听学员的想法,那么课堂培训的效果一定会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培训教师应通过多种培训方法,营造一个良好积极的课堂氛围,学员在积极的课堂氛围下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学习能力。

(五)总结培训工作

为了更好地培训通信技能人才,企业应对培训效果及时进行评估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改进。学员需对培训的结果进行真实地评价及意见建议,进一步改进培训工作质量。在学员中开展的培训综合情况调查活动中,测评学习环境、课堂管理、教学质量、后勤服务等几项内容,并设立建议栏,让学员对培训工作有什么好的建议可尽情提出来,从而提升培训的整体水平,为下一次的培训工作奠定基础。

三、结束语

电力通信培训够有效提升员工的理论知识理解及运用能力,切实培养员工的动手能力,对于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加快电力通信专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企业通过不断创新培训策略,能够极大地提升培训效果,培养出优秀的、充分适应企业发展的技能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李伟雅,王清.电力通信技能培训现状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34:22-23+25.

电工技能培训教程篇6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学历教育、职工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机结合在一起

高等职业院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普遍存在着“学院式”的影子,偏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对实践重视不够,技能训练的时间很少,且安排不合理,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为此,我校在进行大量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学历教育、职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各供电公司量身定做了专门的人才培养计划,相应地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上进行积极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在整个计划的制定中,坚持“以岗位技能为核心、以业务流程为主线”的基本原则,注重学员基本技能培养和标准化作业训练。围绕所确定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模块,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和规范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各专业涵盖相临或相近的职业技能鉴定工种,各工种涵盖培训必备知识点与技能点,开发出专业课程。在课程的难度和广度方面,遵循“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学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及各项训练后,即可申请进行相应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不再单独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学分互认,成绩合格者即可获得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完成各层次的学历教育后,各科成绩合格者,达到毕业标准即可获得对应专业的专科学历证书。

二、服务城乡,开发流动实训车,探索送教上门新思路

送教上门是企业职工培训较为常用的一种方式,很受企业的欢迎。传统的“送教上门”主要是我们的老师背上一台笔记本电脑到培训单位进行教学。但面对新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它的培养重心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所以如何做好“送教上门”,让学员满意,让企业放心,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我校在近几年的培训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打破传统的“送教上门”模式,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形式多样的“送教上门”方式。对于应用文写作、形势与政策等公共课程,我们充分利用电力系统各单位的远程视频系统和设备,采用远程教学;对于专业理论课程,则采用传统的送教上门方式,选派优秀教师到培训单位讲授;而对于专业技能培训的实践教学环节,则采用流动实训车将实践教学送到区县生产单位,同时选派业务技能好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这种新的送教上门模式揭开了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新篇章。具体做法是将普通货车改装为实训车,实训车展开后就是一个实训教学平台,同时开发出电工工艺、低压配电设备等各种对应实训项目的实训设备,根据培训计划进程,确定实训环节和项目,将对应项目的实训设备装入实训车。哪里需要技能培训,老师就把“流动实训车”开到那里,把以前只能在学校实训场地才能完成的技能培训搬到了现场,在“流动实训车”上通过单元模块的组合就能完成安全用电、电工工艺、配电设备安装、检修等电力企业多项工种的技能培训。同时开发了农电营业管理仿真软件,购买了20台笔记本电脑,通过流动车实训平台,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手段,建立局域网络,对电力员工进行电力营业管理仿真培训,为学员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改革了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送教上门模式。这种利用流动实训车,开发实训单元模块,结合学员的实际工作岗位,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培养的送教上门新模式,必将成为现阶段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三、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全面推行实训成绩考核卡

课程考核的宗旨是实现对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进行的综合评价。传统的课程考核是通过试题的测试来了解学习者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考核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没有摆脱传统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束缚,没有体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特色。课程考核是开放教育改革的指挥棒,如何搞好课程考核改革,发挥好这个指挥棒的作用,将是关系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传统的实训考核方式,主要是学员实习结束后,老师根据整个实习期间这个学员的表现来评定综合成绩。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存在着考核内容和标准不明确、随意性大、评分有失公允等缺点。从2004年起,无论是校内普通学历教育,还是校外继续教育,我校积极探索实训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全面推行“学生实训成绩考核卡”制度。也就是说针对每一个实训环节中的每一个项目,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制订相应的考核评分卡,按照实训项目中的基本工艺要求赋分,实行过程考核。老师在实习过程中根据学生训练情况当场评分,这样使成绩管理公开化,打分条款化、标准化、细分化。使学生的成绩评定更加公平、公正、公开,增加了成绩评定的透明度,提高了学员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四、校企合作,努力改革与实践,收到了好的效果

现阶段,各区县很多生产单位都存在着生产与学习的矛盾,一方面学员学历和基本技能还亟待提高,另一方面因为生产任务重,没有时间和精力集中高等职业院校学习培训。我校通过近三年的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及改革与实践,在努力服务城乡,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培养工作得到了培训单位和学员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通过重庆市电力公司测评,各公司人资部对培训质量与效果评价:满意率为100.0%;学员对培训收获评价:满意率为97.8%;学员对培训管理的评价:满意率为99.6%;学员对教师的责任心和工作态度评价:满意率为99.5%;学员对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满意率为99.9%。

五、结语

电工技能培训教程篇7

在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中,岗位培训规范的制定处于核心地位,它明确了公司对组织能力的要求,即建立了组织能力需求的标准与来源,因而是教育培训工作的起点。岗位培训规范把对各岗位人员的培训要求具体落实到岗位说明书中,实现了对岗位培训的系统化、标准化管理。因此,定制开发应用于电网企业各序列专业的岗位培训规范有利于推动教育培训工作在良好基础上再上新台阶,同时也为后续开展岗位培训资源建设和岗位考核规范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本文针对教育培训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训规范进行探讨。结合教育培训工作的实际,从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规范的编制思路、编制流程、及其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岗位培训规范的编制思路

构建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一体化教育培训体系,规范员工岗位培训,有利于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发展,提高员工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对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系统化、标准化管理。本文对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规范的编制总体思路为“干什么、会什么、学什么”。

“干什么”:岗位职责说明员工的工作内容,即“干什么”。具体工作内容体现在业务手册、业务流程说明书、作业指导书或作业表单等工作文件中。

“会什么”:岗位胜任能力说明“会什么”。岗位胜任能力明确了员工为履行岗位职责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潜能能力素质。

“学什么”: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培训规范决定了员工能够“学什么”。根据培训规范,开发培训课程,培训课程即是员工需要学习的具体内容。

岗位培训规范的编制流程

根据电网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特征,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培训规范的编制步骤如图1所示。

划分序列及业务方向

专业技术类人员定义为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为企业或部门领导提供专业支持的岗位。根据专业技术类人员的特点,培训规范将分序列、分业务进行编制,保证规范的岗位针对性。

收集资料

主要收集以下相关资料: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方向相关部门岗位设置及岗位说明书、各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涉及的管理规定、工作手册、作业指导书或作业表单等。收集的资料是之后问卷调研与培训规范编制的材料基础,是最终成果的质量保障。

确定结构及形成问卷调查表

首先,依据胜任能力冰山模型确定胜任能力结构。知识技能方面,根据部门各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涉及的管理规定、工作手册将岗位职责细分为工作任务。然后对相关岗位职责进行梳理,提炼完成该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最终形成调研问卷。潜能能力方面,结合胜任力模型以及能力词典进行问卷编制。

问卷调查及现场访谈

问卷调查及现场访谈主要是确认各业务方向相关岗位能力要求。知识技能方面,对岗位职责细分的工作任务以及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明确和补充;在潜能方面,结合问卷进行调研,在访谈中对潜能能力进行调整和补充。

形成能力对应

根据问卷调研与现场访谈的结果,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并在其基础上,分知识技能能力和潜能能力两个部分进行能力对应。

(1)知识技能能力对应。①优化能力要求,确定知识技能课程名称。根据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确定的能力要求,对相同范围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优化形成同一个培训课程。②确定课程分类。将优化形成的知识技能课程分类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相关技能6类。

(2)潜能能力对应。潜能能力分为通用类和鉴别类两类能力素质。根据问卷调研及现场访谈的结果,通用素质包括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执行力、关注细节、积极主动性、服务意识。而鉴别类潜在素质,对应划分到相应专业类别。

形成培训规范

知识技能培训内容将能力要求分类,归纳,形成对应的培训内容;潜能培训内容根据潜能能力对应表挑选对应潜能课程内容。根据知识、技能、潜能培训内容,添加学习要求、培训方式、考核方式和培训课时形成完整的培训规范。学习要求分为必修和选修;知识部分为选修;技能和潜能部分为必修。培训方式分为集中培训、在岗培训、网络培训、合作培训以及在职学历(学位)教育。考核方式分为半结构化面试、360度反馈评价、笔试、履历分析以及工作实例答辩。培训课时借鉴相关培训规范,每个培训内容约为2个小时。

岗位培训规范的应用

指导开发课程资源

培训规范是通过对各序列专业各业务方向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说明书、工作流程、工作手册等资料的基础上,梳理出各专业各等级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的能力对应和潜能的能力对应。因此培训规范详细列出了各专业各等级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为相关培训素材的收集指明了方向,从而为开发各等级专业技术人员相关专业相关业务方向的课程资源提供基本依据。

指导教育培训,提高培训过程的科学性

教育培训过程是一个典型的持续滚动提升的闭环管理过程。实施教学计划必须根据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的变化而不断修编,才能不断满足学员的培训需求。培训规范载明了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为模块化、单元制培训提供可靠的依据。

提高培训计划的针对性

电工技能培训教程篇8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电气类专业卓越计划实践

[作者简介]王立忠(1970-),男,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王广德(1963-),男,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齐海东(1978-),男,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吉林四平136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吉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电气信息类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体系的构建与实施”、2011年吉林师范大学重点教研项目“师范院校电气类专业‘卓越计划’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Jlsdjy201136)和2011年吉林师范大学教研项目“电气信息类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Jlsdjy2011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124-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组织实施的一项重大项目,旨在提高我国工程人才培养质量,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工程教育的明确目标是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各类工程师,工程师类型的划分直接关系工科院校工程人才的培养。我国工程师的类型分为服务工程师(Serviceengineer)、生产工程师(produceengineer)、设计工程师(Designengineer)和研发工程师(Research&Developengineer)四种类型。工程师的培养标准应由基本标准和优秀标准两部分组成。我国制定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每类工程师培养标准应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要求。对于地方高师院校,尤其是没有参加卓越计划的高校,要以培养从事工程技术应用的生产工程师和在现场从事运行、营销、管理工作的服务工程师为主要目标。对电气类专业来说,要与时俱进,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电子行业生产工程师和服务工程师,同时培养少量的设计工程师。本文将围绕地方高师院校电气类专业电子行业生产工程师和服务工程师的培养提出几点看法。

一、我国工程教育面临的基本问题

我国高等院校的数量和每年培养的人才的数量足够满足社会需求,但工程教育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我国具有世界最大的工程教育规模,高校工科在校生每年700余万人,而美国只有几十万、英国只有十几万的生源,但我国企业对高校培养的人才并不满意,抱怨大学培养不出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我国工程师培养落后于发达国家。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校内和校外两个教学环节。

校内环节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有:面向工程实践教学不足;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工科教师队伍缺乏工程实践经历,动手能力差,综合素质不强;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脱离市场等。校外环节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工程师社会认可度低,相对来说,金融、管理人才社会地位、待遇较高;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保障;企业与学校脱节,工程教育缺乏行业引导;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多数行业没有建立工程师资格认定制度等。

二、地方院校电气类专业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工程师培养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看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国外已经进行相应的计划,目前我国建设目标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这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各类高校理应承担起这个任务。

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学生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就业情况与重点大学学生相比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尤其是地方高师院校开办的工科专业,学生就业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这类高校首先要对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的战略。目前,我国“卓越计划”为地方高师院校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要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制定配套的战略保障措施,加大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实践基地,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工程师。制订适合本校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加强软件与硬件建设,为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作出贡献。

三、高等学校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制订

“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地方高校要想培养出社会认可的工程师,首先要制定适合本校特色的人才培养定位。教学研究型院校以培养从事工程技术开发和应用的设计工程师和生产工程师为主要目标,本科教学型院校以培养从事工程技术应用的生产工程师和在现场从事运行、营销、管理工作的服务工程师为主要目标。地方师范类高校的工科专业应以培养生产工程师为主体,制订的培养方案包括校内方案和校外方案两部分。

学校专业培养方案制订时要注意以下问题:方案培养目标明确;设置主干课与特色课;确定毕业标准、学制及学位;合理分配学分;明确的实践性课程及进度;建立培养能力标准化矩阵;设置管理与法律类课程。企业培养方案制订时要注意以下问题:明确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任务;合理安排企业学习与实践的内容、实践和学习方式;明确企业学习阶段的考核标准;对学生能力培养提出要求;实践项目的设置与指导。教师工程训练方案制订时要注意以下问题:专业教师企业训练的时间、内容及方式;企业学习阶段考核标准等。要提高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比例,这对于地方高校十分重要,是学生培养工程能力的关键。

四、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明确培养目标前提下,要研究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的改革,适应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工程实践对工程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为此,课程改革的重点要放在增强学生工程意识培养和工程能力培养上。创建“研究型”教学模式,注重工程意识培养,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1.分层次设置训练内容。学生的浓厚兴趣是工程能力训练的基石,需要教学单位根据社会行业需求,制定适合的训练内容。训练体系要做到两个“4”和两个“5”。即训练要突出4个新:理念新、方法新、元件新、内容新;体系要做到5个化:训练内容常新化、管理规范化、作品创新化、训练主动化、实际应用化;形成4种模块:基础训练模块、应用技能训练模块、工程设计与分析能力训练模块、综合性应用技能训练模块;建立5种机制:学生训练团队机制、指导教师团队机制、鼓励机制、检查督导机制、梯级机制。总之,要建立相应的指导教师团队,学生形成梯队,构建教师和高年级有能力的学生共同指导的新模式来运行工程技能训练。

2.结合实习实训基地(工程训练中心)进行训练。教学单位要与实习基地和工程训练中心衔接,实习基地训练主要放在工程设计、应用技能、生产管理、现场技术问题处理等方面,相当于提前进入社会。在学校的训练有可能接触实际较少,利用实习基地机会,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工程设计、产品生产线组成和控制原理、生产过程、产品性能测试、产品预算、销售等一系列的过程训练。学校工程训练中心训练可根据专业性质选择训练项目,对于电气类学生来讲,要注意生产机械的电控原理、工作过程的学习,为今后从事生产机械的控制系统设计打下基础。学生在实训基地(企业)训练时间累积一年左右,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生产运行管理、项目开发的能力。

3.校内工程意识与能力的训练。根据工程技能训练模块要求,建立如下4个训练模块:基础训练模块、应用技能训练模块、工程设计与分析能力训练模块、综合性应用技能训练模块。首先要夯实基础即基本技能训练,包括常用仪器设备、电子元器件、基本功能电路和应用软件的训练;应用技能训练指的是把所学的检测元件、控制器、微处理器结合起来智能化设计训练;工程训练是指结合企业所要解决的难题、教师的科研项目等进行工程化训练;综合训练指的是高年级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系统化训练,设计制作有创新性的作品。

4.结合各种竞赛进行训练。学生的工程技能是在训练中成长的,要把学生平时积累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需要教学单位组织各种电子作品竞赛,参加全国和省、市、校的竞赛活动,如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赛、机器人比赛、职业技能比赛等,用实践驱使学生思考、应用、创新,体现其价值。但要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对刚参加训练的学生要由浅入深,激发兴趣。定期举办硬件作品和软件作品竞赛,学生从设计、制作pCB图、模拟仿真到作品焊接调试,最后撰写报告,组织教师评议。学生定期举办训练交流会,谈各自的心得体会。组织职业技能大赛,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颁发获奖证书,互相交流设计心得。

5.以市场需求为依托,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工程训练。高校要牢固树立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技术服务,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强化服务意识。服务对于高校来讲就是服务于学生,对学生来讲就是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要想服务好学生和社会,就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学生工程技能训练要按照市场需求设置技能训练内容,即按照社会需求的导向,服务于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导向,训练体系的设置由传统教育资源导向型转变为市场需求导向型。高校应遵循当地产业结构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训练内容设置。首先,训练体系与市场需求挂钩。在设置技能训练的体系过程中,不仅要深入行业、企业调研,而且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高新技术的应用状况、对人才规格要求的变化,以及人才市场的动态,及时调整训练内容与计划,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需求。其次,训练内容的设置要面向区域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在训练体系构建时要坚持市场导向,注重地区、行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按照技术领域的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并准确把握对未来的预测,体现设置的应用性和前瞻性。

[参考文献]

[1]林健.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1).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3]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Z].2011-01-08.

[4]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电工技能培训教程篇9

【关键词】电力企业;教育培训

电力企业作为技术密集型组织,其运行效率和安全性等各个方面取决于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的高低,现代企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作为一种智力资本,培训则是创造智力资本的有效途径,也是强化企业竞争力的手段,通过培训开发员工的潜在能力,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从而促进员工全面提升,从而给企业发展带来活力和动力。

一、电力系统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电能成为当前人们农业和工业生产必不可少的能源,而电能需求又具有阶段性特点,在高峰期间往往因为用电压力过大会导致系统运行不稳的情况,并随着科技的进步,使得电力系统全面实现了配电自动化控制,DaS使得配电企业实现了实时的协调、监视和操作配电设备,包括配电网数据的采集与监视系统、配电地理信息系统和需求侧管理等多个部分。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运用也对电力系统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进一步加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从而提高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电力教育培训的现状

1、员工素质现状

公司用工的多元化,既有直属长期员工,又有劳务人员和农电人员等用工,他们学历层次和技术技能都参差不齐,高级技术人才缺乏,公司员工队伍状况存在如下几点不足:1.员工文化程度结构和学历结构偏低,而技术技能等级结构中,高级、中级技师比例更低。2.管理、专业技能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缺乏。3.农电员工文化基础差,计算机水平低,针对性的培训不够,素质提升缓慢。

2、企业目前开展的主要培训类别

企业自主开展的培训类别主要包括:岗位资格培训,继续教培训,特种作业培训,现场培训等。

(1)岗位资格培训:主要针对新员工和转岗员工的岗前培训以及对主要生产岗位的岗前员工进行的生产资格培训。

(2)继续教育培训:是对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的以知识和技能的更新、补充、拓展为重点的教育培训,主要是对新技术、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

(3)特种作业培训:电力行业特种作业包括,电工作业、金属焊接作业、起重机械作业和登高架设作业等,从事上述作业的特种作业人员在上岗前必须接受于工种相对应的安全技术培训,考核通过之后方能上岗,从而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相关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

三、电力培训中出现的问题

1、对员工实际需求分析不足

分析电力企业员工的实际需求是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的首要环节,决定着教育培训的目的和效果。但在实际的教育培训中,教育培训方案很多时候是由上级领导决定的私自决定的,没有充分调查企业员工实际需求。因此,这些教育培训方案不能反映出电力企业员工的实际情况和真正需求,从而使依据教育培训方案制定出来的教育培训内容没有针对性,也没有实际意义,不能真正改变电力企业员工的现状,从而也就达不到教育培训的目的和效果。

2、教育培训经费不足

在我国的一些电力企业中经常存在一种错误观念,即教育培训是一种消费,认为对快速提升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没有多大用处。这种对教育培训的错误认识没有体现出教育培训是一种间接的成本投资,我们知道投资具有综合性和长远性,较少的教育培训投入可以使电力企业获得长远、可持续的发展。由于对教育培训的认识存在这一误区,因此,电力企业在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上不够重视,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实际的教育培训工作无法按照预期目标来开展,从而也就不能达到教育培训的目的和效果。

3、师资力量和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的电力企业尚未建立专业的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大多数都是由企业内部的技术骨干、社会上的专业培训机构等来担任教育培训一职,这就使得教育培训的内容差别很大。当企业内部的技术骨干担任电力企业的教育培训职务时,虽然这些技术骨干有实际经验、动手能力强,可以教授电力企业员工一些实用的工作技巧,但是他们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都不足,从而也就不能很好地达到教育培训的目的。

4、教育培训的成果转化率低

由于电力企业培训方式不合理,缺乏利于培训成果转化的工作环境,因此,在我国的电力企业教育培训中普遍存在教育培训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

四、电力教育培训工作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1、企业应该做好员工需求分析工作

企业分析电力企业员工的实际需求是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的首要环节,对教育培训的内容、目的和效果有着决定性影响,因此企业要做好教育培训前期的员工实际需求分析工作。在开展教育培训之前,相关负责人要对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找出现阶段电力企业员工在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和需要改进之处,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需求导向型的培训机制,从而有针对性的指导实际培训工作。

2、投入足够的培训经费

电力企业领导干部要改变以往的教育培训观念,企业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将教育培训看作是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最有利手段,在教育培训工作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经费,确保电力企业教育培训工作能够按照预定的目标顺利进行,从而使电力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更快速、有效,达到教育培训的目的和效果。

3、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培训师资队伍是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的有力保障和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因此要加强电力企业教育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企业内部的教育培训师来说,他们本身已具备了较高的工作技能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在这方面不需要给予太多的教育,重要的是要加强他们技能理论知识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电力理论知识,从而使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相结合,在电力企业员工中更好、更全面地开展教育培训工作。

4、创新教育培训方法

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技术手段创新教育培训方法,可以通过文艺表演、公司文化周等活动来辅助教育培训。可从从以两方面入手:

(1)多层次的教育培训,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对不同岗位的员工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培训方法;

(2)改变单一的教育培训方式,增加特殊作业培训、岗中定期培训等内容,对电力企业员工展开全方位的教育培训,从而更有效地达到教育培训的目的;

(3)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员工开展互联网培训。应多注重互联网+再线培训模式的推广,目前的在线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培训的新宠儿,最关键的原因是其成本低,效果好,而且参加时间方便、灵活,电力企业应根据员工的职业发展,通过培育让员工了解电力岗位职能,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通过直接关联的方式由网络专业人员讲授岗位知识和技能培训,也可以结合自己企业所做的一些精典ppt,在线上与员工分享,互相交流先进经验。互联网有着不可替代的培训内容和资源优势,通过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和资源,对员工进行互联网式的专业技能培训,其核心问题已经不是课程设计、体系搭建这些问题,而是培训的核心定位问题。员工培训的核心定位是在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围绕电力企业发展目标,通过优化流程、调整渠道,提升岗位匹配度等措施,来达到电力企业员工培训优化的目的。而且,互联网培训的课程体系必须做到课程迭代,即课程优化时间不能超过一周。培训内容要注重简约实用,通过精简内容,解放员工的记忆压力。目前,大数据、快节奏、变化快是互联网的一大特征,传统的短期培训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发展需求,所以,电力企业开展互联网培训必须在聚焦某一个特定知识点后,通过发挥网络课堂的作用,解决员工日常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逐步将员工培训体系由线下培训转移到线上培训。

5、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激励机制

在电力企业教育培训中建立和完善教育培训激励机制可以有效提高员工参与教育培训的热情,从而使他们主动参与到企业的教育培训中,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也可以将培训机制与员工的薪酬挂钩,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教育培训的效果。

五、结束语

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电力企业通过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了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效率,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但在实际的教育培训中存在教育培训前期的员工实际需求分析不到位、教育培训经费投入小够、培训方式单一、培训师资力量和水平有待加强等诸多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电力企业要有针对性的采取解决措施,做好电力企业的教育培训工作,以促进电力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电工技能培训教程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输配电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作者简介:汪敏(1988-),女,湖北黄冈人,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动力工程学院,助理讲师。(湖北宜昌443000)

中图分类号:G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174-02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是一所以电力为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被中国电力联合协会认定为首批“电力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以下简称“输配电专业”)是学院受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因此,专业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从传统角度讲,实训基地主要承担理论教学之外的实践训练,这种训练可以是完成本专业中某些课程理论教学后的实践教学,也可以是本专业中的综合训练,即实训基地(实训室)是承担专业实践训练的场所;从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角度来看,实训基地应该成为融合学生、教师和情境三个教学要素的主要场所。本文以输配电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例,就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进行了分析探讨。

一、建设专业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1.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岗位的需求

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方面来说,任何一个专业的设置都必须通过对社会市场的调研,才能统计和预测社会与企业需要什么类型的高技能人才,通过分析统计从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划分专业培养人才所能从事的职业岗位,针对不同岗位需求,并结合相应的职业技能工种鉴定,分析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从而考虑是否建设相关实训场所,而不能盲目的建设没有必要的实训室。以输配电专业为例,学生主要对应的岗位群有线路架设工、配电线路工、送电线路工、电力电缆工、带电检修工、工程测量工和电气测试员等,那么相应的实训基地建设就应与这些岗位相匹配。

2.实训基地建设是课程设置的需要

从高职教育观念来说,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课程设置的需要。鉴于目前普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每门课程都会设置相应的学习情境,而学习情境的设置必须要有特定的地点、场所,故此,也凸显出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二、目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已达成共识,但由于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中缺少必要的政策支持与引导,以及企事业单位的指导和参与,导致很多院校对于实训基地的定位不够明确,只是简单地将实训基地当做学生完成实训课程任务的场所,而忽略了实训基地的制度管理、师资管理、实训基地的技能培训和社会服务等作用,甚至有些所谓的实训室、实训基地成了摆设,实训室的构建只是停留在设备的购买上。同时,由于资金缺乏等原因,导致目前一些专业的实训基地的设施只停留在理论或演示阶段,教师和学生无法利用实训基地完成必要的实践项目,更谈不上实训教学质量,实训基地也因此失去了高职教育实训教学的重要意义。

三、输配电线路实训基地功能定位

输配电线路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输配电专业的重要实训基地,是学生完成实践技能训练和实现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的重要场所。同时它还是针对相应行业及职业岗位群的技能培养而设立的技能训练场所。其基本功能应该包括理论培训、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和技能竞赛培训四大方面。实训基地的建设应该按照“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技术先进、资源共享”的原则,采取“一个中心,多点布局”的方式,逐步在全校形成各个专业的实训基地功能的互补、特色发展的建设格局。以三峡电力职业学院为例,该学校依托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同时也是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的职工培训中心,学校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特色促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实习实训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和实习实训工作上,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以“工学结合、顶岗实训”为主要模式、辅以“学生一体化实训、职工培训、优势互补”的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实训模式,为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职业能力锻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四、输配电线路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

围绕输配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设一个融教学、培训、科研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践教学基地。构建以校企合作为特色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实训模式,即依托学校和企业(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湖北超高压宜昌分公司等)两个平台采取实训指导教师与企业技能名师(楚天技能名师)相结合、学生与企业员工相结合、实训车间与校内外实训基地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把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融入到基本技能训练、技能证书培训取证和技能竞赛三个实践环节中去。争取建成满足专业教学、专业研究、技术服务和技能培训四项功能的开放式实习实训基地,其设备、实训教学手段、师资水平和管理模式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真正建成了服务于输配电线路专业方向的现代部级输配电线路示范性实训基地,继而成为全国同类专业的示范性窗口。

五、输配电线路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的输配电专业于2012年初成功申报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专业建设期两年。为能在验收时达到要求,本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利用中央和企业同步下拨的专业建设经费,进一步扩大专业实训基地(室)的建设规模,逐步完善实训基地功能,同时购置一些新技术、新工艺以及企业目前在大力推广的新设备,努力创造一个接近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基地。第二,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要紧跟企业工厂的管理机制,制定完善的现代化的管理制度是保证实训基地正常运转、实训教学培训任务落到实处的关键。第三,注重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在硬件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实训教学改革效率,提高实训师资队伍质量,积极进行社会培训项目及职业技能鉴定项目的开发,使实训基地能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

1.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建设

实训基地是进行实践教学工作的场所,是进行教学研究、技术服务的重要基地。而实训基地的管理则是反映学校教学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必须重视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的建设。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应主要从实训场地管理、实训教学管理、实训安全管理、设备管理、校外实训基地管理五个方面着手进行,将所有的制度都明文条例规范化,定期对相关内容进行检查考核,以确保实训基地正常运行。

2.实训基地硬件建设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以提升技术内涵、拓展服务功能为目标,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岗位要求,实现实训基地的技术服务和产学结合特性。为了满足各类实训项目的开展,要建设由一批关联性强、贴近生产、反映企业的主流的实训室组成的实训基地。以三峡电力职业学院输配电专业为例,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该专业目前已建成并应该具备以下实训室(基地):电工工艺实训室、电力安全急救实训室、金工实训车间、焊接实训车间、工程测量仪器实训室、高电压实训室、可编程控制器pLC实训室、工程概预算实训室(兼具电气CaD实训)、输电线路施工机械设备及工器具实训室、输电线路带电作业仿真实训室、输配电线路实训基地、校外宜昌市紫阳500kV超高压线路13基铁塔实训基地。以上各种实训室不仅能实现资源共享,而且还能实现技能培养的层层递进。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的输配电专业自2007年组建成立并开始招生,在学院教学资源的大力投入下,到现在实训基地已渐有雏形。建成了集理论教学、实操训练、取证培训、技能竞赛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依据输配电线路实训基地建设的功能定位、目标及基本思路等,构建了实训基地建设内容,即输配电线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内容,如表1所示。

实训基地建设要向企业实际工作环境靠拢,实训室应尽可能贴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努力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建设成符合学校及专业自身特色的实训基地。

3.实训基地实训师资队伍建设

实训师资之于实训基地如同实训基地之于高职院校一样重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实训师资队伍,是搞好高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在实训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学校应首先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去企业生产一线锻炼学习,给教师提供培训深造的机会。其次还应注重实训指导教师的个人成长,合理建设教师梯队,理性分配教师任务,采取适当的师带徒方式培养后备实训指导教师。同时还应制定相应的实训基地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及奖惩考核办法,以规范教师的行为规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聘请企业技能名师与校内实训教师一起教学,以促进教师的成长,从而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六、结束语

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的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竞争能力,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职院校应从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职能的高度出发,把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成为促进校企合作的重要因素来考虑,在建设过程中总结经验,创新机制。充分利用好实训基地的各方面功能,既为社会输送高技能人才,又为社会人员培训提供服务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国政.高职教育专业实训室建设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6).

[2]方伟中.高职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建设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2,(15).

[3]兰宇飞.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室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3).

[4]张长学.淄博职业学院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设计与实施[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