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1:18

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篇1

关键词:自主创新;内部;外部;途径

尽管我国是贸易大国,但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只占约10%;我国总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达6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工业新产品开发的技术约有70%属于外源性技术。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有效改变,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中就会处于战略被动地位,只有大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国际产业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中赢得主动。本文分别从内外部因素来分析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部途径

(一)提高创新认识,塑造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

纵观科学技术发展史,每一次科学技术的伟大进步都伴随着创新型文化的大繁荣。在影响中国当代企业自主创新的众多因素背后,文化是最持久、影响最深远而往往又是最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因素。塑造创新的企业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育企业创新价值观。“以创新为荣、以平庸为耻”,如果一个企业重视创新的价值观经反复宣传、灌输和强化,使企业员工对此产生高度认同,那么就会对企业成员的行为产生明显的导向作用,创新就会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第二,加强企业创新环境的建设。主要包括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硬环境建设主要是建设创新工作赖以进行的各种物质环境,如创新所需工具、设备、创新实验的条件、信息沟通和管理的方式和手段等。软环境指企业内部的创新氛围,良好的群体创新氛围会使员工努力创新,争取创新成果。

第三,塑造创新典型人物。创新典型人物对群体创新文化的建设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群体创新文化的推进器,加大对创新先进人物的表彰和宣传力度,有助于全体员工的学习和模仿。

(二)加强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最根本的因素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建设。企业应通过合理的培训策略、沟通策略、激励策略和危机管理策略,有效吸引并留住创新型人才,以此促进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升级换代,从而获得生存和发展。

(三)建立产学研合作模式

产学研合作是快速提升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的核心技术较少,大部分的核心技术都是在对国外核心技术的模仿或引进改造后的基础上形成的。这导致了中国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不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地降低了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高校的很多科研成果没有应用到实践,不能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同时也降低了高校科研人员的创造激情和能力。

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可以获得属于企业自身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这种技术优势能使得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减少企业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性,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高校创造的科技成果也可以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四)建立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我国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起步较晚,国内企业普遍的绩效评价水平还不高,绩效管理体系构建尚处于初级阶段。在绩效管理理念上,一些创新型企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型员工的作用有了认识,但在具体的管理策略上,还更多地沿用了传统的绩效评价方法和思路,没有对员工绩效计划改进进行指导。绩效评价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对既定目标的控制上,过于重视历史和现实表现以及对事件结果的事后评价,对人的潜力和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分析较少。创新型企业与普通企业相比,其内部管理有其特殊所在,企业绩效的表现形式亦有其不同之处。如果对创新型企业绩效的评价直接套用非创新型企业绩效的评测方法,而忽视创新型企业的特点,得出的结果肯定无法真正反映创新型企业的绩效水平,难以促进创新型企业正确实施绩效管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企业现有的绩效评价指标过度依赖传统财务指标,缺乏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指标,缺乏反映人力资本盈利能力与发展潜力的指标。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一套多因素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引入一些非财务层面评价指标,比如: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率、新技术开发能力、新产品市场占有率等评价指标,以建立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二、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外部途径

(一)政府应制定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文化、法制和市场环境

营造社会文化环境,就是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育企业家、科研人员创新观念,提高公众科学技术素养,倡导尊重创新、容忍失败的社会文化环境。营造法制环境,就是要建立、健全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和侵犯知识产权的处罚力度,提高侵权成本。营造市场环境,就是应促进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减少差别待遇,使高技术企业和非高技术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都能在相同的市场环境下公平竞争,加大各类企业的创新压力,促使企业不得不将改进技术和自主创新作为赢得市场竞争的手段。

(二)创新投融资的金融服务体系

第一,加大自主创新资金支持力度。目前我国的国家科技投入体系还不成熟,研发比例占GDp的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数据显示,研发强度低于1%,技术研发处于使用技术阶段;研发强度介于1%—2%之间,技术研发处于技术改进阶段;研发强度超过2%,技术研发才进入技术创新的阶段,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因此,我国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要加大研发投入,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

第二,更加注重发挥私募融资的作用。私募融资是定向募集方式,包括私募股权融资和私募债权融资。与公募融资相比,私募融资的契约机制灵活,投资者具有较高的抗风险能力,而且投资的专业水平高,对企业的监督能力强,有利于降低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第三,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不仅仅向企业提供资金,还要能够为企业提供战略、市场、管理等多方面的增值(孵化)服务。

(三)完善税收激励政策

税收激励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各税种的纳税对象的选择、税基的确定、税率的变化以及征收范围的调整等来实现;二是通过税法中的一些特殊法律条款,给予特定纳税人或特定类型活动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以引导、扶持某些经济活动以及刺激投资意愿。具体到税收对于技术创新活动的激励,由于税收工具的直接作用对象是企业的成本支出和利润水平,这样,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企业的创新收益和成本,并最终影响到创新活动的预期利润,从而激励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税收优惠政策是一种激励型政策,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从人才、投入和机制等方面创造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服务于自主创新的大局,支持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实现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激励性的税收优惠政策表明国家的鼓励意向,能使企业更坚定地走自主创新之路。我国税收激励政策的制定应服务于国家自主创新战略需要,以原始创新为基础,促进集成创新,积极做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参考文献:

[1]万君宝,刘明顺.企业文化竞争力[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杨兆廷,李吉栋.自主创新的金融体系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3]魏景柱,刘晶,林向义.基于产学研合作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0,26(5):27-31

[3]牟建国.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非财务指标设计[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

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篇2

关键词:计算机实验教学;案例-任务驱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曹文泉(1968-),女,上海人,西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甘肃?兰州?73007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5-0023-02

西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是一所西部师范大学,坚持“师范性、民族性、区域性”的办学方向,承担着为甘肃及西部地区基础教育、民族教育、农村教育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现代计算机教育技能的中小学教师的重任,而对于师范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责任更为重大,因为他们毕业后还担负着培养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因此,在公共计算机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师范生的创新能力长期以来一直是笔者致力于探索和研究的课题。在创新教育理念的引导下,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体会提出:一方面应充分利用计算机实验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与创造性这一独特优势,改革传统的“以验证性为主”的实验模式,建立“案例-任务驱动”实验教学模式,使实验教学成为一种培养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还应注重文科学生逻辑思维及理科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策略,以利于不同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建立“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使实验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西北师范大学的公共计算机系列课程中,按照知识结构将教学内容化分为若干模块,以满足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需求;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分离,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如操作系统基础、数据结构基础、数据库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等知识的学习主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而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应用软件,如office、photoShop、Flash、access、Cool3D、信息检索技术、网络配置与调试、网页设计、程序设计等,则主要在实验教学中进行学习及应用。实验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操作中非常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主动性的激发,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非常利于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这一独特优势,渗透创新教育思想观念,在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改革传统的“以验证性为主”的实验模式,建立“案例-任务驱动”实验教学模式,以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为突破口,通过适切案例,体现知识的新颖性、时代性,围绕案例功能,组织学生研究、讨论,使学生能从应用的角度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具体应用过程、方法,随着学生对知识的逐步深入理解,激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创造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对案例的解剖,在动手动脑的实验过程中可使学生对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获得认识上的飞跃,并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当学生能运用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时,再对案例功能进行组合与拓展,形成新的任务驱动,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通过与专业或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实际任务的解决可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与创新能力。从该模式的运用效果来看,已证明是一种与公共计算机实验教学相适应的比较科学的教学模式,可使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与创造性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更好地发挥,使实验教学成为一种培养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篇3

关键词:多学科碰撞,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已经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要看到研究生培养工作与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与时代的发展还有许多不相应的地方。高水平、创新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研究成果很少,创造型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这些问题表明研究生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培养还有待于提高。

一、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王泛森院士在他的一次演讲《如果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中说到,“大学生基本上是来接受学问、接受知识的,然而不管是对于硕士时期或是博士时期的研究而言,都应该准备要开始制造新的知识,”“在西方他们(博士、硕士学位)原来的用意是,恭贺你已经对人类普遍的知识有所创新,这个创新或大或小,都是对于普遍的知识有所贡献。”由此可见,“创新”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意义。

发展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之一。因此,研究生论文还要直接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近十多年来,我国的大批研究生论文中,有一些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也必须看到,多数论文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答辩以后,论文便束之高阁,无人问津。究其原因,主要是脱离实际,问题把握不准,泛泛而谈,缺乏深入研究。因此,必须改变培养方式,将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有机结合。

二、医学研究生培养的现状

随着医学学科的分化越来越细致,研究生的培养不仅出现了学术研究方向的分化,也出现了质量上的差别。多数研究生的科研思路局限于一个研究领域或一个科研项目,埋头于导师的课题。对于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实验,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方法,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完全没有概念,甚至有些学生仅仅是做着技术员的工作。毕业论文中的实验虽然是自己做的,但思路是导师的,自己只是执行了操作的命令而已。所以就出现了答辩时经常答非所问,或者求助于导师的场面。与此同时,导师们现在任务繁重,教学、科研、管理、临床,身兼数职,往往忽略了、或者无暇顾及与研究生的沟通。有些研究生的探索热情因得不到及时的指引而逐渐衰退,有些研究生更是茫茫然终日不明就里。创新能力不强的结果导致不少研究生为科研而科研,毕业论文流于形式,成果无法造福社会。

三、多学科交叉碰撞,创新性思维产生的摇篮

2004年1月6日《大众科技报》刊登了题为“今天,诺贝尔奖激励多学科交叉碰撞”的文章。文中指出“今天,诺贝尔奖的奖励重点已放在多学科结合所产生的成果上。然而,与其说诺贝尔奖选择了多学科交叉碰撞出来的成就,还不如说多学科的交叉碰撞更容易出成果,而且这种成果的绚丽光芒和实用价值更加吸引诺贝尔奖。”

2007年11月24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开办的新遴选导师培训班上,张伯礼院士讲到要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要引导学生讨论,鼓励学科碰撞,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四、搭建多学科对话平台,促进学术思想碰撞

基于以上思路,笔者在本校研究生中创建了全新的学术交流平台,打破了专业、学科、研究领域的界限,旨在开阔学生视野,鼓励学科碰撞,激发创新思维。具体包括:

1、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每学期举办两到三次学术讲座,邀请在相关学术领域有突出建树的专家讲课,介绍学科前沿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2、定期组织小型学术读书会。每月定期组织一次小型学术读书会。每次会议确定一个主题。由学生们分头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在会上进行限时汇报。此环节可训练同学们的收集信息能力、文字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并在互相的交流学习中捕捉与自己的研究相关的信息,在独立思考与相互启发中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和观点。

3、不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小型研讨班。小型研讨班内容相对自由、环境较为宽松,同学们可以交流自己最近的研究心得,工作、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互帮互助,实现科学指导与人文关怀的相互渗透,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合作精神的培养。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学们在读书心得中写到“定期的举办一些主题的研讨会,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家学习的兴趣,督促我们在课余时间多多猎取知识,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形式,大家围坐在一起各抒己见,提出一些尖锐的问题和好的想法。”“通过激烈的讨论,我们不仅会对原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而且还可能产生一些新的灵感,而灵感对于每个工作者尤其是科研工作者尤为重要。大凡科学研究中的新发现,新发明通常源自于灵感的产生。”“通过此次的准备讲稿过程,让自己收获很多,是一次非常好的锻炼,从资料的收集、整理、筛选、组织到台上的语言组织,都让自己认识到自己不少存在的问题。”“如果要是衡量知识同思路哪个更有开拓性。我要说的是开拓性的思维。因为大家坐在一块讨论一个问题,有些思路很受启发。”

这些参加了一年学术读书会的同学现在都进入了毕业论文设计阶段。之前的学习对他们开阔思路、严谨论证、探索边缘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21世纪,知识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形态,知识经济的本质在于知识成为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所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重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抉择。教育部推出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进一步营造了研究生教育的创新环境。我们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

[参考文献]

1、孟洁,李学昌.当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思考.现代大学教育.2003;4:75-77。

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篇4

【关键词】“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6-0011-01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教育承载着传递创新文化思想的使命,这就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自觉地肩负起“立德树人”的社会职责,始终以“立德树人”教育思想为根本,探索其教学思想在高校实施的有效途径,创新教学机制,实现党的十布置的教育任务。

一“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1.“立德树人”回归解读我国教育原本的内涵

我国教育一直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首要内容,十报告提出的“立德树人”已经被视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其强调的宗旨是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想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首先要注重“德”的培养,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师德建设,必须遵守教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提出也使我国教育的原本内涵得到了回归解读。

2.“立德树人”推动落实育人为本的教育核心要求

育人为本这一思想的全面提出昭示着我国教育事业在思想方面的一次全新的飞跃,是我国教育理念的一次全面的创新,这项教学实践行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就是落实育人为本的教育要求。对教育而言,其本质活动是以人为教育对象的一种社会活动,所以培育人才是教育活动首要的任务,“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是以育人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理念,它关注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唤起学生心灵的活力,是将学生的发展由知识层面提升至生命发展层面的保障。

二“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对高校教师教学创新的启示

十召开之后,我国已经将“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创新改革的立足根本,在新时期高校要想进行教育创新,就必须要从高校教师的素质培养入手。

1.需要强化教师的笃学意识

古语有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造力的源头是学习,也是教师获取知识的必要途径。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文化多元化和科技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高校教师就必须通过刻苦钻研、强化笃学意识,才能在高校教学创新中做好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才能引领学生进行新知识探索,拓宽视野,创新教学思维。

2.需要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还要以育人为本、德育优先的教学理念为新的教学方向,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完善教育制度、发展教育理论、更新教学手段的同时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教师要以深厚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制订具有科学性的教育方案,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教学方法。

三教学创新中“立德树人”的实现途径

1.“实践育人”是实现教学创新中“立德树人”的基本途径

实践是检验知识的唯一标准,也是“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实施的基本途径之一。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和其他一切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实践育人”的过程中,学生作为教育实践的主体其自身的主体性必须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弥补理论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欠缺带来的不足。在实际教学创新中,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对于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增强社会责任感以及发展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2.“文化育人”是实现教学创新中“立德树人”的隐性途径

与“实践育人”不同的是,“文化育人”具有环境育人的渗透性特点。“文化育人”的途径主要体现在高校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环境文化育人等方面,高校通过努力加强学风、校风和教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氛围、优化校园文化环境等从隐性方面感染学生,强化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把德育与体育、美育、智育有机结合起来,将教学创新理念寓于文化活动之中。所以说,“文化育人”始终将校园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寄托在促进学生人格的升华和思想道德的提升上,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隐性途径。

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篇5

关键词:房地产公司核心竞争力构建条件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287-01

进入21世纪以来,房地产市场竞争呈现激烈化、需求个性化,质量、设计、结构要求更舒适的特点。如何增强房地产公司的竞争力,已成为我国房地产业关注的热点。增强房地产企业竞争力的首要问题是培育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能力,构建能为人民大众提供最大价值的能力。

一、房地产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具体体现

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配置资源,形成独特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收益的能力,是指能够使企业长期具有竞争优势的能力,能够使企业长期为顾客提供最大价值的能力。核心竞争力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企业获取各种资源和技术的能力;二是将技术和资源转化为企业技能和产品的能力;三是企业组织协调各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

与制造业企业相比,房地产企业生产发展要素明显不同,房地产企业核心能力有如下特性:创新能力包括开发理念和规划设计的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营销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房地产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包括资源组合能力、资源协调能力、资源判断能力和资源决策能力。规划设计能力包括市场定位能力、周详的功能规划能力、细致的设计识别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包括需求的准确把握能力、对房地产变化趋势的快速反应能力、营销手段的应用能力与管理危机能力。品牌能力包括品牌理念、品牌塑造、品牌拓展。房地产核心能力是经过长时间知识、技术和人才积累逐渐形成的,具有动态性的特征:在房地产企业间竞争的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若企业固守某一管理或技术不再发展,则其核心竞争力随时间的推移就会减弱,长时间形成的技术和建筑产品优势就会消失;具有整体型特征: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技术水平、生产能力、管理能力和经济实力的综合体现。

二、提升房地产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条件

1.核心技术是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房地产企业核心技术包括技术管理、制造技术、营销技术、品牌技术等一系列技术的总称。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是房地产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它有助于防止竞争对手的模仿,从而获得竞争优势。技术创新在企业可持续发展阶段中居战略地位,技术优势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居关键地位。按照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理论,一种技术成为优势后将进入经济循环的静态轨道,随着竞争者模仿产品加入市场,将不会创新的增值价值。也就是说,某项技术只能拥有一时的竞争优势,不能拥有永久的竞争优势。即企业要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众所周知,万科走专业化道路,依靠自己的核心技术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万科发展的脉络是“制造万科”,“技术万科”。所以房地产企业要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必须重视技术领先这一利润增长点。

2.低成本优势是房地产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低成本优势是指房地产企业通过建立一个相对于其他竞争者的“低成本地位”来获得成本竞争优势。这样低成本优势的规模经济在技术创新上的花费一般比“差别化”战略要小,并且其中大部分用来实现规模性建筑产品生产。它的经费很少用于促销,强调价格优势是其主要促销手段。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应根据自己企业规模(资金、技术等条件)进行市场选择,它可以在每个细分市场内追求其低成本优势。

3.差别化是房地产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差别化是指房地产企业在追求竞争优势时,试图制造出特别的、被顾客高度评价的房地产产品或服务。实施差别化战略能够在顾客群中建立起品牌忠诚,并减少顾客考虑其他类似产品的机会。同时能减少顾客对价格的敏感性,这就使得公司在不降低成本的前提下仍能获得高额利润。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许多方法来“差别化”自己的产品或服务。

三、构建房地产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1.以创新特色房地产产品为途径。房地产与其他经济产品相比较,既有一般商品的属性,又有其特殊性,是一种特殊商品。通过对最终产品与细分市场的选择,发展其具有创新特色建筑产品。主要是从项目策划、资金筹措、获取土地、规划设计、建设、交易和物业管理七个环节,着手寻找发展的创新特色要素。

2.以优化产品价值为途径。通过对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流程与价值链的配置,主要是选择如何优化流程、整合房地产企业价值链系统来专注于顾客要求,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顾客期望,为顾客提供最大化的产品价值。

3.以房地产企业的战略资产与核心能力为途径。这就是指房地产企业内部相互联系的一组技能、技术与资产的超值结合,它由基于技术的独特竞争优势与基于服务的独特竞争优势来支撑。

4.以创新房地产企业管理方式为途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管理方式的创新显得极为必要和紧迫。一方面,灵活、高效、柔性的管理有助于企业抓住市场商机、获得竞争胜利;另一方面,企业管理方式的创新有利于维持企业竞争优势,从而保持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创新企业管理方式,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1)坚持以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创新为突破口,千方百计维持企业比较优势,形成可持续发展性的核心竞争力;(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确企业内部权责利和分工,建立股东会、董事会和经理班子权力相制衡约束的体制机制,为提升核心竞争力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3)建立于完善的企业激励和评价机制,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

5.以房地产企业的战略规划与发展远景为途径。企业通过战略规划的制定,展望中长期的发展远景。它的主要任务是确立企业的使命与目标,使企业员工树立信心,看到希望,以鼓舞士气。塑造战略管理中的关键程序、利用战略与结构的关键设计企业组织结构、界定支持企业战略和价值观念,以保障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6.以履行社会责任,树立品牌形象为途径。房地产企业面临着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而,无论是企业信誉、产品形象都应切实符合社会的需要,与时代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企业在经营运作中,应高度重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服务,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这是构建核心竞争力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企业也同人一样,也是人品决定产品。

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篇6

论文关键词:合唱指挥;综合能力;提升途径

合唱指挥是音乐的导演,是合唱团的核心人物,因此其必须具备先进、丰富、扎实的文化底蕴、专业知识与合唱理念以及一定的音乐视野和组织管理等能力。目前我国许多合唱指挥还存在综合能力良莠不齐的现象,有些合唱指挥的专业能力单一、文化素质不高、指挥能力浅薄、组织管理能力较低,缺乏一定的训练教学能力。因此,提升合唱指挥的综合能力已是全面提高合唱艺术表现力与生命力的重要问题,对促进合唱艺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合唱指挥综合能力概述

合唱艺术的特色在于声音的共性,其音域丰富、宽广,极富艺术表现力。合唱艺术能够体现国家民族的精神风貌与艺术素养,对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合唱指挥需要掌握的综合能力

指挥家Bruckner曾说过,具备指挥天赋的人在指挥台上能够自由、轻松的应付一切。由此可见,合唱指挥必须具备一定的天赋才能,否则将在提升综合能力时遇到极大的阻碍。天赋才能包括良好的听觉、准确的节奏感、独特的创造力、沟通能力与暗示能力、领导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自制力与反应力、蓬勃的内在气质、强大的意志力、极强的记忆力、音乐感悟力、艺术鉴赏力、把握与控制的能力等等。

合唱指挥仅仅具备天赋才能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后天不断的努力,学习艺术知识、丰富自身阅历,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合唱指挥的后天能力需要接受一系列的学习和训练,主要包括接受视唱听写训练、节奏训练,以提高对音准、音高的把握等能力;学会钢琴演奏,具备总谱演奏能力,以了解合唱曲的处理方式,便于与整个合唱团的配合;学习乐器学等音乐专业知识,以更好的与管弦乐团等配合;研究和声学等音乐理论,以更好的掌握不同风格乐曲的处理方式;了解、学习音乐史,了解不同时代的乐曲、作曲家和时代背景,以更好的表现出艺术的时代风格;学习声乐知识,合唱指挥只有深入了解正确呼吸法等知识,才能与合唱团员进行完美的配合,展现出合唱艺术流畅的表现力;学习语言知识,合唱曲涵盖了整个世界的优秀作品,其中有德文、法文、英文、拉丁文等编写的歌词,合唱指挥只有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能够准确的发音并了解歌词含义,才能更好的表现合唱曲的艺术美感。

(二)合唱指挥需要注意的问题

合唱指挥的要求可以归纳为省、准、美三个字。省是动作要节省,按照作品的需要设计动作,指挥动作大小要适度,注意速度、力度的对比以及作品的语气。准是指各种起拍、收拍的打法必须干净、准确。美是指合唱指挥要使表演艺术美观大方。

因此,合唱指挥在指挥合唱团时,需要关注以下问题:自然性的问题,指挥手势必须保持自然性,切忌矫揉造作,只有指挥动作自然、达意,才能与合唱曲内容相互协调、融合;简练性的问题,合唱指挥应注意以最简练的动作获得最佳的艺术效果,保证动作简短、利落,能小的动作就不应大,能静的时候就不应动,只有指挥动作易懂、朴实、简练,其表现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果断性的问题,合唱指挥必须对合唱曲具有绝对的自信心和把握性,切忌犹豫寡断;关系性的问题,合唱指挥必须处理好点与线、大与小、跳与连、动与静、纵与横、刚与柔的关系,点应由腕部表现速度的节奏,线应协调臂、腕、手指表现旋律的起伏,大幅度表现舒展的音乐,小幅度表现欢快的音乐,跳表现节奏感强的音乐,连表现平稳的音乐,动应突出主旋律,静应使副旋律与伴奏相应活跃,纵偏向于节奏性强的作品,横偏向于歌唱性强的作品,刚与柔需要对比分明、过渡自然。

二、合唱指挥的综合能力提升途径

(一)驾驭能力的提升途径

合唱指挥必须有大将风度,能够驾轻就熟的指挥调度合唱团,抓住团员的注意力,调动其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驾驭能力并不是命令与专断,而是做好与团员的沟通和交流,得到团员的认同和敬佩。在合唱训练时,常会出现团员缺席、唱歌跑调、忘词等问题,这需要合唱指挥沉着应对,及时提醒团员,稳定他们的情绪,不应用埋怨、指责等言辞和行为,以免影响合唱团的团结与稳定,在演出或是训练结束后及时总结经验、分析问题,采取合理的措施加以改进。 (二)表现能力的提升途径

合唱指挥表现能力的提升包括指挥能力、视唱听音能力、声乐知识与文化知识的提高和学习。

指挥能力的提升途径主要是进行强化练习。合唱指挥并不仅仅是打拍子,每个指挥动作都有特殊而深刻的代表意义,面部表情也是指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合唱指挥不仅要掌握基本图式,还要练习不同节拍、乐感下指挥动作的幅度,尤其要重视表现不同情感的合唱曲的击拍法,多练习、多观摩,将摸、拉等指挥技能技巧做到省、准、美的要求。

视唱听音能力的提升途径主要是进行专项练习,选择合适的视唱教材,借助钢琴按照教材内容安排进行系统的学习,并进行总谱阅读和视唱,以提高视唱能力和音乐记忆力。需要注意的是提高听辨和声、和弦的能力,对音程度数、分解和弦、转位和弦、和弦增减等内容进行由浅入深的系统练习,以进一步培养音乐记忆力。

强化声乐知识与文化知识的途径有以下几个:首先需要学习专业技术,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使指挥动作准确、简练,节拍清晰、干脆,声部进出明确,节奏稳定、准确;其次需要深刻理解作品内涵,合唱指挥要注意自身文学、政治、历史、宗教、地理等文化素养的提升与影视、美术、戏剧等艺术素养的提升,做好训练、演出前的准备工作,深入了解作品的曲式、调式、旋律、和声、节奏、调性、歌词、结构以及作品的作曲家生平经历、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等内容;再次,需要掌握优美、准确的肢体语言,以指挥动作的艺术美感带动、感染团员与观众,使合唱更具艺术表现力。

(三)协作能力的提升途径

合唱指挥与团员的协作越默契,与伴奏的协作越默契,演出的效果就越好。因此,合唱指挥必须做好沟通、协调、配合工作,与合唱团、伴奏密切协作,实现三者的优势互补。

(四)组织能力的提升途径

合唱团从创建—日常训练—排练—演出,合唱指挥都在起着组织的作用。因此,合唱指挥必须重视自身组织能力的提升,以更好的完成合唱团的运营管理工作。合唱指挥需要注意培养自身的表达能力、亲和力,提高自身的威望,在日常工作中逐渐积累、锻炼组织能力。

(五)实践能力的提升途径

合唱需要经过不断的训练才能得到提高,因此合唱指挥不能仅仅重视理论能力的提升,还要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理论能力、提升实践能力。在舞台演出时,不同的环境、观众等因素,可能给现场演出带来不良的影响,这需要合唱指挥与团员多深入社会各界推广合唱活动,将学习与实践相融合,在实践中学习、成长、提高。具体来讲,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反思总结,在日常训练、演出中逐步积累。

(六)创新能力的提升途径

合唱是提高指挥自身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合唱本身就是指挥与合唱队员、伴奏共同对音乐作品的一种再创造,指挥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声部组合,不同的人声、音色变换,不同的力度变化带来的不同效果和新鲜感,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艺术实践给了合唱指挥充分展示自我的发展空间,给了指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平台,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合唱指挥艺术实践可以弥补单一理论、技术枯燥与乏味的不足,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将专业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为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创新构建一个实践平台,成为合唱指挥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篇7

【关键词】转型期新升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009-02

当前,随着高校的扩招、专业的增设,大批年轻的硕士、博士、博士后走进了高校教师队伍。根据桂林旅游学院、广西经济(工商)学院、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的走访调查,发现这些新升本科高校的专任教师35岁以下(含35岁)的比例高达61%,可见青年教师已成为高校教学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教学能力如何,直接决定着学院的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国家未来高等教育的综合质量。而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过渡,必然要求部分高校和部分专业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这样的转变对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新升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

(一)专业知识夯实而教育教学理念欠缺。近年来,因新升本科院校规模的扩大、为适应社会需求而增加专业设置及老教师的退休,新升本科院校需要扩充师资。一批学历层次高、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科研能力强的非师范专业硕士、博士走进了高校教师队伍。虽然上岗前会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师德修养课程的培训,可时间短,也很难做到系统。岗前培训多采用“统一培训、批次生产”的方式,没有细分不同专业,针对性、实用性不强,不重视不同学科的特点,且时间短,培训效果不理想。非师范专业青年教师由于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教学规律、教学方法,没有经过严格的教学训练,也缺少助教阶段的锻炼,直接走上讲台进行授课,使得一些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不了解教学环节及学生心理特征。不少青年教师不知如何把自己夯实的专业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缺少教学能力培养的机会和途径。近年来,广西教育厅为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采取了“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模式,但名额有限,且有的学校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各高校也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举办了教师基本功比赛、优质课比赛等有利于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活动,但数量不多,影响力不大。不少青年教师已经意识到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但在职期间缺少教学能力培养的机会和途径。高校教师在职期间,教育部、教育厅、学校等组织的培训、学习、观摩不少,但这些培训、学习、观摩多数是学术前沿、学科重点的问题或科研成果推广,很少有关于课程新理念的学习、优质课观摩、教育技术等与教学技能提升有关的培训。多数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靠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慢慢摸索,这样提升教学技能的途径往往时间长、见效慢。

(三)教师评价机制落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动力不足。受传统学术型大学评价模式的影响,转型期新升本科院校的教师评价政策与传统学术型大学评价政策没有太大的区别,“重视科研,忽视教学”的评价机制并没有因为高校转型而得到相应改革。由于科研被大学视为重要支柱,科学研究成果的多少成为教师评价的重要指标,是教师评优、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这种科研地位高、教学无足轻重的情况使教学成为科研的附属品,这样的政策导向导致不少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将主要的精力放在科研上,对备课没有热情,教学积极性不高、对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不够重视。大多数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动力不足,长此以往,将会阻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在当下大学生就业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要想保住高等院校的生存之本――教学质量,就必须改革落后的教师评价机制,激发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动力。

二、新升本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途径

(一)网络学习平台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提供新途径。当前,互联网教育等新型教育形态正在以越来越强大的势能冲击传统教育的堤坝。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使传统高等学校知识和技术中心的地位受到冲击。大学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网络成为知识和技术的存储器,互联网中不断涌现的网易公开课、爱课程等学习平台,让大学教育成为开放的教育机构,网络学习平台的涌现,使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幅提高。mooC(慕课)等大规模的网络公开课开放课程学习平台的涌现,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也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新途径。

高校青年教师要具备高水平教学能力,需要一个学习、借鉴、模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学会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发挥网络学习平台的积极作用。网易公开课、爱课程、mooC等课程学习平台上的公开课程,多是各高校中的优质课程,具有前沿性和高水平,且涵盖了大学教育的主要核心课程,为教师吸收最新学科发展信息,了解高水平讲授技巧和教学内容组织方式等提供了鲜活的“教材”。青年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课程学习平台,找到与自己教授课程相同或相似的课程,通过观摩、模仿,吸收他人授课的精华,备课时,有意识地将有价值的资源保留、整合,再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学生特点与接受程度进行转化和改造,使教学内容得到优化组合,这个过程也使青年教师能用更宽的视野看待自己的教学,从而促进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教学技能竞赛是新升本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过硬的课堂教学基本功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主要渠道。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只有将拥有的知识在教学中有效的传授给学生,转化成学生的能力,培养出优秀学生,教师的价值才能得体现。教学技能大赛是新升本科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它的形式有教学设计比赛、讲课比赛、说课比赛等。青年教师通过参赛或观摩,可在主观上提升对教学技能的重视,规范自身教学行为,并逐渐形成自觉提升教学能力的内在需求。

教学技能竞赛参赛者通过教学设计、讲课、说课、回答评委提问等环节或形式,对所授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目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方法等会有更深入的认识。在备赛与参赛的过程中,参赛者的创新能力得到激发,组织能力和驾驭能力得到提高,个人人格魅力得以展现,教学基本功得到提升。观摩教师通过听课、评课、议课,可以从他人的教学设计、课程内容、讲授方法、教学风格、课堂组织等方面获得直观的对比与指导。通过对比,发现自身授课的优缺点,通过反思,吸收他人教学中的精华,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从根本上促进观摩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高校青年教师通过参加或观摩教学技能比赛,得到展示和切磋。这些竞赛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展示自我综合实力的平台,也能激励和鼓舞青年教师热爱教学,极大地促进广大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学能力的发展,进而带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为学校能更好地培养青年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保障。因此,教学技能竞赛不仅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是培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极为有效的途径。

(三)构建“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教师发展中心。2012年教育部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推动高校普遍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等,提升中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新升本科院校要抓住时机,结合自身优势,构建“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教师发展中心。

所谓“专家引领”是把本校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名师名家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导师团”,对新入职的、处在成长过程中的青年教师进行点拨和引导,对青年教师的成长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通过教学现场指导、教学专业咨询、导师与青年教师共同备课、设计教学、听课、评课、议课等形式帮助和指导青年教师。不同的阶段针对具体问题采取不同的形式,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这样的专家引领不仅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也有利于专家的发展。所谓“同伴互助”是高校青年教师借助高校教师团队的力量和智慧,实现信息交换、经验共享、深度反思、协同合作,创造一种富有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团队文化,从而使团队成员在专业能力、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在高校中,教研室是“同伴互助”的基础平台,教师发展中心要重视教研活动,让各教研室根据教学实践的需要采取“案例讨论”、“集体备课”、“教育理论学习”、“教学方法研讨”、“相互听课、评课”等多种形式进行对话、互动和合作。让青年教师可以在成长的过程中听到“不同意见”、“多种意见”,可以促使青年教师借助集体的智慧,不断矫正个人理解的偏颇,进行更深刻、更全面的反思,有效地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构建“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的教师发展中心,不仅能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也能使整个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有利于整个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四)校企融合促进“双师型”教师发展。在提倡学生增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教师首先要具备将所教授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践教学手段的能力。应用型高校的定位与培养目标决定了高校专业课教师既要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又要具有丰富的实践能力与专业素养,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对于以培养旅游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升本科院校的青年教师,由于专业课程教学过程更倾向专业性、独特性、创造性、实践性等特点,要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就需要有互联网营销、酒店管理、旅游行业、现代物流等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新升本科院校在新技术革命背景下须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通过“产教融合”、送教上门,学校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和互信。将新进学校的青年教师安排至酒店、旅行社、景区等工作现场,进行挂职锻炼,让教师真正掌握专业发展前沿信息,了解行业动态,清楚企业诉求、用人要求、社会发展需求,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制订培养方案,教授专业知识,更好地为地方企业培养即需型人才。青年教师通过挂职锻炼,教学素材得以丰富,专业素养得以提高,理论知识能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从而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总之,在新技术革命背景下,新升本科院校要紧跟时代潮流,利用新媒介新技术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支持,同时,通过组织教学技能竞赛、构建教师发展中心、校企融合发展等方式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任恺.“开放课程”浪潮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新趋向及途径探索:以音乐学科为例[J].中国音乐,2014(2)

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篇8

【关键词】创新型校长;素质结构;成长途径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3-0125-03

一、创新型中小学校长的内涵

创新型中小学校长是具有科学及先进的办学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人格,经常组织开展教育创新活动,经常取得创新型成果,并使学校的整体效能不断提高的中小学校长。①校长对学校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校长能够领导学校的教师团队开创工作的新局面,使教学更具有教育意义,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二、创新型中小学校长的素质结构

创新型中小学校长的素质主要由四个方面的素质构成,即领导素质、教育素质、创新素质和高度的使命感。

(一)中小学校长的教育素质

1.遵循教育规律。中小学校长在学校教育教学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重视教育规律,不能轻视或践踏教育规律。教育规律不是政治高度的规律,亦不是商业化或经济市场的规律,但受政治、市场经济影响,当今部分学校办学出现政治和市场办学倾向,即迎合领导心意或经济效益而忽略教育规律的现象。中小学校长应遵循教育规律,不能混淆或滥用规律。

2.教育知识与基层经验丰富。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而教育是一门专业技术,具有教育相关知识是中小学校长进行教育创新的基础。学校的教育及管理不是简单的技能性工作,它是一项复杂且具有艺术性的专业性工作,需要丰富基层的经验。只有理论而没有实践经验的校长,创新工作往往纸上谈兵,空谈理想却没有实际价值;只有基层经验而没有教育理论知识做积淀,创新便是井中窥天,没有视野,亦没有水平。

3.教育理论思维能力出色。创新型中小学校长需要具有出色的教育理论思维,以市场或政治思维来思考教育,会让教育失其轨、丧其质。解决教育问题需要教育理论思维,中小学校长在解决教育及管理问题时,应以教育理论思维而非市场、政治思维来思考。中小学校长想要推进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成功,需要出色的教育理论思维能力,懂得如何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及如何运用理论指导实践。

(二)中小学校长的创新素质

1.创新欲望强烈。创新欲望是指中小学校长不仅要有创新的想法,还要有来自内心的强烈渴望,是促进人采用一定创新行为的心理因素。②创新的想法是一种大多数人都具有的意念,而创新欲望是可以给予行动以动力的渴望,会促使人把想法付诸于行动。校长能否成长为一名创新型中小学校长,其创新欲望的强烈与否至关重要。

2.创新魄力过人。中小学校长在学校教育工作中要有不断创新的魄力。许多中小学校长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才能,还有发现问题的眼睛,但最终没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缺少创新魄力、踟蹰于某个因素不敢做出创新决策,最终阻碍其创造力的发挥。因此,中小学校长在教育创新的过程中,应敢于面对问题、大胆进行创新行动,纵使失败亦要懂得汲取经验,为下次类似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

3.自主学习意识水平高。创新是在已知的基础上探索未知领域,创造新事物的活动,它是以学习和研究为基础的。中小学校长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主动地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的先进经验,并在学校中开展教育研究和试验,把学习的知识与本校的实际相结合,使教育创新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

(三)中小学校长的领导素质

1.志向远大。校长是学校工作的指导者,其言行影响着学校的运转,校长志向会左右学校的发展方向。固守不变或许可以一时稳定,但终会在发展中落后或淘汰,好的校长应具有发展的眼光和远大的志向,在稳定中带领教师进行创新和改革。事实上,作为领导者,校长不但要自己有信心、有能力做好工作,而且要能鼓励并带动他人做好工作,让教职工理解自己的志向并转变为大家共同的愿景为之奋斗。

2.责任感强。教育是对人的培养,尤其是中小学教育。教育产品不同于其他产品,教育是通过向社会输送人才而实现其功能,学校承担着对家庭、社会及国家的责任。作为学校领导者的中小学校长,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富有责任,尽职尽责地工作,让学校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3.道德高尚。优秀的中小学校长应具有高尚的品格。中小学校长在工作中应时刻牢记教育的公平与公正,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解决问题,对下属有同情心等。中小学校长在创新时,要端正自己的创新动机,绝对不能把教育课程改革当成自己的政绩,当成升官发财的一个途径,而应是为了学校本身,为了增强学校教育的竞争能力,提高教育教学师资水平,办学生家长和社会都满意的学校。③

(四)中小学校长创新教育的使命感

中小学校长创新型教育的领导素质、教育素质和创新素质以校长的教育创新的使命感为前提。这种使命感源于对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期望、内心对教育的理想,或者源于对学校发展负责的精神。中小学校长创新教育的使命感会驱使校长为学校谋发展,其实质是一种外在的责任给予校长的内在动力,然后促使校长把内在动力转换为教育改革的外在行动。

三、创新型中小学校长的成长途径

(一)自我成长途径

1.培养创新意识,开发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开发创新潜能,是中小学校长提高创新教育素质能力的基础。成长为一名创新型中小学校长,首先要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老问题,审视解决问题方案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其次应不断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善于透视表象覆盖的深层次问题,不断突破固有思维,把思考当做一种习惯。

2.树立风险意识,提升专业能力。教育改革需要中小学校长卓越的专业能力,专业水平欠缺的情况下大谈学校教育改革是非常危险的,甚至会威胁到学校的生存。学校教育是对人性、人的灵魂培养,它不同于买卖的商品,商品失败折损的是其使用的功效,而教育失败摧毁的可能是学生的一生。因此,中小学校长在教育改革时应具有风险意识,慎重且远思,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和试验的设想、假说及经验绝对不能轻易落实。

3.完善教育科学理论,增强教育智慧。教育规律是具有稳定性的,学校教育是一项历充满智慧的传统的育人活动。自孔子创办私学以来,教育从私学到公学、从重经学到文理并重,虽历经转变与发展,但教育其本质的变化极其细微。历来成功的教育都遵循着其本身的规律,以培养人为最高目的。所以,中小学校长应掌握完善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教育创新奠定基础,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自身的教育智慧,懂得“执经达变”的艺术,把握住基本的原则与规律,固中有变,变种有固。

(二)外部培训成长途径

1.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完善的知识结构是中小学校长成长的基础,创新型中小学校长的成长离不开专业理论知识的支撑。中小学校长作为教育中的基础领导者,践行终身学习理念是其职业要求,亦是其自身成长的必然选择。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了自我努力外,还需要外力的指导、专业的培训。

2.实践能力的提升与指导。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没有付诸实践的理论知识不能创造实际的教育价值。④中小学校长自身的实践更多的是独立的探索,期间会碰触到很多自身一时难以解决的难题,可能会成为校长成长的阻碍。因此,在培训中,应对校长的实践能力加以重视,不忽视对其实践的指导,重视其实践中碰到的复杂问题及难题,给予其及时、有力的培训指导。

3.教育创新实践的培训。创新型校长创新能力的提升,有赖于教育创新实践的培训,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是中小学校长创新成长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一般只是隐性知识的获得,而创新素质的培养更多的是从隐形知识转化为显性能力的过程,更侧重于外化,它包括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共同体成长途径

共同体成长途径是介于自我成长途径和外在培训途径的中间路径,其目的是使团体中的成员通过相互影响及共同努力而不断共同壮大。

1.建立交流平台。共同体的结成,可以让校长看到对方身上的精神,分享成功的经验或者失败的教训,从彼此间得到支持和认可,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氛围。而共同体的形成有赖于交流平台的建立,学校和教育部门应积极建立有利于共同体成长的交流平台,包括实际和虚拟的交流平台。⑤实际的交流平台包括交流会、学术探讨会等,虚拟交流平台主要指借助于网络所营造的平台。

2.开发共同的研究课题。创新型中小学共同体成长的一个有效途径便是开发共同的研究课题。中小学校长的创新型素质包括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而研究课题是培养这种创新素质的有效策略,并可以为解决实际教育问题提供宏观指导。共同的课题研究可以让共同体中的中小学校长享用共同的资源,为教育改革献出智慧,彼此间进行协助,产生智力与智力的碰撞,有利于共同学习和进步。

注释:

①彭姗姗.创新型校长成长条件与途径(下转69页)(上接126页)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2010,5.

②温恒福.教育领导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③于兰.创新型教师的素质极其培养[J].渤海大学学报,2005(11).

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篇9

【关键词】政工干部;素质;现状;途径

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和发展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市场发展、管理、制度等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其整体发展的动态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态势。在企业内部,政工干部的素质与企业整体价值观念和思政政治格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企业要在新的社会市场环境下,着力提高政工干部的综合素质,促进政工干部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价值观念。通过大力提高企业政工干部的综合素质,对企业在社会市场中竞争力的提高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文章就现在企业政工干部素质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国有企业政工干部素质建设现状

(一)创新能力不足

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的深化,但是很多企业内部的政工干部并没有因为社会经济建设和文明建设的进步而进行思想价值观念的深化和更新,导致很多政工干部的综合素质不能符合新时期社会经济环境对企业政工干部提出的要求。政工干部缺乏创新精神,对新时期的企业政工工作没有准确的认知,难以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展现创新性的工作方法,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政治素养的缺失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对物质生活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与此同时对利益的追求出现很多不规范的因素。很多企业的政工干部出现享乐主义、形式主义和拜金主义的现象,背离了为人民办事的社会主流思想。并且现在很多企业的政工干部没有较高的政治水平和素养,所以没有形成承担责任和服务人民的思想政治素养。其次,现在很多企业内部的政工干部没有充分的认清自己所处的环境,导致其思想上存在较为严重的滞后性,在具体实施工作的过程中,没有既定的工作目标,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并且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新的社会压力造成政工干部的思想发生动荡,让其不能专心的投入到具体的工作实践当中。

(三)业务能力不强

很多政工干部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导致其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并且在具体业务执行的过程中出现更多的偏差,不能有效的发掘自己在企业工作中的具体价值。同时,政工干部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其在具体工作的过程中不能准确的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点和目标,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二、企业政工干部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

(一)重视提升政工干部素质工作

首先,要不断的加强对企业政工干部的重视程度,企业要认识到政工干部的综合素质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关注政工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最大程度的提升政工干部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政工干部参与政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政工干部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这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基础。政工干部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会促使其业务能力水平的提升,对整个企业发展的方向,以及企业在社会经济市场中的竞争能力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二)结合反馈、监督,提升政工干部素质

接受反馈的途径有很多种,例如,反馈、举报电话等。企业应该设立这些反馈途径,积极采纳广大职工群众的意见,了解政工干部的思想政治情况。政工干部应该积极分析反馈意见,做好自身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改善,促进政工干部思想认知与企业的思想政治发展道路的一致性。其次,对政工干部实施监督,是保障政工干部思政政治与当下社会主流思想价值观保持一致的重要途径。针对监督监察过程中发现的不足及时改正,防止错误思想在企业内部蔓延,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正常运行。企业内部政工干部的思想政治错误认知和错误行为们进行教育转换,促使政工干部能够及时的认知到自己的错误,保证自己思想政治觉悟和党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性,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做出贡献。

(三)实践中提升政工干部能力

只有在实践工作中才能检验政工干部的思想价值观念是否正确,政工干部业务处理与企业的发展目标具有较高的相关相关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才能有效保证政工干部的工作能力得到提升,让其在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最终得到思想的升华,以及业务能力水平的提高,为企业创造积极的工作氛围,并且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强化政工干部激励机制

完善的考核机制是提高政工干部素质的有效措施,对政工干部的工作给予肯定,能够激发政工干部工作的热情,也能够为企业的政工干部创设良好的工作氛围,对企业政工部门工作人员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在强化政工干部激励机制,创设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的同时,企业政工部门应该在具体的工作形式上和工作方式上都体现出创新的思想,并且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探索,最大程度的拓宽政工干部知识面,培养他们在工作中的创新能力,提升工作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政工干部的素质与企业整体价值观念和思政政治格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企业要在新的社会市场环境下,着力提高政工干部的综合素质,结合反馈、监督,强化政工干部激励机制,促进政工干部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价值观念,为企业在社会经济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提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宋华.提升政工干部素质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实践探讨[J].全球商业经典,2015(8):35-35.

[2]常晓燕.浅谈提升政工干部素质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实践探讨[J].经济管理:文摘版,2015(16):00301-00301.

[3]陈芳.提升政工干部素质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实践与探索[J].企业文化旬刊,2014(8).

[4]李林.提高企业政工干部素质适应企业发展新需求[J].赤子,2013(19):15-15.

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篇10

一、什么是电力企业安全管理

虽然说当今是信息电子世界,但是,没有了电力的支持,信息电子的发展将会是寸步难行。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需要电力的存在,人们才能更好的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每时每刻都和电力有关系,所以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和我们有着莫大的联系。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创新是为了各大电力企业和电力公司在改革创新的基础下,更好的为人民服务。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创新最主要的是通过公司内部创新,使整个电力企业受益,从而向外界折射出创新成果,让每一个使用电力的人感到安全、舒适。

世界上先进国家对电力企业的发展有着严格的要求,不仅因为它关系到人民生活的方方方面,更是因为电力是部级能源,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落后国家也致力于电力的发展,希望通过电力带动其他行业发展。我国的某些行业和发达国家齐肩并进,但是有些行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不论是先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还是落后产业的快速崛起,都离不开电力企业的支持。而且,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电力的需求也日趋增长。从这些大的方面可以看出,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电力企业进行安全管理创新不仅可以提高内部工作效率,使电力企业的内部工作人员得到更好的待遇,更主要的是,对使用电力的客户来说,人们可以感受到一个电力企业的优良企业风范和企业文化,也为我国企业走出国门走进世界创造了典范。就此看来,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的创新势在必行。

二、当今电力企业的管理模式

由于先前我国实施的是计划经济,而电力又是国家基础、国家命脉行业,所以那时电力公司的一切发展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虽然,现在提倡市场经济的发展,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国家对企业发展处于监督和调控的地位。但是,就如前文所言,电力毕竟不同于一般生活用品,虽然我国现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可是电力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受控与国家。也就是说国家因为能源安全的问题,使电力企业处于一个垄断的环境。电力的垄断使电力企业只顾生产,没有过多的考虑到管理创新的问题,一些有利于电力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创新途径也没有运用到电力企业。市场需求巨大无比和没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这两方面造成了电力企业安全管理无法跟上时代潮流。

垄断经营下的电力企业多多少少和政府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人员的管理也免不了类似于行政管理。那么电力企业的人员管理就失去了竞争式的管理方法,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设置,领导机构以及工具的配发和其它行政方式也在某些方面阻止了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创新。电力企业各个部门的不合作,也使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上像一盘散沙,没有办法进行统筹规划的管理。电力企业在本质上属于一个公司的运作,没有了公司管理的方法,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着实令人担忧。

三、实现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创新的途径

不过,随着一体化经济改革深入社会各个领域,国家对电力企业进行“三集五大”的号召,电力企业安全管理也有了自己的途径。所谓的“三集”是指: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五大”是指: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生产、大营销体系。三集五大的提出为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创新提供了明确的方向,那么,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就要用创新的途径去实现“三集五大”的意义。我们可以尝试以下的几种方式对电力企业安全管理进行创新。

1.工作岗位的创新。电力企业安全管理要采用竞争上岗的体制,只有把一些能够促进企业利益的工作岗位提供给每一个工作人员,把绩效考核算入升职加薪体系中,电力企业的员工才会有动力为企业尽职尽责。竞争上岗也解决了工人懒散,消极怠工的问题。培训每一个员工都具有市场经济的意识,只有积极创新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的创新途径,大家的收益才会更高。大家的自觉意识被抬升了一个高度,管理成本也会随之下降。这样一来,永远不用担心员工罢工问题,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也给社会各界一个可靠的安全信号。

2.信息资源的创新。说一千道一万,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的创新途径研究最终是为了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增加。只有信息资源能够快捷、方面的流通起来,经济效益的增加才指日可待。电力企业安全管理不能只在内部进行,信息的透明才能增加人民对企业的信任,所以要对信息资源进行创新。现在网上办理电力业务也逐渐成熟起来,那么,电力企业就要把除公司机密信息以外的信息纰漏在自己的官网上,让人们随时随地的监督电力企业,有着群众的监督以及建议,企业的发展也会避免走上错误的路线。最重要的是,网上、手机业务的办公模式可以让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成为一种无纸化管理模式,也是创新管理资源的一种有效方式。

3.人才创新。不论怎样的创新体制都需要人力去完成,如果电力企业本身就有创新型人才,那么公司的创新理念将会很容易被公司内部成员接受。电力企业只有以人为本,广泛的吸收人才,让人才为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创新的途径做出贡献,电力企业才能真正成为创新企业的楷模。现代社会不创新将会是死路一条,电力企业要充分的尊重和爱惜人才,提供机会给予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让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形成一个专业的公司管理模式。

四、总结语

也许电力企业刚一开始进行创新的管理会很不适应,或者说要面对很多的问题。但是,我们要清醒的意识到只要创新才能让电力企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实现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创新的途径可能让电力企业经历了一场分娩似的阵痛,可是,当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的创新实现以后,这种阵痛带来的将是长久的喜悦。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创新是一个先进的事物,先进总是会遭受到落后的反对。但结果往往是先进取代落后,所以我们要有信心相信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创新途径既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也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还能让电力企业的管理风气焕然一新!

参考文献

[1]李建兵.浅谈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创新思路[J].科技资讯.2013(22).

[2]黄冬,龚海华.基于实例的电力安全管理分析[J].广东科技.2012(23).

[3]张政,谷钧.多措并举促进电力企业安全管理[J].科学之友.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