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家庭教育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1:50

常见的家庭教育问题篇1

关键词:年轻父母;觉察力;家庭教育;检视

事物都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和发生发展的轨迹,它的出现和发展都有一定的迹象可循,人们可以因此对事物进行精准的了解和判断。对事物进行了解和判断的能力就是觉察力。所谓觉察力,就是洞悉彻悟事物的发展规律、方向的高度预见性的一种本领和能力,是能够以小见大、以心见性、见微知著、敏捷独到的一种超前的感悟能力。[1]具有较强觉察力的人,能运用心理、思维的力量去了解事物,解开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父母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力,即父母发现家庭教育问题的能力,包括对家庭教育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和产生原因等都能有所发现和认识,并洞察影响家庭教育的诸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明察家庭教育的成效。

一、年轻父母对家庭教育问题失察的后果分析

家庭教育问题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是一个渐变过程,不是突变的过程。家庭教育问题出现的最初阶段,很容易被年轻父母忽略,使得家庭教育问题日积月累,越发严重,以至于有的问题积重难返。对家庭家庭问题的失察,会产生更多的问题,并且影响深远。多重家庭教育问题互相牵扯和纠缠,严重影响问题的解决。

(一)年轻父母对家庭教育问题失察,造成错失家庭教育良机,影响深远

父母应该对家庭教育的状况有所监控和觉察。但很多年轻父母对家庭教育问题后知后觉,家庭教育失当而不自知,导致家庭教育问题无法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很多家庭教育问题是随着孩子的学业问题或者品性问题而暴露,也有的家庭教育问题等到孩子成年才被觉察,因而错过了教育的最佳时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教育影响相对于教育行为,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家庭教育也不例外。因家庭教育不当产生的问题,会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与大学阶段呈集中爆发状态,有的会延后到下一代择偶、组建新家庭时才会有所表现。这使得众多家长往往不能对孩子的成长问题做家庭教育方面的归因,不能回溯家庭教育问题,而将此归因于外部条件的变化。比如,他们认为“孩子进入青春期,产生叛逆”,“孩子进入大学,生活环境条件变化,不能适应”,“年轻人进入婚恋期,一时不知道如何相处”等等。实际上,其中很多的问题都源自家庭教育失当,造成孩子不能很好地适应变化的环境,因而产生各种各样的适应问题。

(二)年轻父母对家庭教育问题失察,造成家教问题积重难返,影响深刻

家庭教育问题与原因之间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而是多样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元素纠缠的结果。比如,年幼的孩子喂养困难,不愿意好好吃饭。究其原因,有孩子自身先天或者后天的消化能力问题,但也可能是年轻父母喂养方法不当,没有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造成孩子脾胃失和并影响到食欲。其间还可能夹杂着年轻父母对孩子不良养育态度的影响:父母或者马虎忽略,或者迁就溺爱,影响了孩子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此外,家庭情感关系不良影响到孩子的情绪,也可能造成孩子食欲不佳。反过来,孩子的喂养困难问题,会引起年轻父母的焦虑情绪,父母双方可能推诿责任并互相指责,导致家庭冲突增多,家庭情感氛围不良,进而引发新的家庭纠纷和冲突,再一次影响孩子的喂养。影响家庭教育的多样因素的纠缠与牵扯,产生的影响不是1+1=2而是1+12。如果长期对家庭教育问题失察,导致若干家庭教育问题纠缠在一起,最后分不清孰因孰果,那么处理此类问题就会非常棘手。所以,年轻家长对家庭教育问题不自知,就会贻误对孩子的最佳教育引导时机。如果不能对家庭教育问题保持清晰的认识,及时检视家庭教育情况,做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存在的问题就会成为家庭教育的隐患,成为影响孩子成长的隐患,导致外部因素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引发出家庭和孩子新的问题。

二、年轻父母对家庭教育问题失察的原因分析

教育素养是指父母为了合格地担当家庭教育实施者的角色,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应当具备的特殊品质,包括教育知识、教育观念与教育能力。[2]年轻父母对家庭教育问题失察,受到家庭教育本身特点的影响,也和年轻父母自身的素养及行为方式有密切关系。

(一)家庭教育的特点影响了年轻父母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

1.家庭教育即时性、随机性和零散性特点,使得年轻父母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容易出现“挂一漏万”的现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不是有目的、有意识的、系统的教育过程,而是伴随在日常生活当中随机、即时、零散地进行的,需要家长敏锐地捕捉教育的信息与契机。虽然新时期的年轻家长都很重视家庭教育,很关注孩子的成长,但对于何时是教育的契机、用何种方式教育效果最佳,年轻父母很难把握好。而家庭教育的规范很少有明文规定,年轻的父母本身对家庭教育要求并不明晰,要在实践中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的规范甚至要等到孩子“违规”之后才被发现。家庭教育可能“处处是教育、时时是契机”,但年轻父母却常常忽略机会,不能很好地把握教育契机,或者因为采用不当的教育方式而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变成“坐失良机”。此外,年轻父母因娱乐生活丰富、工作繁忙、家庭教育经验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也容易忽略家庭教育的契机,忽略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2.影响家庭教育成效的因素是动态的、多元的,年轻父母很难整体把握家庭教育系统不少年轻父母的“父母角色”意识不够,对家庭教育不重视,因而忽略对家庭教育问题的关注。更多年轻父母是重视家庭教育的,但对家庭教育问题也未必能很好地把握。家庭教育成效是受多元、动态因素的综合影响。家庭所处的地理环境、家庭中的人员结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成员的情感关系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等等,都深深影响着家庭教育成效。另外,这些因素作用的发挥,还取决于孩子的特点。孩子用自己的气质特征、性格特点、智商才能甚至是外貌特征等,与这些外部的影响因素进行对话交流,从而影响着家庭中各种因素作用的发挥。年轻父母对于影响家庭教育的诸多因素缺乏完整的认识,难以整体把握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难以发现诸因素之间复杂的关联,因而容易对家庭教育问题失察。

(二)年轻父母自身的特点造成了他们对家庭教育问题的失察

年轻父母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力还受制于他们自身的特点,他们的认知、情绪、个性等方面的特点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对家庭教育问题觉察的客观性、全面性和深刻性。1.年轻父母的个性特征造成了他们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不细致家庭教育问题往往是“于细微处见精神”,需要年轻父母对问题能明察秋毫并防微杜渐。但不同个性的家长,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力有较大的差异。比如,情绪型性格的年轻父母,处理事情习惯“大大咧咧”且容易被情绪左右,对孩子的照管和教育情绪化严重,常常出现粗枝大叶不细心的毛病,对细节的敏感度和关注度不够,遇事急躁不冷静,他们容易忽略孩子和家庭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而理智型性格的年轻父母,又可能出现过度关注,过度敏感,导致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不客观。2.年轻父母觉察能力不足导致他们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不全面“见识”即看见并认识。所谓“有见识”,就是个体看见并且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它是觉察力的基础。“事事留心皆学问”,人们可以通过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分析思考,得出对事物的认知和行为决策。掌握的信息越全面,认知分析就可能越客观越深入。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越专心越用心,得到的有效信息就越多。年轻父母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能力,会直接影响他们对家庭教育过程中相关信息的掌握。虽然信息无处不在,但是年轻父母家庭教育临床经验不足,在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过程中,容易忽略与孩子成长有关的信息,比较容易捕捉到的是能引起他们情绪体验的内容,而情绪体验中觉察的信息却未必客观。比如,孩子牙牙学语,符合年轻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期待,就会引起他们的兴奋,他们因“牙牙学语”这个事件而出现“晕轮效应”,产生认知偏差。3.年轻父母对家庭教育问题认识不足导致他们对问题的觉察不深入觉察不仅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要用脑子想。“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所谓行家,就是对问题的敏感度很高的人,相关的知识背景是觉察敏感度的基础。年轻父母如果没有认真学习家庭教育理论,对家庭教育问题觉察力不足,对问题的了解不具体,就不能及时发现问题,或者关注问题的表象而忽略现象之下的隐性问题,尤其是对内在问题的觉察不足。比如,孩子与伙伴关系不良而情绪低落,父母容易觉察到孩子人际交往状况,看到孩子缺乏交往主动性和交往技巧,却不容易发现孩子的内在体验,无法关照到孩子内心安全感不足,或者是不够自信而不能很自然地和同伴交往因而回避交往。如果年轻父母忽略孩子的内心体验,就会使得问题的解决走上歧路,甚至会加深对孩子的伤害。比如,上例中的父母,忽视孩子的内心体验,强行催促孩子去与同伴交往,会引起孩子更深的恐慌和更严重的退缩性行为,会给孩子脆弱的心灵造成新的更深的伤害。年轻父母家庭教育实践经验不足,对家庭教育问题可能产生的影响认识不够,对孩子早期表现出的问题重视不够,就越发不能很好地觉察家庭教育问题。

三、用“多元检视”方式提升年轻父母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力

学者的研究表明,“教师教育智慧在其核心表现上与觉察力密切相关。”[3]提升父母的教育智慧的核心也在于提升其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力。除了要从观念上帮助他们,使他们重视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更重要的是要从方法上帮助他们,使他们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能力得到提升。学习多元检视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倾向和层次去觉察家庭教育问题,找到更多的家庭教育问题关注点,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年轻家长提升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力。

(一)从多角度检视家庭教育问题的影响因素

家庭教育的成效是多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教育的问题也是如此。觉察家庭教育问题,就要重视检视与问题相关的诸多元素,包括家庭居所、家庭收入、家庭的社会阶层、家庭人员构成等客观因素,也包括父母的家庭教育素养、成长经历等主观因素。年轻家长要特别注意对影响家庭教育的主观因素的检视和觉察,如自己的成长经历、自己的教育素养等。前者会影响后者的方向,后者会影响对前者的审视深度。年轻家长检视家庭教育最主要的视点有:1.对新生家庭与原生家庭关系的检视新生家庭和原生家庭是一组相对的概念。每个新生家庭都来自原生家庭,并成为下一组新生家庭的原生家庭。因此,家庭教育不是零起点,原生家庭中的家庭教育观念和行为会深深地影响到新生家庭。年轻家长要尽量与原生家庭保持健康的关系:所谓健康关系,就是看到关联,又能调整问题所在。年轻父母对自己所在新生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容易出现“当局者迷”的困惑,反观自己的原生家庭则会产生“旁观者清”的效果,对自己的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会更客观更全面。而且,自己作为当事人,容易检视到原生家庭教育方式的成效,从而可以对新生家庭的教育方案作出适当的调整。对原生家庭的检视,重点要检视原生家庭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亲密度、对孩子的期待及其促进策略等,并注意把新生家庭与原生家庭进行比照,既不能完全推翻原生家庭的教养模式,也不能不加分析地进行全盘复制和吸收。年轻父母在对原生家庭的理性检视基础上实施新生家庭教育,使得新生家庭教育有较高的起点,可以帮助新生家庭对家庭教育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落进原生家庭问题的窠臼中。2.对自己“父母角色”的全面检视年轻父母在社会生活中身兼多种角色,他们作为一个“社会人”或者是“职业人”的角色成长比较受关注,但其“父母角色”的成长常常被忽略。年轻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执行者,需要对自己的“家长”这一角色及其成长状况进行认真和长期的检视。(1)对履行父母角色职责的检视年轻父母是否把握好自己的“父母角色”职责,是做好家庭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年轻父母要对父母角色的多元定位加以检视:做为监护人,父母是孩子成长资源的提供者,使孩子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条件得到基本的保障,而不要让孩子流离失所。作为监护人,父母还要保障孩子的心理安全,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要。父母同时是孩子的成长伙伴和顾问,对孩子的成长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既不能放任孩子不管,也不能越俎代庖剥夺孩子自主学习和成长的机会。(2)对父母角色成长状况的检视“陪孩子一起成长”是当下父母成长的重要方式。缺乏完整家长教育学程的年轻父母们,大多是随着孩子的成长脚步,在实践中摸索着成长的。他们的教育智慧和能力,需要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得到扩充与提升。父母要检视自己的教养行为,对教养有效性进行检视,同时也要检视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效率。最主要的检视途径是对教养成效进行检视,通过了解孩子积极的正向的变化情况来检视父母学习和教养成效。(3)对父母与孩子的情感关系健康状况的检视良好亲子关系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基础。保持良好亲子关系的家庭,即使孩子出现阶段性的成长问题,也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亲子关系是检视教养成效的重要指征之一。常见的亲子关系问题是亲子关系疏离、亲子关系过度依赖、亲子关系冲突等。孩子的个性不同,所处的年龄阶段不同,对父母的需求不同,良好亲子关系的格式也会有所不同。良好的亲子关系表现为依恋不依赖,理性不冷漠。父母需要很好地回应并引导孩子,使亲子之间和而不同,保持一种有弹性的融洽关系。

(二)从不同倾向检视家庭教育问题

家庭教育问题的表现从其倾向性可以分为外显和内隐两个维度。外显的家庭教育问题可视可感可检测,比较容易被发现。青春期阶段家庭教育问题暴增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青春期阶段家庭教育问题通过孩子的学业成绩和行为反应得以显示,父母因此发现家庭教育问题。但青少年青春期阶段暴露的家庭教育问题,并不是在青春期的时候才生成的,而是过往问题累积之后的集中爆发,在此之前问题常常以内隐的方式存在,但父母没有发现或者未加关注。不同倾向的家庭教育问题产生影响的深远程度不同,不了解内隐的深层次的家庭教育问题,家庭教育往往就不能因材施教,不能对症下药。1、外显家庭教育问题的检视所谓外显家庭教育问题,就是家庭教育过程中,可感可测的教育问题。比如,孩子平时不能主动和别的小朋友交往,不愿意与小伙伴分享玩具等。通过孩子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外显行为反应,可以发现孩子社会性发展不良的问题。父母对自身在家庭教育中表现出来的言语与情绪反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容易发现的。比如,父母对于自己情绪失控而怒斥孩子的行为,常常会有懊悔之情,就是检视自己的教育行为后的反应。虽然多数父母没有经历专门的家教理论学习,没能很好地掌握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相关理论知识,但通过对自己几个孩子的对比或者和别的同龄孩子的对比,父母就很容易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并可以在专家指导之下或者是自己有意识地加以调整。当然,如果用别人的孩子做参照,就要有意识地防止“别人家小孩”的现象发生,要对自己的家教问题做客观的评断。2、内隐家庭教育问题的检视内隐家庭教育问题是指没有通过可感可测的外显行为表现出来的家庭教育问题和当下还没有表现出现来的家庭教育问题。年轻父母要特别用心去检视内隐的家教问题。(1)检视父母的教育观念“观念决定行为”,父母内隐的教育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家庭教育行为。在可以检测的家庭教育问题行为背后,一般都有需要反思和调整的内隐的家庭教育观念问题。比如,父母一味的强调孩子的课业学习,为孩子选报各类课外学习辅导班,与父母的教育价值观密切相关。受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和“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新的谬论误导,父母的教育价值观带有强烈的功利性,并体现在他们家庭教育行为选择上。(2)检视父母自身的行为示范“言传身教”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言传与身教有效配合能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妈妈洗脚”这一则公益广告,对言传身教做了很好的诠释。而家庭教育问题中的很多问题,都与父母忽视行为示范有关系。比如,孩子挑食偏食,常常都源于父母饮食习惯的影响。年轻父母对家庭教育中言传的内容有比较明确的认识,会注意给孩子积极的正向引导。但是,也要注意自身行为示范,发挥身教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地用行动给孩子以积极影响。(3)检视家庭教养范式的适切性检视父母教养范式的适切性,就是检视其合理性和有效性。“鞋子合不合脚,脚知道”。与孩子的个性和成长需求契合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反之亦然。检视家庭教育范式的适切性,要检视家长的家庭教育动机、教育目标,检视日常生活中亲子双方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等。如果消极的劣性的情感体验多,就要对家庭教育多加注意,及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4)检视家庭功能的状况对家庭功能的检视,是对家庭教育问题的深度检视。家庭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家庭教育问题往往是系统性的问题,对家庭教育问题的深度检视,需要基于家庭系统理论的思想基础之上。家庭中的关系结构、家庭对问题反应的灵活性、家庭成员交往质量和家庭亲密度等因素,综合地反应家庭的功能状况。

常见的家庭教育问题篇2

关键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2-0011-03

School,FamilyandSocialeducation,CombiningtheproblemResearch//ZhouYanyan

abstracttheauthorfromthefamilyeducation,socialeducation,schooleducationinadolescentgrowthintheplayoftheactionproceedwith,focusedonanalysisofthecurrentthreeeducationexistencemainquestionandreason,andproposedinthisfoundationtheschool,familyandsocialeducation,thecombinationofseveralsuggestionsandmeasures.

Keywordsschooleducation;familyeducation;socialeducation

author’saddressZhejiangRadio&televisionUniversityatChangxing,Changxing,Zhejiang,China313100

常言道:“学校是学生心灵的净土”。有很多学校就追求教育的温室效应,一味地认为学生年龄小,应该保持他们心灵的纯洁,隔开复杂的社会,只是正面进行教育,不愿让他们见到社会的阴暗面。时间一长,当学生步入社会,看到与所受的教育具有反差时,他们就会迷茫不知所措,有的甚至走向反面,进而误入歧途。上述问题的出现是由于多年来存在的封闭式的办学思想导致了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相分离而造成的。学生处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诸因素组成的教育系统之中,这个系统的整体性能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学生也是作为一个整体来接受教育系统中各种因素影响的。也就是说,学生的成长不只是学校教育的结果,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必然要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各种教育因素的影响。

在教育改革中,要立足于校内,着眼于家庭和社会,力求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三结合。学校必须改变这种疏远于社会的封闭的教育体系,要努力拓宽思路,增强社会实践的机能,争取得到社会组织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配合,形成“三结合”的德育教育网络,增强育人效果。笔者就此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1家庭、社会、学校在青少年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1.1家庭教育的作用

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也确实起到了不同于学校的社会教育的独特作用。家庭在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品德教育、劳动教育、智育开发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

1.2社会教育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各种信息的不断增加,如果单纯依靠学校教育一个渠道来传播知识,学生局限于课堂来获取知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了。所以各类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对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和促进。

1.3学校教育的作用

毋庸置疑,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当然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青少年在学校接受各层次的教育期间,正是学生身心发育的最佳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在逐渐孕育、形成;这个阶段青少年的求知欲、记忆力、接受能力最强,所以学校要充分发挥好此阶段的作用,帮助青少年积累知识、培养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当前三方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由于社会条件所限、错误观念引导和各类历史原因的影响,我国目前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这三方面还存在联系不够、配合不好等现象。

2.1学校教育方面

在学校教育方面,相对于德育而言,教师更看重智育的培养,诸如重成绩轻品行、一手硬一手软等现象在有些地方和学校还普遍存在;由于没有深入地思考与探究,德育工作方法与手段还比较传统、陈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与青少年发展的新特点不相适应,与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相适应,与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不相适应。另外,有些教师的综合素养与新时期教师标准还有一定差距,教师的职业道德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与提高。

2.2家庭教育方面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物质财富的日益增加,国外新观念的影响,当前许多家庭的结构发生变化,家庭问题也愈发突出。近些年来,我国的离婚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单亲家庭日趋增多,问题家庭也比比皆是。另外,许多非问题家庭也存在形形的问题。城市的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有钱的家庭对孩子娇惯、溺爱,使孩子极端任性;没钱的家庭夫妻下岗,整天为了生活而四处奔波,有的甚至大打出手、打骂吵闹,使孩子每天沉浸在苦闷之中,个别孩子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家庭老龄化越来越明显,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往往意见不一,家长大多不具备科学的家教知识,在实践中往往凭个人直觉和某些传统经验来施教,代沟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使得家庭教育出现许多问题,产生很多误区,如家教方式的误区(具体表现为娇宠型、专制型、放任型等)、家教内容的误区(具体表现为重身体素质培养,轻心理素质培育;重智力开发,轻非智力因素培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

2.3社会教育方面

现在的社会环境存在大量的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一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青少年能够通过互联网可以及时、迅速地查看各类国内外的信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消极影响,极端自私的个人主义等思想和西方腐化堕落的生活方式,无时无刻不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听觉。二是负面的社会现象对青少年的影响。如的刺激与肆虐,旧中国的丑恶现象泛滥,以及青少年犯罪层出不穷、屡见不鲜,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毒害着青少年的身心。

教育的职能,首先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然后才是传授知识。这一点,可以说是中国两千多年优秀而传统的教育思想。韩愈曾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传道是第一位的。由此可以看出,中小学生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于其教育的情况,要想提高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水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必须互相配合、合理分工,不能只依赖于一方,而应共同为中学生德育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教育方式。

3三方教育相结合的建议与措施

3.1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育管理者与组织者要改变单纯应试教育的原有轨道,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即要以大教育思想为指导,优化育人环境,正确认识和处理大气候和小气候的关系,坚定开放搞活信念。当前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腐败现象,社会风气也不尽如人意,媒介宣扬凶杀、迷信陋习和利己主义的腐朽意识形态等,对学校教育的冲击和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采取消极回避,试图把学校隔绝于社会之外,搞一厢情愿的“净化”教育是不能奏效的。教师要在指导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辨别是非曲直,同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作斗争。

3.2主动走出学校大门,争取社会、家庭的支持配合

学校要在有关部门的领导下,主动走出学校,争取社会、家庭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虚心学习外地经验,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正确指引下,和当地政府领导协调,动员社会参与,搞好双向服务,共同培育人才。根据目前教育中出现教育分力,影响教育质量问题,要促进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形成合力,发挥各自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忽视或放弃任何一个方面。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要做好。

1)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家庭情况各不相同,各位学生的家长所受教育也有很大差别不同,所以学校在指导和协调家庭教育方面还担负着比较繁重的任务。学校首先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家庭情况,与家长进行针对性的沟通、交流,以期待与家长建立起共同的教育目标,充分发挥好学校与家庭的教育作用。具体指导方式:①一般性指导,指学校向家长宣传我国的教育政策法规,普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并提出家庭教育的一般要求与建议;②针对性指导,指针对当前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分别提出学校或家庭教育在解决问题方面应采取的措施、实施途径和方法;③分类指导,指学校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及不同类型的家庭情况,进行分类别、分要求的指导;④个别化指导,指学校针对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个别深入细致的指导,和家长一起分析学生情况,制定相应教育措施和总结相关经验教训。

2)学校与家庭教育的配合方法。①互访。互访包括教师访问家长、家长访问教师两方面。其中班主任家访是学校配合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与家长的密切联系,可以了解学生家庭状况及在家表现,从而更好地为学校德育工作服务。在做家访工作时,教师事先应有准备,要根据学生特点和家长状况,选择性讲述相关内容,以达到家访的目的。②家长会。家长会是学校与家庭取得联系的常见方式。一般而言,学校每学期至少开1~2次家长会,一是可以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学校的运作方式、学生的学习情况,交流经验,共同配合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二是对家长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工作。此外,学校在实行一些重大的教育政策时,也要召开全校性的家长会,通报并征求家长的意见。③成立家长委员会。这是学校与家长互相联系和配合的经常性组织。家长委员会一般由家长会民主选举和学校综合考虑产生,由教育经验丰富、关心学校教育、热心社会工作的有威信的家长来担任委员,代表全体家长意愿,并配合学校相关工作。

3.3学校教育配合社会教育的途径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应紧密联系,互相配合,把学校教育扩展到全社会,这是现代社会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学校应主动去了解、研究社会,把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关的工作列为重要的议事日程。学校应结合社会教育问题定期开会讨论、研究,并有专人与校外青少年社会教育机构保持联系。必要时学校可邀请校外教育组织的领导和教育工作者参加学校的相关会议。校外的社会教育结构也应有专人与学校保持联系,相互交流学生在校内外表现。

一是学校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举办的相关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

二是学校要经常给校外教育机构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并给予具体的指导;学校应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向学生家长广泛宣传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应动用学校的人力和物力,为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提供可能的帮助和支持。

三是学校利用各种社会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机构、团体所提供的条件,如少年宫、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广播电台、电视台、科普机构等,丰富和补充学校教育,使学生在这些场所中学习在学校中学不到的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开阔眼界。

四是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近年来,教育的社区化已成为一种趋势。社区教育委员会是以学校为中心,由一所学校联合所在社区的部分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或团体部门共同组成的。社区教育委员会有助于学校与社会各界的互相沟通、理解和支持,有助于及时反馈青少年教育的相关信息,共同做好教育工作,实现学校、家庭与社会的一体化,同时还有助于解决社区对教育需求与教育服务社区之间的矛盾,改变教育与社区经济发展相脱节的现象,逐步实现学校为振兴社区经济服务的目标。

参考文献

常见的家庭教育问题篇3

近年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经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学者们纷纷从政治学、文化学、教育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多学科、多领域对农村问题进行研究。然而对农村家庭教育的研究呈现出事实叙述多、实证研究少,家庭内部原因分析多、社会支持研究少等特点。针对皖北地区家庭教育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仅有的一些研究大多集中在皖北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等方面。本研究从社会学中社会支持理论的视角入手,探讨皖北地区农村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可以进一步丰富社会支持网的理论研究,同时也弥补了针对皖北地区农村家庭教育研究中的不足。

2资料来源

2.1问卷设计

本项研究主要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资料,根据范德普尔和张文宏的问卷框架设置了包括家庭教育现状调查表、社会支持网调查表、多元社会支持调查表,以及深度访谈提纲[3]。为了使问卷更贴近皖北农村居民的语言习惯,确保调查问卷的真实性,我们将问卷进行了语言和形式上的转换,在进行资料汇总时再将原始问卷转换成标准问卷以便统计。调查问卷涉及调查对象的基本状况和对家庭提供帮助最多的人,调查员将问题集中于调查对象提到的前3个人,并且询问了这些人与调查对象的关系、与调查对象认识时间、教育程度、职业等问题。与调查对象讨论过重要问题的组织或个人,就是本项研究需要分析的社会支持网的基本单位。在社会支持网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列举了10种可能的社会关系。所有可能的关系类型被分为父母、配偶、子女、姊妹、其他亲属、上下级、同学、邻居、朋友和其他非亲属,共计10类。这种分类借鉴了全美综合调查的分类方法[4]。在家庭教育调查中还包括多元社会支持,主要是由社会保障体系、工青妇等社会团体、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心理卫生机构、社会慈善机构、各单位提供的社会支持、社区组织等。个人支持包括血缘关系、业缘关系、地缘关系、人道关系等,支持种类包括经济支持、情感支持、劳务支持等方面。

2.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皖北农村家庭教育调查问卷的样本是按以下方式抽取的:⑴分别从皖北各市农村选取小学6所,共36所,在凤阳县和寿县各选择小学2所。选取的学校共40所。⑵从每所学校随机抽取3个班,共120个班。⑶问卷的发放主要是通过县妇联发放到各农村学校,学校将问卷发放到学生手中,由家长填写后再回收。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840份,回收4450份,有效问卷4204份。为了更真实有效地了解农村家庭教育状况,本项研究还深入访谈了各地区约50多位家长,了解他们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期望等,以补充问卷法的不足。

3数据分析

对问卷资料的统计分析是研究的基础。本项研究首先运用spss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然后根据研究所要探索的变量和要探索的变量关系,形成特定主题下的访谈提纲,将其结果与问卷资料的相应结果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3.1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5%,主要是乡镇的中学老师和小学老师,还有一部分是乡镇干部,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6.4%,小学文化程度及以下的占43.6%(见表1)。在进行深度访谈时,一些家长表示孩子上学是学校老师的事情,他们只负责给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了。此外,调查中发现,农村家长农闲时打麻将的情况较为突出。

3.2家长教育观念的调查

在“您对孩子上学的看法”调查中,72.1%的家长认为现代社会没有知识不行,自己省吃俭用也要供孩子上学,18%的家长选择顺其自然,只有2%的家长选择在农村上不上学无所谓(见表2)。对2%的家长进行了深度访谈,家长的回答是“学习成绩不好,实在不行就回家种地吧”。由此可见,这不是家长的真正选择,而是一种无奈的想法。问卷中,“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您认为孩子应该具有的品质有哪些?请排序”的信息显示,16.7%的家长将“掌握科学知识”排在第一位;32.4%的家长第一位选择了“独立自主”;28.3%的家长第一位选择了“吃苦耐劳”。由此可见,家长的教育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开始重视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也不再是以学习成绩优异为唯一标准。但在问及“是否让孩子做家务或者帮助干农活”的调查中,“偶尔让孩子做做”的比例最大,占到45%。可见,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虽然在观念上发生了变化,但是实际行动中却没有到位。

3.3家长教育方式的调查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观念都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赞同优生优育的政策。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农村家庭一般只有1个或者2个孩子,孩子较少,因此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上也有较大转变。在“您经常采用的家庭教育方法是什么?”问题上,73.1%的家长选择说服教育,13%的家长认为是以身作则,只有5%的家长认为要打骂压服。在进行深度访谈中了解到个别家长虽然在观念上意识到应该对孩子鼓励、说服,但在实际行动中还是以简单粗暴为主。在回答“家庭未来的教育投资方面”这一题目时,家庭较富裕的家长选择教育投资的比例相对较大。这些家长愿意为孩子选择条件好的学校、愿意为孩子购买课外读物、愿意投资让孩子上辅导班等。而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更愿意把钱花在更实际的地方,如初中毕业后让孩子学技术、学手艺,对于购买学习用品和相关的课外书籍,大多数家长只会选择考试用书。家长的教育投资观念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

3.4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的调查

在社会支持网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列举了10种可能的社会关系。进行数据分析时我们把这几种关系进行了大类概括。亲缘关系包括父母、配偶、子女、姊妹、其他亲属;非亲缘关系个人包括上下级、同学、邻居、朋友、和其他非亲属;非亲缘关系团体包括各种组织机构。调查数据显示,皖北农村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中亲缘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自己的父母及被访者的父母、兄弟姐妹在社会支持网中的比例最高。在非亲缘关系的支持网中,邻居的支持作用比例较高,其次是朋友关系的比例,被访者都至少提到一位朋友。非亲缘关系团体中政府、社会团体等所占的比例较小(见表3)。由此可见,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在皖北农村家庭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为了更全面地了解皖北农村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现状,我们制定了专门的调查提纲,对政府、机构、组织活动、人员、政府态度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得到的结论是,各县区有专门的教育信息网,内容涉及“家长学校”、“政务信息”、“网络学园”等,家长可以在网上进行交流和学习。通过深度访谈得知,大多数家庭对政府开展的网络没有真正利用起来,在社会支持网的数据中,几乎没有人提到通过网络解决自己的实际困难。

4改进农村家庭教育的建议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从来就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改善皖北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必须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实现多元化的支持体系[6]。

4.1提高家长自身素养是改善家庭教育的基础

要改善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首先必须转变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树立家庭教育的参与意识。其次,要通过多种途径为家长提供继续教育的平台,引导家长掌握科学有效的育儿方法。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要经历不同的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作为家长应该掌握孩子在每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和生理发展特点,才能理解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解决家庭教育的根本问题。由此可见,对农村家长普及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也是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4.2加强政府支持力度是改善家庭教育的关键

首先,应该完善法规体系,加快立法进程。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指导应有固定的支持时间、相关的活动、相应的经费支持等,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同时要实行县级统筹规划,设立专项资金,依据各个村经济、教育发展的差异,予以不同程度的帮助。另外还应当规范实施手段,切实将政策和法规付诸行动,确保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顺利构建。其次,要健全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组织机构。由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县教育局及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组建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家庭教育的策划、组织、协调和保障;组建由省、市教育专家和县、村优秀骨干教师组成专家组,负责指导工作;组建由县、村专任或兼任教研员、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组成教研组,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为广大村民系统讲授家庭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先进理念,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7]。教研组工作人员应坚持“先培训,再上岗”的原则,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教师培训形式可以多样化:如邀请专家、教授进行专题讲座;邀请优秀教师传授家庭教育方面的基本知识;进行网上学习;去外地进修等手段。上岗前,教师必须实地了解情况,才能对各地家庭教育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4.3发挥社会团体和民间力量是改善家庭教育的有力保障

家庭是社会的一部分,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和民间力量是改善农村家庭教育的有力保障。社会团体和民间力量可以填补政府和学校对家庭教育资助的空白,特别是一些社会服务与保障机构,能有效地调动公民参与,促进社会资源的整合。此外,还可以运用媒体的导向功能,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家庭教育如育儿观念、教育方法等;宣传政府的政策和法令;表彰优秀案例、先进事迹等。总而言之,媒体的参与将更加有助于推动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加有助于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

5结论

常见的家庭教育问题篇4

根据我们观察,60年代出生的中年人口,他们的孩子现在普遍就读于高中和大学,这是一个相对特别的教育群体。由于当正赶上后期,我们的职高家长普遍学历较低,有的甚至小学还没有毕业。在教育孩子的观念上,他们很难做到与时俱进;经济生活上,他们比起大中专毕业的70后家长,收入在整个社会群体中相对较低,很多只能靠拼体力打工来养家糊口;生理上,他们刚好四、五十岁,正值女性更年期,男性的体力也开始下降。随着就业的压力的增加、子女青春期的来临、个人身心状态的下降……个人情绪问题会在这一时期接踵而来,所带来的家庭矛盾也随之增加,这就造成了这一特殊人群在家庭教育中处于相对劣势,同时也给孩子成长带来了一些难题。

现实教育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职高学生与普高相比,家庭背景普遍较差,有的是出不起昂贵的赞助费才无奈进入中职学校就读。中职学校尽管学习压力不如普高,学习方面的问题不是很多,但由于家庭教育带来的心理问题比例却相对高一些,有些甚至因家庭矛盾而引发严重心理疾病。我们根据当前现状,决定开展一次调查,为改善职业学校的家校合作,促进家庭教育指导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调查方法

本研究是在2011年10月通过问卷的方式,抽样调查了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与绍兴市职教中心两所职高10个班级的101位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状况,收集了他们在家庭教育上的知识储备、观念冲突和情感表露等方面的信息(其中有效问卷91份),同时通过运用SCl_90心理健康问卷测试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作出相关分析,为促进职业学校的家校合作,优化学校德育氛围,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与思考。

三、调查结果

1.中职学校家长角色分工呈科学化

随着“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日益深入人心,更多的女性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不断增强,经济自立能力不断提高,并逐渐由传统的家庭妇女向职业女性转型,越来越多的父亲与母亲一起承担起家庭育儿的责任。据本次调查,有72.3%的母亲从事农业劳动、商品经营、家庭手工作坊、企业单位工作人员等工作。55.6%的家庭是父母亲一起教育子女的。不少家庭在逐渐走出“父亲角色”在家庭事务中的地位中心与教育管理中的价值中心,女性日益受到家庭的尊重,经济和情感上也获取了更多的支持。

2.家庭教育方式趋多元化

在设计问卷调查的时候,笔者把能够影响家庭教育的主要因素都考虑进去,包括家庭住址(城镇还是乡村)、家庭结构、家长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成员民主性等因素,以此划分出52个劣势家庭与39个优势家庭。同时分别考察两组对象中家庭教育的一致性,从表扬态度、关心来源、青春期知识、身体关怀、活动交友、生活和谐、情绪渲泄、及时强化、家务劳动等维度考察家庭教育的一致性,以得分前50%为一致家庭,得到如下数据:从表中可以看出,优势家庭教育一致性明显高于劣势家庭,且差距非常大,这可以说明,劣势家庭条件下更容易使家庭教育产生种种矛盾,经过我们对一些个案的调查可以得到:家庭中成员越多,就容易产生不和谐的音符;孩子父母文化程度较低,不懂得教育孩子的方式,常感到自己的教育苍白无力,不良情绪容易引发家庭矛盾;经济薄弱,没有一定的家庭经济基础,使其中一部分家长在为生计奔波之后,在家中怨声载道;家庭中家长作风问题使原本和谐的家庭出现了很多摩擦,从而影响了家庭教育的效果。劣势家庭中的不和谐音符在优势家庭中也依然存在,引起不和谐的原因主要来自父母从小成长的经历不一致,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家庭背景使得组合成家庭不是很融合;来自父母的一些特殊经历,使他们感情不合,认知上也不时有冲突,于是隔阂也就容易滋生。

3.不同家庭条件下中职生心理素质呈明显差异

众所周知,家庭环境不一样,所培养出来的孩子自然也不会一样,但教育的成败关键在于人格的教育,在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心理健康则是极其重要的指标。现今,青少年的心理普遍脆弱,遇到挫折不能很好的处理,动辄逃学,或者就采取极端的方式等等,在媒体上,我们也经常看到,学生因没有成就感,而表现为厌学、自负、打架、早恋、网瘾等心理问题。虽然,我们的教育部门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投入了不少的精力,但学生心理问题仍未得到较好的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否与我们家庭这块土壤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家庭环境不一样,使这些职高生心理素质之间的差异也是不一样的。经过我们的事先假设,再通过心理测试的统计,结果也验证了我们事先的假设,劣势家庭中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49%,比优势家庭的检出率21%高出了28个百分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包括自身和社会的一些原因,但统计表明,家庭的原因仍是主要矛盾所在,“亲源性心理问题”依然是当今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点。

4.家庭矛盾是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产生的导火索

家庭中,夫妻双方在教育孩子方面意见不一致容易使孩子形成不良个性。具体说来,不一致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会使孩子面临着思想的激烈斗争,他是听妈妈好呢?还是听爸爸好,接受一方就意味着对另一方的背叛。比如父亲用宽容的眼光来面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而母亲以“草木皆兵”方式担心,孩子出一点问题就会无所适从,引发很严重的问题。还有的家庭父亲长年在外工作,父亲教育的缺失和母亲教育的无力也会形成孩子的放纵不羁的个性。还有不少家庭夫妻感情本来就不和,在孩子的教育上各执己见,更有可能给孩子还来心灵上伤害。当然,父辈和祖辈之间往往教育态度不一致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父母工作忙,把孩子的抚养交给祖辈。隔代与父母教育的不一致性,可能形成亲子之间的心理隔阂,使中年一代和老年人之间产生矛盾。这样,家庭矛盾对孩子的伤害就又多了一层。同时,家庭内的教育上的矛盾还包括一个家族的整体风气。家族中每一户人家的孩子都少了,对甥、侄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亲属间的客气使孩子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就会很大的难度。如父母在家里规定孩子上学时间的晚上不准上网,但是孩子到了亲属家后,却被那份亲属间的客气所左右,他们提供孩子上网的环境,还给孩子送好吃的。再如父母规定了每周孩子的生活费,教育他要节俭,可到了外婆家,外婆却偷偷塞给他二百元,并告诉他不必让父母知道。当然,家庭教育的协调性,应该包括家庭在教育过程中的前后的一致性。我们的父母常常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高兴的时候,什么都答应孩子;不高兴时,对孩子提出苛刻的要求。这种前后不一致的态度,会使孩子形成双重人格,更多的是无所适从而产生严重心理问题。下表的统计明显告诉我们,孩子如果在不一致的家庭环境下成长,极有可能形成心理与行为问题:

四、建议

1、家庭在子女教育上形成协调性,沟通是关键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中职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家庭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学校教育只有站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到有的放矢。面对孩子在接受家庭教育信息上的种种矛盾,我们我们倡议:通过沟通,建立有效的家庭联盟。

(1)怀一颗宽容的心。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必须对自己好,而另一方不可以与孩子关系过好,否则就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尊重配偶以及配偶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双方有不同意见时,要坦然对待,同时要明确告诉对方,您能够理解对方,对于他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您也能够接受,并表示认可。

(2)抱一种倾听的态度。告诉孩子,他做某些重大决定时,需要征得父母双方的同意。同时,家里有重大的事情时,也让孩子参与讨论,听取他的意见。

(3)持一份民主的心态。夫妻之间要有沟通的机会,不要用孩子做传话筒。如果孩子有时在家长的一方表示对另一方的想法或不满,全家应该坐下来好好讨论,一起陈述想法,避免互不理睬而使交流的障碍越来越深。教育家魏书生的家庭就有这样的会议传统,孩子得到了自信的成长,夫妻生活也极为和谐。

2.家庭教育联盟的形成关键是情感联结

家庭教育专家李子勋曾经对于家庭教育的协调性发表了他个人的看法:在教育孩子的总是上,夫妻双方完全一致其实是不太可取的,因为过于一致的教育,会使孩子失去选择的权利,这样的孩子生活在单一的教育模式下,孩子也难以理解人的多样性,他就难以在形形的人群中面对各种各样性格的人。所以我们认为,夫妻的教育一致也并非是绝对的,应该允许夫妻双方有一定的分歧,让孩子感觉到教育的情景性与可变性。比如,父母亲说孩子还手机进学校是不可以的,在上课时玩手机更是绝对不允许的,但是可以放学以后在家里用手机打电话、听音乐,甚至适当玩游戏,这就是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要根据场合来决定是否可以做。这种情景教育比告诉孩子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要具体一些,丰富一些。夫妻在教育孩子方面保持一定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又不是对立本质上的割裂,而是程度上的差异,这样孩子就可能在一个环境下接受多重的意见。从而感受社会的多向性而学会生存,他长大后面临人际交往的问题也会有灵活性,他会在潜意识中领悟事物的对立和统一在他的生活与成长道路上无处不在。我们认为,夫妻间建立有效的同盟,关键不是如何对待孩子的外在表现,而是做父母的要给孩子这样一种感觉:我爸妈的情感很深厚,关系很稳定,我生活在这个家庭有安全感,能得到尊重。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潜意识中的自我实现愿望。只要家庭成员在教育孩子的目标上是一致的,在情感上是热烈的,关系上是和谐的,对孩子的人格成长自然容易发挥巨大的影响。

常见的家庭教育问题篇5

关键词: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外出到城市打工,与父母一方或双方分离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改革开放至今三十多年,外出务工有效地促进农村广大群众脱贫致富。但与此同时也使得留守农村的儿童处于无人管、缺乏管的状态,引发的社会问题不容小觑。社会问题即民生问题,故家农村家庭教育刻不容缓。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监护类型

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非常重要的环节,特别对农村留守儿童而言注重家庭教育已迫在眉睫。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类型分为:隔代监护、上代亲戚监护、同辈监护或自我监护,不同的监护形式所带来的问题亦不相同。

首先,隔代监护大多数由年事已高的祖辈完成。家庭教育问题往往在隔代监护表现特别明显,祖辈对留守儿童吃饱穿暖等生活方面的关心较为关注,但过分迁就、溺爱的现象也比较常见,与之相对应沟通交流极其有限,更为重要的是精力有限易力不从心,长此以往必然无法有效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其次,上代亲戚监护一般由父母单方或父母双方亲戚负责。上代亲戚监护的家长日常忙于农活,文化水平不高,教育方式粗暴,思想观念落后,除了关心孩子的健康、安全以外,无法及时给予留守儿童心理、学习等全方位的引导。加之亲朋好友监管别人孩子难免有顾虑之心,久而久之自然跟不上现代家庭教育的步伐。这将阻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不利于留守儿童群体权益的保障。

再次,同辈监护或自我监护容易滋生留守儿童无拘无束、来去自由的性格。松散的没有约束的环境会使留守儿童迷失自我,无形中成为“流浪人”。留守儿童未成年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所欠缺,自理、自律、自立能力差,没有家长作为引路人可能会在人生的道路走弯路。一旦犯错无法得到及时纠正,其后果可想而知。

通过对三种监护类型带来不同问题的分析,发现留守儿童不管是随祖父母生活、随亲戚生活还是独自生活都存在一系列的弊端。只有把家庭教育方面的不足梳理清楚,才能对症下药的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不足

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有社会原因也有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在于城市对劳务工作需求量较大,劳务经济在某种程度上有效保障农村贫困家庭经济收入来源。留守儿童的父母用自己双手改善生活条件,但子女如果带在身边将面临转学等诸如此类影响孩子学习的因素产生。家庭原因在于外出打工所带来的经济收入能改善家庭生活,背井离乡只为给子女提供更好的经济支持。在外务工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孩子,不得已将子女留守家中。无论是社会原因还是家庭原因,只要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就有必要研究农村家庭教育的不足。结合实际分析存在不足有利于帮助监护人更好地教育留守儿童,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也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较为典型的不足,具体如下:

第一,对孩子的监管效果不佳,特别是隔代监护。隔代监护、上代亲戚监护、同辈监护或自我监护所呈现的问题有一定的交叉性,其中隔代监护在留守儿童家庭中所占比重最大。现代社会很多先进的思想、理念、技术与方法老一辈都无从获悉,年老体弱,加之迁就、溺爱,这些都是无法有效指导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留守儿童长时间与父母分离很多事情得靠自己去经历与尝试,在这个过程中面临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除了满足孩子物质和生活需求,在精神、道德、安全等方面祖辈都无法给予及时、科学、有效的引导。

第二,监护力度不够,学习成绩不好。隔代监护人的祖辈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没有能力进行指导。其他监护人常忙于农活,更是无暇监督留守儿童的学习。留守儿童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在学习上一旦缺乏必要的督查和引导就会放任自流。重养轻教的习惯由来已久,监护人不仅没有时间指导孩子学习。在农活、家务等方面反而要求留守儿童加以分担,这样必将占用孩子宝贵的学习时间。

第三,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不当,易滋生不良行为。教育思想存在不合理,当农村留守儿童生病时监护人会愚昧的采用迷信的方式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把照看农村留守儿童视作子女留的任务,进行家庭教育总会担心管得过严孩子反感并可能得罪其父母。不敢打骂就连正常的管教也少之又少,真正合理的家庭教育未能得到体现。一旦缺失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就无法得到保障,这些为相关监护人推卸教育责任埋下伏笔。监护人教育方法较为单一,较为追求学习成绩,忽视了意志品德、心理健康、劳动与安全、交际能力的培养。

第四,缺乏沟通,造成亲情缺失。祖辈思想观念陈旧与孙辈代沟较大,沟通较少导致孩子性格内向者居多。由此会形成放不开、胆怯、焦虑、孤僻等性格,还容易形成逃学、厌学、辍学的不良风气。而父母与留守儿童相隔甚远,更没有条件进行必要的沟通。得不到父母的教诲是成长的一种痛,说谎、不诚实、好吃懒做、不服管教、极度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行为习惯都是留守儿童缺乏应有的关怀、鼓励、开导所致。一些打不开的节、过不去的坎将越积越多,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有章可循,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注重家庭教育。要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需要在政府政策支持、学校积极配合、社会更新观念等多方面共同努力,齐抓共管。

首先,从政府政策支持着手,注重监管效果的提高。在政府政策支持下不断发展特色产业,对乡镇企业进行大力扶持,积极提供无息贷款,为农民工自主创业提供条件,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既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也能让青壮年劳动力留守农村从而完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完善对于急需父母对其进行引导的留守儿童而言犹如雪中送炭,政府政策对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自主创业的支持力度越大其就业环境就越宽松。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则越愿意也能够留在孩子的身边,留守儿童与父母相聚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样能有效提高监管效果,帮助留守儿童的父母尽量的留在身边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这些举措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所以从政府政策着手非常重要。

其次,学校积极配合,加强监管力度以便提高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为克服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水平不高,教育方式粗暴,思想观念落后的常见问题,学校成立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的心理老师构建专门的心理咨询团队。并且建立相关的留守儿童档案制度,做好控学保辍工作。要实现这些目标可以对留守儿童家长进行必要的谈话,改变监护人的教育方式,更新教育观念,注重与孩子的沟通。让监护人有能力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指导,并且针对留守儿童逃学、厌学、辍学的不良风气加以对症下药的引导,帮助其树立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习成绩的提高与心理健康成正相关,留守儿童逆反、抵触的心理一旦消除学习成绩提高的可能性越大。学校从监护人以及留守儿童两方面着手,在引导监护人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有效教育的同时,也督促留守儿童进行合理的自我管理。两手都要抓且两手都要硬,唯有如此才能在加强监管力度的同时保证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提高。

再次,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在家长现有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对教育思想进行优化可避免不良行为的滋生。留守儿童的教育除了学习成绩的提高还有培养良好品德习惯的必要,留守儿童应该德、智、体全面发展。怎么样才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方法都很重要。所以针对现阶段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对监护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帮助确立符合现代家庭教育要求的正确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以孩子为主且尽量多元化,在增长留守儿童学识的基础上尽量想方设法丰富其兴趣爱好。监护人明白才能灌输给留守儿童,这些都和家长教育能力的提高息息相关。定期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收集留守儿童家庭中存在的家庭教育问题。建立留守儿童家庭问题数据库,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增设留守儿童救助站,保持留守儿童热线的适时畅通。让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尽快解决,让更多的问题得以化解是促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

最后,注重家庭教育,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亲情关爱。孩子学习成绩提高了,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些都有赖于监护人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方法,所以监护人除配合地方政府外,还应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己的知识面。加大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力度,尽量和留守儿童交流、谈心,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提倡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和决定,培养孩子独立、自立的能力。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亲情关怀,不仅仅只是吃饱喝足,更重要的是在精神方面给予更多的帮助。同时,在家监护人还应该为其购买现代儿童读物,引导阅读并培养其自学的能力。丰富家庭教育内容,培养留守儿童形成广泛的爱好,争取让留守儿童进一步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所产生的问题可以通过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共同配合和努力去加以解决。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的关键在于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帮助。真正让家庭教育发挥有效的作用,让农村留守儿童享受到应有的权益。孩子是祖国的行为和未来,其成长状况决定着祖国的前途、民族的未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祖国未来的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势在必行。(作者单位:铜仁学院)

参考文献:

[1]范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策略》[m].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

[2]陈昌苗.《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及对策——以苍南县龙港镇为例》[J].教学月刊,2009..

常见的家庭教育问题篇6

一、引言

在中职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忽略对中职学校家庭教育的引导,导致部分家长对学生疏于教育,并把责任推给学校和老师。鉴于此,本文通过调研,分析中职学校家庭教育工作的现状,探索中职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调查情况

(一)调查对象

本文选取广州市几所中职学校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50份。

(二)调查结果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广州几所中职学校的教师,其中,有297人是班主任,占54%;普通科任教师176人,占32%;学校中层领导66人,占12%;学校校级领导11人,占2%。

2.教师联系家长情况

在调查对象中,认为班主任应承担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责任的占68%,认为全体教师是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责任承担者的有12%,认为学校德育部门应承担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责任的占16%,另有2%的教师则认为应由社区家庭教育机构和专门的家庭培训学校承担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可见,大部分教师认为班主任是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对校外其他机构的关注较少。

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过程中,有44%的教师认为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是情况告知者和被告知者,32%的教师认为两者的关系是指导者和学习者的关系,而认为两者是合作伙伴的教师只占24%,由此说明,教师和家长在教育指导工作过程中的关系大多是简单的告知者和被告知者的关系。

在教师主动联系家长情况方面,有52%的教师会在学生行为出现偏差的时候主动联系家长,有18%的教师在学生学习成绩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主动联系家长,在学生与家长出现矛盾的时候会主动联系家长的教师占20%,而有10%的教师会主动联系家长是因为学校的规定。由此可看出,学生行为出现问题是教师联系家长的主要原因。

在教师联系家长的频率上,有78%的教师表示每月联系家长的次数在5次以内,有20%的教师每月联系家长的次数在5到10次之间,而每月联系家长的次数在10次以上的教师只占2%,从这个数据可以知道,大部分教师联系家长的次数较少。

3.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方式和内容

在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方法上,有42%的教师通过电话联系的方式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通过微信或QQ的方式联系家长的教师有34%,上门家访的教师只有10%,会请家长来学校面谈的教师有8%,通过家长会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教师占4%,而通过家校互动网站联系家长的教师只有2%。可见,电话联系是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主要方式。

在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内容上,36%的教师以学习成绩与方法指导为主,50%的教师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有14%的教师主要是进行交流沟通技巧方面的指导工作。

4.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与教师的积极性

通过调查了解到,有18%的教师认为学校非常重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有32%的教师认为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比较重视。认为学校仅仅是一般重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教师占30%,而有20%的教师认为学校完全不重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在教师对家庭教育工作的参与积极性方面,被调查的教师有10%是非常积极的,比较积极的有26%,而有48%的教师参与家庭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只是一般程度,完全不积极的占16%。

调查反映,教师参与家庭教育工作积极性受影响的原因,其中,因为指导能力有限而缺乏积极性的比例高达58%,因为学校管理监督力度不够的占20%。而有8%的教师则是因为觉得家庭教育作用不大而降低积极性,另外,有14%的教师是因为学校激励措施的缺失而影响了参与指导工作的积极性。

在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过程中遇到困难的频率问题上,有36%的教师表示经常遇到困难,而偶尔遇到困难的教师也有28%。极少或者从来没遇到困难的教师比较少,各占20%和16%。

本文对教师在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了调查,其中,有36%的教师认为遇到最大的困难是没有辅助力量,有32%的教师是缺少方法的指导,此外,还有20%的教师在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时遇到的困难是家长不积极配合,而有12%的教师则认为困难来自于与家长沟通有困难。

最后,调查发现,只有28%的学校有对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培训,72%的学校是没有对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培训的。

5.中职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制度建设和机构功能情况

为了分析中职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制度建设和机构功能情况,本文在问卷中设置了家长学校的功能是否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是否有相应的工作制度以及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管理是否到位三个问题进行了解。

广州市自从2010年以来就在全市各中小学设定了专门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家长学校,本文对各校家长学校的功能作用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有36%的教师认为家长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起到了实际的作用,功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但是,大部分的教师却认为本校的家长学校没有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明显体现出来,发挥不了真正的实际作用,比例高达64%。其次,调查发现,有88%的中职学校没有相应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制度,仅有少数的12%的中职学校有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最后,在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管理情况方面,有10%的教师认为学校的管理是非常到位的,但这个比例较小,大部分的教师认为学校的管理一般到位,比例为48%,而有20%的教师认为学校的管理是完全不到位的。

6.激发教师参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途径和措施

通过调查,了解到大部分的教师希望学校从制定相关的奖励办法和加大指导能力的培训来改进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各占38%和26%的比例,此外,有20%的教师希望学校通过加强管理规范性的途径来改进指导工作,而有16%的教师则认为学校可以整合社区、家委会资源共同实施教育改进指导工作。

在如何激发教师参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积极性的措施方面,给予一定的奖励和创造条件,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提供帮助这两种措施是比较被认可的,比例为34%和32%,另外,有16%的教师认为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纳入工作量考核的途径可以有效激发教师的积极性,18%的教师则认为可以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作为优秀教师参评依据。

三、中职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中职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学校与家庭的配合对中职生的教育十分重要,因此,中职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要落到实处,不能流于形式。但是根据以上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中职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存在着若干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职老师联系家长的情况

本调查分别从不同的方面了解中职老师联系家长的情况,从调查显示的数据看,这一方面存在着几点问题:

1.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上缺乏对社会专业组织机构的关注。在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责任承担者的调查中,高达68%的教师认为班主任是主要承担者,而对社区家庭教育机构和专门的家庭培训学校关注甚少,忽视社会专业辅导机构对中职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作用。

2.指导过程中教师与家长的关系较为简单。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有44%的教师认为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是情况告知者和被告知者的关系。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告知学生在校的情况,还要指导家长提高教育理念和教育意识,帮助家长更好地把握家庭教育的尺度,教育好孩子。

3.学生行为出现偏差是教师联系家长的主要原因。有高达52%的教师是在学生行为出现偏差的情况下才主动与家长联系,由此可见,驱动教师主动联系家长的主要因素是学生的问题行为,教师缺少对其他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关注,比如引导家长不断完善自己,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助家长重视孩子,尊重孩子等等。

(二)中职老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方式和内容传统单一

通过本文的调查发现,中职老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方式和内容较为传统单一,首先,在联系方式上,大部分的老师主要是以电话的方式联系家长,比例为42%。少数老师采用家访、家校互动网站、来校面谈、QQ或微信以及家长会的方式。其次,在工作内容上,主要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为主,这并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为出发点,使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内容趋向于多样化。

(三)中职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教师的积极性偏低

首先,数据显示,仅有18%的教师认为学校是非常重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而认为学校不重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教师有20%。学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积极性以及实效性。学校的不重视,在某一程度上讲,增加了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难度。在调查中,有36%的教师表示在进行指导工作过程中常常遇到困难,而主要的困难是来自于缺乏辅助力量和方法的指导,如果学校提高重视程度,为教师的指导工作创设有利的条件,给教师提供力量支持和方法的培训指导,就可以增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效果。此外,还有教师认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开展有困难是因为有一些家长不配合,以离校路途遥远,不参加家长会,在这个问题上,中职学校也要采取一定的方法解决。

其次,有将近一半的教师参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积极性只是一般的程度,态度非常积极的教师少之又少,仅占10%。这是影响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是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主要承担者,积极性提不起来,就很难将指导工作落到实处。而影响教师积极性的主要原因是教师认为自身的指导能力有限,无法进行有效的指导工作。由此可见,引入多方力量引导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势在必行。

(四)中职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机构功能和制度建设不完善

1.中职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机构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专门的组织机构是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载体,组织机构设置不完备或者是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使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失去了物质基础和载体的支撑。广州市自从2010年以来就在全市中小学设定了各个学校的家长学校,并且对于场地、机构、工作制度等都有严格要求。但是,经了解,现在有很多中职学校都将常规工作纳入到家长学校的工作中,而且各校的家长学校对于家庭教育工作指导的力度非常有限。家长学校的机构功能没有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64%的中职学校,其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专门机构的功能发挥不充分,这必然影响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效果。因此,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机构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是目前中职学校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主要任务。

2.中职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制度建设不完善

经调查,有高达88%的学校没有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而且有20%的教师认为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管理流于形式,在制度设置不完善和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下,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要体现出有效性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完善制度建设和提高管理力度是中职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方面亟需解决的问题。

(五)激发教师参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积极性的措施和途径缺乏创新性

常见的家庭教育问题篇7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指导;问题;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084

以往在孩子教育这方面,家长往往认为教育是教师的职责,将孩子交给了教师进行教育,自己完全不插手。这种做法显然是错误的。实际上,孩子的教育需要教师与家长共同协助才能完成,但当前众多现实问题则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出现了脱节的现象,存在很多沟通和合作的盲区,以至于影响了对学生的教育。下面笔者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谈几点解决策略。

一、存在问题

(一)家长与教师沟通交流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不愿意接听教师的电话,甚至不愿教师来家访。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害怕教师对自己进行抱怨和说教,责备自己没有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管理和监督等,害怕在老师面前丢失面子。另外,还有许多家长因为工作忙拒绝参加学校的活动。这就导致很多时候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没有充足的沟通与交流的机会,从而对孩子的教育指导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教师教育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阶段,部分教师在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过程中产生了认识上的差异,以至于造成了合作不顺利的问题。如有些教师认为家庭与学校的沟通是班主任和学校领导的职责,与任课老师没有太大关系,对于家长的想法,从来不去进行主动交流,以至于他们之间无法建立合作关系。这是因为教育教学经验较为缺乏所导致的问题。

(三)家庭与学校合作过程中方法、途径方面的问题

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最有效也最常用的一种合作交流方式是开家长会,而家长会的开展模式主要是校长或者年级领导发表言论,然后各班主任在班级里对家长进行学生在校学习的情况总结陈述,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以后应改善的地方提出自己的意见,并着重将学生的各科成绩情况向家长进行汇报,这一部分主要是各科教师的试卷分析,很少就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态度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与家长进行交流。这种家长会上,家长的发言权相对有限,很少有机会与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少与学校、班主任特别是任课教师之间的真正对话。

二、解决策略

(一)促使家庭与学校合作,建立平等的关系

为了能够真正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学校就必须改变观念,采取有效的措施。这就要求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双向流动的交流。教师不能以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的好坏为标准来直接评价家长,甚至是抱怨家长缺乏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引导,而应该客观地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告知家长,与家长平等地交流沟通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随时了解孩子的近况,并与他们一起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引导、教育孩子,同时虚心向家长请教学习,不定期进行家访,以更好地与家长合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指导。

(二)家长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家长是学生最直接的责任监护人,应和学校共同承担教育学生的职责,参与到学生的教育指导中来,以有效弥补学校单一性的教育教学的不完善。具体做法:家长要与学校建立相互信任、共同合作的协助关系,并发挥自己在孩子教育中提出意见的权利,随时根据孩子的学习教育问题向老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同时主动、定期向学校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与科任教师进行教育合作的配合与交流,更好地促进孩子各方面的进步和提高。另外,家长还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与协助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主动到学校与教师进行沟通,积极参加家长会和亲子活动,以增进对教师、自己孩子的了解,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三)与时俱进,创新学校与家庭合作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学生在校的学习与成长离不开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合作与配合,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着多种不同的衔接配合方式,如为了学生发展成长的需要,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进行召集,把自己、学生以及家长之间连成一个团体共同参加互动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家长主动讨论和交换教育教学的意见,也可以向家长征求促进学生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的建议和意见,并接受家长对一些学生有关问题的咨询。通过这些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进步,提升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三、结语

初中阶段,学校和家庭的配合与合作尤为重要,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策略与方法,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作用,更好地对学生实施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常见的家庭教育问题篇8

关键词:幼儿行为问题心理健康

幼儿阶段是一个行为问题产生较多的阶段,对以后的成长具有较大的影响。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只有正确地解读幼儿行为,才能走进幼儿的心灵,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引导其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幼儿常见的行为问题

幼儿阶段是社会化过程最快的,是学习知识最快的阶段,同时也是产生问题很多的阶段。学前儿童常见行为问题指幼儿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生理机能失调、环境适应不良或心理冲突等导致的心理方面的障碍及不适当行为。现阶段幼儿常见行为问题的主要表现包括:(1)羞怯、胆小。这样的儿童总是被其他的儿童任意摆布,在人群中显得比较被动、无助,平时也很少主动与其他人交流、玩耍。(2)焦虑。这样的儿童总是显得烦躁不安、担心害怕等。(3)多动。这样的儿童在学前班比较常见,他们往往不能安静地呆在一个地方,在课堂上或在游戏中难以保持注意。这里所说的多动并不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多动症,儿童多动症又叫脑损伤综合症也叫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是儿童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4)攻击。攻击是指个体对他人进行言语或身体的攻击。很多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表现出一些攻击,例如,一些儿童喜欢与人争执,惹是生非,戏弄、恐吓、欺负同龄或较小年龄的儿童,强占抢夺别的儿童的玩具或物品等。

二、幼儿常见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

影响幼儿心理成长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但目前已经达成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个人的生物因素(遗传)、心理行为因素以及外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和影响着个体的心理成长。

1.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是影响人的行为的基础,它决定了个体基本形态构造上的差异,同时又影响着个体行为习惯及人格等心理因素的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对恒河猴的研究发现,猴子的攻击性或者友好行为可能来自遗传,而人的情形与它们相似。美国加州大学的人类学教授琼希尔克说,“人类个体之间的性情与行为习惯各不相同,而且在一生中都变化不大,这个研究支持了这个事实,但是造成人们不同的性情与行为的因素来自先天遗传还是后天的环境的影响呢,比较难下结论。”但总地来说,生物因素是影响幼儿成长的重要因素。

2.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儿童的人格特征、早期经验、行为习惯等。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成年人的心理疾病都可以追朔到其早期的行为。也就是说儿童早期的经验是儿童,尤其是成年后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3.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指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包括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对于儿童行为发展的影响是最为根本的。

4.家庭结构的变化

中国的基本国策要求每个家庭只能生育一个孩子,这就打破了传统的以家族为单位的几代同堂的大家庭结构,而转化成了以父母与孩子生活在一起的小家庭结构。在这种新的家庭结构中父母在孩子抚育上无法进行比较,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儿童由于缺少兄弟姐妹失去了相互学习和相互帮助的机会。由于新的家庭结构的确立,已经从传统社会中以父母为中心的形态转向了以孩子为中心的形态。这种新的形态的建立,使儿童具有了更多的权利,更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意识。正像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说:“娇宠的孩子永远不能自立。他缺乏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的勇气。”这样的儿童往往过分依恋父母,缺乏独立能力。进入学校后又蔑视同伴关系,强调自我中心。

5.家庭经济水平的变化

家庭经济水平的变化对家庭和个体心理有着直接的影响。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学说。他把人的需要分成了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马斯洛认为只有满足了低层的需要才能引起高层的需要。随着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要已经从最基本的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向较高层次的精神需要转化。正像格拉瑟所说,这种转变是一种定向转变,是个体从一种以生存为中心的目标定向向以自我满意为中心的角色定向的转变。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父母在孩子的身上投入了更多的关怀。而孩子也开始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强调自我满意、注重享受生活,更加强了个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和任。

三、幼儿常见行为问题的解决办法

1.运用儿童可以理解的语言进行指导

幼儿的心理和智力发展还不够成熟,很多成人的语言还不能够理解,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运用比较平和、简单的语言与其交流。同时也要注意与儿童交流的方式。

(1)要设身处地地与儿童进行沟通。每个人做一件事情都有一个动机,幼儿也一样,如果发现幼儿出现了一个“不合理行为”,我们不是要马上批评他和教育他,而是要深入探讨其行为动机,站在幼儿的角度考虑一下。因为幼儿由于能力的限制,可能会出现好动机,坏行为的现象。

(2)多观察和参与儿童的活动。幼儿对外人都有一种本能的反抗意识,因此和儿童交流之前先要取得幼儿的信任,不可以直接谈论主题。多花一些时间和幼儿玩耍,取得幼儿的信任,然后才能开始真正的有意义的健康教育与辅导。

2.让家庭参与

幼儿的很多行为问题都与家庭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要想从根本上帮助幼儿心理健康成长,解决幼儿心理成长中的问题,就必须有家庭的参与。同时在家庭参与的情况下,不可以给家长制造过多的压力,否则会取得相反的效果。有学者提出让家庭介入幼儿心理指导的方法:第一,帮助家庭成员统一思想,做到积极配合;第二,让父母参与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第三,在帮助儿童健康发展的同时与父母讨论问题,并在必要时进行家庭辅导;第四,必要时要接受社区介入。

3.早诊察,早干预

治疗并不是万能的,解决幼儿行为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做好基本的预防保健工作,防患于未然。只有做到预防与治疗的全面协调才能做到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每个儿童的个性和家庭环境都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能仔细地观察、深入地了解,对潜在的“问题幼儿”进行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使“问题幼儿”能在最佳的教育干预中,改变不良行为。

4.创造环境,早期训练

(1)在幼儿园要建立一种温暖、亲切、合作的氛围,让每个幼儿都对这个集体具有一份归属感。这种环境中才能使幼儿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使幼儿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2)课堂的设置要在内容上为幼儿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发展提供不同的学习经验;在形式上体现多样化,方便幼儿的主动参与。

常见的家庭教育问题篇9

早在2010年,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政府就启动了一项被称为“超级保姆”的计划〔1〕。它采用实景跟拍真人秀的模式,记录求助家庭在曾从事全职保姆15年的主持人乔的帮助下解决养育问题的过程。超级保姆进入家庭为期3周,前两天乔会观察该家庭的情况,不做干涉;观察以后与孩子父母谈话,并制订时间表和规则表;她会亲自指导孩子的父母一段时间,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之后离开几日,通过录像监控该家庭中情况;最后,乔返回该家庭中再进行1周的指导,指出监控时所发现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一模式对我国的家庭教育指导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我国一些家长缺乏理性、易于从众,往往在与人的比较中迷失自己,忘记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是独一无二的。个性化家庭教育指导正是当下我国家庭普遍缺失的,它需要专业教育指导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入户观察、记录、撰写观察报告,对问题进行分析、诊断、反馈等一系列方式,提出个性化解决方案的一个过程。专业教育指导者能较好地帮助不知从何下手或不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的家长,帮助家长提升教育观念和能力,同时也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家庭教育指导与目前的家庭教育指导不同的是,它是有研究取向的,是基于某个问题的,是长效的,是以家长为对象的,指导的目的是为了不指导。换言之,家庭教育指导专家与家长经过一段时间的互动、合作、探讨、指导,帮助家长成为自身问题的发现者、自身问题的探索者、自身问题的解决者、促进孩子成长的参与者。

二、进入家庭:探索个性化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模式

家庭是家庭教育指导的“试验田”“主阵地”,家长是家庭教育指导的主体,家庭教育研究人员的职责是协助家长成为专业的家庭教育实施者。因此,进入家庭是探索个性化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必由之路。作为家庭教育研究者,我们在这一过程中的主要角色是聆听者、观察者、示范者和协助者。

(一)倾听:了解家庭的需求笔者在入户每一个家庭前都要先召开一次家庭会议,家长会把孩子的问题、表现以及希望得到的帮助如实描述。其中有一户家庭的孩子,她存在的问题是,会用替代物来替代自己,当她做得不对的时候,比如她说要上厕所却没有大便或小便时,她会说刚刚是“小黑狗”(她的玩具之一)说要上厕所的。她的家长认为这是撒谎,我们给家长的建议是:让孩子实事求是地说话、做事,不要事事指责孩子。因为很可能她是因为害怕父母责怪而这么说的,并不能指责她爱撒谎、狡辩。如果家长经常这么定论的话,孩子可能真的会变得爱撒谎。聆听是个性化家庭教育指导的第一步,每个家庭的需求和问题具有很大的差异,只有在了解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共同制定方案。需要指出的是,聆听的对象不仅是父母,还包括孩子及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

(二)示范:定制个性化指导方案通过交流,我们发现家长对于个性化家庭教育指导充满期待,同时又感到无所适从。为此,示范成为弥合他们期待与无助之间的“粘合剂”。在我们所入户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家庭中,有一户的情况是,父亲是外企职员,母亲是高校教师,孩子主要由祖母照顾。孩子的主要问题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遇到问题一般用“哭”的方式,然后祖母就会不断地猜测“要喝水吗”“困了吗”等,直到猜准为止,孩子才停止哭闹。针对这一问题,在召开第一次家庭会议时,我们就制定了“不做猜测,有事说出来”这一家庭守则。之后我们每周3次入户观察,发现孩子的父亲和母亲能坚持原则,但是他们反映祖母会迁就孩子。我们与孩子的母亲、祖母分别进行了多次的单独交流,最后祖母也按照规则引导孩子尽力表达。同时,我们还规定了家里所有人需要别人帮助时一定要使用敬语,否则他人可以不加理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运用“请”“谢谢”这样的词语在这个家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依赖”是家庭教育中遇到的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这个例子反映的是规则的力量以及让规则成为家庭公约的教育效果。这是我们在入户指导时的深刻体会,规则蕴含的不仅是对孩子的约束,也是对所有家庭成员的约束,是家庭民主的体现,更是良好家风的基石。

(三)观察家长:发现真正的问题家庭教育中发现真正的问题源于研究者的观察。也就是说,聆听只是发现问题的一种途径,研究者必须通过自己的观察、筛选、辨别确定主要问题,观察贯穿在家庭教育指导的过程之中。以下是我们观察妈妈和孩子一起完成幼儿教师布置的任务时的一段有趣的对话。该任务是复述故事《春天的电话》。这个环节一直持续了40分钟,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妈妈是完全知道故事内容的,而孩子对所要复述的故事只能在家长的提示下完成,过程中孩子还不时地跟妈妈说“老师是怎么说的呀”或者“这是你和我的事”等,反而认为这是妈妈的事情。整个过程,妈妈却反客为主,一直急于引导孩子说出正确的内容,其实她的工作只是如实记录而已。观察结束后,我们给家长的建议是:复述故事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长的任务只是记录后把它交给老师。家长不应该越俎代庖。

(四)指导者离场:让家长在实践中学以致用指导是为了不指导,这是我们入户的主要目的。因此,在持续观察、交流了2个月之后我们就离开了被指导的家庭。现在,这些孩子的母亲在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会以打电话或约见的方式向我们咨询。例如,有一次一位母亲发来咨询短信:“老师你好,今天我让孩子传话,我一句话没说完,她总打断我。我很严肃地告诉她:‘别人讲话时,请仔细倾听,不要打断。’我有些发火,她也跟着发火。所以昨晚到今早,我一直不和她说话。我上班临走前说:‘妈妈上班了,奶奶再见。’她奶奶说:‘和妈妈再见。’她说:‘妈妈又不和我打招呼,我为什么要理睬妈妈。’我不知道该如何解决此事了。”我们首先让她回顾前期发生类似事件后的处理方式:一是找自己的原因,二是不要居高临下,三是要学会和孩子沟通,四是可以等孩子说完再说,五是遇到一些问题不要急,然后建议她参照指导过的方法去解决现在面临的问题。事后她表示效果良好。

三、反思个性化家庭教育指导中的政府角色

常见的家庭教育问题篇10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幼儿教育;问题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农村接壤的地带,这里居住着市民、村民、还有一些外来人员,这样一个性质使得城乡结合部的生活环境相对比较复杂,人员的素质与生活的观念都有所不同,所以对于幼儿的教育上,也有不同的意见与看法。下面对于城乡结合部幼儿教育问题进行多方面的分析,找出此处出现的问题,完善城乡结合部的幼儿教育体制,使教育从幼儿抓起。

1家庭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家庭环境与家长的生活观念对幼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幼儿时期的孩子还没有一个分辨是非的能力,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所以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下面通过对家长与家庭环境分析,指出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在城乡结合部这个比较复杂的区域内,很多家长为了谋生而外出打工,将孩子留给父母照顾。城乡结合部的留守儿童非常多,父母由于年纪大并且在文化水平低,对孩子过渡溺爱,影响了孩子的性格;有的家庭条件不好,留守的儿童的生活都成了问题,更何况对教育方面的满足呢,使得很多幼儿在七八岁还没有接受到正规的教育。

很多时候由于家长的整体素质较低,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不是特别重视,从而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城乡结合部的居民工作的地方大部分在城郊的单位,这一部分人很多都是原来的农民所转变的,所以整体的素质较低;很多家长的学历只有初中,对于孩子的功课问题辅导不了;有一部分家长强制孩子的思想,觉得孩子就要听自己的,不能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孩子出现错误时不能正确的去辅导,反而进行打骂;只注重孩子的成绩,不注重孩子的多方面发展,对教育概念理解片面。

在城乡结合部很多家庭物质条件优越,但不注重对孩子的精神教育。很多家长小时候都是过苦日子过来的,现在条件好了,不想让自己孩子也过同样的生活,孩子要什么,家长就给买什么,孩子在学校里受到老师的表扬,都会用物质来作为奖励。孩子还没有一个辨别是非与好坏的能力,家长一味的娇惯使得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给孩子的性格造成很大的影响。家长对孩子的关心一直用物质来进行衡量,一直忙着自己的工作,对孩子缺乏精神层次的教育与关心,发生事情不与孩子进行沟通,久而久之给孩子的性格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使之性格孤僻,出现逆反心理。

在城乡结合部这个区域中,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非常重视,但是在教育方法上缺乏引导的作用。很多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经常给孩子买书看,每年在此投入上很高,但是收到的效果很差。原因在于有些家长听取孩子的意见,孩子要求买什么就买什么,很多孩子的漫画书不离手,使得学习成绩下降;有一部分家长过度的依赖教科辅导书,孩子每天完成课后作业后,还要写家庭作业,增加孩子的负担且收益很小。

为了满足教学现状,市面上形形的补习班出现,家长为了培养学生全方面发展,不根据孩子的喜好,盲目的报了一个又一个课后班,增加了孩子的负担,还没有学习的效果。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使得孩子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城乡结合部的学生普遍存在乱丢垃圾、吃零食、随地吐痰等现象,这些习惯的养成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家庭环境所造成的。由于平时的习惯不好,所以在上课时很难集中注意力,很难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使得幼儿的反应能力与动手能力差,教学的收效不明显。家庭对幼儿的教育影响是非常大的,幼教工作应该根据城乡结合部家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提高家长对幼教工作的认识度,引导家长正确的进行家庭的学前教育。

2教师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城乡结合部的幼儿教育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城乡结合部的幼儿园管理者为了减少对教育的投入,聘请的教师很多都是小学中素质偏低的教师,这样可以避免小学骨干师资队伍的减弱,经费投入上又可以减少。为了降低教育成本,很少聘用受到高等教育的老师,聘请一些低学历的教师。学校对于聘用的教师培训上也不重视,很多教师只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教学的能力。城乡结合部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影响了城乡结合部的幼儿教育质量,没有跟上教育改革的形式。

目前,有很多民办的幼儿园,在民办的幼儿园中教师的水平问题更是令人担忧。据统计,我国城乡结合部的民办幼儿园中,有很大一部分的教师都是没有教师资格证的,这对于教育质量的影响可想而知,家长怎么能够放心将孩子送到此处学习呢,教育的未来何在呢?对于城乡结合部师资队伍的情况,国家的相关部门应给予重视,严抓幼儿教师的质量,为城乡结合部提供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高幼儿教育的教学质量。

家长要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工作,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认为教育问题是老师与学校的责任和家长没有关系。家长的责任就是为孩子提供吃、住、行,为孩子上学创造条件,使得学校中很多事情得不到家长的支持。

城乡结合部的很多家长只注重自己享乐,对孩子的学习问题不重视。由于城乡结合部的环境特殊,很多都是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土著的居民将房屋出租来得到经济上的补充。这一部分的收入是可观的,家长用这一部分钱来打麻将,可见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受到的影响之大。

很多家长外出打工,将孩子的教育问题交给父母,且不说老一辈人的文化水平不够,就是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已经影响了孩子对事物的判断能力。放任孩子自由发展,很多孩子很小就去游戏厅、网吧,影响了孩子的性格与品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出生后一切事情都是由家长来代替完成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孩子在幼儿时期对事物没有判断能力,他们会模仿家长的言行举止,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家长与学校、老师的配合对孩子的教育是及其重要的,家长、学校、教师应该重视这一点,三者进行有效的配合,跟上教改的形式,在初期教育上树立孩子学习与生活的观念。

4结语

学前教育一直是教育部门所重视的,特别是对城乡结合部的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更加重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一直是我国目前教育存在的难点,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的留守儿童非常多且分布广泛,教育的覆盖上没有达到广泛性,使得很多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存在。国家应该不断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体系加以完善,提高我国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海生.城乡结合部教育资源现状与优化配置对策[J].河南省周口师范学院教育系,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