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1:59

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篇1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自主、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即探究性学习(inquiry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探索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启发学生的自我反思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它是“及时反馈”和“建造沟通”的桥梁,有助于学生学会更深入的思考。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和过程

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强调以探究、发现的方式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方式,与被动接受式学习相对。

探究式学习就一般的教学设计而言,应具有指导性、统一性、操作性、预演性、凸显性、创造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在探究教学设计中依然存在,特别是统整性、操作性、凸显性、易控性和创造性,在探究教学中有着特定的含义。根据探究活动自身的特点,探究教学设计还具有开放性、程序性的特征。探究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要提出或发现问题。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由五个环节组成,各环节环环相扣,密不可分。创设情境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探索研究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交流沟通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小结成果是探究性学习的升华;课外延伸是探究性学习的迁移和拓展。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应从这五个环节入手。

(一)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针对高职学生基础差的特点,在课堂里,提出对学生有意义的有针对性的问题能够丰富学生的探究活动,但是它们不能是深不可测的,必须通过学生的观察和从可靠的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来解决。学生必须掌握解答问题的基本知识和步骤,这些知识与步骤必须是便于检索和利用的,必须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开始提出的问题可以来自学习者、教师、教材、网络、其他一些资源,或结合起来产生。教师在引导识别这些问题上起着关键的作用,熟练的教师能够帮助学生,使他们研究的问题更为集中深入。例如学生常常问“为什么”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太大,教师可以把其中许多问题转变为“怎么样”的问题,这种改变使探究的问题更集中、更深入、更接近科学,从而把学生导向科学探究,使学生体验到又有趣又丰富的调查研究结果。

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在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当中,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激发探究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要创设诸如生活情境、对比情境、游戏情境……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形成认知冲突,激起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主动开展探究。例如:在《VB程序设计》的“控件”部分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是教师逐一讲解,学生逐一练习。实际是可以由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引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如年历、倒计时牌的制作,学生就可以自主地学习计时器及日期函数的应用。

2.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探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它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教育理念,从根本上转变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是教与学双方的重心,它不仅仅获取知识,还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这样设疑解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就成为探究式学习的关键环节。

疑问是创造的前提,疑问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产生的,因此,可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巧设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是学生产生跃跃欲试,急于想知道的心理,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大胆探究,得出结论,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充分展示,就会享受成功的喜悦。然后再通过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并获得新知。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是积极参与的,探究式学习不是先从教师那里直接获得结论,而是通过自己在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中亲自得出的结论,使学生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最终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寻找规律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究能力。

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接受问题,对问题缺少深入的认识与体验。实际上,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开发一个探索问题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比较、实验、调查、研究等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能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学一开始,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创设一个发现问题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诱发学生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我在讲解单选指按钮、复选框、列表框和组合框时,我在课的一开始就根据大家平时上网所接触的界面出示了课题,然后问学生,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马上回答这些控件在网页上所起的作用。并对具体的设计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整节课的内容一下子丰满起来了,气氛也活跃起来了,它将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贴近生活,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可以为生活服务。通过问题既可锻炼一个人的洞察力和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一个人善于思考、积极探索、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二)探索研究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

探究式学习的核心是“探究”。学生既对所探究知识进行学习,同时又对探究过程进行学习,教学中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从便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知识、体系出发。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去探究,让他们亲身经历,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分析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考方法,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DowHiLe.....Loop,Do.......wHiLeLoop两种结构时,让学生先自己做一个小型的编程,X=1,X>2时,执行S=S+X,学生用两种结构实现时,会发现第一种输出结果是0,第二种输出是1,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明白第一种是先判断,后执行,第二种是先执行,后判断,至少执行一次。

问题情境确定后,学习过程即进入探究阶段。探究是一种有目的的探索,有没有研究过程及过程的真实性,往往比结果更重要。学生的自学能力、认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形成,就是在对相关信息提取、加工、分析、处理的过程中发展生成的。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充实的情感体验、健全的人格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历练而成的。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宽裕的学习空间和主动权,让他们充分理解、讨论、感悟,高效率地达到目标,获得丰富的体验和最大限度的发展。探索研究问题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

1.自主探究。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探求新知。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体验才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个性才能得到发展和张扬,创造潜能才会得到挖掘。只要教师有耐心,多给学生自信,就会发现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常常有独特的办法和模式。

2.合作探究。“探究性学习”极力倡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合作、群体参与。这既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参与、合作、竞争、交往等现代意识,又有利于学生形成会学、善学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还可使学优生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平等竞争、彼此交往合作,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例如在最后两周的“小型应用软件”实训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任务进行设计,教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了解情况。

合作探究学习是群体智慧的结晶,是异中求同的结果,对知识的探求、方法的探讨、规律的揭示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内驱力。通过小组合作,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明了化,深邃的问题浅表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三)交流沟通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

学生经过了艰苦的探索过程,获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和较丰富的主观感受,心中有“意”,胸中有“情”,产生强烈的表达意向,不吐不快。交流沟通就是在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或班集体内相互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探究过程,揭示规律、解决问题,从而加强学生之间、群体之间的交往、沟通及相互了解,促进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分析思考其他学生的思路并做出自己的判断。交流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仅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而且丰富了想象力,能力得到了提高。用“穷试法”解决组合问题时,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析,最终的效果会比直接讲解明显。

(四)小结成果是“探究性学习”的升华

小结是一节课的尾声。在探究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与探索,探究出丰富多彩但有些是杂乱无章的结果。这些结果凝结着学生探究的辛苦,但有错有对。小结要求教师因势利导,对于正确的、合乎逻辑的结果予以充分的肯定,对于错误的甚至不着边际的结果要巧妙地进行处理,注意保护这些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决不能武断地予以全面否决。要找出适当的契机给以鼓励,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确信“我能行”。教师最终将规律性的结果准确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照自己的探究过程,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自豪感,增强他们对知识奥秘探究的信心与决心,同时深化对所探究知识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与总结,对学习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并可联系实际,对当前知识点进行深化、迁移与提高。

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篇2

一、树立“服务课堂”的探究理念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完成学习活动的主体,知识是在主体的探究活动中渐渐显露以至明了的,这一活动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必须得到教师及时的支持和帮助,如同一支作战的先锋部队必须得到后勤给养的保障一样,这种保障力量就来自教师的全程服务,没有教师的服务,学生的探究活动往往会半途而废。

服务,是以需要为前提的,教师的服务工作须围绕三个方面的需要加以开展:一是探究活动所指向的终极目标,也即本学时活动的教学目标,需要通过教师的服务,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走向正确的方向。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容易被一些有趣的衍生现象吸引,从而忘了探究活动的主旨。二是探究活动的主体开展探究活动的需要,比如适当的场地环境,适当的教材内容。三是学生提升探究活动质量的需要。不同的学生个体与群体所开展的探究活动的质量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既表现在横向的不同主体的比较上,同时也表现在同一主体纵向的比较上,教师的服务工作就是通过各种交流,以最有效的方法提升学习主体探究活动的质量。

二、培育以“好奇心为基础”的探究心向

人的任何有意义活动都离不开与活动相适应的主体的认识与情感基础。探究性学习作为提升小学生学习层次的一种课堂学习形式,对小学生的认识与情感基础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接受性学习相比,开展接受性学习固然需要主体的主动参与,但是,主体在丧失主体性的前提下也能被动地接受学习,而探究性学习如果失去了主体的主动性,则探究也就不成为探究了。因此,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十分关注小学生关于学习活动的心理基础,使其成为探究活动的动力源泉。

好奇心是人类探索自然,并进一步改善自然的最初动力。小学生的好奇心是该年龄阶段开展探究活动的心理基础。小学生对于周围世界、对于书本知识都能表现出积极的求知欲,这种求知欲是以他们的好奇心为依托的。研究表明,多数人在成长过程中,随着知识的增加,好奇心也会不断地减弱,以至于对周边问题熟视无睹,失去创造力。因此,作为探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必须明白学生的好奇心有其与生俱来的属性,教育应促使好奇心的进一步发展,而非渐趋式微。

三、制订“宽松自律”的探究规则

纪律是活动的保证,没有良好的纪律,就不会有良好的学习质量。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其纪律要求就有别于垂直式的接受性学习,因为它更强调宽松、个性、互动与自律。

探究性学习所以能形成这种以学生为主的探究规则,其根本之处在于探究性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像游戏一样有趣,于是他们自然而然把游戏时的那种朴素的规则意识带入课堂。

四、打造“导而弗牵”的探究课堂

周玉仁教授曾说:“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促进学生的发展。但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必要时教师该点拨的还是要点,该设问的还是要问,该板书的还是要板书,该指正的还是要指正……”

1.创设问题情境的障碍

探究源于问题,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有适度的障碍性。适度障碍性指问题能造成一定的认知冲突,其难易程度适合全班学生的实际水平,以保证大多数学生在课程上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所以创设的问题要基于学生经验又高于学生的经验,把问题难度设在最近发展区。

2.搭建问题解决的“脚手架”

脚手架理论是西方近代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以旧探新的需要,使大部分学生较好地开展探究活动,教师要再现处于知识起点位置的已有知识、作为探究依据和工具的已有知识,这种铺垫主要为学生提供背景资料,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某种学习方法或提出若干思考问题,在提供思维的材料和方法上给予学生以帮助。

搭建脚手架就是教师为学生的有效探究性学习设计一个操作方案,为学生适度地指明学习方法与策略,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更大的探究空间。

3.分层指导,分层探究

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特征,提供因人而异的指导。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基础有好坏,能力有高低。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给予不同的指导,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经过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有些问题,有些学生无法一下子直接探究出结果,我采用了为学生提供求助方式的策略,调控问题间的潜在距离,减小问题坡度,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一层层递进的子问题,让学生通过一个个子问题分步发现探究来逼近整个问题的解决。

因此,教师应该通过“服务探究”,引领学生不断去触摸历史、感悟文化、习得智慧、丰富人生,所以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服务责无旁贷。树立以“服务学生学习”为核心的课堂教学观,是探究性课堂学习得以开展的前提条件。

五、提供“多维互动”的交流平台

交流是人们发表意见,展示思考过程、相互理解、共同探究、传播数学文化的一种社会性活动,是一个建构过程。探究强调动手做,但探究不仅仅是动手做,更要强调动脑筋。这包括在与同伴的对话和交流中,相互质疑和评价,反思自己的预设,得出结论并向他人展示和陈述。关注学生的交流,增强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多维有效的互动交流,是探究性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也是进一步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一种策略。

教师要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叶澜教授很早就提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我们要发扬民主,尊重学生,蹲下身来平等地走进儿童世界,以孩子的目光看待孩子;以孩子的心灵感应孩子;以孩子的思维来理解孩子;以孩子的性情赢得孩子,让师生、生生的交流充满着激情,涌动着灵感,弥漫着人情味,成为一种具有生命意义的活动。

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大学生;课堂教学;探究式学习

0前言

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他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是社会对高校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跨入21世纪,课程教材及其改革越来越来成为当今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以学生发展为本”是课程教材改革的核心之一。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以学生为本――健身育人”的重要使命。重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体育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不仅能显示一般意义上的教学程序,而且能充分揭示课堂教学诸多因素的内在联系和课堂教学的普遍规律,使体育教学真正为大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大学生体育课堂探究式学习的理论基础

1.1大学生体育课堂探究式学习的价值及应用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人们将许多新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并取得显著的效果,其中探究式教学更是得到大力提倡和普及。“探究式学习”特别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它的目标定位是:培养信息处理能力、科研精神和科学态度,强调亲身实践于探索,发展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培养、灵活运用知识以及形成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它同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也符合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1.2大学生体育课堂探究式学习的主要内涵

探究式体育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它包含着两层意思:第一层什么是探究式;第二层什么是探究式课堂教学。它具体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掌握一种体育与健康技能的一种教学形式。

2大学生体育课堂探究式学习的特点

2.1以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

体育教学中的问题是学生在体育锻炼和学习过程中认识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在大脑中的直观反映。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问题的提出,使学生进入体育学习,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问题,促使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体育锻炼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在锻炼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身体素质的最终目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最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探究体育锻炼以及掌握体育技能的过程,学会了探究体育锻炼和学习的方法,注重锻炼和学习过程的学习,重心应放在体育探究性学习各阶段中的活动以及解决锻炼过程中各种问题的方式。

2.2体现“实践本位”的教学观,注重将实践权交给学生

学生在体育课堂探究式学习和参与的过程中发挥和锻炼自己的能力是体育课堂探究式学习的重要体现。通过体育教学探究教学法可以改变体育教师示范、学生机械模仿练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动手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从而较好地掌握所学内容。体育教学改革实质是教与学的转变,是教师角色的转变。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育学习过程的指挥者、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双重关系,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地调动引导学生积极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通过自身的体育实践活动去探究体育知识和技能,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学生体育实践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告诉学生要怎么做,而是要求他们靠自己去发现,在整个体育教学探究过程的大部分时间里,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去练习、去尝试、去反思、去总结,这样学生做花样跳绳的自主性变强了,自变大了。在由学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中,同伴之间相互探讨发挥了不可缺少的作用,在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了学生之间平等对话与交往,充满对知识渴望和探究欲望,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观察以及不断体会动作要领,分析、总结成败经验,最终既较好地掌握了动作要领,也提高了主动探究的意识。

2.3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体育课堂探究式学习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参与活,并且富有创造性,体育教师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仍需要给予示范和讲解,仍需要指导学生和纠正错误动作,但教师不能过分强调自己的指导作用,不能过多地花时间进行示范和讲解,应该给学生留有尽可能多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释放情绪和体验愉快,并获得更多的认识和理解。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善于尊重学生的选择,全面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多元需要,重视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与次同时,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更贴近学生,受广泛学生喜欢,这样学生的体育和锻炼积极性和锻炼效果才能提高。重视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并不意味着提倡“放羊式”的教学,也并不是让学生随意地进行活动,而是给他们积极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让他们在这样的氛围中围绕学习目标尽情地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他们在愉快的体验中获得知识技能,并学会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

2.4体现平等合作的师生观,注重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

体育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法要始终将学生置于动态的学习情景之中,强调学生自主参与和自主探究,要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我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去发现、探索,建立一种平等、和谐、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和学习的浓厚兴趣。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愉悦,体会到探索创新的甘甜;让自主探究伴随学生的成长,使他们成为体育活动的参与者、研究者。体育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无论是器材的摆放,还是场地的布置,组织形式的选择都要合理设计,认真执行。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足够的支持条件。同时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引学生正确的探索方向,才能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探究的学习效果。

3大学生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式学习

3.1大学生要加强对体育课堂“学习环境”的探究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尽可能的促使学生整体而有个性的发展,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传统的体育课堂教育模式是以“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教――学”的知识传授系统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从而导致他们在体育学习和锻炼过程中的主动意识与自觉行为比较匮乏,不利于激发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大量的体育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主动意识与自觉行为,并不一定伴随着认识效果自然而然的产生和发展,它需要体育教师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并给予专门的评价与培养。因此,要彻底改变这种陈旧的体育教学模式,就要求体育教师本身能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心理承受规律,创设探究式学习环境,以学生为教学的本体,从内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从心底接受体育教学。在探究式学习环境中,重视探求体育课堂教学艺术,通过教学上的艺术性、动感性、趣味性揭示体育教材的本身魅力,调动学生练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有效。体育教师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平等、信任和合作的师生关系以及生生关系。帮助体质较弱的学生和体育学习锻炼中有困难的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使他们树立信心学好。在体育课堂教学探究式学习环境中要加强师生情感交流。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敏锐的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了解他们在锻炼中的情绪表现,及时有效地运用语言、手势、眼神等手段交流情感,善于发现每个学生在学习锻炼中的良好表现,多鼓励和表扬他们,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锻炼热情。

3.2大学生要加强对体育课堂“自主学习”的探究

要让学生成为知识探究的主体就要改变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把体育教学的主体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移,从“填鸭式学习”向“研究性学习”转移。体育课堂教学中要达到这个目标,体育教师就得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的思维过程和掌握过程,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育课堂教学既有其它课程的共性,又有其独特的个性,它是学生通过思维活动和身体练习相互渗透的一个学习过程。要加强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加强对学生体育基础知识的传授。主要包括体育发展的历史、文化、美学以及锻炼基础知识等等。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传授基本技能、技术时,要结合有关运动心理学、生物力学、生理学以及运动生物化学等方面知识对学生进行引导与点拨,让学生能用体育的专业知识去理解体育的内涵,解释体育现象、领会体育原理,从而确立“终生体育“的理念并逐步掌握一些体育活动基础知识,同时逐步具备参与组织一些小型体育活动的基本能力。(2)加强对学生的体育语言和思维训练。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各年龄段学生适宜的体育教材内容和适合他们锻炼的运动项目特点,不断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基础知识、技术、技能的形成、巩固和运用,同时学会进行思维具体的锻炼方法和对运动技术和运动过程的语言表达训练。(3)提高学生科学思辨能力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发展他们模拟、比较、纠错、讲评等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多层次思考,启发他们的各种思维,从而使其达到“知其所以然”并能“举一反三”的实际效果。

3.3大学生要加强体育课堂中“人文教育”的探究

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健身育人”功能,要深刻把握体育课的动态性与外向性特征,体育教师要结合体育课堂教学的特点把人文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体育教师要在把握体育课堂时空特点的基础上有时、有序、有机地进行人文教育,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守纪律、懂礼貌的习惯,在耐力项目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顽强、勇敢、坚毅的意志品质,同时也可以在进行队列、游戏、教学竞赛时激发学生强烈的团队意识和朝气蓬勃的拼搏、进取精神。体育教学有自身的独特性,体育的教学群体组织形式,为学生们互相观察、学习、交往提供便利,有助于他们提升与他人的协同练习,对抗、竞争等群体性技能。教师可根据不同教材和具体项目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如在进行各类体育练习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身体素质,将之分成各类小组,在相互的帮助与激励下完成练习任务,并从中领会团结协作的精神。并且在进行游戏创编时,也可让学生自由结对,自由组成教学小组,寻找游戏同伴与集体的过程以及游戏的创编与进行过程,既能让他们各显其能,又能让他们群策群力,从而充分发挥个人与群体的潜能与作用。

3.4大学生要加强课堂教学中“学法指导”的探究

引导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由“探究”到“创新”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不仅要研究教师的教,更要研究学生的学。让学生在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形成的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并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究知识,并进一步由探究知识到创新技能发展,将终身体育的理念和能力根植其身心。那么学习将是学生终其一生都不会舍弃的人生态度。这才是教育的真谛。布鲁纳指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连在一起,那时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但成功的教师能将学习的理念根植于学生的身心,与之血肉相连的话,对知识的吸取就如同呼吸一样必不可少了。学生由“师学”到“研究性学习”、由“跟练者”向“实践者”的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体育综合学力的形成也是渐进性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实践中,学生们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体育教学对学生的持续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4大学生实施体育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的建议

4.1体育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空间

体育课堂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是开放式的,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因此,体育教师时刻牢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要“喧宾夺主”,在教学过程中“放手”创造让学生自发、自由锻炼的空间。

4.2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要合理定位,确立新型师生关系

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起着助手、参谋、顾问、向导、解惑的作用,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教师所传授的更主要的是方法、技能的传授,所以在探究性学习中,体育教师主要以传授知识和方法为主,而并非全程主导课堂教学。

4.3体育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要照顾全面,使每个学生都受益

体育课堂探究性学习以学生的探究为主要活动,因此也就要求全体学生参与研究过程。对于一部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养成的学习被动、依赖性强的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往往会处于“不学习状态”,这不是我们的希望,更不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要高度重视。

4.4体育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使他们积极参与

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探究离不开问题,课堂探究活动主要应围绕“问题”进行。因此,每节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都要提出几个问题来引起全体学生的主动思考、研究交流和探究,这样便于他们对体育锻炼产生浓厚兴趣。

【参考文献】

[1]刚红光.“探究式教学法”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1(22).

[2]李国帅.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探究式学习[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1).

[3]张丽.“探究式学习”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1(9).

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科学探究性学习;倡导;引导;指导;评价

科学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重要理论之一,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主要形式,是发展学生全面科学探究素养、实现课程目标的一个有效途径。作为英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普遍实施科学探究式学习。以下几点是鄙人的教学经验体会:

一、教师是学生科学探究性学习的倡导者

在我国的英语教育中,存在着来自于“传统教育”的弊端,教师讲得多,学生自主参与探索少,学生没有自己支配的时间,没有动手的机会。慢慢地,学生也就习惯了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现在,我们要把这种现状转变为主动探究性学习,英语教师要在学生中积极倡导这一重要的学习方式。

1.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

联合国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显然,学生不仅要学知识,更要会学知识。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是根本,是前提。让学生明白自己不是一个接收器,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终端,而是丰富的生命个体,积极的交往者,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发展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

2.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科学探究性学习及其重要性

科学探究并不神秘,也不抽象,它要求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提出猜想与假设,制定探究计划,顺利进行探究,反思评价,表达和交流。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动口,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科学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全面的英语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其他学习方式不能替代的。

二、教师是学生科学探究性学习的引导者

学生是探究性学习的主体,要想让学生有效地实施探究性的学习,就必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1.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创造有利的情境,提供更多的机会

为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情境包括时间、工具、组织、心理等各方面。例如,要根据探究的需要,做好学具、教具、音像、课件等各方面的准备。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探究的机会。要为探究留有较宽裕的时间,增加探究性情景对话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保证探究的优先地位。

2.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

受英语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不善于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英语,英语中处处有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各种情境中,积极思考,大胆运用英语知识进行日常交流,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探究之中。这也增强了探究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创造性。

三、教师是学生科学探究性学习的指导者

学生科学探究性学习的主动性不是生来就具有的,而是在学习中逐渐形成的。要经历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独立的逐步转变过程。而这种转化,主要靠教师的帮助和指导。特别是当学生探究能力、水平处于初级阶段或探究活动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就更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探究性活动的基本环节,并在选题材、探究方案、活动用具等方面,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探究活动中体会到创新的艰辛与愉悦,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培养学生、引导学生。当随着学生探究技能的不断提高,教师过多的指导又会束缚学生的探究活动,减弱学生参与探究的自主性,不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要分析和掌握学生的探究水平,要正确处理好学生、教师的关系,特别是学生的独立自主程度和教师的调控程度的关系。

四、教师是学生科学探究性学习的评价者

每位学生都渴望成功,科学的评价对学生的自信举足轻重。因此,教师应及时捕捉不同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和鼓励,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激发他们各自不同的潜能,结合他们成功的经验,树立“我肯定行”的信心。教师应注意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情况予以评价,不仅要评价结果,还要评价过程;不仅要评价显性指标,还要评价情感与精神等隐性指标。通过评价,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通过评价,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有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塑造,适时适度评价有利于激励学生,激发学习欲望。

参考文献:

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高效性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鉴于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主要采用的是:预习课本――课前自测――合作交流――答疑归纳――当堂检测这种探究模式。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发现影响研究性学习高效性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

一、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刚开始接触研究性学习方式,对研究性学习往往表现为兴趣浓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兴趣随之淡化,直至没有什么兴趣,有的甚至厌烦或害怕进行研究性学习。

2.在研究性学习中,有些学生与他人相比,常常表现为“后悟”或“不悟”,自以为不是学习的料子,与别人相比,感觉永远是弱者,因而参与研究性学习时,缩手缩脚,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3.研究性学习需要每个学生都行动起来,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但有的学生怕麻烦,缺少耐心、恒心和毅力,常常会被问题或困难吓倒。

4.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所具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阅历不同,对问题的认识、理解或感悟也就不同,使思维在某一个环节遇阻而受挫,从而影响研究性学习。

5.在实验研究性学习中,一些学生在动手能力、语言表达交流能力、归纳演绎能力等方面较差,从而影响研究性学习。

6.在小组性的研究性学习中,有的学生不注意合作,或不会合作导致无收获的研究性学习,从而失去学习的热情。

二、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1.教师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能力,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所提的要求过高,学生因不能实现预期目标而受挫。

2.教师为求在单位时间内尽量多地完成教学任务,一味求快,学生的自主探究不够深入、不够全面,以至在质的方面“夹生饭”,学生因没有学习成功感而受挫。

3.由于教师的经验不足或所用方法不科学,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等方面有不科学因素,使得学生受挫。

三、鉴于上述这两方面的问题,我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1.提高学生的兴趣

兴趣的培养是搞好物理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要让他们喜欢物理,了解物理的探究方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翻阅书籍或者在互联网上查找有关物理资料,让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激发他们对物理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设激励性的探究活动,不断满足学生的成功心理期待,让学生获得充盈感来巩固、提高学习兴趣,由此使学生的学习信心、决心、恒心、毅力进一步得到加强,从心理上达到拒挫的目的。另外物理学与生活实际关系密切,教师还要善于将探究问题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联系起来,因为学生对这样的探究活动兴趣盎然,必然想探究、爱探究。例如在向心力的教学中,可以把探究活动从课堂走向生活,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高速公路转盘,观察各种桥梁,制作“水流星”视频,照片等,通过这些走出课堂的探究活动的开展,学生会觉得物理鲜活、实用,而不再抽象、枯燥了,研究性学习物理的兴趣定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2.先重形式,后重效果,逐步深入

学生学习了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并不代表已经会探究,仍然需要一定时间的训练,需要经过量的积累。特别是对高一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一开始训练时,可先重形式轻结果,而不必求全求深,给学生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探究过程中的猜想与假设、制定方案、实验探究、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等各个要素都易于操作和实施,如果在探究之后再让学生谈感受,讲收获,学生可以说出许多,并能从中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由此也就能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趋向。学生从类似这样比较简单的探究活动中初步了解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步骤,再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就能初步形成技能。学生掌握了研究性学习方法并具备了一定技能之后,就可以进入实质性的研究性学习,以求质的发展。

3.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并加强训练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要会学习会思考会探索,这一思想,必须内化到学生的头脑中,要落实到具体学习行为中,防止由于方法不科学而受挫。对于不同类型的研究性学习,要有不同的方法。要结合研究性学习的5个要素,把不同类型的研究性学习,归纳设计成不同的模式化的学习流程,让学生明白按什么样的流程进行研究性学习是科学有效的。加强训练,使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技巧、规律,增强他们耐挫和抗挫的能力。

4.既要放手也要引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探究性教学中提倡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但这种放手绝对不是放羊。放羊式教学必然会导致大面积学生的学习受挫。教师在探究过程中要做好指导者和帮助者,及时调控学生的探究活动,并在恰当的时候给受挫的学生以指导和帮助,掌握技巧,控制分寸,点到为止。

5.兼顾个体与整体的和谐发展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分析研究,充分了解个体能力水平与整体的差距,使之和谐发展。受挫的往往是少数,且是学能相对差一点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应多予关注。在分组安排上要科学搭配,以优带差,以优促差,达到“1+12”的目的。研究性学习时,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和任务,都能按要求进入研究性学习状态,通过研究性学习,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对于学习中思维反应慢的学生,可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和要求,不设置过多过高的学习壁垒。有些学习任务对于“后悟”的学生可适当放宽时间界限,并给予适当的知识铺垫,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探究任务,从而实现了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的目的。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还要注意积极调控,防止优生侵占差生的学习资源,防止优生干扰差生的学习,防止优生剥夺差生体验过程的越俎代庖等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随着新课程标准与新教材的出台,如何设计探究性学习教学方案、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每个高中生物学教师面临的挑战。作为一线生物教师,我根据探究性学习特点,结合新课程标准下的生物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设计的策略进行了探索,即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研究内容,以学生周围的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营造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以评价为中心、以交流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生物学问题。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不能一味使用条理化、照本宣科讲述知识的教学模式,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尝试、更新、探索。传统教学中教师更多地考虑如何把问题讲清楚、讲透彻,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容易听明白、容易接受,这样就忽视了给学生提供思考、表达、讨论的机会。传统实验多是验证性实验,新教材中添加了探究性实验,教师要改变已有的教学模式,留出更多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和总结,多让学生提出质疑,给学生提供实验、学习、探究、交流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操作、思考,以便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培养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二、重组教与学的关系,营造以学习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以学习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教师的教学是外因。因此,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使内因与外因紧密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生物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学科中的主要原理或概念,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帮助学生学会在哪里应用新知识,以及如何应用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构生物知识体系,使知识条理化,以便于有计划、有策略地思考。如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充分利用科学史,引导学生探究,结合数学知识,揭示生命规律,借助多媒体技术,模拟生命过程等形式。

三、注重调控学生的探究过程,营造以评价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兴趣,掌握程序与方法。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旨在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探究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评价内容来看,重点应放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对探究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对探究本质的把握,不能把是否探究出结论或结论是否正确作为唯一或最主要的评价指标。

在生物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调控学习,要求能正确地评价学生。教师可以设计和选取那些开放性的即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或者为学生提供参考答案,便于学生自测或讨论。例如:你认为家乡的河流受到了污染,你是如何发现的?要做哪些实验证明?再如:有位科学家认为真菌可能产生抑制细菌生长的化学物质,他必须做什么实验证明假设?教师确定问题,并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信息后,让学生自己建立假设,设计研究方案,确定收集和记录数据的方法。通过科学的评价,能够建立有利于师生创新的教学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感受学习生活的愉悦,发现生命的灿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以合作学习为平台,营造以交流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会出现错误,教师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在此过程中需要清晰地表达观点,挑战别人的观点。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课堂讨论作为学生交流的重要平台。课堂讨论有利于发展学生在谈论科学观点时所需要的语言技能,有利于学生让教师和班上其他同学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自己是如何利用所学东西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思考

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存在一些问题,如对教师教学的评价问题、教学时间安排问题、教学资源问题,学生存在功课太繁重、探究技能差等问题,这些问题随着探究性学习理念深入人心和我国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会发生质的改变,未来高中教师面临的外部障碍会逐渐消除,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将是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因此,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参考文献:

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当今社会,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是学校教育关注的热点之一。那么,在生物课堂上该如何实施这方面的教育?笔者认为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倡导探究性学习来完成。“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而且,探究性学习还是健康教育很好的方式,在探究性学习所营造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水平都可以得到提高。

一、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开展生物探究性学习

教学设计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心理需求,教学要适应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因此教师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的多重价值,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中取材,灵活有效的处理教材内容,并对探究性学习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和问题设计。

如在教学《生物的变异》一节时,为了探究变异的原因,教师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同一品种的小麦种在不同的麦田里,麦穗有大有小,产生大穗、小穗的原因是什么?2.假如你是一位育种专家,你将如何证明这些差异是由于环境影响还是由于基因的组成发生变化引起的呢?3.如果是由基因组成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将表现为小穗的种子继续种在土壤条件好的田里,同学们可以推测一下,后代表现又会是什么?为什么?由于问题的设计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表现的兴趣盎然,在讨论过程中,他们认知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不断碰撞,在获取了知识的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

二、开展生物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智力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而人的智力和能力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要自己去发现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要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要经受多次的碰撞,学生的智力要接受极大的挑战,而经过这样的碰撞和挑战,学生的观察力、分辨力、注意力、思维力、创造力就得到了发展。

如在教学《种子的萌发》一节时,我首先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一谈种子萌发可能需要哪些外界条件,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动脑,并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或参照课本提供的资料作出假设,提出:“种子萌发所需外界条件可能有:水分、土壤、阳光、温度、空气、肥料等。”之后教师向学生质疑:“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分析排除“肥料”这个因素(因为种子本身有贮存养料的结构,种子的萌发不需要肥料。)进而学生作出假设:“水、阳光、空气、土壤、适宜的温度可能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那么假设是否成立,需要用实验的方法来检验。而做实验以前,还要有一个完善的试验计划……通过以上的探究实验教学,不但可以解决本节实验探究过程中的问题,并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提出问题,预设问题的结果、解决问题等方面都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另外,探究性学习所营造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使学生不必担心动辄得咎,敢于在课堂上“冒险”和“犯错误”。当学生沉浸在智力高度紧张、情绪异常愉悦的氛围中时,蕴藏的心智潜能就得到了开发。

三、开展生物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社会适应健康发展

在传统接受式的课堂上,人与人之间好像有堵无形的墙,各自独立存在,缺少人际交往。不存在人际交往,就不存在社会关系,也就无法促进社会适应健康。

探究性学习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并且包含全班范围内的交流与讨论活动,需要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这使得处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人,不得不暂时放弃独立,走进关系世界。学会与他人合作;需要与他人交流;遵守共同的行为规则。在探究性的课堂上,学生要体验着由服从、沉默、反抗、竞争、合作、展示、成功、失败等带来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要进行着由互助、认同、接纳、质疑、反驳、评价等带来的交往与合作。因此,探究性学习中,存在着复杂的人际交往互动关系,如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协作、求胜欲望与规则的限制等,而在对这些关系处理的过程中,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就得到了培养。

总之,为了促进生物探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俯下身子,学会倾听,学会关注,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学生身上,要学会及时作出合适应答,通过多向交互作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心动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篇8

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要求,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是否主动、是否探究,主要表现在是否思考,是否思考主要表现是否能提出问题或是否有自己的想法,教学中应在这些方面下工夫。布鲁纳说教学过程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发现的过程。学生的思考、看法,其实就是学生的发现,这种做法的价值在于学生在“发现”中培养了探究思维的能力,其价值还在于学生是在走科学探究的道路,并在其中获得知识。教师还应努力创造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获得知识、发展个性。

二、尝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改变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是这次新课改的重点之一,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力的唤醒。开掘以及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未来需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我国的应试教育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活力,学生在忙不迭地记忆和写作业中忙碌,他们无暇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他们求知、探究的冲动泯灭于记忆与写作业之中。那如何实现学生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学习是基础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要实现这种学习方式最根本的是要落实好自主学习这一关键环节,因为只有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学习才有意义。同时自主学习也是探究学习的前提,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教学之本”就是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爱学、学有所得。从学习专题的提出,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大的创造空间,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使他们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以充分发挥。在语文教学中尝试让学生自学,通过自学让学生提学习问题,然后大家讨论共同解决。起初,学生不知学什么,也提不出问题,教师应先给学生一些预习提纲,然后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问题,有学生的自主学习作基础,就会有探究性学习问题的提出,就会有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2.老师指导是关键

学生能够从学习中发现问题,这是值得我们教师鼓励的,但是学生如何去进一步探究,这需要老师对学生加以指导,因为小学生的阅历必定没有教师丰富,阅读的资料也没有教师多。教师在教学指导中,必须注意的是:在引导发现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是自主探究的开始,好奇是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促使学生做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究。这不仅是一个方式方法的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问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反映。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育工作者观念的不断更新,绝大多数老师已达成共识:只有坚持启发式教学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正因为这样,我们说老师与其“给学生两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产生一个问题”,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发挥,才能体现自主探究发现。因此,老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的因素”,设计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景,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使学习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

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篇9

一、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刚开始接触研究性学习方式,对研究性学习往往表现为兴趣浓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兴趣随之淡化,直至没有什么兴趣,有的甚至厌烦或害怕进行研究性学习。

2.在研究性学习中,有些学生与他人相比,常常表现为“后悟”或“不悟”,自以为不是学习的料子,与别人相比,感觉永远是弱者,因而参与研究性学习时,缩手缩脚,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3.研究性学习需要每个学生都行动起来,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但有的学生怕麻烦,缺少耐心、恒心和毅力,常常会被问题或困难吓倒。

4.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所具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阅历不同,对问题的认识、理解或感悟也就不同,使思维在某一个环节遇阻而受挫,从而影响研究性学习。

5.在实验研究性学习中,一些学生在动手能力、语言表达交流能力、归纳演绎能力等方面较差,从而影响研究性学习。

6.在小组性的研究性学习中,有的学生不注意合作,或不会合作导致无收获的研究性学习,从而失去学习的热情。

二、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1.教师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能力,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所提的要求过高,学生因不能实现预期目标而受挫。

2.教师为求在单位时间内尽量多地完成教学任务,一味求快,学生的自主探究不够深入、不够全面,以至在质的方面“夹生饭”,学生因没有学习成功感而受挫。

3.由于教师的经验不足或所用方法不科学,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等方面有不科学因素,使得学生受挫。

三、鉴于上述这两方面的问题,我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1.提高学生的兴趣

兴趣的培养是搞好物理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要让他们喜欢物理,了解物理的探究方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翻阅书籍或者在互联网上查找有关物理资料,让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激发他们对物理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设激励性的探究活动,不断满足学生的成功心理期待,让学生获得充盈感来巩固、提高学习兴趣,由此使学生的学习信心、决心、恒心、毅力进一步得到加强,从心理上达到拒挫的目的。另外物理学与生活实际关系密切,教师还要善于将探究问题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联系起来,因为学生对这样的探究活动兴趣盎然,必然想探究、爱探究。例如在向心力的教学中,可以把探究活动从课堂走向生活,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高速公路转盘,观察各种桥梁,制作“水流星”视频,照片等,通过这些走出课堂的探究活动的开展,学生会觉得物理鲜活、实用,而不再抽象、枯燥了,研究性学习物理的兴趣定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2.先重形式,后重效果,逐步深入

学生学习了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并不代表已经会探究,仍然需要一定时间的训练,需要经过量的积累。特别是对高一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一开始训练时,可先重形式轻结果,而不必求全求深,给学生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探究过程中的猜想与假设、制定方案、实验探究、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等各个要素都易于操作和实施,如果在探究之后再让学生谈感受,讲收获,学生可以说出许多,并能从中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由此也就能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趋向。学生从类似这样比较简单的探究活动中初步了解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步骤,再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就能初步形成技能。学生掌握了研究性学习方法并具备了一定技能之后,就可以进入实质性的研究性学习,以求质的发展。

3.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并加强训练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要会学习会思考会探索,这一思想,必须内化到学生的头脑中,要落实到具体学习行为中,防止由于方法不科学而受挫。对于不同类型的研究性学习,要有不同的方法。要结合研究性学习的5个要素,把不同类型的研究性学习,归纳设计成不同的模式化的学习流程,让学生明白按什么样的流程进行研究性学习是科学有效的。加强训练,使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技巧、规律,增强他们耐挫和抗挫的能力。

4.既要放手也要引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探究性教学中提倡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但这种放手绝对不是放羊。放羊式教学必然会导致大面积学生的学习受挫。教师在探究过程中要做好指导者和帮助者,及时调控学生的探究活动,并在恰当的时候给受挫的学生以指导和帮助,掌握技巧,控制分寸,点到为止。

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篇10

关键词:探究;学习方式;策略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那种纯粹以应试为目的学习方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和新的教育对象的发展需要,因而尽快建立起新型课堂学习方式已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新课标强调,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学建议到评价建议都十分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初中语文教学采用何种方式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

一、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保证探究式学习方式中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传统初中语文课堂上,常常是老师的“专场演讲式”的“满堂灌”、“一言堂”;学生只有正襟危坐的“聆听”,课堂上积极主动地举手发问的学生凤毛麟角。学生们早以习惯了“起立――作答――坐下”的形式,希望接受训导,不想自己探究;喜欢听讲,不喜欢思考;爱照着练习,不爱用心去创造。而探究式学习的应运而生为我们医治教学上的“满堂灌”、“一言堂”这一痼疾提供了良药。

初中语文课堂的探究式学习着眼于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制定方案、解决问题。探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学会必要的探究方法,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养成平等态度,具备独立精神以及相应的实践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以往“授――受”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同时也使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了切实的落脚点。这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中要着力组织激励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刺激学生的发现欲,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无论会不会答,都应给予热情的表扬和鼓励,表扬他们勤于思考的可贵精神,鼓励他们敢于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大胆质疑的勇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真正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二、以课堂提问为突破口,营造探究式学习的氛围

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动机强烈,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考,对课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评判。

三、以课堂讨论、辩论为形式,促进探究式学习的深入

教学实践表明: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促进探究式学习向纵深发展,离不开课堂讨论和课堂辩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教师真正作到“精讲”。学生已理解的坚决不讲,不是教学重点的不讲或少讲。不能面面俱到、全面开花,也不能不动脑筋地把教参上的东西和盘端给学生。而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的探索,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帮助学生摆脱尽信书,尽信教师的思维桎枯。引导学生不仅从常规常式上去生疑,也从特殊变式上去生疑,教会学生思考。并通过与人交流激活思维,迸发创造的火花,发展创新能力。其次,要改变备课、授课的方式,把教学目标改成“学习目标”,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详尽写出每课所需达到的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从授课上,应留给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时间。如果可能的话,每篇课文都要提供给学生讨论的话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索,拓宽他们的思路,进行多角度的思维。话题可以是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可以是课文中有争议的问题,也可以是对课文的评述性问题等等。这时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讨论、辩论获得预期的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把探究式学习引向深入。

四、以小论文、小作文为依托,形成探究式学习的结果

初中语文探究式学习重在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因此,在进行完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后,我往往要求学生把他们讨论、辩论的结果、心得写成小论文或读后感,或就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某一点写出自己的认识。有时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等等,以练为主,成文即可,不作过高要求,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写作能力。在小论文的写作中,我要求他们做到行文规范,所引用材料都必须标明出处,在文后注释;另外要符合逻辑,观点鲜明,论据充分不空发议论。以此养成探究的习惯,培养探究的能力。

五、以读写为依据,形成探究式学习的内化结果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基本功训练,也是培养语感,深入探究,强化体验的重要手段。而朗读是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活动,学生在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的同时,通过朗读训练不仅能体验到课文中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生动,标点符号的丰富内涵,而且会通过琢磨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而然地体验、意会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完成外化―内化―外化的完整的心理变化过程。“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阅读中教师应善于抓住教学的契机,在学生探究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写作,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也能将学生在探究中的体验实现心理内化。

教育家赞可夫说“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实践证明,学生对语文探究式学习这种不仅以获取知识为目的,而且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是有极大兴趣的,在活动中同学们焕发了极大的学习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挖掘教材质疑解疑,尝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主体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