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职业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2:24

电气自动化职业素养篇1

【关键词】职业素质专业课教学电气自动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0031-03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为了达到从事某种职业的要求所应具备的个人素养,是从业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具体内容为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心理等几个方面。在高职教育体系中,职业素质教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高职生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但在实际教学尤其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常常不被重视而被忽略,很多专业课教师认为这是德育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员等的职责。本文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订单班”的专业课教学为例,探讨将职业素质培养融入专业课教学的一些做法。

一、电气自动化技术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

随着我国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发展、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大为增加,如何培养和造就出适应时展、用人单位满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

通过对行业、企业,以及德国、新加坡等技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职业院校进行广泛调研,得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对应的就业岗位有:初次就业岗位(维修电工、设备管理员、电器装配工、配电工、值班电工等)、发展岗位(设备主管、生产主管、电气技术员、工程项目主管等)、拓展岗位(电气设备销售员、电气设备质检员、售后服务主管、中专技校电工培训教师等)。这些岗位除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外,最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社会等)、工作态度(积极主动、责任心强、勤奋学习、敢于创新等)、行为规范(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等。

(一)高度的责任心和进取心。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主要培养能够从事供用电、各类电气设备、电气控制及自动化系统的安装、调试、维护等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方向为强电和弱电,专业人员必须严格按电工安全规程、电气作业规范等行业规范进行安全操作。因此,高度的责任心和极强的进取心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人员职业素质的重要要求。没有高度的责任心就不可能有严谨的工作作风,没有极强的进取心就不可能有强烈的敬业精神。

(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是指个体对逆境引起的心理压力和负性情绪的承受与调节的能力。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气自动化技术人员的心理承受能力主要是指当电气设备、电气控制及自动化系统等出现故障或突发事件急需处置时必须具有的承担风险的能力,这种素质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专业人员是否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同时专业人员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也需要注意锻炼良好的意志品质,培养自己处乱不惊的优良心理素质。

(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服从意识。团队协作能力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电气自动化技术人员一般在汽车制造、钢铁冶金、机械加工等行业企业中从事机电设备和自动化系统的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等工作。由于专业工作繁琐复杂,特别是出现各种突发事件时的处置、联络、汇报等工作纵横交错,遗漏一个细小环节都将会造成严重后果,这就需要专业人员具有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工作中服从安排、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确保工作完成顺畅,工作效率得以提高。

(四)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作牵涉到用电安全,特别是出现各种故障需要人工干预设备作业时,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要有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按照复杂的工作程序人工操作设备作业。以保证安全的技术措施为例,在全部停电或部分停电的电气设备上工作,必须完成停电、验电、装设接地线、悬挂标示牌和装设遮栏后,才能开始工作。如此高强度的工作要求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一丝不苟和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绝不允许出现半点闪失。

(五)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执行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指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和设计能力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员在工作中除了与团队成员、同行间的相互联系外,还必须与各种类型客户、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这就对专业人员人际交往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等职业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由此可见,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已被提升到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我国各职业院校对此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的针对性措施,如开设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提升学生就业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引进职业文化,开展企业文化理念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开展企业管理行业专家讲座,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来说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许多企业不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

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学校的教育。目前,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过程中存在不少的问题,例如,轻职业素质培养、重专业素质教育,认为职业教育主要是搞专业技能教育等。另外,一些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中还存在思想教育力度不够、学生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素质教育的衡量考核标准流于形式,实际操作性不强、学校没有形成全员参与职业素质教育的局面,很多专业课老师认为职业素质培养是学生管理人员的事,与自己无关等。

三、将职业素质培养融入专业课教学的具体措施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了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订单班”的专业课教学中突破传统授课模式,大胆进行教学改革,要求每个专业课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到各自专业课的教学活动中,并严格考核实施效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积累了一些经验。新教学改革具体概括为要求学生学会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的三个教学模式。

(一)设立小组长负责制,培养学生学会自主管理。陶行知说:“最好的教育是教育学生自己做好自己的先生”。小组长负责制具体做法为:在“订单班”设立六个小组,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制定了“小组管理”制度,明确了小组长的具体职责。各小组通过每周轮流安排一名同学担任小组长,培养尽可能多的同学的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为他人服务的意识等。

通过“小组管理”制度的设立,学生参与班级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得以极大调动,培养了学生自主管理、合作交流、关心集体荣誉等良好习惯。

(二)按小组形式组织教学,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作需要学习并掌握大量的行业规范、设备操作规程、应急处理程序等技术文件,若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难以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这无疑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在“订单班”教学中,以小组共同完成的学习任务作为学习成果。

以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核心课程为例,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设计了由各小组同学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气动系统安装与调试;电气元器件安装与调试;YL-335B机电一体化自动生产线设计、安装与调试等。在理论教学中,教师首先结合相关理论进行典型案例分析,其次给各小组提供各教学任务的文字要求和相关示意图,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文字说明、绘制电气控制工艺流程系统图、制订合理的安装与调试工作计划表、列出材料清单、制作调试运行记录表等,同时要求学生制作ppt,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小组案例分析结果演示给全班同学,并详细解答教师或同学的质疑。

在实践教学中进行现场实际操作,由各小组学生分别担任项目工作计划图纸设计员、机械装备员、硬件测试员、pLC程序设计员等角色,按照相应的工作方案进行实践操作。这种完全模拟机电一体化生产设备现场实际情况的实践操作,使学生认识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组成结构、运动、驱动、传感、通信及控制方式,从而使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自动生产线的安装、调试、操作和维护技能,这样的教学安排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在专业知识的运用、实践操作、人际沟通、团队协作、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能力,学生小组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来解决各种现场实际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专业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三)改革考核机制,突出学生自我评价。对“订单班”学生除根据职业素质的要求对教学安排进行改革探索外,我们也大胆地对考核评价机制进行改革,重点突出学生自我评价,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评价模式取代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评价模式。例如,在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案例教学过程中,每组学生首先针对案例分析通过资料查询、咨询、讨论、总结等形式进行详细的探讨,其次再以ppt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在课堂上向教师和同学汇报学习成果,教师和学生根据案例分析评价表(见表1)对该组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在实践操作(见表2)过程中,通过多次的案例分析、动手操作、课件制作、成果汇报等实践环节的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操作能力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许多学生在给别人“挑毛病”的同时,也提高了自我评价的能力。

四、教改成果的分析与评价

为了了解将职业素质培养融入专业课教学改革效果,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三类学生即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普通班学生、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订单班”学生、其他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为:对行业的了解、专业学习的兴趣、强化职业素质培养效果。共发放调查问卷570份,回收有效问卷553份,有效率97%。

(一)对行业的了解。从图1可以看出,“订单班”的学生经常有机会到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广西柳工机(下转第43页)(上接第32页)械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柳州卷烟厂等校外合作办学企业参观学习,接触到较多的企业规章制度以及企业文化,68%的“订单班”学生表示对电气自动化技术行业较为了解,对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充满信心,这主要取决于学生学习目标明确以及很强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专业学习的兴趣。在专业学习兴趣方面,“订单班”学生有86%对本专业感兴趣(图2),这与我们在“订单班”实行教学改革有很大关系,专业课教学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强化职业素质培养的效果。见图3所示,“订单班”的效果明显高于其他班的效果,这种结果表明,学生已深刻感受到学校在专业课改革中,强化职业素质培养的改革,有利于培养自己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文明习惯,有利于增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之,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播者,更是职业素质培养的示范者、学生良好人格形成的影响者。实践证明,学校强化职业素质培养、教师精心设计专业课教学、学生积极配合,三者紧密结合是保证职业素质培养融入专业课教学改革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宇辉.将职业素质培养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4)

[2]何玲霞,曹正明.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问题的思考[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3]魏海波,张君薇,赵继忠,等.《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2)

电气自动化职业素养篇2

摘要:校园文化环境与企业文化环境的反差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后劲不足,专业文化作为专业建设的灵魂,是实现创新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通过对专业精神文化、专业职业文化、专业物质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探索,在提升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和专业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文化

作者简介:黄信兵,男,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电气自动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0-0027-02

通过对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发现:虽然近几年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在学生技能培养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且在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仍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需要一段较长的岗位适应期;企业管理者反映毕业生难以融合到企业氛围中来,职业发展后劲不足。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在校时的文化环境与进入企业后的文化环境存在巨大差异造成的。因此,高职院校除了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之外,还要进行专业文化的熏陶,使学生逐步了解、习惯和自觉遵照相关职业要求,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较快地顺利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从而提高其就业的适应力和竞争力。[1]

一、专业文化的内涵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依据主要是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学生在学校期间所进行的专业技能培养和所受到的文化熏陶是其进入工作岗位后的重要基础,因此,需要各专业要形成有特色的专业文化,缩短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差距。[2]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专业文化做出明确定义,参照学科文化的定义,我们可以把专业文化界定为:在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专业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观、知识与能力体系及从事专业教学与研究的全体成员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的总和。[3]可以看出,专业文化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与灵魂,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一种为专业师生所认同的职业价值观、行为准则。

二、专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提升专业建设内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明确指出,高职教育必须为服务经济,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具有职业性的特征,专业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围绕具体的职业岗位,提升学生的专业职业素质,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二)锻炼和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

通过专业文化建设,让学生感受到有企业特征的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增强学生职业自信心、自豪感等,使学生具有勤奋、创新、合作、诚信、守纪等方面的优良品质;让学生了解专业岗位的职业要求,认同专业职业岗位的价值,明确职业目标,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就业后能快速地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学生主动参与专业文化建设,加深对专业职业的认识,提升职业素养,同时,锻炼和培养了活动组织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推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专业文化作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能够形成师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获得行业企业的认可,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深化校企融合,校企共同建设专业,实现文化育人,从而实现专业的良性发展。[3]

三、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文化建设的内容

高职专业的建设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专业文化的建设需要以专业特色为核心,立足区域经济发展,深化校企合作,培养高质量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应从专业精神文化、专业职业文化、专业物质文化等三个方面进行专业文化建设。

(一)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文化精神层面建设

专业文化精神层面建设包括专业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规格及目标等内容,并通过具体的载体予以呈现,是引导师生思维和行为的源泉,是专业文化的核心。[4]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组织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师到广东省电气行业协会、擎天实业有限公司、普华灵动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进行调研,明确了电气自动化专业定位是培养创新性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了解自动化设备安装与调试、电气控制系统开发等专业职业岗位(群)职业理念、工作过程基础上,通过“头脑风暴法”凝练专业理念。同时,通过举办科技文化节、生活节等活动加深精神文化的普及;开设电气自动化专业文化选修课程将精神文化贯穿于日常教学中;开设电气自动化技术发展历程、本专业中外著名企业家、本地区相关企业等专栏;搭建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文化网站。

(二)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文化职业层面建设

加强专业职业文化建设使学生具备相应的岗位职业素养,缩短企业适应期。通过创设黑板报等职业文化专栏,图文并茂地介绍电气自动化行业发展现状、岗位工作职责等;邀请优秀校友开设职业生涯发展经历讲座,分享个人职业发展的得与失,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引起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举办职业生涯设计大赛,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水平;开展以职业道德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邀请企业精英人士根据工作经验开展专题讲座,培养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举办企业冠名的校内技能竞赛,如“擎天杯”电气故障排除技能竞赛等,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5]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技能等方面形成运作机制、发展机制。

(三)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文化物质层面建设

通过专业发展历史和主要成果展、优秀校友事迹展、专业技术能手展、专业新技术及新工艺发展趋势展、专业名人格言警句等布置,体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特色的职业环境;根据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特点,在实训场所悬挂生产流程、安全规程、操作流程、电气自动化行业企业精神等营造企业氛围;根据专业理念,发掘师生创意潜力,设计励志格言、专业格言。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和感悟专业精神,充分得到专业文化熏陶。

总之,优秀的专业文化能让学生对所学专业以及将来从事的职业增加认同感,学校应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多形式的专业文化建设,使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憧憬自己的职业,有助于高职院校培养创新性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柳,肖传统.企业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8):174-175.

[2]李建荣,姚婷.校企文化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21):33-35.

[3]刁爱华.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的专业文化建设探索[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4(13):81-82.

[4]陈国芬,竹潜民等.高校专业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纺织服装教育,2014(29):200-202.

电气自动化职业素养篇3

[关键词]协同创新;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

1、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需要,现代制造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工科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在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面向生产、管理、维护与服务一线的电气自动化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责任与使命。为了破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这一关系到国家竞争力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问题,政府、教育界、企业界及社会人士纷纷做出了艰苦的努力与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协同创新是解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难题有效途径的观念与认识现已逐渐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实际上,“协同”的概念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被德国学者Heken提出,是指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以期产生1+1大于2的协同效应。随后,这一概念被用于经济管理、科技创新与教育合作等领域,用以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机制与模式。当前对协同创新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以自然科学为主体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面向文化创新与传承的协同创新、以工程技术为主体面向行业企业的协同创新及以政府为主导面向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同创新。

2、校企协同创新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内涵与实践探索

2.1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当前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的学生与企业与社会所需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没有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二是在电气工程教育与电气自动化工程界脱节,实践教学严重不足或流于形式,实训实践场地不足或简陋,达不到技能训练的水平和要求;三是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工程经历,接受对口的专业培训少,缺乏“真刀真枪”的电气自动化工程的训练及相关的科技攻关实践,影响教学质量与效果;四是电气专业课程体系陈旧,没有跟上电气自动化控制主流技术发展步伐,相当多的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还是偏向学科型课程体系,专业核心实践课程的项目化、理论与实操一体化及案例教学不足,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效果;五是在立德树人教育方面着力不多,对职业道德、社会公德、诚实守信及团队合作等教育不足,对严谨、认真、细致、安全等的工作作风与科学态度教育缺乏真实的企业氛围。

2.2校企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教育的理念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行业企业生产、管理及服务一线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对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就存在面向行业宽口径就业与面向企业窄口径岗位的“度”的把握问题。

2.3校企协同共建共管共享实训场所

高职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区别除了培养目标定位不同外,主要还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与标准等方面。学科教育以知识作为起点来确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学生通过掌握专业知识,从而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2.4校企协同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

科技的现代化关键在于人才,而高职教育的现代化的关键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本校在完成首批国家示范性建设任务之后,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提出了学校的“一二三发展战略”,其中明确指出,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教师不仅需要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与动手能力。在过去近二十年的高职教育大发展的过程中,相当多的高职教师源于从(本科学校)校门到(高职学校)校门,没有经过工程项目的具体实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工科人才培养的质量。

2.5校企协同共建教学资源库

专业与教学的改革最终落实在课程上。对专业而言,它是由一系统课程组合而成的,这些课程教学过程中所要用到的资源就构成了专业的教学资源库。课程开发主要就是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教材、案例、图纸、程序、实验实训方案及项目等。

2.6校企协同立德树人

高职教育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由于它的教育性决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改革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根据时代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探索切实可行的立德树人模式。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高速发展,使我国在制造业领域的成就举世瞩目,然而企业文化建设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企业文化的缺失表现在管理层和员工缺乏职业理想和行业文化自信,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不足,更为严重的是在一些部门和领域直接导致了许多重大质量安全责任事故。其根本原因是员工企业文化素养不高,遵纪守法的意识、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淡薄,团队合作的氛围不浓,诚实守信的职业价值观缺失。

3、结语

针对现代高职工科类专业培养人才存在的吸引力不强与认可度低、实践硬件教学条件不硬、“双师型”教师欠缺、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在本文中我们以本校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详细介绍了在协同创新理念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实践与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实践表明,校企协同创新是破解现代高职教育发展道路上了种种困难的方法论和有力武器之一。

参考文献

[1]谢忠志.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2013,53

[2]朱方来,李正国,李武钢,张强,张凯.协同产业联盟共育创新人才―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电子产品检测与鉴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为例[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75

本课题受广州市创新学术团队项目(13C17)、广州市“羊城学者”学术带头人项目(10B010D)、广州市教育局科技项目(10B001)、广州市番禺区产学项目(2010-D-09-1103004)、广东省高职教育机电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314)及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30201065)资助。

电气自动化职业素养篇4

关键词:高职电气专业;企业文化;项目化综合实训;职业心理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就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进入工作单位后能够立即进入工作角色。通过调研得到:为了体现高职教育教学精神,提高高职电气专业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场适应性,还需要强化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进行针对性的岗前综合训练。现在各高职院校都在大力建设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也得到高度的重视,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利用我们现有的教学和实训条件做好岗前综合实训呢?

一、高职学生特点分析

从认知与知识结构上讲,高职学生一个普遍的特点是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对于工科学生而言,其在中学阶段的数理化基础直接影响到现在的学习,对于自己的认知不强。从学生情感的特点上讲,有轻微的抑郁症状、丰富而强烈的社会感情、微弱自卑、孤独、焦虑、困惑等,这些往往是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等综合因素造成的。学生认知世界的方式、思维的方式也偏重于感性思维和形象性思维,不习惯于抽象的思维和逻辑推导。从意志品质上看,高职学生相对缺乏毅力,自制力和自控力不强。学生往往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但是不会克制自己,让自己做该做的。

现代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看学历更看重能力和职业素质,而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单一。据调研,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能反映社会就业能力和职场适应能力的强弱。面临这样的情况,这无疑让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我们怎样做好学生在毕业前的综合素质的强化问题。

二、校内实训基地基本功能分析

高职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是培养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是不能够从课本中教出来的,必须经过实践不断锻炼成长才能培养出来,校内实训基地是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高质量、高水平、现代化的实训基地,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才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校内实训基地的基本功能有提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场所,拓宽与丰富学生专业知识面,创造职业岗位的实践环境,接触与学习高新技术,培养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提高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等。

我校电气专业实训基地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了训练的场所,使学生从“有所知”走向“有所为”。为了加强学生独立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形成,我校创造了一个生产现场模拟训练和真实训练的实践环境,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和操作,熟悉并掌握本行业的主要仪器设备和基本工具,以及生产工艺、基本技能、专业技术等。并且引入了较为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如mpS实验室和三菱实训室等,使学生可以涉猎高新技术领域,接触和学习高新技术,适应社会及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展开技能操作、产品制作和项目实施等一系列模拟训练,既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思维,并使创造的欲望转化为能力。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已学专业知识和掌握的技术、技能,通过群体协作来完成训练项目,使学生不仅能取得实际工作经验,并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艺术才能等综合素质与能力。

三、高职电气专业岗前综合实训实践分析

1.岗前企业文化的培训

(1)培训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是一种微观经营管理文化,是一个企业所凝结、积淀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价值观念、企业精神、经营境界和广大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高职学生的企业文化素质对高职学生具有特殊意义的、与企业及其文化密切相关的特殊的文化素质,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因为这是与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用型、应用型和技能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高度一致和紧密相关的。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让学生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理解个人在企业的角色以及个人与企业的关系,培养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比,让学生理解工作与学习的差异、企业制度与学校制度的差异,企业人际关系与校园人际关系的差异。这样学生进入企业后,可以尽快地融入企业,对企业增加亲切感和使命感。

(2)培训企业文化的方法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济活动管理活动的重要特色,不同企业的文化各具特点,丰富多彩。在岗前培训时可以有针对性地介绍相关企业的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岗位技术规程、操作规范、安全生产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知识,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企业,建立正确的职业观,管理和规范个人在企业的行为。对于我们部分学生能进入企业岗前实训的,企业会对我们的学生集中进行培训,企业培训会采用如故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游戏法、拓展训练等容易接受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和体验培训活动,潜移默化的将企业文化传给了学生。对于在校生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管理、思想品德课、专业教学、社会实践不断加以培养与训练。我们可以在校园内开辟一个专门的相关企业文化展览专栏,专门介绍不同企业文化的特点,收集有一定企业文化基础的企业内部文化刊物,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内容。平时在实训场所张贴一些体现企业文化的标语和有代表性的企业管理规章制度,通过这些方式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既体现了职业的道德规范和思想品质,同时又把岗位与学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非常有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和管理的适应能力。我们可以邀请相关企业的专家来为学生作专题报告,介绍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人才观、发展观以及企业对人才岗位综合素质的要求,从而加深对岗前培训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将岗前培训变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收到真正的实效。

2.岗前电气专业技术的项目化训练

实训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对电气专业学生知识和能力构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岗前项目化综合实训的教学要求和方法,并在自行设计的实训设备中得到实现,通过教学实践达到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操作技能的目的。

各高职院校将毕业生都送到企业进行岗前专业技术实训,也是非常困难的,这将受到各种因素和条件的约束。那么,在校园里我们有效利用现有的实训条件,做好毕业生岗前专业技术综合实训,显得尤为重要。据调研,部分高职院校已相当重视岗前的综合实训,并且具有岗前的实训环节,仿真岗位的专业培训,培养学生专业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使学生掌握各种完整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故障分析及排除故障等基本技能及技巧。

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得出:将4年所学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主要技术融合为一体,充分利用现有的先进实训条件,通过电气自动控制项目化综合规范的训练,从继电器控制、pLC控制和工控组态与pLC控制3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即:通过一个典型电气控制项目,分组让学生自行设计电路控制电路图,并进行安装,接线,调试,故障排除;再将原继电器控制电路图,改装成pLC控制为主的电路图,并进行安装,接线,编程下载调试实现同样的功能;模拟现场的工艺流程,用工控组态实现上位机对pLC的控制,实现自动工控的目的。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专业技术和实际动手实践能力。

(1)用继电器控制电路实现项目的电气自动控制。

通过项目实训,要求学生自行设计电气电路,学生重新温故并掌握一般高低压电器设备的使用常识及维护;各种电器组件的安装及安装规范;电器设备的安全操作规范及操作规程。了解掌握高低压电器、测量仪表等配线工艺及安装工艺;各种电器组件及电器设备安装、调试、故障分析及排除故障等基本技能方法及技巧。

(2)用pLC技术实现项目的电气自动控制

通过项目训练,进行可编程控制器基本指令练习,同时在熟练掌握现有实验基础上,学生利用上位机,使用三菱FX2n系列软件编程,进行自行设计实训的开发与调试。

(3)用上位机与pLC技术实现项目的电气自动控制

通过项目实训,使学生对组态软件的框架结构有了大致的了解,能组态一些简单的工程项目,熟练应用组态软件中的各项功能;能根据工艺现场要求熟练制作动画流程。

总之,高职电气专业进行典型项目化综合训练,不仅能使学生增强对电气专业技术的整体理解,而且对4年所学的主要专业知识和技术能起到一个巩固并提高的作用,做到融会贯通,达到提高学生综合应用专业技术和实际动手实践的能力。而且,将现代先进的电气自动控制技术,在学校里的课堂上得以初步训练。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学习新技术能更快的理解并接受,能促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由学生向社会工作人员的转化。

3.岗前职业心理素质训练

职业心理素质主要包括积极心态、沟通技巧、面对压力、团队合作、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几方面。通过职业心理素质培训主要是解除学员各种焦虑、疑惑、自大、自卑甚至恐惧的消极心理,树立起积极职业心态,坚定成功信念,从而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心态问题;使学员掌握沟通的基本技巧,促进与上下级、部门、同事之间沟通的能力,创造信任与安全的工作氛围;使学员学会改善情绪、抒解压力的方法与技巧,并学会变压力为动力,达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获得自己理想的状态;使学生认识如何成为一个好的团队成员,如何塑造优良的团队精神,如何在团队中学会沟通技巧、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以创新为核心目标对学员进行整体、系统和综合的培养,其中既包含思想观念、思维的方式与习惯的改变;使学员能充分应用沟通技巧,工程技艺及时灵活地处理工作中的各种新问题,做到既不违反原则,又不损伤人际关系,同时又妥善地完成任务。我们在班会课或职业素质指导课上,采用课堂案例分析的方法,师生共同参与的形式,让学生切身体会一些课堂以外的东西,增强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电气自动化职业素养篇5

【关键词】高职技能抽查标准电气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G64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228-02

我国高职教育已从规模发展步入了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如何更好地引导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办学者、学者专家到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思考与探索。湖南省2010年12月首创的“高职院校学生技能抽查”从构建由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综合评价体系入手,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和专业建设水平进行分级评价进行了有益探索。《湖南省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技能抽查标准》(以下简称《自动化抽查标准》)也于2011年10月正式公布实施。标准实施以来,在全省高职院校范围内,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到教学模式等方面发挥着深刻而持久的导向作用。

一、关于《自动化抽查标准》的几点思考

如果只是看到了标准中的题库,那是一叶障目;如果也只感受到了标准实施以来所产生的压力,那是见木不知林;如果触摸到了标准在职业型人才培养规律探索道路上的脉搏,方见森林之广。《自动化抽查标准》既有对高职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等顶层设计上的思考,也有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等操作层面的思考。

(一)“标准”的跨界联合开发模式,体现了政行企校联动的校企合作观

《自动化抽查标准》是在湖南省教育厅的组织下,由4家省内知名企业和4所知名院校联合开发制定,并在广泛地征集了省内各职业院校的意见后,予以公布实施的。这种由教育主管部门搭台,行业企业院校跨界联合开发的模式,体现了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校企合作观。该标准汇集了人才市场的需求方(行业企业)和供给方(院校)的最大交集,也成了推动学校与企业、专业与产业紧密对接融合的重要纽带。

(二)技能知识态度交互融合,体现了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观

《自动化抽查标准》在第四部分的测试要求中,分项目提出了各自的技能要求,同时还提出了包括劳动防护用品的穿戴、工具仪表的摆放、6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管理规范、良好工作习惯等方面的职业素养要求。在第五部分的项目评价标准中规定:“各抽查项目的评价包括职业素养与操作规范、作品两个方面,其中职业素养与操作规范占该项目总分的20%,作品该项目总分的80%。职业素养与操作规范、作品两项均需合格,总成绩才评定为合格”。第七部分则给出了所有抽查项目的评分细则,从工作前准备、6S规范、工艺、功能、指标、技术文件等方面进行了量化赋分。标准将技能、知识、态度犹如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一般相互交融合为一体,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职业态度与职业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职业能力,充分体现了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观。

(三)强调基本核心技能考核,体现了特色前提下的规范化专业建设观

《自动化抽查标准》的最大特点是将在行业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的pLC控制技术、变频控制技术和单片机控制技术等新技术和6S规范等职业素养融入到标准里,使标准既能反映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又能体现职业岗位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同时,该标准也突出对专业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的考核,强调核心技能以岗位工作中起关键作用的技能为依据,以专业所面向岗位的通用技能为准。较好地处理了核心技能与专业方向的关系,既严格了专业建设的基本标准,又为各职业院校创造性地实施《专业抽查标准》留出了拓展空间,体现了特色前提下的规范化专业建设观。

(四)模块化分项目设计思路,体现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观

《自动化抽查标准》依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可能面对的工作领域(即模块),将抽查内容确定为“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电气控制系统的故障分析与处理”、“小型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制作”3个模块,设置了“继电器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继电器控制系统故障分析与处理”、“继电器控制系统设计与制作”等8个工作情境(即项目),包含了125项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所列。

模块、项目、任务,在逻辑上相互平行、递进、包容,在内容上涵盖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中“继电器控制系统”、“pLC控制系统”、“单片机控制系统”、“变频器控制”和“电子线路”等5个核心技能类别。这种模块化分项目的设计思路,体现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系统化课程观。

表1《专业抽查标准》中的模块与项目

二、创造性实施《自动化抽查标准》的体会

(一)领会标准形成共识,厘清专业建设新思路

《自动化抽查标准》公布实施后,有人认为标准是湖南省高职教育“战国时代”的终结,从此有了“行业标准”,只要规规矩矩执行标准即可;也有人担忧既然高职教育要走特色发展之路,该标准是否会加剧专业建设的同质化现象。

面对这些困惑,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时召开了“抽查标准”的研讨。讨论后认为标准中的考核内容对应《工厂电气控制技术》、《pLC控制技术》、《单片机与C语言》、《电子技术》等课程,试题水平也只是与企业的中级维修电工相当,与高职教育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规格定位预留了空间,这恰好是各个高职院校的差异化专业建设空间。发挥好这一空间的立足点是创造性地实施标准,对标提质;瞄准地方产业发展方向,彰显特色;紧贴职业岗位开发课程,促进就业。

在2012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原来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组和优化,如将原来2周《电工初级实习》、《电子初级实习》整合成1周的《维修电工基础实训》;单独开设2周的《继电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调试》和1周的《机床电路故障分析与排查》实训课程。新增了《pLC控制系统设计与编程》(西门子)、《自动线安装与调试》和《工业组态控制技术》3门特色课程和《电气工程项目管理与预算》、《电子虚拟仿真技术》2门素质拓展课程。

(二)把握精髓解放思想,呈现教学改革新气象

电气自动化职业素养篇6

abstract:inaccordancewiththeneedsofpersonneltrainingi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thepaperdescribedthereformandpracticeprocessoftrainingmodelofelectricalautomationtechnologypersonnelbasedoncoalmineapplication.thispapertriestocomprehensivelyimprovethequalityofpersonneltrainingthroughtheapplicationofpersonneltrainingprogramstoprovidereferencefortheteachingreformofsimilarvocationalcolleges.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Keywords:electricalautomation;personneltrainingmode;curriculumsystem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276-01

1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指导思想

按照《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和教高16号文件的有关精神,学院在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就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进行了明确的部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原则,根据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主动适应煤炭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职业技能教育以及终身教育理念,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目标,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

2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过程

2.1煤矿岗位调研根据本专业学生的生源及就业情况,首先确定将包括煤矿开采企业、煤炭加工企业、煤矿机械电气设备制造企业的相关岗位和岗位群职业能力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主要采用调查、实习、参观走访、座谈、竞赛、参会、进修学习机会等方式按计划展开,通过大量的调研,使我们在专业定位、专业发展方向、办学基础、人才培养模式、管理组织、毕业生就业、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建设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资料和宝贵的经验。

2.2课程体系构建首先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确定课程体系。确定了电气设备安装、电气检修、供配电系统的运行与管理、矿企电气自动化系统运行、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技术开发、机电设备的营销及技术服务六个核心岗位。按照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和学院整体学制安排,确定了1+1+1的课程体系框架:即第一学年进行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的学习,第二学年及第三学年前半学期进行职业技能课、能力拓展课的学习,最后一学期进行顶岗实训。其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优化课程内容。按照检测仪器的安装、检查与管理、矿用电器设备维修、变配电系统的维护保养、电气系统设计与调试等典型工作任务,将内容融入职业能力课程中,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构建学做一体的项目驱动式教学内容设计。

2.3教学方法及模式改革强弱结合,秉承传统,建立健全“123”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为一个中心的教学理念;实验、实训、二个实践环节层层递进的“二层深入”教学手段;主干课程、实践模块、能力证书三条线同步进展的“三线并行”教学方法。职业技能课程均按照项目驱动的形式进行一体化教学,认识实习、课程综合实训、顶岗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层层递进。

2.4校企合作与实践条件的建立学生在实训基地顶岗培训,执行规范的职业配训,实训的项目是本专业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及工作岗位,专业已和玉华煤矿、东坡煤矿、西安煤矿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长效的合作办学协议。

2.5教学条件改善师资方面,专业具有较雄厚的师资力量,经过培养与引进并举的措施,逐步形成能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专兼并举,校企共培的师资队伍。硬件方面,为了满足“做、学、教”一体化改革的需要,满足学生实践技能环节的需要。需着重实验室改造、组建实习、实训基地。

3人才培养实践过程的主要成效

3.1形成新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与实习企业进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通过多次详细分析,确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相关的知识、能力,确定课程种类与门类,形成“三层循环、能力递增”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流程和课程体系框架,最终形成新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2完成三门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根据电气自动化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确定《数字矿山微控制系统开发与实施》、《电气控制系统与pLC》、《工厂变配电设备安装与调试》三门核心课程。参照电气自动化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完成课程单元与课程标准的设计,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一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核心课程为引领带动其他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工作。并且按照教学内容要求自编体现“工学结合”特点的教材。分别列入院级精品两门,省级精品课程一门。

3.3完成相关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工作课程标准是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课程标准必须按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来制订。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素质等培养目标都有明确的要求,并对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的教学团队,教学条件,教学资源等都有详细的安排。

3.4深化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形成了实习实训管理员制度和校外实习实训管理等制度,确保学生生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与企业优秀技术人员组成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共同进行课程改革等工作。充分利用企业优质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同成为“育人”的双主体。

3.5学生培养质量得到提高由于课程内容连贯性比较好,针对性较强,学生处于边学边练的学习过程,因此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在就业以前100%的学生拥有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学生在企业进行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方面的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要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多方面的接触,综合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通过校内外的职业技能竞赛和课程设计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小组成员发挥每个人的智慧,通过头脑风暴等各种方式,创新出多种多样不同的方案,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加之煤炭行业的人才缺口,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大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杜少武,吴黎丽,丁明.合肥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发展思路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7,(6):63256.

电气自动化职业素养篇7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专业;就业;麦可思研究院

高职教育是需求推动型教育,专业设立之初要经过大量的行业企业调研,找到该专业的岗位缺口以及可以胜任这类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而倒推出该专业的培养规格以及在学期间支撑各个能力的课程体系;对于已经开设多年的专业,也需要不断根据就业市场以及行业企业的需求进行完善和调整。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我国高职教育开办以来比较成熟的一个专业,该专业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例如:专业如何跟上技术的更新与应用;如何确保专业定位准确,能够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如何保证出口,即毕业生找到满意的工作,等等。面对这些问题,要回归到就业市场上,认真分析、研究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就业现状,善于总结现有优势与不足,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实施等过程,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从而使专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一、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电气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于机械加工、采矿冶炼、化学工业、交通运输、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医药卫生、军事技术、航空航天、办公服务以及家庭生活等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应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改造提升制造业,推进重点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电气自动化技术正是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水平、拉动新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技术,正是大幅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保证产品质量的现代工业基础性支撑技术。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电气设备及控制系统的技术服务与应用开发,电气设备或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维护与管理等工作,这些职位正是就业市场非常紧缺的职位。

另据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显示:自动化及其相关专业名列“2012就业率最高50大专业”;2011届高职高专自动化及其相关专业就业率持续走高;2011届高职高专自动化及其相关专业薪资高于毕业生平均水平;2011届高职高专自动化及其相关专业对口率高于毕业生平均水平;2011届高职高专自动化及其相关专业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较低。[1]

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大量的数据表明目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就业形势大好。但是我们仍然要不骄不躁,总结存在的问题、思考改进办法,不仅要保证毕业生的就业数量,而且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目前电气自动化专业部分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收入期待较高、有短期离职的现象

部分毕业生对就业收入和工作状态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能承受加班、出差、压力大等工作要求,期待得到一份付出少、收入高的工作。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这种期待在毕业之初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有部分毕业生就业后认为薪资福利较低或者个人发展空间不够而离职。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应当切实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迈好踏入社会的第一步。

2.专业对口率有待提升

专业对口率反映了毕业生的主动选择与被动选择。在主动选择方面,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时并不了解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具体情况,录取后发现与自己当初的想法相距甚远,毕业时会主动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跨专业就业。在被动选择方面,主要是由于企业挑选个人素质高、专业技能好的学生录用,基本能力素质相对较弱的毕业生难以找到对口的工作,不得不跨专业就业。应当善于引导学生学一行、爱一行、干一行,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的对口率。

3.加强基本能力素质的培养

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2007届大学毕业生工作三年后认为重要的工作能力包括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积极聆听、协调安排、科学分析。另外,高职高专毕业生转换职业中最热门的职业类是销售,销售与营销是重要的知识,却满足度最低。因此在培养高技能的同时也应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二、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途径

针对电气自动化专业就业的现状及发现的问题,通过分析与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种进一步改善就业现状、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途径。

1.严把培养质量关,培养高技能型人才

社会需求与就业质量为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提供了科学依据。[1]一是严把培养质量关、改进培养全过程,落实好“三个对接”,即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与行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二是优化紧扣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包括根据典型岗位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建设优质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库等。在教学中整合教学内容,依据专业课程的特点与生产现场零距离接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可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小组工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三是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将其引入实验室,让学生亲临现场,既能够节省学时、丰富教学内容,又能够避开理论教学枯燥乏味、空洞无物的说教。四是在技能培养方面要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实施双证书制度;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拓展能力培养视野;组建学生项目团队,创造能力培养平台。

人才培养的每一步都是在为学生的就业做积极准备,毕业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专业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胜任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才能受到企业的欢迎。

2.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就业质量

从就业市场上看,电气自动化用工企业对毕业生的知识要求具有以下几种情况:有的企业涉及的领域专项性强,毕业生进入企业后需要学量的专项性内容;有的企业需要电气自动化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应用,而一般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并不会涉及到某一特定的其他学科;而通用型技术企业则希望大大缩短培训时间,毕业即能上岗。面对这样的市场要求,做好“严把质量关,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使毕业生具备自动化行业所需的基本技术技能远远不够,还应当进一步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校企共育;充分利用校企双方资源优势,提高人才培养和就业质量,彰显专业特色。

(1)实施“行业企业订单”培养。选择与本专业有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行业企业组建“订单班”,实现与企业零距离接轨教育,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

(2)实施“专项专业方向”培养。选择区域经济中份额较大、用人缺口较大的行业企业,开设与企业方向紧密联系的专业方向。例如可以开设电气自动化的煤矿机电专业方向、铁路电气专业方向、建筑电气专业方向、化工设备与仪表专业方向等。学校的教学活动要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实现“学生毕业有工作、企业发展有人才”。

3.引导复合型人才培养,扩大学生的就业广度

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2011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比例最高的职业是销售,2007届毕业生三年内转换过的职业中热门的也是销售。[1]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也有可能从事有本专业背景的销售、管理、采购、服务等工作。在这些行业中,电气自动化专业知识背景是毕业生的优势所在,因此在学期间学校应该鼓励和引导这种复合型技能的培养。首先,可开设销售、管理、采购、服务等方面的选修课程;其次,可通过图书馆、校园网把各个专业的精品课程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共享,便于学生自学;最后,毕业设计时可由学生自愿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复合型的设计题目。

4.其他应注意的地方

(1)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帮助毕业生形成正确的就业定位。就业指导不仅要开好职业指导课,加大力度宣传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辅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定位,使学生对就业薪资待遇不报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不频繁离职,能够放平心态踏踏实实的在工作中积累经验,从而得到企业的认可。

(2)基本能力素质的培养。2007届大学毕业生工作三年后认为重要的工作能力包括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积极聆听、协调安排、科学分析。学校应当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素质的培养,除了教委规定的基础课外,还应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平台,让学生在课上课余尽可能通过各种方式锻炼自己的基本能力素质。

(3)鼓励帮助学生自主创业。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高于本科毕业生。通过就业指导课讲授创业教育相关知识,邀请知名专家、成功人士开展创业教育讲座,开展创业大赛等方式启迪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学生创业,帮助学生创业。

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能够反映专业建设情况,应及时关注专业的就业现状并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从而使专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电气自动化职业素养篇8

关键词一体化课题课程性质驱动技能工作岛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6.04.055

abstractVocationalandtechnicalschoolsintegratedclassroomteaching,theactualoperationofintegratedteachingisfacedwithgreatdifficulty,theideaandcontentoftheinnovativeintegrationofclassroomteaching,selectintegrationteachingtaskisusedtocarryoutanimportantguaranteefortheintegrationofteaching.the"drivingskillisland"asanexample,onthenatureofthecurriculumandteachingcontenttobeanalyzed.

Keywordsintegrated;topic;natureofcurriculum;drivenskillsisland

“驱动技能工作岛”课程是我院电气自动化类专业的一门集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于一体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来源于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中针对自动化生产线(或设备)的控制、运行、技术改造、维护和管理等工作岗位,是以培养学生独立以及合作完成专项典型工作任务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本课程通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开展一体化教学,实践性较强,能满足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1课程描述

本课程从学科知识体系的专业理念发展到“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素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专业教学理念;从灌输式、填鸭式的传统教学发展到“以项目为引领、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先进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从以往纯理论专业系统知识学习发展到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专业技能训练、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从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体的学生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生自己要学习良性教学关系;从传统的教室教学为中心模式转变为一体化实训基地为中心的企业现场环境教学,发展到了“做中学”、“学做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中心的转变。

根据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等专业不同培养目标对课程的要求,本课程将通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实施工作任务学习、小组研究活动和拓展提升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完成传送带基本运行控制、传送带拓展功能运行控制、搬运机械手的运行控制、圆形转盘加工台的运行控制、药粒自动瓶装控制系统的设计等工作任务。该课程分成5大项目、5大典型工作任务模块、13个子工作任务课题,将职业行为领域的工作过程融合在任务训练中。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完成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与检修等工作,培养学生从事专业工作岗位所必需的基本技能,使学生具备机械手驱动技术的装配、调试、检测、维修和简单设计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职业核心素质目标,使学生具备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能力、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精神。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为主体,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教师为主导,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规范的操作技能、严谨的科学态度、严肃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团结协作的工作能力、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2课程定位

2.1办学定位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办学定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产学研紧密结合,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层次技能人才。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从事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运行维护、生产、营销以及初步开发等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备安全意识、团队合作意识、节能环保意识,拥有从事电气技术必需的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复合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2.2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定位

“驱动技能工作岛”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主要让学生具备从事本行业工种必备的变频器控制系统、气动控制基础、步进驱动技术、伺服驱动技术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在知识学习和技能操作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专业兴趣,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内容结合生产应用和实际工作流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能力培养的目标,符合维修电工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该课程不仅仅服务于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同时也可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2.3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根据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高级)专业教学计划,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职业素质课程、职业能力课程组成。“驱动技能工作岛”是职业能力课程中的一门核心课程,主要为后续的综合应用模块学习服务,因此“驱动技能工作岛”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中起到支撑作用,并且贯穿了整个专业课程的学习,为后续的综合应用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养成打好基础。

3课程教学内容选取及结构体系分析

本课程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本行业工种必备的变频器控制系统、气动控制基础、步进驱动技术、伺服驱动技术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在知识学习和技能操作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专业兴趣,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内容结合生产应用和实际工作流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能力培养的目标,符合维修电工国家职业标准中对本课程高级技能人才培养要求课程内容选取,从职业岗位对操作者素质、能力要求出发,依据课程目标,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设计选取确定了变频器基本调速应用、变频器拓展功能应用、气动与步进技术、伺服驱动控制技术和驱动器综合应用这5个学习项目,传送带基本运行控制、传送带拓展功能运行控制、搬运机械手的运行控制、圆形转盘加工台的运行控制和药粒自动瓶装控制系统的设计这5个典型工作任务以及13个学习子任务,通过完成这些子任务,学生将具备变频技术、驱动技术等专业课程的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素质。

3.1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分析

职业能力是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岗位所必备的本领,从能力所涉及的内容范围来看,可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职业业务围内的能力,而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是跨职业的“人性能力”。当前,技术快速发展,劳动组织方式也随之变革。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不仅要掌握不断变化和深化的专业能力,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精神。“驱动技能工作岛”课程在选取教学内容时,有意识有步骤地将职业能力训练和职业素质养成融入到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提升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结合驱动技术所必要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从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需求出发,通过完整的工作过程达到对学生的训练目的。

(1)职业能力。本课程要求学生具备的职业能力为:掌握变频器基本调速控制方式,能对变频器控制系统进行安装与调试;掌握气动控制基本原理,能对气动回路进行安装与调试;掌握步进驱动技术原理及应用,能对步进驱动系统进行安装与调试;掌握伺服驱动技术原理及应用,能对伺服驱动系统进行安装与调试等专业技能。(2)职业素质。要求学生具备文化知识基本能力、自我发展管理能力、与他人合作共事能力、组织协调沟通能力、独立学习能力、规范操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3.2教学内容的适用性

(1)教学内容安排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习认知规律。(2)工作任务的选择由简单到复杂。(3)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和要求。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项目设计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来进行。教学过程中,采取理实一体教学,加强知识与技能的融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按照情境学习理论的观点,只有在实际情境中学生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职业能力,并获得理论认知水平的发展,因此本课程要求打破纯粹讲述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实施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以改变学与教的行为。突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的教学。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4课程教学特色

电气自动化职业素养篇9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需要,现代制造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工科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在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面向生产、管理、维护与服务一线的电气自动化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责任与使命。为了破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这一关系到国家竞争力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问题,政府、教育界、企业界及社会人士纷纷做出了艰苦的努力与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协同创新是解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难题有效途径的观念与认识现已逐渐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实际上,“协同”的概念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被德国学者Heken提出,是指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以期产生1+1大于2的协同效应。随后,这一概念被用于经济管理、科技创新与教育合作等领域,用以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机制与模式。当前对协同创新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以自然科学为主体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面向文化创新与传承的协同创新、以工程技术为主体面向行业企业的协同创新及以政府为主导面向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同创新。

2、校企协同创新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内涵与实践探索

2.1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当前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的学生与企业与社会所需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没有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二是在电气工程教育与电气自动化工程界脱节,实践教学严重不足或流于形式,实训实践场地不足或简陋,达不到技能训练的水平和要求;三是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工程经历,接受对口的专业培训少,缺乏“真刀真枪”的电气自动化工程的训练及相关的科技攻关实践,影响教学质量与效果;四是电气专业课程体系陈旧,没有跟上电气自动化控制主流技术发展步伐,相当多的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还是偏向学科型课程体系,专业核心实践课程的项目化、理论与实操一体化及案例教学不足,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效果;五是在立德树人教育方面着力不多,对职业道德、社会公德、诚实守信及团队合作等教育不足,对严谨、认真、细致、安全等的工作作风与科学态度教育缺乏真实的企业氛围。

2.2校企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教育的理念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行业企业生产、管理及服务一线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对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就存在面向行业宽口径就业与面向企业窄口径岗位的“度”的把握问题。

2.3校企协同共建共管共享实训场所

高职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区别除了培养目标定位不同外,主要还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与标准等方面。学科教育以知识作为起点来确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学生通过掌握专业知识,从而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2.4校企协同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

科技的现代化关键在于人才,而高职教育的现代化的关键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本校在完成首批国家示范性建设任务之后,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提出了学校的“一二三发展战略”,其中明确指出,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教师不仅需要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与动手能力。在过去近二十年的高职教育大发展的过程中,相当多的高职教师源于从(本科学校)校门到(高职学校)校门,没有经过工程项目的具体实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工科人才培养的质量。

2.5校企协同共建教学资源库

专业与教学的改革最终落实在课程上。对专业而言,它是由一系统课程组合而成的,这些课程教学过程中所要用到的资源就构成了专业的教学资源库。课程开发主要就是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教材、案例、图纸、程序、实验实训方案及项目等。

2.6校企协同立德树人

高职教育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由于它的教育性决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改革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根据时代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探索切实可行的立德树人模式。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高速发展,使我国在制造业领域的成就举世瞩目,然而企业文化建设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企业文化的缺失表现在管理层和员工缺乏职业理想和行业文化自信,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不足,更为严重的是在一些部门和领域直接导致了许多重大质量安全责任事故。其根本原因是员工企业文化素养不高,遵纪守法的意识、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淡薄,团队合作的氛围不浓,诚实守信的职业价值观缺失。

电气自动化职业素养篇10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天津300222)

摘要:从企业的需求看,企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还应有高水平的职业文化素质;就个体的职业人而言,既应具备作为“硬件”的职业技能,也应具有作为“软件”的职业文化;就职业教育本身而言,职业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这都说明职业文化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范畴,在职业教育中需要融入职业文化。实现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文化融入,需要以下策略:课程开发对接;在社团活动、职业技能大赛中陶冶职业文化;通过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实现深度融入。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文化;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4-0165-03

高职院校毕业生目前还存在岗位适应力不强、离职率较高、岗位迁移能力较差等问题。有跟踪数据表明,高职毕业生工作首年离职率达47%。为什么有的从业人员具备扎实的职业知识、精湛的职业技能,做了一辈子职业人,却对自己从事的职业不认同?为什么有的毕业生工作了多年仍然未融入其所从事的职业圈?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或多或少都与职业院校对学生培养过程中的职业文化素质培养缺失有一定关系。其实,每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文化,职业文化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否胜任其所从事的工作。因此,笔者主张应将职业文化培养融入职业教育过程之中。

职业文化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范畴

职业是一个复合型概念,既有技术层面的意蕴,也有文化层面的意蕴。职业教育作为指向职业的一种教育活动,同样包含了技术层面和文化层面双重意义。因此,职业教育不可避免地应该蕴含职业文化这一范畴,职业文化是职业教育的内核。文化泛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来说可以分为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等层面。文化即人化,文化是一种存在方式,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王文兵等人将职业文化定义为:“职业文化是人们在长期职业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习惯、气质、礼仪与风气。它的核心内容是对职业使命、职业荣誉感、职业心理、职业规范以及职业礼仪的自觉体认和自愿遵从。”我们认为,职业文化指流行于不同职业群体中的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习惯、气质、礼仪与风范等,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和职工群体共同参与的结果。它一方面表现为不同的职业群体意识,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专业的知识、技术和为维护职业群体利益及规范的文化制度。它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集团性。职业文化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礼仪和职业制度等内容。依据文化的结构,可以划分为外表层的职业形态、职业行为和职业礼仪,中间层的职业制度和职业规范,内核层的职业价值观等。

为什么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只会在生产活动中使用工具和运用技术?他们是否在内心体验和感悟到所从事职业的职业精神和价值感?要走出卓别林时代“一见到螺丝就想去拧的技术取向”,职业教育不能被沦落为一种技术训练取向的实践活动,其更为深层次、更为富有真实内涵的是对于人在社会中生存所需要的职业文化的陶冶。因此,职业教育的价值定位要聚焦在个体的职业文化取向之上,在技术基础上的职业精神熏陶,形成一种整体的职业文化涵养。

职业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从企业的需求看,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还应有高水平的职业文化素质一个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职业知识、精湛的职业技能,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文化素质。比如,作为一名合格的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人员,不仅需要有良好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知识和能力,更需要有一定的电气专业精神。据调查,企业对大学生的职业文化素质要求依次是爱岗敬业、沟通协调能力、团队意识、吃苦耐劳、亲和力、品行端正、进取、气质佳等,其中对爱岗敬业、沟通协调能力、团队意识、吃苦耐劳的要求尤为突出。企业文化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在企业与员工之间建立一种关联——让广大员工感觉到与企业的关系是荣辱与共,而这个关联的前提,就是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增强他们的归属感。

就个体的职业人而言,既应具备作为“硬件”的职业技能,也应具有作为“软件”的职业文化哲学家狄尔泰认为,人不仅生活在一个理性的物理世界之中,更生活在一个意义性的精神世界之中。由此看来,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培养人的技术理性,而是通过理性的学习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职业教育的根本在于通过技术文化陶冶人,使人成为一个精神世界丰满的存在。完整意义上的人不仅具备职业技能,也涵养着丰富的职业文化。如我校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仅表现在专业能力方面,还表现为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表现为这几个方面的综合职业能力。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专业能力表述为:(1)掌握一定的就业及创业理论,熟悉现代化生产知识与管理理论;(2)掌握各种机床电气设备控制线路的分析、安装、接线、调试和测试维修等技能;(3)掌握特种电机的使用、拆装、测试;(4)掌握典型电子线路的原理、故障检修及设计方法,能应用单片机实现一般控制要求;(5)熟练掌握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的编程与应用;(6)熟练掌握交直流调速系统的原理、调试及故障检修;(7)掌握自动化生产设备的运行原理、安装、调试、测试与维修等技能;(8)掌握变配电基本操作方法;(9)掌握液压、气动基本技能。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方法能力为:(1)具备获取分析、使用信息的能力;(2)具备对知识的总结、概括及应用能力;(3)具有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4)具有综合运用知识,科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具有终身学习和岗位迁移能力。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社会能力:(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2)具有开拓创新、团结合作和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3)自觉遵守行业法规和职业规范;(4)具有良好的环保意识;(5)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就职业教育本身而言,职业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在客观上要求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大力加强职业文化教育,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职业技能水平高、职业文化素质好的优秀人才。

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文化融入策略

实现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文化融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课程开发对接在课程内容中强化职业价值观教育、职业精神教育和职业制度教育。开设相关课程,在专业课程(教材)开发中吸纳职业文化,课程开发与职业文化相对接。德育课程打破对空洞理论的说教和灌输方式,紧密联系职业工作所涉及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等要素。同时也要注重潜在课程的文化感染。如职业文化走进中职教室,烹饪专业以“儒厨”为主线,利用厨房“5S”管理特点来管理班级;摄影专业以胶卷为底纹布置班级文化墙;幼师专业以钢琴键盘和五线谱修饰黑板。课程实施中渗透职业文化教育,教师要解读专业教材中渗透的职业文化,挖掘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背后的文化。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提出:要“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目前,我校进一步完善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课程体系。推进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仿真模拟教学。突出职业能力,结合电气技术人才培养特点,在专业项目指导专家组的指导下,完善以专业理论课程、技能训练课程、综合技能强化课程、顶岗实习、德育课程五个模块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通过围绕专业领域核心技术能力的培养,优化课程结构,精选课程内容。

在社团活动、职业技能大赛中陶冶职业文化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沟通能力、责任意识、加快其社会化过程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培养学生职业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只有受过良好职业文化熏陶的学生才会了解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才能具备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意识和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这样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才会更快地适应工作需要,缩短从学生转变为员工的适应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距离”就业,逐渐成为一名出色的员工。

通过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实现深度融入可聘请相关职业领域的杰出人士深入学校开展讲座、报告,将职业工作中的相关理念和文化引入职业院校。通过派学校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接受职业工作过程中的相关文化熏陶,提升职业院校教师自身的职业文化素质,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职业文化支撑。通过校企合作落实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学生亲身实践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工作,能够学习职业规范、参与职业活动、感悟职业使命,增强职业文化认同。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附属高级技术学校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先后为神华集团、中煤集团、天铁集团、天津钢管公司、经纬集团等大型企业培训技术骨干,提供技术服务。与天津长荣印刷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尤尼佳生活用品(中国)有限公司实现“订单式”培养。合作领域涵盖了一线在职职工岗位技能和素质提升培训;新聘员工入职岗前培训;为解决职工子弟入企就业的专项学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企业管理人员和培训师队伍培训;技能大赛选手赛前专项技能强化;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如参与企业新员工招聘命题及面试工作。培训层次包括:学制教育(三年、两年)和岗前专项培训(1~12个月)、技能培训(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时间3个月~2年)。

参考文献:

[1]王文兵,王维国.论中国现代职业文化建设[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4(4).

[2]曲东华.从企业文化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前沿,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