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知识十篇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知识十篇

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2:36

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知识篇1

关键词:农业推广;农业种植业;农业新型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6.1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432107

农业推广是一项旨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农村咨询服务的工作,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培养农村新型技术,全面的促进农民更好的提升农产效率,因此,可以通过农业推广能够更好的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新型农村产业,从而实现繁荣农村社会的最终目标。而在现阶段的农业种植业的发展进程中,农业推广人员更加应当通过一系列相关的方法来培养教育农民,从而使得他们能够增加知识,提升技能,全面的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进而有效的培育新型农民,进而有效的繁荣农村社会的最终目标。

1农业推广的概念

在我国的不同地区由于其自身的差异,使得其农业发展的趋势也呈现各种状态,这样也使得农业技术推广的形式和内容方法都呈现不同的形式,而就农民自身而言,可以通过改变农民自身的知识储备以及各种技能的逐渐的转变来促进整个农村社会的发展进步,因此,在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可以通过改变农民的传统意识来提升农业技术的操作技术。

而在现实中的农业推广过程中,由于个人对社会影响的不同,农业推广人员应当充分的以达到个人的发展水平为目的。与此同时,农业推广人员应当积极的促进合作,以此来改善农村的整体情况,并且务求能够获得良好的社会性的有效成果。进而有效的建设新型农村。

2农业推广与农业种植业的关系

在早期的农业推广中,其目的在于有效的促进农业发展的目标,而现阶段的农业推广工作已经出现了变化,现阶段的我国的大部分的农业推广工作包括了农村发展、农村教育以及咨询服务等,而现阶段的农业推广工作已经对农业、种植业以及农民有了一定的指导性的意义。

农业技术推广不仅是现代化农村发展与农业种植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重要结构,同时也是推动以教育为最终目的的农村发展的核心力量,由此可知,农业推广连同农村发展,以及农业种植业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相应的,由此可知,农业推广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极为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推广在农业种植业发展问题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进行水稻种植中,可以通过统一品种、统一育秧培育多产壮秧、统一密度、统一测土培肥等相关的农业技术手段以及规范化的程序来提升水稻的产量。

3农业推广的主导作用

农业推广是农村发展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农业推广能够更好的实现培育新型农民,建设新型农村产业,从而更好的实现繁荣农村社会的最终目标。在现阶段的农业种植业问题上,在进行农村综合发展的基础上,其最终的目标在于能够更好的实现普遍的社会福利,因此,这样需要整个农村发展工作达到一体化,其各项制度也应当保障一体化,使得每一位农民都能够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以此来全面的提升农民的认知能力,充分的认识到农村成果由他们制造,农村的成果由他们共享。而在某种程度上,农业推广工作正是促进农民获取创新的新型知识的机会,只要在农业推广之后,每一个人都充分真正的了解了农村发展的现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农村发展的普遍性的社会福利,农业推广工作在农村发展以及农业种植业发展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农业技术推广中,诸如反季节蔬菜的种植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业生产的“忙闲个半年”的情况,让农民在劳动强度降低的情况下,一年到头都有事可以做。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深入推进,人们越发重视科学技术。正所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人则是生产力的第一位的要素,为了更好的发展农业,这就更加离不开农业技术推广,其是提升农业生产的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所谓的农业推广,是一项旨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农村咨询服务的工作,更是农村发展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农业推广能够更好的实现农村建设的目标,并且能够更好的实现繁荣农村社会的最终目标。为此,务必更好的解决农业推广如何更加有效的发挥作用。农业推广工作其本身在于传播知识,培养农民的团队以及组织能力,更好的提升农村人口素质,全面的推动农业技术,对推动农业种植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以此来达到繁荣农村社会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爱武.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及创新研究[J].农技服务,2015(12).

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知识篇2

关键词: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F30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1(C)-0154-02

一、新型农民强调的重点在“新”上面,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改善,更为重要的是让农民能够成为新时期的主人,更好的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当中去[1]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前来说迫切需要大量素质高的新型农民,这可以说是新农村建设当中最为关键的内容,也是最迫切的需求。假如现代农业的建设与发展没有新型农民的参加,农业的现代化实现就比较论难。也就是说,新农村和新型农民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当然是劳动者,同时劳动者也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主体。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个过程,是人们依靠本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并且控制了人与自然之间有关物质交换的一个过程[2]。在物质交换的过程之中,劳动者本身的数量与质量之间,往往更强调质量,尤其是劳动者的智力,这将直接影响生产力各个要素之间的和谐稳定发展,对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也起到一定的决定作用。就目前的体制来说,绝大多数的从事农业工作的劳动者其依靠的生产技术仍然是体力与长期从事农业的生产经验,可以说是较为典型的农民[3]。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劳动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不断加快,农业发展的关键是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劳动者技能的提高。从本质上来说,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不但要求从事体力劳动的农民数量的减少,更重要的是强调农民生产技术的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农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等都需要劳动者尤其是农民的生产素质不断提高,所以可以这样说,提高从事生产领域的劳动者的科技素质是最关键的。

温总理曾经指出,将农民素质切实加以提高,才有利于推动我国目前的小康社会建设。[4]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利于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发展现代农业需要靠高素质的农民,他们能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方面的支持与保障,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民能够使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使用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真正提升农业的发展潜力,将传统农业的生产和经营模式能得到根本改变,不断推动现代农业向前发展,也有利于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向前迈进。

二、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加强对农民进行科技方面的培训

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农民科技方面的素质是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比重相当大,所以说农业科技的最新成果能否应用于实际农业生产当中,主要取决于农民所掌握的科技水平的高低。今天我们所说的农业经济,已经与以前只是说到的种地有很大区别,已经形成了一个综合的立体产业,主要包括了农业、林业、牧业、渔业、贸易等,这种综合性的立体产业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来支撑和引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农民懂得生产技术,还要学会农业方面的生产经营。

目前我国的农村当中具有实际农业生产技术的人才不足。农民接受教育的时间段是比较短的,并且一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居多,还有文盲或者是半文盲的,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就很少,而正式接受农业的相关职业教育的则少之又少。还存在这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农村之中年轻的劳动力和文化程度稍微高点的基本都选择了到城市打工,从事农业方面的则主要是妇女与年龄较大的男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基本上属于具备传统经验的农民,是不具备现代农业所需要的劳动者素质的,很显然也不能够适应农业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依靠这样的力量去进行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还是有很大困难的[5]。

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只是是能够促进现代农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才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我国的农民科技文化素养不高,不仅对农民的经济收入产生影响,也能够对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加以制约。由于农民本身科技素质不高,不但影响了农民在经济方面的收入,也不利于农业劳动劳作效率的提高,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产生影响。对农民加强科技知识方面的教育,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任务还很艰巨。目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农民已经列入农业部需要处理的实事[6]。可是要将数量庞大的农民培养成为适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任重道远。所以现在很有必要加大对农民实施科学技术知识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大批新型农民,将人口负担努力转化成人力资源优势,这能够提高农业科学技术上的含量和国际竞争能力,积极推动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有很重要意义的,也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三、农民实施科技培训现状

自从改革开开放后,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关怀下,已经加大力度对农民实行农业科技方面的培训,并且始终坚持“三面向”的原则,面向农民,面向农村和面向农业,坚持农业的科学技术教育的方向,逐渐向多个层次、多个形式发展,并注意推广大批新成果、新技术以及新工艺,培养大批的农民方面的技术骨干,已经形成了新型农民技术培训网络,进一步将农民的素质提高,为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作出很重要的贡献。对农民进行科学技术知识方面的培训固然取得了成绩,但和建设小康社会与农业技术现代化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7]。

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民对科技知识培训的认识还不怎么到位。某些地方与部门给农民服务的意识还不强,对农村劳动力进行知识培训重要性认识也不足,并没有放在一个突出位置。农民科技知识培训也没有实行有效调控;用人单位在招录农民工时,也只是重视使用,并没有将培训提到日程上来,没有投入人力开发成本。

第二,农民科技经费的投入量并不足,在进行预算安排时并没有设立专项培训资金。

第三,没有对农民科技知识培训的有限资源整合利用好,相关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并没有建立起来,法律保障也不健全,农民科学技术培训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第四,农民培训的管理没有进行有效整合。在对农民实行分类培训的时候,只是将重点放在了教材、资金、场地等方面,没有对资源进行统一安排,不能进行合理利用,某些内容的实用和针对性还不强。

第五,组织农民培训还比较困难。很多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农村中绝大部分的适龄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或者在当地城里参加工作,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大多数是属于中老年人,其文化水平和年龄结构,并且他们本身认为参加不参加培训的意义并不大,这给培训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四、加强农民科技培训的相关措施

加强政府对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培训的领导工作。《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指出,要在以后的15年内提高全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其基本方针是“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农村人口在我国人口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提高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也是实施公民科技文化素质建设的难点和重点所在,各级政府中的相关领导要切实抓起来。对农民加强科学知识技术的培训,各级政府的响应领导要真正担当起责任来。

第一,思路一定要理清,重点也要明确。各级领导要具有责任感和紧迫感,将对农民科学技术培训方面的工作摆在一个与农业、农村工作相对等的重要位置上来。

第二,加强领导,协调安排。注意按照“政府统筹,农业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管理与运行机制,强化宏观调控,统一协调,相互配合,使得农民的科技知识培训能成为各级政府行为。

第三,注意采取多种培训形式。利用好已经存在的农业科学技术方面的教育资源,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探索好各个部门之间能够进行有效协作的新道路,制定利于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培训工作的相关规定,对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培训的运行机制进行进一步完善,有效组织农民开展科学知识技术方面的培训。注意加强农民科技知识培训体系建设,尤其发挥电脑远程教育在培育新型农民中的作用。

第四,注意加强相关培训经费投入,能够使得培训工作顺利展开。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培训机制的建立,能够对农民开展有效培训。对农民科技培训的经费要注意再加大投入,建立各级政府为主导的多种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培训投入机制。采取中央财政投资,各级地方政府投资,进一步解决广大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培训不足的相关问题。各级地方政府要善于将农民科学知识技术培训中的经费纳入到本地方的财政预算体制中,并且要确保相关的配套资金能落实到位。并且相关政府要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做到专款专用,使得资金效益能够得到最大发挥。

第五,加大对培训机构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改善培训的条件,提高培训能力。注意将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培训工作、农村中剩余劳动力转移到有关培训的工程中去,并在农村实行实用人才专门培训工程,并且加大实施力度。

第六,考核激励机制的建立,保证农民科技培训的目标能够实现。各级政府有关的政绩考核要注意将农民科学技术知识的培训率、就业率等指标纳入其中,也作为选拔后备干部的相关条件,将农民的科学技术知识培训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社会发展目标考核之中,依据“职责有分工、师资有标准、培训有计划、结业有证书、学员有档案”培训标准,开展目标方面管理,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培训任务胜利完成。

作者单位:日照市农广校

参考文献:

[1]赖存理,张耀东.浙江劳动就业发展的十大趋势[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二辑)[C].2002年,18-23.

[2]仲良华,宣云.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a].2003.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论文集[C].2003年,67-69.

[3]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福建省农村职业教育调研报告[a].“职业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研讨会暨第十三次职业教育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198-203.

[4]朱燕芳,李晓霞.湖北农村富余劳动力现状及转移的有效途径[a].湖北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2006湖北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58-60.

[5]郭怨舟.学陶师陶.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23-24.

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知识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开展,国家对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事业的大规模投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始发生深层次的变革。然而,从国家相关部门公布的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文化程度)情况来看,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此外,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没有真正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思想,也导致了高职教育与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严重脱节。因此,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需要更多更高层次人才的新形势下,高职教育作为与社会经济生活联系最为直接、最为紧密、教育层次较高的一种教育模式,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高职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的实用性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的特点是实践能力强、动手操作水平较高,但又必须是懂技能同时还必须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具备实践技能的同时还有必要的奉献精神和开放意识,能自觉主观地带动周围的农民一起创业致富;不仅对农村很了解,有一定的农村、农业的出生背景,而且对“三农”问题很关注并愿意主动参与其中,这类人才培养和教育主要由高职教育来实施。我们都知道本科及以上的学校培养的是理论研究人才,这类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表现为“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想干”,而且所学知识很难在农村发挥作用,学生也不会首先选择服务农村和基层,农村没有他们施展才能的天空,即使被分配到农村也不一定留得住。新农村建设最紧缺的是立志为农服务,愿意扎根农村,掌握农村实用技术和农村实际工作知识,具备开拓创新精神,能带动大家共同致富的各类人才。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较低,侧重技能而轻理论,主要培养的是熟练工人,这类人才理论基础知识有限,故而也很难完全满足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要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具备相当的理论基础知识,他们能将理论知识有效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能够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要求;这类人才即能从事生产实践,又能开展科学研究,具有人才的双重性。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是需要以上这些既掌握一技之长又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文化素养的人才。

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有效改善了高职教育的招生状况

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农村经济建设,农村经济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农民不再仅仅满足于温饱,同时对精神文化需求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他们不再将子女的就业定位只限于从事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农业的生产、种植、养殖等。他们寄希望于自己的子女到高校深造学习,提高知识文化水平。自国家实施扩招政策以来,高等学校入学率有了明显提高,对于不能进入本科院校深造的农村子女来说,进入高职院校深造学习成为一种可能,国家各项政策大力发展高职教育,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极大地刺激了农村子女的入学欲望,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掌握一技之长,实现父辈的大学梦想,成为许多学子的学习目的,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工程,在这些大的背景条件下,高职教育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新农村建设可拉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

近几年,国家扩招政策的实施,扩大对人才培养数量的同时,也给就业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目前我国工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劳动力需求量明显减少,城市富余劳动力有向城镇转移的迹象。对于高职生来说,要想在工业化城市里站稳脚跟,没有高深的理论水平、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无法实现的。在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面前,将所学技能运用到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是最佳选择,在国家各项优惠政策的引导下,大批高职生毅然选择服务基层、服务农村,这一良好的就业观念有效的缓解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为真正实现培养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懂技术、能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创造了条件。

四、新农村建设促进高职教育主动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方向

从目前高职院校在校生的生源性质来看,绝大部分的高职生都来自农村,为了改变目前落后的经济生产状况,需要对高职生进行各种专业技能、实用技术,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而作为培养新农村建设者的高职院校应该顺应市场的客观需求,以服务地方农村经济为宗旨,在专业的设置上和人才培养目标上进行主动调整,科学处理好职业性与学术性的关系,重视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强高职生实践技能的训练。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加强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主动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的同时,也要对专业进行整合,优化专业结构。

五、国家政策的支持为高职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保障

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近几年,国家出台一系列支持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为高等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法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保障。国务院2005年10月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需要职业教育积极参入,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高职院校改革培养模式,高职教育要为建设新农村服务,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这些法律规定都为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

伴随着新农村建设总体工程逐步向前推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高职教育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高职院校只有不断转变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才能真正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更好的服务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何明松.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和地位[J].陕西教育・理论,2006,(09).

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知识篇4

关键词:民族地区;新农村;新型农民

一、培育新型农民是解决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主力军的根本

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稳定器,又是经济建设转型期保证国家安定有序发展的重要措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和政府密切相关,更离不开建设“主角”―农民。什么样的新农村是农民需要的,农民自己最清楚,因此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建设新农村,要抓住培育新农民这个根本。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没有农民这个主体的现代化、知识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只能是空谈。我国民族地区农民自身的素质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这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民缺少现代公民意识,法律意识淡薄、道德意识贫乏和信仰意识缺失。二是缺少现代专业技能,一方面留守农村的农民没有经过专门的现代农业技术训练,而是依靠父辈经验的传授,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另一方面进城务工的农民没有经过特别的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的培训,不能从事复杂劳动,从事的大部分是脏活、苦活、累活。因此在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尽快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培育新型农民,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能动性,是我国当前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紧迫而又根本的任务之一;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民,是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体现;是构建设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固本之策。

二、何谓新型农民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给新型农民做了三个界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从本质上说,新型农民的新字体现在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上,体现在由以前纯体力致富转变为脑力致富。新型农民的素质要求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文化素质,即通过接受教育,提高自身讲文明、守信用的能力。二是科技能力,即通过接受技能培训,提高自身吸收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就业本领。三是经营管理能力,即通过参与市场,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只有提高了农民的素质,生产才能发展、生活才能富裕、乡风才能文明、村容才能整洁、管理才能民主。所以如果不把新农村的建设放在对新农民的培育上,那就无异于舍本逐末。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

三、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培育新型农民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关系着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健不但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同时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力量,新型农民的培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任务。民族地区新型农民的培养一方面要靠国家的政策扶持,另一方面要靠农民的自我教育。国家的政策扶持是造就新型农民有力的外在推动力量,农民的自我教育是造就新型农民的内在根本动力。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做到长短兼顾、标本兼治,社会主义新农村才可能早日实现。

1.国家要加大农村教育扶持力度

首先,进一步强化民族农村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主要渠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仍然还很薄弱,在相当一些地区的农村里九年制义务教育还没有普及、青壮年文盲仍然存在、青少年失学现象还很严重,这种情况与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要求相差甚远。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没有农村基础教育的普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很难实现。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有效地提高农民素质。

其次,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按照“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面向农业”的方针,办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是有效地提高我国农民素质的重要举措。紧密结合农村生产实际,适当适时分流,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机制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组织农民学习先进实用的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技术。通过建立乡村教育网络,举办农业广播学校、农业函大辅导站及各类专业技术、技能、知识、文化培训班等多种方式,引导农民学习和掌握商品生产、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

再次,下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振兴农村经济。第一,引导和激励农民学科学用科学,从而为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增加农民收人等起到积极作用;第二,规范农民从事岗位的技术资格要求,提高农民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

最后,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组织化程度的低下,阻碍了我国对农民各种教育指施的买施,尤其是有关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科技素质方面的教育。因此,“只有通过微观层面上的各种产业组织形式,如‘龙头’公司、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协会和宏观层面上的各种组织形式,如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等把农民有效的组织起来”,才能有利于农民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效的提高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农民要加大自我教育力度

我国民族地区农村比较落后,广大农民缺乏一种自我发展意识,满足于现状,小农意识还没有完全消除。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是信息时代,知识信息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要想跟上时代步伐,现代农民必须具有自我发展意识,更新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加大自我教育力度,寻求一切机会发展自己,不断地了解外面的世界,使自己具有现代眼光和世界眼光。新型农民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了解国内国际形势,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了解我国现行的农村政策;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掌握专业技能提高生产能力;坚持“走出去,请进来”,通过各种形式的参观、考察,学习别人的先进生产工艺,先进的技术和现代的管理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取人所长,补己所短;组织农民社团、农民协会,在这些团体里开展各种学习交流活动。

四、结束语

在民族地区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是一个长期性、基础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以及全社会形成合力,扎扎实实推进并持之以恒。要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必须多管齐下,推动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塑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身心健康的农村新主人;要深化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貌,促进和谐新农村的建设。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预科部

参考文献:

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知识篇5

旗(县)图书馆是基层文化设施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开展知识传播、科学普及、信息传递的重要基层文化阵地。作为专门从事文献、信息收集、储存、传递和开发的服务机构,这些职能使它在吸取知识、采集知识、整合知识的同时具备了向广大农民传播知识、提供信息的条件和实力。目前仅就我馆的情况来说,藏书32300余册和电子图书5万册,订有印刷版中外报刊120多种,建立了互联网期刊全文检索服务系统,电子信息音像阅览系统、光盘检索网络,同时与国内区内一些大型图书馆建立了馆际互借关系。馆藏文献又以农业科学为主,各种资料较为丰富,在为农村经济和农业服务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和作用。

一是依托资源优势,加强对文献资源的开发,为农民提供适时的信息和生产情报。所谓对文献资源开发,就是通过图书馆工作人员一系列的创造性劳动,把蕴藏在文献海洋中和网络上收集到的“死”知识激活,重新组配,合成新的知识形态产品,并运用编制文献、索引、专题资料、资料汇编、信息简报等多种形式,把技术市场信息等编制成具有针对性的“短、平、快”的致富信息,把科学的种植、养殖、加工等致富门路以实用技术形式,按时间分阶段传递(授)给广大农村、农业技术工作者,让边远乡村的农民也能感到图书馆的存在,为农民提供全面的服务,将其转化为生产力,物化为巨大的财富。

二是依托藏书优势,引导农民开展读书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和思想素质。旗(县)图书馆地处城乡结合处,接近农村和农民,农民来去较为方便,农民特别是那些青年农民,很愿意利用闲暇时间多读一些文学、科普作品,既可以增长自己的知识,又可以掌握一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了解一些致富的门路。因此,开展读书活动,是广大农民掌握科技知识,发展经济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实践中认识到科技是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谁掌握了这把“金钥匙谁就掌握了致富的主动权,而要掌握这把“金钥匙”,惟有读科技书才是一个最快捷的途径。几年来,我们在帮助农村开展经济建设和脱贫致富的同时,通过“送书下乡1100多册”、在各乡镇村组织多次“科技书籍简介”、“知识工程”、“欲富口袋,先富脑袋”的新观念教育等活动,积极主动引导农民参与以技术致富为目的的读书活动,才是现实的需要和自觉选择。尤其是在冬季农闲时节,广泛的读书活动还可以起到扭转和减少农村打麻将、迷信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实现了净化农村的社会风气,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增强人的是非观念,改变人的生活方式,起到了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而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一旦确立,那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就会再无立足之地。

三是发挥专业技能优势,积极做好为农民服务的各项工作。图书馆在工作中要努力转变服务观念,变被动为主动服务,要充分了解当地农民的生产需求形式,改变传统的“开门、坐、等”式观念,通过深入社会,调查农民需要什么,掌握第一手资料,开展好信息咨询快速服务,变“为书找人”为“为人找书”的图书信息导航馆,帮助农民特别是农村专业户及时捕捉到有价值的情报和提供最新的实用信息,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以谋求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当前我旗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状况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大多数较低文化层次的农民理解能力较差,又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因此,图书馆单靠查找、阅览等传统的服务模式是远远不够的。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建立农村图书网点等形式,这样才能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使科技文献及时有效,最大限度地变为生产力,使图书馆的作用尽可能发挥到最大限度。因此,旗(县)图书馆在农村经济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基层文化服务机构,受资金、馆舍和人力的制约,目前还不能充分满足基层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所以在“三农”工作中,还要求我们应该探索多种方式扩大服务范围和发挥更大作用。

1.建立图书馆农村分馆。根据“三农”工作要求,旗(县)图书馆可以和各乡镇中心学校(中学)及有条件的村文化室,联合建立乡村级图书馆,把闲置的图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实行旗(县)图书馆的图书轮流放置在各个服务点内,最大程度的进行资源配置,既节省资金,又拓宽了服务面和服务范围。

2.筹建农民书屋。在农村寻求一些致力于文化、科技的新型农民、热爱读书的读者、乡村退休教师,采取社会捐助、图书馆加强、农民自筹等多种形式以农村为单位创办农民书屋。既可以极大地解决当地村民看书难的问题,又可以为一方百姓科技致富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3.发展乡村科技信息员。旗(县)图书馆与当地乡镇建立密切联系,发展多村科技信息员与当地农民建立广泛的联系,一方面为他们提供信息咨询指导生产,另一方面了解农民的需求并进行反馈,做到“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使图书馆真正成为推广农业科技的一个重要基地。

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知识篇6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新型农民;发展策略

新型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应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农业现代化知识与生产技能。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使命能否完成,关键取决于农民素质的提高。而农民素质能否得到提高,关键在教育,尤其是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农村职业教育。积极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培养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民的必然要求。

一、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的主要功能

1.开发农村人力资本,拓宽农民就业渠道。舒尔茨在其著作《改造传统农业》中提出:“改造传统农业是投资问题,其中主要是人力资本投资。”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对农村人力资源应进行合理的以教育和培训为主的开发,即优先发展农村的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主体的弱质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现实,并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障碍[1]。据统计,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占20%,受过初级职业教育或培训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0.13%,而没有接受过教育培训的高达76.4%[2]。如何将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深度开发成人才资源,培养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至关重要。

职业教育不仅能对受教育者进行普通知识、技能的传授,形成一般性人力资本,更能对受教育者进行某个领域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传授,形成专业化人力资本,这对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根本的、高效的。当前,农民接受高层次教育和培训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因此,农村职业教育要以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新型农民创业指导为手段,不断提升农民的从业、择业、创业能力,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从业素质,拓宽新型农民的就业渠道。

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传统农民素质不高,制约了发展高效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等富民举措的推进,并最终导致农民增收的困难。只有新型农民才能适应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科技化发展的要求,达到能开发农、林、牧、渔等多种经营的水平,全方位拓展增收渠道,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能正确引导农民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民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积极推进并参与农业科技推广,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使更多的农民接受多种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

3.传播现代文明信息,引领农村和谐风尚。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较为匮乏,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任重道远。很多农民在农闲之时往往无所事事,于是封建迷信风、打牌风、大操大办风屡见不鲜。农村职业教育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将发挥巨大作用。首先,积极传播现代文明信息和进步思想观念,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引导农民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其次,引导农民群众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倡导和谐文明的精神风尚。最后,引导农民制定并完善“村规民约”,积极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二、当前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培养新型农民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轻职教”观念是阻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源。受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多数农民家长认为,职业教育是低人一等的教育,上职校是无奈的选择,所以他们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受到更高层次的教育,毕业后离开农村,找到较理想的工作,诸如此类的世俗偏见使学生面对农村职业教育望而却步。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和家长都把升学率和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高校扩招更使农村职业教育雪上加霜,录取标准一降再降,甚至可以免试入学。低门槛甚至是无条件的准入制度使农村职业学校生源的基础较差,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2.专业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农村职业教育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目前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存在专业水平低且重复的问题,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同时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需求,脱离了就业与创业需要,在教学模式上普遍存在职业教育模式“普教化”倾向,农民不能从职业学校获得农业生产急需的农业技术和外出务工的专业技能。一些学校片面注重传统式学历职业教育,其实农民更愿意上短期的民办培训班,可以很快学到相关的知识,使之应用到农田的管理和经营中[3]。学校“供给”与农民“需求”的失衡,严重挫伤了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阻碍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过渡。

3.经费投入不足是影响农村职业教育生存的主要瓶颈。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同层次职业教育所需经费是普通教育的153%,可见发展职业教育需要比普通教育更高的投入。据统计,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只占职教事业经费的20%左右,我国在职业教育财政投入方面,政府不增加甚至减少投入的做法,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就目前而言,市场显然无法代替政府对职业教育进行投入。职业教育实施的是专业教育,需要比普通教育有更多的设备、场地和专业技术人员,这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没有政府的高投入,职业教育很难实现专业化培养目标[4]。

4.师资匮乏是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由于农村职业学校地处偏僻、条件艰苦、待遇得不到落实、学校兴衰不定、前途渺茫等原因,农村职业学校专业师资流失现象十分严重,这些都阻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影响了新型农民的培养。农村职业学校中真正懂农业知识和技术的教师数量有限,尤其是专业课教师、技能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现有的专业课教师素质也不高,直接导致农民教育培训的师资水平与培训水平不高,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这些严重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

三、基于培养新型农民的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1.转变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构建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新体系。首先,农村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涵义应该更加广泛,不应仅限于狭义的种植业和养殖业,还应包括农、林、牧、渔等多种管理与经营。农村职业教育一方面要培养有知识、有技术的农业生产者,还要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商品意识和市场意识的经营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其次,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带来职业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市场对高等技术人才大量需求,对于农村劳动者来说,接受了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一部分经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和培训的农村劳动者迫切需要进入高一级的职业学校接受新的、更高层次的教育和培训,以适应产业、行业变更带来的冲击。因此大力发展农村高等职业教育迫在眉睫,构建多类型、多层次、全方位的初、中、高相互协调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最后,逐步形成升学与就业立交桥,沟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内在联系,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办学,并做好农村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及就业准入制度的衔接,通过“绿色证书工程”和“新型农民创业工程”等,培养一大批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

2.积极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根据市场调整专业结构。首先,现有的县域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多为围墙式、集中式、固定式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现实情况下农村劳动力对教育培训形式和内容的需要。要发挥现有的教育培训资源优势,针对农村劳动力对科技教育培训的需求,下沉工作重心,建立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反馈机制,熟知本地产业布局、生产发展、农民素质、种养习惯,生产经营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本区域的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其次,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越来越依赖于新技术、新品种、新信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这就要求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要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紧密相连,突破国家统编教材的束缚,突出针对性、适用性和先进性。最后,农村职业学校可以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删减过时的内容和农民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和技术,适当增加市场经济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以及相关法律知识等内容。

3.建立以政府为主的多渠道投资机制,逐步完善相关的法律保障。首先,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必须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的财政责任和供给水平,不仅要加大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而且省级地方政府用于农村职业教育的专项投入也应该逐步加大[5]。其次,应重点扶持一批办学规模大、实力强、水平高、效益好的骨干学校和品牌专业,使之成为农村职业教育的示范基地,成为新型农民培养的重要基地。拓宽职业教育投资渠道,建立起家庭、社会、企业、个人多方投资助学机制,广泛争取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制定有关优惠政策,鼓励支持社会力量、私人和企业办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和投资的多元化。鼓励校企联合办学,推行“订单”培养、“公司+农户”等办学模式,以缓解职校资金不足和实训基地缺乏的问题。最后,我国专门促进新型农民开发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较少,且大多数法规缺乏指导性和操作性,这些均不利于新型农民培养工作的开展。所以,国家应制定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专门法律和政策,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提供法律法规保障。

4.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首先,应依托现有普通高校建立布局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培训基地,加快农村职业教育所需新型“双师型”师资的培养,以解决农村职业教育的师资问题。其次,要拓宽职业教育师资来源渠道,鼓励和动员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或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职校任专、兼职教师。要不断改善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最后,大力推行继续教育制度,引导专业教师接受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不断掌握先进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给他们创造“充电”和继续学习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徐灵芝.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教育支撑[J].江西教育科学,2006,(12).

[2]陈建华.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思考[J].中国发展观察,2009,(7).

[3]王君丽.从培育新型农民视角探索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之路[J].安徽农业科学,2006,(7).

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知识篇7

【关键词】教育技术;新农村;农民;培训

党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明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落点在“农村”、重点在“农民”。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农业高校应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科学筹划、开拓创新,不断加强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人才、技术、设施等资源的优势,在农民职业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等方面发挥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

一、构建农业专家系统,提高农民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高校可以发挥在教育技术方面的优势,构建农业专家系统,在提高农民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上作出努力。

农业专家系统,也可以叫作农业智能系统,是农业信息技术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是运用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技术,结合农业特点发展起来的一门高新技术。

近年来,农业专家系统不仅在智能化方面得到增强,还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object-orientedprogramming―opp)、多媒体(multi-mediatechnique―mmt)、信息网络等技术,并开始与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3S等高新技术集成,不仅界面友好,操作简便,而且数据共享、维护方便,信息更丰富。农业专家系统是一种提供各种农业问题决策咨询服务的实用软件系统,它可以起到高层次、多方面的农业专家的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科技人员短缺的问题。同时,利用该系统指导农业生产,能够取得明显的应用效果,因而容易为农民和农村干部所接受,从而对于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农业专家系统通过信息技术将农业生产、科技、经济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后,可以帮助生产者、管理者进行因地制宜决策,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改变基层领导者决策的盲目性和主观性,减少决策失误,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开展网上实用技术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随着农产品供求格局的根本性变化,加上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农产品生产经营的要求更高更严了。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特别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新的农村就业岗位不断产生,而且对从业农民从事某岗位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偏重农业、种养业内容和课程的单一、统一标准已不能完全适应农业市场化、集约化、科学化、特色化和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动态性的灵活、快速发展和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需要。现在internet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互联环境,软件开发应用都不可避免地向网络靠拢,与internet连接越来越紧密。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正受到国家有关部门以及各省领导的重视。“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已被列为国家“八六三”重点项目,国家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农业部和许多省都安排了相应的攻关研究课题。高校可以与相关单位合作开发一些以网络为基础的培训计划。采取以网络为基础的互动性培训,采用因特网和共有的内部网在虚拟的教室里传输互动的视频和音频信息,同时还可提供注册管理,个性化的学习、测试和跟踪调查。其优点是省钱、及时和高效,广大农民以最便捷的方式接受某门课程的培训,效率远比把他们聚到同一间教室里培训要好。在网上培训计划中加入由老师主导的小组,在培训开始时或在过程当中给予阶段性的指导,可以为学员提供必要的鼓励和来自专家的反馈意见。而且,大多数培训资料都可以由学员自行确定学习进度,这就完全符合了农民的个体需要。

江苏作为东部沿海比较发达的省份之一,其经济社会呈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态势。类似苏州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城市化已大大超过了预期速度,城市的扩大和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新增劳动力。因而需要对农民进行与农村社会转型相适应的转移、转岗和再就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以及更高层次、专业化、市场化、个性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培训。我们可以针对社会的要求,利用大学的教学资源,建立网站,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优势开展各种农民科技培训,本着实用、科学、超前的原则,结合省农林厅“知识更新工程”和国家“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根据各个不同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针对不同农民所掌握的科技文化知识和当地的地域特点、主导产业、农业发展的前景确定具体的培训内容、方式、方法,积极主动地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使受训的农民在文化知识和农业新技术、新知识方面都得到及时的补给,农村青年既获得了文凭和证书,又掌握了一技之长,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农民向城市和工业的转移,为农民的就业创业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建设好学校网站,利用网络资源为构建学习型农村社区作出新贡献

1998年国家正式启动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深受广大农村群众的拥护和欢迎。我国农村通信发展目标将为“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这些政策措施,为高校依托教育技术条件,利用网络资源为构建学习型农村社区提供优质服夯实了基础。

高校可以加强与劳动人事部门的合作,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的方向,积极开展农村学员的培训和考核工作,抓住我省实施的品种、技术、知识农业三项工程的机遇,组织力量,加强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引进、研发和应用先进实用教育技术,利用网络资源为构建学习型农村社区作出新贡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系统工程。农业高校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面向市场,立足服务“三农”,努力发挥高校教育技术优势,不断探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径,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洪绂曾.中国科教兴农战略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万迪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论.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知识篇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因素是人。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必须培育高素质的新农民,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最迫切要求。

培育新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就要培育新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主要受益者。没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没有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新农民,新农村建设就缺乏根本支撑。只有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农民,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才能让农民共享和使用农业科技成果,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才能提高农民务农和转移就业的能力,形成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才能使农民崇尚科学,崇尚文明,形成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

培育新农民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现代农业是以相对完善的生产条件和物质装备为基础,有效运用现代化的生产手段、科学知识和管理方式等要素来组织生产和经营并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需要具备农学、机械学、管理学、信息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是建设现代农业必不可少的条件。现代农业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广泛采用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这就要求现代农业的从业者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意识、经营管理意识,提高经营管理素质和市场营销能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创新经营主体。

培育新农民是落实党的惠农政策的必然要求。随着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和以税费改革为中心的乡村综合配套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基层的治理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依靠以县、乡、村干部行政管理为主的传统治理模式,已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要想把党和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真正落实到农村基层,必须要逐步转变到以依靠新农民为自治骨干的现代农村治理结构上来。

新农民的基本特征

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新农民有别于传统农民,新农民是综合各种要素的新生产者。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应当就是新农民的具体内涵。

有文化。主要指拥有一定的知识,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文化素质是反映我国农民整体水平的基本素质,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和文化水平,也就没有新农民。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目前我国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还普遍偏低。据统计,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4.8亿,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3%,初中文化占50.3%,高中以上文化占12.4%。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3年,比城市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0.2年低3年,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据农业部门统计,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左右,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只有0.13%,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缺乏“一技之长”。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已经不能适应建设新农村和现代农业的需要。

懂技术。主要指农民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经验、生产技能。比如,在农业生产方面,农民需要根据作物种类和土壤状况,掌握氮肥、磷肥、钾肥、微量元素的需要量及配比等;果农需要准确掌握花芽和叶芽的区别及“重枝轻剪、轻枝重剪”等实用技术;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农民需要掌握工艺流程、工艺参数、相关标准、安全生产等具体内容。在国外,每100名农民中就有一名农业技术人员,而我国1200名农民才有一名农业技术人员。据有关组织对15个发达国家综合评估,由于科技贡献率和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谷物25吨,生产肉类3-4吨,分别相当于我国平均水平的20倍和14倍。可见,技术素质是农民素质的主体部分,在实现农村小康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会经营。主要指农民具有一定的市场意识、信息接受与反馈能力、能够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影响,再加上文化程度低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民经营意识淡薄,市场营销知识缺乏,没有足够的经营能力,还没有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虽然有着世界少有的优秀农业生产传统和技能,但总不能摆脱贫困的窘境。近年,从种粮热到种菜热,从种果热到种花热,从养鱼、虾、蟹、鳖、鳝到鹌鹑、驼蛋,农民们以自己辛勤的汗水和优秀的技能,使每一种市场需要的农产品迅速饱和,然而致富的路却越走越艰难,究其原因正是忽视了经营意识的培养和发挥。此外,长期以来对农民只重视生产技能的培训,缺乏经营、营销、管理知识的教育,是我国农业教育的一大失误。无论是送科技下乡,还是办农民培训班,甚至培养农业人才,过去都忽视了农民最需要和最基本的知识──经营知识的普及。

培育新农民的主要措施

农民培训教育是培养和造就新农民的根本途径。造就一代新农民,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农村教育摆到整个教育发展的优先地位,把农村教育作为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具体来说,应着重抓好以下两项工作:

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知识篇9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需求应对策略

[作者简介]杜娟(1975-),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商务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四川成都611131)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9-0168-02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劳动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农业机械化程度逐步地推广,更多的劳动力得以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比以往要明显很多。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趋势基本呈现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固守于农业生产,愿意从事传统的农业或者是跟农业有着密切联系的经营化产业;第二种是不想远离自己的家园,但又不愿从事直接的农业生产,而是到当地的企业或单位就业;第三种是愿意进城务工,这部分人在数量上最多,他们多数会长年不归,从事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分流后的农村劳动生产力会因为工作领域以及生活环境的不同,对相应的职业教育需求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当前农村劳动力对现阶段职业教育的需求

进城的农民在非农业的技术和能力提高方面有着强烈的需求。职业教育的需求人群出现了空前的扩大局面,2012年我国的农民工人数是2.6亿人,而外出的农民工有1.6亿人,比2011年增长了3%,这种增长趋势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将会更加明显。一大批农村的劳动力开始涌入城市,这就使得商业、工业和建筑业等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了用工荒的问题。不过,这些进入城市的农民工里面有一半的人是没有接受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训的。他们的文化程度跟所接受的技能培训之间是成正比的,文盲和半文盲的农民中曾经接受过相关技能培训的不到30%。这部分群体往往一没有专业技术,二没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即使有过短期的技术培训,在进城后还是要从事建筑业、制造业或服务业的初级岗位工作,从而来满足大城市对于低层次劳动岗位的需求。这些劳动岗位主要有装修工、建筑工、修理工、装卸搬运工、家政、餐饮的服务员等。进城的许多农民工特别是年轻新生代的农民工,都渴望可以通过打拼扎根于城市。可是没有良好的职业培训,又没有专业技术,他们的收入一般较低,工作也不够稳定不够持久,很难深层次融入城市的生活。这就使得他们更加迫切地需要掌握一种技术,改善自己的工作环境以及生活条件。这样看来,职业技术的教育是关系农民进城工作和生活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

目前,农业的规模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将农村劳动力与农业科技的发展水平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顺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一步加快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成为全面建设现代新型农业的当务之急。严格按照和依法执行自愿有偿的工作原则,允许农村劳动力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股份合作等诸多的方式,进一步深入地开展流转土地的经营权的承包活动,鼓励和引导大力发展多种具有实际效果的农业产业化的规模经营模式。充分考虑到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的发展现状,充分考虑到当前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剧,已经存在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放弃土地耕种的现象,一系列的转包、出租农村土地的情况也与日俱增,仍然留守在农村土地的农业劳动力已经开始出现了一些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的专业大户,如种粮大户、蔬菜种植大户、果树栽培大户、养殖大户等。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具有较高综合农业生产加工素质的优秀劳动力来支撑,这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需求。

伴随着更多的乡镇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乡镇企业已经为广大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了能够在当地实现的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成为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方式和主要领域。这些中小企业在进一步增加和促进广大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在进一步深刻带动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方面,已经发挥了更加重要更加显著的作用。但是,需要看到的是,更多的乡镇中小企业在农业科学技术的掌握方面、在农业产业化设备的使用方面、在农业经营资金的筹措方面等,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远远不能够与大型的农业产业化的企业相比,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很多乡镇中小企业必须始终坚持走特色发展的道路。只有那些具有特色经营业务的乡镇中小企业的农村,广大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水平才能够相对较高,才能部分减少外出打工的现象。因此,建议在农村劳动力培养方面,需要始终坚持特色,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建设建立具有显著特色的农业产业链的大项目、好项目。近年来,各地涌现出了富有典型地方特色的加工农业的乡镇企业,需要建立特色的农业产业园区,尽快形成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链,这都需要大量的、多样的农业技术型的人才予以支撑。为了更好地实现和吸纳广大农村劳动力能够在当地有效就业甚至创业的目的,需要促使农村劳动力掌握大量的农业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最大限度地掌握好农业产业技术,就必须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技术的教育和培训。

二、职业教育适应农村劳动力需求的应对策略

1.不断拓宽生源类型,促进职业教育的平民化和大众化发展。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积极发展农业领域的职业教育,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领域和方向。需要进一步拓宽受教育生源的类型,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村劳动力作为教育和培训的主要对象,加强针对进城务工农民以及留守在农村土地的农村劳动力的农业职业教育和科学技术的教育和培训,努力实现农村和农业职业教育的平民化和大众化。

对于那些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来说,通常是以结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作为主要群体,也存在少量的中老年人,他们中大多数是文盲半文盲,仅有少数是初中或者是高中毕业生。这些农村劳动力在知识结构、就业需求、能力拓展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需求并呈现出不同的需求特征。而且这些农村劳动力往往没有能力支付较为高昂的培训费用,更不可能参加长期的学习和教育培训。国家和社会都应大力鼓励和积极引导广大农村中学生,在尽可能的情况下,积极参加和报考职业技术院校,坚持以理性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发展方向调整自己的选择,将对他们的人生产生重大意义。对于部分经济困难的农村学生,可以探索实行农村劳动力学费减免制度等,设置出奖学金、助学金等有效形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降低新一代的文盲数量。

2.完善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阶段,随着新兴产业科技含量的提高,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比如,我国数控技术应用领域每年需要编程人员、操作人员、维修人员等大概有几十万,而计算机应用专业类人才每年要增加100万以上才能够弥补这样的缺口,汽车维修类行业每年需新增30万的从业人员,护理类人员每年需新增20万的从业人员。将来一段时间内,市政、城市基础建设、商业、园林、社区服务、交通旅游、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物流管理等行业需要一技之长并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劳动者数量会呈现一个快速的增长趋势。针对这些情况,学校应深入企业、工厂、社区、农村调研,按照用人单位的需求来改进和完善专业的设置,优化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农业职业教育应适当地添加有关规模化种植、养殖、农业化的新知识和新技术等与农村发展相关的专业培训,以解决农业技术含量比较低及技术人员比较匮乏的问题。这类培训旨在把留守农民培训成有知识、懂技术的新一代农业技术人员,培养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有用人才。职业教育应多立足于区域化经济的发展,对于人才的培养须跟当地产业发展要求相符合,设置上要力求实现特色化;不断地调整专业技术结构,逐步实现综合性发展向着特色性发展的转化;专业结构的调整应跟区域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跟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相挂钩。

3.开展分层教育和多形式的联合办学,满足农村劳动力对职业教育的需求。针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应充分考虑到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加强与就业市场的联系,对广大农村劳动力实现分层次的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对于那些具有较高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年轻农村劳动力来说,可以探讨实行农村劳动力的全日制农业学历的教育和培训,以便进一步提高和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综合素质和农业技能的水平,确保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成为有知识、懂技术的农业产业化领域的专业技能人才。对于那些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甚至存在一定家庭经济负担的中老年农村劳动力来说,建议采用形式灵活多样、非学历、阶段性的农业技术和技能培训,将日常的农业与农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强化和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将农村的职业教育与当前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有机联系起来,重点建立起企业农村劳动力培训、社区农村劳动力培训、农业部门农村劳动力培训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采用订单式培训、定点培训或定向培训等多种培养模式和方式,努力实现农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培养模式。确保农村劳动力的学习、培训、实习和就业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实现职业院校与农业产业化的共同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针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必须进一步加快转变原有模式的步伐,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劳动力多元化的培训和学习的强烈需求。要充分考虑到农村劳动力的实际分流情况,特别是需要做好农村劳动力中的学生升学和就业分流等方面的关键工作,进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降低无知识、无技术的农村劳动力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陈巧云,魏澄荣.人力资本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J].南平师专学报,2005(1).

[2]陈遇春,吕卫东,朱宏斌.试论新时期农民职业教育新理念[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34).

[3]陈遇春,吕卫东,朱宏斌.新时期农民职业教育的概念与目标[J].教育与职业,2003(19).

[4]黄映晖,张正河.劳动力城乡统筹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5(2).

[5]蒋蔚.德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机理、特征、问题及借鉴[J].欧洲研究,2007(1).

[6]凌飞飞,周远成.城镇化战略: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和挑战[J].学理论,20l0(3).

[7]莫荣.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和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与参考,2008(31).

[8]孙自铎.跨省劳动力流动扩大了地区差距[J].调研世界,2004(12).

[9]孙自铎.农民跨省务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4(3).

[10]许丽英.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2003(1).

[11]徐勇.挣脱土地束缚之后的乡村困境及应对策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2).

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知识篇10

一、注重强化农业农村工作的组织领导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既面临“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机遇,又面临资源、市场约束增强和体制、机制性矛盾凸现的严峻挑战。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要巩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要巩固和深化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空间,就要深入学习领会和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注重强化农村工作的组织领导,着力于打造主心骨。一是加强对农业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真分析农业农村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统筹抓好建设新农村和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各项工作。领导干部要转变工作作风,密切与农民的联系,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在加强农村党建上下功夫,进一步提升组织领导水平。坚持把最优秀的人才选进村党组织领导班子,使有政治头脑、有致富本领、有政策水平、有群众基础的人进入组织领导班子,以起到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带领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也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也要通过多方面的学习不断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切实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三是大力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行动计划,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选拔优秀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可以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促进了农村人才的合理配置和流动,提升了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促进了农村干部队伍优化。同时,大学生村官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普及科学知识,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有力于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支撑。在2009年召开的第四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大会上,同志强调指出,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农村人才队伍对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我们必须把加强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作为一项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工作予以推进。这就需要大力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抓好农业高层次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专业农民培育、转移就业培训等工作。

1、切实加强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是农民共同致富的“领头雁”、科技应用和创新的“接力棒”、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广大农村实用人才有着自身的独特优势,能结合生产实践对自身所学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手把手传授给农民,充分发挥科技应用的“接力棒”作用,使先进的农业科技走出“象牙塔”,走进农业的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在农村实用人才中,许多人具有捕捉市场信息、产品流通销售、农业科技推广等一方面或多方面的能力,占据着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必备的信息、市场、技术等要素,对农业经济的繁荣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要巩固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就要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同时还要加强对其的组织管理。科技、教育、财政、劳动保障等部门和单位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分工协作,共同推动农村实用科技人才的培养。我们要针对急需,突出重点领域实用科技人才的培养。既要统一规划,整体部署,又要实事求是,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创新培养机制和形式。既要发挥政府部门在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中的宏观统筹作用,又要发挥群众团体、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教育培训基地、企业、中介机构等社会力量的实施主体作用。

2、培育新型“知识农民”。农民是农村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主体。以人为本的“人”是人民群众,“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就是要一心一意为农民谋利益,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使之分享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努力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在如今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知识经济和全球竞争,需要的是知识工人和知识农民,这就要求劳动者要不同于传统社会里的工人和农民,要是既有知识又有技术的人。在巩固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上,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央有关支农惠农的各项政策措施,必须“以人为本”,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通过造就一大批“知识农民”提高农民队伍素质,同时我们要实施“知识农民”人才优先战略,建立“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机制,对“知识农民”人才管理力求弹性,接受他们的多元想法和做法。以便于更好的发挥“知识农民”的作用,使其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发展现代农业、广辟增收渠道、壮大农村经济,切实履行好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职责。

三、协调好利益关系,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统筹协调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坚持统筹协调理念,优化发展环境,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改变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完善支农政策体系,强化农业发展基础,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不是单纯的GDp增长,而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同时还要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尊重经济规律,还要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解决意识形态问题,全面树立生态文明观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在协调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农业。生态绿色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发展生态文明农业,必须以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为基础,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美化生活环境,在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基础上实现经济与社会的长期持续发展。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村庄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秸秆回收利用等,以此来推动一个乡镇,乃至一个县或更大区域大发展。可以通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现代文明向农村覆盖,不断改善农村环境。

2、在发展现代农业经济的过程中,要协调好企业、集体、个人利益关系。发展现代农业,引进、培育一些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等经济实体参与。通过一个地区的龙头企业来带动本地区农业的发展,为农产品的销售以及深加工等提供更多便利条件。如还可以将本地区的龙头企业与农业院校联合,建成企业集群示范基地。这样形成一个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生态、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区来发展本地区的农业经济。

3、坚持用城市理念来改造、提升农村,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通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现代文明向农村覆盖,不断改善农村环境,变农村为城市,变农民为市民,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激发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改变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完善支农政策体系,强化农业发展基础,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改变工业和农业分离的格局,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不断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的环境,还可以通过城区企业向农村延伸来促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势头

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做到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探索农业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积极发展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实现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有机结合。

1、完善农业发展综合服务体系,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我们要本着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创造优美环境的原则,利用人、生物和环境之间能量转化及生物循环的规律,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体系,促进农业与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环境优良化。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重点之一就是要夯实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其中提到要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层体系等。要按照“提高认识、依法监管、加大投入、防治并举”的要求,加大农业污染的防治力度,减少土壤中的化肥、农药残留量。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就需要我们加强农业生产设施和农村生活设施,全面实施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农业建设工程,特别是农田水利、农村沼气、农村公共卫生、乡村道路、改水改厕和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大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控制和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2、充分发挥各地资源优势,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加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提高优势农产品的集中度和优质专用农产品的比重。一是各个地区只有挖掘自身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经济,走自己的路,聚合资源、凸现优势,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要以抓好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为突破口,以品牌建设为重点,全面实行标准化建设,打响品牌,做大品牌。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二是做大区域设施农业规模。建立大规模的农业基地,以大规模带动了大市场,大规模拉动大产业,大规模带来高效益。政府要不断地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围绕优势产业,精心组织,编制一批质量好、水平高和辐射带动面广的设施农业项目。

3、促进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积极发展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大家都知道能够永续利用的农业资源是相对有限的,有些农业资源一旦消耗,就不可再生。要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利实施,必须逐步强化对农业自然资源的管理,促进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农业循环经济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双赢”,它改变了经济增长只能靠消耗、枯竭生态环境资源和资源、能源不间断地变成废物来换取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提出了一个资源和生态环境融合发展的新经济模式。在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中,要遵循索取与补充平衡的原则,防止农业自然资源的萎缩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我们要使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之间保持适宜的关系,确保各种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