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建设特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2:37

实验室建设特色篇1

高校是我国教育事业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平台,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一个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平台,可以将计算机课程理论教育和操作同时进行,提升了教学的效果。计算机实验室承担着公共课及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工作,因此计算机实验室的特色化建设工作对教学工作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将对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特色化建设进行简要的探析,以便为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提供一点建议和启示。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特色化建设分析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是计算机教学和实践等活动开展的必要场所,也是学生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并获取网上电子资源的重要渠道,因此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有着重大作用。计算机实验室是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学校要提高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和解决教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就应该重视计算机实验室的特色化建设,要做好科学、高效、规范化管理计算机实验室工作,具体可以从计算机实验室和技术的管理和维护等方面展开。

1从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入手做好特色化建设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包括许多方面,比如环境卫生。用电安全、网络建设和维护以及实验室的使用规范等等,因此要做好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可以从以下内容出发:

1.1健全计算机实验室使用规章制度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是计算机实验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场所,完善的规章制度是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基础,有利于保证实验教学秩序,对日常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计算机实验室的使用对象比较广泛,不仅包括各个年级的学生,还包括教师和各类在校教职工等人员,每个人对计算机实验室的使用目的是不一样的,而且其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因此计算机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对各个使用群体具有约束和指导作用,有利于保证计算机实验室的正常使用。健全计算机实验室的日常规章制度,需要不断完善学生上机制度、计算机实验课教师守则和安全管理制度等内容,做好计算机实验室日常工作记录,并对设备使用和维护情况实行登记制度,保证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提高计算机和实验室的使用效率。

1.2做好计算机实验室用电安全和局域网维护

计算机实验室的正常使用离不开布线和用电,电源线的管理直接影响着计算机实验室的安全性。因此,要做好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特色化建设,需要做好电源开关保护工作,应该保证在关闭电源总闸之前将电脑主机电源和显示器电源切断,防止下次由于电源开启时由于电流过大对电脑产生电流冲击,降低电脑的使用寿命。其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人员要定期检查空气开关的性能,定期更换电源开关,以便降低电源开关损坏带来的风险。同时,要重视计算机实验室局域网建设和维护工作。根据互联网开放性的使用原则可知,计算机使用者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和电子资源共享,因此计算机实验室要重视局域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减少由于网络共享带来的恶意网络攻击等问题。再者,计算机实验室应该定期检查ip地址是否存在冲突和错误等问题,可以用测线仪对网络连接情况进行检查,保证网络的顺利连接和使用。

2从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技术管理和维护入手做好特色化建设

2.1提高硬盘还原卡技术管理的应用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不同于一般的教学场所,计算机实验室的特色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客观性。实验室的技术管理和维护工作是特色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可以提高硬盘还原卡技术的应用程度,对硬盘的使用进行保护,释放硬盘空间。计算机实验室可以使用多点还原卡硬盘保护技术,可以将对计算机的相关参数进行选择设置,对计算机的使用权限进行设定,保护计算机使用的稳定性。其次,计算机实验室可以在参数设置对话框中进行开机延迟时间和增强型病毒防御等内容进行设置,可以在还原方式中勾选每次还原,从而对硬盘和计算机系统进行保护,减少计算机实验室维护的工作量,提高计算机使用效率。

2.2做好数据备份,保证数据的安全

计算机实验室的特色化建设,需要提高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首先,可以为计算机实验室教学准备相应的硬盘储存设备,并利用硬盘储存设备对教学应用的软件和数据进行备份,以便降低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导致的数据丢失等问题。其次,硬盘储存设备降低计算机应用程序被破坏的风险,可以通过硬盘保护卡程序中的网络拷贝技术将计算机数据信息恢复,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同时,计算机实验室可以使用网络拷贝技术在显示器的桌面下方任务栏中对数据信息进行保护,比如可以在多点还原卡对话框中点击功能管理平台,进入还原卡差异拷贝对话框,点击等待登陆选项,进而可以对计算机进行打开,等待数据信息接收,进而实现了数据备份工作。

2.3做好设备仪器管理,培养高素质实验队伍

计算机实验室的设备仪器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各类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高校需要对实验室进行统一规划,合理配置资源,根据实验室的实际需要购置实用的教学科研仪器和设备,尽可能的实现课程培养目标。同时,计算机实验室要充分重视附加功能,对实验室的功能进行全方位的开发和使用,做好设备仪器管理。其次,随着技术更新迭代的周期越来越短,计算机实验室的特色化建设需要与技术发展要求相结合,应该注重培养高素质实验队伍,对实验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效率,从而保证实验室科研队伍的技术水平,优化实验队伍的整体结构。合理人才数量、专业类型和年龄分布对实验工作效能的发挥有着直接影响,实验室的特色化建设工作需要对人才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保证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反馈,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安全隐患。再者,计算机实验室的特色化建设工作需要转变管理理念,在实践中摸索先进的方法和理念,以便顺应高校改革对实验室的要求,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陶星名,纪伟昌,张建英.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与维护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5):142-144.

[2]张小林.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09(4):99-101.

[3]罗元胜,龚文芳.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和维护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0):151-154.

实验室建设特色篇2

关键词:实验室文化;理工科教学;文化传承;专业特色

作者简介:张丽亭(1979-),女,江苏淮安人,安徽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师;李建军(1975-),男,河南鹤壁人,安徽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安徽淮南232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理工大学2012年重点教研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226-02

实验教学作为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时也孕育了诸多科研成果。对于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都很高的理工科教学,实验教学更是肩负着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动手能力的多重任务。高校实验室作为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基地,已成为体现高等学校科研与教学水平的标志性指标。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由“供给者本位”转变为“需求者本位”,由就业教育转变为创新创业教育,从而对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高校实验室装备的日益精良,实验室管理日趋现代化、规范化;作为实验室建设核心内容之一的实验室文化建设也逐渐受到重视。实验室文化作为“软件”条件,在实验室现代化、正规化、专业化建设方面意义重大,对建设实验室核心文化、提升实验室层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建设好理工科大学实验室,除硬件建设和制度管理之外,还必须切实抓好实验室文化建设。

一、理工科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内涵及必要性

实验室文化源于教学和科研实践,是以实验室管理为中心,由专业管理员、任课教师和大学生共同塑造,并经长期传承与积淀所形成的实验文化氛围。实验室文化包括所有与实验室相关的文化形态,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等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三个部分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在实验室运行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

对于一个高水平实验室,精神文化是一种内在支持力量,可影响和引导多数实验者的行为和心理,是实验室继往开来、长盛不衰的无形财产和力量源泉。实验管理人员和实验者通过对优秀实验室文化产生感悟、传承与发扬,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责任感,进而产生一种强大的自豪感与凝聚力。行为文化是精神文化的有效保障,是实验室文化的精髓,它通过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实现对实验人员行为的引导与制约。行为文化一方面表现为实验室组织架构及实验室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又是建立在实验室精神文化上的实验室独特风范。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存在、发展的载体与基础。实验室的物质设施经过独特设计,可以体现实验室精神文化且能激发工作热情和创造性。实验室物质文化既是实验室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也体现着实验室文化的发展水平。

理工科实验在高等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以培养学生创新思想和动手实验能力为目标。实验教学是联系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之间的纽带,也是科技创新成果的主要孵化平台之一。近年来,为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国家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在整个学生培养过程中所占的比例逐年提高。在实验教学和科技研发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实验室多种功能,提高实验室投资效益是各理工类高校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围绕此问题,许多大学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实验室管理,完善规章制度。然而,许多实验室包括本科实验教学、科研创新水平在内的综合效果仍不尽人意。有些实验室非常有特色,在某一时期发展迅速,围绕实验室核心人物或核心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然而其运行缺乏稳定性,随着实验室人员的流动其运行水平忽高忽低;有些水平较高的实验室由于不恰当的拆分、重组或改造,出现停滞不前或萎缩的现象,其本科教学水平退化,依托的博士、硕士点也逐渐衰败。究其深层次原因是由于在加强实验室建设时,削弱或忽视了实验室的文化建设。大量的例证表明,一个大学实验室能否可持续发展,不仅与其实验室硬件条件、经费水平、研究者层次等物质要素有关,而且决定于实验室文化的优劣。

实验室文化是一个实验室区别于其他实验室的基本特征,同时亦是实验室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动力源泉之一,是实验室建设的灵魂。这种文化具有强大的传承性,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其作用是潜移默化而又深刻、久远的,不会因为某个成员的离去而动荡。事实表明,世界上先进的实验室无不拥有良好的实验室文化。

理工科实验室往往因其特有的实验室文化对青年学生和学者具有醇厚的哺育与滋养作用,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研究人才和研究出了众多研究成果,从而很好地实现了其教育功能和研发平台作用。世界著名的实验室如卡文迪许实验室和居里实验室,均培育出了许多世界级的科学家和研究出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从而成为理工科领军人物的重要输出地,这与其浓厚和长远的实验室文化密切相关。要建设高水平实验室,不但应注重硬件建设和实验室制度建设,而且应把实验室文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培育、塑造和传承良好的实验室文化。

二、理工科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的途径

实验室文化是一个实验室的精神内涵,对实验室的可持续性及跨越式发展都发挥着愈来愈深远的影响。制定合理计划,通过有效的途径培育健康向上的实验品质、引导实验管理者及学生的行动和意识、传承良好的实验室文化氛围可为理工科实验室建设提供内在而持久的支撑力量。

1.紧扣学科特色,塑造实验室核心理念

一个实验室的发展与其主要依托的特色学科密不可分。一方面,依托特长学科专业和完备的实验体系可以构筑优势心理特征,激发实验管理者及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由此塑造的实验室文化与特色专业的实验需求及发展需求紧密相连,便于传承与弘扬。例如,某校是传统的矿业院校,其重点实验室包含矿物加工、材料等专业,相对来讲,材料学科发展迅速,实验硬件发展较快,而矿物加工专业基础雄厚、历史悠久。在这样的实验室,如果放弃矿物加工特色,而选择以材料学科为主体培育实验室文化,很容易遗失实验室的文化特色;而如果在继承矿物加工实验的工程现场气氛浓厚、数据处理严谨等特色的基础上,改进实验室文化,使其继往开来,会形成更加兼容并蓄、氛围厚重的实验室文化。

实验室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其学术带头人密切相关,一所高校的特色专业中往往在较长时期内具有卓越的学者,他们往往具有独特的理想追求和治学理念,其强大影响力作用于实验人员与一届届的学生,由此形成了实验室的思想传统、行为特色和文化底蕴。反过来,良好的文化氛围也促进了实验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持续发展。

2.批判性的继承及与时俱进

实验室文化是一个实验室在不断发展与壮大中锤炼的风骨与品格,是数代实验室人智慧的沉淀与积累,也是实验室在吸收时代精神之后的创造与升华。我国多数理工科大学的实验室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大力兴建和发展起来的,历史不算悠久,文化积淀情况也迥然不同。一些实验室在文化建设方面具有鲜明特色,锻造了一代代精神上的强者,培养出大量科技人才。这样的实验室文化应该认真传承与发展。但更多的实验室与落后的科研及实验教学方法、低水平实验条件联系过于紧密,一些文化习惯对实验者反而具有限制作用。这就要求对实验室文化进行批判性的继承,一方面继承特色鲜明、健康向上的文化精髓,另一方面对落后的思想与方法进行批判和改进。

好的实验室文化的塑造要与时俱进,共识性的追求与思想特征的确立和改进应充分反映科技的最新进展与时代特征。例如一些材料实验室以宏观材料应用研究为特色,比较重视材料的物性指标,因此形成了作风严谨、善于设计和实施复杂正交试验的特色。但在新时期发展中引入了许多新技术,汲取了大量新思想,一方面在重视实验研究的同时,更加注重理论模拟的运用;另一方面在设计新材料时更多的将纳米技术和材料复合理念引入其中,从而形成了充满活力的新型实验室文化。

3.实验室制度建设

实验室规章制度是实验室规范运行、高效运行的制度保证,也是实验室刚文化的体现。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与运行过程,既是实验教学、实验研究、学科特色的客观要求,也是实验室核心人员的治学理念和管理理念体现。如果这种实验室规章制度具有合理性,适应学科发展、本科实验教学及实验室发展的需要,那么随着其制定、修改、完善、传播、实施与运用,其所代表的刚文化将得到实验室人员及实验者的普遍理解和广泛认同。实验室规章制度的长期稳定实施,使其具有长效的规范作用,实验教师及各届学生将形成行为惯性,自觉按要求规范进行实验操作,从而使实验室文化内化并得以传承和弘扬。

实验室规章制度关乎实验室文化的优劣及是否能健康传承,因此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定至关重要。

(1)制度设计要保证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不仅要考虑到学科发展、本科教学及科学研究的客观需求,而且要考虑到现实实验条件及实验人员的实际需求和素质情况。

(2)制度设计应具有先进性。制定制度时,要经常性的了解学科前沿、实验技术发展及实验室管理方法的最新动态,在必要时对已有制度进行修订完善,使其更加符合时代需求。

(3)竭尽全力保证管理制度的严格实施。管理制度的有效贯彻实施将增强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促进实验室行为文化的内化进程。

4.实验室物质文化设施

实验室物质文化建设是行为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物质保障和重要补充。好的实验室形象不但可以改进实验室的外在观感,优化实验室氛围,还可以隐喻实验室的文化内涵和特色,从而将精神文化外化。这种更直观、更具感染力的方式将实验室的精神文化潜移默化的持续作用于实验人员,可取得语言教化难以获得的效果。在考虑学科特点及总体建筑布局的基础上,可通过以下方式改进实验室物质文化建设:一是规范实验室的形象标志,包括各类指示牌、办公用品、文化宣传材料等,逐步完善具有本实验室特色的形象标志体系,培养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文化认同感。二是构筑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使之既能展示实验室的学科特点与历史传统,又能创造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三是体现人文关怀的物质设施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实验室的凝聚力和对实验室文化的认同感。

5.实验室文化建设中的人性化因素

实验室的高效、规范化运行主要通过实验管理人员实现,同时实验管理人员又是实验室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但在现实情况下,受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实验员往往受重视程度不够,缺少人文关怀。在实验教学愈发重要的背景下,实验员工作压力更大,在人文关怀长期缺失的情况下,极易产生消极、疲惫情绪,不利于健康向上的实验室文化的形成及传承。

(1)制定管理制度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一方面通过岗位责任制激励实验室人员责任心和对工作的主动性,使其积极提升自身素质,关心并参与实验室文化建设;另一方面还应考虑到实验员的精神需求,对实验员充分信任,提供制度支撑,引导其潜能的充分发挥。

(2)在强调精神追求与无私奉献的同时,加大物质刺激力度。在奖励、评职、提干时,重视实验技术人员的需求,对于一些经验丰富和有特殊技能的技术人员,在利益的分配上应给予适当倾斜。

三、结语

实验室文化是相对稳定同时又与时俱进的文化体系,这决定了实验室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和动态的过程。随着理工科院校教育和科研模式的转型,对实验室的软硬件条件及运行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实验室文化建设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只有切实加强文化建设,才能提升实验室的内涵和精神动力,促进实验室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毕丽娜.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几点体会[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2):87-89.

实验室建设特色篇3

关键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143-02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等教育部分提出: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高职实训基地。两份指导性文件强调了教学实验室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北京师范大学一直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实验中心则在学生培养动手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平台支撑作用。经过从2000年至今,将近15年的探索与改革,北京师范大学形成了符合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定位,适应教育教学发展趋势的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思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下将从北京师范大学在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改革历程、取得成绩、遇到的困难与解决办法、未来发展规划几个方面总结中心建设的经验。

一、建设改革历程与取得成绩

1999年前后,学校在世界银行高等教育发展项目的支持下,学校先后成立了物理、化学、生命、多媒体4个“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各中心打破原有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的“教辅”模式,在一级学科的平台上,实验课程独立设课,成为学校第一批实验中心。2001年,学校物理、生命、化学、多媒体、心理,共五个教学实验中心通过北京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室评估,被北京市教委评为“合格实验室”。

学校对于教学实验室持续高位投入,每年有1800万元左右的专项资金投入本科生实验条件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学校本科生实验教学环境和条件,为本科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5年,教育部启动质量工程,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确立为重点建设内容,在质量工程一期中,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主要集中在建设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验教学观念,先进的实验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先进的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模式和组织结构,先进的仪器设备配置思路和安全环境配置条件,先进的实验室建设模式和管理体制,先进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等方面,并要求具有显著的实验教学效果、显明的特色。可见,其着重关注的是“先进”,从多个角度对实验中心的构架提出更高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全国共建设了502个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中心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2012年,教育部启动了“十二五”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作,质量工程二期,教学实验中心的建设有了新的内涵,更加重视实验教学中心面向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将实验中心建设与社会实践能力的要求紧密结合。这个工程重点支持其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资源开发,模拟、仿真、虚拟等实验环境研制,实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师资队伍培养、培训和交流,建设成果及经验的共享等;突出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2013年,“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的启动,更是为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如何根据国家政策,制定符合学校发展定位、自身特点的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方案,是北师大教学实验中心管理者和建设者的任务之一。学校顺应示范中心发展趋势,进一步整合实验中心资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到目前为止,学校已经有三个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五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二、教学实验中心建设经验

下面,笔者从制定发展规划、突出强调转变、加强特色建设、初步取得成果、进一步工作计划等几个方面介绍项目的整体情况。

1.制定发展规划。北京师范大学在“十二五”之初,制定了《十二五本科人才培养规划》,其中重点强调了“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学校还要求20个各级各类实验教学中心,根据学校《十二五本科人才培养规划》围绕发展定位、建设目标、建设思路、经费投入、预期成效制定今后3~5年工作发展规划。在2013年12月30日出台的《北京师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计划》(师校发〔2013〕38号)提出:“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重点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确保每个专业都有优质实践教育基地,全校各类重点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规划突出强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优化实验教学队伍结构、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强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编写优秀实验教材。我们还邀请部级、市级、校级的示范中心主任就规划、发展、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办法等方面召开研讨会。发展规划的制定,使学校实验室建设有的放矢。

2.突出强调转变。①学校强调进一步完善教学实验室布局,实现教学实验室学科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实现实验室建设由数量向质量转变,着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②在做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保持其高水平运行的同时,重点加强基础薄弱实验室的建设,实现实验室建设由扶优向均衡化发展转变的目标;③在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的同时,着力加强实验室的软件建设,包括实验项目的设置、实验内容的更新、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实验教材建设、实验室和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实现实验室建设由硬件向软件转变的目标;④在加强实验室常规建设的同时,突出实验室特色和特色实验室的建设。学校在校级教改项目中,持续三年设立教学实验室管理机制的探索项目,更加有效地促进了教学实验室建设的管理、运行机制的完善,从体制上对实验室提供了全面的保障。2009年,学校又在校级教改项目中设立“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理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方案规划项目,希望探索出一条提高全校文理科学生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道路。

3.加强特色建设。①学校层面的特色建设:教师教育特色:学校邀请示范中心建设相关专家召开了实验中心发展研讨会,会上专家们比较普遍的意见是:北师大要发挥教师教育特色,为国家培养教师人才,为国家的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做出贡献。这是北师大在教师教育方面的一个特色。特色实验室:学校创新教学实验室建设的管理机制,教务处与经管学院共同建设了面向全校学生的文科综合实验室,走出了一条新的实验室建设之路。②实验中心层面的特色:各实验中心深入挖掘自身特色,在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和国家要求的基础上,建设与众不同的实验室。

三、遇到的困难与解决办法

1.实验教学示范中心。①示范中心的经费支持。理科类的大型示范中心,经过学校多年的支持和积累,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对硬件投入的需求逐渐降低,但是对于软件类的投入需求加大。为了维持示范中心的高水平运行,学校就需要协调对示范中心经费的投入模式,从目前教学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仪器设备、实验室改造等,向实验耗材、生化试剂、活材料、野外实习的运输费、住宿费等支持方向转变。另外,学校也专门设置了部分用于实验室日常维护运转所需要的专项经费,以更好地支持示范中心朝着更高水平发展。②示范中心的共享与共建。示范中心的共享与共建始终是管理中的重要研究课题。目前,我校的示范中心都建立起大型仪器设备实验室,为实现校内不同学科的打通共享,我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我校已经建立3所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与国际、国内相关学科示范中心建立广泛的联系。事实上,不同学科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也有共通之处,且校内沟通联系都较为方便。目前,我们正在探索校内教学实验中心(教学实验室)合作与交流机制,如设立示范中心开放日、召开教学实验中心建设经验交流会等,从更高层面实现所有示范中心的高水平建设。③示范中心的成果展示与宣传。大部分教学实验室都富有宣传意识,以实验室、机房、楼道等场所全方位展示实验室建设思路和建设成果,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具体而言,示范中心利用展板、实物等形式展示优秀实验报告、学生取得奖项、发明专利、,以及优秀学生就业、读研、出国情况。④示范中心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应为实验中心重要的建设方向,也是示范中心评审的重要指标。网络呈现示范中心的整体面貌,仪器设备相关说明,展示取得成果,以及实现仪器设备的网络预约、实验课程选课等功能,对于扩大中心影响、提供中心的使用效果具有很大的意义。目前,我校的示范中心都建立了各自的网站,成功地实现了课堂教学之外的全天候教与学。

2.普通实验中心。①找准定位、明确思路。学校帮助校内小规模的实验教学中心找准自身定位、明确建设思路、规划实验室整体建设框架和生长点,一个亮点、一个亮点地去做。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实验室,它可以做成小而精的实验室,在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实现实验室效益的最大发挥。②增强对教学实验软条件建设。教学实验室是开展实验教学的平台,并非只包括硬件和环境,更包含了实验课程、实验教材等软条件。学院积极鼓励教师开发新的实验的项目,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鼓励教师撰写实验教材,将实验教学经验向外辐射。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就非常重视实验教材的建设,已经鼓励实验教学教师撰写实验教材十余部,形成了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

综上所述,教学实验室的发展需要在学校发展的大背景下,找准自身定位和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规划和实施办法,逐步开展、发展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

基金项目:2012年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技术物资研究会学术研究课题资助

实验室建设特色篇4

[关键词]特色专业区域经济创建服务

基金项目:安康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jg01514)。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全球化的大趋势之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走特色发展和差异发展之路,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界的共识。特色专业建设作为大学办学特色中最主要的特色构成单元之一,正在为各高等院校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大力实践和探索。2008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意见》(教高司函〔2008〕208号)(下简称“指导意见”),为高校培育和创建特色专业指明了方向。安康学院地处秦巴腹地,植物资源极其丰富,1983年开办林学专业,1999年开办园林专科专业,2007年开办园林本科专业。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秉承“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办学宗旨,专业特色逐步显现和形成:

2009年1月,“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被学校批准为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点(安院发〔2009〕43号)。

2009年8月,“陕西省农林与生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陕西省教育厅批准(陕教字〔2009〕25号)。

2010年2月,07级园林班被省教育厅、团省委授予“陕西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奖牌证书)。

2010年5月,07级园林班被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先进班集体”(中青联发〔2010〕17号)。

2010年5月,园林专业被陕西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陕教高〔2010〕13号)。

2010年7月,园林专业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教高函〔2010〕15号)。

培育专业特色,重在理念、贵在践行、本在质量

1.培育专业特色,重在理念转变

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与老牌大学相比,无论在所处区位、师资力量、教学科研硬件、学校知名度等诸多方面,都是处于绝对劣势。因此,在创建特色专业的过程中,如何发挥“长板”、弥补“短板”,凝练特色、脱颖而出,就成为我们首先面对的困局。学校组织的教育观念大讨论为我们破解困局提供了契机。通过认真学习、热烈讨论、外出考察,统一了思想和认识。2008年12月,我院召开了分管校领导、教务处长、科研处长应邀参加的“教学科研快速发展工作研讨会”,制订了《教学科研项目储备及培育工作实施方案》。培育和创建特色专业的理念和思路逐步明晰:

(1)专业特色内涵的理解问题:专业特色是指其固有的特征与其他院校同类专业相比与众不同。专业特色得以形成至少应具备如下几个特性。一是独特性,指专业特色是有鲜明个性的,具有明显有别于同类专业的办学风格,即“人无我有”。二是优质性,指专业特色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明显,具有杰出性,即“人有我优”。三是创新性,指专业特色是不断提升,不断丰富和不断发展的,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和开拓性,即“人优我新”[1]。

(2)“能不能”的问题:首先,特色不是一流大学的专利,凡是一流大学,由于其具有一流的办学理念、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办学设施、一流的科研成果、一流的管理水平等优势,因此,必然具有自身的专业特色。但是,专业特色具有多元性特征,也就是说,非一流大学也可以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其次,特色与水平相互关联,可以借助特色来提高水平,也可以通过水平来彰显特色。因此,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创建特色专业,不但可能,而且可行。

(3)怎样培育的问题:我们提出了“顺应时代潮流、围绕人才定位、依托区域资源、服务地方经济、锤炼园林专业特色”的工作思路:

顺应时代潮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园林式城市、园林式厂区、园林式社区、园林式校园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园林工程建设项目和工程投入日渐增加,使园林产业得到极大发展,园林专业人才需求量与日俱增,我们应该顺应这个大潮流,抓住这个大机遇。

围绕人才定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既不是研究型人才,也不是技能型人才,而是应用型人才,这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同仁的共识。现代园林产业的发展急需大量的“灰领人才”,也就是指既具备专业知识,有一定理论水平,同时又具有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2]。

依托区域资源――安康学院地处秦巴腹地,秦巴山区属我国南北过渡气候带,山川水系纵横,地势高差悬殊,南依巴山、北靠秦岭、东接湖北、西连甘肃,是我国最大的植物基因库之一,也是很多园林观赏植物的原产地,资源和区位优势明显。

服务地方经济――安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安康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的目标,这为我们服务地方经济提供了机遇。大学被赋予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任务,人所共识。但是从逻辑上讲,在这三大任务中,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元”任务,而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大学“元”任务的有效延伸,它本质上服务于人才培养。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确立了“彰显地方特色、创新培养模式、服务区域经济、打造区域行业中坚”的园林专业办学理念。

2.培育专业特色,贵在探索实践

(1)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管理中夯实专业基础

实验室建设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重要平台,也是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近几年来,我们集中财力和精力,努力搞好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管理工作。一是加快实验室建设力度,从2007年至2010年共投入近200万元,新建了园林观赏植物实验室、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补充升级了土壤肥料学实验室、园林病虫害实验室、测量学实验室、工程制图实验室、微生物学实验室。二是加快了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在建设好校内盆景园的同时,先后共建了陕西省苗木繁育中心、西安植物园、化龙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安康市龙舟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安康市园林管理处等五家校外实习基地。三是搞好实验室资源整合,针对原实验室功能交叉、定位不清等问题,将实验室整合为1个基础生物实验室和5个专业实验室、共16个实验分室和一个生物标本室的格局。四是强化实验室管理。制定并实施了《农生院教学规范指南》、《农生院学生实验信息簿》和《农生院本科专业实验开设项目总汇》。所有实验教学的组织按照《规范指南》进行;所有实验项目开出按照《项目总汇》实施并认真填写《实验信息簿》。

(2)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引领专业特色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创新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础,也是培育专业特色的重要保障。因此,从2007年至今,在园林专业进行了探索实践,一是把第4-5学期的专业实习和科研训练,集中在第4学期5-6月份开展并与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实行对接;二是把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对接,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从而形成了“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毕业设计)―完成学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07级、08级的试点,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3)在专业实习中凝练专业特色

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积极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加强沟通和联系,努力使专业实习工作与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相对接。例如:2007年通过专业实习承接并完成了安康市兴盛畜禽养殖有限公司800亩林下养鸡山地的测量制图和规划设计工作等;2008年,通过专业实习承接并完成了安康市阳晨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场区园林规划设计工作、石泉县银龙乡新农村建设规划与设计工作等;2009年,通过专业实习承接并完成了平利县烟草公司烟草示范区测量与制图工作、安康市河源生态园区的测量及规划设计工作、岚皋县城关镇28万亩集体林地外业勘界工作、紫阳县毛坝镇32万亩集体林地外业勘界工作等。通过实习,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锻炼了青年教师,凝练了专业特色,而且为区域经济建设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4)在社会实践中彰显专业特色

2008年,国家颁布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关政策。这项惠及广大农村群众的惠民政策能否落到实处,关健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对集体林权的勘界确权。这为园林专业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测量学和制图学知识,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彰显专业特色提供了机遇。2009年6-8月,07级园林专业两个班学生通过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完成了石泉县180万亩集体林地勘界外业工作,使全县15个乡镇202个行政村1164个村民小组36000户宗地勘界确权到户。完成了镇坪县97万亩集体林地外业勘界工作,使全县9个乡镇11个行政村52个村民小组1049户宗地勘界确权到户。2009年10月29日《安康日报》以《青春的旋律,在大山深处唱响》为题进行了报道。2010年6-8月,08级园林专业两个班学生通过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承担了汉滨区12个乡镇的集体林地外业勘界工作,目前工作已近尾声。

(5)在科学研究中提升专业特色

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只有将科学研究根植于区域经济建设并与资源优势和培养人才相结合,才能产生无穷的生命力。为此,我们首先将科研工作主要定位为应用性研究,结合秦巴山区园林植物资源丰富和安康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的需要,从2007年至今,陆续申报成功《秦巴山区野生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安康市城区绿地景观建设规划设计研究》等11项省级和厅市级科研项目;其次,明确规定,每个科研项目必须吸收不少于2名园林专业学生参加课题组,从事科学研究,提高综合素养、充分接触社会、服务地方经济,从而使科学研究的育人功能和服务功能最大化。目前,一大批学生正活跃在实验室、科研基地和推广一线。2007年至今,园林专业师生获安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项目验收结题正在报奖2项,发表科研论文48篇,其中SCi收录2篇,核心期刊26篇,极大地提升了专业特色。

3.培育专业特色,本在人才质量

教育部在《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旨在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联系,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多类型和紧缺人才的需求。”由此可见,培育专业特色,创建特色专业的最根本的目的,是人才质量。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园林专业学生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都有了明显提升。2010年2月,07级园林两个班被省教育厅、团省委授予“陕西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2010年5月,07级园林班被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先进班集体”;2010年4月和6月,07级园林班薛丹同学分别荣获“全国首届艺术插花大赛陕西赛区一等奖”和“全国首届艺术插花大赛三等奖”;07级班全班同学90%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并参加了党课学习,有10名同学光荣加入党组织;有园林班学生参加的体育代表队2006-2010年连续五年荣获安康学院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1名;2007年以来,园林专业学生就业率连续四年超过90%,一大批园林专业学生分别在西安、北京、上海、深圳、汉中等城市园林规划工程企业就业并成为工程技术骨干。

建设特色专业,应着力强化五个“体系”

部级特色专业的建设,仅仅有3年的建设期,时不我待。我们深深地感到:要建设好特色专业,必须正视自己的“短板”,弥补自身的“短板”,按照《建设任务书》要求,着力抓好五个“体系”建设:

1.进一步加强骨干教师培养体系建设

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的核心,必须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构建骨干教师培养体系。

(1)积极引进人才

制订优惠条件,积极引进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等学科领域的高层次人才;积极探索外聘教师制度,借助“外脑”,迅速提升本专业教学和科研水平。

(2)注重培养人才

加大现有教师培训力度,采取“送出去”到国内知名高校进修、攻读博士学位或“派下去”到相关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等措施,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认真做实“青年教师导师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在科研中培养教师成长,通过科研充实和提升教学内容。

(3)大胆使用人才

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室建设、校内外基地建设、科研项目申报、社会服务开展、学生素质培养等方面提供工作条件和机会,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切身利益,给他们压“担子”,为他们牵线,让他们冒尖,努力实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

2.进一步加强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一是依托秦巴山区丰富的观赏植物资源优势,构建以野生园林植物训化与保护、园林植物生产、园林绿地养护与管理为方向的创业型人才培养特色课程群;二是紧扣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潮流,构建以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园林规划设计为方向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课程群。

3.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努力建成和改造一批技术含量高、亮点突出、能代表园林专业发展方向的实验室和教学实习基地,增强示范辐射功能;加强制度建设和实施,不断提高实验室及校内外实习基地管理水平;注重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者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基地的使用效率和使用范围;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努力争取产学研合作实现突破。

4.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是保证人才质量的重要举措。因此,在认真落实好已有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的同时,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成和内涵,进一步落实岗位责任制,加强教风学风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保证教学的顺利实施,促进人才质量稳步提高。

5.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

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日渐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趋势。因此,要继续做好“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校级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培育工作,积极努力争创省级重点学科。一手抓专业建设,一手抓学科建设,不断探索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有效机制和途径,努力实现学科专业建设的双突破。

参考文献:

[1]许迈华,关勤,楼盛华.论高校专业规范与专业特色的内涵及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8):57-58.

[2]刘戈.中国急需灰领教育[n].环球时报,2010-6-2(14).

实验室建设特色篇5

   1.1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科技部负责编制重点实验室总体规划和发展计划。重点实验室建设指南先由各部门推荐、领域专家建议、各单位自主上报和科技部自行调研,然后科技部根据总体规划论证筛选。重点实验室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坚持稳定支持、动态调整和定期评估。截止目前为止,科技部共批准建设26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生命科学领域60个,与农业相关的实验室有34个。如表1所示。

   1.2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布局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指南由对口司推荐、领域专家建议、各单位自主上报,然后科技部组织专家组进行论证筛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动态调整和定期评估。目前,科技部已批准立项建设220余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领域现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9个,如表2所示。

   1.3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布局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国家工程实验室实行顶层设计、定期评估、动态调整。截止2009年底,已批准建设127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其中农业相关领域有20家,如表4所示。

   1.4农业类部级科研平台的布局

   分析通过对上述农业类部级科研平台的建设概况进行综合比较与分析可知,部级科研平台均要求有良好的科研积累,有国内权威的学术带头人,原则上不重复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须有国家重点学科支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相关领域优势整合但不是大拼盘,高水平科研成果积累,具有较好的仪器设备条件和相对集中的科研用房。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化结合为主,优势明显、特色鲜明,能解决一个产业的共性技术问题,有国内权威的学术带头人和经营人才,有一批可转化的成果积累,有合作良好的实力企业,有良好的、独立的研究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要结合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强调国计民生的大产业、不强调学科布局,优势明显、特色鲜明,有良好的、独立的研究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要解决国家重大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强调产学研结合,优势明显、特色鲜明,有良好的、独立的研究实验室,有可供应用的成果,有合作良好的、有实力的企业进行产业化运作。

   2高等学校培育部级科研平台的建议

   2.1明确部级科研平台在学科建设中的定位

   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是大学水平和发展实力的重要标志,建议将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建设在学校工作中明确定位: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是学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它与学术队伍培养、科研项目共同构成学科建设三大内容,师资、教学、科研、平台是学校的四大核心业务工作。要目标明确地进行学科系统培育与积淀。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对学术水平要求很高,要获建设成功,必须有国内一流的专家、大型科研项目、高水平论文、大科技成果作支撑,一个学校的资源、力量有限,必须锁定明确的培育目标进行前期的人才培养、科研积淀才能形成竞争力。

实验室建设特色篇6

关键词:高职;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转型与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由原来较为单一的设置发展到现在的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物流、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国际贸易等多个专业,专业建设不断走向成熟。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技能培养为特色,因此,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加强与完善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实验室建设成为一个相当迫切的课题。

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存在的误区

重理论、轻实践思想的影响我国教育领域几十年来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使高职教育在教学方式与方法上受到本专科教育的影响,重视理论课教学而未能体现出自身实践性的特色,把高职教育办成了本专科教育的翻版。

重理科、轻文科思想的干扰大多数高职院校一般把实验室作为理工科专业的强项,而对于文科或管理学科,传统观念认为实验室建设不太必要,故而在重视程度、资金投入等方面相对于理工科而言显得不足。

实验实习条件相对不够成熟由于受重理论、轻实践,重理科、轻文科思想的影响,实验实习配套的指导教材、应用软件等不规范、不系统,来自经济管理一线的实践指导教师也相对缺乏。

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原则

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使经济管理越来越与社会、企业相融合,对实验室条件、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必须从经济的高度进行合理规划与布局。

系统规划原则经管类专业实验室要进行合理布局与规划,可以分为实体实验室、依托网络平台的软件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验室三类,在规划时要从实验室的长远发展考虑,并应具备随时可以更新的可扩充性。

实用实效原则经管类专业实验室要体现实用实效性,以能满足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创新的能力为目的,在满足正常实验实习教学的同时,要兼顾教师的科学研究。

集中使用原则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要进行通盘考虑,避免因重复建设导致小而全、功能结构达不到要求的状况,实验室建设要以集中使用为先决条件,资源统筹配置,集中管理,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

先进优化原则经管类专业实验室要贴近时代的脉搏,体现出先进性,如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要依据现实的经济管理活动进行软件模拟仿真,使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

开拓创新原则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必须摆脱由学校统包的陈旧观念,树立开拓创新的理念,探索一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业联合共建的新模式,通过实验室建设探索校企双赢的合作机制。

优化实验室建设,建设实践教学新体系

实体实验室实体实验室会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实体实验室可操作性强,如手工的会计模拟室,实验室配备如同会计人员工作场所一样,可对学生进行出纳、会计主管、财务科长等角色分工,并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原始票据,学生可以在学会审核原始票据的基础上,制作记账凭证,根据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明细账,编制科目总表,登记总分类账,进行对账、结账,编制报表等。通过整个流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整个过程有个感性的认识,并为会计电算化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实体实验室建设应以“够用”为尺度,以专业特色为主要方向,为学生创造一个模拟的“真实身份”,消除今后工作中的陌生感觉,通过实地训练,有利于学生深刻领会实验过程与方法,有利于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态度。

软件模拟实验室软件模拟实验室主要依托计算机与网络,但又有别于单纯的计算机和网络中心,是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平台而进行的专业学科及其应用软件经济管理实验活动。一是硬件平台建设。必须集中规划、集中投资和统一布局,同时要面对企业管理、外贸、市场营销、物流等多专业、多课程应用软件的使用,因此对实验室的硬件要求较高,且需要有很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充性。例如可选用性能好的CiSCo交换机,联想、同方等品牌商用机,并配置高性能的服务器,加强服务器的安全管理,为每台服务器设置实时防火墙与杀毒软件等。二是软件平台建设。经管类专业软件平台包括基础平台与专业平台。基础平台主要有操作系统windows2000server,windowsXp,中文office2000,SQLServer2000,数据库开发工具powerBuilder5.0,VisualFoxpro6.0等。经管类专业的专业软件主要有以下几个单元模块(根据我院的相关专业而列):

1.电子商务单元。以信息流、资金流为主线,通过电子商务技术实验实训,培养学生对电子商务活动的全新理念,为经济管理活动架起思维空间的桥梁。

2.eRp企业资源计划单元。模拟对企业所有资源的整合集成管理,以供应链管理思想为基础,以现代化的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为运行平台,集企业的各项管理功能于一体,并对供应链上所有资源进行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控制。

3.市场营销单元。模拟企业在竞争条件下的营销活动,要求每一位学生模拟公司营销主管的身份,根据公司的基本情况和面临的市场环境,对公司的营销策略随时作出调整,根据学生的销售业绩给予评价,通过市场营销的实验实习,使学生掌握纵观全局进行调度的本领。

4.物流配送单元。模拟货物运输与配送的整个流程及国际货代的情况,使学生通过对供应商、购买商、运输配送中心等各个角色的模拟,明确物资流及资金流的运作状况,了解物流的整个流程及要点。

5.国际贸易与单证单元。国际贸易以单证为基础,是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利用,通过整个贸易流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对国际贸易全过程的认识,明确贸易过程中各种单证的制作,培养学生细致、周到的职业态度和综合职业能力。

6.会计电算化单元。会计电算化实验实习是手工会计的延伸,要求学生通过会计电算化软件进行账务处理、报表处理、应收应付账款核算、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重点学习用总账系统进行账务处理的方法。

各类专业应用软件的使用可以使学生将专业知识融为一体,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有些专业应用软件与当前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所使用的软件高度一致,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未来的适应能力。

校外实验室一方面,随着专业更新速度的加快,实验室建设任务愈来愈重,为此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几年以后,随着有些专业的淡出,建好的实验室又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另一方面,学校尽可能地进行模拟仿真,将模拟企业搬进课堂,但是与企业实际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建立校外实验室就显得相当重要。根据高职突出技能培养的办学特色,实验实习的评价指标是社会对职业岗位需求的一致性、衔接性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要实现这些评价指标的突破,必须不断创新,为学生创造在校外实验实习的条件和场所,加强产学合作,寻求社会对学校实验室建设的多方面支持,如酒店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等可以与一些大型酒店和旅行社开展校外长期合作,建立校外实验室,充分利用社会上的有利资源,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兼顾企业的利益,实现校企双赢的目标。

实验室的综合利用

建立经管类专业实验公共平台如手工会计模拟室、电算化软件、电子商务模拟软件、市场营销模拟软件等,这些可以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实验基础平台,提高实验的开出率和实验室的使用率。

保持与强化专业特色如企业管理专业的eRp企业资源计划、市场营销专业的营销模拟、物流管理专业的物流运输与配送、国际贸易专业的贸易软件与单证等,每个专业对体现自身特色的实验内容必须进行强化突出,确保专业特色。

课程之间的渗透与综合各专业在强调自身特色的同时,还要加强专业之间的融合。有些课程在一个专业是专业主干课,在另一专业就是一门辅助课,如企业管理专业也会用到物流配送与国际贸易方面的软件,在软件的操作与使用中要突出重点,根据不同的专业提出不同的实验要求。

实验室建设配套的几个软资源

实验项目、实验实习教学基本文件的规范实验项目是实践教学的根本,实验实习教学基本文件(包括实验实习大纲和指导书)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高职教育要突出能力培养这一主线,必须规范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实验实习项目与基本文件,对于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应有详细的实验实习的指导文件,并体现侧重点,对于个别相互交叉的实验实习内容要进行有计划的整合。

实验室管理人员的选择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实验室管理人员要按专业学科进行分类,要根据专业特色,聘请实践经验丰富并会使用专业应用软件的人员担任指导教师,特别是对校外实验室的师资管理,要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聘请生产管理一线的教师加以辅导。还要聘请有计算机专长的人员进行硬件、软件的维护和调试。

充分发挥实验室的科研功能实验室要上水平,必须发挥科研功能,为教学和经济发展服务。科研能力不是高职院校的强项,但是通过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动,能够不断提高实验室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蔡晓.关于经管类实验室网络平台建设模式的思考[J].福建电脑,2004,(6).

[2]高祥宝,董寒清.经济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模式比较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5).

实验室建设特色篇7

[关键词]绿色化;实验室;环境;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7)05-0022-03

能源短缺,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如何有效的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1][2]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明确将“绿色化”纳入我国现代化推进的战略之中,并将其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环保部在《关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中,要求大力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切实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境意识、生态意识,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绿色化”实验室建设,旨在运用“绿色化”思想,从管理和实验技术方法改进等方面减少或消除实验室污染。实验室是学生学习经典理论、掌握实验技巧的基本场所,同时也是提高其自身素质,培养其创新意识的科研平台[3],但经研究发现,在传统的实验室管理体系下,绝大部分高校长期处于“实验―污染―再实验―再污染”的恶性循环之中。[4]实验室污染常呈现出污染物种类多,组分复杂;污染总量小,但浓度较大等特点,给实验室污染的处理带来很大难度,且我国缺乏行之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及健全的污染防治法规制度,致使实验室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5]并且,学生长期在这种实验室管理体系之下学习,势必会养成不良的科研习惯,形成“实验便会污染”的错误观点。本科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未来国家的中流砥柱,大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将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为了满足实验室“科学化、绿色化”的基本需要,在未来的实验教学及管理中,加强绿色化教育,推行绿色化改革,提倡绿色化实验迫在眉睫。

安徽大学部级生态与环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以培养“安徽生态强省建设和环境保护亟须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以先进教学及管理理念为指导,结合实际情况,实行绿色化管理的实验中心。在“中心”领导、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以及在校大学生的共同努力之下,目前“中心”绿色化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本文对现阶段工作进行总结,以期为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绿色化建设提供依据。

一、配备绿色装置,规划整体布局

“中心”现承担着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地理信息科学、地质学、测绘工程五个一级学科的实验项目,各学科虽实验侧重点不同,但学科之间也有交叉部分。为了最大限度的避免重复引进、重复建设,减少各类仪器设备的损耗和浪费等问题,“中心”人员集思广益,对实验室的整体布局进行了合理规划,并对实验室实行了综合管理。按照各类实验室的功能和特点划分为实验准备室、显微镜室、环境类测试实验室、生态类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实验教学平台,供各学科人员共同使用。

二、建立绿色标准,健全管理机制

(一)教学实验室绿色化规章制度的建立

任何团体,都需要有一个严格、高效的管理制度。“中心”对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实验人员职责、助管工作等各方面均设立完善的规章制度,该制度与绿色化标准严格对应,确保实验室的绿色化建设有章可循。

(二)教学实验药品的绿色化管理

教学实验药品一体化管理是预防污染、构建绿色实验室的主要任务之一。[6]“中心”药品实行一体化管理,各专业实验技术人员将实验所需药品报至实验中心,由“中心”进行统计、购买、调度,避免重复购买,造成资源浪费。实验中心配有专人管理药品库房。管理人员将各类药品的名称、出产厂家、数量、规格、放置位置等详细信息登记入册,并按照药品属性进行分类、有序放置。领取药品时均需注明申请理由并由“中心”主任审批,审批登记后,由库房管理员对药品进行分发,使用完毕必须及时送还,并由管理员将药品复位。此项举措使药品真正的移出教室、办公室,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师生的健康和安全。

(三)一般小型教学仪器的绿色化管理

常规仪器统一管理、定点存放,实行仪器管理专人负责制,定期维护,并配有工作日志,使仪器设备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此外,“中心”大力提高管理人员的维修技能,使一些简单的仪器故障得到迅速解决;对于难度较大的损坏维修,“中心”要求及时报备,以最低程度减少仪器损坏,提高仪器使用效率。

(四)大型仪器设备的绿色化管理

随着国家对实验教学的日趋重视及大力辅助,各高校的实验教学条件有了显著提高。[1]传统的实验室分析操作具有试剂用量大、污染严重、耗时耗力等弊端,不利于“中心”绿色化发展的持续推进。各类大型仪器设备在科研领域中应用较多,备受青睐,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本科生直接接触和操作先进仪器的机会很少。“中心”引进离子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石墨炉、总有机碳测定仪等大型仪器设备应用于本科生的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如“中心”过去对废水中铬的测定采用的是可见分光光度法,操作繁琐,污染较大。当引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进行y量时,仅需要简短的预处理即可上机测试,不仅节省了时间,减少了试剂的消耗,更是从源头上遏制了实验室的污染。“中心”引进的大型仪器设备不仅开拓了本科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更是培养了学生规范的科研理念,是“中心”绿色化建设的可靠“武器”。

“中心”对大型仪器实行平台共享、预约实验制度。此项举措大大增加了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率,削减了重复购置仪器的费用,且极大的节省了仪器维护所需的人力与物力,促进了绿色化管理的进一步完善。

三、改革实验内容,减少环境污染

(一)精心选择实验内容,切实保证师生健康

“中心”对实验教学的内容进行遴选时,尽量删除毒性大、污染严重的实验,选择零污染或污染较小的实验。如提取叶绿素a的有机溶剂有甲醇、乙醇、丙酮、n-n二甲基酰胺和混合溶剂等,但甲醇、n-n二甲基酰胺以及丙酮与乙醇相比,毒性较大,对周围环境危害严重;相比而言,热乙醇法提取效率高,对学生的基本技能也能有相应的训练,故用热乙醇法代替其他几种萃取剂来对水体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进行测定。实验教师授课时要明确指出各种试剂的毒性以及不同方法测定的差异性,让学生不仅在整体上掌握实验,并且对“绿色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设计系列实验,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绿色实验的理念不是被动地治理污染,而是主动地减少甚至消除实验室的污染。[7]“中心”管理人员从整体上将实验项目所用材料进行汇总、整合,力求做到“废物利用”。例如废水中“化学需氧量的测定”这一实验项目中重铬酸钾试剂的使用,导致实验废水中有大量的Cr离子存在,对生物体有极大的毒害作用。“中心”将此废液统一存放,简单处理后使其成为“水中Cr的形态分析”、“污染物质对藻类的毒性效应”以及“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转化”等实验项目的原料,减少了Cr的使用量,极大程度地减轻了环境污染。又如“土壤对碱性染料的吸附”实验项目中,实验技术人员将实验中剩余的染料以及用少量自来水清洗残留染料瓶的废液集中存放,并运用于“废水色度的测定”中,既节省了实验原料,又减少了染料对环境中的污染。将前一实验项目所产生废物直接或间接转变成后续实验的原料,从源头上减少了实验废物的产生,是“中心”实行“绿色化”的有效尝试。

(三)引入仿真系统,保障“绿色化”实施

网络实景仿真实验系统(简称仿真系统)作为实验教学的一种手段已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它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以及动画等信息集于一体,既真实生动的展现了实验的过程[8],又实现了试剂和仪器装置的零投入、零排放,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实验。“中心”引入仿真实验,一方面代替那些毒性大,危险性高的实验项目;另一方面,仿真实验作为学生实验预习的参考资料,强化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减少了错误操作所引发的危险以及重复实验所造成的试剂损耗。“虚实结合”的教学方法是“中心”实现绿色实验室的必要手段。

四、弘扬绿色理念,维护实验环境

(一)切实提高实验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自身素质

实验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是实验的策划者,也是学生实验的指导者,教师自身的绿色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中心”依托于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学院教师对于环境保护均有较高层次的认识。“中心”实验人员大多来自环境、生态、化学等专业,其自身均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与素养,有效地促进了绿色化实验室的建立和完善。

(二)着重培养学生绿色环保理念

长期以来,在高校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要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教师在准备实验时往往配制过多的试剂药品;实验中,教师多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实验内容及方法主要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及实验技能的培养,对于药品的使用情况极少关注,因此学生往往不会注意到试剂、药品的大量浪费以及由其产生的环境污染。大学时期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的言行会对学生造成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站在“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高度,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积极主动地参加国家绿色实验室的创建工作,并把此项工作当作自己的人生和事业追求。[9]教师在实验课上讲授原理的同时,还要讲清药品的性能、危害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以及随便排放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及绿色环保意识,这是保证实现绿色实验室的重要环节。

教师除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之外,还需监督学生妥善安置实验剩余的药品试剂,清理实验场地,保证后续实验的顺利进行,培养学生“有始有终,绿色实验”的科研态度。

五、结语

“中心”以“绿色化”理念为指导,通过加强实验室功能分区,落实和强化“绿色”管理措施,合理调整实验内容以及引领学生发挥专业优势等一系列措施,不仅在环境上推进“绿色化”建设的进程,更是将绿色理念深入人心。目前,“中心”的“绿色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尽管目前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深知绿色化建设道路依旧漫长,我们仍需不断探索、不断前行,以取得更大的成就,从而为全院乃至全校师生服务,为建设生态文明,和谐校园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石慧芳.创建绿色实验室还师生健康的学习环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2):67-68.

[2]李铭慧,高兴军,毛燕,等.浅谈高校绿色实验室构建[J].实验室科学,2013(2):197-199.

[3]赵天琦,陈晓东,孟繁雨.精细化工专业实验的绿色化建设和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5):144-147.

[4]刘雪萍,张进军.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改革与实践[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143-145.

[5]宋智.高校基础实验室的排污现状及其防治对策[J].实验术与管理,2009(6):1-2.

[6]丁永兰,彭圣明.高校化学实验室绿色化管理[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3):55-56.

[7]王杰,Y心惠.在普通化学与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教育理念的思考[J].时代教育,2008(2):95-96.

实验室建设特色篇8

关键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践动手能力;思考

国外大学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都重视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和创新。如前苏联早在1981年就提出:“必须改善未来专家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我国《高等教育法》中提出要把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主要任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实践教学也是重要的一项指标,有3个观测点,其中一个是核心指标。实践教学改革能否体现现代教育理念,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新能力,是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的重要检查内容之一。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新世纪的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实践证明:哪个国家重视对人的素质的研究,重视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能创造出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发明家,就能在知识经济时代取得主动权。

相对理论教学的组织实施和改革,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和改革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实践教学改革往往滞后于理论教学改革,要受到实验用房、实验仪器设备、实习基地条件等限制,还需要获得社会、企业的支持,操作起来有很大的难度,所以一般也是高校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建设高水平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对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高等农业院校而言意义更为重大。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实践教学面临更大考验:教学过程中仍然普遍存在教育思想上轻视实践教学,教学过程中忽视实践教学,教学条件上限制实践教学等现象,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

“注重实验”是我校的优良传统,也是我校的特色。2009年,生命科学学院“基础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得了广东省教育厅立项。如何建设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发挥示范中心在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方面更大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校实验教学中仍然存在不足:①实验教师人才短缺,人员较少。高水平的教师不愿意从事实验教学工作。实验人员基本上仅是维持日常实验教学,很少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开展科研活动,也难以有时间去开展实验教学法的研究,这与学校对实验教学人员的地位不够重视有一定的关系。对于高水平的实验教学中心来说,高水平实验人员是非常重要的优质资源;②资源没有整合。学校整体实验室缺乏规划,设备购买目的性不强,重复性建设现象严重。设备分布散乱,难以形成有特色、规模化、系统化、流水化作业的实验教学平台;③自主创新与特色建设不够。实验室建设特色不突出。建设构想流于形式,盲日模仿,重复建设,基本上是“软件”建设在前,“硬件”建设滞后,例如精品课程、专业建设成效较大,但配套的实验教学条件远远落后;教材建设成绩较大,但真正适用于理论和实验教学,为学生量身定做的的特色教材不多等现象。实验室建设缺乏长远的、科学的发展规划,对一些仪器设备的购置缺乏论证,有些购于主要用于科研的大型贵重仪器,而由于人才跟不上,造成一些贵重仪器闲置,也降低了有限的购置经费的效率。④实验室设置“各自为政”扩大化。受原有系部实验室设置传统及系部与实验室空间等问题的影响,各实验室发展很不均衡,实力强的实验室规模横跨几个专业和课程门类,势力弱的实验室仅为一、两个专业或课程,形成实验室的数量与规模不相协调的现象,实验室资源互补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很大程度限制了学科群的形成及优势特色学科的发展;⑤实验中心的网络化应用不够。实验室没有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可以传播知识的优势,把实验教学资源整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各种网络服务。

因此,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创建,应对实验教学改革进行多方面的探讨,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行全方位的尝试,包括采用开放实验室、改革实验课程、创新教学手段、加强实验人员的培训、网络化管理等措施,来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作用,提出把科学研究全面渗透到本科教学中去,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也为教学方法研究、教师科研及学生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建设高水平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突出办学特色,明确建设目标。

任何一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进程,都有其特有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生存环境,要根据学校的类型合理定位自己的发展目标和特色。“注重实验”是我校的优良传统,也是我校的特色之一,这受到了广东各用人单位的赞赏。我校作为坐落于城市之中的高等农业院校,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反应在高水平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中,也要坚持自己的办学特色,发挥实验教学中心的教学资源优势为实现学校所定的目标做出贡献,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创新教育理念为先导,在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而继续进行积极的改苹。强化人才培养和质量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创建以理工商经管文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基础上,为广东培养多层次、多样化人才的同时,发挥本学科优势,突出少而精、高层次的教学指导思想,为国家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的优秀创新人才。

2.加强实验室的专业队伍建设。

实验室专业队伍对于建设高水平面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在保证基本的实验专业队伍,同时积极做好再培训,重视原有实验专业队伍的深造的同时,引进高手平的专业教师到教学示范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岗位培训,更新原有实验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从内外两方面为实验室专业建设队伍补充新鲜血液,学校应该重视实验专业队伍人才的建设,提高他们的地位,使他们安心工作,保持实验专业队伍的稳定性。这也是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很关键的一步。

3.建好教学一科研共享实验平台,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实验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淡化一级学科界限,对教学资源和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改革。开设基础型、综合型和研究型3个层次的实验教学课程,形成一体化、多层次、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进一步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开设综合型和研究型实验为基本思路的实验教学改革。发挥理论课教师、研究生和优秀本科生的实验积极性。开放实验室,以真正发挥示范中心的作用,给学生以更多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综合素质培养和科学研究能力训练提供了支撑。

4.资源整合,解决实验室“各自为政”的问题。对学校的整体实验室作一个长远的、统一的规划,了解各实验室已有的实验设备及所需要的实验设备,设备购买目的性要强,避免重复采购的现象,形成有特色、规模化、系统化、流水化作业的实验教学平台。

5.应用网络信息化技术,提高实验教学和管理。现在大学生课余时间较丰富,上网方便,为推行网络化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应充分利用校园网络传播知识的优势,把实验教学资源整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各种网络服务。实验室通过建立局域网内部、Ftp服务器、视频服务器,供学生上机存储和查看资料;建立实验室网站,实验课程信息和进行实验课程预约;教师也可以把实验课资料在网上公布,通过论坛等与学生交流,使学生在宿舍也可以自主地学习实验课程,从空间和时间上提高实验教学效

果。

参考文献

实验室建设特色篇9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开放实验室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c)-0-01

任何一所综合性地方大学,都具有学科门类齐全,实验科目多,实验仪器设备投资额巨大,实验室建设面积大、数量多等特点,为了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满足日常教育保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确立在完成正常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前提下探索对校内、校外社会团体、企业开放的路子,充分有效地发挥高校实验室的作用,提高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实现资源共享。

1地方高校实验室管理现状

(1)实验室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由于缺乏科学的统筹管理机制,使得功能相近专业实验设备购置重复率高,加上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手工、半手工操作的管理方式,使设备的使用率低;由于高校实验室分级管理,现有的实验室管理、设置体制使实验室之间彼此独立、相互封锁,高校之间的实验室更加闭塞,无法实现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更难以实现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严重制约了高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2)实验资产没能得到必要的共享。不少高校的实验室建设还停留在那种认为只要买回仪器设备,实验室就建成的初级观念上。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由于缺乏成本效益观念,往往在同一所院校内相同或相近功能、用途的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在实验室建设上,各个二级教学单位,往往只能站在满足本专业实验室建设的角度考虑提出购置计划,管理部门没有一套协调的调配使用机制,造成实验设备在本校、本地区院校间无法实现共享使用,也使高校实验室无法为社会提供共享服务。(3)缺乏开放的制度和规范的管理。现行的实验室除了开展必要的教学活动外,基本处于封闭状态。一是,实验室开放的内容比较单一,实验室的使用只是按课程设置依附于课堂教学,没有拓展性的开放项目和内容,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严重影响实验室教学的质量。二是,由于没有建立起严瑾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做保障,直接影响了实验室对外开放的探索力度,从而造成了实验室使用效益低下,在教师、仪器、设备、房屋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大浪费。(4)缺乏强烈的对外开放意识和观念。由于长期受到重理论、轻实践的旧观念影响,现在高校的实验室都是按课程设立,并依附于教研室,在使用上只对本院系、本专业、本课程开放,即使是同一所高校的不同院系之前偶尔使用也存在着协调难度大,还会产生与本教研室的课程保障冲突等问题,无法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保障实验教学的整体

优势。

2实验室开放的必要条件

(1)建立实验室使用的网络平台,提供技术保障。顺应目前高校改革大趋势,通过利用现代网络管理使用技术,将实验室的使用计划搬上网络平台,提供便利的预约计划,提高使用的效率。其优势在于:一是设备管理人员可以方便查询获取各种技术参数并进行修改、完善和充实。二是想使用实验室及设备仪器的教师、学生或其他科研人员,可通过网上查到有关信息完成实验室预约、时间安排等,实验结束后实验教师填写实验情况记录、实验效果评定、成绩记载等,只需办理相关手续就可以申请使用。三是学校职能部门能方便地在网上检索和查询实验室相关信息,实时监督和管理。网络技术能真正实现高校实验实资源共享。(2)加强实验教学和管理队伍建设,提供实验教学保障。只有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有一定钻研精神的实验教师队伍,才能保证实验室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其基本途径有:一是采取积极的措施提高师资水平,加强对实验设备的熟悉程度,增强熟练操作所有实验设备的程度,了解掌握最新的实验保障理论,提高教学的保障水平。二是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实验保障队伍中来,实现实验室管理人员的逐渐更新,不断促进实验教师迈向专业化的程度。(3)制定实验室规章制度,促进实验室开放稳步发展。立足于保障本系、本校的教育基础上,努力实现对外开放,提高利用率。只有建立切实可行的开放制度,才能使实验室的开放工作顺利推进,使实验室开放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实验室开放管理宗旨

立足保障教育、服务社会的目标,着眼培养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实现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通过对外开放,促进整体实验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是地方综合性高校稳步发展的重要一步。

(1)对内开放。即对本校师生开放服务。高校设置的学科、专业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衔接,又存在着交叉、渗透的,因此专业实验室应树立为本学科专业和相关、相近学科专业服务的理念,基础和专业课实验室应树立为为全校服务,使学生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操作和思维完成各层次的训练,实现基本掌握某些技能和能力,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一方面,教职员工在有效利用实验室搞科研,为科研和学术活动服务,另一方面,也促使实验室在保持现有重点和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实验内容,扩大实验领域,使实验室能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从而带动全校的实验教学工作迈上新台阶。

(2)对外开放。实验室对外开放不仅可以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实验水平和实验能力的提高,而且会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从而使实验室的教学、科研、自我发展能力进入良性循环。

(3)实验室对本地区各高校开放。高校实验室都有自己的特色,通过高校之间互相开放实验室,利于各高校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管理交流、学术交流,也利于形成科研团队,还可通过统筹资源,共同承担更大的科研项目,提高实验设备的投资效益。

(4)实验室对本地区企业、社区团体开放,真正实现资源社会共享。重视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地方高校自身优势和特色,扩大高校社会影响,促进双方互促共赢。

4结语

利用先进网络技术,将实现实验室资源进行开放型管理,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效益为核心,坚持规模、结构、质量、特色协调统一,构建地方综合性高校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开创实验室建设的新局面,有效地促进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实验室建设特色篇10

一、工作思路

1、在现有基础上,强力推进专业改革和专业建设为目标思路,以技能抽查为导向;按重点建设、充分论证、逐步完善的理念改造和建设实验室。探索和吸取国内外先进实验室建设经验,办出我校特色。

2、完善和修订实验员管理制度,同时抓好制度的检查和落实。积极与相关教学院、部的沟通,加快各专业实验室的磨合,有效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及水平。

3、以服务企业、服务三农、提升技能、促进就业为宗旨。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进一步理清我院校企合作工作思路,完善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力争201*年校企合作有所创新和突破。

二、工作目标及措施

专业实验室建设方面:

1、完成第二教学楼的规划、建设工作,为商学院和艺术学院等实验室搬迁做好准备,同时,按预算的要求及专业技能抽查的需要充实商学院、艺术学院的硬件设施。对二教3个专业机房进行改造。

2、完善护理icu特护病房的建设,使其医护大类实验室仿真性和实用性更突出,上台阶、上档次。

3、视第四教学楼完成情况,着手园林学院实验室的搬迁改造、建设,打造重

点示范性专业特色的实验教学环境实验室。

4、完善其他学院实验室建设,使各专业都有特色。

201*年在实验室建设上力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并以园林专业实训条件的整体性,引领和示范全院的实验室建设。

多媒体及计算机房建设方面:

1、为了满足会计专业、经管专业的教学及技能抽查设备要求的需求,改造北校区二教3个专业机房。

2、改造中职部70间教室为多媒体,更新课桌,提升南校区的硬件设施。

3、为了满足、适应网络教学,更新北院多媒体教室的电脑。

校企合作方面:

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学校的校企合作面临新的挑战,201*年校企合作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1、调研各个二级学院校企合作开展情况,重点调研各个二级学院在校企合作中取得的成绩、经验、困难和问题。

2、主动联系企业,创建新的校企合作平台。根据学院各二级学院的校企合作开展情况,拟走访企业20-30家,力争新增实训基地签约单位2-3家,校外挂牌实训基地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