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3:11

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篇1

关键词:语文;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基本方法

一、明确创新思维训练的重要作用是教师努力改革教学必须明确的方向

(一)有助于增加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一个过程,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传统授课方式由于其单一的授课方式有明显的弊端,那就是严重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说,人的思维能力有先天和后天两方面因素,其中,后天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思维演变过程需要时间的积累,传统教育对学生的培养忽视了思维培养的作用,片面で蠼萄Х椒ǎ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创新思维是一个丰富有趣的过程,它的培养可以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调动实际经验,建立全面的参与意识和和创新意识,这种学习才会有效。创新思维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培养方式,教师运用创新的手法,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使他们达成最终学习目标,由此可见,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多么积极的意义。

(二)主动改革课堂授课方式是教学改革的基本形式

从事语文教学的同志们必须明白:“创新”二字意味着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都要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具体来说就在于:创新思维的合理利用可以改变死板的授课方式。三尺讲堂上,教师讲授的知识不够生动灵活,方法死板,不能呈现出新颖、有趣的课堂文化。在几十分钟的课程里,学生对文化不能更好的吸收,教学的效率就难以保证。

(三)创新更符合语文学科特点

我们知道,创新性思维指的是建立一套既有概括性又有发散性的逻辑体系。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它不但是历史文化的传承更关系到其他学科的渗透吸收。从语文的各个组成要素来看,无论是阅读、写作还是诗词理解都需要一定的创新逻辑思维,为此,教师把握好创新型思维的建立既可以满足学科特点,又能更好的为语文教育提供服务。

二、创新思维体现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基本方法

(一)组织符合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法

语文创新思维的建设重点在于要弄清课程的知识要点、教学目标。为此,必须体现在编制科学实际的教学计划中。体现在编写的学生所学内容中,体现在处理成有序的的课堂计划中,使之符合各层次学生的认知规律,优秀的学生得到挑战,中等的学生受到鼓励,而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得到启发,从而推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创新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方法是要让学生学有所得,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此可在课堂上,增加学生互动的环节,主动发动学生把自己所需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确定学生主体地位的建立,带动学生提出疑惑,教师给予全面的解答。

(三)积极构建高效课堂教学形式

课堂创新型思维的培养方式组建的教学形式是多样的,如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分组开展学习。例如,笔者在以往的教学中,总结了一定的分组经验,按照全班学生的成绩、性格、能力,个性特征等分成若干小组。在学生合作搭配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类型的客观分配,这样的措施既可以增加各组成员的多样性,又可以发展小组活动的竞争性。注意分工明细,角色可以适当轮换,才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学生在个体与集体的交流中,感受到了创新的积极意义。

三、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关键

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篇2

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唯一路径,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必然选择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纪,经济全球化必将导致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企业乃至任何一个人,不管其主观意愿如何,都必然卷入全球范围内的激烈竞争之中。发达国家靠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开发,使其综合国力远远超过我们。据2000年上海科技论坛的一个数据表明,代表知识创新能力的科研成果中,中国只占世界问题的1.6%,而技术创新能力的标志即专科申请仅为0.2%,研发支出不到全球的4.9%,而美国在2000年颁发的申请专利数14万件,其中中国人申请119件,日本人为3.1万件,美国人为8.5万件。这种惊人的反差背后正是一个民族与民族之间创新能力水平上的差异。因此,从生产率上看,日本是我们的40倍,美国是我们的50倍,中等发展国家是我们的10倍。

二、员工创新能力培养的

创新能力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

1.提高创新者的基本素养

创新者的基本素养主要包括创新的核心信念、思维方式、创新人格以及创新潜能开发和意志品质。提高创新者的基本素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努力让创新者认清“三个自我”,即自我研究、自我表象、自我暗示,培养三个能力,即学习能力、初中能力、及创新能力。

2.员工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

(1)扩散思维的培养

扩散思维是指面对问题沿着多方向思考,产生出多种设想或答案的思维方式。扩散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多向思维等。

扩散思维的培养主要通过智力激励法、默写式智力激励法、卡片式智力激励法、三芰式智力激励法等方式,通过特殊的专题会议形式,使与会成员之间的智力互激和思维共振,从而达到产生大量新设想的目的。它又叫头脑风暴法、脑轰法、畅谈会法、群论法等。它是1939年由美国创造学奠基人奥斯本创立的。

(2)收敛思维的培养

收敛思维又称聚合思维、聚集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综合思维等,是指以某个问题为中心,运用多种方法、知识或手段,从不同方向或不同的角度,将思维指向中心点,经过比较、分析后,找到一个最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的一种思维方法。主要方法有辏合显同法、层层剥笋法(分析综合法)、目标确定法、扩散思维和收敛思维混合法。

(3)联想思维的培养

联想思维是由此想到彼,并同时发现了它们共同的或类似的规律的思维方式。是既有联想特点又有思维属性的思维方式。

主要方法有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飞跃联想方法。

(4)逆向思维的培养

逆向思维是指与一般思维方向相反的思维方式,也称反向思维。这里的一般的思维方向,是指传统的、逻辑的、群体的思维方向,也可称为常规思维,采取这样的思维方式,对解决常见的问题来说,节省时间精力,也容易成功。但是,有时遇到新的或复杂的问题时,用常规思维方式解决不了,改变一下思维方向,会使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有时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主要的方法有还原分析法、缺点逆用法。

(5)组合思维的培养

组合思维是指把多项貌似不相关的事物通过想像加以连接,从而使之变成彼此不可分割的新的整体的一种思考方式。

组合思维自人类诞生以来就发挥着强大的威力,并且在未来的社会中都将继续发挥着更为强大的威力。主要方法有,同类组合、异类组合、重组组合、共享与补代组合、概念组合方法。

(6)质疑思维的培养

质疑思维是指创新主体在原有事物的条件下,通过“为什么”的提问,综合应用多种思维改变原有条件而产生的新事物的思维。

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篇3

关键词: 创新思维;科学发展观;作用领导者

毫无疑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的思维品格,是一切创新的重要基础。各级领导干部由于其在社会管理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思维是否具有创新性,对于能否正确履行领导职能,垒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意义犹为重大。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干挑战。

1 创新思维重要性概述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需要用创新的思维来把握其内涵。从非本原性的维度进行考察,创新理论是创新思维的产物。因此,要想真正把握创新理论的实质和精髓,认识其价值和意义,离开创新性的思维方法或思维模式,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固有思维模式会潜在地但却顽固地以原有理论为版型,把新理论的蓬勃鲜绿剪裁殆尽以把它纳入原有理论的旧框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刚产生的时候,一些人就是这样来理解它的。他们说,讲生产力没有谁比马克思、恩格斯讲得深刻,讲文化没有谁比列宁讲得透彻,讲为人民服务没有谁比毛泽东讲得精到。言外之义就是顺应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而创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毫无新意。这些人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从深层原因分析,就是因为他们为固有的思维模式所桎梏而无法触及新理论、新思想的内核,犹如乞丐想象皇帝的生活就是每顿都能吃到烧饼一样。当前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上,少数人也存在着类似状况。把“第一要义是发展”理解为“第一要义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把“核心是以人为本”理解为“核心是以人民为本”等等,不一而足。从表面上看,是这些同志对科学发展观意义的理解出现偏差,但是问题的症结却出在思维方式上,即没有能够掌握科学发展观得以产生的创新思维方式,致使充满创新精神、富有新意的“新话”也被说成了老腔老调的“旧话”。

对于领导者来说,有无创新思维是能否理解科学发展观这一创新理论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对于领导者来说,有无创新的思维方式,还是决定能否将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的重要保证。领导科学研究表明,同一项决策由不同的人来实施,其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即使是一项不完善的决策,若由富有创新精神、意志力坚强的人来实施,也能在实践中弥补其不足,进而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离不开领导者的创新思维。这种思维的创新性至少反映在两个层面:制度和体制的创新,方法和措施的创新。比如,坚持以人为本,如何在制度设计上妥善处理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与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在收入分配制度上,怎样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等等。在发展问题上,用何种方法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如何结合本地区的实际选择独特而有效的发展模式。不同思维方式的领导会作出不同的决策,拿出不同的举措。这些决策和举措在优劣的层次上有上、中、下之分,犹如棋手面对同样的棋局,有的走出的是令人惊叹的妙着,而有的下出的却是令人扼腕的臭棋。“棋差一着,蹩手蹩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因此,领导者有无创新思维品格,会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发展和进步。

2领导者品格——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类对于未来实践活动状况及结果的一种前瞻性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认识受主体、客体以及实践条件的限制,因而有受动性、滞后性的一面;但又因为人有自觉能动性的特点,认识又有能动性、超前性的一面,是人类对于未来实践活动状况及结果的一种前瞻性反映,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三代表以及科学发展的延伸。

211 解放思想的创新思维

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寻求最优的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或办法。现实的世界是发展着的世界,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流变的过程之中。旧的问题有的解决了,有的没有解决或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他们或依然存在或以新的形式而存在,同时又会不断有新的问题产生。因此,人类始终面临着不断探索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的任务,面临着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思路和不同的解决方法的任务。影响创新的最大的主观障碍就是思维定势。所谓思维定势,简单地说就是过去的思维对当前思维的影响。当我们长期处于某一个环境,多次重复某一活动或反复思考同类问题时,头脑中就会形成一种思维习惯;一旦我们再碰到同类问题时,思维活动就会自然而然地受这种思维定势所支配。思维定势对人们平时思考问题大有帮助,它能使思考者在处理同类或相似问题时省去许多摸索、试探的步骤,不走或少走弯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大大缩短思考时间,提高思考效率。然而。当人们面临新问题时,就需要有新的思考程序和思考步骤,此时,思维定势就会起阻碍作用。因为,人的思维一旦局限在思维定势的框架内就会一条胡同走到底,而想不到其他的思维通道。此时。只有突破思维定势,另辟蹊径,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篇4

关键词: 创新思维;科学发展观;作用领导者

毫无疑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的思维品格,是一切创新的重要基础。各级领导干部由于其在社会管理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思维是否具有创新性,对于能否正确履行领导职能,垒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意义犹为重大。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干挑战。

1 创新思维重要性概述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需要用创新的思维来把握其内涵。从非本原性的维度进行考察,创新理论是创新思维的产物。因此,要想真正把握创新理论的实质和精髓,认识其价值和意义,离开创新性的思维方法或思维模式,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固有思维模式会潜在地但却顽固地以原有理论为版型,把新理论的蓬勃鲜绿剪裁殆尽以把它纳入原有理论的旧框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刚产生的时候,一些人就是这样来理解它的。他们说,讲生产力没有谁比马克思、恩格斯讲得深刻,讲文化没有谁比列宁讲得透彻,讲为人民服务没有谁比毛泽东讲得精到。言外之义就是顺应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而创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毫无新意。这些人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从深层原因分析,就是因为他们为固有的思维模式所桎梏而无法触及新理论、新思想的内核,犹如乞丐想象皇帝的生活就是每顿都能吃到烧饼一样。当前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上,少数人也存在着类似状况。把“第一要义是发展”理解为“第一要义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把“核心是以人为本”理解为“核心是以人民为本”等等,不一而足。从表面上看,是这些同志对科学发展观意义的理解出现偏差,但是问题的症结却出在思维方式上,即没有能够掌握科学发展观得以产生的创新思维方式,致使充满创新精神、富有新意的“新话”也被说成了老腔老调的“旧话”。

对于领导者来说,有无创新思维是能否理解科学发展观这一创新理论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对于领导者来说,有无创新的思维方式,还是决定能否将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的重要保证。领导科学研究表明,同一项决策由不同的人来实施,其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即使是一项不完善的决策,若由富有创新精神、意志力坚强的人来实施,也能在实践中弥补其不足,进而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离不开领导者的创新思维。这种思维的创新性至少反映在两个层面:制度和体制的创新,方法和措施的创新。比如,坚持以人为本,如何在制度设计上妥善处理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与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在收入分配制度上,怎样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等等。在发展问题上,用何种方法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如何结合本地区的实际选择独特而有效的发展模式。不同思维方式的领导会作出不同的决策,拿出不同的举措。这些决策和举措在优劣的层次上有上、中、下之分,犹如棋手面对同样的棋局,有的走出的是令人惊叹的妙着,而有的下出的却是令人扼腕的臭棋。“棋差一着,蹩手蹩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因此,领导者有无创新思维品格,会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发展和进步。

2领导者品格——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类对于未来实践活动状况及结果的一种前瞻性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认识受主体、客体以及实践条件的限制,因而有受动性、滞后性的一面;但又因为人有自觉能动性的特点,认识又有能动性、超前性的一面,是人类对于未来实践活动状况及结果的一种前瞻性反映,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三代表以及科学发展的延伸。

211 解放思想的创新思维

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寻求最优的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或办法。现实的世界是发展着的世界,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流变的过程之中。旧的问题有的解决了,有的没有解决或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他们或依然存在或以新的形式而存在,同时又会不断有新的问题产生。因此,人类始终面临着不断探索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的任务,面临着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思路和不同的解决方法的任务。影响创新的最大的主观障碍就是思维定势。所谓思维定势,简单地说就是过去的思维对当前思维的影响。当我们长期处于某一个环境,多次重复某一活动或反复思考同类问题时,头脑中就会形成一种思维习惯;一旦我们再碰到同类问题时,思维活动就会自然而然地受这种思维定势所支配。思维定势对人们平时思考问题大有帮助,它能使思考者在处理同类或相似问题时省去许多摸索、试探的步骤,不走或少走弯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大大缩短思考时间,提高思考效率。然而。当人们面临新问题时,就需要有新的思考程序和思考步骤,此时,思维定势就会起阻碍作用。因为,人的思维一旦局限在思维定势的框架内就会一条胡同走到底,而想不到其他的思维通道。此时。只有突破思维定势,另辟蹊径,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篇5

关键词:tRiZ理论机械创新设计引导

现代国家的经济必须拥有可持续的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科技产品的制高点。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产品的更替速度也越来越快,产品创新度不仅是产品存在的必要,也是最具生命力的驱动力。

在目前国家高度提倡创新建设的形势下,如何积极探索创新理论培训方法,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工程设计人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创新设计方法的社会需求

结合目前工业4.0的发展要求,创新设计对于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我国,是机遇也是挑战。目前我国正在向设计制造强国发展的目标进军,在进一步实现强国梦的过程中,世界科学技术的壁垒政策,使我国通过学习先进国家的技术从而赶上发达国家的难度越来越大,“后发优势”的作用基本不存在了;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使得我国相当部分制造企业处于困境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表的优先资助领域战略研究报告《先进制造技术基础》中指出:增强产品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新产品市场竞争力,已成为新世纪我国制造科学基础研究的国家目标。总书记在2006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关键是创新人才的培养。

科技部关于创新方法工作专项2015年度项目指南的通知中指出:创新方法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总称。加强创新方法工作,切实做好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方法工作是要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是从源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

因此,创新方法的教育培训在工程设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中已经成为热点培训之一。通过培训激发工程设计人员的潜在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应对国家和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是值得我们花大力气来研究和探讨的。

二、创新方法教育的必要及重要性

在工程项目类设计领域中,设计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由多种能力组合而成,包括常规知识(如书本知识、实验和实践经验知识等)、创造性思维方法及思辨能力三部分。

创新设计的定义为:充分发挥工程设计者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人类社会中已有或没有的科学技术成果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方案的构思、设计出更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及实用性的产品系统的一种脑力实践活动。

创新设计方法的培训是指利用理论培训和课题引导的手段对工程设计人员在工程设计领域内进行创造性思维潜能的激发和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

现代工程设计问题涉及到力学、电学、机械学、信息技术甚至美学等学科,其最鲜明的时代特点是其学科的交叉性。同时,工程设计过程又是一个严谨性、科学性的思维过程,从概念设计到详细设计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设计计算。此外,不断发展的创新设计技术及方法,如公理化设计、tRiZ设计等方法的出现,为工程产品的创新设计提供了新的手段。特别是CaD技术、虚拟样机仿真技术的发展,大大加快了产品的创新设计周期,因此,创新设计方法的培训是以培养工程设计人员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基本内涵的培训实践。

通过多年的培训任务,笔者在工程项目培训过程中提倡应用具体的思维引导方式,建立标准的设计思维流程,使得培训师在培训过程中有流程可循,同时使学员在训练过程中,能有目标、有层次的展开工程实例的分析,可以使用各种解决问题的理论工具及方法,从而更有效率的解决复杂问题。在研究过各种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后,笔者选择了创新设计方法tRiZ理论,作为项目培训的基础及实践的主要辅助技术。

tRiZ理论自上世纪进入我国,在机械、化工、电子技术等领域逐步深入,目前在管理、教育教学等非技术领域也有其身影。自2003年起有多篇文献涉及到将tRiZ理论和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如广州大学的江帆提出将tRiZ和工程创新教育进行融合,构建了tRiZ的创新教学体系。

三、tRiZ基本理论

tRiZ理论(tRiZ是俄文“teopHHpeⅢeHH且H30BpetateⅡbCKHX3aⅡarl”创新问题解决理论的词头缩写)是系统性的技术创新理论[4],由俄国学者根里奇-阿奇舒勒于1946年最先提出,tRiZ理论体系庞大,是目前体系最完整,操作性最强的创新设计理论。tRiZ理论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①创新思维方法与问题分析方法;②技术系统进化法则;③技术矛盾解决原理;④物场分析标准解法;⑤发明问题解决算法;⑥科学知识效应库。在tRiZ中解决问题的流程是:首先定义问题,接着分析问题,运用矛盾矩阵和发明原则,最后产生创新性解决方案。如图1所

常规的创新思维方式如头脑风暴法、635法、逆向思维法、优缺点法等,都强调思维的发散开阔性,这些思维方法最大的问题是导致问题求解的效率不高,在工程问题求解时往往不能收敛。而tRiZ理论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倡导规范化的思维流程,提倡发明者沿着一定的维度进行发散思维,在这些维度中引导分析思路和解决集的形成。tRiZ的三种主思维维度,即时间维度、层次维度、因果维度。如图2所示,在这三种主维度中往复发散,相应扩展尺寸、成本、资源等副维度,使得在基于tRiZ理论的发散思维过程中可以有效避免散乱无序、不能收敛问题集的缺点,而有效提高解决创新问题的效率。

四、工程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方式的探讨

(一)培训师是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的根本

开展创新设计方法的训练,需要高水平的培训师作保证。由于创新设计方法涉及很多领域的科学知识如机械、电子、计算机技术、光学等方面。因此,培训师除了在认识上对创新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外,还要拥有广博扎实的专业知识,已经正确的训练方法和技巧,同时,还要深入科研第一线,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积累培训技巧,进而为工程人员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二)创新方法的引导是创新实践的保证

创新设计培训离不开创新实践。通过在项目课题培育过程中导入创新方法,从实践中学习和积累创新知识,是创新能力提高的保证。课题项目基本上都呈现了企业工程设计实践中的现实问题或需要实现的技术改革方案和措施,在这一系列设计过程的背后,关键是培训教师对这些项目课题所做的引导,有些学员盲目的被困于已有产品结构,不能开拓思维接受新的想法,很难达到培训目的。因此创新方法的培训关键任务是根据培训目的和内容寻找合适的方法,引导学员进行问题分析思考。tRiZ理论创新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思维工具,成为解决创新方法教学问题的有效手段。

(三)创新方法教学的课程安排

笔者提出将tRiZ理论和项目培育相结合,利用tRiZ理论作为基本的设计过程形成统一的思维流程。通过该流程,学员可以打破自身的盲从心理,以积极的态度解决问题,同时培训师可以利用该流程,减少工作量,提高创新培训的效率。

在该流程中,阶段1的培训中主要以创新理论及方法的介绍学习为主要内容,阶段2中以项目课题的培育为主,在项目培育过程中,学员实践创新理论同时更深刻理解和掌握创新方法和思路,最后在总结答辩阶段进行学员评估。很明显,在该阶段不适合使用考试类的传统单一的评估方式,我们提倡多样化的交流形式,鼓励开发地共享设计成果,因此采用tRiZ理论中的权重综合评价法给出学员的学业评价。

五、培训教学实例

考虑到创新培训过程中的实例基本都是企业的在研课题,因此屏蔽了项目课题的具体内容,只介绍提炼后形成的项目引寻流程。

根据带项目企业提供的工程资料,包括图纸、性能参数和工作原理的说明等内容,学员对产品系统进行分析,其主要步骤如图3所示。在该分析过程中,学员运用九屏幕法对系统的现在、过去、未来,系统的子系统、超系统进行了分析,使系统分析更加全面。

通过流分析,我们能清楚的看到技术系统的能量传递组件,控制组件,结构组件。通过流分析还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组件对技术系统的功能贡献。

利用因果分析方法,对产品系统中的问题定义矛盾,包括定义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如图6和图7所示。

图6因果分析模型

图7技术矛盾定义

最后通过对系统的组件分析,裁剪分析、因果分析、SKB、物场分析找到系统结构不足的原因,并通过讨论得到相关的问题解决方案。最终获得的可行解决方案如下表1所示。

表1方案和使用的相关解决工具

六、结束语

创新思维是工程设计人员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过程中所表达出来的能够产生创新产品或概念的一种思维方式。

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设计

引 言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是建筑设计主体以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获取的信息为基础,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和方法,对建筑设计的诸要素进行系统整合,为取得具有首创性和一定价值的设计成果所进行的思维活动。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研究涉及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本体、过程、主体、客体、方法、载体、实践应用等多方而的研究内容。考察其相互关系,我们发现建筑设计创新思维诸多于系统的要素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认清这些辩证关系,有利于整体把握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有利于培养和正确运用建筑设计创新思维。

1、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

像其他一切思维活动一样,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因为任何创新思维首先在于对原有思维成果的突破和发展;同时,又是在继承已有思维成果的基础上,以已有思维成果为前提和出发点的创新。表现为继承一创新一再继承的循环往复,构成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和永恒运动的前进过程。建筑设计思维中的继承与创新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发展,两者紧密联系,既对立又统一。因此,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应立足于“继承”,着力于“创新”。首先,建筑设计创新思维可以从继承和模仿开始。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创新性是以熟悉的对象为基础的。熟悉对象但不走”熟”径。其次,继承和模仿应当是取其精髓,弃其糟粕。继承和模仿正是承认自己的不足,但不应是简单的照抄,而是要积极地学习,尚无看齐,何谈超越。

2、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辩证关系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同一心理活动的两个方面,当我们进行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智力活动讨,必然有一定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个性心理品质等特征存在,而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个性心理品质等特征也只有在智力活动中才能具体表现出来。(北京)在全方位的教育一节中强调:“建筑教育要重视创造性地扩大的视野,建立开放的知识体系(既有科学的训练,又有人文的素养);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随时能吸取新思想,运用新的科学成就,发展、整合专业思想,创造新事物。”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共同促进,建筑师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不注意同步培养,只偏重于某个方面,必然会影响建筑师的健康成长。

3、硬客体与软客体的辩证关系

硬客体和软客体协同发展。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全球化情境中其内涵日渐丰富,但在某种程度上它仍具有一定的纯粹性,仍是一门研究建筑本体的学科。建筑师必须要了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将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了解最终落实到具体物质环境的营造上。而我国的建筑创作在某种程度上的附加意义远大于它所具有的普遍附加值,重视软客体而轻视硬客体的存在,要求建筑设汁既有“想法”又有“说法”,既有“个性”又有“亮点”,一些建筑师把一些国外的建筑观念、方法不假思索地运用到国内的建筑实践中,创造了一些“克隆”建筑、“化妆”建筑、“伪生态”建筑、“狂草”建筑,这些建筑设计忽略了硬客体和软客体协同发展,以致遮蔽了建筑的本来面貌。

4、逻辑与非逻辑思维的辩证关系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对立统一。逻辑思维的基础来自于非逻辑思维所得到的内容,其过程本身须依赖于非逻辑思维取得突破,并得以具体化。同样,非逻辑思维往往也渗透着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为其明确方向、月标,加快思维的进程,使之较快地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去。逻辑思维的浓缩和跳跃,有可能表现为非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的展开和具体化、条理化,便转化为逻辑过程。建筑创作的过程,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相互排斥、相互作用、最后相互转换的过程。

5、发散与收敛思维的辩证关系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对立统一。发散思维是由“一到多”的话,那么,收敛思维则是由“多到一”。发散以收敛为出发点,选定了设计目标才能向外发散:收敛要以发散的结果为前提。在创新过程中,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需要强调这两种思维的互补关系。美国哲学家库恩指出:“科学只能在发散与收敛这两种思维方式相瓦拉扯所形成的张力下,向前发展。如果一个科学家具有在发散式思维与收敛式思维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的能力,那么这正是他从事最好的科学研究所必须的首要条件之一”。赖特先生说过:“我喜欢抓住一个想法,戏弄之,直至最后成为一个诗意的环境。”这个过程正体现出建筑没计创新思维过程中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辩证统一。

6、正向与逆向思维的辩证关系

建筑没计创新思维方法是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对立统一。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转化的,二者是相比较而存在的,设计中的问题经过逆向思维得到的创新点一般还要经过正向思维的具体化,而逆向思维的创新点被多数建筑师接受以后,其陌生化程度降低,会逐渐转变成正向思维的内容。吴焕加先生指导设计的间山山门,是利用逆向思维进行虚实反转的上乘之作,这种方式被广泛认可后,就成为一种正向思维,创新性大大降低。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是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对立统一。与求同思维无关的求异思维是不存在的,二者互为存在的条件。求异思维的创新成果在实践中屡获成功之后,成为常态,也就转化为求同思维了。上海金茂大厦的形态来自于对中国古塔的联想,创新度很高,这种运用联想法的“求同思维”达到的效果是其形象与其他大厦的显著“不同”。

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篇7

关键词:高职油画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艺术教育成为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油画审美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新时代审美需求,油画作为审美教育的一部分,必须紧跟时代创新步伐。高职作为油画的后启之“星”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油画创新、创造能力,在油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就如何培养高职油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出以下几个观点。

一、高职的油画教学环境

中国油画学习,模仿于西方油画,特别是美院油画的教学和本科油画教学深受其西方油画教学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而高职油画虽然起步晚,也会受我国油画教学大环境的影响,教学形式、内容单一、学生专业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但也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从客观上讲,应该具有更多的,更灵活的表现方式和领会油画精神。

(一)高职院校的学生,绘画基础薄弱,知识基础能力和基本的素养也和本科院校有距离,所以我们不能要求高职的学生和美院,本科院校的学生进行比较,增强高职学生油画学习的自信和兴趣是非常有必要的。高职的学生在进高校前,一部分进行过专业绘画培训,但大部分是没有绘画基础,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美术教师如何能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油画高技能型人才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按照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高职美术学生一般会具备三种能力,通用职业能力、美术基础能力,专业创造能力,通用能力是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理论基础、文化基础和计算机网络运用等必修的基础课程。美术基础能力是培养学生的美术的造型能力,色彩塑造和感知能力,以及色彩的组合能力。美术基础能力是高校美术学生的基本素质的组成部分,学生的美术基础能力的好坏决定了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发展。美术学生怎样熟练运用美术技法,准确运用绘画和设计的创新创意语言,结合专业知识和自身的基础素养进行更好创作呢?

(三)油画基础课和创作课是高职学生三年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各种油画技法的学习是油画基础课的重要内容,油画创作课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表现,学生在校学习各种油画技法,都是为了未来更好的创作油画。而新生进校的时候,学校课程设置一般是安排素描和色彩两门基础课程,而色彩的教学多以水粉材料为主,因其材料的制约,为其后面的油画学习,造成了以水粉画法就是油画的技法根本,这样就造成了技法的单一化理解,在色彩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的色彩写生,和写实性色彩,把教师的油画理解和认识错误的传递给学生,并且只偏重技巧,而忽视了学生创造性色彩的那一面。

(四)油画教学的“固定思维模式”。从思维的角度讲,油画创新思维应该从起点上否定纯模仿的被动模式,油画的基础练习要改变有关基本功、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艺术态度等问题。教师应该明确这一点,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教导只表现在模仿上,那么教学根本无法具备艺术教育的属性。油画不是在二维平面上复制一个图像,作为高职教师应改变学生的单一思维模式,使油画学生思维模式多元化发展。

二、高职的油画教学全面改变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养,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的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通过知识的潜移默化去改变学生的思想,思维方式,促进学生油画技法的多元化发展,改变学生对艺术的审美认识,帮助学生去理解追求更高层次的艺术理想。作为新时期的高职油画教师,怎样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油画技能型人才,首先,教师本身应该明白“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文化修行,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努力提高油画教学的水平。其次,高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油画价值观,不追求名利,随波逐流。最后,在传授知识手段和教育方法上,要随社会的发展而提高,转变教学观念,因材施教,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油画知识,开拓创新思维。

(二)培养学生油画中多角度思维

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是油画发展的必然,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多角度思维是创新油画,创造个性和审美的途径,多角度思维是发散思维、抽象思维、逆向思维的表达。高职油画教学应该积极启发学生的多角度、创造性思维发展。在绘画教学中具体表现为,夸张变形事物的造型,改变正常的思维逻辑;鼓励学生大胆改变物体的色彩,结合色彩构成、变色等油画色彩自身的优势,也可以强调色彩装饰性,从而达到多角度的思考油画色彩,要求学生在掌握色彩的基础知识,基本规律,观察方法和适合的表现形式,对画面色彩主观的,大胆的探索,创新;鼓励学生在创作中,把具象事物抽象表现,抽象事物具体的视觉化表达,从而达到形式改变;鼓励学生学习,借鉴设计中的思维方式,如同构,拼接,联想,想象等方式进行油画的创造;鼓励学生多学科交叉学习,除了掌握油画的知识,也可以学习国画、设计的知识。当然无论是那种方式那种思维都离不开色彩的基础知识的表达,比如;色彩的对比、色彩的均衡、色彩的调和等。培养创新思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高职教师要认真研究,一切从高职培养人才目标出发,以社会需要的高级油画人才为整体目标。

(三)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

高职油画创造力的表现,应该具体体现在学生独特个性的培养和表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的画面,要寻找表达自己性格特点的风格样式,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绘画的兴趣。如性格开朗活泼的学生,他们在造型和色彩上往往注重事物的客观性、具象性;性格内向的学生注重事物的内涵和本质,造型一般比较夸张,不具备稳定性;对于材料和技法上,鼓励学生学师的油画作品,寻找、探索新材料,综合运用材料等。总之,就是多角度寻找和挖掘学生的油画创作个性。

(四)借鉴民间美术的样式,提高审美认识

民间美术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民俗活动中衍生出来民俗文化;是人民情感和希望的寄托;是人们依据生活和审美需要自行创造的艺术作品,审美与实用并存;民间美术具有民间审美特性的,其本身文化价值已经超越了物质价值;如风筝、年画、戏曲脸谱、剪纸等。中国油画只有深深扎根与传统民族文化的营养中,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提高艺术文化品味,才能提高自己的审美认识!

总之,高职油画教学的创新思维是培养现代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必备条件,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提高高职油画人才培养、创新思维模式。才是符合现在高职油画人才培养目标,才是符合中国油画教育发展的需求,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篇8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研究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困境

(一)缺少创新

由于缺少创新型、开拓型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中国的设计师缺乏创新思维。中国的标志性建筑大部分采用洋设计,长此以往,中国的城市将变得不中不洋,而中国的建筑物也将成为国外设计师们的“试验品”。

(二)建筑学人才思维创新培养不够

(1)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适应创新思维的培养。信息闭塞,缺乏调查研究,缺少对外联系,造成了设计与市场脱节,使创造力的培养失去了实践与技术支撑。封闭式的教学已适应不了社会市场的变化,这是与当今开放式办学理念矛盾的、不相符的。

(2)教育理念未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建筑设计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重造型技能,轻视科技知识,缺乏学科理论研究,知识交叉不足,学习具有盲从性,掌握知识连贯性差,实践能力弱,忽视系统性设计。

(3)部分高校建筑专业缺乏培养设计人才所需的科学而严谨的教学系统。课程设置不合理,针对性不强。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各自为

政,各行其是,罗列知识,重技能传授,轻理论分析。

(4)忽视实践环节对创新思维的开发和训练。建筑学专业实践训练既是设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理论教学与设计教学的联系纽带。实践环节应该是开发和训练创新思维最为理想的途径,但我国建筑学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忽视了对创新思维的开发与训练。

二、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

设计是为了更好地参与施工建设,为城市改造活动提供良好的设施保障,搞好建筑设计工作是工程单位必须严格完成的任务。随着建筑设计理念的深化法治,设计师们的建筑思维也要不断转变,以改革创新为基础的设计模式需要推广普及。从现有设计方案来说,建筑设计思想需符合多方面要求,以建筑工程为中心执行一系列的设计方案,创新思维是建筑设计不可缺少的理念。

(1)标准性。建筑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各类建筑设计标准规范,满足广大用户对建筑物的使用要求,使其在符合行业标准前提下实现价值的最优化。标准是建筑设计最基本的要求,一切创新活动必须在标准条件下进行,才能拟定符合国家标准的建造方案。一般来说,建筑标准主要是相关防火、防水、节能、隔声、抗震及安全防范等标准规范的要求,满足适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这些都是现代建筑设计的基本标准。

(2)多样性。随着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增多,建筑结构形式也要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这样才能符合建筑设计思维的创新指标。对于设计师来说,其在创新思维中应做到基本单元、连接构造、构件、配件及设备管线的标准化与系列化,采用少规格、多组合的原则,组合多样化的建筑形式。例如,住宅建筑设计中,要考虑不同年龄层次的居住要求,对房屋内外部结构设计进行人性化调整。

(3)功能性。建筑设计所选用的各类预制构配件的规格与类型、室内装修系统与设备管线系统等,应符合建造标准和建造功能的需求。我国建筑行业取得了优异的发展成就,各种建筑项目均有其不同的使用功能,加快了建筑产业结构的最优化升级。其中,用户对建筑设施功能要求在逐渐提高,建筑设计思维应当注重功能性原则,满足不同行业、不同用户对建筑设施的使用要求。

(4)抗害性。病害是影响建筑物使用性能的一大因素,多种病害发生造成建筑结构性能受损增加。创新设计思维中要顾及抗害性标准,严格防范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率。对有抗震设计要求的建筑,其建筑的体型、平面布置及构造应符合抗震设计的原则。例如,建筑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应完整,预制构件的加工图纸应全面准确反映预制构件的规格、类型、加工尺寸、连接形式。

三、现代建筑创新性思维方法

建筑的创新在现代而言就是在达到建筑本身所应具备的实际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后,所追求的视觉和空间利用上的新鲜感。

(一)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的双层结构模型

目前在建筑设计中常用的创新思维方法有三种层次类型,分别是两层机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此两种结构相互作用,并构成思维的双层结构模式。相比之下深层结构拥有更高的稳定性、一贯性和持久性,而且在深层结构的基础上还生成了表层结构,而外化表现则是利用普遍存在的表层结构来体现。进行建筑的创新思维时,要想表层结构硬性深层结构一样,更多的去考虑创新思维的本质和深层结构,若是能够将这种本质和深层结构加以了解和利用,将会极大提高我们的思维创新性和逻辑性,这也更有利于我们思维的创新与发展,并在实际工作中将其融会贯通,进一步拓展表层结构的吸纳,才能将建筑设计创新思维办法的优势、优点充分的展现出来,保证创新成果在现实中的体现。

(二)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的深层结构

逻辑性思维和非逻辑性思维,二者在工作中互相作用。非逻辑性思维也在不断的形成和发展;相对的,展开非逻辑思维,将非逻辑思维具体化、条理化,就会给逻辑性思维提供支持,形成逻辑思维的支撑。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逻辑思维有很高的地位。为了使设计方案更加具有科学性且帮助在意象中生出的创意能够摆脱固有概念,延展到现实中,逻辑思维是非常重要的。而非逻辑思维往往是创新设计的摇篮,其具有思维过程的突发性、前提材料的不充分性、结论的概然性都决定了非逻辑思维能够打破以前所固有的建筑模式,在自由的思维天地中,把握和利用规律以及之前所总结出的创新思维的抽象和深层结构,并利用逻辑性思维的思维方式,在建筑设计说那个进行创新,使其改进出创造性的设计,打破传统的建筑外观束缚,营造出一个既舒适,又绿色环保的创新建筑设计结晶。(三)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的表层结构

1、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1)发散思维从基点出发,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各种思维手段,以不同方向思考,重组贮存和现有信息,最终获得大量新信息。把握发散思维要保证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发散思维不限于现有知识范围,采取开放和分歧方式,以产生各种可能解决方案。

(2)收敛思维把众多信息引导到逻辑序列中,得出一个合乎逻辑规范的结论。其特点是以某个思考对象为中心,运用已有经验知识,重组各种信息,从不同角度将思维集中指向该中心点以解决问题。

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可分为列举法和组合法。前者可细分为特性列举法、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后者可细分为主体添加法、同类组合法、异类组合法、重组组合法等。

2、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

(1)求同思维是指从互有差异的对象中找出相同或相似之处,并由此入手解决问题。求同思维研究事物间的相似性。人们经常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创新。

(2)求异思维是在相同或相近事物中找出不同点,通过比较,确定创新最佳点并进行创新。求异思维要独辟蹊径,敢于打破常规。学会放弃,不断捕捉新的思维信息,不断吸收新的思维成果。

求同与求异思维可分为比较法和类比法。前者可细分为求同法和求异法,后者可细分为拟人类比法、象征类比法、仿生类比法。

3、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

(1)正向思维是在充分分析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推知事物的未知部分,提出解决方案的方法。

(2)逆向思维的思维取向总是与常人的思维取向相反,是训练一种小概率思维模式,即关注小概率可能性思维。它是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势。正向思维有臻美法,逆向思维有逆向构思法、反转型逆向构思法、转换型逆向构思法、缺点逆向构思法等。

4、单维思维与多维思维

(1)单维思维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思维方法。可运用该思维方法达到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目的。

(2)多维思维方法从多个思维起点出发,运用多种思维形式和方法,对思维对象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思考,以寻求多种思维结果,从中选择最优的思维方法。单维思维与多维思维在实际的运用有移植法、交叉法和综合法。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理解创新思维的内涵和特征,抓住创新思维方法的双层结构,深入分析其内部规律,掌握和发展多种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式并在实践中融会贯通,才能给建筑设计带来更多的创新成果。

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篇9

关键词:机械设计;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712

《机械设计》课程主要是根据使用要求对机械的工作原理、结构、运动方式、力和能量的传递方式、各个零件的材料和形状尺寸、方法等进行构思、分析和计算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描述以作为制造依据的工作过程,所以课程学习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其创造性尤为关键。

一、创新思维的概念

创新思维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或问题解决过程所表现出来的能够产生新颖独创性产品与观念的一种思维方式。提高创新能力的根本是提高创新思维,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创新思维不是逻辑推理的结果,而是非逻辑的。创新思维通常是通过类比、联想,从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事物中得到启示,跳跃式的想象出来的。

二、创新教学观念

教师应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具体地说,要实现两方面教学观念的转变。

1、从注重学生外在变化转向注重学生内在变化。传统教学追求的目标知识的掌握,也就是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因此,教学的注意点放在学生外在的活动与变化上,主要是注意的集中,记忆的牢固,答题的准确。

2、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强调学习的过程。现代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知识型转向能力型。为适应这种情况,教学相应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个转变涉及到如何看待知识。因为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应用,应用,更多的是在新的情况和条件下去寻求未知的东西,这就需要思维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式

职业学校的学生,底子薄、基础差,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在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运用直观教学引起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欲望或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运用直观教学的同时,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能激起求知欲望的环境,配合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无论是讲解、提问还是答疑,教师都要善于挖掘。例如,教师可到实训室现场讲解或拿一些机械零件到教室进行讲解。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对机械零件感兴趣的契机,给学生讲解学好机械设计的重要性,并讲解零件加工的方法。这样,学生在测绘零件想画视图的同时,不但能培养形象思维和动手能力,而且能激发学习专业知识的浓厚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教师在运用多媒体展示三维零件加工和装配的教学中,可以借助学生对动画感兴趣的有利条件,充分展示零部件的各个形面,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每个零件的视图,从而培养学生见到视图就想到实物的能力。另外,教师还要结合学生对现代机器人感兴趣的情况,引导学生在课余大量阅读机械加工与装配方面的书籍,广泛学习机械知识,逐步培养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应把灌输方式变为主动探索式,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教学氛围,运用有利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条件。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知识为特征,势必导致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忽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师生之间的共同协作。其教学方法是单纯教师教的方法,讲授几乎占据全部课堂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中信息是按照师--生的形式单向传递,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所以为改变这种状况,陶行之提出“教学合一”,并在教育实践中具体实施,得到教育界所接受,并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把传统的认为教学法只是教师教的方法转变为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就是要使教学成为合作的过程,这是适应素质教育的教育要求的。因为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智力和技能的培养,需要亲自参与,才能得到提高与发展。

五、创新教学组织

在基础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把重点放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的讲授,结合机械创新设计案例、机械创新设计新思维、新方法和新成就等多种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应用技术结合起来,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及其应用的理解,并积极引导他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再思考再创新,为下一步机械创新设计打好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开设文献查阅课程,培养学生文献综述能力,通过查阅专业书籍、学术期刊、专利、企业产品手册和网络查询等多种方式,了解国内外对相关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市场需求。扎实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充分了解和借鉴国内外同行业的相关技术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具备了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的设计技能的基础上,吸引部分优秀学生参与到教师主持的相关科研项目,从基础设计工作做起,逐步了解和熟悉项目的论证、设计和运行过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组成团队申请校级、市级或者自治区级的中职生创新设计项目,从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立项、方案设计到具体的技术创新设计和产品设计都由学生亲自参与。这样学生既可以得到项目的锻炼又可以得到经费支持,可以有条件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有利于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经过参与项目锻炼后,学生对整个设计流程有了切身体会,同时对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具备了进行创新设计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积极联系相关企事业单位为学生安排实习机会,进行校企联合培养,让学生到工厂一线去了解企业和社会对创新设计知识和能力的实际需求,并进一步了解企业创新设计流程。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也使得高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有利于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机械人才。

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篇10

关键词:浅析培养中学创新思维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动手动脑,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各科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素养。那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重视学生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打下扎实基础

在数学诸能力中,数学思维能力是核心,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空间想象、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数学思维能力。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能力至关重要。

1.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数学具有严谨逻辑性的特点,逻辑推理能力应该是学生必须具有的基本数学能力之一。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必须掌握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等基本规律,因此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训练。

2.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1)鼓励学生猜想。培养敢于猜想、善于探索的思维习惯是形成直觉的基本素质。让学生猜想,不仅能激发他们努力解题,而且还能教会他们一种应用思维方式,因而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

(2)发现、归纳、运用知识组块是训练直觉思维的知识基础。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基本图形、基本模式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组块。有较多信息是基本图形、模式、方法,在解决问题时反复运用这些知识与方法形成一个个知识组块,当遇到有关问题时,便能迅速联想起知识组块,直觉敏锐地进行识别、分析,形成对问题的综合判断,从而得到解题方法和思路。

二、开放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开放学生思维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念,扩大创新视野,使学生积极投身于创新活动,开发创新潜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断提高。

1.培养学生大胆质疑。

(1)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出具有启发性、诱导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常处于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矛盾之中,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的愿望。

(2)引导学生养成质疑的良好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问,大胆地对同学、老师提出质疑;同时教师还要在关键地方激疑,引导学生找错、辩错、改错,对于易混易错问题,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解决。

(3)从学生作业及回答问题出现的错误中提出质疑,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

2.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

为了培养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使他们能向探究性理解型发展。

(1)关键一点,在课堂教学中,要敢于、善于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条件与机会。

(2)培养归类思维,教育学生不满足已学教学知识(概念、定理、法则)的掌握,更要注意和强调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概括、归类,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融汇贯通。

(3)培养“回顾”、“反思”的习惯,对数学题目进行有计划的回顾、整理、反思,有计划地编排开拓型、多解型、延伸型习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发散性。

发散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等特点,即思考问题时注重多途径、多方案,解决问题时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正确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常见方法有:

(1)一题多解,发展思维的流畅性。例:要把一张面值1元的人民币换成零钱,现在有足够的面值5角、2角、1角的人民币,问有多少种换法?

分析:先启发用试验法找出答案,一般的学生很容易接受,感兴趣。但试验法的缺点是不易找到所有方法,而用启发式列三元未知数的方程来求解,不易漏解。设面值5角、2角、1角的人民币分别为x枚、y枚、z枚,列出方程:

5x+2y+z=10由5x≤10知0≤x≤2

若x=2时,y=0,z=0

若x=1,当y=0时,z=5;当y=1时,z=3;当y=2时,z=1

若x=0,当y=0时,z=10;当y=1时,z=8;当y=2时,z=6;当y=3时,z=4;当Yy4时,z=2;当y=5时,z=0

共有十种换法。诸如此类的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克服思维呆板与僵化,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探索新方法、新理论有重要作用。

(2)一题巧解,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不受定势思维等因素的影响,发挥其思维的变通性,全方位、多角度求解。

三、为学生成长营造创新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