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的理论基础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3:19

绘画的理论基础知识篇1

关键词动漫漫画技法教学方法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动漫作为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起来,动画人才基数也远达不到需求数量。因此,动画行业的人才培养也被推至教育前沿。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动画专业,为动漫产业培养人才。作为一个处在稚嫩阶段的新兴专业,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具体课程的教学方法都应不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完善。下面就以漫画技法课程为例,探讨合适的教学方法以保证教学目的及教学结果的最终高效呈现。

漫画技法是一门以动漫造型为理论基础的偏重实践练习的学科,也是动画专业基础性学科。该学科专业人才多向动漫制作原画师、修型师等方向输出。因此,所要求的专业技能表现形式多为实践性的绘制与操作。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行业需求,探索出一条适合动漫专业漫画技法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道路。

1专业理论课程铺垫扎实基础

漫画技法的理论课时,从基础绘制逐渐深入引导直至学生可以独立进行自由创作。其中涵盖的知识点很多,包括:各类动漫风格的欣赏与了解、人物角色造型绘制、动物角色造型、场景造型、上色技法等等。这些知识点的讲授与理解又涉及到绘画基础的讲解。包括:人物比例、结构、动作、五官等。要学习的知识多且专,所以理论课程的学习直接影响手绘技法的效果。

再者,绘画理论的掌握及熟练运用,能够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观察、绘画习惯,基础理论的扎实也让表现技法有更多的可能性。理论课时的安排主要应集中于课程前半阶段,使学生对漫画绘制能够形成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对基本知识点有全面深入的学习,最终为手绘打下基础。

2手绘(实践)为课程核心内容

动漫专业为动手力很强的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多为实践操作类。漫画技法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基础绘画知识以及熟练的手绘技法,能够对二维漫画进行自由创意及表现,最终使学生获得能够熟练绘制二维漫画的能力。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在课堂及课后的大量临摹、创意练习。在练习、绘制的过程中不断论证理论知识点的合理性,得到自己的理解。例如:在着色技法上,水分着色与水彩着色表现手法、方式与之呈现出来的效果不同。水粉含粉质,颜色不通透,适合厚画法去叠加、堆积颜色,塑造出有质量感的对象;而水粉属性稀薄,颜色明亮透气感强,适合空灵、轻松的气氛营造。诸如此类还有马克笔表现法、彩铅表现法等。这些技法以及知识点需要学生在绘制中不断实践去总结适合自己的方法。

3理论结合实践教学

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法,应应用于漫画技法这类实用性强的课程,实践环节配合理论课程进行。理论课程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详细清晰的专业知识积累,更通过在课程的进度中获得对专业知识系统的认识。教师从课程开始至结束所构造的专业理论框架,伴随着课程的推进已经被学生所接受并且学习,将理论课程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时,学生在进行手绘创作练习时会思路清晰、有条不紊。这无疑为手绘练习奠定了很好的理论基础。手绘课程的练习,是走出课堂走向专业的必经之路。理论知识体系再强大如若没有手绘的支撑,就犹如纸上谈兵,毫无价值。“勤学苦练”是对一名动漫人才基本的要求,苦练要求不仅在课堂时间多做手绘,课余时间也要进行大量练习,数量的积累最终终能转变为高质量的作品。只有做到学与练的结合,推行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使课堂互动增多,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好的开发,让学生学习到实用真本领,这门课程才能发挥出更大作用。

4结语

高职动漫专业漫画技法课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更要探索出一条适合发展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才能够切实有效地实现动漫高职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裴晓菲.从实验创意动画来源看分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

[2]屈云东.艺术设计教育的“开放型”办学之路[J].学府美术,2005.

绘画的理论基础知识篇2

【关键词】传统手绘理论;动画制作;教学;探讨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逐渐提高,传统手绘动画制作的作用往往被忽视,但是传统手绘动画作为动画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如何通过课程的改革,让传统手绘动画更加适应和符合新形势下动画产业的要求,成为诸多学者讨论和实践的课题。

一、传统手绘动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模式单一

作为动画制作的基础,传统手绘是动画制作的灵魂,如同一座大厦的基石,同时也是检验一名专业动画人基本功的最佳标准。然而现在的传统手绘动画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单一的教学方法和展现手段,没有打破以往理论课程的授课方式,依然是靠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和反复模仿练习。

(二)教学方法缺乏系统性

传统手绘动画课程的本质仍然是实践性课堂,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描绘、表现自己的情感。手绘的特殊意义就在于将多种元素综合起来,需要创作者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释放想象力。其需要大量的美术、空间、工程等各种学科知识作为理论基础,扩充和完善课程的设置。

二、传统手绘动画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以往的教学容易导致学生被动学习。作为教学的主体或者客体,学生、教师及学校起到不同的作用,三者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这对于实现课堂的优化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一旦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没有适时采用情感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迷茫、不理解时会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由于教师的教学技法有限,学生往往无法主动探究、吸收手绘的精华。

传统手绘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基础,动画作为视觉艺术的一种,动画专业学生也不可避免地需要学习这门基础课程。同时,传统手绘也是动画教学质量的保证。动画专业人士手绘技术的高低会影响到动画质量的好坏。要培养出与时俱进的创新型绘画人才,就要在动画教学中更加重视传统手绘动画课程的学习和改进。

三、传统手绘动画课程改革的实施举措

(一)保证基础,结合实践

学生通过不间断的学习,在每个阶段娴熟掌握相应的技巧,方能融会贯通。以此来看,基础实践教学是一个漫长的教学过程。大量、细致、高标准的基础练习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根据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要有针对性地保证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后期的拓展学习夯实基础。

(二)创新内容,加强互动

传统手绘动画课程内容要突出互动性和实用性,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将互动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手绘训练并不是简单的一幅画的绘制,而是对一些动画场景的绘制。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素描功底。所以,在日常授课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上提问和抢答的方式,让学生跟着教师参与教学,把理论和实践糅合在一起。同时,还可以通过互相评价作品的方式,让学生彼此找出问题,增添学习激情,做好自评和互评,让课堂互动零距离,有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动画风格。

(三)洞悉市场,明确导向

传统手绘动画课程教授的是学生可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基础,在学习内容的选取上,应尽可能地与实际接轨,以市场为导向,在课程中尽量采取项目教学的方法。要进行真实的项目案例教学,可以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利用公司丰富的实践项目和技术资源实现传统手绘动画设计课程的实训,让学生跟着项目流程操作,对项目和市场有更加真实的把握,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四、关于动画教学的几点建议

第一,在动画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手绘单独授课为了夯实学生的绘画基础,有必要在动画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手绘中贯穿着艺术的基本原理,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在线条和色彩方面的观察力,也可以提升其审美能力。观察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经过漫长过程的积累,所以,具备良好的传统手绘动画课程的学习基础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手绘进行单独的讲授,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动画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学生的手绘训练为了提升学生素描的水平,在动画教学过程之中,可以加强学生的手绘训练。然而,手绘训练并不是简单的一幅画的绘制,而是一些对动画或者场景的绘制,这种训练就是前期动画设计的一个准备。同时要求学生具有很高的素描功底,加强学生的手绘训练还可以提高学生素描的速度,从而减少手绘的时间。此外,通过一定的手绘训练还可以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通过对场景的手绘训练,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动画风格。因此,在动画教学过程之中,加强学生的手绘训练具有实际的现实意义。总而言之,传统手绘包含了一切艺术的基本原理,不仅仅可以培养学生对于线条和色彩的观察力,还能培养学生对动画的审美能力。为学生在今后的动画绘制之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当前有必要研究传统手绘理论在动画教学中的重要性。

结论

色彩的合理使用不是仅仅靠理论知识的讲授就能够获得的,培养对色彩的感觉主要还是要靠生活现实当中对世界的细致观察。在动画教学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色彩使用能力的培养。而对于这种能力的培养,目前比较流行的方法就是带学生出去野外写生,充分让学生体会到自然世界的色彩搭配效果。同时,加强课堂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以加深学生对自然界色彩的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科学的色彩认知能力。因此,准确地把握动画场景中与色彩有关的要素,重视传统手绘中的色彩运用手法对动画教学的重要性,才能够设计出空间合适且质感丰富的动画作品。

参考文献:

[1]王S.论中国动漫产业的“羊”模式[J];今传媒;2014年08期

绘画的理论基础知识篇3

【关键词】情绪主题绘本;幼儿情绪教育;理论基础;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情绪能力是幼儿心理素质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形成良好心理品质以及健全人格具有直接的影响。幼儿情绪能力主要包括情绪理解、情绪的识别和表达以及情绪调节组成。情绪主题绘本主要是通过有关情绪的故事,促使幼儿认识与理解常见情绪状态,能够表达并调节自身情绪,以增长情绪相关知识,提高幼儿情绪能力的图画书。幼儿园是对幼儿进行情绪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提高与发展幼儿情绪能力的重要基地。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要利用情绪主题绘本,促进幼儿认识并理解常见情绪,以此提高幼儿了解情绪、学习管理情绪与调节自身情绪的能力,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一、以阅读治疗理论作为利用情绪绘本开展幼儿情绪教育的理论基础

阅读治疗,即读书治疗,起源于古希腊。现代对于阅读治疗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治疗性阅读治疗,另一种是预防发展性阅读治疗。治疗性阅读治疗主要用于医学与精神治疗,通常由医生选择阅读材料作为治疗材料,利用阅读解决病人的问题。预防发展阅读治疗主要用于教育领域,这种疗法注重阅读材料与读者之间在相互作用下个体改变与发展的发展状况,通过阅读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加强个体的自我了解与自我接纳,并利用阅读材料的作用,纠正个体的态度、行为与认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个体的生活适应能力。

二、运用情绪主题绘本开展幼儿情绪教育的教学模式与实施步骤

(一)运用情绪主题绘本的幼儿情绪教育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对稳定的并具有具体效果的教学活动的方法与结构。幼儿情绪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采用体验与感悟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发挥以情绪主题绘本在情绪教育中的作用,包括三个主要环节,即感知体验、行为指导、习以成性。感知体验重视环境对幼儿情绪教育的重要性,教师要创造有利于幼儿发展的环境,促进幼儿的情感体验;行为指导主要是在幼儿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形式的活动来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习以成性是指强化学生的认识与行为,使其内化成为幼儿心理过程。因此,在综合分析情绪主题绘本特点与幼儿心理特征的基础上,逐渐总结出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实施步骤主要包括基本活动与延伸活动。

(二)运用情绪主题绘本的幼儿情绪教育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1、以阅读绘本与互动讨论为主要内容的基本活动

(1)激发幼儿阅读绘本的动机

绘本具有其特别的表现形式,绘本的封面也是引起故事主题激发幼儿阅读兴趣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绘本的封面,引导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大胆的联想,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与积极性,为幼儿继续阅读与感知绘本提供动力。

(2)指导幼儿进行绘本阅读

绘本中图画因其强烈的辨别性成为促进幼儿建构自身情绪知识与结构的重要中介。充分利用绘本中的图画进行情绪教育符合幼儿的认识特点与认知方式。因此,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幼儿进行读图,重视观察图画中包含的情绪要素,以此为基础进行情绪知识的归纳与总结,以促进幼儿完成情绪知识的内化与迁移。教师指导幼儿进行绘本阅读要注意以下要素的阅读与观察:首先,是情绪事件的背景因素;其次,引起情绪事件的原因;再次,观察绘本中主人公的情绪变化;然后,观察绘本主人公面对负面情绪的应对措施;最后,比较主人公调节情绪前后的情绪差异。

(3)指导幼儿的图文结合阅读

幼儿的认识能力与认识水平也是存在差异的。幼儿对同一幅图画会产生不同理解。教师要为幼儿进行图文结合的讲解,帮助幼儿正确理解绘本表达的内容。当然,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仍会从不同视角进行解读,造成多义解读问题。面对这种状况教师要停止讲解,要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并对幼儿的表达内容进行总结,以加深幼儿的认识。

(4)引导幼儿进行互动讨论

教师采用合适的方法指导幼儿进行思考和讨论,能够有效的激发幼儿思维发展,帮助幼儿构建完整的故事结构,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幼儿的互动讨论可以围绕绘本故事的内容,幼儿已经具备的经验,指导幼儿进行情绪的管理的实际操作三个方面进行。

2、进行延伸活动以促进幼儿情绪教育

(1)绘画

绘画对于促进幼儿处理情绪与心理问题,提高幼儿自我意识,以及提高幼儿的社交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证明,绘画可以促使幼儿释放内心的负面情绪,促进幼儿体验与认识自己的情绪状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绘画心情故事,并且教师在图画记录幼儿所表达的内容,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心情故事。

(2)绘本故事表演

表演绘本故事是对阅读绘本与互动讨论的强化与延伸,是一种特别的教育活动形式,也是一种心理辅导策略。在教学中,进行角色扮演,可以让幼儿投入表演的情境中,利用自身的肢体语言与口头语言进行故事的诠释,促使幼儿在表演的过程中感受与学习故事主人公的行为,理解绘本中包含的情绪主题,有利于幼儿情绪的社会化。

(3)故事分享

故事分享主要通过讲述与谈话进行,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行为发展,是幼儿进行自我情绪表达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故事分享可以分享他人的故事,也可以分享幼儿自己的故事。

(4)记录情绪日记

幼儿情绪日记主要记录幼儿情绪状态的日记。目前情绪日记主要应用于情绪辅导与心理咨询等方面。情绪日记可以帮助幼儿观察自我情绪,并对自我情绪进行反思。幼儿情绪日记为教师增加了一个了解幼儿情绪状态的途径,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激发幼儿记录情绪日记的积极性的前提下,要教授幼儿记录情绪日记的正确方法,以提高幼儿整理与表达自己情绪的能力。

三、结语

利用情绪主题绘本对幼儿进行情绪教育,符合幼儿心理特征与发展要求,能够充分发挥情绪主题绘本的教育价值,有利于幼儿情绪的健康和谐发展。因此,在运用情绪主题绘本开展幼儿情绪教育的过程中,要以阅读治疗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幼儿情绪教育的基本活动与延伸活动,以促进幼儿对自身情绪的感知与认识,提高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促进幼儿情绪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云艳,刘婷,周涛.运用情绪主题绘本开展幼儿情绪教育的理论基础与教学模式[J].学前教育研究,2011(8)

绘画的理论基础知识篇4

【关键词】美术教学;基础绘画;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1

美术,亦称为造型艺术,它采用线条、色彩、明暗、体面等手段,塑造出具有一定意味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以及作者思想情感的艺术创作样式。绘画就是美术的主要门类之一,绘画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素描、色彩、速写三方面,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绘画基础技能、艺术鉴赏能力以及创作能力。所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小学美术教师应该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将美术理论与绘画技能进行有机地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发现、发展小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

1、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兴趣

传统意义上的美术教学,老师只是把书本上的美术基础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对此容易产生厌烦心理,所以,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抓住学生喜欢动手实践的独特心理,调动起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比如在“三原色”一课中,单纯地让学生死记硬背三原色以及间色、复色的定义,很难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老师应该准备好色彩模板,让学生亲自动手调配各种色彩,自己去探索三原色、间色以及复色的内涵,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

2、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吸引力

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广播等现代化媒体,积极引进走在时代前沿的新知识、新消息以及新成就,并将这些知识适时适度地传递给学生,使得学生了解现代设计的实用性,比如,在学习卡通设计一课中,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动画片《猫和老鼠》的片段,使得学生了解美术的实用价值,相对于传统的理论教学而言,更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美术基础绘画需要经过反复的观察、临摹、修改,学生对此容易产生厌烦心理,所以,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通过分析中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和特征,创设情境化的教学模式,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绘画水平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只要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就能够系统全面的掌握课堂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1、基础理论的学习

理论知识作为美术课程的基础,需要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但是小学生活泼好动、耐性较差,对于理论性的知识普遍不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适时适度地引导,比如在学习透视理论时,老师可以选取一幅透视感比较强的街景照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进而将照片转化为线描稿,这样一来,学生就对透视理论有了初步的了解。

2、做好后期的修改工作

学生基本完成绘画作品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物体的结构,以及揣摩著名画家的代表作品,使得学生通过认真分析,反复比较、研究,检查出自己绘画作品的缺陷或问题,从而可以及时有效地做好调整修改工作。

3、注重临摹和写生

传统美术教学中,教师把临摹和写生割裂开来进行教学,使得学生不是只注重绘画技巧,忽视了情感的表达,就是只注重情感的表达,而忽略了绘画技巧,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该将临摹和写生进行有机结合,整体训练,使得学生理解和消化学过的美术知识,从而为日后的美术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因地制宜开展教学,注重学生作品的讲评

在小学美术基础绘画教学中,学生美术作品的讲评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的讲评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并从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角度上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讲评。

1、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在美术教学中,有的学生的美术基础比较好,进步较快;而有的学生的美术基础比较差,进步比较慢,针对这一现象,老师在讲评学生的美术作品时,可以采取面评、自评、互评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比如学生之间的互评,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对于艺术形象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并且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评价学生的作品,从而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这样一来,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成就感,而且为学生以后的艺术个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2、丰富化的评价内容;传统意义上教师讲评学生的美术作品,只是单纯地打个分数,使得学生不知道自己作品的缺陷在哪里,更别提改进自己的美术作品。所以,老师在讲评学生的作品时,评价内容应该做到丰富化,针对学生作品的构图、线条、色彩以及明暗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评价。这样一来,学生在后期的美术学习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水平。

四、结语

小学美术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所以,在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全面地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掌握美术学习的方法,并且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葛明祥.浅谈小学美术基础绘画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报,2011(11)

[2]戴林乐.浅谈小学美术教学[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绘画的理论基础知识篇5

就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而言,学习绘画的过程,既是绘画技能的学习过程,也是创作能力形成和提升的过程。然而,当下高校的油画教学却常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大部分学生即便能顺利完成各门基础课程中的相关作业,毕业时却很难完成一幅比较完整、理想的创作作品。究其原因,一方面,专业基础训练和创作之间脱节的现象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学生的作品意识和创作能力的缺失日益显现。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艺术院校油画教学体系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也为油画基础教学的系统化与科学化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绘画作品是创作主体对艺术认知的直观反应,它涵盖了个人的学识修养、思想观念以及审美认知,从构思立意到作品呈现是一个集感性和理互作用于一体,并最终以特定手段表现某种视觉形态的综合过程。可以说,一幅作品应是从观念到形式的系统集合体,而作品创作的过程亦是一个系统的制作过程,作为为油画创作而设置的基础教学训练系统,应当遵循创作规律的需要,合理、科学地进行课程设置,为学生创作出优秀作品奠定扎实的基础。

我们不妨以一般油画作品生成的过程来分析创作的基本规律,及其与基础教学的对应关系,进而指出科学合理的基础课程设置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通常来讲,油画作品的生成离不开构思、构图、画面制作三个重要阶段。构思阶段,根据个人审美认知选择命题,确保作品从内容到形式趣味统一于一根主线;构图阶段,明确造型和形态的意趣、造型与层次的分布,同时将黑白灰和色彩构成依据审美需要加以安排,使画面构成诸要素协调于整体构架之中;制作阶段,明确作品所要表现的终极形式,从处理基底、分布色层、塑造深入直至作品完成,创作主体始终遵循自我的审美追求选择材料,并采用与材料特性相应的制作方法和制作程序,使作品最终呈现出预先定位的风格样式。由此可以说,从创作思路的形成到作品的完成,审美认知(或审美判断)、画面构成与制作是创作中的规律性要素,这三大要素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各司其职又协调统一。

一、审美判断

所谓审美判断,就是主体对各种美的自我认知,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对审美产生结果的定位。画家通过对客体、自然以及内心世界的审视,借助造型与色彩等绘画构成要素加以表现,并对视觉感受形成明确而果断的指向。构思过程的主题确定,构图过程形式趣味、造型表现原则的确立,画面制作程序和制作手段的定位,甚至各种工具材料的选取和运用等等,无不包含着审美判断,它贯穿于创作的全过程并起着统领作品整体形式美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通过审美判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解读开启创作意识。在创作中认识美的形式规律,亦即意味着对题材的选择、构图的把握、造型的处理有着鲜明的自我认知和个性化判断。例如,在普通人眼中司空见惯的器皿,乔治•莫兰迪(Giorgiomorandi,1890-1964)能够赋予它们孑然独处的美。他常常将咖啡杯、花瓶、罐子等器皿并置,且一再重复,以此形式规律作为处理画面构成诸要素的主导因素,这种极具特色的“冥想”式的静物造型也因此成为莫兰迪绘画题材和风格的标签。而画面中的造型、色彩、色层、肌理等的表现趋向,诸多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都以审美判断作为开启创作风格走向的重要引导手段。艺术家们自我审美判断所带来作品面貌的差异,印证了审美判断在风格形成过程中的掌控作用,同时,作品中流露出的形式美感亦无不印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其次,通过审美判断提升作品的绘画性,树立“作品意识”。黑格尔说“艺术要把偶然性和外在形状玷污的事物,还原到它和它的真正概念的和谐……才能把理想美表现出来”。[1]

对于“理想美”的审美判断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对艺术的本质特征的把握,是绘画性、艺术性的终极体现。绘画作品需要完成从视觉认知到画面构成的艺术转换,需要有意识地处理所观察到的物象,并以风格化的绘画手段重组造型、色彩以及空间。相反,一旦停留在描摹的阶段,就很难从艺术的高度驾驭绘画,亦不可能把作品从表面自然形态提升到体现内在精神、形成具有审美功能的“自我意识”的作品。审美判断的确立,有助于形成“先验性”的审美与预知,使创作中造型的自然形态转化为艺术形态成为可能,是创作主体对创作方向和制作过程具备良好操控能力的先决条件。

二、画面构成

所谓画面构成,即作品中造型、色彩、黑白灰以及笔触、肌理等视觉组成要素在画面中的排列组合。造型、材料的构成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和风格样式,在当下日趋重视展示空间的环境里,画面构成与外部环境构成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不同风格,不同尺幅的作品在不同空间里也会形成迥异的视觉感受。就创作本身而言,画面构成是体现个性审美认知与创造性思维的载体,由于人的思维体系极其复杂,在转化为具体的形态之前充满着动态性与模糊性,种种不确定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画面构成要素组合的合理性与协调性。合理的画面构成就是要找到符合视觉感受内在规定性的方法。透过画面构成,艺术形式规律的展开与深化亦在此过程中逐渐得到体现。

三、制作程序与材料特性

制作程序可以理解为绘制的逻辑顺序或制作程式。掌握一套完整且融入自我表现方法的制作程序,不仅使创作过程变得更加顺畅、有效,而且使作品具有更强的秩序感、系统感。不同的技法类型有不同的制作程序,一般说来,自油画诞生以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印象派出现之前,大部分西方油画作品所采用的古典透明画法,即在完整的单色素描画面上,敷以透明色彩层层罩染的方法。二是印象派诞生至今,大部分油画采用的直接厚涂法,即用色彩、笔触明确而直接表现物象的方法。另外,加上新型绘画材料的诞生,两者亦各自衍生出其他表现形式的技法类型和制作程序。可以说,古今中外优秀的油画家在毕生的创作中都不断探索和实践着各自特有的表现方法和制作程式,在不断促进绘画语言的创新与拓展。

不同的绘画材料有自身独特的属性,它们在画面上既有共通的色彩和形体表现特点,也有截然不同的材料特质和技法表现手段。因此,各自呈现出特有的视觉体验和材料美感。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同材料的特性决定了不同的绘制程序和技法类型,进而产生相应的视觉表现类型。如水溶性材料,以水为媒介,在吸水性的底材上作画,产生的视觉表现类型如同水彩画。由于颜料的透明性,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作画时常常需要由浅入深、由亮到暗的层层深入,其间形成丰富的干湿变化,这种制作程序和技法手段创生了水彩画的独特视觉表现类型。又如,油溶性材料,是在刷过底料并且不吸收的布面上作画,从做底、上色、反复堆砌,最终形成油画的绘制程序、技法类型和视觉表现类型。由于时代、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亦衍生出新型的绘画材料,并渐渐形成多种多样的绘画种类和技法类型,如丙烯画和综合材料等等。了解不同时期、不同种类材料及文化特性产生的技法,对丰富绘画表现方法,拓展个人风格有重要意义。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创作作品的生成除了画家的个性特质外,还需要有科学合理的思维体系和传承系统的技术手段作为前提。有了审美思维加上对生活、自然以及社会理念的观察和认识,好的构思选材才成为可能;而有了对画面构成、完整的绘制手段的把握,独具特色的形式美感和视觉效果才成为可能。审美判断,画面构成,制作程序以及材料特性的系统结合是作品生成必须具备的重要因素。由此看来,艺术创作作品的循环生成过程与系统的专业基础训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基础训练应该反映创作的全过程,建立在创作的需求之上,与创作完整作品的各个环节相对应。可以说油画专业的课程设置,亦是以创作的基本规律为依托,以创作过程的主要环节为参照,设置分解训练的科目内容,并以此作为循环训练的形式系统。

目前,许多艺术院校油画专业的基础课程设置,可归为两大类——理论类和实践类,其中理论类包含美术史、艺术概论、美学与哲学、少量的透视课和解剖课等;实践课以课堂写生为主:头像、半身像、全身像(含素描、色彩)、人体和着衣、加上少量的风景写生等等.就理论类课程而言,以上只是广义的知识性基础理论,它只担负了审美观念以及绘画思路培养的部分功能,对创作而言并没有实质性的直接指导意义。而审视实践类课程,我们会清楚地看到学生基本上一成不变地一路从写生课走来,最后直奔毕业创作。显然,基础训练课程与创作无法衔接,这恰似两个相对独立状态的接轨,跳跃性的结合使它们因各自遗漏一些重要的环节而无法顺利融合,这自然就会产生创作上的一系列问题。譬如,创作时无法厘清思路确定题材,无法把握从构思构图到材料制作的整体审美取向,导致作品缺乏深度;对造型以及形色空间缺乏审美认知,造成无法形成具有形式意味的形态与画面效果;对技法材料特质的多样性缺乏了解和掌握,导致画面简单粗糙,缺少绘画作品的创作性与绘制性……诸如此类的问题,仅仅通过写生的学习模式无法解决(虽说写生未尝不能作为创作的一种方式,然而却不是唯一的方式)。而过多单一的写生训练、不合理的实践课比例配置无异于强化了学生形成“写生等于创作”的简单认知,单纯地以课堂写生的模式完成创作的做法成为毫无创作理念的生搬硬套,作品自然附着了一般习作的粗陋习气,创作应有的深入性和完整性便无从体现。通过对创作规律以及与基础课程设置的分析对比不难看出,正是因为课程设置与艺术创作规律不相匹配,才导致出现基础训练与创作脱节的现象。从现有教学体系来看,具体表现为:1、没有设置对油画创作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实践类理论课程,以及缺少帮助学生形成审美意识和创作意识的理论课程。2、缺少与油画创作多个环节相配套的实践类课程。

为了扭转现状,必须调整基础课程设置,增加与创作环节相吻合的理论和实践科目,合理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以及实践课之间的课时比例。笔者认为,专业理论课中应增加帮助提升审美和创作意识的课程,譬如,绘画风格和绘画审美理论。增加指导实践的理论,如帮助提高画面构图和造型能力的构成理论。帮助提升色彩表现的色彩学,帮助学生掌握和提升绘画技巧的技法和材料理论等。在实践课方面,增加临摹课的内容和课时,增加构成训练和材料试验以及作品创作的课时。理论和实践课的合理安排、有机结合,能使学生既树立创作意识、理清创作思路,也能丰富和掌握多种技法语言和材料特性,帮助学生有序进入真正的创作状态。

油画专业的教学是一个系统学科,课程与课程的内容之间不是互不关联、各自为政,而是互为补充的分解训练。比如素描与色彩在各自解决形和色的基础上互为造型的补充,而这种造型基础最终是为提升艺术作品的造型服务;构思、构图、制作以及材料试验等分解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融合为有思想、有内容、有形式、有技术的完整艺术作品。绘画的能力不仅仅要单科培养,更要为各分解学科的有机结合做铺垫,而这种能力是直接影响创作作品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所谓综合能力即体现于此。油画创作的复杂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必须通过设立单科内容分解训练,才能逐一解决各环节的问题。因此可以说,合理和科学的基础课程训练系统能直接运用到艺术创作中,而验证这个系统的合理与否,主要是看课程设置是否适应油画创作各环节的需求。如果说,一个学生平时的单科成绩很好,而毕业创作作品很糟糕,这只能证明其训练系统是失败的。好的训练系统应是能为创作的一系列过程起直接作用的系统。

绘画的理论基础知识篇6

(一)艺术理论的产生

思想指导行动,同样创作也是受一定思想所支配的,在特定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以及特定时代、特定文化与社会条件下,必然会产生相应的艺术理论。艺术家在从事创作活动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特定艺术理论尤其是哲学思想的影响,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现出来。

数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便在石窟洞穴之内绘制飞禽走兽和狩猎场景,绘制这些内容除有祈求、敬畏、崇拜或是占卜等心理目的以外,最直接的效用就是传授知识,这便是原始社会时期美术中的岩画。这种岩画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息息相关,因为当时文字尚未出现,所以岩画表现的便是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但这种绘画仅仅只是出于自发性的描绘,是谈不上有理论进行指导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化,社会上出现了靠绘画为生的艺人。最初艺人们主要是依靠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来传授手中所掌握的技艺,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从事绘画的艺人越来越多,同时人们对绘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单纯依靠师傅带徒弟的这种模式,往往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和零散性,因此人们急需对绘画经验进行系统的总结。为了更好地传授绘画经验,西方出现了极具理性的绘画书籍,于是艺术理论应运而生,艺术理论的产生对随后的艺术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古希腊时期雕刻家波留克列特斯的理论着作《法则》便研究了理想的比例关系。艺术理论的发展在东方也毫不逊色,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现存最早的山水画理论文章,如宗炳的《画山水序》。其中有言“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大致是说山水画创作应当借物寓意寄托情感,笔墨与主观感情应当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些理论较好地阐述了绘画的一般规律,可以让初学者从中悟出绘画的技法,从而掌握绘画的技巧并少走弯路。

除了宗炳的《画山水序》,同时期的艺术理论还有谢赫的《画品》,王微的《叙画》,萧绎的《山水松石格》。这些书籍不单只是总结了前人的绘画心得与体会,并且初步建立了绘画品评标准,对绘画的发展起到了探索与引导的作用。于是,艺术理论分别在东西方应运而生了,后人在吸取前人艺术理论养料的同时,也不断扩充艺术理论的广度与深度,促使了艺术理论向更高层次的迈进。

(二)艺术理论的重要性

艺术创作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是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感转化为具体的、生动的、可感的艺术形象,即实实在在的艺术作品p]。但一定的艺术创作必然受到思想意识的影响,而且艺术理论对艺术创作活动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否则千百年来数以万计的艺术家与艺术理论家们也不会一直乐此不彼地对艺术创作经验进行总结。

同时艺术理论对绘画创作的启发和作品格调的提升,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纵观古今中外有成就的画家的流芳百世的艺术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反映时代精神,把握时代命脉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艺术作品表现出的是画家的内在精神、文化修养以及对事物深邃的洞察与体会,对生活和社会的认知和感悟。这些世界大师的作品大多都和社会的转折、革新、文化运动和思想革命有关,他们在世界的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除了具备高超的绘画技艺之外,普遍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强烈的意识和人文情怀,而这种思想意识与情怀是以学术修养和理论思考为雄厚基础的。因此,掌握艺术理论,可以有效地加强画家的艺术修养,增进画家的学术思考,提升画家的审美水平,进而将自己的艺术思想和人文情怀注入绘画创作之中,最终提升其作品的品位。从根本上说,艺术作品是画家的一面镜子,它折射着画家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从而揭示着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奥秘。

二、艺术理论对创作的指导作用

印象派是法国19世纪下半期一个重要的艺术流派。19世纪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光学的迅猛发展,在光学原理和实践的启发下,印象派尤其注重研究外光对物体所产生的稍纵即逝的视觉效果。正是在这一艺术理论的指导下,印象派开创了艺术的先河,为现代艺术的发展开启了一扇新的天窗。因此,印象派的画家在创作时更为关心的是画面的美感与物象在外光条件下的变换,他们的作品也大多醉心于色彩和光线,并以此来更好地表现其作品的色感和光感,正如莫奈所说“唯一的希望是和自然密切地结合”这种做法与以前西方绘画理论中注重绘画题材的说教性截然不同。我们不难看出艺术理论的重要性,创作理论决定了创作时的创作方向以及最后的作品表现,它不仅影响画家的个人创作,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将会影响整个时代艺术的发展走向。

艺术理论对创作的指导作用不仅表现在西方,东方同样如此。我国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界就极为活跃,科学文化及文学艺术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这一时期的艺术理论可谓“百家争鸣”极为丰富,特别是顾恺之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一千多年来,中国山水画并未向两个极端发展,它既不会像自然主义那样照搬对象,也不会漫无目的地玩弄笔墨,而是自始至终沿着形神兼备的道路发展,这充分说明了艺术理论对艺术创作的指导作用。

由此可见,艺术理论可以指导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使他们少走弯路。日常创作中或许我们无法确切而精确地感受到理论对创作的指导作用,从而易单纯地认为创作仅仅是对视觉美感的一种描绘,其实不然,理论知识往往内在地支撑着创作者对美感的认识和感悟。艺术创作体现的就是艺术家全部的修养和智慧,艺术家往往是按照“学问要博,生活要广,认识要深,情感要真,立意要新,想象要丰富锐敏,意象要饱含意蕴,形象要栩栩传神”的审美要求和标准进行创作的。因此,艺术的永久生命力就在于它具有不可替代的独创性。

综上所述,艺术理论对艺术创作的指导作用,可谓体现的淋漓尽致。艺术理论不断的推陈出新引导艺术家创作出赋予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同时在艺术理论的指导下,艺术家才能不断地突破思维的禁锢和固守的疆域,从而创作出一件件精彩绝伦、流传千古的艺术作品。

三、艺术理论对艺术创作的指导作用

(一)基础理论知识对艺术创作的指导作用

早在几千年前艺术的前行者便将发现的绘画规律记录在案,宝贵的基础技术理论对我们进行艺术创作起到了基础指导作用。每一次技术理论上的革新都会给艺术创作领域带来一股变革之风。15世纪以扬?凡?艾克为代表的尼德兰画家发现用油与颜料调和后,画出来的作品色彩鲜艳而充满光感。正是这一技术理论的推广与革新,形成了现今油画的基本雏形,油画作品得以长时间的保存,随后的艺术家在创作中不断探索油画技法都与这一技术理论的推广无法分离。

基础理论知识不单对艺术家的创作有启发指导作用,而且在更多的时候它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时参照的基本规律,比如绘画大师达芬奇的艺术创作之路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道理。对艺术与科学等多个门类都有深入研究的伟大人物达芬奇,不仅是一位跨时代的画家,也是位杰出的艺术理论家,他的理论散见于他流传下来的大量笔记与草图中。这些绘画经验的总结与传递,对16世纪后期西方绘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即使是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这些理论知识对我们的艺术创作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能仅仅只注重画面的形式与趣味,而忽视基本功的训练和理论知识的学习,甚至对传统绘画持怀疑与否定的态度,认为传统的基础理论禁锢了艺术家的创作思维。纵观古今中外的美术史,我们不难发现毕加索、马蒂斯、蒙克等多位西方现代主义大师,都有着扎实的绘画功力,他们都是在充分掌握了绘画的基础技术理论后,再忠于自己的主观意识然后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创作如果离开了基础技术理论的指导,那么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之路终究会黔驴技穷。

(二)跨学科理论对艺术创作的指导作用

艺术创作活动是一种极为自觉的实践行为,艺术创作者的理论修养水平,直接影响着艺术品的创作质量。艺术理论以探究艺术本质、艺术创作规律等艺术学“元”问题为使命,它旨在打通各门艺术之间的壁垒,并通过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关联,对艺术的精神实质予以理性的考察,对于形成艺术创作风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毕加索、马蒂斯、蒙克等西方现代主义大师的作品之所以可以流芳百世,不单单因为他们具有深厚的绘画功力以及丰富的内心情感,同时还有更深层次的艺术理论指导他们的艺术创作。我们试想一下具有扎实绘画功力的人不占少数,可为什么艺术大师却是屈指可数的呢?因为扎实的绘画功力是艺术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但并不是说掌握了基本技法就能成为艺术大师。艺术的基本理论相当于艺术家在创作时要遵守的规则,但艺术创造并非艺术家为遵守规则而遵守规则,艺术家不是遵循了某些规则而成就了艺术,实际上只是为了某种艺术创造才去遵守这样或那样的规则。心灵对技巧的创造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培养过程。在各类理论的灌溉与熏陶下,艺术家们在创作实践中要积极地将头脑中的意象转化为实体的作品。这就需要手、目艮、脑之间高度的配合,如果说基础艺术理论是指导艺术家如何提高动手的能力,那么观摩各大师的艺术作品则是提高眼界的有效途径。随之我们的问题也就来了,绘画手法的提升与眼界的培养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可是要提高绘画的思维能力即提高脑与手、眼间的配合,又需要通过怎样的途径呢?当然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历代大师的生平与各流派的艺术理论中追寻到蛛丝马迹。

20世纪初现代绘画的兴起,超现实主义在西方绘画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对现代包装、建筑、设计等多个门类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超现实主义显示出不同于以往的绘画本质的语言特征和艺术技巧。这种创作方法是对以往以理性、现实为特征的现实主义绘画的反动。引发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进行大胆革新的依据,源于同时代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的理论。超现实主义画家将精神分析学家的理论作为自己流派的理论指导思想,对他们的视觉图像进行分析。其代表画家有米罗、达利、恩斯特等人,该流派在创作中尝试各种表现手法来表现艺术家的内心想法。在弗洛依德潜意识学说的影响下,他们将现实与梦境交织在一起给观者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视觉体验。创作思维打破传统,画面灵动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精神分析学理论给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另一块广阔的天地。

跨学科的理论对艺术创作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可以在思维上提升艺术家的修为与认知深度,深化艺术创造者的心灵世界,达到手、眼、脑间的高度配合。我们在创作实践中要积极的将脑中的意象具象化与图像化,使之真实的传达出艺术家要表达的内心想法。

(三)艺术创作对艺术理论的推动作用

艺术理论来自实践并指导着实践,艺术创作的过程实则就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但这并不等于说艺术创作是单纯地受到理论机械的指导,因为整个创作过程还融入了艺术家的情感、想法与激情,同时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还会遇到前人理论中未提及的难题,正是这样不断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艺术创作之路才得以常青。

绘画的理论基础知识篇7

关键词:造型;明暗对比;准确性;透视规律;线条

米开朗基罗――素描是油画、雕刻、建筑及其他种类绘画的源泉和本质,并且是一切科学的根本,已经掌握了这门技术的人可以相信自己已占有一笔巨大的财富。

素描是我们初步学习绘画的起点,进入大学我们开始了系统的绘画学习,作为初学者在思维中对素描的认识还是模糊的,只觉得怎么能把对象画像,这便是好的作品。同学们多半也只注意到了自我感情的抒发和单纯的描摹对象,心中没有明确的概念,往往忽视了对素描基础的训练,导致绘画中错误的观点和方法。经过老师长期的引导和自己不断实践发现,坚实的素描功底和正确的思维方式在绘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想通过一些名家作品和经验以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对素描绘画的学习实践,试论素描各关系对绘画的影响。

素描是绘画艺术语言造型的基础,它包含了绘画造型艺术的一切基本法则、规律、和要素。是绘画艺术领域中一门独立的画种。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以写实素描为重点,由于每个人观察自然的方法和角度不同,因此所呈现的画面效果不同。然而在这其中素描基础功的训练,将会对我们以后的艺术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在绘画过程中制约着素描绘画的因素众多,下面我分别谈谈它们各自对素描绘画的影响。

一、观察方法

素描的绘制应该遵循先观察、再表现、最后调整的方法步骤,因此是否做到第一步的整体观察对绘画的影响是很大的。作为一个绘画者要训练好自己的眼睛,因为绘画注重写生,写生又是观察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有实际的绘画对象、外部环境的条件下,观察和感受物体所表现的状态,通过理解、分析把艺术再现出来。这就需要你具备明锐的洞察力,深入理性的思维方式,将大脑中形成的画面感性的表达出来。

二、造型能力明暗对比

绘画过程是充满矛盾的,它不像书本知识你可以死记硬背,记住条条框框就可以熟练地应用。它需要你在绘画过程中主动的造型,训练掌握娴熟的造型能力,这是一个不断发现错误而又改正错误的过程,没有绝对肯定一笔到位的起形过程,而是因该保持一种松动状态去摸索,为接下来的绘画留有余地。因此造型能力对画面的影响无疑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因为造型是素描最基础的要素之一,有一个正确的造型观对绘画是有推动作用的。如果连基本的造型能力都不具备,绘画也就无从谈起,画面也会有缺陷。

造型能力是绘画的基础,造型包括:形与体、线与面、结构与形体、三大面、五调子等,它们在素描绘画造型中是不可缺少的,在这其中我想重点说一下,五调子也就是画面中的明暗对比,笼统的分为:亮调、灰调、明暗交界线、反光和投影。明暗对比在画面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平时的写生中,同学们都喜欢用明暗大做文章,这就需要你先设定好光源,明确你想表现的素描形式,明暗对比无疑是光影式素描的表现,利用光带给我们视觉上的深浅不一的明暗色差,感性的认识理解在经过理性的提炼分析后,在画面上做出强烈的明暗对比突出对象的真实性,但这并不是照抄明暗,是经过对光影的感知和描摹掌握其中明暗规律,以便更好的再现于画面。

三、准确性透视规律

在素描中还有一个制约绘画的重要因素,就是准确性,由于艺术作品具有再现性,在好多人的理解中有意的夸张、放大变形,就是绘画产生美感的标准,但我认为作为绘画者要有严谨的作画过程,一幅素描绘画要看接下来的绘画过程是否完整准确,起初准确的透视定位至关重要,但不一定是一次到位,应在绘画过程中根据其它关系的需要来进行调整。所以这就要求要有较准确的透视把握能力。达・芬奇主张绘画不仅要形似,更要求神似,就是要求比例、透视等方面都要正确。

透视变化在人体绘画中要求更是严格,首先,如果是坐在椅子上的人体,在比例准确的前提下要细心地描绘出人体经过透视之后的形体变化,哪条腿在前、手的位置、以及头、颈、肩和全身的透视关系在画面中的合理摆布。经过细微的观察之后不难发现由于在透视的作用下,出现了前后大小的变化,有些地方可能因为透视会放大,而有些地方因为透视又会缩小。在找准透视作用在形体结构中的变化后,用铅笔将绘画对象做以初步的定位,此时反而对对象准确的定位使得画面生动起来,不用刻意夸张或放大透视,这样下来表现的形体也就很舒服,动态也会自然地流露,反而增加了绘画的生动感。

四、线条的运用以及不同绘画工具对素描绘画表现感的影晌

绘画是充满趣味性的,在我们进行绘画的过程中,素描线条作为一种绘画语言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灵活多变的线条是我们平日里最多运用的绘画方法,它可以用在打形的最初阶段,运用松动流畅的线条轻盈的打出轮廓,然后以线代调子的方式,或规则的排线式,以线体现出细致的画面效果。这就是素描绘画语言中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

然而,不同绘画工具也是影响素描绘画整体效果的重要因素,伟大的绘画大师伦勃朗以他卓绝的绘画技巧成为一代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大师,他在绘画工具和技巧上的尝试也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在他的素描中大量地以芦杆笔、毛笔和墨水为工具,使笔触更加宽阔、线条更加概括、画面整体气韵更加流畅统一。

绘画工具的不同也让我对素描绘画颇有感受,起初我使用炭笔造型发现它的质地松脆、颜色深但表现力丰富,很容易上色这是对绘画起到优点,但整体的色度对比就难以控制了,不容易修改,只可以做短期的绘画。这就使我理解到老师为什么要求铅笔作画,因为铅笔极易上色,而目_容易修改,对于后期细致入微的刻画都可以达到理想效果,在绘画中可以进行深入研究。不同绘画工具的运用中不可缺乏的是橡皮擦,老师告诉我们橡皮可以当笔用,他可以修改或擦淡过于生硬的线条,也可以作为处理画面灰白效果的重要工具。画面中使用橡皮擦过的地方都留有深深浅浅的擦痕,这使得画面更加生动。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作为世界文明的艺术学院,它的绘画成就早己被广泛认可,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成熟、严谨且完整的教学体系。对于素描绘画更是要求严格,在教学中学生对不同绘画工具和材料的娴熟掌是必须做到的。

绘画的理论基础知识篇8

论文摘要:素描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注意基础素描教学理念的探索:在素描基础教育中,在强调学生实践技术训练的同时,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念;在课程开始阶段就应通过鉴赏、研究、分析优秀素描作品等手段强化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决不可重实践而轻理论;要提倡个性的张扬和创新意识,对学生的艺术个性要进行精心引导,决不能机械地为学生制定“依样画葫芦”的标准.

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素描练习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客观对象,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锤炼艺术语言,提高造型能力.对于每个学生来讲,无论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素描练习都是必不可少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匠米开朗基罗曾指出:“素描是绘画、雕刻、建筑的最高点,素描是所有绘画种类的渊源和灵魂.”19世纪俄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契斯卡柯夫曾说:“素描是一切的基础,是根基,谁要是不懂得或者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立足之地.”

素描既有基础性的一面,也具有单独作为一种绘画方式的另一面,自成它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在学院美术教育中,素描因为其基础性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现存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弊端和不足: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强调基础,不利于学生创作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不足甚至认为素描枯燥乏味,教学效果总体上呈下降趋势.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社会对各个层次、不同专业的美术人才的需求激增,美术教育急速扩张,从而人校新生的总体专业水平有所下降;基础素描课程的课时量有所缩减,教师在学生个体上花费的教学时间明显减少.面对这样的困境,当务之急是对素描课程的教学理念进行调整,拓宽现代基础素描教学的思路,给乏味的基础教学增添活力,使素描能和别的画种一样成为独具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从而使学生通过学习基础素描架构起良好的知识体系.这是构建现代素描教学模式的根本.

1、从艺术素养入手强化学生的艺术观念

在素描基础教育中,在强调学生实践技术训练的同时,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念.传统的素描教育偏重实践而轻理论,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学生也往往把技术水平作为衡量自身素质的标准,非常漠视理论水平和艺术素养的提高,甚至以为“技术”与“理论”之间是相悖的.过分专注学生的技巧性训练,不利于开阔他们的眼界,容易使他们对一些艺术产生成见甚至抵触和排斥不同类型的绘画形式,导致他们以自己所学到的具象写实和传统理性思维来衡量各种绘画流派从而产生错误.

随着我国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技能的获得不再是高等教育的唯一目标,强调培养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素质教育成为主流.为了强化学生的艺术观念,教师可以打破教学常规,从源头文化开始,把学生原本需要在素描学习中获得的对审美思想、美学思潮、艺术发展规律、艺术创造的特点的认识,提前到学习的初始阶段或与学习过程并进,使学生一开始就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能目的明确地进行学习和研究.艺术作为人文学科的一部分,其底部应该由人文学科来支撑.学生在艺术道路上的成长很大程度上需要眼界的开阔,基础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宽广的美术层面上找到一个可以依托的“点”.在素描教学中,教师应该向学生强调艺术理想的实现不能只依靠技能,还需要艺术理论的支撑,更需要文化素养的深厚积淀.

2强化基础理论教学,变“技入道转”为“由理入道”

绘画是一件需要动手的事情,因而很多教师都喜欢在画室里摆静物上课.但是,一些教师极少向学生讲明应怎样观察和表现物体,只是简单地讲一讲“三大面五大调子”,就要学生开始实践.这样,学生由于不知道应该怎样处理画面,往往无所适从,只好迷失于画面中,依葫芦画瓢,照抄对象;由于丧失了自己的主动性,对画面没有控制力,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也感到茫然,很容易产生学习上的厌倦心理.这种重实践轻理论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于素描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感性上.如果在课程开始阶段就通过鉴赏、研究、分析名家和优秀学生的素描作品,把素描的基础理论知识给学生讲解清楚,不但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对素描逐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能从更高的角度思考自己的作品,主动地把握画面.边分析作品边讲解理论的教学过程是极有活力的,这种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画面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形式美的想象感悟能力和创造性地处理视觉信息的能力.

3、注重学生的艺术个性发展

长期以来,基础素描都遵循以写实为主的固定教学模式,整个素描教学偏重于技术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发展的因素,从而学生在整个高等教育阶段的素描学习中只知道机械地再现客观事物,无法在画面中加上个人的感受和想象.

个性培养是艺术教育应该达到的目标之一,而艺术个性来源于真实的个人感受,来源于个体对社会、生活、自然的感受和敏锐的洞察力.在素描教学中,学生的作品中常常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个性萌芽,尽管这些个性表现得不够稳定,但教师应该及时地把握住学生这种偶发的闪光点,不应该忽视或者是放任自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艺术个性进行精心引导,决不能机械地为学生制定“依样画葫芦”的标准,否则,就会扼杀学生的艺术个性,学生的素描作品只能成为客观世界的复制品,只能是千人一面、万物一形,而不可能是独具匠心的创作.在高校美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在练习基本功的同时,还应该自主地对每一种绘画基本要素进行研究,以确立哪些要素能够成为自己的绘画语言,并能将绘画对象转化成为艺术符号,即根据内在需要去描述对象.没有内在的触动,素描习作只能是简单的图像练习,只能是一个模仿对象的过程.

绘画的理论基础知识篇9

【摘要】素描课程在高校美术专业中被赋予了重要的位置,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中高校没有把素描中“基础”的部分完全理解并实施。也就是说基本以写实性的素描语言作为了一种“基础”,主动放弃了多种绘画语言的“基础”,而导致基础素描中“基础”的教学缺失,这在国内较多高校美术专业的素描教学中是切实存在的。如何进行素描的“基础”教学,成为高校对自身教学的思考,本文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深入对美术专业素描教学的现状进行剖析,以此而有所反思。

【关键词】喀什师范学院;美术专业;素描;基础教学

喀什师范学院艺术系美术专业自1999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批美术专业学生,至今已有15年的发展规模,具体分为美术学、艺术设计学两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借鉴区内外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其中美术学专业按照专业必修课方向分为油画方向、国画方向。学生在一、二年级为基础必修阶段,三、四年级为专业方向必修阶段,课程设置中素描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在四年不同阶段中都有开设,以下将对美术专业的素描教学现状及思考进行阐述,以此能够有所反思。

一、各年级阶段素描课程设置情况:

(一)一年级平行班为民族班、汉族班两个班级,由于学生的基础是在进校之前在考前培训班进行的学习培训,学习时间参差不齐,长则一年、半年,短则3到4个月,各学生的基础水平、素描基本功不是很扎实,因此一年级第一学期素描课程主要有素描静物、速写人物,第二学期课程主要为素描头像课程。二年级继续开设素描头像、同时开设相关其他类的基础课程,如色彩头像、色彩风景、写意花鸟、写意头像等课程。

(二)三年级为专业必修课程,也就是分为油画方向、国画方向。其中油画方向的素描课程开设为素描半身、素描全身,然后为油画半身、油画材料技法等课程。国画专业方向的素描课程为素描半身,然后为专业课程工笔花鸟画、工笔人物画、山水画等,三年级第二学期统一为支教实习阶段。四年级为专业必修课程,油画方向开设素描全身、素描人体,然后是油画类专业课程,如油画半身像、油画全身像、人体课程。国画方向开设素描全身课程,然后是专业课程,如山水画、工笔人物半身像、全身像、写意人物画等。

从以上素描在各年级的具体设置情况,可以看出素描基础教学的重要性,作为基础性的课程在不同阶段开设,目的是让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能够在基础的造型能力、思维能力上得到有效的训练,并能够有效地延伸到专业方向的未来专业发展定位,这样的课程设计总体框架在不断的实践与总结之中,会随着未来喀什大学的发展而不断修订得更为完善。

二、素描教学的基本情况

在美术学专业中素描任课教师主要以专业方向的教师为主,其中油画方向、国画方向、版画方向、设计方向教师都有基础素描课程的教学任务,根据教师绘画风格与学生基础情况,教授内容主要以具象、写实性方面的素描教学为主。这和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从最初中国留学的有志之士,在学习西方的造型体系回国之后,他们认为可以拯救中国单一的国画体系,就是在中国美术院校开始教授西方写实性造型体系,这种写实性造型体系来自欧洲,至今已经有一个世纪,并且源远流长,人才辈出,大师璀璨。因此学习古人、前辈的优秀的传统绘画是高校美术教育的责任,在我校美术专业的素描教学以写实性为主,目的也是作为传承、学习、研究前辈的优秀文化遗产。目前的现状是从一、二年级到三、四年级都是写实性教学体系,国画专业学生在三、四年级中的素描课程也基本是写实性的素描造型方法。设计专业教师更多会以设计素描的方法进行教学,整体美术教学属于接受性教学方式,把前人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创造性教学方式较少涉及,也就会导致学生在毕业创作时不知所措,临摹古人,自己的理解少之又少,在创造性方面是少有突破的,这就是目前美术专业的教学现状。

这种教学模式与素描教学大纲的制定内容是有一定的关联,素描教学大纲中要求以对象造型准确、刻画深入、形象生动为标准要求以写实性造型体系为依据进行素描教学,标准只有一个,这就很容易导致教学中创造性的剥离,而且学生的作品也会呈现出千人一面的绘画风格,这样的教学后果也是我们教师不愿看到的,同时这就要求我们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思路进行反问式的思考:我们究竟应该教会学生什么知识,学生用这些知识干什么的追问式的教学反思,才能够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现状。

三、素描教学现状分析与反思

(一)素描教学模式单一

我系美术专业在契合西部大开发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大环境的带动下,有了长足的发展,美术专业的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也在积极的建设之中,素描教学作为基础的造型课程,应该起到基础的思维训练、基础的技术训练两个大的框架之内,只有技术的练习,没有思维的训练,只会把学生训练为会画画的工匠,而没有艺术思想。因为长期以单一写实性素描教学时,会出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美术史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训练相互混乱而导致理解的偏差

美术专业学生在学习美术理论方面时,会学习到西方美术史中从古至今美术发展的详细脉络,之中包括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超现实主义、超写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立体主义、极简主义、当代艺术等各种派别及绘画形式,这些形式的代表作品均被世界著名的博物馆收藏,并被流传至今,是世界的优秀的艺术文化形式。纵观这些形式中偏向写实性的风格有古典主义、现实主义、超写实主义,其他形式的也有不是纯写实性绘画风格的,我们长期以单一的写实性素描造型形式为基础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在美术史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训练之间,相互混乱而导致片面性理解:学生在理解写实性绘画方面是容易接受,甚至固执地认为写实性绘画是最好的艺术绘画方式(根据对美术史的学习与分析,我们知道各种绘画形式,只要能够画出好的作品都是好的绘画形式),但在认识其他绘画形式时,如印象派绘画、立体派、野兽派等,他们不是太能够理解绘画大师们的绘画意图及绘画风格,有些学生甚至认为这些绘画是不好的,为什么能够被放到著名的博物馆呢?这在我们的教学当中是屡见不鲜的。显而易见,这就是单一的写实性教学模式带来的可怕后果。

从欧洲美育教育的现状来看,博物馆承担了一部分美育教育的功能,在博物馆中可以看到以美术史为主线的各种展览,其中从古典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现代主义到当代艺术,在博物馆中都可以欣赏得到,社会人群中各个阶层都可以在博物馆中进行艺术熏陶及美育教育,欧洲整体的艺术欣赏与艺术素质较高,并且具有普遍性。中国的美术博物馆在美育教育方面注重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展示,但在现当代美术方面展示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专业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因此学校美术教育不能够全面的从美术史的角度去进行美术教学,而只片面地讲授与写实性绘画有关的知识,就远远背离了客观的美术史的发展变化,忽略了多元文化客观并存的现状,这是我们不能够漠视的,应该积极改变这种现态的发展,不断完善美术基础教学理念,重视基础素描的思维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素质。

2.素描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单一,会导致千人一面的绘画效果

写实性绘画,从它的诞生注定是容易让人接受的一种绘画方式,由于它的客观性与写实性,容易识别绘画的内容与思想,受众普遍,是一种较好传播的一种美术绘画形式。但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在以教学的方式普及并广泛传播时,容易造成千人一面的艺术后果,每个人没有特点,形式统一,正是失去了艺术的独特性与可识别性,这样的艺术作品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因此我们在设置素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时要追问式地探讨教学的目的与价值,要培养有思想、有思考、敢于怀疑、敢于创造的学生,那么就要对我们的选择去负责,去改变单一的基础素描教学模式,加入多种绘画语言风格训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己懂得思考什么、如何思考,每个学生的绘画作品中的不同面貌就会自然出现,逐渐会运用绘画语言去表达自己对社会、人、自然的思考,这样就避免了千人一面的教学后果,是对学生的负责,也是对艺术的负责。

(二)应该融入并设置有多元语言的探索性、创造性的素描教学模式

现有的素描教学内容主要以写实性素描风格为主的教学方式,旨在学习前辈传承的造型方法与技能,这种方式基本属于接受性教学模式。这种方式在传承与创新中起到了传承的作用,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并具有思想性、创造性、时代性的教学模式,这在现代美术教育中是主要讨论的主题。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首要是培养思维,同时还要注重技能,而且还需要把握时代的特征,从这三方面去入手进行基础素描教学的全面探讨,能够对我们的教学模式有所突破。

我在学校从事基础素描教学多年,认为基础素描的核心主要是“基础绘画语言的思维训练”“绘画造型语言的技能训练”“绘画语言的创造性训练”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中首推思维训练,其次为技能训练,然后是创造性训练。我们现在的训练模式更多的是强调了单一语言的技能训练,而缺失了多种语言的思维与运用训练,这样的基础引导会导致学生到了高年级时,面对创作思维变得简单,创作语言也可谓只是模仿他人的绘画语言,不会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与认识,也就是面对“观众”时是“失语”的状态,不会自己“说话”,而需要借助别人的语言来说。这种情况在众多国内高校的美术教育中屡见不鲜,问题就出在我们的基础素描教学的目的不明确而导致的教学结果。

综合分析如包豪斯设计素描教学、王华祥“将错就错”素描教学、中央美术学院周至禹的“让学生站起来环顾四周”等各种教学方式,由于各自的思维、训练指向不同,虽然能够学习吸收教学理念,但不能够兼具有综合的绘画语言训练方法,由此探讨一种具有实验性的、探索性的、能够吸收各种综合绘画语言的基础训练方法,定义为“实验性”素描教学方法,目的就是通过对综合绘画语言的分析、研究、训练,了解并掌握“会说话”的语言,能够表达自己想说的话。运用这种“实验性”素描教学方法,由学生在完成“基础绘画语言的思维训练”与“绘画造型语言的技能训练”后,选择适合自己的语言完成“绘画语言的创造性训练”三个过程,从而形成对自己语言面貌的了解、思考与蜕变,产生出全新的自我状态。同时我们应清楚实验的探索性与传统的关系,首先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索,不是“无源之水”的创新,更不是臆想的创造。我们想让学生从一种绘画语言中解脱出来,寻找适合自己的语言方式,其实更多的还是从传统中继承、学习、消化为自我的理解,创作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有思想的优秀作品。

结语

其实我们不是要把写实性素描作为罪魁祸首,而是我们的教学模式需待完善,我们单纯地把一种表现语言形式作为了绘画的“基础”,而殊不知绘画语言的多样性并存的现实特征。同时我们也忘却了我们教育的初衷与目的:教育独立的人,有创造性、有思想的人的本质教育。单一写实性的素描教育模式应该有所改变,融入多元语言的、包容性的素描教学思想,亟待完成学生在素描基础中的综合思维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才能够有效促进创造性教学的健康发展。

注释: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喀什师范学院教研教改重点课题资助项目《实验素描教学在我院美术专业素描课程中的应用及实践研究》课题的分论文,课题负责人:田军(项目编号:KJFZ1312)。

参考文献:

[1][英]怀特海/著,徐汝舟/译.教育目的[m].三联书店,2002.

[2]周至禹.让学生站起来环顾四周我对设计基础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美术,2014(3).

[3]周至禹.从具象到抽象从物象到心象中央美院设计学院的造型基础课程介绍[J].美苑,2004(1).

绘画的理论基础知识篇10

【关键词】新媒体专业软件教学绘画基础

21世纪的社会,随着互联网与电脑CG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已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艺术领域中,电脑虚拟技术打破了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从单一走向了多元的表现形态,形成了如CG绘图、网页设计、电脑动画设计等新媒体艺术。而这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搭建在信息高速发展基础之上的新媒体艺术对提高人们的审美价值和精神素养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而且是传播先进文化,人们收集讯息、体验文化艺术的快捷通道。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新媒体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许多传统美术院校及部分综合院校的艺术设计方向都开办了围绕软件学习应用与研究的新媒体艺术专业,开展对高科技数字化媒介的教学与研究。在课程教学中开设了专业基础课(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三大构成、设计理论等)、软件教学、动漫设计、游戏设计、摄影、互动媒体艺术等课程。而这类新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由于加入了大量相关软件的学习与运用,如何构建绘画教学课程与新媒体专业设计课程的教学体系?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绘画及理论的同时将其运用于新媒体艺术的实践与创新?也成为培养行业所需人才的现实问题。新媒体技术由于自身的不断更新,也造成一个普遍共知的矛盾:市场需要适应新技术的新媒体艺术设计人才,艺术设计专业应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出能踏入社会就能适应的专业人才。构建传统绘画教学与专业教学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专业设计需要的合格人才,是本文需要加以探讨与研究的。

一、国内外院校艺术专业中新媒体艺术专业软件教学现状

动画和数字娱乐是文化产业的代表,新媒体艺术设计是艺术与信息科技结合而出现的新的艺术形式,它是社会经济、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涵盖了文化、艺术、设计的前沿领域。

目前,国内新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大多为:一年级通识教育,为全院文化公共课与艺术设计专业的绘画基础课,这个基础主要培养学生面向动画、信息设计和数字娱乐方向的共同能力的需要。二年级开始专业概论课与软件类专业课,相关专业技术如镜头语言、视觉设计、图形图表的设计、互动媒体的设计、网络艺术设计,软件方面以photoshop、maya、3Dmax、adobepremiere、aftereffects等应用型软件为主。三年级和四年级则依据具体教学情况进入专业方向分化的创作课程安排与实习。

以北京电影学院动画专业课程设置与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专业课程设置为例:见表1、表2。

国外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以欧洲米兰新美术学院工业设计3年制教学课程为例:第一年为基础美术理论课,(如室内建筑学、设计绘画、设计史、现代艺术史原材料工艺、产品设计、数码工艺及运用);第二年将第一年的课程基础进行强化巩固(如室内建筑学:方法,强化研讨会、产品设计:方法,设计运用等),加入一门选修课,如灯光设计、配饰设计、社会人类学、营销和管理,将如何参与社会实践带入教学;第三年为选修课程阶段,对每个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提供可靠指导和继续细化专业技能。如选修室内建筑学、产品设计、项目文化、数码模化技能、城市设计、设计管理、当代艺术现象、交互设计(新技能,接合点)电影和录像历史、摄影、美学等。

由此可以看出,国外艺术专业设置发展较为成熟,注重艺术与技术的互通、理论与技术的互动。而国内由于新媒体艺术教学发展较晚,新媒体艺术又是一种全新的交互性非常强的艺术类别。在现有课程设置下,软件课程与绘画基础课程的联系并不紧密,往往造成专业学习的不连贯,学生学了但不知道如何同软件教学结合起来,造成绘画教学同软件教学的脱节。例如通常艺术院校的美术基础课程都安排在第一学年,而软件类课程集中在第二学年,时间相隔较长,软件课程设置上偏重于如何使用,缺乏实际项目的引导。可是新媒体作品不同于传统艺术作品,传达的载体也根本不同,从平面向多维的转变。其从诞生起就直接面向互联网的庞大用户群,具有强烈的商品性。也就意味着新媒体艺术专业比绘画类专业更需要具有针对性的基础性学习。

二、国内艺术专业学生的现状

由于现行美术教学模式仍然以传统绘画教学为主,而经历过美术高考的学生也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静物及人物素描与色彩训练,但是反映在新媒体作品如CG、动画、网页设计等中,出现较多是造型比例失调、动态色彩不和谐、构图偏离重心等基础美术问题。在三维软件课程中,对于人体的解构多数辨识不清,以至于学生需要对人体资料重新阅读与学习。

从艺术审美角度来说,表现在创作中,作品缺少东方人文情绪,传统文化厚度,表现在偏好模仿日欧美艺术设计。因此,在新媒体艺术的教学中,艺术审美能力对学生专业的提高是基础中的基础,如果没有较高的艺术修养能力和良好的鉴赏能力,要想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中取得成就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美术基础教学中偏重于传统素描教学,即侧重在静物写生、人体素描等的明暗与结构方面的表现,弱化了后期软件中的整体结构及色彩把握、动态练习等,那么在美术理论的文化基础教学方面,也就弱化了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思想的基础性作用。

三、构建新型的课程教学体系,加强绘画基础教学与专业设计教学的互通与互动

以影视动画与电脑艺术专业为例,绘画的基础是该专业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的造型能力、设计能力、审美水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为在传统手绘动画的制作过程中,良好的绘画基础有着无可代替的作用。每个角色设计和动作设计都跟绘画基础密不可分。如果造型表现能力低下,整个动画流程就会无法进行下去,整部动画设计就会无法进展。如在动作设计方面,连基本的人物动态、形体的造型都不能解决,那这部动画只能是以失败告终,更不要说创新与发展了。所以说绘画基础对于制作动画来说是不可缺少的课程,是专业教学的必修课程。

(一)提高基础绘画教学在所有课程中所占的比例

基础绘画教学是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建立设计思维意识的重要手段,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如在动画类专业中,高校在对动漫专业学生进行培养时,除了开设基础课之外也要督促学生自觉练习,养成坚持绘画的习惯,为就业和今后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还需要训练学生的技术能力、审美判断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模仿能力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能力,这都离不开美术基础的训练。在培养动画设计人才中,首先是要明确培养方向,重点解决学生哪方面能力,建立围绕能力训练为目的的课程教学体系,不要大而全,不然就会使学生样样懂门门差。尤其是在绘画造型能力和美术功底的培养和训练中应有的放矢,针对动画设计人员的要求,比如人物造型与表现、色彩的造型与表现等方面加强训练,打下扎实的基础。

而在新媒体艺术设计类专业中,对人物的结构认识、形体与空间的关系、明暗与光影、透视与比例、色彩与构图等美术基础的掌握相当重要,它是后期运用电脑软件进行创作的重要基础,通过这些基础绘画教学使学生的艺术修养能力得到提高,对艺术与设计的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都有全面的认识。

因此,新媒体艺术专业中,加大基础绘画课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很有必要。

(二)建议基础美术课程与专业课程设置交叉进行

由表1、表2可以看出,可能是由于沿袭传统绘画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多数院校在基础美术课程与专业课程设置上分界明显。而新媒体艺术专业的学习与就业偏重于软件应用,若没有教学引导,学生难以将基础美术的精华运用在软件设计上。这就造成新媒体艺术的学生普遍存在美术专业薄弱、造型与色彩及综合运用不理想的状况。体现在前2年学习中,漠视基础美术课程――认为高中时期已经学习了传统基础美术――难以有经验发现将来设计中会存在的美术问题;而在后2年学习中,基础美术教师的作用弱化,而学生发现基础性美术问题后,只能找资料自习,导致没有有经验教师引导的恶性循环。

基础美术课程与专业课程交错进行对提高学生的艺术表达与创新能力很有必要。例如在动画专业中,人体素描与原画课程、三维课程相连;风景写生、风景色彩与场景设计课程三维课程相连。在新媒体设计专业中,素描、色彩构成与电脑平面设计软件相连等。这样做,理想状态下能迅速拉近基础美术与专业美术的关联性,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学校方面,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解决在关联课程中的问题,达到有目的的学习。如果再加入项目和课题设计,那么对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知识掌握,就会有更大裨益。

(三)新媒体专业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物,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内容、表现方法很有必要

传统的绘画教学无非都是静物、风景和人像的表现方式。都沿用传统美术教育的体系,在课程较少的情况下,让学生达到一个较高的能力阶段比较难,学生的学习挫败感很强,因此应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下些功夫,让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特别是在绘画表现的载体上转变那种只在纸面表现的样式,比如可以让学生在纸盘、木板等上面表现以提高其兴趣。

综上所述,由于新媒体专业人对新媒体行业的理解绝不仅仅来自技术的熟练和技巧的掌握,更多的需要一定的美术功底、较高的审美水平、对新媒体艺术具有独到的见解和扎实的掌控能力等多种能力。知识固然重要,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忽视,新媒体专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应是全方位的,在设计阶段需要培养学生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动画创意能力、设计表现力。所以说,在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中,绘画基础课对于设计与制作来说是不可缺少的课程,也是学生最有必要去打基础和深造的必修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