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美术基础知识与作品分析十篇美术基础知识与作品分析十篇

美术基础知识与作品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3:49

美术基础知识与作品分析篇1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断更新,要求教师合理把握教材的同时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把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作品欣赏放在同等地位,使美术欣赏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欣赏教学理念;切实提高欣赏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使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提高。

关键词:有效提高美术欣赏教学策略

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开设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以及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本文就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有效提高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策略。

1提高教师自身的艺术素养

新课程改革无论作何改新,如果脱离了教师这一最基本的要素,脱离了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将如何去实施新课程?就不可能发挥新课程所带来的优势,特别对于一个美术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因此作为课程改革中的美术教师基本素养将面临新课程的挑战。

教师是美术教学活动的主体,首先扮演的是文化传递者的角色,然而,多数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并不关注作品的创作文化背景,教师自身也缺乏对当前的文化背景及这一背景对美术教育的认识,这一现象也足以说明,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提高自身艺术素养迫在眉睫。那么,如何提高美术教师的艺术素养呢?

1.1美术欣赏课的学科特征要求美术教师有丰富的美术史、美术基础、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理论知识的素养以及同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提高美术教师对美术学科的认识。

1.2作为美术教师还应当形成现代文化心态,广泛的了解和接纳来自不同时代、社会、艺术流派的美术作品,形成一种建立于世界文化基础上的审美文化态度。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必须多渠道接受不同美术信息:例如:参观博物馆,大型展览,艺术交流、利用网络资源等,这样即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又了解了当代美术的特征,从而学会鉴赏和评论,从而加深对美术的理解。此外,还要积极思考、探索、交流,以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来迎接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挑战。

2把美术常识学习和作品欣赏并重

美术常识就是关于美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艺术语言等,美术常识重在研究美;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重在感受美。如果美术欣赏课只重视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而忽视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其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欣赏方法难以掌握,欣赏能力难以形成。美术欣赏只能是停留在简单的肤浅的层面上,相反高层次的美术欣赏应以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而得以实现。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由于学生缺少美术欣赏的理论知识、方法和经验,在面对一件作品时,只会用现有经验来判断:“像不像”“画的是什么”“好看不好看”等审美态度来对待,这只能使美术欣赏活动误入歧途。如:欣赏史前美术雕塑作品《维林多夫的裸女》,若以像不像去评判这件作品,而不以作者为何对女性的生理特征进行极度夸张的艺术处理方面去研究探讨和分析,学生是不会正确理解这件作品的。同样,以“好看不好看”来评述美术作品,对高中生而言可以说是肤浅的,我们知道,“美”给人的感受是多样的:有和谐美,悲壮美,崇高美,有形式美,也有内容之美。美具有多元性,复杂性,不少的“美感”是通过不美的形式来表现的,如蒙克的作品《呐喊》,正是通过极不协调的色彩和近乎可怕的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画家在这里可以说是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的振动,画面上的情感被推向了极致,使压抑的情绪在此得以释放而获得特有的“美感”。所有这些,若不通过美术基础知识,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而以像和不像,美不美去评述它,美术欣赏将难以收到实效。

3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欣赏教学理念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大致分自由欣赏式、理论阐述式和欣赏启发式三种。自由欣赏式就是学生自由欣赏作品,教师不作任何指导,这种方式缺少教师理论指引,学生欣赏欣赏作品受到较大限制,很难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效果。理论阐述式就是教师对作品进行理论阐述,学生跟教师的理念进行作品赏析。这种方式忽视了学生作为欣赏主体的参与主动性。而欣赏启发式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通过提示、参与分析、组织讨论等手段来让学生自我感受分析作品,做出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这种方式真正体现了学生自我感受、欣赏、深入理解作品的主体参与性,从欣赏中掌握方法,让学生从无序、被动欣赏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欣赏的主体,最终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启发式教学策略可通过“直观感受――参与分析――比较评价”的过程来实现。首先让学生对作品进行直观的观察和感受来获得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教师在学生直观感受作品前不应对作品加以任何形式的阐述和评论,以免造成学生的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禁锢从而形成定势思维。第二阶段参与分析,即理性分析阶段,教师在学生获取、感受作品的外部形式美的同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从作品的题材、造型、明暗、色彩、空间、肌理、风格等方面入手作初期的分析,进而逐渐由表及里的推进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形式的研究,最终引发对艺术形象构成和思想内涵的理解。在分析过程中,教师适时提示,启发、引导学生感知、分析作品,让学生从分析中掌握方法。第三阶段比较评价,经过对作品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后,引导学生再次深入认识作品,对同类不同时期、不同类同一时期的美术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可以清晰的感觉到美术史发展跳动的脉搏,增强学生对作品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及审美素养的提高。

同时教师应强调学生扭转“课本上的见解都是正确的‘被动式’”的观念,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我见解,教师切不可求全责备适时给予肯定(至少学生进行了主动思考,教师做正确引导即可)。总之,只要教师做到心系学生,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联系学生实际,积极实践,大胆探索,紧紧围绕素质教育,一定会在美术欣赏教学领域中大有收获的。

通过以上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识到:美术欣赏没有固定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只要运用辨证的思维和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积极探索有效的美术欣赏教学的策略,这样教育教学中存在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杜卫著.《美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美术基础知识与作品分析篇2

一、引导学生参与美术作品评论在美术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美术学学科建设需要突出美术评论

美术学作为是艺术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包括美术理论、美术史、美术评论三大部分。。美术理论主要是指美术基本原理,从某种意义上讲美术评论理论也是美术理论的组成部分;美术史是由美术史学家和历史考古学家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美术作品、美术文献、美术遗迹进行发掘、研究、探讨,客观地揭示美术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的科学;美术评论理论和美术评论活动相对的独立性,因而美术评论和美术理论常常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进行探讨。美术评论与美术史、美术理论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三者构成美术学的基本内容。美术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就是美术评论,通过运用一定的批评方法与原则,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内容、题材、思想和风格进行品析、评判,从而揭示其价值,分析其优劣,或者对美术思潮、美术现象、美术活动、美术流派进行分析评价,揭示其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可以说,美术评论也是一项操作性、现实性比较强的创作实践活动。加强美术学科化建设,加强批判对艺术教育、普通教育的渗透,强调美术评论和普通教育、大学教育、艺术教育、素质教育的关系,让美术评论在艺术教育中成为非常重要的手段已是当务之急。

(二)美术教学需要强调学生对美术作品评论

追求“技术至上”是我国美术教育长期一直难以改变的现状,教师过于“重技轻道”,或者是理论家们的“重道轻技”,对现代美术教育根本特性与终极目标缺乏认识。而美术评论除了对美术创作有准确的判断外,促进美术实践的正常、健康发展,对美术创作以及社会的价值取向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具有监督、促进机制功能。有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自由进行审视评论,挖掘自身创造潜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现自己的真实情感,从而培养其自主意识、独立人格和创造才能。美术教学中,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论,一般分为美术欣赏和美术批判。美术欣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其主要特征是通过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获取多种功用,美术批判渗透着学生的主观意识,但其目的却不是单纯地表述学生个人的具体的审美感受,而是要学生在主观感受的基础上理论分析、揭示出作品或美术现象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如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一方面要有丰富变化笔墨,另一方面要需要表现着特定的内容。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批评沟通与协调创作与欣赏的关系,发挥美术评论的鉴别真伪、祛邪扶正的作用,并以此提高美术创作的质量和社会的欣赏水平,有效促进美术教学上新的水平。

二、构建学生参与美术评论的有效途径

(一)提倡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自主评析,以提升创造力

经过笔者的多年教学经验,通常情况下,学生对自己的作品看久了,会产生审美上的“陈旧”之感,这时候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倾听他人对自己作品的评论,借鉴别人作品的独到之处,用新的视觉形象来补充自己。通过美术评论,往往会碰撞出学生的思想火花,突然萌生的创作灵感。在一些发达的国家,美术教学常常会把培养学生的评析能力当作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法国的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从幼儿园开始就逐步培养学生评论自己作品的能力,到中学毕业,学生基本可以使用艺术的专门用语,去评价同学的作品,并能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这就是为什么法国在美术史上曾产生众多举世闻名的艺术家和流派的原因了。美术教学不能把美术课单纯地作为一门纯技术的课程,而应当注重通过观察、实践、评论等手段来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例如在引导学生去评论徐悲鸿先生的画,可以从让学生评论为什么画中的各匹马与我们画的完全不一样的感觉,为什么我们画的画就不能像徐悲鸿先生描绘得栩栩如生呢?通过评论,可以让学生懂得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从而使他们知道,好的作品必做要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美术创作。这样一来,既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又可以加深学生的艺术修养。

(二)以引导自主评析为手段,丰富学生的多元知识

自主评析中常常会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如历史、宗教、文化、美学、文学艺术等等,不仅反映着学生综合素质,也体现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观察和发现问题,在评析中就有独到的见解。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知识和体验,从正面肯定他们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在自主评析过程中,集思广益,时刻处于积极的探究之中,逐渐理解作品。例如在教完一单元山不画,可以通过画展的方面,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们的作品进行评析,对一朵花、一只鸟的寓意、背景都加以研究。当学生感动自己作品不足时,也会从别人的作品得以启发,在评析中总能带给人很多新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三)引导学生掌握美术欣赏方法,提高对美术作品评论能力

美术基础知识与作品分析篇3

南昌航空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西南昌330000

摘要:公众家庭审美状况反映出一个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为掌握这种情况,采用调查问卷法进行调查,得出相应结论,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在分析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就采取措施更好开展教学工作,提高公众家庭审美意识和艺术素养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可为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提供指导与借鉴。

关键词:公众家庭;审美调查;教学策略

0引言

为掌握公众家庭审美状况,为采取有效措施开展教学工作,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奠定基础,采用调查问卷方法,对公众审美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获取一手资料,对公众审美情况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为采取措施更好开展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文章首先分析公众家庭审美调查的目的、方法和结果,然后就采取有效教学策略,提高公众家庭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为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提供启示与参考。

1公众家庭审美调查

为掌握公众家庭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对公众审美情况进行调查,并得出相应结论,分析调查结果,为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提供参考和依据。

1.1调查目的。为了解公众家庭审美情况,采取措施加强对公众家庭审美的调查,为提高公众审美意识奠定基础。同时审美调查也能了解公众的审美意识,艺术修养,兴趣爱好等内容,为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对公众审美情况调查提供数据支持。通过调查能带动艺术创作的创新,打破艺术与其他学科的界限,借助其他学科知识来从事艺术创作,在艺术与生活之间建立起纽带,推动艺术创作的创新发展,提高人们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此外,调查分析将统计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种研究方法引入研究工作当中,让人们获取严谨的作风和工作态度,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应用理性思维解决艺术问题,获得对艺术创造的深入认识,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

1.2调查方法。采用调查分析的方法对公众家庭审美情况进行调查,主要研究方法为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实证研究与探索性研究方法,应用观察分析法,对公众家庭审美进行系统考察;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有关公众家庭审美内容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获取相应的理论知识;进行现场访谈,与公众进行交谈;发放调查问卷并整理相关数据,然后对调查内容进行深入分析,验证自己的假设,得出自己的结论。

1.3调查结果。通过调查分析并整理所得资料得知,公众家庭审美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得到不断改进,他们的审美意识逐步增强,对作品创作,居住环境要求也在进一步提高。同时公众审美意识提高,对艺术创作要求进一步加大,有利于增强人们的审美情趣。但不能否定的是,公众家庭审美仍然存在不足,例如,作品欣赏专业理论不全面,艺术创作方面的专业知识较为缺乏,艺术创造灵感缺乏,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对更好从事艺术作品欣赏和创作带来不利影响。

2公众家庭审美调查的教学策略

为促进公众家庭审美意识提高,增强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素养,帮助他们更好欣赏作品,提高自身艺术修养,根据调查结果和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今后应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2.1采用公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更好引导人们欣赏作品,提高公众的作品欣赏能力,作品创作时要善于挖掘人们日常生活,掌握他们的兴趣爱好之所在,让作品更加贴近人们日常生活,创作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增进作品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让公众感到亲切和自然,调动他们欣赏艺术作品的热情,从而更好开展作品欣赏和创作。

2.2增进与民众的联系。艺术创作和作品欣赏时,要善于增进与民众间的联系,做好相关调查分析工作,掌握公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结合人们审美需要进行作品创作。让作品创作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这样公众就时刻感受到艺术在生活当中,促进公众家庭审美情趣提高,从而更好获取相关知识和内容,不断提高公众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情操。

2.3创作民众喜爱的作品。艺术作品创作时应关注人们审美需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以此为依据,结合人们的兴趣爱好,创作人们喜爱的作品,激发公众的欣赏热情,从而更好地满足日常生活需要,提升公众审美情趣。

2.4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开展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时,要关注公众家庭审美情趣,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作为课堂活动主体,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重视情景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等多种方式方法应用,实现教学方法创新,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2.5重视实践教学。在学习艺术创作理论知识,做好公众家庭审美调查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创作,写生等,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促进学生实践技能提升,提高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

2.6加强教学管理并完善评价体系。重视教学管理工作,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保证艺术设计课程的学时。完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提高评价科学性与合理性,推动课堂教学有效开展下去。

3结束语

公众家庭审美调查反映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公众家庭审美基本状况,为采取措施提高公众审美意识,促进公众综合素质提高奠定基础。为提高公众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教学中应该采取有效对策,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更好地对广大公众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公众审美意识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汤耀华.公众审美调查对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的促进作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5(2):36.

[2]吴晗清.科学方法教育目标及教学策略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0(10):46-48.

美术基础知识与作品分析篇4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美术教学;教学模式;维果茨基

“最近发展区”理论,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该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儿童学习和认识发展的内部联系进行了重新阐释,突出强调了社会、环境等因素对认知过程的影响,属于其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turaltheory)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各个领域获得广泛认可和应用,如何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建立符合当前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是美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美术教学模式探讨

1、美术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模式设计的关键,对教学模式起到整体的指向性作用,决定教学模式的基调。本文从实际教学实践出发,结合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美术教学的教学目标进行了设计,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

基础知识和技能。基础知识和技能,是美术教学的首要目标,要求学生通过美术相关课程的学习,了解美术史、美术理论、优秀美术作品等知识,掌握基础的美术绘画技能。需要指出的是,当前美术教学中,受到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过分强调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甚至将其作为最终的教学目标,这是严重错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并不要求学生做到精通和高超,而应作为基础的教学目标,为提升学生审美素质提高基础支持[3]。

教学方法的设计。维果茨基在“最近发展区”理论中,揭示了学生认识机制发展的内在规律,强调了教学的“中介”作用,因此,美术教育应进一步将学生作为主体,注重学生认知水平发展、形成、提高的过程。基于此,美术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分层教学、互动教学、个性化教学等现代课堂教学策略,首先全面掌握每位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再根据其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目标设计,将课堂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调节、构建、提升的能力。

审美素质及价值观培养。通过美术等艺术类课程的教育,完成学生健全人格塑造、正确价值观建立和审美素质培养等任务,是美术教学的最终教学目标。日常教学中,美术教师应跳出“应试教育”、“填鸭式教学”等陈旧的教学模式,通过进行美术作品欣赏解析、小组讨论、美术馆参观、美学理论了解等,陶冶情操,扩展学生视野,力求学生能够形成对真善美的正确认识,形成对不同流派美术作品的鉴赏和批评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升华。

2、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美术教学实践分析

基础知识认知、扩展。学生首先需要进行美术基础知识的积累,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认知进展[4]。在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下,美术教师应改变传统单向传授的教学模式,采用故事引导、情境模拟、作品解析等引人入胜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作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知识获取,主动掌握新知识。

话题讨论,解决问题。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学习小组的划分,在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了解之后,要求其分组进行话题讨论。话题的设置是小组讨论教学的重点,需要美术教师在课前做好准备,话题应保证由浅入深,从现有基础上略有提高,延伸出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加深对基础美术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产生新认知和观点。

参观美术展览。美术是视觉的艺术,要想使得学生形成美术审美水平的提高,定期进行美术馆、画展、博物馆、毕业设计展等美术作品展览的参观,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过程。参观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前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参观,避免走马观花。教师可适当进行美术作品的讲解,让学生在直观的感受中学习知识。参观后,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发表当下即时感受,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审美潜能,实现常规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5]。

教学评价。“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下的美术教学评价,不应只注重对分数的考核,还要注重学生发展进步的过程,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评价学生,着重对学生自我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突出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评价,不一概而论。

二、结语

本文结合作者的实际教学工作经验,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当前美术教学模式的设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推动美术教育的发展,实现素质教育。从分析“最近发展区”理论出发,本文提出了美术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中介”作用、加强分层、互动、情境教学模式应用、着眼学生学习发展过程进行评价等措施。美术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模式的改变需要美术教育者的长期坚持,不断实践和改善,才能实现观念和方法的全面转变,实现美术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颖.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3,12(3):180-183.

[2]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张韶山.“最近发展区”理论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n].江苏教育报,2013,08(3):3-4.

[3]王志文.高校公共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模式探讨―――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启示[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4(4):161-163.

美术基础知识与作品分析篇5

因为平面设计软件的应用,加上摄影技术的数字化,给平面设计提供了更简易的材料获取途径和更轻松的图片编辑方法,因而平面设计的作品比传统绘画更加传神,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容易被广大受众所接受。加之易于被复制、传播的特性,通过图像元素将信息资源进行广泛的传播,平面设计实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这不等同平面设计完全代替了绘画的地位,平面设计只是在绘画基础上的一种衍生发展,绘画中的基本构图要素、基本色彩搭配、资源选择和加工都是平面设计从业者必须学习的理论基础,虽然在最终的作品输出上,更多的是平面设计的输出形式,但是其输入却是建立在绘画的基础之上的。

二、平面设计软件教学与绘画的结合

1.对开设理论课必要性的充分认识

在高校平面设计软件教学的课程设置上,绘画的基础课程必不可少。不少学员对此表示不解,认为平面设计就是一门简单的操作技术,没有必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在理论学习上。对此,授课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理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分清平面设计和传统绘画之间的联系,学好美术基础知识,提升平面设计水平。

2.理论课和实践课的穿行

平面设计的理论基础课与实践操作课的课程设计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如果将理论课与实践课进行分段教学,其效果远不如混合穿行的效果好。教师可以根据平面设计的专业课程进度要求穿行美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如在photoshop教学中讲到色彩的组成,可以对传统绘画的色彩组成与电脑色彩组成的异同进行阐述,引导学生了解色彩的组成原理,从美学的基础上掌握各种色彩搭配的技巧。在平面设计画面造型的讲学中,可以同步进行传统绘画的艺术造型基础教学,结合传统绘画中的杰出作品赏析,令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的美学知识,提高自身美学素养,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优秀作品美学性与实用性赏析

平面设计与传统绘画的最大区别就是实用性的特征,平面设计必须要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才能得以生存。现代社会成员的文化素质逐步提升,对于艺术的鉴赏能力逐步提高,这就对于平面设计的作品输出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平面设计的学习者提高自身艺术修为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对优秀作品进行学习和赏析,汲取别人的经验,拓宽自己的视野。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对于平面设计的优秀案例可以搜寻到很多。这些精品案例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精神上的愉悦,而且通过易于被人接受的形式让受众能够明白作品的寓意所在,平面设计的美观性和实用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对优秀作品的观摩、赏析和模仿,能够令学生的思路忽然开朗,对熟练利用光影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技能有着很好的促进,同时对于软件操作技能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本文来自于《大众文艺》杂志。《大众文艺》杂志简介详见。)

三、结束语

美术基础知识与作品分析篇6

关键词:广告设计基础tCaSD基本型教学模式

我校广告学专业的广告设计基础课程开设已有6年,课程内容包括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教学总时数为68课时。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沿用设计类专业教学中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忽略了广告学非艺术类招生的特点,因此产生了很多问题。首先,由于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单一等弊端,使得同学们对广告设计基础的相关知识的掌握度不高。其学习有一定难度,同学们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学习效果不佳。其次,广告设计基础课程与后续的各门广告设计类课程衔接欠佳,不利于对后续广告设计类课程的深入学习。再次,对设计审美强调不够,导致学生审美意识较弱,在后续课程中表现出来的是创意被扭曲,以“丑”、“怪”为美,哗众取宠,单纯追求眼球相应的现象层出不穷。建立“以基本型为核心的tCaSD教学模式”就是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的课程改革。

一、“以基本型为核心的tCaSD教学模式”基本概念

(一)“以基本型为核心”的概念

广告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多、知识量大,如果想在短时间内让同学们掌握相关知识,就必须把每一阶段的教学目标设置得更为简洁、精准,层层递进。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寻找到一个课程的核心内容“基本型”。这个基本型既是平面构成初期的一项练习作业,又是整个课程的核心。我们不仅会在平面构成中用到它,三大构成的所有教学、项目训练内容均围绕这个核心进行。这一做法既有利于简化课程,使课程保持高度的一贯性,又能加强教学针对性,能达到由点及面的教学效果。

(二)“tCaSD教学模式”的概念

广告设计基础课程“tCaSD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改革围绕:t(technique)――技巧(掌握美术、设计概念原理,及绘制技巧)、C(Creativity)――创意(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a(aesthetic)――审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这三个中心展开。教学方法改革包括:S(Specialization)――教学过程专题化,D(Diversification)――教学方式多样化。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把课程教学设置为两个阶段:基础阶段(tS结合)和发展阶段(CD结合),两个教学阶段都建立在“审美教学(a)”基础之上。基础阶段强调“一个准确的切入点”,发展阶段突出“由切入点出发,不断突破”,审美教学则是强化“基于大众文化、大众传播的审美特征认知”。

此教学模式的目的是让课程教学变得更简洁、针对性更强,能够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解放局限的思想,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与广告设计相关的基础知识,并能在后续课程中,把这些知识快速地结合运用。

二、tS――基础阶段

基础阶段是整个课程最重要的部分,我们为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各设置了一个“教学切入点”,并采取t(技巧)+S(教学过程专题化)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希望在最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三大构成的基本设计原理及表现技巧。

(一)平面构成――设计教学核心的“基本型”

平面构成基础阶段的教学目的是让同学们对平面构成有一个正确认识,并且训练大家的基本造型能力。为了加强教学针对性,我们选定“基本型”作为切入点。根据这一切入点,我们设计了一个“S(专题项目)”――为自己的工作小组设计一个基本型,这个基本型也是该工作小组的LoGo雏形。作品完成后,将成为整体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核心,不仅在平面构成中,在立体构成、色彩构成中,它都将被充分地利用起来。

专题项目可分三个步骤完成:首先是构思,同学们要考虑如何通过基本型体现该工作小组的精神内涵;其次是设计,运用基本型的不同组合方式,设计出简洁、独特、记忆性强的基本型;最后是调整,把前面两点结合起来进行小组分析,修改并完善作品。

在此过程中,同学们不仅能够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造型观念,运用基本造型技巧,表达出不同的视觉美感和精神内涵,还能够认识到如何用设计构成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二)立体构成――基本型半立体化

平面构成完成后,立刻展开立体构成教学,这样能迅速地把同学们的思维从“平面拉向立体”。此阶段的教学目的包括对立体构成形式美法则的全面掌握,锻炼大家的观察能力、材料运用能力及空间创意能力。在教学中,我们遵循由浅入深的方法,以“半立体构成”为切入点,设计了一个“从平面走向立体”的专题项目展开教学。

项目分两步骤:第一步是学习“拉伸”。我们仍旧以平面构成的基本型为基础,对其进行直接拉伸,制造出半立体的视觉效果。同学们结合不同的拉伸方法,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平面空间在拉伸后产生的视觉量感变化,光影效果带来的丰富层次感。第二步是尝试材料更新。面对拉伸后的新作品,为了使它的视效更具变化性,我们继续引导同学们在材料上进行挖掘,让同学们感受不同材料的色泽、肌理特征,人工材料、自然材料的不同表现力,点、线、面、块不同的艺术表现。在教学中,我们还会定时进行作品评析,分析不同小组的创作思路,讨论在设计、制作过程中的各种心得。

在此阶段中,同学们的立体造型能力得到初步训练,对材料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与掌控,新的设计思路不断被开拓出来,所以其在整个基础阶段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色彩构成――色相环中的基本型

在学习之前,很多同学对色彩三要素的认知仅停留在色相上,所以我们干脆从大家最为熟悉的环节入手,以“色相环”为切入点进,引出明度、纯度的概念,并进一步训练色彩对比、调和的运用方法。为此,我们设置了一个“巧用色相环”的专题项目。

训练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色相环训练。我们仍以“基本型”作为底稿,在色相环中选择互补色、对比色、近似色、同类色,把它们分别填涂到各自的底稿中。作品完成后,观察色相环中不同的配色所带来的不同对比效果。第二部分,纯度、明度九调训练。选择互补色填涂作品,改变其纯度,制作出纯度九调;再选择同类色填涂作品改变其明度,制作出明度九调。作品完成后,请大家仔细观察明度、纯度发生强弱对比变化,原有的色彩作品所呈现出的新视效。第三部分,色彩刺激调和训练。主要针对色彩单、双性同一、近似调和、色彩序列调和、色光统调、面积对比、强弱对比阻隔等内容进行全面训练。

这一系列的训练,改变了原有呆板无趣的教学模式,由同学们熟悉的内容切入,利用项目引导,学习了色彩三要素,以及色彩对比、调和的理论和运用技巧。

三、CD――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仍以“基本型”为核心,更注重向广告学后续课程,例如广告设计、图形创意、Ci设计等课程进行转折,并以C(创意)+D(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展开。

(一)平面构成――以“肌理构成”为创意突破点

平面构成发展阶段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对九种典型的基本构成形式进行练习,加强同学们的创意能力。我们沿用先前的基本型,通过它进行重复、近似、变异、发射、密集、对比等构成形式的训练。为了进一步锻炼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培养创意思维,我们在此选择了“肌理构成”作为教学突破点,并为此设计了一项主题作业,运用已完成的平面构成作品,再创作两组新作品,一组为视觉肌理构成,一组为触觉肌理构成。

在教学方法上,除去以老师为主的基本概念讲解,并配合经典广告案例分析之外,更多的则是引导同学们自我发现、自主学习。整个过程分为三步骤,首先,我们把教学从课堂延伸到校园,实地考察,寻找平时没有注意过的细节,收集相关肌理元素;其次,结合各种手段,探索如何借助外力有意识地改变现有物体的肌理表现;最后,让各个小组完成作品后,进行课堂讲解,加强交流。

发展阶段的教学能够进一步促进同学们对平面构成的创意表现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为后续课程奠定更扎实的基础。

(二)立体构成――全方位立体表现“基本型”

在这里,我们将对已半立体化的基本型进行全方位的立体构成表现,进一步开拓同学们的空间思维,材料运用能力及与环境之间的相互结合,以期在创意表现上能有更大突破。

教学训练分四步:首先,请同学们设定一个主题,并据此收集合适的材料;其次,根据课程中讲解的立体构成基本概念、表现手法,针对基本型进行创作;再次,把完成的作品放到不同的环境中,看看它们会发生怎样的视觉变化,是否可以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使其与环境的结合度更高;最后,进行作品展示和集体大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再次明确立体构成的基础知识。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会进行一次深度影片观摩,着重分析一部相关的纪录片――andyGoldsworthy的作品“Riversandtides”。在影片中,同学们会看到设计师如何运用自然界中的不同材料进行作品创作,并让作品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同学们在观摩影片后,进行分组讨论,总结这些作品的不同表现,并以此为延伸,挖掘我们身边可能存在的类似元素。这一过程,使同学们对立体构成创意表现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也为将来的《展示设计》课程做好准备。

(三)色彩构成――“色彩采集与重构”的创意突破

发展阶段的色彩构成更注重实践性,在巩固基础知识之上,进一步理解色彩表情在作品中的运用。在教学中,我们围绕“色彩采集与重构”展开,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在完成基础知识的讲解后,我们分三步进行相应练习。第一步,根据已有的平面基本型,结合其内在精神含义,从大师的经典绘画作品、广告作品、摄影作品或影视作品中选择四张图片(这四张图片必须有与小组精神相符合的色彩表情),再进行色彩的采集与重构。第二步,作品完成后,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作品如何通过色彩表情,展现出小组基本型所预期的精神内涵。并挑选出一张最佳作品,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后,加以修改完成为最终作品。第三步,针对作品进行明度和纯度上的变化,使其表现出另外的一种情绪、或场景来,例如“亢奋”、“针锋相对”,等等。这个训练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既有“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选择、发挥),又有“突破”(如何在限定的条件内突破限制,达到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意效果),对同学们是个很大的挑战,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一是突破了时空限制,鼓励同学们通过各种方法采集不同色彩,可以是阴暗角落里的小草,也可以是GooGLeeaRtH俯视下的地球一角,甚至可以是影视作品中一个特殊场景。二是加强了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以三个小组为单位,讨论作品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此项训练,同学们对色彩的基本概念、色彩表情及相应的运用方法有更进一步掌握,有利于同学们将来在广告设计表现中对色彩元素灵活运用。

四、a――审美教学

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同学们的作品在审美上出现问题的越来越多,以丑为美、哗众取宠的审美观点在同学们身上普遍存在。这一问题不仅危害了同学们在广告专业上的发展,而且会对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出“眼高”、“手低”的审美教学新理念,并让其伴随整个教学过程。

(一)“眼高”

“眼高”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同学们良好的审美情趣,二是打破同学们对审美认识的局限性。

审美教学很难在短期内产生效果,必须有一定时间的积累,但是,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正面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基础阶段,我们提供的相关案例多以经典名作为主。平面构成中,我们结合康定斯基、蒙迪里安等讲解点、线、面,结合诶舍尔、波洛克等讲解平面构成基本形式。在立体构成中,我们会把柯布西耶、安东尼奥・高迪等建筑大师的作品介绍给大家,并与课程中的基础知识相结合。在色彩构成中,我们主要分析印象派、后印象派的作品,使大家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色彩三要素的魅力,并结合抽象派的作品,分析色彩的各种不同特性。此外,我们还会介绍例如地景艺术、极少主义、装置艺术等不同的艺术流派,目的就是突破同学们原本对美的认识的局限性,让大家感受到美是不受形式限制的。

(二)“手低”

有了“眼高”的培养后,部分同学会希望自己能够创作出大师般的作品,但是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产生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怪物”。所以,我们在审美教学第二部分,会强调“手低”。“手低”也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在创作作品时不必和大师比肩,而是要从大师的作品中获得灵感,掌握他们的创作思路;二是在将来的广告作品创作时,应该从大众文化、大众传播的角度出发,而不要尝试一些故作玄虚、令消费者费解的东西。

在教学中,我们会结合BBC录制的二十世纪艺术大师系列纪录片,重点分析两位艺术大师:达利和安迪・沃霍尔。在影片观摩完成后,我们会作三方面的分析。一是分析两位大师的创意思路。分析他们如何把常见物,通过不同的组合,达到令人意想不到的创意效果。例如达利的红唇沙发、龙虾电话机;或是如何对常见物进行强化,展现出强烈的视觉效果,例如安迪・沃霍尔的《坎贝尔汤罐头》、《迈克・杰克逊》的肖像。二是分析他们对新思想、新技术的运用。例如达利把当时原子概念与他的绘画相结合,安迪・沃霍尔对丝网印刷、摄像技术的运用。三是分析后人如何从两位大师的作品中寻找灵感源进行再创作。这里,我们会要求同学们收集相关广告或其他设计作品,让大家直观地感受一下两位大师的影响力,也学习如何从大师身上汲取灵感,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这三步走完之后,能够让同学们理解这些作品在审美上的特点,学习他们的创意思路,分析如何创作出有新意、有审美情趣,又容易被普罗大众所接受的作品。

五、结语

结合广告设计基础课程特点而构建的“以基本型为核心的tCaSD教学模式”,希望以先进的科学与文化知识成果教育学生,并不断尝试如何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当中。它能够帮助广告学的学生在短期内掌握与广告设计、Ci设计、展示设计等相关的设计基础知识及技法,激发学生大胆创新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眼光,为学生的后续专业学习、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詹云,高昱.工科院校广告设计课程教学体系探析――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2008(1).

[2]刘文良.“三大构成”教学的困境与超越[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2(4).

美术基础知识与作品分析篇7

关键词:色彩观念;美术基础;教育价值;教育方法

基础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色彩运用理念,通过色彩之间的对比变化,从而让学生能够表达出作品的思想情感。在进行色彩教学时,教师不仅需要向他们传授相应的色彩知识和应用技巧,同时还要培养他们敏锐的色彩感知和捕捉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创作水平,从而达到基础美术知识的教学目标。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比较重视学生的美术创作技巧,但是忽视了美术色彩的重要性,使得学生在色彩的运用上存在较多的问题,最终影响到学生的美术学习质量。因此,教师需要转变自身教学理念,提升学生的美术色彩观念,拓展他们的美术视野,满足他们今后的美术学习创作需求。

一、色彩观念在基础美术教育中的价值

1.色彩是绘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之一,它同样能够承载大量的语言和情感信息,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需要掌握相应的技巧,做好不同色彩之间的搭配,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创作情感,给人更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可以说色彩是绘画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非常强的情感特征和艺术语言,不仅能够丰富作品的内容,还可以让欣赏者体会到创作者的强烈创作意图和创作情感,给人一种心灵上的契合,从而达到美术创作的目标。比如,一般情况下,明快的色彩一般都用来表达愉悦的情感,深沉的颜色则用来渲染沉重压抑的情感。通过色彩来对作品中的造型进行描绘,可以更好地抒发出创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可以烘托出相应的气氛,让欣赏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达到美术创作的最终目标。

2.色彩是基础美术教育的重要部分

学生在美术学习之处需要科学把握色彩运用技巧,并且能够树立正确的色彩运用观念,从而能够满足他们今后的美术创作需求。正确的色彩观念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美术理论知识、造型能力的学习,能够增强他们的色彩感知力和敏锐观察力,充分挖掘学生的美术创作潜能,从而扎实学生的基础美术知识,为学生以后的美术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比如,美术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美术色彩知识时,先可以引导他们自己去欣赏名家作品,然后再让他们从色彩角度相互交流欣赏后的感觉,通过交流学生可以更深刻地认识作品,让他们认识到色彩观念在基础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提升他们对色彩学习的兴趣。通过这样的引导学习,学生可以在以后的创作中重视色彩情感的表达,能够很好地把握住色彩的特性,从而将作品的魅力充分发挥出来,让欣赏者与创作者之间的情感形成共鸣。

3.色彩观念是绘画基础的重要指导

色彩教学主要是为了研究各种颜色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时需要让学生保持科学的色彩观念,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样才能够达到色彩教学目标,为他们以后的美术学习提供帮助。在长期的美术创作和发展历史中,不同颜色被逐渐赋予不同的含义,创作者只有把握住颜色之间的差异性,处理好颜色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表达出更加细腻的情感,提升作品的创作质量,给欣赏者更多的情感体验空间。如果将不同的颜色放在同一个物象当中,颜色之间的差异性就会显现出来,将不同颜色之间做好相应的处理,可以使作品的画面更加和谐融洽。同时在这样的色彩处理下,色彩也不单单具有色彩的意义,而是更多的被赋予人的情感,成为作品语言情感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美术基础教学中的色彩教学策略

1.立足艺术形式,创新教学方法

美术教师在教学时,需要从艺术角度出发,让学生掌握更加系统的色彩运用技巧,这样才能够达到教学目标,为学生以后的美术创作奠定良好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的兴趣,并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色彩观念,然后通过名画作品分析,让他们对色彩应用有更深刻的认识,增强他们学习美术的信心。在美术色彩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积极创新自身的教学方法,降低他们学习色彩应用技巧的难度。同时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上的不足,制定出科学的调整方案,帮助学生提升自身色彩感悟,培养他们的色彩创造性思维,在今后的美术创作中将情感更好地融入色彩中。

2.保持艺术关系,提高教学层次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学生不能够处理好色彩之间的关系,没有树立正确的色彩观念,导致他们创作出的作品水平质量较差,情感表达不够充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保持美术色彩的艺术性,提高自身的教学目标层次,让学生了解不同颜色的情感表达技巧,并将这些技巧运用到创作中去,增强他们作品的情感表达能力。教师要逐渐培养学生的个人色彩风格,养成良好的创作习惯,提升他们作品的情感表达能力,让欣赏者能够与其产生共鸣,实现情感与美术作品的完美结合。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主动意识,培养他们敏锐的色彩观察力和认识能力,能够将身边美好的事物用色彩表现出来,赋予作品更多的生命活力,使其作品更具艺术魅力。教师也要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掘色彩在基础美术教学中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美术色彩感悟水平,为他们以后美术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色彩观念在基础美术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制定比较科学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良好的色彩感知力,这样才能够达到美术教育目标。同时教师还要增强学生的色彩应用能力,通过色彩之间的变化和对比,表达出作品的情感,不仅给欣赏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还能够带来心灵上的震撼。

参考文献:

[1]汤敏敏.试论传统写实油画方法论对高校美术基础教育的价值[D].湖南师范大学,2014.

美术基础知识与作品分析篇8

关键词:数学;艺术设计;设计数学

0前言

数学研究的是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作为一门基础科学,既广泛应用于技术工程中,又是研究许多理论科学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与美学之间也存在着天然的联系。然而,由于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学艺术设计的人会对它存在着片面的认识,认为数学和艺术的关联不大,甚至产生抵触的情绪。事实上,数学贯穿于设计过程的始终。以产品设计为例,设计过程涵盖了市场调研、需求分析、草案设计及评价、方案设计、方案输出等诸多环节,每一环节都离不开数学这个有用的工具。特别是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设计的过程也越来越呈现出数字化的趋势。没有好的数学基础是不能很好掌握数字化设计工具的。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恩格斯《反杜林论》)。整个数学是以“数”和“形”两个基本概念作为主干,围绕着这两个基本概念的提炼、深化、演变而发展起来的。但是“数”和“形”二者并不是截然分开、互相割裂的。复杂的几何图形将千变万化的空间形式的研究归结为比较成熟、也容易驾驭的数量关系的研究的方法原则一直被广泛使用,将其应用于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中出现了新的分支――设计数学,拓宽了数学的应用领域,同时促使设计师对“数”和“形”概念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加强对设计本质的理解,并为设计师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帮助设计师摆脱设计表达的烦琐事务,集中精力于创意和构思,进行更富创造性的设计活动。

1数学与艺术设计的关系

设计数学在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中随处可见:透视、比例、均衡、尺度、韵律、节奏、黄金分割、视觉平衡与协调。设计数学不仅解释了自然界和艺术作品中的美,也提出了在设计中创造美的理论与方法:对于一个未来设计师来说,要了解精美图形背后所蕴含的深奥科学哲理和简单的运算规则,要理解看似冷冰冰的、枯燥的数学与富有情感的美实质上是内在相通的,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应用这些知识和技术,在实际设计中创造美。

数学并不是由一串串的计算公式和一系列定理堆砌而成的,数学的精华在于它的思想、精神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精华给予人类文化演进和认识客观世界以极其巨大的影响。数学为设计师和艺术家提供创造和传达设计思想的灵感和工具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设计师和艺术家利用设计数学遁入高维空间和复杂世界。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有一句名言:“数学就是解决问题的艺术。”学习设计数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设计中所需要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掌握设计中常用的数学方法,进行应用数学工具开展设计实践的基本训练,逐步培养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几何直观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学习设计数学不仅要体验、理解和应用数学美,领会“视觉感受的数学关系”,培养“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学习理性设计艺术,而且要掌握数学抽象化、符号化、公理化、模型化和最优化的思考方式,创造出符合美学标准,并具有欣赏价值的优秀设计作品。

数学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在整个设计领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图案设计看似与数学无关,实际上,目前大量的图案都是利用数学函数生成的。设计师一旦掌握了用数学函数设计图案的方法,其设计的效率会提高数十倍,设计的水平也会得到质的飞跃。既然连图案设计都如此需要数学,产品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就更需要数学的支持。

2数学在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正如数学是很多学科的基础一样,设计也离不开数学。设计的过程包含了许多环节。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所涉及的知识领域也大大扩展,设计师再也不能依赖于很多年前的设计思想和方法,需要掌握更多新的知识和技能。而数学对于我们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

2.1艺术设计与统计分析

工业设计中要涉及数据处理的知识。无论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产品,都服务于市场,受市场所支配,受市场所制约的。因此,工业设计师在产品设计之前必须充分把握市场的潮流,了解消费动态。而这种主动认识市场、正确分析市场的活动必须基于数理统计和数据分析的知识。

同时,为了提高产品适用性,必须在工业设计中考虑“人的因素”:应用人体测量学、人体力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人体尺度参数。这些测量分析活动涉及大量的数据,如果没有数理知识做后盾,处理的难度是难以想象的。

2.2艺术设计与几何学

几何学早数千年前已因人类生活的需要而诞生了。无论中外,原始的陶器上都会绘制上鲜明的几何图案;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工程浩大,造型精美,没有相关的几何知识,是无法被建造出来的。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创造更好的生活方式。

几何因生活需要而生,注定成为我们创造更好生活的有力工具。

2.3艺术设计与测量

测量与几何息息相关,由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几何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从写生素描、制作工具,到测量土地山河、研究天文,远处不用到测量的知识。

在写生素描的时候,我们都有用铅笔来目测被画对象的经历,相似形的原理保证了目测的可靠性;设计产品时,在没有相关图纸资料,只能大致判断的情况下,进行简单的运算,就可以粗略地计算出关键的尺寸;环境设计时,即使有工具,还是有相当多的尺寸无法测量,这就要用到测量学的知识,运用辅助线、辅助工具,就可以得到想要的数据。为什么设计得好好的文字、图形看上去会变形呢?这其中的视觉误差现象你了解多少?

2.4艺术设计与微积分

在设计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对设计对象及其相关事物的分析。而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小至粒子,大至宇宙,都可以用数学方法抽象成变量和由变量表示的函数。研究设计对象的函数、变量就是数学分析。例如在设计汽车外观造型过程中,我们需要知道设计的外形曲线是否光顺,光顺的问题必须用微分才能够进行判定。此外,微积分还可以用在形体的面积与体积计算、统计分析、优化设计、运动设计、材料的强度分析以及计算机图形学当中。可见,微积分是设计分析的有力工具。

参考文献:

[1]余隋怀,敬秉宸,于明玖.设计数学基础[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徐人平.设计数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3]彭澎.数学与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美术基础知识与作品分析篇9

一、钢琴表演过程中美学素养的重要性分析

钢琴表演过程中美学素养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能够促进表演者充分把握作品的内涵及其思想,同时还能够推动演奏者与作品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才能够演奏出一首非常优秀、动听的作品,才能够真正引起观众的共鸣。

(一)促进表演者充分认识和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

毋庸置疑,一个优秀的音乐作品,其中蕴含着作者的心血,是其按照个人的工作生活经历来进行创作的,这样对于一个钢琴家来说,其在演奏的时候,所展示的是别人而并非自己的故事。鉴于这一个方面的原因,在表演前,表演者一定要充分的把握作品,弄清楚其创作背景及具体内涵,弄清楚其体现的主题思想,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所具有的专业技能,弹奏出美妙绝伦的曲子。然而,如果想充分了解作品之中蕴含的思想,使钢琴者可以与作品有机结合并非易事,演奏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美学素养,在此基础上,从美学层面合理思考音乐的风格、旋律等诸多环节,最终才会充分了解作品的格调,才会为广大观众奉献一场听觉盛宴,才会充分调动观众形成强烈的共鸣。

(二)推动演奏者和所演奏作品有机融合

对于一个高素质的钢琴演奏者来说,唯有具备良好的美学素养,才可以有效驾驭整个演奏活动,一步步将个人的思想与所演奏音乐作品进行有机结合,领略到其中的音乐美,科学的调整个人的情感,紧紧与音乐旋律保持一致,提高演奏效果,使其根据需要,时而如同汹涌澎湃的大海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时而像唱歌的小鸟给听众带来愉悦的享受;时而如同潺潺细流能够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唯有演奏使个人与作品进行有机结合,才会在演奏过程中,为广大听众打造一个恢弘的现场,使他们经过表演者的引领,步入音乐圣殿之中,在精神层面受到充分的震撼,就如同自己置身作品之中体会的现场,使他们真正领会到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

二、提升演奏者美学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切实加强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使自己分析能力不断提升

一个好的演奏家,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分析能力。所以,如果想实现个人演奏技能的提升,必须注重对音乐知识的学习,经常性的学习相关知识,使个人知识储备不断提升。这样,当自己面对某个音乐作品的时候,才会及时、有效的掌握其风格、内涵等,最终使自己的美学素养不断提升。具体应当把握下列几点:

1.演奏者应当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认真细致的分析作品背后潜在的思想,在此基础上,进行多次的练习,使自身分析能力不断提升;2.应当加大学习力度,主要是学习音乐美学相关内容与理论,通过长期的学习与分析,使个人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3.演奏者应当充分发挥各种新技术手段的作用,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多欣赏一些优秀的表演节目,同时随时把握美学方面的发展趋向,使自身掌握的理论逐渐拓宽,最终能够养成良好的美学素养。

(二)不断提升审美能力

一个演奏者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能够充分认识作品,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唯有如此,他们才会充分结合个人的思想,为听众奉献美妙的旋律。具体来说,应当重点把握下列几点:

1.应当具备较强的感知力。毋庸置疑,各个演奏者对作品的感受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然而,如果想充分了解音乐作品,包括风格、旋律等,就必须进行积极认真的学习。所以,面对各种风格的作品,单纯通过自己的感知是无法充分掌握其中的内涵的,一定要提高理性认识水平,唯有如此,才可以提高自身的感知力,能够充分感受作品内涵。

2.应当具备良好的想象力。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明确表示:艺术家创作的材料并非思想而是现实的外在形象。所以,要想养成良好的想象力,一定要注重日常的生活体验,在此基础上,把自己积累的生活体验与演奏进行有机结合,构建起非常生动形象的音乐画面感,最终才能使个人的审美能力不断提升。

3.应当注意从日常的实践之中获得丰富的经验。非常明显,审美能力并非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同样并非短期之内就能够形成的。所以,对于演奏者来说,应当在平时的工作生活过程中,尽可能的表演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使自己在长期的演奏中,逐渐提升个人对作品的审美能力,最终使个人的美学素养不断提升。

(三)努力养成良好的创新能力

对于一名钢琴演奏者来说,如果想实现自己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创新,为自己提供强大的动力,尤其是在当前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时代,更需要切实加强创新能力的养成,要不然必然被激烈的竞争所淘汰。基于此,为使自身养成良好的创新能力,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演奏者能够尝试着开展一系列即兴表演,通过这种方式来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的想象力,使音乐旋律自由奔腾,最终使自己通过长期的演奏,获得创作的灵感。不仅如此,钢琴演奏者还应当切实加强平时积累,唯有具备非常丰富的经验,才可以形成良好的基础,才可以为实现创新奠定基础,才可以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使自己得到健康持续发展。

美术基础知识与作品分析篇10

[关键词]:民间美术小学美术线描教学

线描是学生绘画的基础,对于小学生线描的教学,也要从绘画欣赏开始,尤其是民间美术的欣赏,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更多的线条元素;然后与同学展开深度的交流,共同讨论作品中画纸与构图的比例;同时,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增加自己创作的元素,由教师介绍后进行色调的搭配,最后根据引入的民间美术资源,制定小组讨论的主题,让学生可以实际的进行操作;并将小朋友的绘画作品,装饰在班级墙上,从而让学生在最平欣赏中,弥补自己的不足,有效地提升学生绘画的积极性和成功的欲望。

一、民间美术资源应用的意义

1.民间美术资源介绍。民间美术是指由人名群众装作的美术作品,象征着人们理想、愿望和祝福。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民间美术作品更加的重视,因为其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象征意义。主要美术形式分为绘画、雕塑、玩具、刺绣染织、服饰、家具器皿、戏具、剪纸、纸扎灯纸、编织以及食品造型等。

2.应用的意义。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学、乐于实践的心理;但是毕竟他们思维不成熟,见过的事物不是很广泛;同时传统的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像教师线描绘画认识不够、重技能轻情感创作、过分强调像不像的评价标准,同时临摹教学情况严重,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教学的资源受到限制,教学主题不新颖所导致的;而民间美术资源丰富,应用在小学美术线描教学中,会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民间美术应用到小学美术线描教学中的策略

1.民间美术作品欣赏。民间美术资源,多是由人民群众在实际的生活中,对于一个事物,添加自己的美好向往而制作的美术作品;欣赏民间美术资源,可以更好地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无论是供赏玩,或是使用的作品,都会充分地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由教师带领学生,通过欣赏找出作品中的线描元素,以及画纸与构图的比例,不仅培养了学生美术线描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艺术情操。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经典的民间年画作品《年年有余》,像学生进行展示,此时学生在家中都会见过这样类似的年画,所以在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然后教师带领学生,根据年画中的人物、鱼、荷花等线描元素的分析。然后教师转换另一张相似的年画,将两种进行对比,让学生回答出两者中有什么不同,此时学生会回答出比例的不同、位置的不同、颜色的不同等;教师在鼓励学生善于观察之后,进行总结并教导学生,让学生知道同样的线条,但是通过不同颜色的搭配、线条的组合、图案的利用都是可以制作出不同的作品的。通过知识的延展,让学生学习到基础知识后,给学生线描创新奠定基础。

2.在想象中达到绘画技能的提升。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种不同种类的民间作品资源,让学生进行基础点线面线描元素的锻炼;其次,教师鼓励学生在原图的基础上进行线条添加,为其作品进行背景的制作,锻炼学生基础线描元素的应用。最后,让学生利用不同颜色或是图案进行搭配,这一环节除了可以培养学生冷暖颜色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实践、审美能力和艺术情操。

例如,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一张木偶人物唐僧的简化图,除了线条没有颜色,首先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线条利用黑笔进行临摹,此时学生会选择不同型号粗细的黑笔仔细谨慎的进行临摹,培养学生线描的基础应用能力,以及自主选择绘画的能力。在学生临摹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或是想象,让学生在此时基础上进行背景的制作;此时的学生会在唐僧的头上,画出一个彩带,还有的学生会在唐僧的眼睛上画上眼镜,还有的学生在其背景上,画出一个窗户,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和想象的能力;最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给叮当猫进行填色,此时的学生会搭配不同的颜色,并将作品给身边的人进行展示,有效的提高学生线描的能力。

3.利用民间美术作品资源制定教学主题。教师在培养学生基础线描绘画知识后,可以借助民间美术作品资源,制定不同的主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完成作品;学生在任务催促下,会有效地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动手实践绘画;而小组合作会有效的提高绘画的质量,让学生对于民间作品更加的感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将竹编编制作品,给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感受到人民群众的伟大智慧;制定此节课的线描主题,“我心目中的竹编”;并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通过讨论之后,根据自己的观察、想象,完成线描作品;通过小组的纠正、指导,选出小组内最满意的一部作品,最后在学生的评价中,提高学生的的艺术才能和审美趣味。同时,教师也可以开展不同的主题,像泥人动手操作,让学生捏出主题人物,此时不仅会培养学生作品完成的耐力,同时在制作的过程中,也会接触一系列的线描元素。

三、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于民间美术应用于小学美术线描教学的分析,发现将种类繁琐、艺术效果不同的民间美术资源,应用到小学线描教学中,除了会丰富教学的内容、主题;同时学生对于其欣赏、临摹以及自主创作,不仅有效地提升学生线描的艺术技能,同时也会提升学生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非常符合我国现代教学模式中的生活化教学,对于学生未来艺术追求和生活、学习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石剑青.将民间美术资源引入小学美术教学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2,(0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