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专业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4:34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篇1

目前社会经济持续增长促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也在逐年扩大,特别是会计专业,报考该专业的学生及招收院校也越来越多,但实际中社会对会计的需求依然得不到满足。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部分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并不完善,培养出的学生与市场所需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做好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研究工作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问题分析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逐渐普及,高职院校财会专业越来越重视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但其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诸多问题,造成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相互脱节。

(一)课程定位失准

会计电算化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定位不准,大部分教师对这门课程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不是将其当做软件编写课程,就是将其作为软件培训课程,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准确来说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需要讲授会计信息系统基础知识及通用会计软件的操作。实际授课中受到课时的限制,教师往往不会详细讲解,不论是对理论知识还是软件操作知识,都只能点到为止。

(二)内容过于陈旧

目前计算机技术一日一变化,因此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会计电算化发展速度也很快。就像会计主流技术已经以eRp软件技术为主,该软件技术依托于网络。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依然停留在以前,明显没有跟上社会的发展,造成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出现教材落后于课堂内容,课堂内容落后于社会应用水平的怪圈。

(三)课堂讲解欠缺

学生不可能在学校学到所有的知识,能学到的东西毕竟有限,而且一旦出现技术进步,所学的知识就会落伍。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实行满堂灌的理论模式,教学模式僵化,学生只能被动的选择接受,自身创造性思维被限制。

二、构建完善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就是向就业看齐,那么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就应该考虑如何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因此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完善。

(一)建立健全实践考核评价体系

为提高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实用性,应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职业通用标准及人才质量评价标准。结合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的具体情况,应该在考核中凸显出实践应用性,特别是考核学生实践综合能力,包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些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的实践考核体系及标准。

(二)遵循培养目标及课程目标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依据就是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及课程目标。课程体系中应该表现出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及素质。因此在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时,应该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组合,做好职业分析工作,形成一个兼顾综合素质及专业素质的课程体系。除此之外,为了在课程体系中体现出职业岗位性,应该针对每一个专业技能设置相对独立的课时与学时。

(三)做好实训基地建设

实际中需要做好校企合作,实现资源互补,双方互赢的目的,让校企合作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圈子。这就需要改变现如今校企合作难以开展的局面,尝试着与多行业多企业展开接触。与此同时,企业与高职院校应该合作建立一个相对固定的实习基地,可以让学生在实习基地中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这里可以选择与会计事务所合作,通过记账的方式让学生获得实践经验。同时学生还可以了解真是企业经济业务往来的账款的会计处理方法等。

(四)课程体系与职业认证相结合

市场经济中虽然需要大量的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一线应用人才,但还存在着大量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如何让自己在一群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中凸现出来,就需要用证书为自己增加砝码。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就业的绿卡有计算机等级证书、会计资格证书等。高职院校应该将这种职业认证与课程体系联系起来,基础会计实训安排在基础会计课程后面;会计电算化课程应该一周有两节理论、四节实训课程;在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前需要通过会计综合模拟训练判断其职业技能水准,融合电算化会计与手工会计,这种做法有两方面的作用,既锻炼学生实训能力,又等于做了一场岗前培训;课程体系结构应该与国家职业标准规范相衔接,这就将实际教学与市场相互联合起来,培养出一大批满足市场及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篇2

[关键词]中职会计;会计电算法;教学方针;思考

中职学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立志于培养出真正有技术、有能力的学生,不少学校相应设置了会计专业的课程学习,在会计专业中目前备受关注的是会计电算化课程。学生通过计算机对数据进行运算,要求学生学习相关会计软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由于会计电算化的方便、精准,现如今社会企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需求大、对学生会计电算化的能力要求高,因此,中职学校应增强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育,提高学生会计电算化的能力。本文将对中职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做以下阐述。

一、会计电算化在会计中的重要性

会计电算化通过使用电子计算机完成会计相关问题,是以计算机为基础对数据进行计算。传统的会计专业学生是手账计算,亲力亲为地对每一个数字进行分析计算,这个过程中不免会出现计算错误、疏漏等情况。而运用会计电算化的方式,能够有效解决人为的、不可避免的误差,更精准、更快捷、更方便地解决数据问题。会计电算化极大地提高了会计工作的质量与水平,减轻了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利用会计电算化有效缩短了数据处理时长,提升了数据时效性、数据处理的正确性与规范性。会计电算化提升了会计行业的技术能力,创新了会计技术与方法,积极促进了会计行业的未来发展。因此,会计电算化在会计专业中有着决定性的提升。

二、会计电算化在中职学校中的教育现状

(一)教师教学能力不足,学生学习知识有限

会计电算化是在运用电子计算机的基础上,解决会计方面的问题,由于会计电算化课程在中职学校中开设时间不长,拥有专业电子计算机能力的会计老师不多,导致学校会安排电子计算机教师顶替会计电算化的教师。但会计专业与计算机专业本身就是两个专业,大部分教师对会计学知识了解不够,便更多地将教学重点放在教学生使用电子计算机上面,导致会计专业的学生只是掌握了计算机的使用方法,而脱离了会计专业本身。同时,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科书选取的仅是与会计电算化相关的书籍,并不是专业全面的教科书,并且学生使用的学习软件是教科书自带的体验版,与学生未来工作所用的软件大不相同,学生学习的知识不足,在未来的工作中自然就会出现不少漏洞。会计电算化课程要求学生学习相关会计软件,这对学生今后踏入社会寻找工作有着重要的帮助,但由于中职教师自身在会计电算化方面的能力不足,导致学生能够学习到的会计电算化知识范围小,今后职业竞争能力弱。

(二)学校教育方式落后,学生无法实现立即就业

在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教师仍然遵循着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听取基础知识讲解、完成知识相关作业的学习模式下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禁锢在知识理论的框架中,学生缺少实际操作的经验,徒有理论知识。中职学校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但实际上一些学校存在教学设备不齐全、学生实践课程无作用的情况。学校由于资金、教师等各种原因,没有配置与会计电算化课程相匹配的设施设备,学生无法使用与真实企业会计相同的软件,导致学生进入社会,无法快速适应岗位,无法高效、正确地完成工作内容。

三、中职学校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教师能力素养,增强对学生的影响力

在学校中,教师能力足,学生未来发展也能先人一步。尤其是中职学校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技术,成为应用型人才,那么便要求学校教师在相关教学能力方面不仅会知识讲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能运用知识。会计电算化课程要求学生学会使用电子计算机,相应的教师应在电子计算机方面有专业的知识储备,将会计专业知识与电子计算机融为一体。因此,学校在招聘会计电算化教师时,首先应对教师进行专业能力的考查,要求教师有一定使用电子计算机的基础。学校在面试教师时需要检测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要求教师进行一节课试讲的基础上,进行现场实践,现场一项专业问题,要求教师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解答。同时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适当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如电算化软件应用培训班。科技是不断变化的,教师更新自身对科技的理解也应定时定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来源于教师本身,教师足够优秀,学生对其的崇拜便会更多,学生对教师的兴趣度增加,相应地提高课程的专注度,由此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这不仅包含教师的知识能力,还包含教师的授课能力,课堂氛围好,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高。于是,教师应注重自身的教学方式,摒弃传统的授课方式,在教学生知识的过程中不应忘记让学生进行实践。由此从根本上提升教师资质,壮大教师团队。

(二)加大设施设备投入,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

学生在几年学习之后无法胜任工作的情况不止存在于会计电算化中,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多是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内容与实际工作有较大的出入,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不过是行业中的冰山一角,当真正进入单位需要实际操作时,便会发现,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远不及工作中需要的十分之一。而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不少中职学校缺少针对本专业的设备设施,往往是与其他计算机课程共用设备,许多专业的会计电算化软件无法使用,导致学生无法在实践中模拟真实全面的企业工作流程。因此,中职学校应加大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的投入,建设真实、完善的会计电算化实践内容。如输入设备所需的触控板、光电自动扫描仪、扫码器,处理设备所需的性能高的CpU,存储设备所需的存储器,输出设备所需的显示器、打印机等。学校可以降低建设规模,只建设一两间完整专业的会计电算化实验室,通过对不同班级上课时间的安排,提高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的利用率,也能降低学校的经济压力。同样,学生知道学校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重视,能够增强自身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重视程度,明白所学专业在未来工作企业中有着重要作用,以便增强学生对会计电算化的学习欲。当学生能够体验到与真实企业工作相似的实践内容时,便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强化基本的操作知识。

(三)创新教师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能力素养

针对会计电算化课程,大多教师的教学目的都朝着学生毕业需求方向前进,在会计上岗证中包含了一些初级会计电算化证,于是教师便将教学目的自动地放在学生能否成功通过考试上,导致教师教学内容单向地指向考试内容,从而忽略了学生对其他会计知识的掌握能力。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即使能够顺利毕业,完成考试,但缺乏工作能力,进入工作之后无法解决实际的工作问题。因此,教师应改变教学思想,在保证学生考试通过的基础上,扩展学生的知识层面,培养全面、优秀的学生。如教师可以多向学生模拟真正企业中的会计工作,利用不同的案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会计电算化实践活动中,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如通过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了解金蝶K/3标准财务软件的处理流程,让学生加深对会计电算化的理念知识的理解、掌握会计电算化软件的使用、熟悉真实的会计处理方式、学会运用会计电算化解决问题。从建立账套来说,利用电子计算机模拟会计账务核算的全部过程,提升对会计工作的认知度,增强自身对会计专业的了解度,为今后发展做初步打算。

(四)制订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中职学校的教学目的是培养技术型人才,学生到中职学校进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拥有一项专业技术,技术成为中职学校的重点,因此学校应制订符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在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中职学生有着与普通高校不同的特点,学生大多不喜欢对知识理念背诵记忆,更多喜欢的是动手操作,教师应利用学生对实际动手能力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学习。但在此之前教师应打好学生知识理念的基础,在中职第一学年教授学生课本知识,让学生对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有准确的认知,了解基础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知识,以便学生进入第二学年运用会计电算化软件时,能够快速上手,感受到职场中的氛围。中职学校讲究的是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社会就业岗位中需要学生掌握怎样的知识,学生便学习怎样的知识,但中职学校应注重学生的操作能力、对软件的运用能力,将学生的学习与今后的职业联系起来,让学生更早地接触到会计行业。学校可以相应地设置实践活动,模拟企业中会计工作内容,让学生提前适应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四、结语

大数据时代,会计行业运用会计电算化技术成为未来趋势,无论哪个行业都需要专业的会计工作人员。相比传统的会计技术,会计电算化技术有着自动、高效、精准的技术特点,将会在未来取代手工记账的方式。企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增大,因此,中职学校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将在学校占据重要地位。学校如何针对会计电算化课程进行不断整改与调整,以真正培养出会计电算化人才,是中职学校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本文从教师能力、学校设备、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观点,以强化学生在会计电算化方面的能力。但真正提高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水平需要学校不断摸索,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何秋萍.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思考:以能力培养为视角[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20,37(3):140-144.

[2]罗华红.中职《企业管理基础》教学方法探索及思考:以会计、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J].今日财富,2019(12):89-90.

[3]张德春.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的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9(12):170-171.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篇3

一、电算化课程分析

(一)教学模块重组

在对企业会计行业进行考察的过程中,根据调查得出的结果,将教学模块进行了重组,通过对基础知识、文档、编辑以及档案管理等等不同方面进行重新总结。对财会专业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进行了深度管理和研究。教师和学生在对社会会计行业进行分析的同时,通过对可能面临的实际问题作出具体分析,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这些问题当中。使其在整体学习过程中更加快速的理解,并且掌握专业技能。具体来讲是每个月将电算化模拟任务进行训练,要求单独完成,并且对这些项目进行总结归纳,最后提交整体报告。

(二)教案编写

根??未来学生在工作当中的职业要求,结合目前会计电算化课程所学的内容进行教案编写决定所学课程。在进行教案编写时需要以一个学时或两个学时来进行一次教学指标。通过对所学知识的掌握重点难点的讲解读,教学方法以及知识框架的详细介绍,来对学生进行完整的授课。通过这样的方式根据未来学生在其工作岗位上的职责以及内容。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这样的一体化将编写,采取了学生和教师共同意见并对其进行不断研究改善,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上课所需要的专业内容。

二、教学设计

在目前教学模式的背景之下,通常进行电算化课程教学是通过将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和老师可以在收获的同时边学习边进行操作,这样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来讲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占据主动地位,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整体操作能力,这样对于其对知识和实践操作的理解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保证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在进行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其岗位进行相关规划,并且根据可能出现的效果进行讨论。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发现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三、课程内容分析

在进行财会专业电算化课程教学时,对课程内容主要讲解的是各种不同学习和培养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主要介绍的方法就是任务驱动法,这样的方法就是任课教师将会计专业的技能知识,设计成满足具体学生学习情境的任务,保证学生对任务的完成程度。在每一个任务教学模块设计学校将其分成许多个不同的情境,并将在课程中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这些教育当中。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可以应用到课堂所学的知识,并围绕着教师设计的具体情境,来对相关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从中体会到课堂上所学习不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这种方法在去具体应用当中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需要将所设计的情景模块所涉及到的知识进行准备和提炼。第二点就是需要有老师来引导学生进行会计任务实际操作等相关步骤。最后就是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所做任务的完成程度以及完成质量来进行评估分析,解决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困惑。通过这些不同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以及对问题知识应用的灵活能力。具体内容包括,首先需要设计一个学习情境。举个例子来讲就是将,授课地点定在电算化课程模拟教室当中进行。这样在上课之前为学生准备好未来在工作当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账本。在教室的墙壁上根据投影仪所播放的情境来设计相关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今天上课的同时可以真实地体会到工作的氛围。也需要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在工作当中可能会涉及到的各种线索。但是其他的问题需要学生在实践过程当中努力去发现。自主学习的能力主要包括对有关资料和信息的获取以及对信息的利用和评价,只要掌握了这些不同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在电算化课程教学当中有很大的收获。任何任务都不是独立完成的,未来在工作当中会计行业也是一个相互协作的整体。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相互协作,学习的重要性,才能使其在以后学习和工作当中获得更大的成就。因此在课堂上,学校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来进行讨论,通过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分析,使学生在实践过程当中到的问题尽可能的提出,使将这些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篇4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课程调整;调整原则;调整内容;解决的问题

收稿日期:2007―11―20

作者简介:张素云(1965―),女,汉族,山东省成武人,山东菏泽学院经济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应用研究。

一、调整课程应遵循的原则

(一)提高操作能力

一般的本科院校、普通专科、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计专业、会计相关专业(比如审计、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等),强调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及创新能力,并不需要讲太多的理论和程序设计知识。

(二)创新能力及发展能力的培养

会计专业各院校的办学层次应根据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创新地设置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在确保主干课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加强重点课程,综合相近课程,大力开发新技术课程,逐步增加选修课,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及发展能力。

二、调整课程应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基础

会计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一批既熟悉会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而科学地发展会计信息化,推动会计改革和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课程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而课程的选择是由专业培养目标决定的。因此,只有合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才能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参照财政部1995年颁布的《会计电算化培训管理办法(试行)》,将学生的培养目标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专业培养目标也应划分为同样的三个层次。

1.初级人才的培养,即会计信息软件操作人员的培养。培养初级人才的目的是满足各单位对会计信息化应用初级人才的需要,其要求是通过会计软件基本操作技术,能够完成会计实务的处理工作。学生层次应该是会计专业的中专、专科、高职。

2.中级人才的培养,即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人员的培养。培养中级人才的目的是满足各单位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人员、维护人员及中专教师的需要。它要求在初级水平的的基础上具有会计信息化系统软、硬件的基本维护能力,并具有会计信息化应用实施的组织协调能力。学生层次应该是会计及会计信息化专业的专科和本科层次以及非会计信息化专业的本科(如审计、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等)层次。

3.高级人才的培养,即程序设计和系统设计人员的培养。培养高级人才的目的是造就高级会计信息化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及满足会计信息软件的开发、研制,会计信息化的高层管理和高等院校教师队伍的需要。高级人才是在中级人才水平的基础上还有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能力,以适应会计信息化、经营管理信息化、决策信息化等需要。学生层次应该是会计信息化专业本科和研究生层次。

三、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应包括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两个方面的内容。这里省略了文化基础课及会计课以外的其他专业课程。

(一)理论教学课程体系

1.培养初级会计电算化人才课程的调整

基本技能课:应加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如适当地增加课时等。

财会基础课:与会计电算化时代基本相同,只是要增设财经法规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等作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为避免会计信息失真奠定基础。

专业技能教育课:增设体现信息化特点的课程,如会计信息化、审计信息化、财务管理信息化、eRp软件操作等课程。这几门应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重点专业技能课。

2.培养中级会计电算化人才课程的调整

基本技能课:在加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同时,增设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的维护、VisualFoxpro或SQLServer等课程。

财会基础课:与会计电算化时代基本相同,另外根据就业形势的需要还可以增设一些选修课,如预算会计、商业会计、银行会计、涉外会计、财会法规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等。

专业技能教育课:增设体现信息化特点的课程,如会计信息化、eRp系统、财务管理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审计信息化、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等。

3.培养高级会计电算化人才课程的调整

基本技能课程,如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的维护、大型数据库如SQLServer、高级编程语言C等。

财会基础课与会计电算化时代基本相同。另外根据就业形势的需要还可以选修预算会计、商业会计、银行会计、涉外会计、房地产会计、财务分析、财会法规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会计公共关系等。

专业技能教育课增设体现信息化特点的课程,如信息化会计与审计、数据库系统及应用、计算机网络与电子商务、网络会计、电子政务、财务管理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eRp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与审计、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及二次开发等。

(二)实践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内容尽管存在以上差别,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却是各校的共同认识。会计课程实验内容也应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初级水平)重点放在实训操作上,既抓手工操作又同时抓会计信息软件的操作,强调独立做账。二是(中级水平)在熟悉操作的基础上,比初级多掌握系统的维护与管理。三是(高级水平)在掌握以上两种技能的基础上,能进行系统的分析、设计和软件的二次开发。在实验教学中应正确反映教学目标的这种差异。

1.制订实验大纲。目前国家并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各院校应根据各层次的教学目标,编制适合本校实际的实验大纲,包括实验内容、总体要求、实验软件的选择、实验课时的分配等,并将整个课程的实验教学分解为具体的若干实验项目。

2.选择或编写实验资料,根据各层次的实验大纲,设计具体的实验项目。若能选到合适的实验教材会更好,否则可以组织本教研室相关人员编写实验讲义,以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

3.实验教学过程,根据不同层次的实验大纲和实验项目各有侧重地配合不同的理论教学内容,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讲完相应的理论课之后,在课堂上或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紧接着进行相应的单项实习。

4.制定实践考核方案,实践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35%,其内容为平时的课程教学实验。各项实验应与理论同步进行,每个实验学生必须认真写出实验报告,试验报告内容一般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资料、实验数据等,并将实验数据以磁盘介质的形式保存。学生每次实验都按百分制评出成绩,取总数的平均值为实践环节考核成绩。

5.社会实践内容:

(1)社会调查。在会计信息化教学中,社会调查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可以提供一些好的教学案例,充实教学资源。应安排1~2次的学生集体到企业调查。

(2)上岗实习。联系企业或会计事务所,并作为稳定的实习基地,让学生们亲自上岗实习,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条件下得到业务技能的训练。

四、要落实新的课程体系亟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1.院系领导应更加重视。会计学科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调整课程设置,特别是会计实验教学硬件、软件的购置、教材的选定或由任课教师自己编写的教材等需要领导的大力支持。

2.高校教师自身水平有待提高。会计信息化专业培养的是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这与目前我国设置会计信息化方向本科和研究生的高校很少有关。因此,会计信息化教师应不断加强自修并参加培训,院系领导应给以鼓励和支持。

3.会计专业教材内容落后。比如说会计信息化教材和网络会计目前还没有规范的教材,应尽快组织有关专家编写新的会计信息化教材或由任课教师自编讲义暂时过渡等。

4.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应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时段、不同的教学内容等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特别是信息时代,课件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应更多地运用于课堂,提高课堂信息量并节省课时,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自主地学习,扩展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在会计信息环境下,课程内容要体现信息化的特点。要以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作为课程体系的导向,让信息化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学科体系。以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及三个知识层次为培养目标,打破课程之间的传统界限,大胆删掉旧课,合并课程内容中重复量较大的课程,增设新课程,重新进行课程设置的优化组合,以体现信息技术和学科的发展,同时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但是,由于信息技术在不断进步,将来课程体系还会不断调整,将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黄正瑞,黄微平.论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目标与内容[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1)50~52.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篇5

[关键词]高职会计实用软件课程建设

“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是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也是一门专业技能和实务操作课,是现代会计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会计实用软件”课程建设中必须优化课程内容,突出实践能力和实务操作技能的培养,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要求。笔者依据多年从事“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对“会计实用软件”课程的建设谈几点思考。

一、准确定位课程地位,明确课程教学任务

“会计实用软件”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务操作技能,是培养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一门重要专业课。要求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会计实用软件的基本理论和现代通行财务软件,熟悉会计电算化技术,了解现代企业财务软件的功能和特点,能够熟练运用财务软件进行账务处理,最终出具会计报表的能力;能够利用财务软件提供的管理功能,具备参与企业管理,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会计信息的能力。课程初级任务是获得电算化会计证书,终极任务是具备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能力,为企业信息化服务。

1.课程开设符合经济发展、企业管理升级对会计工作电算化日益增长的需要。经过改革开放,我国市场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我国企业管理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时期的“新管理”时代,企业管理正在实现国际化、信息化、系统化,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已越来越难以满足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进入21世纪后,顺应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需求,企业行为必须快捷、灵敏,要求企业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上不断创新,借助当代信息科技的最新成果,优化和加强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提高企业会计人员参与管理、为决策服务的功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会计人员的参谋职能。“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正是顺应这一需要而产生的一门学科。

2.课程开设符合职业技术教育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的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诚信、敬业的良好职业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通晓国际实用会计、审计以及相关经济领域知识,具有一凭多证(一个文凭,多种证书:计算机等级证、外语等级证、珠算证、会计电算化证、会计从业资格证),一专多能(一个专业,多种能力),胜任本专业工作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办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会计电算化专业多次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并初步尝试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改革就是强化实践技能的一个突破口。为了和本科理论型教育相区别,我们将本科教学体系中的“会计电算化”课程调整为“会计实用软件”课程,突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同时在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手段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就业率的提升。

3.课程开设符合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要求。现代企业管理要求会计工作者能够准确、快捷、系统地提供会计信息,并且参与企业管理,为企业管理层的决策服务,而目前由财务软件公司开发的erp软件可以满足企业这一需求。学生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掌握作为会计电算化核算岗位工作人员所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熟练运用财务软件进行账务处理,最终出具财务报表,达到财政部对会计人员的初级会计电算化要求。同时能够利用财务软件提供的管理功能,为管理层决策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具备会计信息化的能力,财务软件的高效、自动、准确、及时、数据量大、完整、全面为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会计职业能力为重点,与用友财务软件集团及其他企业合作进行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课程在设计上以企业实际业务为依托,在实际操作中以企业的具体经济业务为例,根据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的基本流程为主线组织教学。采用举例法、比较法、讨论法、演示法、一揽子实验、岗位轮换、顶岗实习等方法组织课程教学,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会计电算化核算工作岗位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突出培养学生的会计电算化职业能力。

教学设计中以企业的具体经济业务事项核算处理为教学内容,顺序开展教学。首先,对学生进行摸底测试,考核学生对会计实务和新准则的掌握情况,并对达不到会计电算化要求的学生利用课后业余时间补课,以适应会计实用软件教学的要求。其次,在课程理论教学阶段,采用举例法、比较法、讨论法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三,在实务技能教学阶段,采用演示法和实务操作一揽子到底两种方法教学。利用多媒体演示设备进行财务软件操作的演示,学生在教师演示结束后利用一揽子到底方法实际上机操作(即不分岗位由学生独立完成会计案例),这样学生能熟悉财务软件全部操作,实际操作更容易上手。遇到问题通过教师的随堂讲解,可以使得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财务软件的全部功能。第四,在校内实训阶段,采用岗位轮换教学,即先将学生分好组,对学生进行岗位分工,学生按照不同的会计角色共同完成实训案例,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学生要用手去做,动脑去想,深刻理解会计工作岗位的职责划分,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财务软件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深刻了解财务软件的数据联系和各子系统之间关系,正确把握财务软件操作的要领和精髓,养成爱思考、负责、合作的精神。第五,学生进行会计综合实训。让学生通过综合实训将会计专业核心课程融会贯通,比较手工账与计算机账的异同,体会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信息化的作用与意义。最后,在校外实习阶段,通过校企合作,采用顶岗实习的方法,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感受财务软件的使用和会计实务流程,比较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的异同,遇到问题可以向企业实习指导教师请教,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巩固课堂知识,熟练职业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教学内容,强化技能训练

“会计实用软件”课程针对会计职业岗位要求以及完成会计电算化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来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和安排课程教学内容。为了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将“会计实用软件”教学由学期课程改为阶段性课程,并将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组织教学时以理论够用为度,序化教学内容,注重会计电算化核算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

在教学安排上,“会计实用软件”课程的教学以用友erp-v8为蓝本,按照强化职业能力要求组织教学。本课程的教学分为两周理论教学(合计60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4学时,上机操作26学时);两周会计实用软件实训教学,学生通过岗位轮换提高对财务软件的综合应用能力;五周会计综合实训,将会计理论课程转化成职业技能,并比较手工账与计算机账的异同,深刻体会财务软件对企业信息化的作用与意义;最后为期3个月的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会计职业环境中进行实务操作,弥补课堂教学不足。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每名学生均能利用财务软件完成三个企业的三套账务,并通过手工建立完成“中联商贸公司”一个月的全部经济业务(合计四套账),大大强化了学生的会计职业技能,实现了与会计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四、课程主要的特色与创新点

1.以任务驱动序化教学内容,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教学的任务是取得电算化会计证,达到财政部对会计人员的初级会计电算化要求。无论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紧紧围绕会计电算化岗位职业能力展开,按照教学任务序化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入难,每名学生在课程教学结束后均能独立完成企业从电算化资料的准备、建账、记账、结账、自定义报表到生成财务报表的全部工作。同时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认证相对应,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每年的会计电算化证取证率为100%,会计从业资格证取证率和珠算技能取证率均为100%,突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2.实现会计技能与实际会计工作的“零距离”对接。课程教学与企业会计核算密切结合,教学内容根据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近几年来为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很多企业已从原来单纯使用财务软件转变为在企业整个范围内使用erp软件,因此我们在课程内容设计上随着企业的变化而做了相应的调整,讲课及实践用的软件升级为用友erp-v8软件,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突出学生的职业或岗位技能训练,使学生毕业后到企业上手快,操作技能强,实现了会计技能与实际会计工作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篇6

【关键词】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166-02

会计电算化作为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的一门具备较强实践性特征的核心课程,其教学内容应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才能够与社会需求相匹配,让学生更为熟练地掌握专业知识,更为有效地提升应用能力,更为快速地与就业岗位相适应。想成为一名“好会计”仅仅靠“理论学习”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长期的“操作练习”,但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开设时间不长,教学设施尚未健全,师资队伍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学生认知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最终课程教学效果不好。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践课时、实践环节、配套教材以及教学软件等方面对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剖析,针对出现的典型问题提出建议,以期能够为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积累理论和实践经验。

一、财会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略有偏离,教学内容存在欠缺

当前多数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尚未具备针对性,存在与本科院校雷同的现象,导致所设计的教学内容相同之处较多,未能体现出高职教育的职业特征,也未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更未能根据市场和职业岗位需求变化而进行有效调整。由于多数高职院校明确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当前“考证”中“电算化”知识点并未触及采购、销售以及库存等管理模块的应用,因此多数高职会计电算化教材均未把它们纳入其中,导致很多学生认为“考证”就是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其它与“考证”无关的知识可以忽略不学。该课程多数会在大一第一学期学生学习过会计学基础、计算机基础等专业基础课之后开设,学生基本上均已掌握了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以及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由于课时有限,再加上采购、销售以及库存等管理模块与其他基本模块相比较,其应用操作较为复杂,多数教师在会计各模块授课时会直接将其忽略不计,仅仅只介绍总账、报表等主要模块。但实质上采购、销售以及库存等管理模块在日常会计工作中使用频率较大,以至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遇到相关业务时,不能尽快应用此类模块。

(二)实践课时严重不足,实践环节针对性弱

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实践特征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是不能缺少的教学内容,但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把教学重心落在理论教学上,实践教学课时安排相对较少,学生练习机会不多,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会计电算化实训环节针对性较为薄弱,据调研,会计实训教学内容较为单调,会计基础实践到综合实践,大多都是从建账开始,之后依据账务处理流程,一步步完成企业一整套会计业务,其区别点仅仅是业务量的多少而已,多数学生反馈这类实训成效不佳,对专业技能的提升帮助不大。而电算化实训教学内容也同样单调,多数只是对某个财务软件进行重复操作训练,也就是把一整套数据资料依据次序输入计算机,经由重复操作来熟悉这个软件的基础应用,这样的实训无法让学生对会计电算化产生一个整体认知和深刻理解,对财务软件的掌握也存在很大局限性,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对其它会计软件不能很快上手。

(三)配套教材滞后,教学软件更新缓慢

各高职院校使用的会计电算化教材多数是借鉴本科教材,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并未体现会计岗位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需求,职业特征不清晰,无法满足高职教育要求。部分教材发行时间较为长远,虽然经历了数次改版再发行,但内容改动不大,大多未表现出网络时代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时代特征。如某些教材内容侧重于编程,花费了大量篇幅讲解会计核算模块的程序编写相关知识,却忽视了对会计电算化实践的讲解,造成教师教学困难,学生学习吃力,学习效果不佳,对将来适应工作岗位用处不大。在网络时代,电子商务成为企业重要的运行模式,并且带来了管理变革,在会计行业方面主要体现在会计软件的设计问题上,如目前在企业中日渐兴起的管理型财务软件和网络型财务软件,在很多配套教材中尚未体现,这些教材依然采用以往的核算型财务软件等教学内容,导致教学理论远落后于实践,就算学生熟练掌握了这些教学知R,但在实际应用中无法与岗位工作对接,自然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对策研究

(一)正确定位教学目标,合理完善教学内容

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拥有会计和计算机专业知识,并且可以熟练使用常见会计管理软件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依据岗位需求正确定位教学目标,如果岗位需求出现改变,教学目标也要跟着发生改变。同时还要依据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会计职业岗位需求,以现实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方法技巧、素质能力等方面为参照,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调整。这就意味着,在教学里必须要依据就业单位的工作案例实现目标要求来设计教学内容。换句话说,就是以岗位具体工作里的案例为主线,以项目为依托,通过设置教学任务来完成整个课程教学,让学生掌握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以及职业素质,进而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因此,在全面推行“考证”与课程相融合的“直通车”教学模式下,不仅要把“考证”必须掌握的专业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之中,还要以会计软件教学为重心,适当完善教学内容,在学好总账、报表等财务软件基本模块的同时,增加采购、销售以及库存等管理模块的学习,让学生不仅能够通过“考证”,还能够很快适应专业工作岗位。在学生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适当拓展部分计算机、会计软件以及网络的应用、管理与维护相关知识,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在网络上多留意会计电算化技术应用的新趋势。

(二)适当增加实践课时,着力强化实训环节

鉴于实践教学在课程中的重要地位,高职院校应该适当增加实践课时,科学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比例分配,最好能够形成以就业为导向,在理论教学中施以实践训练,在实践教学中强化理论知识的教学体系。实训环节必须围绕理论教学内容展开,一方面要保留传统的手工记账模拟实训形式,另一方面要加大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力度。不但要针对每一教学模块实施单项实训,以强化学生某一方面的岗位技能,并且还要在完成所有或部分单项实训的基础上实施综合实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技能。综合实训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多人分岗位训练,主要是以组为单位开展实训,要求合作完成某单位单月的整个会计业务流程,学生在其中各司其职,并且进行轮岗实训,这样就能够保障学生在实训中全面了解每一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并且了解不同岗位之间的紧密联系,强化与其它岗位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二是单人完成全过程训练,主要是每一名学生均独自完成某单位单月的整个会计业务流程,这种实训形式对电算化要求更为严格,但在实训过程中更多地强化个人实践技能的培养,未能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技能。以上两种综合实训形式各有千秋,在实践教学中可依据学生学情、教学进度等因素选择使用。最后,在组织实践教学内容时,必须考虑到实践内容的广泛性、全面性以及多元性,以确保学生获得全方位、立体化的有效实训,将来能够较快适应工作岗位。

(三)规范修订配套教材,及时更新教学软件

要围绕教学目标的需要来购买或编写教材,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职教理念,如前往企业等一线单位进行调研,了解不同的会计岗位工作职责以及对会计人员的专业要求,并且搜集完整的工作任务进行具体分析,以真正了解工作岗位需求,并将其转化到教材编写中,或者是以此作为参考,指导教材购买行为,实现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情境,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特征。同时,在选择教学软件时应该遵循以下两大原则:一是仿真性,就是要求教学要与会计工作岗位相一致,让学生在学习中如同置身于职业岗位一般,熟悉将来工作岗位上经常会接触到的软件环境,提前“热身”,让学生可以在毕业后迅速适应岗位要求,因此要选择的教学软件必须是比较有名、市场销售良好、稳定性强的教学软件。二是经济适用性,关于教学软件的选择,要尽量以最少的资金获取最大的效益,并且要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不要过度追求高级或功能众多,这会导致经费开支过多,以及资源浪费。要依据教学中需要应用到哪些功能来选择教学软件,同时考虑到购买成本,真正做到经济适用。总之,在选择教学软件时要注意与时代同步,考虑学生就业需求和企业岗位性质,选用目前企业中使用频率高的软件开展教学,选择软件的品牌要遵循多元化、层次化原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学以致用。

伴随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高职教育事业也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高职财会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也要因势利导,实施有效的教育改革。其教学内容作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口,必须加以重视。要做到正确定位教学目标,合理完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实践课时,着力强化实训环节;规范修订配套教材,及时更新教学软件;以此解决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目前常出现的不足之处。同时,教师也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技术,优化教学手段,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具备扎实理论知识、掌握熟练操作技术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洪娟.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

[2]罗婷.浅谈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2013(12)

[3]潘忠志,段金敏.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2(5)

[4]谢伟文.规范化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构想[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6)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篇7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6-0222-02

0引言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术学院是部级示范院校,我院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在建设过程中,从高职教育和会计专业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学做互动推进,课证深度融合,校企共育,技能递进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以增强课程“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依据行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中心,在分析工作岗位所需求的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基础上,重构了课程体系,及时融入最新会计准则,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深化课程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会计电算化专业在传统“5+1”(前五个学期在校学习,第六个学期进行就业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依据行业需求,分析工作岗位所需求的职业能力,重构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双证书取得为落脚点,与企业共同构建了“学做互动推进,课证深度融合,校企共育,技能递进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效果良好。

1.1学做互动推进,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如图1)在课程设置上,会计电算化专业构建起以职业能力为培养主线,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形成两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的体系,强调“理论够用,实践加强”,逐步递进式的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1.2课证深度融合,实现教学与职业资格要求“零距离”(如图2)16号文件指出,高职教育应当是“双证书”教育,毕业生需要在毕业证书之外再获得行业的从业资格证书,会计电算化专业在课程设置中考虑了社会上会计职业资格考试的需要,根据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会计电算化操作员(金蝶系列和用友系列)考试、初级会计师考试、会计师考试等相关行业考试的考试内容设置课程,实现了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试的“零距离”对接。

1.3校企共育,实现教学与岗位“零对接”会计电算化专业聘请了校外实训基地的专家与校内专任教师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由校外实训基地的会计人员负责学生顶岗实训的指导,并对学生顶岗实训期间的成绩进行评价,同时企业派有经验的专家和会计人员作为校内的兼职教师,双方共同完成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教学实施与考核,并不断完善专业建设。通过这一做法,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与会计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有机结合,实现了教学与岗位的“零对接”,为学生就业上岗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4体现“德为先”的公共课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德为先”,并非要求将毕业生培养成圣人,而是让其拥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走向社会后能不为外界邪恶思想所污染;能体会到正确的就业和工作观念,工作中能服从大局、服从安排、吃苦耐劳等。公共平台课程体系中,开设了道德类、思想政治类、就业指导类、心理健康类等课程,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利益观,同时拥有健康的心理,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工作观。同时,在专业课程授课和实践训练过程中,专业教师有意识地结合工作实际和课程内容,宣导正确的工作观和人生观。

2课程体系与结构

2.1课程结构设计的原则与思路①课程结构设计的原则。根据高职学生的就业特点,我们确定了课程结构设置的原则是:面向中小企业、会计中介机构的出纳岗位、会计岗位、财务内勤岗位、会计咨询与服务岗位,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思想品质、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具备扎实的会计核算、会计软件操作、数据统计与分析、基础审计等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社会工作能力,新技术学习及自我发展能力,胜任会计核算、会计咨询与服务、审计等岗位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②课程结构设计的思路。会计电算化专业在课程结构设计上,采取携手中小企业,基于会计类工作岗位要求,以能力的递进提升为主线,坚持育人与服务有机融合,即课程结构设计基于会计工作岗位、源于企业财务管理任务,培养提升学生工作能力,形成与岗位工作紧密联系的专业课程体系,即公共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四个层面的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

2.2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以会计电算化专业岗位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重点,以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在不断调整与改革中构建了“素质贯穿始终,理论与实践并重,技能逐步提升”的课程体系,确立了财务会计、会计软件、会计岗位实训、成本会计、财务管理5门课程为主的专业核心课程。(图4)

3专业教学改革

会计电算化专业通过专兼联手,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团队的优势,针对会计职业岗位需要、融入行业标准、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主线构建课程教学内容,深化课程内容改革,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将“教、学、做”有机融于一体,培植学生应职岗位能力和素质。

3.1根据会计工作流程,重构课程内容根据企业会计工作流程,重构了《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原来的按会计要素设置教学内容改为按会计工作流程设置教学内容,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会计基础工作、会计期初工作、会计日常工作、会计期末工作。

3.2根据会计准则及相关法规变化,适时调整课程内容受财政部颁布的企业准则及其他相关政策法规的变化,把《财务会计》课程由原来的一个学期教学调整为两个学期,在增加课时量的同时,扩大实践教学的比重。

3.3根据企业需要,调整课程内容为了增加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的灵活性,《会计软件》课程教学内容也进行了相应调整,除保留原有的用友财务软件的内容外,又新增加了金蝶财务软件的相应内容,以适应不同企业的需要。

3.4根据职业资格考试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2011年9月,根据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及助理会计师考试内容的调整,调整了《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加了会计法和劳动合同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学生顺利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和助理会计师考试。

3.5强化岗位综合能力培养,增设《会计岗位实训》课程为了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从2008级学生开始增设了《会计岗位实训》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强化了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学会了在企业会计工作中需要的会计核算和管理技能,掌握了会计工作岗位之间的业务衔接关系和内部控制要求,以及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从而完成了从理论向实践、从单项技能向综合技能的过渡。

3.6以万恒会计咨询服务公司为平台,进行真实的会计岗位训练为了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院系共同出资成立了万恒会计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公司的成立,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习机会。一方面公司本身就要进行会计核算及纳税申报业务,同时公司还对外承接记账、税务咨询、会计咨询、工商企业登记等业务,利用这些业务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演练机会,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接触到企业实际的经济业务,提前进入了工作环境,接手工作业务,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张庆丰.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9(17).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篇8

前言

随着电子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行业区域规范的不断细化,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高素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对培养方式的不断探索和改良。高职教育中,会计电算化以企事业单位工作中具有较强财务工作技术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为己任,体现了现代社会经济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高要求。在能力为核心的视角下,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刻不容缓。

一、多元化发展教学方式

(一)互动式教学的应用

传统教学模式下以教师单方向的传授知识为主,现代教学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的培养[1]。互动式教学的引入是实现从教师教学生学到学生主动学的转变过程,兴趣对知识获取的影响作用比灌输的方式更加有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反馈没有充分的注意、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没兴趣、不爱听,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的启发式教学,从模拟会计工作环境中的工作活动来体验知识原理,通过实践进行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利用掌握的知识理论进行教学案例设计等,通过这些实践能力的提升达到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师生互评能促进师生感情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学生对自身知识水平的了解与提升。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具有阶段性,通过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活动的总结回顾,对学生的能力影响效果并不明显[2]。互评模式不仅能做到传统模式的阶段性总结归纳,更能促进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通过评价反馈发现自身问题,及时发现并解决,才能共同提升会计电算能力。

(二)践行理论与实践并重

传统教学中对理论的系统构建固然重要,但对实践能力的忽视教育容易造成纸上谈兵,对理论的系统培训是技能发展的前提,但理论只有在实践应用中才能真正变成自身技能[3]。现代社会对会计人才实际工作能力要求从毕业就应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这种能力的养成必须通过多次重复训练,单靠理论的死记硬背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应在理论记忆与理解的基础上,融入实践教学的不断练习,用实践能力解释与深化理论知识,加深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体验的记忆。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实际工作中的技能锻炼,针对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建立专门的实训基地并加以完善,配套专业化、现代化的实训模拟设施,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未来工作环境的学习环境与实践场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能力提升的角度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

二、重点改革师资队伍建设

(一)以岗定职择优选择教师

以岗定职能真正实现教师人才的人尽其才,贤者居之的竞争环境,对优秀教师人才提供了更多发展空间。目前教育一线的会计电算化教师多为刚毕业就投身教育的的教师,缺乏在一线财务工作中的锻炼与发展,繁重的教学任务使这些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财务实践工作,造成理论与实践能力发展的不均衡。所以,高职教育应注重教师理论与实践双重知识技能的提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双重知识保障。

(二)完善规章制度,科学实施奖励与惩罚

规章制度的完善能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起到一定程度的规范作用,明确教学中的必要举措和必须规避的教学活动,对具体事项进行约束管理,能够真正发挥监督、制约作用,保障教学质量和教学规范性。教师队伍的建设也离不开奖励与惩罚的重要作用。只有争先创优的工作氛围才能促进教师队伍的良性竞争,让教师能真正做到会计电算化知识的实用性技能传授,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财务工作人员会计能力的要求。

三、构建科学的考评体系

科学的考评体系由实施等级制考核来衡量学生技能水平、通过就业率高低检测、创造的价值判断共同构成。高职教育中的会计电算化教育应配合等级制考核来对学生的技能应用水平做充分的考量,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了解程度考评的纸质考核,更是对综合应用能力的多角度考核。就业率的高低、创造价值的多少都能反应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实践是会计工作技能水平提升的唯一出路,高职教育教学中对电算化会计人才的培养应结合科学有效的考评体系对人才进行能力提升式教学。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篇9

【关键词】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专业建设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会计制度的不断改革和eRp的高速发展与普及,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素质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供不应求。因此,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要适应时展,牢固树立专业建设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思想,及时对专业建设进行调整和改革,办出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然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方式不合理、实训条件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对会计电算化专业进行改革十分必要。本文结合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河南财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与改革实践,对高职高专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与改革进行探讨。

一、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当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都设置了会计电算化专业,但其人才培养目标与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区别并不明显。实际上,会计电算化是一个过程,一个系统工程,一个产业链,不管是以前“使用计算机记账”还是现在“使用eRp系统提供会计信息”,这些都只是会计电算化的结果,只是其终端环节。然而,会计专业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已经能够“使用eRp系统提供会计信息”,所以会计电算化专业就不需要再去培养会计电算化终端环节的会计人才,应该去培养适合会计电算化系统工程其他环节的专门人才。由此可见,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没有与会计专业从本质上区分开来。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

大部分高职高专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计划中,课程体系都是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层次来构建的,课程大部分选自于本科课程,有的甚至是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基础上增加几门计算机课程就变形为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没有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致于造成其培养的会计电算化人才与实际职业工作岗位严重脱节。现如今,财务软件的主流技术已经转向以网络为基础的eRp软件。然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大都以单机系统为主,缺少网络系统的教学内容,教学软件基本上都是选择了某一种软件进行操作流程的学习,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很慢。由于学生缺乏对其他财务软件的学习和了解,导致毕业后无法较快适应所在工作单位采用的财务软件。

3、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

大多数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设备简陋、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的状况。课堂讲授是教师们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一个教师对一个班级,授课内容以理论为主,忽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本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系统化知识无法生动展示出来,造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此外,教学设备不能及时更新,对使用实物模拟、计算机辅助教学等造成一定影响,无法真正把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与现代化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导致课堂效果甚至比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教学模式还要差。

4、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落后

完善的实验实训条件是保证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在于配备相应的教学设备、教学软件和完善实训基地的建设。然而,不少高职高专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没有专门的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学生只能在公用机房进行会计电算化实训,无法保证足够的实践课时,这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进度。另外,不少高职高专院校的实验实训设备落后,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及时进行更新,这也造成了实训效果不理想。

5、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高职高专院校中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师以年轻教师居多,而且大多是大学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工作,没有会计相关工作的实践经验;还有部分教师是“半道改行”,以前主要从事计算机专业课教学,没有系统地进行过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此外,学校还有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教师没有时间去更新知识,也无法到企业亲身实践,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

二、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专业定位不准确

相对于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而言,高职高专教育中的高职院校成立较晚,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相应滞后,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引导,导致教育教学观念陈旧。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会计电算化就是“用计算机做账”,无非是会计专业手段的改进。其实,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在会计电算化专业出现之前,会计专业早已经存在,而且会计专业从来就没有因为其手段的改进而改变其称谓。因此,不能简单地用会计电算化专业去取代会计专业。但绝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基本上趋同于会计专业,专业定位不准确,这是导致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

2、专业设置不恰当

高职高专教育是随着高等教育大发展而诞生的新的教育层次,由于高职院校发展的历史不长,大部分专业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时,往往借鉴本科同类专业的课程设置,甚至某些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就是本科的“压缩饼干”,也就是课程设置类似,仅仅压缩内容。由于普通本科培养目标定位于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其课程设置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学科研究有交叉和重复,有的课程内容存在重复现象。高职高专院校课程设置普遍参照普通本科院校的同类专业,没有脱离本科课程设置的框架,所以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内容重复交叉现象十分严重,这也是导致出现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

3、专业建设的保障力度不够

由于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定位不准确,没有从根本上将会计电算化专业与会计专业区分开来,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的保障体系也比较薄弱: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办学经费不足;无力购买或更新实验设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专业的软、硬件建设滞后于专业发展。其次,专业建设与企业联系不紧密,与行业、企业脱节,尽管许多高职高专与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却不多,大多数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合作。此外,很多高职高专院校不舍得投入经费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没有精力开展企业工作过程研究,进而影响实践教学等等,这些都是导致出现上述问题的关键原因。

三、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思路及内容

1、重新找准专业定位,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不同区域、不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特色不尽相同,为了更准确地把握会计电算化专业内涵,掌握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出符合规律的专业标准,河南财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团队经过多维度的调研和研讨,将会计电算化专业定位为:要面向信息化产业链,即信息化软件的生产企业、使用企业、信息化管理部门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学校教育应拓展学生知识结构,专业要明显区分于会计和信息管理。同时,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岗位群分析应从分析会计电算化系统入手,其人才培养应注重整个信息系统对人才技能的需求。在会计电算化专业岗位群分析的基础之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很清晰了:培养面向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服务行业、行政事业单位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具备会计基础理论和知识、掌握会计电算化基本技能和方法、熟练应用eRp财务业务一体化软件的重诚信、强实操、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2、改革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

河南财专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树立“能力本位”课程观,将传统的按学科划分的课程体系,调整为按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与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开发出新的课程,并重新进行课程设计,构建基于企业会计电算化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主要体现在:一是增加网络、系统维护、数据挖掘与管理方面的课程;二是减少高层次的会计专业课程或压缩课时;三是加强eRp沙盘模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供应链实训的教学;四是加强选修课的比例,根据信息化产业链的全过程,允许学生有目的地选修相关课程。根据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能力培养要求,河南财专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构建了“认知、专业、仿真、顶岗”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接轨。“认知”即认知实习,是指通过对实训基地企业的参观和校内eRp沙盘模拟实训共同完成,旨在了解企业基本生产工艺流程,加深对会计账务处理过程的理解;“专业”即专业实训,是指通过使用校内实训平台进行实训,这些平台的特点是单据仿真、业务仿真,使学生加深专业知识的掌握;“仿真”即仿真实训,是指在校内实训室模拟企业会计业务,进行单项和综合训练,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和程序;“顶岗”即顶岗实习,是指在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中介机构和企业或公司参与审计及会计业务处理。

3、创新教学方法,自主研发“微课程”教学模式

河南财专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自主研发了基于互联网的“微课程平台”。“微课程平台”是在知识体系碎片化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而成的。“微课程”教学模式已经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得以实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会计电算化的课程知识被拓展碎化成了800多个知识点,录制了207个简短的操作视频,放在开放式的网络平台上,学生利用业余的碎片时间进行碎片化知识点的学习,通过完成老师设计和推送的任务作业,把知识点有机地组合起来并在企业实务中进行验证和实践。因为是非常小的知识碎片,操作视频也就几分钟,学起来没有压力,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这样把以前放在课堂上讲的东西,完全放到了课下,实现了翻转课堂的效果。通过“微课程平台”这种教学手段的推广,全面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每一个教学循环,老师通过教学平台任务,学生领用任务,通过微课程平台学习、企业调研,小组共同完成作业任务上传至平台,老师在平台上查阅并进行点评,选出优秀学生作课堂展示、老师讲评。在这个教学循环中,课堂交给了学生,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创新、团队协作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可以自己控制学习进程,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对薄弱知识反复学习;可以把自己的任务作业上传,得到老师一对一的指导;真正的课堂上则是师生互动,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阐述自己的设计思路,成为课堂的主角,老师仅作点评和引导。“微课程平台”削弱了教师“教”的成份,把教师请下讲台,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只是任务的推送者、过程的引导者、实训的配合者,师生高度互动,突出“学生讲,教师评”。

4、完善实验实训条件,积极开展深度校企合作

河南财专会计电算化专业现在共拥有9个校内实训室和18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完全可以满足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和实践的需要。校内实训室配有先进的模拟实训设备,设施先进,现代技术含量高,具有仿真的职业氛围和产学一体化的功能,平时可同时容纳上百人进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完全有能力满足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和能力训练的需要。校内所有机房均可进行会计类教学实训,会计类课程全部安排在机房,因此,会计电算化专业有超过一半的时间可以进行专业课的实训,解决了该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容易脱节的问题。此外,积极与企业合作新建校外实训基地。每个实训基地具有满足顶岗实习要求的办公条件、满足工作要求的资料。还建立了以专业带头人和企业兼职实训教师相结合的校外实训办公室,以便完成制定实训计划、落实实训任务、检查实训效果等工作。

5、大力培养专业教学团队,提升专业教学水平

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许多课程,是整合后的课程,需要同时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和信息化专业知识,这对师资队伍的要求很高。积极支持和鼓励在职教师采取各种渠道进行专业进修和学历层次的提高,及时更新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通过提供执业资格考试帮助和制定奖励措施,鼓励教师取得中高级会计职称证书,鼓励教师走进企业,到企业兼职,通过参加实践来实现“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支持教师申报参与各种级别的科研项目,广泛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聘请企业信息化工程师为兼职教师,定期来校讲座,并对兼职教师进行教学理论、备课方法、教学组织的培训,提高其教学能力。此外,还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带动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实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飞:新形势下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1(2).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篇10

【关键词】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43-0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利用专业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已是必然选择。为满足社会的需求,实现为社会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计专业都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但在一些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计专业建设上,由于历史原因和专业建设时间问题,在电算化课程建设上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对这门课程进行改革,使得这门课程的教学更符合社会的需求。本文依托我学院对会计电算化实践课程进行改革的教改项目,分析会计电算化实践课程的教学现状,并提出参考意见,以期为高职高专院校会计电算化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硬件设施良莠不齐

尽管现状绝大多数开始会计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都建设了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但实训室的硬件建设良莠不齐。只有少数以会计为重点专业建设的财经类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计电算化实训室有良好的硬件设施,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由于经费和资源的短缺,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建设只停留在一间机房,几十台电脑,一台服务器,一套会计电算化教学软件的初级阶段。为节省费用和便于管理,有些实训室的电脑甚至不配备光驱等输入输出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进程。

2.课时分配长短不一

在院校里教学计划的拟定工作主要由教师来完成,很少有企业的财务专业人士参与,所以在进行课时分配时,学校更多地是考虑教学资源的分配和专业课程设置的饱满度,很难面面俱到照顾到每一门课程课时分配的合理性。这就造成了有些院校设置了200多学时,分两个学期来完成教学,有些院校只给了20多学时来完成教学任务。不同院校课程分配相差悬殊,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高职高专院校在这门课程建设上存在一定问题。

3.课程设置和其他专业课程相脱节

会计专业的专业课程一般都有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实训(手工会计)和会计电算化。目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和其他基础课程相脱节。会计电算化是一门运用个专业知识的实践性课程,应该设置在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后面开设,而不能和这些基础课程并行开设。会计电算化和手工会计是一套账的两个处理方式,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院校将这两门课程完全分开,各行其是。

4.教材不能实用性需要

在市场上会计电算化的教材琳琅满目,但这些教材的内容大多来源于原软件公司的培训资料,教材对会计软件的各个模块的介绍是面面俱到,但忽略了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目标:培养技能型人才。大部分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后,专业工作重心都在日常会计核算上,也就是财务软件的掌握和操作能力是最重要的,对于财务软件的基础理论、组成框架、信息传递方式等内容不应成为教材大篇幅介绍的内容。

5.教师培训不到位,教学方法僵化

由于现在高校招聘教师制度僵化,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计电算化老师很少有实际工作经验,大多通过购买教学软件附带的培训课程和自学上岗。尽管现在很多院校都鼓励老师成为双师型教师,但由于制度的僵化、激励政策不到位等原因,很少有教师能真正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实习,在教学时很难做到专、精、通。教学也主要采取教师演示一遍,学生操作一遍的简单方式。

二、改进课程的理念和思路

1.完善硬件建设

会计专业的负责人应积极向学校反映实训室的现状,争取资金完善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的建设,开展在线会计服务模式,保证教学使用的软件紧跟时代的变化,做好实训室的维护工作。有条件的可以配备打印机、大容量的移动硬盘和其他教学辅助软件等。一个硬件建设良好的实训室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也能让学生在学习时更加积极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杜绝其他非会计专业教学使用,只安排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业务训练,不仅有利于实训室的维护工作,也可以培养学生职业教育的优越感。

2.设置合理的教学学时

为保证教学工作的稳定开展,很多学校在制定完教学计划后很难修改。但改革就是要破旧立新,在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时,学校可以考虑聘期一些企业财务人员和往届学生参与,探讨这门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结合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拟定一个合理科学的教学课时。

3.课程设置和会计实训课程相结合

电算化课程和会计实训课程(手工会计)一样都是实践性课程,操作性很强。会计电算化是按系统管理、总账模块、工资模块、固定资产模块、供销模块等不同模块教学,实训项目分散、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可以将这两门课程安排在一个学期同时进行,先进行手工会计学习,再进行电算化课程学习,让学生通过两种不同的会计业务工作方法的比较,对电算化课程有更好的学习。

4.编写实用配套的教材

教材编写应结合学校的特点,考虑企业对财务人员的能力要求和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证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与组合,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调整,降低专业理论的重心,突出与会计岗位实践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结合会手工会计的实训资料,编写相配套的会计电算化教材,使手工会计的实践成果与电算化的实践成果之间相互印证,促进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保证电算化教学高质量的实施。

5.为教师提供培训和交流机会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对教师的实践工作经验有一定要求,没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很难在课堂上使课程生动而贴近实际。学校应在政策上激励教师走出校园到企业顶岗实习,鼓励教师多带队参加各种职业竞赛,以赛促学。教师在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中可以参考竞赛中的岗位设置,例如按出纳、总账会计、会计主管、成本会计岗位分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协作,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对抗比赛,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的理解实际岗位的职责和具体工作内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