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技术指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5:29

水产养殖技术指导篇1

绿色水产养殖指运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共生原理、多种成分相互协调和促进的功能原理、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多用途利用和转化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工程的方法,以渔业为中心,农牧草林渔因地制宜合理搭配,建立起合理利用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的渔业生产的一个完整体系或一项工程。

一、品种选用要求

为保证水产品的质量,应选择适应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的优良水产品种。选择无污染性病原携带的亲体。在养殖品种上注意培育开发抗病、抗逆、优质的养殖品种,努力提高良种生产在整个渔业生产中的数量和产值比重。

二、环境管理

水产品原产地的环境条件必须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t/t391)的要求。

养殖地应是生态环境良好,无或不直接受工业”三废”及农业、城镇生活、医疗废弃物污染的水(地)域。养殖地区域内及上风向、灌溉水源上游,没有对产地环境构成威胁的(包括工业”三废”、农业废弃物、医疗机构污水及废弃物、城市垃圾和生活污水等)污染源。

水体底质要求:底质无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无大型植物碎屑和动物尸体;底质无异色、异臭,自然结构;底质有害有毒物质最高限量应符合《土地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的规定。

环境管理通过清整和改善养殖水域,使养殖水体溶解氧,酸碱度,透明度,硬度,肥度,氨、氮及金属离子的浓度,有机质的含量处于良好的状态。此外使养殖水体中的生物.尤其是浮游植物的种类及数量维持于一定水平,以保持稳定的生态环境。对养殖用水的要求,必须按国家渔业水质标准(gbll607—89)执行。

三、生产资料要求

1.饲料及饲料添加剂

(1)水产养殖使用的配合饲料应符合国家规定的《配合饲料的营养标准》、《配合饲料卫生质量标准》及《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本文由收集整理管理条例》,使用鲜活饵料不应对水体造成污染。所使用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生产资料必须符合《饲料卫生标准》、《饲料标签标准》、各种饲料原料标准、饲料产品标准和饲料添加剂标准的有关规定。所有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饲料必须来源于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并且具有企业、行业或国家标准,产品批准文号,进口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产品登记证及配套的质量检验手段。

(2)对绿色水产饲料的生产有下述基本要求:无农药残留;无有机或无机化学毒害品;无抗生素残留;无致病微生物;霉菌毒素不超过标准。

(3)饲料原料来源于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区域,在渔用饲料工业推广和应用《良好操作规范(gmp)》和《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提高管理水平,确保为水产养殖提供优质安全的渔用饲料。

(4)绿色水产饲料添加剂具备的特征:能促进水产动物生长,有效而经济地提高水产动物生产性能,提高饲料利用率和水产品品质,养殖效益高;能增强水产动物机体免疫功能,防止水产动物的传染性疾病和调整机体生理机能;用后无残留,不影响水产动物产品质量,不影响人类生存环境与健康;理化性质或生物活性性质稳定,能有效地进入胃肠道发挥作用,不影响饲料适口性;与其他药物添加剂合用,不发生或很少发生配伍禁忌,细菌对其不易产生抗药性。;安全范围较大,长期使用对水产动物无毒副作用。

2.渔药及消毒用药

(1)绿色水产品养殖过程中对病害的防治,坚特“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强调“以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

(2)渔药的使用应严格遵守《绿色食品渔药使用准则》(ny/t755-2003)的规定,严禁使用未经取得生产许可证、批准文号、生产标准的渔药。

(3)在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治中,使用自然降解较快、高效低毒、低残留渔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或具有三致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渔药。保证生产地域环境质量稳定,包括保证水资源和相关生物不遭受损害,生物循环和生物多样性得以保护,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体系。

(4)在水产动物病害控制过程中,应使用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中的渔药产品;进行诊断、预防或治疗疾病所用的渔药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兽药质量标准》、《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标准》、《进口兽药质量标准》、《兽药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应建立并保持水产养殖动物的预防和治疗记录,包括患发病时间、发病症状、发病率、死亡率、治疗时间、治疗用药的经过、所用药物的名称和主要成分。

(5)鱼病发生时应对症用药,防止滥用渔药与盲目增大用药量或增加用药次数、延长用药时间。

(6)食用鱼上市前,应有休药期(ny/t755-2003)。休药期的长短应确保上市水产品的药物残留必须符合(ny5070)的要求。

(7)绿色水产饲料中药物的添加应符合(ny5070)的要求,不得选用国家规定禁止使用的药物或添加剂,也不得在饲料中添加抗菌类药物。

(8)水产品中的药物残留量应符合《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ny5070)。

3.肥料

允许许使用的有机肥料有:堆肥、沤肥、厩肥、绿肥、沼气肥、发酵粪等;允许使用的无机肥料有:尿素、硫酸铵、磷酸二铵、磷酸一铵、石灰、碳酸钙和一些复合无机肥料。肥料施用方法及数量可参照《中国池塘养鱼技术规范长江下游地区食用鱼饲养技术》(sc/t1065-1995)要术进行。

四、生产主体技术要求

1.选择好绿色水产养殖基地环境。绿色水产养殖基地环境主要是水源和土质,在选择基地时除了要考虑有充足的水源外,还必须保证水源具有良好的水质条件,产地环境要符合(gb18407.4-2001)规定要求的水域;水质指标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鱼池底质土壤指标要符合国家标准(gb18407.4-2001)对底质土壤的要求;为了减少鱼池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溶入水中后在鱼体内蓄积,对新开挖的鱼池应在放养前15d灌满池水,浸泡5~7d,然后排去陈水,换入新水,最好用流水冲洗一段时间;

2.绿色水产养殖基地要建造独立的进排水系统,可避免各鱼池间相互影响,造成交叉感染。

3.加强池塘水质管理,采用增氧机增氧或适当换水、补水等方法来改善池水水质。调节好池水肥度,为鱼类创造一个没有污染,适于健康养殖的良好生态环境。

4.控制放养密度,合理混养。应用健康的养殖模式,品种搭配合理,投入和产量水平适中,种养结合,通过养殖系统内部的废弃物循环利用,实现对各种资源的最佳利用。

5.在合理密度基础上,及时采取措施的管理制度。优化资源配置,以养殖相对少的水产品,获得数倍于非绿色渔业生产所产生的产值和利润,达到既节约资源又减少废弃物排放量的经营效果。坚特“定质、定量、定时、定位”的“四定”投饲以及及时清塘,重点检测的原则。

6.严格控制饲料及饲料添加本文由收集整理剂质量,注意投喂方式。??饲料的投喂方式和质量,不仅是保证养殖动物正常生长,提高养殖产量的重要措施,还是增强养殖动物对疾病抵抗力的重要措施。

在池塘养鱼中要根据所养鱼类的品种,选择优质饲料,对草食性鱼类应积极提倡使用青绿饲料,在种植青饲料过程中要少用或不用化肥,不使用有毒害的农药;对动物性和配合饲料鱼用饲料应进行质量检测,符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件》及《渔用饲料安全限量》(ny5072-2002)标准。

7.强化生态防病。为了生产绿色水产品,在鱼病防治上应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治疗的方针,从改善池塘生态环境入手为鱼类创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减少化学类药物的使用,尽量使用来源广、高效、无副作用的中草药治疗鱼病。

8.认真作好水产品养殖全过程的生产记录和建立记录资料的档案及保存工作,详细记录好所饲养的水产品种来源、所用生产资料(饲料、渔药等)的来源及质量检验情况、生产资料的使用情况(包括使用量、使用时间、使用方法等)、患病鱼类的治疗记录(包括患病鱼类发病时间及症状、药物种类、使用方法及剂量、治疗时间、疗程、所用药物的商品名称及主要成分、生产单位及批号等)、水产品出塘销售记录(包括数量、销售渠道、销往何处、运输方法等)、废弃物处理记录(包括废弃物种类、数量、处理方法等)。所有记录资料应保存两年以上。

9.建立水产品安全质量监督检验制度,定期地对产地环境条件、生产资料、水产品依据有关标准进行安全质量监督检验,进行鱼类生产的全过程安全质量监控,确保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五、水产品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技术

水产养殖技术指导篇2

关键词:农村;水产;养殖;技术推广

中图分类号:S966文献标识码:a

1农村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现状

从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阶段来看,我国水产养殖的主要特点是,养殖规模大,但养殖方式粗放,主要以池塘自然生态条件下养殖为主。从水产养殖业属性来看,其属于适宜发展高端农业的产业,具有较长产业链,能够在产业链下游充分整合,带动全行业以及关联行业发展。基于此基本认识,到2020年农业现代化初步实现之前,水产技术推广应以“养殖技术推广”和“产业链建设”2个重点同时推进为主。有效的产业链建设能够提高市场需求,增强养殖户生产动力。而此时相应的养殖技术指导,尤其是促进农户转换养殖方式,实施精养高产的方式,采用人工或者半人工控制条件下的工业化养殖技术,方能更好促进水产行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同时延伸产业链,提高养殖收益。

为实现水产现代化发展,水产技术推广应以《农业技术推广法》为根基,十“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为指导,明确未来水产技术推广趋势和路线,充分认识当前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完善推广体系建设。总体水产技术推广应向组织体系多元化、推广内容综合化、推广方式多样化、用户导向性不断强化等方向发展。

2农村水产养殖技术推广中的问题

2.1基层推广人员素质不高

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的顺利开展还必须要有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队伍。我国水产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省级站、地级站推广人员素质较高,到县级及以下推广站的人员素质较低,尤其是乡级和村级问题尤为严重,加之基层推广员少,专业化知识掌握不足,水产技术推广工作华而不实。基层的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工作所依赖的都是基层的技术人员,而这些人员由于自身的科技水平和知识水平不高,再加上上级对推广工作的不重视,根本无法保质保量的完成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工作。此外,基层技术推广组织开展的员工技术培训较为简单,远远不能满足新品种的培育、水产养殖中病害的预防等要求。正是由于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然人员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直接导致了基层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力度不过,技术指导以及咨询等服务难以落实到位。

2.2推广方式有待改进,水产技术推广手段落后

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进行,水产技术推广工作在市场预测分析、水产技术资金筹集、水产品销售推广、产品质量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与行政管理部门对应性强,行政部门过度干预导致上级推广部门作用弱化。此外,水产技术推广手段落后,水产技术供需矛盾突出。我国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存在教育、科研与水产现实联系不紧密,成果转化效率低,渔民接受技术培训、高层次教育不足,“产学研”合作不密,水产技术需求不能及时反馈到研发部门,科研部门的新型技术服务于小众,水产技术成果推广受众缺乏全面性。

2.3基层水产站的推广资金缺乏

在基层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工作中,还面临着技术推广资金不足的情况,进而制约了基层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的发展与进步。由于水产养殖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需要大量的经费做支持,然后实际情况却是经费缺乏,直接导致水产养殖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缺乏资金支持。而且由于缺少资金以及奖励,大部分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工作人员无法调动积极性,甚至是把基层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工作当成是负担,在推广过程中敷衍了事,不认真对待。总体来说,现行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下,推广组织的结构、编制、经费等由政府决定,基层推广部门得不到财政保障,不仅造成推广人才流失,也阻碍了水产技术在渔业生产中的应用。

3农村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对策

3.1加强对推广人员进行培训

基层水产科技推广队伍的人数偏少,其知识的结构也比较老化,不能满足水产发展的需要,故而要不断加强水产科技队伍的建设工作,不断优化队伍的结构,加强和完善培训机制。对在岗人员加强培训,确保他们的知识结构可以有所优化,能够掌握更多的新技术,进而提高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针对基层水产养殖技术人员较少的情况,水产部门可以定期派遣专家到基层进行知识技术培训,并进行新技术的示范以及指导等。此外,要鼓励以及指导水产养殖技术推广人员学习新知识,降低其对新技术,新思想的排斥性,充分发挥水产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配合技术推广工作。

3.2加快完善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拓宽水产技术服务范围,加强技市场预测分析、水产技术资金筹集、水产品销售推广、产品质量管理等工作。弱化行政干预力度,在政策、经费上要对推广机构予以帮助,保证水产技术推广部门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此外,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工作要与农村的实际相结合,要做到将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工作和市场需求、农村的实际情况以及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相挂钩。再者,还要丰富水产技术推广手段,实现推广方式多样化发展。推动水产技术科研、教育、推广三结合,转换机制,规范运作方式,统一分配推广经费与物资,促进水产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教育机构把握人才与技术需求,推进教学与生产更好的结合。

3.3保障充足的水产养殖技术推广资金

3.3.1针对于基层水产养殖技术推广资金不足的现状,应该加大对技术推广资金的扶持力度,国家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每年根据当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情况,制定科学的资金扶持量,使基层水产部门有充足的资金进行技术的推广,进而有利于当地水产的发展,也会相应的带动当地其他行业的发展,不断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3.3.2乡镇等基层水产推广部门在进行财政预算时候要充分考虑基层水产养殖技术推广资金安排,并且充分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灵活妥善的运用多种资金筹集渠道,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推广资金,在推广的时候不会因为资金短缺而使进程受阻。

3.4提供技术推广服务平台

3.4.1技术指导和培训

近年来,有些基层水产推广机构在水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不断加大技术指导和培训力度,为水产养殖户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例如,在新品种引进、发展集约化、健康养殖、池塘高效生态养殖、鱼病防治、生态调控水质等技术的示范、引进和推广新技术,进一步提高了良种覆盖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此外,通过组织交流学习、开展各项专题培训,为水产养殖企业培养了专业骨干力量,为养殖户提高了养殖技能。

3.4.2提供信息和其他服务

近年来,水产技术推广机构通过不断完善和丰富信息服务的手段,利用广播、电视、水产信息网站等多种途径,为广大水产养殖户提供苗种、饲料、病害防治技术、养殖新技术、新理念、新经验等。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做好基层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工作对水产业发展来说非常重要。虽然水产养殖技术已取得进步,但在推广过程中仍不理想,因此,水产部门应该转变基层水产养殖技术推广思路,改进水产养殖技术推广方式,提高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的整体水平和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凌宇,姚东瑞,王玉花,等.一种生态水产养殖技术模式及其技术路线[J].水产养殖,2010(12).

[2]莫老九.浅谈我国近代水产养殖技术的规划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3(03).

水产养殖技术指导篇3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成果与共识

(一)水产站取得的成绩

几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指导和农村经济局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水产站紧紧围绕“做强近海渔业”的主题,扎实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县有养殖水面10.2万亩,渔业总产值超过1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0%以上。淡水渔业已成为我县农业的优势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全县有养殖水面10.2万亩,其中池塘养殖面积80013亩,已经被省海洋渔业厅认定为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为我县发展无公害渔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2全县有渔药经营业户41家,这两年执法监管很严,41家渔药经营业户基本都能做到守法经营。

3全县有渔用饲料加工业户79个,其中饲料厂17家。目前调查摸底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为全面监管奠定了基础。

4在水产技术研究方面,我站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沈阳市雨浓鱼类研究所合作,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课题2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和省海洋科学计划课题1项,自立课题2项,编订完成省市水产地方标准9项,发表学术论文23篇,发表论著1册。

5在新技术技术推广方面先后推广了高效低污染水产配合饲料5万吨,直接经济效益1200万元,社会效益1亿元;推广了菌藻修复水产养殖环境新技术,示范10000亩,为发展我县有机绿色渔业提供了技术和经验支撑;推广了养殖池塘老水再利用技术,示范水面10000亩。节约用电750000千瓦时,节约地下水资源2000万立方米,综合经济效益650万元,社会效益超亿元。

6水产病害防治方面,以水生动物防疫站和沈阳是雨浓鱼类营养病害研究所为中心辐射全县渔区40家病害防治网络,每年平均处置病害上万例,并在全县推广了框鲤、草鱼和黄颡鱼的主要病害防控技术,大大减少了病害发生。7在苗种检疫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我站实施了抽检监督,在今年全省抽检的3组样品中检测均为合格。

8在水产品安全执法监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年巡回安全检查30000多亩,在国家商品鱼抽检中呋喃类、孔雀石绿和氯霉素均为检出。

9在水产技术培训与服务方面,我们对养殖者开展了无公害生产技术培训,对与要经营业户进行了法规培训。我站还组建了“沈阳近海渔业网”和“北方水产病害防治资讯”两个技术服务平台,开设了水产养殖技术、病害防治、营养与饲料等20多个栏目,还开辟了专家远程诊断咨询系统,方便了水产养殖者的技术咨询与病害诊断。

(二)领导班子形成的共识

通过学习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全面分析检查并结合工作实际,我站领导班子达成如下几点共识:一是坚持科学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没有科学的创新就没有可持续的发展;二是加大对养殖者无公害生产技术的培训力度,是获得无公害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三是实现渔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我们水产技术推广人和管理人的工作核心;四是实现渔业生产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和现代化使我们水产推广人的最终目标。

(一)存在的问题

1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够,偌大的8万亩生产基地存在食品安全隐患,除投入品如渔药、饲料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外,应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和采取得力的监管措施。

2新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工作还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强跟进。

3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工作需要加强,因为它是调整养殖品种结构的基础性工作。

4苗种检疫工作有待于加强,苗种是养殖的基础,苗种的质量关系到养殖的成败和收益,也关系到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5饲料加工户和渔药经营户的原料进货来源和渠道需要进一步监管,应建立投入品的可追溯制,便于查清隐患根源和避免隐患。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客观原因是政策、机制、人力跟不上发展需求。有些事情是主观想到各观做不到。比如我县有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8万亩,饲料加工业户79家,渔药经营业户41家,有2000多个养殖单位,从业人员上万人,仅靠几个人去监管是力不从心的,主要是监管体系建设不到位,县乡监管机制设置不顺畅。招人又没有编,工作经费严重不足,乡镇、村的机构设置不对应,我们有协调不了也管不了。

2主观原因是领导班子思想认识跟不上发展要求,有时一想就这几个人,经费不足,人力孤单,管道什么程度是什么程度,没有从措施和办法上下功夫,缺乏创新思维和得力措施。

三、今后发展思路及工作目标

(一)进一步加大对渔业投入品及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具体措施是:针对养殖单位和养殖者印发池塘生产日志和产地证明,对水产良种场印发苗种繁育记录手册和产地证明,要求他们严格记录生产过程管理记录,定期抽查和检查,对水产良种场还要实施定期苗种检疫,实施生产过程控制和可追溯制;针对饲料加工业户和渔药经营业户印发进货销货记录表,要求他们记录原料来源和进货渠道,记录销售对象,定期抽查检验,控制货源与去向。

2、开展新品种引进、繁育、驯化、试验与示范工作。引进新品种,尤其是濒危的一些土著养殖品种,这些品种往往天然产量接近枯竭,市场需求价格高,如果试验成功,一方面保护了品种增值,一方面一旦形成规模化生产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对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3、大力推进优势养殖品种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养殖进程。推进无公害、有机和绿色水产品养殖,大力倡导生态养殖模式。

4、大力推广生物工程菌修复池塘养殖环境新技术和养殖池塘老水再利用技术。对构建生态良好,环境优良的水产养殖环境具有生态战略意义。

5,加大对水产养殖生产者的生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养

殖者的生产技术素质,对生产增效农民增收和水产食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未来三年工作目标

1技术指导和支持建立优势养殖品种HaCCp管理示范基地三个。(黄颡鱼、框鲤、草鱼个1个,每个300亩-500亩)。

2技术指导和支持建立省级健康养殖示范

基地5个,每个300亩-500亩。

3技术指导和支持建立优势养殖品种产业化生产基地3个,面积800亩以上。

4技术指导和支持建设有机和绿色商品鱼生产基地一个,面积1000亩以上。

5引进乌苏里拟鲿新品种繁育、驯化养殖,形成规模化繁育养殖基地1个,辐射周边区县面积10万亩,助弄增收一亿元人民币。

水产养殖技术指导篇4

【关键词】职校罗非鱼高效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B-0165-02

我国罗非鱼养殖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农业部重点发展的优势水产品种,广西罗非鱼产业位列全国第三。罗非鱼产业高速发展,急需大量具有熟练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职校水产专业教学可以以此为契机,通过创新教学实训模式,引入先进养殖技术,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及其他教学资源,既做好养殖技术研究,又将先进技术融入教学,充分体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职业教育新要求。研究过程中注重采用高效健康养殖技术,提高罗非鱼品质,减少病害,提高养殖效益,保证学生全程参与,培养其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系统认知罗非鱼高效养殖技术,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池塘

试验池塘为校内实训池塘1#、2#、3#、4#,面e均为2亩,共8亩,平均水深2.5米,通风向阳,光照充足;塘基为平坦泥底,无植物种植,底泥约20厘米;进排水方便,养殖用水采用地下深井水源,水源充足,水质清新,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每个池塘配备2台1.5Kw叶轮式增氧机,6个纳米管增氧曝气盘,增氧能力充足。

(二)试验鱼种来源

试验鱼种主要来自产学研合作科研、事业单位,企业及市场采购。罗非鱼苗为海南正大集团吉富罗非鱼苗7000尾(10朝);配养鲫鱼、鲢鱼、鳙鱼、斑点叉尾t,采自广西引育种中心良种场,数量规格依次为2500尾(10朝)、300尾(20-30尾/斤)、200尾(20-30尾/斤)、300尾(12朝);土鲮、鲤鱼苗种采自市场,分别为2000尾(10朝)、300尾(10朝)。鱼苗采购回来后要经过暂养、标粗、消毒、筛选后,按比例分塘放养。

(三)清塘消毒

年底干燥少雨季节,干塘清淤,堵漏修边,晒塘20天。3月份开学后,每亩用150公斤生石灰进行清塘,清除野杂鱼和敌害生物。3天后进水,进水口用60目的筛绢网过滤,水深控制在1.2米。放苗前一周,使用畜牧实训基地的有机肥肥塘,使轮虫生物量达到每毫升20个以上,水色呈黄褐色,透明度30厘米。

(四)鱼种投放

根据实训教学要求划分四个池塘的养殖项目,并配比鱼苗投放数量。1#、4#塘进行罗非鱼成鱼养殖实训,主养罗非鱼(70%),配养鲢鱼、鳙鱼、斑点叉尾t、土鲮。2#塘进行鱼鸭混养试验,主养罗非鱼(70%),配养鲢鱼、鳙鱼、斑点叉尾t、土鲮,并放养绿头鸭300羽。3#塘做竞技钓场,主养鲫鱼(50%)、鲤鱼(20%),配养罗非鱼、鲢鱼、鳙鱼、土鲮,并利用四个网箱进行罗非鱼网箱养殖模拟教学实训。选择气温、水温稳定时,上风处放苗。放苗前严格进行药浴消毒,可用2%-4%食盐溶液浸浴10分钟。

(五)养殖管理

1.投饵

投喂饲料时间、投饵量等,由实训指导老师按照不同鱼类生长阶段及食性统筹安排,以健康、节约、合理、高效为原则。具体操作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完成,指导教师定期检查。放苗初期,由于肥水后水中轮虫等浮游动物充足,鱼苗以这些饵料生物为食,基本可以满足营养需求。期间注意监控轮虫生物量。一周后开始投喂饲料,饲料蛋白质含量30%-50%,投饵量为鱼体总重3%-5%。罗非鱼长至200克左右时,投饵量调为2%,蛋白质含量27%-29%。罗非鱼体重达到300克时,开始进入快速生长期,日投饵量保持在1%-2%,蛋白质含量35%以上。每天投喂两次,分别是8:00和15:00,投喂时间20分钟,保证罗非鱼均匀摄食,并且维持在七至八成饱的量。饵料投喂要遵循定时、定点、定质、定量的“四定”原则。

2.建立养殖日志制度

实训指导老师预先制订表格,并在池塘位置显著处设置工作展板,用表格将工作要点、职责、责任人等工作信息展示出来。学生在实训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负责详细记录整个养殖周期的放苗时间、品种、数量、苗种状况;每天投喂饲料数量、天气等;定期检测水质情况并记录。如发生病害、天气异常等突发事件,需要详细记录。例如发生病害,应详细记录病害情况、用药情况、治疗结果。每天巡塘3-4次,并记录。清晨重点观察罗非鱼等的活动情况和有无浮头现象;中午主要检查摄食情况;黄昏时主要检查剩饵情况。天气剧烈变化时段,以及养殖后期根据需要可以适当增加巡塘次数,防止泛塘。每10天打样一次,抽样50尾罗非鱼取平均体重,估算总体重,以此作为调整投饵量依据。

3.采用红糖培水、培菌

我们通过参考大量相关文献资料,根据水生动物微生态学原理,了解了杂食性的罗非鱼肠道细菌的种类特性及其对宿主的生理、营养及免疫能力产生的影响。针对目前罗非鱼养殖中出现的养殖密度过大、水环境恶化、滥用抗生素导致鱼类体表和肠道微生物生态平衡受到破坏而导致病害、甚至大范围传染和死亡的现状。结合红糖含有多种维生素,并含有酵母菌等有益的微生物,可以促进罗非鱼胃肠蠕动,能促进新陈代谢,帮助消化,达到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的功效。同时,将红糖水泼洒入池塘后,其有效成分能起到净化水体中有毒有害成分如氨氮、硫化氢、重金属元素等的作用,还可以促进水体益生菌生长、抑制致病菌生长,减少病害发生,降低罗非鱼致病和死亡几率。综上所述,我们决定在养殖过程中使用定期泼洒红糖水的技术来实现高效、生态、健康养殖的目标。

使用方法:放苗前两天开始,每天全池泼洒一次。每次用1.25公斤/亩,温水稀释,充分溶解后放凉泼洒,加速肥水培菌、培育饵料生物和提高饲料适口性,调理罗非鱼消化道微生态环境。

在采取了红糖水泼洒来改善水体环境各要素的措施后,池塘中能够快速培育浮游生物、益生菌,增加饵料生物量;调节鱼类消化系统,提高饲料消化率,减少饲料用量及养殖成本,增强鱼的体质和抗病能力。这样养出的罗非鱼体色自然、体质强健、肉质鲜美,受到市场的欢迎和好评。

二、养殖结果

各实训池塘2015年9月中旬开始陆续捕捞,至2016年1月中旬全部捕捞完毕。这一养殖周期共捕获吉富罗非鱼5600斤,鲫鱼1260斤,其他配养鱼1300斤,共计8160斤。罗非鱼平均体重500克以上,其中600克以上规格的占87%,饵料系数1.4。按照当时行情估算,总产值为75000元,总成本46000元,经济效益显著。

三、讨论与分析

(一)充分发挥校内资源优势,节流增效

本次养殖实训,充分发挥了校内各种资源优势。硬件方面,有淡水养殖实训基地的场地、设备、池塘等完备的基础设施设备。软件方面,有本校多名资深水产高级讲师、水产养殖专家,以及学校在建设水产养殖专业的所有积累。本次养殖实训通过软硬件有机结合,精心设计养殖方案,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既保证了养殖实训教学的需求,也实现了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职业教育新要求,同时最大程度地节约了养殖成本。

另外,在实训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还可以与校内(畜牧专业、机电专业)、校外(水产科学研究院、良种场等科研企事业单位)单位联合共建,达到节流增效的目标。实训中的有机肥由畜牧基地提供,鱼鸭混养生态立体养殖模式合作,既节约了畜牧养殖废弃物排放费用和污染,也节约了水产养殖肥水费用;部分养殖机械如水泵、鼓风机等可以与机电专业共用;网箱也由水产专业设计、机电专业制作。与校外单位合作,主要是利用他们的科研项目优势、技术优势,从他们那里获得苗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许多时候他们还是给予成本价甚至免费服务。这些都起到了节流增效的作用。

(二)引入先进养殖技术,合理安排养殖实训

实训指导老师为双师型教师,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熟悉水产养殖单位生产流程和要求,并与之保持长期密切联系,了解行业前沿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训项目的选择、内容、实施等各个环节做到与企业、岗位、职业标准、生产过程对接,做到合理安排。

在对罗非鱼高效健康养殖技术的引入上,实训指导老师事先做了充分研究,统筹把控养殖各个环节,结合养殖实训教学需求,合理安排各池塘主养、配养鱼类,形成以罗非鱼池塘养殖为主体,兼顾其他鱼种及养殖方式的实训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一个养殖周期,给学生提供一个方便、全面、专业的实践平台,全程观摩、学习、参与,使他们得以对罗非鱼高效、健康养殖有了一个系统化的实践认知,为将来的对应岗位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罗非鱼产业发展培养了“来之能战”的技术人才。

(三)师生角色明确,教学相长

在整个过程中实训指导老师扮演着总导演、总设计师的角色,需要充分准备,全程监控,并和有关各方及时沟通协调。而学生则是教学中的主体、主角,特别是兴趣小组成员,由于直接驻扎基地,更是被教师手把手指导全程操作,对养殖实训及相关课程实训的掌握程度最高,同时还起到了引路带头的作用,对其所在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专业、热爱专业的学风和树立专业自信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四)产学研结合,建立淡水养殖专业实训新模式

整个罗非鱼高效健康养殖技术研究项目,是参照生产单位对应工作具体要求,紧紧围绕水产养殖专业实训教学要求,依托科研机构提供的最新技术和优良种苗,三者有机结合,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水产养殖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同时也实现了符合产业高速发展需求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贺艳辉,袁永明,张红燕,龚,王红卫.高效生B罗非鱼养殖模式探讨[C]//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北京:中国水产学会,2011

[2]莫振明,林东年.吉富罗非鱼高效养殖试验[J].现代渔业信息,2011(4)

[3]管清华.罗非鱼节粮高效养殖的关键技术[J].内陆水产,2008(8)

水产养殖技术指导篇5

因材施教是指针对学习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1]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在经历了高考,做出了专业选择后,专业是其对个人能力与志趣作出综合判断后选择的人生奋斗目标。专业教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增强专业志趣,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当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步入大众教育阶段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学生对受教育机会的珍惜程度下降,对学好专业走向社会的信心不足,面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对人生未来心理彷徨的学生人数增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在志趣与专业的结合上出现偏差,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本专业的兴趣。

一、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几个主要特点

(一)专业应用性更强,就业区域性更集中,产业前景更广阔

水产养殖学是研究水产经济动、植物养殖理论与技术的学科。专业本身即决定了其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就业方向除了科研、教学、管理外,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在沿海地区发展。水产养殖业在沿海农村经济中地位显赫、经济效益高,是沿海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也是21世纪全球经济最重要的增长点,产业前景广阔。

(二)水产养殖环境更复杂,技术依赖程度更高

水产养殖学除关注经济动、植物自身的生理、生态特性以外,养殖生物生存的水环境同样非常重要。养殖环境复杂体现在水体的流动性和可变性更快,光照、氧气及营养限制更突出,这就更加需要综合的理论和过硬的技术做后盾。因此形成了当前在水产养殖业内,除了极少数非常传统的行业的部分生产环节可以不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外,其他绝大多数产业都离不开高水平的技术指导。

(三)学科交叉明显,理论与技术更新快,专业发展迅速

水产养殖学是一门以生物学理论为基础的应用科学,隶属于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也是其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养殖工程学又属于工程学研究的范畴,因此学科交叉非常明显。各学科的发展促进了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水产养殖技术又在观赏渔业、濒危水生生物物种保护、海洋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外,水产养殖种类、技术的快速更新,促进了理论的发展,并使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特点更突出。

二、引导学生走出对水产养殖学专业认识的误区

(一)端正对水产养殖学专业的认识

在大学生群体中,许多学生会看不起农学专业,认为农业科学不需多少知识,农业科学落后,工作后赚不到钱,没有前途等。要解决学生的这些心理障碍,就要让学生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粮食安全更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大事。通过国家对农业科研资金的投入量和每年科技大会奖励中农业科学所占的比重,可以反映出国家对农业及农业科研的重视程度。[2]

1.水产养殖对技术的依赖程度更高

水产养殖不像其他行业,生产是生产,科研是科研,而是科研寓于生产之中,生产过程中需要有能深刻理解水产养殖学知识和理论的技术人员来指导,不同水平的技术人员对相同问题的理解相差甚远。因此,在水产育苗等领域生产单位会高薪聘请技术人员指导生产,几个月的技术指导费少则几万元,多则上百万。这种纯粹以技术能力获得如此之高的个人收入的现象在其他产业并不多见。

2.水产养殖更具有创新性

水产养殖学是建立在生物学理论指导下的一门应用科学。生物科学是近三十年来发展最快的科学领域,水产养殖学作为生物学理论指导下的一门应用科学也必然会有快速的发展。水产养殖以海洋作为农田,海洋开发前景远大。一个快速发展且前景远大的领域一定会让从业人员有用武之地。水产养殖理论与技术的快速更新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3.水产养殖学比海洋生物学等专业更具有挑战性

许多大学生会更喜欢学习基础科学,比如与水产养殖学相近的海洋生物学专业。实际上,水产养殖是在一个小的生态系中通过调控各种生态因子达到控制某种生物的生长、发育的目的。从单纯地研究生物的规律性到按照人类的意愿干预生物,水产养殖学比海洋生物学更具有挑战性。

4.水产养殖学正在向着全方位发展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的水产养殖已不再是单纯的生产水产品,水产养殖正在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为观赏渔业、旅游渔业、水生生物物种保护等作出贡献。在我国大力发展海洋事业、保护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的今天,水产养殖技术也会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二)坚定学生把水产养殖作为人生奋斗目标的信念

水产养殖以占地球总面积71%的海洋作为战场,以当今科学发展最快的生物学理论为指导,在全球范围内我国的水产养殖学理论、技术处于领先水平。作为海洋产业的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在我国大力发展海洋科学的今天,从事这一专业可以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为个人创造更辉煌的人生。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本专业的基础理论更新快、历史短、空白点多,每个领域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都很多,申请科研课题、获得科研成果的机会多。正因为如此,仅在青岛就造就了涉水产养殖专业的院士近十人,是院士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作为一名生产技术人员,本专业的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会有很多新的技术需要开发、推广、应用,而且水产养殖未知的东西很多,高水平的技术人员会得到重用;作为一个立志创业的年轻人,只要有雄厚的理论、技术,不需要有太多资金就可以快速创业,在水产养殖业中,许多个体企业从白手起家到实现千万元以上资产产业规模的时间多为五到十年,如蓬莱海益水产、莱州明波水产等。

三、如何引导学生立志学习水产养殖学专业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培养学生的专业志趣,首先要解决教师的问题。青岛农业大学是一个以农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公共课程都是由外专业教师担任,水产养殖学专业成立时间较晚,基础课教师对水产养殖学专业不太了解,这是影响学生专业志趣培养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的一个不利方面;另外,年轻教师刚刚走出校门就走上讲台,缺乏对专业的理解也是一个方面。为此学校安排年轻教师和本专业的基础课任课教师每年不少于两周的时间,走出校门,到生产一线,通过实践来提高教师对专业的认识,通过教师对专业的理解来熏陶学生热爱专业。

(二)提高学生的专业认识

学生自身的感性认识对专业志趣的培养更有价值。处在信息时代的当代青年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知识,他们不会盲目地去崇拜权威。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师长的建议只能是他们的参考,亲身的经历会更有说服力。让学生亲身体验专业的最佳时机是在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阶段。实习期间不能单纯地学习技术,要让学生对产业有所了解,到周边企业了解企业的发展史以及企业家的发展史,让学生明白水产养殖这个行业非常适合年轻人创业,以此来激励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也是加强学生专业志趣培养的极佳机会。

(三)强化专业建设,提高综合实力

专业实力是办学的基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专业学习的吸引力。拥有国内外知名学者和科研团队,具备良好的教学和研究平台,是增强学生专业学习吸引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自青岛农业大学校址移至青岛后,依托国家海洋科技城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科研人文氛围,水产养殖学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大型藻类和贝类科研上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虾蟹类和水产营养方面也得到了部级、省部级等各层次科研经费的支持。近三年间,其主持承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共17项,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专业知名度快速提升。

(四)强化实践教学,建立联合培养基地

水产养殖技术指导篇6

发展江河水库养殖,是水产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进一步服务“三农”,促进渔业和渔区经济发展,渔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现根据会议的安排,就合理开发利用江河水库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业的有关问题,谈点认识和意见,与同志们共同研究。1渔业发展的新阶段、新任务1.1渔业发展新阶段的主要特点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广西渔业同全国渔业一样,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归纳起来,渔业发展新阶段呈现出以下几个新特点:1.1.1渔业发展由捕捞为主转移到以养殖为主改革开放以来,我区渔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渔业生产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渔业发展的重点已经由捕捞转移到养殖上面来。历史上,我国渔业以捕捞为主,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捕捞产量仍占70%以上,至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养殖产量开始超过捕捞产量。2003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为4706.n万t,其中养殖产量为3027.59万t,占总产量64.3%;捕捞产量为1678.53万t,占总产量35.7%。广西渔业基本上与全国渔业同步发展,2003年,全区水产品总产量为264.61万t,其中养殖产量为168.98万t(其中海水养殖产量83.63万t,淡水养殖产量85.35万t),占总产量63.9%;捕捞产量为95.63万t(其中海洋捕捞85.10万t,淡水捕捞10.53万t),占总产量36.1%。我区水产养殖业已经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其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1.1.2水产养殖正朝着优质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水产养殖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是水产养殖进人发展新阶段的重要特征。以淡水养殖为例,养殖鱼类由过去单一的四大家鱼发展到多种名贵鱼类养殖,不仅养殖鱼类,而且发展到养殖甲壳类(虾、蟹类)、两栖类(蛙类)、爬行类(龟、鳖类)等,使水产养殖产品结构朝着优质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有力地促进渔业经济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1.1.3水产品产量不断提高,“吃鱼难”问题基本解决20多年来,我区渔业年年增产丰收。2003年全区水产品产量264.61万t,为1978年11.7万t的22.6倍,使过去长期困扰城乡居民的“吃鱼难”问题得到基本解决。近年来,还出现局部性、季节性和结构性水产品供过于求的局面,价格走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渔业的发展。2004年上半年,情况发生了变化,据报道,1一6月,全国水产品价格普遍上扬,由于受禽流感疫情以及农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水产品价格一改过去数年持续下跌的趋势,平均价格涨幅超过巧%,部分品种(继鱼、草鱼等常规品种)价格涨幅在50%以上,并出现了个别品种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渔民收人仍有较大增长。1.1.4水产养殖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市场前景看好根据形势分析,我区渔业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国家对“三农”的高度重视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渔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广西属西部省、区之一,渔业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中央和地方在政策、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将加大扶持的力度,为渔业发展注人新的活力。据报道,n月19日在南宁举行的“2004.中国西部论坛”,国家有关部委领导参加了论坛,其中国家农业部领导指出,将争取多项措施全力发展西部特色农业,从而保障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推进,包括加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加快特色农产品科研推广体系建设;培育特色农产品营销体系;建立特色农产品品质监控体系等。自治区政府领导表示,广西将按照“主攻畜禽,扩大水产,优化粮经,提升林果,确保增收”的结构调整思路,建成若干个有区域特色、在全国有重要地位的优势农产品基地,重点发展优势、特色、大宗、生态、绿色、安全的农产品加工业。这对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是难得的机遇。二是加人世贸组织和南博会的举办,为渔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环境。继2002年我国加人世贸组织之后,一年一度的“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从2004年起在南宁举行,将为我国渔业走向东盟、走向世界构建了新的平台,为渔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市场环境。三是水产品市场前景看好。据国际渔业专家分析,今后十几年(至2020年),世界水产品需求将急剧增长,主要是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迅速增长、生活的改善和城镇化趋势的发展,导致肉类和鱼类动物蛋白的供应和需求出现重大改变。这一发展趋势,也将对国内、区内水产品市场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面对新的发展契机,我们要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扎实工作,加快渔业的发展。1.2渔业发展新阶段的主要任务1.2.1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在渔业发展新阶段,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区域资源比较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通过不同优势品种的区域布局,加快发展,最终形成“开发一个品种(产品),形成一个产业,发展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群众”的生产经营新格局。与此同时,应该转变过去“产、加、销”的经营管理模式,代之以“销、加、产”的经营管理新模式,即以市场为导向,以销售为龙头,带动生产与加工,使渔业资源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得到合理的配置,从而促进渔业内的一、二、三产业得到协调发展。1.2.2发展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化经营渔业发展新阶段,要跳出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时代的圈子,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培育和扶植龙头企业,实行公司+基地十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以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指导渔业生产,使产业化经营建立在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上,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渔业增效,渔农民增收。1.2.3严格规范无公害水产养殖,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是当前渔业生产各个环节中的重中之重,贯穿于渔业生产的始终,这是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国内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事关渔业发展的兴衰成败。因此,必须引起水产部门的高度重视,要严格执行国家农业部关于《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2003年9月1日开始实施),特别是在水质、苗种、饲料、肥料和鱼药等各方面把好质量关,并严格水产品质量检测,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2充分发挥江河水库资源优势,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p#分页标题#e#2.1提高对发展江河水库养殖重要性的认识2.1.1江河水库资源丰富,发展水产增养殖,潜力很大我区内陆河流分属三大水系,包括长江水系、珠江水系和南流人海水系,其中以珠江水系为主,全区江河水域面积达80万h时。我区水库是通过拦河筑坝建成,共计13万hm“多。近年来,红水河梯级电站陆续兴建,电站库区不断增加,诸如天生桥、岩滩、龙滩、大化等电站库区,再加上百色水库,新库区水面接近3万h衬。原有的水库养鱼,产量较低;新建电站库区有待开发,潜力很大,加上江河水库水质良好,天然饵料丰富,为进一步开展水产增养殖提供了良好的天然生态环境。2.2.2发展江河水库养殖,是渔农民增收和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开展江河水库养鱼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事业,对于活跃水产品市场,丰富城乡人民菜篮子,满足城乡人民生活需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大化库区群众,通过“绿色证书工程”培训后,掌握了网箱养鱼新技术,取得了网箱养鱼高产高效,在库区群众中流行“一个网箱脱贫,两个网箱致富,三个网箱变成万元户”的说法。说明开展江河水库网箱养鱼深受群众欢迎,确是渔农民增收和库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在渔业发展新阶段,应进一步加强,进一步总结提高。2.2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江河水库养殖健康发展2.2.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渔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工作的一系列论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新时期对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其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是精髓,是科技兴国战略最基本最主要的理论依据,因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动力是科学技术进步,国内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一个公式,高度概括了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关系,这个公式是:生产力=科学技术x(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公式说明了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诸要素的关系,说明科学技术具有乘法的效应,它放大了生产力的各个要素。科学技术发展越快,这个乘法所得的积数就越大,生产力就发展越快。从这个意义上科学技术上升到第一的地位。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引下,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提出我国科技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同志指出,这一方针的核心是科技与经济的密切结合。因此,我们所从事的每一项经济工作,都必须自觉地依靠科学技术,要把促进科技与经济的密切结合作为我们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贯穿于目标任务的确立、规划计划的制订和方法措施的实施等。在我们所从事的水产科技工作中,在选定科研和推广项目时,必须充分考虑所选定的项目能否更好地为渔业生产服务,能否形成生产力,并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在技术措施上,要充分考虑其可操作性,并尽快为广大群众所掌握,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2.2.2掌握养殖对象的生物学特性,为水产养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掌握养殖对象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养殖对象的分类地位、地理分布、外部形态、内部构造、食性、营养需要、生长发育特性、繁殖习性、栖息习性、徊游习性等,还应深人研究养殖对象的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从而掌握养殖对象在其生命活动周期中所固有的内在规律性,为进一步开展人工养殖提供科学依据。2.2.3掌握养殖对象的生态学特征,为养殖时象提供良好的养殖生态环境掌握养殖对象的生态学特征,主要是要掌握养殖对象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与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的关系。掌握它们相互关系的规律性,为养殖对象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鉴于外界环境是多因子的,包括多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关系错综复杂,是综合性影响。为了方便起见,一般还是按单因子的影响分别研究,同时也要考虑到其它环境因子的影响,现就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环境因子区分如下:物理性因子包括水温、水流、水深、透明度、声、光、电等,化学性因子包括溶解气体、溶解盐类、溶解的有机物质、酸碱度等,生物性因子包括细菌、浮游生物、水生植物、底栖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2.2.4开展江河水库自然资源状况调查,为养殖场地和养殖方式的确定提供依据江河水库自然资源状况调查,其内容包括地理环境、水电、交通、水域面积、水深、水质、水文气象、生物资源等,从而为养殖场地的选择、放养方式、放养品种和放养密度的确定等提供依据。2.2.5开展不同养殖类型的养殖试验,为江河水库养殖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国内、区内开展江河水库养殖,就其养殖方式可分为大水面增养殖、围拦养鱼和网箱养鱼三大类型。(l)大水面增养殖。在水库养殖方面,多年来,多是按不同水库类型来确定放养方式,即巨型水库(6667hm2以上)采取鱼类资源的繁殖保护为主,人工放养为辅;大型水库(667一6667h衬)采取人工放养和鱼类资源增殖并举,水质较肥、管理和捕捞条件较好的也采取人工放养为主,资源增殖为辅;中型水库(67一667h衬)采取人工放养为主,资源增殖为辅;小型水库(7一67hm“)则全部实行人工放养。在江河养殖方面,多数是实行自然资源增殖,部分实行人工放流增殖的方式。(2)围拦养鱼。这是采用设置拦鱼设施,将河汉、库汉围拦起来进行养鱼,围拦方法有土坝围拦、网片围拦和竹帘围拦等,可因地制宜采用。而河汉养鱼多采用土坝围拦,库汉养鱼则多采用网片围拦和竹帘围拦。总体要求是围拦设施坚固,防逃性能好。#p#分页标题#e#(3)网箱养鱼。在江河、水库的适当水域设置网箱养鱼,这是一种集约化的养鱼方式,具有节省土地,充分利用水域资源,设备简单,管理方便,效益好等优点,是当前江河水库养殖的主要方式。依其所选用的网箱制作的材料分为竹木网箱、金属网箱和聚乙烯网箱三大类,可因地制宜选用,而以选用聚乙烯网箱较为普遍。上述各类养殖方式,各有不同的养殖技术措施,但归纳起来,主要是良好的养殖生态环境,优质健康的苗种,合理的饲料供给,严格的病害防治和防逃措施等,这些技术环节是有机的统一体,必须贯穿于养殖的全过程。要开展养殖试验,取得成果后尽快推广应用于生产,为江河水库养殖提供技术支撑。2.2.6开展江河水库无公害养殖示范基地建设,为全面推广提供样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在试验成功基础上,组织好无公害养殖示范基地建设,采用先进实用配套技术指导生产,完善无公害养殖生产环节,严格规范化管理,让渔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学到手。应用于生产实践,能取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3加快发展江河水库养殖的几点思考3.1加强和完善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了促进江河水库养殖健康发展,必须加强技术推广、产品营销、产品质量监测和渔业环境监测等服务体系建设;与此同时,要加强苗种繁育、饲料生产和病害防治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养殖生产环境条件。3.2加强江河水库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确保养殖生产持续发展在渔业开发中,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要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需要,既要积极实现当前的发展目标,又要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区江河水库环境污染尚存在蔓延趋势,加上电、炸、毒鱼不法行为屡禁不止,鱼类资源遭受破坏,必须加强舆论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加强渔政管理,以法治渔,为江河水库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和生态环境。3.3完善水产养殖管理制度,保障江河水库养殖健康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农业部关于《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试行方案》的通知精神,联系广西渔业实际,搞好养殖证的发放和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工作,为稳定江河水库养殖使用权,保护养殖生产者合法权益,科学利用江河水库资源提供科学和法律依据,保障江河水库养殖业健康发展。3.4加强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养殖生产人员的科技素质加快水产业发展,人才是关键,要加强对养殖生产人员的技术培训,普及水产养殖基本知识和生产技能,使水产养殖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使水产养殖生产建立在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上。3.5组建渔业协会,加强养殖生产管理在江河水库养殖区内,依靠养殖生产骨干,组建渔业协会,通过协会,团结广大养殖生产人员,以促进养殖生产发展为中心,开展生产经验交流,提高生产技能;开展技术培训,普及养殖技术;传递水产信息,组织水产品流通等,从而使水产养殖生产和产品流通工作有序进行。3.6加强组织领导,做好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江河水库养殖涉及相关部门的权益,政策性、技术性都较强,必须加强领导,做好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为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水产养殖技术指导篇7

水产养殖保险,是对投保人或投保组织在人工养殖的水产动物因疾病、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水域污染等造成经济损失时,按合同约定条款进行经济赔偿的保险。由于水产养殖保险在操作中费率厘定困难、现场勘险定损繁琐、赔付率高,商业保险涉足经营意愿不强,普遍需要政府以适当方式给予支持和补助。近年来,四川省渔业主管部门动员和引导保险企业就开展水产养殖保险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实践。

(一)水产养殖保险开展情况2010年开始,四川省陆续有一些商业保险公司开展水产养殖保险业务。其中,中航安盟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四川省分公司2010年开始在四川成都开展水产养殖保险业务试点,到2013年,保费突破2000万元。2016年,该公司陆续在乐山市等地拓展水产养殖保险业务,2018年全年的水产养殖保险保费收入突破4000万元。单从全省水产养殖保险数据反馈的赔付比率来看,只能说收入与赔付基本持平,尤其是该公司在乐山的保险收入,自业务开展至今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但正因有了水产养殖保险的有力支撑,当地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水产品产量稳步增加,有力促进了地方渔业经济的发展。2018年底,四川省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中国渔业互保协会、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四川省水产局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12个市18个县(市、区)启动了水产养殖保险共保模式试点。截止至2019年10月,已投保近1.2万多亩,收取保费245万余元,为养殖户提供了近6000万元的风险保障。由于处于试点阶段等多种原因,规模较小,但据统计累计赔付金额约100万余元,简单赔付率不到50%的数据,与单纯的商业保险运行模式和其他地区水产养殖保险赔付率相比较,目前四川“渔业互助保险+商业保险”的共保模式开展水产养殖保险是比较成功的,该模式值得全面推广。

(二)主要做法一是积极落实保险政策积极争取将水产业纳入农业政策性保险范畴,给予财政补贴支持,切实为养殖户分担养殖风险。2017年,四川省财政厅出台了农业保险费补贴管理办法,对符合农业产业政策、适应当地“三农”发展需求的农业保险给予一定的保险费补贴等政策支持。同年,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水产产业的意见》明确要求,“进一步推动渔业享受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有关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渔业特色农业保险,对地方财政给予参保农户保费补贴的,四川省财政按规定对市(州)、县(市、区)政府给予奖补,切实提升渔业抗风险能力。”至此,水产养殖纳入省财政补贴范围,凡是开展了水产养殖保险的地方,四川省财政厅都将按比例给予保费补贴。2019年7月,四川省政府召开的全省现代水产产业发展现场推进会上,四川副省长尧斯丹再次强调,各地要抓好水产养殖保险工作。二是积极推广共保模式2017年11月,中国渔业互保协会与中航安盟财险公司签订四川省水产养殖保险共保合作协议。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互助保险与商业保险在水产养殖保险领域的“渔业互助保险+商业保险”共保模式正式进入四川。四川省水产局高度重视并积极支持开展养殖保险,要求各级渔业主管部门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统筹资源推动,协调各方配合,狠抓责任落实,切实组织实施好水产养殖保险试点工作。三是全力做好保险试点技术服务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关于印发水产养殖保险技术服务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农渔技学〔2018〕2号)精神,指导试点县(市、区)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作为第三方机构为养殖户和保险机构提供相关公益性技术服务,包括开展技术咨询、宣传发动、风险管理技术服务、查勘定损技术支撑等,探索建立渔业主管部门指导、渔业互助保险等保险机构运营、水产技术推广部门提供技术支撑的水产养殖保险运行模式。四川省水产局牵头组建了四川省水产养殖保险试点工作专家服务团队,在养殖户参保前协助水产技术部门及保险机构制定保险条款;在养殖户参保后协助水产技术部门督导养殖户建立养殖日志,排查事故隐患;在保险事故发生后,协助水产技术部门及时给予养殖户减灾技术指导,并对事故进行查勘定损指导。四是积极开展宣传引导积极发挥省级主管部门门户网站、报纸、杂志等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水产养殖保险的重要作用、工作动态等。同时,会同各级地方渔业主管部门采取印发宣传材料、举办讲座,结合新型农民专业技术培训工程等多种形式,通俗易懂地宣传水产养殖保险政策和知识,提高广大水产养殖户以及社会公众参与支持水产养殖保险工作的积极性。从四川水产养殖保险实践情况看,保险为养殖户提供了有力的风险保障,但也反映出了一些亟待改进和解决的问题。如部分地方政府因财力有限对发展水产养殖保险的积极性不高,不少水产养殖户还存在严重的小农思想,风险意识不足、投保意愿不强,部分养殖户投保出险后道德风险高,地方渔业部门及保险机构工作人员较少、经验不足,个别商业保险机构之间为了利益恶性竞争、出现高额赔付时单方面毁约,给养殖户造成不少负面影响,重建信任、恢复业务建设过程艰难等,客观上制约了水产养殖保险的发展。

二、水产养殖保险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

四川水产业在保障市场水产品供给、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全省水产养殖面积19.01万公顷,另有稻田养鱼面积31.22万公顷;水产品总产量150多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440多亿元。但是,四川水产品总量供给不足,水产养殖分散粗放,发展质量不高、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为此,四川提出了“川鱼振兴”计划,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为水产养殖保险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

(一)推进“川鱼振兴”为发展水产养殖保险带来了更好的政策环境2018年,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指出,要培育“川字号”特色农业产业;全省乡村振兴大会提出要发展川猪、川鱼等“10+3”特色农业产业。“10+3”农业产业是培育“川字号”特色农业的核心主体,是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的关键所在,是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根本路径。“川鱼”作为“10+3”农业产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新机遇和新环境。2019年10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意见》(川委发〔2019〕21号),明确了加快建设川粮油、川鱼等“10+3”产业体系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规划布局、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意见》强调,“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实现“10+3”产业全覆盖。”可以说,全省发展水产养殖保险,有了更加坚强的政策保障,对进一步完善水产养殖保险政策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推进“川鱼振兴”为发展水产养殖保险带来了更广的市场空间四川水产品年均需求量在200万吨,其中需从省外购入约50万吨,供给能力明显不足,扩面增量、提质增效是四川水产当前面临的两项重要任务。四川提出了到2022年实现总产量210万吨,基本实现自给自足和进出平衡的目标任务。池塘、水库等养殖水面是四川深挖潜力的主要对象;全省现有待开发的宜渔稻田资源1100万亩、其中冬(囤)水田600万亩,适当改造后是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良好设施。为保障这些养殖设施、养殖基地安全有序稳产增收,必须要有水产养殖保险的保驾护航,必须要建立起水产养殖业绿色健康安全发展的保障机制。可以说,随着“川鱼振兴”的全面推进,四川水产养殖保险规模将越来越大、效益将越来越好。

三、抓好水产养殖保险的对策建议

四川水产养殖保险要紧紧抓住“川鱼振兴”带来的机遇,加强前瞻性谋划,创新工作方式法,加强宣传引导,着力健全完善符合四川渔业特色的养殖保险制度体系,切实为“川鱼振兴”保驾护航。

(一)抓住机遇做好水产养殖保险工作要聚焦“川鱼振兴”,紧密结合省情农情渔情,制定好“川鱼振兴”工作推进方案,特别是要把抓好水产养殖保险的要求明确细化,并将有关责任分解落实到地方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落实到本地区“川鱼振兴”工作实施方案中。

(二)健全完善水产养殖保险制度体系要紧紧抓住全省推进“10+3”产业体系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强与财政、银保监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把水产养殖保险作为农业政策性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完善有关补助机制、推进机制和考核机制,逐步建立一套适应现代水产产业发展的水产养殖保险制度体系。

(三)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要广泛运用各种媒体和媒介,动员和组织保险管理机构和保险企业,大力开展水产养殖保险政策和知识宣传,让地方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养殖户真正认识到水产养殖保险的重要作用和价值,积极主动地推动、参与养殖保险。

(四)加强保险指导及推广工作各级水产主管部门要主动作为,组织水产专家、保险专家,深入基层一线,开展专业讲座,指导各地推进养殖保险,协助解决推进养殖保险工作中的难题。

水产养殖技术指导篇8

关键词:绿色畜牧;养殖技术;推广

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逐步完善,市场对畜牧产品的要求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绿色畜牧的概念由此产生。绿色畜牧技术采用回归自然的原生态养殖方式,引进先进技术,避免在养殖环节存在污染的问题,从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1]。该技术有效应用到畜牧养殖中,一方面可以提高食品安全质量水平,保证人类的生命健康,另一方面能够实现畜牧业的环境污染治理,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

1畜牧养殖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速度非常快,人民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升,肉、禽、蛋的总产量常年居世界第一,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2]。但是应该注意,在高速发展的背后,养殖场选址不合理、畜牧方式不科学等导致土壤污染比较严重,给自然环境、养殖场周边居民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畜牧养殖对大气的污染

因为养殖场的规模在逐步扩大,其每年产生的粪便等污染物在逐步增多。很多养殖场都没有进行必要的无害化处理,导致有害气体、病原体、粉尘等进入到大气环境中,扩散到很多地区,对人与动物的危害严重。同时,养殖环节中产生的硫化氢、氨等恶臭气体也是环境污染之源。

1.2畜牧养殖对水体的污染

畜牧养殖会给水体造成比较严重的污染,比如微生物污染、有机物污染、毒害物质污染等。微生物污染主要是指病原微生物随着粪便进入到水体内,并且广泛传播,导致疾病蔓延;有机物污染是指养殖环节中的氮、磷等化合物进入水体,导致水体环境变化,产生恶臭,造成水中的生物大量死亡。毒害物质污染主要是指肉制品中的药物残留进入人体后,产生比较大的安全隐患。养殖过程中,应该加强亚硝酸盐的管理,避免该类污染物被排放到自然环境中[3]。

1.3畜牧养殖对土壤的污染

如果粪便排放量相对较小,那么其进入自然环境后,会被植物吸收利用,微生物也会被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但是如果排放量巨大,导致土壤无法消化和吸收,也就无法及时降解,会造成亚硝酸盐类物质的产生,也会形成大量的恶臭物质,致使土壤污染严重,人类健康无法保证。

2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意义

2.1保障食品安全,减少环境污染

应用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可以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该技术能够有效处理粪便和污水,一方面能够避免对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另一方面能够防止食品中毒素的累积,提升食品的安全性,更好地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4]。

2.2保证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饮食健康的关注度逐步提升,更加重视绿色食品。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发展空间非常大,这也给养殖户带来比较高的经济效益。此外,伴随着食品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国家开始进行产业调整,给予了大量的扶持政策,为绿色养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绿色畜牧养殖技术推广措施

3.1加强绿色畜牧产品监管

我国畜牧业一直以来都是政府监管的重点行业,但是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畜牧产品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质量安全问题。为了处理好该问题,国家成立了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对各个地区派驻专人进行监管,落实相关政策,有效控制养殖业的污染问题。此外,地方政府开始加强资金的投入,研发出更加先进的绿色畜牧养殖技术,更好地促进绿色养殖业的发展。

3.2大力宣传绿色畜牧养殖技术

国家应逐步加强对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宣传,使得所有养殖单位和个人都意识到该技术的优势,也认识到消费者对于绿色产品的认可程度,从而积极转变思想观念,不断落实绿色畜牧养殖技术,推动养殖业的全面改革[5]。绿色养殖技术对于营养元素的摄入也有着非常明确的要求,所以应该加强对畜牧养殖户的培训,组织专家对养殖户进行指导,让所有养殖人员都能够掌握绿色养殖的流程和方法,有序地落实绿色养殖技术。

3.3建立第三方企业,形成推广体系

我国目前并未建立完善的绿色畜牧养殖技术推广体系,基层环节就存在严重的技术断层问题。因此,要想推广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就要不断转变思想观念,实现精细化生产,同时需要应用第三方手段,通过专业企业进行推广,将其投入到市场竞争中,可以促进绿色畜牧产业的积极发展,带动整个领域的进步。

3.4设立专业绿色原料基地

在传统的畜牧养殖领域,原料基地和畜牧养殖户并没有建立直接的关系,导致产业链的形成受到影响。因此,应该加强原料基地和养殖户的联系,从而形成绿色、生态的畜牧养殖体系,更好地保证原料的质量安全。在该过程中,要做好原料配制,尽量降低抗生素的使用率,保证饲料的安全性。还应该规范兽药市场,加强市场监督管理,有效促进绿色畜牧养殖的全面发展。

4结语

畜牧业是我国基础性行业,关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人们的安全意识逐步提高,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度更强,所以畜牧业应该不断应用和推广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实现科学化发展,从而实现环境污染的有效控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进源.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研究[J].兽医导刊,2015(6):6.

[2]刘文元.论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有效推广[J].兽医导刊,2018(6):26.

[3]苏书科.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有效推广[J].农业与技术,2018,38(4):131.

水产养殖技术指导篇9

关键词:山区;水产养殖;对策

前言

对于山区的特殊环境,要想使山区的水产养殖业得到较好的发展,我们就要针对山区的具体特点,因地制宜的采取相应措施。主要就是要做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有针对性的构建适合山区的水产生产经营模式,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利用价值,而且在农民脱贫致富和山区经济发展中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山区发展水产的不利因素及存在问题

1.1水资源缺乏

首先水资源可以说是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基础,山区的水资源缺乏,严重制约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而且山区的基础设施相对于平原是比较落后的,这样一来,不仅缺水,而且想要向养殖区引水也变得更加困难。由于山区的地形地势等自然因素的原因,会导致饲料以及鱼苗的运输引进变得相对于平原地区变得困难,同时向市场运输产品也只能采取陆路的运输方式,也会增加运输成本。这样一来,对于山区水产养殖存在很大的不利因素。

1.2经营分散,产业化水平低

在山区的水产品养殖模式中,大多数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格局,养殖户没有认识到这种分散经营的落后,所以并不能很好的适应现在这个互联网式大市场的新环境,这样就会导致山区养殖的水产品在经营时的定价和竞争力都变得很低。最后每家每户分散养殖会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做不到整合资源,集中利用对于水产养殖的商户来说无形的降低了产业化水平而增加了成本。

1.3养殖品种单一,市场竞争力差

在山区进行水产养殖由于山区的地形以及气候的限制,会很大程度增加品种的养殖难度,同时也会限制养殖品种,在山区可选择养殖品种极其有限从而造成产品单一,在山区小市场批发销售时竞争激烈,商品价格降低,但是在大市场时由于产品过于单一,但是商品数量大,就会造成大市场竞争力不足而且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需求量少并且降低水产商品价格的情况。

1.4技术水平低

目前,大多山区地区水产资源的体系不全,缺乏大量的专业人员指导而且基础设施不完善,所以造成了许多新品种不能及时引进,新技术不能实时推广和应用,跟不上市场需求以及顾客需求的变化。而且对于新技术在养殖区的更新和推广也造成限制,另一方面,山区的养殖户思想观念跟不上,有一些人并没有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养殖的重要性。事实上,水产养殖的技术水平的提高,是促进水产养殖发展的原动力。而商品和技术更新周期变长最终导致恶性循环。长久会造成养殖技术科技水平下降,不适应新环境的情况。

1.5资金短缺,扶持力度不够

山区的地形,地势对于水产业的限制造成了山区人普遍不重视水产发展的情况,这种思想也深入到政府领导的想法里,所以对于水产养殖,山区地区政府的资金投入相对很少,而大部分资金投给了金融,旅游等产业。导致相对与山区水产养殖的天平极具倾斜。山区的水产养殖发展本身就很困难,而在山区进行水产养殖的一般都是附近的村民,他们一般经济基础薄弱,由于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所以养殖业想要融资或者大规模发展变成了很大的难题,要想在水产养殖中融入一些现代化的技术也很困难,这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山区水产养殖的发展。

2.促进山区水产业发展的措施

2.1提高认识,完善发展理念

不能把对于水产养殖的认识还停留在原有的思想和理念上。在这个知识科技发展更新的时代,对于水产养殖也需要实时更新。首先,无论是农户还是政府有关部门,都应该重视起山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另外一方面,我们应该积极地引入一些水产新品种和养殖新技术,形成养殖的新模式。例如:许多海水养殖的产品可以淡化驯养,可选的品种也很多,如南美白对虾,就很好的适应淡水养殖,在淡水环境下的长势更好,而且身上的病毒也会减少很多。相对于海水生长更有优势【2】。所以,这样看来,不仅增加了淡水养殖的品种,还能很大程度上减少海水产品的成本,增加了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也增加了养殖者利润。综上,长远来看,实时提高认识,更新理念对于山区水产养殖有很大好处。

2.2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由于山区地形缺水的限制,长期以来,已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山区水产的发展,对于发展水产必须的专业人员和基础设施的需求也非常大,所以在这种已经相对于其他地区发展水产困难的情况下,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可以高薪聘请专业指导人员帮助水产发展,而且需要对于水产行业先进的设备以及基础设施进行引进和建设。对于先进的理论和技术进行实时更新,并且需要政府组织专业的指导人员走进养殖企业对养殖人员进行一对一的培训,能够做到及时满足新的市场需求和市场环境变化。

2.3完善体系建设,提高技术水平

对于山区的水产养殖,一个完善的体系尤为重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体系,让养殖更加专业化,系统化,产业链更加流程化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会避免许多繁琐重复的流程。提高技术水平也是必须的做法,养殖业自身就是相对缜密,难度系数较大的行业,所以高超的技术水平会大幅度减少养殖品种大面积生病甚至死亡的的风险。

结语

综上所述,山区水产养殖本身就是一项困难的项目。要想使其得到良好的发展,必须结合山区的特点,从实际出发,针对山区的不利条件以及在具体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有借鉴意义的发展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山区产业经济的发展,为人民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谭联金,赵爱平,伍敏.夯实渔业基础实施水产扶贫推进山区水产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水产,2012(10):7-8.

水产养殖技术指导篇10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水产养殖;应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S98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133080

物联网是一次巨大的信息技术革命,作为一种新奇的信息技术,它有着其他技术无法替代的优点。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传感器网络等传感设备,按照既定的协议,将实际物品和网络技术相联系,通过相关的传感设备实现信息的交互,运用智能软件来对物品实施一系列的管理,极大地拓展了互联网的功能。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围绕这一点对现阶段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的应用情况、面临的困难和如何发展进行了研究。

1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业应用中的情况

1.1养殖环境的监控情况

水产物联网通过感知层来检测用来养殖的水温度、水中的溶解氧含量、pH值和其他指标,运用无线传输技术,在转换处理后将相关数据传送给养殖人员和技术指导专家和养殖专家,他们接受到这些数据后,会到现场进行一些调整或者直接通过远程来进行指导。这些数据为他们的判断和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和依据,增加了养殖的科学性,提高了养殖的调整效率。对于养殖户来说,他们不必实时到养殖现场去监视养殖场地的情况,只需在养殖场地安装一些监控,通过手机、电脑等相关设备来对养殖池的现状进行了解,通过网络,可以直接的看到养殖处的一些问题,可及时的采取相关的措施。

现代智能渔业是建立在物联网的基础上形成的,以下为它的智能调控系统。

1.1.1自动监控水质系统

该系统可以较好的区分各种养殖的环境和所选取的养殖的种类,自动地去搜集不同的数据,从而做到选择性、区别化的监控和管理。

1.1.2外部设施控制系统

着重从数据分析层面入手,对相关的机器和设备进行数据的比较,进而实行自动调控,它具备多种智能操作的方式。

智能化的监控大大地方便了养殖户的管理,他们足不出户,只需要轻轻的动动手指,通过这些设备来进行生产和管理。

1.2养殖区域的管理监控

该技术运用在养殖区域管理健康上分为以下几个系统。

1.2.1养殖区气象监测系统

气象环境的监测包含了气压、气温、干湿度等数据的监测,对这些数据进行搜集,经过科学合理的分析后,可以在各类气候环境中实现较良好的养殖效果。

1.2.2视频监控系统

为了便利养殖户的监控和管理,实现对养殖现场的具体情况有全方位的掌握和了解,可以考虑在养殖区域、主要进出地带和发挥重要作用的场所安装一些仪器和设备,做到全程监控。在监控的过程中,也需要做好资料的记录和保存工作,将具体的时间和养殖场地的实际情况对应起来,便于日后查询时可以为其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安装的监控系统,可看到养殖对象的生活情况,通过远程遥控投放饲料的机器,根据实际情况来控制饲料的投放,可以做到节能减排、合理养殖。运用物联网来进行科学智能管理后,不仅做到了节能,同时大幅增加了养殖户的收入。

2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业使用中出现的困境

2.1尚未统一行业标准

当下物联网技术以及它的应用并没有建立一套标准的物联网体系。农业物联网行业标准的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水产养殖业物联网的相关单位和机构也难以统一。由于不健全的行业标准,很多基础设备无法做到共享,这使得建造的投入增加,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浪费现象,导致物联网的营利空间急剧缩小。尽管当下世界范围内和本国内部的一些组织制定出了一些标剩但是这些标准仅仅适用于其它领域,对于农业领域来说,标准的制定方面还是接近于空白的。

2.2技术水平需不断提高,其它门槛需要降低

物联网技术在我国虽已经形成一些基础,但是和国外的技术相比,相差甚远。技术方面的不成熟,在短时间内也缺少该领域的有经验的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帮助,所以现阶段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处于停滞阶段。尽管在水产养殖业中的物联网技术和设备已经引起了一些企业和机构的关注,他们已经开始投入资金和精力进行研发,例如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单位已经开始进行研制工作,但是大多数只是处于试验阶段,尚未真正投入到市场中去,很多设备的零部件都要靠进口物品来支撑。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水产物联网的设备方面的成本,这些成本最终会由养殖户来承担,而水产养殖的养殖户大多为个体户主,他们的积极性随着养殖成本的上升而下降,缺少人员的加入和创造,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这一领域的应用情况会受到一定的阻力。

2.3提高运用技术的科学管理能力

运用物联网技术来对水产养殖进行管理,其中的智能控制系统和远程操控系统都需要管理者具备一定的科学管理技巧,也需要懂得互联网的技术。但是我国的养殖户大多数是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对互联网技术也知之甚少,不具备较高的科学管理技能素质,他们的知识能力有限,无法适应复杂的设备和操作内容。而养殖区一般都在无网络覆盖的偏僻地区,网络覆盖上的不足,直接影响了养殖者们和网络的接触。随着移动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加大,养殖人员可以通过手机来进行监控和管理。需要思考和解决的是如何提高养殖者的科学管理技能和如何改良设备,使它实现操作的简单化。

3物联网技术在我国水产养殖上的应用发展对策

3.1尽快形成并规范相应的行业标准

由于该行业处于新起阶段,存在行业规范不规范、不统一的情况,这极大地限制了物联网行业的发展。农业部开展了多项标准的立项工作,将制定并一系列的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行业标准,将会在规定的时间内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善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标准体系。目前,各个地区应该做到整体统一,通过政府和一些研究机构和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在实施的过程中减少一些没有必要的浪费。

3.2加快技术和软硬件的开发

需要加快相关技术的研究,注重一些软硬件的开发,使核心设备不再依赖于进口,降低成本,做到批量化生产。自主研发可以凭借现有的在工业传感器方面的成熟的技术,来选择一些能耗低、性能稳定的传感器,使用特定的材料来达到防水、防晒的一些目的,通过太阳能供电的功能,快速形成一定的规模,从而使传感器的成本降低。给予一定的补贴和批量采购可以实现定制和批量化生产的成本降低。通过国家政策的补贴,结合主体的自己出资,在农业的补贴中增加对物联网设施的补助,这将有利于坚定养殖户增加加入该行业的想法,从而推进了该行业的发展。

3.3加大对应用主体的培训

大力推行一些合作社的建设,通过这些组织来统一购买需要的设备,并对养殖户和其他的使用主体进行规范化的培训,做好技术的传授和指导工作,提高大家的使用水平。而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距离较近的合作社可以推选出几个技术人员,让他们到各个合作社中,帮助养殖者们解决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技术的应用。与此同时,设备研发部门需要继续革新设备和技术,实现设备的智能化要求,降低操作的难度,让更多的人能拥有对这些设备的操作技术。

4结语

物网技术在我国水产养殖方面的应用有很大的前景,水产养殖方面运用好该技术,可以大为降低养殖者的养殖成本,实现利润的大幅度上升。本文说明了该技术在水产养殖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发展对策,希望可以给相关单位、企业和个人带来一些思考。

参考文献

[1]杨宁生,袁永明,孙英泽.物联网技术在我国水产养殖上的应用发展对策[J].中国工程科学,2016(3):57-61.

[2]曹鑫磊,赵铭武,葛丽婷,刘青.水产养殖业中物联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