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皮肤护理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5:38

新生儿皮肤护理措施篇1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皮肤损伤的防治护理对策。方法:选择120例新生儿皮肤损伤患者,首先对这些患者进行病因分析,实施对症治疗。在护理过程中,先对这些患者进行皮肤采样、细菌培养,如果发现感染,护士应当配合医生实施抗感染的治疗,仔细的观查这些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隔离患儿,对其衣服、用具进行消毒;破损皮肤用生理盐水清洗后再涂药膏,1~2次/d。结果:该组患儿通过1周左右的精心护理,120例都得到初步治愈,治愈率高达100%,患儿出院后,复发的有6例,复发率为5%,随后在医院进行为期2~3d治疗、护理后,这些患儿都治愈出院。结论:对于新生儿皮肤损伤的防治护理,应当尽量保全新生儿皮肤完整性,这是护理过程中最需要考虑的,同时预防感染是最重要的。

   关键词:新生儿;皮肤损伤;防治护理;预防感染;有效隔离

   近些年来,新生儿皮肤损伤的事件呈现上升的趋势,一方面是新生儿生活环境的因素,另外一面在新生儿皮肤损伤的防治护理过程中没有采取有效地护理措施,使得该病出现反复,难以治愈[1]。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0月120例新生儿皮肤损伤患儿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0月120例新生儿皮肤损伤患儿,男70例,女50例,年龄0~28d,平均8.5d。1.2 方法:首先对这些患儿进行病因分析,实施对症治疗。在护理过程中,先对这些患儿进行皮肤采样、细菌培养,如果发现感染,护士应当配合医生实施抗感染治疗,仔细观查这些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隔离患儿,对其衣服、用具进行消毒;破损皮肤用生理盐水清洗后再涂药膏,1~2次/d;对于患儿的坏死组织要彻底地清除干净,这样有利于露出新鲜的创面,有助于其肉芽组织的生长,再用软膏涂创伤的皮肤,要均匀的涂抹;对于尿布皮炎患儿应当常常的改变体位,暴露臀部并保持清洁干燥,同时对于破损的皮肤,应当合理的包扎,这样可以防止再受粪便或者尿液的污染[2]。2结果 该组患儿通过1周左右精心护理后,120例都得到初步治愈,治愈率高达100%,患儿出院后,复发的有6例,复发率为5%,随后在医院进行为期2~3d治疗、护理后,这些患儿都治愈出院。3讨论 新生儿皮肤损伤是新生儿科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由于新生儿的皮肤比较薄嫩,抵抗力比较低,其角质层发育相对比较差,同时其皮下的血管比较丰富,造成其局部的防御机能比较差,就比较容易发生感染。尤其在我国乡镇,由于基础卫生条件设施,没有较好的治疗设备,同时这些医院的护理人员缺少专业的护理技能,在应对新生儿皮肤损伤时,不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错过最佳诊断时机,耽误患儿恢复时间[3-4]。 新生儿皮肤损伤的防治护理,笔者认为医院应当制定一套有效地预防方案,例如保持病房的干净卫生,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保持室温24~26℃,相对湿度55%~65%;对皮肤病患儿进行隔离消毒;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擦拭药物时,动作要轻柔,对于包扎处不要包扎过度,注意局部皮肤颜色;要对患儿进行定期的更换卧位;保持皮肤的干燥,保持衣服干燥等。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应当时时加强自身的护理专业技能,减少操作不当所造成的皮肤损伤等。在此基础上,只有采取全程、精心的护理措施,在患儿具体病情基础上,开展个性化的护理措施,可以让患儿能够感受到细致精心的护理;在对小儿皮肤损伤患儿行护理的同时,还要积极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向他们宣传护理基本知识,教会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采取预防措施,做好每一步护理工作,尽早让患儿痊愈出院。4参考文献[1]余美丽.药物渗漏致新生儿皮肤损伤的防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12(10):143.[2]翟晔红.小儿大面积烧伤输液渗漏的原因分析及防治[J].吉林医学,2009,30(12):1077.[3]景玉芳,洪 薇.新生儿造口袋的改良及临床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9,29(1):22.[4]YoungJB,abrahamwt,albertnm,etal.Relationoflowhemoglobinandanemiatomorbidityandmortalityinpatientshospitalizedwithheartfailure(insightfromtheoptimiZe-HFregistry)[J].theamericanJournalofCardiology,2008,17(1):183.

新生儿皮肤护理措施篇2

早产儿是当今围生医学和新生儿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发达国家的早产率普遍处于5%-10%的较低水平,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较之严峻,早产率通常在5%-25%[1]。早产儿由于皮肤幼嫩、菲薄,屏障功能差,在诊疗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医源性皮肤损伤,增加感染机会。为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早产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我科于2015年1月开始运用护理风险管理方法,对相关因素进行控制,做好防范措施,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早产儿482例住院早产儿为对照组,男286例,女196例,胎龄28周-36+5周,体重1100g-3120g;2015年1月-2015年12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方法后在我科住院的早产儿526例为观察组,男320例,女206例,胎龄28周-36+3周,体重900g-3280g。两组患儿性别、胎龄、体重、疾病种类、住院天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采用科室已有的护理规范对住院早产儿实施常规皮肤护理。观察组实施方法如下: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分析讨论早产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原因,制定细化的防范措施,定期组织不同层级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尤其是进修、培训、新入科护理人员,护士长和风险管理组成员不定期检查患儿皮肤情况,检查结果纳入绩效考核或出科鉴定。

1.2.1造成早产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原因分析①粘贴伤:因为早产儿胶原纤维数量较少,表皮与真皮间的连接欠紧密,皮肤的游动性大,在撕揭胶布时皮肤容易受损,甚至出现皮肤剥脱[2]。尤其是辐射台、暖箱内的早产儿,胶布长时间加热后,黏性增加,撕下时皮肤容易发红或破损。胶布粘贴伤是niCU中引起极低出生体重儿皮肤破损的首要因素[3]。②压伤:Cpap正压辅助呼吸时鼻塞对鼻中隔的压伤;静脉留置针梗及肝素帽对皮肤的压伤;血氧饱和度探头固定过久对皮肤的压伤;腕带过紧或腕带扣受压对皮肤的压伤;针帽、棉签等异物遗留于暖箱内引起压伤。③药物外渗:早产儿血管壁薄,通透性高,药物外渗会引起皮肤红肿、水泡,甚至坏死。常见药物有多巴胺、甘露醇、10%葡萄糖酸钙、氨基酸、脂肪乳、人血白蛋白等。④摩擦伤:患儿因哭吵、活动过多碰撞摩擦引起骨突处皮肤破损,主要见于光疗患儿;给患儿擦浴时用力过猛,也易引起摩擦伤。⑤烫伤:仪器设备故障;暖箱、辐射台肤温探头脱落;沐浴时水温过高导致烫伤。

1.2.2防范措施针对早产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护理风险管理进行专题培训,使每一名护士认识到可能发生皮肤损伤的每一个细节及防范措施,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加强主动、有针对性地巡视,从而有效避免早产儿医源性皮肤损伤风险事件的发生。①规范胶布及敷贴的使用。早产儿使用低敏性、透气性良好的敷贴,将穿刺点置于敷料中央,从穿刺点向四周轻压透明敷贴,减少局部皮肤张力。尽量减少粘贴时间及范围,撕取患儿皮肤任何一根胶布时,均做到动作轻柔,用生理盐水或润肤油边浸湿边撕取。②Cpap正压辅助呼吸时鼻塞固定位置要准确,松紧适宜,使用水胶体敷料保护局部,每2小时松解一次,并查看局部情况,做好护理记录。使用静脉留置针时针梗及肝素帽下方垫无菌小纱布后再固定。血氧饱和度探头每2-3小时更换固定部位,必要时增加频率。腕带松紧适宜,及时更换,防止腕带扣压迫患儿皮肤。每次治疗护理操作完毕,检查有无针帽、棉签等异物遗留于暖箱内。③对早产儿,尤其对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开展piCC技术,极大程度地避免了反复穿刺和撕、贴透明敷料对其造成的皮肤损伤[4],减少静脉输注高渗、有刺激性的药物对外周静脉及局部组织的刺激。④由于新生儿皮肤防护功能比成人差,在摩擦牵拉作用下容易损伤[5]。因此光疗患儿戴上棉质手套和足套,必要时使用水胶体敷料保护踝关节、脚后跟皮肤;暖箱周围放置暖箱保护垫,防止因碰撞损伤皮肤;沐浴或擦浴时,水温适宜,动作轻柔,如有胎脂或陈旧污渍,使用润肤油浸湿后再用温水擦浴,切忌强行擦掉。⑤加强护士技术操作培训,正确安全操作。规范使用仪器设备,主动巡视,经常检查感温探头有无脱落。使用tDp时照射距离准确,专人守护。沐浴时做好水温检测,控制在37-39度。弹性排班,沐浴时段增加人力资源。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见表1

3.讨论

早产儿由于皮肤幼嫩、菲薄,且早产儿多伴有贫血,局部血供少,再加上早产儿对疼痛和不适反应差,不会表现有强烈的哭闹和烦躁,在诊疗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肖晓玲等[6]报告15所医院新生儿病房护理不良事件构成中皮肤损伤占首位,达到42.51%。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现有潜在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处理,以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和事件对病人、探视者、医护人员和医院等的危害和经济损失[7]。通过护理风险管理,将发生不良事件的消极处理变为发生前的积极预防,使每一位护理人员主动发现工作中薄弱环节和危险因素,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观察组早产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杨,彭文涛,张欣.实用早产儿护理学.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7.

[2]吴本清.新生儿危重症监护诊疗与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281.

[3]梁茶,彭云,庄君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防治[J].微创医学,2012,7(2):140-142.

[4]邵肖梅,叶鸿瑁,邱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866.

[5]刘光辉,卢林阳,王燕,等.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piCC的临床观察[J].安徽医学,2009,30(7):732-733.

新生儿皮肤护理措施篇3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监护室护理风险及其防范措施。[方法]对我院新生儿监护室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措施。[结果]新生儿监护室护理风险的因素与护理对象的特殊性、科室的特殊性、护士人员配备不足、护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护士责任心及护理风险意识不强、护理核心制度执行不到位有关。有效的防范措施为:建立完善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合理配置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护理核心制度、提高业务素质、加强护理管理等。[结论]通过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能有效降低新生儿监护室护理风险。

【关键词】:新生儿监护室;风险;防范;管理

1新生儿室护理风险

1.1护理人力资源的缺乏

1.1.1由于新生儿护理工作量很大,护士劳动强度较大,工作压力重,护理人员思想浮动,护士往往只限于被动完成基本治疗工作,加上护理人员大部分为年轻人,使得护理人员整体业务水平下降。

1.1.2护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临床大量护理人员为中专学历,知识结构单一,加之缺乏可持续性的专科知识及技能培训,使之专科知识水平低,专科护理操作不熟练,不能适应新生儿监护室护理的高要求。

1.1.3护理管理不科学专科制度不健全,人力安排及护理流程不合理,管理者风险意识淡薄,极少数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缺乏慎独精神、经验不足,都可增加护理风险。

1.2静脉输液引发的皮下渗漏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血管细小,血管壁较薄,容易破裂。当留置针在血管内与血管壁长时间接触,引发血管内膜受损而发生药液外渗到皮下;当针头固定不牢时,新生儿活动碰撞及抓扯到针头以至损伤到血管,或针头脱出血管外致使药液渗漏。

1.3皮肤完整性的受损

1.3.1留置针止水夹引发的皮肤损伤留置针的止水夹是方型的,给患儿在上肢或下肢使用留置针,当患儿活动肢体时,容易被止水夹刮伤皮肤。

1.3.2血氧探头引发的皮肤压伤在给患儿监测血氧饱和度的过程中,未及时更换放置血氧探头的部位,使局部皮肤受压时间过长,照成压伤;或为保证血氧探头与皮肤接触良好,放置血氧探头过紧,局部皮肤压力过大,照成压伤。

1.3.3红臀尿中含有尿素,尿素在尿布上由细菌分解产生氨。如果长时间不换尿布,就会刺激患儿柔嫩的皮肤,产生红臀;此外,患儿大便的刺激,粗糙尿布的刺激等等,均可引起红臀。

1.4护理对象的特殊性新生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病情不稳定、变化快、无自我保护能力及无语言功能等特点,细微的病情变化和需求都需要通过护士的密切观察来发现,如突然发生呼吸暂停、奶液反流窒息,发现不及时,很可能危及生命。加上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早产儿、感染、窒息的患儿逐渐增多,对治疗和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相对增加了护理风险。

1.5科室的特殊性新生儿监护室实行无陪护制度,护士在执行各种治疗、护理操作时,少了家属监督环节,加之新生儿不会说话,在查对时,又少了病人应答环节,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护理差错的机率。

1.6用药方面新生儿是尚未成熟的个体,对药物的处理具有特殊的反应[1],且用药剂量极为精确,要求临床护士计算、配制过程很细心,用量不够,达不到效果;用量稍大,很有可能发生毒性反应;再者,临床制药厂家普遍每支剂量按成人标准,没有专门针对新生儿的用药剂型,稍有不慎算错剂量,引发的后果不堪设想。

1.7消毒隔离

1.7.1胎儿在母体生活,在恒温的无菌环境中得到母体的保护。出生后其生活环境骤然发生变化,从无菌环境进入外界环境,无论空气中或周围物体上都存在大量微生物。新生儿免疫力低、抵抗力差、容易感染。如消毒隔离不严,势必增加感染的机会,甚至造成新生儿室内感染流行[1]。

1.7.2手及物污染:护理人员双手在护理过程中与患儿频繁直接接触,而且涉及进食、注射、沐浴以及二便护理和各种污染操作,如果洗手不彻底,即形成接触、污染、携带、传播的过程。

1.7.3护理人员不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或使用医疗器械;护理用具消毒不严格等也是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

1.8仪器设施的故障新生儿室各种医疗设备较多,如吸痰器、微量泵、暖箱、心电监护仪、呼吸机、蓝光箱等,使用出现故障或使用不当均可能对患儿造成损害。如暖箱温度设定,护士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应定期检测患儿体温,发现异常及时检查找出原因,及时处理。在使用吸痰器等设备时突发停电,应有防范措施。检查微量泵流速是否与设定相符等。

2防范措施

2.1保证合理编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足够而合理的人员配置,是降低护理风险、减少护理缺陷、提高护理质量的基本保证。要解决临床护理人员紧缺的问题,在争取足够编制护理人员的基础上,还可寻求新的途径作为有力的补充,如另配备结算员、药房药品下送到科室、供应室实行物品下收下送到科室、总务科将病房请领的物品送到科室等,尽量减少护士走出病区频次,节省护理人力资源。

2.2护理核心制度的落实

2.2.1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在交接患儿时注意查看头部:如患儿头部有产瘤时,其消长情况;吸吮情况;全身皮肤色泽、受压部位皮肤情况、皮肤有无皮疹(特别是皱折处)、红臀;患儿有无输液渗漏情况、管道固定及通畅情况、保护皮肤完整的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特殊用药情况,如多巴胺等,尽量选择粗、直、易固定的血管,确保针头在血管里才实施药物的输注;科室内制订特殊用药指引,护士严格依照指引执行。

2.2.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如科室内规定患儿腕带实施手、脚各佩戴一条。患儿新入院时,接诊护士在与家属交接新生儿时应与家长当面核实患儿姓名、性别,无误后,由护士填写腕带信息并再次与家属核对无误后,将腕带系于患儿的手脚各一条,如果患儿由产科转入的,还需要核对产科的腕带,确保准确无误。不得先将患儿抱入病室,后补写腕带,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给新生儿治疗、护理、洗澡等离开床位再次回原有床位时,必须严格将手脚腕带与床头卡核对,以防抱错新生儿。出院时必须有2位护士进行查对,将出院证与床头卡、患儿腕带核对,最后与家长核对后方能将患儿抱出病房。如发生腕带脱落,必须有二人核实身份后再次佩戴;在给新生儿配药时,实施双人核对法,确保用药安全。

2.2.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每床配置快速消毒液一瓶,护士接触每一位患儿前后均用快速消毒液消毒双手,床单、毛巾被灭菌后才能使用,奶瓶、奶嘴及配奶用具统一集中供应室清洗、高压灭菌,使用中仪器每天用消毒液擦试,暖箱每周更换,水箱每天清洁并更换蒸馏水;物表每天消毒至少2次以上;护理人员治疗时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侵入性操作时严格消毒皮肤,避免反复穿刺损伤组织。

2.2.4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严密巡视观察患儿,培养护士识别风险能力,对不安全隐患要及时解决。各管道上要有明确标识;每次喂奶后采取右侧卧位,发现呕吐及时清理,保持呼吸通畅。对病情较重、抵抗力低下的患儿尤应加强基础护理,在做眼、口腔、脐部及臀部护理时动作轻柔,保持患儿皮肤清沽。血氧探头内面垫一层薄薄的纱布,2小时更换部位,避免局部长时间受压而引起皮损;止水夹用小块棉垫包裹,或者改用直式留置针,避免刮伤皮肤;医疗设备应专人负责,定期检查维护保养,配备不间断电源,人人掌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沐浴后、更换尿片时给患儿肛周及会皮肤涂擦白凡士林,预防红臀发生,已经发生红臀的患儿,勤换尿布,应保持臀部干燥,局部涂擦湿润烧伤软膏。输液部位有皮下渗漏时,更换输液部位涂擦湿润烧伤软膏。

2.3加强护士慎独精神

新生儿监护室无家属陪护,没有家长监督,一切工作都需要护士们自觉、自律,新生儿均为特级护理,这就要求护士多巡视、勤观察,对早产儿、危重儿、特殊治疗的重点病人做到心中有数。

2.4主动更新管理观念,树立风险防范意识管理者要将精力用于管理的创新和制度的执行上,不能陷于日常护理和琐碎事务中,找出管理的缺陷及改正的办法,对存在的护理不良事件及时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人力安排上,根据年资、专长等合理搭配,优势互补,弹性排班,以提高工作效率,调动护士积极性。

2.5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管理者要有计划、有目标地促进在岗护士的继续教育,加强专科知识和专科技能的规范化培训及考核,加强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及掌握,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2.6小结新生儿监护室护理工作具有工作繁琐、责任重,难度大,风险高等特点,对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提出可行的防范措施,适时进行管理是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

新生儿皮肤护理措施篇4

关键词:新生儿;家庭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本次研究随机选择了XX地区2014年3月至2014年6月出生的新生儿40例,这40例新生儿中男孩有25例,女孩有15例,都是出生7-28天的新生儿。并且选择的新生儿并没有其他躯体疾病。

1.2方法及结果

1.2.1方法

针对40例新生儿的家庭护理,医院分派了专门的护理人员一对一上门对产妇进行讲解,如新生儿需要的环境和保暖处理,新生儿的正确喂养方式,新生儿皮肤、臀部、眼部、脐部等身体部位的正确护理,以及针对新生儿发烧发热等的正确护理方式。

1.2.2结果

通过专业护理人员上门对产妇进行新生儿家庭护理的专业讲解和示范,40例新生儿的母亲都能正确掌握有关家庭护理措施,不用护理人员在旁指导也能独立完成正确的家庭护理措施。这样,40例新生儿都得到了良好的家庭护理,都能健康成长。

2家庭护理措施

2.1新生儿的环境及保暖护理

很多产妇诞下新生儿后都喜欢将门窗紧密,避免吹风,但这对新生儿来说是极为不利的,门窗紧闭导致新生儿接收不到新鲜的空气以及充足的光照,阻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正确的护理应该是定时开门窗透风,但切忌对流风,室内要保持干净整洁和清净,尽量避免室内人员走动过多。新生儿的衣服尽量要选取保暖性好和轻松柔软的,新生儿所处的室内温度要控制在22-24度左右,在洗澡、换尿布等过程中也要做好保暖措施,避免新生儿受凉。

2.2新生儿的喂养护理

母体在喂养新生儿的时候必须掌握正确的喂养方式,不论是坐位喂养、坐位环抱式喂养还是卧位喂养,母体都要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喂养时的正确姿势就是将拇指放在的上方,四指放在的下方,托住整个,且头跟两肩要稍微向前,将新生儿面向,确保新生儿的嘴跟母体的是在同一水平位置上。当新生儿嘴巴张开的时候,母体要迅速把跟大部分乳晕送往新生儿的嘴里,注意不能堵住新生儿的鼻孔。

当母体母乳不足的时候,还是应该多跟新生儿进行皮肤接触,让新生儿含接,刺激母体乳汁的分泌。在喂养母乳的过程中不能随意使用其它乳代品,但可以给新生儿补充一定量的牛乳(牛乳需要稀释到四倍),等到母体有充足的母乳后就可以不用牛乳。每次喂养牛乳必须在母乳喂养之后,避免新生儿吃牛乳吃饱后就不吃母乳了。此外,喂养完成后还应该把新生儿直抱起来轻轻拍背,可以有效避免呕吐。

2.3新生儿的身体部位护理

2.3.1皮肤护理

新生儿的皮肤要保持干净,每天都应该洗澡换衣(注意做好保暖措施),特别是腋窝、头颈、会阴等部位的皮肤。便后要用温水清洗新生儿的臀部,并用软布将水擦干,涂油保护。此外,要及时剪除新生儿的指甲,避免划伤自身。

2.3.2臀部护理

要给新生儿选用尺寸合适的尿布,并且及时更换尿布,避免出现尿布疹。尿布过紧很容易滋生各种细菌,尿布太松又不能起到作用。在更换新尿布之前应该暂停几分钟,然后在新生儿的臀部上擦上护臀膏,接着再换新的尿布。新生儿的皮肤很嫩、表皮很薄,易出现脱落,所以在擦拭其臀部的时候要用十分柔软的布。

2.3.3脐部护理

新生儿的脐带残端通常在其出生后3-7天就会脱落,在脱落之前要确保脐带残端的干净和干燥,避免沾湿和污染[1]。新生儿洗完澡之后可以用酒精轻擦脐带根部以及周围。跟脐带接触的衣物要确保柔软、清洁、干燥,要尤为注意不能受到新生儿大小便的影响。一旦脐带周围又脓性分泌物或是皮肤红肿,就要及时从医院就诊。

2.3.4眼睛护理

新生儿在出生的时候由于产道中受到细菌感染或是部分鼻泪管遭到堵塞都可能导致结膜炎,这个时候就要带新生儿去医院,由医生给新生儿诊治后再滴入相应的眼药水。此外,新生儿的毛巾、被褥、枕巾都要确保干净,并要跟家庭其他毛巾等隔开。

2.4有针对性的新生儿护理

2.4.1溢奶和呕吐的护理

新生儿的呕吐可能是生理性的,通常来说,正常、健康的新生儿媒体那都可能有1-2次的呕吐情况,但也可能是因为消化道梗阻或是消化功能紊乱导致呕吐。此外,母体喂奶不正确,如喂奶过快、喂奶量过多或是不足、喂奶的时候让新生儿吸入了空气、喂奶前新生儿长时间哭闹等,都可能导致新生儿呕吐和溢奶,这个时候及时更改错误的喂养方式即可。如果新生儿呕吐的时间多,呕吐的时候还有腹胀、发热等情况,就有可能是胃食道感染、幽门痉挛等疾病。这种情况母体在喂养之后就需要抬高新生儿的头部,并且少吃多餐。

2.4.2黄疸护理

通常来说,足月出生的新生儿在2-3天后就会出现轻度或是中度的黄疸,4-6天后黄疸达到高峰期,7-14天后黄疸就会消退[2]。在这个过程中不会有其他症状,轻度黄疸的新生儿,可以口服含量为10%的葡萄糖注射液,如果比较严重的就要考虑黄疸是否上升到病理层次,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是生理性的黄疸新生儿不会有什么不舒服,所以不用过于紧张,但如果饥饿、便秘等就可能加重生理性黄疸。建议新生儿要多晒太阳,并尽可能把皮肤露出来,可以有效加快黄疸消退的速度。此外,新生儿也可以多有用,促进肠蠕动,便于排出胎便。

2.4.3发热和腹泻的护理

首先要找到新生儿发热的原因,如果是因为疾病导致的发热就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是因为保暖过度等导致的发热,就可以多给新生儿喂水、松包。新生儿腹泻要观察大便的颜色、量、次数等,如果是黏液脓性的大便,就要及时送医院就诊。此外,如果新生儿出现高热情况,就需要采取以下护理措施:一是,体温在38度以下通常不用做任何处理,如果温度达到38-39度左右就需要打开新生儿的襁褓,让新生儿皮肤散热达到降温的目的,或是用冷水袋达到降温目的;二是,温度达到39度以上,就需要准备浓度为75%的酒精兑一半的水,用纱布蘸着擦拭新生儿的腋下、四肢、颈部等处,达到退烧的目的;三是,新生儿发热的时候要避免吃退热药物,避免导致出血状况,可以使用物理方式降温,新生儿的体温降下来之后,就要及时撤除降温措施,最好每隔两小时就给新生儿喂5-10毫升的白开水。

综上所述,新生儿正确的家庭护理是十分重要的,产妇必须要掌握正确的家庭护理措施,才能确保新生儿有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为此,不论是顺产还是剖腹产的产妇,都要及时请教专业护理人员或是医师,学习并掌握正确的家庭护理措施,避免在家庭护理过程中对新生儿护理不当导致各种疾病。

参考文献

新生儿皮肤护理措施篇5

[关键词]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01(2009)12-117-02

随着对医院院内感染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管理已越来越受重视。对生理功能尚未成熟的新生儿来说,院内感染是常见危害之一[1]。它不仅延长患儿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而且感染后使病情迅速发展,病死率高。现将我院niCU院内感染控制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病例

收集2003年1月~2008年5月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早产儿300例(男160例,女140例),记录住院早产儿围产期病史、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接受各种侵入性操作以及抗菌药物应用和肠外营养等治疗情况。怀疑感染时行各种相关病原学的检查。

1.2感染标准的界定

(1)血培养阳性。(2)胸片明确的肺炎或明确的其他部位感染表现。(3)实验室检查,wBC8mg/L。(4)感染相关的临床表现,如呼吸暂停、体温波动、皮肤发花、残余奶增加、反应差、顽固的代谢性酸中毒等。符合(1)、(2)中任一项或同时符合(3)中的两项或符合(3)中的任一项并伴有(4)中的任两项可诊断为感染。

1.3统计学处理

SpSS12.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00例发生医院感染患儿24例,感染发生率为25.9%,平均每例感染1.2次,医院感染者平均胎龄为(32.65±2.60)周,与无医院感染者(34.55±1.9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p<0.01);有感染者平均出生体重为(1743.27±602.31)g,与无感染者(2190.77±520.92)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p<0.01)。

3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护理管理

3.1感染因素[2]

①皮肤因素: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的部位89.2%在皮肤粘膜,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新生儿抵抗力低,皮肤薄嫩,角质层发育差,皮下血管丰富,局部防御机能差而易发生感染。另一方面由于新生儿皮肤的屏障功能脆弱,且皮肤中含水量较多,pH值较高,利于病原菌的生长。②体重因素:新生儿有相当一部分是早产儿、低体重儿,体重从侧面反应了新生儿各系统的成熟度及生长发育情况,体重低生长发育差,各系统发育不成熟,血浆中igG水平低,相应的免疫力亦低,更易于感染。据文献报道,极低体重儿发生率为0.5%,国内报道病死率为63%~74%。体重

3.2预防院内感染的护理措施[3]

3.2.1加强niCU的消毒管理新生儿生长发育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所以需要有一个适宜的环境。新生儿病房应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室温控制在24~26℃,相对湿度55%~65%,我院每日通风换气,室内放置空气净化器,并使用空气清菌片,保持病室内空气清新。niCU内设一名专职消毒员,每日负责室内的消毒工作。室内的地面、家具、医疗器械(各种暖箱、新生儿床、监护仪、呼吸机等)、各种台面、治疗车、门把手、水龙头、洗手液盒、病例夹、门窗等每日用消毒液进行擦拭。生活垃圾和医用垃圾分开放置,并有醒目标志。

3.2.2加强患儿使用物品的管理每位患儿床单位的所有物品,包括衣服、包被、枕巾等,每日先高压灭菌后再使用,保证一人一套,不得共用或挪用;新生儿食具严格执行一洗、二刷、三冲、四消毒、五保洁的工作程序;早产儿使用的暖箱每日用消毒液擦拭,严格按规定进行终末消毒,消毒前后做细菌培养;暖箱内的水槽每日清洗后更换蒸馏水。

3.2.3加强患儿的基础护理①皮肤护理:每日认真进行沐浴或油浴,保持皮肤的清洁,特别注意观察颈周、耳后、腋下、腹股沟等皮肤皱折处有无破损、脓点、红疹等。每次排便后及时做臀部护理,擦拭由前到后,以免肛周污物污染尿道口,并更换尿布,涂护臀霜,预防臀红。每24小时更换,防止骨突出部受压过久,引起皮肤压伤。在胶带下使用皮肤保护剂安息香酊,防止表皮脱落。每次测量血压后及时摘下血压袖带,每4小时更换氧饱和度探头部位。②口腔护理:认真观察口腔粘膜有无破溃、霉菌感染,每日常规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对长期使用抗生素者,为防止鹅口疮的发生,喂奶后预防性使用制霉菌素甘油涂口腔,每日两次。③眼部护理:胎儿通过产道时,沙眼衣原体可定植于其结膜部,因此,为防止结膜炎的发生,每日用泰利必妥眼药水滴眼1~2次,并注意观察眼部是否有分泌物、分泌物的颜色、量等。④脐部护理:每日认真进行脐部护理,保持脐部的干燥,消毒时注意消毒脐根部,注意观察脐轮有无红肿、有无异常分泌物等,如果发现分泌物及时做培养,及时处理。⑤喂养:提倡母乳喂养,增加抗体含量。鼻饲的患儿,鼻饲用的注射器每次更换,鼻饲管隔日更换。人工喂养时做到一次一瓶一奶嘴,每日做好乳器具的消毒工作。⑥对于有侵袭性操作的患儿,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动作要轻柔,减少粘膜的损伤,同时加强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减少感染机会。插管导芯经高压灭菌后使用;呼吸机管道每周更换两次进行消毒;气管插管、吸痰管采用一次性物品,随用随弃。⑦加强个例院内感染的隔离控制:当发生有个例院内感染时,将患儿放置单独病室或相对隔离区,用物专人专用,护理人员相对固定,隔离区做明显标志,根据不同细菌定植情况采取不同隔离措施。医院内获得性感染严重威胁着新生儿的生命,因此,监测和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实践证明,要想有效地控制niCU的院内感染,不但需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还要有严格的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及抗感染意识,将之列入常规工作日程,做到人人重视[4]。医护人员自觉地遵守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从而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减轻患儿的痛苦及家人的经济负担,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4讨论

控制与预防医院感染是niCU治疗和护理工作的一个主要挑战,明确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对正确制定防控措施是必不可少的。本结果提示niCU医院感染与皮肤因素、体重因素、侵入性操作、胎龄密切相关,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预防措施:要加强对早产儿的早期微量喂养,提高喂养耐受性,尽可能缩短其达到足量喂养的时间,要严格无菌操作,慎用侵入性操作及治疗,对呼吸机治疗及中心静脉置管等装置进行定期消毒并加强对感染的监测[5]。

[参考文献]

[1]童笑梅,王新利,诸慧华,等.12年早产儿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4,7(5):279-282.

[2]周敏,丁爱国.新生儿医院感染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8):799-800.

[3]戚小敏,赵桂荣,王悦,等.iCU院内感染的控制和预防[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7):2377-2378.

[4]王江桥,邱燕玲,林伟玲,等.新生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病例对照及干预措施研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5,10(4):312-314.

新生儿皮肤护理措施篇6

关键词:新生儿;多巴胺渗漏;护理措施

多巴胺是一种儿茶酚胺类药物,其血管活性作用随剂量及速度而异,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搏出量,扩张脑、肺、肾血管,从而改善微循环。因此持续静脉滴注多巴胺是治疗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窒息、Hie、新生儿心力衰竭等危重症的常用治疗方法之一。但是由于此药pH值低、对血管壁刺激性强、局部反应大、泵入时间长等因素,易导致静脉穿刺局部苍白、坏死等缺血缺氧改变[1]。因此,预防多巴胺的渗漏及渗漏后的及时有效的护理至关重要。本文就新生儿输注多巴胺渗漏的原因、预防措施和护理总结如下。

1渗漏的原因

1.1患儿原因①新生儿皮肤娇嫩,静脉表浅细小,血管壁薄弱,充盈度差,且患儿因年龄较小无自主意识,渗漏后,难以作出疼痛的表达,护士在穿刺中难度较大,固定后易脱落,导致渗漏;②患儿躁动、哭泣等情况导致静脉留置针移位、滑脱等损伤血管引起渗漏。

1.2药物因素①多巴胺是属于肾上腺素类药物,ph值为3.0~4.5[2],对血管刺激性大,病情危重期间末梢循环差可引起血管内膜严重组织学改变,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不可预料的后果。药物浓度。②新生儿在输注多巴胺局部出现红色线时,多巴胺浓度为14μg/(kg・min),当局部皮肤发白时,多巴胺浓度>4μg/(kg・min)。因此,当药物浓度越高时,对局部血管的刺激就越大。

1.3护理因素①护士经验不足,血管选择不当,穿刺操作技术生硬,多次穿刺,拨针及针眼按压手法不当、固定不稳;②护士知识欠缺,对药物的特性不了解;③责任心不强,未加强巡视,未能在第一时间发现渗漏或局部红肿;④加强药物知识学习,掌握和了解药物的用法及渗漏后的处理方法。

2预防措施

2.1提高技术①加强护士的静脉穿刺技术培训,提高穿刺水平;②尽量选择粗直、弹性好未被反复穿刺过的静脉,避免穿刺头皮静脉,因头皮脂肪少,渗漏后恢复较慢;③拔针时要快而稳,在针尖拔离皮肤的瞬间,用干棉签沿血管的方向迅速按压穿刺点一般为5~10min[3],力度要适中,以防药液从穿刺点向深部组织渗漏;④加强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药物知识,掌握药物的用法及渗漏后的处置方法。

2.2静脉输液的科学管理合理选择血管,使用静脉留置针建立通路后妥善固定,避免患儿哭闹、烦躁保持安静,必要时给予piCC置管,加强巡视,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3安全用药使用多巴胺时要严格控制滴速,遵医嘱使用微量泵,并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4h交替输注;熟悉注射药物的性质,采用适当的稀释方法(我单位选用5%葡萄糖作稀释液),调节减慢推注速度,适当调节室温及穿刺部位保暖,提高注射液温度等措施,以减轻药液对管壁的刺激和损伤。

2.4巡视及时在巡视中要仔细观察针眼处是否有渗漏,局部是否有红肿,了解在输液过程中患儿是否出现哭闹。如发现液体渗漏和局部红肿时,就及时停止输液,对症处理,防止进一步损伤,同时做好病情处理记录,并做好床头交接班。

2.5保暖新生儿由于体表面积大,散热快,体内棕色脂肪少,产热少,药液渗漏后,肢体湿冷,温度降低,影响局部血液循环,血液回流受阻,局部缺血缺氧。长时间就会导致皮下组织缺血性坏死。因此使用多巴胺的患儿,最好置于远红外线复温床或者暖箱内。

3护理

①患儿针眼周围或沿血管走向皮肤发白,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输液部位,必要时给予局部湿热敷,促进药物吸收,温度不应超过50℃。②患儿局部皮肤出现发红伴肿胀,应立即停止输液,挤压穿刺点,尽量将输注液体外排,给予5~10mg酚妥拉明稀释液局部按摩湿敷,外用保鲜膜覆盖,每2h更换1次,如用50%硫酸镁行局部湿热敷,效果更佳。③若局部皮肤出现灰白色,根据范围大小,给予不同的处理。若灰白色面积较小,给予局部挤压外排后立即用酚妥拉明稀释液按摩至颜色变浅甚至消失,后以水凝胶敷料覆盖保护皮肤,防止皮肤破损。若面积较大,应立即给予生理盐水+酚妥拉明5mg局部进行封闭,对范围较大者可加大剂量或每3~6h局部浸润注射1次,避免局部皮肤受压,直至皮肤颜色恢复正常为止,封闭最迟不得超过12h。④皮肤由灰白色变为黑褐色,说明局部已坏死,应保持皮肤坏死表面干燥,密切观察局部皮肤变化,给予美宝烧伤膏或喜辽妥软膏每日外涂,需长期换药,约1个月左右可愈合。⑤其他治疗新鲜萝卜、马铃薯切成2mm薄片敷在渗漏部位,保鲜膜覆盖,消除水肿和防止组织坏死有很好效果。

4结论

静注多巴胺是治疗新生儿心力衰竭、休克、急性肾衰竭等多种重症疾病的常用方法。持续静脉滴注多巴胺能扩张患儿血管,改善微循环。而新生儿使用此药物时在无明显渗漏的情况下,对局部静脉及其周围组织也有病理损害作用[1]。在临床中长时间维持使用时,药物对局部血管刺激性强,血管局部反应大,出现反射性痉挛、收缩,静脉穿刺局部出现皮肤苍白、发红,甚至坏死等缺血缺氧性改变。同时,由于临床中多种原因可引起新生儿多巴胺输液渗漏。

为了有效降低新生儿输注多巴胺的渗漏率,减轻患儿的痛苦,减少医患纠纷。在临床的护理工作中,用药前的评估是防渗漏的前提,用药后监控是防渗漏的关键,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是补救和防止渗漏造成损害的必要手段。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加强巡视,严密观察,发现渗漏并及时干预,使损害程度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邓业芹,许业梅.niCU新生儿多巴胺渗漏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3):80-81.

[2]龚志佳.新生儿静脉输注多巴胺渗漏的预防及护理[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12,10(11).

新生儿皮肤护理措施篇7

新生儿尿布皮炎[1]是常见的新生儿期的皮肤病,当新生儿受尿布刺激,从而导致婴幼儿的臀部等发生红斑、丘疹的症状[2],临床表现发炎部位具有瘙痒、疼痛等。从而导致新生儿哭闹不安,极大地影响了患儿的睡眠质量。一旦处理不当还可导致继发性的细菌、真菌感染,甚至败血症。它的发生及影响因素较多。通过加强护理,母婴同室,消除致病因素,积极治疗发病,合理使用抗生素,可取得较好疗效。

1新生儿尿布皮炎相关因素

新生儿尿布皮炎由多种因素引起。大多由化学性或是物理性的刺激引发[3]:导致继发性念珠菌感染。长期应用抗生素使导致尿布皮炎发生率增高。

2新生儿尿布性皮炎、临床表现及分度

Ⅰ度:局部皮肤潮红,伴有皮疹症状;Ⅱ度:皮疹部位溃破脱皮;Ⅲ:局部皮肤有较大面积的糜烂或表皮脱落,有的甚至可引发继发性的感染。

3护理措施

3.1对于患有腹泻病的患儿应与其他新生儿隔开,严格采取消毒隔离制度,加强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3.2臀部护理,保持皮肤干燥清洁,适当使用护臀膏,保持床铺整洁干燥,舒适,衣服应选用柔软、纯棉布料;舒适,定时更换减轻局部皮肤受压,改善血液循环。

4尿布皮炎的防治和治疗

4.1一般防治营造舒适的室内环境,保持空气清新。对于新生儿局部皮肤保持干燥清洁,常换尿布。每次在给新生儿更换尿布后,都要轻柔擦洗尿布包裹过的地方,待皮肤干后再包裹新的尿布。

4.2一般治疗

4.2.1炉甘石洗剂,用绿茶水清洗臀部,干净软毛巾吸干水分,充分摇匀药物涂于患处,1日3-4次。

4.2.2生茶油,生茶油中的维生素e能强细胞抗氧化作用,利于组织修复;茶皂素则有抗菌、消炎、镇痛作用,方法:用温和的清水擦洗臀部,再用干净的毛巾吸干水分,最后再用消毒棉签醮适量的茶油均匀擦于患处,1日3-4次。

4.2.3湿润烧伤膏其主要的化学成分是黄芩、黄连、黄柏等,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镇痛生肌。可加速血液循环,加快创面修复。同时起效快,临床疗效显著[4-5]。

5小结

新生儿尿布皮炎是常见的新生儿皮肤疾病。近几年,对于新生儿尿布皮炎的防治和护理,其方案多种多样。3m保护膜、康惠尔粉剂等新型高效材料,以及各种既经济又简单的措施:如电吹风局部吹干、外涂药用茶叶等都显示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在对新生儿皮炎治疗和护理的同时,也应注意对患儿的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的患儿情况,仔细酌情,从而选用最恰当的防治和护理方法。例如,当新生儿尿布皮炎处于中重度阶段时,则主要应以药物治疗为主,同时结合实验室检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但应注意对药物浓度的控制,保证在最小有效浓度下进行治疗,从而减少对新生儿的毒副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丽元.赛肤润预防新生儿尿布皮炎的效果观察[J].现代护理,2007,13(29):2835-2936.

[2]韩金芝.新生儿尿布皮炎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140-142.

[3]段伟莉.鞣酸软膏治疗新生儿尿布皮炎的临床观察[J].全科护理,2010,8(2):400-402.

新生儿皮肤护理措施篇8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光照疗法;护理

【中国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428-01

新生儿黄疸为新生儿常见病症之一,其发病原因多是由体内血清未结合的胆红素升高而产生皮肤巩膜等黄染现象。若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及护理,严重者有可能继发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危及患儿生命安全。光照疗法是通过荧光灯照射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一种临床疗法,该法可使患儿血中未结合胆红素氧化分解成为水溶性异构体,并随尿、胆汁排出体外,从而有效减少患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含量[1]。我院对2008年2月-2010年10月间收治的52例新生儿黄疸按照其病情采取光照疗法及治疗的相应护理,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了医患纠纷,具体报告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08年2月-2010年10月我院妇产科病房住院的52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其中男30例,女22例。在出生2-4d后面部、四肢及躯干出现黄疸,重度患儿出现精神萎靡,肌张力亢进或减退,凝视、吸吮反射弱等症状,光照前查总胆红素均超过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临床诊断标准[2]。

1.2方法:所有入选患儿均予以双面照射光疗暖箱机光照治疗,同时针对患儿病情采取相应护理措施。(1)光疗前护理:首先,患儿家长心理准备。因对新生儿黄疸缺乏正确、科学的认识,会使很多家长误以为新生儿皮肤黄染属正常现象,加之对光照疗法认识不足,个别家长会存在焦虑心理,甚至会拒绝接受光疗。鉴于此,护理人员应做好患儿家长常规新生儿黄疸知识宣教工作,使家长了解该病发病原因、光疗作用、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及解决措施,消除家长疑虑,取得配合,保证患儿尽早接受治疗。其次,患儿准备。光疗前对患儿进行常规体温监测,并检查患儿皮肤是否完好,有无硬肿、红臀,确保患儿皮肤清洁,剪短指甲以防患儿抓破皮肤,必要时对患儿手足进行包裹处理,并佩戴眼罩,应松紧适宜。为防止损伤患儿生殖器,以尿垫遮盖其会,及时更换尿垫。最后,环境准备。检查光疗箱灯管,并用酒精清洁,接通电源,观察灯管是否正常,若不正常应及时更换。预热蓝光箱,向箱内注水至箱容积的2/3,将箱温设在30~32℃间,相对湿度设在55%-65%间[3],严禁在箱上、箱内放置杂物,以防遮挡光线,影响疗效。(2)光疗时护理:待患儿进入光疗箱,将其裸放于箱内最佳光照位置,每照射2h进行1次体温测量,并做好记录。将患儿体温维持在36-37℃间,根据其体温来调整灯箱温度,若患儿体温低于35℃或高于37.8℃则应立即停止光疗,并及时给予适当处理。治疗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患儿哭闹,使其保持良好精神状态,以减少消耗。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哺乳需要、箱温是否正常、尿垫是否干爽、患儿是否存在呕吐、发热腹胀及惊厥等症状。若存在异常情况应立即报于医生,查明原因,及时解决。按医嘱进行静脉输液,确保患儿的水分与营养补给。光疗进行过程中患儿全身,失去了,此时护理人员应通过触觉及听觉给予患儿一定心理安慰,使其获得安全感,有所依靠。通过给予轻声安慰、温柔抚摸四肢等爱的提示可使患儿情绪稳定,保持安静,也有利于其生长发育。(3)光疗后护理:出箱前应先预热患儿的贴身衣物,穿好衣物,注意保暖,以防受凉。摘除患儿眼罩,观察患儿皮肤黄染症状的改善情况,检查皮肤有无破损、皮疹及炎症等,若存在异常应立即联系医生,作出处理。

2结果

本组52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在经光照疗法及治疗的相应护理1-2d后巩膜、皮肤黄染现象明显减退,第3、4d的复查显示所有患儿血清胆红素浓度均低于170μmol/L,未继发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及其它并发症,均好转出院。

3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病,应尽早接受治疗,尤其是早产儿及伴严重酸中毒、缺氧、严重感染、颅内病变的患儿,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发生核黄疸[4]。对其的治疗有药物、换血、光照等手段,其中光疗最为简单易行,可有效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经济方便,但在光疗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危险及问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首先,环境的改变。新生儿在接受光疗时全身,会失去安全感,加之温度改变、灯光刺激,往往会出汗、剧烈哭闹、烦躁不安。

其次,皮肤损伤。新生儿皮肤娇嫩,若保护不当,皮肤易被损伤。足月儿其指甲会超过指端,易划破前胸及面部皮肤,若未及时修剪患儿指甲,光疗时患儿极有可能抓破皮肤,引发医患间矛盾。同时患儿双足会与床平面有机玻璃进行反复摩擦,有可能擦伤外踝皮肤。光疗时环境温度较高,若更换尿垫不及时,易形成红臀,再加上光疗时间相对较长,新生儿皮肤娇嫩,患儿眼罩处皮肤也易损伤。

再其次,体液不足。光疗时患儿不显性失水极高,比正常情况高出2~3倍,因此,若不及时补水会引发脱水。

最后,家长知识及护理人员自身知识的缺乏。若护理人员宣教力度不够,同患儿家长的交流不充分,会导致家长对新生儿黄疸认识不足,对该病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及治疗过程、预后处理等存在疑惑,在多次问及患儿病情未得到满意解释时引发医患间矛盾。同时,有少数护理人员对光疗疗效影响因素认识不足,如机箱湿化器、灯管灰尘等的清洁处理,新生儿皮肤涂油剂、扑粉的使用,灯管使用寿命等,这些都将严重影响到光疗疗效[5]。

因此,在光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精心护理,做好光疗时间记录工作,勤巡视,密切观察患儿神志、反应等。定时监测体温、箱温并做好记录,一旦存在异常情况,及时做出相应处理,及时更换患儿尿垫,做好母乳喂养指导工作,重视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增进医护患间的信任感,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9-100.

[2]金汉珍,黄德民.实用新生儿学.卫生出版社,2002:265-266.

[3]胡嫦.儿科护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71.

新生儿皮肤护理措施篇9

【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观察与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28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022-02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期因血液中胆红素浓度超过正常值(足月儿>205.2umol/L,早产儿>256.5umol/L),以皮肤及巩膜黄染为临床特征,多发生于出生后1周以内,如治疗护理不及时,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发生胆红素脑病而导致残疾或死亡[1]。因此积极规范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并落实好护理措施,对改善患儿预后极为重要。本研究以我院儿科新生儿室于2012年1月至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及护理干预并比较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80例,均为我院儿科新生儿室于2012年1月至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均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4h至28d,平均(7.7±2.3)d,早产3例,足月37例,顺产29例,剖宫产11例,血清总胆红素206-468umol/L;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2h至29d,平均(7.8±3.1)d,早产2例,足月38例,顺产30例,剖宫产10例,血清总胆红素213-475umol/L。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分娩时间、分娩方式以及血清总胆红素浓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儿实施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密切观察病情患儿治疗期间,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及一般情况,准确记录患儿首次排便时间,观察患儿小便颜色、性质、量以及皮肤黄疸消退时间,有无出汗及皮疹,若发现患儿伴有腹痛、腹泻、呕吐及精神异常时,应立即报告主管医生,寻找原因并对症处理,每日使用经皮测黄疸仪测量胆红素2次。患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55umol/L时,需使用光疗箱照射治疗,应24小时专人护理,注意保护患儿眼睛及会阴,密切观察眼罩及尿布的松紧度。每2小时为患儿更换,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吸吮力、哭声及肌张力有无变化,及时判断有无核黄疸发生,如有异常及时报告主管医生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1.2.2合理母乳喂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与母乳喂养的次数及质量密切相关,提倡母乳喂养,指导患儿母亲根据患儿的个体差异正确、按需哺乳,每24h哺乳8-12次为宜,及时有效的哺乳有利于乳汁分泌,增加患儿母乳摄入量,有利于患儿建立肠道正常菌群。患儿通过吸吮反射可使肠蠕动间接增强,可加速胎便的排出,胆红素排出增多,胆红素重吸收减少,使血清胆红素浓度降低[2]。必须采取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的患儿,应及时添加配方奶,补充足够营养及水分。由于光疗时患儿不显性失水增加,进行光照治疗时应配合静脉输液补充水分。

1.2.3注意保暖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体温容易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加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较健康新生儿反应低下,摄乳少,精神差,体温偏低甚至不升,因此注意保暖尤其重要,宜采取暖箱保暖,采取蓝光照射时,光疗箱箱温维持在32℃-34℃,湿度维持在55%-65%为宜,使患儿体温维持在36.5℃-37℃。

1.2.4加强皮肤护理高胆红素血症易引起皮肤瘙痒,尤其光疗时可使氨类物质分解增加,进一步刺激患儿皮肤,湿尿布包裹臀部易发生新生儿红臀,因此应加强皮肤护理,每日沐浴1次,勤更换尿布,臀部应涂氧化锌软膏,预防红臀发生。

1.2.5促进胎便排出①新生儿抚触:新生儿抚触可增加新生儿活动量,有利于促进肠蠕动,尤其进行背部抚触时,可兴奋患儿脊髓排便中枢,加速胎便排出,从而降低胆红素的重吸收[3],可每日进行抚触1次,每次10-15min。②灌肠:使用注射器抽取开塞露5ml+生理盐水5ml,连接去掉针头的输液头皮针进行灌肠,每日1次,连续3d。③腹部按摩:以食中指三指轻轻按压于患儿神阙穴,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各按摩3min,按摩用力均匀,先轻后重,按摩频率50次/min,按摩宜在两次哺乳中间进行,每日2次。

1.3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首次排便时间、黄疸消退时间,采用以及血清胆红素浓度。每日使用经皮测黄疸仪测量胆红素2次,若胆红素值>205.1umoL/L,应进一步测量血清胆红素。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l5.0程序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χ±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

2结果

两组患儿首次排便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及血清胆红素浓度比较:观察组患儿首次排便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p

3讨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与新生儿时期的胆红素代谢密切相关,由于新生儿血液中的红细胞衰老速度明显快于成人,衰老的红细胞被破坏后分解出大量血红素,故新生儿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相对较高;此外,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其排泄胆红素的能力较差,肠肝循环尤其活跃,部分胆红素随胎便排出,其余胆红素则重新被肠道吸收。而新生儿肠腔内的胎便一般为100-200g,其内含胆红素约80-100mg,接近新生儿每日生成胆红素总量的10倍[4],故一旦胎便排出延迟,使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强,胆红素重吸收增加,导致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极易发生核黄疸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对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实施有效的观察与护理干预,对改善预后极为重要。

本研究对观察组患儿实施护理干预,包括密切观察病情、合理母乳喂养、注意保暖、加强皮肤护理以及采取腹部按摩、灌肠、新生儿抚触等促进胎便排出的护理措施,其中合理母乳喂养,增加喂养频率,可通过吮乳-结肠反射促进肠蠕动,促进胎便顺利排出;新生儿抚触可兴奋迷走神经,促进胃泌素及胰岛素的分泌,使患儿吮奶量或食物增加,并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从而促进胎便排出,使血清胆红素浓度降低;开塞露溶液可刺激直肠壁的感受器,促进肠蠕动,从而产生排便反射[5],促进胎粪排出,并干扰胆红素的肠肝循环,降低胆红素在肠道的重吸收;腹部按摩对胃肠道可起到机械性刺激的作用,促进肠蠕动,有效增加排便次数及排便量,使胆红素的重吸收减少,进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首次排便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实施观察与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缩短首次排便时间及黄疸消退时间,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有助于改善患儿预后。

参考文献

[1]薛辛东,主编.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54-157.

[2]张凤喜.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干预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3):78-79.

[3]石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光疗的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59-60.

新生儿皮肤护理措施篇10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护理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致病菌进入血液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而造成全身性感染,是新生儿时期较严重的感染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1]。随着抗生素的应用,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发病率却下降较少。由于新生儿的生理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轻微的局部感染则可能扩展全身,如不及时治疗,则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对于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要及早发现,及时应用抗生素治疗,且护理要精心呵护新生儿,可提高新生儿败血症的疗效,降低死亡率。本文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许昌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在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25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资料临床和护理资料,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科在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确诊为新生儿败血症的患儿25例,其中男13例,女12例;早产儿9例,足月儿16例;日龄1~30d;体重1.7~3.6kg;病因:分娩中羊水早破、混浊,产程延长者4例,孕母有发热感染史者2例,患儿肺部感染者9例,肠道感染者4例,脐部感染者3例,患儿皮肤黏膜破损者4例。经血培养,G+17例,G-8例。

1.2结果所有患儿按药敏结果使用抗生素积极抢救治疗原发病及并发症,以及精心的护理,均痊愈出院。

2护理

2.1密切监视患儿的生命体征每30min监测体温、呼吸一次。要维持患儿体温的恒定,当患儿体温偏低或过高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降温的同时要考虑保暖措施,绝不能使体温下降过低而造成体温不升,危及到患儿的生命安全[2]。加强病情巡视,经常观察患儿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如患儿有烦躁不安、面色、口唇苍白或发绀[3],提示有心力衰竭发生,及时报告,及早对症治疗。

2.2呼吸道护理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遵医嘱采取动作轻柔的人工机械排痰或给氧。

2.3皮肤护理新生儿皮肤嫩,在护理过程中动作要轻,防止皮肤破损。且要严格无菌操作,避免皮肤或脐部感染患儿感染蔓延引起严重后果。经常翻动身体,勤换尿布,保持皮肤干燥,避免因尿液浸泡造成会阴等部位继发尿布疹或感染。勤擦洗皮肤皱折处如颈下、腋下、会阴、肛周等,防止破溃,减少感染机会[4]。

2.4输液护理新生儿败血症需要根据药敏结果输注抗生素治疗,甚至需要输入新鲜血液或丙种球蛋白来增加患儿的免疫力,各种营养及身体必需的热量也均是通过静脉输注进入体内。因此,要加强输液护理,严格无菌操作,保护血管,大多数行piCC留置导管,保证输液通畅,根据新生儿体重调整输液量和速度。同时注意患儿的出入量,保持患儿的体液平衡。

2.5喂养护理提倡母乳喂养,初乳中含有多种抗体。喂养前将清洗干净,避免再次感染。除经口喂养外,遵医嘱结合患儿的病情、感染的不同阶段采取合适的营养支持[5]。正确喂养,每次喂奶量要低于正常的新生儿。喂养后,患儿头偏向一侧,防止呼吸道窒息。

2.6家属的心理护理由于患儿病情较重,家属容易出现焦虑、担心,甚至恐惧心理,此时,向家属讲解新生儿败血症的有关知识,让家属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2.7环境护理由于新生儿刚从子宫内分娩到外,其生存环境有了巨大改变,而新生儿的各器官生理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善,免疫功能缺陷,很容易发生感染。因此新生儿病室,要保持室内温度在25℃左右,湿度保持在55%~65%,并要酌情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室内物品要每日消毒。进入新生儿病室,要更换隔离服,接触新生儿前要清洗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引起严重后果。

3讨论

新生儿败血症具有隐匿性的特点,容易被忽视[6],但病程发展快,病情较凶险,因此,要求护理人员观察患儿要仔细,发现轻微异常,就应及时报告给医生,及早处理,及时对症治疗,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抢救患儿的生命,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2-133.

[2]单颍,孙庆飞.新生儿败血症高热降温致体温不升死亡1例.中国社区医师,2008,24(2):33.

[3]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96-500.

[4]崔炎.儿科护理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