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护理老人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6:15

养老院护理老人总结篇1

关于医养结合工作调研报告【1】我市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98.6万人,占全市人口21%,老年人口将以年均3.5%的速度持续增长,到2020年全市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随着高龄老年人、空巢老年人和失能老年人日益增多,我市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因此医养融合发展对我市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养老服务能力和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情况

(一)积极探索居家、社区医养融合新模式

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在辖区内组建全科医生团队,对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健康档案,对孤寡老人实行免挂号费、降低检查治疗费等优惠。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施家庭医生制度,与60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签约。2008年以来,组织多轮企业退休人员免费体检,周期免费体检率达83.29%。

一是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和健康管理团队服务。我市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启动实施家庭医生制度,重点为60岁以上老人、慢性病患者提供家庭签约服务。目前,政府举办的3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实施家庭医生制度,与60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签约率达76.7%。全市62家乡镇卫生院全部开展健康管理团队服务,组建健康管理团队342个,覆盖912个村卫生室,开展团队服务8304场次。二是开展居家老人医疗紧急救助活动。201X年,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经营、市场运作、公益服务”的建设运营模式,建成市养老服务平台,以“安全、健康和便捷生活”为服务主旨,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全方位服务。目前,平台“12349”养老服务热线已覆盖整个市区,24小时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三是开展医疗定点服务。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与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联系,签订服务协议,充分发挥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功能。四是开展健康知识咨询服务活动。全市以“健康扬州社区行”活动为载体,定期组织讲师团成员以及有关医学专家深入社区、乡村,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今年仅市专业照料协会就组织社区健康咨询服务活动4场,培训养老护理员近200名。

(二)着力提升专业养老机构医养融合水平

全市共有养老机构99家,其中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农村敬老院)72家,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公寓等公办养老机构8家,老年公寓等社会办养老机构19家。全市共有养老床位数29820张,床位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3.08%。社会办养老机构19所,床位2284张。全市有护理型床位1843张,占床位总数的6.2%。

一是公办养老机构医养支撑辐射能力强。扬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成立颐和养老康复中心,通过与东方医院合作,在全国首创“金拐杖”养老服务标准体系,通过“亲情助理模式、至全服务模式、aBC管理模式、Got运行模式”四大专属模式,实现示范引导、专业推广、辐射社区的作用。二是社会办养老机构医养分类保障。曜阳国际老年公寓通过与苏北医院合作建立康复医院,完善急诊急救绿色通道机制,为老人开展保健医疗、康复护理、紧急救护、体格检查、健康管理等多项综合性医疗服务。中小型社会办养老机构重点收治自理和仅需基础护理服务的对象。三是农村敬老院基础医疗覆盖广。我市72家农村敬老院,均拥有基础性医疗功能的医务室。敬老院与当地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双向转治机制,确保政府兜底保障对象的基本医疗。保险机制作为医疗的重要补充。2013年,通过市慈善总会的资助,对城区685名城市“三无”、农村五保对象投保“爱老无忧”意外保险。四是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我局与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扬大医学院联合开展初级护理员免费培训,截止目前,已培训养老护理员592名。全市养老护理员822名,其中持证上岗养老护理员620名(初级592名,中级20名,高级8名),持证上岗率达75%以上,养老护理员专业化水平不断增强。

(三)加快医养融合医养融合政策创制

2013年,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健康和养老服务产业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大力鼓励养老医养融合发展和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为助推我市养老机构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同年8月,我局与市财政局联合出台《扬州市城区养老机构新增床位经费补助办法》和《扬州市城区养老机构运营经费补助办法》。办法对市区按标准建设、依规定运营的新增社会养老机构床位市财政给予每张床位3000元的建设补贴,对市区已开业的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和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依据实际入住老年人数按全护理、半护理、自理、分别给予每人每月100元、70元、50元补贴。两项具体的惠民举措对大力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和鼓励发展医养型养老机构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同时,也为各县(市、区)出台养老机构补助办法提供了参考依据。针对老年人保健市卫生局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扬州市城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标准》、《扬州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等多个政策性文件,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全市社区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对推进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机制和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等作出明确的部署。

二、存在问题

总体上看,我市养老服务医养融合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与人口老龄化形势下的养老社会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医疗康复要求不相适应,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不相适应,与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养老服务业的要求不相适应,在保障能力、政策法规、管理手段、服务水平、思想认识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医养融合制约因素较多

我市在推进医养融合方面虽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是在服务能力、医保结算、政策引导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是缺乏医保支持政策。由于养老不属于诊疗项目,因医保报销金额和住院时间的限制,造成需要长期康复治疗的老年人不得不连续出院转院,既造成过度医疗,也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发展不利。二是医疗护理能力欠缺。我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通常只能提供日间照料服务,大部分养老机构虽然有医务室和护理人员,但是医疗和护理水平不高。而诊疗水平高的医疗机构,本身医疗资源十分紧张,使得优质医疗资源无法满足居家、社区、机构养老需求。三是养老护理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根据民政部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中4-5张床位就需要1名护理人员来推算,全市约2.9万张床位,至少需要5800名护理人员,而我市99所养老机构中,养老床位与护理人员的比例仅为25:1,50岁以上的养老护理员占护理员总数的70%以上,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同时,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劳动强度大,薪酬待遇过低,社会认可度不高和工作环境差等原因,也造成就业吸引力有限。

(二)养老机构供需矛盾突出

我市现有养老机构的存量与庞大的、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医养需求不相匹配,社会养老服务的压力较大。一是机构养老供养对象结构性失衡。养老机构照顾失能老人工作量大,强度高,同时也缺乏必要的医疗条件,因此养老机构愿意选择可自理老人,不愿意接受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造成社会上最需要入住养老机构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被排斥在机构养老之外。通过《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结果和我市调研的实际来看,养老机构在收住对象定位上,近一半的机构只愿意接收自理老人或以接收自理老人为主,其中城区将近三分之二的养老机构,不愿意收住失能、半失能老人。特别是社会办养老机构,对入住老人身体因素作为重要的入住条件。二是专业老年护理院的缺失。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江苏省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2.39%,我市老年人98.63万人,以此推算,我市约有失能老人2.3万人,而我市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仅为1843张,可见我市失能老年人医养型养老需要巨大。老年护理院作为以护理服务和维持生命的基本医疗服务为主的医疗机构,具备对长期需要生活护理和医疗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的服务对象提供治疗性护理服务的能力,对缓解综合性医疗压力、构建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互通平台和解决老年患者出院后康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省兄弟市老年护理院苏州市20所、南京市12所、无锡市6所,常州、徐州市各1所。其中,南京、苏州、无锡的老年护理院同时具备养老机构性质。我市尚无一家专业老年护理院。三是养老机构供给结构不合理。一为医养融合护理型床位缺失较多,全市护理型床位仅占养老床位总数的6.2%,与省政府要求“到2017年,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达到30%以上”存在较大差距。二为部分地区高档豪华的养老机构,由于床位收费相对较高,入住率较低,而适合广大普通老年人,特别是寄养中低收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机构却排队难进,一床难求。四是城乡机构养老发展不平衡。在全市2.9万张机构养老床位中,大部分为农村敬老院床位,城市养老机构的床位占比远低于农村,与城市庞大的需求形成较大的反差。

(三)社会办养老机构医养发展艰难

社会办养老机构不仅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扮演着“填补空缺”的角色,也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上看,我市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数仅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的8%,与省政府要求“到2017年,社会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达到50%以上。”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护理型床位所占比例更低。一是新建社会办养老机构发展受到土地等政策的制约,租赁等形式的养老机构又难以符合规划、消防、审批的要求。二是对公办、社会办养老机构的扶持政策不平衡性。仅以对养老机构的省级资助为例,2008年―201X年,省对按“江苏省示范性养老机构标准新建、床位150张以上的”公办养老机构,每张床位补助标准为3万元,而对社会办养老机构仅补助0.3万元。我市对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床位建设为每张3000元,与省内兄弟市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南京、南通5000元,镇江、泰州4000元,徐州3000元)。三是优惠扶持政策可操作性不强,难于落实。如对于养老服务项目的土地供应政策,文件普遍作了以下规定:养老机构建设应当采取划拨方式供地的,一律划拨供地。由于上述政策过于笼统、原则,社会办养老机构获优惠供地很难实现。

三、下一步打算及建议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当前扬州市已步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要做好重点医养融合发展的工作不仅时间十分紧迫,而且压力十分巨大。为此,我市应加快形成以政策扶持为导向、以财政投入为推手、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动互补、覆盖城乡的社会医养服务新格局。

(一)创新手段、统筹规划,夯实居家社区医养融合基础

一是提升居家医养能力。大力推广智慧社区建设,推广“虚拟养老院”模式,通过可穿戴设备、视频诊断等手段,借助互联网技术、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以信息化、智能化服务为支撑,为老年人提供及时周到的远程健康服务。在便民服务进万家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家庭医生制度,实现生活护理、康复护理进家庭,定期巡诊与应需施诊相结合的诊疗、护理服务,为居家养老提供医疗保障。二是强化社区医养融合功能。结合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布局建设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养老互助幸福院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并在其中配备健康小屋、康复室等,筑牢社区医养融合基础;条件不具备的老居民区,按照就近原则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契约合作机制;鼓励新开发住宅配套建设医养融合服务设施,为社区老人提供完备的医养融合服务。三是大力开展医养融合志愿服务活动。成立服务老人的“时间银行”,倡导“服务今天,享受明天”的理念,采取“时间储蓄”的方式,发动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医养融合服务。

(二)结对合作、政策支持,加快养老服务医养融合

今年,我局将与市卫生局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医疗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以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长效合作关系为依托,建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模式,重点鼓励建设或转型老年护理院发展。2020年,全市养老机构全面完成“567工程”即: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达到50%以上;医养型养老机构占总数的60%;收住全护理、半护理老年人占总人数70%以上的养老机构应具有基础医疗服务功能。一是建议医保支持政策引入养老服务业,通过将需要中长期专业护理、康复、诊疗的养老对象纳入医保范畴,推进医养融合良性循坏发展。二是提升机构养老医疗融合服务能力。通过医疗机构在养老机构内设置分支机构、养老机构在内部设置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上门服务等完善医养服务结构。三是加强医疗资源机构养老配置能力。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鼓励医院将闲置资源改造成康复医疗机构或增加老年病科床位,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专科护理院,鼓励部分非建制乡镇卫生院积极开展养老服务。四是建立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与医疗机构联动机制。对基层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转送的老年病人,在挂号、就诊、检查及办理住院手续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五是提升养老护理员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可以通过设置岗位津贴和以奖代补的手段,逐步引导养老护理员队伍向专业化和年轻化转型。继续加大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力度,明确对取得国家养老护理员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后,在养老机构护理岗位连续从业2年以上的人员,分别给予每人3000元、2000元、1000元、500元一次性补贴。

(三)加大投入、积极融资,夯实医养服务基础

一是积极与财政部门做好对接,贯彻执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XX〕39号)中对自建产权用房养老机构每张护理型床位给予1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和租赁用房举办且租期5年的养老机构,每张护理型床位给予不低于5000元的一次性改造补助政策。二是积极引导各县(市、区)民政部门与养老机构建立专职养老护理员绩效考核机制,绩效考核资金可由县、乡两级财政按比例分担。三是建议研究制定针对新建或转型床位150张床位以上且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医养型老年护理院给予一次性20万元以奖代补政策。四是建议设立支持医养发展的投资引导基金,采取投入资本金、直接补助、财政贴息、小额贷款、项目补贴、风险补偿金、参股产业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加速进入医养服务领域。

(四)搭建平台、延伸保险,推进社会办养老机构医养发展

一是积极推动《扬州市社会养老机构设立办法》的出台,联合财政、卫生、国土、工商、金融、安监及消防等职能部门,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服务机构融合发展,根据权限分级职责,搭建平台协调解决诸如:土地使用、“一照多址”、人员待遇等扶持政策落地的问题,切实降低准入门槛,触发医养融合发展的“鲶鱼效应”。二是鼓励医养型社会办养老机构和老年护理院建设,针对机构身份定位问题,可在发展初期按“半福利半企业”定性,仿照企业运作模式融资入股、收益分红、扩张规模等,对其经费尚有少量缺口的,银行给予小额贷款,待其进入成长发展期开始归还贷款。三是拓展“爱老无忧”保险计划延伸医养型社会办养老机构,通过个人自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为入住失能、半失能寄养老人办理护理保险或意外保险,分释社会办养老机构风险。四是发挥社会福利协会服务管理作用,制定我市行业管理规范性文件,明确社会办医养型养老机构的性质地位,各方权利、义务关系,开办养老机构筹资方式与待遇,纠纷处理机构与理赔等要求。

(五)明确责任、创新模式,积极延伸五保供养机构医养服务

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开展农村社会福利服务,率先将敬老院转型为集养老、医疗、康复为一体的农村社会福利中心。积极将农村养老机构工作纳入了乡镇公共体系建设范畴,纳入新农村建设内容,列入乡镇考核目标。利用或创造条件开设社会化养老功能,提高床位使用率,扩大养老覆盖面,科学制定发展农村养老工作整体规划,将农村敬老院建设和管理作为农村机构养老系统工程的重要方面,变敬老院单纯的“收养”少数“五保”老人的兜底保障福利扩面向广大农村老年人服务。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五保供养事业发展,出台土地、税收等各项优惠政策,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和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社会力量兴建敬老院。

关于医养结合工作调研报告【2】“医养结合”是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等;“养”包括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利用“医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为一体,把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将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家庭养老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

一、基本情况

截止201X年底,市城区(苏仙区、北湖区)户籍人口约85.46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龄人口约12.12万人,占总人口14.19%,高出国际标准4.19%。市城区开设老年病病区的医院4家,有老年病床位236张。两区已逐步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敬老院、农村幸福院及民办养老机构等养老服务机构,共有养老床位3070张。

(一)领导重视,科学规划医养结合工作

201X年1月23日,瞿海市长主持召开市政府第38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市中心城区综合性养老服务示范机构建设问题。7月17日,市政府领导专题调研部署我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工作,决定安排专项经费,启动我市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郴政发[201X]4号)。2017年6月23日,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李评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市本级公办示范性医养结合项目建设,决定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院二期项目以“郴州市康养中心”名义申报立项,为市本级公益性医养结合示范性项目,规划建设养老床位500张,其服务对象以政府兜底保障的群众为主,并根据社会需求,兼顾社会养老。目前该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二)落实政策,扶持民办养老机构

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的各项优惠政策,市财政给予民办养老机构的床位补贴和运营补贴达到3000元/张和50元/人·月。

(三)多措并举,积极推动居家养老服务

自2011年以来,市政府连续五年把居家养老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的民生工程。一是制定出台了《郴州市居家养老服务基本规范》。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从平台建设、服务开展、政府购买资金管理、服务内容等方面进行规范,并建立有效的奖励考核机制。二是加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坚持专业服务队伍建设与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相结合。一方面把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与实施下岗再就业工程有机结合,通过招聘、培训、持证等方法组建了以4050人员为主的居家养老专业服务队伍;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组织和队伍组建由社区党员、热心人士、邻里邻居、低龄健康老年人组成的志愿为老服务队伍。三是整合资源,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在居家养老服务站点的建设上,整合社区(村)卫生服务站、文化站(农家书屋)、体育设施等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文化、健身、医疗服务。

(四)当前我市医养结合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有关工作机制尚未建立。医养结合的养老工作,郴州还处于初始状态。201X年11月18日,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召开了医养结合项目协调会,形成了《关于市级“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项目建设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但发改、民政、卫生计生、人社、财政、国土、税收等医养结合工作有关部门还未制定操作规范,也未建立工作机制,制约了医养结合工作的发展。

二是养老机构无医疗功能。目前我市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没有内在联系,福利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机构未内设医疗机构,未配备专职医护人员,医疗养老与生活护理割裂。居家健康养老机制不健全,市中心城区社区居家老人未与辖区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医疗服务(急诊服务、护理服务、健康查体、健康咨询等)协议,存在医疗养老体系不健全、质量不高、管理松散等问题。

三是医疗机构无养老功能。没有专业的医养结合型服务机构,市城区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精神病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市第四人民医院等医院仅设立了老年病科,不具备养老服务功能;市精神病医院目前基本局限于为老年痴呆症、老年精神病极少患者提供医养结合服务。

二、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

根据郴州的情况,值得推行的医养结合模式。

(一)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服务平台的居家养老

由政府主导,并配套财政资金支持,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和信息网络平台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一是为辖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二是为辖区高龄、重病、失能、部分失能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家庭病床、社区护理等基本服务。三是开展老年人家庭医生制签约服务,为签约老年人提供便民服务,包括家庭医生处就诊免收一般诊疗费、大型医疗设备检查预约优先等,政府发文明确由签约医生转介到上级医疗机构就诊的可提高医保报销比例。签约服务费用由医保、财政补贴、个人自付三方分摊。四是依托社区信息平台建立云医院。以家庭医生为基础,以云技术为手段,建立云医院,实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会诊、转诊、远程医疗及业务协同的互联共享。利用家庭医生工作室平台,整合资源,在居家养老互助中心、养老机构搭建云医院居民终端平台或云医院体验店,为老年人看云医院提供看病场所、设备和就医指导。五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老年护理病房。收治高龄、患有慢性疾病,在医疗中心明确诊断并基本控制病情的恢复期老年患者,提供疾病恢复期的医疗和护理服务,并与区域医疗中心、养老服务机构建立转接制度。

(二)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

由单位或个人筹集社会资本举办康复、护理院等养老机构,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开设正常疗养区、失能和半失能区、失智区等分区管理。300张床位(含)以上的养老机构单独设置综合门诊部,条件具备的可申请设立医院;300张床位以下的养老机构单独设置医务室或诊所。举办人在民政部门登记成立民办非企性质的护理院,卫生部门负责审批并发放卫生医疗执业许可证,医保部门在机构护理工作符合规定后与机构签订协议,患者所产生的医疗费用符合医保支付条件的由医疗保险支付,其余的费用由患者自行支付。同时还采取财政补贴等激励机制保障养老机构运转。

(三)医院内设养老机构

一是依托原有的医院医疗资源,特别是一些特色专科医院,建立老年医疗养护中心,为失能、失智、临终关怀老人提供专业的医疗养护。以“医保包干”助推“医养结合”,采取按日包干、分类结算的结算管理模式。二是利用医院闲置床位,开设医养结合康复中心。部分医院由于区域重新划分,服务区域人员变少,病床空闲率较高,为合理利用医院资源,开设康复中心,并引进民办养老机构,医院医疗团队负责老人的医疗需求,社会养老机构负责康复中心老人的养老生活护理,实行医保住院、托护养老两个运行体系,收治以既有医疗需求又有养老需求的老人为主,以住院病人收住入院,好转后按需求转入养老模式,医养互换时切换信息。三是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利用医疗资源,拓展业务,在康复的基础上,开设养老中心。

三、有关工作建议

(一)建立医养结合的运行机制,促进养老机构的发展。

1、要进一步完善机制。一是要建立部门协作机制。理顺养老和医疗机构条块管理机制,解决好目前养老由民政管,医疗由卫生计生部门管,医保由人社管的局面,打通医养结合“瓶颈”。二是要完善医养结合机构的管理机制。包括准入、运行及监管机制。三是出台医养结合服务优惠政策措施。研究制定医养机构的医保政策、税收管理和土地供应等保障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郴州市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实施方案》,对医疗机构养老床位进行专项经费补助。

2、科学制定规划。建议政府根据目前市城区的人口特点及发展趋势,结合实际,制定医养结合的布局规划。将卫生计生部门管理的医疗卫生设施与民政部门管理的养老服务设施同步规划,或者就近建设,有效整合医疗与养老资源。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做好职称评定、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等方面的制度衔接,对养老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医务人员同等对待。完善薪酬、职称评定等激励机制,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大力推进养老护理员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相关专业课程,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专业人才。

(二)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为居家养老做好医疗服务。

居家养老仍是主要的养老方式,要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类服务和信息网络平台,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成医养结合的工作平台,为居家养老做好服务。

1、要进一步加大市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力度。按照国家“一个街道办事处设置1家,1o万人以上可设置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要求,市城区需设置15家,北湖区8家,苏仙区7家。目前北湖区郴江街道、骆仙街道和苏仙区观山洞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完成标准化建设,还未投入使用;北湖区涌泉街道、苏仙区王仙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在进行标准化建设;苏仙区苏仙岭街道陈家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今年购买改造进行标准化建设;北湖区下湄桥街道、增福街道、北湖街道等3个街道;苏仙区卜里坪街道、南塔街道等2个街道未进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力度,对未进行项目建设的督促限期完成。

2、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作用。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资源,建立医生服务团队,规范医生服务团队的运行,鼓励在职医生和其他医生参加签约服务。有条件的可开设老年护理病房。开展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信息惠民工作,利用老年人基本信息档案、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推动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对接,为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撑。

3、规范为居家养老对象进行医疗服务的行为。划分服务对象的等级,明确服务套餐的内容及收费额度,明晰双方的权利义务,规定社保或财政的政策扶助付费标准。

养老院护理老人总结篇2

[关键词]老年护理专业;社会需求;前景预测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7(c)-156-02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龄化阶段,为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会上将会出现大量的老年服务机构,需要培养大量的从事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开设老年护理专业教育是社会所需,将大有发展前景。

1老龄化社会到来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6年12月12日发表了《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白皮书说:“20世纪末,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2005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比例达11%,并正在以年均高于3%的速度增长,2051年将达到4.37亿最大值。”此外,老龄人口的增长存在着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上海在1979年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1]。

2养老工程因社会需求建立和壮大

随着城市家庭结构模式呈现的“四、二、一”倒金字塔形,即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赡养两对老人,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削弱[1]。老年人的赡养逐渐由家庭转到养老机构。为满足养老的需要,民政部研究制定老年服务的标准:如《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设置的基本标准》、《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服务标准》、《老年人护理分级标准》等。据2004年底民政部门的统计,我国已有38593家养老机构,其中:国办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3454家,集体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33736家,民办养老机构1403家。

目前的养老机构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各种养老服务机构急需进一步增加。2006年12月15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中国老龄协会会长李本公做客强国论坛,以“老龄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为题与网友在线交流,此次访谈由强国论坛、中国政府新闻、民政部网站联合举办。交流中李本公说,根据全国较大规模调查的数据表明,我国在目前1.44亿老年人口中,大约有3250万有不同程度的养老需求,有5%明确提出要进养老机构,而且这种需求越来越高。但是目前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设施严重不足。按照我国老年人口5%入住养老机构,需要700多万张床位。目前各种养老机构中,拥有的养老床位仅是149万张,所以缺口非常大。现在我们已经有的养老服务机构,还存在着护理专业人员数量缺乏,护理人员总体素质偏低,难以满足广大老年人多种养老服务的需求,使得供求矛盾非常突出。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养老工程将伴随社会需求迅速建立起来,同时产生十万计的老年护理岗位群。根据预测,随着老年服务机构的增多,老年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将有较大的就业市场。

3老年护理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目前我国医院中护理人员配置就很缺乏[3],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和养老模式的变化,各种形式的养老机构迅速增加,老年服务人才的需求随之增加,从事老年事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也随之突显出来,其中包括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的护士。目前的养老机构内,老年护理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护士数量少,工作量大;二是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护士没有经过专门的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其知识和技能满足不了老年护理的需要。

上海是我国目前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城市,老年护理事业发展较早,对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具有先导意义。为此,笔者到上海进行调查,上海总人口180万左右,其中老年人口占20%左右,这些老年人分布在福利性养老机构、老年护理院、医院老年病房和家庭内,需要住院治疗的老年人达十几万人。

上海目前养老机构主要两类,一类是民政系统开办的福利性养老机构,称为福利院。在上海2005年就有474家,床位数49529张。福利院对老人实行医、护、养全方位服务,按照老人生活能力和需求实行等级护理。根据有关调查,79.1%的老年人有一项或一项以上的慢性病[2],需要接受医疗护理。此类养老机构内均设有医务室,配备一定数量的医务人员,但护士配备数量少,且没有接受老年护理的专门教育,按照护理人员床位比,显示出护理专业人员严重缺乏。另一类是卫生系统开办的为老年人服务的医疗机构,称为护理院,这是上海卫生系统近年开办的一种医疗功能很强的养老机构,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这类养老机构的数量和养老床位迅速的增长。仅奉贤区老年护理床位达到2800张,且床位爆满,供不应求。医院内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护士是由原有的护士转型而来,没有经过专门的老年护理教育,且护士数量少。有的医院120张老年护理床位仅配有8名护士,24h轮流值班,护理工作极为繁忙。老年护士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4国内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尚属空白

目前我国从本科到中职各层次护理专业教育中还没有开设专门的老年护理专业,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尚属空白。虽然从90年代以来卫生部对护理专业的课程结构做了调整,增加了《老年护理学》课程,但只是使学生粗浅地了解老年护理知识,不能使学生完整地掌握老年护理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老年服务业的飞速发展以及老年患者护理的复杂性呼唤越来越多的受过专业训练的护士。

5国家重视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

我国政府对老龄问题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已经提到议事日程。2006年2月9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要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学、营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要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

6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前景广阔

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421”家庭结构形成和“空巢家庭”的增多,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冲击。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老人健康及医疗护理需求,各种养老机构,如福利院及老年护理院等应运而生,赡养老人由家庭模式向机构养老模式的转化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需求的迫切程度在日益加重。从上海的老年事业发展,推测我国的老龄化社会到来,各种形式的养老机构将是我国未来很庞大的社会工程体系,从事老年护理的专业人员将是一支很庞大的社会岗位群体。任何一项专业教育如果没有广阔的用人市场,该专业教育就没有前途。老年护理专业教育根据社会需要而诞生,并拥有广阔的用人市场,该专业教育将大有发展前途。培养合格的老年护理人才,积极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满足老龄社会的护理人才需求,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化前珍,郭明贤.老年护理与康复[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

[2]陈茜,张晓君,杨荣.老年护理――最具挑战性专业[J].医药杂志,2003,24(2):66-67.

养老院护理老人总结篇3

一、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概念阐释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从而在老龄社会背景下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养包括生活照护服务、精神慰藉服务、文化活动服务等。总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一种医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是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等为一体,把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将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其最大特点在于,它改变了目前医疗和养老相分离的状态,积极开展生活照料、大病康复和临终关怀等相关服务,从而可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对养老和医疗的双重需要。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因此,积极构建并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可持续发展,是妥善解决老龄社会背景下老有所医、实现全民健康养老的关键内容。

二、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社会背景及其优势分析

目前我国主要有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三种养老模式。医养结合这种兼有养老和医疗功能的新型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完全铺开,正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但从全国一些在这方面发展较好的城市以及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能够最大化地发挥资源互补、协同合作的优势,能够有效地满足老年人对养老以及医疗的双重需求,同时还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老年人看病难、医疗服务不到位、养老机构匮乏等问题。可以说,这种新型养老模式必将成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老年人在养老和医疗方面所面临的双重困境的有效路径和必然选择。哈尔滨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先于国家两年进入老龄社会,其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问题尤为突出。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解决哈尔滨市百万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

(一)选题背景

1999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由于我国发展的特殊性,出现了不同于其他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未富先老。随着老龄社会的深度发展,我国养老问题日趋严峻,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给全社会都带来了巨大压力。尤其是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养老服务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等特点,我国目前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三种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要。在此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应运而生。很多城市自发性地在机构养老的基础上,在养老院中增设了医疗机构,从而满足老年人既需要养老也有可能需要看病的现实需求。

截至2013年底,哈尔滨市共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64万,占人口总数的17.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是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之一。与此同时,哈尔滨市老年人口家庭空巢化、失能半失能者多的特征显著。截至2013年底,哈尔滨全市空巢老年人口约80.6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约22万,目前,哈尔滨市人口老龄化已经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和失能老年人口增多的三加速,一增多现状。由于年龄的增长和身体机能的衰退,很多高龄老年人患有多种慢性病,医疗、康复和护理是他们较为迫切的需求。因此,如何解决老年病人的特殊医疗需求,使他们更有尊严地养老,成为当前政府亟须解决的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目前,哈尔滨市现有的三种养老方式都存在着自身的缺陷和弊端。首先,就机构养老而言,目前哈尔滨市养老机构主要有老年公寓、敬老院和老年护理院,这些养老机构具有社会化、专业化特征,但在数量、规模、服务水平和硬件设施等方面参差不齐,根本无法满足老年人对医疗和养老的双重需求。其次,家庭养老面临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空巢、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家庭养老这种传统的养老方式也不断受到冲击。4-2-1家庭结构一方面给子女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负担,另一方面也很难解决老年人在医疗救护、日常护理等方面所面临的养老问题。第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但就目前而言,绝大多数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简陋、功能单一、资金和护理人员非常匮乏,因而很难向社区老年人提供较为优质的养老服务。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哈尔滨市也成为我国较早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城市之一。

(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优势分析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医疗和养老双项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整合了养老和医疗两方面的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具有可持续性、科学性、安全性的医疗养护服务。这种养老模式使老年人在不必长期占用医院病床的前提下,就能满足其长期护理的需求,并能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得到较为全面的照顾。

首先,解决了老年人看病难的困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所提供的医疗服务完全可以满足患一般性老年病、慢性病以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医疗养护服务,从而可以大大减少其在出行就医方面所面临的不便。同时,由于这种养老模式对突发性疾病也能够采取一定的救治措施,因此也可以使老年人能够得到更及时有效的诊治。

其次,突出以人为本的养护理念,在避免老年人往返奔波于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的同时,更减少了费用开支,节约了时间,减轻了老年人及其家属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

再次,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不但可以利用好一些现有医疗机构的闲置医疗资源,合理优化病床资源配置,解决养老院病床不足的问题;同时还能够促进二级以下中小型医院的经营发展,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运行现状及其困境分析

目前,上海、北京、青岛、杭州等全国多个城市都相继开展了针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探索,哈尔滨市作为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省会城市,从2014年开始就按照卫生准入、民政扶持、医保定点的原则,着手打造一批一站式医疗护理服务机构。截至2015年底,全市现有各类养老机构551家。其中市民政部门直属的第一、二、三社会福利院和安康社会福利院这4家养老机构都设置了医疗机构,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医疗、预防、保健服务;24家企事业单位办和民办大型养老机构(设置养老床位100张以上)中,有2家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大型养老机构设置了医疗机构;其他的中小型养老机构则均无医疗支持。目前,哈尔滨市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正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还有很多实际困难亟待破解。

(一)专业护理人才匮乏,护理水平亟待提升

目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专业护理人才方面的问题。首先,护理人员的专业性不强,护理水平较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对于护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除了要能悉心照料老年人的饮食起居之外,更重要的是,还需要具备一定水平的专业医疗知识和护理技能。然而,目前哈尔滨市的老年护理人员普遍年龄偏大、素质偏低,其中具备医疗专业护理技能的人员寥寥无几。其次,护理人员流动性大,人员队伍不稳定。由于老年护理工作劳动强度大、压力大且工资待遇低,造成养老护理人员缺口一直很大,流动性很强,人员队伍很不稳定。再次,缺乏岗位技术培训和统一的技能等级考评。目前哈尔滨市还没有专门的养老护理岗位技术培训机构,相应的岗位考评、技术鉴定等都处于空白状态。以上种种,都造成了养老护理人员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服务水平难以提高。

(二)缺乏有效的政策保障机制

哈尔滨市政府部门已经明确表示,支持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发展,支持养老机构内设康复医院和门诊,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保障机制,常常出现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现象。譬如在场地、资金补贴(开办、运营补贴等)、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由于受到多个部门的同时管理,经常出现执行政策不统一、政策不能落地执行的现象。同时,由于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分别隶属于民政和卫生两个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因此容易出现二者各自为政、各管一摊的局面。对于老年人而言,其最重要的养老和医疗两大部分被割裂开来,一旦患病就不得不在家庭、医院、养老机构之间往返奔波,既浪费了时间,也延误了治疗,同时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

(三)医疗服务水平有限,层次有待提升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以及医疗设备水平都应该高于普通的养老机构,__其不仅在医护数量上要相互匹配,同时在医疗资质、医疗设备、场地大小等硬件设施上都要高于普通养老机构的标准。但就目前而言,哈尔滨市现有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大都十分有限,其不仅缺乏专业水准的护理人员,同时在医疗设备、硬件设施等方面都与大型医院无法相提并论,在康复护理、医疗急救、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更是几乎无法提供,因此根本不能满足老年人在养老治病方面的实际需求。

(四)养老床位供给不足,床位紧缺

养老机构床位紧缺的现状一直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中的瓶颈问题。目前,哈尔滨市各类养老机构总计551家,床位37,820张。其中,城镇养老机构455家,床位21,820张;农村养老机构96家,床位16,000张。但实际上具备医疗护理功能的养老机构只有20家左右,其养老床位更是不足3000张。而目前全市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约为20.9万,对养老床位的需求量很大,床位非常紧张。尤其是具有医疗护理功能的公办养老机构,由于收费低、条件好、服务规范,因此常年爆满,一床难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民营养老机构由于收费较高、设施功能不完善、不能提供医疗服务等原因,其病床闲置情况严重。这种冰火两重天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亟待得到有效解决。

(五)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缺失

目前,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明确规定,不支付特别护理和日常护理等服务性项目收费。因此,很多患病老年人为了能够获得医保支付的医疗护理费而选择住院治疗,进而导致需要康复护理和临终关怀的患者长期占用医院床位,造成了医疗资源的过度紧张,同时也给医保基金带来了很大压力。2012年,山东省青岛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护理保险业务,此举不仅减轻了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同时也促进了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其他城市应积极借鉴其先进经验,探索医疗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相分离的保险制度,进而为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扫清障碍。

(六)资金匮乏导致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缓慢

资金匮乏使得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发展中遇到很多瓶颈问题。目前,哈尔滨市三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的患者人满为患,医疗资源十分紧张。由于资金匮乏,大型医院内设养老机构的人员开支、医疗器械购买等问题都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多数三级及以上大型医院根本不愿意加入到医养结合的队伍中,这无疑极大地制约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步伐。同时,政府部门一直通过提供运营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养老,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对于多数民办养老机构而言,其扶持力度依然不够。由于资金匮乏,很多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养老机构在利润低、经营困难的情况下难以为继,有的甚至濒临倒闭。

四、助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健康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我国目前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如何解决好亿万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我国政府面前亟待破解的重大民生问题。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支持保障力度

养老问题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政府部门必须加快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在政策措施、资金保障、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予以大力支持,积极助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快速发展。

1.合理布局,提前规划

要紧密结合城市发展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总体规划,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医疗资源分布规划。根据老年人口的分布情况,对养老机构进行合理布局,鼓励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近距离规划,签订合作协议,以更好地发挥二者优势,形成资源互补。要提前布局,合理规划,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2.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力度

各级民政、卫生、人社等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不断完善扶持政策,共同推进医养结合工作的顺利开展。尤其在土地划拨、财政补助、税费优惠等方面,要积极制定配套政策,最大限度地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予以政策支持。同时,财政部门要切实做好资金支持工作,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顺利开展,减少资金匮乏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积极落实发改委关于确保福利50%以上收入用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要求,加大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建设的补贴力度。

3.鼓励和支持养老机构获取医疗服务资质

建议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规定,现有养老机构中凡是符合相关政策法规的,都可根据其发展规模和实际需求,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等医疗机构,也可内设医务室或护理站。同时允许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服务。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构建多元化资金筹集渠道

资金筹集渠道多元化和政府财政支持长效化,是保障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政府要加大资金保障力度,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机制,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首先,建立养老投入资金按财政增长比例逐年增长的动态增长机制,在财政预算内设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将其用于政府示范性养老服务建设项目、资助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对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援助服务等。

其次,民政部门建立专项发展基金,鼓励和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向医养结合方向发展,对具备一定条件并有可能发展成为养老骨干企业的机构发放贷款并帮助其控制资金风险。

再次,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等社会资本依法开办各类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通过税费优惠和补贴支持、提高床位补贴和运营经费补助标准等多种途径,鼓励和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参与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可以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发展民办养老服务机构。

(三)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养老保障能力

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内容,政府部门要从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素质、提升服务水平入手,积极建立人才培养和培训机制,规范养老服务人员管理,逐步提升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__专业化水平。

1.建立和规范人才培养、培训等方面的管理机制

首先,加强针对在职护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制度,建立在职人员定期轮训和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全面提升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其次,建立薪资保障机制。逐步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对薪资结构、薪资增长机制以及福利待遇做出明确规定,进而不断提高养护人员的职业满意度。再次,逐步规范针对养老服务人员的管理制度,建立起养老服务人员的资格认证、职称评定体系。同时还要坚持持证上岗制度,对养老护理人员加强监管,使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升。

2.提高待遇,将养老护理岗位纳入公益性岗位

养老护理工作非常辛苦,因此必须从提高护理人员工资待遇入手,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稳定人才队伍。首先,可以通过对相关人员发放护理岗位津贴、护理员职业技能职称津贴等措施提高其待遇。也可以实行绩效工资,并建立与之相对应的绩效考核机制,从而激励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其次,将养老护理岗位纳入公益性岗位,同时规定从业人员可以享受社会保险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增强岗位吸引力,增加从业人员数量。再次,建立养老护理人员人才库,准确了解现有养老护理从业人员的数量、年龄结构、文化水平等,为养老机构提供可靠的人才数据,实现人才资源共享,以合理配置人才资源。

3.建立订单式培养机制,打造专业人才队伍

建议养老和医疗机构与医科类大学、职业学院建立长期人才培养和输送机制,以订单培养的方式不断为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输送具有职业医师或护士资格的专业对口、素质精良的专业养老服务人才。如此既可以解决一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又能为养老机构输送人才,从而实现相关院校和养老机构的双赢。

4.培育和壮大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

积极探索志愿服务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养老服务志愿活动中,同时发展普通志愿者和专业志愿者相结合的志愿服务队伍,进一步壮大养老助老志愿服务人员数量,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的志愿服务和帮助。

(四)有效整合医疗和养老服务资源

1.整合医疗和养老资源

具备医疗条件的大型养老机构,必须设置专门的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不具备条件的小型养老机构,可以与邻近的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如有需要可以立刻转诊转院,实现最佳救治。通过医疗和养老资源的双向融合,形成互补互助的发展格局,避免资源的重复浪费。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和家庭结为定点医疗服务单位

专门为辖区内老年人开展医疗、护理、保健和健康监测等服务。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职工医院、门诊部向以老年康复为主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型,方便老年人就医。

3.鼓励、引导和培育社会力量兴办集养老、康复、护理等功能为一体的专科医疗机构

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离不开政府、市场、社会机构等多元主体的有效参与。因此,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医养结合服务等方式,积极培育和壮大民营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为解决养老问题提供有益补充。

(五)健全管理机制,保障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可持续发展

首先,在明确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服务性质、主体对象和服务范围的基础上,统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标准、设施标准和管理规范,以及从业人员资质、医保政策等,同时灵活制定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准入标准,在场地面积大小、医护数量匹配、医疗设备设施等方面要区别对待。此外,还要积极制定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监管力度,使这项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

养老院护理老人总结篇4

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2.2182亿,占人口总数的16.15%,65岁以上老人1.4373亿,占人口总数的10.47%。我省60岁及以上人口529.47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4.45%,65岁及以上人口333.43万人,占人口总数的9.10%。据预测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3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5%以上,中国进入老龄化高峰期。

随着老龄人口增长,养老服务业蓬勃兴起,老年护理范围也从只针对老年病扩展到覆盖所有老年人的健康养老,工作场所由主要在医院向社区、养老机构和家庭辐射。老年护理人才需求快速增长,全国目前缺口已过千万,但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却明显滞后。

1我国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状况概述

据调查,目前我国从本科到中职,各层次护理专业教育中还没有院校设置老年护理专业[1],仅有部分院校开设了老年护理课程及方向班,各地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处于摸索阶段。

1994年,卫生部在护理教学中增设社区护理课程,其中涉及部分老年保健和慢性病管理等内容;1999年卫生部对护理专业课程结构做了调整,增加了老年护理课程,但只有几十个学时,学生只能粗略了解老年护理知识的皮毛。2000年,中华护理学会成立了老年专业委员会。近年来,护理学会老年专业委员会积极探索老年护理专业标准和慢性病管理模式。2006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全国老龄委办公室、教育部等部门了《关于加快老年服务业的意见》,要求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2010年,教育部中高职学校专业目录,在护理专业下,增设了老年护理方向。此后,一些学校开始招收老年护理方向班,但发展并不尽如人意。2010年天津中医药大学招收老年护理方向本科生48人,毕业时只有7人愿意对口就业[2];2011年山东省英才学院医学院开设专科层次老年护理方向班,当时该校2011级护理专业共216人,经过宣传,有126人积极报名,学校从中选拔出59人组成老年护理方向班,但毕业时,只有16人愿意到养老机构就业,2013年该校老年护理方向班招生就很困难[3]。就全国而言,老年护理在起步阶段发展并不顺利。

2我省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状况

为弄清我省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状况,2016年,笔者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对象是我省所有中职及以上涉医院校,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老年护理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教师队伍及实践教学等情况。

调查主要通过网络和电话进行。首先点击省内中职及以上所有涉医院校官网,查看其专业设置情况;然后打电话或发微信给学校相关教师进行调研。

2.1我省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2010年,虽然国家在中职和高职护理专业目录中,增设了老年护理方向,但我省在这方面的反应并不积极。调研显示,我省共有中职及以上涉医类院校18所,其中本科6所(均含有高职层次),高职6所(均含有中职层次),中职6所,没有一所学校设置老年护理专业,只有我学校在2015年开始招收老年护理方向班。

2.2课程体系不能满足职业需要

在另一项研究中,笔者进行了大同、朔州地区老年护理人才需求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老年护理的主要工作任务是生活照料、老年人健康状况观察、老年常见病护理、老年常见病用药、老年康复训练等,核心职业能力为危急重症病人的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能力、老年常见病观察与护理、预见性护理能力、老年人安全隐患防范及管理能力等,这需要老年护理、康复护理、老年心理学、急救护理、临终护理等课程支撑。但目前,在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方向教学标准中,除护理专业通用课程外,只要求开设老年护理和老年保健,共70余学时。在实践中,多数学校也只开设了30-50学时的老年护理。在现有课程体系下,学生只能粗浅了解老年护理知识,不能系统掌握老年护理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这显然与老年护理人才需求不相适应。

2.3实践教学环境缺乏专业特点

目前,各层次学校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多建立在普通医院,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养老机构实训基地甚少。在医院层面,只有部分医院设有老年病科,多数老年病人还是分散在内科、外科等普通科室,学生虽能部分接触老年护理工作,但因不是专业老年护理机构,岗位任务考虑老年护理需求因素不多,?w生不能系统学习老年护理相关知识和技能;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养老机构层面,由于他们设施不完善,技术跟不上,对老年人的保健护理、生活照料、心理护理开展项目不多,不能满足老年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要求。

2.4教师队伍职教能力偏低

由于我国老年护理教育起步晚,发展缓慢,老年护理方面的师资严重不足。2014年我国才有了第一批本科层次的老年护理方向毕业生,他们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医学院,只有48人;2015年,中华护理学会老年专业委员会启动了第一批老年专科护士培训班,共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20余名护理人员参加。目前,我省从事护理教学的师资大多数是医院从事临床护理的兼职教师和学校教师,他们都来自于临床医学或普通护理专业,虽然在工作中可能接触老年患者,但未接受过系统的老年护理专业教育,缺乏为老年患者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经验,严重限制了老年护理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2.5学生职业认同感偏低

受社会传统观念影响,多数学生认为老年护理工作“四低一高”,即学历低、技术含量低、收入低、社会认可度低、工作强度高,加之我国目前养老事业发展不充分,学生对这个行业未来前景信心不足,所以他们不愿意从事老年护理工作。

3思考与建议

3.1着眼应急,强化职业培训

学历教育周期长,学生自我预期高,不愿意在这个领域就业,因此,依靠学历教育难解老年护理人才缺乏的燃眉之急。目前在这一领域就业的多为40-50岁家庭妇女,但她们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应逐渐抬高这一领域就业门槛,迫使目前在这一领域就业的和有意愿就业的潜在从业人员走进培训机构,接受专业知识、技能训练,提高服务能力,实现持证上岗。好在我省2016年启动了“‘山西护工’培训就业计划――医疗护理员培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需求与人才不足的矛盾。

3.2着眼稳定,增强专业吸引力

提升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提升社会认可度,从而提高老年护理专业吸引力,使学生及其家长愿意选择老年护理专业,破解招生难题,使老年护理专业招生能形成一定规模。

养老院护理老人总结篇5

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日益严峻的养老难题,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拥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敬老之路,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心、社会广泛关注、群众迫切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注的重大课题。我国的养老服务应与时俱进,由低层次、单一型养老向养老和护理(即生活照料、健康维护和精神慰藉等)全方位、复合型转变,建立和完善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为此,应构建我国城市居家、社区、机构多层次的养老照护模式,建议:

1、居家养护:城市老人家庭养老,社区提供上门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符合我国传统习俗,并深受大部分老人的欢迎。据上海市统计,90%的老人首选居家养老,50%的老人希望社区提供上门服务。这种养老模式主要针对老人自理有困难,但不愿意或无条件进机构养护的老人。应由城市统一部署,各街道将居家养老中心和社区卫生中心联手搭建平台,共同组建社区养老护理员队伍。通过政策和财力支持,充分用好外来养老服务资源,培训和管理由政府“买单”,上门护理服务由个人出钱,有条件的城市可对特定老年人群体另行发放护理补贴。这需要对家政服务业的地位和作用重新认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促进家政服务行业市场规范和队伍稳定,为居家养老提供有效保证;再辅以组织社区助老志愿者、老年生活护理互助等内容。“居家养护”也为正在实施的健康档案、家庭病床和试点的家庭医生制度创造条件,形成居家“养老照护一体”的新模式。

2、社区养护:社区老人日间照料机构。为高龄老人、生活半自理老人提供综合性照料服务,适合不愿离开原来熟悉环境的老年人,既减轻子女赡养压力,又满足老人日间生活及精神需求。托老服务深受社会欢迎,但需政府增加投入,大力发展,并在社区平台上充分挖掘各方潜力,集聚闲置场所、陈旧业态等各种社会资源,通过资产置换、调拨、调剂、资金补贴等途径,进行合理调配和整合利用,积极扶持社会力量多渠道兴办。兴建日托所远比办养老院投入少、利用率高、覆盖面大,又与传统文化相吻合。希望各地政府能将此列为年度政府实事,争取若干年内实现相邻社区都有一个日托养老中心,尤其是市中心区域,并且能逐步普及到每个居民小区,让更多能基本自理的老人入托,将有限养老床位留给重度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机构照料的老人。

3、机构养护:依托养老院、护理院和敬老院等机构。目前许多老人由于经济原因,特别是企业退休老人因退休金低住不起养老院。应确保将一定数量公办养老院和公办民营养老院办成保障型养老机构,使之首先满足辖区内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和失能、失智等老人入住的需求。建立综合评估机制,包括老人自身状况和家庭赡养能力,坚持公平、合理、有效地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提高床位的利用率和周转率。社会力量养老院应建立分类分级标准,控制盈利空间,完善后续补贴办法,确保公益性和持续性。公办保障基本,民办适应市场,可满足各类老人多层次需求。针对养老院、护理院严重的“压床”现象,应引导入住机构养老的老人,根据身体情况,分别人住不同类型的养护机构,如养老院、护理院和宁养院(临终关怀服务)等,实行机构养护一体化的持续照料制度。政策上应鼓励有闲置床位的二级和民营医院转制和兴办老年护理机构,盘活和缓解护理资源紧缺状况。

合理的社会养老服务格局应呈金字塔状:底部为接受上门关心照料的大部分老年人,中部为享受日托服务的中等数量老年人,顶部为进入养老机构的少数老人。立足家庭、依托社区,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居家养老模式是化解老龄化难题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目前,“居家养护”和“社区养护”力量还相当薄弱,需要加大发展力度,“机构养护”则需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调整结构布局和提高服务质量。建议在规划审批大型居住区以及新建商品住宅的公建配套中,应将养老设施列入其中。

积极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市场,可以通过提供养老用地、减免税费、财政补贴等政策手段,吸引社会力量和民间资金加入,推进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之间跨界合作。大力发展社区养老产业,不仅可缓解养老供需矛盾,而且可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养老院护理老人总结篇6

【关键词】机体能力下降;失能老人;无障碍设施;隔震设计

中国进入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养护院是未来老人养老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因此在设计规划老年人养护院生活居住环境时,需在设计中加入老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点的使用需求,总结出符合老年人特点的健身休闲、疗养康复空间的设计要点,以让老人习惯和喜欢养护院的生活方式,为老人构建一个和谐、安全、健康的晚年生活环境。

1我国养护院建设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受老龄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达到70多个,全球8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1%,而就我国而言,老年人口的基数较大,增长速度也较为迅速,加之“空巢”老人数量在最近几年明显增长,高龄化形势严峻,致使我国面临的养老压力巨增。其次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特色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也是老龄化最严重的时期,加之我国养老制度不完善,社会保障力度也不全面,使得老人对去养护院生活存在排斥现象,认为这是一种无依无靠的落魄感,同时由于我国现有的养老机构基础设施简陋、护理服务滞后、医疗设备严重陈旧,随着人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致使养护院传统单一的封闭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期老年人对养护院建筑的期望。另外新时代的养护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人无依无靠,单纯的寻求养老环境,而是老人在老年生活中为寻求生活乐趣,享受晚年生活的居所,所以养护院的设计应满足老人生理要求的同时,这样才能更好地顺应老人心理变化,将养护院建设成集约式且绿色节能的形式,从而全面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2老年养护院建筑设计

2.1建设规模及规划布局

养护院选址宜在交通便利的城区周边,且在整体布局上一般采用半围合式布局,其要求建筑沿道路和北(南)侧布置,以围合成一个内向型庭院,而南(北)侧需留出大量空地,以作为室外活动空间及庭院绿化,而这样的布局,一方面可保证居住用房的日照需求,另一方面可使住宿^远离道路,保证老人的睡眠休息不受外界干扰,并可为内部院落营造出安宁、祥和的氛围,同时将公共用房置于两排住宿区之间,可缩短交通距离,方便老人的使用。其次内庭院可让老年人充分享受阳光、接触自然,另外宽敞的活动空间可以成为安全的娱乐、锻炼场所。

2.2基本用房的设计和组成

根据《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中养护院的基础构成来说,养护院的建筑设计应考虑到老人的护理及生活的特点和需求。现代老年人居住建筑要体现三位一体的设计:“宾馆室管理、医院室护理、亲情室服务”三者兼顾的管理理念。一般来说,老年养护院用房由类组成:1.入住服务用房、2.生活用房、3.医疗服务用房、4.康复用房、5.娱乐用房、6.社会工作用房、7.行政办公用房、8.附属用房。其中:

①入住服务用房

入住服务区域主要由:接待服务厅、入住登记、健康评估、值班室等构成;

②生活用房

生活居住区域主要由:居室、亲情居室、会见聊天室、护理值班室、淋浴间、养护餐厅、配餐间组成,其中居室内应含有生活阳台及无障碍卫生间,居室也应细分为单人间、夫妻间或多人间;

③医疗服务用房

医疗服务区域主要由:诊疗室、化验室、心电图室、B超室、抢救室、药房、消毒室、临终关怀室、医护办公室等组成,医疗服务区是为老年人提供包括医疗救助、全科门诊、健康体检、康复指导、健康档案等专业医疗服务功能的全天候重要组成机构,在配备完善医疗设备的同时也应有专业人员组成的医师护理团队,满足老年人各种突发的应急状况。

④康复用房

康复区域主要由:物理治疗室、作业治疗室组成,主要满足老年人日常护理用房。

⑤娱乐用房

娱乐区域主要由:影视厅、室、室内体育设施室、书画室、亲情网络室、室内游泳馆等组成,高档次的养护院还可开设老年大学、花卉水培基地、业余爱好兴趣小组等其他可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活动,力求让老人在身体和精神上得到充分的放松与满足,真正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⑥社会工作用房

社会工作区域主要由:心理咨询室、社会工作室、多功能厅等组成;

⑦行政办公用房

行政办公区域需包括:办公室、会议室、接待室、财务室、档案室、培训室等办公配套用房

⑧附属用房

附属用房区域需包括:洗衣房、超市、理发室、接待室、餐厅、厨房、公共浴室、设备用房及库房等组成。其次从养护院的实施规模和性质来说,可以配置护理病房、多功能区域及殡葬等区域,同时养护院的功能设计还要考虑到老年人的需求,并要结合当地的情况及老年公寓的规模,根据实际需求安排养老公寓的分区。

2.3建筑风格与色彩应用

对于养护院的建筑设计,主要应以宁静和谐为主,均要努力营造出安静祥和的氛围。其次根据调查得知,由于随着老年人的身体机能的变化,对于色彩的感觉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并且从医院研究得知发现:老年人随着身体机能的枯竭,对于波长较短的颜色,如绿色、紫色、蓝色的识别能力在下降,而对于波长较长的颜色,例如红色、橙色、白色的识别能力还没明显的下降。因此对于养护院的建筑设计,应当较多的使用这类色彩,例如檐口部位可用白色压顶,以形成连贯的线脚,迎合老年人内心的淡泊、宁静、祥和的心理特征,给老人以亲切感。

2.4安全报警及标志系统说明

在《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规范》中明确指出老年人建筑设计必须根据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分类进行相应建筑设计,所以在实际设计中应考虑到老年人群的视力水平、听力困难、行动不便、反应迟钝等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的因素,导致日常生活中突发状况及操作失误较多,反应能力及事故救险能力较弱,因此老年人建筑设计中首先要做蜂鸣器及户外报警装置,在居室、浴室、卫生间设紧急报警求助按钮以及在床头设呼叫信号装置,必要时可设感应装置,以便及时采取救援措施。

其次标志设计应当比较简单易懂,以能够引导不同性格、不同程度的老人,使他们能够方便的使用建筑当中的各个功能。在字体的选择上应当清晰简明,并且针对养护院的特殊情况,应当选择重点信息进行突出,在传达上应当尽量缩减文字的量,以便于老年人更加快捷的了解内容,同时标志的文字及背景色对老年人有着很大的影响,其设计的字体应当与背景色有亮度的差异,使标志更加的明显。

3老年养护院室内设计

3.1无障碍设计

养护院的服务对象均为老年人,并且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不同程度的运动能力下降,因此养护院的室内设计可沿建筑长边设置无障碍坡道及内走廊设置双层扶手,以方便老人和轮椅使用者,拐弯处墙面阳角宜做成圆弧或切角,建筑物内灭火器和标识板等突出物均嵌墙安装以保证扶手连贯性,提高使用的方便性。其次室内交通空间总体上可采用无障碍设计,并通过坡道、无障碍电梯、无障碍楼梯等措施,保证交通上的无障碍设计,其中无障碍电梯的轿厢尺寸必须满足搬运担架所需最小尺寸,轿厢侧壁需安装适宜轮椅使用者高度的操作板,轿厢门宜设观察窗,另外居室门扇可采用子母门,门洞尺寸均控制在1300mm,实际门扇尺寸不小于1200mm,平时只开启母门,而在子门关闭的情况下,可将其作为开启母门的轮椅空间。另外凡老人进出的空间应设凹室,门扇均要设置不小于350高的金属护门板,以防止轮椅直接碰撞门扇,而地面尽量采用防滑材料,有高差的位置,包括楼梯踏步处,需采用明显的异色条做提醒,以防踩空危险,并且居室内的卫生间与居室之间应不设置高差,但需在卫生间入口处设置截水沟,以防止卫生间水进入居室及方便轮椅进出。无障碍卫生间内的所有盥洗、卫生设备均应为可供轮椅使用者使用的无障碍装置。

3.2建筑设备细节设计

首先要提高室内的照明水平,在整体上保证房间的明亮,以方便老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其需采用特别的设计,通过光的反射作用照亮房间,以避免灯光直接刺激老人的眼睛,同时其可通过设计夜视灯,避免老人夜间起床摔倒。其次要采用舒适的、顾及老人活动特征的室内家具,如采用推拉或旋转式的壁橱,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储藏空间的利用效率,避免老人做出过多的弯腰、踮脚等动作,并且应使放置餐具壁橱的高度与视线相平,以方便老人使用。其次给排水配件、管材应使用自动化程度高、流量控制方便、低噪的卫生洁具。老年人室内采暖系统不宜设置为散热器,有条件时宜采用地暖或空调系统。

3.3隔震设计

养o院的服务对象均为中老年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机体能力下降,因此在遭遇意外状况及突发事件时自救或施救能力较弱,《老年养护院标准设计规范》中明确指出老年人用房抗震设防类别应为重点设防类,在“5.12”特大地震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具备医疗用房的建筑需采用基础隔震设计的要求,故在新建老年人建筑时需做基础隔震设计,对于养护院隔震设计而言,基础隔震指在房屋底部设置由隔震橡胶支座和阻尼器等部件组成的隔震层,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增大阻尼,减少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达到预期防震要求。如果发生地震较大的情况隔震结构发生作用时,隔震层出现变形,但是上部结构自震周期增大、出现刚体平动,从而减小了地震危害,有效提升老年人建筑防灾减灾工作的科技含量。

4总结

总之,在养护院的设计当中,应当将老年人的身体特征作为设计基础,将功能区域的设计作于养护院建设的重点,同时还要关注老年人群的身体机能变化,从无障碍设计、安全报警及标志系统说明、建筑设备细节设计、以及隔震设计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设计措施,以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家庭和谐、社会和谐,进而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瑞.关于老年公寓建筑设计的几点启示[J].山西建筑,2017(03).

[2]张树君.适老化居住建筑研究[J].住宅产业,2014(08).

[3]《老年养护院建设标准》,(建标[2010]194号).

[4]《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民发(2001)24号.

[5]《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6]《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JGJ122―99.

[7]《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GB/t50340-2003.

养老院护理老人总结篇7

关键词:南京市鼓楼区;民营养老院;发展研究

截止2013年6月,全国老龄人口即将突破2亿,占总人口的14.8%,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老龄人口的迅速增加,对我国的社会各方面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尽管政府已将养老列入民生工程,但公办养老院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要,迫切需要依靠民营养老院的大力发展来弥补社会养老压力的巨大缺口,但可惜的是,广大民营养老院却遭遇多项“瓶颈”的制约,发展滞后。本课题组以养老体系发展较为成熟的南京市鼓楼区为例,在南京市鼓楼区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运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22家民营养老院为调研对象,进行实地问卷调查、访谈,并运用excel等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深入挖掘与整理分析,揭示制约民营养老机构发展的瓶颈因素,并尝试性提出促进我国民营养老院健康发展的有效实现路径。

一、鼓楼区民营养老机构发展现状

1.南京市鼓楼区民营养老院的基本情况

自2003年推动社会化养老服务改革以来,鼓楼区政府高度重视,在全省最早制定并落实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政策和措施。与此同时,成立老龄办工作组,专门建立民营养老专项活动经费,扶持民间组织和民营机构成长壮大,提升养老福利服务事业发展水平。目前鼓楼区民营养老院的发展,已是硕果累累。鼓楼区现有正常运营的民营养老院35家,数量已占据了鼓楼区养老服务机构的半壁江山,成为鼓楼区社会养老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鼓楼区已作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和“全国社会化养老示范区”,成为全国各省市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式城市养老模式”的学习模范样本。

2.鼓楼区民营养老院发展面临的问题

(1)民营养老院供求矛盾依旧突出。尽管南京市鼓楼区民营养老院在近年得到了蓬勃发展,数量占据了鼓楼养老机构的半壁江山。但是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南京市鼓楼区60周岁老年人口已超过10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6.5%,而且每年还再以5%的数量递增。现有的35家民营养老院所提供的床位仅为2,868张,仅满足了其中不足5%的老人的养老需求,就总体而言,鼓楼区社会养老需求依然巨大,民营养老院在数量规模上仍达不到社会养老要求,养老机构供求矛盾依旧存在。除此之外,老年人对不同养老院的需求与不同档次养老院现存数量不匹配。以中档养老院为例,在中高低档养老院之中,老人对中低档养老院的需求最大,达到89.2%,而中档养老院的数量只有5家,市场份额仅占2%,难以满足老人的需求。

(2)民营养老院的设施条件不尽如人意。通过本课题组的调查发现,94.4%的中低档养老院的房屋为租赁和居民区改建,条件较差,有些房屋年久失修,虽几经修整,但仍是问题不断,经常漏雨漏水。在内部设施配备方面,民营养老院的表现令人遗憾。接近85%的入住老人是住在三人间或四人间,房间内非常拥挤,很多老人对居住面积、通风、照明以及卫生洗浴等硬件服务设施方面感到不满意。随着老年人岁数的增加,他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但养老机构将医疗方面的投入压缩,使配置的医疗设备不足,不能满足治疗需求。在所调研的22家民营养老院中,仅有9.09%的民营养老院配备有基础医疗类、日常检查类等四类医疗设施,但9.09%的养老院没有任何医疗设施,22.73%的养老院没有配备急救药箱,老人的健康安全缺乏保障。

而在老人平时的娱乐活动设施配备方面,45.5%的民营养老机构仅能提供的是扑克和麻将。VCD、电脑、卡拉oK等常见娱乐设施尚不能普及。众仁养老院的刘奶奶对于自己的日常生活这样描述道:“吃饭、睡觉,没事了就在屋子里坐着,坐烦了就起来到院子里站一会儿,然后再回来接着坐着。”康寿养老院的负责人表示“我们也想改善养老院条件,让老人过得更好,可是与公办养老院动辄投资几百万元相比,我们的投资只有三四十万元,实力相差太多,政府虽然有补贴,可是太少,民营养老院根本没多少钱改善条件。”

(3)民营养老院运营成本日趋攀升,经营压力日益增大。由于鼓楼区地处市中心,土地资源稀缺,民营养老院几乎都是“租房办院”,大约有13家养老院的房屋年租金集中在35-70万元之间。近几年由于受房地产市场影响,房租持续上涨,租房合同要一年一签,租金还在以每年5%~10%的比例递增。而与此同时,各种生活用品的物价不断上涨。为维持养老院的基本生存,22.2%的养老院在老人的入住费用上均有50-100元的涨幅。但尽管如此,不少养老院负责人仍表示,入住价格的涨幅根本追不上物价上涨的步伐,同时养老院每月高达3000多元的水电费以及众多护工的工资,对民营养老院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约占运营成本的28%。民营养老院面临着“死撑,无钱赚”的困境,运营压力日益加大。

(4)高素质护工招聘不来,护工专业化素质有待提高。很多民营养老院的门口都贴着招聘护工的广告,但是来的人少之又少。金色阳光老年公寓的一位管理员介绍,“尽管养老院想建设一支年轻化、专业化护工人才,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很难,年轻人不爱干,嫌脏,加上工资又少,根本没人来应聘。即使有人来,护工也基本上是四五十岁的,多为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偏低。”调查发现,只有10%的民营养老院护工达到高中及以上学历,但接近60%的护工的教育程度在小学及以下,更有甚者是文盲。一位护工介绍说,尽管养老院对他们进行培训,但是由于养老院护理人员少,每个人至少要照顾3-4名老人,更有甚者要照顾6-7位老人,工作繁忙,很多人无法抽出时间参加专业培训。即使参加了培训,由于普遍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考试通过率也很低。

(5)民营养老院服务方式单一,缺乏特色。据本课题组调查,在入住民营养老院的老人中,以半自理老人和全护理老人为主,分别占到42.97%和47.30%,但21.8%的民营养老机构在老人入住之后,不会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精神行为能力、健康状况等方面对老人进行评估,将老人分为不同级别,针对每一个类别的老人照护需求制定出相应的细化的服务内容表,通常的做法就是对所有入住老人一概而论,提供相同的服务内容,缺乏对应的分级护理标准与规范。而在服务过程中,大约有56.4%的民营养老院只注重老人日常生活的护养,心理护理非常忽视。老人难以享受到情感需求,内心深处缺乏精神和情感的慰藉,常常是抑郁寡欢。

(6)外部对养老院缺乏理解,养老院发展难获支持。据调查得知,14%的民营养老院坐落在社区内部或是社区周围,可以以社区为依托,但它们与所在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的联系较少,大约32%的医疗机构表示不愿意与民营养老院合作,为老年人提供基本身体健康检查或是提供医疗咨询,卫生服务资源得到难以充分利用。养老院本身的建设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为解决资金之困,不少养老院负责人表示他们曾试图从外部获得资金,但是养老院需要投入的资金很多,回报低,很多人都愿意去投资房产而不愿意投资养老事业。正由于此,81.8%的机构单凭个人独资,资金来源渠道过于单一,对其经营风险很大。

二、制约鼓楼区民营养老院发展的深层次因素

虽然鼓楼区民营养老院发展取得骄人的成绩,但是在运营管理中仍然受到诸多因素制约,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营养老院的发展提升。

1.政府对养老产业缺乏总体规划,政策欠缺全面考虑

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民营养老院对满足我国庞大的养老需求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政府没有根据社会投资者的经济状况、市场实际需求情况来制定相应养老院的发展规划,导致很多方面发展不尽如人意,机构普遍反映,政府部门对其过问指导较少,很多单位不知道如何办手续,不清楚国家行业规范怎样要求,对政府的社会福利政策和精神了解不多,运营中遇到的一些具体困难、问题很少得到有关部门的帮助和指导。目前,政府对于公办养老机构和民营非营利机构的要求与标准是一致的,但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政策扶持等方面却存在着很大差异,大量资源投入到公办养老机构当中,对民营的不能一视同仁,民营养老院难以跟公办养老机构同等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公平竞争、公平起步,造成养老机构发展过程中公办、民办苦乐不均的现象。与此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人员对民营养老业重视程度不够,服务热情低,导致很多现行优惠政策难以得到有效落实,民营养老机构发展仍然举步维艰。

2.民营养老院品牌质量意识淡薄

民营养老院要想在养老院市场中打出一片天地,必然要打造自身的品牌,而这又与养老院的服务和管理密不可分,但在本课题组的调查中却发现养老院品牌质量意识淡薄。由于民营养老院所招收的护工大多是下岗工人或者临退休人员,且几乎都是农村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未接受过专业培训,对老人的服务质量缺乏有效保证,难以切实为老人提供满意的服务。专业化的服务需求和专业化的服务供给之间严重失衡,养老院的专业队伍建设远远跟不上老年人对专业服务的要求,造成专业服务供给不足。

在管理制度上,虽然养老院有许多规章制度,如财务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但是民营养老院大多未落实到位。对于民营养老院的护工管理这一方面,一些民办养老院在护工个人素质上的把关很不严格,只有少数高档养老院,比如易发红日养老院,建立了较为严格的考核监督制度,但不够完善,大多数养老院在这方面都是空白的,缺乏基本的考核,常常导致权责不明的问题。民营养老院的管理不够到位,想要打造品牌也无从说起。

3.民营养老院市场化经营意识不强,营销手段乏力

引入市场因素,走市场化、产业化与福利性相结合的道路,有选择地尝试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力量,是民营养老业走出发展困局的重要途径。但是许多民营养老机构却缺乏这种市场化运作意识,市场定位不够明确。在市场上,部分养老院为了争夺客源,通常做法就是同行恶性价格竞争,以价格战进行血拼,而不是仔细分析市场,将市场进行分类,并了解不同市场的需求,为不同的市场制定相对应的养老服务。对于老人,很多养老院只局限于给老人提供最基础性的服务,而难以扩展自身的业务范围,依据不同老人的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养老院不能满足不同老人的需求,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招牌”,依靠特色服务吸引老人前来更无从谈起。

4.缺少人性化关怀

老人住进养老院需要的不仅是生活上的保障,更需要精神上的关怀,然而民营养老院缺乏对老人精神层面的关怀,不注重解决在院老人的心理问题,也难以把人性化服务和人文关怀贯穿于养老院日常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养老院内情感护理这一工作由养老院负责人、护工来兼职完成,然而由于民营养老院护工人员中农村人员偏多、年龄偏大、日常工作量大,护工很难完成对老人情感护理的工作,即使护工兼职做老人情感护理的工作,但由于护工并无情感陪护方面的专业知识,难以给予老人精神上的关怀,排解老人内心忧郁之情。养老院不能做到定期征询在院老人意见建议,老人对养老院日常事务尤其是关于他们生活方面的事务的自得不到有效尊重,难以让老人有家一般温馨的感觉。

5.社会合作与外部沟通意识不强

很多民营养老院不注重拓宽宣传渠道,加强对自身发展运营的宣传,以便得到社会民众对民营养老院的正面认识。但是,令人可惜的是,民营养老院一直以“脏、乱、差”的不良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脑海里,民众觉得其不正规,以致不愿入住。更有甚者,社会上关于民营养老院的负面新闻经常出现,比如护工虐待老人。一些不符合规范的民办养老院进入市场让一些民营养老机构辛苦积累的良好口碑付诸东流,加深了民众对民营养老院的不信任。

此外,民营养老院不注重对社会资源的整合,从而导致一些养老院没有主动与外部机构如医疗机构、慈善机构寻求合作。有些养老院与外部机构达成了协议而机构却未上门提供服务,签订的协议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成为了一张“空头支票”。很多社会机构缺乏主动与民营养老院合作的意识,这也常常使养老院陷入两难的境地。对于高校而言,由于并没有正确的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造成大部分前往养老院探望的学生只是为完成任务而很少与老人沟通的现象。

三、促进我国民营养老院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1.政府要制定养老业长期发展战略,全面考虑优惠政策

政府要给予作为社会养老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民营养老院高度重视,加强对民营养老业的规划和管理,民政部门对发展民办敬老院要有统筹规划,地域分布要合理,同时对民营养老院要多予指导帮助和帮助,进行规范管理,办得好的给予表扬、奖励,评选先进,以资鼓励。对于不好的要及时监管。各级政府把推动养老事业的发展纳入到扩大内需加快发展的投资项目中,建立公共财政投资机制,增加财政投入,带动社会投入,各级政府应设立专项养老资金,为养老服务提供公共资金支持。政府对待民营养老院与公办养老院要一视同仁,如在基本生活设施配备和申请安装水、电、管道工程等方面,民营养老院应享受与公办养老院同等的待遇。对于政策落实情况,应透明养老院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渠道。在政策落实环节,政府要将责任分解,落实到各级单位甚至个人,以确保发现政策落实不到位时可以迅速找出问题环节并进行后续改善。另外由于民营养老机构政策落实要涉及多个部门,政府各级部门应加强沟通协调,增强服务热情,切实提高办事效率,给予民营养老院最大帮助。

2.树立品牌质量意识,加强自身管理

民营养老院要促进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规范化,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一方面,养老院应招收接受过专业培训或相关专业毕业的护工,以他们的专业技能可以更好的照顾老人,提高老人的满意度。另一方面,养老院在扩大护工专业队伍的同时,要对管理人员要定期对其进行管理、医疗、护理等多方面的培训,促进其全面发展。

另外,养老院虽然建立了护工基本行为规范、安全管理规范等规章制度,但是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在养老院经营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为了促进民营养老院的规范化发展,养老院自身运营必须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以避免一些不该出现的意外状况。

3.强化市场化经营意识,拓展营销手段

养老院负责人要融入市场,借助市场机制合理优惠资源,要积极寻求慈善机构、相关企业的人财物各方面的资助,双方达成一定的协议,互利共赢。在给予养老院社会机构帮助的同时,社会机构可以树立在社会大众前的良好形象,也有利于该社会机构的发展。

民营养老院应立足于市场,以百姓需求为导向,通过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如采取调查问卷以及与社区居民面对面交流的形式,再以平台为载体和纽带,了解社区居民对养老院的期望与需求,以便于养老院进行改善和及时创新管理服务项目以符合社区居民的想法,从而吸引更多潜在的老年人。

4.提供人性化、特色化服务

在建设中,民营养老院要注重自身企业文化的建设,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与特色,养老院要将“家”文化深入融入到养老院的工作人员的工作观念中去,为老人提供“家”一般的关怀。对于护工而言,要让他们形成归属感,让护工感受到来自养老院的关怀,消除护工的后顾之忧,从而使其全心全意为老人服务。

同时,养老院要以建设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为抓手,进一步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及时有效地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护理康复、情感关怀、紧急救援和信息咨询等服务,让老人享受到多样化的需求服务,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在护工培训上不仅仅局限于如何照顾老年人身体,更要扩展到如何更好地与老年人交流,倡导心理疏导与日常照料相结合,注重解决在院老人的心理问题,为老年人提供陪聊等服务,或提供钓鱼、田园劳动等特色体验。

5.加强与社会合作与外部沟通

养老院要寻求多样的宣传渠道,例如电视、广告、网络等,着重宣传养老院的自身特色,树立良好形象。具体表现为创立养老院官方微博、建立官方网站,将养老院的运营细节、日常生活、举办的活动的照片上传,让广大网友充分了解民营养老院的内部环境,改变人们以往对民营养老院的印象。养老院也可以开设老年培训班,以及增加、象棋等简单的娱乐活动,为社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服务,通过这部分老年人增加养老院的口碑宣传。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住在养老院的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又可以吸引社区内其他老年人的前来,通过交流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观念,再借助这些老年人向他们身边的人宣传,以扩大影响。

养老院要与各学校、社区、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加强社工人才教育和实习基地建设,建立养老院、社会组织、社工联动机制,拓展吸纳社工、义工的工作平台,吸引社会组织、社工服务机构参与公益服务项目实施,满足老人服务需求,最终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医,我有所为”。

四、总结与展望

民营养老院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壮大关乎国计民生。但中国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探索和实践并找到最适合中国有特色的养老模式仍需要经过一段时期。本课题组认为政府部门要重视对养老事业的总体规划,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同时要解放思想,对“公办”与“民营”做到一视同仁,享受同等优惠政策,为民营养老院的发展营造有利的环境。与此同时,民营养老院应打造特色品牌,规范自身管理,积极与外界合作。另外,社会各界应正确认识民营养老院,积极帮助扶持养老院,实现民营养老院健康发展。

本课题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政府在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完善、民营养老院自身的努力以及社会团体对于民营养老院的理解与支持,民营养老院的发展定会达到一个新的层次,民营养老院必将成为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重要支撑力量,实现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乐”的愿望。

参考文献

[1]顾晓焱.借鉴日本养老模式提高我市养老保障科学化水平.湖北省老龄办参阅件,2012年4月10日.第9期.

[2]张登国.我国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困境及对策[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报(9)no.13,2011.12.

[3]孙静晓.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1).

[4]陈晓迅.积极探索国有养老机构改革吸纳民间资本投资养老产业[J],社会福利,2011,(11).

[5]朱韵洁.养老保障中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责任定位——香港模式的启示[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

[6]胡玉倩.创新养老服务发展模式,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J].价值工程,2010,(23).

[7]潘金洪.江苏省机构养老床位总量不足和供需结构失衡问题研究[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养老院护理老人总结篇8

关键词:徐州地区;养老院;老年人;对策

本文系2016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xcx2016041);指导老师:宋娟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月11日

一、徐州地区养老机构发展现状

(一)徐州养老院经营现状。在2015年的徐州市1%人口抽样调查报告中发现,全市常住人口866万人中,0~65岁的人口为767万人,占88.57%;65岁及以上人口为99万人,占11.43%。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个百分点。该数据显示,徐州市老龄人口比重逐年上升,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快,对养老机构的需求量很大。全市包括县区在内的公办养老院有36家,民办养老院144家,正在建设中的有18家,公办和民办比例为18.19%、72.73%。

通过调查目前徐州养老院的现状,养老院按基础设施划分为低档、中档、高档,其中中低档偏多。另外,很多中低档养老院存在床位缺失、规模偏小、入住率低和价格参差不齐的现象。目前,徐州市公办养老院一般收费标准为1,000元左右,民办养老院一般收费为1,500元,最高达到5,000元以上,农村地区相应费用较低。费用低的养老院设施简陋,老人的生活质量不高。一些养老院可以查询到,但是并不存在。例如,徐州三官庙养老院,通过走访得知,该养老院地处偏僻,并且并未建成。

另外,据笔者对市区多家养老院走访调查后发现,环境好、有医疗护理的养老院一床难求。而有的养老院入住率仅20%,从市民政局的数据来看,全市目前有200多家养老机构,其中有一半是县区的福利机构,市区共有公办和民营的养老机构100多家,这些养老机构的床位基本都有一半以上空余,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床位难求。

(二)徐州市政府对养老机构的扶持现状。徐州市政府秉承江苏省对养老机构的扶持政策。一方面加快步伐对公立养老机构的建立,完善内部设施和管理制度;另一方面鼓励建设民办养老院。对于社会力量投资兴建的福利性和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优先安排用地,按照国家、省兴办社会福利机构优惠扶持政策,一些规费可以减免。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徐州市政府对养老机构扶持力度不大,许多养老院尤其是民办养老院经营情况不容乐观,甚至出现倒闭和转让的现象。在对徐州地区养老院调查时,只有18%的养老院对政府扶持现状基本满意。

(三)徐州养老院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和满意度现状。根据走访得知,老人们的生活质量不高,居住在养老院的满意感总体不强,如图1所示。并且大部分养老院的基本设施紧张,娱乐、锻炼设施以及组织活动方面存在空白,所以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养老院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图1)

2016年3月份,在徐州一家养老院中,出现因老人不愿睡觉,护工割破老人耳朵的事件,引起了社会很大的反响。除此之外,在对养老机构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徐州七成以上的养老院设施不够完善,护工的素质不高。服务简陋、服务人员招聘难、产业发展缓慢、标准不完善等情况;社区养老设施缺乏维持经费、基础设施紧张、未形成市场化氛围、服务功能和水平不能满足需要。对老年人进行访谈,发现老年人对养老院的总体评价不高,缺乏满意度。

(四)徐州市老年人入住养老院意愿现状。中国人自古就有“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大多数老龄人口在年轻时为子女倾注了所有心血,家庭为单位的经济体从老一辈到下一辈得到了有效的继承,等到年迈时,再由家庭中的儿女履行赡养义务。农村地区老年人大多认为子女把父母送到养老院是不孝的表现,老人自己也不愿意入住养老院。而市区老人相对开明,在子女忙于工作时,愿意入住养老院。但是,养老院中的老人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最大问题是子女工作忙,探望老人的时间少,约占了所调查老人总人数的63%,其余几项则分别占了11%、9%、13%、4%,所占比例较少。可见,家人的关心是大部分生活在养老院老人所渴求的,想家、想儿女是经常困扰他们的问题。

(五)徐州市养老院未来发展趋势。徐州市正在推行一种“医养结合”的养老新模式。徐州养老院目前的经营模式主要是接收半自理或者可以自理的老人,但是不能够满足不能自理老年人的需求。最近,给老人提供一种叫作“医养结合”的养老新模式在徐州市应运而生,并得到了越来越多市民的认可。这种医养结合的养老院为医护型养老院,老人在入住后一方面可以享受养老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得到医疗保障。患病老人不需要在养老院和医院之间来回奔波。医护型养老院把养老、医护结合为一体,真正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该养老院内既配备医疗设备和完善的生活设施,又聘请专业的医生护士、营养师、康复师和心理咨询师等;不仅能为老人提供颐养天年的休闲养老居所,又能给老人提供完备的生活医疗保障。

二、徐州地区养老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宏观层面

1、政府政策落实不到位,扶持力度不够。徐州市地处苏北欠发达地区,与南京、苏州、无锡等南部城市相比,不仅从经济总量的绝对方面还是从经济总量的相对方面来看,都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导致投入到养老院的资金有限。虽然徐州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扶持养老院的发展,但受财政的影响,扶持的力度仍然不够。

对于公办养老院来说,资金完全由财政拨款,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现象。所以当养老院需要资金时或者当老人发生什么问题时,管理人员的资金用途需要向上级部门申请,这些时间和精力的影响使得公办养老院常常不能及时解决老人当时发生的问题。一些机构的院长想对养老院进行扩充、改善条件,但是并不能得到政府的支持,致使公办养老院设施不完善,公共设施适老性程度比较低,给老年人带来很多不便,甚至存在安全隐患,更谈不上舒适,老年人所需要的生活服务设施和护理服务设施严重短缺,缺乏合理布局、配套设备简陋和设计考虑不周使得养老生活不尽如人意。而且一些领导并没有将政府传达的政策落实到实处,对老龄化形势认识不足,资金落实不到位。

对于民办养老院来说,虽然政府在财政补贴或资助、税费减免、服务提供方面也提供了一些帮助,但其实是杯水车薪。社会力量对民办养老院的关注度与扶持力度也比较小,因为民办养老院是非营利性机构,导致社会机构不愿意对其进行贷款,不愿意给予帮助,所以投资者只能自筹资金,自找领地,这使得民办养老院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另外,政府有关部门职责不清,而且并没有将民办养老院纳入自己的管理范围中。在民办养老院出现经营困难和筹资问题时,政府部门互相推诿,出现踢皮球现象,导致许多政府政策难以落到实处。

2、养老院供需失衡。在2014年的人口调查时,徐州市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74万,占总人口的17%。该数据显示徐州地区老龄化严重,对养老机构的需求量很大,但是全市包括县区在内的养老院总体数量只有100多家,照理来说,养老院应该是供不应求。但是据调查,有的养老院入住率仅20%,这些养老院床位基本都有一半以上空余,存在床位闲置,无人问津,尤其民营养老院的问题更为突出,这又属于供过于求。

徐州市养老院床位数存在巨大缺口,但入住率却并不高,使得养老院存在供需失衡这一问题。如此矛盾的现象,究其原因,现在老年人更喜欢居家养老。一是有入住需求的老年人很多,但因为担心服务质量、设施等,最后老人或家庭并不一定会选择机构养老,而是选择居家养老;二是离家远。一些养老院处于郊区,离家远,不方便;三是费用较高。养老院费用较高,一些老年人崇尚节俭,认为自己生活能够自理,没必要花冤枉钱在养老院上;四是传统观念。受传统观念影响,子女认为送父母去养老院是不孝的表现,因此不愿意将父母送至养老院;五是社会评价低。徐州大多数市民对养老院评价都不高。不放心老人入住养老院。

3、养老院运营管理理念不完善。一些养老院因为有政府的扶持,在运营管理观念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缺少服务理念、竞争观念、危机意识;服务内容单一,人本观念缺乏;法治意识淡薄,损害老人权益等问题。一些养老院为方便自身管理,实行封闭式管理,平时除工作人员,不能随便出入,缺乏和社区老年人的交际和互动,造成老人强烈的孤独感。简单的生活起居照顾和日常的卫生清洁服务之外,老人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始终得不到重视和满足。养老院重管理、轻服务,没有将服务作为首要职责,极少组织文体休闲娱乐活动,忽视了老人多方面的服务需求,未能为老人提供专业化的、全方位的服务;他们没有以老人为中心,不了解老人真正需求是什么,只注重老人对物质方面的需求,忽视了精神方面的需求,闲暇时间老人们只能聊天、看电视、打牌。导致老人缺乏幸福感,生活单调,精神得不到慰藉。虽然老人在院中得到较为集中的照顾,生活品质却没有提升,精神得不到慰藉。

(二)微^层面

1、服务队伍不固定,专业水准、素质较低。现如今,养老服务人员的招聘和留职存在很大难度。在我们的观念里,我们普遍认为照顾老人是一个不体面且又脏又累的活,这种工作也得不到人们的尊重,社会地位也不高。因此,很多人对这种工作产生排斥心理,要招到专业的护理人员是一件很难的事。再加上这项工作待遇较低,对于好不容易招到的护理工也极易产生员工流失现象,这就导致了服务队伍不固定。再者,这项工作比较辛苦,许多青年人是不会选择这份工作的,只有一些无业人员或者是中年人群会选择这份工作,他们文化程度低,素质较低,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无法达到专业化水准。针对高龄、失能、行动困难的老人,他们更是缺乏经验与专业的知识,因此在对老年人进行服务时缺乏必要的理论和技能的指导,在某些方面无法满足老人的需求。

2、民办养老院价位过高。民营养老院是一个投入期长、投入资金多、回报期慢的行业。它的运营成本日趋攀升,经营压力日益增大。盘地、建房、装修、构建设施以及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据了解,徐州民办养老院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能盈利的基本很少。再加上,由于“社会公益设施不得抵押”这一法律规定,非盈利机构不能获得抵押贷款。民办养老院的经营者往往只能自筹资金,这使得民营养老院的处境更为艰难。再加上如今物价上涨,为了维持基本开支和正常运营,养老院只能将价位上调。据调查,徐州民办养老院一般的收费标准在1,500元左右,档次高的达到了5,000元,而徐州市大多数工薪阶层每月平均收入为3,000元到4,000元左右,这样的收费标准,对于大多数工薪阶层的家庭是很难承担的。

3、农村地区兴办养老院难度大。现在农村地区还保留着传统的思想观念,许多人认为把父母送到养老院是不孝的表现,使得农村地区虽然也有不少养老院,但基本鲜少有老人住,在农村兴办养老院的难度相当大。调查发现,农村地区的年轻人普遍不愿让老人到养老院生活,认为到养老院会给自己丢脸,他们更希望老人居家养老。在农村地区,有许多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生活的现象,其中只有小部分老人愿意到养老院生活。归根结底,政府对养老院宣传不到位,没有展现出养老院良好的环境,住养老院有哪些好处,没有打破传统养老观念,致使子女认为把父母送到养老院是不孝的表现,因此大多数老人和子女对养老院都产生排斥心理,导致入住率低,而这也是受中国传统孝道观念的影响。养老观念固守也就成为农村养老院发展最大的困境。

三、徐州地区养老院发展对策

(一)宏观层面

1、政府加强扶持政策的落实,保证机构享受优惠。众所周知,养老事业是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我国政府公共职能范畴,因此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极为重要。这不仅包括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各方面的软硬件服务设施,同时加大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帮扶与优惠政策。根据我们的调查了解到,目前徐州市政府为公立养老院的发展提供了一些优惠扶持政策,但民营养老院的政策扶持力度远远不够,从客观上导致了民营养老院无法得到充分长足的发展。因此,政府相关部门促进民营养老院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加强扶持政策的落实,保证民营养老院依法合理地享有优惠政策。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相关部门制定更加合理高效的考核标准对民营养老院的各项指标进行考核,并根据每年的考核指标给民营养老院提供贷款担保,以使得民营养老院获得低息贷款,从而保证其有足够的发展资金;(2)政府与当地民营养老院共同构建一个沟通交流平台,养老院可以实时了解政府的最新政策,政府也可以及时收到养老院的反馈消息,从而加快扶持优惠政策的落实,推动养老机构进一步发展;(3)政府改善扶持方式,促进扶持方式更加合理科学。例如,政府充分考虑民营养老院的床位情况实施普惠性的扶持补贴政策;降低民营养老院的税费负担,在一些具体方面给予适当补贴等。

2、鼓励差异化发展,构建多元化养老模式。从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徐州地区养老机构的发展存在着结构性的问题,不是徐州地区的老年人没有进入养老院安度晚年的需求,也不是这种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有所减少,而是老年人对于养老的需求已经呈现多元化状态,老人需求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徐州地区养老机构提供的基本服务无法充分满足现阶段的要求。因此,政府作为“一只看的见的手”应充分发挥保障民生的作用,鼓励养老机构朝差异化方向发展,构建多元化养老模式,以满足当下老年人日益增长丰富的需求。

同时,还要积极引导老年人充分了解自身的特点、需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调查发现,目前徐州市已经建立了近50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社区养老兼有居家养老和民营养老院的优点,克服了二者的不足。社区养老以社区为载体,由政府、非营利组织和志愿者为社区老人提供多方面的社支持,老人虽然还是住在家中,但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服务却由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提供,社区养老模式实现了将民营养老院的各类服务引入社区,较好地处理了传统观念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因此,政府要做好宣传工作,明确养老院的发展定位,帮助老人了解各种养老模式的内容和特征,对养老需求进行合理分流,缓解供需矛盾。

3、实施开放型经营模式,改变经营管理理念。受中国传统思想和旧体制的影响,我国养老机构大都采用的是封闭式经营模式,即老人进入养老院养老后与外界的联系会逐渐减少甚至完全隔绝与外界的联系,这是造成老年人精神空虚寂寞的主要因素。此外,由于大部分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知识水平较低,不懂得与老人进行良好沟通,使得老人在养老机构中更加感受不到家的温暖。所以,政府除了提供优惠扶持政策外还要积极引导养老机构实施开放型经营模式、改变经营管理理念,既加强养老机构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也加强老人与外界家人、朋友的沟通,从而促进老人身心健康,切实发挥养老服务业的作用。同时,政府可以组织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对他们进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让他们学会与老人进行更深入的交流,把老人当成朋友家人,满足老人的精神追求,从根本上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二)微观层面

1、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质量。随着徐州地区养老事业的发展,服务日益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据分析,徐州市养老院的服务队伍存在着专业度不高、素质水平较低且人才流失严重等一系列问题。故此解决当前徐州地区养老院发展问题的关键是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在徐州范围内招募吸收护工人员以及失业待业人员,不仅仅包括徐州市区还包括徐州农村地区。然后,对他们进行系统的护理培训,既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以此提高护工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并鼓励护工参加资格证考试,以获得相关证书;(2)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养老机构可以尝试与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医学院等徐州高校合作,把学校作为自己培养专业人才的基地,同时与高等院校的老师进行沟通,征求他们的科学建议。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使护工人员建立一个比较完备的护理知识体系。在对护工人员进行培训时,除了加强护理专业知识的培训,还应该加强护理人员对老年心理知识以及基础的医学知识的传授,从而提高护工人员的服务质量。

2、改革目前的定价体系,实行质量优良价格合理的策略。根据调查发现,比起公办养老院,徐州地区民营养老院的收费相对较高,而对于徐州市民来说老人入住养老院需要考虑的因素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价格问题,质量一般的服务和高昂的价格使得普通家庭的老人对民办养老院望而却步。徐州地区民营养老院不少,但是其价位和老人的心理预期价格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而其提供的服务与一般公办养老院并无较大差别。因此,徐州地区民营养老院要想突破这一发展瓶颈,关键是改革目前的定价体系,实行合理的价格策略,这样有利于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徐州地区的养老事业,为老人养老提供更为方便的环境条件。与此同时,养老机构更应提供优质的服务,让老人在养老院有家的感觉,让我国古人所说的“老有所养”成为现实。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雯岚.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机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以苏州市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6.

养老院护理老人总结篇9

(一)我县养老体系建设发展与运营现状

我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主要采取政府主导构建养老机构政策养老为主、引导社会参与建设民营养老院为辅,主要模式为政策养老、居家养老、日间照料和农村五保、城市三无人员集中供养方式,构成了我县现有养老服务体系框架。

——全县农村敬老院原状和发展沿革2006年前我县五保供养主要是分散供养,2006年后经县政府研究通过国有资产整合,开始改建农村敬老院,现有农村敬老院3个,分别为新添乡__敬老院、安靖乡安靖敬老院、泗坪乡泗坪敬老院,在“5.12”地震是申请与社会福利中心打捆建设严道镇严道敬老院。新添乡__敬老院在2007年由原__乡政府办公楼改造而建,改造建成的敬老院床位数50张,2011年经县政府同意争取上级敬老院改造资金又改建了原__小学教师宿舍楼,改建后新增48张床位。安靖乡安靖敬老院2006年(我县第一个农村敬老院),由原顺江小学顺江分校村小改造而成,床位数24张。泗坪乡泗坪敬老院在2007年由泗坪中学教师宿舍楼改造而成,床位数60张。同时2008年“5.12”地震后新建社会福利中心与严道敬老院打捆修建,占地23亩,建筑面积3040平方米,建有老年公寓楼2栋,床位数100张,办公楼一栋、食堂一栋。以上养老床位数284张,由于起点低、实施设备与老年公寓要求有很大差距、部分存在安全隐患,无法满足养老发展需求。

——政府主导投资建设的敬老院和社会福利中心灾后重建项目全部建成营运芦山“4.20”地震后我县3个农村敬老院和福利中心扩建全部纳入灾后重建总规项目。其中:__敬老院在原__小学内新修三层老年公寓2栋餐厅等附属用房,总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总投资700万元,由达州市慈善会捐建,新增床位100张。花滩敬老院由安靖敬老院,异地在石桥原中心小学校重建,总投资750万元,新建三层公寓楼一栋,总建筑面积2500多平方米,由天津市民政局援建,新增100张床位。泗坪敬老院在原址重建,由天津市民政局援建,援建资金700万元,新建四层带电梯公寓楼一栋,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新增100张床位。社会福利中心在小坪山新修两层公寓楼(新命名为“银瑞楼”)一栋及70米连廊等附属设施,建筑面积2600多平方米,新增100张床位,总援建资金780万元(四川银监局380万元,省慈善总会400万元),项目全部依据四川省三星级农村敬老院标准建设,全县公办养老床位达600张,依据《四川省2015-2017年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点任务安排意见》“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3张”的目标我县基本达标。根据全国老龄化递增速度预测和我县政策性共养老人递增速度,基本可以满足由政府供养的五保老人和部份社化供养老人。

——农村敬老院管理与供养现状目前我县有农村五保老人302人,城市三无人员21人,集中供养97人,分散供养226人。全县敬老院分布已形成片区服务和相互?充格局,四个片区都建有敬老院,在县城有福利中心。供养标准集中供养400元/人·月(与省上标准一致),分散280元/人·月(高于省上3000元/年·人的标准)。在管理中我们坚持以农村三星级敬老院管理为目标,行政上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突出做好敬老院院所工作人员培训,实现持证上岗。细化服务科目,个体化服务,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全部购买医疗保险,医疗费用全额报销。实行互助互帮服务,合理达配老年人住宿,弥补服务人员不足。安全上以人为本,突出老年人特点,改造相关辅助设施,今年所有敬老院将安装监控设备,确保老年人安全。

——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化养老机构建设起步将民建民营养老院建设纳入政府民生工程内容,引导民间资间投资新建民营养老院,2015年依托原龙苍沟镇万年村祝家庄建成的陶家坝养老院、__乡__渡假村的__县__康复院改造建成了2家民建民营养老院,建成后新增养老床位100张,县政府按养老床位1.1万元/张标准,补助到位资金110万元。2016年2个民营养老院的扩建纳入了政府民生实事项目,计划新扩建养老床位100张,目前陶家坝养老院已完成了主体工程建设,__康复院已完成了项目的设计。

——以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为补充的散居老人提供养老服务项目正常推进2014年、2015年建立城市和农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5个,其中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个、农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

2个,为所在村(居)独居留守老人提供助餐、健康保健、心理咨询和文体娱乐等服务。结合“4.20”灾后重建,2014年、2015年依托农村老年活动中心投资36万元,利用老年协会活动室和村委会闲置资产改造,添置老年活动用品,建成15个农村幸福院。覆盖农村老年人口2337人,覆盖独居、留守老人数909人。——居家养老为主的“9073”工程养老服务模式正在形成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协调指导、评估认证等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家政服务企业、居家养老服务专业机构或企业,上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定制服务,为90%老人居家养老提供服务,7%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3%老人提供集中养老服务。2014年、2015年对3390名60周岁以上困难和失能、独居老人和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提供了居家养老服务。每人每年服务费300元,共计支付服务费用101.7万元,推动实现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2015年,对凡持有__县常住户口县年满80周岁以上(含80周岁)的老年人,均可申请享受高龄津贴,发放标准为100周岁以上(含100周岁)老人每人每月发放300元,90至99周岁(含90周岁)老人每人每月发放100元,80至89周岁(含80周岁)老人每人每月发放50元。2015年全年共发放高龄津贴40685人次222.85万元。

(二)医养结合与健康旅游商贸休闲养老产业现状

——探索发展医养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主要是为老人提供医疗养老服务、健康食品和保健品、项目建设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医疗养老服务开展我县主要是由卫计部门组织各医疗单位开展的康复、保健、理疗等内容,如县医院中医科开设了康复理疗项目,为老年病康复提供了一定服务。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消费观念的转变,大众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已经转移到营养保健品、绿色食品,这类食品有巨大的市场价值和潜力。近年来,我县健康食品和保健品消费增长速度非常快,市场需求还很大。全县生态观光茶园、生态蔬菜生产基地等。针对老年群体的营养保健品商店也逐步增多。

——促进发展旅游商贸休闲养老服务旅游健康养老和老年商贸休闲养老,旅游产业是国际公认的朝阳产业为养老服务提供了生态自然健康服务,产业链长,带动能力强。我县在十三五规划发展纲要中将康养产业作为了十三五发展主要内容,规划的主要项目有《__县新添康养中心项目》、《__县医养综合服务中心项目》、《__县车家坪老年公寓整体开发项目》、《__县高端养生养老基地建设项目》、《__县高端旅游度假养老产业项目》和《__县旅游度假养生产业项目》等6个养老产业项目,计划投资2个亿,主要是依托建设鸽子花都生态__,在打造龙苍沟旅游景区和牛背山风景区等重点发展项目的同时,带动了我县生态养生旅游。每年夏季有许多老年人到龙苍沟及周边进行候鸟式养老,促进三次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

——加快家庭病床护理、健康咨询、医疗护理等服务业发展2015年,我县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改造兴办了陶家坝养老院和__康复院,围绕群众健身休闲消费需求,广泛开发季节养老、健康养护、娱乐等各种消费项目,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健身休闲娱乐设施。县城和集镇针对老年人保健养护,新办了许多针灸、药膳养生、足浴、按摩、美容养颜等养生康复产业,迎合老年人消费市场需求。大众健身项目,如广场舞等也成为中老年人健身休闲的热点。

养康养产业是一个系统性社会工程,涵盖了政府与民间、医疗与卫生、食品与生态、旅游与休闲、服务与管理,发展与提升、经济与社会等领域。

——养老项目模式单一,没有形成完整的养老体系

我县康养产业项目模式单一,多年主要是靠政府的投入发展养老产业,形成了以敬老院和社会福利中心为主要形式的养老产业,养老服务的范围尽限于政府供养部份人员。最近三年我县探索开展了以公办敬老院为主、民营养老为辅、日间照料和农村幸福院为补充养老产业发展模式,这些项目建设与服务范围还是体现在初级阶段,主要服务还是以政府供养为主,政府直接参与提供养老服务,民间资金投入没有积极性,民营养老模式发展缓慢,实质上的康养体系还没有形成。

——养老资源利用率低,没有整合现有养老资源

全县公建养老院床位达600张,现实际入住使用床位100张,使用率只有17%,公建养老机构床位利用率不高,空余床位达83%,由于入住率低,导致养老运行成本增加。加之,现有养老机构管理人员不够,专业护理人员缺失,养老服务水平留停在吃饱、穿暖、有医的状态,入住老人文化生活单一,一般就是看看电视、晒晒聊聊天。民办养老机构刚起步,如何适应市场,发挥其辅助功能还需要一个探索过程;在居家养老方面,留守老人、空巢老人面临生活和精神无人照顾境遇,由政府购买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由于缺乏专业的社会组织和家政、养老服务公司(企业)承办,服务水平和质量不高;近几年来由于灾后重建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许多村级老年协会面临自然消亡,老年人自我服务、自我娱乐的功能减弱和消失。

——医养结合康养服务体系缺失,没有形成医养结合

目前我县医养结合养老产业没有形成,医养为主要手段的康养项目还只在县医院、中西结合医院内部份科室开展,由于没有专业的老年病医院,整对涉老医疗技术手段和水平不高,专业护理不到位。特别是农村老年人享受医疗服务与城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老年人健康服务水平不高,健康知识宣传普及还不到位,有的甚至被“江湖郎中”占领阵地,成为康养产业的一个瓶颈。本县生态健康食品与传统有效保健食药兼并产品生产规模较小,受各方面制约本地健康食品没有有效进入市场。

——老年旅游商贸休闲产业发展滞后,没有体现旅游健康养老

由于我县旅游业起步较晚,健康旅游的相关配套实施较少,宣传推介方式落后,需经10年来各级政府大力推动发展__旅游业,但是并没形成具有__特色的健康旅游商贸休闲产业链,健康旅游产业优势还没有挖掘出来,为老年服务的旅游设施设备不完善,特别是老年旅游交通服务制约老年人健康旅游。老年商贸休闲产业发展不平衡,城镇发展区内基础好,发展也较好,偏远山区农村较差,存在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方式较少,主要停留在住宿餐饮、娱乐。大众健身活动开展不规范,广场舞、健身舞(操)缺乏专业指导

。老年康养周边土特产品、康养知识普及缺乏,导致老年人对康养产品选择使用上存在较大误区。——康养管理与康养需求有差距,没有康养管理标准

提供科学的康养管理是康养市场健康发展需求,当前康养产业还在起步阶段,我县康养管理手段还只是停留在行业管理基础方面。以政府为主导敬老院和社会福利院养老管理模式没有形成有效标准管理体系,以医院为主的医养结合康养标准只是用医疗方面标准进行管理,没有针对性把医疗与养老相结合,制定出符合医养结合,以养老为主的管理标准。在老年旅游商贸休闲产业发展上,重旅游商贸休闲产业发展和建设,轻老年旅游商贸休闲产业发展和建设。由于没有一个康养产业发展纲要、目标和标准,康养产业发展处在自生自我发展状态,康养管理无法满足与日具增的康养产业发展需求。

(一)制定出台《__县康养发展与康养管理服务发展纲要》,构建康养产业的发展体系。突出山青、水绿、空气清新,无污染生态特点,制定我县康养产业建设与发展、管理与服务、运行与补贴、管理与监督的标准。对生态康养进行分功能合理布局,在开发中发展、在保护中利用,在挖掘中建设我县康养产业,保护好利用好我县生态优势在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中作用。同时,随着我县城镇化和农村聚居点社区化步伐加快,必须把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和生态健康宜居县城结合起来,在规划和建设的同时配套相应的生态健康宜居配套设施,增强城市的生态健康功能,突出生态养老康养建设目标。

(二)改进现有养老模式,提升养老服务产业水平。试行“公建民营、民营公补”模式养老服务体制,即在满足政策供养需求前提下,将部分公办敬老院民用化,带动公、民敬老院齐发展,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兴建养老院,落实民营养老院建设?助资金(省上提出每建一个床位?助1.1万元,省财政补助60%,县财政配套40%),力争2015-2017年民办养老机构每年完成100张床位,三年完成300张,满足日益增长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建立完善敬老院养老行政管理、护理人才培训近、中、远期培训计划,先期以公办人员培训为主导,去年我们根据省民政厅安排,安排敬老院管理人员参加了由省上组织天津市民政局援助管理专业人才培训,同时也动员了社会热心养老服务人员参加,这方面效果不是很好,还需在今后工作加大宣传,扩大社会影响面,提升全社会关心度和参与的积极性。中期组织动员民办养老院管理人员参与培训,目前我县已有一家提出意向性地要办民办养老院,我们将以此为突破口,做好申报审批筹建等服务指导工作,动员参加各级组织养老服务培训,实现敬(养)老院所需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持证率100%,远期目标实现敬老院实现管理专业化、护理个性化,服务全方位化。实现养老服务标准化,原则上5—8个老人需配备1名护理(管理)人员,建议县上逐年增加招入养老管理人员,将护理内专业招入标准降低,建议护理方面招用具有中专学业护理专业并取得了护理资格人员,充实敬老院管理人员。将临时性管理岗位纳入公益性岗位,聘用35岁以上45岁以下人员为老年人提供服务,补充敬老院管理人员不足。整合资金、政策、资产发展多元化养老服务产业,认真落实《四川省2015年-2017年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向社会购买养老服务,第三方提供服务,稳定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一方面为困难家庭失能老人、独居老人和80周岁以上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去年2000人民生工程任务,标准300元/人·年,省财政?助35%,105元/人·年,剩下由本级财政承担,去年探索性地完成了任务,2015、2016、2017每年完成3390人,合计完成10170人)。我县2015年建成城市社区日照料项目2个,2016年2个,2015年建成农村日间照料建设项目1个,2016年建成农村日间照料建设项目1个(去年已在严道镇依托城西社区试点建成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补助标准30万元,省财政补助35%自筹65%,2014年省财政补助到位资金10.5万元,在__乡依托__试点建成农村日间照料项目1个,在__依托敬老院试点“敬老院+村老年活动中心”日间照料1个,?助标准25万元,省财政补助35%,自筹65%,2014年省财政已补助到位建设资金8.75万元)。力争通过三年建设形成居家养老、日间照料、集中供养相互?充养老服务体系。

(三)建立具有特色养老模式,激活现有康养资源。探索建立“医疗+康复+养老”三位一体医养结合模式,制定和出台鼓励医疗机构加入医养结合的指导政策,充分利用现有敬老院、养老院空余床位和设施,挖掘医院潜在医疗技术和床位资源走出一条“医养结合”的新路子,如养老院与医院合作,实行医养一体化,由医院提供医疗、康复、护理服务,由养老机构负责生活、扶理等服务。盘活公建养老机构资产,开展公建民营、公建公营、民建民营、建养补助康养发展模式,改造提升一批旅游服务设施,使其发挥在健康养老应有的作用,适时推出公建民营养老设施,前三年实行“零租金”运作,后续采取政府补贴,营运方缴纳成本拆旧金。加快康养旅游产业项目规划和实施,在主要旅游区建设适合老年人旅游的项目,增添必要老年设施设备,形成“健康旅游+食药产品”的旅游老年商贸休闲和健康食品、保健品、康养产品的产业链。

养老院护理老人总结篇10

【关键词】医养结合;护理员;管理体系;规范化管理;常态化

目前,世界各国已相继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为老年人群,尤其是失能老人提供优质的照护服务,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1]。养老护理员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适应时展需要应运而生的新兴职业。与此同时,养老护理员队伍规范化、专业化建设也日益成为养老机构医务管理工作者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等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其养老护理员管理体系建设日趋完善[2]。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相对较晚,在护理员队伍建设方面尚未形成系统、有效的管理体系。我院自2009年成立以来,经过8年的探索实践,逐渐形成一套适应失能、失智老年人群照护需求的护理员队伍建设管理体系,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护理员管理体系的建立

1.1建立护理员聘用管理机制

为了建立一支适应失能、失智老人照护需求的合格的护理员队伍,本院对前来应聘护理员岗位的人员一律进行面试,并制定准入标准:①富有爱心和耐心;②具有一定观察和沟通能力;③年龄在58岁以下,性别不限;④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⑤体检合格,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无严重皮肤病。面试且体检合格者,须进行为期2个月的试用期学习,并取得《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合格后,与本院签订合同协议书,聘用期限为2年。

1.2建立护理员培训管理机制

本院向每位新入职的护理员发放员工手册,从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奖惩规定等方面组织护理员进行系统学习,使其明确工作导向,工作有章可循。手册内容包括:护理员职业道德规范,职业行为规范,职业技能规范,职业安全规范;护理员服务规范、环境规范、语言规范以及各项工作制度、工作流程规范等。我院实行边学边干和一对一的带教制度,由经验丰富、业务过硬的护理员以传帮带的形式对新入职及业务能力欠缺的护理员进行日常照护工作指导。同时,我院规定每周二、三为护理员学习培训日,结合《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通过理论授课、举办讲座、观看示教片、现场演示等多种形式,组织护理员轮流进行全面系统的业务技能培训。主要包括:老年常见病相关理论知识,护理操作技能和抢救原则,防跌倒、防坠床、防压疮全程监护,鼻饲、留置导尿护理,气管切开护理,约束带皮肤护理等;将规范洗手[3]、灭火器使用、噎食急救、Ι级压疮预防护理、床到轮椅之间安全转移、更换床单、老人穿脱衣裤等7项操作规程列为重点培训内容。此外,护理部针对日常工作薄弱环节及时点评,有的放矢地开展培训工作。本院还定期组织护理员进行业务考试和比武活动,以夯实护理基础;积极开展对外业务交流,定期邀请相关专家来我院授课,同时选派优秀护理员赴新加坡、香港、济南养老机构参观学习,开阔眼界,与兄弟单位切磋业务,取长补短。

1.3建立护理工作运行管理机制

1.3.1护理员组织管理我院实行由分管院长牵头的护理部-各护养区护士长-护理班长-护理员共同参与的组织管理模式。其中,由分管院长任护理部主任,全面负责本院护理管理;下设1名副主任,负责护理工作日常事务管理;各护养区分别设2名护士长和2名护理班长,护士长负责按照护理部每周质量检查内容对本养护区护理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护理班长负责按照每日工作流程巡视检查班组成员工作完成情况,护理员则负责每日对自己的护理工作进行自查。1.3.2护理员工作模式管理本院实行24h轮班制,采用相对固定、包干到房的形式,以每2名护理员为一个单位开展工作,每名护理员负责7~8名老人的日常照护。1.3.3护理员岗位职责管理本院制定了明确的护理员岗位职责,主要包括:①负责老人洗浴、饮食、整理床铺、换洗被服衣物、协助翻身、大小便处理等基本生活护理,如实进行生活记录并予以公示;②负责随时观察老人身体状况,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向医生报告;③负责按照医嘱按时给老人服药,如老人发生便秘,必要时须进行抠便处理;④负责检查导尿管、氧气管等各种管道是否顺畅及更换日期;⑤负责病房及养护区环境卫生。1.3.4护理员操作流程管理本院专门成立由分管院长牵头的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为护理员工作制定了严格的操作流程及护理质量管理目标。操作流程主要包括:①每日操作流程:每日早晚为老人洗漱,清洗会阴;每日为老人量一次体温;每日饭前为老人洗手,准备就餐事宜;每小时给老人喝水一次,上下午各补充水果或点心一次;每两小时为卧床老人翻身扣背一次;每天与老人对话交流不少于30min;每日清扫房间,整理床铺;每日对老人生活、身体状况进行详细记录;每日参加早晚例会及工作交接。②每周操作流程:每周为老人洗一次澡,并换洗衣物及被服,如遇特殊情况则应及时更换;每周为老人泡脚两次,并及时修剪指甲。③每月操作流程:每月为老人理发一次。护理质量管理目标主要包括:①严格执行护理服务要求和礼仪要求,做到手勤、嘴勤、腿勤,说话轻、走路轻、动作轻,养成紧张有序、不拖沓的工作作风;②熟记受照护老人的姓名、身体状况、饮食习惯、性格爱好及护理重点;③老人身体、身穿衣服须整洁无异味,床铺整洁无异味,床柜衣橱摆放整齐无异味;④统一房间用物摆放,统一养护区清洁用具配置、使用及消毒,要求房间整洁,清新,无死角,清洁用品按要求交接,绿色抹布擦床头柜,棕色抹布擦窗台等。1.3.5护理员考核管理本院由护理部成立考核小组,每月对护理员护理质量进行考核,并实行“优奖劣汰”。其中日常考核占70%,年终考核占30%。考核内容主要包括:①工作规范、职业礼仪考核;②投诉、表扬,满意度考核;③安全事件考核;④养护区卫生状况考核;⑤业务考试及比武活动成绩考核等。在常规考核的同时,由护士长任督导员,定期或不定期对每一个护理员护理质量进行抽查,并将抽查结果纳入护理员考核内容。对出现违规问题的护理员根据考核标准按章兑现,奖罚分明,每年保持不低于10%的淘汰率。

1.4建立护理员监督管理机制

本院由分管院长组织,由护理部具体实施,建立完善了护理部-各护养区护士长-护理班长-护理员4级护理管理质控网络,采取多种方式对护理员工作进行监督管理。主要包括:①我院实行护理管理早晚例会和交接班制度。医生、护士、护理员每日共同参与交接班工作,不仅对前一日护理工作进行及时总结和评价,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同时也对当日工作的重点、难点进行及时沟通和交接;②护理部选拔具有丰富医养结合管理经验的护士长,在护理部领导下不定期对各养护区护理质量进行抽查;③建立夜间巡查制度,每周不定期对夜间护理情况进行突击检查;④每周定期召开全院护士长、护理班长会议,针对各护养区出现的护理问题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及时研究出台相关管理规定及整改措施,并对改进效果及护理质量进行持续关注。⑤分管院长每周定期听取护理质量与安全工作汇报,并不定期到各护养区巡视检查护理工作,对于护理不到位、存在的安全隐患等问题,能现场解决的,立即组织相关人员沟通解决;现场解决不了或属于各养护区的共性问题,则在护理部每周例会提出。⑥由院社工部每月与患者及其家属就护理员的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及日常生活起居情况进行交流和满意度调查。⑦成立老人民主管理委员会,邀请部分老人和家属对我院护理工作进行监督,推动院务工作透明化。

2实施效果

2.1人员构成比例基本合理

本院目前拥有护理员105名,其中男12名,女93名;文化程度:高中20人,初中67名,小学18名;年龄:30~40岁11名,40~50岁52名,50-58岁42名;入职时间:1年以内20名,1~3年35名,3年以上50名。该人员构成基本满足老年照护人员在文化素质、身体条件及熟练程度等方面的工作要求。

2.2护理员职业素质及职业规范得到全面提升

通过严格的管理、规范的培训,护理员的工作能力和操作技能得到全面提升。在我市举办的多届护理员技能大赛中,我院护理员均取得优异成绩。同时,护理员的工作也得到了院内老人及家属的好评,表扬信、感谢信、锦旗和牌匾纷至沓来,调查结果显示,住院老人及家属对我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逐年提高,截止到2016年度,满意度达到95.12%,与2015年度基本持平。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院2015年获评青岛市五星级养老服务机构称号。2015年度,我省评选出3家养老服务名牌机构,我院成为青岛市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养老机构。

2.3护理工作中事故发生率明显减少

随着我院护理员管理体系建立以来,安全事件发生率逐年下降。统计结果显示,截止到2016年,我院共收治失能老人467名,卧床老人比例高达82.5%,较2015年增多7.3%,但压创发生率仅为1.49%,较2015年下降了1.1%,同时也大大低于一般医院的2.5%水平。此外,各类管道的管理是我院安全管理重点,我院对此项工作加强分析研究,制定了各类管道护理常规和考核标准,加大考核力度,大大降低了各类管道的脱管率。至2016年,尿管、鼻饲管、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和膀胱造瘘等非计划脱管率为8.89%、14.25%和0,均较往年显著降低(见表1)。

2.4管理效率大大提高

我院采用护理部-护士长-护理班长-护理员四级质量控制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护理管理工作效率,节约了管理成本;同时,也使质量检查督导常态化,在工作管理上形成了良性循环。2.5护理员文化生活得到丰富以特色文化带动护理院发展。我院在严格管理的同时,通过举办春游、春节联欢晚会、组织座谈等各种活动丰富护理员文化生活,增强了护理员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3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3.1管理难度大

我院护理员多为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文化知识水平较低,自身素质不高。护理员工作琐碎、繁重、风险较大,加上护理员队伍工作经验较少,往往情绪化比较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养老护理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护理员感到活比以前要求标准高了,更难干了,管理难度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管理者要有耐心,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因势利导。一是要充分利用近期我市出台的对护理员的扶持政策,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二是要强化教育培训,使他们获得一技之长,使护理员的素质能够得到较大提高。三是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增强护理员的归属感。

3.2安全养护需进一步加强

医养机构安全问题成为大家研究课题。我院同样存在老人安全风险问题,我院护理员与老人人数比1:4.5,护理员工作琐碎,经常有老人行为自控能力差,情绪波动大,不听劝阻,跌倒、摔倒造成骨折等情况,引起家属不满造成纠纷等。如何做好老人的跌倒、摔伤、走失等风险评估、风险全程管理,如何照料好有认知障碍但又能自我活动的老人,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我院收住多为插管老人,风险高、易出现非计划性拔管事件,我院制定警示标示和安全管理防范措施,订制了11种安全标识带,统一规范了各种护理安全标识带的使用和管理,对护理安全事故的发生起到了很好的防范警示作用;如有男蓝女粉腕带、四防牌、深静脉置管、注意安全小心跌倒、夹闭尿管3h一次、约束带使用、胰岛素治疗、留置导尿、膀胱冲洗等标示,标识管理带使用成为加强安全管理工作落实一大亮点,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和肯定。

4讨论

2015年11月,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更好保障老有所医老有所养”。同年,国家九部委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明确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这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重要的经济增长点。2016年7月,国家民政部公布了《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促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实现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有序共享,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在此过程中,建立高素质养老护理员队伍,成为养老照护机构高质量高水平服务老人的有力保证[4]。当前,社会对于高水平医养融合养老院的需求日益迫切。但是,养老护理员普遍存在的知识文化水平低,养老照护专业技能缺乏也是我们要面对的突出问题[5]。如何将他们变成有爱心、有较高专业技能水平、有团队意识的护理员,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课题[6]。我院的医中有养,医养结合模式对于一个养老院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要求较高,我院通过不断探索实践,逐渐建立起一套适应“医养结合”模式的养老护理员管理体系,队伍建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本院始终坚持护理管理常态化,主要包括:①日常工作考核常态化;②重点部门、重点环节管理常态化;③夜间巡查常态化;④护理督导常态化;⑤护理技能培训和考核常态化;⑥安全工作专项管理常态化。常态化管理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护理质量,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率。此外,本院对护理流程及护理监督进行细化,如细化晨间护理,将人性化的服务语言和人性化的操作融入护理员对老人的服务中;细化夜间巡视内容及时间等;注重护理细节管理,要求护理员将小事做到位做扎实,通过小事体现大爱。我院在护理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服务、质量、安全”这个核心,按照工作计划和管理目标,从夯实医养模式的护理根基出发,在护理管理上狠下工夫。护理管理日趋规范化、标准化,做到有制度、有规范、有评估、有考核,日常工作可追溯。通过对护理员工作的不断规范,让标准成为了习惯,让习惯符合了标准,提升了圣德护理员的整体形象。今后,我院将继续坚持和完善护理管理体系建设,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护理员队伍,为老年人群,尤其是失能老人提供更为优质的照护服务。

参考文献

[1]谢红,王志稳,侯淑肖,等.我国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及其长期护理服务策略[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14-16.

[2]崔霞.发达国家护理员发展现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119-121.

[3]张燕.医院护理员手卫生现状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5):537-541.

[4]金云叶.康复机构护理员的规范化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7):524-526.

[5]王麒媛,姜殿翠,李公平.加强护理员规范化管理提高病员满意度[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4,25(3):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