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计算机操作员教学计划十篇计算机操作员教学计划十篇

计算机操作员教学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6:47

计算机操作员教学计划篇1

一、教学目标的改革

纵观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及其应用正朝着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从就业市场看,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图形图像、计算机广告设计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操作等中级计算机技术人才十分看好。因此,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应适应社会需求,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更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目标可确定以下几个培养方向:

1.计算机网络:以熟练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为主,掌握综合布线及网络构建应用技术,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

2.平面图像处理:以熟练掌握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操作能力为主,培养能从事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广告设计技术员。

3.办公自动化:以熟练掌握文字处理及表格处理软件操作能力为主,培养办公自动化管理和操作技术员。

4.网页制作:设置以Dreamweaver、nash、JavaScript、access为主的课程,培养能从事网页设计的网站制作员。

5.多媒体技术:通过培养能从事计算机文字处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电影电视等多媒体软件制作员。

二、教学计划的改革

新的教学计划应以技能培养为主。对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以培养“一技之长”为主导思想,求“专”而不求“广”,但一定要突出专业特色。

以三年制网页制作专业为例,在前两学年,每学期用3至4周时间在机房进行网页制作发展方向的专门化训练,最后一个学期对学生进行提高训练,使每个学生在网页制作方向上有自己的特长。具体安排为:

第一学期,进行windowsXp应用基础教程、中英文打字、五笔字型录入的强化训练,使其打字速度达到每分钟60字以上。

第二学期,用Dreamweaver软件制作静态网页,并对办公软件office和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的加强提高,使其在做静态网页时,用更多的软件来美化网页。

第三学期,进行网页制作的重点突破,学习基本的VBScript语言来制作动态网页,并开设VB程序设计等课程来加强学生学习编程的能力。

第四学期,在这个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里,主要是加强学生制作动态网页的能力,也就是深入学习VBScript语言。在最后用4个周的时间,学生分小组在机房制作一个完整的、专业化的网站,最终上交的这个网站就是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最后一学年学生到企业、公司进行顶岗实习,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课程的改革

长期以来,包括计算机专业在内的中职课程体系较深地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深刻影响。如:执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采用统编教材甚至组织统一考试等等。随着社会对中职生尤其是计算机等专业的中职生的培养要求越来越讲求实用和应用,必须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应大胆舍弃《汇编语言》《Qbasia语言程序设计》《组成原理》《磁盘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程序设计》等“重理论、深分析”的纯理论型课程,开设《网页设计》《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多媒体制作》《Flas设计》《计算机网络基础》《综合布线及网络构建应用技术》等面向市场、以实践操作为主的实战型课程。这样学生毕业后可立即适应市场的需求。

四、教学模式的改革

1.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时代的发展。正在促使教育改革从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强调“学”重于“教”,目的在于体现“教育应满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需求”,体现“顺应市场、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组织、引导、答疑的作用,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建立以实验室、视频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计算机课程具有操作性强、适于视频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特点。现在的计算机软件,特别是winDows下的各种软件,均以图形化界面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教学讲求直观、便捷,因此,视频教学是每个计算机教师必须灵活运用的教学手段。

计算机操作员教学计划篇2

(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重庆404020)

摘要: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市场对于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计算机专业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而市场对于高职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及教学有效性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2-0259-01

1、高职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分析

1.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模式过于陈旧。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换代非常快,而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模式还是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教学当中依然是以教师为主体传授知识的讲授和灌输式教学,学生长期在被动的教学环境下去接受计算机知识,久而久之很多学生便会产生学习倦怠感,失去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兴趣。

1.2学生缺乏学习目标,缺乏主动性的学习。伴随着近年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生源的质量明显降低,高职生的知识水平普遍偏低,进入高职院校就读,只是为了满足家长的要求学习一门技术,但是很多学生对于计算机相关的知识学习兴趣都不高,而且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及自我定位。由于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既繁琐又枯燥乏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都很被动。由于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遇到一些困难或者计算机技术性的问题时,往往会表现出逃避的学习态度,不会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3学生实操能力较弱,实践教学环节薄弱。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当中,由于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忽略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往往是为学生做示范,而学生也无法在实践当中自己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且实践环节安排的课时很少,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缺乏锻炼的途径与机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导致了大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实操能力偏低。

2、探讨改进高职计算机教学的有效策略

2.1坚持以学生为本,转变教学模式。高职计算机教学必须转变传统的理论知识讲授和灌输的教学模式,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转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面对着传统死板的计算机教学方式,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讲授理论,学生被动地听讲,这也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要想转变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切以学生为基础,注重提升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才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对计算机课程产生了兴趣,才能够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2.2制定学习目标,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部分高职生进入高职院校都是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没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才被动的接受家长的建议来到高职院校学习专业技能,但是他们往往不了解计算机专业毕业后究竟要去干什么工作,因此,教师就要积极主动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对于哪方面的计算机知识特别喜欢等等,并有针对性的帮助每名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帮其做好职业规划,并使其为了学习目标与未来的职业生涯目标去努力的主动学习计算机知识。例如:针对英语基础较好且比较喜欢计算机编程的学生,未来职业可规划为软件开发、程序设计、程序维护等;喜欢平面设计或装潢设计的同学,可以将未来职业规划为平面设计制作员、家装设计人员等;一些动手能力较强,拆卸计算机比较熟练的学生,可将其未来职业规划为电脑组装、维修工程师等。同时再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职业规划,制定阶段性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为了自己未来喜欢的职业而主动地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2.3加强实践操作,提升计算机专业技能水平。在学生在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与职业规划之后,高职院校必须为其创造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使其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计算机实践活动当中。例如:可以加大实践操作课的课时量,将单纯的理论课程与实践操作课有效结合到一,使学生可以一边听理论,一边动手演练理论知识的实际操作。在校内的实践操作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之后,教师可联系广告公司、软件或程序开发公司、电脑组装服务部等,免费为其提供相关的设计制作、软件或程序开发、电脑组装等服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一起来完成某个工作项目,并在实践操作当中,提升自身的计算机专业技能。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水平要想得到提升,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转变教学模式,帮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及职业规划,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学生创建实践操作机会,提升计算机专业技能水平,而计算机教师也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并将其运用于实践教学当中,缩小校园教育与实践操作之间的差距,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殿生.高职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电子世界.2014(18).

计算机操作员教学计划篇3

目前,高校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课程一般有两种模式:

①“基础应用型”模式。该模式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或称“计算机基础知识”、“程序设计基础”)和“电算化会计”(或称“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计算机会计学”、“会计应用软件”)两门课。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就是这种“基础”+“应用”的模式。

②“系列应用型”模式。该模式是在设置系列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上再设置“电算化会计”课程。例如,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会计实务电算化”两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又如,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系教学改革设想中打算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会计决策与控制”、“电算化审计”三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财政部教育司编《会计学专业主干课教学大纲》p16)。当然,其他高校设置的课程名称可能有所不同,但均可体现一组“系列”课程和一组(门)“应用”课程的模式。

无论是“基础应用型”模式,还是“系列应用型”模式,它们均独立于会计系列课程之外。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各门计算机课程内容与会计系列课程内容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教计算机课程的老师不懂或很少懂会计专业知识而会计专业课程教师又不懂或很少懂计算机知识;二是现行会计课程教材(除“电算化会计”外,下同)不反映计算机应用知识,也不要求专业课老师补充讲授计算机应用知识;三是计算机数量配备不足,无法做到两类课都安排机时。

2.单一的“电算化会计”课程,解决不了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能力问题。1995年4月27日,财政部印发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的三种证书、即初级证书、中级证书和高级证书,从能力要求看,可概括成以下三种能力。

(1)初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微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有关汉字系统及应用软件操作,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的工作原理五个方面,笔者简称为“操作能力”。

(2)中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能力。要使财政部评审通过的通用会计软件更好地满足各个企业的不同要求,需要用户自已定义参数,如建立科目代码、设定计算公式、定义分配方法和结转方法等,这称为系统软件的维护或参数设置,笔者简称为“设置能力”。

(3)高级证书要求一少部分会计人员具备“进行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开发与维护”的能力。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是指为了开发出用户所需的会计软件,必须了解和描绘用户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明确系统具备的功能,改进现有系统模型,形成系统的逻辑模型的过程。它是系统开发和系统维护的前提。分析、开发和维护的能力。笔者称为“开发能力”。

目前,高校“电算化会计”课程按财政部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组织和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能力”,包括开发工具、开发方法、开发系统(工资、固定资产、材料、销售、成本核算系统)和电算化审计五个方面。学生学完这门课后,仅仅是对部分会计核算程序进行初步的设计。当他们毕业参加工作后,在已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不会操作现行会计软件;在未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仅靠学校掌握的“电算化会计”知识,无法开发成套的会计核算系统软件。事实上,从国外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看,无论定点开发还是开发通用软件均有专门的公司从事这种业务。要求我们现在的教学能使学生具备完全的软件开发能力也是不现实的,仅能提“初步的开发能力”或具备“开发软件的基础”。这种单一能力距离国家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操作能力,设置能力和开发能力还很远,则高校改革教学,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力迫在眉睫。

3.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就目前而言,我国会计实际工作中的电算化仅仅体现在会计核算上,虽然会计管理的软件已在开发,但应用的不太多。而西方国家早就从会计核算电算化转向会计管理电算化了。仔细分析我国会计核算电算化的现状不难发现,绝大部分会计人员是“傻瓜”操作员,是计算机的“奴隶”,他们对会计软件不能运用自如。反省一下高校会计教学,会计课程和计算机课程两层皮,使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显得很窄。因此,只有在各门会计课程上都用上计算机,才能开拓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才能克服“傻瓜”操作员的缺陷,自主地运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使计算机不仅在会计核算上,而且在会计管理、分析、预测、决策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

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

二、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基本要求

1.两类课程安排相协调。会计教学计划必须按教育、教学规律制订,充分反映知识平铺、交叉、循序渐进的要求。计算机的系列课程应先于会计系列课程,同时会计系列课程的电算化,首先是已学计算机课程知识的直接应用,然后是后继计算机课程知识的追加应用。例如,在第一、三、四、五、六学期分别安排“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电算化会计”课程与此相适应,在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学期,分别安排“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上)”、“财务会计(下)”、“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高级会计”、“审计学”、“会计实务考核”课程。其中,“基础会计”课程首先是直接运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完成规定任务,如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各种记帐凭证、各种明细帐等,待“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学完后,再运用word编制“基础会计”课程中的成本计算公式、编排有关图形,并登记帐簿。

2.计算机知识运用时分合结合。平时,各门会计课程运用计算机知识是单项的,分散的。一般难以整体运用。因此,有必要在最终将两类课程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笔者认为,在第八学期学生即将走上社会前设置“会计实务考核”课程,一方面进行手工操作,综合各门会计知识,另一方面进行计算机操作。综合各门计算机课程知识集中运用于会计,这种分合结合的方式反映了会计学科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3.列人教学计划,教师引导,指导为主。将计算机课程知识应用于各门会计课程,并不是要增设新课程,而是对已学知识的串用。为了保证串用的成功,首先要在教学计划上加以反映。例如,在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分别设置“基础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电算化”、“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等电算实践项目,并相应确定一定的机时。其次,将各门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问题编写成“电算化指导书”,每门指导书中列示若干个电算实践项目。提出具体应用要求;同时,为了便于学生操作。还应编制“电算化操作手册”,向学生提供详细操作步骤和范例。这样,教师在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过程中主要起着引导、指导、布置、检查和考试验收等作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充分得到发挥。

三、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具体设计

下面以会计主干课程为例对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进行设计。

(一)基础会计电算化

l.将已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1)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材料明细帐、应收帐款明细帐、成本计算公式(含分子、分母两行排列格式)、生产成本明细帐和各种记帐凭证;(2)用图文混排系统spt进行成本数据的图像编辑;(3)用cced打印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2.将后续“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知识追加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①成本计算公式的编写;②图形编排;③帐簿登记。

(二)财务会计电算化

将“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中word、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包括:外币核算、坏帐核算、存货实际成本计价法、存货计划成本计价法、存货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折旧方法、工资结算和工资附加费核算、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销售业务、利润分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编制。

(三)成本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包括: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产品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品种法成本计算、分批法成本计算、分步法成本计算、成本分析。

(四)财务管理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包括;货币资金最佳余额确定、企业客户信用等级评估、应用帐款最佳余额确定、存货最佳额确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经营杠杆、对外投资决策、筹资政策的选择评价、资金成本计算及应用、财务比率综合分析、财务计划编制。

(五)管理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管理会计”。内容包括: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目标利润的敏感性分析、利用经营杠杆进行利润预测、边际利润最大的产品组合、销售顶测分析、投资决策评价方法的分析、内含报酬率敏感性分析。

(六)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

计算机操作员教学计划篇4

2016年大学计算机协会活动策划书

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同学们之间的交流,进一步让会员掌握各种计算机知识、了解软件、钻研网络技术、进行it操作等。通过对上学期工作总结,制定本学期活动计划

一、协会纳新活动

根据学校安排,在新生报到的时间设点进行社团纳新活动,并且建立会员档案。

二、计算机协会全体成员在教室召开新生见面会暨中秋晚会

1、时间:x月x日

2、活动地点:新区124教室

三、上课安排

国庆假期以后,安排每个星期天上午开始上课,请专业老师进行计算机知识讲课,如:worde、excel、photoshop等软件的知识以及操作。并且实现前面三个礼拜上理论知识课,第四个礼拜到机房进行上机操作,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赋予实践。其上课的具体地点将另行通知。

四、组织社团各部门新招负责人进行一场乒乓球友谊赛

为了丰富大家的校园活动,促进各负责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1、时间:xx月x号下午

2、地点:乒乓球场地

五、计算机过级知识讲座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校园活动,提高会员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计划于本学期x月底举行一次计算机知识讲座。

1、讲座将邀请---老师来。

2、讲座仅限本协会会员参加。

3、具体时间和地点另行通知。

六、举行本协会一年一度的多媒体创意杯

为了进一步提高会员计算机技术能力,增强对计算机的兴趣爱好,加强会员之间及校友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校园氛围,计划于11月中旬举行一次全校性的制作大赛。

1、本次比赛为全校性质的活动。(四川文理学院的学生均可报名参加)

2.、参赛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交一份自己设计的作品于本协会。(如ppt,绘声绘影)莲山~课件

3、请专业老师对上交的作品进行评分,并分出名次,张贴公告栏。

4、此次比赛设一等、二等、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名,届时颁发荣誉证书及奖品。

七、举办计算机协会全体成员友谊联赛

促进各成员之间的友谊,丰富校园生活,举行一系列的体育活动比赛。如:羽毛球、篮球、乒乓球、网球等。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八、组织同学们在多媒体教室观看影片

为了给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增添乐趣,增强同学们的爱国情操,培养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本协会将在课余时间给同学们播放爱国电影、励志电影等。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九、与本校其他兄弟社团联手举办一系列的活动。

十、为了更好进行社联举办的游园活动,本协会将收集大家的意见,增添一些有创意有趣的活动项目,并打造本协会的特色节目。

计算机操作员教学计划篇5

关键词:就业市场;实用性;教学模式

现在的职业高中学生毕业后以就业为主,而是否拥有较好的计算机实用操作能力也成为职高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条件。计算机作为职业高中的必修课程,也是职业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大多数职高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应该是加分多多。然而,据笔者对用人单位的多年调查并非如此,更多的是成为就业的瓶颈。因此,笔者认为职业高中计算机教学(本文的计算机教学只是指非专业计算机教学)应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就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积极的调整。

一、根据就业市场调整教学目标,注重教学目标的实用性

纵观就业市场,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被招聘人员的实用性。综合用人单位对被招聘人员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要求是,熟练掌握办

公软件、能简单维护网络、会处理图形图像、能进行视频材料的剪辑等。计算机基础人才十分被看好。因此,职业高中计算机教学应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在打好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更应注重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根据需要,计算机教学目标可做以下调整:

1.加大办公应用软件教学强度,特别注重软件使用技巧的教学。如,微软office中word、excel、powerpoint等教学要结合用人单位常用功能加大软件使用技巧的教学目标。

2.开设网络维护课程,培养网络管理人员。教授以网络操作系统、组建局域网、Dreamweaver、Flash等为主的课程,侧重于网络维护和管理,不强行要求有网页设计能力,特别要注意目标的设置不要过高。

3.掌握简单的图形图像处理技术,能够制作简单的宣传作品。如,photoshop、Coreldraw、美图秀秀等软件应该都要了解,并利用软件处理图片,设计简单的作品。

4.能进行视频材料的剪辑,制作简单的视频作品。我觉得在此只要把绘声绘影软件掌握就行了。

二、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科学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教学计划的调整,应以就业市场用人单位的调研为前提,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时要注意用人单位面试时测试计算机能力的先后,科学制订计算机教学计划。笔者现在以一个三年制的职业高中为例,根据用人单位的面试特点和遗忘规律以及学生兴趣特点制订一个教学计划。具体计划为:

第一学期,先学习美图秀秀软件,让学生喜欢图片处理。接着学习photoshop,不要全面讲解工具与菜单,只教授常用的工具,不求面面俱到。课程就作为选学内容,不强行要求学习。

第二学期,通过学习绘声绘影软件,掌握简单的视频剪辑技术,能制作影视片断。

第三学期,重点突破网络系统软件和局域网建设的相关知识,要注意只要懂得,不需要完全明白,会维护和管理就行了。这是兴趣课,不做普及。

第四学期,重点是办公软件的教学,特别是微软office中word、excel、powerpoint的教学,尤其要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三、适应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

1.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经被证实是最正确的教学模式,作为计算机教

师也不例外。计算机课堂应该强调的是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因此,不管是在教学办公软件还是在完成photoshop课程的教学,教师都应该是一个组织、引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让学生喜欢计算机课,发现更多的软件应用技巧。

2.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教学环境。(1)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课件,丰富教学环境,加大课堂的信息力度。(2)用图片、视频等较为直观的媒体让知识更加形象化,便于学生能够照猫画虎,根据教师的操作进行软件应用的练习。(3)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提供交互式的教学环境。多媒体技术能提供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交互的便捷化通道。显然,多媒体手段大大优化了教学环境,提高了教学效率。特别是winDowS下的各种软件,均以图形化界面和鼠标操作为

主,其教学讲求直观、便捷,这些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

3.利用学校的局域网,开设选修课。如,我们前面教学计划中

提到的Dreamweaver、Flash、wpS、Coreldraw等课程,教师把讲课的内容制作成视频,放在服务器上,通过局域网开设网络课堂。开设网上选修课,可扩大选修课的覆盖面,让有兴趣或者有余力的学生多学一些技术,提升自己的能力。

4.增加校外课堂,直接进入社会学习。一方面,学校可以和一些用人单位合作,把学生直接带到单位进行参观学习,了解社会的需求,掌握一些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可以聘请社会上的人员导学讲解或者演示在工作中某个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技巧。如,我们可以请单位办公室文员来讲解办公软件应用中的技巧。只有走进社会,才能了解需求,才能真正掌握一门技巧。课堂不仅仅是在学校,更在校外。

计算机操作员教学计划篇6

关键词:民族高校计算机机房规范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3.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我校对计算机机房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计算机数量也急速增多,机房维护管理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例如学生或教师的不当操作对计算机系统安全造成破坏,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机房环境维护的好坏也会影响到计算机的使用,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层出不穷。怎样保证计算机的正常工作,发挥计算机的最大优势,是每个机房管理人员所面临的问题。本文就民族高校机房管理规范化方面作简单分析和阐述。

我校公共机房有10余个,计算机拥有量千台左右。公共机房的主要任务是要承担全校的公共计算机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以及一些校外培训及考试,课程门类多,用机课时多,因而管理难度要相对大一些。公共计算机房的设备是分批购入、逐步扩充的,配置参差不齐。且机房正在逐步实行全面开放形式,使用率较高。机房计算机安装的软件主要有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两类,操作系统为windows2000或windowsXp,应用软件主要有offiee2003、VisualFoxpro、VB、C++、图形图像等多媒体处理软件、网页制作软件等。如何有效的规范管理制度及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成为保障计算机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规范规章制度,严抓常规管理

计算机机房管理事务繁多,牵涉面广,管理员任务繁重,包括:机房软硬件维护,网络故障排除,机房防盗防火等。而从根本上抓科学管理,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合理调配人力、物力、技术等资源就尤为重要。针对机房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和改进相关规章制度和管理模式,使之变得精练、实用、便利,例如:

⑴按照教学课程设置合理划分使用对象,最大程度发挥机房作用。如艺术系的图形图像类课程对显示效果要求较高的图形软件教学,安排在具有高配置、独立显卡的机房上课;蒙学系专用的蒙文软件根据课时和小班特点安排在小机房;统计分析软件、程序设计和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安排在其余机房。充分发挥不同档次配置的计算机作用。

⑵要求管理员熟知机房内设备的操作和使用规则,定期检查、整理,从而及时了解硬件运作状态;登记好使用记录,是日常必须坚持的工作;掌握自己所管理机房的用电状况和一般故障处理步骤、措施,保证最短时间内解决保障机房上课。

⑶设法自己动手修复硬盘、显示器、键盘等配件,杜绝一旦硬件出现故障便不作任何故障处理而立即更换新配件的浪费做法,为学校节约大量购买配件的资金。

计算机机房主要面向学生,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机操作流程,贯彻落实机房管理规章制度,是保证机房稳定运行的前提条件。应根据实际制定、完善相应的《上机守则》,要使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切实督导学生严格遵守。

二、加强机房规范化管理

⑴机房必须严格执行各项相关规章制度。如我中心机房有如下规定:上机师生进入机房必须穿鞋套,自觉维护机房卫生,禁止带饮料、食物进机房,不许随地吐痰、吐口香糖、乱扔东西,必须爱护机房内公共设备、不得随意搬动或拔插有关设备,上机者必须衣冠整洁、着装整齐、禁止在机房内穿拖鞋等等。

⑵机房管理人员自身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技能。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机房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尤为重要。计算机管理工作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精确性很强的工作,管理人员自身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要养成良好的科学素质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能够按照机器设备的技术要求进行安装调试,精益求精,保证机房设备正常运转。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机房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积累实践经验,以便更好地适应机房工作的需要,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⑶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管理机房。例如采用刷卡上机的方式。对于教学计划内的上机,只允许计划内的学生刷卡进入,并自动分配机位;对于开放式机房,学生刷卡后,采用自动分配机位并记录上机时间、自动进行计费。在软件的设计上,只要任课教师或值班教师及时输入坏机位现象,就可及时显示各机位状态,并在进行机位分配时自动跳过坏机位,同时,也便于维护人员进行维护。用计算机进行管理,使得机房在管理上更具合理性、科学性,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为方便教师上课时多媒体展示,我中心机房安装了“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该软件中教师机具有广播教学、语音教学、语音对讲、学生演示、监控转播、屏幕录制、屏幕回放、分组教学、语音讨论、文件分发、网络影院、电子教鞭、系统设置等功能;学生机具有电子举手、远程消息、电子签到等功能。上课时,教师可以对任何学生的操作进行屏幕监视,如出现非法操作可及时进行警告。机房管理人员也可以充分利用上述网络控制功能分发传送文件、远程复位、远程关机和系统锁定,可以统一控制学生机的开、关机,使原本十分繁锁的管理工作变得轻松、快捷。另外,安装了文件传送协议Ftp,用于教师机和学生之之间传送文件,有了这个协议,文件的传输就可以不受不同电脑、不同的操作系统,甚至不同文件格式的限制,极大的简便了上机教师和学生之间上传下载作业步骤。

⑷机房管理人员和实验课教师定期互动。每学期开学之前,机房管理人员需要了解教师的教学环境要求,互相讨论、协商,并学习了解教学软件,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计算机操作员教学计划篇7

2006年6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文件,指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并提出计算机基础教学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本文在此探索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次模块化教学改革[1]。

1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高校都在积极应对外界形势变化探索各种教学改革,如“项目导向,推行三步递进,坚持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1+X+Y模式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分级教学改革等,这些改革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前期实施的分级教学,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将基础不同的学生划分到a、B两个级别,教学过程中通过调整课程学时、教学速度来应对不同级别学生,分级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和吸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但随着“”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更多新的挑战。

1.1学生基础差异在不断增大

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一个长期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学生起点在不断更新,而不同区域的生源计算机技能掌握程度却不尽相同,层次不一。一方面,大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越来越好;另一方面,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占了不少比例。在实际教学中,基础好的学生能够动手编写程序,而基础差的学生对键盘都不太熟悉,学生基础能力两级分化的情况更加严重[2]。

1.2教学内容跟不上信息化发展

现阶段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office、网络基本应用等内容,这套内容体系已沿用多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软件的日新月异,教学内容已跟不上信息发展的速度,现有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对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远不能达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毕业生不能快速适应岗位需要。

1.3教学学时缩短与内容增加产生了尖锐矛盾

由于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且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多,然而从各高校的教学现状来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大量缩减公共课程学时,使得学时缩减与授课内容增加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导致学生实践课时不足,无法在课堂上熟练操作掌握技能。这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课时也在原有的72学时和54学时基础上,分别缩减到了54学时和40学时。

1.4教学内容过分强调普遍性,缺乏针对性

计算机基础教学涉及面非常广,在计算机知识结构与应用类型方面,不同专业对学生的要求差异很大。在一些专业中如机电电子类专业,对计算机专业知识要求相当深入;另一些专业,则完全是把计算机当作一种专业工具使用而且使用频繁。但目前高校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都是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课程内容更偏重于计算机等级考试,教学围绕等级考试开展,缺少专业特色和针对性。

2分层次模块化教学改革

分层次模块化教学改革是对课程体系划分层次、并对教学内容划分模块,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需求选择不同教学模块,使计算机技术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分层次教学,在西方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研究中给出了较为有力的方法性指导,就是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将学生的潜在水平转化成新的现有水平,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教学既要走在学生独立发展之前,又不能脱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一理论为分层次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原有认识水平与最近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使得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摘到想要的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同时,引导学生不断建立新的更高的“最近发展区”,只要不断努力,跳一跳就能获取更多更好的“桃子”,这种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1分层次模块化教学改革方案

2.1.1重构课程体系的两个层次

所谓课程体系层次化,就是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重新建构课程体系划分层次,每个层次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模块,强调不同能力基础的学生学习不同教学内容。国家教育部基于提高学生计算机文化素质的基本目标,提出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计算机技术基础教育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教育的课程体系。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在原有分级教学a、B两级学生划分的基础上将课程体系划分成两个层次,即基础操作层和应用发展层(同时通过任课教师将计算机文化渗入到每个层次中),分别对两个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模块。基础操作层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的一些基础概念性知识,灵活运用各类办公软件,能应用相关的软件解决一些复杂、综合的问题,了解涉及各知识领域中用于实际开发工作的技术与方法,如所有学生都能熟练使用word解决文件输入、排版、打印等操作;应用发展层是在基础操作层的基础上,增加多媒体技术或网络应用技术等,了解涉及实际应用及开发中需要掌握的一些应用性技能,如艺术专业的学生能对photoshop等软件熟练应用,为专业绘图提供帮助等。

2.1.2建立教学内容的9个模块

传统的课程体系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整体,从原理、概念到应用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但不利于教学内容的更新。模块化将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模块,每个模块的知识点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模块之间是相互配合、相互联系的,模块化教学有利于知识点更新。因此,根据教学现状将教学内容划分成9个教学模块,如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2003、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等模块,每个层次选取6~7个适应学生水平且与专业密切关联的教学模块进行传授。如艺术类学生可选择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2003、多媒体技术等模块,而电子类学生可选择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2003、程序设计等模块。

2.1.3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化教学#p#分页标题#e#

在教学实施中,采用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化教学手段,将知识点完整打包进入工作任务中,将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加以融合,职业性知识是最有效、最活性的教学案例,做中学,学中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点;同时,强调理论与技能相结合,减少传统理论教学,使理论融入到实际操作中,这有利于解决目前学时减少的突出矛盾,如:在excel的教学模块中,选择基于工作过程的财务工资报表统计项目进行学习,从报表设置布局、员工基本情况录入、员工的基本工资、加班费、奖金统计,员工工资单的输出、全公司当月加班费、奖金、工资总数统计等,项目需要熟悉excel的表格设置、数据录入、数据排序、函数统计、分类汇总、与word的邮件合并等知识点,整个项目基本已融会贯通了excel的大部分知识内容。

2.2分层次模块化教学的特点

2.2.1课程体系层次化,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划分成基础操作和应用发展两个层次,每个层次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不断寻找新的发展区域,在学习过程中能不断前进,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更有利于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3]。

2.2.2教学内容模块化,与专业发展相结合

分层次模块化教学以模块为基础构建教学内容,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分成若干模块,模块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改革模式,以模块为基础组织教学内容弹性空间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需求,选择具有职业岗位特色的教学模块或案例进行讲解,从而使计算机技术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促进学生将学习过程、工作任务和专业知识三者统一起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生涯发展的双重需要。

2.2.3能够适应it技术发展和知识的快速更新

模块化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育,以模块为基础组织教学内容有利于课程跟上计算机技术前沿发展趋势,有利于建立一套良好的运行机制来及时更新和整合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2.2.4满足教与学的需要

分层次模块化教学,教师事先针对各层次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与练习,使得处于不同层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极大地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计算机操作员教学计划篇8

关键词:实习计划;分组教学;游戏教学;上机指导;自学能力

现代社会上岗靠竞争,就业靠技能。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职业教育使学生能就业、有饭碗。但仅仅站在“有业可就”的高度是不够的,如何能让学生“择优而就”?一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实习课的教学质量。为此,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大胆创新,加强实习课的演练,以开发学生技能。笔者在几年来的实习教学中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制定周密合理的实习计划

一个好的实习计划不仅要包括理论课本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而且要前后连贯、练习重点突出,时间分配合理。同时,还应结合以往实习教学中发现的学生经常出错的操作,在实习计划中重点强调。以指导windowsXp实习为例,教材重心应在windows常规操作、鼠标操作、资源管理器的使用,在资源管理器中又应以文件操作为重点,特别是文件复制、移动是这一部分为难点等。结合实际实习中使用鼠标拖动实现文件的复制、移动操作时,有很多同学在复制文件时先松开Ctrl键,再松开鼠标左键(应该先松开左键,再松开Ctrl键),造成复制操作变成移动操作。有了这些清楚的认识后,在实习内容的安排上,时间的分配上,就有了一个客观的依据,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因材施教,实行分组教学

在上理论课时,全班同学一同听课,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是一样的。在实习教学中,根据学生成绩的好坏,将学生分为甲、乙、丙三组,三组学生分别相对集中地在机房进行上机实习。上实习课时,在入门指导和基本实习内容与要求讲完后,充分利用巡回指导和个别辅导的机会和时间,对每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实习目标,并在知识的的深度、广度、难度上严格加以区别对待。这样,成绩好的学生觉得知识学不完,成绩中等的学生觉得学习有压力,成绩差的学生觉得学习有信心。同时定期测试,重新分组。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在这种分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得更清楚,哪些同学成绩比较好,哪些同学暂时落后,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这种方法比传统的“放羊式”的实习教学效果好得多。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学生成绩差异大的班级实施,有利于因材施教,消除后进,促进进步。

三、因势利导,引入游戏教学法

游戏是计算机发展史上一个不可低估、前途无量的创举。是通往计算机世界的捷径,面对目前职高学生普遍英语不好和对基础教学枯燥厌烦的情况,如果以游戏做引导,将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在实习教学中我大胆尝试,引入游戏教学法。如用练习指法时,我们使用了图文并茂的学习软件Cai,学生很感兴趣。用winDowS中的扫雷、纸牌游戏让学生练习鼠标的使用等等。这样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实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骤然提高,同时还可消除学生对游戏的神秘感和好奇心。

有人担心在教学中引入游戏是“引狼入室”,耽误学生的学习,我认为关键是教育方法是否得当、安排是否合理、引入是否正确。教学中引入游戏,却不以游戏为目的,而是作为一种学习的手段。游戏于其中,得益于其中。有计划、有安排的使学生想学知识。

四、加强上机指导

加强上机指导,重视课堂练习,解决操作难点。实习课教学有其自己的特点,和理论课教学差别较大,具体体现在课堂辅导及辅导方法上。在实习教学环节上,依据入门指导、巡回指导和结束指导三个环节。针对计算机实习教学的特点,细分为集体辅导、分组辅导、个别辅导、相互讨论等手段进行。

开始进行入门指导,提出实习课题任务,指出操作重点,并进行示范操作,然后进行分组练习。考虑机房布局和小组协作学习的特点,每小组以4-6人为宜。每组设组长一名,负责传达、检查、帮助老师执行教学任务,协调学习小组成员合作关系,能够就每次分配的任务组织讨论,确定制作作品的主题。小组成员根据学科特点按性别差异、个人特长等因素进行组合。

然后进入巡回指导环节,教师巡回观察,挑选操作熟练、思维敏捷,且掌握较高的学生。然后,将这些学生分配到各个小组,担当“小老师”的角色。整个小组以他为核心,由他负责整个小组的实习操作和辅导,必要时相互之间可以进行讨论,如遇困难可向组内成员寻求帮助。学习过程中允许下位和讨论。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加强管理,防止课堂纪律混乱或个别学生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问题实在不能解决时,由老师出面解答。这样既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又加快了整个实习进程。同时教师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特差生进行辅导,使整个班级的实习教学能同步进行。有条件时,组织组内进行操作比赛,各组派出强手,再进行组与组之间的操作比赛。久而久之,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并且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减少了厌倦情绪。

最后,进入结束指导环节,在本次实习结束前,针对本次实习实际情况,进行总结。一是对完成任务较好的小组和个人进行表扬,二是对本次实习中学生共同出现的问题,克服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五、在实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计算机是一门分支较多、实践性较强的新学科,它不仅作为一门学科存在,更重要的是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普遍应用工具存在。要求学生在一个学年内学到较多的计算机知识,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是不太现实的。而且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更新如此之快,今天学习的内容,明天可能就不再去应用,所以没有自学能力就谈不上掌握计算机知识,谈不上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个工具,谈不上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有能力继续获取新知识,跟踪新技术,不至于落伍,在当前的计算机教学中具有现实意义。基于这种想法,在计算机实习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是对于教材上没讲到或简单介绍,而学生又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或者,鼓励学生自己多摸索,多试试。二是让学生自己查找软件提供的帮助,从中得到答案。三是学生之间多探讨、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共同提高。

总之,计算机课程教学在培养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将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应向实习教学倾斜,由于计算机教学内容较多,实习内容差异较大,因此在实际实习教学中,应灵活机动,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来进行制定计划,进行实习,从而使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职业中学的计算机实习教学是一种亟等完善的事物,以上是本人在实践中的几点体会,还有待于广大教育同仁的商榷和指正。

参考文献

[1]肖文娥,张爱华,王德林。教育学lH]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

计算机操作员教学计划篇9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一、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职高专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目的是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基础操作,能用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去解决学习、工作、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以往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中,认为这是计算机学习的入门课,更看重对计算机基础概念的理解。严格的说,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例如文字录入,办公软件的操作等。因此,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实验教学,并且要求实验教学要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但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在教学计划中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安排不合理;学生感觉听课能听懂但动手能力差,遇上实际问题就不能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等等。针对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情况,我根据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并实施了教学改革。

二、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在在的问题

其一,《大学计算机基础》由于内容多、课时紧,很多学校都是将实验操作课作为理论教学课的补充和附属,实验课时不足。前面已经讨论过,大学计算机基础一门实践性、应用性比较强的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没有实验时间作保障,很难实现预期的教学培养目标。

其二,授课教师重视不够,教学中重点讲解理论,实验教学过程中只是简单将基本操作步骤教授学生,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实验操作练习中教师只是规定了学生练习的基本操作内容,没有对这些实验内容进行更多地和实际结合,加上实验课上对学生辅导不够,学生实验教学目标不能达到。

其三,学生对实验重视不够,缺乏兴趣。学生在实验课上,由于教材、教师只是让学生练习单纯操作步骤,没有明确的具体的实例实验目标,所以对实验没多大兴趣。一些学生自身自制力又不够,实验上机时没兴趣,无所事事,或者干脆在悄悄玩游戏。结果自己没能很好的练习实验,还影响了其他同学。

其四,教学计划中实验内容的设置不合理或不完善,教学实施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脱节。大部分院校教学中理论和实验分开,有的甚至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分别安排不同的老师教授,实验课只是让一些实验员简单的带一下班。同时,实验教学的开设流于形式,计划不够或不详细,只是要求学生能够将一些基本操作步骤进行练习,缺乏监督考核机制,学生练习不知其所以然。学生对实验操作练习理解不够,也不能通过实验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及时地消化吸收。

三、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的改革

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在在的问题,为了完善教学计划,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我们进行实验教学的改革。

1.完善教学计划,科学设置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提高师生对实验教学的重视。

加强实验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就是从教学计划着手,科学地设置教学计划中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实验教学内容要和理论教学相结合,科学设置教学时间,以实验操作练习促进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实验教学课程的开设时间要和理论教学相协调,充分保证。很多院校受课时的限制,教学计划安排总课时有限,因此我们要对应理论知识,精选实验内容及实验实例,争取在有限实验课时中高效率完成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让学生多练习多思考,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实验教学时,若学生遇上难点,教师最好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给学生提示,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独立思考,通过反复练习来总结,达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立课程的实验教学环境

为了让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实验教学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建立与本课程相配套的实验环境,就是将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实验教学与日常工作、学习相关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有机结合,设计实验练习的实例与练习任务。开发在线教学网站-面向任务驱动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络实验系统,近可能地拓展教学空间,也方便学生在线练习。

4.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下,一般是在教室里讲解理论知识,然后布置上机任务在机房让学生上实验教学课,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脱节。自觉性好的的学生还能照着教材上的操作步骤练习,但也效果差,还有部分学生实验课上根本不知干啥。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我们应用了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实例+任务驱动教学,并在教学实践中将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

5.课外开展操作竞赛,促进课堂教学

教学计划中的实验教学既拓展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要更多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力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我们还在课堂外开展与计算机基础操作有关的操作竞赛。例如,除了传统的文字输入比赛外,还有应用oFFiCe的就职应聘书设计大赛,校园简介的ppt比赛,aCCeSS数据库封面设计比赛等。学生对这些竞赛兴趣浓厚,纷纷用自己所学的操作技能去完成比赛,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丰富了自己的知识面。

四、结束语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的改革提高了教师、学生对实验教学的认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让枯燥无味的理论概念知识变得生动,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对他们以后使用计算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然,目前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也促进计算机教学的发展,对于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的进一步改革我们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李雁飞,“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长治学院学报》,2008年10月。

计算机操作员教学计划篇10

目前,高校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课程一般有两种模式:

①“基础应用型”模式。该模式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或称“计算机基础知识”、“程序设计基础”)和“电算化会计”(或称“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计算机会计学”、“会计应用软件”)两门课。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就是这种“基础”+“应用”的模式。

②“系列应用型”模式。该模式是在设置系列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上再设置“电算化会计”课程。例如,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会计实务电算化”两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又如,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系教学改革设想中打算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会计决策与控制”、“电算化审计”三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财政部教育司编《会计学专业主干课教学大纲》p16)。当然,其他高校设置的课程名称可能有所不同,但均可体现一组“系列”课程和一组(门)“应用”课程的模式。

无论是“基础应用型”模式,还是“系列应用型”模式,它们均独立于会计系列课程之外。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各门计算机课程内容与会计系列课程内容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教计算机课程的老师不懂或很少懂会计专业知识而会计专业课程教师又不懂或很少懂计算机知识;二是现行会计课程教材(除“电算化会计”外,下同)不反映计算机应用知识,也不要求专业课老师补充讲授计算机应用知识;三是计算机数量配备不足,无法做到两类课都安排机时。

2.单一的“电算化会计”课程,解决不了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能力问题。1995年4月27日,财政部印发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的三种证书、即初级证书、中级证书和高级证书,从能力要求看,可概括成以下三种能力。

(1)初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微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有关汉字系统及应用软件操作,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的工作原理五个方面,笔者简称为“操作能力”。

(2)中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能力。要使财政部评审通过的通用会计软件更好地满足各个企业的不同要求,需要用户自已定义参数,如建立科目代码、设定计算公式、定义分配方法和结转方法等,这称为系统软件的维护或参数设置,笔者简称为“设置能力”。

(3)高级证书要求一少部分会计人员具备“进行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开发与维护”的能力。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是指为了开发出用户所需的会计软件,必须了解和描绘用户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明确系统具备的功能,改进现有系统模型,形成系统的逻辑模型的过程。它是系统开发和系统维护的前提。分析、开发和维护的能力。笔者称为“开发能力”。

目前,高校“电算化会计”课程按财政部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组织和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能力”,包括开发工具、开发方法、开发系统(工资、固定资产、材料、销售、成本核算系统)和电算化审计五个方面。学生学完这门课后,仅仅是对部分会计核算程序进行初步的设计。当他们毕业参加工作后,在已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不会操作现行会计软件;在未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仅靠学校掌握的“电算化会计”知识,无法开发成套的会计核算系统软件。事实上,从国外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看,无论定点开发还是开发通用软件均有专门的公司从事这种业务。要求我们现在的教学能使学生具备完全的软件开发能力也是不现实的,仅能提“初步的开发能力”或具备“开发软件的基础”。这种单一能力距离国家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操作能力,设置能力和开发能力还很远,则高校改革教学,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力迫在眉睫。

3.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就目前而言,我国会计实际工作中的电算化仅仅体现在会计核算上,虽然会计管理的软件已在开发,但应用的不太多。而西方国家早就从会计核算电算化转向会计管理电算化了。仔细分析我国会计核算电算化的现状不难发现,绝大部分会计人员是“傻瓜”操作员,是计算机的“奴隶”,他们对会计软件不能运用自如。反省一下高校会计教学,会计课程和计算机课程两层皮,使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显得很窄。因此,只有在各门会计课程上都用上计算机,才能开拓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才能克服“傻瓜”操作员的缺陷,自主地运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使计算机不仅在会计核算上,而且在会计管理、分析、预测、决策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

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

二、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基本要求

1.两类课程安排相协调。会计教学计划必须按教育、教学规律制订,充分反映知识平铺、交叉、循序渐进的要求。计算机的系列课程应先于会计系列课程,同时会计系列课程的电算化,首先是已学计算机课程知识的直接应用,然后是后继计算机课程知识的追加应用。例如,在第一、三、四、五、六学期分别安排“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电算化会计”课程与此相适应,在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学期,分别安排“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上)”、“财务会计(下)”、“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高级会计”、“审计学”、“会计实务考核”课程。其中,“基础会计”课程首先是直接运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完成规定任务,如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各种记帐凭证、各种明细帐等,待“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学完后,再运用word编制“基础会计”课程中的成本计算公式、编排有关图形,并登记帐簿。

2.计算机知识运用时分合结合。平时,各门会计课程运用计算机知识是单项的,分散的。一般难以整体运用。因此,有必要在最终将两类课程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笔者认为,在第八学期学生即将走上社会前设置“会计实务考核”课程,一方面进行手工操作,综合各门会计知识,另一方面进行计算机操作。综合各门计算机课程知识集中运用于会计,这种分合结合的方式反映了会计学科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3.列人教学计划,教师引导,指导为主。将计算机课程知识应用于各门会计课程,并不是要增设新课程,而是对已学知识的串用。为了保证串用的成功,首先要在教学计划上加以反映。例如,在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分别设置“基础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电算化”、“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等电算实践项目,并相应确定一定的机时。其次,将各门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问题编写成“电算化指导书”,每门指导书中列示若干个电算实践项目。提出具体应用要求;同时,为了便于学生操作。还应编制“电算化操作手册”,向学生提供详细操作步骤和范例。这样,教师在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过程中主要起着引导、指导、布置、检查和考试验收等作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充分得到发挥。

三、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具体设计

下面以会计主干课程为例对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进行设计。

(一)基础会计电算化

l.将已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1)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材料明细帐、应收帐款明细帐、成本计算公式(含分子、分母两行排列格式)、生产成本明细帐和各种记帐凭证;(2)用图文混排系统spt进行成本数据的图像编辑;(3)用cced打印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2.将后续“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知识追加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①成本计算公式的编写;②图形编排;③帐簿登记。

(二)财务会计电算化

将“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中word、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包括:外币核算、坏帐核算、存货实际成本计价法、存货计划成本计价法、存货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折旧方法、工资结算和工资附加费核算、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销售业务、利润分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编制。

(三)成本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包括: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产品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品种法成本计算、分批法成本计算、分步法成本计算、成本分析。

(四)财务管理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包括;货币资金最佳余额确定、企业客户信用等级评估、应用帐款最佳余额确定、存货最佳额确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经营杠杆、对外投资决策、筹资政策的选择评价、资金成本计算及应用、财务比率综合分析、财务计划编制。

(五)管理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管理会计”。内容包括: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目标利润的敏感性分析、利用经营杠杆进行利润预测、边际利润最大的产品组合、销售顶测分析、投资决策评价方法的分析、内含报酬率敏感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