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8:07

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篇1

关键词:英国高等教育;内部管理体制;布里斯托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077-01

英国在经历了数百年的探索与发展后,逐步建立起与其历史背景、国家制度相适应的一整套系统、有效的高等教育招生、学生管理、教学质量(保障)监督、就业指导模式等,使其高等教育在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上始终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一、英国高等教育概况

英国目前共有110多所高等学校。英国高等院校根据其性质、特点和学位授予情况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类型,包括大学、独立学院和教育培训学院。

随着英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在校学生总量上从上世纪60年代的20多万增加到今天的100万人,高等学校毛入学率达43%(目标为50%)。每个大学的学生规模从拥有3,800名到28,000学生不等。本科生通常3-4年,硕士生通常1-2年,博士通常3-4年。英国设有独立而统一的本科生招生中心——UCaS(大学和学院招生中心/英国高等院校招生办),其职能相对独立,以企业形式运作。

过去英国学生进入大学是不收费的,10年前英国高校开始引入收费机制。英国本科生通常可申请贷款。研究生通常则不能贷款,但可通过其他渠道付款或争取奖学金。

二﹑英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概况

英国的高等教育一直以来秉承“建立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体制”的教育目标,经过800余年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已经在自主、自治的独立体系下形成了自主运行机制,并对英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长久以来,英国实行的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教育管理体制。英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核心是由政府宏观引导、高校进行自治。在政府针对教育发展制定的目标中就明确表示“政府在高校发展过程中要避免做得过多,妨碍高校的自主运营”。在英国政府中有一位专门负责教育的教育部长。其教育部负责制定宏观政策,而具体细则的制定和落实则由政府教育部组建的各个独立的机构来完成。这些机构直接面对各个高校,向高校提供资金支持以及各项服务,并负责监督和评估高校的政策执行情况,其最终目标是“运用资金支持、外部审核等手段提高教育质量”。

三、英国高校内部的管理机构

英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因其历史、文化传统等的差异而各有特色,主要有三种模式:学者自治治理模式﹑双重领导制下的“联邦制”治理模式以及学者主导型治理模式。总的来说,英国高校内部的管理体制是委员会(董事会)决策下的校长负责制,通过学校各层级的委员会负责制定学校的发展战略,对学校的各项事务进行决策。学校的管理则由大学校长领导下的行政体系来执行。以布里斯托大学为例其具体情况如下:

布里斯托大学于1909年被皇家授权。其内部组织由校、学部和学院三级构成。在校一级由校务委员会、理事会、评议会和副校长构成。在布里斯托大学,副校长办公室是唯一最高权力机构,它主要采取分权管理的办法将权力下放到各个相关部门。六大学部与提供行政服务的部门统一听从副校长办公室的调配。大学教师教育支持部与财政部门、人事服务和大学教师发展部门、政策与项目规划部门都是提供行政服务的部门,它们之间是并列平行的关系。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并通过合作促进大学内部事物的有序管理。

1.行政管理

理事会是该大学的32强的管理机构也是其最高的实际权力机构,它通常每年举行六次,负责政策,财务和广泛的其它事务,其成员每三年一届可连任。

校务会通常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审议年度财务结算和制定大学的战略及管理。

评议会是直接与各学院和系联系的管理机构,也是大学的主要学术机构。通常每年召开五次会议,由副校长主持。其职责是调整教授工作,并就任命教授、授予学位、学生纪律和教学计划等提出建议。

校友会包括全体大学毕业生和荣誉毕业生。由常设委员会负责管理其事务,并每年举行一次大会。

该大学有25个学院,分为六个学部:艺术,工程,医学和兽医学,医学和牙科,科学和社会科学及法律。各学院的院长从教授中选出,负责主持院务委员会,管理学院事务,任期为四年。学部和学院是具体负责课程教学的主要部门,课程的设置要由学院和评议会负责审批。各种资源通过学院来分配。

2.人事管理

聘任机制。布里斯托大学可以自主聘用员工。其聘任教师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由选任委员会推荐,理事会任命。聘任的教师岗位主要有教授、准教授(Reader)、高级讲师、讲师以及其他一些教育研究工作者。在其师资队伍中既有终身任职的教授,无规定任期的准教授和高级讲师,也有临时讲师和短期契约的雇用教师。高级讲师以上的教师基本享受终身职待遇,通常规定没有正当的理由不能解雇。

福利待遇。布里斯托大学教师的工资是以大学副校长委员会直接同大学教师协会(工会)交涉制定的统一工资表为标准的。教授一般有带薪研究休假。

退出机制。大学职员或其他成员离职可能是因为试用不合格、裁员、任期已满、健康问题等,大学章程都会针对不同情况对相关程序做出规定。被解职、解雇通常都要召开听证会。如果当事人不服解职、解雇决定可以提出上诉,由理事会成立专家组负责听证。专家组有终审权。职员在被解除职位之前,都有申诉和质询案件证据、证人的合理机会。

英国高等教育之所以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来自于内外部的有效支撑和互动地运行模式,其作用不可忽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将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借鉴英国先进经验,扬长补短,将对我国的教育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也为我们国家提高国际竞争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豪.英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及启示[J].航海教育研究,2007(3).

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篇2

>>香港高等教育经费管理机制研究(上)公共财政视角下高等教育经费绩效评价研究国际比较视角下的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研究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经费融资新途径公共财政视角下高等教育经费紧缺的成因解读及化解途径Zopp视角下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长效机制研究统筹城乡背景下重庆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支出机制研究高等教育经费筹措的国际比较研究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及对策研究关于教育经费预算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创新研究电网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管理机制研究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分析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下职业教育经费多元筹措机制及政府职能改革高等教育国际化维度下的大学全英语教学机制研究基于经济学视角下高校教育经费来源优化研究新时期下教育经费国库集中支付研究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经费多渠道筹集机制的思考教育公平视角下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的改进财务视角下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机制探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2013-05-13.

[2]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资助院校补助金[eB/oL].ugc.edu.hk/chs/ugc/publication/report/figure2009/f001.htm,2013-05-23.

[3]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经常补助金[eB/oL].ugc.edu.hk/chs/ugc/publication/report/figure2009/images/f001_02.jpg,2013-05-27.

[4]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工作摘要-工程项目[eB/oL].ugc.edu.hk/chs/ugc/publication/report/figure2009/g006.htm,2013-05-22.

[5]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研究与知识转移[eB/oL].ugc.edu.hk/big5/ugc/publication/report/figure2010/l001.htm,2013-05-22.

[6][7][9]香港研究资助局.研究资助局2010年度报告[R].香港:香港研究资助局,2010:8-9,74,74-75.

[8]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资助院校整体的补助金(2004/05-2010/11)[eB/oL].cdcf.ugc.edu.hk/cdcf/searchStatisticReport.do,2013-05-23.

[10]香港中文大学.与高锟教授同行中大步行筹款日3月14日举行[eB/oL].cpr.cuhk.edu.hk/sc/press_detail.php?id=48&s=,2013-05-23.

[11]顾理辉.自由之旅:高等教育管理学中的人性预设推演[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16-122.

[12]彭宇飞.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利用[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99-103.

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篇3

摘要:作者针对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包括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含义界定,并对构建新型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的对策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行政管理

高等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更是提高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基石,为此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尤为重要。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受各种传统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现行的中央集权制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弊端重重,行政管理统一僵化、自落实不到位、市场化存在不彻底性等问题,严重阻碍了高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构建新型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将是我国继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之后的又一重大决策和伟大战略,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又一次机遇。新型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应该是管理主体与投资多元化的、高校拥有办学自的、政府宏观间接管理的、市场化趋于合理的一种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新型模式的构建有助于政府正确制定和执行高等教育政策,有助于高校办学自的真正落实、有助于现代大学制度的形成,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意义[1]。

1、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含义界定

所谓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高等教育行政机关设置、隶属关系、权限划分与运行中各种制度的总称。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主要指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涉及中央与地方、中央各行政部门之间、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基本关系问题。各国的国情不同,其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也各不相同,基本上可以分为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中央与地方共管制。目前中国对高等教育实行中央和省两级管理的体制,这是结合了中央集权体制与地方分权体制的特点和优势而建立起来的。目前中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新体制[2]。

2、构建新型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的对策

2.1开展融资渠道多元化

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实际上是为了争取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高校中来。为此我们应发挥高校办学资源同时,开展和社会更紧密的联系与合作。在强调政府对高等教育起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改变高等教育投资过分依赖职能的状况,使高校真正成为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增加高等教育产业经费的融资主体。第一,发挥高校人才培养功能的优越性,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争取社会各界更多的支持。有宏图大志且人才培养质量优秀的高校更容易获得社会的认可、信任,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资助’。第二,通过自身的科学研究和校企合作科研项目,争取科研经费。利用高校科研实力比较雄厚的优势开展科学研究,与企业合作争取重大科研项目,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提供高水平的决策咨询服务,通过这些途径争取科研经费、科技成果转化收入、企业投资等[56]。第三,通过校办企业增加经费来源。通过高校人才集中的优势兴办知识型企业来为社会服务,这也为高校本身筹集更多的办学经费。在这方面,清华同房、北大方正就是成功的典范。把高等教育作为产业来发展,采取产业化的运作机制,开源节流,加强成本一一效益核算,确保对所使用的资源进行最有效的配置。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融资方式。第四,设立专门的办学经费征募机构。这一机构应作为高校内设机构之一,配备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专职从事办学经费征募工作。这些专职人员应逐步成为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经费征募队伍,通过他们的努力,建立财政拨款、学费收入、科技收入、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赠、联合办学收入、教育基金、银行信贷等多种途径的筹资体系。

2.2加强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

在我国,高教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中首先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政府究竟应起到什么作用以及怎么样起作用,即政府在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中职能的转变。如果还像过去那样,高等教育主管部门仍然事无巨细大包大揽,该放的权力不放,不该管的事情还管,高等学校自主办学就不可能实现。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就是要在政府和高等学校之间,明确权责,政府要转变职能。政府要改变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重管理,轻指导、服务的状况,为高等学校松绑,提供高校自主发展的空间,要重新审视和定位管理高等教育的范围、内容和方法,尽量避免对高校内部事务的直接干预,将注意力集中于宏观调控。

2.3建立自主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协调机制

高等教育行政协调机制是指政府针对高等教育行政系统内外部、纵横向之间存在着的各种不协调的关系问题进行调节,通过权责清晰,分工合作,互相配合,有效地实现高等教育行政的目标和提高行政管理效能的一套高等教育行政管理运行机制。高等教育行政协调机制是高等教育行政管理运行体系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是贯穿在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各个环节、全过程的一项经常性的重要活动。具体关系表现在高等教育与市场、高等教育与社会、高等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政府有应有效协调市场、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之形成有序的发展状态。高等教育行政协调机制的建立可以说在实践上是构建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一项重要举措。我们应该建立这样一种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内外部关系,明确中央高等教育行政系统与地方高等教育行政系统的关系及管理权限范围,并做好与其他各业务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增进高校与企业合作,促进高校产学研市场的研究开发,从而实践教育市场化运行。政府、高校、企业多交流、沟通,互动管理,培养面向社会市场需求的可用人才,培养用人单位可用之才,实践型人才。

3、结论

总之,正确把握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有助于政府正确制定和执行高等教育政策,有助于高校办学自的真正落实,有助于现代大学制度的形成、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篇4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 教学管理 信息化 

 

现代社会中,成人教育作为由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对不断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成人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迅速增长,与各地合作办学的教学站点的增多,教学管理任务日益繁重;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各领域,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显然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在信息化条件下,如何有效地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与多媒体等科学技术手段设计与实施贴近时代要求与发展的信息管理模式,完善教学管理体系,提高教学管理效益,是当前教学管理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何谓教学管理信息化 

教学管理信息化是指教学管理中借助现代计算机与通讯技术,使教学管理的手段与方式发生革新。 

1.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特点 

与传统的教学管理相比,教学管理信息化有以下3个特点: 

(1)教学信息从信息孤岛走向信息联通 

传统教学管理中,各种信息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和保管,信息之间互相间隔,使教学管理中出现了一座座信息孤岛。教学管理信息化使学生信息、教师信息、课程信息、选课信息、成绩信息等成为学校内相关人员随时随地共享的公用信息,并且信息之间保持一致性与唯一性,大大地提高信息的通用性与准确性。 

(2)教学信息实现数字化与海量存储 

传统教学管理系统由于方法与手段落后,以纸质方式为主,保存不方便,利用率不高。而信息化的教学管理系统采用数字技术,可以对历年大量的教学资料进行数字化存储,以获得系统存储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而且,通过对这些海量存储的数据进行跨年度的统计分析和深层的数据挖掘,可以使教学管理层的决策与教学质量分析更加科学。 

(3)教学管理信息的多渠道、多方向流动 

传统教学管理中,教学管理信息多是通过自上而上的方式进行传递,效率不高,且容易出错。而网络化的教学管理系统使得教学管理信息的流动实现多渠道、多方向,实现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实时互动,最大程度地改善信息的不对称。 

2.教学管理信息化过程中遵循的原则 

(1)数据共享原则 

教学管理系统应实现不同系统功能之间的数据共享,为其它管理系统预留接口。 

(2)标准化与一致性原则 

参考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标准,在系统内采用统一的命名规则,即仅在一处进行定义,在需要的地方进行引用。 

(3)开放性原则 

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学管理系统也能增加相应的功能模块,方便实现二次开发和应用。 

二、国内外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研究 

国外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长期以来,其各类院校一直致力于研究和探索学校教学管理模式和流程。有关高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研究范围涉及了教学管理的基本业务各个环节,从系统模式上主要通过客户/服务器(C/S)和浏览器/服务器(B/S)方式进行,即数据集中存储,分布操作。它将教学各个环节进行了统筹考虑,以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为目的,强调各子系统这间的数据共享,面向流程,强调信息的集成与共享,统筹考虑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由于多年来在使用过程中的不断改进,国外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己处于比较完善的稳定运行阶段。 

由于国外高校的管理体制与我国有较大差异,相关机构管理职能不同,教学管理办法不同,所以还不能简单地引用,只能在借鉴的基础上构建开发适合我们实际情况的教学管理系统。再加上我们国家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处于改革时期,在一定时间内还要不断变化和发展,为了系统实时反映这种变化,必须构建开发出自己的教务系统,并不断维护和完善。 

在利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改进教学管理方面,国内基本上有两种管理模式: 

第一种是面向单个职能部门的事务处理方式,仅仅停留在使用微机代替日常教务

[1] [2] [3] 

工作中一些单调的、机械的事务处理性工作。借助于微软公司Foxpro的微机版本的数据库系统技术,建立起一些简单的、功能单一的数据存储查询系统。在这些学校中,计算机网络还没有建立起来,计算机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的能力很弱。这种情况决定他们的教务管理系统数据存储分散、操作分散,系统数据经常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而且容易发生数据丢失、系统感染病毒等问题。目前,国内各高校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大部分还处于这种模式下。 

第二种是面向多个职能部门的教务管理系统,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和数据库服务器,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批面向多个职能部门的教务管理系统。这种类型的教务管理系统的特点是:数据存储分散、操作相对集中。 

根据信息化的目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大体可以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计算机自动化代替手工操作为目的,依托计算机技术将教学管理人员从繁重的手工作业中解放出。这一阶段的技术实现较为简单,实现时间短,系统存在信息集成度低,信息共享程度差,系统功能相互独立、计算机硬件性能较为低下等问题。

第二阶段以信息共享、信息集成为目的。由于学分制的实施,打破了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组织模式,教学组织单元从行政班正在转为教学班,学生是以个体的形式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系统的用户群从原来的教学管理人员扩大到学生和教师,系统更加强调的是信息的共享和集成。同时,随着学校各个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加快,迫切要求实现教学信息的共享,各高校开始致力于研制能覆盖教学管理各个环节的综合性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解决重点在于面向学生和教师、包容学年学分制和学分制模式及信息共享个方面。 

从技术的发展趋势上看,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技术已日益成熟。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技术条件;校园网建设的逐步完善为实现信息管理的网络化提供了硬件设施;先进的软件开发工具、强大的数据库支持软件、网络化操作系统的推广、汉字处理技术的不断改进,都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必将在现有基础上迅速普及和提高。主要体现在从单机管理向网络化管理发展、从辅助管理向辅助决策发展。 

三、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研究 

我国学者朱平华认为,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是教学信息的特殊性和时代的要求;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是成人教育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有助于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是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标志之一;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有利于教学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 

广西师范大学成教学院黄永炎认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忽视总体规划,导致数据无法共享,系统集成困难;重硬轻软,重投入轻管理,重建设轻实施;信息系统缺乏管理制度配套、机构及人员的配备支持。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成人教育的管理基本上实现了信息化,但各高校的管理模式不尽相同,因此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无广泛的适用性。通用的管理信息系统要么冗余信息多,要么所需的功能不具备,无法体现学校的特色,不太适合各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现有的管理模式。 

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和全日制学生管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考虑到时间、开发成本等等问题,不少学校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中直接采用了以前和全日制学生管理相同的管理信息系统。但由于两种教育方式的差异,全日制的管理系统只能部分适合成人高等教育,不少功能弃置不用,而另外一些功能不存在,不得不继续使用原有的管理方式。 

我国各高校正在使用的、有代表性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如大连医科大学和吉林大学分别根据自身成人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使用aSp技术结合oDBC开发了基于B/S结构的网上管理信息系统。它们运行在internet/intranet上,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web服务器上的共享资源。主要提供电子邮件服务、信息和信息检索等功能。具有跨越不同平台,界面风格统一,维护升级简单等优点,但是功能过于简单,无法满足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需求,系统的安全性、运行性能也不高。 

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篇5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带来机遇与挑战。作为长期以政府行政干预为主导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必须进行范式重构,以契合现时代的特质以及全球化所带来的冲击。公共管理理论为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以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介绍为切入点,阐述了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在全球化时代亟待应对的全新挑战,并结合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启示,探讨了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管理范式的构筑设想,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提供可供参照的发展路径,使高等教育发展契合全球化时代的内在价值诉求。

关键词:

公共管理;高等教育管理;全球化;范式

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基于外部环境的变动以及自身发展的诉求,高校的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发生变迁。同时,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形之下,在一系列社会生产活动背后所蕴藏的社会关系也实现了与之匹配的同步拓展,也就是说,现今社会的生产活动不同于以往,并非单纯的借由主体行为所实施的社会化生产活动,而是演化为基于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层面之上的生产活动,在这个过程当中,单一社会个体的生产能力并非局限于其自身的社会活动范畴,乃是扩大成为同其关联密切的特定社会群体的社会公共事务范畴。[1]借由此种情况可以做出这样的论断,即作为提升社会个体智识水平与技能状况的关键方式的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关乎社会发展的社会公共事务,从这个意义来看,若将高等教育视为服务的一种,则可将高等教育定性为面向受教育对象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基于现今的社会发展水平来看,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于社会整体利益以及社会公共福祉的增进效用日益突出,因而基于高等教育的公共性而言,高等教育管理的公共事务属性也极其明显,故而以政府为主导,借助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从而实现对高等教育管理的介入是不可或缺的。特别处于现今的时代,基于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覆盖面增大,使得高校同社会经济整体发展脉络成正向同态发展,因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依附性呈现出深化发展态势,高校从以往的社会边缘区域转化为中心区域,进而对社会整体运行发生着关键性的助推效用。与此同时,随着20世纪国内高等教育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让渡,使得高等教育的社会公共属性得以凸显与强化,因而其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公共事务越发受到重视。

一、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

在时代变迁的影响下,高等教育管理必然随之发生与之契合的变迁,特别是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对当下高等教育管理的发展路径将产生直接影响,此类影响涵盖下述几个层面:一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内涵发展提出要求,即高等教育管理应注重以市场规律为导向,以求实现在制度层面同教育市场化发展道路的有效衔接。基于宏观发展的角度来审视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可以发现,实质上此种制度便是对高等教育管理的管理主体实现有效指引与规制的规范体系。[2]基于构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而言,必须积极引导高等教育管理在制度制定层面强化市场路径引导效用。高等教育的市场化改革路径乃是受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的直接影响,从而推进高等教育同市场二者之间的同构性。另一方面,从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表现形式来看,主要反映为政府对高校财政支出比重下降,使国内生产总值中的高校经费投入比重相对降低;传统的政府经费扶持模式得到改进,市场化竞争模式成为全新的选择;鼓励民间资本创设高校,使社会整体层面的高等教育规模得以实现扩大化发展;增加与扩大高校的办学经费来源;激励高校进行技术创新以及成果转化;扩大高等教育覆盖面,在传统的校内教学基础之上,推出慕课、微课等线上教学模式;扩大招生半径,允许高校招收自筹学费的留学人员以及引导高校进行教育产业服务输出,发掘域外教育市场等模式。

(一)社会思潮对域外各国高等教育管理演进路径的影响

从域外各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发展脉络来看,其市场化导向最初乃是基于源自英国的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所致。[3]20世纪70年代,新自由主义思潮取代了凯恩斯主义,先是发轫于英美等国,继而影响遍及欧洲诸国以及北美的加拿大、亚洲的日本、拉美等国。作为新自由主义而言,其理论内核表现为主张市场化、削减政府管制等。其后,域外各国先后经历了高等教育扩容以及财政投入削减等阶段。在此前数十年内,相当多的国家遭遇高等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压力,由此带来经费紧张问题,以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为例,从20世纪70年代中叶到90年代初期,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经费财政投入所占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先前的1.4%缩减为1%,经费缩减的主因即在于公办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化。[4]此外,域外各国高等教育管理受imF、wto等国际组织的协助。此类组织的介入,有效地使组织成员国在本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规划层面强化了市场运作趋势,具体的助推措施使得成员国之间高等教育市场彼此开放、鼓励在公办院校之外创设私立高校等,这有效降低了成员国之间的服务贸易壁垒,进而有效地实现了对不同国家、地区之间高等教育服务的自由化。可以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的驱动之下,各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实现国际接轨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使然。

(二)文化多元格局对域外各国高等教育管理演进路径的影响

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之间的冲突与对抗,直接对传统的文化格局形成冲击,进而打破了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文化壁垒,使得不同的文化在此种冲击之下彼此融合。基于此种文化多元格局,各国在高等教育管理层面务求实现彼此之间的文化价值包容,并借此使处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异质性差距得以整合、消融,从而推动文化价值理念根植于高等教育之中,最终成为高等教育管理发展演进路径的文化助推力。以现今高等教育成就最为突出的美国为例,其高等教育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在很大层面上得益于对不同文化的吸收与整合,如在学科课程科目的设置方面,诸多高校均要求学生必须选修能够帮助其实现对不同文化形成完整认知的课程。其次,在组织学生社团活动方面,美国的高校均赋予了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以充分的民族文化宣传自,依托此种举措实现了对学生平等人权观念的传递与价值内化。最后,对多元文化格局的正确认知,也使得美国高校十分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并将此种教育理念贯行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与教学组织之中,从而在教育层面为美国的社会整体发展提供了创新源泉。

(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内在发展诉求对政府干预形成弱化趋向

对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而言,一般即指政府行政层面对高等教育的监管模式,其体现了高校、政府以及社会三者之间在高等教育这一社会资源方面的权限界分。全球一体化对各国带来普遍的冲击,基于对全球一体化趋势的顺应,和对此趋势所带来的全新竞争模式的应对,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必须由以往的行政权力集中改变为行政权力的有效分散配置。从理论层面看,将先前的集中化管理转变为分权式管理,乃是实现民主管理模式的主要标识之一。对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意义在于有效地对政府干预形成弱化,即使政府在高等教育管理方面进行适当的权限缩减,进而使得管理的效率得以有效的提升。自20世纪70年代域外发达国家秉承新自由主义理路伊始,政府的权限得到有效的自我控制,由先前的“万能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域外发达国家进行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更新,其目的在于契合市场运行规律,弱化政府行政权力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影响权重,从而强化高校的自和自治权。举例而言,相当一部分域外发达国家转变对高校的财政扶持政策,由以往的直接性财政扶持转变为竞争性扶持,即根据高校的绩效达成状况给予其财政支持。此外,一些域外发达国家基于对高校教育管理绩效提升的考量,引入民间绩效评估机构对高校进行资质评定,如法国引入高等教育和研究审议会,具体的高校教育质量评定人员涵盖政府行政人员、学者、教师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借由评定人员成分构成的多样性,尽可能地实现对高校教育管理绩效的全方位客观评定。此外,高等教育的分权化管理模式直接赋予并提升了高校的自与自治权,基于应对全球高等教育竞争的考量,各国政府相继通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对高校的财政、人事等方面的全方位放权,允许高校结合自身实情出台费用标准、科学配置课程以及自主选择合作对象,如此一来,高校的办学活力得到空前提升。

二、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在全球化时代亟待应对的全新挑战

(一)高等教育管理理念层面存在误区

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全面铺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被市场经济所取代,市场化运作方式取得普遍认同。21世纪初中国加入世贸以后,国内诸多行业的市场化运作趋势继续深入,高等教育管理也随之进行了市场化运作调整。然而,受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特质的影响,相关的市场化改革多流于形式,尤其在管理理念层面仍然暴露出较多的认知偏差,此种情形的存在极大地阻滞了国内高等教育管理的良性发展进程。现阶段国内高等教育管理存在的偏差首先表现为对政府宏观计划调配的偏重,以及对市场化运作理念的重视不足。[5]从政策制定、出台推广的层面来看,市场经济对计划经济的替代原因即在于谋求创设公正、良性的竞争机制,因在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对政府宏观计划调配的过于推崇,造成现今国内高等教育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相当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办学体制层面仍然遵循政府主导公立院校设置模式,私立高校在教育资源、财政扶持、政策支持等层面无法与之抗衡,因而处于弱势地位;(2)教育资源的配置权限基本被政府所掌控,多数情形下依然遵循政府为主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未能创设以高校办学绩效为评定对象的绩效考核机制,因而未能使高校之间形成良性竞争,经政府认定的重点高校(如“985”“211”高校)均取得了其他高校所无法得到的资源优势,从而导致国内高校之间呈现出发展过程中的“马太效应”,即重点高校借由其资源优势在招生、科研等领域一路领先,并且同其他高校之间的差距在逐年增大;(3)高校内部的教学遴选机制成固化态势。此种情形主要表现为高校学生的教育自主选择权限基本趋近于零,难以根据个人意愿,在求学期间实现专业的转化,同时,尽管现今高校普遍采用了学分制考核模式,然而此种模式乃是要求学生在学习阶段必须达到一定数量学分的被动考核机制,而未能赋予学生借助学分的取得,从而实现专业学习年限的跃升;(4)毕业生就业层面存在问题。因未能创设科学的毕业生素质评定机制,因而导致用人单位在遴选员工时,唯有根据毕业生毕业院校的级别、专业进行员工遴选,无形中导致非重点院校毕业的毕业生处于后备遴选的境地。在现今的国内高等教育管理理念中,也存在着过于偏重物质建设与投入,而对软环境的投入与关注相对较低的取向。在国内传统社会发展观的左右之下,高校均将发展重心放置于规模扩建层面,间接造成对教育功能取向的忽视,同时,在绩效考核方面过于注重对科研成果的量化要求,却未能对教师的教学绩效给予客观对待,如此一来,使高校的发展呈现出偏重硬件量化考核、忽略软件内涵建设的路径偏差。

(二)政府集中掌控高等教育管理权限造成体制性滞后

如前文所述,现今域外发达国家在对待高等教育管理的问题上,普遍给予高校以一定的自和自治权。国内在高等教育管理权限方面,通过高教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现已构成初步的“一元两级”管理分权模式,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级管理,在这种“一元两级”的管理模式中,地方政府(多为省级政府)为主要管理者,其在专业设置以及研究生点设置等方面具有较大的自限。然而从具体的管理方式来看,政府对高校的管理方式相对域外发达国家而言仍较为滞后,并且此种源自体制层面的短板已经成为现今国内高等教育创新的阻力要素。[6]首先,高等教育管理权限的相对集中影响了高校的自主发展,尽管现阶段中央和地方政府已经对高等教育的分级管理达成共识,然而一旦进入决策阶段,仍会出现管理权限集中行使的问题,进而表现为政府对高校的发展与战略蓝图事无巨细的事必躬亲;高校在具体的招生遴选、领导聘任、岗位设置、对外交流以及教职工考核等方面的自限受到挤压,此类现象的存在造成高校办学的主动效能受限,使相当多的高校管理者无须对此投入精力加以考量,只需被动服从即可,由此进一步导致国内高校表现出严重的办学同质化现象,诸如办学理念趋同、热衷热门专业增设、盲目扩大办学规模等。其次,政府对高校的行政干预无形中造成了对高校发展过程中教育创新的阻滞。全球一体化的时代特质助推了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对制度创新的内在价值诉求,也是目前各国在发展高等教育过程中普遍施行的举措,由此使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潜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掘,学术自由空间也得到极大的提升。然而现阶段我国的公立高校因在财政、人事等方面对政府表现出极大的依附性,因而导致独立性不强。并且由于来自高校外部的各种社会力量对高校的自身建设与发展给予了一定的影响,因此使得国内高校基于获得财力与物力保障的考量,不得不对相关的利益集团做出一定的妥协,从而也导致了自身的发展背离了自身的意愿,对学术自由的追求被迫妥协于现实的物质诉求。

(三)人治思想突出与行政化趋势明显影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全球化的趋势以及不同文化的融合使得当下的高校发展呈现出办学规模扩大以及文化交融的态势,此种态势倒逼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必须做出正确的应对,不过现存两种情形造成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进程受阻,一者是在现今的高校管理体制之下,多数管理者仍然将人治思想奉为圭臬,从个人的主观经验与好恶出发,为高校规划其个人认可的发展路径。尽管近年来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已经在尽可能的规制管理者的个人主观决策,然而受长期经验主义思潮的影响,依法治校的理念仍未能得到切实的贯行。不能简单地将人治思想归结为错误的决策,然而对比于法治理念来看,少数个体的决策所产生错误的概率要高于群体决策,同时,一俟管理者更换,必然意味着其先前所制定和推崇的发展思路面临被的可能,进而造成高校人、财、物的无端浪费。可以说,人治思想对管理者个人的价值取向、行为动因、预判能力等有较高的要求,一旦内外部环境出现变迁,超出其经验认知范畴,则直接结果便是导致管理风险的发生。此外,人治思想的另一弊端在于其同高校的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理念背道而驰,甚至可能出现对学术自由一定程度的压制,更可能因此而使高校的中层管理者为了迎合主要管理者的发展构想,而罔顾高校实情,从而造成高校科学发展路径受阻。二者,行政化趋势在历经多年的高校“去行政化”改革后仍然未能得到彻底的改变,党政架构依然是现今高校内部管理的核心。作为以促进学术发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重心的高校而言,唯有在内部管理中实现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有机匹配,方才能够彰显高校的社会价值,然而,现实情况却是高校内部的行政权力依然在相当大的层面上凌驾于学术管理之上,一些高校的内设行政部门,在职能设置上为管理部门,然其却能够倒转过来影响学术,由此导致一种怪现象,诸多高校领导提出要使行政人员努力向教师职位转岗,实际却是教师更热衷于步入仕途,选择“双肩挑”的职业发展路径,此种路径的好处不言而喻,既可以使教师在科研成果申报方面获得普通教师所不具备的优势,同时身兼行政角色又可以使其真正参与到高校发展决策中去,从而为自身发展谋取利益,然则这样一来,却造成对高等教育学术自由理念的背离。

三、公共管理范式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启示

所谓的公共管理范式,即是指公共组织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维系考量,因而依凭自身权限以及公共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采取相关管理活动的举措。[7]可以说,从内涵层面来看,公共管理活动的价值内涵即着眼于社会整体利益,并以社会整体利益与公共福祉的实现为诉求,公共管理活动的目的在于借助有效的管理活动实现对公平和效率的最大程度的兼顾,同时,在科学把握目标决策、协调、控制等管理节点之外,必须凸显与保障社会公共责任的实现,其不仅追求对社会资源的合理化配置,更应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对社会成员的最大化兼顾。作为高等教育管理而言,基于前文所论及的其“公共产品”属性,因而可以将其视为公共高等教育管理,同时按照公共高等教育管理主体关联程度的区别,可进一步将之界分为内部与外部的双重管理系统。所谓的内部管理系统,是指由中央与地方二级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与主管部门之间架构形成的纵向管理模式;所谓的外部管理系统,则是指由公共教育行政部门同市场、市民社会之间架构形成的横向管理模式。基于外部管理系统而言,市场同公共高等教育管理二者的关联有必要进行精准的界定,而市民社会同公共高等教育二者的关联也亟待协调统一;基于内部公共管理系统而言,高校同公共高等教育管理二者的关联也有必要加以明确。

(一)市场同公共高等教育管理间的关联

作为公共高等教育而言,在产业归属层面为服务业的典型代表,因而其可以依照市场化模式进行相应的业务运作。同时,公共高等教育具有“公共产品”这一社会属性,因而以追求效率最大化为诉求的市场规律无法保障其公平性,解决这一困境的出路乃是,既要发挥市场在社会资源合理配置过程中的协调作用,又要辅之以一定程度的政府适当介入,因而作为市场同政府适度介入的公共高等教育管理间应为彼此倚重的利益连带关系。

(二)市民社会同公共高等教育间的关联

一般而言,在市场同公共高等教育管理二者间进行遴选极其困难,原因在于选择对市场的倚重,会遭遇市场缺陷所引致而来的风险;而选择非市场运作模式也会随之引致非市场化缺陷带来的风险。基于前述情形,当公众遭遇到市场化与非市场化的二难抉择时,常寄希望于借由市民社会寻求全新的问题解决路径。从以往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来看,高等教育同市民社会交集甚少,甚至可以说,以往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下的市民社会未能形成主体意识,而公共高等教育管理改变了这一现状,依托公共媒介的介入,使公众获得表意自由,保障公众对高等教育管理相关决策的知情权,使公众给予高度关注的高等教育相关问题得到使其满意的反馈。[8]欲达成此种目标,国家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将适度的权力赋予相关的社会组织,进而创设出以政府为主、政府与市民社会共治的高等教育管理新体制,如此能够增进公共信息传递,使公共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活动公开化,并使公众强化对其的认同感与信赖感。

(三)高校同公共高等教育管理间的关联

在分析高校同公共高等教育管理间关联的问题上,应重新界定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权能,即作为行政管理部门应科学划定其权限触及范畴,笔者认为可将之界分为内部范畴与外部范畴。内部范畴即指高校的内部运行事务,诸如教学组织、科研、招生等,此类问题应给予高校充分的自治权;外部范畴则是指高校作为事业法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遭遇的、依凭自身无法给予解决的问题,诸如高等教育结构优化、高等教育规模控制等,此类问题应借力于行政管理部门,由行政管理部门从宏观角度加以协调。需要指出的是,在高校同公共高等教育管理关系协调当中,应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即由行政管理部门、高校、民间组织进行合议,出台具体的规划方案,最终实现对教育资源配置的科学决策。

四、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管理范式的构筑设想

由前文的论述可以得知,完全以政府行政权力干预为主导或者完全放权给高校赋予其绝对自治权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都不足为取。原因在于,完全以政府行政权力干预的高等教育管理主导模式将使高校丧失独立性,进而不再具备学术潜力与发展活力,而如若采取完全放权的模式,则其风险正如布鲁贝克所指出的那样,高校作为学术行会的发展形态之一,而任由行会自行发展,则将直接导致其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弊端,诸如出现对改革呈不合作态度、自身过于保守等问题,同时,高等教育管理现今同社会事务的联系日趋密切,因而对待高等教育管理的问题不能完全借由高校的学术委员会来决定高校的重大事项,否则变相失其外部性特质。此外还需看到的是,高校依凭自身难以为自我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要的运行费用,而来自政府财政扶持的这种外部经费注入对高校的生存与发展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基于前述考虑,笔者认为,现今国内高等教育管理范式重构应从下述几个方面着手。

(一)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价值重塑

正如前文所论证的,高等教育服务具有“公共产品”这一社会属性,而作为高等教育管理者而言,由于此前政府以及相关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机关均习惯将高校视为自身的管理对象,未能形成对高校作为学术中心的特殊主体地位给予正确的认知,因而在此种偏差性理念的影响之下,将管理行为单纯视为履职行为。故而高等教育管理者务必应正视全球化时代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带来的冲击,积极主动地进行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价值重塑,改变以往的计划性作为方式,应以管理活动的意义与目的在于增进社会公众福祉的社会服务范畴为价值理念,并且以服务他者为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二)对政府、高校以及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范式重构

作为政府而言,应借由自身所掌控的公权力,改变以往的“政府—高校”的二元管理机制,应秉承公共高等教育管理理念,赋予社会组织以高等教育管理参与权限,将社会组织纳入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范畴之中,构筑“政府—高校—社会”的“三位一体”管理体制架构。[9]具体而言,政府应改变以往的高校经费来源财政扶持模式,应积极面向社会开放资源融入渠道,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多样化,同时也使工商企业资本、私人资本等得以流入高校,政府可以出台政策规定高校可以借由其从外界融入的资金数量,获得与之匹配的政府拨款,这样能够缓解政府对高校持续财政投入所面临的压力,也将有力地推动高校实现同企业之间的商业协作,依托对私人市场的借力实现对高校内部公共部门服务的取代,从而使高等教育管理借助规范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转向社会化发展路径。其次,应注重凸显专业教育团体的“第三方”意见,如赋予高校教师联合会或者类似的非官方组织参与到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之中的权力,借助其非官方的角色地位,对高等教育管理运行与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进行意见的征集,依托此种非官方组织的意见征集,实现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缺陷的查找与补足。

(三)将现代公司管理模式引入高等教育管理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在2003年制定出台的白皮书《我们的大学:支撑澳大利亚的未来》中指出:“尽管高校的地位、性质同企业存在差异,然而高校每年都管理着数百万澳元的财政预算。因此可以断言,高校有必要借鉴企业的运作管理模式。”在公司的内部架构中,董事会作为最高决策机关,同时董事在履职过程中应严格秉承勤勉义务,并且在董事的任职资格中规定:“担任破产清算的公司、企业的董事,并对该公司、企业的破产负有个人责任的,自该公司、企业破产清算完结之日起未逾3年,不得任职董事”,此种任职资格限定将公司董事的个人职业生涯同组织绑定在一起,从而实现了对董事勤勉履职的督促。高校的党政负责人权限类似于公司董事,因此可借鉴董事任职资格条件,规定高校党政负责人如若因个人决策失误造成高校财政赤字或者被迫停办的,应禁止其在其他高校或机关出任领导职务。[10]借助此种方式,使高校负责人的个人职业生涯同所任职的高校联结于一体,从而能够有效地督促高校决策者在出台决策时秉承审慎、负责以及科学、务实的态度,避免因人治思想以及主观经验主义对高校造成损失。

(四)将市场化竞争机制引入高等教育管理

以往国家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高校的等级划分,使其中被认定为“重点”的高校获得了其他高校所难以获得的资源与优势地位,然而此种模式实则为教育资源垄断,尽管国家教育部明确诸如“211”“985”高校引入动态竞争机制,但同时也指出不会添列新增高校,如此便形成非“211”“985”类高校只能望其项背。针对前述现象,笔者认为,无论是“211”“985”类高校,还是“研究型大学”,不应固化入选对象,应以市场化竞争赋予高校平等竞争参与权,从而使已经入选的高校保持发展活力,使尚未入选的高校产生发展动力。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提出,我国的社会整体创新进程已经拉开序幕。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带来全新的挑战,在这个过程当中,作为社会“公共产品”的高等教育服务也将接受全球化时代以及创新思潮的洗礼,基于推进高等教育实现良性发展、增进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以及效度化彰显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助推效用的目标,则必须对高等教育现行体制中存在的短板加以补足,以往基于政治因素抑或是经济因素考量而在高等教育管理中所秉承的“政治挂帅”或者“经济先行”模式已经被证明难以为继,而公共管理理论的提出,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提供了全新的发展路径,其保障了高校的学术自由空间,并且赋予了高校较大权重的自治权,同时也依凭政府、高校之外的第三方主体介入,使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得到升级,也直接提升了高校办学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才诉求提供了保障,也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应对全球化挑战提供了全新的发展契机。

作者:娄坤单位:四川医科大学宣传统战部

参考文献:

[1]董泽芳,李东航,谭颖芳.全球化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困境与出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3(10):24-26.

[2]魏士强.《高等教育哲学》蕴含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读约翰•S•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J].高等教育研究,2014(11):17-22.

[3]李硕豪,李文平.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可视化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4):26-30.

[4]何晓芳.20世纪8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政策变迁[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1):32-34.

[5]何晓芳,岳鹏飞.我国大学治理研究现状与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2012(9):19-23.

[6]刘卫平.高等教育柔性管理范式及其实践策略[J].大学教育科学,2014(3):36-40.

[7]何敦春,杨丛霖,欧阳迪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文化生态的变迁与优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42-46.

[8]蔡晓平.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环境的定位及监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26-31.

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篇6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美国;启示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组织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管理内容、管理权限的划分等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从本质上讲,体现了一个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以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间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在探讨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特征时,应以这个国家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社会在该国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依据。为此,根据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社会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当前世界的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可分为权力集中型、权利分散型、集权和分权集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美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即是典型的权利分散型。权力分散型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是指高等教育的决策权力不在中央政府,而是由地方政府或利益集团来独立行使高等教育决策、立法、财政拨款以及评估、监督职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一、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

(一)地方统管

我们知道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地方分权制国家,教育也不例外。美国虽在联邦政府设有教育部,但教育部只是作为一个一般性的指导和咨询机构,美国宪法将所有的教育权利授予各州和其下辖的高等教育管理委员会或高等教育协调委员会。联邦政府不得利用中央权力去控制各州教育的发展,也不能直接参与学校管理,各级各类学校,包括高等学校都必须接受当地政府的监督和指导。美国高等教育由地方统管。州政府对高等教育实施不同形式和程度的管理,对州所属高校的规划、教学和人事制度、财政拨款等方面施加直接影响。

(二)大学自主

美国的高等院校都拥有很大的办学自,高校在招收学生、课程设置、聘任教授、调整专业、财政开支和筹措经费等方面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决定性。但美国高校办学的自主性并不意味着大学的校长可以独揽大权,相反,美国的高校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是美国大学的最高领导机构和决策机构,是高校的法定代表机构和最高治理机构,也是治理结构的核心。美国高校董事会可直接介入大学的运作管理过程,校长在董事会的授权下全权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正是这种高度的独立自主性极大地调动了美国高校自身的办学积极性,确保了高校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及时地做出反应,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和蓬勃发展。

(三)社会监督

美国是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政府对高校只进行原则性的指导,美国的绝大多数的大学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为此,对大学的监督是必不可少的。在美国,对大学的办学效益的监督和调控是由社会民间组织进行的。这种社会民间组织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全国性的专业学科组织对大学进行单一专业性或全校综合性的教学质量水平鉴定;另一类是由若干个权威性较高的民间学术机构联合开展问卷调查屏蔽,对各校专业学科之间的质量进行评估打分,来促进各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二、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与美国分权制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不同,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虽然几经改革,但是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仍存在较为明显的弊端和问题。其表现为:

(一)政府对高校的管理高度集权

在我国,各级各类行政机关对高等教育统得过多,管的过死。高校成为政府的隶属部门,高校的机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更像是国家行政机构,而不是学术机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第四十五条明确规定,健全统筹有力、权责分明的教育管理体制。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二)高校缺乏自

我国高校自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集中在上级主管部门手中。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自得到一定的落实。但是,由于长时期政府对高校的管理影响下,政府机构对高校的管理活动仍有较多的干预。

(三)教育资源投资渠道单一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以政府投资为主,教育资源由政府统一配置。教育投资渠道单一,缺乏社会和个人的参与,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高校对政府的依赖,也抑制了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

三、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对我国高校管理体制的启示

要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必须正确处理政府、社会、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此改革和优化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扩大高校办学自

要扩大我国高校的自就必须改变长期以来政府对高校包管过多、统的过严的现状,要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要主动做到简政放权,将高等教育管理权力下放高校,使高校成为高等教育实际的管理主体。但在扩大高校自的同时,应确保政府对教育的宏观监控,政府应对教育进行预测、制度设计、总体布局和规划等。

(二)加强高校立法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依法治国,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法治社会的建立,基础在于教育。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国家重要的公共事务,在推进法治建设的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为此,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法治化管理就势在必行。加强高校立法,建立健全高等学校法律法规体系规范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政府、社会和高校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各自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加强我国高校的立法工作,用法治手段确立整个高等教育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制定和逐步完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其中可以通过大学章程的制定来规范高校自我治理的运行机制。

(三)拓宽高校投资渠道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资金来源主要依赖政府,教育投资渠道单一,导致了高校对政府的依赖性很大,从而缺乏必要的自主管理权。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必须拓宽高校的投资渠道,改变资金来源单一的局面。国家要积极地鼓励社会团体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办学,要实现高等教育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在高等教育投资来源上,国家不能一直占大头,高等教育投资由于其特殊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其来源渠道不仅可以扩宽而且必须扩宽。

(四)加强社会参与和监督

我们强调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要正确处理好政府、社会和学校之间的关系。作为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之一,社会力量在高校的治理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点可以从美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得到很好地验证,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工作中,社会力量却很少参与其中。社会参与大学治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等教育社会化的体现。在发达国家,社会力量通过各种咨询委员会、评估机构、董事会等介入大学治理,发挥咨询和监督的作用,并成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力量在大学治理中参与和监督的缺乏,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显著的缺陷。我国应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大学管理,并激励其对大学的办学效益和运转进行有力的监督。

参考文献:

[1]邬英英.美国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探讨[J].2010(1).

[2]谢伟健.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及其改革动向对我国的启示[J].2008(4).

[3]张苹苹.美德法三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及其改革趋势对我国的启示[J].2013(12).

[4]朱维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与途径[J].2014(3).

[5]张立洁.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思考[J].2013(6).

[6]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70.

[7]吴绍芬.高等教育改革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12).

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篇7

摘要高等体育教育管理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对专业高等体育院校和各综合性院校中体育系与体育学院的教育管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研究高等体育教学管理现状,深入挖掘高等体育教育管理特点,不断创新高等体育教育管理机制和方法,对于强化高等体育教育管理质量,促进高等体育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点,本文就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管理进行研究与展望。

关键词高等体育体育院校教育管理

一、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管理现状研究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高等体育院校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培养了大批专业体育人才,奠定了世界体育大国的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体育院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致使体育院校教育管理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缺乏办学特色,各大院校和体育专业之间呈现出严重的同质化,没有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院系专业设置、服务定位、发展方向等方面突出自身特色;其二,高等体育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背离了为高水平竞技体育服务的建校初衷,而是在考虑学生就业、岗位需求等因素的基础上,重点展开单一的体育师资培养,致使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力度严重不足;其三,高等体育院校的体育师资输出面临巨大困境。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形势下,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随之增多,加之各大城市、地区学校的体育教师呈现出饱和状态,从而增加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难度;其四,我国体育高等教育的市场化程度偏低,没有形成多元化的办学主体,在高等体育院校本身办学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民间资本又难以通过合理的途径融入到体育教育事业中来,从而对高等体育教育管理的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管理展望

(一)树立全新的教育管理理念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应当转变传统的教育管理观念,重视观念创新,运用先进、科学的教育管理理念指导教育管理工作。首先,在高等体育教育管理中遵循开放性原则,使学生与教师处于同等地位,不强迫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寻求答案;其次,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再次,坚持教育评价个性化,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适当教育、引导和支持,鼓励拥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充分发挥其特长;最后,落实教育管理民主化,使教育管理工作得到学生的认可和配合,并重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从而确保高等体育教育管理顺利开展。

(二)创新教育管理机制

高等体育院校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教育管理机制进行创新,借此来形成制度和保障,这有利于更好地调动和开发资源与潜能,进而使其转化为巨大的源动力。为此,高等体育院校应当建立健全以下几种教育管理机制:其一,建立良好的组织机制。应由院校领导牵头,并由教务处、科研处等职能部门与各系及共青团组织共同组成专门的机构,对体育教育管理工作进行统筹创新。根据创新教育管理机制目标体系的具体要求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并贯彻落实;其二,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并对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予以关注,运用激励的原理激发出学生学习创新的积极性,并将学生获得的创新学分纳入到学分制管理系统当中;其三,建立创新教育工作保障机制。可按照工作的发展情况,逐步加大经费方面的投入力度,为体育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运用现代管理学实施教育管理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是在政府领导下的事业单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学校的运行和发展都在政府的监管和指挥下进行。现如今,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市场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提出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大幅下滑,解决这一问题也成为业界专家学者们研究的重点。经过不断的研究发现,可以将现代管理学的理论运用到高等体育院校教育管理当中,这一发现对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管理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我国的高等体育院校而言,为了能够在教育国际化和市场化的时代下进一步发展,应当坚持走结构与质量效益相结合的道路,并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来获取社会收益为根本。为此,我国的高等体育院校可将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引入到教育管理当中,如可在教育管理中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绩效管理以及成本核算等管理理念,这有助于高等体育院校教育管理质量的有效提高。

(四)突出高等体育教育办学特色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我国各大高等体育院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学校想要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办学特色是高等体育院校最具优势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为此,突出高等体育教育办学特色显得尤为重要。高等体育院校的办学特色应体现在人才培养、科研以及服务等位等几个方面,并从体育教育管理的角度着手深入挖掘办学特色,打破固有的办学模式,借此来提高学校的竞争优势。首先,学校应当不断加强人才引进、人才输出以及人才培养这三个方面方面的管理,多吸引一些高水平的体育人才和体育师资后备人才;其次,学校应不断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让所有的毕业生都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这不但有助于学校知名度的提高,而且也是突出办学特色的一个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顾小霞.我国高校体育专业发展速度、布局与规模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9).

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篇8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策略

近年来,我国对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适度的人力资源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等学府的教育,为此2010年我国颁布了《教育规划纲要》,其明确地指出了未来十年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尚不容乐观,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我国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理念陈旧落后。我国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建立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基础上的,在很大程度上应称为劳动人事管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1]高校的人事部门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多采用传统方式,要求高学历、高职称,而忽略了真正的用才之道,导致出现“人不能尽其才,才不能尽其用”的现象。此外,“论资排辈”这一现象尤为突出,助长了倚老卖老的不良作风,打击了青年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致使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阻碍;“平均主义”的现象很严重,导致出现“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心态,不能端正工作态度,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2.绩效考核评估机制不完善。随着高校人事管理体制的改革,绩效考评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但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在对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绩效考评时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考评内容上,大多数高校只以科研和教学两个方面作为考评内容,过于单一,不利于高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且过度强调科研工作,致使部分教师大量地揽收项目、发表文章等,只重视量而忽视了质。

3.教育人力资源分布不均衡。从纵向来看,我国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分布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东、中、西这三个地区,西部地区高校数量较少,仅比较高校所拥有的教职工人数,就能看出东部地区有着丰富的教育人力资源,远远超过了中西部地区;从横向来看,在同一地区不同的高校,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在数量上存在很大差异,重点院校颇多,一般院校则较少;而且我国的教育人力资源结构比例严重失调,在同一所高校,教学型教师的数量远远超过了研究型教师的数量,开发应用型和高端科技研究型的人员颇少,阻碍了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影响了教育效益的增长。

4.对教师管理问题认识不到位。教师是进行学校教育的直接人员,若对其管理不到位,将不利于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教师属于知识型员工,更多地追求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高校一般都能给其提供较好的硬件条件,却忽视了教师在精神、思想等层面上的追求,以致其工作热情不够高;高校并未充分发掘教师资源的潜力,对其的培训力度不够,不能顺利地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新挑战。

二、解决我国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策略

1.转变管理理念,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新思想。高校要清晰地认识到教育人才在推动其发展时所起的巨大作用,摒弃传统的人才引进和管理思想,建立科学的人才引进管理机制。将教育人才视为高校的一种有价值的资源,而不是开支成本,并在“人本主义”的基础上,以“人”为中心,对教育人才采取“主动开发型”的策略式管理,对其进行全过程的动态管理。

首先,树立人本化管理理念,人本管理理念是将高校中教职工的发展作为高校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重视人的因素、发掘人的潜力、激发人的主动性,建立一套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机制,把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结合起来,形成一大批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群体,正是高校发展的希望所在;[2]其次,树立人力资源竞争理念,使高校的教育目标更具有战略性,并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促使高校教育人才不断地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增强高校的整体实力;再次,树立人力资源开发理念,高校通过开展必要的培训,并提供适当的深造机会等提高教育人才的知识素养、工作技能等,使其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最后,树立人力资源社会化理念,正确对待教育人才合理流动,并鼓励其走上市场,更好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2.构建并完善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绩效考评是激励、引导教育人才的行为,调动其积极性的重要管理方式。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估机制对促进高校人才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丰富考评内容,转变考评量化这一严重现象,不再只注重教学、科研的量,进一步注重质的提升,并鼓励教师参与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学术活动及项目;注重对教师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师德、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进行考评,从整体上增强高校的师资力量;针对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个体,实行分类管理。

3.关注西部教育,合理配置教育人才资源。在西部大开发实施的背景下,西部各地方政府要抓住这次机遇,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培养和开发本土人才,不断地促进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家也要对全国人才的流动作宏观的调控,并制定特殊的政策吸引优秀的人才,稳定已有的人才;东部沿海地区要向西部进行支援,主要在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方面给予帮助。总之,对口支援工作是加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整合教育资源,实现东西联动,携手共同发展推进对口支援工作向纵深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3]

4.关注教师群体,完善激励机制。按照马斯洛需求五层次理论进行分析,在满足教职工基本需求的前提下,高校要提供舞台使教师尽情地施展才能,在学术、科研等方面有更高的造诣,满足其精神食粮。此外,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有效激励机制的建立能够正确地诱导教师的工作动机,在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同时满足其自身的需求,调动其创造性和主动性。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教育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也日益突出,高校要把其放在战略的高度来重新定位。通过强有力的策略跨越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各种障碍,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发挥教育潜能,建立教育人才资源节约型社会。

参考文献:

[1]邓倩.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管理浅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08.11:95.

[2]施华昀,林聪.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途径分析[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92.

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篇9

abstractadulteducationmanagementistheguaranteeofthenormaloperationofadulteducation.itplaysaveryimportantroleintheprocessofrealizingthegoalofadulteducation.therefore,inthedomesticandforeignmanagementmodelofadulteducationwerefullystudyandsummarizethebasis,usingthetheoryofmanagementof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CRm),constructionofadulteducationmodelof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andputsforwardtherelatedcountermeasureandthesuggestion,foradulteducationofscientificmanagementofexploration.

KeywordsCRm;adulteducation;managementmode

我国的教育事业主要包括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其中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教育形式之一。目前,在知识经济时代,终身教育观念已深入人心,对于成人教育来说,这些既是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也是不得不面对的挑战。为了适应时展的要求,面对国际化竞争,探索科学合理的高等院校成人教育管理模式,从而提高成人教育管理的质量与效率,使全民族的素质不断提高,促进社会与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国内外成人教育管理模式的发展

在国外,也有成人教育,它是为了提高从业者的职业技能,符合求职者切实需要。美国的成人教育提供的教育服务范围比较广泛,能够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公共的需要,主要包括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咨询、职业技能培训以及课程教导等,且根据具体社会需求来对课程和专业进行合理设置,提供更多优质的成人教育服务。政府给予成人教育大力支持,尤其对那些影响力较大的成人教育院校给予较多的财政补贴。在英国的成人教育中,业本学习正日趋成为一种新的流行趋势,这种成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获得真知,并以此提升工作技能,帮助员工在未来职业发展中可以更好地发挥。在韩国的成人教育中,设立的职称序列激发了员工的发展活力。经过正规高校毕业后开展科研以及相关工作代表的是第一个序列,第二序列则是指经过再教育深造或者接受在职培训后从事具体技术操作的工人,无论是第一序列还是第二序列它们都包含三个层次,但不管是第一个序列的最高层还是第二个序列的最高层,他们所受到的待遇都一样。因此,就有许多的员工希望通过接受成人教育的再深造获得向第二个序列中的较高层次提升的机会,进而可以提高个人收入水平,推动着整个韩国的经济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

在国内,较早研究成人教育管理模式的是周嘉方,他认为成人教育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类:科学管理、行政管理与经验管理。近年来,不断增长的成人教育需求使得成人教育管理研究的成果丰硕。张丽竞、秦发盈与何爱霞深入研究了成人教育管理中的模式与体制以及组织机构和建设人才之间如何设置等问题。基于对成人教育管理模式的研究,胡凤卓和崔立国通过研究管理模式的特征,对成人教育管理模型进行整理,并由此得出管理模式分为三种的结论:即有“实体型”的一级管理模式、“没有实体型”的二级管理模式和混合型管理模式。目前比较流行的就是陈铖和刘伟辉等根据管理内容和主体将管理模式分为的三类。

1.1直接管理模式

成人教育学院在这种管理模式中既要承担办学的责任,又要承担管理的责任。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成人教育学院主要负责所有的成人教育工作,传达管理理念,传递各项信息,并把信息付诸实施,整个过程简单,控制环节较少,信息的损耗与失真也较少。所以,直接管理模式效率较高,有令行禁止的效果,便于对教学过程进行及时调整与监控,有利于教学计划的全面落实,更有利于对学生及教学工作进行统一管理。但是此模式也存在缺点,一是对各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充分调动,不利于科学合理地调配与管理教学资源,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成人教育的发展,二是管理链缺乏规范,监督效果不好,影响管理水平的提升。所以,这种管理模式比较适合规模较小、专业构成简单的成人教育。

1.2间接管理模式

间接管理模式即指成人教育学院并不直接和学生接触而是作为管理方,而真正接触学生则是进行办学的各院(系)。这里成人教育学院对成人教育起着宏观管理与监督的作用,这些管理和监督具体包括统一招生、组织学生学分考试、成绩管理,学籍管理,教材管理以及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还有对教学质量和教学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而各院(系)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则负责按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这些具体教学计划包括课表的制定,任课教师的安排以及学生考试的组织,还包括实施学生考勤和日常生活的管理等等,另外,对于一些院(系)教育资源的使用还要进行统筹安排,简单点说就是基本的教学组织和学生管理都是由院系负责完成,甚至有些院(系)还负责承担招生任务和组织生源的工作。

1.3综合管理模式

综合管理模式是将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两者一起使用,一个为主,一个为辅,这种管理模式就显得更为务实与灵活,这是一种两种管理模式之间相辅相成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中成教学院和其它院(系)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它们之间的二级管理关系是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建立的。成教学院和各院(系)之间通过调节自身的价值目标,以非行政的手段,实现各自最大化的效益。在这种模式中成教学院和院(系)的关系更便于协调,能够达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能够减少冲突,所以,这种管理模式适用于较大规模的成人教育。

分析国内外关于成人教育管理模式的研究,可以看出,国外的学者更早地关注教育的本质,一切以学生为本,国内的则更多地关注教学流程与教学方案(如考试、教学成果、教学计划等),用管理学的知识管理成人教育。不过,时代的进步,使得人更加重视本身的价值与感知。更多的国内学者把成人教育当作一种服务,把学生作为成人教育的考核主体与主要服务对象,把社会需求及学生个体的满足程度作为成人教育质量的考核尺度,在服务成人教育及考核服务效果的时候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感受,而不光仅凭学校的自上而下的考核标准。而且,国内建立的成人教育管理模式主要内容是教务与教学管理,没有系统地研究整个管理生命周期。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尝试采用管理学中以顾客为中心的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来建立全周期的成人教育客户关系管理模型及其指标与权重体系,希望能有所创新。

2基于CRm的成人教育管理模式

2.1CRm与成人教育管理模式

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CRm)是指促进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流,使企业获得全方位的管理视角,从而使客户获得最多的收益率。CRm使得客户和企业长久地保持相对亲密的关系,有利于吸引关键客户,尽可能地满足客户的一切需求,从而最大程度地获得客户的忠诚度与满意度。CRm理论以客户为中心,整个工作最关键的便是处理企业和客户的关系。

成人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制度,把CRm理论作为其管理理念,把改善学生关系作为出发点,全方位地管理学生,以此与学生构建起长久稳固的关系。那样,成人教育学院能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制定教学方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的忠诚度与满意度有所提高,使辍学率有所降低,服务质量有所提高,增强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学院的竞争力。

2.2构建成人教育客户关系管理模型

企业和顾客之间的交互过程根据CRm理论需要依次经历顾客获取阶段、顾客保留阶段和关系发展阶段这三个阶段。本文根据这个原理提出了在CRm理念的基础之上关于成人教育客户关系管理模型,见图1。

成人教育学院所做的宣传和招生工作就对应于学生的获取阶段,各高校的成人教育学院采用各种媒介寻找并锁定自己的目标顾客,通过对学院现有的研究项目进行针对性的宣传,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提出申请就读。以往的管理模式对于信息宣传和咨询服务往往都忽视,而只在乎招生这一个环节。但是在成人教育客户关系管理模式中,为满足新生和潜在生源的各种需求,此阶段工作侧重于为新生和潜在生源提供优质的信息传递、咨询和反馈服务,为之后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做好准备;周到的服务也会帮助学校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这样一个口碑极佳的成人教育学院的品牌和声誉就自然而然铸造了。

而所谓学生保留阶段就是在学习和生活上学院为每个学生提供各方面的建议和指导,为学生提供对其有帮助的实习机会和一些科研课题,此阶段一直持续到学生学成毕业为止。此阶段在整个周期中占据重要位置,是服务周期的主体阶段,所以此阶段在以往的成人教育模式中也是经常被拿来讨论和研究,以致其发展在三个阶段中是最成熟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以往的管理模式中有不少管理模式将教学和教务工作作为此阶段工作重心,但对于一些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前线服务”却一直没有关注,这些至关重要的一线服务包括为学生提供课程辅导、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创造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学习资料等等。

最后一个阶段为关系发展阶段,此阶段也就是学生毕业后学院与学生之间进行校友关系管理阶段:学院通过对学生信息进行分析,根据每位学生的工作学习能力、就业规划以及自我定位等等方面,针对性地为其提供信息服务和咨询也就是前面第一阶段的那些工作,希望与学生可以建立新一阶段的关系;学生毕业之后学院仍可继续通过各种方式保持与学生的联系,比如举办校友活动和信件联络以及各种访谈工作。虽然我们的毕业生从此转变成校友,但这并不意味着关系的终止。忽视与校友之间关系保持也是以往各种成人教育学院容易忽略的工作阶段,他们片面地认为不需要为毕业生服务了。但是本文的成人教育客户关系管理模型对于增强校友关系的后续关系扩展工作也做了安排,这对于建立一个具有良好口碑的高校起着至关重要的正向作用。成人教育客户关系管理模型中无论哪一个阶段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即都从学生的选择行为开始,学生在此模式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学生的选择决定了成人教育客户关系管理模型能否顺利地往下发展。

2.3指标体系与权重分布

这里成人教育客户关系管理模型指标体系的建立是采用层次分解的方法,具体分层可以分为体系层、阶段层、任务层和因子层四个层次,如图2所示。

对于权重的设置,可以采用德尔菲法,按照成人教育客户关系管理模型层次指标设计好意见征询表,向成人教育和管理专业相关的教师和学生发放,从而比较和标定成人教育客户关系管理模型中每个指标对成人教育学院和学生关系影响的重要程度。

3成人教育管理的建议

成人教育管理模式在过去研究的主要关注点在于保持阶段的教学和教务管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综合考虑了学生和成人教育学院关系以及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三个阶段,即顾客获取、顾客保留和关系发展之后,本文构建了成人教育客户关系管理模式。这个管理模式有助于更完整地掌握学生需求,增强学院与学生之间互动关系,提升成人教育中学生的满意度,形成一个良好的成人教育服务质量。

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条件下,根据市场需要为成人学习者提供服务是成人教育管理的实质。本文构建的成人教育客户关系管理模型不但可以促进成人教育的发展,还能促进经济发展。

3.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作为成人教育管理的出发点,就是要通过不断提高学员的素质进而提高其社会服务水平以及产品质量水平;不但如此,成人教育学院还得保证使学生自身得到发展,只有学员自身得到发展,才能保证他们在进入社会或工作岗位上能够不断增强自身各种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成人教育学院不但要对社会负责,更要对接受教育的成人学员负责。为经济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固然重要,但是提高成人学习者自身精神品位也不容忽视。因此,一个科学合理的成人教育管理模式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地位、个性、需求和发展为中心,而不是以学校的地位、个性、需求和发展为中心。学校真诚的服务态度会使学生在以后进入社会知道怎样为他人服务,意识决定行动,有了这样意识的学生就会将这种意识转变为具体的行动。

3.2构建开放式的管理体制

(1)开放的办学体制。一是成人教育不但要有成人中专、专科与本科,还要在其基础之上发展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教育,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办学体系。这个多层次办学体系就是根据现阶段社会现实要求,形成一个主体为专科层次、两翼为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办学体系。二是形成一个多样性的办学主体。政府办学的重点则在于建设示范性学校并且是办学面向全社会;而企业办学不但要满足新增劳动力还要不断提高在职职工的素质;行业办学在要满足全行业需要的基础之上还要照顾一些不能独立办学的中小企业的人才需求:办学主体如此的多样性,规范这些主体显得很有必要,但是在规范的同时也需要对其进行扶持,对于社会团体办学要扶持,对于个人办学也要扶持。做好促进社会各部门同企业之间的合作是成人教育部门所必须要做好的工作。在集团化的教育的管理模式基础之上,要开发形式多样的专业培训和成人教育。办学主体的多样化不是唯一,我们还要将多样性体现在成人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上,扩大专业面向和优化专业结构来丰富成人教育内涵对于成人教育至关重要,而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则根据需要发展成人教育,扩大其外延,这样两者相互协调,相辅相成从而形成和谐的管理体制。

(2)开放的运行机制。改变以往的选拔式、竞争式的招生方式,变为认定式,所谓认定式就是学习形式和学习方法及学习科目是由参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来选择。以往的学生入学采用统一选拔考试,其作用就单纯地变为认定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能力,以及通过考试给学生提供一个选择学习方向和学习方式的参考。在学制问题上,破除以学年制为主的学制,并建立以学分制为主,实施选课制、指导制,形成具有特色的成人教育管理模式。而以往把入学、上学、取得文凭等时间统一的管理模式必须改,教学管理要实现弹性化,灵活化。为了适应社会对教育多样化和终身学习需求的趋势,一些非正规和非学历的成人教育也要积极发展。成人教育运行机制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达到一个最佳状态。

(3)开放的课程体制。一方面,优化专业设置,社会在发展,作为成人教育也应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如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但是这种社会分工细化实际上为成人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所以对社会分工现状要仔细研究,那些陈旧落后的专业要敢于摒弃,创立一些新专业,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形成一些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另一方面,将课程的目标形式内容都建设为一个开放模式,以期都达到科学化。这种科学性不仅要考虑到学科发展的系统性、完整性,而且就业及工作生活岗位的需要等问题也要顾及,这就要求专业设置不仅要考虑完整性,还要考虑各种岗位的需求。同时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要根据实际需要加强实际操作的职业训练。由于成人教育有其独有的性质,新颖实用和可操作性是课程设置所应侧重的点,实际上这也是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反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说课程设置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会学、会用、会摄取各种有用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这才是从业人员真正需要的新知识和新技能。

(4)开放的教学体制。在教学方式上,“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要落实,真正做到“学用”结合。而原有的“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必须破除,理论必须要应用到实践中去,一些行之有效的实践性教学方式如“案例式教学”、“现场式教学”或研讨式教学等值得去认真研究学习。在教学手段上,当今这个互联网时代,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个很好的媒介,借助这些媒介实行远程教学和开办网上学校,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不同学生的不同教育需求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形成一个开放的教育网络,让成人教育变为主动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高层次学习,彻底颠覆以往成人教育的学习形态。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教学考核模式必须转变,一个科学的考核模式应以学生的满意与需求作为核心考核标准。

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篇10

关键词:实践教学管理;管理制度;教学氛围;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的基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提高民族素质,完善整体的教育结构起着重大的作用。职业教育的精髓在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的高低。现在有很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较低,这与其实践教学力度不够有着直接的联系。在现实的实践教学当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严重阻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管理的现状

1.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力度不够

现在,很多高校都流行扩招,高职也不例外,扩招导致高职的教学规模越来越大,也导致高校对于相关的设施投入过多,而对于实践教学的设施投入不够,相关的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虽然不同专业因课程实习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不同,对实践教学条件的要求不等,但实践教学建设的滞后却是共同的问题,这也导致学生不能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2.实践教学的评价机制不够科学

在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当中,在理论方面,有着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有学分制,平时的考核和期末的总结考核等,这些机制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有着很好的激励作用。

3.实践的内容和手段落后

实验教学是为了让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更好地运用相关的设备,然而,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当中,教学的设施还较为落后,这也导致学生进入社会后无所适从。某些高校的设备虽然比较先进,然而在数量上还比较欠缺,很多学生没有实习的机会。

二、实践教学管理对于高等职业教学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能够通过科学的时间和计划协调,让每位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实践教学管理、运用现代化教学管理方式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与效果,是现代高校培养综合性实践人才的关键,是现代高校教学的重要工作,其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的实践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实习教学和设计教学,这些教学方式很好地配合了理论教学,做好实践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其综合能力。

三、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1.完善管理体制

首先要确定实践教学所培养的目标,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实际情况去制订科学的实践教学体制。除此之外,还要联系社会的动态,把和学校相关专业的知识引入到实践教学当中,从而保持课堂的活力和生命力。其次,要完善评价机制。不要简单地根据期末的一次实践考试去评价学生能力的高低,要根据学生平时的实践情况,学生的创造力去综合判断。

2.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营造良好的实践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教学当中,也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应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营造良好的实践氛围。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现在的高职实践教学中,很多老师只是简单地把实践过程演示一遍,再让学生自己去制作,无法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学校要重视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对现有教师实行继续教育制度。

总而言之,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管理还存在着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力度不够、实践的内容和手段落后和评价体制不够科学等问题。然而,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就需要我们完善实践教学的管理体系,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贾丽.教学型高校构建应用创新型人才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0(5).

[2]范跃进.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