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土壤板结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十篇土壤板结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十篇

土壤板结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8:32

土壤板结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篇1

关键词:土地板结;深松;秸秆还田

1深松和秸秆还田结合解决土地板结问题

解决土地板结、增加和恢复地力,要采取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综合治理

土地经过多年的开发利用,特别是联产承包以后,化肥使用量逐年加大来增加单产的做法,使土地逐年衰退,有机质严重不足,这样造成土壤密度增加,耕作阻力加大,土壤板结严重,增加耕作成本,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

在当前农家肥施用量普遍下降的情况下,采用秸秆还田技术是解决土壤板结,增加有机质含量的有效方法。

农作物的秸秆是重要的有机肥原料,通过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养分,增加土壤的团粒结构和孔隙度,调整土壤的坚实度,减少土壤的密度,协调了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提高抗旱抗涝的能力。为土壤微生物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分解、转化。

秸秆根茎还田技术与化肥配合应用,能够很好地起到养地、保田的作用,对防止土地板结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秸秆根茎还田的同时,结合整地,运用大型机械对耕地进行联合整地、进行深松或超深松,以此打破犁底层,改善耕作层的构造,协调土壤中水、肥、气、热四个重要因素的关系,并为微生物的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深松,可以减小地面径流,防止水土流失,增加了蓄水增温的效果。深松打破了犁底层,作物可以有效发挥根系作用,扩大分布范围,广泛吸收营养,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联合整地可以多项作业一次完成,减少机车进地次数,防止对土地进行重复碾压,同时能够提高蓄水保墒能力,有利于提墒抗涝,防止水土流失,有效解决和防止土地板结的现象。

采用机械深松、超深松和秸秆根茎还田,有效地保护土壤,减少风蚀和水土流失,防止水分的无效蒸发、提高天然降雨的有效利用率,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土壤的抗旱抗涝能力,提高土壤肥力,防止土壤板结。

综上所述,所以说,深松耕法和秸秆还田是解决土壤板结和增加地力的有效方法。

2水稻少耕节水技术的探索

水田耕整一直沿用传统方式,对土壤的结构破坏严重,耕层中含气量低,氧化还原速度慢,不利于土壤中养分的分解和释放,通透性差,且耗水量大,播秧前要进行泡地、耙地、耢平等工序,废时废工,水资源严重浪费,针对以上情况,探索试验一种新的方法,即少耕节水法。在5公顷水田里分出一半作了对比试验。

试验先将普通旋耕机进行改造,使旋耕机在规定的播秧间距改装加密旋刀,耕宽15cm,在正中部加深松钩,使旋碎深度在15~18cm左右,深松深度在25~30cm,这样对水田进行旋耕后,只旋耕原来的茬间工地地下深松,同时加施肥装置,将底肥分层施在旋碎的地下,从10~25cm分三层施入。经过以上旱整地后即可防水泡田,水没过旋后土壤10cm左右即可,第二天可以进行机插、不需再进行耙田作业。

通过对比,这种方法完全满足了水稻整地和水稻生长的要求,保证了插秧质量和水稻正常生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2.1通过留茬隔行耕作,实现了秸秆根茎的还田,减少耕作面积,同时分层施入底肥,保证肥料的挥发,使化肥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分层施入又能保证水稻各时期的养分需求。这种做法,因为秸秆的覆盖,减少了水分的蒸发,根茎的腐熟分解又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通透性,同时又减少了整地面积,降低了劳动强度和成本。

土壤板结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篇2

关键词:水利工程;渠道;防渗;施工方法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极度缺乏的国家,因此保护水资源不被浪费是需要从很多方面着手的。水利渠道工程一方面对水资源的利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因为种种原因导致水利渠道渗漏却又出现了水资源浪费的现象,因此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将防渗漏技术进行应用对于水利工程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1、水利工程渠道防渗的重要性

水利工程作为农业灌溉的基础性项目工程之一,在我国农业灌溉以及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农业发展水平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目前,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不合理的灌溉技术以及灌溉渠道渗漏等问题的普遍存在,渠系水利用系数偏低。加强对水利渠道防渗技术的研究以及推广是最有效的节水措施之一,对渠道进行合理衬砌防渗,借助防渗渠道的耐久性、抗冲性以及防渗性等特点,可以很好的为水利工程服务。因此,对水利渠道防渗进行技术处理是目前渠道建设中的重点工作。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来进行水利防渗处理,可以缓解当前普遍存在的水资源紧张问题,促进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从我国农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从农业用水以及节水等方面考虑,节水防渗型水利工程的建设都是十分有必要的。

2、导致水利渠道渗透的原因

2.1衬砌渠道施工中的质量因素

衬砌渠道施工中的质量因素成为了导致渠道渗透的重要原因,主要包括地基因素和施工因素两个方面。水利施工工程中的地质条件、水文环境等都不一样,特别是土壤的性质会直接给渠道的施工营造了一个具体的地基条件。当这个地基条件在渠道的防渗透条件之外,就会对衬砌渠道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例如,当施工中出现冻胀土,会产生一定的冻结作用,让土壤中的颗粒在冻结作用下连接在一起,容易使得地基出现滑移破坏的现象。另外,当冻胀土中的水融化时,会给地基带来一定的冻胀应力,使得衬砌渠道工程中的混凝土结构出现渗透现象,直接影响了衬砌渠道的使用寿命。

在水利工程的衬砌渠道施工工程中,施工操作是否良好,施工质量是否得到保证,对于渠道的使用性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也会给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带来影响。一般来说,导致渠道渗透的施工因素主要包括:第一,在衬砌渠道的施工过程中,操作人员没有严格按照施工标准进行施工,使得衬砌结构的模板拼接不严谨,出现了不同结构中的配合度差的现象,导致了渗透问题。第二,在衬砌渠道的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配合不均匀,搅拌、振捣等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这就影响了衬砌渠道的材料运用,导致混凝土难以发挥防渗功能,最终也导致了渗透问题。第三,在衬砌渠道的施工结束之后,没有对混凝土进行好养护,混凝土材料的强度达不到标准,很难承受高频率、压力大的水流,最终使得渠道出现渗透现象。

2.2冻胀因素

冻胀因素对于衬砌渠道产生的冻胀破坏主要原因在于冻胀应力的分布不合理,破坏了水利工程的衬砌渠道,从而产生了渗透问题。具体说来,造成冻胀应力分布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水分补给造成的冻胀应力分布不合理。我们知道,土壤中存在着一定的水分补给通道,而冻胀会出现在土壤中的自由水及毛细水的补给中,当其补给达到一定的限度的时候,受到温度的影响会出现体积受冻膨胀现象,进而导致了衬砌渠道的破坏。第二,基床冻胀造成的冻胀应力分布不合理。当温度降低一定程度,土壤出现冻结状况,导致基床承担了较大的承载力,而当温度回升,冻结现象退却之后,承载力会大大降低,可压缩度就被提高,导致了基床本身的变形,从而使得渠道出现渗透现象。

2.3地下水反渗因素

衬砌渠道内部存在分渗因素,主要是因为土壤内部的摩擦角不断变大,让渠道混凝土板与土壤的附着力越来越小,当混凝土板出现变形或者隆起现象的时候,渠道衬砌板也就存在了坍塌问题,从而出现了大面积的土壤流失现象。在渠道灌溉和倾盆大雨之后,渠坡的地下水位急剧上升,在流量大的前提下渠道本身还能经受住考验,但当渠道的水位降低,停止输水之后,土壤两侧的地下水位差较为明显,水压不断增加,如果渠道内部没有设置截渗沟,势必导致土壤中的水分向渠道方向反渗。而在渠道中,由土壤向渠道反渗的水造成了渠道内部的排水不通,堆积在渠道内部的水对混凝土板产生压力,混凝土板做出位移或者破坏反映,从而导致了严重的渠道渗透问题。

3、水利渠道渗漏问题的解决方法

3.1冻胀破坏因素的解决方法

在防止渠道因为冻胀因素产生破坏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很多方式。例如,运用新型保温材料来处置土壤的冻胀问题,确保了渠道基土不受到低温的影响;让U形或者矩形断面来取代梯形断面等改变渠道的结构形式来解决冻胀破坏渠道渗透问题;充分利用大颗粒的土质替换细颗粒的土质,确保冻胀之后的土壤对于渠道衬砌混凝土板产生的冻胀应力变小等方式都是有效解决冻胀破坏问题的方式。但是,每一种处理方式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在使用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工程的地质基础、土壤性质、地基条件等,采用适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3.2反渗破坏因素的解决方法

针对反渗破坏因素,可以分为雨水垂直下渗和地下水反渗两种情况进行分析。对于雨水垂直下渗,可以通过优化结构型式,选择性能较好的材料,选择先进的施工工艺,注重加强检测等方法来防止雨水下渗破坏衬砌渠道的结构现象发生。而针对地下水的反渗,可以通过设置横向的排水渗透,在渠道内部设置截渗沟,在槽顶和基层中间设置级配碎石反渗层,让地下水能够通过级配碎石反渗层流入到横向排水沟中,进而减少地下水对混凝土板的压力。

3.3衬砌渠道施工质量因素的解决方法

首先,要处理好渠道的地基因素,防止地基因素对渠道的防渗功能产生影响。针对不同的地质条件,要选择不同的地基处理方法。例如,针对软土地基,可以通过排水、抛块石、减少开挖边坡角度、在坡脚打桩等方法来加强软土地基的承载力,确保符合地基的要求;针对砂壤土、粉细砂、中砂土等类型的地基,要利用无湿陷性的材料进行填筑,还要在填筑和碾压中控制好填筑厚度,含水量,碾压程度等,有效避免砂土液化流失造成的地基不稳现象。

其次,要改善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提高施工质量,有效防止衬砌混凝土结构板开裂。在衬砌渠道施工过程中,因为施工中各种质量原因普遍造成了混凝土板开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衬砌结构的功能发挥,严重时还会出现安全事故。通常情况下,防止混凝土板开裂的方法主要有:清理基底浮渣;加强断面检测;保证模板平稳;控制混凝土本身质量;控制混凝土灌注方式和速度,确保密实;加强混凝土养护。此外,在衬砌渠道的施工过程中,要合理采用防渗技术,确保施工质量,提高渠道的防渗能力。在采用防渗技术方面,要注意采用合理的结构和材料,按照衬砌渠道的防渗要求。一般说来,反渗技术主要有土料防渗、水泥土防渗、混凝土衬砌渠道防渗、膜料防渗、沥青混凝土衬砌结构防渗等,对于采用何种技术,需要结合渠道工程的地质条件、施工条件等特征来定。

结束语

水利渠道工程施工中,防渗漏是施工中的重点,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在进行施工的时候,掌握好相关的技术,对于水利工程质量来说意义重大,尤其是防渗漏方面作为基础环节对水利渠道工程的质量影响很大,需尽量避免渗漏问题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敬海峰,王宝,韩雪东.水利工程防渗处理施工技术应用的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9):20-26.

土壤板结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篇3

1引起城市大树衰弱的主要原因

城市大树是生物,不易移迁。就其衰败的现状来看,常表现为冠形残缺、顶梢枯萎、枝叶凋零、病虫害严重、根系生长不良等。城市大树的衰弱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原因:

1.1内因

由于大树树龄较长,生活力较低,衰老现象明显,再加上树形高大,抗病虫害侵染能力低,抗风雨侵蚀力弱,这是其衰败的内因。

1.2外因

1.2.1人为活动引起土壤板结。城市频繁的人为活动、车辆的碾压造成树体周围土壤板结,通透性差;部分大树周围大量的沥青、水泥铺装硬化造成了树木的“闷气”,严重影响了根系活动和正常生长。

1.2.2工程建设的影响。如城区改造、修路、架桥、建设管线等各类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对城市大树断根过粗、过多,修剪过重,造成其衰败,直至死亡。

1.2.3各种污染的影响。城市大树周围的污染,如化工、印染厂等排放的废水废气,不仅污染了空气及河流,也污染了土壤和地下水体,使树体周围土壤的酸碱浓度增大,重金属离子大量增加,土壤理化性能恶化,使其根系受到或轻或重的伤害。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还会抑制叶片的呼吸,破坏叶绿素的光合作用,使其逐年衰败枯死。

1.2.4管理不当。对城市大树修剪过重,超过了树的再生能力;施药浓度过大造成药害;肥料浓度把握不当造成烧根等。

1.2.5地下水位的升降。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树木周围地下水位的改变,使树木根系长期浸于水中,导致根系腐烂或长期干涸导致枯萎。

2城市大树的复壮措施

城市大树复壮是运用科学合理的养护管理技术,使原本衰弱的大树重新恢复正常生长、延续其生命的措施。

2.1改善立地条件

对于城市大树的地下部分,一般可采用松土、覆土、覆沙等措施来改善树根的通气、透水状况,采用培土、砌石等措施来增加其根部的营养面积。对于严重缺肥、板结的土壤,可以采用埋条法,地面铺梯形砖或带孔的石板、地被植物,挖复壮沟,换土,打孔等方法彻底改变其根部的生长环境。

2.1.1埋条法。分放射沟埋条和长沟埋条。该方法主要是在大树根系范围,填埋适量的树枝、熟土等有机材料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以及肥力条件,具体做法是:在树冠投影外侧挖放射状沟4~12条,每条沟长1.2m左右、宽为40~70cm、深80cm。沟内先垫放10cm厚的松土,再把修剪下的苹果、海棠、紫穗槐等树枝平铺一层,厚度20cm左右,上撒少量松土,同时每沟施入粉碎的麻酱渣1kg、尿素50g,还可放少量动物骨头和贝壳等物补充磷肥,覆土10cm后放第2层树枝,最后覆土踏平。如果株行距大,也可以采用长沟埋条。沟宽70~80cm、深80cm、长2m左右,然后分层埋树枝施肥、覆盖踏平。

2.1.2地面铺梯形砖或带孔的石板、地被植物。该方法的目的是改变土壤表面受人为践踏的情况,使土壤保持与外界进行正常的水气交换。在铺梯形砖和地被植物之前,对其下层土壤作与上述埋条法相同的处理,随后在表面上铺置上大下小的特制梯形砖,砖与砖之间不勾缝,留有通气,下面用砂衬垫,同时还可以在埋树枝的上面铺设草坪或地被植物(如白三叶),并围栏杆禁止游人践踏。采用石灰、砂子、锯末配制比例为1:1:0.5的材料衬垫,要注意土壤pH值的变化,尽量不用石灰为好。

2.1.3挖复壮沟。该法的作用与埋条法基本相同,复壮沟深80~100cm、宽80~100cm,长度和形状因随地形而定,采用直沟、半圆形或“U”字形均可。沟内可填充含复壮基质、各种树枝以增补营养元素。复壮沟施工位置在大树树冠投影外侧,从地表往下纵向分层。表层为10cm素土;第2层为20cm的复壮基质;第3层为树木枝条10cm;第4层又是20cm的复壮基质;第5层是10cm树枝;第6层为粗砂和陶粒厚20cm。

复壮基质采用松、栎的自然落叶,取60%腐熟加40%半腐熟的落叶混合,再加少量n、p、Fe、mn等元素配制成。这种基质含有丰富的多种矿质元素,pH值在7.1~7.8以下,富含胡敏素、胡敏酸和黄腐酸,可以促进大树根系生长。同时有机物逐年分解与土、粒胶合成团粒结构,从而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促进微生物活动,将土壤中固定的多种元素逐年释放出来。施后3~5年内土壤有效孔隙度可保持在12%~15%以上。

2.1.4换土。大树长时间生长在一个地方,土壤肥分有限,常呈现缺肥症状,如果采用上述办法仍无法满足,或者由于生长位置受到地形、生长空间等立地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实施上述的复壮措施,可考虑更新土壤的办法。在树冠投影范围内,对大的主根部分进行换土,挖土深0.5m(随时将暴露出来的根用浸湿的草袋子盖上),以原来的旧土与沙土、腐叶土、大粪、锯末、少量化肥混合均匀之后填埋其上。

2.1.5打孔。打孔在草坪管理工作中应用较为普遍,主要是通过打孔来解决土壤的板结问题。这在大树复壮上也同样适用,但孔的深度需要达到50cm以上、孔径在2cm以上为好。在树冠投影范围内打孔,同时再往孔内铺施通气性的固体颗粒缓释肥。实施钻孔通气补充养料措施,增强植物根系的透气性和吸水性,为植物补充必需养分,促使植物生长势正常。

2.2衰老树木采取修剪进行更新复壮

2.2.1重短截:1年生枝条的中下部2/3~3/4处短截,可促进基部隐芽萌发。

2.2.2回缩:对多年生枝条进行短截(2/3~3/4处),一般在树木生长减弱,部分枝条下垂,树冠中下部出现光秃现象采用此法,促使剪口下方枝条旺盛生长或刺激休眠芽萌发长枝。

2.2.3截干:对主干粗大的主枝、骨干枝进行回缩,可促进隐芽的萌发,进行壮树的树冠结构改造或老树的更新复壮。

2.2.4断根:进入衰老期的树木,结合施肥在一定的范围内切断根系,可促发新根,达到更新复壮的效用。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根据树木的具体树形和形状再结合以上4种方法进行操作。整形修剪后应对剪口面进行保护,以防止腐烂及病菌的侵入,有利于愈合及萌发新芽。一般是保持伤口面光滑,再用2%硫酸铜消毒。然后涂保护蜡、豆油铜素剂等保护。

2.3病虫防治

病虫害是造成古树衰弱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防治病虫害时,主要采用浇灌法、埋施法及打针法。

2.3.1浇灌法:利用内吸剂通过根系吸收,经过输导组织至全树而达到杀虫、杀螨等的作用,可解决古树病虫害防治经常遇到的分散、高大、立地条件复杂等情况而造成喷药难,次数、杀伤天数、污染空气等问题。一般是在树冠垂直投影边缘的根系分布区内挖3~5个深20cm、宽50cm、长60cm的弧形沟,然后将药剂浇入沟内,待药液渗完后封土。

2.3.2埋施法:利用固体的内吸杀虫、杀螨剂埋施根部的方法,以达到杀虫、杀螨和长时间保持药效的目的。方法与上述相同,将固体颗粒均匀撒在沟内,然后覆土浇足水。

土壤板结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篇4

指用不同的动力机械配甜相应的深松机械,来完成农田深松作业的机械化技术。机械深松的目的是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层。增强雨水人渗速度和数量,减少径流,减少水分蒸发。

2.机械深松的必要性

据调查,我省大部分土地是以传统耕作方式为主。小型农机具作业,连年耕作导致土壤耕层只有12-15cm,板结严重,阻力不断增大,厚硬的犁底层阻碍着土壤上下水气的贯通和天然降水的储存针对当前土壤状态,我省提出大型机械深松深翻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得到了农业部的认可和支持,计划在今后3年,以提高土壤综合能力为核心,建立耕地用养结合的长效机制为目标,大型机械深松整地为作业手段,通过实行财政补贴政策,推行深松、旋耕、灭茬整地“三”耕作制度,将土地全部深松一遍,这对于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具有长期深远的意义。

3.机械深松的益处

3.1可有效地打破长期以来犁耕或灭茬所形成的坚硬犁底层,有效提高土壤的透水、透气性能,有利于作物根系深扎。

3.2机械深松可有效地排涝、排除盐碱,对西部半干旱盐碱地块及草场特别适宜。深松作业只松土、不翻土、因此特别适于黑土层浅,不宜翻地作业的地块。

3.3机械深松作用与其他作业相比阻力小,工作效率高,作业成本低。

3.4机械深松可使雨水和雪水下渗,并保存在o-150cm土层中,形成巨大的土壤水库,使伏雨、确保播种墒情。可有效实现天旱地不旱,保证一次播种拿全苗。

3.5深松不翻动土壤,可以保持地表的植被覆盖,防止土壤的风蚀与水土流失,减少因翻地使土壤造成的场沙和浮尘天气,减少环境污染。

3.6机械化深松适应各种土质,对中低产田作业效果更为明显。

4.深松机具的种类和特点

机械化深松按作业性质可分为局部深松和全面深松两种。以松土,打破犁底层作业为日的的常采用全面深松法,以打破犁底层、蓄水为主要目的常采用局部深松法。当前,在生产中应用的土壤深松方法主要有间隔深松,垄沟深松、中耕深松,浅耕深松,全面深松等。

按作业机具结构原理可分为:凿式深松,翼铲式深松、振动深松鹅掌式深松等,不同深松机具因结构特点不一,作业性能也有一定差异,适用土壤及耕地类也有一定的变化。

5.深松作业的原则

5.1机械深松作业应该根据土壤的墒情、耕层质地情况具体确定,一般情况下,耕层深厚,耕层内无树根,石头等硬质物质的地块宜深些。

5.2作业季节土壤含水量较高,比较黏重的地块不宜进行深松作业,尤其不宜采用全方位深松作业,以防止下午出现坚硬板结的垄条而无法进行耕作。

5.3深松的深度可根据不同目的,不同土壤质地来确定。用于滴涝地排水、盐碱地排盐碱的,应松土40-50cm;以打破犁底层、增加蓄水保墒能力为目的的,可选掸35-45cm的松土深度为好。

5.4机械跺松应提倡以秋季全方位深松为主,夏季的局部深松为辅的原则。

5.5作业时在主机能够正常牵引的档位上尽可能大油门提高车速,以便获得理想的深松作业质量。

6.农艺对机械深松的要求

6.1作业时间全方位深松必须在秋后进行,局部深松可秋后或播前秸秆灭茬后再探松作业;夏季宽行作物f玉米1在苗期,窄行作物在播前进行深松作业。

6.2土壤条件土壤含水量15%-22%。

6.3作业深度苗期作业深度,玉米为23-30cm,小麦25-30cm,秋季作业深度30~40cm。盐碱地改良排涝作业深度35-50cm。作业深度要一致,不得漏松,夏季深松时应同时施人底肥。

6.4作业周期根据土壤条件和机具强度,一般2-4年深松一次。

7.深松机调整和操作规程

7.1深松机调整使用时将深松机的悬挂装置与拖拉机的上下拉杆相连接,通过调整拖拉机的上拉杆和悬挂板孔位,使深松机到达预定耕深后前后保持水平,松土深度一致,用限深轮调整机具体作业深度时,改变限深轮距深松铲尖部的相对高度,距离越大深度越深,调整好后注意拧紧螺栓;调整拖拉机后悬挂左右拉杆,使深松机左右两侧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保证深松机工作时左右。入土一致,左右工作深度一致。

土壤板结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篇5

关键词设施蔬菜;大棚;土壤障碍;改良措施

中图分类号S1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4)17-0251-02

近年来,淮北市各级政府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生产,促进农民致富奔小康,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农户发展保护地蔬菜生产,然而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设施蔬菜大棚土壤障碍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影响着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设施蔬菜连作造成土壤养分匮乏和比例失调,导致蔬菜产量低、品质差、病害严重[1-3]。要解决设施蔬菜土壤的连作障碍,需要采取多措并举,综合治理的方法。

1设施蔬菜大棚土壤障碍产生的原因

1.1土壤盐害

表现:地表出现白色的结晶物,特别在土层干旱和大棚休闲期易发生,个别严重的地块出现青霉和红霉,为磷、钾过剩所滋生的微生物。

原因分析:一是大棚设施的特定环境容易导致盐害。盖膜时间较长,少有雨水冲刷,并且温度高,土壤水分散失较多,有利于盐分累积。二是盲目施肥导致土壤盐害的形成。农民对大棚蔬菜种植中肥料的施用技术掌握不全面,主要表现为偏施某一种肥料或是盲目增施化肥,我国化肥利用率在20%左右,氮肥的利用率一般为30%~50%,磷肥的利用率一般为10%~25%,钾肥的利用率一般在40%~70%。化肥施入土壤以后,一部分被作物吸收,大部分则随水流失或被土壤固定,被土壤固定的盐和地下水上行导致的返盐,造成了土壤的积盐现象。三是土质黏重,土质黏重则保肥性强,养分流失少,特别是在大棚内无雨水淋湿,肥料用量比露地栽培大,长期耕作后加重了土壤盐化。尤其是连作土壤年复一年,土壤障碍有增无减[4]。

1.2土壤板结

表现:大棚土壤表层形成片块状、土壤黏重、透气性差、渗水慢,土壤团粒结构遭到严重破环,多出现在种植多年的蔬菜大棚中。

原因分析:一是过量使用化肥。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能提高作物的产量,改善农产品的品质,但过量使用,不仅不利于改善作物品质,而且还会破环土壤的团粒结构造成土壤板结,使土壤表层形成板、块状结片,影响土壤的通透性。二是优质有机肥投入量少。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不高,更新缓慢所致。三是大水漫灌破环了灌溉行土壤团粒结构,土壤板结,通气、透水性能变差。四是栽培管理期间的活动,如整枝、打杈、喷药、施肥、采收等,操作行土壤被踩压、踏实,是造成土壤板结的重要原因之一。

1.3土传病害

表现:蔬菜大棚中,由于土地连年种植,其中的病原菌基数大,因此病原菌容易侵染大棚作物的根系,导致作物发生根腐病、枯萎病等病害。

原因分析:大棚小气候环境下,大棚复种指数高,连作较为普遍,使各种病原菌易在土壤表层大量集聚。此外,冬季大棚保温设施为病原菌安全越冬提供了有利条件,造成病原菌迅速生长繁殖。

1.4土壤养分元素失调

表现:土壤营养元素比例失调,肥料利用率偏低,整体肥力水平低。

原因分析:一是氮、磷、钾施用比例不协调。由于受习惯及传统的影响,有的菜农偏施氮肥或含磷量高的复合肥,导致土壤氮、磷含量偏高,钾元素以及其他元素缺乏。同时,过量不平衡施肥造成土壤盐积累和硝酸盐污染。硝酸盐在人体内易转变成致癌物,危害人们的健康。二是施肥量大,结构不合理。多数菜农过量投入化肥,认为施肥量大可以获取高产量和经济效益,造成大量元素富余。三是许多菜农偏施氮、磷、钾肥而对微肥重视不够,施用量少或不施,从而诱发各种病害,如芹菜茎裂病、番茄脐腐病等。

2大棚土壤障碍改良措施

2.1减轻土壤盐害

2.1.1合理施肥,科学使用土壤改良剂。确定适宜的肥料养分配比与科学施用量,根据土壤养分分析及肥料试验结果进行施肥量调整。对施肥方式进行改良,化肥与有机肥混合作基肥深施,严格控制追肥用量,可采取滴灌技术或者根外施肥,从而有效降低土壤中的硝酸盐浓度[5]。

2.1.2生物降盐。在大棚进行不同作物的轮作,可以选择玉米、大葱、绿豆、苜蓿、茼蒿、小白菜等作物吸肥能力强、种植生产速度快的作物,于温室夏季高温休闲期种植,可作青饲料。注意不能耽误下茬蔬菜种植,必要时应当进行拔除。

2.1.3淋雨和深翻。夏季揭开大棚覆盖的薄膜,利用雨水的冲刷作用,降低盐分。深层土壤的含盐量少于表层,因此为稀释耕层土壤盐分,还可以利用休闲期进行深翻,使表层与深层土壤充分混合。

2.1.4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菌肥。通过有机肥的施用可以保持土壤肥力,将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充分腐熟后施用,可以利用其微生物作用增加土壤活性物质,起到降盐作用。生物菌肥能改善土壤的理化特性,促进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从而有效地降低土壤次生盐渍化[6]。

2.2改善土壤板结

2.2.1增施优质有机肥料。有机肥料的使用应当注意有机质的含量问题,因为只有高有机质含量的有机肥料,才具有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的效果,而含氮量高的有机肥料改良土壤效果不十分明显。

2.2.2实行秸秆还田。秸秆包括小麦秸秆、粉碎的玉米秸秆等都是较好的有机肥资源,其有机质含量高,改良土壤的效果非常明显。一般在作物定植前20~30d,平均施用秸秆15t/hm2左右,灌足水、盖上地膜、盖严大棚薄膜、闷棚,既具有良好的改良土壤的效果,又能有效地消除大棚土壤的次生盐渍化。

2.3调节土壤养分元素

2.3.1推广施用生物肥料,增加有机肥料施用量,加快培肥地力。增施生物肥料,有助于土壤中的营养元素肥效的提高,促进蔬菜吸收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从而减少化肥使用量。由于施肥不合理,部分大棚土壤表层盐分积累严重,土壤氮、磷、钾含量较高,作物生理缺素增多,致使产生肥害和土壤障碍。增施机肥料可以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提高土壤保肥、供肥能力,合理增施解钾菌类肥、固氮菌肥、解磷菌类肥、根瘤菌肥或其复合肥,可以为稳产高产奠定基础。

2.3.2平衡高效施肥。根据蔬菜产量、土壤肥力、不同肥料元素利用率等确定适宜施肥量,以进行平衡施肥。若氮肥过量,分解后产生铵离子过多时,会影响作物对钾、钙、镁的吸收,造成养分吸收不平衡,作物生长受到伤害。同时,氮肥用量过大,容易造成蔬菜体内硝酸盐积累,使蔬菜品种下降。钾肥用量少,植物抗逆性差,病虫害严重。最好是氮、磷、钾配合施用,充分发挥交互作用,减少生理病害的发生。

2.4减少土传病害

2.4.1改进栽培方法。适当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提高作物抗病性,在作物生长中后期喷施叶面肥2~3次,结合施药进行。合理密植,降低地面湿度,改善作物通风透光条件;避免大水漫灌小水勤浇,深沟高畦栽培;拔除病株,清洁田园,在病穴内撒施石灰。

2.4.2采用嫁接苗与选用良种。嫁接能很好地防止土传病害的发生。据试验,嫁接后西瓜、黄瓜、西红柿、茄子病害发生率为0,而未嫁接的西瓜种植3年的发病率为90%,黄瓜种植3~5年发病率为30%~50%。

2.4.3实行轮作。为有效预防土传病害的发生,应采取合理轮作的措施,尤其是水旱轮作,是防治土传病害经济有效的措施。

2.4.4土壤消毒。一是高温消毒。50℃以上高温,即可杀死大部分病菌。将土壤翻耕后盖上地膜,再封闭棚膜。二是大水浸泡。空闲季节,在大棚内堵水,使得土壤浸泡在水中,尤其是长时间的浸泡,消毒效果明显。三是石灰消毒。石灰既可杀菌又可中和土壤的酸度,方法是在翻耕前撒施石灰粉750~1500kg/hm2,再翻耕。四是药剂消毒。防治真菌性病害可选用30%土菌消500~800倍液、50%敌克松600倍液、5%井冈霉素水剂500~800倍液淋施土壤。还可用根腐宁或恶霉灵500~1000倍液淋施土壤或按45~75kg/hm2拌适量的细土均匀撒施。防治细菌性病害可选用88%水合霉素10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3000~5000倍液或络氨铜适量淋施土壤。

3参考文献

[1]周岩,武继承.土壤改良剂的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J].河南农业科学,2010(8):152-155.

[2]李彰,熊瑛,吕强,等.微生物土壤改良剂对烟草生长及耕层环境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0(9):56-60.

[3]史玉淼,李静.盐碱土壤改良技术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4(7):261-263.

[4]汪瑞清,肖运萍,魏林根,等.土壤改良剂对红壤性低产地的应用效果比较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3):75-77.

土壤板结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篇6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粮食产量和效益的不断增长,但是由于农业长期使用化肥、农药、朔料等造成土壤板结,团粒结构和通透性下降,生态环境条件下降,制约作物养分供需平衡,因此使用单一化肥,会出现养分失调影响到作物品质、产量甚至关系到人畜健康。所以科学施肥,实行有机无机相结合,确定施肥目的提高产量品质,恢复行之有效的传统有机农业措施,如种豆草,轮作倒茬,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及养、积、堆,沤等等。纠正重化肥“轻有机肥思想”,在有机肥的基础上合理使用化肥,提高作物品质,增加土壤地力,防止单一过量使用化肥的危害。造成单一使用化肥原因分析如下;一是,人们长期对保护生态环境意识不高,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只注重产量和效益,不考虑土壤和作物的供需关系,另外受市场价位的影响也不考虑茬口轮作问题,长期施用化肥、农药、朔料残膜等,破坏了土壤理化性质和生态平衡影响土壤的养分和价值。二是,人们长期使用化肥科学性不高,多年来虽然科技普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与进步,但是科技标量和质量还非常低下,测土配方施肥还没有被农民真正认识和掌握并且用于生产中,农民素质还有在工作中加以引导,走有机、无机相结合的思想还要加强,解决不论什么作物和化肥性质,不论什么茬口和上年施肥量的大小,认准美国二铵,造成作物和土壤偏食性,产品化肥残留量很高影响市场的销售和出口,微量元素施入量相对减少出现了玉米白苗,蔬菜落果的危害并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使土壤僵硬,降低土壤微生物分解转化能力。三是,人们长期取用废弃地土积造肥场地减少,严重制约农家肥质量和数量,另外加上农用机动车的发展,草原面积的退化减少,牲畜的饲养量在严重下降,造成农民想积肥。多积肥积好肥困难加大使其生物链中断,出现作物营养失调,土壤板结的局面。四是,人们使用农肥和化肥价比观改变使用农家肥用工量大费时费工,加上畜牧业发展的不平衡,农肥,化肥,长期性和短期效应的影响,以及认识长远与现实的关系尽而使农肥的投入量减少,由原亩均2米,下降1米不足,甚至有的地块几十年不上农家肥,所以影响土壤有机养分偿还和补充使农民短期行为得到滋长,从而农民化肥投入增多和单一使用,造成土壤板结作物养分不平衡,影响作物品质和产量。五是,玉米根茬还田的好处,由于科学技术推广利用和市场经济调整以及新品种的种植促使农民向玉米高产、高效优质方面发展,使玉米面积、产量成倍扩大和增长加之玉米密度加大,玉米秸秆和田间根茬残留增加出现了秸秆大量的剩余,因此我们必须制定根茬秸秆还田措施来保证土壤的有机质良性循环。在100斤玉米秸秆内含氮0.61,磷0.27,钾0.28。首先,根茬和秸秆还田有利于土壤腐殖质的增加提高土壤的通透性[水、肥、气、热等].同时解决剩余堆放难和防火安全等问题,其次充分利用沤制,青储发展畜牧业达到过腹增值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农业机械作用提高土壤储水保墒的作用,充分利用秸秆发电,造酒,建材等工艺。六是,加强领导力度,增加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耕地培肥制度,同时采取增加粮补和机补相结合,农机农艺相结合的办法,首先广泛宣传根茬秸秆还田的好处使农民认识土壤养分失调给作物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及长期使用化肥对土壤产生板结的危害,充分发挥根茬秸秆还田促进养分平衡的作用,保证作物生育期的养分需求。其次,在搞好秋整地的基础上要搞好测土配方施肥,这样可根据不同土样成分和不同作物及预计产量调整有机肥和化肥的施入量,从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作物正常生长,实现科学用肥的目的并且降低成本,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为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创造有效的环境做贡献。

(作者单位:161132黑龙江省龙江县景星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土壤板结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篇7

关键词:三峡灾害干旱

一、水资源状况分析

长江从世界屋脊的沱沱河起至长江口入海,全长6300多km,年入海水量近1万亿m3,海拔落差5800多m3,水能资源蕴藏量达2.68亿kw。长江三峡段,是山水壮丽的大峡谷,东起长江宜昌江段,依次是西陵峡、巫峡、瞿塘峡三大峡谷。高山峡谷中大小河沟纵横交错,汇入长江,是长江水系的重要成员。

而奔腾浩瀚的长江,对高山峡谷的持续干旱,只能望而止步,无能为力。库区之水天上来,地上泉,即来即用,瞬间来水瞬间走,蓄水和调控能力较差,加上当地特殊的土质结构(板块结构),而且耕作的土地有相当大部分是客土,即浮土。在水的渗透作用下,这种浮土和板状结构的土,根基不牢,是形成山体滑坡的根源,虽然大的滑坡事件不多,可是小塌小滑现象时有发生。2001年3月,湖北秭归县两河口镇发生重大滑坡险情。山体大滑坡与干旱、山洪、狂风、暴雨、冰雹等灾害一样危及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使当地经济发展受到极大的损失。几年前长江水道的塌江事件,直接威胁到长江航道的安全。而且,随着库区的形成,水位的上升,这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亦呈上升趋势,危害程度随着人口密度加大和住宅楼的升高而加大。滑坡、干旱、山洪、狂风、暴雨、冰雹等灾害突发性事件,在局域小范围内发生的频率太高,不足为奇,这些事件都与土壤结构和土壤水分密切相关。

水分是天然土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制约着土壤中养分的溶解、转移和微生物的活动,是构成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而且本身更是一切作(植)物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因此,研究和了解土壤水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生产上都有着重要意义。

土壤中的水分或者被吸附在土粒表面,或者处在孔隙中,并且和外界的水一样,也以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态存在。由于土壤的颗粒大小、形状和孔隙度等的不一样,以及水分含量的多少不同,土壤水分便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土壤水分在不同状态下表现出的性质是大不相同的。进行土壤水分分类,弄清水分在土壤中的形态、作用,从而对其进行调节控制,对土壤改良和农业生产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土壤是非均一的多孔介质,对土壤水分的吸附、保持或转移等现象,还有很多方面尚未弄清楚。再者,由于研究土壤水分和用水的目的不同,所涉及的面也很广,故对土壤水分进行分类比较困难。学者们曾提出过不少方案,这里,仅介绍一种通用的土壤水分分类法。

土壤水分从形态上,大致分为化学结合水、吸湿水和自由水三类:

1.化学结合水:要在600℃~700℃温度下才能脱离土粒。

2.吸湿水:是土粒表面分子力所吸附的单分子水层。

3.自由水:可以在土壤颗粒的孔隙中移动。自由水又可分为:膜状水,毛管悬着水,毛管支持水,重力水。

进行上述分类,从生产意义讲,化学结合水和吸湿水在土壤中不能自由移动,故不能被植物利用;膜状水仅能作极缓慢的移动,且含量很少,远不能满足植物的需要;毛管悬着水和毛管支持水是供植物吸收利用的最有效的水分,重力水因只能暂时存在,不能持续为植物利用,而且过多时,常又会造成土壤通气不畅,影响植物生长,但作为水量平衡计算时,重力水是不可忽视的数量。在高温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土壤水分大量挥发,地面辐射平衡值急剧增大及土壤热容量急剧减少,并继续相互循环,使农作物迅速枯萎,直至死亡。土壤含水量的多少决定着土壤热容量的变化能力大小,土壤热容量大,高温时土壤升温所需要的热量相对也大。就是说在相同的高温条件下,热容量大的土壤升温比热容量小的土壤升温要慢些。

土壤含水量有容积含水量与重量含水量之分。容积含水量是指土壤水的容积占土壤容积的百分数,它表明水填充土壤孔隙的程度(水容%=土壤水体积/土壤容积)。重量含水量是指土壤水重量与土壤干重之比(水重%=土壤水重/干土重)。土壤容积含水量与重量含水量之间的关系:土壤容积含水量为土壤重量含水量与土壤容积之积。土壤容重为土壤干重与土壤容积之比。土壤含水量简称为水土的比率,测定时仍然以烘干法为基准。土壤含水量的观测分类和张力计的应用,以及土壤水势的能态和二次传感测量原理和计算方法,详见有关资料。试验区坡地紫色土层纵向剖面的土壤容重的分布走向,是随纵向深度的加大,土壤容重突然增大,这主要是因为紫色土土质地板结,特别是与碎石出现深度分布和走势,坡耕地块的地形地貌,耕作层状态,施肥量以及有机质含量的影响有关联。土壤最上层0~20cm深度,即耕作层土壤的容重在1.39~1.47之间,30~130cm深度土壤容重在1.80~1.90之间,土层从60cm深度开始,碎石含量较多,随纵向深入土层越来越坚硬、板结和无法采样,同时土壤的湿度变化不大,土壤孔隙和透气性越来越差,能被果树有效利用的水分不多。

土壤容重和深度的关系,可由两条线段来表示。在试验小区采样时,采用人工挖土壤纵向剖面的方法,长约140cm,宽约80cm,其深度为130cm,并同时挖出土层阶梯以供采样人员上下出入使用。每隔10cm采一次样,为一层,每层用三个环刀重复取土。样品采完后,将挖出的深坑填平恢复原状,将环刀样品加盖并编号,带回实验室处理。

样品在室内烘箱108℃的条件下经过8h烘干、天平称重等处理,得到试区土壤容重。土壤容重的测量数据,便于对田间土壤容积含水量的测定。

一年当中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急剧。一般在冬末春初,大地苏醒百花争艳时,持续延绵的降雨,使土壤耕作层中含水量逐渐增大直至饱和,向纵向深层土层渗水,这是深层土壤一年当中的蓄水期。土壤耕作层含水量从干到湿的过程,即土壤的吸水过程,当达到某种植物生长的极限指标时,表示植物根部的土壤含水量已达到富有标准,含水量过高,透气性就差,淹水时间过长,土壤中含氧量急剧减少,微生物活动受到限制,氧化还原电位降低,使植物根部处于还原状态,有毒气体大量产生,植物根部开始腐烂。

在炎热的夏季和初秋时期,干旱时常伴随而来,持续几个月基本上只下几场雨,根本不能解决问题。此时土壤处于从湿到干的过程,即土壤是一个脱水的过程,当达到某种植物生长的极限状态时,表示植物根部的土壤含水量已不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干旱将产生严重的后果。

二、突发事件的发生和持续干旱

干旱、山洪、狂风、暴雨、冰雹等灾害在库区局域范围内频繁发生。

1996年8月6日,一场特大暴雨只持续1h不到,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山洪就在老鹰沟流域暴发,范围之窄,速度之快,令人震惊。

1997年在玉米播种后的101d进入伏旱期,7月只下几场小雨,8月开始大旱直到9月底,都没有下雨,是当地几十年来少有的大旱之年,大河见底细流,小河枯水,给当地果树生长带来严重影响,持续接近两个月的干旱,使农作物基本上没水,干旱严重,秋玉米生长停止,只有一尺高就枯萎了。只有当年试验春玉米播种得早,避免了伏旱对玉米生长的影响。7~11月间的降水量直接影响到大豆、夏玉米、花生、脐橙等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也是干旱经常发生的月份,决定着经济类果树的丰收问题。

3~7月是库区一年中主要降水时段,约占全年降水量一半以上。山高坡陡、地形复杂、气候多变,降雨时空分布差异很大。7~9月是雷雨暴雨和大风的多发季节,此间雷鸣电闪,狂风大作(和山脉走势关联),时间极短,危害极大,不但可以摧毁建筑物,还能威胁人身安全。5~10月是夏秋两季,风向每天变换频繁,风速较稳定。静风天数太多。特别是对炎热的夏季来说,没有风加上太阳辐射剧烈,地面积温越来越大,彻夜难熬,正是峡谷中的火炉。

三、库区形成后的影响

库区形成后,水位上升近百米,最高水位175m,将形成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呈现出独特的山川、湖泊一体风光带。对持续性干旱和突发性灾害的发生,将有所改变和缓和,对生态环境将有所改变,水面水汽的蒸发,对雾气的形成、雨量的分布和对温度及动植物的生存影响,都将向良性方面循环,带有明显的水乡特色。但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水位仅仅接近200m,对300m以上高山的作用不明显。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及工业化步伐的加快,高山上的山民会自然向城市迁移,人口城市化是必然趋势,高山峡谷完全可能成为国家的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局部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并不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可以留作纪念和作为历史的鉴证。在海拔300m以下,可以成为鱼米之乡和旅游风景区,发展相关产业。达到这样的状态,路途是遥远和漫长的,还有许多实际问题有待解决和研究。

土壤板结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篇8

关键词:土壤酸化;原因;影响;对策

一、保护地土壤酸化的原因

土壤pH值取决于成土母质和立地条件,同时受到年降水量、耕地深度、施肥量以及施肥种类等因素影响。保护地种植业的发展壮大,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模式,大量肥料特别是酸性化肥的大量施用,加速了土壤酸化的进程。土壤酸化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年降水量过少的土壤易酸化夏季保护地一般不再种植作物,多露天休耕,降雨量大的地区或年份,土壤不易酸化或酸化速度慢。这与土壤中的酸离子和水解后的金属离子形成难以溶解的化合物有一定关系;同时,酸离子被雨水稀释后沉积到犁底层以下,难以对作物造成危害。

2.土壤有机质含量过低加重酸化土壤有机质中的腐殖质有着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具有较强的吸附性,以及较高的阳离子代换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能缓冲土壤中H+的浓度。目前有些地区在肥料使用上复合肥占80%左右,商品有机肥占20%左右,农家肥几乎为零,由于常年大量使用化肥以及质量参差不齐的商品有机肥,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降低,许多地块有机质含量都非常少,土壤缓解H+能力不强,致使土壤酸化趋势加重。

3.旋耕的耕作方式造成土壤酸化调查发现,保护地常年采取旋耕的方式,耕层浅,90%以上的为冬季种植经济作物,很难实现冻垡,致使土壤板结,通透性差,土壤中嗜酸有益菌活性降低,导致H+长期在土壤中累积,造成土壤酸化。

4.不合理的施肥方式加快土壤酸化调查发现,90%的保护地种植户,种植作物的产量与效益主要依赖各种各样的化肥,酸性肥料如硫酸钾或硫酸钾型复合肥常年大量使用,是导致土壤酸化的另一个因素。种植户偏爱的磷酸二铵所含的五氧化二磷与水反应生成磷酸,磷酸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加快了土壤酸化的进程。还有有机肥DD鸡粪,由于其含有大量的84消毒液、呈现酸性,据大量的调查结果,施用鸡粪的地块土壤酸化严重。

二、土壤酸化对作物的影响

1.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土壤中的中微量元素如钙、镁、钠等在酸性土壤中会显著减少且易随水淋失,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致使保护地经济作物综合抗性逐年降低,投入产出比缩小。

2.重金属中毒土壤中铁、锰、锌、铝等重金属化合物,在酸性土壤环境条件下,极易水解成重金属阳离子,这些阳离子在土壤中达到一定浓度后就会对作物产生毒害作用。主要表现为植株生长不良,叶片出现重金属中毒症状,如叶片失去光泽呈现灰白色或边缘焦枯等。

3.导致微生物活性降低土壤有益菌都适宜在中性土壤中生长发育,如硝化细菌适宜的pH值为6.5~7.9,自生固氮菌为6.6~7.5,纤维素分解菌为6.8~7.5。随着土壤环境的酸化,土壤中有益菌活性降低,直接影响有机质的矿化和氮的固定。

4.影响作物对肥料的吸收与利用土壤酸化直接影响作物对各种元素的吸收与利用,当土壤pH值降低至4.0左右时,即使施肥作物也难以利用,表现出生长不良、缺素症状,严重时根系生长受阻,主根短而细,呈黄褐色,后期变成黑褐色,植株生长不良或停止生长,直至死亡。

5.对种子发芽势有影响种子发芽势与土壤pH值有一定的相关性,土壤pH值小于2时种子不发芽,当pH值在2~2.5之间时种子发芽异常,在2.5~7范围内,发芽势随着pH值的上升呈显著的正相关。

三、酸化土壤应对措施

1.配方施肥配方施肥不仅表现在农作物增产效应上,而且在培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的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盲目大量施用化肥造成的土壤酸化现象。配方施肥是在科学测土的前提下,根据作物种类、需肥特点以及土壤中可利用的养分,合理搭配“三要素”与中微量元素之间的合理比例,规避化肥对土壤的污染,提高肥料的最大利用率。

2.分阶段施肥对于采收期长、产量高的保护地作物如嫁接黄瓜、嫁接茄子,可采取分次施肥方法,减少底肥使用量,在作物生长发育阶段根据作物的形态表现,有针对性地施用相应的肥料。可采取冲施、叶面施肥方式,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

3.增施有机肥长期以来,化学肥料由于施用后效益高、见效快,受到保护地种植户的普遍偏爱;商品有机肥在一定时期备受农民青睐,但由于生产原料的参差不齐,质量差的有机肥往往引起对土壤的二次污染。保护地所使用的鸡粪一定要腐熟并晾晒7~10天后再施用,防止残留在鸡粪里的84消毒液对土壤造成污染。

4.施用生物菌肥生物菌肥是以优质有机质为基质发酵而成的新型肥料,除了具有增加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外,还具有平衡土壤菌落、提高作物综合抗性等多种效果。该肥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能够吸附游离在酸性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成为难以溶解的化合物,不再对农作物造成危害。

5.化学措施酸性和强酸性土壤同时存在着钙、镁、硅等中微量元素失调现象,此类保护地除了采取上述技术措施外,还应当采取化学措施,包括施用生石灰和碱性肥。生石灰每亩用量为100千克。生产实践表明,施用生石灰极易引起土壤有机质的迅速流失,造成土壤板结、通透性差,不利于作物根系生长,因此施用时最好增加有机肥的用量,一般增加30%~40%。碱性肥料包括钙镁磷、硅钙肥等,这些肥料在施用时最好与腐熟的有机肥混合,以起到相互促进的效果。

6.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运用秸秆生物反应堆就是以秸秆为原料在腐熟菌剂的作用下为保护地种植的作物提供所需要养分的同时提高地温。内置式生物秸秆反应堆与酸性土壤形成一个隔离层,避免酸性土壤对作物的危害,确保植物的安全生产。

结语

在保护地生产实践中,引起土壤酸化的因素有很多。但目前看来,尚未有任何一套耕作制度适用于保护地生产。当上一茬作物收获后,应当对土壤进行耕作等处理,才能有效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残留,科学合理施肥,通过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就能有效地克服保护地土壤的连作障碍,通过因土、因作物施肥或者配方施肥能够解决营养物质的失衡和不同茬口作物的自毒以及土壤酸化、盐渍化问题,通过采取节水灌溉技术可以达到节水和改善保护地土壤环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桂双.土壤化验分析方法的要求及注意事项[J].高师理科学刊,2010,30(5):54.

[2]孙晓辉,张柏习,刘亚萍.关于提高土壤化验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探讨[J].防护科技林,2012(6):74,83.

土壤板结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篇9

关键词:土壤肥力;影响因素;下降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S157.9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6.01.041

1影响耕地土壤肥力的因素

养分因素。指土壤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数量和组成,养分物质的成分和含量是直接决定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生产上比较重视;物理因素。指的是土壤的结构状况,包括土壤质地、结构状况、孔隙度、水分和温度状况等。土壤的结构决定耕地的含氧量、氧化还原性和通气状况,这几个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壤中养分的转化及其存在状态、水分的运行规律以及植物根系的生理活动;化学因素。指土壤的酸碱度、阳离子吸附及交换性能、土壤还原性物质、土壤含盐量,以及其他有毒物质的含量等;生物因素。指土壤中的各种微生物及其生理活性。

2导致耕地土壤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2.1缺乏对土壤肥力的正确认识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多采取的是掠夺式生产方式,人们对土壤肥力的关注很少,导致土壤肥力下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农业逐渐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新品种、新技术以及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资不断在农业生产上应用,虽然达到增加粮食产量的目的,但是却对土地和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对土地的不合理应用主要表现在重用地、轻养地,重产出、轻投入,重化肥、轻农肥、忽视微肥、不用菌肥,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

2.2土地管理跟不上,造成地力过度消耗、肥力下降

施肥技术比较落后,不能科学合理的使用肥料,肥料利用率较低,为达到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不断增加施肥量和种类,导致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土地的酸化、盐化、板结现象严重;种植结构比较单一,重茬迎茬现象严重,导致土壤营养供给下降,土传病虫草危害不断加重;农业处于掠夺式生产,在得到作物产量的同时对耕地的投入不足,导致土壤营养物质不断减少,地力下降。

2.3肥料施用比例失调,施肥结构不合理

多数农民在生产实践中的施肥习惯比较单一,对肥料的施用不合理,化肥施用量比较大,很少甚至不施用有机肥;重视氮肥的施用,忽略磷钾肥;重大量元素肥,轻微量元素肥。同时化肥的偏施、滥施现象比较普遍,加之施肥方法不科学,从而造成了土壤养分比例失调,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2.4肥料利用率低、施肥方法不科学

我国化肥利用率平均只有3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60%的水平。加之肥料表施、浅施,肥料浪费性大。而追肥又偏迟,待肥料发挥作用时,因过量造成面源污染。同时还存在着水蚀、风蚀、残留地膜污染,而且在个别地方还比较严重。

3解决土壤肥力下降的对策

提高耕地土壤肥力是实现农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大对宣传力度,引导农民提高土壤肥力,改良耕地质量,达到耕地土壤肥力的长期持续有效利用。

3.1增施有机肥,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

有机质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土壤的肥沃程度,施用人畜的粪尿、堆肥、沤肥、绿肥等有机质含量高的农肥可以有效增加和保持土壤的有机肥含量,相应的提高土壤肥力。

秸秆还田技术。秸秆还田是当前大力推广的改良土壤、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目前秸秆还田技术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将秸秆堆沤后施入土壤;二是在作物收获后将秸秆切碎撒在地表后用犁翻压直接还田。实践证明,秸秆还田对中低产田改造效果尤其显著,不但提高土壤肥力同时还可以减少化肥用量,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3.2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土壤肥力的监测是保护耕地的重要内容,开展土壤养分调查,可进一步摸清当前土壤养分含量,为科学生产提供指导和服务。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能掌握土壤肥力特性,可均衡作物营养;使农产品品质得到改善;提高肥料利用率3%~5%;可减少肥料的挥发、流失等浪费,减轻对地下水硝酸盐的积累和面源污染,达到培肥改良土壤,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3.3合理实行大田倒茬轮作

农田连续多年种植同一种农作物,会导致土壤供给养分逐渐减少,同时大量土传病虫害逐年累积,对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生产上大力推广倒茬轮作,就是根据大田作物的特性合理轮作,避免同种作物的重茬和迎茬。并建议适当穿插豆科作物的种植以增加土壤中氮素含量,且植株还田后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

3.4使用土壤改良剂

土壤板结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篇10

【关键词】水利渠道渗透因素防渗措施

1水利渠道渗透的影响因素分析

1.1冻胀问题的具体分析

第一,持续低温的影响。在北方的一些严寒地带持续低温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当渠道在冬天停止输水以后,混凝土板块下所存在的积水就会出现饱和的状况,并且一旦遇上冷空气就会将其凝结成冰,就会出现对混凝土板的抬高现象。当温度不断上升的情况下,被融化成水,混凝土板块就会下沉,因此,在这样的反复作用下混凝土板就会出现脱离板缝并向下滑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就会造成衬砌板的破坏。

第二,渠道土壤的承载力。土壤在冻结的情况下相应的承载力就会变的很强,不容易产生压缩的现象,然而当土壤开始冻融的时候,其相应的承载力就会下降,从而使渠道的地基发生变形的情况,这时混凝土板块的衬砌结构也会随之遭受破坏,造成渠道的渗透情况发生。

1.2地下水反渗因素分析

当渠道附近的灌溉地区经过灌溉或者下雨以后,其土壤就会出现饱和的状况,在这种状况下其地下水的水位就会抬升,并且当渠道进行相应的输水灌溉的时候,其相应的渠道地下水也会出现上升的情况,这种情况暂时不会出现危险。如果在对土地进行灌溉完成以后并停止了输水作业,那么其渠道的地下水也会随着发生下降的情况,这样就会造成渠道的两侧出现不稳定的情况发生,在外侧过大的压力就会向水的内侧产生挤压现象,就会造成两侧当中的土壤中的水向渠道所在地方的地下进行反深,这样就会造成混凝土板块出现位移的状况,从而造成整个渠道的渗透现象发生。

1.3对其耐久性和土壤特殊化的具体分析

渠道的建设在整个建筑工作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经过水利渠道的水会对混凝土墙面或者是其它的一些防渗材料造成侵蚀现象,使水利渠道的防渗材料的使用寿命出现缩短状况,如果对其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办法进行维护修建,对整个渠道的正常运行就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我国境内有许多地方的地质结构是非常复杂的,比如安歇湿陷性的黄土地区就会造成渠道工程修建的难度加大和修建成本增加的情况,这些土壤不仅自身变化比较大而且在具体的质量上也没有办法得到保障。

2水利渠道相关材料质量问题的分析

对于渠道比较常用的系列建筑材料来讲,其主要包括砂、水泥、石材以及钢筋等,而在整个渠道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其相关的材料的运输以及储存业应该按照相应的程序来处理。对于水泥来讲其就不应该放在比较潮湿的环境当中,其储存的地点应该在那些通风性较好并且还利于排水的地方,还应该尽可能的保证其周围环境比较干燥。水泥的种类不同,其具体的管理方法也就不同,在水泥存储的地方要保持水泥与地面乃至墙面30cm的距离间隔。对于渠道的原材料检验来说,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整个渠道工程的质量性,水利工程所需要的原材料要按质、按时以及按需供应,需要对所所采购的原材料进行严格的控制,根据相关规定质量或者建立严格的取样送检以及检查验收等制度措施,在一定条件下还要确保其相关制度的完善化发展。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要对渠道建设质量其决定作用的水泥、混凝土以及泥浆等成品或者半成品进行严格的抽样检查,对于那些存在质量问题的产品严格处理。

3渠道的防渗措施分析

3.1防渗材料的改良以及新型材料的应用分析

(1)混凝土性能的提升分析。混凝土防渗作为我国树立渠道防渗措施的重要环节内容,其不仅防渗效果好而且对于引水的抗冲刷的能力也比较强,但是其自身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其在冬季的时候其耐冻性上存在严重不足。我国要加快相关的纳米技术在渠道中的运用研究,从而推动我国渠道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2)新型的土壤固定剂的研究分析。我国在上个世纪80年年代就引进了土壤固化剂技术,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土壤固化剂本身存在着应用范围和材料来源范围广以及反渗效果好等优点。但是在具体的抗冻效果以及耐用上存在不足。国家在土壤固化剂的研究上要加大力度,尽快研制一种在耐久性以及抗冻性上比较强的土壤固化剂。(3)新型复合土工膜的有效运用。土工膜在具体的防渗能力上具有很好的效果,而且还具有较好的寿命长以及造价低等特点,但是在具体的运输或者是施工的过程中容易发生破裂的现象,现在经研制成复合土工膜,但是其在造价上又比较昂贵,在实际应用上没有得到很好的扩散。而国外运用膨胀土遇水膨胀的原理在其中加入一些土工织物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土工膜,不仅反渗能力强而且在抗冻和耐久性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为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3.2利用机械化对水利渠道进行建设

国外一些国家在对其工程质量进行保证的前提下已经开始运用机械化来对渠道进行建造,机械化不仅能够减少工时和尽快的完成施工任务,还能够为整个工程节约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我国运用机械化来建设渠道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并且在此基础上上研究出了衬砌预制压块机,这种机械化渠道建设模式也是未来我国发展的基本方向。机械化对于那些暗渠和暗管就有很大的优势,在具体的施工中只要将管道在冻土层以下进行埋藏,就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渠道的防冻问题,利用地下管道来进行输水作业其水资源的利用率更高,暗渠和暗管具有很强的应用能力,在大部分地质当中都能得到很好的应用,这样不仅能够节约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还对耕地不造成破坏和浪费。暗渠和暗管的修建属于一次性投资,虽然费用相对较高但是其耐久性非常强,发达国家已经对这种方法广泛使用,因此我国应加快在这些领域的研究力度,从而不断推进我国渠道防渗技术的发展。

4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对渠道的防渗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水利渠道防渗材料已经从传统的单一材料向符合材料的方向上不断发展,对于那些符合材料来讲,其在具体的应用效果上更好而且还方便于机械化,因此,我国要加大渠道防渗技术的研究力度,推动我国水利渠道防渗技术的进步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赵乐军.水利渠道施工中的渗透因素及防渗对策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22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