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的关系十篇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的关系十篇

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的关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8:32

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的关系篇1

关键词:公共产品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创新过程;企业参与;参与方式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2)07-0006-05

1引言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有效组织和成功实施了载人飞船、三峡工程、青藏铁路、歼10战斗机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形成了一批处于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但与此同时,我国产业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重要产业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缺乏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为什么我国在一系列重大工程技术创新上能取得很大成就,但在产业和企业技术创新上面临比较大的困难?这实际表明重大工程技术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存在区别。

按照公共经济学理论,产品可以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1]。仲伟俊提出了“公共产品技术创新”的概念,指出了载人飞船、青藏铁路等均是公共产品,重大工程中各种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属于公共产品技术创新的范畴;手机、计算机等属于私人产品,企业进行这些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属于私人产品技术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的范畴。这两类创新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别,公共产品技术创新是面向公共需求以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为目标,而企业技术创新则是面向市场需求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2,3]。两类创新之间还有紧密的联系,企业参与公共产品技术创新可以实现两类创新的相互促进。但是,企业参与公共产品技术创新的方式有哪些?各种方式的特点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科学回答直接影响企业参与公共产品技术创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影响到企业参与公共产品技术创新的作用发挥。

虽然公共产品技术创新活动长期存在,但从学术角度看,公共产品技术创新是一个新的学术概念,目前国内外还极少研究公共产品技术创新问题,也极少研究企业技术创新与公共产品技术创新的相互促进问题。科技创新领域相关研究主要有公共部门创新、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以及政府采购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等。首先,公共部门创新(公共服务创新)方面,walker分析了公共部门创新的类型[4];moore研究了公共部门创新的目的、创新过程模型[5]。但是,公共部门创新实现的路径是多样的,有些是体制和机制创新,有些是管理创新,有些则是依靠技术创新,不分清是从技术的角度还是从管理的角度研究很难深入和具体。其次,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方面,Cohen等人、agrawal等人研究了公共研究成果向企业转移的路径[6,7],este等人研究了公共研究成果向企业转移方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8]。实际上,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公共研究极大地支持公共产品技术创新。同时,企业技术创新和公共产品技术创新之间也存在紧密联系。但是,由于过去缺少公共产品技术创新的概念,所以无法研究公共研究与公共产品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也无法研究企业技术创新与公共产品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再有,通过政府采购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主要考虑两种情况:一种是政府直接采购企业已经生产和在市场上销售的新产品;另一种是所谓的政府技术采购,即对市场还没有出现的新产品,公共部门直接委托相关企业进行研发和生产[9]。部分学者研究了将政府采购作为鼓励创新政策的合理性、政府采购的程序设计、政府采购可以发挥的作用等[10]。目前对政府采购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实际上是从政府需求拉动的角度考虑了政府采购产品和技术两种情况,而没有从公共产品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出发,研究企业究竟可以在什么条件下、采取哪些方式参与公共产品技术创新。鉴于此,本文在提出公共产品技术创新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公共产品技术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指出了企业参与公共产品技术创新的作用,进一步研究了企业参与公共产品技术创新的方式及各种方式的特点,为企业有效参与公共产品技术创新提供决策参考。

2公共产品技术创新及其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

2.1公共产品技术创新的定义

公共产品技术创新[2,3]是指公共部门根据社会公共需求,研发和应用各种新知识和先进技术,开发新的公共产品,从而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资源消耗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产生良好社会效益的所有活动构成的过程。显然,公共产品技术创新过程是以技术研发和应用为手段、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目的的过程。

2.2公共产品技术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区别

私人产品技术创新是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研发和应用各种新知识和先进技术,开发新的私人产品,并推向市场,满足市场需求,产生经济效益的所有活动构成的过程。对照传统的企业技术创新的定义,实际上私人产品技术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是一致的。

公共产品技术创新和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都是科学技术发展,都要运用新知识和先进技术,但是它们分别满足不同需求,具有不同的创新规律,是存在本质差别的两类技术创新活动[3]:一是需求对象不同。公共产品技术创新是为更好地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企业技术创新是为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二是产生效益不同。公共产品技术创新产生的主要是社会效益,企业技术创新产生的主要是经济效益,直接反映在企业的利润上。三是面临风险不同。公共产品技术创新仅面临技术风险,不存在市场风险,而企业技术创新不仅有技术风险,而且有巨大的市场风险。四是创新投入的主体不同。公共产品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是政府,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是企业。五是持续创新的难度不同。由于公共产品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是政府,投入上能得到比较好的保障,持续创新的难度较小。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是企业,企业某个产品创新失败,很可能导致企业无力再进行新的创新投入,持续创新的难度比较大。

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的关系篇2

关键词:资源观;技术创新;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2-0007-03

20世纪90年代早期,与技术创新的加剧、国际竞争的激烈、顾客需求的变化等因素相适应,基于资源和能力的战略管理理论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由于产业环境的不确定性,竞争的边界已越趋模糊,许多学者逐渐将战略规划的焦点从传统的外部导向的产业分析转变为以企业独特能力为中心的新战略观点,认为企业专有的资产或能力才是竞争优势的基础,形成“资源观”(Resources-BasedView)学派。从战略管理的实践来看,企业要从自身资源和能力出发,在自己拥有一定优势的产业及其相关产业进行经营活动,从而避免盲目进入不相关产业进行多元化经营。

在技术创新战略选择方面,企业也要结合自身的资源状况,从技术来源、创新程度等方面选择一种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战略。许多对创新的相关研究将“技术创新战略”当作自变量,探讨不同的战略运作与选择下,对于组织绩效或新产品开发绩效等的影响,以“规范性”研究寻求最佳的企业决策。本文主要从企业资源观的角度出发,以技术能力、补充性资产以及企业的关系资源作为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前置与影响因子,考虑企业内在条件与技术创新的匹配问题,研究资源观与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关系,为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提供参考。

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类型

自古典经济学派的学者熊彼特提出“技术创新”概念后,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结合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战略理论研究,形成了技术创新战略的相关理论。对于技术创新战略的类型,到目前也没有统一的划分,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分类。本文主要从技术来源和创新程度两个方面对技术创新战略进行划分。

(一)按技术来源划分

1.模仿创新战略

模仿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吸取率先者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引进购买、破译其核心技术或技术秘密基础上,实行对产品的功能和生产工艺的发展与改进,生产出有竞争力的产品,以确立竞争地位,取得经济效益的行为。

2.合作创新战略

合作创新是指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以及与其他企业之间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一种创新战略。在这种战略下,参加合作的各方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

3.自主创新战略

自主创新是指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通过研究、探索产生技术突破,攻破技术难关,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实现创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并最终获得技术创新收益的创新活动。

(二)按创新程度划分

1.渐进式创新

渐进性创新是指对现有技术进行局部改进所产生的技术创新。渐进性创新是一种较稳妥的创新方式,它一般是对原产品进行渐进的、分步骤的改进。这种技术创新投资费用少、周期短、风险小、见效快,但它难以获得突破性创新所拥有的行业垄断地位或成本领先地位。

2.突破性创新

突破性创新是指在技术上有重大突破的技术创新,它常伴随着一系列渐进性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并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突破性创新可以改变整个行业的结构,形成规模效益,使企业居于行业领导地位,形成一种跳跃式发展,取得规模经济,获得成本优势和差异优势。但突破性创新研发投资与推广产品费用大,产品进入市场周期长。

二、企业资源观相关理论

资源观是一种强调企业内部分析的战略理论,聚焦于企

业内部的资产、技能、能力和知识进行研究,近年来引起战略学界相当大的反响。资源观理论研究基础是penrose在1959年提出的“组织非均衡成长理论”,即组织的投入要素随着学习与经验而不断改变,其投入组合的关系也将随之不同,组织因而出现组织剩余(organizationalslack)。由于组织剩余存在不完全市场当中,组织为发挥其经济效率,因而诱发组织内部的成长。到20世纪80年代,相关学者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后续研究,使得资源观获得空前的重视,因而在学术界成为主流观念。Barney(1991)发表在《Journalofmanagement》上的论文《企业资源与持续的竞争优势》中指出:企业可通过本身资源与能力的累积培养,形成长期且持续竞争优势,称为“资源观模式”。资源观强调以资源为公司战略决策的思考逻辑中心,将其与公司的竞争优势与企业决策相联系,重点是辨识、澄清、培植、发展与保护组织的核心或独特资源。

在企业资源观的相关理论基础上,对于企业资源的含义不同学者看法也有较大的差异。Barney(1991)采取较广义的看法,认为资源包含公司资源、能力,以及由公司所控制的资产(assets)、组织程序(organizationalprocesses)、公司特质(firmattributes)、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等;而Fiol&Lyles(1985)与wernerfelt(1989)则采取较狭义的看法,认为资源包括无形资产、组织能力、核心能力等。本文主要研究企业的资源与技术创新战略选择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企业的哪些资源会影响技术创新战略的决策。因此应主要从企业的技术能力、补充性资产以及企业的关系资源方面研究企业的资源对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影响。

(一)企业的技术能力

企业技术能力是企业所具有的能够充分利用和发展已有技术知识并创造新技术知识的能力,它体现为人员素质、信息系统、硬件设备、组织结构及过程、外部知识网络以及共同价值观等。技术能力并不只是生产制造与研发的能力,它更描述了企业创新的所有活动,应包括产品设计、生产方法、市场推广,以及为了规划,组织和执行生产计划、市场计划所需的企业技术支撑体系。因此,技术能力应是有关产品设计、制造及配装以及市场扩散所需的知识、设备、信息及其诀窍等能力,能将资源转化为特定目的、任务或产品。

技术能力是企业的关键能力,特别是在技术密集行业中,技术能力是核心能力建设的基石,直接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技术能力有助于技术的模仿、修改与创新,且技术能力是技术进步提升层次的条件。

(二)企业的补充性资产

补充性资产是指一个能力资源,如销售渠道、服务能力、财务资产、无形资产和补充性产品等。对于补充性资产的有效管理,是获得创新收益的一个十分重要且有效的方法,掌握这些资产的公司更有可能从创新中获得商业利润。当一项创新产品需要利用特殊的设备或配套材料时,如果创新企业是这种补充性资产的唯一拥有者,那么创新产品是否需要专利权的保护,已经不是重要问题。与只针对“最初的和真正的发明者”的专利权保护不同,通过补充性资产获得利润的机会向每一个掌握资产的人敞开,不论是创新者还是其他任何人。

一个缺乏某些关键的补充性资产的创新者很难获得预期的创新收益,在寻求这些关键的补充性资产的过程中,提供补充性资产的企业往往坚持要分享一部分创新收益,缺乏补充性资产的创新者有时不得不花费高额的代价去获得补充性资产。因此,企业在逐步导入、拓展核心技术与能力的发展可能性,以及之后维系、扩充技术与能力成功果实的各阶段,都需要补充性资产的不断增长与配合。企业要有效的利用补充性资产,然后专注于本身的核心创新能力,为企业建立长期的竞争优势。

(三)企业的关系资源

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为了业务上的往来或者战略上的运用,与外界有许多频繁与必要性的互动,不论是供货商、顾客、政府单位、研究单位、同业等等。在此过程中会形成企业的关系资源,这些资源包含企业内、外部各种正式非正式、长期或短期、固定或暂时的各种关系传递的各种信息。企业的关系资源与网络关系强弱,会影响企业的营运与作业。企业间基于本身的专业形成自然分工,同时又相互依赖、共同发展,形成一个祸福与共的事业共同体,如集群创新网络的形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竞争力。

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形成的与其他组织间关系各种关系,如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大学等学术机构间以及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本身即为企业竞争优势之一,不论结合的方式或内容为何,网络中的成员是借着彼此间的资源互补、相互合作来达到彼此的目的;而在信任的基础下,信息分享与学习效果也是网络内企业得以成长的重要因子,互信互赖的关系更可视为企业重要资产之一。关系资源的存在不仅有助于合作伙伴间的知识交换,降低交易成本,也可有效防止不必要的知识外流,因此企业合理运用自身的关系资源可以为企业带来战略上的巨大价值。

三、资源观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关系

资源观是战略管理领域中运用相当广泛的一种观点与学说,资源观的重点在于强调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Grant(1991)提出的以资源观导向的战略分析架构中,说明了从资源观出发,辨识、分类,依据资源可以产生的竞争优势,再选择最能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与能力的战略,战略拟定、执行之后,再以确认必须补充、增强或提升哪些资源观,形成一个循环。如下图所示:

从图的架构中可以得知,企业的资源与战略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最初所握有的资源,因具有专用性、独特性、模糊性等特质,因而可形成竞争优势。企业通过对自身资源的辨识与分类,自身能力的识别,评估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制定可行战略,并在此过程中辨识必须增强与补足的核心资源,再一次成为循环。

从技术创新战略来看,广义的创新除产品或过程创新外,还包含组织创新、战略创新等,因此技术创新战略的内涵应是包含在企业战略之中,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应仍是以企业制定战略的程序相同。企业所选择的技术创新战略不同,对于内部的资源与能力的要求也不同:如采取高度的自主创新战略则需要大量的R&D资源的投入,要求企业有较强的技术组织管理能力与学习、吸收能力;相对的如果企业采取技术跟随战略或者模仿创新战略,则对上述资源与能力的要求则较低。因此,在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过程中,企业要结合自身的资源制定战略。

(一)技术能力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关系

技术能力是企业在市场上竞争求胜的一种重要力量,具体呈现在新产品开发与制造过程中,如果产品开发的速度快,设计方案、品质优于对手,或成本较低,说明企业的技术能力强。企业若向来以技术领先者自居,同时其本身也具有足够的技术能力,则通常会倾向采用内部自行研发方式。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时,通常以自身技术能力的运用为优先,在开发升级型产品时,由于需要更高精密度的仪器设备与技术,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自行研发而突破,因而需外界专业企业的支持,以购买技术、合资或进行移转;而在开发无关性产品时,因为产品技术知识为企业完全不熟悉,在这方面的技术能力薄弱,因此倾向于自外获取技术的创新方式;而应用型产品在技术特质与原有的产品较为接近,在这方面的技术能力上较能掌握,因此多以自行研发的方式进行开发。

在创新程度方面,企业在选择技术创新战略时,受到与原有技术差距以及技术层次的影响。通常升级型与无关型的产品与原有技术差距大、技术层次较高,而应用型产品与原有技术差距小、技术层次中等。因此,技术能力较优者的企业,采用突破性的创新战略,开发与过去企业研发方向或核心技术十分迥异的产品进行开发,产品的新颖度较高、强调创意以及开发新技术,属于高度创新的技术创新战略;而技术能力较劣者的企业,则选择渐进式的技术创新战略,以现有产品的延伸或附加新特性,新颖度较低、多为现有产品或技术的修正、改良或延伸,属于低度创新的技术创新战略。

技术能力对于技术创新战略有正效用,即技术能力较高的项目,在技术来源上企业将会采用自主创新战略,创新程度上采用突破性创新战略,反之亦然。

(二)补充性资产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关系

由于企业的关系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是企业的专有资源,如与客户关系、与供应商关系以及与政府部门的关系等,这些关系资源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有关,在此将企业的关系资源纳入补充性资产加以讨论。

企业在创新产品与商业化的过程中,除核心技术外,常伴随着其他能力或资产的使用,若不能掌握这些伴随的补充性资产,创新的利润会被别家企业所乘机占有。因此,对于多数企业而言,补充性资产与能力具有相当程度的战略重要性。

当企业新进入某个行业,虽然掌握了新技术,但由于缺乏商品化知识与经验等补充性资产。企业为了将其技术快速商品化推出市场,通常会选择与现有企业合作。在许多研发联盟的研究中发现,联盟的组成原因多以补充性资产的取得为主要动机之一,即加入研发联盟主要是为了获取自身所缺乏的补充性资产。因此,在研发项目中,当掌握的补充性资产较少时,会倾向以外部创新的技术创新战略,寻求外部的协助与合作,反之,若补充性资产较多时,则由于在创新的制造、检验、测试等价值活动所需的资源已可全然掌握,则会以内部创新方式进行开发。

企业运营过程中若缺乏补充性资产的搭配,企业的创新利得将会被竞争对手有机可乘。由于高度创新的产品与项目在行业内全新或很少出现,因此,必须投入较多的资源,或者与可以充分掌握的资源相互配合,才能达成战略目标。当企业可以掌控与配置的补充性资产较高时,如上级给予充分的财务资源,与供应商、政府部门、研究单位等外部关系十分良好,由于创新所需的活动与资源都能有效掌握,无后顾之忧,故此时将会倾向于较高程度的突破性创新战略。反之,企业在进行研发项目的战略性考虑时,若缺乏资金的投入与支持,在检验、测试等活动无法自己完成,或缺乏完成此活动的外部资源可以投入,此时以理性的决策者而言,必须在有限的资源限制下做最有效的运用,达到最佳效益,故会倾向于较低程度的渐进式创新战略。

补充性资产以及关系资源对于技术创新战略也有正效用,即补充性资产较高的项目,将倾向采用自主创新的技术创新战略;补充性资产较低者的项目,将倾向采用模仿或合作的技术创新战略。在创新程度上,补充性资产较高者的项目,将倾向采用突破性技术创新战略;补充性资产较低者的项目,将倾向采用渐进式技术创新战略。

四、小结

本文基于资源观的相关理论,研究了企业资源对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影响。通过有关研究成果的分析,得出了企业技术能力、补充性资产以及关系资源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关系:

(一)技术能力对于技术创新战略有正效用

技术能力较高的项目,在技术来源上企业将会采用自主创新战略,创新程度上采用突破性创新战略;技术能力较低的项目,在技术来源上企业将会采用模仿或合作的创新战略,创新程度上采用渐进式创新战略。

(二)补充性资产以及关系资源对于技术创新战略也有正效用

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的关系篇3

[关键词]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20.055

[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0-0068-01

高端装备制造业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如何打造东北装备制造业“升级版”,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甚至是整个装备制造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高端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持续研发能力是高端产品的必要条件,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是保持“高端”制造的保证。本文从企业战略角度出发,借鉴平衡计分卡思想,将技术创新能力逐层转化为财务维度、客户维度、内部运营维度、学习与成长维度四个指标体系维度,与企业战略目标建立有机联系。

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

平衡计分卡是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将组织的战略落实为可操作的衡量指标和目标值的一种新型绩效管理体系。设计平衡计分卡的目的就是要建立“实现战略制导”的绩效管理系统,从而保证企业战略得到有效执行。运用平衡计分卡模型来规划、控制和管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使技术创新直接与企业战略和战略绩效相关联,有效地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避免技术创新的盲目性。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在实现技术创新战略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的技术战略构建了一系列因果关系链。

财务维度。企业创新过程包括创新资源拓展、创新决策与管理、创新倾向与研究开发、新产品制造、新产品市场营销等。每个方面都需要一定的创新投入来使创新行为最终变成销售订单和利润。销售增长率、新产品收入占销售收入比、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新产品利润率、成本降低率、等是直观衡量创新收益的财务维度指标。

客户维度。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对顾客。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客户维度指标是用来衡量其对客户提供的有价值的、独特的和难模仿的差异化产品和服务的贡献程度,主要指标有老客户保有率、市场占有率、新客户增加率、客户满意度、客户利润率等,这些指标形成了客户核心成果度量的因果关系链。

内部运营维度。企业的创新能力强弱也反映在内部运营效率方面,包括产品优化升级持续性、市场响应速度、研发效率、生产效率、产品质量改善程度等。内部运营维度包括创新能力、经营能力、售后服务,主要指标有主导产品更新周期、新产品开发周期、一次设计完全达到客户对产品性能要求的产品百分比、设计交付生产前修改次数、交货准时率、工艺达标率、产品一次合格率、客户反馈问题解决及时率等。

学习与成长维度。创新过程也是一个基于课题的解决过程,企业的技术人员是主体,企业员工的素质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息息相关。因此,企业员工的学习能力是解决企业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维度。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学习与成长维度指标有研发人员比例、发明专利数占比、创新成功率、新技术信息转化率、研发人员满意度等。

2建立平衡计分卡的绩效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分析,得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评价体系(见表1)。

表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评价体系

财务维度客户维度内部运营维度学习与成长维度

销售增长率老客户保有率主导产品更新周期研发人员比例

新产品收入占

销售收入比市场占有率新产品转化周期发明专利数占比

研发投入占

销售收入比新客户增加率主导产品更新周期创新成功率

新产品利润率客户满意度新产品转化周期新技术转化率

成本降低率客户利润率设计交付前修改次数研发人员满意度

在企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会有一定的调整,随着战略需要,上述指标体系及权重也将随之做相应的修订。

3结语

本文将平衡计分卡思想应用于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全面、客观、科学、有效地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采取合理而有效的技术创新战略,保持和提高自身竞争优势,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艾明晔.基于BRV的制造业企业工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0(6).

[2]曹萍,张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2).

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的关系篇4

关键词:协同创新;需求模式;创新驱动因素

中图分类号:F091.35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024-03

引言

研究开发、工程设计等专业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创新。潜在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每个人都有的,单个人或组织的创造力是有限的、渐进的,但活动累加的影响是深远的。大多数企业的创新活动是建立在个别技术基础之上的,尚未形成一套系统、全面、驱动全员参与的方式。基于客户需求的变化,引导并驱动创新活动的开展,调动满足客户需求的各方面积极性和有利因素,是协同创新各方获得竞争力的关键。

一、客户协同创新的机理及形成机制

(一)客户参与创新的形成机理

客户协同创新是适应信息技术和信息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创新模式。通过利用客户协同创新模式,挖掘客户的不同需求模式和需求信息,区分不同类型的客户需求,是实现基于客户需求的协同创新的关键。任何类型的研究开发项目或产品,其复杂性和新颖性都是影响其开发成功的关键因素。

高新颖度的产品最常用的创新方法是市场细分、原型设计和产业专家;低新颖度的产品常使用的创新方法是消费者参与、市场细分和用户开发。常规产品创新的有效方法是市场细分和消费者参与;潜在需求和原型设计适合于新颖度高的产品。

企业产品的市场和技术成熟度的清晰认识是其实施产品创新的前提,不同的创新驱动着不同的技术成熟度和市场成熟度产品的开发和商业化过程。当技术和市场都处于低新颖度时,创新的重点在于改进现有技术的使用以满足客户的特定需要,通过与客户的协同实现产品和服务在定价、包装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差异即差别化创新战略。当使用原有技术去开发新的市场,或为原有市场提供新的使用方式时,企业主要是通过原有技术的新颖组合服务于特定的市场环境,此时企业必将与顾客保持密切的关系,创新的主要来源在于潜在用户的参与与合作。当开发新技术以满足成熟市场的顾客需求时,企业竞争的焦点主要在于产品的性能和新颖性,为现有市场提供更高性能或者更新颖的产品,而不在于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创新的源泉在于开发者的驱动,但对创新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和欲望的了解是创新的关键。当技术和市场新颖度都较高时,由于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市场的开发都没有明确的界定,所以多数情况下是由开发者和领先用户合作来进行的。

(二)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的流程

由于不断地接触新产品,领先用户会不断地给销售或是服务人员提出他们的需求愿望,这种愿望通过销售或服务人员的描述在专业设计人员那里将转变成产品构思,产品设计人员依据该产品构思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最终形成满足用户需求的成熟创意方案。创意方案形成后,进入不同的协同产品创新流程。技术和市场比较成熟的项目直接进入协同产品开发流程,快速满足差别化的客户产品需求;技术成熟而市场新颖度较高的项目,需要进行现有技术的重新组合,在制定项目任务书之后进入协同产品创新流程;市场比较成熟而技术比较新颖的项目,将制订技术开发路线图,与客户协同开发新技术,形成技术开发路标,并最终形成技术开发的任务书,进入产品协同创新流程;市场和技术都比较新颖的项目,进入全面市场管理流程,形成产品开发业务计划,制订市场和技术开发计划,形成技术与市场开发路标后制订项目任务书再进入协同产品创新流程。

客户创意的实现包括三个渐进的过程,一是客户创意构思的形成,因为现有产品可能在性能、款式、颜色、或者其他各方面满足用户价值的因素上不能完全满足其要求,亦或是由于信息粘滞因素驱使客户产生产品创新的动机。二是客户创意的实现过程,客户创意构思经过与市场营销人员的沟通,变得更加清晰而明了,但真正实现客户的创意必须加强与专业设计人员的沟通与联系。三是形成成熟的产品创意方案,客户、营销人员和产品设计人员的良好沟通,是形成产品创意方案的基础,通过沟通设计人员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知识,并不断地将客户的创意融入产品创新的过程,设计人员的知识将得到更新和传播,随着知识的更新和传播,设计人员也可能会激发出新的知识,从而也可能会保证客户最初的创意演化成完全可行的创新产品。当整个协同创新过程完成之后,通过对整个产品协同创新过程的全面评价,更新产品设计的数据库,形成企业知识库,将有利于企业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二、影响客户协同创新的因素

(一)基于客户需求的产品协同创新特征

1.客户的深度参与

在基于客户需求的协同创新过程中,客户不仅仅是产品的消费者,更是产品创新的参与者。客户对于企业产品创新不再是通过定制或者是选型配型来参与产品设计、生产活动,而是与企业的市场营销、研发、生产等人员一道协同进行产品的创新。

2.协同技术网络化

市场信息化和知识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为客户协同创新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尽管客户、企业营销、研发、生产等人员分布世界各地,但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协同创新环境可以利用各种先进的创新工具和创新知识来进行客户所需求的产品创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要。

3.目标的一体化

客户协同产品创新始终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特征。创新团队成员通过相互交流、学习,他们的知识、经验和创新能力螺旋式上升,快速实现新知识的创造,并确保创新知识或创意转化为最终的创新产品,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而客户在此创新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自己的需求。

基于客户需求的企业产品协同创新是网络环境下的、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协同目标的、有客户深度参与的、复杂的协同产品创新过程。基于客户需求的企业产品协同创新的主要特征,给出以下基于客户需求的企业产品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

(二)企业外部协同因素

好的协同创新环境可促进创新组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加速产品创新进度。外部协同因素主要包括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技术环境等因素。

1.市场环境

市场环境从根本上说,就是去寻求新的市场机会;再者就是对市场动态的把握和理解,识别由于市场要素的各种变化所带来的潜在机会;其三是强化市场预测,充分利用各种预测工具,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同时这些信息也将有助于我们获得工艺创新的目标;其四是与用户合作,即由用户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通过顾客小组调查、常规调查和其他相关的调查方法获得,以快速响应顾客、提高产品创新的针对性和成功率、降低创新成本;其五是沟通与互动,成功的协同创新强调在供应商和顾客之间维持长期的互动,企业可以通过邀请客户参与协同创新小组或进行双向拜访的方式维持与顾客的持续沟通;其六是将客户理念始终不渝地灌输到企业的所有部门,确保将客户理念灌输到企业所有的职能部门中,而不是简单地将其作为一个市场信号传递给产品研发人员,牢固树立全员顾客的理念。

2.政策环境

国家创新系统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面对机会和威胁时的选择范围。多数企业是在一个或者两个国家内培育制定和发展其执行创新战略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各国都有其不同的领先技术领域。国家企业治理系统,即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实施和改善体系。不同治理模式决定着不同的创新激励机会和创新动力。他国创新系统的环境,密切关注他国创新系统在组织、技术和生产能力方面的优势,从中学习。主要学习那些发展势头迅猛的新型国家创新系统。因为其创新系统可能培养出一大批具有较强创新竞争力的新企业,本国企业可以更加明确地从由国外创新系统产生的技术获利。

3.技术环境

新产品创新的机会大多来源于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发展,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的很多创意和构思之所以会成为一种可能性,是因为明确了一种技术的未来发展轨迹之后,企业会积极寻求与可能的信息或技术供应商建立联系的组织,联系的模式可以是通过建立“虚拟大学”等形式将各方面的专家有机联系起来,为公司提供新的技术信息来源。技术信息的搜寻和组合还必须通过开展标杆比较去探索技术信号最有力的变化,从而去发现更有竞争力的新产品的概念、新工艺的方法或者是新的市场组合。

(三)企业内部协同因素

1.精益生产

对任何企业来说,如果没有建立能够对变革做出快速反应的组织,这些体系都不可能获得成功。在当前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创新已不仅仅是研发部门的事情,日益变成整个组织的任务,组织创新重要性的日益增长和组织制度的不断变革,对传统的稳定而机械的组织结构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精益生产就是一种解决创新问题的生产组织模式,这种生产模式通过团队协作、共同参与、灵活地工作单元和打破层级壁垒,建立一种更加松散的组织结构,将非常有利于协同创新活动的开展。

2.核心人物

创新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往往会造成很多创新的夭折,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就是创造创新活动的灵魂人物,他支持创新,并以自己的极大热情和精力去组织创新、推动创新。灵魂人物的作用在于:对关键技术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能够解决从实验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大量问题;对创新成果所拥有的潜力有极大的自信,而这种自信可以有效地说服企业决策者为之提供有效的支持;作为一种与情报信息密切相关的活动的“看门人”,创新的成功离不开高质量的信息交流。仅仅通过先进的it技术和软件是不可能实现有效的沟通和知识共享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来实现。所以,“看门人”这个角色在知识管理的领域作用也日益凸显。

3.培训发展

通过员工培训和发展可以让员工运用新设备、掌握新工艺、理解新理念,全面提高员工素质,同时也能够增强员工责任感、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特别是当组织进行一项重要创新时,不少员工也许会感到创新所带来的对于技术能力的要求是他所不具备的,由此会产生焦虑,这种焦虑和不安使得他抵制创新。通过培训,使他们明白了创新战略的合理性,使得创新项目得到顺利推动。培养良好的组织、团队学习习惯和方法是培训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有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在于其学习的持续性和团队性,但要让员工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所以,我们在制订员工技能培训发展计划时还要考虑如何培养员工养成良好的团队学习习惯。

4.团队协作

有效开展协同创新的一种最佳组织方式是团队。融合不同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是协同创新的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团队工作模式正是为这种融合创造了可能。衡量一个团队高效与否的重要标志在于:团队的任务和目标是否明确;团队的领导是否高效;团队内个人角色与能力的匹配是否合理;团队内部的争端处理机制是否健全;与团队外部组织持续联络是否通畅。

5.创新氛围

创新不仅是新事物的发明,关键是新事物的应用。许多伟大的发明都来源于幸运的偶然的发现。虽然创意的形成需要创造性思想的闪现,但接下来在创意的实现和应用过程中需要不断发现和解决一系列的小问题。不管是灯泡或是即时贴便签条的发明,抑或是其他一些成功的创新活动,都包含着各个时代、各种人的创造性劳动。建立创新性文化氛围涉及组织结构、沟通渠道、奖惩系统、培训政策、会计和评估系统以及战略展开这一整套系统内容。

6.关联业务

业务联系密切的部门间关系协调与否会对协同创新产生重要的影响。协同创新尤其需要两个业务往来频繁的部门间进行有效地协同。如在一些大型企业中由于部门相对较多,业务处理复杂,涉及人员多,如果部门业务衔接失利,可能会导致企业处理问题的周期过长,造成企业无法有效对顾客的需求产生快速反映,从而失去顾客、失去市场。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促使不同部门间在同一项任务中要分工明确,即各司其职有精诚合作。

(四)客户特征因素

客户不仅提供的需求信息和形态各异的创新思维,更将自己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及其他方面所获得的对产品创新有关的经验、知识和创新技能及时有效地和企业营销、设计人员进行沟通和共享。影响客户协同创新的客户特征因素主要在于客户的知识类型和知识结构。客户知识有以下几种类型:客户的基本知识,主要是指客户的基本信息以及由于客户与企业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大量信息;客户的创新知识,主要是指客户在现有知识基础上,由于参与创新过程而“学习并创造”的新知识;客户的技能知识,主要是指创新客户所具备技能;客户的经验知识,这是指客户在与团队成员的不断交流以及在产品的不断体验中所获得的经验知识。客户协同创新中还需要研究客户行为及客户与制造商的关系,具体包括领先客户识别技术、客户创新群体及组织、客户对创新的贡献、客户参与创新的心理及行为特点等,所有这些因素的认知和了解都是为了构建良好的客户协同创新系统。

三、结论与展望

基于客户的协同创新作为一种能够更高程度地发挥客户潜力并满足客户需求的新型产品创新方法日益受到广泛重视,它强调重视创新环境和客户因素,利用客户的知识和创新技能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公司运作的效率。由于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资源和创新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促成了客户协同创新活动高效、顺利进行存在不确定性,所以如何保证协同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将是构建协同创新系统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这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LasserR.Remotecollaborativeproductdevelopment-alandmarksurvey[Z].workingpaperforindustrialmarketingmanagement,product

DevelopmentConsultinginc,2003.

[2]VonHippele.Democratizinginnovation[m].Cambridge,ma:mitpress,2005.

[3]陈劲,童亮,徐忠辉.移动电话业创新源和领先用户研究[J].科研管理,2003,24(3):25-31.

[4]高建新.区域协同创新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5):74-78.

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的关系篇5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低端锁定;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13)10-0018-04

高技术产业具有研发投入高、高技术人员比重大、关键技术开发难度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的特征。在高技术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中,发达国家依靠知识积累优势和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长期垄断附加值较高的高技术产品、零部件研发与生产,掌控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加工制造的低端环节。当前,在全球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和发达国家开展“再工业化”战略的背景下,加快我国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摆脱低端锁定困境,避免其在全球价值链重构中再次沦为新的低端“加工制造业”。

一、我国高技术产业面临低端锁定障碍

近年来,尽管我国高技术产业规模和产品出口额快速增长,但由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总体上还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被锁定在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

(一)高端设备与关键部件主要依赖进口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无论是产值,还是增长速度都得到快速发展。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关键设备和高端产品生产能力明显低于发达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很多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2011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达8.79万亿元人民币,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移动电话、彩电、计算机、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品产量已经居世界第一,但产品附加值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产品附加值率比美国低17.3个百分点。一些高端产品出现“两头在外”的发展格局,产业对外依存度很高。如2011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超过2000亿美元,占全球的15%。然而,电子信息产业的关键设备几乎全部进口。高技术产业的高端设备与关键部件供给障碍导致产品附加值难以提高。

(二)自主创新能力较低

高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指高技术企业及其研发团队获取新知识、开发新技术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能力。我国高技术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不足,产学研协同创新尚未成为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在高技术产业创新领域的合作还不能满足产业价值链升级的需要,技术创新对高技术产业附加值提升的作用不明显。我国大多数高技术企业主要针对专用型技术和加工技术领域进行改造和创新,这些适用技术对高技术产业产生显著作用,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高端产品开发和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还较弱,产品附加值低。据统计,在高技术产业中仅有不到0.03%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而99%的企业未申请过技术专利,超过一半的企业未注册商标。可以说,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是制约我国高技术产业突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困境的根本障碍。

(三)获得国外先进技术有限

发达国家在高技术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方面拥有绝对优势。近年来,尽管我国政府和企业为招商引资和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一些跨国公司也表示要加大在中国的研发力度。但事实上,发达国家为掌控全球价值链的绝对控制权,不可能与发展中国家共享高科技技术。因此,我国企业获取发达国家的核心与关键技术非常有限,依靠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推动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追赶和跨越是不现实的。

(四)产业政策与制度体系发展滞后

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高效的产业政策、制度体系与交易环境支持,这三者对高技术企业的经营成本和效率产生重要影响。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对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且分布不均衡,存在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的现象。高技术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和分工复杂的契约型产业,产业价值链中的产品研发和品牌营销等高端环节的分工和契约更加密集和复杂。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科学的产业政策、合理的制度体系和完善的交易环境等先决条件。目前,我国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的制度与交易环境发展滞后的问题,容易造成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与技术模仿的路径依赖。

二、我国高技术产业陷入低端锁定的成因

(一)缺乏有效的政策与资源整合机制

我国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缺乏整体规划和政策整合,不同领域的科技创新缺乏合理的衔接配套,各类科技创新项目独自循环。虽然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从新技术开发到新产业培育等都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科技规划指导和资金支持,但由于各部门在科技创新管理与政策方面存在严重的条块分割、部门分散和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等问题,导致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科技管理与研发机构注重科研攻关,希望实现关键技术与高端技术突破;地方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为追求短期内将产业规模做大,往往倾向于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而发达国家基于控制产业价值链、产品研发和销售网络等目的,不可能将尖端技术输入进来。另外,由于一些企业经营者的管理观念落后,缺乏有效整合企业技术创新、产品设计和品牌营销等资源的机制,导致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缺乏制度支持和交易环境,造成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低端锁定障碍进一步强化。

(二)高端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供给能力较差

我国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受到低端锁定阻碍的根本原因在于核心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不足。尽管我国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也从事工程技术研究,但偏重于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缺乏足够的工程化和系统化开发的投入,对高技术企业产品生产和经营要求了解不足,其开发的科技成果难以与高技术产业接轨。我国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主要以模仿、衍生技术创新为主,普遍缺乏长期性、协同性、尖端性核心技术研发,致使很多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高端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供给能力低导致的低端锁定效应使我国难以突破发达国家构建的尖端、前沿技术控制网络,造成我国高技术产业陷入低端锁定的困境。

(三)协同创新体系不健全

高技术产业的核心技术与关键共性技术创新需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高技术企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协作才能实现理论与技术的突破。现阶段,科研管理体制原因和各部门的目标差异,导致我国高技术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难以形成合作关系。高校和科研机构巨大的高技术创新潜力难以真正转化为技术研发实践;高技术企业难以从高校、科研机构获得稳定的技术供给来源,导致其关键技术不足。研发合力较弱严重削弱了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效能。科研机构转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科研机构科技创新效能和成果转化与推广效率,但科研机构缺乏与高技术企业的协同合作,其科研成果难以有效转化为现实的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

(四)投融资体系不健全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一些地方政府投资错位,银行、风险投资等相对缺位。近年来,我国对高技术产业的科技创新资金支持持续增加,但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和制度化的投资管理机制,特别是受“GDp导向”的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往往急功近利,避开具有较长研发与回报周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投资。风险投资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对高技术投资项目的评价、筛选和确定存在严重的主观性,投资方向上侧重于短期内资金迅速回笼的成熟项目;高技术企业的创业或前沿技术创新初期,由于其前景不明确难以得到风险资金的青睐。据统计,2011年,我国风险投资资金对高技术企业初创期(种子期)的投资比重仅占4.3%,而对成长期和成熟期的投资比重分别达到55%和22.3%。另外,由政府出资建立的风险投资机构在资金运作管理方面依然沿用传统管理模式,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推动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激励、约束和保障机制。银行资本、高技术企业、民间资本和风险投资资金相互协调的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这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产生很大的制约作用。

(五)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

从全球市场环境看,经历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2011年的欧债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试图通过全面推动技术进步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构建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现代新型产业体系。发达国家积极运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成果打造制造业高附加值环节,对其产业价值链进行重构,巩固和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控制权。尽管发达国家通过技术转让和合资经营将其技术输出到我国,但会设置各种控制参数限制我国企业的技术升级和价值链攀升。由于高技术产业核心技术与关键共性技术创新难度大,迫使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又受短期利益的驱使的我国高技术企业成为发达国家高技术企业产品研发创新的追随者,产生创新惰性和路径依赖,陷入高技术产业链的低端锁定困境。全球第三次工业革命所推动的新技术变革和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以后推动的“再工业化”将进一步推动其技术创新、禀赋升级和人力资本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如果不能加速进行技术创新和改变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低端锁定困境可能会进一步固化。

三、我国高技术产业突破低端锁定的对策

我国高技术产业必须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突破低端锁定障碍,着力由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服务和品牌营销环节转型,占据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

(一)构建高效的政策与资源整合机制

各级地方政府要通过政策与资源整合机制鼓励和支持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高技术产业破解低端锁定障碍,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构建高效的政策与资源整合机制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改变传统科技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部门分散弊端,形成科技管理的衔接配套和有机整合,统筹规划、合理分工,在科技规划、资金支持和研发攻关等方面形成合力。政府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定期交流和学习搭建平台,为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提供便利条件。二是构建长期目标与短期利益的协调机制。政府在产业政策上注重支持有助于高技术产业摆脱低端锁定从而实现产业高端化的研发项目,从金融、税收、财政补贴、人才等多方面对高端技术与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给予支持。三是完善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的激励机制。重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创新支持,鼓励高技术企业经营者转变经营意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与高端品牌,形成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的内生优势。

(二)进行高端与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

在全球高技术产业价值链体系下,高端技术与关键共性技术创新能力高低决定了产品附加值的增加能力。高技术企业向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的有效途径在于追求研发设计、科技创新,仅仅停留在高技术加工制造环节难以摆脱低端锁定困境。依靠科技创新形成的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单纯依靠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将会使落后者更加落后。因此,我国高技术产业摆脱低端锁定、实施追赶战略的关键在于高端技术与关键共性技术的掌握。要打破传统的技术创新模式,确立以高端技术与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来实现价值链攀升的新思路。

(三)构建完善的协同创新体系

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的平台,高技术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能够通过研讨与交流等方式进行知识与信息传递,实现新探索、新发现和关键技术突破。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的组织形式可以有多种:一是契约式合作,联合攻关高端技术与关键共性技术。二是合作共建特色研究机构集中研发高端技术与关键共性技术。三是联合进行科技攻关,培养创业者,建设高技术产业孵化园区。四是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合作形式。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参与主体除高校、科研机构和高技术企业外,还可包括技术市场、行业协会、孵化器、技术咨询、信息平台等多种形式的中介机构。要从科技研发、创新评价体系和资源分配等方面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的内部分工与合作机制,建立以科技攻关为中心、高技术产业价值链升级为导向的多部门、多学科协同创新体系。

(四)完善高科技创新的投融资体系

政府财政支持、银行贷款和风险投资能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与转型升级提供物质条件。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要做好规划,重点放在周期长、风险大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领域,为我国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和突破低端锁定提供财政支持。银行贷款资金主要投向技术相对成熟但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技术创新领域、能够带来短期回报的高技术开发项目和重点技术创新项目的中后期。风险投资侧重于那些收益大、风险高的高端技术与关键共性技术创新领域,为高技术企业进行技术攻坚和占据价值链高端环节提供资金保障。在完善融资机制方面,重点在于政企分开,确保银行、风险投资等金融机构能科学的进行项目评价、筛选和投资决策。健全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融资的激励、约束和保障机制,构建有效吸纳银行资金、民间资本和风险投资资金,积极参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融资机制。

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的关系篇6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3)20-0000-01

一、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阻碍发展的因素也是显而易见,其主要问题有:

(一)加工技术落后,制约着深加工的发展

加工设备简陋,生产机械化程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其后果就是加工品以初级产品为主、加工层次少、增值效益低;浪费和污染环境严重、产品质量差。

(二)食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深加工比例低

我省食品加工企业,总体上是生产和加工集约化程度化低、规模小,资金有限,精深加工很少,很多企业处在初加工和粗加工阶段。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一些传统的名特产品,多属于“前店后厂”的作坊式加工。

(三)企业组织化程度不够,使加工企业不能做强做大

食品加工业品牌缺乏,在国内大都市的食品货架上,国际名牌农产品比比皆是,而且消费者对这些品牌也是耳熟能详。相反,我省农产品的品牌化程度,则远不如国际名牌。

二、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创新能力培育对策研究

(一)创新能力的培育体系

正如前文所述,农产品加工业属于制造业的范畴,我们把农产品加工业创新归结为产业层面的创新。农产品加工业创新需要着重侧重以下几个要素:农产品加工原料创新、加工过程创新和加工产品创新。这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承的关系。首先,加工原料创新是农产品加工业创新的基础,只有提供质地优良的农产品加工的原料,才能从农产品加工最初的源头确保加工制品的优良品质。其次,加工过程创新是农产品加工业创新的关键,只有在加工工艺、加工技术和加工设备等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才能保证加工制品的质量。最后,加工产品创新是农产品加工业的根本,不论是原料创新,还是加工过程创新,我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加工制品。

(二)农产品加工创新能力培育的主体

在整个农产品加工业创新能培育的体系中,农户和企业是主体。因此,需要理清农户与企业之间,以及农户与企业与外部的关系是如何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民互动,原料农产品生产与农产品加工品生产联结紧密。农民按照加工企业的要求进行农产品的规范生产,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生产任务;企业由于有了可靠的原料供给来源,将更多的力量投入于农产品的加工和营销,旨在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加工企业利用自身的辐射作用,将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加强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之间的产业关联程度。

(三)政府在创新能力培育中的作用

农产品加工业的创新能力的培育与提升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企业的广泛参与和农民的大力支持等条件。但是,政府在这其中将起到关键性“护航者”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升和培育农产品加工业的创新能力务必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和产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指导思想,规范政府行为,政府的作用是为企业在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产业环境,也就是引航与护航的作用。

企业终究要生存、要利润。只有使成功的技术创新能安全地获得应有的高回报的政策环境,企业才会把技术创新作为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才有技术创新的持久动力。

(四)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创新能力培育中的作用

目前,我省科技开发机构可以分为科研机构和院校两类,其中科研院所又分为省级和地方级,这些高校和科研机构成了我省农业科技开发体系,按照农业发展新阶段对科技的依赖和需求,我们可以把他们的职责定位为:首先,省级农业科研机构除承担部分部级农产品加工科研重点项目外,同时应根据本地区农业特点,强化为本地农产品加工业服务的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其次,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主要进行农产品加工实用技术的开发、引进和推广应用。国家应统筹考虑进行农业科研院所学科结构和专业结构的分类重组,使农业科研机构能够顺利转换机制,适应市场,提高竞争力。国家要制定鼓励科技产业化和科技成果尽快应用到生产中去的政策,如对农业科技企业再投入科研、技术开发的利润免征所得税;科技人员技术入股参与农业产业化等。

(五)投融资体系构建在创新能力培育中的作用

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在培育和提高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能力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技术创新过程的经费的投入不仅仅只是来自政府的支持,也同样需要金融机构的贷款的给以保障。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社会金融机构和政府投入的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和机制。

在整个的投融资体系中,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政府相关部门机构,应当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增加农产品加工业的总投资额。同时,利用农产品加工产品市场的配置作用,通过行业结构的调整,持续地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投资的效率和效益,增加投资主体个数及其投资的额度。

(六)技术人才对创新能力培育的影响

作为我国的一个农业大省,科技人才不足是我省目前的农产品加工科技人才现状的主要问题,特别是高学历和高层次的农业科技人员总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事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的科技人才队伍存在明显的断层情况,高级科技专家年龄老化较严重。在各专业领域中的科技人员分布不均衡,科研力量结构分布不适当。

(七)农产品加工业科技中介组织的作用

加强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其知识、技术转移和资源整合的功能优势农业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应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增强创新主体间的协调与合作,促进农业科技资源的合理流动,实现农业技术创新系统整合。为此,我们应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升服务效率;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中介服务机构的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建设;加强多元化中介服务机构之间的联动,推动其与其他中介机构的联系与配合,实现服务功能的网络化。国家要鼓励农收高校和科研院所、涉农企收、社会团体等建立各种中介服务机构,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优化完善,增强创新主体间技术转移和资源集成的联动合作。

参考文献:

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的关系篇7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集成;模型;实践

1集成创新及运营模式

1.1集成与集成创新

集成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已存在。社会组织是人的集成。机器设备是零部件的集成。生产线是机床、工具的集成。但是,集成作为一个科学概念被人们所认识和明确提出则是近年来的事。企业中的成组单元(GtC)、柔性制造系统(FmS)、制造资源计划(mRp)、准时生产制(Jit)、并行工程、技术创新小组等都是将各种不同部门的人才、技术等资源有机地集成起来的组织形式或方法。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集成是指一种创造性的融合过程。即在各要素的结合过程中,注人创造性思维。也就是说,要素仅仅是一般性地结合在一起。并不能成为集成.只有当要素经过主动的优化、选择搭配。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相互优势互补、匹配的有机体时,这样的过程才称之为集成。从技术集成的角度看,美国学者macroiansi认为“通过组织过程把好的资源、工具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应用称为技术集成”。因此。从本质上讲.集成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集成单元集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或行为结果。除了聚合之意。集成更值得重视的是其演进和创新的含义。集成强调人的主动行为和集成后的功能倍增性与适应进化性。这无疑是构造系统的一种理念。同时也是解决复杂系统问题和提高系统整体功能的方法。

集成创新是将各种创新要素通过创造性的融合,使各项创新要素之间互补匹配.从而使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跃变,形成独特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其体现几个方面的要点:第一,集成创新是指创新的融合.是技术融合的进一步延伸。这种融合通过把企业创新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流程以及不同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创新实践、创新流程和竞争力集成在一起。从而形成能够产生新的核心竞争力的创新方式。第二。集成创新涉及技术、知识、战略、组织层面,区别于单一的技术集成、知识集成、战略集成和组织集成。即超越了传统的企业边界。要求考虑产品、生产流程、创新流程、技术和商业战略、产业网络结构和市场创新的集成。第三,集成创新和组织绩效有积极、直接的关系,是组织获取新财富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集成创新是创新主体将创新要素(技术、战略、知识、组织等)优化、整合,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功能倍增性和适应进化性的有机整体,组织通过学习为商业创新和竞争优势创建一个管理秩序。实践证明。任何层次的创新.都不应当仅仅是分配资源。更主要的是按照既定的目标。组织和集成资源.否则。许多技术和成果就无法实现它应有的价值。因此。要增强企业竞争力,必须利用集成创新,创建和吸收新知识。

1.2集成创新流程模型

集成创新流程模型演化都集中在如何改善创新项目的理解上。常规的模型认为创新是技术推动、市场拉动和交叉功能团队与供应商和客户集成的结果,这不能解释和预测复杂产品系统的创新流程。而集成创新流程适应了公司经营环境变化的特点.比如研发的电子化、战略网络化流程,以及创新传播超越了公司的传统边界。此外,重要的环境变化,比如研发成本增加、技术趋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全球竞争增加以及快速的技术变革,在很多研究密集型企业导致从竞争性到协作性战略转移。而创新者,作为合作开发流程的一部分,与初级供应商、研发者甚至客户交换电子数据。这些都导致更快速和有效的变革流程,以及复杂的创新集成。

对于集成创新流程而言,主要包括3个方面。

1.2.1概念创新流程。这更多是针对产品创新流程通过在产品创新中的设计概念的体现,使得社会技术体系不断变革的目标得以实现。在这个流程开始一个具体市场需求就被定义。对这个需求的分析导致产品需求。在这个基础上,产品构想形成了。通过把产品需求转换成多样化产品功能,为产品设计和开发打下了基础。产品功能形成充分考虑与之呼应的技术和科学原则.并且通过技术来实现并理解。技术由具体的个体选择知识以显性和隐性的形式构成.以产品和流程导向发现自然、社会科学和工程的用途这个实现通过开发新技术或者先前存在的技术来实现。通过生产,形成适于销售的产品。其结果会推动市场形成、产品维护和分销流程的成熟。

1.2.2流程创新流程这个流程是对与技术相关的流程概念所进行的创新,它针对各种企业要素组合过程中的变革与创新。对于这个流程而言,自然和社会科学及工程现象,决定了技术创新的出发点。技术思想涌现于对现象的观察。如果这个思想是可行的实际的技术开发就形成了。从而形成具体的技术,最终得以利用。

1.2.3社会创新流程社会创新属于环境创新,是针对社会技术系统中的企业或者主体之间关系的可计划的变革。对于复杂创新系统而言,社会创新流程显得异常复杂,由于涉及到各种不可控因素,社会创新流程的成功和持续与否,取决于主体之间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可计划的程度。

2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及运营实践

2.1区域创新系统及其构成

区域技术创新系统是国家技术创新系统运行的前提和组成部分,是国家宏观技术创新发展与企业创新的桥梁.其决策目标的制定过程,是实现宏观创新目标相互作用和相互融合的过程。区域技术创新既是国家宏观创新发展决策的具体化,又要有利于推动企业创新的发展。区域的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优势的提升。

区域创新系统的定义:(1)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和开放的边界;(2)以生产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机构和服务机构为创新主要单元;(3)不同创新单位之间通过关联,构成创新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4)创新单元通过创新(组织和空间)结构、自身组织及其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创新功能,并对区域社会、经济、生态产生影响:(5)通过与环境的作用和系统自组织作用维持创新的运行和实现创新的持续发展。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应该由下列子系统共同组成。

2.1.1区域教育子系统。教育是区域技术创新系统中最重要的子系统之一。在教育协调中,教育投入与教学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地区各类科技人员的合理比例应取决于发展科学技术和区域经济的需要以及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所提供的可能性。

2.1.2区域科技子系统。科技体系是区域技术创新系统中的另一重要子系统。科技体系的要素主要有:科技队伍及其结构、科研投入和支出经费、R&D占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研究和发展机构、研究和发展机构承担的科技课题和科技服务、科技交流、科技成果及其技术转让等。一个地区的科技系决定着本地的科技是否可以为当前的经济发展提供研究成果,以及从外部引进科技时,能否很快地加以使用、消化和吸收。国内外区域发展的经验表明:一个地区如果没有研发队伍和研发工作,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就很困难,更不用说改造和创新了。因此,在科技体系中,必须要加大科技投入,重视研究发展队伍和研究发展机构的建设。

2.1.3区域资金子系统。区域技术创新资金的来源及其数量决定着创新能否顺利地进行,对欠发达地区来说.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各个地区都有不同的融资手段.各个地区政府都有各种研究开发的税收优惠及各种风险投资银行以支持本地区的技术创新。就区域技术创新资金的来源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私人资金、风险投资资金、政府补助(包括拨款)、集体融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和境外投资等。

2.1.4区域政府子系统在当今社会,区域技术创新是一个在制度、组织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活动,市场在激励技术创新方面具有自我组织、自我加强的作用.但市场在激励技术创新方面,存在若干缺陷,如市场并不能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很难使科技的发展和创新活动处于社会需求的最优水平。基于市场对激励区域技术创新的局限性,要求政府从整个区域的全局角度,在协调区域技术创新系统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政府对区域技术创新的调节主要通过政府制定创新政策实现,以政策干预来引导科技发展与创新。

2.1.5区域文化子系统。技术的创新和进步过程,必然要涉及到地区的文化氛围。组织和地区的文化是否有利于技术创新,直接影响到区域技术创新的进程.尤其是重大的技术创新,必然是以相应的文化氛围为前提。甚至可以说,一个地区的文化特性,可能决定该地区的创新道路。

2.2云南省曲靖市区域创新集成体系运营模型

根据前述云南省曲靖市区域创新体系构架,构建起运营模型如图1所示。

该模型将曲靖市区域创新系统中的要素有机地整合和集成在一个模型中,政府通过创新规划引导和推动整个区域各行业、各类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同时,给教育、科研院所指明了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科技创新方向,促进教育、科研院所为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科技创新服务。通过创新基础设施平台(开发区、孵化中心、中介服务体系、成果转化中心等),进入生产系统。经过农业科技进步集成体系、工业技术创新集成体系和民营科技创业集成体系对创新成果的验证和应用.成熟的创新成果进入市场.通过商业机制进一步扩散和推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更上一个台阶。而创新得到的工、农业产品价值的增值积累又反过来支持各产业创新过程。集成系统模型构建起良性循环的全社会技术创新运营体系。

2.2.1科技管理集成体系。科技管理集成体系由宏观指导层(科技规划)、中观管理层(一把手工程、成果管理、基金管理、项目管理等)、微观执行层(成果转化体系、示范基地、工程中心等)构成。

2.2.2农业科技进步集成体系。将产前、产中、产后科技创新实现纵向集成;同时,政府、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实现横向集成,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2.2.3工业技术创新集成体系。由创新战略集成(企业家创新战略决策)、创新管理集成(文化、组织、人力、资金集成)、创新过程集成(工程中心、孵化中心联系政府、教育科研等集成)、创新成果集成(成果引进、消化、吸收、整合)构成。

2.2.4民营科技创业集成体系。官、产、学、研的有机整合与集成,民企之间、民企与行业龙头问等的整合与集成,以联合创新、整合创新、配套创新为主。

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的关系篇8

关键词:产品生命周期;冗余类型;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科学社会化的速度明显加快,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因此,搞好技术创新,大力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对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显得尤其重要。企业要想竞争取胜,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实现在技术、服务、产品等方面的创新,以获得新的经营领域的开拓。但技术创新活动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科研生产经营活动。而随着企业对资源的应用,使得企业的各种有效资源面临匮乏,所以如何充分利用企业中现存的各种资源进行不同类型

的技术创新也成为企业关注的重要因素之一。发掘企业内部的冗余资源进行创新也将成为企业的重要活动。

二、相关文献研究

(一)冗余资源。企业冗余资源的概念出现在20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不同时期国外的组织理论文献中。作为一个独立的变量,在国外以往的研究中它常常被用来解释不同的组织现象,包括目标冲突、权力斗争行为、效率以及创新。目前,国内关于冗余资源的系统研究还十分鲜见,这不利于人们对冗余资源的深入理解,更难以使企业经理们通过充分利用企业的冗余资源来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目前,学术界普遍采用的定义也是20世纪八十年代初Bourgeois提出的,他将冗余定义为“一种过量的、能随意使用的资源(以缓冲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目前,文献中冗余资源的分类很多,本文根据研究需要,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将冗余资源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财务冗余。财务冗余是指流动资产的水平,如组织可以利用的留存现金。虽然宝贵,但财务冗余是一种通用而易得的稀有资源。尽管市场机制不同,财务冗余可以从内部多种使用方式中产生,或在短期内从外部资源获得。因为财务冗余可以完全分配到企业内部的多种活动中,所以财务冗余是最少被吸收且最容易被重新利用的冗余。较多的财务冗余有利于产品的探索性创新。

2、客户关系冗余。客户关系冗余是指那些相关的或有承诺的顾客,能够为企业提供巨大利益的有价值资源。相对于现有交易,或已有客户,客户关系能保证一个可以预见的收入流,这样能在规划和实现降低营销支出时促进效率。此外,一个来源于有标记的客户关系的组织收入部分对内部和外部的利益相关者来说都是值得的。总而言之,客户关系可以理解为组织的资本,收入来源与客户关系是一种冗余在客户关系资本中的表现。

客户关系冗余产生于密切的客户关系,它能促进组织重点开发和改进目前的产品。开发和增进改善现有产品与客户关系的期望表现是一致的。此外,通过经久考验活动的开发对客户关系冗余来说风险是很小的。因此,大量的客户关系冗余能够促进应用性创新。

3、业务冗余。业务冗余来自未使用或使用不足的业务资源,如超额生产能力。在特定的组织中,业务冗余既不难取得,也不是独特的,所以组织在部署时没有使用动机的限制。但是,由于在组织内部业务冗余是已吸收的并普遍和一个具体的目的相联系,所以在短期内,它被重新分配使用是比较困难的。业务冗余也可能从结构上制约其他资源的并存,同时在其他环境中也进一步限制了分离和重新使用他的能力。高水平的业务冗余能够导致风险规避与降低新产品开发。组织将集中于通过良好的过程来获得少量的回报,这些过程是以现有的资源和能力为基础,所以高水平的业务冗余将利用现有的资源导致产品的应用型创新。

4、人力资源冗余。人力资源冗余是指专门机构中的技术熟练的人力资源,是稀有和已吸收的资源。市场的激烈竞争导致企业对有技术的和专门的人才保护,这些人才能够创造长期的竞争优势。各企业限制本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的外流,这种竞争性增加了人力资源冗余的存在。人力资源冗余也是吸收冗余,他通常是捆绑在该组织现有业务中的,若能获得已建立现有例程的人力资源,就可能拥有最适应现任产品领域的技能。因此,在新环境下,由于人力资源冗余是不易调配进行探索型创新的。另外,已吸收的人力资源冗余的性质使其在短时间内很难被重新配置。所以,在组织内部,转移人力资源冗余在结构上很困难,并可能遇到决定技术人员的政治障碍。因此,人力资源冗余是稀有和已吸收资源,他有助于应用性创新。

(二)产品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的提出,始于20世纪五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贸易增长速度加快,竞争的多元化、激烈化,促使工业发达国家为保持市场优势而着手于新产品开发销售趋势和销售规律的研究。1957年美国波兹、阿隆和海米尔通管理咨询公司出版的《新产品管理》一书,提出产品生命周期依其进入市场后不同时期销售的变化,可分为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形成了通过描述产品市场销售规律及竞争力来确定产品所处阶段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①提出了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的概念。②给出了以销售量、利润和竞争力指标为依据的具体划分产品生命周期的标准。

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投入期时,其特征是新产品性能不稳定、不成熟,企业批量生产能力尚未形成,新产品需要进一步研究改进;成长期内,消费者逐渐接受新产品后就进入了成长期,这一时期的标志是产品基本设计定型,技术趋于标准化。企业主要依靠对制造工艺流程的不断优化和早期用户的反馈,对产品进行改进,使其逐步成型;进入成熟期后,工艺稳定,技术实现标准化,产品批量生产,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使价格剧烈下降。由于成本越来越重要,市场出现分化,部分厂商以成本领先、工艺创新成为竞争的核心,另一部分厂商追求差异化,产品创新重新得到重视;当市场需求、消费偏好、技术进步及其他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产品销售量逐渐下降,表明衰退期已经到来。这时市场上将产生新的基础技术和竞争元素,产品创新将重新引导企业走入下一轮竞争。

(三)创新模式:应用型创新和探索型创新技术。创新从技术经济的角度指的是创新者借助于技术上的发明和发现,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生产组织进行重新组合,以建立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生产体系,获得更大利润的过程。

一般人们将创新按两个维度进行划分:第一个维度是与当前技术轨迹接近的程度;第二个维度是与现实顾客及市场部分的距离。在技术维度方面,不同的创新类型具有差异性的限定和组织效用。在市场维度方面,创新可以划分为满足现有客户与市场,还是面对新生的市场。采用渐进式技术创新,其设计是为了满足顾客对象的需求,归结为应用型创新,是基于现有的组织知识情况下的创新模式。与其相反,技术上采用突变式技术创新,满足在进化发展中的顾客及市场的归属为探索型创新,这一创新需要的新知识,是与现有技术能力有较大差异的。应用型创新包含着现有部件和结构的改进,是建立在当前技术轨道上的,而探索型创新是在不同的技术轨道上发生的转移,许多实证研究文献都表明了这一两分法。

三、企业生命周期中冗余资源对创新的促进作用

(一)创新与生命周期。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是探索性创新活动。这种创新通常是一

种突破性的重大产品创新,在新产品出现并进入市场后,创新活动的重点就会转移到应用性的创新上,因为企业需要通过应用型创新满足新产品的新生产过程的需要,同时扩大市场能力,以尽快地为新产品赢得成本、质量等方面的优势,在这一阶段,技术创新活动是以应用型创新为主。从技术变化量角度看,产品创新活动则主要是渐进性的,主要是针对产品的早期消费者和用户的反馈而对产品进行不断的改进,使其逐步成型,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和用户的需要。在进入成熟期后,由于生产和成本越来越重要,应用型创新就成为竞争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由于产品生产工艺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应用性创新的不断进行,会使产品的生产成本明显下降,产品质量水平显著提高,因此企业会尽量保持这种渐进的应用性创新来尽可能延续产品的成熟期,以获得更多的收益,直到因为市场需求、技术进步等外界因素变化的冲击而进行新一轮的探索型创新。

(二)生命周期各阶段冗余与创新的关系

1、投入期阶段。在企业根据消费者的需要或企业对潜在市场的发掘,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人员,开发各种新产品之后,由于新产品性能还不稳定,产品的单位成本较高,企业主要活动是充分利用创新活力,强化对产品的改进、加大产品的技术含量、提升产品的档次、增加花色品种,所以企业将继续进行探索型创新,生产能为企业带来竞争力的产品。

经过前一轮成熟产品的销售,企业获得大量收益,使得企业内部会存在各种使用方式的现存资金,这些可留用的资金成为企业内部的财务冗余。而此阶段中,由于进行探索性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所以企业若合理利用这些财务冗余将能更好地进行探索性创新。而组织内部财务冗余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够被企业充分配置利用,促进企业探索型创新的进行,保证产品的开发,改善并适应市场。即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投入期,组织内部主要存在财务冗余。企业能够利用财务冗余促进企业的探索型创新,推动企业新产品的出现及生产。

2、经过开发投入阶段的探索型创新活动后,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新产品的设计、工艺已基本定型,销售增长率开始迅速放大,已具备批量生产的条件,满足扩大市场的需求。也就是说,在生命周期的成长期,企业需要扩展其内部技术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等。创新模式也就从以探索型创新为重点过渡到应用型创新。

新产品在市场上的投入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形成部分固定的顾客群体。企业根据新产品市场需求和顾客的反映,对新技术、新产品进行强化,改进目前的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这些存在的客户关系冗余,促进应用型创新的进行,使产品不断适应市场。同时,在组织内部,此产品的研发技术熟练人员由于不易调配到其他区域进行探索型创新,这些已吸收的人力资源冗余的性质使其在短时间内很难被重新配置。所以,专业技术人员将继续为此产品进行产品质量和工艺上的改进。即,此时企业内部主要存在的人力资源冗余对应用型创新有积极影响。

3、当进入成熟期时,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必须对生产工艺和生产组织做必要的调整和创新,以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从而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使接近淘汰的产品延长其生命周期。首先,处于成熟期的产品创新方式最重要的是进行产品改良,即通过对产品特性做出某些改进以吸引新的使用者,或为现有使用者开辟新用途,使呆滞的销售量获得回升,企业此时还应重点考虑降低成本、分散风险,增强应变能力。而成长期内新设备的投入使用,使得企业的很多业务资源未能得到充分使用,导致企业内部存在如超额生产能力等业务冗余。高水平的业务冗余能够导致风险规避与降低新产品开发。所以,在此期间内,业务冗余能够促进组织的应用型创新,降低成本获取利润。其次,潜在的顾客也将对产品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了产品质量的提高,所以企业存在的客户关系冗余也促进了应用型创新。即,此生命周期阶段中,存在的业务冗余和客户关系冗余对应用型创新具有积极的影响。

4、进入衰退期后,现有产品的利润逐渐降低,企业应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判断研发新产品类型,所以新一轮的创新需要进行。同时,在企业内部展开对冗余资源的发掘和利用活动。

四、小结

由于竞争的需要,企业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而在资源日益紧缺的环境中,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所以,充分发掘企业的内部冗余,利用其创新已成为以后的必须。在本文中扩展了冗余资源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结合产品的生命周期,将冗余对创新的推动细分到企业产品生产的各个阶段。分析各阶段出现的冗余资源类型及其在产品的不断发展中,各类型的冗余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这种细分到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研究将更有利于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对生产企业以后的发展将起到重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蔡淑琴,龚业明.企业技术创新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影响.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J].1999.2.

[2]Dayasindhun.embeddedness,Knowledgetransfer,industryClusterandGlobalcompetitiveness[J].technovation,2002.22.

[3]BellGG.Cluster,networks,andFirminnovativeness[J].SrategicmanangementJournal,2005.26.

[4]孟丽莎,宁炜.论产品的生命周期与技术创新模式.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J].2000.4.

[5]emilioesposito,michelemastroianni.informationtechnologyandpersonalComputers:theRelationalLifeCycle.technovation[J].2002.

[6]DeepakSirdeshmukh,ZannieGiraudVoss.theeffectsofslackresourcesandenvironmentalthreatonproductexplorationandexploitation.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J].2008.

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的关系篇9

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持续高速增长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带动作用最大的产业。高新技术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力军,我国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济全球化趋势导致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使高新技术企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巨大挑战,要求高技术企业必须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根据复杂多变的新环境,新情况,适时地、科学地确定、调整战略思想、战略定位、战略目标并实施有效的创新发展战略。实施有效的创新发展战略必须注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化制度创新,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强化创新人才管理,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实施品牌[找材料到文秘站-ˇ文秘站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注:]管理创新,加快企业文化创新。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是应对经济全球沦,加速企业国际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1.深化制度创新

1)高新技术企业深化制度创新不仅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与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客观要求,更是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明显的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使高新技术企业制度与经济全球化、市场全球化、竞争全球化的新环境、新情况严重不相适应。高新技术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首先必须在企业制度上与国际接轨,特别要在企业的产权制度、治理结构、市场机制等方面与经济全球化的新环境、新变化相适应。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没有真正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没有真正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没有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相当数量的高新技术企业虽然进行了转换经营机制,落实自,股份制改造,实行了公司制,但大多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流于形式,距离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很难与国际经济搪轨,融入经济全球化,无力参与全球化竞争。高新技术企业深化企业制度创新,建立与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实现企业快速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2)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高新技术企业深化制度创新首先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的核心,它不仅决定着企业性质和方向,而且影响着企业其他制度的制定和运行方式。企业制度创新的核心是产权制度创新,它涉及到为调动经营者和员工积极性而设计的一整套利益机制,产权制度改革重点是在实行了“两权分离”的基础上,明晰产权,实现产权多元化,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3)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高新技术企业深化制度创新必须对治理结构、激励机制进行规范、整合、变革、更新。核心是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确定股东会、董事会、监理会和经营者的责、权、利关系,形成权责分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关系体系。最终实现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高新技术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高新技术企业只有深化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有效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日益加快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才能有效地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2.持续技术创新

1)持续的技术创新是获取全球化竞争优势,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手段。

科学技术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方面,更是推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全球化科技竞争日益激烈,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活动已经成为参与全球化科技竞争的重要优势。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持续进行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生命力所在,是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获取全球化竞争优势,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手段。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充分依托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优势,实施持续的技术创新,不断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企业只有实施持续的技术创新才能推动产品和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和企业长远发展的动力、后劲。

2)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体系。

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持续技术创新必须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创新体系应是由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人才服务体系、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技术创新环境保障体系等组成的互动体系。高新技术企业自主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企业能够紧紧围绕技术创新开展企业技术研发、技术改造、技术活动,有助于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科学规划,有助于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和充分利用。

3)优化技术创新的软、硬环境。

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持续的技术创新必须创造良好的金融、法律、政策环境,建立有利于持续技术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健全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必须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研究中心、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形成技术创新平台;[范文为文秘站作者原创作品-转载请加*文秘站外部链接!注:]必须把企业的技术优势和科技资源整合起来,集中攻关,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和技术瓶颈问题;必须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开发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并使高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

4)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持续的技术创新,必须主动融入国际社会,积极参与重大关键技术的国际合作研究、开发与交流;必须瞄准国际标准,建立技术创新联盟,推进技术创新国际化;必须充分利用国际智力资源和科技成果,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引、创新相结合,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向国际惯例和国际先进水平靠拢,不断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和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为高新技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创造优势条件。

5)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基本模式。①自主创新。以企业自身力量为基础独立进行研究开发,实现新的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在日益强烈的国际、国内竞争环境下,高新技术企业走自主研发创新之路,拥有原创性的

核心技术对于增强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②加入研究联合体。高新技术企业可出资建立研发体,利用行业技术优势降低企业研发的成本,其性质是风险投资。依靠雄厚的科研实力,可以在那些已形成产业集群的高科技企业间建立研发联合体。③并购。为了保持由高新技术所产生的差异化的竞争优势,降低本企业研究与开发的成本,高新技术企业应多考虑兼并那些有很好产品创意的或高素质的技术开发设备的人员,但缺乏资金和管理经验的初创企业。这样的企业充满朝气和活力,正在进入不断增长的科技领域,它们往往在得不到风险投资关注时也乐于被兼并。④外包。当高新技术企业决定开发新产品时,无法保证一定能成功,而借助业务外包,企业可以把制造和研发的风险分散到一个或多个外包商身上,从而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⑤建立技术联盟。与发达国家建立技术联盟,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并转化为自己的技术优势。3.强化创新人才管理

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点是竞争的全球化。竞争全球化的实持是人才竞争的全球化,人才竞争全球化的核心是创新人才、高层次科技人才、优秀管理人才的竞争。创新人才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管理资源,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在我国实施的人才强国战略中被列为重中之重。高新技术企业强化创新人才管理重在培育富有创新能力的国际化优秀企业家人才和高层次科技人才。

1)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新潜能是强化创新人才管理的核心。

高新技术企业是知识和技术密集的高技术企业,其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于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取决于创新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是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创新的基础、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高新技术企业的优秀企业家,高层次科技人才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人才,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本。高新技术企业强化创新人才管理,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和造就成千上万真正能站在世界科技前沿上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和优秀管理人才;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优秀企业家和高层次科技创新队伍。就是要集聚优秀企业家和高层次科技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优秀企业家,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创新潜能是高新技术企业强化创新人才管理的核心。

2)强化创新人才管理,关键是强化国际化优秀企业家人才管理。

高新技术企业的优秀企业家是具有特殊素质和能力的创新人才,高新技术企业的持续创新与有效的创新管理取决于企业家的创新思维、创新观念和大无畏的敢于承担风险的气魄。企业持续创新与创新管理的实施过程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需要企业家充分发挥其高超的领导艺术和创新的潜能,确保创新目标的实现。面对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企业必须(本篇文章来源于文秘站-百度直接输入“文秘站”第一个网站便是)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实施全球化战略和“走出去”战略,而实施这一战略最大的障碍就是严重缺乏具有开拓国际市场,通晓国际惯例,懂得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优秀企业家人才。高新技术企业要成为国际化企业需要有大批国际化优秀人才支撑。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并在全球化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当务之急就是培育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国际化优秀企业家人才。各级政府、社会必须把大力培养、造就国际化优秀企业家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措施抓紧抓实,为优秀企业家成长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国际化优秀企业家人才培养、选拔、使用必须支持国际化标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行人才培养、选拔、使之市场化、国际化。

3)强化创新人才管理,重点是强化高层次科技人才管理

强化高层次科技人才管理,必须加大科技人才资源开发的力度,努力营造聚才、育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形成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良性运行机制,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为获得科技竞争优势,增强科技创新实力提供人才保障。强化高层次科技人才管理,必须重视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搭建高层次科技人才充分发挥潜能、施展才华的舞台,创造良好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平台。强化高层科技人才管理,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让更多的优秀科技人才成为高层次科技人才,成为拔尖的科技人才。尤其是要使更多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成为高层次科技人才。尤其是要使更多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成为高层次科技人才。要在政策上保证科技资源配置突出重点,使科技资源向高层科技人才集中、倾斜。要完善和发展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创建一流的科研机构,创造一流的科研环境,在事业发展中聚集高层次科技人才。要重点引进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具有科技开发能力,特别是持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的高层次科技人才。要正确处理市场的关系,按照市场规律配置高层次科技人才资源,运用市场机制促进高层科技人才的成长和发展。要集聚高层次科技人才,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高层次科技人才群体,建立高层次科技人才资源体系,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高层次科技支持。

4)强化创新人才管理,必须强化创新人才的激励约束机制。

强化创新人才管理必须强化创新人才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通过建立和强化系统的、科学的、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体现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价值,充分调动优秀企业家和高层科技人才的培养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高新技术企业强化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就要大胆进行激励机制的探索与创新,创新的人才激励机制是企业保持持久竞争力的前提。创新的人才激励机制应是实行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环境激励、权力激励、能力激励等相互交融的激励机制。包括:高薪、年薪制、产权激励、股权激励和知识、技术、管理等多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等多种激励形式。强化创新人才管理,按照国际化的人才标准,培养和造就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和优秀企业家人才是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在21世纪的今天,无论从世界经济形态的演变来看,还是从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进程都已经发展到新的阶段。在这个新阶段里,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技术竞争成为国际间经济竞争的重要形态之一,各国政府和企业越来越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高新技术企业经济应对经济全球化,取得竞争优势依赖于包括知识产权在内良好的法制环境,依赖于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知识产权的创新管理。

1)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是高新技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经济全球化时代,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已成为世界潮流,知识产权制度在世界各国的管理地位日益增强。特别在发达国家,知识产权已成为发展高科技,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应对经济全球化,争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成为企业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锐利武器。总理指出,“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吴仪副总理说:“我国经济能否真正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是否能够加快发展知识产权制度,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强化,以及保护能力;取决于我国企业是否能够尽快提高、掌握知识产权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尽快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我国知识产权的增长点和辐射源。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是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高新技术,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策略,是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2)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我国相当数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自身竞争优势的能力很差,知识产权屡遭侵权已成为困扰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瓶颈。高新技术企业要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抢占科技制高点,必须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加强从战略高度重视从技术的研究、开发到技术的转移、扩散以及市场维护全过程知识产权管理的创新,不断提高知识资本的运营能力,以核心专利技术为依托,培育知识产权竞争优势。必须注重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并有效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制定和加强以专利申请、专利保护、专利转化为主的知识产权管理

,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实现科技成果,技术在市场机制下的规范运作,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实现科学、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确保知识产权保值、增值。尽快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的创新与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是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管理的重要环节。3)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的有效策略。

重点是实施知识产权形成的管理策略、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策略,促进知识产权转化的管理策略,促进知识产权转化的管理策略。实施知识产权形成的管理策略,有利于智力知识成果的产生,有利于知识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策略就是要对知识产权采取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使知识成果成为企业重要资本。促进知识产权转化的管理策略就是发挥知识产权在知识转化和技术转移中的资源配置作用,遵循知识、技术转移的规律,建立技术转移的机制和方式,达到知识产权形成、保护和保值增值的最终目的。

5.实施品牌管理创新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跨越了产品竞争阶段,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经济全球化是以品牌和资本来实现的,通过品牌扩张和国际资本流动,各国经济相互交融并互为制约。在某种程度上讲,经济全球化导致市场竞争全球化,市场竞争全球化最突出的就是品牌竞争全球化。面对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品牌竞争,高新技术企业必须正视面临国际资本和国际品牌强烈冲击和巨大挑战的现实,必须认识到没有自己的国际品牌企业就无法参与全球品牌竞争。目前,我国的海尔集团、联想集团公司、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都创造了自己企业的国际品牌、强势品牌。但是,绝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的品牌创新、品牌保护、品牌战略意识淡薄,没有品牌创新,没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强势品牌,国际品牌,品牌的竞争力不强,这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制约因素。品牌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参与全球品牌竞争亟待解决的战略性问题。高新技术企业打造自己的国际品牌、知名品牌、强势品牌是一个复杂的、艰难的过程,需要长期的、艰难的过程,需要长期的、艰苦的、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奋斗。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品牌创新战略是应对经济全球化,获取品牌竞争优势,推进企业国际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品牌创新战略,必须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品牌创新制度及品牌管理经验,不断增强品牌的保护意识、品牌国际化意识;必须依托自身优势制定、实施品牌管理的创新与有效的品牌竞争策略;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开发,整合品牌资源,全面提升品牌质量和价值;必须瞄准全球化的国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积极寻求国际合作,把自己的品牌打造成为高知名度、高信誉度、高市场份额、获利高的国际品牌,全球性品牌;必须加速品牌的有效传播,不断扩大品牌的影响力,迅速增强企业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加快企业品牌国际化进程,使企业在全球化的品牌竞争大战中占据竞争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6.加快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创新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高新技术企业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国际竞争必须加快企业文化创新。目前,我国除少数企业已进入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化提高阶段外,多数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尚处于基本形成和酝酿探索阶段。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尤其表现在对内增强企业凝聚力、对外提升企业形象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

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的关系篇10

关键词: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自主品牌互动

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在核心竞争力形成过程中,要依赖技术创新以及专利、品牌等知识产权所形成的法律阻隔机制,所以,在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以及自主品牌之间存在很强的互动关系。本文分析了三者相互作用的微观机理,并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可以根据三者的互动关系,实施以创建自主品牌为目标,提高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战略系统;也可通过购并或战略联盟的技术创新模式,形成品牌优势,反向延伸提升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和品牌的关联性

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如何取得一席之地,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核心竞争力的强弱。由于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具有稀缺性、难于模仿性、不易被取代和独特的、长久的用户价值(市场价值),故能使高新技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备长期的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包括技术、管理、战略设计、组织结构、生产制造、营销、企业文化等多个方面,但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不一定要在诸环节上都保持长期竞争优势,只要拥有能够创造独特用户价值的专门技术,再以这种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战略决策、市场营销、组织管理、企业文化的相互整合,就能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因此,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只有摒弃原有的资源消耗型发展思路,通过技术创新而不是依靠利用廉价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所带来的低成本优势来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从整体上促进我国经济的竞争力。

技术创新(technologicalinnovation,ti)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强调知识产权的时代,单纯的技术创新并不能保证高新技术企业就一定能独占其创新收益而不会被扩散或模仿,企业还必须利用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对技术创新成果的保护作用以及其所形成的市场阻隔机制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和市场优势。Henderson认为,技术创新的独占性是由专利、商标、版权、技术复杂性和技术缄默性等所决定的,所以知识产权(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ipR)是企业独占创新收益的一种手段;但在各种知识产权中,由于专利的时效性和技术创新周期的缩短,使得利用专利维持长期技术垄断变得越来越不现实,相比之下,一旦形成自主品牌,并不断进行品牌强化,则能为企业带来长期独占收益。从法律的角度,品牌也属于知识产权范畴,《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定义知识产权所指的“商标、服务、标记、厂商名称、牌号”,实质上就是品牌。

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与自主品牌的互动机制

(一)技术创新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尽管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但其本身并不会自动转化成竞争优势,如果缺乏相应的基础和条件加以支持,核心竞争力将毫无价值可言。本文认为,技术创新正是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为目的,通过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开发出新产品,进行产业化和商业化的生产,并投放市场的一系列过程。所以,核心竞争力的培植有赖于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尤其是技术上的创新,从长期来看,只有技术创新才能使高新技术企业具有与众不同的市场竞争力。虽然模仿能使企业迅速缩短与竞争对手的差距,但简单的模仿并不能使企业产生独有专长,必须在模仿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吸收、消化、综合、再创新,才能使企业能力发生质变跃到核心竞争力。

基于能力的企业管理理论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由一组能力构成的能力体系。本文认为,在这个体系中,每个能力单元处于一个三维椎体的顶点,核心竞争力则位于三维椎体的中心,表明它是由技术创新能力、组织能力、资源获取能力、营销、企业文化、生产制造能力等能力单元所决定的,而技术创新能力是整个能力系统的基石(图1)。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其技术创新过程也就是其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过程,例如,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在半导体市场上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它们技术创新能力的较量。1993年,美国在半导体市场上重新战胜日本,在计算机微处理器进入32位的时代之后,计算机所需要的半导体芯片的生产几乎全被美国的英特尔和摩托罗拉两家公司所垄断,英特尔的CpU一直引领世界潮流。所以,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强大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研发能力作依托。

(二)技术创新是创建自主品牌的决定性因素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高新技术的发明和运用,并拥有自己的创新成果和技术优势,是树立自主品牌最为关键的因素。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自己的R&D活动以及现实的生产活动,进行产品设计创新、加工工艺创新或技术上的改进,形成企业自身的核心产品、核心工艺、核心技术,并申请专利和使用新型或通过专有技术和商业秘密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通过知识产权管理,建立起市场壁垒,这样企业就在某些技术领域巩固了自己的优势和领先地位,并由技术创新成果培植了技术竞争力。

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在推向市场时,会申请商标保护,随着市场占有率的扩大,形成了该产品的初期品牌。之后,企业在初期的垄断期内会不断地改进生产过程,使新产品的质量进一步提高,性能逐步改善,成本进一步降低,这种技术上的改进活动进一步扩大了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品牌价值得以提升。在营销阶段,由于企业和顾客、竞争者的反馈和互动,进一步激发了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使创新活动得以不断地循环,这种多次循环创新活动会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产品的品牌价值(图2)。因此,技术创新不仅是高新技术企业培植核心竞争力的基石、手段,也是形成自主品牌的技术基础和知识源泉。如果没有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或不再有新的创新成果和技术优势,即使其原有品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最终也会被更有实力的品牌所取代,而丧失依赖其特有的技术竞争优势建立起来的核心竞争力。

(三)自主品牌是技术创新的最终目标

美国著名营销学者菲利普科特勒在其《营销管理——分析、计划与控制》一书中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符号、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而自主品牌,通常是与企业的自主创新相联系的,由企业进行自主研发、生产、精心营销,所培育出来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品牌,它是一个企业及其产品的综合体,涵盖了企业资本、创新能力、管理、产品、质量、技术、市场、信誉和售后服务等多方面的综合特征,是实现和创造企业价值的核心能力。自主品牌是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产权化的一种法律保护手段、载体,是让消费者认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标志,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桥梁,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上的商品化、价值化表现;而且自主品牌作为一种独特的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当其一旦成为名牌时,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因此,其本身就是最具增值潜力的核心能力。

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在于开发新产品,新产品只有通过了市场检验,实现了市场价值,给企业带来了经济利益,才算实现了技术创新的最终目标。由于技术创新成果被模仿或替代、扩散的可能性很大,单纯的创新不一定就能给企业带来长期的独占收益,创新成果获得法律保护,得到市场的认知和认可尤为重要。而实施技术创新与创建自主品牌相结合的企业战略,利用品牌展示技术成果的独特性,将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赋予技术创新成果,技术创新才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达到创新的最终目的。所以,高新技术企业应该将培育自主品牌作为技术创新和核心竞争力战略的终极目标,技术创新要为打造核心竞争力和塑造自主品牌服务(见图3所示)。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现状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使得我国产业结构长期不合理,也很难得到优化升级,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在国际分工中基本上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主要集中为生产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在著名的“微笑曲线”中,处于产业链前端从事核心技术研发和核心部件生产的企业以及处于后端从事品牌创新和营销管理的企业,都能获得高额利润,而处在产业链中间的制造企业则只能获取少量的制造利润。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虽然近几年发展迅速,但由于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大多数企业迄今还在走技术模仿、贴牌生产为主的技术与品牌发展模式;在很多关键环节,都是通过从国外企业获取一些成熟技术和知识产权,在引入的同时,又缺乏对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这使得我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基本上处于“微笑曲线”的中段,即使从事的是高科技领域,也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环节。如果拥有自己的芯片和操作系统,我国计算机生产企业的利润率就可达到40%,如果我们拥有自己的数控头,我国数控机床的平均利润率就能达到20%—40%,而不是两个行业现在平均5%的利润率。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虽然在成本和规模上显示出较大的竞争优势,但由于在核心和关键技术领域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还很少,很多核心技术被发达国家的企业所控制,导致我国企业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只能依靠技术转让和专利许可,依赖于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在产业链的低端参与低档次产品的国际竞争,赚取微薄的加工费,伴生的却是环境污染加重、资源和能源消耗加大、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下降的严重问题。

另外,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品牌发展也处于起步阶段。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世界级品牌少。我国目前有170多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有170多万个品牌,和美国的数量差不多,但却少有世界水平的品牌;中国出口商品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不到10%,大多是以oem方式加工出口,然后以外方品牌销售,是典型的“中国制造”。

品牌价值低。据《商业周刊》报道,即使是中国国内的知名品牌,与国际知名品牌相比也存在着大约9—16倍不等的价值差额。根据interbrand2006年公布的数据,列入国内2006年品牌20强、技术类第一位的联想公司,其价值为61亿元人民币,而排在国际100强第二位的微软公司,其品牌价值却为569亿美元。

品牌影响力差。根据世界品牌实验室的定义,世界级企业和品牌不但需要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市场占有率达到10%以上,而且要求其品牌在全世界用户中的认知度达到10%以上。在我国,目前只有海尔被认为能够达到这一标准。由于缺乏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我国企业大多通过oem或oDm方式,赚取少量的加工费,而利润的绝大部分被品牌所有者攫取,这又大大影响了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资金保证。

结论

由于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与自主品牌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性:技术创新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也是创建自主品牌的决定性因素和形成品牌价值的技术基础,自主品牌是核心竞争力的载体,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奠定了高新技术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基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整体上处于产业链低端的现实,高新企业应实施以创建自主品牌为目标、提高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战略系统;限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也可以走购并或战略联盟的技术创新模式,形成品牌优势后,反向提升核心竞争力。

实施以创建自主品牌为目标、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战略。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但仅仅依赖技术创新是无法持久保障其创新收益的,因为创新成果很容易被扩散和模仿;而且专利、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又具有时效性,因此必须要在创新的同时,培育和创建自己的品牌。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只有围绕自主品牌的创建、管理以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来开展和实施,才能使企业具备长久的市场竞争优势。很多欧美国家的高新技术企业都是基于“原始创新——产品——知识产权管理——自主品牌——持续创新——品牌强化——核心竞争力——再创新”的良性发展模式,而发展壮大起来的。所以,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加强R&D投入,巩固技术创新的决定性地位,并将创新战略、品牌战略结合起来,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通过购并或战略联盟的技术创新模式形成品牌优势,反向延伸提升核心竞争力。由于前述自我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投入大、周期长、对内外部条件的要求高、不确定性因素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产品生产周期不断缩短的环境下,其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加之我国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原始创新能力薄弱,研发水平低的现实不是短期内就能改变的,全面依赖自身力量进行研发和创新固然重要,却不是最有效的发展模式;高新技术企业还可以通过模仿、集成或引进消化再创新的模式来形成品牌优势,但近年来在一些国际知识产权纠纷中,我国企业明显处于不利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购并或战略联盟来培育基于技术创新的核心竞争力便成为有效的选择途径。如联想在2004年通过购并iBm的pC业务,获得了iBm在笔记本电脑方面的技术和其在全球各地注册登记的4000多项专利。虽然联想仅享有iBm旗下的品牌——便携式计算机“thinkpad”的有限期限的使用权,并不真正拥有支配权,但联想在掌握了“thinkpad”的生产技术使用权后,可以借助其已有的销售渠道和本土品牌效应,实现“联想”品牌的提升,并反向延伸提升“联想”的核心竞争力。当然,选择该技术创新方式,高新技术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能将外部资源和知识完全内部化,即具备将原拥有者的某项技术发展成为企业自己未来核心技术的能力;能整合内外部资源,将原属于外部的资源及其载体赋予本企业的特性,使其他企业难于复制;具有消化和吸收外部技术及其载体的技术能力;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

参考文献

1.管益忻.论企业核心竞争力[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2.Herdenson,R.teachingmaterialsoftechnologyStrategyCourse[R].Sloanofmit,2000

3.[美]斯托克等.基于能力的技术创新——公司战略的新规则[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4.汪涛,曹子夏.我国企业眼中的自主品牌[J].经济管理,2006

5.周晓红.推进技术创新是发展自主品牌的关键[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