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8:42

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篇1

关键词:《VB程序设计》;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8-0357-02

1培养学生编程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生能够学好VB编程,培养学生的兴趣就是关键。在《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如何找到一条比较新颖、有效的解决程序设计枯燥、难懂的教学方式,一直是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的方向。当学生对所学的课程知识产生兴趣和爱好时,就会从内心发出向往和求知的强烈欲望,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那么学习过程也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也就是说不管老师讲得多好,如果学生对你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感觉没用,他就不会努力学习这门课程,你的教学肯定是不成功的。为了避免学生出现对VB这门课的误解,对它失去兴趣。起初上课时,我们不要讲授太多太深的理论知识,但可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演示几个用VB开发的相关程序,让学生领悟到《VB程序设计》在今后专业岗位上的作用,多讲一些VB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让学生玩一些由VB开发设计的五子棋、俄罗斯方块等游戏,或用各种计算器按要求计算求值,通过实例的有效引入,可以让学生了解VB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让学生亲自上机操作,验证运行程序,逐渐培养他们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VB的信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对教师来说,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另外,还可利用网络通讯工具和学生交流,巩固学生已经树立起来的学习积极性,如在网上论坛上设立留言板和讨论板,学生可以向老师提出问题,老师在网上解答学生的问题,同时老师也可以在网上相关材料,让同学展开讨论,这样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以往老师的满堂灌输的填鸭式教学变成学生自主学习。

2采用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1设计教学的主要环节,因“材”施教与因“需”施教相结合

《VB程序设计》课程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的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很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系统分析和系统开发的技能。实施VB的教学,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教材,这样既有利于教师设计教学过程,又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这里所讲的“材”是指以教材为纲,按照教材的章节按部就班地讲授,课堂教学中往往以教师讲课为主,要求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但是教学方法极易造成教与学的脱节,限制学生创造力的正常发挥。而“需”是紧扣教学大纲所确定的培养目标,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尺度,打破课程界限,将相关课程的知识点加以整合,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重新组织教学内容,这是VB教学方法的重要方面,也为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程序设计是设计与实践并用的工作,只听、看、读是学不会的,只有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实践,通过编写调试大量的程序,才能使学生从中理解程序设计的思想方法、积累程序调试的经验,体会成功的喜悦。因此,在实验环节,除了验证型实验外,增加了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为了解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提高教学效果,授课教师要督促学生独立完成上机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创造性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2.2实例教学

《VB程序设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它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讲方法又讲动手能力。讲授《VB程序设计》,像任何其他语言的程序设计一样,教材中前几章多数都是先介绍对象、对象的属性、方法和事件及VB语言基础等等一系列的在程序设计中比较抽象难懂的概念,然后才介绍程序的建立和运行。因此在教学中,可适当打破课本原有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为顺序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改用从简单有趣的实例入手,通过让学生观看、模仿,在实际操作中去探究和领悟这些概念,例如,在一开始学习VB对象及对象的方法和事件的有关概念时,我设计了一个求外语、教育学平均成绩的并打印平均成绩的程序实例,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做,在当前打开的窗体内添加了三个命令按钮、三个文本框和两个标签,设置好各对象的属性;并分别在三个命令按钮的单击事件过程中添加相应代码,按功能键F5运行程序。在操作的过程当中,教师开始只简单提示学生完成程序,等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通过设问,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对象的方法和事件?并让学生找出本实例中各对象的名称、不同对象的方法和事件过程名称,教师再适当加以归纳和小结:窗体以及添加到窗体中的控件,统称为对象;而方法却是VB提供的内置于对象的特殊子程序,它可以直接调用,如print方法;而事件则是对象能够响应和识别的动作,如单击鼠标触发Click事件等,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在VB中方法与事件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再适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创建VB应用程序的基本步骤,及如何在界面内添加对象、设置事件等等,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在讲解实例时,教师当以精选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程序实例,把重点放在具体实例的分析和讲解上,把要学习的语法和概念融入到具体实例中来讲解。

2.3重视算法,抓住核心

在教学中经常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很多学生对语法、结构等知识掌握得很好,但一旦碰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实这是算法能力欠缺的一种表现。教师经常注重于分析每条语句的含义,却忽略了算法描述过程的展现,造成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实,在VB中,算法设计是它的核心。如果学生掌握了良好的算法设计能力,也就掌握了钓鱼的本领,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很好的解决。那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算法设计能力:(1)详细讲授常用的算法。算法有很多种,学生一般只要掌握常用的就可以满足编写模块的需要。而与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相关联的算法则不做要求。(2)教师带领学生多阅读程序,分析过程,吸取他人的经验和成熟的算法,使学生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3)开展实践性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编程实践,促进思维的飞跃,比如让学生练习编辑班级学生档案管理软件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亲自动手解决具有一定难度的实际问题,为之设计合适的算法,经过实践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思、应用意识和探究能力。这些意识和能力一旦形成,就会使学生利用VB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得到很快的提高。

2.4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自己动手的能力

程序设计课程的实践性很强,“精讲多练”是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一大特点,实验教学在程序设计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编写程序、上机调试程序,才能从中理解程序设计的思想方法、积累程序调试的经验,体会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听不练根本达不到学习的目的。学生在完成课后习题时积极性不高,兴趣不大,甚至想抄作业应付老师。只有让学生动手编制他们感兴趣的程序,学生才会有成就感,才会对课程产生兴趣,学起来才会从容自如。如在学生学会编写求1+2+…+n!=?的程序后,即引导学生设计求n!的程序,待学生设计出n!的程序后,接着又让学生进一步设计求1!+2!+…+n!=?的程序。这种一环紧扣一环的探究式的动手实践练习,以发展学生探索能力为主线来组织实践,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的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主动实践的过程,产生一种探索和发现的心理。因此如何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也是我们需要加入课程设计的内容。课程设计时,老师要重点设计选题,使得选题既贴近实际需要,又能够让学生感兴趣,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课程设计题目分为基本题和综合题。基本题按教学顺序设计,尽量避免涉及后续章节的知识,后续的课程设计题目尽量引用前面的课程设计内容,以便加深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综合性题目是对一学期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巩固,应与实际生活或工作相关且具有一定规模,可将其分成几个子项目,由更多的学生参与,分工合作,以期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研究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以学生学习内容为中心,完善考核形式

考试是测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评价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对一阶段教学工作的总结与检查,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学生学习业绩的重要环节,考试的形式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有着相当大的影响。由于VB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编程基础课,它不仅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而且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考试分理论考试与上机考试两种,理论考试采用闭卷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阅读和编写程序的能力,题目涉及选择、判断、简单概念填空、读程序写结果、根据给定的功能编写程序等,可以比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理论水平。上机考试则更加侧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重点考查学生阅读程序、编写程序、调试程序的综合能力。另外再加上该课程的平时成绩,就可以对学生程序设计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通过几年经验积累表明考核形式实施后,学生的VB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比改革前有了明显的提高,为计算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为学生通过VB等级考试积累了经验,也为今后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奠定了基础。

总之,VB作为一门重要的编程语言,在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仍然占据重要位置,教学方法在程序设计教学中的举足轻重制约着程序设计教学的效率。科学的教学方法一定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帮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采用综合评价学生的方式,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从而使得VB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不断地提高。

参考文献

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篇2

关键词:中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243-01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计算机普及率非常高,普及速度也非常快,中学生对计算机的接触与运用也日渐频繁,操作技术自然也日益娴熟,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无形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随之而来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对中学计算机教师来讲,带来一种尴尬局面,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非常熟练,自然也就在计算机课堂上不怎么用心学习,甚至不重视这门课程,面对这种状况,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就成了当前计算机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此问题谈几点看法,望同仁指正。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计算机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自发探索计算机科学,培养计算机素质,打好计算机理论基础,达到能数量运用计算机技术乃至将来成为杰出计算机专家的目的。中学生由于其年纪特点,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因此,我们在中学计算机教育中要注重激发他们的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计算机能力,尤其是实践和创新能力。我们老师则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既要有认知目标,更要有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发挥学生主动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在课堂教育中,可以让学生进入主题角色,主动去发现、去学习,从而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这就要求在课堂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由,赋予他们自主选择的权利,选择的内容是自由的,选择的方法是自由的。创建多项交流环境,学生可以问老师,也可以互相交流学习。让学生感到老师只是他们学习的助手和疑问解答师,能学到多少知识,全靠学生自己。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在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感受到“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含义;二是学生讲、教师听,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调整修订;三是学生在承担“压力”的同时,更加激发学习的动力,为自己所“教”的部分博览群书,学懂弄通;四是通过“合作”教学,使师生共同成长进步,教师也将从单一的教转变为多元化角色: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学生全面发展的灵魂工程师。这样,每堂课下来,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的状况,根基自己的选择学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三、设计好课外作业

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篇3

abstract:alongwithunceasingrenewalanddevelopmentofthecomputertechnology,for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hasitsrequirementsonbeingvocational,practicalandskillful,itisourteachinggoaltopayattentiontoteachingofthebasictheoreticknowledge,aswellasemphasizeonstudents'practiceability,improvestudents'interestinlearning,cultivatestudents'initiativeautonomouslearning.integratecloselytheoreticalteachingandpracticalteaching,classroomteachingandpracticalapplication,inordertoimproveteachingeffectandeducationqualityofhighervocationalbasiccomputercourse.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Keywords:basiccomputer;thecourse;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2-0285-01

0引言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是计算机应用的入门课程,教学内容以基础性、系统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为原则,主要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相关软硬件及计算机基础应用技术。在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主要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一些基本知识,如信息技术、计算机的历史与发展趋势、应用领域、工作原理、多媒体技术、文件与数据存储、网络等内容。

当今社会,计算机已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基本工具。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能力将作为当代大学生最基本的能力和个人素质的标志。办公自动化已在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也在不断的改变和更新完善,以便于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对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初步的讨论。

1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面临学生基础不同、课程知识点多操作性强、课时量少等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课程内容逐一讲解,从头到尾一气呵成,不适合各种基础不同的学生的学习。所以,对于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变有很大必要。针对于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更新教学内容和任务完善教学系统的基础上,大力进行相应的必要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1.1明确教学目的,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认真修订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是课程建设和课程各环节进行教学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是执行教学计划,实现培养目标要求、编写和选用教材、组织教学、进行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针对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实用性和技能性的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的教授的同时,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对课程教学大纲进行全面修订,包括理论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使大纲更加适合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

1.2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及时巩固课堂知识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变。课程的理论讲解和实际的实例上机演示,上机演示操作过程要详细、有针对性,注重培养学生实际上机的动手实践能力。计算机基础课程必须注重上机实践环节。通过上机实践使学生加深对讲授内容的理解,达到对学生操作熟练性的提高,以便于能够更好地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任务。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点多、操作性强,很多知识点之间都存在内在的联系,对于那些不了解计算机的学生来说学习难度先对较大。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第一,制定适合学生具体情况的教学日历进程和教案。第二,制作符合课程要求的多媒体课件,针对教材的主要知识点设计制作出声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三,精心的设计和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通查阅资料、借助网络资源等方式来完成作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最后,成立网络联系群,为学生提供课下提问、解疑和相互交流的空间,把相关资源放在群里共享,组织成立学习小组,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这样,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去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及时地更新和改变教学内容和方法。

1.3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等新技术、新手段为教学服务,采用理论知识实例讲解与使用计算机机房的网络教室上机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同时,学生上机动手实践,进行实际动手操作,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组织优秀的教学资源,在为课程建设服务的过程中,使所有的教学资源都被“优化”在网上。充分使用网络联系群,使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在线学习,和教师在线交流,快速入门、提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兴趣。

1.4高职计算机教学的考核方式的改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试方式也一改传统考试方法的笔试试卷测试,主要采取平时上机测验和期末上机实际操作考试代替试卷考试。上机操作测试重点考核的内容包括有:打字速度的测试、winDowS基本操作技能测试、woRD图文混排的编辑排版技能测试、eXCeL表格中数据统计分析计算的相关技能测试以及poweRpoint电子演示文稿的制作和简单的aCCeSS数据库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的测试等等。上机考试的试题注重质量高,考核面广,真正能够体现考生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操作能力,检验教学效果。

2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以促进教学。

参考文献:

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篇4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教学;教学方法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信息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网络与通信也逐渐独立发展成一个新兴的科学技术领域,目前,社会很多领域急缺具备高素质网络建设、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开发与应用、网络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很多院校纷纷开始独立开设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是一门综合应用性、实践性、理论性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深厚、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也要求过硬的计算机专业技能,但是由于该门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基本概念较多,包括很多抽象的专业术语,学习难度较大,且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到非常枯燥。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且教学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因此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1.当前我国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计算机网络是在通信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同时融入了通信技术、数学理论、计算机技术等多门学科形成一套自己的知识理论体系。近年来,在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的刺激下,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已经发展成为电子与信息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各院校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由于该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教学不仅应重理论,也应重实践,强调两者之间的高效统一。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想要与时代保持同步,必须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不断引进新的知识。

但是目前该课程教材内容更新速度和社会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明显滞后,教材内容老旧,与时展脱节。同时,目前很多教师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演绎式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你讲我听”的形式,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习主动性不高,学习思维受到很大的禁锢,学习效率低下,且学生自己实际动手机会匮乏,综合知识应用能力较差。

2.提高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2.1应进一步优化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内容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发展非常迅猛,不断涌现出一些新协议、新概念、新技术,在社会各领域以及应用方向方面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为了能够使学生们紧跟时展潮流,了解并掌握最新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教师平时应注意密切关注国内外关于该行业的发展动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适当渗透一些新知识、新技能。

比如,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传统教材中的基本内容主要以oSi七层协议模型为主,教材中详细讲解了关于oSi七层协议模型的相关概念以及完整的理论知识,但是这些概念和内容非常繁杂,且实用性不高,并没有成为流行趋势。tCp/ip协议是目前相对较为流行的内容,在各行业网络通信中广泛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传统的oSi参考模型尽可能精简化,适当扩充关于tCp/ip协议的相关内容,使学生们更加深刻、了解计算机网络相关原理和技术。

2.2应积极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先进的网络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将复杂的问题简单明了化,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比如在学习“局域网中不同类型的连接方式、传输介质、网络拓扑结构”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广泛收集关于电缆的各种实物、图片,精心选择各单位部门或者家庭的实际网络拓扑图向学生们展示,这种直观教学有利于刺激学生的眼球,使学生们真切的感受到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慢慢的学会发现问题,并用自己所学知识去解决,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2.3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因此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一体化教学方法,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应加强教学实践。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通过网络模拟仿真软件进行实验,比如目前应用较广的packettracer就是一款网络模拟仿真软件,为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很大便利。

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计算机能力较强的学生共同研发一个以计算机软件、硬件技术为载体的计算机网络虚拟实验室平台,利用计算机软件开发工具为学生们创设一种真实模拟性计算机实验环境,然后让学生切身体验实验设备,熟悉实验过程,使学生们能够不需要真实的实验条件即可动手实验操作,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自主开发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各大院校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教学方法,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利用现代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庆南.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12(6):179-181.

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篇5

关键词: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是计算机和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在多门硬件课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在先到课程数学电路以及后继课程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程主要研究单台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以及计算机常用的逻辑器件、部件的原理、参数及使用方法,从而打破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内部结构日趋复杂和庞大而且高度集成,很难直观的了解,再加上这些知识枯燥无味,凌乱繁杂,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知道学完后,还未建立起清晰的整体概念,似懂非懂,甚至为了应付考试理解不了的就死记硬背。这样使大多数学生感到这门课程难学、难懂、概念抽象、感性认识差,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虽然尽心尽力讲解却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如何把握课程的主线和重点,扭转这种教师教得难,学生学得难的局面,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使用多媒体课件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就会将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的探索新知。而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则会把静态的、枯燥的材料组织到一起,使其变为活跃的动态画面,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的该特点将《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比较抽象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以动画的形式演示出来,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将课程中抽象的原理变得形象具体,将看不见的工作过程变为能看见的,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该门课程中的知识。比如在讲解“指令执行过程”这一内容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在黑板上画出简单计算机结构图讲解指令执行时的每一步,结果是学生光看黑板上复杂的静态图就早已没了兴趣,更不用说指令的执行过程了,教学效果可想而之;而如果我们使用多媒体课件来讲解这一内容,彩色的画面可以先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然后动态的演示计算机中各部件在执行每一条指令时每一步信息流动的情况,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了如此抽象的内容,不但使教师教得轻松而且也使学生很清楚的就了解了数据流动的过程和最终结果,同时也为教师们节省了板书的时间。因此,将多媒体课件应用于《计算机组成原理》课中,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达到了将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让学生参与教学工程增强师生互动

高职高专类学生基础普遍不高,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缺乏抽象思维。在给他们讲解《计算机组成原理》课时,多媒体课件虽然开始还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但使用时间一长他们就失去了新鲜感,这是我们可以在播放完多媒体课件之后,让学生们参与教学,即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们演示计算机中各部件的工作过程。比如,在讲内存的工作原理时,我们可以让几个学生分别充当内存中的各个主要部件,然后让他们记住自己的任务及每个部件要完成的功能,然后先让他们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内存的读取与写入两个操作过程的演示,最后再有学生自己设计完成该游戏。这样做的优点是把二维的动画演示变为三维立体的演示,更为直观,并且学生也参与起来,不但提高了学生们的兴趣也加强了他们对计算机中工作原理的理解,还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演示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解决。

三、通过习题强化理论知识

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篇6

论文摘要: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其中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和理论条文,计算机课程已经成为中职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但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应采用分层次教学、实践结合理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计算机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发挥学生的创造和创新能力。传统的授课方式时间长,学生的能动性和兴趣较差,在教学经验和实践方面可以探索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方法。

我国的中职教育是以培养综合性和实践技能人才为主的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课程设置计算机教学是一门重要的技术性较强的学科,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广泛地渗透到现代科研、教育、生产和生活等各个领域,人们越来越重视计算机及相关技术的教育。

一、中职计算机教学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经济领域的各个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生产经营活动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教学的人才培训向着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适应性快的方向发展。

1.中职计算机课程制订特色教学计划,职业计算机专业教学要以经济的发展需要为目标,以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整体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案。

2.在计算机的教学设备上采用先进的现代教具,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网络等进行直观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听、能看、能动手操作以及进行讨论的环境,可实现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二、中职计算机教学新的发展趋势

根据中职计算机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的总目标进行分解,把教学任务具体落实到实处,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索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计算机教学新的发展趋势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1.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计算机课程的技术性特点要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性,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以flash教学中制作动画的效果为例,可以告诉学生使用哪些方法能制作出这种效果,哪种方法的效果是比较好的。

在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中,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创新力,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这样思维活动才能得以启动运行,学生才能获得信息、检验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作为中职计算机老师,首先就应该调动学生学习的创新性,培养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其明确他们的专业任务,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

2.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性操作。注重计算机教学的操作性可以把计算机教学变成一种探究性活动,增强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的能力,完成确定探究内容、解决问题、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过程。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提出问题时,要注重引导和组织学生,体现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自身,并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不同的反应。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归纳和总结,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找出自己理解不够深刻、掌握不够熟练的知识点,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也达到了使学生举一反三、拓展知识的目的。

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我国计算机中职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切实推进教学改革,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这样才能培养出技术型和技能型的实用人才。在职业教育中计算机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必须要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在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为国家、为社会不断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力.中专学校计算机课程的设置[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6(12).

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篇7

【关键词】教学改革,计算机基础实验

引言

高校中设置的一门课程都应具备其完善的科学体系,任何一个专业,从其理论基础到工程应用在学界和业界都应有成熟的观点和共识。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也不例外。所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计算机本身是一门紧密与时俱进的学科,因此通过热点与学生兴趣点结合建立基于实践问题驱动模式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模式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

一、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学目标

高校的教学目标具体是指通过基础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教学,培养出一部分具有高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精英专才,与此同时,培养大多数学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必备的思维和能力,而具体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以此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培养精英、以兼博雅”的教学目标。

首先,针对那些对计算机科学充满兴趣,渴望向科学高峰攀登的学生,讲授成体系、有深度的理论证明和推理,并允许和鼓励有余力的学生课下继续讨论该领域的更深层次的内容,为以后的计算机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另外,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要着重培养他们基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比如,计算机教学中的关于离散数学的知识;再如,微机的运行方式,让学生掌握已知什么、求什么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最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的思维方式。

二、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学研究

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的选择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计算机及其常用办公集成软件、internet的基本操作与使用方法,能够正确地选择和使用典型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同时兼顾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如,目前教授的office版本均为当前普遍使用的2007版本,课程设计软件为Dreamweaver8)。这些课程内容的设置为推行素质教育,提高综合思维能力、综合表达能力及综合设计能力提供了前提条件。

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达到对新时期计算机信息技术认识、了解、掌握的基础层次:

1.掌握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的最基本理论和基本常识。

2.掌握pC系列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常识。

3.较为熟练的掌握先进的、具有代表性的、使用较为广泛的微型计算机操作系统(windows7)及办公自动化软件office2007的常用组件(word、excel、powerpoint)的使用方法。

4.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资源共享,通过internet获取和信息,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

5.掌握网页、网站的概念、制作及管理和对Dreamweaver工具的基本操作。

为了提高实验课程的效率,老师们采用的教学方式不尽相同,老师操作,学生模仿,或者给出要求,学生自己操作是我们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但是没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实践问题驱动教学模式

实践问题驱动模式教学法主要包括确定涉及到计算机教学的热点、创设实践问题情境、自我学习、教师评价环节。

教师方面

在实践问题驱动模式中,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是出题人,更似一场实战演习的指挥者,以目前计算机研究的热点“云计算”、学生的兴趣点―手抄报和讲解word制作为例。设计步骤如下:

步骤(1)提出实践问题。版面的内容和当前的研究热点―云计算,包括云计算的定义、详解、研究方向和当前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结合点;版面的设置涉及word中的分栏、插入分节符、页眉、页脚设置、插入图片、设置艺术字效果。

步骤(2)创设情境。如果学生是在学校担任宣传工作、或者作为杂志的编辑,如何让这期关于云计算的杂志版面内容丰富、版面生动,有吸引力,是这次动手实践的前提。

步骤(3)帮助指导。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会遇到设置上的问题,教师予以点拨,使其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

步骤(4)效果评价。在学生完成本次实践问题的制作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制作情况进行逐一检查,以针对问题进行查漏补缺。

学生方面

学生是实践问题驱动模式中的实践操作的接受者和执行者。

步骤(1)接受实践问题。在教师提出实践解决的问题后,学生首先根据要求列出解决问题的提纲,结合内容给出排版方向。

步骤(2)操作实践。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word操作对象,在word的选项卡中找到对应的组,然后根据设置的顺序进行版面设置。

步骤(3)自我总结。在制作过程中结合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自我总结。

步骤(4)知识结构的建立。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的结合过程中,掌握了word中关于排版的操作,同时,经过教师的系统总结,形成对于排版的系统的认识。

四、结语

基于实践问题驱动模式的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实践问题的多样性上具有局限性,此类问题作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有待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彭志武.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构及其实施模式.现代教育科学,2011(3):64-66.

[2]钟宏桃.艺术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策略研究.中国大学教,2011(7):16-17.

[3]张爱华.高等教育学.河北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2012

[4]刘云浩.物联网导论.科学出版社.2011:5-6

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篇8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计算机课;教学方法

计算机课是中职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按照新课改精神,其目标是:以动手操作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动手操作教育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内容。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因地制宜地实施项目教学法、模块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言而喻,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其整体性和特殊性,我们对中职学生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一批熟练的、具有计算机操作技能的综合型人才。

一、当代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中职计算机课堂的教学方法,仍然是教学手法单调,师生间的互动不够多。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一张嘴、一本教材,像个演员一样自始至终唱独角戏,结果一节课上下来,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也就学会依葫芦画瓢。这种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违反了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授课过程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不注重知识的模块化。上计算机基础课时,习惯从计算机的起源、产生、发展,再讲到它的具体用途,尤其是讲它的编程语言和一些应用软件的使用,一下子让学生产生了对学好计算机的畏惧感。其结果必然是:对学生的动手操作教育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脱节;不符合直观性、系统性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中职学生,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兴趣不浓厚。所以一定要选择学生适用的、想学的、能学好的知识模块,如计算机基础模块中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简介、internet的利用、word文档的操作、excel软件的使用、多媒体素材的加工、演示文稿的创制等小模块。

二、构建现代计算机教学的模块教学方法

模块化的教学方法特点:(1)教师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起到点拨作用,只讲解一些难懂、难理解的以及一些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全面地、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2)对每个模块所需的教材,不采用按章节分类的传统模式,而是根据不同模块的不同需求,编写校本教材。(3)避免讲授知识的重复性。采用模块教学,加强了相关学科之间的协调配合,避免了知识重复讲授。(4)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模块化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职业教育形势的发展,教学改革的深入,将会不断地完善和提高,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三、向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材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着眼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同步提升,在发展因特网应用、文本编辑、数据处理等能力的同时,加强对网络伦理、信息规范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吃透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前提下,把密切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制作成一个教学模块。每个专业由若干个大模块组成,每个大模块又由若干个小模块组成,而每个小模块又由若干个学习单元组成,从而形成一个组合式的教学模块。由于中职生的知觉处在无意识性、情绪性比较明显时期,具有好奇心、好胜心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从制订每一单元的教学计划到安排教学内容等,教学不应“由外而内”地注入,而应“由内而外”地主动吸收,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鼓励学生在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帮助;选择合适的任务,精心组织活动,为合作学习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并参与评价,实现自我引导的学习;促使小组成员相互尊重与信任,有效地解决冲突,实现共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确保学习有内部动力的支持;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学习策略,实现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鼓励学生探究学习,创设问题情境,并将真实问题引入课堂,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心理;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实践与经验,与学生共同探究新知,支持并指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五、建立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平台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体会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仅凭课堂是不够的,必须加强课后的教学拓展。将电子教案、各模块习题及答案、模拟试卷及答案、上机实验案例及素材、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试题等教学资源上传在网络上,供学生下载,自主学习和练习。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计算机学科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眼光仅仅局限于课本,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实践,及时总结,才会有创新,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也才能为培养21世纪实用型人才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完成由学生的被动学习到自觉学习的飞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发挥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雁飞.“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长治学院学报,2008(10).

[2]魏慧彩.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方法初探[D].

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篇9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方法创新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普及和应用,网络技术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计算机网络技术也成为计算机科学中重要的研究和发展方向。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的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网络方面的课程,该课程具有发展快、知识点多、覆盖面广、应用案例变化多端,以及与其它计算机技术紧密相连等特点,是一门综合技术性与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如何根据课程特点,提高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网络理论和应用知识,成为授课老师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主要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方法入手,探讨如何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真正适合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计算机网络人才。

1.“问题―探究”方式

目前,学生接受的多是“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因此造成了绝大多数学生缺乏主动思考、主动参与的意识。而“问题―探究”教学方式是一种教师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然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自己寻求解决方法,最后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解决方案给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讲授局域网时,笔者首先提出关于局域网的几个现实问题,如针对我校的校园网,扩招后如何解决ip不足等实际问题,然后让学生先带着问题看书,而后再对实际问题进行探讨和设计;任务完成后可先由一个学生讲述对问题的解决方案,然后由其他学生提问补充,学生没有问题后再由笔者提问和补充;最后由笔者就该内容做总结,提出要求掌握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使学生进一步透彻掌握该内容。这样,尽管笔者没有逐条讲授,而学生掌握的程度却比平常效果好。

2.实例教学方式

计算机网络课程中涉及很多的概念和原理,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将看似高深莫测的概念和原理向学生描述清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笔者经多年的教学发现,在讲解一个问题时,有时可以不用专业术语解释,只要用学生能够感兴趣的方式和语言解释清楚就可以,而用实例来说明问题就是一种最好的方式。例如,在讲授internet接入方式时,笔者介绍internet的架构是由主干网、地区网和接入网组成,其中接入网是影响网络的速度瓶颈。对于如何理解接入网是影响网络的速度瓶颈这一问题,笔者用京津高铁为例。高铁建成后从北京到天津只需要半个小时,而从北京的家到火车站却可能要花费近一个小时,原因在于从家到火车站距离虽短,但堵车严重,结果高铁节省的时间却花在了去乘坐高铁的路上。如若有地铁连接这“最后的一公里”这个瓶颈问题就得以了解决。经过这一实例的说明,原本看似复杂的原理问题就简单化了。

3.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仿真软件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网络的相关原理,清楚网络协议的工作流程,教师可以通过Flash、authorware、powerpoint、3DmaX等软件来制作出多媒体课件,同时也可以设计或购买一些模拟实验环境的仿真软件,将网络的相关概念、原理及工作流程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学生表述出来。例如,通过动画和视频演示分组丢失和延迟、CSma/CD协议、DnS等较为复杂和抽象的概念、协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加大教学信息量。再如,在讲解数据通信里数据交换技术时,学生对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工作原理不容易掌握。那么教师可将信息分别在三种交换方式中传输的整体过程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地演示出来,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三种交换方式中哪些需要建立连接,哪些需要存储转发和各种交换方式适用的场合。而对于最新型的网络产品介绍、网络综合布线等教师可通过视频的方式让学生观看,既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又让学生记忆深刻。

4.专题自学方式

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因此,学生要想学好一门课程还必须要通过课后的自学来拓展。这就需要教师以课程教学为载体,注重发挥学生的参与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持续性学习能力,专题自学方式正是培养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最好方式。例如,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如VLan规划、子网划分等,教师就可以安排成专题方式让学生课后去自学、自主设计。根据专题内容的复杂情况,教师可以分为个人独立完成或者由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来合作完成,然后再在课堂教学中拿出一部分时间对学生所完成的专题进行讨论、分析和评价。这种专题自学的方式可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5.综合案例教学方式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即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从而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所选择的案例较一般的实例而言,系统性强且内容更要为丰富,案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更加复杂。案例教学的实施,是学生综合运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来完成实训课教学内容的过程。例如教师可以学校的校园网为案例,来介绍局域网的结构、布局,网络覆盖整个学校,由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构成,拥有多种网络数据交换设备,同时校园网还有至少一条广域网线路与internet连接,包括大批教职员工和学生用户。把校园网作为教学案例,可以较全面地涵盖相关专业知识的各方面问题,能够充分体现案例的综合性。

6.建设虚拟网络平台

计算机网络实验的有效开展,需要搭建一个能够适应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在网络组建、网络管理、网络设计和开发、网络安全、网络应用等层次能够提供全面的可扩展和易维护的实验平台。但由于受路由器、交换机等实验设备昂贵、更新速度快、需要数量多等方面的限制,使得一些实验因无法开展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立足于现有设备,设计出既经济又有效的实验方案是十分必要的。而利用虚拟机来搭建的实验环境,可达到优化实验资源配置、提高实验自主性和开放性的目的。例如,教师可利用Vmware虚拟机的虚拟网络功能,使学生可以通过设置来完成虚拟机之间、虚拟机与主机之间、虚拟机与主机所在网络上的其它计算机之间的网络连接,实现操作系统的安装、服务器配置、网络组建等实验。这种灵活的实验环境,使得很多真实环境下因受设备条件限制而无法实现的实验得以实现,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因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收获成就感,从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实际动手实践能力。

7.设计合理的实验形式

教师对网络实验内容的选择要侧重实用性,让学生在实验中接触更多的实际网络管理、操作、开发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实用技术。在设计实验形式时,教师可设置验证型和综合设计型实验形式。验证型实验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实验配置知识和协议原理验证,注重原理的理解。如,以太网帧的构成、ip地址分类与数据包组成、ip地址转换协议、tCp数据通信、Http协议、应用层协议等,通过验证型实验可以使学生快速掌握最基本的网络实验知识,初步具备独立实验能力;综合设计型实验主要是让学生更好地综合应用网络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如,教师可通过对一个中小型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使学生掌握中小型网络系统组建、设备调试的基本技术和现场维护、管理技术。综合设计型实验,既能促使学生从宏观上考虑问题,做到有目的、有方向性,也能促使学生在实验过程当中对各环节涉及的技术加深理解和灵活应用。

以上是笔者对计算机网络教学方法的一些改革和实践总结。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突破传统的讲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柯.《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研究与探索[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8).

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篇10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多媒体交互式教学;高职教育;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1)14-0000-02

HigherVocationalComputerCourseteachingmethod

wangHua,wangLingwei

(JiangxiYuzhouScienceandtechnologicalinstitute,XinYu338029,China)

abstract:accordingtotheteachingpractice,thehighervocationalcomputerrelatedcourseteachingmethodsandstandstolearntwolevelsareanalyzed.

Keywords:Computercourse;multimediainteractiveteaching;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missiondriving

目前,高职院校基本上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或VF程序设计等课程作为工具之一。但高职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特别是数学与英语基础更为薄弱,在碰到程序逻辑思维分析、程序代码编写及调试的过程时,往往会感到非常困难。这是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共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细化教学中的具体步骤。

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掌握、融会贯通计算机的知识应用呢?笔者从事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多年,深感计算机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下面就上述问题谈谈个人的一孔之见。

一、将内容化繁为简,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

对高职层次的学生来说,理论知识的讲授以“必须、够用”为度。计算机课程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这需要教师多钻研教材教法,注意内容上的启发性、语言上的趣味性,同时也应注意把抽象知识形象化,从而将内容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例如,在讲计算机基础时,笔者将计算机比喻成一个人:如人的手脚等比喻为计算机的输入设备,将CpU比喻为人的大脑,将输出设备比喻成嘴等。又如,在《C语言程序设计》讲变量赋值时,例如intx=10;该赋值语句的意义是将10赋给整型变量x,把10存入x所对应的内存单元。学生很难理解,笔者就将变量x所分配的内存单元比作一个抽屉,赋值的过程就相当于把10放入该抽屉。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实例,形象的比喻最容易被学生接受。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多实践并得到巩固

计算机作为一个工具,要检验学生学习的好坏不能完全凭一次书面或上机考试来判定。若是这样对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同时容易造成学生的死记硬背,从而埋没学生的创造性和求知欲。所以,笔者利用多媒体交互式教学,每次一般只安排15―20分钟使用教师机进行讲解、演示,再利用5-10分钟请一位学生使用教师机进行重复操作或出一个类似的题由学生操作,在笔者演示时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很用心听、用心记,而学生上来用教师机操作时,下面的同学又试图找出他的错误,这样安排学习,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要领。最后剩下的时间让学生利用学生机自己操作实习,笔者在旁边加以指导。临下课时,把此次课的知识点总结一遍。对于那些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要介绍各种有用的资料给他们,并让他们在教师指导下,多实践,缩短与其他学生的差距,把所学的知识及时加以巩固。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后达到操作熟练的目的。

三、传统教学与任务驱动教学相结合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教育主要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这种技术应用能力主要依靠实践而不是理论学习来获得,因而强调实践教学时高职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教学时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通过实践加深理论的认识,学生的思维能力、编程能力等都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培养。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在教学之初先讲解所要学习的概念和原理,而后再让学生去做一定的练习,尝试去解答有关的习题,其潜在的假设是:学和做是两个过程,知识的获得和知识的应用是两个过程,必须先学了,先知道了,才能去做,去解决有关的问题。

笔者在给学生讲如何申请免费邮箱并通过自己申请的邮箱发邮件到指定的邮箱这节课的一开始笔者就提出一个情境:同学们对老师上课有何意见和建议,希望大家能够慷慨地说出来。好多学生都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看上去有话想说,却又吞了回去,笔者猜想学生们肯定是觉得有些话当着众人的面不好讲;接着笔者又问,同学们现在离开父母来到这里读书,是否有悄悄话对他们说?或者是否想跟中学同学说说在大学生活的感受?这时候,学生中便开始有举手的了,紧接着,笔者便抓住这个机会,高兴地说,现在信息交流的方式越来越多了,在现代化手段发达的今天,我们就可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来把我们的心里话悄悄的发给自己想要倾诉的人,以此来打破距离和空间的限制,实现彼此隐蔽交流的想法。于是,在这么一个真实的情境下,笔者要求同学们自己申请一个邮箱,并参考旁边的同学在网上申请的一个免费邮箱给这个指定的邮箱发送邮件。看谁最早完成。接下去学生就自己开始上机操作。笔者也把自己的邮箱写在了黑板上,当有位同学成功地将邮件发送到笔者的邮箱后笔者就不只一遍的大声讲笔者已经收到了某某的邮件了,于是那些还没有发送成功的学生在笔者这样不断的刺激下,“驱使”他们去通过各种方法来完成了这个“任务”。最后,一节课下来全班基本上都能成功的发送电子邮件。

任务对学生就是一个兴趣、一种“催化剂”,促进他们积极学习,通过完成任务,使他们有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更积极地学习。

建构主义者则以相反的思路来设计教学:“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教师可以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首先让学生去思考、去尝试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合作,但这都不应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而应配合、促进他们的探索过程。在问题解决中,学习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性,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并查阅有关的资料,从而做出合理的综合和推论,分析、解释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解决方案,而在此过程中,学习者便可以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得学习者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

四、结束语

现代教育理论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个体主动的行为,教育应该针对学生的知、情、意等各方面的需求,配合学生的经验,设计学校教育,使学生的各种潜能都得以充分发展;学生只有主动、自发、全身心的学习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教学是把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是知识的处理和转化,对学习进行自我批判和自我评价,可以促进学习的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倡导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

通过教学实践,在运用了选择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的生活实例,通过完成典型任务,而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建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之后,笔者深深地体会到这种方法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融为一体,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并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使学生的信息素质得以提高。教无定法,要教好计算机这门课程,关键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要让学生主动、愉快的学习,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祖平.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05,14

[2]张硕.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探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S1

[3]刘茗.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在信息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J].高教论坛,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