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条件十篇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条件十篇

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条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9:02

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条件篇1

农作物在生长发育中离不开气象条件的支持,而当气象条件恶劣时,将无法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对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在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下,导致农作物质量受损、产量降低,即人们常说的气象灾害。农作物的生长经常受到多种气象灾害的影响,例如洪涝、干旱、冷害、霜冻及干热风等。本文针对常见的气象灾害展开分析,并阐述抵御措施。

1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

1.1洪涝

洪涝灾害指的是降水时间长、降水量大且集中对农作物产生的危害。从水分多少来划分,将洪涝灾害分为湿害、涝害与洪水三种。其中湿害指洪水发生后排水不畅或连阴雨持续不断,导致土壤含水量过多,进而导致农作物根系受到损害;涝害指降水集中或降水量过大,导致农作物长期处于积水的农田中而受到损害;洪水灾害指因降水量大且集中导致山洪暴发,使农田被淹没,农业设施被损坏。

1.2干旱

干旱是农作物在生长发育中所遭遇的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主要指在农业技术欠发达的条件下,降水量及降水频率持续偏少,导致土壤严重缺水,无法满足农作物生长对水分的需求,进而对其正常生长造成损害。从灾害发生特点来看,干旱不仅发生频繁,且涉及范围非常广,对农作物的质量与产量造成严重损害。从农作物的生长特点来分析,干旱对其产生危害最大的主要在农作物播种期、水分临界期及灌浆成熟期三个阶段。

1.3冷害

冷害主要指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温度降低且突破农作物当时生长所需的下限温度,使农作物的生长过程遭到阻碍。不同农作物所受冷害的影响不同,且不同品种及发育期所受到的损害也存在较大差异。当农作物受到冷害时,农作物体内具有生命的细胞质逐渐停止流动,导致农作物对养分的输送与吸收受到影响,进而导致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受到阻碍。

1.4霜冻

霜冻指的是在温暖季节,植物、土壤及地面空气温度在短时间内迅速下降,导致农作物受到低温冻害。霜冻灾害的发生是受到多种条件的影响,例如天气条件、地形条件等。从天气条件看,霜冻灾害常发生在晴朗无风且气温较低的环境下;从地形条件看,霜冻灾害则多发生于地势较低且地形闭塞之处,因为在此条件下冷空气易发生沉积,再加上风力小,降温迅速,非常容易引发霜冻的发生。

2农业气象灾害的抵御措施

2.1洪涝灾害的抵御

洪涝灾害的发生主要由大气环流异常,导致雨季长期滞留所引起。除此之外,土壤性质、地形特点、水利设备及种植方法等因素??洪涝灾害的发生也会产生影响,因此对洪涝灾害的抵御措施可通过以上因素考虑。具体而言,可通过兴修水利、建设堤坝、水库等降低洪涝对农作物的危害;通过植树造林,固定土壤结构,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通过排灌系统的建立,对农业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对于地势低洼且易发生涝灾的地区,可改种耐劳作物,以抵御洪涝灾害的侵袭。

2.2干旱灾害的抵御

干旱灾害的发生原因相对复杂,从天气条件分析,大气环流异常,受到高气压持续控制,导致降水频率低、降水量少。此外,地形条件、土壤结构及农作物种类等均是引发干旱灾害的影响因素。对干旱灾害的抵御主要通过以下几点考虑: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对水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以干旱规律为依据,对农业生产进行合理安排;实施人工降雨,满足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培育耐旱的优良农作物品种等。

2.3冷害的抵御

冷害对农作物造成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低温持续时间、低温强度及气温回暖速度等。对冷害的抵御措施主要从以下几点:加强水肥管理,合理灌溉、科学施肥,提升土壤温度,改善农作物根系活力,可选用磷钾肥,增强农作物的御寒能力,提高其早熟速度,以保证农作物产量。

2.4霜冻灾害的抵御

霜冻灾害的发生主要受到天气条件、地形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霜冻灾害的抵御措施上,可从以下几种方法着手:一是物理方法,主要包括防护造林、喷雾保护、灌溉法、覆盖法及熏烟法等;二是农业方法。尽量选用御寒能力强的早熟作物品种,选择适当的时期进行播种,培育壮苗,同时对土壤结构、类型等进行改良,以此抵御霜冻,降低农作物的损害程度。

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条件篇2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作物生长;气候适宜度

作者简介:陈炳东(1975-),助理农艺师,气从事候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中图分类号s16文献标志码b

农业发展中,气候条件的变化对于农作物的种植以及生长影响作用最直接。气候变化对于农作物的种植布局以及生长情况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我国,不同地区分布的种植农作物对于气候资源的要求也不相同,农业气候资源条件对于农作物的生长以及发展等有着不同的作用影响。在农业发展领域建立农业气候资源的适宜度模型,进行不同气候资源条件下的农作物生长情况评估对于农业的成长以及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1气候资源对于农作物适宜度影响的一般研究思路

在我国农业发展相关研究中,对于气候条件对于农作物适宜度影响的研究中,对于气候变化情况对农作物成长适宜度的影响研究一般是通过进行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适宜度影响的研究模式选择、气候条件变化以及农作物生长适宜度等相关资料的来源以及最后对于研究模式的参数的确定实现的[1]。

气候变化对于农作物适宜度影响的一般研究思路中。气候变化对于农作物适宜度影响的模式是进行农作物适宜度影响研究的重要的前提,气候变化对于农作物适宜度影响模式是对农作物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适宜度变化的情况的正确反映。气候变化以及农作物生长适宜度等资料情况则是进行气候条件变化对农作物生长适宜度研究的重要的依据,相关资料的来源不相同,对于适宜度影响的研究结果也不相同。而最后对于气候条件变化情况下的农作物适宜度的参数则是进行研究结论获得的关键,确定参数值情况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2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适宜度影响研究进展

进行气候变化对于农作物适宜度影响研究进展的论述,首先需要从气候条件对于农作物生长适宜度的研究方法以及具体研究内容进行论述,然后结合气候条件对于农作物生长适宜度影响的具体研究情况,进行气候条件对于农作物生长适宜度的影响研究进展进行论述[2]。

2.1气候变化对于农作物生长适宜度影响的研究方法

进行气候变化对于农作物生长适宜度的影响研究就是对一定气候条件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也就是农业气候资源情况进行量化的评价以及分析。在进行气候变化对于农作物生长适宜度影响研究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数学方法进行研究分析的。使用数学方法对农业气候资源进行量化的评价和分析的过程就是通过多年平均气候资料的收集研究,进行区域内农业气候资源情况的量化指数以及数学模型的建立,最后通过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的各项资源数据进行分析已获得区域内的气候变化情况对于农作物生长适宜度的影响研究的具体结果的过程。

在进行气候变化对于农业资源的生长适宜度影响研究中应当注意的是,农业资源也就是农作物的气候适宜度是指气候因子数量变化情况下,对于农作物的生长以及发展等相关情况通过模糊数学的相关方法进行转换,从而实现气候变化对于农作物生长适宜度的影响的具体研究[3]。

2.2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适宜度的影响的研究内容以及研究进展

进行气候变化对于农作物生长适宜度影响的研究主要是对一定区域的气候要素、农业气候适度模型以及不同农业生态气候资源的运用和农业生态气候适宜度理论对农业生产的指导研究等。其中,在进行区域气候要素的研究中主要是对气候要素的适宜度曲线变化情况、适宜度状态等内容的研究。具体气候资源研究过程中是通过相关气象监测资料以及农业资源气候适宜度模型以及数学方法进行计算实现研究的。对于农业气候适宜度模型的建立研究也是通过模糊数学理论的相关方法进行模型建立以及研究实现的。除此之外,对于不同农业气候资源的研究实现以及农业生态气候适宜度研究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等均已经在实际研究中得以实现,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4]。

3结束语

总之,进行气候变化对于农作物适宜度的影响的研究中应当首先进行农业气候资源适宜度模式的建立,然后根据具体研究方法结合农作物情况进行相关研究计算。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具体研究过程中应注意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避免。

参考文献

[1]冶明珠,郭建平,蒋跃林,赵俊芳,袁彬,等.气候变化对农作物气候适宜度影响研究进展.安徽农业科学.2011(15):78-80.

[2]千怀遂,任玉玉,李明霞,等.河南省棉花的气候风险研究.地理学报,2006(3):170-172.

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条件篇3

1.发展节水农业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农业用水量占社会总用水量的70%以上,而农业用水总量的90%以上被用于灌溉,由于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形式,我国农业灌溉用数量与发达国家灌溉用水量相去甚远。而与此同时,我国幅员辽阔,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全国年缺水量到目前为止已经超过300亿吨,水资源紧缺严重影响了农作物产量,据2011年数字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因水资源短缺而少生产的粮食达到了400亿千克。

农业作为用水大户,同时也作为水资源浪费大户,应迅速采取节水措施,综合发展节水农业,提升水资源利用率,降低水资源的无效损耗,从而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并保障农作物产量。节水农业是指在充分利用降水和可用水资源时,采取节水灌溉技术,节水农业技术,水资源统一调度等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在获得最大农业产出时,而消耗的水量最少。就我国农业生产现状来说,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

2.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措施

节水农业背景下,应在农业种植中采取以下调整措施:

2.1结合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节水农业

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首先要准确把握当地的自然条件,包括分析好气候、特点以及水利条件:一)气候特点。气候特点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节水农业发展中,应结合当地气候属性,降水特点,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光照、温度等选择合适的作物,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地貌地形特点并做好耕地的规划;二)水利条件。要结合现有水库、河流、湖泊合理规划灌溉方式,对于严重缺水的地区,地方政府应组织打造深水井,为旱作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2合理选择农作物,做好需水量的分析

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水汽条件、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决定了其适宜种植的农作物的不同,例如我国河北省适宜种植玉米、大豆、棉花、花生、高粱、红薯等;东北地区适宜种植马铃薯、亚麻、小麦、玉米等等,节水农业发展中应结合当地水资源现状及未来趋势对现有种植结构进行调整,选择合适的作物进行种植。不同的农作物需水量不同,要发展节水农业就要减少水的无效损耗,因而应做好作物需水量的分析,供给作物充足的水分但同时尽量减少灌溉水的浪费。作物需水量除受植物本身和气候条件影响,还受土壤、排水、耕作方式等因素制约,而同一种类不同生长阶段的作物需水量又有所差异,因而做好需水量的分析对灌溉方式的选择和灌溉用水的确定十分重要。

2.3提升农业种植科技含量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需要运用多种农业技术,例如为了提升作物产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应结合地区自然、经济、技术条件培育抗旱作物品种;为了减少水资源浪费和改善作物生长环境,需要针对当地作物特点采用和改进地膜覆盖技术;为了保持土壤肥力、保持耕地的最佳含水量,需要运用各种农业技术措施,以提升灌溉水的利用率,同时保障作物的正常生长。综上所述,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有赖于较高的农业技术水平,因而各地在发展节水农业的过程中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条件篇4

关键词:光热限制因素;合理安排;经济效益

abstract:theYixianwithrichsolarenergyresources,waterresources,andwaterismycountyoflightandheatresourcesmakefulluseofconstraints,fullytapthewaterresources,scientificmanagementwateristhebasicmeasuresofmodernagriculturedevelopment.thispaperdetailedanalyzesthemaincropsindifferentyears,moistureconditionssatisfieddegree,scienceputforwarddroughtresistantcropvarieties,anddifferentyearsofcroparrangement,forcapturingagriculturebumperharvest,multipliereffect.

Keywords:opticallimitingfactor;reasonablearrangement;economicbenefit

中图分类号:p41文献标识码:a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各地气温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气候变暖导致生态环境的改变,对地方农作物品种、布局和结构都产生影响。近年来诸多学者进行了分区域多方面深层次的研究[1-4],以应对地方性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也组织专家对未来气候进行评估[5-6]。对应对气候变化及极端气候事件具有深远的意义。

义县位于辽宁省西南部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属温带大陆型季风气候,温差较大,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农业生产形式基本上为开放式的雨养农业,因而农田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受气候条件的制约。随着气候变暖,气象要素变化振幅趋大,由此产生的气候事件影响加大。光热水等农业气候资源总的特征是光热资源丰富,水分供应不足,水分成了本县光热资源利用的限制因子,因此充分挖掘义县的水资源,科学管水用水是发展农业的根本措施之一。

本文利用义县地区历年气象资料,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研究义县地区光温水资源变化及其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旨在提高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认识,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增强当地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应变能力。

1、光资源丰富,光能利用潜力大

义县太阳总辐射年平均值为138.926千卡/cm2,作物可利用的生物辐射为68.076千卡/cm2,比同纬度的全省重点产量县黑山、凌海和东沟县均有增加。≥10℃期间的生理辐射为41.78千卡/cm2,也有优于黑山等县的趋势。可见,丰富的光资源是我县培育和引进喜光、高产的优良品种极有利的条件之一。

在其它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光能利用率越高,产量越高。我们定义:在一定时期内,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所蓄积的化学潜能与同时期投影到该面积上的生理辐射之比为光能利用率用下式表示:n=q•m/RQ•100%。

其中,q为作物的燃烧热,m为作物的生物学产量,RQ为生理辐射。经过当量变换后,我县主要粮食作物的光能利用率在0.5~1.5之间。但本县个别高产地块的已达到较高水平,如玉米亩产1145公斤,其生理辐射的利用率已达到4.8(注:此处K=0.35);高粱亩产1107公斤,其利用率为4.2%,由此可见,我县光能利用率的潜力是很大的。

2、热量条件优越,粮豆作物一茬有余

生长季(5~9月)平均气温为20.7℃,≥10℃期间积温为3393.4℃,和北镇县相近,略高于黑山县,总热量完全可以满足主要作物的热量需求(见表1),由表可知,本县还可以适当培育和引进较晚熟的作物品种,以便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气候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表1作物全生育期热量指标

3、温差较差大,同化积温高,有利于作物干物质的积累

义县由于温度较差大,同化温度高(见表2),光合作用速率快呼吸作用减弱,使作物的净同化率增加,有利于作物干物质的累计。

表2本县温差及同化温度状况

4、冬季长而寒冷,不利于牲畜和果树越冬

义县冬季(12~2月)与纬度相近的北镇、黑山、朝阳等县相比较,有平均气温低、负积温多,极端最低气温也低的特点(见表3),由此可知,冬季平均气温分别比北镇、黑山、朝阳低0.8℃、0.3℃和0.5℃;极端最低气温的差异更大,分别低1.0~4.1℃之间,对牲畜和果树的越冬较为不利,需加强越冬农业生物的保护措施,预防灾害。

表3各地冬季温度比较(1956~2000年)

5、生长季水分供应不足

一个地区的水分条件如何,不仅需要考虑降水的多少,而且还需要考虑有效性,以及作物不同发育期的需水量,用水分满足率和水分盈亏来评价水分供应状况更具有实用价值。

在无灌溉的条件下,地区水分的供应状况可以简单的用有效降水表示:

Ro=R-F

其中,R为降水量,F为径流量,根据水利部门提供的径流系数,求出本县各月的径流量(见表4)

表4各月径流量(mm)

作物需水量可以看成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量,它定义为:在水分供应充足的条件下,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水分最大需水量,它与膨曼(penman)蒸发力(eo)有如下关系:

etm=KC••eo

其中,KC为作物不同发育阶段的需水系数(见表5)。

表5作物发育阶段需水系数(KC)

据此,可以求出各作物不同发育阶段的需水量。需水量多的作物为棉花、大豆和玉米,而需水较少的为花生和高粱(见表6)。

据水分的供求关系,可以求得作物各发育阶段的水分满足率:p=Ro/etm。

当Ro≥etm时,表示水分完全满足;当Ro

水分满足率只是给出了作物水分供应的满足程度,为明了作物水分余缺的具体数值,需计算作物的水分盈亏,其表达式为:

w=Ro-etm

表6作物发育阶段需水量及水分满足率

它可以作为作物灌溉的主要依据,由表可知,全生育期棉花缺水最多为289.3毫米,缺水最少的为花生和高粱,分别为153.3和194.0毫米,苗期缺水最多的也是棉花为48.6毫米(见表7),这与生产实践是完全一致的。

表7作物各发育阶段需水分盈亏(mm)

水分盈亏是农田灌溉的基础,在具体实施灌溉预算时,需考虑不同土质的渗漏及蒸发等因素的影响。为此,我们规定有效降水的10%为不同地形、土质条件下的渗漏量,其表达式为:

H=w+0.1Ro

由此计算结果(见表8)可知,作物的全生育期,每亩灌溉超过200立方的只有棉花,其次为玉米需要179立方,灌溉最少的花生还需112.5立方才能获得理想的丰收,灌溉需要量最少的是高粱和花生的穗花期和高粱的产量形成期,分别为9.2、20.2和21.0立方,这也是这两种作物在本县大力发展的主要原因。

表8作物各发育阶段灌溉量(m3/亩

6、光热水资源的综合评价

义县光热水资源的配合状况良好,水热同季,高值均在七月份,降水量为179.7mm,平均气温为24.1℃,低值均在一月份,降水量为2.5mm,平均气温为-11.0℃,但气温变化比较平缓,降水变化较大,太阳总辐射和陆面蒸发基本同期,辐射高值在五月份,为17.1千卡/cm2,蒸发高值在六月份,为134.3mm(见图),这种配合状况对农业有有利的一面:水热同季正值大秋作物的积极生长期,有利于作物对水分热量的需要,太阳总辐射的高值在春季,可为蔬菜等春作物提供丰富的光资源。但五六月份的蒸发量大,使土壤失水速度加快,不利作物生长。

从一定意义上讲,一定的农业气候条件形成一定的农业产量,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作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对光热水等主要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程度,为科学评价光热水资源的利用,我们引进气候生产潜力的概念,并用其作为农业气候资源综合评价的指标,它的定义是在高水平的农业技术条件下,由现实的农业气候资源所形成的产量为气候生产力,其表达式为:

Y=RQKFGataRa

其中RQ为≥10℃总辐射:为与作物燃烧热有关的量换算系数;K为作物的经济系数;F为考虑作物群体的反射,漏射等诸因素后的生理辐射利用率,取F=0.06;Gi为叶面积截光订正系数;ti为温度订正系数;Ri为水分订正系数,参考有关文献,下列参数见表9。

表9作物经济系数和换算系数

当作物品种确定后,某地的气候生产潜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该作物对温光水资源的利用程度,即光温水订正系数的大小,改变生产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作物的群体结构,提高对光热水资源的利用,提高气候生产潜力,光温水订正系数按如下原则确定:

叶面积截光订正系数:作物群体的叶面积变化呈抛物线型,随着作物植株的成长,叶面积截光由少到多,到生长旺季叶面积达到最大,而后,随着植物趋于成熟,叶面积开始逐渐减少,从而截获的光能也趋于减少,由于本县缺少叶面积动态资料,故应用文献记载的各作物叶面积截光订正资料。(见表10)

表10作物叶面积截光订正系数(G)

温度订正系数:作物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适宜温度是不同的(见表11),在作物生长发育起点温度以上,随着温度的升高,光合速率加快,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界限温度时,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温度再升高,光合速率也不再增加,有些作物的光合速率反而会有所下降,基本呈S型曲线,但由于本县缺少作物生长速率方面的资料,故采用如下方法进行各作物的温度订正:

表11几种作物不同发育期的适时温度(℃)

其中,t为不同发育阶段的平均气温;t0为不同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t1为不同农作物的上限温度,据此求算的各作物温度订正系数(见表12)。

表12作物温度订正系数(t)

水分订正系数:在作物各发育阶段水分满足率的基础上,确定水分订正系数:

其中,Ki为作物全生育期产量反应系数,它的意义是在作物全生育期内由于水分不足对产量的影响程度,显然,在Ri表述了由现实的水分状况所决定的对产量的贡献,据此求出各作物的水分订正系数(见表13)

表13作物产量反应系数(Ki)和水分订正系数(Ri)

将各有关系数带入气候生产潜力公式,即可求出在现实的气候条件下各作物所达到的产量(见表14)。

表14作物气候生产潜力(斤/亩)

7、结语

义县光热水等主要气候条件,对玉米和高粱来说,更适合高粱的发展,这主要是水分的作用,因为高粱比玉米耐旱,本县常常由于水分供应状况不好,对玉米的影响更大些,就花生和大豆来说,这里更适合花生的发展,这也是水分的作用,棉花只要利用好当地的水分资源,充分发挥光热资源的潜力,创造一定高产是完全可能的。综上分析可知,本县发展农业,合理配置作物,其关键是水资源的开发和科学利用,水是农业的命脉,搞好云水资源开发,解决农业用水,同时对林业、牧业,对改善义县生态环境及工业和生活用水,使我县更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浩,潘学标,符瑜.气候变暖对内蒙古中部草原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9,30(3):277-282.

[2]侯琼,郭瑞清,杨丽桃.内蒙古气候变化及其对主要农作物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9,30(4):560-564.

[3]龚强,汪宏宇,张运福.气候变化背景下辽宁省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J].资源科学,2010,32(4):671-678.

[4]薛昌颖,刘荣花,吴骞.气候变暖对信阳地区水稻生育期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0,31(3):353-357.

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条件篇5

热量条件。由图1可知,2014年朝阳市农作物生长季平均气温为19.4℃,比历年同期(19.3℃)偏高0.1℃。各月温度变化幅度不大,其中4、7、8月温度偏高,5、6、9月温度偏低。由图2可知,2014年朝阳市农作物生长季各地日照总时数为1460.7h,历年为1472.4h,比历年偏少11.7h。各月日照时数变化幅度较大,其中6月日照明显偏少,8月日照最多。水分条件。由图3可知,2014年农作物生长季全市平均降水量为357.9mm,比历年同期(419.1mm)少61.2mm,少15%。降水时间、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发生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夏旱”。时间分布是5、6、9月降水偏多,4、7、8月降水偏少;空间分布是建平县生长季降水总量比历年略偏多,其他地区均偏少。北票市、凌源市、喀左县、朝阳县南部生长季降水量最少,比历年同期偏少77.5~131.0mm,是旱灾较重地区。

2农作物生长季气候条件分析

2.1有利的气象条件。一是热量条件比较适宜。2014年农作物生长季平均气温比历年偏高,温度变化幅度较小,日照时数略偏少,虽然春季温度升降波动幅度大,5月初部分地区遭遇低温冻害,但整个生长季热量条件匹配较好,能够满足大田作物生长发育需要。二是春播期透雨出现及时。春播期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匀,北票市、建平县、朝阳县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春旱较重。5月11—12日全市普降第一场透雨,平均降雨量44.3mm,解除了前期的旱情,雨后掀起了春播春种的高潮。据农业部门统计,5月23日全市大田作物播种结束,比2013年提早了25d。三是作物苗期水分条件充足。5—6月朝阳市平均降水量为195.8mm,比历年同期(132.1mm)偏多63.7mm,偏多48%。此时段为大田作物苗期至拔节期,水分供应充足,大田作物长势良好,大部分地区为一类苗。

2.2不利的气象条件。一是部分地区春旱较重,播种时间差异大。春播期凌源市、喀左县等南部地区降水偏多,接墒雨及时,4月上、中旬开始播种大田作物。北票市、建平县、朝阳县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春旱较重,直到5月中旬初出现透雨,春旱得以解除,大田作物才陆续开始播种,播种时间比墒情好的地区偏晚10~20d。二是降水异常偏少时段突出,“夏旱”严重。2014年农作物生长季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特别是7—8月各地降水持续偏少,全市平均降水量仅为105.9mm,历年同期为221.3mm,比历年同期偏少115.4mm,偏少52%,创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少极值,朝阳市发生了自1952年以来最严重的“夏旱”。7—8月为朝阳市大田玉米开花授粉至灌浆期,大豆为开花鼓粒期,是水分需求量最多时期。此时降水少,使大部分地区玉米遭受严重的“卡脖旱”,玉米叶片枯黄、萎蔫,开花授粉受阻,果穗发育不良,直接影响产量形成。8月末出现较大范围有效降水,缓解了大部分地区的旱情,但受灾较重的玉米,由于叶片干枯,果穗干瘪,后期虽然有水分补充,但也难有收成,造成大幅度减产。

3结论与讨论

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条件篇6

关键词:长岭县;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abstract:2012yearourcountycropgrowthcharacteristicsoftheseasonalagriculturalmeteorologicalconditionsis:themoreprecipitation,throughfallearlier,highertemperatures,frost,earlyfrostlater,galedaysnearlyalltheyearround,producttemperature,sunshinehourslessthanalltheyearround.themainagriculturalmeteorologicaldisaster,hail,wind,temperatureofmaculardiseasesandpests,cropgrowthseasonagriculturalmeteorologicalconditions,cropgrowthseasonneiguang,heat,waterconditionshavetomeettheneedsofcropgrowth,noperiodicdroughtandautumnhangingphenomenon,thecropgrowthanddevelopmentisalwaysingoodcondition,influenceofmeteorologicalconditionsonagriculturalproductionhasmoreadvantagesthandisadvantages,itisamajorfactorinabumperharvest.

Keywords:ChanglingCountyagriculturalmeteorologicalcondition;analysis;

中图分类号:S165

1、农业气象条件

今年农作物主要生长季(5-9月)气温稍高,降水量偏多,透雨较早,终霜正常,初霜较晚,大风日数接近常年,积温略多,日照时数少于常年。

1.1温度条件

农作物主要生长季(5-9月)气温稍高,积温正常稍多,5-9月全县平均气温20.1℃,比历年同期高0.7℃。≥10℃活动积温3133.6℃,比历年多60.8℃。终霜?日期为4月26日,接近历年平均日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日期为4月27日,接近历年平均日期。初霜日期为10月1日,比历年平均日期略晚。

5月份平均气温为17.5℃,比历年同期高1.5℃。6月份平均气温为21.0℃,比历年同期低0.4℃。7月份平均气温为23.4℃,比历年同期低0.2℃。8月份平均气温为22.0℃,比历年同期低0.2℃。9月份平均气温为16.7℃,比历年同期高0.6℃。

1.2降水条件

今年农作物生长季(5-9月)降水量偏多,为493.6毫米,比历年同期多133.6毫米。春季区域性≥10mm降水出现在4月25日,比历年同期偏早。

5月份降水量26.0毫米,比历年同期少9.4毫米;6月全县降水量152.9毫米,比历年同期多82.7毫米;7月全县降水量120.5毫米,比历年同期少2.4毫米;8月全县降水量87.8毫米,比历年同期少9.5毫米;9月全县降水量106.4毫米,比历年同期多72.2毫米。

1.3日照条件

今年长岭县粮食作物主要生长季日照时数少于常年。作物生长期的5-9月日照时数为1087.2小时,比历年同期少155.1小时。但农作物主要生长季内日照基本能够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1.4主要灾害性天气条件

1.4.1低温:初春和初夏出现两个低温时段。3月1日—4月6日平均气温-2.6℃,比历年同期低1.6℃;6月1日—18日持续受冷涡影响,我县出现低温连阴雨天气,平均气温19.1℃,比历年同期低1.6℃。

1.4.2冰雹:6月出现冰雹灾害1次。

1.4.3大风和沙尘暴:春季出现大风10天,沙尘暴天气3次。

1.4.4台风:8月29-30日受台风“布拉万”影响,个别乡镇遭受风灾,部分玉米倒伏。

2、气象条件对主要作物的影响分析

我县主要播种作物为玉米。玉米全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

2.1播种出苗期气象条件分析

5月上旬开始播种玉米,播种期间天气晴好,大部地区土壤墒情适宜,西北部分土壤干旱,播种推迟,出苗较晚;5下旬玉米普遍出苗。

2.2出苗到拔节期气象条件分析

5月下旬气温偏高,日照充足,有利于玉米出苗和幼苗生长。6月上、中旬,气温偏低,日照偏少,降水偏多,对玉米生长发育较为不利。6月下旬气温回升且偏高、日照充足,玉米生长速度加快。

2.3拔节到吐丝气象条件分析

7月上、中旬气温接近常年,降水正常,有利于玉米拔节起身,7月下旬玉米开始抽雄,气温接近常年,降水比历年稍多,对玉米抽雄、吐丝较为有利,授粉良好。

2.4灌浆成熟期气象条件分析

8月上旬气温偏低,降水稍少,日照稍少,但对玉米灌浆影响不大。8月中旬气温偏低、持续阴雨天气,低温寡照使得玉米灌浆速度减慢,同时有利于玉米粘虫病害的发生、发展。9月气温偏高、降水偏多,日照偏少,玉米正常成熟。

总体上看,2012年玉米全生育期气温偏高,降水稍多、日照稍少。从气象条件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看,前期的5-8月份,光、热、水条件均已满足了作物生长发育需要,未出现阶段性干旱及秋吊现象,作物的生长发育始终处于良好状态。第一场透雨较早,出现在4月下旬,苗期的5、6月份降水量178.9毫米,比历年同期多73.3毫米,玉米等作物播种水分及温度适宜,使作物出苗较快,出苗—三叶期生长发育进程稍快。5月下旬开始至9月底气温持续偏高,降水量较多,且时空分布均匀,水分条件总体适宜,作物生长发育进程加快,至7月上旬拔节期发育进程比常年早2天,7月下旬玉米抽雄、开花、吐丝日期均早于常年,成熟期比历年早3天。热量条件,整个作物生长期的热量条件满足了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进入九月份,光照充足,温度较高,促进了大田作物干物质的积累和产量的形成。

3、小结

我县今年气象条件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粮食产量的形成,既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影响,有利因素是光、热、水条件充足;不利因素主要是部分地块出现了黄斑病和虫灾,对作物的后期生长发育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经综合分析,我县今年属于一个丰收年景。

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条件篇7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区域布局 探讨

1 粮食生产区域优化布局的目标与原则

1.1 目标

质量和效益目标 粮食生产区域布局要以质量和效益为目标。要在切实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种植业的作物、品种,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种植业;要积极发展粮食相关产品的生产,努力提高产业水平;全面提高粮食产品质量;大力发展粮食产品加工业,发展粮食产品销售、储运、保鲜等产业,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提高粮食生产综合经济效益;注重粮食产品品牌,实施名牌战略。

经济平衡目标 通过合理布局,既实现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又实现农、林、牧、副、渔的协调增长。均衡发展并不是平均发展,而是最充分地利用各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并根据需要和可能,来具体研究各生产部门和各地区间的结合、联系形式,合理地布局粮食生产,从而逐渐形成各区域间粮食生产的合理分工。使粮食生产与工业、交通、科技平衡发展。

结构优化目标 目前我国粮食产品结构还不适应市场需求结构,表现为“四多、四少”,即大路产品多,低档产品多,普通产品多,原料型产品多;优质产品少,高档产品少,专用产品少,深加工产品少。品质差,质量低,是目前中国粮食产品生产和供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粮食区域布局中要根据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粮食产品,促进我国粮食生产向区域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

1.2 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 粮食生产要根据自然条件、地理环境进行布局,就是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粮食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光、热、水、土、气等条件。这些自然条件是进行布局时必须加以认真考虑的。我国领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不同地理环境具有光、热、水、土、气等资源的区域差异,而不同的粮油作物,对自然资源的需要又不一样。为了更好地发展粮油生产,必须认真研究各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充分发挥自然的有利条件,尽量减轻和避免自然条件的不利影响,从而使粮食的生产布局更加合理,达到持续稳产高产的目的。

生态系统平衡的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要考虑各地区的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特别是西部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要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国家生态安全。要重点扶持生态农业、特色农业、节水农业、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把特色农业和畜牧业做大做强。

市场调节与宏观管理相结合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管理是保证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这是由市场机制的缺陷与粮食产品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其一,粮食是一个弱质产业,其具有高风险、易波动、市场竞争力弱的特点;其二,粮食是一个具有战略地位的产业,粮食产品安全是人类最基本的健康需要和安全需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三,市场经济调节粮食生产具有局限性,市场机制的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具有滞后性,而粮食生产周期长,市场调节容易引起经济波动,需要政府进行事前调节,即通过一定的计划管理,对长期发展作出引导,才能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2 粮食生产区域优化布局的影响因素

2.1 资源因素

土地资源 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肥力水平,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粮油作物的生长发育及质量,影响土地的利用方向和改良措施。而各种粮油作物对土壤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水稻以“三沙七泥”的土壤机械组成最适,而且有耐酸性;玉米要求土壤性质,酸碱度适中,并要求有充足的水肥;花生宜于种植在偏沙性土壤中,即使是土质瘠薄也可正常生长;高梁和向日葵几乎可以种植在各种各样的土壤上,甚至包括盐碱土。因各种粮油作物对土壤的要求难以一概而论,应视其不同作物对土壤的具体要求来选择适宜地区布局。

水资源 地表水的分布与粮油生产布局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水网密布,水量丰富,容易引灌耕地的地区,通常种植有较多的粮油作物,并能旱涝保收,如我国的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相反,水网稀少,水量不足,不易引灌农田的地区,耕地往往少而易旱,不利于作物的种植,因而栽培的粮油作物一般较少且多为旱粮作物,生产的稳定性差,单产低,因此,粮油产品难以自给,如我国西北的绝大部分地区。我国地表水以降水补给,因此具有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和地区分布不平衡的特点。地表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配直接影响粮油作物的产量和分布。我国降水量在地区分布规律上是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河川水资源是南方多、北方少,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与人口、耕地分布状况不协调。

2.2 市场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和其他零售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发展,既为不同类型市场经营主体提供了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有效地调动各种不同类型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不断推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改革和创新,促进了农产品流通逐步市场化;又使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得到发挥,引导广大农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跨区域甚至面向全国的大生产,形成了专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农产品商品基地。促进了农产品区域布局的优化。但是占农产品总价值量的比重很大的粮食产品的流通却仍处于计划控制之下,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在粮食生产中无法得以发挥,而粮食产品在农产品价格体系形成、农民收入结构、市场交易总量中又都占有基础地位,使得粮食流通的计划控制既影响了整个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又使粮食区域布局的优化缺乏市场基础。

2.3 技术因素

粮油生产是社会经济、自然、技术三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统一体。要发展粮油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其中科学技术对促进粮油生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世纪初一些发达国家粮油增长量的20%靠科学技术的力量,目前已占到80%左右。但我国目前农业科技与生产相脱节,技术进步慢。农业科技的总体水平存在着“四多四少”:即常规技术多,重大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少;产量技术多,品质技术少;生产技术多,加工技术少;知识形态技术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少。农业技术进步涉及科研、推广、生产应用三个环节,科技推广是中心环节。科技推广乏力是农业技术进步缓慢的主要原因。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不活,推广手段落后,基层科技推广队伍素质不高,推广的后续服务不到位,尤其是技术推广与产品销售服务脱节,即只管推广技术而不管销售产品,这种做法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3 粮食生产区域优化布局的措施

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条件篇8

[关键词]农作物栽培田园管理

中图分类号:tn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147-01

【引言】合理的栽培制度应该是体现当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条件的农作物种植的优化方案。合理的栽培制度应当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有利于保护资源,培肥地力,维护农田生态平衡;有利于协调种植业内部各种作物之间的关系,达到各种作物全面持续增产;同时还应当满足国家、地方和农户的农产品需求,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一、关于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的原则

1、把农作物的生理机制作为基础“源”、“库”比例的不和谐是造成农作物超高产的紧张的原由。“库”的增长速率低于“源”,种植生态因子调控角度,随着密度的增长,订定相干的种植技能。在农作物种植办理技能中,“库”是限定高产乃至超产的紧张因素。在高产的有力条件下,功劳指数就下降了。提高探究农作物的生理机制,从而造成农作物的超高产,所以需要我们根据农作物的光合制定合理计划。

2、发展优质栽培技术为向导

环保农作物的产品风致的提高已经迫不及待了。当代办理技能要求生长无公害的产品和种植技能。随着绿色风致消耗的要求,е屡魑锏纳长偏向肯定朝着定向种植调控技能生长。

3、以规范化、标准化的栽培管理技术为途径尺度的农作物种植办理技能渐渐变得严格,以及必要性的程度日益加深。随着经济的生长,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统一的供种、技能办事、质量尺度的种植技能已投人利用。就我国现在形势来看,怎样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订定范例尺度的农作物种植办理技能就非常须要了。

二、农作物栽培技术管理

农作物栽培管理是指是特定地域的农作物构成、配置、熟制和种植方式的总称。其内容包括选种、轮作、间作、套作、复种等。科学的农作物栽培管理,农作物栽培管理应当有利于保护资源,培肥地力,维护农田生态平衡;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有利于协调种植业内部各种作物之间的关系,达到多种农作物全面持续增产;同时还应当满足国家、地方和农户的农产品需求,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1、选择品种

在品种选择时,第一,应结合当地栽培制度,品种和作物注意衔接季节和茬口。第二,应结合生产条件和自然条件。选择品种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该在播种前用化学、物理的方法对播种材料进行处理,以防止病害的发生。

(2)从中选取无病的植株,保留种子和无病繁殖材料,可以相对地减轻病害的发生。

(3)合理搭配和布局品种需根据区域一定范围内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栽培水平、栽培制度社会经济因素,确定相对应的品种,防止品种出现单一化。

2、轮作

轮作是农业较为传统的技术,轮作合理能促进作物的持续稳产高产,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在农作物栽培管理方面,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病害的发生程度,对作物的轮作要进行科学考虑。

3、整地

整地目的是创造良好的土壤耕层构造和表面状态,协调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等因素,提高土壤肥力,为播种和作物生长、田间管理提供良好条件。因此,为促进种子萌发,播前进行整地,使田面平整,土壤细碎,上虚下实,有利于播种深浅一致,保证出苗整齐均匀,同时为作物的生长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

4、播种期

在农作物播种的期间,病原物会因气象条件的变化,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与病害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播种期的气象,经常会对作物产生直接影响。

5、水肥管理

对水肥的管理与主要病害消长有着很大的关系。科学的施肥内容包括肥料的数量、种类、时期、释放方法和比例,需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根据肥料种类进行管理,配合使用磷、氮、钾,磷、钾可减轻病害。

6、中耕

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沿作物株行间进行的耕作作业称为中耕除草。中耕除草有多方面的作用。中耕可疏松表土、增加土壤通气性、提高地温,促进土壤的通气性,加速土壤的微生物活动和养分的含量、去除杂草、促使根系伸展、调节土壤水分状况,干旱时,它能破除土壤板结,切断毛管孔隙,减少水分蒸发;水分过多时,它能加快土壤水分蒸发的速度。农民常说:“锄头下边有火又有水”就是这个道理。中耕的时间和次数因作物种类、苗情、杂草和土壤状况而异。在作物生育期间,中耕深度应掌握浅――深――浅的原则。即作物苗期宜浅,以免伤根;生育中期应加深,以促进根系发育;生育后期作物封行前则宜浅,以破板结为主。结合中耕向植株基部壅土,或培高成垄的措施,称培土。多用于块根、块茎和高秆谷类作物。以增厚土层,提高地温、覆盖肥料和埋压杂草,有促进作物地下部分发达和防止高秆作物倒伏的作用。

7、田园卫生

大量的病原物会残留在田间病株残体上,经过越冬、越夏将其作为肥料施用到田间,容易将病原菌带到田间。因此,收获后清除遗留在田间的病株残体,通过充分腐熟后施用,或通过机耕将残株深翻入土,以保持田园的卫生,有效减少病原的产生,尽可能的降低农作物经营风险。

三、农作物栽培的创新分析

1、植物激素的应用

最大程度的克制农药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以及环境污染。从根本上实现生态体系良胜循环;用黑光灯举行捕杀;使农作物成为真正的绿色食品;在举行生物防治时:大多采取以下4种方式,利用捕食天敌的干系链清除害虫,充实利用某些害虫的趋光性,加强虫害生物防治在只管即便倒霉用农药,利用昆虫激素对害虫举行控制,利用诱变异种等转基因技能作育出抗虫农作物。

2、农作物繁殖控制技术的应用

常见的原理是利用嫁接扦插等营养生殖法来繁育农作物后代,发挥农作物繁殖控制技能在农作物种植办理中的应用为了使得亲本的精良胜状连结下去。例如果树以及花卉的快速繁育以及作育无病植物方面,充实利用的是制作构造作育技能。

四、对农作物生长期进行科学管理

1、为农作物生长提供适宜条件

(1)合理灌溉.水分可以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活动提供原料;水分是生物体内的各种生化反应的介质;水分有助于矿质养料的吸收;水分的散失有助于水分的吸收、水分及矿质养料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以及散热等。

(2)合理施肥。不同植物对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不同。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也不同。

总而言之,对于农作物的栽培管理,与病害的消长有着密切的干系。在选种精良品种的根本上,配套良好的种植技能,才能得到丰产和稳收,联合多年农业技能推广事业,就农作物种植办理探究如下,来为农作物种植提供引导。

参考文献

[1]哈斯木・吐尔地,吐逊汗・巴拉提.冬小麦安全越冬的田间管理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2002(S1):32.

[2]余连香.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提升侧率[J].农业与科技,2013,33(7):143.

[3]申智,王方青.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16):43.

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条件篇9

[关键词]施药操作;土壤管理;施肥管理

中图分类号:S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6-0161-01

为确保种植果园生产提供优质产品,并保证栽培的管理规范化、程序化。产地环境条件:产地环境条件符合nY5104规定。种苗质量应符合国家对种苗要求的有关规定。

一、果园喷药操作规程

为确保能够生产出合格的出口产品,以维护销售,特别是出口信誉及出口规模,特制定本喷药操作规程,要求各依照执行。

1.施药人员需经过必要的安全学习和安全培训,掌握一定的农药使用知识和常识,掌握必要的防护措施和方法,施药时需佩带必要的防护用具,如遇突发性紧急情况,应有急救措施和方法。

2.果品由植保人员指导用药,严格按照病虫害情况决定生物药剂量,且配制量根据精确计算而来,因此很少出现药液剩余的情况。

3.特殊情况下出现剩余药液或清洗药罐和施药器械的废液应集中销毁处理。农田不得与相连接(应有隔离带)避免喷洒的药物飘回水果果园作物。

4.剩余药液或清洗农药罐的废液的处理应填写“剩余药液处理记录”注明药液名称、使用时间、剩余量、处理方法、操作人等。

二、土壤选择条件及种植技术要求

土壤管理果园土壤管理的目的是熟化土壤,创造有利于果树生长的水气、热条件。熟化土壤最有效的方法是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覆盖生草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结合深翻和中耕,使有机质变成腐殖质,使土壤具有保水、保肥能力,疏松、透气,有利于果树根系的生长发育。

土质要求

1基本土质要求。要求土质良好,土层深厚、肥沃,适合所种植的大田作物生长,首选砂壤土壤土;由农业部门进行监测和评价,土壤的分析的监测结果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2水质要求。水源无污染,水量充足,浇水周期短,选择井水作为灌溉水。由农业部门进行监测和评价,水质分析的监测结果符合国家灌溉水质标准。

3种植要求。要求种植的农工有三年以上的种植经验,对于所种植的植物能进行熟练的田间管理,了解农药管理使用规定,并严格按照出口的《农药管理规定》进行田间操作,自觉地进行农残的控制,管理者要确保种植农工对栽培每个地块巡回检查出的田间问题积极配合解决;原料在贮存期间要根据不同、不同品种进行区分放置,并做好适当地标识。

4水的管理。原料栽培灌溉水源实行专人管理,保证灌溉用水充足、安全、清洁;使用压力泵进行抽水灌溉,并由专人进行灌溉,保证灌溉的有效性;栽培使用漫灌、畦灌、沟灌等方式进行田地灌溉,使用塑料管道输送灌溉用水,尽量减少无效外流和增加小流域地表水渗透率;通过采用节水措施和可能时进行再循环来防止土壤盐渍化;通过对水位的适当管理以避免水位的进度升降造成抽水或积水过多。

5土壤的管理。调节土壤有机质的平衡;保持土壤的生产率;采取适当的土壤改良措施,以保证土壤持续的生产率,维持土壤的生态平衡。?例如:施入有机肥料或腐殖酸肥料、进行深耕和翻地等物理措施。进行适宜的耕作措施,创造有利的土壤种植条件;进行合理灌溉,防止土壤质量退化;采取适当的排水对策,在田地周围种植树木,防风固土,防止水土流失。

6种植的要求:栽培禁止种植其它作物。

三、田间管理控制程序

为确保栽培种植出优质的产品,符合安全卫生的质量标准,适用于质检部在栽培种植种苗过程中对水、农药、肥料、农事操作的控制。特制定职责、程序如下:

1管理人员负责在原料种植过程中整体情况的监督管理控制。

2植保员负责对原料种植过程中产生的病虫害控制,对于农残检测样品的取样控制。

3植保员按照要求进行农事操作,对农事操作过程进行控制。

4根据质检部的计划,依据市场要求制定详细的计划,安排管理和植保员,确定种植面积及准备所需物质。

5确认所需的种苗和数量,及时依据实际情况定种苗的购入种类和购入量填写《采购申请单》经领导批准后由质检部购买。

6根据《栽培计划表》确定所需的化肥种类和化肥数量,确认化肥库存情况,对需要购买的化肥填写《采购申请表》经领导批准后由管理部购买。

7根据《栽培计划表》确定所需的农药种类和数量,确认农药库存情况后,对所需要购买的农药填写《采购申请单》经主管批准后管理部购买。

8产地环境条件:产地环境条件符合nY5104规定。种苗质量应符合国家对种苗要求的有关规定。

9种苗购入或出土起苗后立即种植,如不能马上栽植,要进行假植处理,以保持种苗水分。

10整地时注意去除土地中的石块、塑料、杂草等有碍植物生长的杂质;将大块土壤夯碎,形成均匀的土壤颗粒。依据不同的植物生长要求不同使土壤疏松平整,提高土壤的活力。依据土壤的情况和植物生长的所需养分情况确定施入适量复合化肥,保持土壤的肥力,将农事操作结果记入《田间管理档案》。

11移植前应整地施基肥,撒播有机肥深翻入土,按种植要求做畦。地温稳定在植物允许生长的温度以上移植。根据品种物性、整枝方式、生长期长短、气候条件以及栽培习惯确定移植方法和密度。移植后田间管理,移植后及时浇水,追肥。施用的肥料应符合国有关土规定,达到无害卫生要求。

12植株的调整:对于植物需要进行支架,提高坐果能力,对于需要整枝的植物根据密度进行整枝。

13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控制原则。要合理布局,清洁植园,加强中耕除草,降低病虫原数量,采取天敌昆虫、防虫网隔离、热汤处理等措施。

14关键过程包括:对原料的农残控制、品质控制、收率控制与原料有直接影响的过程。原料生长时期特性形成的过程。操作复杂、原料质量容易波动,对农事操作要求较高或异常发生较多的过程。

15根据不同的植物生长特性和栽培时间的变化,具体这些在各类植物的质量记录中具体体现。对这些过程应确认和控制证实过程的执行能力和效果。

四、采果操作规程

1.由收购商和出口基地提供装果所用的周转箱和采摘盒。周转箱在果品基地时不得直接接触地面,以免原料混入泥土。果实在采摘盒内离盒沿1厘米左右(上盒不压下盒内果实)。领箱地点:果品采摘人员根据每天采果量多少提前或当天到指定地点领取周转箱和采摘盒。派专人负责周转箱和采摘盒的发放和回收工作。

2.采收时一手拿采摘盒,一手进行采摘,采摘时用力要轻要均匀,以将果实完整采下为标准,再轻轻放入采摘盒中。

3.装果用的采摘盒,在使用过程中,不允许与土壤和其它杂物接触,要求保持干净。

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条件篇10

关键词: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提升侧率

中图分类号:S36文献标识码:a

1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原则

1.1以农作物生态以及生理机制为基础

根据农作物的光合,栽培生态因子调控角度,提高探究农作物的生理机制,制定相关的栽培技术。在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中,“库”是限制高产甚至超产的主要因素。在高产的有力条件下,“源”、“库”比例的不协调是造成农作物超高产的主要原因。“库”的增长速率低于“源”,随着密度的增加,收获指数就下降了,从而造成农作物的超高产。

1.2发展优质栽培技术为向导

随着绿色品质消费的要求,环保农作物的产品品质的提高已迫在眉睫。现代管理技术要求发展无公害的产品和栽培技术,所以农作物的发展方向必然朝着定向栽培调控技术发展。

1.3以规范化、标准化的栽培管理技术为途径

随着经济的发展,标准的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逐渐严格以及被需要程度日益加深。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统一的供种、技术服务、质量标准的栽培技术已投入使用。就我国目前形势来看,如何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制定规范标准的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就十分必要了。

2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

区域农作物的种植方法,结构配置等被总称为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其常用的内容主要有选择品种、轮作、间作、套作以及复种等多道工序。在基本环境资源保护以及田园生态平衡的基础上,科学地进行农作物的栽培管理,不仅有利于协调各种农作物之间的关系联系,促使多种作物全面的、持续的增长,更有利于社会经济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1选择品种

首先要满足当地的气候等多方面的因素,注意当地的自然条件以及生产条件,并且注意不同的农作物之间的衔接季节。在播种前要进行化学处理,对于无病史植株需要保留其无病繁殖的材料以及种子,最大程度的减少病害。合理利用当地气候等自然条件,防止品种的单一性出现。

2.2轮作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所以对农作物的轮作还要制定严格的要求,使得降低生产成本,持续促进农作物稳定的高产,降低病害发生机率。

2.3整地

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土地肥力。需要协调土壤表面状态以及可耕层结构,保证养分、空气、热量以及水分等因素可以发挥最大的效益,为田间管理以及农作物的播种生长提供良好条件。因此,播种前需要使得田园土壤上虚下实,细碎平整,这样的土壤环境才能保证种子萌发后出苗整齐均匀,并且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2.4播种期

在播种期间,尤其需要注意病原会随着气候的发展而开始影响农作物的健康发育。

2.5水肥管理

科学施肥有很大的要求,包括肥料的数量、种类、释放比例等因素,化学肥料也要合理科学的使用,如合理配比氮、磷、钾等可以减轻农作物病害。

2.6中耕

中耕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改善土壤的质量,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一是需要为协调水汽成分结构,改善土壤的疏松度。二是为协调根冠比例,促进根系生长。

2.7田园卫生

若不及时清理田园卫生,会导致大量的病原物依旧残留在田间的病株残体上,并且在经过越夏以及越冬将病株残体作为肥料用在田间,极其容易将病原菌重新带回田间。因此,病株残体需要在收获后及时进行清理,通过充分的腐熟后才可以作为肥料施用,或是通过器械将病株残体深掩埋入土中。及时保持田园卫生,是减少病原产生的有效途径,并且可以最大化地降低农作物经营所面临的风险。

3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创新

3.1利用植物激素

将植物激素的作用原理充分利用在农作物栽培中,如生长素的除草作用,乙烯的催熟作用,无子果实培育以及实时抑制作物顶端优势等。

3.2加强虫害生物防治

在尽量不使用农药,最大程度的避免农药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以及环境污染,从根本上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使农作物成为真正的绿色食品,在进行生物防治时,大多采取以下4种手段:利用捕食天敌的关系链消灭害虫;充分利用某些害虫的趋光性,用黑光灯进行捕杀;利用昆虫激素对害虫进行控制;利用诱变异种等转基因技术培育出抗虫农作物。

3.3发挥农作物繁殖控制技术在农作物栽培管理中的应用

为了使得亲本的优良性状保持下去,常见的办法是使用嫁接扦插等营养生殖法来繁育农作物后代。例如果树以及花卉的快速繁育以及培养无病植物方面,充分利用的是制作组织培养技术。

3.4利用先进手段培育优良作物

生物育种技术所培养改良的农作物品种,不仅大幅度的提高了农作物的质量以及产量,更是实现了农作物的高产量、高品质以及高效益。而利用转基因技术培养出的农作物,则具备了自然作物中极少数生物才有的固氮作用,既达到了增产的目的,又有效的控制了化肥造成的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申智,王万青.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