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技术服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9:49

生物医学技术服务篇1

22日上午10点揭牌仪式隆重举办,仪式上,哈药集团生物疫苗有限公司董事长关俊威致欢迎词,并简短介绍公司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以及动物疫病对现代畜牧业健康发展维护公共卫生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哈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孟晓东针对哈药疫苗的发展战略问题做了大体规划。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医政药政处处长吴斌生对哈药集团生物疫苗有限公司在畜牧业的重要性及重要位置做重要讲话。

随后,哈药集团生物疫苗有限公司董事长关俊威(左1),扬州大学中国工程院刘秀梵院士(左2),黑龙江省医政药政处处长吴斌生(左3),哈药集团生物疫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孟晓东(左4)一起将手放在启动球上,揭牌仪式正式启动。

哈药疫苗兽医技术服务中心成立于2014年6月,在国家大力发展兽医社会化服务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中心秉承哈药疫苗“为客户增值、为健康加分”的经营理念,依托于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东北农业大学、扬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解放军军事医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及重点院校建立的战略合作体系,致力于为广大养殖用户提供专业的养殖技术指导和服务,传播绿色健康的养殖观念。

哈药疫苗兽医技术服务中心下设兽医社会化服务部、兽医技术托管服务部、动物疫病监测中心三个部门。主要业务包括:为基层兽医防疫部门提供兽医技术服务、开展畜禽日常防疫接种、疾病诊断、疾病治疗及抗体监测服务;针对规模化养殖场提供兽医技术托管服务、养殖技术指导和培训,针对终端客户的化药、消毒剂、疫苗等产品销售及技术指导;动物疫病预警及诊断,建立全国动物疫病监测网络。

哈药疫苗动物诊疗中心医院成立于2014年6月,以动物疾病的预防、检测、诊断、治疗为主兼营宠物保健、诊疗、康复、宠物用品、宠物食品、宠物美容及相关服务项目。中心医院下设诊疗室、化验室、手术室、剖检室、护理室、美容室等专业动物诊疗保健机构。

生物医学技术服务篇2

关键词:医院药师;临床药学服务;重要性;探讨

目前,临床药师的设立已经是我国医药发展的重大趋势。我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中指出:"药学部门要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管理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参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提供药学技术服务,提高医疗质量。"这就表明了医院药学的工作模式开始由简单的保障药品供应型向综合药学服务型转变。但由于我国临床药学工作起步较晚,不合理用药现象普遍存在,临床药师如何才能适应时代的特点,真正地服务于临床,并在临床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就如何做好临床药师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1临床药师的主要工作

1.1合理用药

1.1.1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通过参加查房、会诊、体内药物浓度监测等,根据病情、病理生理学、药理药效学、病原学以及生化检验资料数据等,参与对典型病例个体化给药方案的制订,并协助方案的执行、修改与评价。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药物疗效,不良反应情况等,并认真阅病历及治疗记录,进行疗效评价,必要时提出修正用药方案建议。

1.1.2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如采用最小成本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用分析、成本效益分析等分析方法,选择最佳的疗效费用比,以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1.1.3提供药物信息服务与咨询向医师、护士、患者提供有关药物咨询服务,宣传合理用药知识。指导护士做好药品请领、保管和正确使用等工作。

1.1.4建立患者药历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和开展药学服务的必备资料就是药历。主要内容有:患者一般情况、既往病史、过敏史、用药史、现病史、主要用药记录(药品不良反应情况)、用药建议、药物治疗评价等。全面、客观地记录患者药物治疗的全过程,并对病历中用药情况进行分析、评价。通过药历的追踪记录,系统分析,可以发现药物应用不合理现象。并进行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研究。

1.2处方评价定期对门诊及住院处方进行抽查、进行点评,并向全院通报,及时纠正不规范、不合理用药。

1.3监测药物不良反应(aDR)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世界各国住院患者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0%,其中5%死于严重的aDR。收集、整理、分析药物不良反应,填写药物不良反应报表,及时上报"全国不良反应监测网站",并协助医师处理严重的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确保人们用药的有效、安全、方便与经济。

2临床药师所需的必要素质

2.1思想素质

2.1.1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机构临床药师药学实践的核心。深刻认识从事临床药学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具有扎实的临床药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医学和医学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明确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伦理原则和法律责任。并为促进、维护和强化药学职业的各项基本要素而努力实践。

2.1.2具备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追求卓越,关心患者、热忱服务,语言亲切、态度和蔼,诚实正直,敬业爱岗,对工作与事业极端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2.1.3临床药师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患者为本,正确认识与实践安全、有效、经济用药(即合理用药)的辩证关系,保护患者不受或减少、或减轻与用药有关的损害,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这是临床药师的神圣职责和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

2.1.4临床药师要尊重患者,保护隐私。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尊重患者的信仰、自和知情权,使每位患者有权享受同等的药物治疗与药学技术服务,这是维护人权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建立临床药师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互相信任的关系。

2.1.5能用合乎情理的、有说服力的解释方法,解决伦理、法律和药学技术服务中出现的问题,具有解决由于因经济遏制、政策调整、科学进步和药学服务等原因引发的各种纠纷与矛盾的能力。

2.1.6有自我调整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能正确认识个人知识与能力的局限性和"知识老化"的必然性,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与自学习惯,认真学习药学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充实完善自我。

2.1.7在药学技术服务中,能有效地进行团队协作以及与其他卫生专业人员合作共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且在工作中紧密配合,共同为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和药学服务。

2.2专业素质

2.2.1具备良好的与医护人员、患者交流沟通的技巧和较强的文字总结表达能力,能通过有效的沟通创造一个便于与患者、患者亲属、同事及其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相互学习和交流沟通的环境,以提升药学技术服务质量。

2.2.2运用交流沟通技能,对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有深入的了解,使他们能以合作者的身份接受药学服务。

2.2.3熟悉、并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知识和应用技能,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药学技术服务和药事管理提供药学和药物知识信息。

2.2.4掌握药物信息资料收集、整理分类及网络、光盘的检索,分析有关药学、药物治疗和生物医学信息,分析与患者相关的资料,帮助解决药学服务实践中的疑难问题。

2.2.5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与知识服务于药物的治疗和预防,对与药学有关的问题和合理用药进行调查与监控。

2.2.6能自觉参加继续药学教育,提升自身学识水平,并能将获得的新知识与新技能应用于药学服务实践。

2.2.7重视药事工作和药学技术服务的记录、整理、总结与归档,以便进行分析与改进药学服务。

3讨论

目前,我国临床药师的处境比较尴尬,临床药师工作开展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临床药师工作的前景是光明的。

首先临床药师应由供应型向技术服务型转变,转变工作思路,调整好自己的方位,从幕后走向前台,从间接服务于患者向直接服务于患者转变。应用药学专业知识向公众提供直接的、负责任的、以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药学服务。

其次,临床药师下临床要取得医护的理解和认同。医护人员应认识到药师并不是重复医生和护士的临床业务,而是对其工作的补充,可减少和避免患者的药源性伤害,使用药趋向合理。

总之,我临床药师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只有我们要积极调整自我,加强临床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主动与临床医师、患者沟通合作并建立良好关系,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力求不断完善己的综合素质,临床药师工作才能走入正轨,临床药师才能发挥用武之地,才会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

参考文献:

[1]白玉国,张爱琴,吴燕焱,等.三甲医院药师在社区开展药学服务工作模式的探讨[J].中国医药,2013,8(11):1649-1650.

生物医学技术服务篇3

10月31日,这个梦想在北京亦庄成为了现实――一个集研发、中试、生产、营销于一体的生物医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在位于亦庄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这个平台如同一根金线,将这些硬件及软件水平与国际接轨的实验设施、研发服务、专家咨询服务,像颗颗明珠般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服务链条。

优化环境增强企业竞争实力

这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管委会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为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走出的一条新路。此举将更好地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优化开发区的发展环境,推动开发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北京当之无愧的“药谷”。这里聚集着众多生物医药企业。不仅航卫通用、通用华伦、岛津医疗、第一制药等数十家世界500强和国际著名制药企业在这里大规模投资,而且还集中了北京昭衍新药研究中心、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本元正阳基因技术有限公司、国家863生物领域病毒基因载体研究基地等一批研究中心。此外,北京市最大的医药研发外包机构实验基地康龙化成(北京)新药技术有限公司、由国际生物技术领域著名权威专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王义翘博士作为主要技术支持和投资人的北京义翘神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医药研发外包机构也纷纷在这里落户。

生物医药产业在开发区的集群化发展,不断吸引着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入驻:美国瓦里安医疗系统公司除本土之外的全球第一条生产线、中国最大的心脏瓣膜生产企业北京思达医用装置有限公司、外资在中国建立的第一个骨科生产基地林克骨科(中国)有限公司、??“药谷”不断迎来新成员。

目前,开发区内共有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企业近百家。今年1-8月,开发区内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企业共完成销售收入59.2亿元,同比增长41.1%,实现利润总额8.6亿元,同比增长152.0%,占北京市医药工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的39.5%和42%。1-8月,销售收入千万元以上的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企业达19家。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在开发区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药谷”的发展壮大,标志着开发区管委会的高效服务和产业引导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而此次生物医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使得“药谷”生物医药产业链条更为优化完善,实现了由“量”向“质”的提升。

资源整合提升技术创新空间

在平台建设中,开发区本着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开放共享的原则,对现有的生物医药公共技术资源进行了整合,把生物医药研究开发能力聚集到一起,增加了对生物医药企业的吸引力,推动了生物医药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服务平台的建设将主要为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企业提供新药开发设计,包括化合物合成、蛋白表达、载体提供、剂型设计,以及新药筛选、临床前安全评价等为主的专业研发服务。此外,还将提供信息、资金、培训、人才、政策、土地、孵化、公共试验室、注册审批及委托加工等的综合服务,可以满足新药研发生产企业的全部基本需求。

开发区的生物医药企业,可以就近委托平台进行技术服务,寻求人才、设备、技术支持,降低成本,缩短从技术研发到产品量产的时间,从而提升新医药产业创新空间,使得区域医药产业竞争力快速增强。

本元正阳基因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吴卫平介绍说,生物医药的实验仪器分工细致,价格高昂,而且单个仪器使用几率很小,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全部购买是不可能的。“一旦碰到相关的实验,可就麻烦了,得往国外或者外地开放实验室送样,有时还得排队,既增加成本,又浪费时间。”吴卫平说,平台的建立为企业带来了方便,“很多实验不出亦庄就能做了。”

生物医学技术服务篇4

【关键词】军卫1号工程;中小型医院;药师;新药学服务模式

“军卫1号工程”药房管理系统,是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军卫1号工程”药房管理系统主要分为处方发药系统、处方录入系统、医嘱摆药系统、药局库存管理系统四个子系统[1]。该系统已在我院顺利应用,提高了药品管理的科学性和高效性;降低了药师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树立良好窗口形象,提高了经济和社会效益;方便了药师参与临床用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但单从信息系统的利用来看,大多局限于以财务结算、处方发药和医嘱摆药为中心的简单运行模式,并未形成真正以“病人为中心”现代药学服务模式,因此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药学服务模式发生巨大转变的今天,“军卫1号工程”药房管理系统在未来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文对“军卫1号工程”药房管理系统在中小型医院应用现状进行分析,综合中小型医院药学服务现状,对“军卫1号工程”药房管理系统在中小型医院药学服务模式中的拓展应用作些初步探讨。

1中小型医院药学服务现状

我国中小型医院的药学服务还处在一个相对较为落后的阶段。在医院缺乏资金、信息技术和高技术药师的情况下,开展的药学服务模式较为简单。门诊药房以做好窗口服务工作作为服务重点。药师在医院药房开展简单的药学服务,只是传统的接方、取药、调配、和发药,并未达到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较长时间的交流和沟通,为患者提供药学专业服务。医院药师的工作还处在以“物”为中心的发药型,并未真正达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型。药师的服务模式相对比较被动。由于传统医疗体制和药师个人业务面的限制,药师下临床参与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指导临床用药的工作在我国相当一段时间里内难以普及开展,包括对病人血药浓度和用药不良反应监测,制作个人药历,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等工作在中小型医院基本还未开展。这样的药学服务模式严重忽略了药师所特有的技能专长,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中小型医院全民健康保障任务又极为繁重,面对着多数农村和小城镇患者,其平均文化程度相对大城市人口要低的多,同时中小型医院配备的医技人员的医疗技能水平又相对大医院较低,因此药师向患者和医生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药学信息和周到的药学服务显得尤为重要。为适应现代医疗改革进程和药学服务发展新潮流,提高医院整体服务水平,增强中小型在开放市场生存能力,保障全民健康,在中小型医院开展新的药学服务模式势在必行。

2药学服务模式转变对药学信息需求的影响

随着药学服务模式进入以“病人为中心”的新阶段药学服务阶段,药师的职能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药品供应、调配等工作,发展到以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为目的的综合服务阶段。药师的服务由原来的被动服务发展到主动服务。在药物信息的提供上,药师不能再满足于凭手头占有的有限信息来服务于临床,而必须充分考虑信息的权威性、可靠性、可获得性,并以患者药物治疗质量提高为最终目的,达到最佳综合治疗效果。新药学服务模式的转变对药物信息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药物信息覆盖面越来越广,(2)药物信息的可靠性要求提高,(3)药物信息的更新频率加快,(4)信息产品的易用性提高。

3“军卫1号工程”药房管理系统拓展应用构想

根据中小型医院药学服务模式现状和“军卫1号工程”在中小型医院使用现状,针对新药学服务模式转变对药学信息的要求,药房以现有的“军卫1号工程”药房管理系统为依托,对拓展构建若干新的信息技术功能系统提出如下初步构想。

3.1构建药学服务查询系统随着医药学的快速发展,进入临床运用的药物品种与日俱增,联合用药也越来越广泛,药物相互作用日趋严重,在短时间内提供及时、准确的药学信息,供临床医生选择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仅靠大脑的记忆很难做到,因此必须建立药物查询系统。基于“军卫1号”工程软、硬件平台,以药品管理系统模块为依托,设计扩展应用程序。药房药师以《中国药典》和《新编药物学》等权威性药学书籍为依据提供药物基本信息,组建药物信息数据库。药物信息数据库包括药物通用名(别名、商品名)、规格、效期、剂型、药理作用、药物适应症、用法和用量、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禁忌症、注意事项及配伍禁忌等信息。该系统与医院门诊、医生工作站和患者公共查询系统联网,可为临床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药学信息,又为大众提供药物知识的科普宣传。该系统是药师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药物咨询,提供药物信息,保障患者用药有效、安全、经济。

3.2构建门诊处方和住院医嘱评价系统在药物查询系统原有药物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添加药物配伍禁忌表组成合理用药数据库,配合药物信息查询和处方审查功能模块构建成处方、医嘱评价系统。行成处方、医嘱防火墙。医生在开具处方和医嘱时系统对处方自动进行评价是否合理,并在屏幕上提供相应的药物信息供医生参考。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药师对处方、医嘱的评价,提高了准确性,即保证了患者用药的合理、安全、经济,也大大减轻了药师的工作任务。

3.3构建处方设计系统由于传统医疗体制和药师个人业务面的限制,药师下临床参与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对临床用药进行指导工作,是有心无力。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此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药师可以通过与医院计算机研究人员及临床医生合作,构建处方设计系统。药师可以依靠处方设计系统利用自身对药学知识掌握的优势,弥补临床医师对药学知识的不足,形成知识、资源优势互补,这样的方式为药师参与指导临床用药打开一个新的突破口。在临床医师和医院资深药师的相互协作下,利用该系统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性差异,制定详细的用药计划,真正做到针对不同患者,提供个体化、安全、有效、经济的药物疗效。

3.4构建电子药历系统电子药历是指临床药师在为病人提供药学服务过程中,以合理用药为目的,采集临床资料,包括病人情况、各种临床诊断、临床检查结果、治疗医嘱、药品治疗时观察到的药品不良反应、血药浓度监测记录、用药讨论和建议记录及患者出院小结等临床信息,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综合、分析、整理、归纳而形成的完整记录。电子药历是对病人进行个体化药物治疗的重要依据,是开展药学服务的必备资料,药历作为以药物治疗为中心的技术档案,其在药学服务中的重要性已日益突出。我们可以以“军卫1号工程”为平台添加药历临床信息模块、药历录入模块和药历检索打印模块,构成电子药历系统,为临床药师提供快速、准确、高效和方便的信息渠道和前瞻性和回顾性研究的工作平台。通过电子药历,临床药师可以随时了解每个病人用药治疗的全过程,及时提供必要的药学咨询,指导个体化用药,提高药物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促进合理用药,降低病人药物治疗费用,真正做到整个治疗过程是“以病人为中心”,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药学服务。

3.5构建药品价格监测系统在中国“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被社会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也是现代医疗体制改革需要改观和解决的问题。“看病难,看病贵”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药品价格不统一。近年来,被曝光开出天价药品的医院的报道层出不穷。随着医药学的快速发展,进入临床运用的药物品种与日俱增,相同药品的价格在市场上也是参差不齐。虽然在市场竞争机制和政府统一定价管理下,我国药品价格现状比往年有很大的好转,但是在偏远地区和中小型医院由于缺乏相关政府部门的严格管理,医院的药品价格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加上高经济利益的诱惑,医院和临床医师往往会将为病人提供经济、合理的用药观念抛在脑后,而选择价格昂贵,提成可观的药物用于临床,造成患者治疗费用大大增加。而新药学服务模式下要求医院、医生和药师为病人提供有效、安全、合理、经济的药物治疗,在保证治疗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做到合理、经济,为患者减少经济负担。因此在现代医疗体制改革的热潮下,医院构建药品价格监测系统迫在眉睫。严格监测患者用药价格情况,杜绝大处方出现。从长远来看即提升了医院的信义度和市场生存能力,又给患者提供了经济合理的药物治疗。从而逐步改善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问题。

3.6构建药物不良反应(aDR)监测系统我国每年有19.2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的死亡人数是主要传染病死亡人数的10倍以上。而在中小型医院由于医疗水平有限,用药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会远远高于大型医院。因此在我国中小型医院建立药物不良反应(aDR)监测系统势在必行。药师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医学杂志,收集药品不良反应案例,于“军卫1号工程”药物不良反应(aDR)监测子系统上,让全院医生、护士和药师及时掌握,并与本院临床医师合作,严格监测本院药品不良反应,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尽量做到用药安全,使病人的药源性损伤降低到最低限度。

3.7构建注射液、抗生素、基本药物使用监测系统注射液、抗生素、基本药物使用比例是处方评价的重要内容,可以准确反应一个医院的整体用药情况、医疗水平和药学服务水平。在我国中小型医院,注射液、抗生素的使用比例相对较高,而口服基本药物使用比例相对较低,也从药物方面准确反应了我国中小型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和药学服务水平还处在较落后的阶段。而抗生素的滥用无论在大医院还是中小型医院在我国都非常严重。为提高我国医疗整体水平,实现新药学服务模式转变有必要构建注射液、抗生素、基本药物使用监测系统。利用医院现有信息系统,在“军卫1号工程”药房管理系统上增加注射液、抗生素、基本药物使用监测子系统,每天自动对医嘱和处方的注射液、抗生素和基本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特别是对医院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监控,丰富和完善药物合理应用的监控手段,改善抗生素的滥用情况,实现合理用药。

4结语

随着现代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药学服务模式的不断更新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已成为药师开展新的药学服务和参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手段。“军卫1号工程”药房管理系统的运用为药师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大促进了医院的发展。要在我国中小型医院实现新的药学服务模式可谓是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坚信,通过广大药学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共同努力实践,开发新的信息技术,拓展“军卫1号工程”药学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构建完整的医院信息系统,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和临床,真正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新型药学服务模式的那一天将不会遥远。

生物医学技术服务篇5

1现阶段医院涉及药物方面的主要问题

1.1大处方、贵处方、无指征用药问题[6]

现阶段药物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大处方、贵处方、无指征用药问题非常严峻,严重降低药物应用质量和应用安全,其主要由主客观因素造成,这些问题亟须得到解决。1.1.1主观因素由于现阶段医疗体制运行过程中对医务人员,特别是对药物应用的主导者———临床医师的补偿机制不到位,个别临床医师出现开大处方,开价格昂贵的药物,甚至无指征滥用药物的现象,这些现象直接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同时使医疗质量下降,加重患者经济负担乃至破坏医保政策。

1.1.2客观因素

由于我国临床医师队伍相对缺乏,工作量繁重,没有足够的精力去认真研究药物应用质量和应用安全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临床医师对药物应用的药效学和动力学知识缺陷导致其难以认识到药物应用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7]。

1.2医院对药物发现提供的思维源泉乏力[8]

自古以来医、药即为一家[7],在古代医家即是药家,药家即是医家,这说明医疗实践应该是药物发现最重要的源泉,但是现代工业革命的发展造成医师与药师的人为割裂,进而使药师的功能蜕化,失去了药物发现的实践基础,临床医师由于精力不够和知识结构缺陷限制了其在药物发现方面的成就[7,9]。这提示我们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药需要以新的形式进行结合,使医疗实践成为药物发现的最重要领域。

2解决当前主要问题的措施

2.1梳理医院药学工作环节

医疗服务过程中涉及药物的参与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首先是药品供应和药品本身质量,其次是药物应用质量和应用安全,前者由于我国制药工业和药品流通领域的快速发展及药品生产、流通领域监管的加强,准确、及时配送足够数量、合格质量的药品满足临床需要已不是问题。药品进入医院后到临床应用前这个环节,即传统医院药学的工作范畴,如:药品采购、药品管理、药品调剂,甚至静脉输液集中配制等这些也得到极大的发展,完全能满足临床的需要。因此,摆在当前医院药学工作面前最核心的问题应该是药物应用质量和应用安全。特别是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医院在药物应用质量和应用安全方面出现的问题。

2.2变更医院药学工作模式

现阶段医院药学工作模式的核心仍然还是围绕药品的供应,包括药品采购、药品调剂、药品管理等,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在提倡医院药学的工作重心应该由以药物为中心转到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上来,陆续提出了比如临床药学、药学服务等很多新的概念,但是这些工作模式,比如血药浓度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处方审查、处方点评、药占比控制、参加医疗查房等并没有切入到临床药学的核心任务[10-14]。因为这些工作对药物应用质量和应用安全所能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其中既包含了药学工作者在内的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认识局限,也有药学工作者的知识结构缺陷,更有医疗服务团队结构设计上的体制局限等多方面因素。因此,要实现把医院药学的重心转移到以患者为中心上来,就必须建立起真正的临床药学制度,让临床药学工作切入到医疗团队的核心中去,使临床药师成为药物治疗决策的主要承担人员。

2.3改变医院药学工作内设结构

要使医院药学工作重心真正转移到以患者为中心上来,使临床药师成为医疗服务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解决当前药物应用质量和应用安全方面所出现的严重问题,就必须改变现有医院药学工作的内设结构,这种改变主要是将现有的医院药学工作任务分解为4个环节,分别为:药品保障供应部门、药学技术支撑部门、临床药学岗位、药政管理与药物治疗质量控制部门。根据这4个环节的需要分别设立:药品供应科、药学技术科、临床药学岗位、药务部。

2.4重塑医院药学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作者根据上述设立的4个部门,分别阐述各部分的职责和任务。

2.4.1药品供应科

主要负责药品的采购、保管、配送等;保证药品的供应并确保药品配送前的质量安全。该部门纳入供应保障部门设置,业务上接受医院药务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

2.4.2药学技术科

为医院药物应用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主要负责调剂、静脉输液集中配制、药物毒物检测分析、药物制备、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等事务。确保药物从配送完毕到患者使用前这个阶段的供应和质量安全,并提供药学技术服务支持。该部门纳入医技科室设置,业务上接受医院药务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

2.4.3临床药师岗

在涉及药物应用的每一个临床科室均设立临床药师岗。获得临床药师岗位的人员有双重身份,既是药师也是医师,其分担医疗团队中的药物治疗责任,让另一部分医生集中精力承担好诊断、手术及其他非药物治疗任务。临床药师必须承担药物应用安全和应用质量的责任、药物应用研究,以及初级临床药师的培养和教学任务。临床药师岗位分为门诊药师、住院药师2类。

2.4.3.1门诊药师

由进行过专门培训的高年资临床药师担任,在门诊区担负开处方和用药指导的任务。门诊医生主要担任诊断和非药物治疗的责任,不再开处方。门诊医生与门诊药师可以按照3∶1的比例进行配置,并对每天医生接诊人次作最高限额,给门诊医生留出足够的诊断及与患者交流的时间,门诊药师根据门诊医生的诊断给予患者合适的药物治疗并提供用药指导。门诊过程中主要产生3种费用:(1)诊疗费,主要是为诊断和非药物治疗产生的费用;(2)药品费用,这部分是为患者开具药物后实际产生的药品费;(3)药事服务费,主要是为药物治疗和药事服务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包含开具处方、用药指导、调剂、药品供应等一系列的费用,还包括给门诊医生的一部分酬劳。药事服务费纳入医保全额报销范畴,以患者就诊人次为单位计费,不与处方药物挂钩,门诊药师的待遇只与药事服务费挂钩,使门诊药师失去开大处方、贵处方、无指征用药的动力,回归到看病救人的本位。

2.4.3.2住院药师

由进行过专门培训的临床药师担任,在病区担负药物治疗决策的职责,其他医生主要担任诊断和非药物治疗的责任,医生、药师、护士根据职责划分共同承担管理住院患者的责任。临床科室按照药物治疗在诊疗过程中所占比重的大小来安排临床药师岗与非药物治疗岗医师的比例。如内科因药物治疗任务较重,医师与临床药师可按照2∶1来配置,并使医师、药师的总人数与床位数相适应。药物治疗比重较轻的科室可以适当减少临床药师的配置数。同门诊一样,临床药师的待遇仅与药事服务费挂钩,不与患者实际药品费用产生关联,杜绝临床药师开大处方、贵处方、无指征用药。

2.4.4药务部

设置为医院药务行政主管部门,统筹药品供应、药品质量、药品技术、临床药学、药物治疗质量控制、药政、药事等方面的业务指导、人事安排、人员培训培养等职责。如检查药嘱、处方是否合理;监督国家药品管理政策是否落实到位;监控医保控费方面涉药部分;药占比的监控;抗菌药物使用的控制等方面。

2.5优化和分流医院药学技术人员

按照上述医院药学工作的要求,现有医院药学工作人员只能承担部分工作。因此,有必要优化和分流医院的药学技术人员。根据岗位需要医院药学技术人员可以分为2类:第1类为药学技师,简称技师,这类人员主要承担药学技术科的技术岗位及药务部、药品供应科的部分岗位,医院现有药学技术人员绝大部分都流向这一区域。第2类为临床药师,简称药师,药师同时兼具医师身份。临床药师主要流向门诊和住院病区的临床药师岗及药务部管理核心与药物治疗质控岗。临床药师主要来源于传统医师、药师的转型,凡临床类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后,再经过3年的临床药师转岗培训合格者即可进入临床药师岗,临床药师转岗培训主要是对临床医师在药物化学、临床药理、临床毒理、药物治疗学、科研设计与科研能力、化学检测分析、实验能力、药物制备等方面进行脱产培训。另外,取得药学类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进行为期4年的临床药师转岗培训,这部分人员转岗培训的前2年主要是对临床课程的理论学习,后2年到医院进行住院医师规培轮转,合格者授予规培合格证和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后即可进入临床药师岗。

3临床药学学科展望

临床药学学科应该发挥在药物应用质量和应用安全方面的主导作用,通过高质量的临床药学工作,确保人们得到安全、有效、合理的药物治疗,减少药害事件的发生,减轻人们的药物经济负担,减轻国家在医保费用方面的压力。同时通过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培养大批经验丰富、水平高、医德好的临床药师队伍,整体提升药学学科水平,也为药物发现提供最重要的载体。

4小结

医院药学工作模式是药物应用的最后一个环节,其工作好坏直接影响到最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和生活质量,也与人们的经济负担和国家财政负担紧密关联。改变现有的医院药学工作模式的时机已经到了,以药品供应和技术服务为重心的传统医院药学模式必须向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药学模式转变,将临床药学工作定位为药物治疗过程的决策和责任者,而不是当前临床药学所扮演的对药物治疗过程的辅助、监督和质控角色,这值得医疗体制设计者、医院管理者、医院药学工作者思考。

作者:蒋先仲单位:重庆市三峡库区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防治研究所

参考文献:

[1]井智勇.智药剂人员对临床合理用药知识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1):573-574.

[2]陈竺,张茅.取消“以药补医”机制,深化公立医院改革[J].求是,2012(9):134-135.

[3]王莉.基本医疗保障框架下我国药品价格合理化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11(4):14-17.

[4]张亚杰,徐国成,王旭.浅析药品费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7):38-39.

[5]杨建玲.我国临床药师在医院药学服务中的作用初探[J].中国药业,2012,21(a02):245-246.

[6]王君平.过度开药的根源何在[J].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14(9):31-34.

[7]向虹宇.临床药学和药师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价值[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5):165-166.

[8]姚宝莹.新药研发新形势下的新机遇[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14(3):20-27.

[9]赵红宇.新药发现更是一门手艺-浅谈新药发现过程[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13(5):58-61.

[10]杨薇.我国临床药学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1):153-154.

[11]菅凌燕,何晓静,汪珊.美国临床药学发展带给我们的思考[J].中国执业药师,2013(10):39-43.

[12]钟慧.浅谈我国临床药学的发展现状及建议[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3):374-375.

生物医学技术服务篇6

1.适宜技术的定义

一般来说,所有的常规技术都是适宜技术。《辞海》中对适宜技术解释:“适用技术,指适合本国资源、资金状况以及文化、技术、生活水平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国外技术。在经济不发达国家中,通常将投资省、投产快、吸收劳动力较多、能消化吸收的国外较先进技术,作为适用技术。”

社区中医适宜技术就是指那些能提高执业医师临床诊疗水平,保障临床诊疗技术质量,适宜社区卫生机构临床应用的成熟、安全、有效、经济的技术,中医适宜技术应具备以下特征:即科学性、先进性(相对)、安全性、有效性、成熟性、经济性、易行性和可持续性;同时还具有临床基础性和广泛性的特点。

2.调查目的对象和方法

2.1调查目的上海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适宜技术的应用情况及社区居民对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态度。

2.2调查对象 选择上海市中心城区、郊区(县)2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各卫生服务中心辖区的7156人作为研究对象。

2.3调查与分析方法由上海市卫生局中医处统一发放书面调查问卷和电子调查表格,统一回收,并同时回收有关机构表报资料。书面调查结果利用epidata3.0进行输入,并与电子调查问卷进行核对,发现错误,利用电话进行询问纠正。核对好的数据利用Spss12.0进行一般性描述和人员构成与分布的卡方检验。

3.结果

3.1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适宜技术的基础支持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开设中医适宜技术诊室,有80.9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有针灸室,71.43%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推拿室,在基础条件上能够保证为社区居民提供中医适宜技术(见表1、表2)。中医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总数的19.32%(见表3),说明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视中医发展,敢于发挥传统中医药的优势,在人才上为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3.2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适宜技术优势 2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非药物疗法服务共240099人次,说明居民对中医药适宜技术是很乐于接受的,说明中医药适宜技术是有群众基础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人均次费用为28.72元,中心城区平均为39.24元,郊区(县)平均只有18.2元,充分体现中医药适宜技术“廉”的特色(见表4)。

3.3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适宜技术收入 调查2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2年的收入情况,其中,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收入从804万元升高至1040万元,所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比例从1.59%升高到1.92%,尤其是郊区(县)的比例从2002年的0.90%升至2.23%。可见中医药适宜技术确实是被社区居民所接受的(见表5、6、7)。

3.4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居民选择率的情况 中医药适宜技术的选择率有23.95%,总体选择率仍不高,在社区卫生服务中还应该大力宣传中医药适宜技术。中医药适宜技术的选择率在80岁以下年龄段之间没有很明显的差距,最低的选择率为22.89%,最高的选择率为27.03%,说明中医药在社区宣传时覆盖面较平均(见表8)。

4.结论

社区居民对中医是有需求的,虽然选择率不高,但是中医药适宜技术正在逐步被社区居民所接受,覆盖面也在逐渐扩大。因为传统医疗观念认为“西医治急性病,中医治慢性病”,中医擅长治疗慢性病,其手段方便易行、费用低廉,在慢性病防治中越显重要。尤其是上海的社区居民中老年人较多,常见病、慢性病多,而中医药适宜技术简便、经济、有效,正好符合这些病人的要求。同时在脑卒中、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等常见病的防治方面,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中西医结合干预均具有难以取代的优势。中医药适宜技术对老年病和慢性病具有经过长期历史检验被证明确实有效,操作方法简便易行、费用低廉的特点,社区居民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和老龄群体对中医适宜技术十分信任,为中医药适宜技术更广泛融入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了广阔空间。

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基础是好的。有人力、物力、财力等一系列保障,为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中医执业医师的数量太少,为发展中医适宜技术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同时郊区县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无论从基础人力、物力、财力还是从业务收入上都与中心城区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中医药适宜技术在上海市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

生物医学技术服务篇7

你可以使用蓝牙音响与手机连接,播放音乐。可以让扫地机器人自动为你清洁地板,可以用智能手环监测你的健康状况,案例太多,不一而足。

医疗健康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起步较早,但是发展程度相对缓慢。

华为eBG中国区医疗拓展部部长戴兴江曾做过一番总结:“之前的医院数字化转型是围绕业务的流程化,而随着数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单独业务的转型易导致与其他业务之间的壁垒。而借助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构建的整合平台和解决方案,将推动医院全流程、全数据的数字化转型。”

医疗物联网,无疑是引领医院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这点,从我国近几年颁布的政策也能得出结论。2012年到2018年,我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涉及医疗物联网的政策。这些政策,为医院的数字化转型和医疗网联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医疗物联网相关政策

医疗物联网,医院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医疗物联网服务于医疗卫生领域,综合运用光学技术、压敏技术和RFiD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结合多种医疗传感器,通过传感网络按照约定协议,借助移动终端、嵌入式计算装置和医疗信息处理平台进行信息交换。

和物联网一样,医疗物联网同样存在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三个层级。

医疗物联网感知层

感知层中,当前主流的、已被大量应用的技术包括光学技术、压敏技术和RFiD技术。

以应用最广的RFiD技术为例,医院通过RFiD手环等设备保存用户的医疗档案和个人信息,并由医院服务器负责接收、处理、存储这些医疗数据。医护人员在对病人做医护处理前,可通过pDa读取患者RFiD医疗卡上的信息,了解患者的病史和血型等。

除了获取信息,医护人员也可通过pDa记录患者的伤情信息和简单救治情况,并利用无线通信发送给医院,使得医院在第一时间了解状况,做好术前准备。

这方面,坐落于无锡传感网大学科技园的无锡识凌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识凌科技”)是行业的代表性企业。这家致力于研究医疗物联网领域整体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首家微波无源RFiD技术的开发者。

在过去的几年中,识凌科技在超高频和微波无源RFiD技术申请和获得授权的国内外发明专利及著作达60多项。

同时,识凌科技开发的医院物联网信息化集成平台和RFiD智能终端设备已在全国340余家医院使用(包括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国药中原医院管理集团、河北省人民医院等知名三甲医院)。

保障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是缓解医患矛盾的重要环节。

现阶段,我国医院医疗事故频发,一旦发生,就容易出现较大的医患纠纷。而且有数据显示,70%-80%的医疗纠纷并不属于医疗事故,而是由护理不当所引起。

以最常见的输水为例,护士在管理患者输液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输错的情况。因为输液的药品、数量、时间,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医疗事故的出现。

如果每一位病人都佩戴一个RFiD腕带,护士输液前,先扫一下腕带和药品编码,确定两者是否匹配,就能将输错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识凌科技的RFiD医院智能护理系统以医院病区为载体,结合医院物联网RFiD应用需求,在国内首次将超高频无线RFiD技术应用于医院护理,实现了对患者的全方位无接触信息识别、护理操作数据的实时采集、操作确认、自动记录。

智能护理系统确保了护士按照“三查七对”规范操作,减少护理差错,每位患者在入院时都会领到一条RFiD腕带,作为就诊期间的“临时身份证”,里面记录着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血型等基本信息和医嘱处理、检验、输液、注射等信息。

除了以上提到的传感器,目前医疗行业应用较广的主流传感器还包括监测溶液温度传感器、pH值传感器、Dna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等。

医疗物联网传输层

常用的医疗物联网无线传输方法包括wiFi技术和蓝牙通信技术。

从技术效果上看,wiFi拥有宽带高、传输速度快等优点主要用于电脑、智能手机等的通信。蓝牙通信技术拥有功耗低,传输速率快等优点,是目前适用于医疗物联网的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

以国内知名室内导航公司道一循为例。该公司将室内导航技术整合进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官方app里。为患者提供与就诊流程相结合的导航、自主查询导航以及位置分享等服务。从而有效降低医院导诊投入,提升了整体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

医院将道一循的iBeacon蓝牙定位信标贴在墙壁上,当用户的手机开启蓝牙进行定位时,借助信标发的信号就可以实现精确定位,这个过程中,除了第一次开启app需要加载离线地图外,此后手机无需再开启4G和wiFi网络,所以并不耗费流量。

简单来说,就跟在室外手机要连接wiFi和移动网络,然后通过GpS或北斗进行定位的原理类似。

道一循的电磁指纹比对技术(由蓝牙信标发出来的信号强度)由于不依赖网络,所以比起传统技术的导航稳定性要高出十几倍之多。

同时,道一循还是国内第一家将智慧型天线整合进蓝牙基站中和采用了智能手机惯性导航技术的公司。

医疗物联网应用层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医疗越来越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总体可以把数字化医疗分为这样几个方面的应用:

数字化医院是物联网技术在医院的综合应用,它以物联网技术构建出各种应用服务,且集诊疗、管理和决策为一体。远程医疗便是其中的应用之一。

根据卫计委的规定,现阶段远程医疗的服务项目包括: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医学影像(含影像、超声、核医学、心电图、肌电图、脑电图等)诊断、远程监护、远程会诊、远程门诊、远程病例讨论等。

以国内知名远程医疗公司心医国际为例,通过近三年的研发,心医远程会诊平台已经从最初的点对点远程网络,实现了到现在的“点线面”相结合,率先完成平级医院间的横向联结,使医疗资源得以最大程度释放。

心医除了可以搭建区域内部的协同平台外,还可以为区域内提供数据中心及监管平台的服务,完成了数据的互联互通,患者数据可实现一体化全览。

此外,心医优势的影像数据传输和病理图片缓存等技术,极大的增加了会诊过程中查看患者病历的速度和准确度。

目前,国内一些部级三甲医院都在使用该技术。如果有了5G网络,结合心医特有的影像数据传输技术,将可更高提升会诊效率,也便于移动端应用。

融合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融合了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的解决方案并不多见,这点,我们以国内医疗物联网龙头企业医惠科技为案例。该企业推出的四网合一的物联网基础架构平台,核心是物联网ap和aC,其中物联网ap和RFiD阅读器功能,可以实现信息双频四通道的发送和接收。

物联网ap既可以接收RFiD标签返回的信息,也可以接收支持wiFi的移动终端返回信息,实现前段感知的融合。

而物联网aC,除了能够对接物联网ap,还可以通过融合物联网中间件模块,实现前段感知信息和后端应用系统之间的转换、封装、解析和集成。

通过融合通信网关模块,实现RFiD信号转换成iCp/ip信号并进行传输,通过融合统一管理平台管理,实现对物联网ap的无线网应用和RFiD应用进行统一有效的配置和管理。

简单来说,物联网基础架构平台以一种简约的方式,解决了有线网、物联网和内外网之间的通讯和数据融合应用。

假使某家公司完成了医院的温度物联网的搭建,但后续还可能会涉及到湿度、亮度等方面数据的采集,一家公司很难完全胜任。医惠科技的物联网平台,可以适配包括温度、湿度、亮度在内的所有物联网信息的采集,实现物联网数据的共享。

物联网基础架构平台虽然开放,但并非毫无门槛,所有软硬件产品的接入,必须跟医疗流程紧密配合,符合它的标准规范,对企业来说,这需要很高的专业度。

人员定位管理、婴儿防盗、物联网冷链管理、病人体温实时监控、输液管理、智能床位检测是医惠科技物联网产品在医院内最主要的应用场景。

在通信层,医惠科技与国内知名it解决方案公司新华三开展合作。基于新华三的基础网络,医惠提供各种医疗场景的传感器和应用的接入。新华三的物联网ap与医惠科技的技术进行了深度融合。

在应用层,医惠科技在自主开发的基础上,跟绿仰科技、盈网科技等公司在输液智能监控和智能床等领域进行合作。

医院数字化转型,物联网应用整体案例自2015年国家生育政策调整以来,二孩妈妈的比例不断上升。2017年,原国家卫计委妇幼司司长秦耕曾提到,2016年全国住院分娩活产数达到1846万,较2015年增长了11.5%,二孩比例和高龄高危孕产妇比例明显增高。

以北京市为例,高龄孕产妇比例则从2014年的48%上升到2016的60%以上,给各地的政府和医院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2017年7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了国卫妇幼发〔2017〕42号文件《关于加强母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启动了母婴安全行动计划,要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对妊娠风险筛查为阳性的孕产妇进行妊娠风险评估分级,按照风险严重程度分别以“绿(低风险)、黄(一般风险)、橙(较高风险)、红(高风险)、紫(传染病)”5种颜色进行分级标识,加强分类管理。

此外,计划还明确要求加快妇幼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掌握本省(区、市)产妇分娩、高危孕产妇、孕产妇死亡以及服务资源利用情况。

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为更好地服务孕产人群,贵州省毕节市卫计委制定了《毕节市孕产妇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标准》、《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标准》,规范孕产妇及0-6岁儿童保健门诊建设,强化高危孕产妇和体弱儿管理筛查工作。

2017年,全市住院分娩率99.20%,孕产妇死亡率21.05/10万,婴儿死亡率7.1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9.30‰。孕产妇系统管理率88.65%,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89.48%,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89.16%,均实现目标任务。

更加科学的高危孕产妇管理

2015年12月,恒大集团与贵州省大方县举行结对帮扶签约仪式,决定无偿投入30亿元帮助大方县贫困人口3年实现整体脱贫。在医疗扶贫方面,由恒大集团出资,在大方县中医院的基础上,按照三级综合医院规模和标准建设一所新的医院,名为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第二人民医院(大方县恒大慈善医院)

医院占地面积46142.7㎡,建筑面积40708.18㎡,床位设置500张,为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性公立医院。内设临床科室44个、医技科室10个;医院总人数800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80名,行政后勤人员120名。

科室方面,医院由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定点医疗帮扶,重点打造的特色专科为妇产、肿瘤、脑卒中及心血管慢病等,其中妇儿中心床位200张,每年服务约1万名产妇儿童。

作为毕节市极具代表性的一家创新医院,大方县第二人民医院采用了瑞康医信所提供的移动医疗与物联网技术,通过报告推送、医嘱推送、健康管理、数据回传、一键呼救等技术打通院内院外的高危孕产妇管理的专科信息服务,形成“孕期-产期-产后”和“院前-院中-院后”的服务闭环。

在医生端,医院在HiS和emR电子病历的基础上,建设了专门的高危孕产妇管理系统,并联通了门诊和住院。产科设有专门的护士监控工作站智能大屏,对住院患者和在家的高危孕妇进行仪表盘式的管理。、在患者端,系统配有专门的手机app和微信小程序,支持患者的手机报告、医嘱提醒、健康管理、预约挂号支付、紧急呼救等云服务功能,通过超长待机的智能手环,实现定位服务和基本生命体征连续监护。

在物联网技术方面,医院采用了双向蓝牙ap进行院内布网,配合医疗级的蓝牙智能手环提供定位服务。在精准度和安全方面,该技术远超传统wiFi、室内基站、RFiD视频、UwB超宽带等定位技术。

以大方县某40岁的高龄孕妇a为案例。孕妇a疑似怀孕后来到大方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医生进行常规孕检后确认a怀孕,但伴有孕期高血压和糖尿病等问题。于是,医生在高危孕产妇管理系统中为孕妇a建立电子档案,确定a为“橙色”风险的高危孕产妇。

给出专业建议后,医生推荐下载孕产妇自我管理app和租用配套的智能手环,建议购买或租用血压计和血糖仪进行自我管理,控制血压、血糖和体重等指标。

于是,孕妇a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在医院的综合服务柜台下载和注册了app并租用了手环、血压计、血糖仪等配套设备,并在app中看到了本次检查的结果和医生的医嘱建议以及注意事项。

离开医院之后,孕妇a按照app的自动提醒,每日遵照医嘱对运动计步、体重、血糖、血压进行测量和自动数据收集,定期查看发展曲线和医生的管理建议,并在手机app上预约下次来院检查的时间。

如果孕妇a产期临近,感觉不适,可以通过手机app一键直连医院产科值班医生通话,医生确认其有住院观察需要,便会准备救护车为其提供转运入院的绿色通道。

入住医院产科之后,孕妇a会继续佩戴智能手环和使用app,观察期间可在院内缓慢活动。由于院内已铺设覆盖产科、住院部大楼和医院大门的三级物联网电子围栏和定位服务,孕妇还可以享受离床自动监护服务。

当她感觉腹痛有分娩迹象时,长按手环3秒,自动报警,产科医护人员便会立即通过科室的智能终端精确定位患者,以最快速度将其送入产房,实现顺利分娩。

婴儿出生后,医护人员除了强调必要的育儿知识之外,还需根据孕妇的不同状况,对其进行个性化的产后康复和保养的宣教工作。对此,产科备有各类产妇宣教知识库,并推送到产妇的手机app中。产妇自己可以自行阅读,并遵照医嘱执行。这样一来,就大大节省了医患沟通的时间,实现科学康复和科学育儿的目标。

服务模式四大创新:

总体上看,大方县第二人民医院的高危孕产妇管理专科信息服务,不仅形成了“孕期-产期-产后”和“院前-院中-院后”的服务闭环,还具备四大创新点。

孕产妇全程服务模式创新:模式从孕产妇全病程管理的专科需求入手,突破了传统移动医疗应用app以挂号功能为主要的局限。

利用院内院外的信息共享和医患之间的紧密监护沟通,加强了患者的依从性,提高了app的使用频率和粘性。为平台上的高危孕产妇提供个性化的精准管理服务,并打通了高危产妇绿色“生命通道”,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

2、物联网医疗应用创新:本项目从高危孕产妇的应用需求如离床监护和电子围栏出发,将新一代物联网定位和通信技术与移动app软件相结合,实现了对高危孕产妇随时随地的监控(包括离床监护),为用户群体提供了24*7的不间断服务。

3、物联网技术创新:本项目中应用的物联网采用基于双向蓝牙的定位技术和最新的双向蓝牙ap无线访问点,配合地磁、GSm基站、wi-Fi等技术进行修正优化,在定位精确度、穿透性、抗干扰性、安装复杂程度、成本、设备适配度等指标的综合评测方面,超过了传统的wiFi、RFiD、UwB等解决方案。

用户运营服务模式创新:在大方县第二人民医院,院内除了部署应有的软硬件it之外,还单独设立了一个运营团队,以及产科的专人团队。

团队为前来就诊的孕妇提供手机app扫码注册、app产品使用培训、孕妇围产期知识宣教等运营性志愿者服务,确保来院就诊高危孕妇都能享受到医院提供的新型全病程服务。

模式成效分析:

大方县第二人民医院以移动医疗和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院内地面运营团队为支持,在基层医疗机构中逐步推行对患者有利、对医院也有利的高危孕产妇精准管理模式,取得了三大成效:

1、医院品牌提升与模式区域示范推广:通过实施高危孕产妇管理和手机app的应用,医院产科树立起辖区及周边区域内孕产妇精准服务的品牌。

生物医学技术服务篇8

   〔关键词〕医疗费合法性关联性合理性司法审查

   医疗事业作为影响公众生命健康及公共卫生环境的职业体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对提高公民生活质量,创造安宁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综合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医疗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制度建设的严重滞后,相关问题正日益暴露出来,在医疗收费方面的矛盾尤为突出。以至于这种社会热点现象正日益引起国家高层的重视。在诉讼领域,损害赔偿类案件的增多,使医疗费的合理性争议正成为法庭审理的重点。本文试从医事法律、医疗技术规范及司法鉴定制度体系的内涵等方面对医疗费审查相关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概述

   医疗费是病员应自身健康需求而实际享受医疗技术服务,耗费医用资源如器材、药品等的对价,是特殊商品与医技护人员技术性劳动成果的价值体现。医疗费一般由下列费用组成:(一)诊查的费用。即为明确病员患病的种类、严重程度、预后情况等而发生的诊断及检查的费用、如ct、数字化摄影、各类实验室检查费用等;(二)治疗费用.包括各类手术费,用于治疗的药品及耗材的费用;(三)为维持基本生活需要而发生的费用。如床位费、空调费等。各类技术劳动的劳务费已被分解在上述各项收费项目之中。

   与其它社会服务收费相比,医疗服务收费存在以下特点:(一)特许性。医疗行业是关系到公众身心健康及生活生存质量的重要职业体系,涉及学科众多,技术要求精密是其独有的特点。一所医疗机构实现对外的专业医疗服务,是建立在大量的资金投入及技术人员投入的基础上的。基于这种情况的存在,世界各国无不采用对医疗机构实施许可经营的法律制度,即对外从事有价医疗服务必须经由国家有权机关为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安全而为的严格审查,在被确认具备医疗服务的行为能力后,才被赋予医疗服务的主体资格的;(二)收费标准的限制性。在计划经济时代,医疗行业被视为纯粹的社会公共福利事业,其收费项目及标准均由相关国家机关制订并颁布,医疗行业本身无权确定收费的范围及收费额度高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型,价值规律在调整各类利益关系中正发挥着愈来愈强大的作用。反映在医疗服务行业中,其对医疗收费的方式、标准、项目等主要因素的确定都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国家计委、卫生部于2000年8月4日了关于改革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的意见,取消了医疗服务价格由政府定价的体制,建立了政府指导价与市场调节价相结合的双轨制模式,其内容主要是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医疗机构按照价格主管部门制定的基准价并在其浮动幅度范围内确定本单位的实际医疗服务价格;对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医疗机构根据实际服务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自制主定价①。这就表明了,作为医疗服务主流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其实施医疗服务的过程中,药品耗材及技术劳动的收费其项目及标准都必须受到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的限制;(三)收费手段的技术化倾向。办公现代化及信息化使社会总体工作效率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各类新型办公技术及实用软件的开发应用同时也增加了操作本身的技术难度。就医疗收费而言,医院内部办公网络的普遍使用,使收费操作被分解到了临床各科室、住院处、医技科室等各部门,病员对收费疑义的查询往往因收费手段本身的复杂而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释;(四)主体地位在事实上的不平等性。虽然从理论上来说,医患双方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是以提供技术劳动与支付对价为内容的平等法律关系,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医疗机构在经济实力上的强大及医护技术上的高度垄断及独占,医疗服务市场化改革的不彻底,医疗资源稀缺及分配的失衡,病员及其家属对现代医疗技术了解的缺陷,其真正的需方市场还未能形成,病员就医实际上都是处于求医的地位,医患服务合同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一种特殊的霸王合同,这就势必在医疗费的收取方面无法形成双方平等协商及公开公正的局面。

   二、医疗费审查的内容

   由于医疗收费的特殊性,故其具有与一般社会服务收费无法比拟的复杂程度。对医疗费高低的衡量,从不同角度出发,可以有不同的评判标准。这也决定了对医疗费的审查应当具有与各种标准相适应的内容。具体包括:(一)合法性审查。首先是指已经形成的医疗费其项目是否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预设范围,有无虚设、乱列项目及分解项目的收费情形;二是指针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各类临床检查、治疗措施及药品材料的收费是否超过国家制定的指导价及其浮动标准的幅度;(二)关联性审查。是指医疗费的各组成成份所依据的疾病种类与侵权事实存否医学病理学上的因果关系。这在一般医疗服务合同关系中涉及不到这个问题,因病员就诊往往并非基于单一疾病,较多病员可能身患数种疾病,虽然它们在症状及预后上有轻重之分,临床医师有职权也有必要针对多种疾病采取适当的诊治措施。但对于因人身损害所致的侵权纠纷而言,关联性审查在医疗费份额的认定方面就显得举足轻重了。非法侵害所致的人体损伤往往是特定的,就临床医学而言,与侵权行为存在因果关系的只涵盖该损伤本身及其所致的并发症和后遗症,而它们之间正体现了疾病发展的特殊规律和一般病理过程,它们经常形成一个看似无关,但存在内在必然联系的疾病锁链。如脑实质血肿导致应激性溃疡,进一步致消化道出血。应当认为,为消化道出血的诊治而发生的医疗费用与损伤是关联的。但在司法实践工作中,往往出现损伤必然不导致的疾病的诊治费用也被受侵害者作为诉讼请求一并提出,这包括两种情形:一是受害者原有疾病的诊治费用;二是因受害者之外的如家属、医护人员基于不当需求而附加的费用,如搭车药品、搭车检查等.。关联性审查其目的就是对这部分不应当由侵权人赔偿的费用予以否定,从而达到维护司法公正,保护正当权益的目的。(三)合理性审查。所谓合理性,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具有特殊的含义,是指一项技术措施是否符合人体生理病理学的发展变化规律,是否从患者的立场出发并充分考虑了其生存权益、生存质量及物质利益。在医学伦理学的应用原则中,合理性实际上被表现为医疗最优化原则。它的含义是指在临床实践中诊疗方案的选择和实施追求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效果的决策,也称为最佳方案原则②。医疗机构自接受患者的就诊或住院时起,就应当被视为双方缔结了以提供技术服务与支付对价为权利义务内容的服务合同关系,双方均应以全面履行义务为最高原则。医疗机构如不能提供并实施符合医疗最优化原则的诊治措施,并且因这种不合理造成了病情的延误、预后的加重或费用的不当增加,就应当承担相应的后果,包括被扩大了的医疗费用和损害后果的赔偿责任。这就对作为医疗机构职务行为的履行者—临床医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医学理论基础知识及精湛的实用医疗技术,更要求他们充分尊重病员的合法权益,从善良愿望出发,完全为病人利益所想,不为私利所动,树立良好的医疗执业道德。

   三、医疗费司法审查的必要性

   在当代社会,由于医学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医疗资源需求的急剧增加,致使实用临床医疗技术大量分化,新的诊治手段、医护措施不断更新,医疗收费项目品类繁多,浩如烟海,其区别于一般社会服务收费的特征正日益凸显。这些特征必然使一般社会公众对巨额医疗费用的合理性、合法性等产生合理怀疑,且由于其自身知识能力的缺陷及社会地位的限制,这种怀疑在多数情形下都不能得到正确的解释。相关机构对江苏省2000名对象进行了调查,45%的患者认为医院乱收费经常发生③;另一方面医疗服务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物质利益的刺激,使部分医疗机构及临床医技护人员的价值观道德观念发生蜕变,原本脆弱的医学伦理道德观已无能抵御强大物欲的诱惑,发生在这种故意心理状态下的不合理、不真实的医疗收费已是司空见惯的事;同时,相关法律法规构建的缺陷,主管国家机关监督管理力度的疲乏,给这种不正常现象提供了生存的制度空间。正是由于以上主客观方面原因的存在,才造就了我国医疗市场乱收费的社会环境。

   笔者于基层人民法院从事司法鉴定管理工作多年,通过对大量医疗费争议案件的考察分析,不难看出,医疗乱收费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种情形:1、“搭车”费用。即在医护人员操纵之下发生的未用于病员本人且其不知情而最终由该病员承担的费用;2、虚列项目。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以实现非法利益为目的,杜撰诊断措施、治疗手段而增加的费用。如“患者因医院价格欺诈而状告医方并明确提出一加一赔偿”的陈荣友案④;3、高于指导价标准收费。是非赢利性医疗机构违背国家医疗服务指导价收费标准及其浮动比例而获得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如辽宁省立医院对住院患者采取重复检查,多计治疗次数,超标售药⑤即为典型事例;4、不合理的诊疗措施。是指临床医师基于对医学科学技术的错误理解或不正当利益目的所应用的违背医学科学规律及技术规范的诊疗措施所产生的费用。医疗乱收费现象的社会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首先,畸形增高的医疗费用加重了病员的经济负担,使社会成员承担了不堪忍受之重;其次,造成了社会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并且破坏了医疗资源社会共享的原则,加重了资源分配的不均衡;第三,影响社会安定和宏观经济结构,诱发局部社会领域内的泡沫经济;第四,严重损害了病员的物质利益和身心健康。医疗服务区别于一般商品服务的特征在于其不仅具备后者的物质利益性,更重要的是其体现了生命科学的特殊规律和人文性,医疗服务质量的优劣是完全不能以服务价格的高低作为衡量标志的。不合理的诊疗措施不仅加重了病员的经济负担,同时常因药物滥用、手术方式选择不当等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加重了病员的痛苦,对病员身心健康产生直接不良影响。这种双重侵害是其它服务领域所无法比拟的。一般医疗机构及其医技人员否定医疗费合理性审查的可行性,称其会成为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障碍。笔者认为,这不过是行业不当利益保护的托词而已,对医疗费合理性进行严格的司法审查是促进医疗技术合理应用、创新最佳技术措施的有效手段,是维护正当权益的必要程序。它能为构建科学公正的医疗服务体系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会对医疗市场的健康发展起有效的促进作用。

   四、医疗费司法审查的可行性

   法治社会与人治社会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于权力是否受到合理监督、行为是否受到规范制约,这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项重要体现。全面的规范体系、有效的监督机制是维护社会秩序及公平正义的基本条件。医疗机构和作为其职务履行直接主体的临床医护人员,虽然其从事的业务具有强烈的专业技术特征,并且医疗事业具备显著的垄断性及封闭性,但作为社会职业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行为的科学性和合法性理所当然应该受到监督和制约。司法是解决社会具体矛盾的有效途径,司法裁判具有法律赋予的权威性和终结性。医疗费司法审本质上是在诉讼程序中权利人基于对临床医师技术行为的合理性及合法性等产生合理怀疑时所申请的司法救济措施。在此前提下,人民法院及其委托的司法鉴定机构作为审查的主体其权利能力是无需置疑的。

    当然,鉴定人对医疗收费行为的合法性和医师技术行为的合理性作出正确的判定并非易事。绝大多数法医司法鉴定人对该类鉴定持审慎甚至消极态度。考察其成因,不外以下几种情形:⑴超过半数的法医鉴定人原系司法机关专职建制,他们相对缺乏综合的临床医学理论和实际工作经验,对本身实施该类鉴定的能力缺乏信心。但随着司法鉴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量具有科研实力的综合性临床医疗机构和医学院校的专家正积极参与到法医司法鉴定领域中来,他们之中大部分是既有深厚医学理论水平又有丰富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专家学者,在经过适当的相关法律知识培训后,他们完全有能力胜任这项工作;另外,非临床类的法医学鉴定人也可以通过会诊的方式予以介决。⑵医疗费司法审查其本质是鉴定机构基于人民法院的委托根据赔偿义务人的申请对原告的医疗费法律属性的判定,其直接指向是权利人的诉讼请求,如果审查结论否定了费用的合理性,则意味着原告的诉讼标的不能完全实现,这是鉴定人基于对被侵害者的同情心理状态所不希望出现的;这就要求鉴定人除具备较好的法医学、临床医学理论基础外,同时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及执业道德水平,树立社会正义感及科学价值观,成为真正的技术法官;⑶鉴定人普遍认为作出审查结论的依据不足。事实上,这是鉴定人在医事法律及医护技术规范方面认识的误区。也是医疗费司法审查之所以难以正常进行的瓶颈问题。本文将以该项审查的法律依据作为讨论的重点。

   讨论医疗费审查的依据,首先应当明确审查行为的性质。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司法鉴定是鉴定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特定事实的存否与真伪所作的判定与甄别,其价值指向是对法官就该争议事实的客观性判断提供技术支持,帮助认定案件事实;而医疗费审查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对医疗机构已发生的事务性收费行为和医疗技术行为的合理性、合法性及相关性的主观评价,是帮助法官对已知事实的是非进行分析、论述的过程,是临床医学科学价值观的体现,是纯粹的法律适用。这种对事实的法律评价是关乎请求人及作为案外人的医疗机构的切身利益。所以医疗费审查与严格的司法鉴定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有鉴于此,法律规范及技术规范的选择与适用就理所当然成为医疗费审查的重中之重。我们知道,在现代社会,规范是限制人们不为一定行为或鼓励人们为一定行为的准则,是衡量特定行为法律价值的尺度。虽然医疗行业的特征使其具备其它行业所没有的复杂性,但在当今社会,与医疗相关的规范体系相对来说还是基本健全的。从实用层面来说,这类规范包括以下方面:(一):合法性审查规范。是指调整、限制医疗机构的主体资格、各类技术服务的项目及其收费标准和药品材料的价格的具有强制效力的法律规范。包括单行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司法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明确规定:“重要的公益性服务价格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经营者因价格违法行为致使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多付价款的,应当退还多付部分,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⑥,国家计划委员会根据价格法的授权于二00一年颁布了《国家计委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定价目录》,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中收录的药品和部分重要药品列入了国家定价范围。二000年十月国家计委、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了《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对医疗技术服务项目的设立及收费标准进行了详尽的规定。此后的几年中,国家计划委员会等相关职能机关多次了规范性文件,对整顿医疗市场收费秩序作出具体规定。以上法律规范均表明,医疗收费必须遵守国家的强制性法律规定,如有违背,则应承担退还多收费用或赔偿相应损害后果的责任。体现在诉讼程序中,人民法院对这部分费用理所当然不应支持。(二)合理性审查规范。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合法性是包含合理性的本质内容的。但由于衡量合理性的尺度较合法性更为宽泛,必须引用大量的技术规范作为依据,且对审查主体的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本文将合理性规范列出单独讨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医师有权利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进行医学诊查、疾病调查、医学处置,出具相应的医学证明文件,选择合理的医疗、预防、保健方案”,“医师有义务遵守法律法规,遵守技术操作规范”⑦,卫生部《关于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提出,医疗机构应当“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因病施治,重点是贯彻《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坚持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建立用药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制度”,《医院管理评价指南》明确指出,医师的临床处置应“诊断、手术适应症明确”,医疗机构应当“持续提高诊断治疗质量,包括诊断准确,治疗安全、及时、有效、经济”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案件的相关司法解释也明确规定:“赔偿义务人对治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有异议的,应当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以上强制性规范说明了医师的临床技术行为并非仅凭自己的主观意志和技术认知任意而为的,其科学性及合理性均应受到一定规范的限制和约束。那么,怎样评价临床技术行为即诊断治疗措施的合理性呢?我们知道,医疗作为一门实用性综合技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积累,至今已形成分支庞杂、涉及科学领域广泛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其业务规则很难用统一而专门的文本来表现,就我国目前的现实状况来看,临床技术规范一般均散布在各种专业教材和理论文献之中,由有权国家机关依法颁布的技术规范极为少见,后者当然具有明确的法律拘束力,如由中华医学会制定,由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对各种抗菌药物在临床使用中的适应症、使用期限、使用剂量及联合应用的限制等相关内容作出了详尽而严格的规定,医疗机构在临床业务工作中抗菌药物的使用如违反了这些原则,则可被视为不合理,审查主体完全有依据否定超出原则之外的药品费用。关于医学院校专业教材和理论文献之中的技术规范,我们认为,应当视这些规范的性质区别对待。在临床医学浩如烟海的技术规范体系中,有一部分是经过临床反复验证、医学界一致认可,甚至被理论证明了的有效、安全而经济的规范,这类规范是成熟而稳定的技术规范,理应被使用在临床诊治工作中;而另一类是处于研究、探索,或者试用之中的规范,它们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未经切实的验证,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仅仅是少部分专家学者在特定领域内的研究成果,这类规范是不稳定并且是不成熟的,依据这类规范衍生的实用医疗技术的使用依法必须得到医疗机构的批准和患者的知情同意。从以上两类规范的表现形式形式来看,前者往往被收录在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审定的教材中,其性质是国家有权机关审查认可并批准的的行业技术规范。由此可以认为,统编教材虽然不是规范性文件,但其法律约束力是显而易见的;而后者因其理论探索的的特征只能在限制条件下使用。对超出成熟技术规范而实施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案,包括药物选择、术式选择,如不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甚或造成严重损害,引发医患矛盾,部分医疗机构一般会以病员及其家属签署了手术同意书为由进行抗辩。其实,从法律规定和通常情理来看,这种抗辩是苍白无力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医师应当如实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病情,但应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医院管理评价指南》第四条第一款规定:“进行临床试验、药品试验、医疗器械试验、手术、麻醉、输血以及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等,应当获得患者的书面知情同意。进行医患沟通时,应当使用患者及其家属易于接受的方式和理解的语言。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应当保护患者的隐私”。可见知情同意是患方的法定权利,相对于医师而言,则转化为一项法定义务。如何履行这项义务,是医患关系中的重要内容。医师在告知病情及诊治方案时,“应当使用患者及其家属易于接受的方式和理解的语言”详尽而耐心地向患方阐释病情、预后、诊治方案,帮助其确认诊治措施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适用性,从而实现医疗方案的最优化。选择最优化的医疗方案是患方的根本要求,病员一般都以用有效安全经济的方式解除自身病痛为强烈愿望的,除非是出于对临床医学知识的认识缺陷和误解.而在社会实际工作中,医师往往忽视告知义务的深度和广度,业务解释笼统模糊,甚至受利益驱动,故意夸大患者病情,采取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式⑨,曲解医疗技术规范,诱导患方选择那些并不合理但能给医师本人及其所属机构带来巨额利益的诊治手段。这其实是对患者知情同意权的严重侵害。发生在这种被故意误导甚至被欺诈情形之下的所谓同意是无效民事行为,是不具备法律效力的,当然也不能作为判定医疗费合理性的审查依据。所以医疗费合理性的审查只能以是否违背临床技术规范为根本依据。为论述方便,笔者选择下列案例进行分析,以期对医疗费的司法审查作出详细说明。

   案例一:原告郭某,2005年9月4日15时许因交通事故致伤急诊于某县人民医院,急诊ct显示右侧脑皮质血肿约2.0×2.4cm,被诊断为急性颅脑外伤、颅内血肿收治于该院脑外科,行止血、抗脑水肿等内科治疗后,又于2005年9月6日上午病员处于浅昏迷状态时在医嘱条件下作颅脑ct检查,结论同前。诉讼中,被告某保险公司提出对医疗费进行审查的请求。经法定程序委托后,鉴定机构作出了9月6日ct检查费(仅为诸多不合理费用中的一项)为不合理费用的审查意见并说明了理由。我们认为,该审查意见是正确的,依据如下:(一):众所周知,颅内出血病员在急性期是禁止被动活动的(明确的技术规范⑩),因活动有显著加重出血的可能。而ct检查则必须将病员抬入ct室,在这种情形之下,病员经受剧烈的被动活动是无法避免的;(二):病程经过记录中并无因病员症状、体征变化加重而需再次检查的记载,且后次的结论本身也证明了这一点。以上事实和规范能够说明该项检查非但对病员病情的确认不存在支持作用,而且能够促使病情的恶化。医师的这项医嘱不仅有违临床医学原则,并且是草率而不负责的。所以,这项检查是违背临床诊断技术规范的,相应的费用也是不合理的;(三):该检查措施并非基于患方的主动要求,即使这种要求存在,医师也有义务详尽、充分告知患方这项检查的不当并加以记载,否则,这项检查应被视为是在医师未尽义务的特定条件下发生的(知情同意原则)。

   案例二:原告吴某(住院号061016),2006年5月21日因交通事故致伤入住某县第三人民医院.入出院诊断均为“多处软组织损伤,面动脉破裂”,行清创缝合术,住院达34天之久。住院费用计10770.38元。住院过程中,计使用抗菌药物四类七个品种,包括:(一):头孢类.头孢他啶2克静脉滴注,每天一次×22天;头孢派酮2克静脉滴注,每天一次×6天;头孢唑啉钠4克为清创缝合时使用;(二)喹诺酮类:依诺沙星0.1克静脉滴注,每天一次×20天;加替沙星、氧氟沙星常规口服15天;(三):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口服28天;(四):硝唑类.奥硝唑0.5克静脉滴注,每天一次×22天。抗菌药物计费5507元。经审查该患者住院病历得知:治疗方式为门诊小手术,创口整齐污染程度轻,病程中无任何支持感染发生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验等依据存在,说明该病员临床抗菌药物计费应用的合理范围至多为预防性。该类手术预防的对象主要为金葡菌感染,使用时间“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基本原则第二条第四款),联合用药要有明确指征,包括确认的严重感染,混合感染,需长程治疗且易产生耐药的感染(《基本原则》第六条)。另外,经调查得知,该医院具备药敏检测条件,病员陈述从未向医师提出应用药物的任何要求,抗菌药物选用完全系经治医师独立作出。以上情况不难看出,本例药物应用的不合理在于:(一):药物种类选择严重错误;(二):使用严重超出规定期限;(三):严重违背预防性用药和联合用药的基本原则。临床用药畸形的程度没有理由不令人怀疑医师是出于药物回扣的不良动机。

  另外,手术方式选择的合理性在临床中也是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骨折病员被选用简便、有效而安全的外固定治疗方式已是非常鲜见了。许多无内固定指征的骨科病员几乎全部被使用了费用昂贵、并发症多见的内固定手术。经笔者在工作中的不完全统计,约有70—80%的内固定患者并发了骨不愈合,甚至发生了难以治愈的化脓性骨髓炎。事实上,在临床技术规范中,术式选择的原则是详尽而具体的,由于篇幅关系,本文对此就不予讨论了。

   五、医疗费审查的原则

   医疗费审查的结果是肯定或否定部分诉讼标的的法律属性,对法官是否认定原告的诉讼请求起巨大的支持作用。正是因为审查结论对当事人甚至是作为案外人的医疗机构的切身利益影响之大,才要求鉴定人在实施审查行为时必须认真、严谨、仔细,作出可采性较强的审查意见。审查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理性化原则。一是指分析认定临床诊断治疗措施是否符合医疗最优化原则时,须全面综合考察病员的个体特征、病情状态、医疗机构的业务资质等因素,对照与该损伤最为相关、最有适用价值的成熟技术规范,对复杂疑难的病例,可以请求相同学科的专家进行讨论或会诊,并充分考虑诊断治疗措施、所选择的手术方式与损伤之间在病理生理上的内在联系。力求使所作出的审查意见符合程序和实体法的规定,更要符合临床医学科学规律的要求。二是鉴定人应当尊重法律、尊重科学,树立客观公正的审查理念,完全以第三人中立的立场出发,努力排除主观上的任何情感因素,这就对司法鉴定人的医学理论素质和执业操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深度审查原则。首先,赔偿义务人所提出的医疗费审查的请求,并非针对某项特定费用而言,而是泛指所有医疗费的。所以,医疗费审查应当是面向诊断、治疗、护理乃至病员生活必须费用等各个层面各种属性所进行的全面仔细的审查;其次,审查工作应在分析病情清晰、适用技术规范正确的基础上对医疗机构赋予更高的要求。一般来说,临床实际工作中收治的病员绝大多数是常见的外伤病例,这些都是有明确的技术规范和治疗原则的,除非是用于科研和探索的目的。如无确切证据证实后者的合法性,审查机构应将那些被确认违背医疗最优化原则并违反临床技术规范的诊疗行为全部列出并在费用上予以量化,绝不应当以医学技术发展快、更新讯速等为由加以妥协。这也是整顿医疗收费市场和保护病员合法权益的需要对司法鉴定人提出的更高要求。

   (三)当事人主义原则。在民事诉讼中,利益的争议或相关请求的提出,应当基于当事人明确真实的意思表示,人民法院一般不主动加以审查或处置,除非有可能损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或第三人的合法权益的情形存在。所以,在涉及医疗费争议的损害赔偿案件中,医疗费审查程序的启动必须经由当事人的书面申请,并且该申请应当具有明确的理由和范围。

   六、结语

   医疗市场公众服务质量和收费的规范性与公众的生命健康、物质财产利益关系密切程度是社会其它行业所无法比拟的。在当前社会,由于市场体系的幼稚及制度的缺陷,医疗行业的乱收费、不合理收费甚至医疗陷阱等现象是令人触目惊心的。行风的整顿,合理体制的构建应当成为国家相关职能机关的当务之急。尽管司法并非医疗行业管理的主流渠道,但人民法院和司法鉴定机构应为扼制医疗乱收费现象尽绵簿之力,这是他们的职权所在,也是为了维护正当权益和人民福祉的需要。同时我们也呼唤真正科学、公正、理性的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到来。

参考文献

①:国家计委、卫生部2000年8月4日颁布《关于改革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的意见》第一条。

②:孙慕义主编《医学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第46页。

③:张忠鲁《从医生和医院角度透视医患关系》,《医学与哲学》杂志2004年9月第25卷第9期,第23页。

④:转引自吕高玉《论医疗欺诈行为》,《法律与医学杂志》2005年第12卷第2期,第111页。该案中,患儿陈一鸣因阑尾炎入住郑州市市儿童医院治疗25天后死亡,花费医疗费84157.92元,最终证实该医院多收费用达6336.3元。

⑤:周宏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患矛盾及对策浅探》,《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杂志,2004年第9期,第559页。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18条,第41条。

⑦:《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21条第1款,第22条第1款。

⑧:卫生部2005年3月17日颁发《医院管理评价指南》,第二.(四).1.(2)条,第二.(四)2.(5)条。

生物医学技术服务篇9

【关键词】合理用药;药学服务;服务体制

医院药学部门应定位于“兼具行政管理职能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专业技术部门”,实现工作模式由药品供应为中心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转变,药学服务由药品的采购、发放(即“供应链”)移目到专注药学专业技术服务(即“服务链”)内涵的深挖,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全程合理化用药成为医院药学学科发展重点和研究方向,基层医疗机构可尽早规划布局,健全用药安全相关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并实施,建立符合本院实际的合理用药保障机制。本着有利于医院药学发展考量,本文将讨论提升医院药学服务深度的方式方法,顺应医院药学发展趋势,为拓展医院药学服务夯基础、育人才、谋发展。

1建立门诊系统合理用药指导工作小组

提供药学专业技术服务,建立面向门、急诊层面的用药合理性指导、用药错误监测、不良反应监测上报和处方点评管理体系,但与临床药师工作各有侧重。设立门诊合理用药咨询窗口(咨询台)或药学专科门诊,安排临床药师或具备相关专业技能的药师在工作日坐岗或坐诊,负责受理门诊医师和取药患者合理用药咨询;落实医院对超说明书用药和特定药物管理相关规定;收集上报临床医师反馈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承担医院处方点评小组工作任务,根据临床药物应用管理现状,建立常态化的用药合理性和特定药物(辅助治疗用药、超说明书用药、中药注射剂等)使用情况处方点评机制,对点评过程中发现的处方问题进行汇总、分析、上报,并追踪评价整改措施、落实效果。协调医院静配中心和临床药师室做好静脉输液特定药品点评和抗生素药物点评,健全评价体系,持续不断提高合理用药水平;采用灵活方式对门诊患者开展合理用药知识普及教育,充分发挥药师通过长期工作实践积淀的较高专业能力为患者提供合理用药指导,提高患者对药学服务的认可度,树立医院良好服务形象;在与临床药师分享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定期编辑面向全院医师的合理用药指南,内容包括处方点评汇总分析结果、超常用药预警、临床常见药物相互作用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结果等相关内容,指南向全院刊发。合理用药指导工作小组的工作不仅直面门诊患者,为其提供专业的用药咨询服务,满足公众对安全用药的需求,又能通过回复咨询和定期具有一定信息容量的指南做医师合理药物参谋,规范医师处方开具行为。

2开展面向临床科室的合理用药服务

静脉输液配送中心药师发挥专业优势,全面参与合理用药审核医嘱(处方),积极干预不合理用药,定期汇总不合理用药信息,分析发生原因,评价干预成效,防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消除药源性事故隐患,提高临床合理化用药水平。药学人员具备的药学配伍与相互作用、药物相容性及稳定性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可有效保证对医师处方或医嘱药学的审核能力,不合理用药的干预、汇总分析结果可为静配不合理用药审查软件数据的更新维护提供有效支持,凸显了药师在完善静配中心管理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方面的重要性。基层医疗机构药事管理部门要主导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监管体系,发挥作为静配中心的管理主体的专业优势,开展激素类药物、肠外营养制剂等专项药物临床应用评价的处方点评,形成与临床药师专注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指导小组专注门诊药物不合理用药点评分工明确的点评格局,确保静脉调配药品的质量安全,共建医院处方(医嘱)管理体系。通过成果共享,为医院合理用药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提供全面数据支持。发挥临床药师在指导合理化用药方面的专业优势,帮助临床医师了解药品应用相关知识,提供及时、准确、完整的用药信息和咨询服务。发现临床用药可能存在的药物相互作用,进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为临床医师选择用药提供合理化建议。同时,临床药师也负担对住院患者合理用药宣教,药品使用疗效追踪评价和出院患者用药随访等工作职责。药学部门要把临床药师队伍建设作为引领医院药学学科发展的突破点,通过学科建设培养工作素养、服务意识“双强”人才,继而通过人才的传帮带,提升药师队伍整体业务水平,提升药学服务档次。在医院医务科协调下制定适应科室需要的临床药师下临床制度等,使人才培养和学科筹备同行,可探索在内分泌、心血管和消化内科等专科配备临床药师,经过专科系统培训的药师在指导药物合理应用、避免潜在致害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发挥专业特长,为临床医师做好参谋。对初下临床的药师提出规范性工作要求和阶段性工作目标,要求临床药师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多倾听临床医师诊疗方案,积极查阅相关资料为临床医师用药提供指导性意见,通过工作磨合,逐渐发挥药师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有作用。审度临床医疗需要,逐步建立更加细分的学科药师队伍,将临床药师专业优势与临床安全合理用药需求对接,形成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诊疗常态化机制,让临床药师成为不可或缺、临床医师倚重的存在,形成医院药学发展和保障临床用药安全双赢的局面。

3小结

以上对与医院药学发展潮流相顺应的体现药学技术含量的各项重点工作在全院药学整体性发展方面做了思路梳理,以期为打造符合三级医院药事建设标准的管理生态尽早布局,为基层医疗机构合理用药信息系统建设打下良好基础。药事服务费的设立作为优化医疗机构收费体系措施之一[1],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药品零差率时代医院经济损失,体现了药师劳务价值。医疗机构推动“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药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为基层药师搭建发挥专业能力的平台,启发他们认识药学发展新格局,探索药事管理(监督)和药学技术服务(践行)各方面的成熟的运作经验,实现为临床科室提供药学服务,为医院整体发展添砖加瓦的目标。

生物医学技术服务篇10

1兽医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1.1双重管理存在监管漏洞

目前19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属区尧乡镇共同管理,属于双重管理,即业务上受区畜牧兽医站管理,人员尧经费由镇政府管理。区畜牧兽医站制订业务上的规章制度,但无法对镇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尧业务成绩进行考核,而镇政府对业务上了解较少,对镇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进行业务考核存在困难。不同部门之间协调不到位,存在监管漏洞,工作上形不成合力,不利于对镇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的管理与考核,不能充分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久而久之,易造成队伍混乱,各行其是,对区畜牧兽医站分配交办的业务工作敷衍应付。

1.2区动物卫生监督所覆盖面不足

辖19个镇,辖区总面积1525.74km2,仅设置动物卫生监督所,乡镇无动物卫生监督所,不利于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开展。加之区动物卫生监督所人员不足,监管力不从心,很多职能依赖镇畜牧兽医站协助履行。而镇畜牧兽医站本身人员不足,难以对区动物卫生监督所的工作提供有力支持,易导致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搪塞了事,动物疫情防控工作存在安全隐患。

1.3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目前,各畜牧兽医管理机构及镇畜牧兽医站都面临专业人员缺乏的困境。核定区畜牧兽医管理机构编制共30人,现实有在岗人员17人,缺编13人,占43%曰核定镇畜牧兽医站编制66人,现实有在岗人员50人,缺编16人,占24%。与此同时,的畜牧养殖业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底,全区生猪尧羊尧家禽饲养量分别为83.80万头尧51.91万只和1909.20万羽曰肉类总产量6.99万t,增长7.7%曰禽蛋产量2.76万t,增长3.0%曰畜牧业总产值达13.37亿元,增长11.38%。现有的畜牧兽医从业人员远不能满足畜牧养殖业发展的需求。近年来,国家对畜牧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对养殖小区尧标准化饲养尧疫病监测尧养殖治污尧生猪保险尧良种补贴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有大量的基础工作要做,工作量增多,人员的严重缺编为畜牧兽医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加了新的难度。

1.4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技术人员知识老化

现有的畜牧兽医专业服务人员中,基本是50岁以上的一代人在支撑。镇兽医站的50名在编人员中,34名为50岁以上人员,而村级防疫员则基本为50岁以上人员。从专业技术职称上看,镇畜牧兽医站中级职称人员偏少,高级职称处于空白,其中中级职称11人,初级职称26人。村级防疫员中没有畜牧兽医专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多为初中以下文化水平。近几年,的畜牧养殖业向着多元化发展,养殖品种不再是单一的猪尧禽尧羊,特种养殖蓬勃发展。蜜蜂尧兔子尧野鸡尧野鸭尧孔雀尧鸽子尧麝香鼠尧甲鱼尧扣蟹等特种养殖对畜牧兽医服务人员的知识和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畜牧兽医服务人员由于缺乏技术知识更新,知识老化,观念陈旧,在服务中只会按部就班,以几十年来沿用的方法去思考和解决不断变化的畜牧生产问题,无法承担起现代畜牧业所需要的专业素养,无法解决畜牧业发展的新情况尧新问题[1-3]。

1.5村级防疫员素质低尧待遇差

村级防疫员主要是由镇人民政府以技术服务方式聘用,实行购买服务,按劳取酬,省尧市每年对村级防疫员也有一定补助,但由于上级部门对拨款说法不明确导致村级防疫员补助难落实。2012年,江苏省里拨款108.54万元作为村级防疫员的免疫注射劳务费,但后续文件又将该款作为防疫经费。由于前后对所拨钱款用途的说法不一致,导致基层部门在钱款的使用上瞻前顾后,不能及时地把补助款发放到村级防疫员手中。村级防疫员报酬低,工作量大,工作条件差,又没有落实职工养老保障待遇,造成畜牧兽医大尧中专毕业生宁愿待业或从事其他工作也不愿从事村级防疫员的工作。现有的防疫员文化程度较低尧业务技术水平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免疫质量得不到保证,存在疫情发生的风险。

2对策

2.1调整管理体制

按照国务院和江苏省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调整兽医服务体系。建立统一的管理机制,人员尧经费尧业务统一归口于畜牧兽医站,由区畜牧兽医站统一管理和领导。区畜牧兽医站负责乡镇兽医站和基层兽医人员的管理与考核,将年终考核与工作能力尧业务成绩结合起来,引入绩效工资制度,全面提高乡镇畜牧兽医人员工作积极性[4-5]。

2.2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所建设

设立动物卫生监督分所或派出机构,由区动物卫生监督所统一管理。所辖的19个镇不必每个镇都设立动物卫生监督分所,可以根据各镇饲养动物的数量及动物卫生监督工作量的大小将相邻的几个镇划分为一个区域,设立一个动物卫生监督分所,由动物卫生监督分所来执行所辖区域的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接受区动物卫生监督所领导。

2.3充实兽医服务队伍

一是在科学设置岗位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招录畜牧兽医大专院校毕业生,补充人员,充实队伍。同时为了留住人才,使他们能够安心地在基层工作,可以对长期从事基层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称评聘上适当给予优惠政策曰二是有关部门要加强基层兽医人员编制管理,防止其他单位占用基层兽医站人员编制,切实保证兽医人员安心从事业务工作曰三是要吸收兽医专业大学毕业生加入到村级防疫员的队伍中来,提高村级防疫员的整体素质[6-7]。可以借鉴野大学生支援西部冶的模式,对从事村级防疫员达3年以上的大学生在招录在编兽医人员时给予照顾,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2.4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水平

冤畜牧兽医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工作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鉴于目前全区冤畜牧兽医队伍普遍存在的年龄老化尧知识陈旧的状况,必须提高冤畜牧兽医队伍业务素质。积极鼓励干部职工参加大中专院校的资格学历考试和函授学习,同时聘请专家及大学老师不定期授课培训,每2年进行1次专业技能考核,考核成绩纳入职称职务晋升参考。对于村级防疫员队伍,要有计划尧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岗位培训。分批对村级防疫人员进行基础知识尧基本操作技能尧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加快知识更新步伐,拓展基层兽医人员知识面,不断提高防疫人员的业务技能。通过培训和自学逐步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使其更好地为畜牧业生产服务。

2.5提高村级防疫员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