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土壤杀菌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9:45

大面积土壤杀菌方法篇1

随着蔬菜产业化的升温,我国各地逐渐涌现出一批具有特色的专业产地,使得原有的耕作制度瓦解,农户蔬菜生产特定性、局限性日趋明显,这必然加剧设施栽培连作障碍问题,即土壤盐渍化、病虫害重,造成蔬菜产量和品质下降,直接影响设施栽培经济效益。连作障碍已成为制约目前蔬菜稳产增收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设施栽培连作障碍产生因素

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极其复杂,是土壤、植物与微生物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多年的研究报道,可归纳为几方面的原因:土壤传染性病虫害蔓延,土壤理化性质变化以及植物的自毒作用[5-6]。土壤病原菌富积,传染性病虫害蔓延设施栽培土壤中土壤病原菌富积是引起连作障碍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设施栽培土壤中有益微生物与有害微生物之间本来保持着一定的生态平衡关系,但由于多年连作,同一作物吸收单一养分,使某些物质不断累积,加之设施土壤的温湿度等环境条件适宜病原菌生长繁殖,作物根系分泌物和病残体又提供了病原菌赖以生存的条件,使土壤中的植物病原菌得到富积,而过多使用化肥及杀菌剂可能会杀死土壤中有益拮抗菌,打破土壤微生物的平衡,以致从土壤到作物表现出一系列的连作障碍[7-8]。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土壤盐类积聚设施栽培土壤盐类积聚现象在我国普遍发生,是设施土壤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以连栋大棚和温室最为明显。该现象是由于化肥施用量大,且长年覆盖,改变了自然状态下的水分平衡,降低了土壤的淋洗作用,加之环境长期保持高温,显著增强了土壤水分蒸发量,土壤盐分通过毛细作用随水分的蒸发上升,在地表形成薄层盐分结晶。设施土壤盐类积累后,加大了土壤溶液中盐类浓度,使土壤渗透势加大,导致根系水分外流,影响蔬菜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造成蔬菜营养失调,而且随着土壤盐类浓度的增加,元素之间的拮抗作用显著增强,某些营养元素的吸收受阻,出现植株矮小、发育不良、叶片卷曲枯死等典型的缺素症状,最终导致作物产量及品质下降[9-10]。土壤酸化导致设施栽培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是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和使用未经过安全处理的有机肥料。多年的研究发现,随着种植年限及复种指数的增加,设施栽培土壤pH值逐年降低,有些土壤pH值甚至已降至6以下,致使土壤某些养分的有效性降低,导致Ca,mg,B,mo等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缺乏,进而促使作物脐腐病、畸形果、茎裂、华而不实等生理病害多发,尤其是茄科蔬菜的青枯病和疫病等土传病害越来越严重[11-12]。土壤物理性状的恶化土壤物理性状是重要的肥力因素,主要包括孔隙度、结构性、水分含量及通透性等,严重影响着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研究表明,设施栽培土壤连续栽培5a以后,土壤板结严重、容重增大、非活性孔隙比例相对降低,耕层变浅,通气性、透水性变差,物理性状恶化[13],需氧微生物的活性下降,土壤熟化慢,致使根际缺氧诱发多种根部病害,同时对有毒有害物质的缓冲能力降低,导致作物抗逆能力降低和残留超标。植物的自毒作用自毒作用是植物种内相互影响的一种方式,也是长期连作障碍产生的主要因素[14]。连作条件下,植物残体、病原物及作物根系等向周围环境中分泌酚酸类、萜类、生物碱、酶等化学物质,影响植株生长发育,导致自毒作用发生。茄科、葫芦科、豆科、菊科等是极易产生自毒作用的植物,这些植物从根系中分泌出许多酚酸类化合物,通过损伤细胞膜、破坏酶活性、使蛋白质失活等影响作物生长发育。而西瓜、丝瓜、南瓜、瓠瓜和黑籽南瓜等的根系分泌物会促进瓜类的生长,不易产生自毒作用[15]。

设施栽培连作障碍的综合防治措施

连作障碍防治是现今设施蔬菜栽培产业面临的一大难题。目前主要从种植制度和种植方式的优化以及利用抗病品种和嫁接技术、土壤消毒和土壤管理、生物防治、优化施肥等方面来解决此问题。优化种植制度不同蔬菜间或蔬菜与粮食作物之间进行合理的轮作或间作是国内外通用的预防土传病害的措施之一,也是有效防治连作障碍最为简单、省工、高效的措施。合理轮作或间作可以使病原菌失去寄主或改变其正常生长繁殖环境,从而消灭或减少土壤中致病菌,减轻病害;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土壤通气和有机质分解,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繁殖,调节土壤肥力;减少杂草的滋生,破坏杂草与蔬菜的伴生关系[15-16]。设施蔬菜栽培一般采用深根性蔬菜(茄果类、瓜类、豆类等)与浅根性速生蔬菜(白菜、绿叶菜类、葱蒜类等)轮作倒茬,或行间套种,其中,浅根性蔬菜有吸盐洗盐的作用,葱蒜类对预防根部病害和根结线虫的危害非常有效。应用抗病品种和嫁接技术随着现代育种技术的发展,专家培育出如抗枯萎病的番茄、抗黑腐病的甘蓝等大量抗土传病害的蔬菜新品种。选用这些蔬菜新品种,可以提高蔬菜的抗病能力,有效控制土传病害的发生,增加蔬菜经济效益。目前,黄瓜、西瓜、茄子等采用的嫁接技术充分证明[17],利用丰产高抗性的砧木进行嫁接栽培是防治土传病害及设施蔬菜栽培连作障碍、提高经济产量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进行土壤消毒采用土壤消毒,可高效快速抑制土壤有害微生物、害虫、残茬及根系分泌物的毒害作用,能够很好地解决作物重茬问题,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设施栽培中,土壤消毒方法主要包括药剂消毒、太阳能消毒、蒸汽消毒等。药剂消毒是利用各种化学药剂或生物药剂通过喷淋、浇灌、拌土、熏蒸等手段对土壤进行消毒。目前,生产上使用最多的药剂有氯化苦、绿宝清(苦参碱)、多菌灵、土菌消、菌线威、绿亨1号和2号等杀虫杀菌剂。通过蒸汽、热水或太阳能提高土壤温度,从而起到消毒灭菌作用的物理方法被国外经常采用,是生产无公害蔬菜的重要措施,如日本的太阳能高温消毒。该方法对蔬菜无副作用,非常适合我国现阶段的蔬菜生产,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其杀菌原理有2种:一是直接热力(热水或蒸汽)消毒杀菌。如50℃处理10min即可杀死十字花科作物的软腐病菌。二是间接作用(高温闷棚)。在一年中的高温时期,前茬作物收获后,清除残枝枯叶,施入有机肥和灌水,在覆膜封闭条件下,土壤湿度增加、棚室内的温度达到60~70℃以上,闷棚时间一般掌握在15~20d,致使土壤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逐渐消耗土壤中的氧气,使土壤呈缺氧还原状态,多数植物病原菌在高温和缺氧条件下死亡。研究结果表明,高温闷棚使连作大棚设施内10cm左右的土壤形成55℃持续高温,大部分病原菌被杀死,对土传病害灰霉病病原菌有很好的灭菌效果[18]。合理的土壤管理土壤管理的目的是使土壤生态始终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设施栽培中为了减轻连作障碍,常采用的措施为:集中烧毁或深埋中心病株、作物病残体及周围杂草,防止病害蔓延;加强耕作管理,增加中耕松土次数,提高地温,加速病残体的分解腐烂,使部分病原菌和害虫失去活力,切断土壤表层毛细管,提高下层土壤通透性,控制土壤盐分上升;改变作物栽培时间,避开作物发病期进行种植,例如易感染枯萎病的蔬菜,应避开高温期种植或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在高温季节大水漫灌,使土壤温度提高,不仅可洗盐,还可杀死或减少土壤中病原微生物和害虫。采用生物防治生物防治狭义上是指利用有益微生物对土壤定病原菌产生毒素,或通过与病原菌竞争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途径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从而减轻根系感染、减少病害发生的一种方法。由于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防治已逐步成为防治作物病虫害、减轻连作障碍的一种重要手段。利用拮抗微生物拮抗作用是衡量生物防治效果的指标之一。利用拮抗微生物防治作物病虫害,就是将培养好的具有拮抗作用的有益微生物以特定方式施入土壤中,或是通过向土壤中加入营养物质,提高土壤原有拮抗菌的数量及活性,从而抑制土壤中病原菌的活动,降低病原菌的数量,减轻病害发生的几率。张丽萍等[19]通过土壤微生物制剂防治草莓连作病害,结果表明,对于由尖孢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引起的草莓连作病害,木霉t42与枯草芽孢杆菌Bs-6的拮抗作用很明显,能显著促进连作草莓的生长发育,连作草莓的死苗率由52.9%降至8.2%,产量增加111%,果实品质显著提高。接种有益微生物有益微生物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如制作微生物有机肥、种衣剂防治作物病虫害等。在设施蔬菜栽培中,常通过使用含有有益微生物的生物有机肥来分解连作土壤中的化肥、农药残留;另外,还可以向土壤中接种一些有益菌群,在根系形成生物屏障,减少根际病原菌的侵染,或接种致病菌弱毒菌株,促使作物产生免疫机能,增强抗逆性,提高其产量及品质。郝永娟等[20]在生物土壤添加剂减轻黄瓜连作障碍的研究中提出,使用生物土壤添加剂,可明显增加具有拮抗作用的木霉、青霉等的数量,有效控制土传病害,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壤连作障碍。利用他感作用原理德国学者H.molisch于1937年提出植物的他感作用,认为许多植物可通过向周围环境释放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化学物质,来促进或抑制同种或异种植物生长。他感作用涉及微生物、植物、动物等所有的种群,普遍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利用化学他感作用原理使植物之间、植物与微生物之间合理组合,不仅可有效地降低作物之间、微生物之间的负效应,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并且在控制病虫害方面也可取得很好的效果。有些植物根系分泌的化学物质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如黄瓜根系分泌物中的丝氨酸、精氨酸可以有效抑制黄瓜枯萎病病菌的生长繁殖[21]。进行优化施肥优化施肥是防治连作障碍的一项重要措施。针对目前设施蔬菜栽培中化肥过量施用、肥料种类不平衡等问题,在施肥原则上,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再配合施用微生物肥料。施用有机肥(进行无害化处理,即完全腐熟)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抑制土壤盐分积累及病原菌繁殖,减轻连作障碍和土传病虫害的发生;必须根据肥料的性质、设施土壤养分状况、作物的营养特性及需肥规律,因地制宜地选择施用化肥,同时应确定合理的施用时间、施用量、施用方法;选择施用具有固氮、解磷、解钾作用的微生物肥料,分解土壤中被固定的磷、钾元素,使化学肥料得到充分利用,在施用微生物肥料时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施用。

大面积土壤杀菌方法篇2

关键词:苗圃;土壤;加热;灭菌;管理

1苗圃地土壤加热效应

1.1苗圃地土壤加热方法

为苗圃地土壤加热有两种适用的方法,一是暴晒,二是焚烧。这两种方法可分别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应用。

1.1.1暴晒。在苗圃地育苗前的裸地上,选择干燥的季节里,不断翻动土壤,使之得到太阳光的反复烤晒,为土壤反复加热升温,直至土壤中水分消失殆尽。

1.1.2焚烧。在苗圃地育苗前的裸地上,选择晴天无雨的天气,通过焚烧地表上的杂草和枯枝落叶,或者在苗圃地上铺放干草、枯枝等可燃物进行焚烧,为土壤快速加热升温。

1.2苗圃地土壤加热效应

使土壤干燥加热,而后再使土壤重新湿润,结果就导致土壤腐殖质分解作用的激增,同时土壤中铵的数量激增,继而是硝酸盐的激增;假若在土壤重新湿润之前曾接纳少许新鲜土壤的话,这种激增现象可以持续五天到十天之久。当土壤干燥得越厉害、土壤加热的温度越高、土壤保持干燥的时间越长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越多时,这种激增量也就越大。还有,如果土壤反复干湿几次,则在每次再湿润时所产生的新的激增都略小于前一次,但是,第一次的激增程度往往都显著大于其后各次。如果土壤干燥至100℃,则每次激增将大约分解有机质2%。土壤的冻融也能使分解作用发生激增,就像用诸如氯仿或甲基溴之类的灭菌剂杀灭所有的或大部分的土壤有机体后所能引起的激增一样。在每次激增中所氧化的有机物质,一部分系来自土壤分解出来的和由于干燥过程而变为可溶性的腐殖物质的氧化作用,一部分来自于因干燥过程或化学杀菌剂所杀死的微生物细胞。

2苗圃地土壤的局部灭菌

2.1苗圃地土壤局部灭菌方法

2.1.1蒸汽灭菌。在苗圃地育苗前的裸地上,给土壤进行定期的局部灭菌以杀灭危害苗木根部的任何病原菌。在大规模应用中,最普通的方法,就是给土壤鼓送低压蒸汽15分钟,然后灌一次透水,再让土壤闲置5周后进行苗木种植。切记,必须在给土壤通蒸汽后,必须让土壤闲置几周,如果立即种植苗木,会造成木不能正常生长,甚至根本不生长。

2.1.2熏蒸剂灭菌。土壤局部灭菌也可以采用在土壤中埋放挥发性的熏蒸剂如甲基溴的方法。埋放熏蒸剂时要用在聚乙烯薄膜在土壤表面覆盖一段时间,在种植苗木前让熏蒸剂彻底发挥掉。

2.2苗圃地土壤局部灭菌讨论

上述两种灭菌方法,杀死了大量有害菌,有利于苗木健康生长。但是土壤局部灭菌的不良后果,目前还没有全部了解清楚。

在应用蒸汽灭菌措施时,有铵的产生和包括根毒素在内的化学成分尚未清楚的可溶性有机物质的产生,还有使铵离子进一步产生的有机物质分解作用的激增;如果土壤根本就是酸性的,则有易溶提锰的产生,这个结果有时在土壤干燥后再湿润时也能见到。大多数的根部病原真菌对湿加热是相当敏感的,如果土壤温度超过60℃时,就可以把它们杀死。但是,有一种出人意外的现象,即在用80℃加过热的土壤上,却有许多苗木种类的生长状况要差于用60℃加热的土壤,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在用高于65-70℃的温度加热的土壤中产生了较多的锰和亚硝酸盐。给土壤加热对微生物群体的效应,最初是导致所有各种微生物的衰退,后来则是细菌的快速复兴以及原生动物的较缓慢的复兴;但是,真菌受到的压制则延续12个月甚至18个月之久,而且即使给土壤接种真菌,真菌群体也不能迅速恢复。

使用化学药物灭菌或熏蒸,在许多方面都不同于蒸汽灭菌。它最初压抑了微生物群体,其后细菌群体的恢复就比真菌群体的恢复快得多。亚硝化细菌受到的影响,因化学药物而异,举例说,即哀求甲基溴显著地降低了细菌的活性,而二溴化乙烯则没什么影响,尽管两者都能导致铵产生的显著激增。杀线虫剂二氯丙烯和二氯丙烷也有降低硝化作用速率的作用,这意味着它能使铵在土壤中趋于聚积,因而铵就不会容易的从土壤中淋洗掉,在湿润的春季成为苗木的优良的氮源。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有助于降低残留的线虫给苗木根系造成的危害。化学熏剂一般都能促进真菌绿色木霉及它的亲缘种属的迅速增殖,对于诸如蜜环菌和多年层孔菌之类的许多土生的病原真菌来说,这些真菌是重要的抗体,而且这些化学药剂在砂质土上比用在较粘重的土壤上更有效、更持久。

那些只对土壤作局部灭菌的化学灭菌剂的效应,可能具有降低某些苗木产量的残效。灭菌处理的次年,有些苗木的产量略有下降,可能是这些苗木病原体的天然抗体因灭菌处理而受到严重的抑制,而病原体本身则可以在苗木的根上和残茬上繁殖。有些病菌是苗木的主要病原体,在灭菌处理后的次年,比未作灭菌处理的土壤上的苗木上,病原菌的活动更加猖獗。在这个效应上,没有比局部灭菌更特殊了,因为如果某个抗全蚀病的苗木是插在一系列易感染全蚀病的苗木中间种植的话,则抗病苗木的第一茬受害程度较之不插入抗病苗木时往往要轻得多,而再继后一茬易感染苗木的受害程度则反而比的不插入抗病苗木时往往要更为严重。

在局部灭菌处理的土壤上,甲醛残留对微生物群体的影响是持久的,在其处理后的5年后,微生物群体的呼吸速率和氮的矿化速率都是较低的,这就表明这个土壤的微生物的生物量仍然是较低的。

大面积土壤杀菌方法篇3

[关键词]大棚消毒方法

[中图分类号]S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1-0071-01

大棚蔬菜要高产,一个重要条件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才能获得优质高产,棚室栽培是相对固定和连续多年的重茬种植,造成了棚室土壤及棚室内墙体、立柱等材料上的病原菌及虫卵的大量积累、繁殖,尤其是一些土传病害如根结线虫病、枯黄萎病、根腐病、疫病等的连年发生,如不加以防治,会对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必须对大棚进行消毒,切实抓住以下几个方面的消毒工作。

一、棚室消毒

大棚内温暖、湿度较大,适合于多种病原生物的繁殖和害虫越冬,经过2年以上的生产后,病虫害的种类增多,而且逐年加重,必须对棚室进行消毒。一是采用硫磺熏蒸法。密闭大棚数日后,选晴天进行,每立方米空间用硫磺4克,锯末8克,于晚上7时,每隔2米距离堆放锯末,摊平后撒一层硫磺粉,倒入少量酒精,逐个点燃,24小时后放风排烟。这种方法消毒效果好,取材容易,成本很低。也可用百菌清等烟熏剂消毒,每隔7―10天烟熏1次,连续3次以上,效果显著。可用45%百菌清烟熏剂或30%速克灵烟熏剂或百菌清和速克灵混合烟熏剂,对灰霉病为主的病害防效显著。烟熏剂的剂量为每立方米空间0.2―0.3克。每亩用量:30%速克灵熏烟剂300―500克,45%百菌清烟熏剂200―250克,均匀放置后,分别点燃,随即密闭烟熏2―3小时。

二、大棚骨架及辅助设施消毒

对大棚骨架、营养钵等育苗器具、生产工具等可用1―2%福尔马林水溶液均匀喷洒或洗刷后密封消毒,或用敌克松(浓度为30毫克/升)液消毒。

三、土壤消毒

对土壤进行消毒是控制土传病虫害的重要措施之一,已逐渐为广大菜农所接受。而消费者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甚至有机食品的追求,也对药剂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开展大棚土壤消毒时,必须更多地依靠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态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土壤消毒的方法有多种,目前主要采用的有以下几种:

1.高温闷棚

一般在7月上旬至8月下旬进行。用大棚膜和地膜进行双层覆盖,严格保持大棚的密闭性,在这样的条件下处理,地表下10厘米处最高地温可达70℃,20厘米深处地地温可达45℃以上,这样高的地温杀菌率可达80%以上。大多数病菌不耐高温,经过10多天的热处理即可被杀死。如一些立枯病病菌,黄瓜的菌核病病菌、黄瓜疫病病菌、茄子黄萎病病菌等都不太耐高温;但是也有的病菌特别耐高温,如根腐病病菌、根肿病病菌和枯萎病病菌等一些深根性土传病菌,由于其分布的土层深,必须处理30-50天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因此,进行土壤消毒时,应根据棚内所种作物及其相应病菌的抗热能力来确定消毒时间。高温闷棚对不超过15厘米深的土壤效果最好,对超过20厘米深的土壤消毒效果较差,因此,土壤消毒后最好不要再翻耕,即使耕翻也应局限于10厘米的深度。否则,会将下面土壤的病菌重新翻上来,发生再污染。高温闷棚能大幅度降低田间的病菌密度,大大减少作物发病的机会。对有根结线虫的大棚,闷棚后在用底肥时,每亩可用阿维菌素有机肥或克线蛆菌有机肥400公斤。可以基本上消除根结线虫的为害。

2.使用土壤消毒剂。

一是溴甲烷。使用前清除残存秸秆及根系,深翻土壤至少30厘米,施好底肥,打碎大土块,保证土壤20厘米深处温度至少在8℃以上,温度越高,熏蒸作用越强。处理时搭小拱棚,栅膜要盖严。一般每亩用药40公斤,每13平方米放1罐药,药罐下垫一小块塑料布,施药时将药罐卡于开罐器上,隔着覆盖的棚膜,溴甲烷呈液态泻出于下垫的塑料布上,几分钟后气化。使用溴甲烷一定要谨慎,通风期间严禁农事操作,熏蒸期要达到15天左右,揭开薄膜通风30天以上才可种植。由于溴甲烷对病菌、杂草、线虫、昆虫和螨类等均有效,并且使用溴甲烷对黄瓜、番茄有明显的增产效果,目前使用较为广泛。

二是棉隆。棉隆是一种低毒的土壤消毒剂,相对于氰氨化钙和溴甲烷来说更安全。棉隆在潮湿的土壤中会产生异硫氰酸甲酯气体,迅速扩散至土壤颗粒间,有效杀灭土壤中各种线虫、病菌、地下害虫及杂草种子,从而达到清洁土壤、疏松活化土壤的效果。使用方法:土壤施好底肥后深翻(约30厘米)整平,浇水保湿3―4天,待土壤湿度在40-60%时(土手捏能成团,1米高掉地后能散开),用旋耕机旋耕。然后将棉隆均匀地撒在地表,每亩用药20―30公斤,施药后立即用塑料布覆盖。棉隆分解产生的气体比空气轻,要确保塑料布没有破损,不能用地膜等太薄的塑料布,且四边用土压实,密封好。密封期保证在12天以上,结束后揭去塑料布,通风1星期后取土做发芽试验,确保安全后才可进行育苗。

大面积土壤杀菌方法篇4

1.1增施有机肥

最好施用纤维素多即碳比高的有机肥(如秸秆沤肥、沼肥等),有机质在腐解的过程中,会形成腐殖酸等有机胶体,而胶体中胶粒带负电,具有很强的吸附特性,能把可溶性的矿质养分,如铵离子、钾离子、钙离子等阳离子吸附在自己周围,这种吸附是动态的,当土壤溶液浓度降低时又会释放到溶液中。由此可见,增施有机肥料,可大大增强土壤的养分缓冲能力(即协调能力),防止盐类集聚,延缓土壤的盐渍化进程。

1.2推广施肥的科学检测

有条件的地方,可用电导仪监测土壤溶液浓度,超过一定的eC值,蔬菜就要发生生育障碍,如发现接近临界值就停止;植物在工厂化育苗时,更应该注意eC值的控制,否则易造成僵苗。

1.3加深土壤的翻耕

保护地土壤的盐类集聚呈表聚型,即盐类集中于土表层。在蔬菜收获后,进行深翻,把富含可卡因类的表土翻到下层,把相对含盐较少的下层土壤翻到上面,可以大大减轻盐害。

1.4撤膜淋雨溶盐或灌水洗盐

待夏熟菜收获结束后,利用换茬空隙,揭去薄膜,在雨季如有数十天不盖膜,日晒雨淋,对于消除土壤障碍是一项简易可行的有效措施,不仅可以洗盐,而且可以杀灭病菌,有利于下茬的高产稳产。

1.5基肥深施,追肥限量

用化肥作基肥时进行深施,作追肥时尽量“少吃多餐”,最好将化肥与有机肥混和施于表土以下,以免过多增加表层土壤的含盐量。追肥一般较难深施,故应严格控制每次施肥量,宁可用增加追肥次数的方法,也不可一次施肥过多,以免提高土壤溶液的浓度。

1.6提倡根外施肥

根外施肥不会增加土壤的盐分,应当大力提倡,特别是尿素、过磷酸钙以及磷酸二氢钾,还有一些微量元素,作为根外追肥都是适宜的,效果较快。

1.7地面覆盖

用地膜或秸秆进行地面覆盖,对于抑制土表积盐有明显作用。据试验,用锯木屑、稻草、地膜、菜叶等覆盖于表土上,能降低土表盐分含量,保持田间土壤湿度,其中地膜和锯末屑的降盐效果最好。

2地膜覆盖高垄栽培在棚室的应用

2.1整地施基肥

按所种蔬菜要求,一般施农家肥60~75t/hm2,并根据土壤矿质元素含量配合施用适量的磷、钾肥,地面撒施后耕翻,深度35cm左右。

2.2作垄挖沟

采用双行带状栽植,与普通种植不同的是双行之间要留灌水沟,如茄子、黄瓜、番茄,大行60~80cm,小行50~60cm,水沟上宽30~40cm;甜椒、辣椒,大行50~60cm,小行40~50cm,水沟上宽20~30cm。先在步道上取少量土分放于作垄部位,再于双行中间挖沟,将土分放垄上,用耙将垄顶整平,沟两侧轻压,作好后,垄高15~20cm。

2.3覆膜

南北覆膜,膜宽1.5~2.0m,0.9m宽的用2幅,厚0.008~0.010mm,膜间搭接5~10cm,可先压两头,也可分段压土,步道上少量压上,这样可使膜充分张紧,不致下陷。

2.4打孔栽植

用与苗根土坨大小相当的打孔器打孔,选壮苗栽植,注意把苗根周围按实,打孔处要覆适量土将膜压住保护苗茎。

2.5灌水

栽后立即灌水,水从沟中流入,沟一端开口于地面垄沟,一端止于畦尾,灌后开口用土压住。灌水时注意选用3.0~4.5cm自吸泵或潜水泵,水流不应过急,如水量大可同时开2~3个,使水从侧方慢慢渗透整个高垄。

2.6施肥

在蔬菜生长期间需施肥时,可于株间打孔施入,施后用少许土将孔压埋,或将肥料混于水中,随水流入沟中。在北方“四位一体”日光温室中,应用加肥器使沼液随水一同灌入,此法操作简单易行,灌水后不破坏土壤结构,步道、垄面不见水,而根系已被侧方渗透,使根不致处于泥泞状态,保证根系的正常呼吸和生长。由于覆盖地膜,日平均提高地温1.8~3.0℃,更利于蔬菜的生长,水分受地膜阻挡,又不致大量蒸发到空气中,对空气湿度增加不大,棚膜上形成水滴少,提高光照强度,早晚提高棚温3~5℃,减少病害的发生,如黄瓜霜霉病、枯萎病,发病率显著降低。应用地膜高垄沟灌栽培的大棚番茄、黄瓜、甜椒相比普通整畦漫灌栽培,具有坐果早、产量高、品质好、病虫害少等优点。

3病虫害科学防治

3.1物理措施

近年来,通过反复实践,已摸索出一套不施农药防治蔬菜病虫害技术,当地习惯称为“健康栽培法”,减少病菌侵染来源,有效控制蔬菜害虫发生,减轻病害传播,不仅减轻了蔬菜的农药污染,降低了成本,而且有利于生产无公害蔬菜,发展蔬菜出口贸易。

3.1.1晒种、浸种。温汤、盐水浸种,在播种前,选择晴日将蔬菜种子晒2~3d,可利用阳光杀灭附在种子表面的病菌,减少发病。瓜类、茄果类蔬菜的种子用55℃温水浸种10~15min,豆科和十字花科蔬菜的种子用40~50℃温水浸种10~15min,都能起到对种子消毒杀菌作用,预防苗期发病。用10%盐水浸豆科种子10min,可将种子里混入的菌核病菌、线虫卵漂除和杀灭,防止菌核病和线虫病发生。

3.1.2用太阳能进行高温消毒杀菌。常用的是蔬菜大棚的高温闷棚。在夏秋季节,利用大棚闲置期,采取覆盖塑料棚膜密闭大棚,选晴天高温闷棚5~7d,使棚内最高气温达60~70℃,可有效地杀灭棚内及土壤表层的病菌和害虫。

3.1.3挡避和诱杀害虫。于棚室的通风口处设置防蚜网,阻挡有翅蚜、粉虱等害虫迁入棚内。若棚内已发生蚜虫、白粉虱,可在棚内设置黄油板诱杀,方法是利用废旧的纤维板,截成1.0m×0.2m长条,用油漆涂为黄色,再涂上1层粘油(可用10﹟机油加少许黄油调匀),设置375~450块/hm2,置于行间可于植株高度相同,当蚜虫、白粉虱粘满板面时,需及时重涂粘油。园区可采用灯光波、色板、性诱剂等多种方法。

3.1.4高温堆肥杀灭病菌和害虫。蔬菜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农家肥中多带植物病菌和虫害,在施前1~2个月可将其泼水拌湿、堆积和严盖塑膜,使其充分发酵腐熟,在发酵期堆内温度高达70℃左右,可有效地杀灭病虫害,“四位一体”温室沼肥是相对安全的,可在空气通风处,放置2~3d直接使用;并且腐熟后肥料施入棚内,不会发生蔬菜烧根和有毒气体危害等不良现象。

3.2农业栽培措施

3.2.1轮作换茬和清洁田园。各种蔬菜实行2~4年以上的轮作换茬,都有减少和减轻病虫害的明显效果,并有明显增产作用。将病残体、病果全部带出棚外,销毁或深埋,可减少病害基数,尤其是前茬作物腾茬后,彻底打扫清洁田园,再结合高温闷棚,能有效防治下茬蔬菜病虫害。

3.2.2增施有机肥和配方施肥。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再按各种蔬菜对氮、磷、钾元素养分需求的适宜比例,进行配方施用化肥,不仅能改善土壤营养状况,促进蔬菜作物生育健壮,还可增加蔬菜抗病能力,增加产量和提高品质,减少施药次数和施药量。

3.2.3实行垄作和地膜覆盖栽培。大棚蔬菜实行起垄定植,地膜覆盖,既便于膜下沟里浇水,减少土壤蒸发量,降低棚内空气湿度,抑制蔬菜病害的发生发展,又可防止土壤病菌的传播,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

3.3利用生态环境防止蔬菜病虫害

生态环境是利用蔬菜与病菌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创造有利于蔬菜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发展的生态环境条件,就可减少和减轻病虫害发生。例如:霜霉病、灰霉病和白粉病等,在高于32℃和相对湿度低于80%的条件下,病菌不发生或发生缓慢,喜温蔬菜的适宜光合温度为18~28℃,且上午8~12时完成光合量的70%~80%。因此,在生态上采取上午适当早揭草苫,延长光照时间,并注意适当通风,使棚内湿度不高于80%;午后闭棚,使短时间棚温升至35℃,以高温抑制病菌发生发展,然后再放风排湿,黄瓜霜霉病控制到43~45℃,在下午高温下排湿后,夜间棚内空气温度也相对较低,可减轻结露,有利于抑制病菌传播。

在大棚蔬菜冬春寒冷期间浇水,可采取“三不浇、三浇和三控”,即阴雨不浇,晴天浇;下午不浇,上午浇;不浇明水,浇膜下水;苗期控制浇水;连阴天控制浇水;低温时控制浇水。这样能有效地抑制病菌的发生和蔓延。

3.4利用蔬菜制剂防治虫害

3.4.1黄瓜蔓。将新鲜瓜蔓1kg,加少许水捣烂滤去残渣,用滤出的汁液加3~5倍水喷洒,防治菜青虫和菜螟的效果达90%以上。

3.4.2苦瓜叶。摘取新鲜的苦瓜叶片,加少量的清水,捣烂榨取原液,然后每1kg原液中加入1kg石灰水,调和均匀后浇灌植株幼苗根部,防治地老虎有特效。

3.4.3丝瓜。将鲜丝瓜捣烂,加20倍水搅拌均匀,取其滤液喷雾,用来防治菜青虫、红蜘蛛、蚜虫及菜螟等害虫,效果均在95%以上。

3.4.4南瓜叶。将南瓜叶加少许水捣烂,榨取原液,以2份原液加3倍水的比例稀释,再加少量皂液,搅匀后喷雾,治蚜虫效果在90%以上。0﹟机油加少许黄油调匀),设置375~450块/hm2,置于行间可于植株高度相同,当蚜虫、白粉虱粘满板面时,需及时重涂粘油。园区可采用灯光波、色板、性诱剂等多种方法。

3.1.4高温堆肥杀灭病菌和害虫。蔬菜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农家肥中多带植物病菌和虫害,在施前1~2个月可将其泼水拌湿、堆积和严盖塑膜,使其充分发酵腐熟,在发酵期堆内温度高达70℃左右,可有效地杀灭病虫害,“四位一体”温室沼肥是相对安全的,可在空气通风处,放置2~3d直接使用;并且腐熟后肥料施入棚内,不会发生蔬菜烧根和有毒气体危害等不良现象。

3.2农业栽培措施

3.2.1轮作换茬和清洁田园。各种蔬菜实行2~4年以上的轮作换茬,都有减少和减轻病虫害的明显效果,并有明显增产作用。将病残体、病果全部带出棚外,销毁或深埋,可减少病害基数,尤其是前茬作物腾茬后,彻底打扫清洁田园,再结合高温闷棚,能有效防治下茬蔬菜病虫害。

3.2.2增施有机肥和配方施肥。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再按各种蔬菜对氮、磷、钾元素养分需求的适宜比例,进行配方施用化肥,不仅能改善土壤营养状况,促进蔬菜作物生育健壮,还可增加蔬菜抗病能力,增加产量和提高品质,减少施药次数和施药量。

3.2.3实行垄作和地膜覆盖栽培。大棚蔬菜实行起垄定植,地膜覆盖,既便于膜下沟里浇水,减少土壤蒸发量,降低棚内空气湿度,抑制蔬菜病害的发生发展,又可防止土壤病菌的传播,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

3.3利用生态环境防止蔬菜病虫害

生态环境是利用蔬菜与病菌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创造有利于蔬菜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发展的生态环境条件,就可减少和减轻病虫害发生。例如:霜霉病、灰霉病和白粉病等,在高于32℃和相对湿度低于80%的条件下,病菌不发生或发生缓慢,喜温蔬菜的适宜光合温度为18~28℃,且上午8~12时完成光合量的70%~80%。因此,在生态上采取上午适当早揭草苫,延长光照时间,并注意适当通风,使棚内湿度不高于80%;午后闭棚,使短时间棚温升至35℃,以高温抑制病菌发生发展,然后再放风排湿,黄瓜霜霉病控制到43~45℃,在下午高温下排湿后,夜间棚内空气温度也相对较低,可减轻结露,有利于抑制病菌传播。

在大棚蔬菜冬春寒冷期间浇水,可采取“三不浇、三浇和三控”,即阴雨不浇,晴天浇;下午不浇,上午浇;不浇明水,浇膜下水;苗期控制浇水;连阴天控制浇水;低温时控制浇水。这样能有效地抑制病菌的发生和蔓延。

3.4利用蔬菜制剂防治虫害

3.4.1黄瓜蔓。将新鲜瓜蔓1kg,加少许水捣烂滤去残渣,用滤出的汁液加3~5倍水喷洒,防治菜青虫和菜螟的效果达90%以上。

3.4.2苦瓜叶。摘取新鲜的苦瓜叶片,加少量的清水,捣烂榨取原液,然后每1kg原液中加入1kg石灰水,调和均匀后浇灌植株幼苗根部,防治地老虎有特效。

大面积土壤杀菌方法篇5

 

关键词:日光温室;蔬菜;连作问题;解决对策

 

朝阳市是北方设施蔬菜生产最重要的基地之一,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部分出口国外。但由于土壤连年集约化生产,大量施用化肥,加之大棚覆盖土壤得不到充分的降雨淋洗,造成土壤盐分积累和养分失衡,导致蔬菜产量低、品质差,生理病害严重。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采取科学施肥及栽培管理措施。 

 

1设施蔬菜土壤的科学施肥及管理 

 

1.1增施有机肥 

最好施用纤维素多即碳比高的有机肥(如秸秆沤肥、沼肥等),有机质在腐解的过程中,会形成腐殖酸等有机胶体,而胶体中胶粒带负电,具有很强的吸附特性,能把可溶性的矿质养分,如铵离子、钾离子、钙离子等阳离子吸附在自己周围,这种吸附是动态的,当土壤溶液浓度降低时又会释放到溶液中。由此可见,增施有机肥料,可大大增强土壤的养分缓冲能力(即协调能力),防止盐类集聚,延缓土壤的盐渍化进程。 

1.2推广施肥的科学检测 

有条件的地方,可用电导仪监测土壤溶液浓度,超过一定的eC值,蔬菜就要发生生育障碍,如发现接近临界值就停止;植物在工厂化育苗时,更应该注意eC值的控制,否则易造成僵苗。 

1.3加深土壤的翻耕 

保护地土壤的盐类集聚呈表聚型,即盐类集中于土表层。在蔬菜收获后,进行深翻,把富含可卡因类的表土翻到下层,把相对含盐较少的下层土壤翻到上面,可以大大减轻盐害。 

1.4撤膜淋雨溶盐或灌水洗盐 

待夏熟菜收获结束后,利用换茬空隙,揭去薄膜,在雨季如有数十天不盖膜,日晒雨淋,对于消除土壤障碍是一项简易可行的有效措施,不仅可以洗盐,而且可以杀灭病菌,有利于下茬的高产稳产。 

1.5基肥深施,追肥限量 

用化肥作基肥时进行深施,作追肥时尽量“少吃多餐”,最好将化肥与有机肥混和施于表土以下,以免过多增加表层土壤的含盐量。追肥一般较难深施,故应严格控制每次施肥量,宁可用增加追肥次数的方法,也不可一次施肥过多,以免提高土壤溶液的浓度。 

1.6提倡根外施肥 

根外施肥不会增加土壤的盐分,应当大力提倡,特别是尿素、过磷酸钙以及磷酸二氢钾,还有一些微量元素,作为根外追肥都是适宜的,效果较快。 

1.7地面覆盖 

用地膜或秸秆进行地面覆盖,对于抑制土表积盐有明显作用。据试验,用锯木屑、稻草、地膜、菜叶等覆盖于表土上,能降低土表盐分含量,保持田间土壤湿度,其中地膜和锯末屑的降盐效果最好。 

 

2地膜覆盖高垄栽培在棚室的应用 

 

2.1整地施基肥 

按所种蔬菜要求,一般施农家肥60~75t/hm2,并根据土壤矿质元素含量配合施用适量的磷、钾肥,地面撒施后耕翻,深度35cm左右。 

2.2作垄挖沟 

采用双行带状栽植,与普通种植不同的是双行之间要留灌水沟,如茄子、黄瓜、番茄,大行60~80cm,小行50~60cm,水沟上宽30~40cm;甜椒、辣椒,大行50~60cm,小行40~50cm,水沟上宽20~30cm。先在步道上取少量土分放于作垄部位,再于双行中间挖沟,将土分放垄上,用耙将垄顶整平,沟两侧轻压,作好后,垄高15~20cm。 

2.3覆膜 

南北覆膜,膜宽1.5~2.0m,0.9m宽的用2幅,厚0.008~0.010mm,膜间搭接5~10cm,可先压两头,也可分段压土,步道上少量压上,这样可使膜充分张紧,不致下陷。 

2.4打孔栽植 

用与苗根土坨大小相当的打孔器打孔,选壮苗栽植,注意把苗根周围按实,打孔处要覆适量土将膜压住保护苗茎。 

2.5灌水 

栽后立即灌水,水从沟中流入,沟一端开口于地面垄沟,一端止于畦尾,灌后开口用土压住。灌水时注意选用3.0~4.5cm自吸泵或潜水泵,水流不应过急,如水量大可同时开2~3个,使水从侧方慢慢渗透整个高垄。 

2.6施肥 

在蔬菜生长期间需施肥时,可于株间打孔施入,施后用少许土将孔压埋,或将肥料混于水中,随水流入沟中。在北方“四位一体”日光温室中,应用加肥器使沼液随水一同灌入,此法操作简单易行,灌水后不破坏土壤结构,步道、垄面不见水,而根系已被侧方渗透,使根不致处于泥泞状态,保证根系的正常呼吸和生长。由于覆盖地膜,日平均提高地温1.8~3.0℃,更利于蔬菜的生长,水分受地膜阻挡,又不致大量蒸发到空气中,对空气湿度增加不大,棚膜上形成水滴少,提高光照强度,早晚提高棚温3~5℃,减少病害的发生,如黄瓜霜霉病、枯萎病,发病率显著降低。应用地膜高垄沟灌栽培的大棚番茄、黄瓜、甜椒相比普通整畦漫灌栽培,具有坐果早、产量高、品质好、病虫害少等优点。

3病虫害科学防治 

 

3.1物理措施 

近年来,通过反复实践,已摸索出一套不施农药防治蔬菜病虫害技术,当地习惯称为“健康栽培法”,减少病菌侵染来源,有效控制蔬菜害虫发生,减轻病害传播,不仅减轻了蔬菜的农药污染,降低了成本,而且有利于生产无公害蔬菜,发展蔬菜出口贸易。 

3.1.1晒种、浸种。温汤、盐水浸种,在播种前,选择晴日将蔬菜种子晒2~3d,可利用阳光杀灭附在种子表面的病菌,减少发病。瓜类、茄果类蔬菜的种子用55℃温水浸种10~15min,豆科和十字花科蔬菜的种子用40~50℃温水浸种10~15min,都能起到对种子消毒杀菌作用,预防苗期发病。用10%盐水浸豆科种子10min,可将种子里混入的菌核病菌、线虫卵漂除和杀灭,防止菌核病和线虫病发生。 

大面积土壤杀菌方法篇6

关键词:林业苗圃;土壤肥力;提高措施

中图分类号:S723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6.14.048

土壤是保障林业苗圃高质量苗木生产的基础,是苗木获得养分和水分补给的来源,而土壤肥力的可持续性是高质量苗木生产的前提条件。当前林业苗圃普遍缺少科学的管理和经营模式,为追求短期效益而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林业苗圃土壤环境理化性质破坏,导致病虫害严重发生,土壤肥力逐年衰退,苗木生产的质量和产量下降,为后续的造林和绿化埋下隐患。为保证林业苗圃的规范化管理,本文在林业苗圃的生产方式和施肥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就如何提高苗圃土壤肥力提出自己的观点[1]。

1科学的耕作方式

林业苗圃是林业同农业生产中最为相似的领域,因此合理的耕作方式是保证土壤肥力的必要条件。目前提倡的方法主要是深耕改土,深耕改土是国内外均提倡的耕作技术,可增加土壤中活土层的厚度,采用深耕改土技术可以提高土壤颗粒的孔隙度,增加土壤通气性,从而保证苗木在生长周期中的养分吸收。此外科学的耕作模式还可以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丰富土壤微生物种类和生物量,从而加速土壤中养分的分解和循环。土壤孔隙度的增加可以提高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能力,一年生苗木最忌低洼积水的土壤环境,会导致苗木立枯病的大面积发生,因此保持土壤高效的透水和保水能力可以减少病虫害和杂草为害几率,利于苗木的健康生长。在秋季进行苗圃整地,培育一年生苗木,土壤翻耕深度保持在20厘米左右。如果培育较大苗圃,宜加大土壤翻耕深度。翻耕过程中清除土壤中的杂质,包括草根、土块等较大的杂质,便于播种和后续管理,在翻耕后要注意保持土壤湿度。

2合理的轮作模式

解决连作障碍问题是保证林业苗圃生产的重要前提。连作障碍是指在同一地块多年保持单一植物种类的培育后,土壤中病原菌的大量繁殖,病原植物残体的累积,导致病虫害严重发生,植物健康生长存在障碍,因此林业苗圃同农业生产相同,必须采取合理的轮作模式,来减轻连作障碍的问题。可以采取两种模式来缓解连作障碍的问题。第一种是在一年生苗木起出后,第二年将苗圃放荒,并将杂草深耕翻入土中,任其腐烂分解,在第三年开始新一轮的一年生苗木培育;第二种方法是在一年生苗木起出后,第二年进行栽培大田农作物,例如大豆、玉米等,不同植物的栽培会改善土壤中微生态环境和土壤理化结构,不同植物种类的根系残留物和分泌物不同,因此根际微生物种类也存在差异,轮作模式可有效降低苗木病原菌的数量,第三年开始苗木生产。同时注意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交替培育,合理规划苗圃布局,做到小苗和大苗培育的合理地块轮换。

3有效的施肥技术

科学的耕作方式和合理的轮作模式只是提高土壤肥力的前提,有效的施肥技术才是保持土壤肥力的关键。施肥包括有机肥和无机肥两类,林业苗圃生产应该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土壤中施用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提高低温和保持土壤的透水性等。同时腐熟的有机肥可以调节土壤中微生态环境,保持微生态环境的稳定。有机肥主要以底肥为主,需要堆肥发酵腐熟后才能使用,在东北地区为提高土温,施用基肥后,上面用木屑铺垫。有机肥施用时应在整地前将肥料撤均匀,然后结合整地翻耙到土壤中,育苗前应施足基肥,根据苗圃土壤情况和培育苗木的类别不同,确定施肥量,一般为66.6~150.00公斤/公顷。追施有机肥主要以腐熟的粪肥为主,追肥应分散施用,可采用条状挖沟施肥,也可与中耕结合进行;育大苗可采用在苗根周围挖穴或圆形、辐射状挖沟施用,追施有机肥后应及时浇水。种植绿肥可与苗圃地休闲或轮作结合进行,以苜蓿、大豆、紫穗槐等豆科植物为最好,播种密度要大,在雨季植株鲜嫩、种子未成熟时,将其翻人土中,任其腐烂以作肥料[2]。

4病虫害防治

一年生苗木的培育容易引起病虫害的发生,主要包括立枯病和地下害虫。立枯病又称苗木猝倒病,针叶树甚至部分阔叶树也能受害,引起苗木立枯病的病原菌主要包括立枯丝核菌、腐皮镰刀菌等,引起立枯病的原因主要包括苗圃低洼积水、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种子质量差等原因。而地下害虫主要以蛴螬为主,对于蛴螬的防治,应在播种前做好种子消毒处理,用0.5%高锰酸钾浸泡可起到较好的消毒杀菌作用。同时土壤处理可用敌克松、五氯硝基苯等杀菌剂以及辛硫磷、丁硫克百威颗粒剂等杀虫剂拌土,以降低土壤中病虫害发生几率。在播种时要根据天气情况科学播种,出苗一个月之内尽量避开雨季,以免引起苗木病害发生。在生长季立枯病发病时,可喷洒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广谱杀菌剂防治。

5土壤改良

可在土壤中添加土壤改良剂以改善土壤的理化结构,如微生物肥料、土壤重茬改良剂等,主要成分包括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杆菌以及其它根际益生菌等。微生物肥料和生物菌剂的使用可以有效缓解土壤板结、退化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黄玲荣.浅论如何提高林业苗圃的土壤肥力[J].现代农业科技,2007(09):45-48.

大面积土壤杀菌方法篇7

关键词:生姜姜瘟病;危害特点;发生原因;综合防治

姜瘟病又称姜腐烂病或青枯病,属于一种细菌性病害,病原菌为青枯假单胞杆菌。随着生姜种植年限延长和种植面积扩大,姜瘟病危害不断加重,导致生姜产量大幅度下降。

1危害特点

姜瘟病主要发生于地下根茎部分,也可发生于叶茎和根部,一般多在靠近地面的茎部和根部的上半部发病。姜病部初呈水渍状,表面发暗,内心变褐色,散发臭味,以后逐渐软化,内部充满乳白色恶臭汁液,用手挤压流出污白汁液,茎杆受害成暗紫色,后变黄褐色,内部组织变褐腐烂,残留纤维,叶片被害状呈凋萎状,叶色淡黄,边缘卷曲,终至全株下垂枯死[1]。安徽、山东各地姜瘟病发生、发展规律基本一致,一般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开始有零星发病现象,不仔细观察难以发现,安徽阜阳地区8月上旬至9月中旬为姜瘟病第1个高峰期,10月上旬至下旬为第2个高发期,整个姜瘟病发病期长达3~4个月。

2发生原因

一是温度。生姜喜阴凉忌高温高湿,姜瘟病始发病日均温度为20℃左右。病原菌最适宜温度为25~30℃,15℃以下病害发生很少。二是湿度。雨水的多少直接影响姜瘟病发生的早晚和轻重。阴雨天后暴晴,有利于姜瘟病的传播和蔓延,因为这时土壤湿度大、温度高,待到9月下旬气温下降,茎叶茂盛致使地温下降,利于生姜的生长,而不利于病害发生。三是种植制度。根据临泉县长官镇、高塘镇、范集乡、杨小街乡姜农的经验和笔者长期的调查,姜瘟病的发生与种植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前茬为茄子、土豆、辣椒、西红柿等作物发生姜瘟病的可能性就大,与豆类、玉米、小麦、棉花等作物实行4年以上轮作,姜瘟病发生相对较轻。四是施肥。凡偏施氮肥的地块发病率较高,多施土杂肥、饼肥的地块发病较轻。

3综合防治

3.1正确选地,合理轮作

选择土肥地整、地势平坦高燥、上松下实、土质疏松、排灌方便的地块,做到灌溉和连阴雨天田间不积水[2]。轮作换茬是解决土壤带菌的重要措施之一,避免与茄子、辣椒、西红柿、烟草、土豆等作物轮作,可与豆类、玉米、小麦、棉花等作物实行4年以上轮作换茬,对偏酸性土壤施生石灰1500~2250kg/hm2,进行土壤消毒,冬季要实行深翻冻??,以减少病虫害。

3.2建立无菌留种基地

繁育无病姜种精选无病、健壮姜种,单独采收、储藏,10月生姜发病与否基本定型,此时在姜田里选择没有病菌、生长健壮的地块包括周围无病感染的地块进行隔离,作为留种地。

3.3使用无污染水肥

灌溉用水不可用污染过的河水,要用无污染的井水,不用病田流过的田沟水,出现病株后严禁大水漫灌、串灌,以浇灌为好;施肥需经腐熟,这是姜瘟病防治的重要措施,姜田有机肥要彻底发酵,并且防止掺杂感染姜瘟病的秸秆和土壤等杂质,最好使用饼肥,灌溉时可放入杀菌剂和高效低毒的杀虫剂,对防止姜瘟病有很好的效果[3]。灌溉时要绕过有病株的地方。

3.4药物预防

姜瘟病应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病,很难防治,一株发病可导致整个田间暴发。炕姜种之前可用高锰酸钾或农用链霉素等杀菌浸种,生姜种植之前用50%敌克松对土壤进行杀菌消毒处理;生姜生长期,用73%可杀得每隔15d左右田间灌药1次,连续灌3次,方法是将药剂稀释成1000~1500倍液灌到姜株根部。田间一旦出现病株,要彻底清除病株及周围土壤,并用以上姜瘟病防治药剂灌穴。关键要做到用药及时,清除要干净,病株周围1m左右的健株也要一并连土挖除带出地块,并深埋处理[4]。

3.5发病初期用药

出苗后,幼苗三至四叶期时,喷洒天达壮苗灵600倍液+96%天达恶霉灵600倍液,促进发根,提高姜苗的抗病性。以后每隔15d左右喷洒1次天达根宝600倍液+天达诺杀1000倍液,或天达根宝600倍液+可杀得800倍液,或50%灭菌威800倍液+50%消菌灵1200倍液,以上药液交替喷洒灌根,以促生姜苗齐、苗全、苗壮,提高抗病性。发病后,除及时清除病株和病株周围土壤外,还可用天达根宝800倍液+天达诺杀1200倍液+73%可杀得1000倍液,或用天达根宝800倍液+3%克菌康600倍液+2%春雷霉素600倍液交替喷洒姜田,并浇灌病苗周围,每隔7d喷1次,连续3喷次。

4():-.

陈国辉,姚永松.生姜姜瘟病防治技术[J].福建农业,():.

宫锡鸿,王晓虹,宋友玉,等.乳山市大姜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植物医生,,():.

大面积土壤杀菌方法篇8

1危害特点

姜瘟病主要发生于地下根茎部分,也可发生于叶茎和根部,一般多在靠近地面的茎部和根部的上半部发病。姜病部初呈水渍状,表面发暗,内心变褐色,散发臭味,以后逐渐软化,内部充满乳白色恶臭汁液,用手挤压流出污白汁液,茎杆受害成暗紫色,后变黄褐色,内部组织变褐腐烂,残留纤维,叶片被害状呈凋萎状,叶色淡黄,边缘卷曲,终至全株下垂枯死。安徽、山东各地姜瘟病发生、发展规律基本一致,一般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开始有零星发病现象,不仔细观察难以发现,安徽阜阳地区8月上旬至9月中旬为姜瘟病第1个高峰期,10月上旬至下旬为第2个高发期,整个姜瘟病发病期长达3~4个月。

2发生原因

一是温度。生姜喜阴凉忌高温高湿,姜瘟病始发病日均温度为20℃左右。病原菌最适宜温度为25~30℃,15℃以下病害发生很少。二是湿度。雨水的多少直接影响姜瘟病发生的早晚和轻重。阴雨天后暴晴,有利于姜瘟病的传播和蔓延,因为这时土壤湿度大、温度高,待到9月下旬气温下降,茎叶茂盛致使地温下降,利于生姜的生长,而不利于病害发生。三是种植制度。根据临泉县长官镇、高塘镇、范集乡、杨小街乡姜农的经验和笔者长期的调查,姜瘟病的发生与种植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前茬为茄子、土豆、辣椒、西红柿等作物发生姜瘟病的可能性就大,与豆类、玉米、小麦、棉花等作物实行4年以上轮作,姜瘟病发生相对较轻。四是施肥。凡偏施氮肥的地块发病率较高,多施土杂肥、饼肥的地块发病较轻。

3综合防治

3.1正确选地,合理轮作

选择土肥地整、地势平坦高燥、上松下实、土质疏松、排灌方便的地块,做到灌溉和连阴雨天田间不积水。轮作换茬是解决土壤带菌的重要措施之一,避免与茄子、辣椒、西红柿、烟草、土豆等作物轮作,可与豆类、玉米、小麦、棉花等作物实行4年以上轮作换茬,对偏酸性土壤施生石灰1500~2250kg/hm2,进行土壤消毒,冬季要实行深翻冻垈,以减少病虫害。

3.2建立无菌留种基地

繁育无病姜种精选无病、健壮姜种,单独采收、储藏,10月生姜发病与否基本定型,此时在姜田里选择没有病菌、生长健壮的地块包括周围无病感染的地块进行隔离,作为留种地。

3.3使用无污染水肥

灌溉用水不可用污染过的河水,要用无污染的井水,不用病田流过的田沟水,出现病株后严禁大水漫灌、串灌,以浇灌为好;施肥需经腐熟,这是姜瘟病防治的重要措施,姜田有机肥要彻底发酵,并且防止掺杂感染姜瘟病的秸秆和土壤等杂质,最好使用饼肥,灌溉时可放入杀菌剂和高效低毒的杀虫剂,对防止姜瘟病有很好的效果。灌溉时要绕过有病株的地方。

3.4药物预防

姜瘟病应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病,很难防治,一株发病可导致整个田间暴发。炕姜种之前可用高锰酸钾或农用链霉素等杀菌浸种,生姜种植之前用50%敌克松对土壤进行杀菌消毒处理;生姜生长期,用73%可杀得每隔15d左右田间灌药1次,连续灌3次,方法是将药剂稀释成1000~1500倍液灌到姜株根部。田间一旦出现病株,要彻底清除病株及周围土壤,并用以上姜瘟病防治药剂灌穴。关键要做到用药及时,清除要干净,病株周围1m左右的健株也要一并连土挖除带出地块,并深埋处理。

大面积土壤杀菌方法篇9

1设施种植业土壤退化的表现

1.1土壤酸化

根据2007—2009年土壤普查数据,设施种植、pH值≤5.5的土壤较板结,通透性低,酸性肥料基本没有肥效,作物生长受到抑制,出现僵苗。果菜类作物茎细叶小,普遍出现作物缺素症状,如番茄缺钙、菜豆缺钼、萝卜缺硼等现象。

1.2土壤盐渍化

据调查,设施种植土壤出现土壤盐渍化程度不同,表现特征也不同,如有的土壤颜色为白色、绿色、红色,颜色越深,说明盐渍化程度越大。作物表现缺钾症状突出,果菜类坐果稀疏,结实率低,果型不整齐;植株生长缓慢,主要表现矮小、干枯、根褐色;植株抗病性降低,病害多发,不易防治。

1.3土传病害严重

据调查,有的棚室作物发生青枯病、早疫病、炭疽病、枯萎病、软腐病、根腐病、根肿病等病害,土壤害虫有白粉虱、潜叶蝇、韭蛆、根结线虫等发生较重[2]。例如,根结线虫全棚发病,在不换棚、不换土的情况下较难防治;有的大棚发生较严重的茄子枯黄萎病,防效一直不好;番茄灰霉病、叶霉病病毒在土壤中存活数量大,导致番茄发病重。

2改良措施

2.1测土配方施肥

2.1.1改良原理。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做到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防止盲目施肥,避免造成土壤板结,特别是对土壤pH值的测定可以做到有选择性地施肥,对土壤酸化的棚室应少施氯化肥、过磷酸钙等生理酸性肥料,而选择施用生理碱性肥料,如草木灰、钙镁磷肥等[3-4]。

2.1.2测土配方施肥方法。一是取土样,对土壤退化严重的地区选择代表性的土壤;二是由专业部门检测化验样品,对土壤有机质、pH值、速效氮、速效钾、有效磷、硼、钙、钼等项目进行检测,获取土壤养分的基本数据;三是指导施肥,即根据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确定所需的各种养分数量,既能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又能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

2.2采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筛选的复合菌群,主要包括芽孢杆菌、纤维分解菌、半纤维分解菌、蛋白分解菌、放线菌等有益微生物,对埋置于棚室作物根部的秸秆进行生物发酵。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Co2可加强作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其他矿物质元素便于作物根系吸收。生物秸秆反应堆在降解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热量,可提高棚内地温[5]。秸秆反应堆还可以产生抗病孢子,增强作物的抗病能力。秸秆发酵后转变为有机肥,施用后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通透性,就是利用秸秆反应堆最后一个作用来改良土壤。

2.2.1配制菌种。目前,市场上的菌种种类很多。如可应用山东世明生物反应堆专用菌种001和沈阳生态所菌种。山东菌种用量120kg/hm2,加稻糠,拌水,菌种:稻糠:水按1∶20∶15配制,将3种配料拌匀,以攥后手缝滴水、松开落地后散开为宜,拌好后堆积3h就可使用。沈阳菌种用量150kg/hm2,比例、拌匀方法与山东菌种相同。若拌好后的菌种当天用不完,应堆放在室内或阴暗处,厚度5~8cm,次日可以继续使用,3d内必须用完。

2.2.2秸秆选择与用量。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主要应用玉米秸秆,还可以用稻草、稻壳、杂草、废弃食用菌菌棒及豆秸。通常选用玉米秸秆,一般用量为45t/hm2。

2.2.3建造反应堆。为了改良土壤可选用内置式反应堆。在定植行上开宽30cm、深20cm的沟,挖好后填铺秸秆,每沟填加3捆玉米秸秆(当年新秸秆,约合20kg),铺匀踏实,厚度25cm,沟两头露出10cm秸秆茬,以便通氧气,铺好后按每沟所需拌好的菌种均匀撒在秸秆上,用锨拍振1遍以使菌种均匀落在秸秆缝隙内,浇透水后覆土,水面高度达沟深的2/3,覆土厚度在18~24cm,整平覆膜以备定植。对土壤退化严重的可以加大菌种和稻糠和粉碎后的秸秆数量在棚外堆积用薄膜覆盖发酵,待定植时撒施。或者只用菌种、水、稻糠全棚撒施,后旋耕,在作物整个生长期间发酵,有利于下一季作物土壤改良。

2.2.4应用效果。应用该技术可减少化肥施用量,使板结的土壤变得疏松,增加微生物数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2009年在台安县新开马家村一农户责任地试验该技术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应用完该技术后在试验棚和对照棚内各取土样,于实验室采用油浴加热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测得有机质含量,试验棚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6%,对照棚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为7.5%(试验前2个大棚土壤有机质含量为7%~8%)。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还能减轻温室生产蔬菜长期施用化肥和密闭管理带来的土壤盐渍化危害。

2.3应用垄鑫防治土传病害

垄鑫(棉隆,dazomet)是一种土壤消毒剂,施用于潮湿的土壤时,会产生一种甲基异硫氰气体,然后迅速扩散,渗透到土壤颗粒间,可杀死病原菌、线虫、害虫及杂草种子,达到防病防虫效果,进而实现改良土壤。

使用方法:整地清园。熏蒸土壤前将上茬作物秸秆、根茬等清理干净,同时施入下茬作物所需的腐熟农家肥。灌水,使土壤湿润、土块易于打碎。如果此时土壤墒情很好,也可以不灌水,以耕翻整地时没有硬土块为准,以使垄鑫消毒剂遇水生成的气体均匀扩散到土壤中,达到杀死土壤线虫和病菌的效果。按用药量均匀撒施在土壤中,并与25cm的耕层土壤拌均。立即浇水,使药剂遇水产生气体。覆盖塑料密闭,四周用土压实,防止气体逸出,一般密闭7~15d。注意通风揭膜,使土壤中的残余药剂完全挥发掉,确保植物安全生长。应用该技术主要是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达到净化土壤的效果,从而达到改良目的。

3参考文献

[1]石元春.盐碱良——诊断、管理、改良[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6.

[2]孙振元,刘金,赵梁军.盐碱土绿化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3]杨占华,刘玉杰,李俊峰,等.保护地生产条件下的土壤退化问题及其防治对策[J].吉林农业:学术版,2011(5):161.

大面积土壤杀菌方法篇10

非洲菊性喜温暖、阳光充足和空气流通的环境,生长期适温为20~25℃,冬季适温为12~15℃,低于10℃将停止生长,属半耐寒性花卉,可承受短期的0℃低温。在南方可室外越冬,在冬季寒冷地区须室内越冬。喜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宫含腐殖质的沙质壤土,忌重粘土,宜微酸性土壤,在中性和微碱性土壤中也能生长。在碱性土中,叶片易产生缺铁症状,可多施有机肥来解决。

批量生产非洲菊切花一般不用播种繁殖,但家庭采用种子繁殖比较多。非洲菊为异花援粉植物,自交不育,为7采种,在开花期须进行人工辅助授粉。种子寿命很短,只有数月时间,通常在种子采收后即播种,种子发芽率较低,大约只有30%~40%。播种土可采用草炭、蛭石、河沙以1:1:1的比例混合配制,发芽适温为25℃。播种时不宜覆盖较厚的土壤,可略洒沙土或播种土,保持种子湿润即可。播种后约15天左右可发芽,待子叶完全展开即可分苗,有2~3片真叶时移入小盆。家养非洲菊的分株繁殖一般在4~5月进行,分株后的小苗经过四到五个月的适当栽培,到了10月份又能重新开花。方法是将老株挖起切分或从母株上切下周围的丛生株,每个新株带4~5片叶,另行栽植。栽植以浅植为宜,根颈部露出土面即可,分株时伤口易感染病虫害,应及时涂上草木灰。

非洲菊根系发达,盆栽时须有深厚土层。在碱性土中,可加入一些腐熟的有机肥如鸡、猪粪来解决,对于过酸的土壤可加入生石灰等碱性基质来调节。为了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可结合施肥在盆底加入沤制好的秸秆、谷壳、稻壳等增加其疏松透气。光照方面,冬季应有强光照,夏季则应注意适当遮荫,并加强通风,以降低温度,防止高温引起的休眠。

非洲菊在生长期应充分供水,冬季少浇水,浇水时要注意叶丛中不要积水,尽量从侧方给水,使株心保持干燥,否则易使花芽腐烂。非洲菊为喜肥花卉,要求肥料量大,n:p:K为2:13,应特别注意加施钾肥,生长期应每周施1次肥,温度过高或过低时应减少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