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制药技术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9:51

纳米制药技术设计篇1

1.1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是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之一,以降低消耗、减少排放(reduce),重复使用(reuse),循环利用(recycle),可再生(renewable),可替代(replace),恢复和重建(recovery)(称为“6R”原则)为宗旨,每一原则对实施循环经济的发展都是不可少的。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是“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开放模式,而区别于传统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倡导的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封闭式模式。循环经济不仅要关心经济的发展,还要关心子孙后代的生存,要求经济发展不仅要考虑经济总量的提高,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1]。我们要选择以无形的、边际效益递增的知识资源为主的、减少物质资源消耗和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走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环保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改变过去的“先污染,后治理”的以资源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传统的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

1.2循环经济的意义循环经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虽然任务艰巨,但意义重大。那么,在增加人造财富的同时,要想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损害,并且逐渐恢复和修复自然生态环境,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按照循环经济模式这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实现物质循环利用、循环利用各种废弃物,并相应地进行新的产业布局、构建产业链、进行产品设计、寻求无废生产。随着人均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口日益增多,人类可持续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模式是循环经济模式。只有当循环经济模式这种模式成为全人类所共同遵循的模式时,人类社会才可能真正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所以我国应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并以达到物质无限循环利用,废弃物零排放为最高境界和目标[2]。循环经济在给全球带来全新的环境效益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是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兼而有之的“双赢”经济,是21世纪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佳选择[3]。

2利用纳米生物制药技术发展循环经济

2.1纳米生物制药技术“纳米生物制药技术”是纳米技术在生物制药领域的创新应用。“纳米生物制药”是一门结合“纳米科学”与“生物制药”的重大高新技术领域。纳米制造技术是21世纪的关键技术之一,是近期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领域,中国已经在这个领域已取得众多科技成果。多数科技强国都将纳米科技领域作为战略制高点和科技优先发展领域。国家科委的“攀登计划”和科技部的“973”计划、“863”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都给予纳米科技以人力、资金支持。“纳米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是中国新的中长期战略计划的科学和技术发展纲(2006~2020)专门针对的关键领域。中国已经成功吸引了很多国外的制药公司建立先进的药物研发业务,并且这些企业在从事“纳米生物制药”技术的研发上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纳米生物制药药物与传统分子药物相比的最大优点在于,纳米生物制药药物的链接或载带的功能基团活性中心多,可以实现治疗与疗效跟踪同步化;材料具有的多孔、中空、多层等性能优越的结构特性,利用纳米颗粒的小尺寸效应容易进入细胞,易于药物缓释控制,便于生物降解或吸收而实现高疗效。因此,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由于药物用量减少,比较容易实现低毒性,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理想的纳米生物制药药物载体具有合适的粒径与形状和适宜的制备及提纯方法,可生物降解;具有较高的载药量;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具有较长的体内循环时间毒性较低或没有毒性[4]。纳米生物制药技术一门跨学科的新型技术,被认为是本世纪国家之间竞相技术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2.2利用纳米生物制药技术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循环经济的发展尤其要依靠科技。循环经济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构成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表示,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资源型、污染型和粗放型的特点仍然存在;具有高附加值和环保优势的制剂产品在出口上还有较大差距;具有优秀基础的生物制药产品仍未形成国际核心竞争力;多国贸易保护措施升级的势头之下,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国际化进程依旧缓慢,这些都是医药工业“十二五”期间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以前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发展模式。今后要充分利用纳米生物制药技术等科技力量,重点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节约资源的纳米生物制药产品。充分利用纳米生物制药技术替代有毒有害原材料或产品。充分利用纳米生物制药技术减少环境污染,逐步实现“三废”零排放,有效回收利用材料和逐步完善回收处理技术,突破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利用纳米生物制药技术走循环经济之路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并且利用我国纳米生物制药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从而产生大量的创新性知识,并促进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纳米技术、生物制药技术等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升级换代,改变过去那种高耗低效的工业经济模式,谋求新的循环经济之路。这样,利用纳米生物制药技术走循环经济之路将在全社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纳米生物制药产业作为新经济的一部分,特别是知识经济的一部分,是一门全新的学科,是区别于先前那种高耗低效的工业经济,面对稀缺的自然资源而谋求新的发展生机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都会因为纳米生物制药产业的兴起而改变。循环经济对发达国家来讲,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循环经济的出现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挑战,同时也是发展和机遇。面对这种挑战和机遇,一个拥有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发展中国家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完全有可能乘势而上,赶超发达国家。为支持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各相关部门都异常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将其作为调整结构实现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和重要力量,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形成新的增长点。中国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写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即将出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是全都“另起炉灶”,实质上我国工业转型升级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极深的内在联系。据悉,近日国务院正式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已经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之中。新材料、智能装备受政策照顾。因此,纳米生物制药技术,作为一个能产生大量的自主创新知识,并能带动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纳米技术、生物制药技术等相关产业迅速发展的重大高新技术,必将成为从而推动循环经济迅速发展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目前美国、日本等国都明确将纳米生物制药技术作为其纳米科学技术重点发展的战略方向,其他国家必然在这一领域也会展开激烈的科技竞争。纳米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是中国新的中长期战略计划的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专门针对的关键领域。因此,采用科学的方法分析纳米生物制药相关技术发展状况,分析各国在纳米生物制药研究上的实力,明确我国纳米生物制药技术在国际上的地位并对发展趋势作预测,从宏观层面可以对纳米生物制药发展战略研究、纳米生物制药科研项目规划、纳米生物制药的产业化策略研究提供依据,从微观层面可以为其科学研究项目的具体实施路线及企业发展策略提供指导下面研究各国在纳米生物制药研究上的实力分布情况并对发展趋势作预测。

3纳米生物制药技术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3.1收集数据的方法专利是反映技术创新最为标准详实的载体,能催生和保护技术。因此从专利的角度出发了解和把握全球纳米生物制药领域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战略研究和科学决策提供支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此,虽然存在一些缺陷,我们利用专利作为知识产权情况的代表对创新绩效进行调查、对比、分析、预测。我们用勒努瓦和赫伦(Lenoir&Herron)[5]的搜索策略勒努瓦检查了各种各样的搜寻策略,提供一种搜索办法这种方法使用了32个与生物和制药相关的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的关键词pLUS?的检索词去鉴定中国纳米技术方面的文献,来找到一个高精度的纳米生物制药文献的查询办法。专利数据来源于“Derwentinnovationsindex”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12年2月6日。时间为1992~2011年2年时间段。

3.2纳米生物制药技术发展趋势美国、日本、中国在纳米生物制药领域的专利授权总数目前最多,我们选择这三个国家进行分析、预测。纳米生物制药领域的专利授权的数量,是专利信息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科学技术知识积累的反映,它的多寡反映了发明创造活动的活跃程度,所以其数量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该国科学技术以及相关事物的现状与前景,说明了该技术受到重视的程度,该国对世界市场吸引力程度。为了更加全面地探索和预测三个纳米生物制药论文生产巨头的纳米生物制药论文生产的发展趋势,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以下处理。我们用Loglet(theonlineLogletlacurvefittingsystem)①曲线拟合系统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罗吉斯蒂曲线(Logisticcurve)[6]拟合,俗称“S曲线”。输入的数据是这个国家的纳米生物制药技术专利每年相应的专利数。Loglet实验系统随后将进行曲线拟合和自动产生一个S曲线。然而,在分析之前,我们将先介绍在本研究中使用的S曲线模型。本研究利用的S曲线模型是根据Loglet实验室模型。Loglet实验模型的S曲线方程如下:(1)其中,Yt和t分别代表S曲线的因变量和时间变量,α和β是模型的参数。S曲线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函数随着时间t的增加直至无穷大而趋于常数,常数是函数的饱和值;二是增长曲线具有一个拐点,Loglet实验曲线模型的拐点可以对方程(1)应用公式求得。我们可以证明,方程(1)的拐点是:其中,Yinf和tinf分别是在拐点时的专利数量和时间。在拐点之前,函数值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在拐点之后,函数值的增长速度越来越慢,逐渐趋于零。罗吉斯蒂曲线如图1~图3所示,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刚开始是发展较慢的初级阶段,接着是急剧增长的中期阶段,最后是增长速度变慢直至饱和的平稳的后期阶段。本研究想要探索纳米生物制药论文发展趋势,并预测这一发展趋势。我们把纳米生物制药技术专利数量从10%开始达到极限值的90%所需要的时间定义为该国纳米生物制药技术成长所需要的中期阶段。根据图1,美国的纳米生物制药领域的专利授权数在2002年达到拐点后继续增长7.9年,并会达到饱和状态。达到饱和状态后,美国将每年授权大约1506个专利。比较图1~图3不同的极限值,可以显示日本将在该领域达到饱和状态后专利授权数比美国和中国少得多。中国在纳米生物制药领域的专利授权数上虽然起步比美国和日本慢得多,但发展很快。这主要是中国中长期战略计划的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等大量的相应政策的支持。

纳米制药技术设计篇2

从产业结构调整看待一致性评价

药品作为特殊商品,其有效性与安全性同样重要,不可偏废。据了解,目前固体制剂的一致性评价已经取得共识,药品生产企业已由观望转为积极作为,积极配合政策的落实。近年来,国内的药物研发能力取得较大进步,对药品质量控制的水平不断提高。率先出台的政策当然是从应用面广、出现问题多的固体制剂入手。行业大数据表明,固体制剂在不同企业、不同批次间指标参数波动较大,疗效与安全性难以保证。因此,国家食品药品管理部门明确要求那些“相同企业、不同批次”“不同企业、不同批次”的口服固体制剂要在三个水平上达到一致,即药学等效、生物学等效及临床疗效等效。

彭海生教授对此介绍说,三个层次各不相同。对于生产企业而言,最为容易实现的是药学等效。即便是最容易的药学等效,也存在诸多挑战。它受到包括活性物质(api)的纯度、晶型及有关物质种类及残留量、所选辅料的纯度、杂质含量、制剂工艺参数及成型设备的影响。因此,简单的药学等效要基于药企、辅料生产厂家、制剂设备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最难的临床等效就必须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因素,虽然不能过于悲观地说每个患者情况各不相同,但可以明确的是,患者遗传背景、体征、病情存在差异,这给临床等效评价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有很大比例的病人需要联合用药,这进一步增强了评价的困难。一致性评价将会带动原料药生产企业、辅料生产厂家以及制剂设备公司加大投入,推陈出新,共同完成口服固体制剂一致性的目标。

他还认为,从群众的角度讲,一致性是个起码的要求,但对企业而言,却是巨大的投入。从发展的角度看,这又是不得不为的、时展的必然趋势,总不能让老百姓稀里糊涂地吃些不治病的糖丸安慰自己吧。在国际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简单依赖铺天盖地的广告进行夸大其词的宣传,俨然已成为过去;遵照规律、实事求是,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精准医疗需要依托制剂创新

随着精准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也逐渐认识到靶向制剂的重要性,其观念已由过去的简单重视发现新的活性分子转变到给药系统的研制工作中来。“十二・五”期间,国家根据科技的发展,提出了促进生命科学各领域进一步融合,加速利用生物技术与信息、材料、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手段助力药物研发,为靶向药物、细胞制剂、成像诊断、器械的研发提供支撑。靶向药物已由基础研究变成了现实产品,走进了临床应用。然而,即便是靶向性非常明确的抗体药物,在适应症方面也没达到尽善尽美,药物不良反应依然严重存在。

彭海生教授表示,当前,理想的药物制剂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科研人员在起效时间、有效时程、释药空间(位置)上探索提升制剂创新的可行性。在起效时间上,又根据病情需要分为速效、延迟及袷笔头拧<本纫┪镄枰快速释放药物,缩短药物入血时间、及早达到治疗浓度成为首要目的。通过优选水溶性好、崩解快的辅料,采用先进工艺进行制剂成型可以加速药物的溶解,缩短药物发挥疗效的时间,分散片主要是在释药速度方面做文章。考虑到一些疾病发生部位不在上消化道,而口服药物又必须途经胃及十二指肠,包衣辅料(如丙烯酸酯类)的出现为此铺平了道路。

“除了考虑制剂本身的因素外,机体因素也是药物制剂设计必须考虑的因素。以脂质体为例,第一代普通脂质体由于受到网状内皮系统的清除作用,难以发挥疗效。”彭海生教授解释说,为此,研究人员在脂质体表面进行了聚乙二醇(peG)的修饰,延长了药物在体内存在的时间,克服了巨噬细胞的吞噬清除作用,发挥了长效作用,创造出一种长循环脂质体。该类纳米制剂需要合成磷脂作为辅料,目前国内生产脂质体企业主要依赖进口,国内尚无企业注册该类辅料,市场严重依赖进口,这严重制约了下一代靶向脂质体的研发,它影响的不只是现有产品的生产,同样制约着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在二代脂质体的生产过程中所需功能磷脂外,作为起始原料的功能性聚乙二醇同样非常重要,市场也未见有药用辅料批文的功能性聚乙二醇销售。当下开始实施的药用辅料关联审评,对于报批企业而言则进一步提高了辅料的研发难度,尽管在安全性方面有了新的提高。

同时彭海生教授也指出,二代脂质体仅仅解决了循环中存在时间长短的问题,而更多的靶向机制却未曾触及。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包括脂质体在内的第三代纳米制剂将接近于临床应用。在进入临床应用之前,需要回答的问题还非常多。比如,实现靶向制剂的机制是什么,不同的设计理念所需证明的基础医学问题又各不相同。不同的给药途径纳米制剂面临的科学问题也各不相同。四川大学的黄园教授设计了一种纳米制剂,并在中国药学会主办的中国药物制剂大会上报告了该制剂按照先后时间顺序依次跨越亲水性的胃肠道黏膜屏障和亲脂性的肠上皮屏障,促进了药物的吸收利用;同样,北京大学药学部的张煊教授根据细胞摄取机制构建了环境响应的可伸缩折叠的双靶纳米载体,实现了高靶向、高摄取的目的。针对肿瘤耐药机制,中国药剂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吕万良教授课题组一直致力于探索肿瘤耐药形成机制,并针对靶点需要利用合理复方纳米制剂,实现抑制肿瘤多药耐药的目的,多篇高质量的SCi文章发表在国际高水平杂志上,获得了行业的普遍认可。北京大学的张强教授,四川大学的何勤教授,复旦大学的陆伟跃教授、蒋新国教授、蒋晨教授等在提高难溶性药物溶解度、药物跨越组织屏障、药物分子靶向机制等方面做出了贡献,促进了精准医疗的发展。

纳米技术促进视踪、

诊断、治疗一体化

可视化,特别是微观可视化一直是研究人员努力追求的目标。原位肿瘤患者手术治疗后复发的主要因素是肿瘤生长边界不清,难以实现全部切除,残余的肿瘤细胞术后继续恶变所致。临床医生特别希望能在可视情况下进行肿瘤组织的摘除,以控制肿瘤的复发。这就需要有能够识别肿瘤细胞的发光药物,构建清晰的肿瘤边缘轮廓,辅助临床医生进行手术。从治疗的角度而言,人们也希望知道药物分子到底在哪里,他的空间位置是否影响其疗效发挥。过去人们以血中药物浓度进行药代动力学房室模型分析,由于模型过于简单,拟合结果对临床疗效相关性有待加强,不能指明药物分子的体内行走路线,不利于新药、制剂的创新研究。

彭海生教授介绍说,利用纳米技术开展诊疗一体化是一个理想的方向。于是科学家们采用纳米化技术试图将荧光染料、金属纳米颗粒、量子点以及放射性核素等与药物包裹到一个纳米颗粒中,利用多种模式成像技术监测药物在体内、细胞内的行走路线进行动态分析。组织水平上,观察药物在疾病器官的分布、滞留时间,以此判断药物的体内代谢行为;细胞水平上,监测药物在亚细胞器的分布与代谢动力学规律。为此,还专门形成了一个高水平的SCi收录期刊(theranostics)报道研究人员在此方面取得的进展。一些基础研究的设备如microCt、小动物光学成像系统、小动物光声系统等投入应用,从形态结构、流体到组织功能成像,步步深入。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但成像结果的通病就是眼见未必是实,结果往往被单一的成像结果所掩盖。”彭海生教授解释说,有时为了防止出现假阳性结果,往往需要多种成像技术同时应用。多模式成像技术可以克服单一成像的弱点,是当下的研究重点。2017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的申宝忠教授带领的团队获得了重大仪器专项支持,项目重点研究多种模式成像设备的研发,项目资助8500万元,可见国家对诊疗领域的重视与扶持力度。通常而言,科学家希望纳米载体粒度小,但是纳米级别的颗粒载药能力有限,同时由于纳米材料的尺寸特征所限,光学分辨率限制了微观领域的观察,特别是纳米制剂在细胞、细胞器水平的行为,往往得到一些似是而非的结果。在大体水平上,面临的困难就是组织穿透能力问题。光学信号穿透组织后发生的衰减(包括散射和衍射)导致应用受限,降低信号精度和观察深度,基础研究多以鼠等小动物进行就是这个原因。

“对于患者而言,他们理解的靶向药物是只杀敌人的,这实际是个梦想,也是个误区。”彭海生教授进一步指出,靶向性只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它永无止境。科学家依据已有的受体理论、抗体-抗原结合理论、酶-底物理论设计靶向制剂,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结果,但还不理想。因此,他们想到的是利用双靶、多靶,进一步提高靶向性。这就需要一个前提,目标细胞需要具备双靶、多靶的差异性物质基础,简单地罗列靶分子未必能实现设计者的初衷;而无论脂质体、胶束或者其他纳米载体,要想实现靶向性,载体表面靶分子修饰是一个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这里就不得不谈一下连接分子(Linker),常用的当然是聚乙二醇分子。聚乙二醇分子具有亲水性,起到抑制巨噬细胞清除作用的同时,又可以作为连接分子发挥功能。为简化科研,合成了一些具备点击化学反应(ClickReaction)的功能性连接分子。他们将表面修饰限制在生物学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不过多影响细胞生理行为。但仅此一点,也还未见相对完善系统的研究报道。将来假如靶向纳米载体进入临床应用,构建他们所需的各类辅料必须经过系统研究,逐步获得注册、批准应用才可,那么最有希望的功能性聚乙二醇类辅料应该放在首位,尽管现在政策还有些谨慎保守。

靶向制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彭海生教授表示,当前,在已知基因背景的情况下,精准医疗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日益精准。作为治疗的主要介质,纳米药物必然大展身手。然而,在靶向纳米制剂进入临床应用前,有大量的科学问题需要回答。首先,纳米药物进入机w后,有哪些意想不到的、尚未引起注意到的事件发生?对于机体的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等的影响是什么样的?长期靶组织蓄积会不会导致新的病变?其次,进行靶向制剂优化的原则是什么?如何设计载体的表面分子以增强靶向能力?多种靶分子间是否存在相互干涉?而且这种干涉是否会带来新的问题,目前还未见相关报道。再次,科研人员一直在依据已有的受体理论等相关学说设计新的靶向制剂,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靶向性问题;但这种设计还是一种静态设计,没能考虑生物体的动态因素,特别是未能将微观的细胞应答反应、宏观的机体网络调节考虑进来。简单地讲,在给药之前所有的假设还都成立,而在给药之后由于宏观调节、微观反应微环境发生了改变,靶向性、治疗效果可能发生了尚未掌握的变化,如何将这些变化考虑到设计之中,也是一个挑战。最后,尽管靶向制剂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方向,但从用药经济学考虑靶向制剂,由于制备工艺复杂,考虑因素多,必然导致成本高昂,这对研发者、生产企业都负担较大,而这一切必然由消费者来承担,不可避免地限制了普通消费者的使用。因此,如何简化制备工艺条件,化繁为简则更是难能可贵的希望。

彭海生教授还建议理工医药结合,促进精准医疗。他认为制剂创新已经严重依赖多学科的发展,精准医疗同样离不开制剂创新。他介绍说,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曹文武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田野教授发起的理工医交叉学术会议已经举办了8届,最近一届在2017年1月7日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四院承办,与会专家层级不断提高,交流内容也更为深入。会上报道了利用光、声手段实现肿瘤、动脉硬化斑块的有效精准治疗。同时,厦门大学等不同高校、临床医生报告了仪器设备研发、光(声)敏剂的研发进展。一些临床医生也报道了光(声)动力治疗的临床病例,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遗憾的是,会议缺乏更多的药学专家,还未见关注光(声)敏剂作用机理的报道,对于声敏剂的作用机制还处于假想阶段,以致于无法设计、优化新的临床需要的光(声)敏剂。尽管光(声)治疗在临床治疗肿瘤、动脉硬化斑块上获得了较好效果,但是,光(声)敏剂的体内代谢规律意味着同样会产生不良反应,依托定向暴露光、声,可以减小不良反应,但并不理想。因此,利用制剂技术开发靶向光(声)敏剂特别值得深入研究。

纳米制药技术设计篇3

   

信息、生物、新材料三大前沿领域

   信息、生物、新材料是21世纪前30年发展最快、最热门的三大领域,它们集结了当今世界最强势的研究力量。但在这些关系未来发展的关键领域中,我国许多核心技术仍依赖追踪、模仿和引进国外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从更宽的视野来看,不仅仅是这三个领域的发展需要高扬“自主创新”的信心与勇气。实际上,整个中国科技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压力:对外要适应国际科技竞争的紧迫形势,对内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战略性需求。而原始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薄弱,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影响我国整体竞争力的极大障碍。

   面向未来15年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即将,科技部等有关部门正在着手制定科技“十一五规划”——关于中国科技“未来”的探讨与关注,在最近一年多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就是在这样带着几分焦灼、几分期待、几分信心的探讨氛围中,“自主创新”成为人们关于中国科技发展的共识。

   带着这个共识,再来看中国科技发展面临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变成了未来发展的重大机遇。未来10年,中国在这三大领域中最有可能实现自主创新的关键技术群究竟有哪些?有限的科技经费究竟应当投入到哪些突破口?

   

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

   移动通信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大奇迹。2004年12月,全球(蜂窝)移动通信用户总数已达17亿以上,超过已有百年发展历史的固定通信用户数。过去10年,移动通信技术完成了由第一代模拟通信技术向第二代数字通信技术的过渡,当前正处于由其巅峰状态向第三代(3g)移动通信技术过渡的进程中。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纷纷投入力量进行第三代及下一代移动通信标准、技术和产品的开发。

   ——3g移动通信:国际电信联盟(itu-t)批准为3g的三大标准分别是欧洲的wcdma,美国高通公司的cdma2000和中国大唐电信的td-scdma。3g已在全球30多个国家开始商用。

   ——增强型3g(enhanced3g):为了克服3g技术不能很好支持流媒体等业务的不足,国际电信联盟已在制定增强型3g技术标准。专家预测,增强型3g技术将进入商用。

   ——4g(或beyond3g):下一代移动通信即所谓超3g(以下统称beyond3g)技术的研究是国际上的热点。beyond3g具有更高的速率与更好的频谱利用率。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已开始4g框架的研究,预期beyond3g技术可望在2010年后开始商用。

   中国移动用户总数已达3.34亿,居世界第一,总体技术水平与国际同步,处于由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过渡时期。我国3g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具备了实现产业化的能力,我国大唐电信2000年5月提出的td-scdma标准已成为国际电信联盟正式采纳的三大标准之一。此外,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开展了beyond3g技术的研究,预期该技术可望在2010年后开始商用。

   beyond3g技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德尔菲专家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研发水平比领先国家落后5年左右,通过自主开发或联合开发,在未来5年可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一批高技术通信设备制造业公司,在第三代移动通信设备(3g)等研发方面紧跟国际前沿,打破了国外公司对高技术通信设备的垄断,开始参与国际通信标准的制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具备实现技术和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契机。

   

中国下一代网络体系

 下一代网络(ngn)泛指以ip为核心,同时可以支持语音、数据和多媒体业务的因特网、移动通信网络和固定电话通信网络的融合网络。

   世界各国和国际通信标准化组织都在积极开展下一代网络的研究开发工作。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部门(itu-t)、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etsi)、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第三代伙伴组织计划(3gpp)等,都在致力于下一代网络体系的研究。目前,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欧盟都已启动了下一代互联网研究计划,全面开展各项核心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我国在下一代网络的研究方面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九五”期间,863计划建成了“中国高速信息示范网”(cainonet)、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的“中国高速互连研究试验网nsfcnet”等重大项目,目前已开始基于ngn的软交换技术在移动和多媒体通信中的应用研究。中兴、华为等企业还推出了基于软交换的ngn解决方案;在下一代互联网研究上,中兴、港湾网络等推出的高端路由交换机,可应用于国家骨干ip网络建设,以及大中型宽带ip城域网核心骨干和汇聚。国内公司还开始自行设计高端分组交换定制asic芯片。我国已成为少数几个能够提供全系列数据通信设备的国家之一。

   下一代网络技术对促进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对改造和提升我国传统产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从总体上看,我国互联网技术跟随国外发展,在技术选择上缺乏系统研究,走过一些弯路,至今与国外仍存在较大差距。无论网络用户规模、网络应用、网络技术或网络产品都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全局着眼,应不失时机地开展中国下一代网络体系的研究、应用试验、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不能像第一代互联网那样,技术、标准都是外国的,给国家安全造成隐患。

   

纳米级芯片技术

   当前,集成电路的发展仍遵循“摩尔定律”,即其集成度和产品性能每18个月增加一倍,按照器件特征尺寸缩小、硅片尺寸增加、芯片集成度提高和设计技术优化的途径继续发展。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升级换代速度加快。当前国际上cmos集成电路大规模生产的主流技术是130nm,英特尔等部分技术先进的芯片制造公司已在用90nm进行高性能芯片生产。2005年,美国amd公司已开始量产90nm的高性能芯片,国际上对65nm技术的开发也已成功。伴随130nm到90nm技术的升级,考虑到扩大生产规模和降低成本,大多数公司将使用12英寸替代8英寸硅基片,这也必将带来半导体设备的大量更新。

   近年来我国一些先进集成电路制造公司的崛起,使国内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有了显著的缩小,但整体水平仍与先进国家相差2~3代。目前,我国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年设计能力已超过500种,主流设计水平达到180nm,130nm技术正在开发中,90nm技术的研发也开始着手进行。从产业发展看,我国集成电路已初步形成由十多家芯片生产骨干企业、十多家重点封装厂、二十多家初具规模的设计公司、若干家关键材料及专用设备仪器制造厂组成的产业群体,设计、芯片制造、封装三业并举的蓬勃发展态势。以中科院计算所为代表的研究机构和企业在cpu研发方面所取得的新进展,标志着我国集成电路设计具有较强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目前我国芯片业大多集中在低端的交通、通信、银行、信息管理、石油、劳动保障、身份识别、防伪等领域,ic卡芯片所占比重一直占据芯片总体市场的20%左右。

   世界第一颗0.13微米工艺td-scdma3g手机核心芯片10月9日在重庆问世

   今后的ic是纳米制造技术的时代,而纳米级芯片技术是我国赶超国际的关键,它的成功将会是我国ic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和持续发展的动力,专家认为应优先发展。

   

中文信息处理技术

   包括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在内的中文信息处理技术,是汉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融合,是一门与语言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数学、控制论、信息论、声学、自动化技术等多种学科相联系的边缘交叉性学科。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1994年,微软开始进入中文软件市场,微软的word把国产wps挤出了市场,继而windows中文版又把国产中文之星挤垮。微软凭借其强大的优势地位,使国产的中文信息处理软件举步维艰。中文版的windows、office等占据了大部分的中文软件市场,使中文信息处理逐渐丧失了其特殊地位。

   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我国的中文信息处理,包括中文的编码、字型、输入、显示、输出等的基本处理技术已经实用化,目前正在逐渐摆脱“字处理”阶段,处于向更高级阶段快速发展的时期。包括中文的文字识别机和手写文字识别、语音合成、语音识别、语言理解和智能接口等技术的研究已获得进展。中文的全文检索、内容管理、智能搜索、中文和其他文字之间的机器翻译等技术也正在开发、研制,并取得了较大进展,涌现了联想、方正、四通、汉王、华建等公司。

   随着中国加入wto与世界各国交流的逐渐扩大以及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中文信息处理技术越发显得重要,其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将大大促进我国科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在信息时代得到新的发展。未来无疑应当加强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研发投入与政策倾斜。

   

人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20世纪末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被公认为生命科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其规模和意义超过了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登月计划。随着人类基因组、水稻基因组以及其他重要微生物等50多种生物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工作的完成,国际基因组研究进入到功能基因组学新阶段。

   功能基因组学已成为21世纪国际研究的前沿,代表基因分析的新阶段。它是利用结构基因组所提供的信息和产物,发展和应用新的实验手段,通过在基因组或系统水平上全面分析基因的功能,使生物学研究从对单一基因或蛋白质的研究转向多个基因或蛋白质同时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在基因组静态的碱基序列弄清楚之后转入对基因组动态的生物学功能学研究。从1997年迄今已发表的有关功能基因组学的论文数以千计,其中不少发表在《细胞》《自然》《科学》等国际著名刊物上。

   目前功能基因组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基因测序技术研究。预计今后几年内,测序技术将继续发展,特别是有一些重要的改进将直接用于功能基因组的研究;二是单核苷多态性(snp)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snp单体型研究;三是基因组有序表达的规律研究。主要包括基因的深入鉴定、基因表达与转录组研究、蛋白和蛋白质组研究、代谢网络和代谢分子研究、基因表达调控研究等;四是计算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研究。

   近几年来,在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的资助下,我国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中华民族占世界人口的1/5,有丰富的遗传疾病家系资源,这是我国发展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有利因素。“十五”期间,我国参与国际蛋白质组计划、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高质量按时完成了项目中所承担的21号染色体区域的任务,建立并完善了中华民族基因组和重要疾病相关基因snps及其单倍型的数据库的建设,在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了一批高水平学术论文,申报了一批国家专利,收集、保存了一批宝贵的遗传资源,并初步建立了遗传资源收集网络和资源信息库的采集管理系统,组建了一批部级基地,培养了一支队伍,建立了一批技术平台。但总体而言,我国在功能基因组研究及应用方面的原始创新成果数量较少,还不能为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知识和产品。

   未来研究重点包括:

 ——功能基因组研究。重点开展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人类功能基因组研究和重要病原微生物及特殊微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

   ——蛋白质组学研究。蛋白质组学是一个新生领域,目前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仍有许多困难有待克服。我国应选择具有特色的领域开展研究;

   ——生物信息技术。我国的研究重点应集中在生物信息数据库的构建、生物信息的开发、加工、利用及生物信息并行处理方面;

   ——生物芯片技术及产品。通过微加工技术和微电子技术在固体芯片表面构建的微型生物化学分析系统,以实现对细胞、蛋白质、dna以及其他生物组分的准确、快速、大信息量的检测。常用的生物芯片包括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生化反应芯片和样品制备芯片等。生物芯片的主要特点是高通量、微型化和自动化。我国生物芯片研究紧跟国际前沿,它将对我国生命科学研究、医学诊断、新药筛选具有革命性的推动作用,也将对我国人口素质、农业发展、环境保护等作出巨大的贡献。

   专家认为,我国人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研发水平比领先国家落后5年左右,若能高度重视,充分利用我国已有的技术和资源优势,未来10年我国可能实现人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跨越发展。

 

蛋白质组学研究   随着被誉为解读人类生命“天书”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功实施,生命科学的战略重点转移到以阐明人类基因组整体功能为目标的功能基因组学上。蛋白质作为生命活动的“执行者”,自然成为新的研究焦点。以研究一种细胞、组织或完整生物体所拥有的全套蛋白质为特征的蛋白质组学自然就成为功能基因组学中的“中流砥柱”,构成了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战略制高点。

   目前蛋白质组学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和发展蛋白质组研究技术方法,进行蛋白质组分析。为了保证分析过程的精确性和重复性,大规模样品处理机器人也被应用到该领域。整个研究过程包括样品处理、蛋白质的分离、蛋白质丰度分析、蛋白质鉴定等步骤。

   附图

   自1995年蛋白质组一词问世到现在,蛋白质组学研究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的蛋白质组研究也在迅速开展,并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成果,中国科学家已经在重大疾病如肝癌,比较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在“973”计划的资助下,我国已经开始了二维电泳蛋白组分离研究、图像分析技术和蛋白质组鉴定质谱技术研究等。

   如何抓住国际上蛋白质组学研究刚刚启动的时机,迅速地进入到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国际前沿,是摆在我国生命科学研究发展方向上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我国在该领域的研发基础较好,只比先进国家落后5年左右。蛋白质组学属科学前沿,专家建议结合我国现行的基因组研究及其他有我国特色或优势的领域开展研究,不要重复或追随国际已有的工作,而应走自己的路,未来10年内有可能取得重大科学突破。

   

生物制药技术

   生物制药被称为生物技术的“第一次浪潮”,其诱人前景引起了全世界各国政府、科技界、企业界的高度关注。

   在过去的30年间,全球生物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据美国著名咨询机构安永公司2004年和2005年发表的第十八和第十九次全球生物技术年度报告分析,2003年全球生物技术产业营收达410亿美元。目前已有190余种生物技术产品获准上市,激发起投资者对生物技术股与融资的兴趣。

   近20年来,我国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据《中国生物技术发展报告2004》统计,我国已有25种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上市药物达9种,重组人ω-干扰素喷鼻剂2003年4月获得国家临床研究批文,可用于较大规模高危人群的预防。但总体上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医药生物技术产品的销售收入仅占医药工业总销售额的7.5%左右。

   为加快我国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今后的研究开发重点是:

   ——生物技术药物(包括疫苗)及制备技术。围绕危害人民健康的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肿瘤等重大疾病和疑难病症的防治与诊断,应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等技术,开发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药物、反义药物、基因治疗药物、可溶性蛋白质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拓宽医药新产品领域;

   ——高通量筛选技术。目前,国外许多制药公司已把高通量筛选作为发现先导化合物的主要手段。典型的高通量筛选模式为每次筛选1000个化合物,而超高通量筛选可每天筛选10万多个化合物。随着分析容量的增大,分析检测技术、液体处理及自动化、连续流动以及信息处理将成为未来高通量筛选技术研究的重点;

   ——天然药物原料制备。目前,已经发现人类患有3万多种疾病,其中1/3靠对症治疗,极少数人能够治愈,而大多数人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以往多用合成药物,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自我保健意识增强,对天然药物的追求与日俱增。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加强天然药物的研发。

   

生物信息学研究

   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以计算机为工具对生物信息进行储存、检索和分析,对基因组研究相关生物信息获取、加工、储存、分配、分析和解释——上世纪80年代一经产生,生物信息学就得到了迅猛发展。其研究一方面是对海量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服务;另一方面是利用这些数据,从中发现新的规律。

   具体地讲,生物信息学是把基因组dna序列信息分析作为源头,找到基因组序列中代表蛋白质和rna基因的编码区;同时,阐明基因组中大量存在的非编码区的信息实质,破译隐藏在dna序列中的遗传语言规律;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与基因组遗传信息释放及其调控相关的转录谱和蛋白质谱的数据,从而认识代谢、发育、分化、进化的规律。另外生物信息学还利用基因组中编码区的信息进行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模拟和蛋白质功能的预测,并将此类信息与生物体和生命过程的生理生化信息相结合,阐明其分子机理,最终进行蛋白质、核酸的分子设计、药物设计和个体化的医疗保健设计。

   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已经将基因组信息学、蛋白质的结构计算与模拟以及药物设计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它将导致生物学、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多种科学文化的融合,造就一批新的交叉学科。

科学家们普遍相信,本世纪最初的若干年是人类基因组研究取得辉煌成果的时代,也是生物信息学蓬勃发展的时代。据预测,到2005年生物信息的全球市场价值将达到400亿美元。

   我国生物信息学研究起步较早。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学者就在《自然》上报道了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计算机分析的工作。目前,多家大学和研究机构也相继成立了生物信息中心或研究所,各种原始数据库、镜像数据库和二级数据库也已经逐步建立,同时我国还建立了相关的工作站和网络服务器,实现了与国际主要基因组数据库及研究中心的网络连接,开发了用于核酸、蛋白结构、功能分析的计算工具以及蛋白质三维结构预测、并行化的高通量基因拼接和基于群论方法开发的基因预测等多种软件。中国学者还运用自主开发的电脑克隆程序,开展了大规模est数据分析,建立了一系列基因组序列分析新算法和新技术,并在国内外著名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尤其在人类基因组基因数目的预测上获得了与目前的实验事实相当吻合的结果,在国际上获得普遍认可。

   

农作物新品种培育技术

   最近几年,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的巨大影响,已引起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研究中最活跃的是育种技术——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进行品种改良,创造更加适合人类需要的新物种,获得高产、优质、抗病虫害新品种。这使得新品种层出不穷,品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将由现在的30%提高到50%。国际水稻研究所已经培育出每公顷7500公斤的超级水稻,非洲培育出增产10倍的超级木薯。

   我国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取得了一批创新成果:如植物转基因技术、细胞培育技术、籼稻的全基因组测序、花粉管通道转基因方法等,使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农作物新品种成为现实和可能。目前,已培育出亩产达到807.4公斤的超级杂交稻;2004年转基因抗虫棉的种植面积已占全国棉花种植面积的50%左右;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培育的抗白粉病、赤霉病和黄矮病等小麦新品种已累计推广1100多万亩;植物组织培养和快繁脱毒技术在马铃薯、甘蔗、花卉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专家认为,我国农作物新品种培育的研发基础较好,整体科研技术与国外处于同等水平,只要充分利用资源,发挥优势,很可能在该领域取得突破。

   

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

   纳米科技是上世纪末才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科学领域,它的迅猛发展将在21世纪促使几乎所有工业领域产生一场革命性的变化。纳米材料是未来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物质基础,许多科技新领域的突破迫切需要纳米材料和纳米科技支撑,传统产业的技术提升也急需纳米材料和技术的支持。

   近年来,科技强国在该领域均取得了相当重要的进展。

   在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合成方面,美国科学家利用超高密度晶格和电路制作的新方法,获得直径8nm、线宽16nm的铂纳米线;法国科学家利用粉末冶金制成了具有完美弹塑性的纯纳米晶体铜,实现了对纳米结构生长过程中的形状、尺寸、生长模式和排序的原位、实时监测;德国科学家巧妙地利用交流电介电泳技术,将金属与半导体单壁碳纳米管成功分离;日本用单层碳纳米管与有机熔盐制成高度导电的聚合物纳米管复合材料。

   在纳米生物医学器件方面,科学家用特定的蛋白质或化合物取代用硅纳米线制成场效应晶体管的栅极用以诊断前列腺癌、直肠癌等疾病,成百倍地提高了诊断的灵敏度。另外,纳米技术在医学应用、纳米电子学、纳米加工、纳米器件等方面也有新进展。与此同时,国外大企业纷纷介入,推动了纳米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当前纳米材料研究的趋势是,由随机合成过渡到可控合成;由纳米单元的制备,通过集成和组装制备具有纳米结构的宏观试样;由性能的随机探索发展到按照应用的需要制备具有特殊性能的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和技术很可能在以下四个领域的应用上有所突破:一是it产业(芯片、网络通讯和纳米器件);二是在生物医药领域应用纳米生物传感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到2010年将给人类带来新的福音;三是在显示和照明领域的应用已有新的进展,纳米光纤、纳米微电极等已产生极大影响;四是纳米材料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在基因修复和标记各种蛋白酶等方面蕴育新的突破,预计2010年纳米技术对国际gdp的贡献将超过2万亿美元。

   我国纳米材料研究起步较早,基础较好,整体科研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处于同等水平,部分技术落后5年左右。目前有300多个从事纳米材料基础研究和应用的研究单位,并在纳米材料研究上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据英国有关权威机构提供的调查显示,我国纳米专利申请件数排名世界第三位。

 国内目前已建成100多条纳米材料生产线,产品质量大都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差距一是在纳米材料制备与合成方面尚处于粗放阶段,缺乏应用目标的牵引,集成不够;二是纳米材料计量、测量和表征技术明显落后于国外,对标准试样和标准方法的建立重视不够,对表征手段的建立投资不足;三是纳米材料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出现脱节,纳米材料研究缺乏针对性;四是学科交叉、技术集成不够。

   链接:

   

信息技术正在发生结构性变革

   目前,信息技术正在发生结构性的变革,在信息器件向高速化、微型化、一体化和网络化发展的同时,软件和信息服务成为发展重点。大规模集成电路正快速向系统芯片发展;移动通信技术正在向第三代、第四展,将提供更优质、更快速、更安全的服务,并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网融合趋势进一步加快,无线网络成为世界关注的重点;全球化的信息网络将像电力、电话一样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种信息服务,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将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重大影响。

   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领域的发展方兴未艾,极有可能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

   

大显神通的新材料

   高性能结构材料是具有高比强度、高比刚度、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的材料,对支撑交通运输、能源动力、电子信息、航空航天以及国家重大工程起着关键性作用。

   新型功能材料是一大类具有特殊电、磁、光、声、热、力、化学以及生物功能的材料,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材料。当前国际上功能材料及其应用技术正面临新的突破,诸如信息功能材料、超导材料、生物医用材料、能源材料、生态环境材料及其材料的分子、原子设计正处于日新月异的发展之中。

纳米制药技术设计篇4

2、家电:用纳米材料制成的纳米材料多功能塑料,具有抗菌、除味、防腐、抗老化、抗紫外线等作用,可用处作电冰霜、空调外壳里的抗菌除味塑料。

3、电子计算机和电子工业:可以从阅读硬盘上读卡机以及存储容量为目前芯片上千倍的纳米材料级存储器芯片都已投入生产。计算机在普遍采用纳米材料后,可以缩小成为“掌上电脑”。

4、环境保护:环境科学领域将出现功能独特的纳米膜。这种膜能够探测到由化学和生物制剂造成的污染,并能够对这些制剂进行过滤,从而消除污染。

5、纺织工业:在合成纤维树脂中添加纳米Sio2、纳米Zno、纳米Sio2复配粉体材料,经抽丝、织布,可制成杀菌、防霉、除臭和抗紫外线辐射的内衣和服装,可用于制造抗菌内衣、用品,可制得满足国防工业要求的抗紫外线辐射的功能纤维。

纳米制药技术设计篇5

摘要:

本文通过使用电子断层成像技术,分别对纳米金样品和纳米囊泡药物两种材料进行多角度成像研究,发现纳米金样品为圆盘状,并没有棒状结构,同时还测量了纳米金盘的厚度。纳米囊泡拟包含药物为膜状结构而非针状或棒状。多角度成像排除了二维电镜图片的假象,显示电子断层成像技术在纳米材料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电子断层成像技术;纳米金样品;纳米囊泡药物

入射电子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会产生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透射电子和特征X射线等各种信号。其中透射电子、背散射电子是透射电镜的主要成像信号。透射电镜中,电子束与样品相互作用,在荧光屏(或图像收集设备)上显示该样品的投影信息,因此透射电镜图像是一个三维物体垂直于电子束入射方向的二维投影,对于均质球体来说,任何角度投影的图像都能正确显示其形状和尺寸。但由于无法直接从该二维投影了解该物体在三维空间里的立体结构信息,对于圆盘状、薄片状或其他特殊形状的样品,某些特定角度的投影容易产生对三维立体结构分析上的假象。旋转样品,获得样品在不同方向上的投影图,再通过计算机软件处理这一系列投影图,还原样品三维空间里的立体结构信息,这样的技术被称为“电子断层成像技术”[1]。利用这种技术可以恢复样品的原有立体形貌,消除部分二维投影的假象。这种技术近年来,在细胞、亚细胞结构的研究获得了很广泛的应用,得到不少令人瞩目的结果[2-3]。但在纳米材料上的应用,尤其在国内的纳米材料方面,鲜见报道。本文利用电子断层成像技术,分别对纳米金样品和纳米囊泡药物两种材料进行研究,获得这两种材料的三维立体结构。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纳米金样品由中山大学物理与工程学院提供。纳米囊泡药物由中山大学药学院提供。

1.2方法

1.2.1纳米金样品的电镜制样方法

取5μL纳米金样品悬液(浓度为7.5×10-11mol•L-1)[4]滴到碳膜铜网上,1min后用滤纸吸去多余的悬液,在室温下自然干燥。

1.2.2纳米囊泡药物的冷冻电镜制样方法

在冷冻制样前,为提高微筛膜铜网(Quantifoil)的亲水性,对该铜网进行辉光放电亲水处理。同时,为了后续不同角度投影的对准,在制样前新鲜加入10nm的胶体金颗粒。具体制样过程为:取4μL纳米囊泡药物(浓度为5×10-6mol•L-1),加1μL10nm的胶体金颗粒溶液(浓度为1×10-5mol•L-1),混匀后,立刻滴加在已处理的微筛膜铜网上,使用FeiVitRoBotiV进行冷冻制样,滤纸吸附时间为3s,转移铜网并保存在液氮中。通过Gatan626冷冻样品传输架,将样品转移到Jem2010Cryo型电镜,-173℃进行观察拍照。

1.2.3电镜拍摄方法

上述两样品均使用Jem2010Cryo型电镜手动收集一系列倾斜角度的投影图像[5-7],加速电压为200kV,图像收集采用Gatan895CCD。采集图像放大倍数分别为30K和50K,每2°收集一次图像,倾斜角度为±54°。用imoD软件[8]对收集的图像进行计算机三维重构。三维结构采用Chimera软件显示。

2结果与讨论

2.1纳米金样品

纳米金样品的二维投影见图1。图中可见样品有3种形态,分别呈现圆形(a)、杆状(B)和三角形(C),一般可以根据该图分析得出该样品有3种形态。图2是同一个纳米金样品在不同旋转角度的投影照片。图2a中显示两个样品分别呈现椭圆形(白色箭头)和杆状(黑色箭头)两种形态。将该样品从-40°倾斜角度旋转至0°时,可见图2a中的杆状样品投影(黑色箭头)变成图2c中的椭圆形状,图2a中的椭圆形样品(白色箭头)变成图2c中的杆状。图2d中,显示两椭圆形样品稍有重合。图2e中,两样品均呈现椭圆形状。可见圆形和杆状的二维投影,实际是同一个纳米金样品在不同方向上的投影。经imoD软件处理并重构得到的三维结构结果显示(图3),该纳米金样品的两个颗粒实际均呈圆饼状的结构,直径为45nm,厚度为10nm。

2.2纳米囊泡药物

图4是纳米囊泡药物的透射电镜二维投影照片。图中白色箭头所示样品为近似球状的囊泡结构,囊泡里含有短棍状的结构,白色箭头所示样品形态为针状。图5显示该纳米囊泡药物在旋转不同角度时透射电镜的投影照片。图5中白色箭头标示的针状样品(5d,e),随着旋转角度不同,投影图像发生了形态改变,从原来衬度很大的针状,变成衬度很小,难以分辨的膜状结构(白色箭头)(5a,b)。这是同一个样品因为旋转角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投影图形。由于薄膜状样品的Z轴方向厚度很薄,而X轴和Y轴方向厚度较大,假设电子束沿样品的X轴或Y轴方向入射时,将难以穿透样品,这两个方向的投影衬度较大,成一针状结构(5d,e白色箭头),其投影短径反映Z轴的样品厚度。沿样品Z轴方向入射的电子束,由于Z轴方向上的样品厚度很薄,电子束可轻易透过,引起的衬度变化小,因此其二维投影的反差极弱(图5a白色箭头)。而对于囊泡状的样品来说,由于其结构近似球形,因此在不同的角度,其投影都是近似圆环结构(图5黑色箭头)。同样,图5中黑色箭头所示的囊泡状样品内部包含的药物结构在不同方向上的投影因旋转角度不同而发生了变化。可见在图5c中黑色箭头所示囊泡内包含有一短棍状药物,但随着倾斜角度变化,在图5a中,同一个囊泡内的药物反差非常弱,难以分辨。说明这个囊泡内包含的药物与囊泡外的药物是类似的膜状结构。使用imoD软件将纳米囊泡药物重建为三维模型(图6),显示囊泡中包裹的短棒状结构实际上是膜状结构,厚度仅为10nm。

3结论

纳米制药技术设计篇6

【关键词】纳米技术;纳米颗粒;药物输送系统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3993-01

纳米技术指的是在1-100纳米尺度的原子、分子或者大分子所进行的研究与技术的总称,它们能够为许多纳米尺度的现象提供理论基础,并且利用纳米结构来发挥它们特有的性质和功能。近年来,纳米技术在科学的各个领域的应用研究越来越普遍,已经延伸到的科学领域如组织工程、分子影像、药物输送(基因或蛋白多肽的输送)及高通量筛选等等。其中纳米技术在药物输送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最引人注目,纳米颗粒的大小及其表面特征使得其在药物制剂的应用中脱颖而出。

1智能纳米药物输送系统

纳米技术给药物输送系统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智能药物输送系统(SDDS),也被称作刺激敏感性输送系统。这个概念基于聚合物系统的物化性质在受到环境刺激时迅速改变的特征,这些刺激包括:物理因素(温度,应力,超声,电荷,光等)、化学因素(pH,离子强度等)、生物信号因素(酶类,生物分子)等等[1]。在应用中,可以根据这些刺激设计“开关系统”,SDDS能够利用“开关系统”进行程序化和可预测的方式释放药物,达到增强疗效并降低系统毒性和副作用。与传统的药物输送系统相比,SDDS具有更多的优点。传统的药物输送系统以预设的药物释放速率释放药物,不随生理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药物释放速率。而SDDS则是一种“按需释放”策略,它允许药物载体在需要的时间内并且在特定的环境刺激下释放出治疗药物,如自调控胰岛素给药系统,它能够根据环境血糖水平的变化来释放胰岛素[2]。SDDS也已经应用于抗肿瘤领域的研究,由于实体瘤具有微酸环境,所以装载抗肿瘤药物的pH敏感的聚合物胶束在肿瘤部位便引发了聚合物胶束的破裂溶解并释放内容物,如包含阿霉素的peG-b-pHis胶束能在pH6.8[3,4]时有效地杀伤耐药性细胞株mCF-7。SDDS能够显著提高药物在靶部位的浓度,也正是利用这种促进性的靶向能力,才使得该系统以较小的副效应为前提提高生物利用度和疗效成为可能。

2纳米技术与靶向药物输送系统

靶向药物输送系统(tDDS)利用载体的性质以及肿瘤组织的epR效应来靶向病灶部位。靶向部位常分为三级,分别依次为靶器官、病灶细胞和具体病变细胞的细胞器,目前对于前两级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第三级水平的研究才刚开始[5-8]。靶向药物输送系统分为被动靶向和主动靶向两种。被动靶向主要是根据药物及载体本身的性质,使得药物靶向载体被体内的单核巨噬细胞摄取(尤其是肝Kupffer细胞),然后被运送到相应的器官如肝、脾等,如常见的一些靶向制剂有脂质体、微球、纳米囊和纳米球等。与被动靶向不同的是主动靶向药物输送系统,药物载体经过修饰以后变得更加有针对性,就像导弹一样被定向地运送到靶部位。如在载药颗粒表面修饰特定的配体或抗体,能够使得粒子主动靶向具有相应受体和抗原决定簇的细胞。现在研究得较多的主动靶向制剂包括长循环脂质体、免疫脂质体和免疫纳米球等等,可以看出,主动靶向的高针对性减少了一些药物作用的盲目性,可能成为未来靶向制剂的主流。

epR效应指的是实体瘤的高渗透性和滞留效应,主要是肿瘤细胞在快速生长的过程中,为了维持营养和氧份的供济,释放了各种生长因子如eGF、VeGF等,促使肿瘤血管新生,新生的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非紧密连接引起血管渗透性增加、平滑肌层缺乏、血管间隙疏松及淋巴回流缺失等原因,从而造成血管对一定粒径范围内的大分子物质、纳米粒等具有高通透性和滞留性。利用肿瘤部位的特殊病理生理结构,我们就可以实现肿瘤组织的被动靶向治疗,目前已经上市的肿瘤被动靶向治疗制剂有阿霉素脂质体(Doxil)、多柔比星脂质体(Daunoxome)、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abraxanne)等[9]。肿瘤组织除了被动靶向治疗外,还可以采取主动靶向治疗,主要是利用能与肿瘤细胞特异性高表达的受体相结合的配体如抗体和多肽来修饰纳米药物载体,使其特异性与肿瘤细胞的结合,增加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摄取[10,11]。常见的靶向配体如叶酸或转铁蛋白,药物载体修饰叶酸或转铁蛋白后即可靶向肿瘤细胞表面的叶酸受体或转铁蛋白受体,特异性与肿瘤细胞结合,实现肿瘤主动靶向[12,13]。

近年来,主动靶向制剂作为脑内药物靶向输送系统受到越来越多科研人员广泛关注,经靶向功能分子修饰后的纳米载体具有脑靶向作用,可作为提高药物脑内浓度的理想的策略。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表达有多种特异性的受体,主要包括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转铁蛋白受体(tfR)和胰岛素受体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iR&iGFR),通过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受体介导,将药物输送进入脑组织是脑内药物靶向输送的主要方法。michaelis等将靶向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功能蛋白apoe共价连接至白蛋白纳米粒,通过小鼠尾静脉注射给药后的药效学研究证明,apoe修饰的白蛋白纳米粒能显著促进药物输送入脑,明显优于普通白蛋白纳米粒和游离药物[14]。Kreuter等也证实转铁蛋白和具有转铁蛋白受体亲和性的抗体可以通过转铁蛋白受体介导跨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将制备得到的转铁蛋白和oX26抗体修饰的洛哌丁胺白蛋白纳米粒通过尾静脉注射到iCR小鼠体内后,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特异性配体修饰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普通无修饰纳米粒组和游离药物组[15]。

综上所述,纳米技术在提供癌症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新型治疗手段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些纳米治疗方法对于癌症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非常大的潜力。

3展望

对于纳米技术在药物输送系统中的应用预测尚不能十分确定,从现在的研究程度来看是不可估量的。纳米技术应用于药物输送系统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诸多策略已经用于改善药物的靶向输送,但是靶向效率的提高仅仅只是量的提高,尚未达到“质”的飞跃。现阶段纳米技术在改善药物靶向输送的同时,也明显提高其他组织器官对药物的摄取量,容易造成毒副作用。因此,纳米技术应用于改善药物输送如何达到“质”的飞跃,如何提高靶组织病灶区药物浓度并降低其他组织器官的毒副作用,如何设计和制备生物相容性好、安全性好的材料,如何系统全面地评价纳米药物输送系统等都是有待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Farokhzad,o.C.,nanotechnologyfordrugdelivery:theperfectpartnership.expertopinDrugDeliv,2008.5(9):p.927-9.

[2]Chu,L.Y.,etal.,preparationofglucose-sensitivemicrocapsuleswithaporousmembraneandfunctionalgates.ColloidsSurfBBiointerfaces,2004.37(1-2):p.9-14.

[3]Lee,e.S.,K.na,andY.H.Bae,DoxorubicinloadedpH-sensitivepolymericmicellesforreversalofresistantmCF-7tumor.JControlRelease,2005.103(2):p.405-18.

[4]Lee,e.S.,K.na,andY.H.Bae,SuperpH-sensitivemultifunctionalpolymericmicelle.nanoLett,2005.5(2):p.325-9.

[5]Viglianti,B.L.,targetmoleculartherapies:methodstoenhanceandmonitortumordrugdelivery.abdomimaging,2009.34(6):p.686-95.

[6]Kumar,p.andB.mishra,Colontargeteddrugdeliverysystems--anoverview.CurrDrugDeliv,2008.5(3):p.186-98.

[7]Juillerat-Jeanneret,L.,thetargeteddeliveryofcancerdrugsacrosstheblood-brainbarrier:chemicalmodificationsofdrugsordrug-nanoparticles?DrugDiscovtoday,2008.13(23-24):p.1099-106.

[8]Zhao,X.,H.Li,andR.J.Lee,targeteddrugdeliveryviafolatereceptors.expertopinDrugDeliv,2008.5(3):p.309-19.

[9]Lammers,t.,etal.,Drugtargetingtotumors:principles,pitfallsand(pre-)clinicalprogress.JControlRelease,2012.161(2):p.175-87.

[10]marcucci,F.andF.Lefoulon,activetargetingwithparticulatedrugcarriersintumortherapy:fundamentalsandrecentprogress.DrugDiscovtoday,2004.9(5):p.219-28.

[11]allen,t.m.,Ligand-targetedtherapeuticsinanticancertherapy.natRevCancer,2002.2(10):p.750-63.

[12]Qian,Z.m.,etal.,targeteddrugdeliveryviathetransferrinreceptor-mediatedendocytosispathway.pharmacolRev,2002.54(4):p.561-87.

纳米制药技术设计篇7

关键词:纳米药物;药代动力学;进展

中图分类号:R9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1-0127-03

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通常人们将尺度在1―100am的物质体系称为纳米体系。纳米技术通常是指尺寸在100nm以下的微小结构,在这种水平上对物质和材料进行研究处理的技术称为纳米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纳米技术开始应用于药物研究领域,纳米药物的研究已取得飞速发展。药代动力学是一门借助先进仪器设备,利用动力学原理,用数学模型反映药物在体内过程的定量化科学。用药代动力学研究成分复杂或有效成分尚未明确的药物,对纳米药物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1 纳米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1.1 血药浓度法

血药浓度法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经典方法,主要研究纳米药物中有效成分明确者,也是计算药代动力学最常用最准确的一种方法。如张海霞等用HpLC-荧光法测定兔血浆中羟基喜树碱的浓度。赵惠如等用HpLC法测定当归挥发油藁本内酯在家兔中的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兔口服当归挥发油后,藁本内酯在体内的药时过程为线性动力学过程,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t1/2为2.6638h,t1/β为108.88h。

1.2 生物效应法

纳米中药复方成分复杂,干扰因素多,难以用常规的血药浓度的方法测定其药代动力学参数。80年代产生了以药效为指标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生物效应法主要有药理效应法、药物累积法和微生物法。

1.2.1 药理效应法药理效应法是以药物的效应强度,包括量效关系、时效关系为基础的研究药代动力学的方法。早在1975年,Smolen等提出一种以药理效应为指标测定药动学参数的方法。该法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假定药物在体内呈线性配置,药物在作用部位(生物相)的药量Q(t)与效应强度(e)存在函数关系Q(t)=f[e(t)],而Q(t)又与给药剂量(D)成正比,所以给药后某一时刻,生物相药量Q(t)与该时刻的效应强度e之间的函数关系便可以用给药剂量D与e的函数关系D=f[e(t)]来表示。首先建立时一效曲线,经一定变换后可得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据此分析药物的动力学特征,求得各参数。目前,该法已越来越广泛地用于纳米中药及其复方,尤其是有效成分不明及成分复杂难以控制的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薛焰等以药理效应法研究超细粉体技术对马钱子药物药代动力学的影响。结果显示2种马钱子粉末给药后存量的表观动力学过程符合一室开放模型并得出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

1.2.2 药物累积法药物累积法是将药物动力学中血药浓度多点动态测定原理与用动物急性死亡率测定蓄积性的方法相结合,求出不同时间体内百分率的动态变化,以估测药代动力学参数。该法系在用药后不同间隔对多组动物重复用药,从而求出保存率,并据此进行药动学计算。如汪银雄等在对p物质-pLGa纳米缓释微粒的性质测定时,以时间为横坐标,累积释放率为纵坐标,作出p物质纳米微球体外释药曲线图。董怡民等用此法研究了纳米活性炭对氟尿嘧啶的吸收和缓释作用。

1.2.3 微生物指标法微生物指标法是对具有抗菌活性的药物,选择适宜试验菌株,利用微生物法测定生物样品的浓度,然后拟和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其原理主要是含有试验菌株的琼脂平板中抗菌药扩散产生的抑菌圈直径大小与抗菌药浓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选择适宜的敏感菌株测定体液中抗菌中草药的浓度,然后按照药代动力学原理确定房室模型,并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如陈鹏等以抑菌效应为指标,测定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胶原材料药动学参效。

2 纳米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分析方法

研究纳米药物药代动力学的分析方法有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薄层层析法、薄层扫描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放射性同位素法和放射性免疫法等。下面主要介绍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2.1 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现在应用最广泛的方法,由经典液相色谱法发展而来。高效液相色谱法应用高压输液泵进行洗脱,并配有紫外检测器等,组成了自动输液、自动检测的液相色谱仪。克服了经典液相色谱法柱效低,分析周期长的缺点。本法灵敏度高,血液浓度低时也能被检测出来。且在Rp-HpLC图谱中能同时反映原药及其代谢物的情况。何蕾等通过Hplc法研究紫杉醇注射剂及自制紫杉醇纳米乳剂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2.2 质谱法

质谱法在药物代谢动力学中常用于对代谢物的分析,有着样品用量少、分析速度快、范围广、灵敏度高、精密度好的优点。王晓波等用Hp4500型电感耦合等电子体质谱比较传统雄黄粉与纳米级雄黄粉的药代动力学行为,为雄黄纳米化研究提供了有力依据。

2.3 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

色谱法具有分离效能高,分离范围广,灵敏度高等优点。但是色谱法对未知物的定性分析往往由于标准品不易求得,给分析带来了困难。考虑到质谱分_析法在定性方面的作用,把色谱、质谱仪联用,以收到相辅相成的效果。张芳等用HpLC-mS研究9-硝基喜树碱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物。

3 纳米药物的体内代谢研究

3.1 纳米药物的吸收

3.1.1 提高生物利用度研究药物产生的药理效应与药物的化学组成和药物的状态有关。按目前的认识,有半数以上的新药存在溶解和吸收的问题,将药物的单元尺寸减至纳米尺度,不溶性药物转变成稳定的纳米颗粒,其表面积大大增加,与给药部位接触面积增大,可提高生物利用度。把中药粉末或溶液包埋在直径为纳米级的微粒中,其渗透性或溶解度将大大提高。齐墩果酸具有护肝解毒的作用,但因它的一般制剂溶出度不理想,生物利用度不高,限制了使用。当药物粒径>100nm时,在骨髓、脑和肾脏中极少被检出,粒径在150-500nm时具有肝靶向性,且在其余组织部位分布较少。制备出一定粒径范围的纳米粒提高生物利用度可提高临床应用价值。

3.1.2 缓释控释研究将中药纳米粒进行一定的表面修饰后,可能使中药具有缓释作用,一般将其粒径大小界定在1-1000nmt。另有研究证实,纳米药物粒子表面所带电荷对其缓释作用也具有重要意义。中药纳米粒因非常小而易被包裹,从而可以进行表面修饰,也可控制其表面电荷,以达到缓释的目的。如吴道澄用复凝聚法制备Se和sj的明胶纳米微粒与单纯Se和si对照组相比,体内滞留时间延长2-4倍,具有缓释作用,生物利用度提高1.6-2.2倍。

3.1.3 改变药物吸收方式研究采用纳米技术可将中药

制成纳米微囊,或进一步将现有的中药复方改造成纳米级粉针剂,大大提高其稳定性和疗效,降低毒副作用。还可将中药制成高效透皮释放制剂、口服控释片、含片、干粉吸入剂、鼻喷雾剂、舌下速溶片以及植入剂等多种剂型。梅云南等用雷公藤内酯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剂透皮给药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而激活机体得自动免疫功能,并改变包封药物的体内分布以恒定速率在靶向部位释放,抑制水肿活性的血药浓度比游离药物浓度要高2-3倍,而且维持时间较长即使为较低浓度,也能产生非常好的疗效。

3.2 纳米药物的分布

靶向分布研究:中药的有效部位中或复方中药的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很难自动运送到人体的病患部位,只有利用特定技术才可能有效地将中药运送到预防疾病部位发挥药物作用效果。药物颗粒纳米化后可以将药物输送到身体任何极微细的组织管道(如血管、支气管)及疾病变异的组织细胞(如肿瘤细胞)中,因此可大幅度地提高药物的定位性、时效性和功效,使疾病能更有效地得到控制和治疗。并可降低某些中药的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喜树碱固体脂质纳米粒注射给小鼠后,发现喜树碱在老鼠的脑、肝、心及脾脏富集,其中脑部aUC/dose和mRt分别提高10.4和4倍,提示这种纳米微粒能通过血脑屏障,对治疗脑肿瘤有特别意义。尼莫地平微乳及其乙醇溶液和胶束溶液小鼠尾静脉注射后,脑组织中药物浓度微乳明显高于后二者,脑组织相对摄取率分别为2.54和2.51,血浆和肝组织中的药物则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尼莫地平微乳具有一定的脑靶向性。

3.3 纳米药物的转化和代谢

理想的纳米粒载体是无毒和可生物降解的,药物或靶基因片断与载体形成的复合物定向进入靶细胞之后,载体被生物降解,药物或靶基因被定向释放出来发挥疗效,避免在转运过程中在其他组织释放,产生毒副作用或过早被灭活。研究表明,以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携带药物,可有效地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高疗效。目前,被用做药物载体的纳米聚合物粒子多由可生物降解和生物相容性俱优的聚合物制成,而聚乳酸类则由于其生物相容性好而被广泛使用。聚乳酸pLa是目前使用最多的纳米材料之一,它在体内外的降解受其共聚物单体的比例、分子质量、粒子大小及降解环境pH值、离子强度、表面电荷等的影响。pLa在体内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在体内降解是非酶与酶解共同作用,分解成乳酸,再经三羧酸循环代谢生成co2和h2o。

纳米制药技术设计篇8

论文摘要:目前应用于生物医学中的纳米材料的主要类型有纳米碳材料、纳米高分子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等。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的许多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1应用于生物医学中的纳米材料的主要类型及其特性?

1.1纳米碳材料?

纳米碳材料主要包括碳纳米管、气相生长碳纤维也称为纳米碳纤维、类金刚石碳等。?

碳纳米管有独特的孔状结构[1],利用这一结构特性,将药物储存在碳纳米管中并通过一定的机制激发药物的释放,使可控药物变为现实。此外,碳纳米管还可用于复合材料的增强剂、电子探针(如观察蛋白质结构的afm探针等)或显示针尖和场发射。纳米碳纤维通常是以过渡金属fe、co、ni及其合金为催化剂,以低碳烃类化合物为碳源,氢气为载体,在873k~1473k的温度下生成,具有超常特性和良好的生物相溶性,在医学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类金刚石碳(简称dlc)是一种具有大量金刚石结构c—c键的碳氢聚合物,可以通过等离子体或离子束技术沉积在物体的表面形成纳米结构的薄膜,具有优秀的生物相溶性,尤其是血液相溶性。资料报道,与其他材料相比,类金刚石碳表面对纤维蛋白原的吸附程度降低,对白蛋白的吸附增强,血管内膜增生减少,因而类金刚石碳薄膜在心血管临床医学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2纳米高分子材料?

纳米高分子材料,也称高分子纳米微粒或高分子超微粒,粒径尺度在1nm~1000nm范围。这种粒子具有胶体性、稳定性和优异的吸附性能,可用于药物、基因传递和药物控释载体,以及免疫分析、介入性诊疗等方面。?

1.3纳米复合材料?

目前,研究和开发无机—无机、有机—无机、有机—有机及生物活性—非生物活性的纳米结构复合材料是获得性能优异的新一代功能复合材料的新途径,并逐步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在光、热、磁、力、声[2]等方面具有奇异的特性,因而在组织修复和移植等许多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国外已制备出纳米zro2增韧的氧化铝复合材料,用这种材料制成的人工髋骨和膝盖植入物的寿命可达30年之久[3]。研究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材料也是一种构建组织工程骨较好的支架材料[4]。此外,纳米羟基磷灰石粒子制成纳米抗癌药,还可杀死癌细胞,有效抑制肿瘤生长,而对正常细胞组织丝毫无损,这一研究成果引起国际的关注。北京医科大学等权威机构通过生物学试验证明,这种粒子可杀死人的肺癌、肝癌、食道癌等多种肿瘤细胞。?

此外,在临床医学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还有纳米陶瓷材料,微乳液等等。?

2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应用中的前景?

2.1用纳米材料进行细胞分离?

利用纳米复合体性能稳定,一般不与胶体溶液和生物溶液反应的特性进行细胞分离在医疗临床诊断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便将纳米sio2包覆粒子均匀分散到含有多种细胞的聚乙烯吡咯烷酮胶体溶液中,使所需要的细胞很快分离出来。目前,生物芯片材料已成功运用于单细胞分离、基因突变分析、基因扩增与免疫分析(如在癌症等临床诊断中作为细胞内部信号的传感器[5])。伦敦的儿科医院、挪威工科大学和美国喷气推进研究所利用纳米磁性粒子成功地进行了人体骨骼液中癌细胞的分离来治疗病患者[6]。美国科学家正在研究用这种技术在肿瘤早期的血液中检查癌细胞,实现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2.2用纳米材料进行细胞内部染色?

比利时的demey博士等人利用乙醚的黄磷饱和溶液、抗坏血酸或柠檬酸钠把金从氯化金酸(haucl4)水溶液中还原出来形成金纳米粒子,(粒径的尺寸范围是3nm~40nm),将金纳米粒子与预先精制的抗体或单克隆抗体混合,利用不同抗体对细胞和骨骼内组织的敏感程度和亲和力的差异,选择抗体种类,制成多种金纳米粒子—抗体复合物。借助复合粒子分别与细胞内各种器官和骨骼系统结合而形成的复合物,在白光或单色光照射下呈现某种特征颜色(如10nm的金粒子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红色),从而给各种组织“贴上”了不同颜色的标签,为提高细胞内组织分辨率提供了各种急需的染色技术。?

2.3纳米材料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2.3.1纳米粒子用作药物载体?

一般来说,血液中红血球的大小为6000nm~9000nm,一般细菌的长度为2000nm~3000nm[7],引起人体发病的病毒尺寸为80nm~100nm,而纳米包覆体尺寸约30nm[8],细胞尺寸更大,因而可利用纳米微粒制成特殊药物载体或新型抗体进行局部的定向治疗等。专利和文献资料的统计分析表明,作为药物载体的材料主要有金属纳米颗粒、无机非金属纳米颗粒、生物降解性高分子纳米颗粒和生物活性纳米颗粒。?

磁性纳米颗粒作为药物载体,在外磁场的引导下集中于病患部位,进行定位病变治疗,利于提高药效,减少副作用。如采用金纳米颗粒制成金溶液,接上抗原或抗体,就能进行免疫学的间接凝聚实验,用于快速诊断[9]。生物降解性高分子纳米材料作为药物载体还可以植入到人体的某些特定组织部位,如子宫、阴道、口(颊、舌、齿)、上下呼吸道(鼻、肺)、以及眼、耳等[10]。这种给药方式避免了药物直接被消化系统和肝脏分解而代谢掉,并防止药物对全身的作用。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已研制成以用生物降解性聚乳酸(pla)制的微芯片为基础,能长时间配选精确剂量药物的药物投送系统,并已被批准用于人体。近年来生物可降解性高分子纳米粒子(nps)在基因治疗中的dna载体以及半衰期较短的大分子药物如蛋白质、多肽、基因等活性物质的口服释放载体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药物纳米载体技术将给恶性肿瘤、糖尿病和老年痴呆症的治疗带来变革。

2.3.2纳米抗菌药及创伤敷料?

ag?+可使细胞膜上蛋白失去活性从而杀死细菌,添加纳米银粒子制成的医用敷料对诸如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浓杆菌等临床常见的40余种外科感染细菌有较好抑制作用。?

2.3.3智能—靶向药物?

在超临界高压下细胞会“变软”,而纳米生化材料微小易渗透,使医药家能改变细胞基因,因而纳米生化材料最有前景的应用是基因药物的开发。德国柏林医疗中心将铁氧体纳米粒子用葡萄糖分子包裹,在水中溶解后注入肿瘤部位,使癌细胞部位完全被磁场封闭,通电加热时温度达到47℃,慢慢杀死癌细胞。这种方法已在老鼠身上进行的实验中获得了初步成功[11]。美国密歇根大学正在研制一种仅20nm的微型智能炸弹,能够通过识别癌细胞化学特征攻击癌细胞,甚至可钻入单个细胞内将它炸毁。?

2.4纳米材料用于介入性诊疗?

日本科学家利用纳米材料,开发出一种可测人或动物体内物质的新技术。科研人员使用的是一种纳米级微粒子,它可以同人或动物体内的物质反应产生光,研究人员用深入血管的光导纤维来检测反应所产生的光,经光谱分析就可以了解是何种物质及其特性和状态,初步实验已成功地检测出放进溶液中的神经传达物质乙酰胆碱。利用这一技术可以辨别身体内物质的特性,可以用来检测神经传递信号物质和测量人体内的血糖值及表示身体疲劳程度的乳酸值,并有助于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

2.5纳米材料在人体组织方面的应用?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相当广泛,除上面所述内容外还有如基因治疗、细胞移植、人造皮肤和血管以及实现人工移植动物器官的可能。?

目前,首次提出纳米医学的科学家之一詹姆斯贝克和他的同事已研制出一种树形分子的多聚物作为dna导入细胞的有效载体,在大鼠实验中已取得初步成效,为基因治疗提供了一种更微观的新思路。?

纳米生物学的设想,是在纳米尺度上应用生物学原理,发现新现象,研制可编程的分子机器人,也称纳米机器人。纳米机器人是纳米生物学中最具有诱惑力的内容,第一代纳米机器人是生物系统和机械系统的有机结合体,这种纳米机器人可注入人体血管内,进行健康检查和疾病治疗(疏通脑血管中的血栓,清除心脏脂肪沉积物,吞噬病菌,杀死癌细胞,监视体内的病变等)[12];还可以用来进行人体器官的修复工作,比如作整容手术、从基因中除去有害的dna,或把正常的dna安装在基因中,使机体正常运行或使引起癌症的dna突变发生逆转从而延长人的寿命。将由硅晶片制成的存储器(rom)微型设备植入大脑中,与神经通路相连,可用以治疗帕金森氏症或其他神经性疾病。第二代纳米机器人是直接从原子或分子装配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纳米尺度的分子装置,可以用其吞噬病毒,杀死癌细胞。第三代纳米机器人将包含有纳米计算机,是一种可以进行人机对话的装置。这种纳米机器人一旦问世将彻底改变人类的劳动和生活方式。

瑞典正在用多层聚合物和黄金制成医用微型机器人,目前实验已进入能让机器人捡起和移动肉眼看不见的玻璃珠的阶段[13]。?

纳米材料所展示出的优异性能预示着它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尤其在组织工程支架、人工器官材料、介入性诊疗器械、控制释放药物载体、血液净化、生物大分子分离等众多方面具有广泛的和诱人的应用前景。随着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临床医疗将变得节奏更快,效率更高,诊断检查更准确,治疗更有效。

参考文献?

[1]philippep,nangzl?etal?.science,1999,283:1513?

[2]孙晓丽等.材料科学与工艺,2002,(4):436-441?

[3]赖高惠编译.化工新型材料,2002,(5):40?

[4]苗宗宁等.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3,(3):212-214?

[5]崔大祥等.中国科学学院院刊,2003,(1):20-24?

[6]顾宁,付德刚等.纳米技术与应用.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131-133?

[7]胥保华等.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4,(2):333-336?

[8]张立德,牟季美.纳米材料和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10?

[9]刘新云.安徽化工,2002,(5):27-29?

[10]姚康德,成国祥.智能材料.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71?

[11]李沐纯等.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140-141?

纳米制药技术设计篇9

重点展示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4G工程)、北京高端数控装备产业技术跨越发展工程(精机工程)、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G20工程)、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计划、北京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北京纳米科技产业跃升工程等六大产业工程进行展示。

1.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4G”产业(4G工程)

新一代移动通信(以下简称4G)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北京4G技术创新及产业培育,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从2009年至今北京市科委共投入科技经费1.3亿元,撬动企业投资近40亿元,在技术、标准、芯片、系统设备、终端以及应用服务等4G全产业链各个环节开展技术攻关,并从科技项目、创新体系、产业集聚、资源引进、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以及科技金融等多维度全面推进4G产业发展。本次科博会将集中展示“4G工程”在产业链各个环节取得的突出成果。

2.北京高端数控装备产业技术跨越发展工程”(精机工程)

为引导资源整合、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实现产业技术跨越发展,市科委联合市国资委于2011年11月6日正式启动了北京高端数控装备产业技术跨越发展工程(精机工程),旨在面向未来制造业数字化、柔性化、智能化,面向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需求,以高端数控装备、智能装备、3D打印及其他高端装备为重点,带动上游关键技术和功能部件攻关和下游重点行业的应用和服务。本次科博会重点展示高端整机和功能部件以及推动整机产业化、培育系统集成商方面的工作进展。

3.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G20工程)

2010年4月23日北京市政府正式启动和实施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简称“G20工程”),北京市科委作为牵头部门,联合市相关委办局制定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实施计划”,通过“政府引导,市场选择,聚焦企业,规模发展”,聚焦支持一批规模企业、培育一批潜力企业、引进一批国内外重点企业,推动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G20工程”实施三年来,北京生物医药产业销售收入从2009年394亿元增长到2012年超过1000亿元,成为北京新增千亿级规模产业。包括赛科药业、百泰生物、博奥生物、悦康药业等一批G20企业的生产线通过欧盟eUGmp及美国cGmp认证,率先与国际标准接轨;泰德制药靶向药物“氟比洛芬注射剂”,成功打入日本市场,成为我国第一个以注射剂高端剂型出口国际主流市场的制剂产品。以泰德制药、纳通医疗、双鹭药业、义翘神州为代表的G20企业,通过并购、投资、合作开发、海外上市等多种方式,实现产业链全球布局,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G20企业已经成为引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的重要力量。

“G20”工程二期已于2012年底正式启动,二期工程将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政府“一企一策”服务职能,强化创新驱动,重点培育创新品种、重磅产品、龙头企业,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市场拉动,发挥目录、定价、招标、注册审批四大政策对医药市场的杠杆调控作用;突出人才带动,促进高端人才和团队不断向北京聚集;推进国际化,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升企业开放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加大政府投入,市统筹资金每年投入不低于5亿元支持生物医药领域重大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及产业化项目。

4.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计划

为落实“科技北京行动计划”,本着“利民、益民、惠民”原则,遏制严重影响市民健康的十大疾病快速上升的趋势,自2008年起,由北京市科委牵头,联合市卫生局、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中医局、市药监局等相关委办局启动了《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历经一年多时间针对重大疾病的筛选以及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环节的科技支撑工作进行了广泛调研,在征求百余名医疗卫生领域知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讨论,以”四高”为标准(即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疾病负担、科技在疾病控制中所能发挥的作用程度高),筛选出“十大疾病(肝炎、艾滋病、结核病、禽流感等新发突发传染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宫颈癌和乳腺癌、抑郁症、慢性肾脏病、脊椎和骨关节病)作为当前医疗卫生科技工作的重点,制定了《首都十大危险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实施方案(2010-2012年)》。

《首都十大危险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实施方案(2010-2012年)》自2010年1月26日北京市政府正式以来,市科委和市卫生局以“三集一推广”(集中人民健康重大问题、集聚社会各方优势资源、集成各类高新科技成果和推广标志性科技成果)的工作思路,全力推动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工作的开展。截至2012年,科技经费共投入3.9亿元,启动重大项目34项,目前三年工作目标全部实现:市民对十大疾病健康知识知晓率由43%提高到73.7%;搭建十个疾病领域的科技支撑体系;制定103项诊疗技术规范和标准;筛选“十大疾病”科技成果61项,在800家(次)医疗机构推广;17个中药品种已获得“十病十药”专项经费支持。同时在一期工作结束时对各疾病领域取得的惠民效果好和创新性强的重大科技成果进行评选,选出“十大惠民型科技成果”、“十大创新型科技成果”(附件1),并在2012年“第三届首都重大疾病防治科技创新高峰论坛”上进行表彰。

目前,“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二期工作已经启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北京市科技创新大会明确了到2020年北京要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这为北京科技创新推动重大疾病防治工作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打造市民健康是医疗卫生工作的核心,科技创新是实现“利民、益民、惠民”的重要途径。希望通过二期工作的实施,首都医学科技水平可以得到显著提升,市民健康可以得到更有力的改善,为将北京建设成为开放、创新的“世界城市”做出更大的贡献。”

5.北京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

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工作立足纯电动汽车,以整车为龙头打造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区及扩展区,把北京建成国内领先的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研发、生产和服务基地。积极探索运营支撑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汽车消费环境,加快推进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把我市建设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城市。本板块重点展示北京市新能源汽车整体情况以及核心产业链成果。

6.北京纳米科技产业跃升工程

纳米技术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新一代共性技术,其发展将对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来重大变革,并形成基于纳米技术的新兴产业集群。近年来,北京不断加大对纳米科技产业的支持力度。2012年由北京市科委与怀柔区共建的“北京纳米科技产业园”正式启动,“北京纳米科技产业跃升工程”也将发展纳米科技产业作为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重要支撑,以及首都经济新的增长点。本板块涵盖了纳米科技产业园建设、碳基集成电路、纳米材料超级电容器等15个参展项目,集中展示了北京在纳米园区建设方面的最新进展、纳米领域高端前沿技术成果和产业聚集发展态势。

二、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板块

2010年8月16日,科技部与北京市政府举行了共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签约仪式,通过5至10年时间,将共同合作把农业科技城打造成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现代农业产业链创业服务中心,“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以要素聚集武装现代农业、以信息化融合提升现代农业、以产业链创业促进现代农业”为特征,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引领和服务支撑。本板块将结合“一城多园五中心”建设,以农业智能装备和农业信息化为主题,重点展示北京农科城在智慧农业方面取得的科技成果,宣传展示北京农科城昌平园、顺义园、通州国际种业科技示范园的成果转化落地和产业链建设特色。

三、科技企业孵化器(25周年)板块

长期以来,北京市各类孵化机构以促进创新创业为目的,与创业资本市场、中介服务机构以及其它创新资源有效融合,形成了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等较为完善的科技孵化体系。为北京创新创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及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战略实现的重要力量。本板块重点围绕孵化器成立25周年以来发展历程,选择20家已上市的毕业企业和有代表性的在孵企业进行重点展示,展示25年来我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成就。

四、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板块

根据“科技北京”发展战略,北京市科委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科技工作“北京模式”,通过整合科技资源和政策资源,为创新主体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培育首都创新精神,引导企业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支撑服务首都发展。本板块主要展示近年来获得科技进步奖的企业和项目成果,突出体现首都科技创新的水平和特点。

纳米制药技术设计篇10

2010年1-8月医药

制造业仍保持快速增长

日前,发改委了2010年1-8月份医药制造业行业数据。数据显示,2010年1-8月医药行业收入、利润均维持快速增长。2010年1-8月医药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5.69%,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4.71%,增速较2010年1-5月份略有放缓,但仍然保持较高增速,符合预期。

此次医药制造业仍保持较高增速与中药饮片和生物生化制品的带动有关。其中中药饮片的利润增长30%以上,正式实施的2010年版《中国药典》也首次确定了中药饮片的国家标准。这样,中药饮片的生产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如康关药业将明显受益。

而在生物生化制品方面。其利润总额也上升了30%以上,但毛利率及三项费用率却较2010年1-5月有所降低。随着医药行业利好政策相继出台,将对医药行业中的相关上市公司带来利好。康美药业、华海药业、云南白药、九州通、太极集团等都将显著受益于政策的扶持而出现较大增长。相信未来医药行业还会保持目前这种较快的增长速度。

(来源:浙江医药行业协会)

中国国际生物医药

产业发展峰会召开

日前,中国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峰会在杭州召开,这是国外生物医药产业的一次盛会。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主任王宏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杨胜利、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全国医药外包服务协会副理事长白慧良等出席开幕式,杭州市委常委、副市长沈坚,美国旧金山市副市长詹妮弗到会致辞。

本次峰会由杭州市政府联合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全国工商联医药业商会以及全国医药技术市场协会CRo联合体等单位主办。大会主题为“生物医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与跨越”,意在为国外医药行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中国及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

来自葛兰素史克、默沙东、拜耳、先声药业、华海集团、上药集团和恒瑞药业等众多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高层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等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等,在峰会期间作了80多个主题报告。大会吸引了国外500多位来自业不同领域的嘉宾参加。

(来源:杭州日报)

上海市科委、发改委下发

《2010年度第一批生物

医药产业化项目的通知》

为进一步落实上海市市委、市政府发展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落实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推进大会的精神,上海市科委、发改委于2010年4月了《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化2010年度生物医药产业化项目申报指南》,征集并评审了一批项目。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和项目成熟度,日前,上海市科委、发改委下发了《2010年度第一批生物医药产业化项目的通知》,确定上海微创骨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脊椎植入物的研发和产业化”等27项项目列入2010年度第一批生物医药产业化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以下项目)。

(来源:慧聪网)

中国医药集团在湖北投资50亿元

日前,湖北省政府与中国医药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医药集团将在湖北省投资50余亿元,打造医药研发、生产、流通和综合服务等平台。

中国医药集团着重在湖北省打造医药研发与设计、医药与医疗器械制造、医药流通和综合服务等多方面平台,构建集医药综合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制药与物流体系湖北集群。

此外,上海医工院也与武汉光谷生物城签订协议,将在光谷生物城设立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光谷分院,联合培养人才和科技攻关。

(来源:楚天都市报)

复星医药拟出资1.22

亿元增资北京金象大药房

上海复星医药集团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上海复星医药投资公司拟出资1.22亿元对北京金象大药房进行增资。其中2222.22万元认缴金象大药房新增的注册资金,其余1亿元计入金象大药房资本公积。本次增资完成后,上海复星医药投资公司对金象大药房的直接持股比例将由5%上升至55%。

(来源:网易财经)

华北制药新头孢项目投产

日前,华北制药集团新头孢项目投产、新制剂项目开工奠基。新头孢项目全部投产后年销售收入将达80亿元、利税13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新华药。

华药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社平表示,新头孢项目是华药投资规模最大、建设周期最短、品种规格最全、技术装备最优的项目。开工的新制剂项目优选聚集了28个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盈利能力强、经济附加值高的优势品种,建成后将全面提升华药的综合实力,从根本上扩大产品集群,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升级。

华药作为业内同时拥有抗生素3大母核的生产企业,依托传统的微生物发酵优势,凭借配套的无菌原料药和制剂形成了完整的头孢产业链及丰富的头孢产品群。产品涵盖4代头孢所有主导产品。

另据介绍,新制剂项目建成投产后,将为华药搭建起集冻干剂、小容量注射剂、片剂、胶囊剂、软胶囊剂和颗粒剂等剂型齐全、生产规模超百亿元的现代化制剂生产平台,使华药的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来源:新华社)

医改与监管

国家食药监局对做好药品再

注册审查审批工作再作补充

为进一步做好化学药品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再注册工作,经对各省局注射剂再注册进展情况及其反馈意见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关于化学药品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的通知)(国食药监注[2008]7号)申相关要求,日前,国家食药监局印发通知,对(关于做好药品再注册审查审批工作的通知》(国食药监注[2009]387号)再作补充。

通知强调,各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再注册批件中要求企业限时完成相应工作的品种应及时进行汇总上报国家食药监局,并在批件规定的时限跟踪和督促企业按时完成相应工作。逾期未完成的,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企业交回再注册批件并暂停生产,同时将意见上报国家食药监局,由国家食药监局在网站上予以公告。国家食药监局根据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意见可发出不予再注册的通知。

(来源:国家药监局网站)

基本药物政策恐将调整

基本药物政策恐将面临一番新的调整。接近发改委的人士透露,国务院医改办正在研究调整基本药物政策,这意味着基本药物制度有重大调整的可能。

知情人士透露,调整基本药物制度的原因与零差率推行困难有关。尽管2010年在60%地区完成零差率

的计划正在努力落实中,但与此同时,已经执行零差率的30%的地区出现了倒退的现象。

据参与国务院基本药物政策调整的央企人士透露,基本药物政策调整不可避免,很可能会回归原来的设计,即定点生产、定点配送。

(来源:慧聪网)

全国药检系统将联网

监督基本药物质量

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牵头组织的“基本药物质量信息平台”项目日前进入网络建设阶段,该项目将建设覆盖全国各级药检所的基本药物质量监督专网,以实现基本药物检验数据的交流和共享。

据介绍,通过对全国药检系统信息化建设情况的前期调研,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组织编写了《基本药物质量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目前该项目已进入网络建设阶段。预计将于2011年上半年完成“基本药物质量信息平台”的网络集成、初验、试运行与终验。

平台建设完成后,不仅可以加强基本药物质量监督工作,还将统一全国药检系统的办公网络平台,实现药品检验数据资源和业务应用平台共享,推动药检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提高药品检验业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来源:中国创新网)

医药望

全球仿制药市场迎来历史机遇

日前,国信证券报告称,目前全球仿制药市场适逢“黄金时期”,未来增速远高于药品整体市场。

全球原料药的产业转移已基本完成,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与出口国。中国制药企业面临全球仿制药市场蓬勃发展和全球“研发和制剂”全面大规模转移的历史性发展机遇,有望参与井分享规范市场制剂的高容量和高盈利,实现向全球通用名药企业的转型。

报告认为,海正药业已步入“产业升级”收获期,有望带来业绩爆发式增长;华海药业大规模承接合同定制可期;恒瑞医药向创新药升级,同时推进通用名药美国FDa认证,以实现产业升级;海普瑞独特和领先全球的工艺及高品质产品成就全球肝素原料药龙头,继续分享订单转移带来的高增长。

(来源:国信证券)

中国抗多药耐药菌

纳米抗菌剂研究取得进展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研究室蒋兴宇研究组的赵玉云博士及其合作者,将本身无活性的嘧啶类药物前体小分子修饰于金纳米颗粒,使其显示优良的抗菌活性。它们对临床分离的多药耐药革兰阴性菌和实验室标准的敏感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即纳米颗粒可以绕过细菌的抗性系统而发挥作用。

进一步研究表明,纳米颗粒通过结合细菌细胞膜上的镁离子破坏细胞膜的结构,造成细胞容物泄露,细菌死亡。与现有抗生素相比,这种纳米颗粒很难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同时,纳米颗粒对人原代细胞的生理活动无显著影响。相关研究结果已发表在近期的(美国化学会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