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正确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9:59

心理学的正确认识篇1

德育为先;教学中心;立德树人

李斌雄,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党的十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学校实际工作中,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德育为先”与“教学中心”的关系。

一、“教学中心”与“德育为先”

命题的由来

对“教学中心”和“德育为先”关系的处理涉及对知识分子的培养,涉及对德才兼备人才的培养。从新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的角度来考察,它们源于知识分子问题的“红”与“专”之辩。曾经提倡知识分子要又“红”又“专”。邓小平于1978年3月18日《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针对“”时期在“红”与“专”问题上的形而上学观点和“左”倾错误,提出“一个重要问题,是对又红又专要有正确的理解,合理的要求”。

所谓“教学中心”即对“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命题的简称。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这个命题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中央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在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党中央根据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决定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教育工作也不例外。在拨乱反正阶段,邓小平于1978年4月22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明确地提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科学文化的教学水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到党的十三大,党的基本路线被明确地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在这个阶段,各级各类学校在讨论和确定学校的中心工作时,根据学校工作和教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汲取建国以来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明确地把教学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而不是如“”时期那样,让连绵不断的政治运动或阶级斗争冲击学校的中心工作。在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各级各类学校对于“教学中心”的认识和处理是比较一致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和深入,一些学校将“教学中心”的口号变成“智育中心”乃至“以应试为中心”,明显地偏离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向。这是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对“德育为先”的概括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德育首位”认识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教育界贯彻落实邓小平关于“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的指示,大多数学校在实践中能够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学校出现了“智育第一”的现象。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逐步得到贯彻并取得了重要进展。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针对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要求学校“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针对少数学校没有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情况,要求“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随后,“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又被党的十七大正式确认,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时必须坚持的原则。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应该说,中华民族素有重视德育的传统,即使是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反对封建道德、设计一套资产阶级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视德育。例如,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就明确地提出“蒙养之始,以育德为先”。蔡元培在提倡“五育并举”时也提出“五者以公民道德为中坚”。革命教育家批判地继承了这个传统。徐特立认为,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教育后一代成长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在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一直将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因此,“德育为先”实质上是对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的认识和实施。在德育的地位问题上,“德育首位”与“德育为先”在实质上是一致的。

二、“德育为先”与“教学中心”

的关系

如何从理论上正确认识“德育为先”与“教学中心”的关系,这是教育教学实践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既需要继承中国历史上教育家的认识成果,又要全面理解党的教育方针,并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具体地丰富和发展这一方针。

第一,“德育为先”与“教学中心”是两个不同层面的命题。“教学中心”是对学校工作中究竟以什么为中心工作的问题的回答。这是由社会主要矛盾和学校工作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汲取“”时期的教训,学校工作显然要以教学为中心,而不能以阶级斗争或政治运动为中心。同时,虽然学校必须贯彻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但学校工作也不能以生产劳动为中心。学校是人类社会产业分工过程中产生的、满足人们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需求、专门培养人的场所,根据世界科技革命的新形势、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教育规律,学校必然要以教学为中心。这里的教学既包括业务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又包括思想、政治和道德知识、技能的教学,还包括体育和美育方面知识、技能的教育。所以,教学是一个内容非常广泛的概念。“德育为先”则是相对于智育、体育、美育而言的地位和顺序问题,是强调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工作的起点、过程和终点,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德育为先”是强调学生要把立德做人作为接受教育教学的前提。

第二,“德育为先”与“教学中心”是辩证的关系。德育的实施既离不开德育方面的教学,如中小学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和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也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教学。因为知识教育和认知能力训练是道德教育、价值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学校德育和其他各种教育都要将课堂教学作为基础环节。同时,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也必须在全学科教学中以“立德树人”作为一个先行目标。否则,学校的知识和技能教学的目标就无法完成。因为思想品德教育能够为业务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供行为规范、精神动力和价值导向。

第三,“德育为先”与“教学中心”统一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最集中的体现。从学校的根本任务来看,无论是“德育为先”还是“教学中心”,其最终的落脚点都是“立德树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和为人民服务,也就是服务于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

三、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德育为先”

与“教学中心”的关系

虽然“德育为先”和“教学中心”是两个具有科学依据、历史缘由和现实针对性的提法或口号,是党的教育方针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具体化;但是,如何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正确地处理两者的关系,确实依赖于教育工作者高超的智慧。

第一,将“德育为先”的理念贯穿于学校各科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德育为先”既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又是贯穿于古今中外教育实践的一种教育理念。落实“德育为先”的理念,不是要求学校将大量的时间和课时用于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而是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和思想意识形成发展的规律,在全学科教学中注意通过各种教学设计来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例如,在中小学的课程教学过程中,目前多数学校在语文、历史、地理、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教学过程中比较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这就是将“德育为先”的理念贯穿于学校各科教学过程的体现。在大学的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一些学校也比较注意通过对具体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设计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这也是将“德育为先”的理念贯穿于学校各科教学过程的体现。当然,在大中小学通过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这也是完全必要的。各级各类学校只有确立明确的德育目标和对学生的品德要求,把专门的德育课程教学、全学科课程教学及课外教学活动有机协调起来,才能实现“德育为先”和“教学中心”的统一。

心理学的正确认识篇2

一自我认知的形成基础

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关乎自身发展大局,甚至影响一生;如何正确评价自己,客观、准确地判定自己的行为准则,决定荣辱成败。

大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是从哪里来的?显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亦非与生俱来,人的正确自我认知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说:“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当然包括自我认知。

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形成,与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有关,是自我认知形成的基础。在学龄前,受家庭成员与幼儿园老师影响,这一启蒙阶段,对其一生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与中学阶段,其自我认知有很大发展,对外界事情开始有自己的见解;到大学阶段,随着年龄增大,接触社会的机会明显增多,从自身纵向与横向的经历,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自我认知。由于此时的学习和生活相对独立,自我认知对自己的行为影响越来越大。

大学时段自我认知的特点,具有非常大的差异,尽管接受的教育基本相同。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他们的社会实践不同,所感知的环境有异,来自于家庭素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家庭经济状况的区别。家庭环境优越、父母过度溺爱、其自我认知情况与家庭环境贫寒、从小受苦受难者,其表现明显不同。

大学生入校时,自我认知状况差异颇大,思想素质良莠不齐。有的大学生思想素质较高,处事稳重,自理能力强,具有主见;也有一些大学生与此相反,思想素质较差,做事偏激,自理能力差,行为盲目。这种差异,主要是家庭环境与教育的差异。自幼形成的缺憾,如果在成年后未加纠正,往往对一生产生不良影响。

在大学期间,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差异,重点了解自我认知容易出现偏差的大学生,加强针对性教育,特别要重视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这对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标准,纠正错误的思想认识,及时的、恰当的思想意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3]。虽然这些大学生教育存在较大的难度,但只要以心交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长远角度进行说服教育,尚能获得较好的效果。事实上,对大学生自我认知思想意识教育方面,重视的程度远远不够,正是我们需要在工作中加强的[4]。

二自我认知的正确辨别

大学生自我认知是否正确,首先需要自我正确判断。自我认知就是对自己的认识,这种认识提高的过程,正如所说,“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

大学生是心理问题高发群体,其基本特征是常态下的心理失衡,是自我认知的判断出现偏差,甚至迷茫。在行为上,常表现为认知的自我肯定――犹豫彷徨――肯定――再否定,也就是对自己的认知没有把握,不能正确判断,往往处于自我认知的矛盾之中。

这种现象与思想素质较低、辨别能力较差、社会实践较少等有关。其原因虽多,但最重要的是思想素质低下所致。有些行为偏激者,对一些事件显示出明显的幼稚特征,在做事之前总自以为是,自我评价良好,对自己的不正确想法缺乏正确的判断,对前因后果没有正确的认知。比如震惊全国的药家鑫案、马加爵案……他们做事之前,总认为自己的思维方式是正确的,并将此想法付诸实施。直至走向犯罪、难以收场时才恍然大悟、悔恨至极。如果在事发之前能够确信会发生如此后果、倘若事后再有如前之事,他们再重复以往手段的可能微乎其微。

正确的自我认知,是正确判断自己行为、正确判断与分析事件、正确处理与解决问题的基础与前提。一旦出现偏差,就将失去正确的判断能力,不能准确判别正确与错误,使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处理日常事务处于无知乃至盲目状态。要改变这一状态必须提高自我认知能力,找出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行为易生偏激者,其重点要提高其自我认知水平,提高辨别正确与否的能力,使一些存在自我认知偏差的大学生尽快走出误区。一些存在自我认知偏差的大学生,并未意识到自己存在问题,而有些意识到者则明知自己可能存在问题也不乐意纠正。此种情况,应通过深入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5],使他们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和正确的认知方法,如此方可掌握正确的自我认知标准与正确的自我认知方法。

三自我认知与思想意识

影响自我认知的因素较多。通常情况下,所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所接受的政治思想教育环境、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均为重要影响因素。不可否认,目前家庭教育的淡化、社会负面影响的增多、思想政治教育的旁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发生信仰危机、诚信危机、心理危机、就业危机、人际关系危机等,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影响颇大,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自我认知水准,影响到判断事件的准确性。

自我认知的思想意识基础。一旦思想意识出现“高傲”偏差,做事总会唯我独尊,行为经常自私自利,看待周围环境乏善可陈……这种思想意识,对自我认知自然会产生重大的、甚至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现实生活中,有的大学生狂妄自大、目空一切,总是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使自我认知发生“强势”偏差;而有些大学生与上述情况相反,思想意识出现“低落”偏差,做事往往缺乏信心,行为处于自卑状态,使自我认知发生“弱势”偏差。

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一旦形成相对稳定的思维模式,对自我认知影响是巨大的,出现“固执”的性格。为什么有些大学生总是犯同样的错误,为什么有的大学生很难听取与采纳他人的正确意见,正是思想意识所决定。

一些大学生自我认知出现偏差,缺乏自知之明,或多或少地与思想意识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一些偏激的大学生,在出现严重后果之前,并非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结局一无所料,甚至人明明知晓后果的严重而执意为之,思想意识上采取无所谓态度,这显然不是认知不足,而是放任或故意,是思想意识出现偏差。

四自我认知的纠偏要点

在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纠正认知偏差过程中,要改变其错误的思想意识。目前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离现实要求存在很大差距,这正是导致自我认知偏差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中应注重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树立崇高的道德品质人生观,克服极端的利己主义思想,把规范自己的行为当成人生基本准则与底线。但在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淡化,而不健康的思想意识、思潮、虚无主义等无孔不入,甚至达到非常令人担忧的地步。

要注重教育大学生知晓正确自我认知的重要意义。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旁征博引,以人为鉴,引经据典,利用活生生的案例引导、提醒和警示他们,使其充分认识到正确的自我认知对自己未来的影响,充分认识到提高自我认知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而提高纠正自我认知偏差的积极性与自觉性。避免在自我认知纠偏过程中出现两个极端,既不要垂头丧气,妄自菲薄,也防止自鸣得意,孤芳自赏。

自我认知具有阶级的烙印。一位伟人有正确伟大的自我认知,而一个无所作为的人、低级趣味的人、无益于人民的人,自我认知则是错误的、偏执的。人们的理想高下、目标迥异、道德善恶,自我认知大相径庭。如何使错误的自我认知转变为正确的自我认知,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大学生积极的自我认知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加强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管理和自我期望的能力尤其重要[6]。

大学生是自我认知容易出现偏差的高发群体。成熟与完善的自我认知,对大学生生活中的负性事件的认知就会比较客观,情绪体验较为适度,能够积极地进行调解和控制,因此也具有较强的承受能力与自我调节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与目的,是用人类最先进、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教育、启发、解决立场和思想问题,不断提高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热情,端正处事与人际关系。人的思绪、观点和立场的转变,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一些被边缘化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心理预防等诸多方面,应用心理学教育和思想启发相结合的方法,从心理、思想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防其发生偏激事件,是教育的重要议题。这种教育,既要重视以教师为主导的他人教育,也要重视以自学为主的自我教育。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不可偏废。前者主要是教授技巧,具有启蒙、领路等作用;后者则通过自学、特别自学一些进步思想的哲学书籍、进步文学书籍等,以提高思想觉悟,纠正错误的思想意识。

总之,大学生所存在的自我认知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正确的思想尤其重要。认知教育从道德品质入手,从思想教育入手,对大学生自我认知的提高非常有益。把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人们关注的自我认知问题、心理问题结合起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会收到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郭韶敏.大学生自我认知偏差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2010,24(6):215-217.

[2]邹宏秋.论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学生自我认知教育[J].教育探索,2005(12):40-42.

[3]孙倩.论思想政治工作中自我实现的有效控制[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20(2):98-99.

心理学的正确认识篇3

【英文摘要】inthestruggleagainstmarhism,Lenindefinitelycriticizedrelativityand focusedontheillustrationoftheobjectivenessabsolutenessanddefiniten essoftruth.However,Lenindidnotholdanegativeviewonrelativity,instead,henotonlyreflectedthenaturalrelationshipbetweenrelativityandidealismbutalsoanalyzedobjectivelytheinseparableconnectionsbetweenrelativityanddialectics,andillustratedtheroleandpositionofrelativityincognitiononthebasisofscientificanalysis,whichfullyshowshismaterialanddialecticalwayofthinking.

【关键词】相对主义/客观真理/辩证法/relativity/objectivetruth/thedialectics

【正文】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部著作中,以独特的视角对真理的绝对性、客 观性和确定性作了集中而深入的阐释,并且立场坚定、褒贬鲜明地批判了相对主义。但 是列宁并没有简单地否定相对主义,而是在对相对主义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既揭示 了相对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必然联系,又客观地分析了相对主义同辩证法不可分割的密切 联系,阐明了相对主义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了辩证而又唯物的思维方式, 给人以深刻的思维启示。

一、相对主义为辩证法打开了大门

关于相对主义,列宁的解释是:“相对主义的原理,即我们知识的相对性的原理。”[ 1](p211)不难看出,列宁是将“相对主义”视为同“我们知识的相对性”相等的概念。 而将其称之为是相对主义的“原理”或“原则”,表明对相对主义的重视程度——视其 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

关于知识的相对性问题,恩格斯早在批判杜林的所谓“终极的真理”时就指出:“认 识就其本性而言,或者对漫长的世代系列来说是相对的而且必然是逐步趋于完善的,或 者就像在天体演化学、地质学和人类历史中一样,由于历史材料不足,甚至永远是有缺 陷的和不完善的,而谁要以真正的、不变的、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的标准来衡量它,那么 ,他只是证明他自己的无知和荒谬”[2](p431)。列宁继承了这一相对性的思想,他说 :“辩证唯物主义坚持认为,日益发展的人类科学在认识自然界上的这一切里程碑都具 有暂时的、相对的、近似的性质。”[1](p193)“辩证唯物主义坚持认为:任何关于物 质构造及其特性的科学原理都具有近似的、相对的性质;自然界中没有绝对的界限;运 动着的物质会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在我们看来似乎和它不可调和的另一种状态;等等。” [1](p192)在列宁看来,一切关于自然界的理论知识都是相对的,都是对辩证唯物主义 的证实。

列宁很重视对知识相对性的认识。在他看来,如果能认识到知识的相对性(即相对主义 的原理),就接近了辩证法。在谈到杜恒费了莫大的力气,从物理学史上引用了许多在 马赫的书中也常常可以看到那种有趣的、有价值的例子来证明“物理学的一切规律都是 暂时的和相对的,因为他们是近似的”时,列宁说:“马克思主义者在读到关于这个问 题的冗长议论时会这样想:这个人在敲着敞开的大门!但是杜恒、斯塔洛、马赫和彭加 勒的不幸就在于他们没有看见大门已经被辩证唯物主义打开了。”[1](p213)

相对主义不仅被辩证唯物主义打开了大门,而且是辩证法不可缺少的内容:“辩证法 ,正如黑格尔早已说明的那样,包含着相对主义、否定、怀疑论的因素”[1](p97)。一 般的辩证法包含着相对主义的因素,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否包含着相对主义的因素呢 ?列宁的回答是肯定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无疑地包含着相对主义”[ 1](p97)。列宁抓住了相对主义这一辩证法的因素,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唯物主义认识 论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的相对性原理,并以相对和绝对的辩证关系为纲,展开了对认识辩 证法的阐述:

其一,提出了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是相对的观点。列宁在批驳马赫主义者对唯物主义物 质概念攻击时,坚决捍卫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同时又特别 说明:“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 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1](p108-109)。这一提 法,不仅有力地冲击了旧唯物主义将物质和意识绝对对立起来的形而上学观点,也为指 导人们辩证地认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其二,提出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区别是相对的观点。真理问题是认识论的核心问 题。在真理总是上,列宁一方面批判否认真理客观性的唯心主义,另一方面又批判旧唯 物主义的“终极真理”。而旧唯物主义把一切科学原理都看成是终极真理的原则,是由 于他们不理解真理的相对性。列宁在说明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内涵的同时,还特别指 出,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之间的区别也具有相对性。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相对真理和 绝对真理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这种区分正是这样‘不确定’,以便阻止科学变 为恶劣的教条,变为某种僵死的凝固不变的东西”[1](p96),这里说的“不确定”性, 就是指相对性。

其三,提出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相对的观点。列宁在阐明“生活、实践的观 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1](p103)的同时,又强调:“这个标准也 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 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1](p103)

在列宁看来,认识论中,如果没有相对性的思想,后果是严重的,会使科学变为“恶 劣的教条”、变为某种“僵化的凝固不变的”的东西,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的等等 ,只有引入相对主义原理,才可以克服以上种种弊端。

对以上几个问题的重要结论,是列宁对恩格斯关于真理的相对性结论的继承和发展。 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所谓“终极真理”的过程中,就深入地阐述了真理的相对性和不确 定性,他说:“真理和谬误,正如一切在两极对立中运动的逻辑范畴一样,只是在非常 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只要我们在上面指出的狭窄的领域之外应用真理和 谬误的对立,这种对立就变成相对的”[2](p431)。恩格斯对相对性原理的应用,为建 立认识辩证法体系奠定了基础;列宁则在批判了马赫之流的相对主义谬论中,从新的角 度,科学地阐述了认识论中包含着相对主义的几个重要问题,为建立认识辩证法体系作 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辩证法与相对主义的明确界限

列宁在说明辩证法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辩证法都无疑地包含着相对主义的因素 时,同时又特别强调辩证法“并不归结为相对主义”[1](p97)。就是说唯物辩证法中虽 然不能缺少相对主义的因素,但二者之间又是有着明确界限的,不可将其混为一谈,否 则会陷入唯心主义哲学中。列宁对二者界限的区分,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界限之一,是否能准确地说明知识的相对性原理。相对主义的错误不在于承认知识的 相对性,而在于将我们的知识相对性的原理片面夸大。如,“物理学”唯心主义最重视 的是我们知识的相对性,而忽视了知识的其他特性;又如,以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 础,结果使自己不是陷入绝对怀疑论,不可知论和诡辩,就是陷入主观主义;再如,从 赤裸裸的相对主义观点出发,可以证明任何诡辩证都是正确的;等等。列宁后来在他的 《哲学笔记》中,深刻揭示了哲学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 某一方面、某一侧面,片面地、夸大地、无限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 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3](p311)。而相对主义则正是将知识的相对性这一认识过程 的特点片面夸大的,这种片面的夸大,带来的后果是唯心主义的产生。与相对主义相反 ,唯物辩证法则要求“正确地阐明相对主义”,准确说明相对主义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界限之二,是否在承认客观真理的意义上承认知识的相对性。列宁在说明唯物主义辩 证法之所以不归结为相对主义时说:“它不是在否定客观真理的意义上,而是在我们的 知识向客观真理接近的界限受历史条件制约的意义上,承认我们一切知识的相对性。” [1](p97)就是说唯物辩证法承认一切知识的相对性是有条件的,是以承认真理内容的客 观性为前提的。而相对主义,特别是作为认识论基础的相对主义,“否定任何为我们的 相对认识所逐渐接近的、不依赖于人类而存在的、客观的准绳或模特儿”[1](p97)。这 正是列宁所要特别强调的:“正是绝对地无条件地承认自然界存在于人的意识感觉之外 这一点,才把辩证唯物主义同相对主义的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区别开来。”[1](p193-1 94)

界限之三,是否承认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区别的确定性。列宁在阐述绝对真理和相对 真理区分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的关系时,一方面指出,这种区分正是这样的“ 不确定”,以便阻止科学变为恶劣的教条,变为某种僵化的凝固不变的东西;另一方面 又特别指出这种区分“同时它又是这样‘确定’,以便最坚决果断地同信仰主义和不可 知论划清界限,同哲学唯心主义以及休谟和康德的信徒们的诡辩划清界限。这里是有你 们所没有看到的界限,而且由于你们没有看到这个界限,你们滚入了反动哲学的泥坑。 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界限”[1](p96)。

界限之四,是否承认相对之中有绝对。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进一步发展了上述思想 ,“主观主义(怀疑论和诡辩论等等)和辩证法的区别在于:在(客观)辩证法中,相对和 绝对的差别也是相对的。对于客观辩证法说来,相对中有绝对。对于主观主义和诡辩论 说来,相对只是相对,因而排斥绝对”[3](p306)。

正是由于辩证法与相对主义有着明确的界限,所以辩证法不能归结为相对主义。如果 不能明确二者之间的界限,就难以避免经由相对主义而滚入唯心主义的泥坑。

三、从相对主义滚到唯心主义的条件

在列宁看来,自然科学自发地是唯物主义,他把从自然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中自发产生 的唯物主义称作“自然科学唯物主义”。他甚至认为:“现代物理学是在临产中。它正 在生产辩证唯物主义。”[1](p216)但是有一些现代物理学家们却很不幸,他们没有看 见大门已经被辩证唯物主义打开了,却从相对主义滚入唯心主义。列宁将它们看作是分 娩时必然会产生出的一些死东西,应当扔到垃圾堆里去的废物。自然科学家为什么会产 生唯心主义呢?列宁深刻地剖析了物理学唯心主义产生、泛滥的两个认识上的原因,其 中一个原因是与相对主义直接相关的。

列宁说:“产生‘物理学’唯心主义的另一个原因,是相对主义的原理,即我们知识 的相对性的原理。这个原理在旧理论急剧崩溃的时期以特殊力量强使物理学家接受;在 不懂得辩证法的情况下,这个原理必然导致唯心主义。”[1](p211)列宁多处反复强调 ,不懂得辩证法,就会经过相对主义而陷入唯心主义。因此,理解列宁所说的“不懂得 辩证法”的内涵,就成为问题的关键。

列宁在批评莱伊时说:“莱伊像一切欧洲实证论者一样,不懂得马克思的辩证法。他 仅仅在唯心主义哲学思辨的意义上使用辩证法这个词。因此,虽然他感觉到新物理学在 相对主义上失足,可是他仍然绝望地挣扎着,企图把相对主义区分为适度的和过分的。 ”[1](p211)看来,列宁所说的不懂得辩证法,不是指一般的辩证法,而是指唯物辩证 法,所以他特别强调:“关于相对主义总是在理论上唯一正确的提法,是马克思和恩格 斯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指出来的,所以不懂得唯物主义辩证法,就必然会从相对主义走到 哲学唯心主义。”[1](p211)而不懂得唯物辩证法的马赫主义和“物理学”唯心主义却 只承认相对真理,在他们看来:“任何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真理是不会有的”,甚至无 法理解对于所有研究过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的人是不言而喻的问题:“绝对真理是由 发展中的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的;相对真理是不依赖于人类而存在的客体的相对正确的 反映;这些反映愈来愈正确;每一个科学真理尽管有相对性,其中都含有绝对真理的成 分”[1](p212)。这段不为马赫主义和“物理学”唯心主义所理解的论断,即阐述了绝 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又强调了真理(包括相对真理)是客观的重要特性。而在 “物理学”唯心论看来,既然物理学的一切旧真理都是相对的,那么,任何不依赖人类 的客观真理就是不能有的,承认真理是相对的,就不能承认真理是客观的,将真理的客 观性与真理的相对性完全对立起来。

马赫主义者对辩证法的不了解,还突出地表现在不了解黑格尔辩证法的内核上。“物 理学”唯心主义极力攻击原子论——机械论的自然观,认为这种自然观是有局限性的, 许多概念是僵化的等等。列宁赞成这种对旧唯物主义的批评,他说,旧唯物主义这种缺 点是不容怀疑的;不了解一切科学理论的相对性,不懂得辩证法,夸大机械论的观点— —这也是恩格斯责备旧唯物主义者的地方。“但是恩格斯能够(与斯塔洛不同)抛弃黑格 尔的唯心主义,并且了解黑格尔辩证法的天才的真理的内核。恩格斯是为了辩证唯物主 义,而不是为了那陷入主观主义的相对主义而屏弃旧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1](p2 13)而物理学唯心主义则相反,既丢掉了唯物主义,又不懂得黑格尔辩证法天才的真理 内核。就是说,他们连唯心主义的辩证法也不真正懂得。所以列宁特别强调:“他不了 解唯物主义辩证法,因而常常经过相对主义滚入主观主义和唯心主义。”[1](p213)“ 总之,今天的‘物理学’唯心主义,正如昨天的‘生理学’唯心主义一样,不过是意味 着自然科学一个门类里的一个自然科学家学派,由于没有能够直接地和立即地从形而上 学的唯物主义上升到辩证唯物主义而滚入了反动的哲学。”[1](p215)就是说,那些被 称作“自然科学唯物主义”者的科学工作者,只有自觉地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才可能 使他们的科学研究的道路更为平坦,才能在哲学上将唯物主义坚持到底。否则,也会产 生唯心主义。

列宁对相对主义的分析,给我们重要的思想启迪:对于任何一种哲学思想,即使是非 常错误的哲学思想,也应给于客观而辩证的分析,并划出认识论的根源,而不是简单地 否定。正如列宁所说:“从粗陋的、简单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哲学唯 心主义不过是胡说。相反地,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哲学唯心主义是经过人的 无限复杂的(辩证的)认识的一个成分而通向僧侣主义的道路。”“直线性和片面性,死 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3](p311)。这一论断 同样适用于相对主义,相对主义无疑是夸大了认识过程中的相对性的成分,从而成为滚 向唯心主义的桥梁。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这样一个重要的思路,即相对主义无疑也是一 朵“无实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 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的一朵无实花”[3](p311)。所以,我们也应认真对 待它,并从中学会辩证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心理学的正确认识篇4

七一讲话心得体会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座谈学书记“七一”讲话精神。与会学者认为,同志的讲话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指导全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行动纲领。在“七一”讲话中,同志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认真研究并给出科学的阐释。与会学者认为,特别应该着力探讨的十大课题是——

一、如何科学认识、正确理解、准确把握我们党成立85年以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所干的三件大事及其伟大意义?

二、如何科学认识、正确理解、准确把握我们党成立85周年以来所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和五条宝贵经验?

三、如何科学认识、正确理解、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在本质上具有非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指导思想、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性质、根本组织和领导制度、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等方面)无可比拟的先进性?

四、如何科学认识、正确理解、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正确判断时代特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世界发展的总趋势,使党始终站在时展的前列和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潮头,保证党始终与时展同步伐?

五、如何科学认识、正确理解、准确把握我们党所面临的良好发展机遇与严峻挑战,清醒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复杂性,不断增强自觉性,扎扎实实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六、如何科学认识、正确理解、准确把握在全党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基本经验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高度重视解决这些存在问题?

七、如何科学认识、正确理解、准确把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始终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推动全国发展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健全市场机制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自主创新和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

八、如何科学认识、正确理解、准确把握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努力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从而进一步坚持党的性质、宗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心理学的正确认识篇5

关键词贫困学生自我评价心理困难

贫困学生的问题首先是经济上的困难长期以来我们在对贫困学生的物质资助上作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我们也已经意识到贫困学生的问题不仅仅局限在物质方面更重要的问题是由于经济贫困而导致的心理障碍贫困学生与其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相比存在着明显差距心理异常人数比例偏高所以如何解决贫困生的心理压力成为了高校工作者普遍重视的问题通过对社会普遍关注的几桩大学生事件的分析和与本校一些家庭贫困学生的交谈笔者发现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尽管表现得错综复杂究其实质多半源于自我评价的混乱

一贫困学生自我评价的特征

大学生随着生理心理的成熟认识水平的提高知识经验的积累和社会地位的改变产生了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分解为主体我和客体我客体我作为观察者独立地审视和评价自身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分离形成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的落差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使自我评价产生偏差贫困学生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较之其他学生更为沉重他们的理想更伟大对理想的追求更迫切而他们的现实生活环境与理想生活形成了强烈反差往往对现实的自我做出全盘的否定对贫困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观增强自我意识努力克服评价偏差才能确保其身心健康大学生要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必须有正确的自我认知把自己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部分进行认知用发展的而非静止的眼光审视自身尽量减少主观偏见客观地认识自己不仅认识自己的表面特性更要发掘自己的本质特征对自己的评价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价值认知评价而不是受自身情感所左右的价值取向评价潜在的自我又表现出过分的信心

一对现实自我的过低评价

自我评价的主体是自身客体为自身的价值自我价值的客体为自身主体为自我集体和社会贫困学生对现实自我的过低评价就源于不能全面地客观地分析和把握自身的状况同时对自身集体和社会的真正有意义的需要没有清醒的认识家庭贫困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没有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普通话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存在着缺陷他们没有接受良好的素质教育没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实践能力普遍不高因此他们在心理上产生自我排斥自我否定觉得自己处处低人一等贫困生对贫穷的现实困窘体会深刻再加上当前社会价值观的普遍扭曲影响了他们正确价值观的确立把金钱等物质条件作为评价的首要而且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当其反观自身时经济上的贫困和由此引起的一系列

缺陷被扩大被认为是致命的根本的缺陷贫困学生陷于贫困的泥淖不可自拔缺乏广阔的视野他们没有学会从专业功底实践能力知识水平等角度评价自身当然也就不能发现自身所具有的诸多优势比如良好的学习习惯较高的综合素质扎实的专业功底强烈的创新意识熟练的实践技能广博的知识内涵敏锐的观察视野等贫困学生被自己的物质利益所羁绊自我评价的标准缺乏高度他们没有意识到自身的物质利益的满足和社会价值的实现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当然也就没有发现自身对社会集体他人的巨大价值

二对理想自我的过高期望对现实自我的过低评价使贫困学生滋生强烈的挫败感对现实采取逃避的态度把希望寄托于将来理想的自我膨胀似乎可以让贫困学生从现实的自我萎缩中解脱出来心理得到平衡然而事实上对理想的过高期望又经常让贫困学生陷入自责产生更大的挫败感在一些贫困学生为自己描绘的理想自我中除了经济困难的缺陷以外自己在其他方面都是绝对优秀的具有超人般的完美他们意识到经济困难是无法更改的现实状态因而在学习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给自己施加过多的压力他们希望通过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来达到心理平衡或者通过担任学生干部以获得其他同学的尊重由于得失心太重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在学习上贫困学生由于勤工俭学很难全身心扑在学习上不能获得理想的学习成绩在社会工作方面有些贫困学生由于自卑形成孤僻偏激的心理特征导致人际交往中的失利很难在岗位竞选中取胜即使如愿当上学生干部也不能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有些贫困学生认定贫困仅仅是自己当前的状态一方面期待用最快的速度改变现有的生活状态甚至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不能正确处理学习和赚钱的矛盾另一方面不能正视现在的贫穷和将来的富裕之间的时间差当手头较为宽裕的时候就大手大脚等到身无分文的时候又不知所措由于自我定位过高贫困学生很难承受挫折一旦现实与理想不符就可能产生过激行为贫困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因而不能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形成健全的人格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

二自我评价偏差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心理学的正确认识篇6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正确的入党动机。正确的入党动机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定****信念,愿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建设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祖国和人民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而要求入党。明确了正确的入党动机后,如何端正入党动机呢

第一、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努力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一个人入党动机是否正确,往往同他多事业和无产阶级政党的认识正不正确、深刻与不深刻有直接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党建理论,科学地阐述了上述问题,只有认真学习理论,才能对上述问题有更明显和更深刻的认识,所以我们要从理论上充实自己,知道自己。多阅读一些有关党的书籍,如《》等。

第二、通过实践不断端正入党动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们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并不断循环往复,才能获得。这里主要的是实践。对于我们大学生,怎样落实这一点呢我认为作为入党积极分子,要起到带头模范作用,带领大家往好的方面发展。例如:在前段时间的抵制日货,我们就应该学会理国,不要头脑发热去跟着游行示威而别人利用。又如刚刚发生的大地震,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要号召大家献爱心,理性抗灾,坚决相信党,相信人民一定能战胜这次地震,同时认真学习知识,将来为灾区的重建工作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而不是现在去积极报名参加志愿者到灾区去,因为如果你没有什么特殊技能,去了也只会成为被救人员。所以还是现在努力学习知识,灾区重建工作还很漫长,到时候再去灾区去支援更加切合实际。

我刚刚申请入党时,入党动机有些盲目,因为自己来自于农村,体会到党的政策好,因此也想加入这个党,想更深一步了解他。通过这次培训之后,我对党的宗旨、纲领、性质等都有了一些比较深刻的了解。掌握了一些基本理论知识,认识到自己入党动机的盲目性之后,我会通过实践来端正,多阅读一些有关党的相关资料,关心时事,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同学们中起到带头作用。作为免费师范生,将来毕业后就要去农村支教,我会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心尽力为祖国培养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自己的一份力。

心理学的正确认识篇7

关键词:学生;复习;考试;分析

考试是学校教学、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及灵活应用的一种手段,学生只有正确面对考试,认真对待每次考试才能有所收获,让自己的学习更上一层楼。怎样才能正确地面对考试,让考试也变成自己的一种学习手段呢?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个人的见解,供大家参考。

一、正确认识考试

很多学生害怕考试,对考试有恐惧心理,所以首先要正确地认识考试,考试只是对自己学习成果的一种检测手段,考试成绩的高低只能简单地反映出自己学习效率的好坏,成绩高说明对知识的掌握及应用能力较好,反之亦然。考试本身对我们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影响,所以同学们不必因为害怕而产生恐惧的心理,它就是一次对学习的检测,把它看成是一次练习就好了,没什么可怕的。

二、考试三部曲

在正确认识考试后我们才能正确的面对考试,正确的对待考试,完成以下“考试三部曲”,相信自己定能成功。

1 认真复习

在认识到考试只是对所学习成果的检测后,每当要遇到考试之前就应该认真复习,将所学习过的各知识点进行系统详细的回顾复习,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知识框架。最好的方法是先认真看书,总结各知识要点中的重点问题,并达到理解、记忆的效果。然后可不翻书,只看课本的目录经行复习,当看到各章节标题后就能知道这一章节都讲到了哪些内容,想不起来时再看书达到熟练,最后就是不翻看书,闭目思考回顾各知识点在大脑里形成知识框架,结合做大量的练习题,将各知识点经行实际应用,解决问题,迎接考试。

2 认真考试

正式考试时,学生要以平常心态去应对,这样就能消除考试时的紧张心理,认真考试。自信心是第一的,有些学生做题没有信心,总是不相信自己,当看到别人的答案和自己不同时就盲目地抄袭,往往将自己正确的答案给改错了,考试一定要有自信心,相信自己,杜绝抄袭。读题时一定要认真细心,这是做对一道题的最基本前提。但有的学生经常是读题读一半或是一眼扫过就开始做题了,这样往往就会做错。例如,很简单的一道选择题,大多情况都是让选择正确的选项,但有一些题却是让选择不正确及错误的选项,而有的学生在做题时正是由于粗心,读题只读了一半或是一眼扫过,看选项时一遇到正确的选项就不再看其他选项,这样就把一道很简单且会做的题做错了。

考试讲求效率,既要答题速度快,又要正确率高,这除了要夯实知识基础外,还要讲究方法,会考试。答题时不要先急于答题,先整体快速地看一遍试卷,哪些题简单,哪些题复杂有难度。要在大脑中有个整体印象,开始答题时要有选择性,先做简单的,后做复杂有难度的,这样就不容易失分,要不然被前面遇到的难题挡住了,后面的题即使是最简单的送分题,因为没有时间而没有做,那岂不是太遗憾了?所以,答题时先答简单的题,先拿分,然后去攻克难题,提升分数层次,这个过程中每答对一道题,就能享受一份愉悦,这样越答心情越舒畅、思路越开通,考试才有可能超常发挥,心情也会变得很好,所以每次考试都将变成一种享受。

3 认真分析

“失败乃成功之母”。只要你能从失败中查找原因,吸取经验教训并不断努力,相信你一定能够成功。

心理学的正确认识篇8

关键词:高职;学生管理;赏识教育;应用

赏识教育在高职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让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给学生正确的引导。为此,各高职学校要利用这种教学方法,给以足够的重视。下文先对赏识教育的理念进行了分析,然后根据高职学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对其应用展开研究。

一、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表扬和鼓励,而是客观分析学生的行为,给以认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利用赏识教育,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转化为行为,用实际行动表现出来,即它会强化学生个人的行为,为行为的产生提供动力,为其指明正确的方向,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赏识教育的方法是从爱的教育衍生而来,不只看到学生学习上的不足,会把更多的目光放在学生的长处上,用激励与引导的方式促进学生发展,适应社会的发展[1]。赏识教育会以学生为本,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赏识,这种赏识能够增加学生的自信,提升自身的价值。它符合人的成长规律,以学生的心理感受为主,可以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会随着教师的引导,向前发展,树立良好的心态。教师如果不断训斥学生,会导致其失去行为的动力,所以,教师要把自身作为典范,让其学会尊重他人,理解给他人以尊重的重要性。

二、赏识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应用的现状

赏识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管理趋势,并在教育管理中使用,提高了管理的水平与效率。但它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仍有很多不足。其分为以下几点:首先,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要明显低于本科院校的毕业生,这是因为高职院校的教育与管理方式并未得到社会的认可,认为它教育的水平落后于本科,整体素质较低,在市场人才的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其次,因为高职学校招收学生的分数多是接近本科录取分数线或是有一定的差距,学习能力或是接受知识的速度都有不足,并且,近几年高职学校的生源质量不断下降,会出现这些情况的本质原因是教育管理方式的落后;最后,高职学校的学生会因为学习成绩较低变得自卑,或者是毕业后求职的压力,会在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压力,加剧自卑心理,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最终变得自暴自弃,进入错误的人生方向[2]。同时,又因为学校管理具有复杂性,而高职学生自控能力不足,增加了管理的难度。现在,高职学校使用的仍是传统的管理方法,这种方法会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失去竞争优势,降低了学校的就业率。并且,高职学校管理中还存在思想教育引导不足的情况,没有与学生及时沟通,发现其心理上的变化,没有认识到思想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三、赏识教育在高职学校应用的完善

赏识教育的完善,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心理素质的培养,另一方是教师素质的培养。首先,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指,教师要与学生及时沟通,用不同的方式和技巧和学生交流,走进学生的内心,投入自己的真实感情,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给学生正确的引导,纠正其错误的心理[3]。如果某些学生因为自己的行为受到其他教师的批评,教师与这名学生交谈时,要理性分析其做出的行为,判断学生的心理,从中发现学生的长处,给以足够的尊重和肯定,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养。其次,教师素质的培养是指,教师要改变自己的管理观念,不要一味的发现学生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给予学生批评,而是要把目光放在学生的优势上,让其运用自身的长板,弥补短板,让自己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还要深层次的理解赏识教育的涵义,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全面落实赏识教育的理念,与学生沟通,全面了解学生,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与教学水平。赏识教育的完善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为此,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实际的管理情况,加快调整的速度,提高校内的管理水平。赏识教育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养成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提升职能素养,有正确的职业观,会自主参与社会人才的竞争,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促进自身全面发展。而教师管理能力的提升,则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教师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与行为意义,给出综合性的评价。

四、结语

心理学的正确认识篇9

近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是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是高中政治教学实践中必须贯彻的核心理念之一。但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和学生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不够准确和透彻,甚至存在误区,对如何处理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关系比较茫然。本人试图对政治教学中有关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问题作简要探讨。

一、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内涵

“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政治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就是让学生真正认可和赞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理性精神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笔者认为,高中政治课要培养的理性精神主要是促使学生形成理智、自主和反思的思维模式和人格特征,促使中学生完整准确地分析各种重大事件,并且能够明辨是非,站稳立场。

二、对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政治认同就是政治盲从。在教学实践中,部分老师和学生认为,政治认同与政治盲从是同一个意思,只要坚持“党和政府绝对正确”这一原则就可以了。

误区二:理性精神就是叛逆精神。有的高中生认为,“理智、自主和反思”的思维品质就是“逢上必反,特立独行”。

误区三:政治认同与理性精神相互矛盾。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部分中学生的思维模式是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他们认为,政治认同与理性精神是对立的,而非统一的。

三、正确认识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关系

政治J同和理性精神是辩证统一的。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双方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确存在相互区别的一面,但二者更是统一的。首先,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是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国家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这种选择本身就是理性思维的具体体现,是理性精神的生动反映。因此,理性精神并不否认政治认同。其次,政治认同并不排斥理性精神。在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的事件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发表独立的见解,对党和政府的工作进行善意的批评并不违反政治认同的精神。恰恰相反,党和政府一贯重视保护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公民权利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是更高层次的政治认同。

四、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措施

第一,政治学科的基础理论要“讲清楚,说明白”。作为政治学科的老师,要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完整准确地理解课本知识,深入研究讲授的方法与技巧,促使学生在理论上懂得政治学科的基础理论。

第二,教学素材的选择要注重“时政性,正能量”。老师在备课、上课等教学常规环节,要尽可能选择时政性强的正能量素材。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负能量素材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分析,也可以具备正能量的效果。因此,老师要善于从正反两方面的素材中挖掘正能量,促使学生在素材中提高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

心理学的正确认识篇10

班主任素质简单来说包括两个方面:教育素质、道德素质。道德素质又包括文化素质、能力素质、个人品质等。在我国,学校教育是以学习为主要内容的,而在学校,班主任是直接参与学生管理的。因此,班主任的素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班主任如何培养基本素质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作为一名班主任,培养基本素质的前提就是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所谓正确的教育理念即是立足学生,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把学生的成长放在首要位置。

班主任要懂得,知识是靠灌输的,而人文教育需要熏陶。要想使学生有良好的心理发展,就要心系学生,用积极的教育理念使其拥有健康的心理。

(二)具备扎实的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班主任必备的素养,教书育人也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方面。班主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导学生努力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崇高的理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健全的学生心理。此外班主任还应该具备广泛而扎实的基础知识,这样才能在教学方面带给学生知识,实现对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三)健全多样的个性品质

班主任个人素质与其个人品质有密切关系。所谓个人品质指班主任是否在教育方面具有积极向上、轻松愉快的心境以及各种正能量。这种正面情绪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班主任应该善于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同时还应该具有意志力,努力克服消极情绪,面对困难进行自我克服,用乐观的态度、积极的精神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相同的心理体验。此外,兴趣爱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班主任的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所以班主任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这不仅有利于班级工作的指导,还会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二、班主任素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对学生自我认识的影响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形成的前提条件。只有在正确的教育引导下才会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各种各样外界因素的影响,其中班主任这个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学生会跟随班主任的引导进行学习和认知,同时也会很在意班主任的评价,这是影响他们心理活动的重要因素。所以班主任的言行和教育方法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变化,如若班主任采取合理恰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他们就会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从而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若班主任采用不恰当的方法教育学生,那么也会严重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也就是说,班主任会直接地影响学生正确自我认识的形成,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对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人际关系的建立对在校学生非常重要。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积极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基于此,作为班级的领导者,班主任必须拥有良好的素质,用积极的教育手段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现如今由于学生中不良的人际关系导致的诸多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已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班主任对正确引导学生人际关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对学生健康情绪生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