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十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十篇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40:17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篇1

【摘要】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只会读书、做题、考试,而不会自己分析、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体现在中考实验题失分较多。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尤其在实验教学中,必须改革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物理实验;方法创新;创新能力

物理学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物理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注意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1.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旋律随着时代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旋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教育的使命是使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潜能。培养创新的人才成为时代的要求。埃德力・富尔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教育的目的不应该培养学生从事一种特定的终生不变的职业,而应以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欲望”。

2.分组实验的多样化目前分组实验,普遍存在只重视简单的操作练习,从器材、方法到表格设计都是按照规定好的进行实验。教师很少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有些学生只是依葫芦画瓢,根本不能领会实验的原理和思想方法。而动手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能力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而分组实验是锻炼学生的主渠道,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分组实验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了解物理学的实验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创造才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精神。因此,教师的实验教学中,对某些实验可事先将实验课题对学生提出,组织学生对实验进行讨论:在实验中应选择什么仪器,采取什么手段,注意哪些问题。最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拟定计划,实验中学生可按不同的方案进行实验。课后再组织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实验成败的关键,最佳方法及实验结论等问题展开讨论,并由学生进行答辩、演示。这样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都处于积极的思维、分析、动脑、动手之中,站到了学习的主置上。如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密度时,我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去设计实验,写出实验器材和步骤。对于器材,有些学生把课本中的烧杯换成自己手头的种种容器。在步骤上,有的把倒部分盐水改为全部倒入,还有学生先称空杯的质量,再称倒入盐水后的质量。对于器材,表扬学生肯动脑筋,在步骤上肯定将盐水全部倒入的合理性,并对先称空杯后再倒入盐水称总质量的做法进行讨论分析,得出这种方法在理论上是可以的,但在将盐水倒入量筒测体积时,由于杯底和壁还粘有盐水,使测得的体积偏小,会使测量结果误差偏大。这样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师生探究的快乐,并能找到自己的差距,极大调动了学习的兴趣。在实验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的思想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篇2

【关键词】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本世纪是科学与技术革命更加深入的世纪,是竞争更加激烈,变化更加迅速,创新更加层出不穷的世纪。因此,学校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没有实验就没有物理学。据统计,在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中,有74%的是因实验而获奖的,由此可见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重要性。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客观规律提供事实依据,又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为学生发挥创造潜能提供独特的创造性环境。因此,广大物理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有着越来越深的认识,实验教学的自觉性正在逐年提高,"粉笔加黑板"的物理教学方式已几近绝迹。怎样在实验教学中改进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此谈谈笔者的一点粗浅体会。

一、增加实验探究成分,在探究过程中寻求创新

过去物理实验时,教师总是让学生预先知道实验的目的、原理以及最后的实验结论,要求学生背熟实验步骤后才能用固定的实验器材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学生根本不考虑为何要这样做。在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探究实验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这种探究实验的一般程序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并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数据分析归纳、获得结论评估与交流"。与验证实验相比,它的优点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培养学生的性格品质,更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鲁科版物理教材中探究实验已明显增加,而且我认为演示实验、小实验等都可挖掘一些探究的要素。所以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以前,要多下一番苦功夫,想方设法将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探究的氛围,扩大探究空间和思维空间,并能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寻找创新的突破口。例如,在探究《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实验时,我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然后放手让学生去结合书上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完成实验并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①音叉的振幅不易观察,我们通过什么方法能比较出其振幅的大小?②这一实验中我们应观察什么?如何记录实验现象?③你还能设计哪些不同实验进一步来探究这个问题?最后同学们很好完成了本探究实验,并设计出了几种新的探究方案,而且还学到了一种科学的方法"转换法"--观察乒乓球弹起的幅度来推理不易观察的音叉振幅。因此,用物理实验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实验

的层面上,要创造性地去探索和发现。

二、在实验中及时帮助学生总结实验探究和创新实验的方法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能根据典型的物理实验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归纳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如常用的"间接测量法"、"控制变量法"、"叠加法"、"等效替代法"、"比较法"、"转换法"、"推理法"等,为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物理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教会学生一些创新实验的方法,如潜艇的工作原理很难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和验证的,我们可以考虑设计用相似的目的、手段、过程、结果等进行模拟实验,从而实现创新。

三、在物理实验结论的应用与延伸中引导学生创新

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延伸所获取的知识并向知识与技能的深度、广度作更进一步的探索。如通过实验探究获得了物态变化的规律后,及时向学生介绍了"神州飞船"发射中应用到的抗高温材料、"热管"技术等,同时又启发学生进行创新联想"假如你是一位建

筑师,你如何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使你们的居室一年四季保持舒适的温度呢?"同学们说出了许多方法,有一位同学的想象非常有创意"用某种材料,把它填充在墙壁内,室内温度升高时,它熔化吸热,阻止温度升高,当温度降低时,它的液态就凝固放热,阻止温度降低,从而始终使室内温度保持在一个舒适的温度,还可以将外墙壁的颜色设计成可变式,冬天为深黑色,夏天为白色。"对于他富有创造力的想象以及其他同学"异想天开"的想象,我都能及时给予鼓励,同学们的创新欲望得到了提高。

四、依托生活经验,巧用身边之物设计探究活动和创新物理实验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因为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先导。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提与众不同的猜想和观点,敢于探究新问题,敢于对别人的观点进行分析与评价。其次,在实验中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解决,或是实验中突发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解决,。如在"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我在几组实验桌上故意少放了一只电流表或一只电压表,而增加了一个定值电阻,目的是让学生能根据已有器材,创造性的设计实验测量出小灯泡的电阻。在物理教学中合理利用身边的生活实验素材,由于这些物品本来的用途并不是进行物理实验,所以这种做法本身就具有一种创新性,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生活是最深刻的实验",合理利用身边物理实验素材,通过亲身体验与探究的过程,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刻性。同时,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拉近了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的真实性。

总之,物理教学必须重视实验教学,而在实验教学中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此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作为物理教师,我们更应该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努力改进实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努力使物理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王泽农.《物理新课程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篇3

1.营造“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我讲你听”的单向活动,而是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等多向交流。例如:有关于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我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其原理时,类比联想到关于na202与S02的反应,我故意把方程式只写成2na202+2S022na2S02+02,当时我问同学是否有不同观点?立即有同学站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na202具有氧化性应写成na202+S02na2S02。我首先对该同学的意见给予肯定:“敢于否定老师的观点,具有独创性。”然后,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再细致地给学生讲解该反应的原理。课后,我把同学们带到实验室通过实验来探究其产物。我们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2.巧“设疑”,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因此,创设积极思维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密联系教学实际,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中发掘不是简单临摹教材的、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设计转化为问题情境“激思激趣”,以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启动学生思维的激活点,进而引发探究的欲望和动机。我们在课堂上,应不断变换设疑的方式和策略,使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动机得以维持和强化。

我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问题情境的方式有:

(1)矛盾揭示式。提出一些白相矛盾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辨析和思考来解决矛盾。

(2)引而不发式。由教师设计和引发思维过程,让学生实现和展开思维活动。由于学生亲自参与和经历了化学思维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逐渐体会化学思维的特点,了解了化学思维的策略、方式和方法,掌握和实践化学思维的操作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出其不意式。创设一些与学生已有知识互相逆反或将学生已有知识置于一个全新陌生情况中的问题,使学生在惊奇中迫切地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4)似是而非式。提出一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问题,让学生在捉摸不透、无所适从中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3.给“模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将“实验”与“探究”联系在一起,构成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实验创设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依循科学的方法自主地进行探究,通过实验不断发现新问题,或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理论假设,从中获取新知识,体验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培育出科学的精神和态度,这就是“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目标。例如:我在讲述“稀硝酸与铜片反应”的实验时,“出人意料”地指导学生先加入少量碳酸钠,再加入铜片,通过操作的“反常”去激发学生思考原因(C02保护no不被氧化);有时候,“实验-探究”的模式固然很好,但其受现有办学条件和规模的限制而不能广泛开展,那么,有没有其它的模式来填补这种不足呢?有,可以用“想象实验”的模式来与之互补。

4.搭“台子”,展现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时,应注意教给学生化学思维的方法和规律,使学生能逐步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活动。

4.1正面介绍思考问题的方法。教师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思考化学问题时,可以教给学生如下步骤:(1)问题是如何提出来的?(2)解决这个化学问题有什么实际意义?(3)这个问题应该从何处着手分析?(4)解决这个问题有哪些基本方法?(5)利用这些方法的理论和实践的根据是什么?(6)这些方法哪一种(或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比较简捷可行?(7)最后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它的意义及应用范围和条件如何?(8)还有哪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学生按着这一思路去思维,就有章可循,也会对思维产生浓厚兴趣。

4.2教师将自己的思维过程有声化、有形化。思维过程有声化就是教师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精心组织和设计的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有形化是指将思维过程中的关节点、转折点等板书出来。化学思维过程有声化和有形化就是思路演示,它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化学思维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在“听”和“看”教师如何思维时,从中受到化学思维方法和规律的熏陶浸染。思路演示实际上就是教师提供思维示范。因此,我们化学教师本身必须提供有理、有节、有序的、新颖、求异、求优的思维过程,切忌展示的思维过程凌乱无章、随意性强。

4.3让学生暴露化学思维过程。教师在化学课上提问时,要求学生不仅要给出答案,还要给出思维过程。这样,我们就可以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问题,随时给予学生以方法上的引导、点拨和调整,将学生的思维“逼”上正路。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让学生完成化学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我们化学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撰写化学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篇4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0前言

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模式,从小学到大学,我国教育体系已经全面进行了计算机教学的融合,近年来,小学教育在计算机教学创新方式上有了明显的进步,特别是针对小学生设计的游戏教学课程,深得小学生的喜爱,充分的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而针对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创新方式,目前各个中职院校尚未有具体、统一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中职院校教育教学的特点

中职院校在我国属于基础人才的培养机构,它与高校或者高中都有所不同,中职一般是为初中毕业没有考入高中落榜的学生开设的技能培养院校,这类院校类似于高职院校,但不同的是在技能上要低于高职院校,在开设的课程上看,除文化课以外,还设有专业课程,其一般都是针对人才市场中欠缺的基础型人才对应培养的,和企业都有合作关系,在中职生毕业后可以直接输送给用人单位,中职院校在教育历程中形成的较晚,教师团队资历尚浅,中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目前看,我国中职院校在教学模式上引入了计算机教学模式,但在实际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中暴露了诸多的问题。

2目前我国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我国的教育体系一直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难从这个模式中有所突破,特别是从古至今的考试制度,深深的将教学者的模式固定在了一个统一的态势下,很多教学者也试图去创新,以创新的模式带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但因教学方式方法不正确或得不到各界的支持,而最后作罢。目前,我国中职计算机教学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但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其一,教材的内容太局限。在国内市场中,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越来越成熟,中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时便开始使用计算机基础教材,内容主要是介绍如何操作计算机、如何操作word、如何编写一些简单的编程语言等,直到2016年,互联网涌现出了各式各样的高级编程语言,然而中职院校仍然使用基础的教材作为教学的大纲,的确像一些学家所说:“要想跑,要先学会走”,那么在传授“走路”的同时,谁会告诉学生路有多长?该怎么走?怎样能够赶上领跑者?这些问题是中职院校忽略的重点,也是教材的局限性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像现在人们都已经熟悉了乘坐高铁的方式,而中职院校还在传授坐普通火车应注意的事项,从起点的定位上就处于落后的状态,这也是中职院校毕业生找工作难的重要因素。其二,教师素质低、教学思维观念太守旧。教师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师范学校,他们从读书开始,一直到参加工作,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就是传统模式,“填鸭式”教育模式就是我国一直以来恒古不变的落后教育观念,这些教师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再通过同样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一代一代的交替更换,虽然计算机教学已经引入了现代的中职院校中,但守旧的教学方式没有明显改善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当学生在对计算机教学抱着浓浓的兴趣时,教师因为对计算机操作不熟练,将计算机教学模式又转换到了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中来,使更多的学生失去了对课程的兴趣和信心。其三,缺乏与教师的互动性和实践性。“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注定了传统教学不存在互动性,计算机教学的出现本身应该能够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然而,在目前实际的教学中,更多的还是传统教学模式,计算机教学仅仅成了一个形式,有些中职院校采用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对学生没有起到作用,反而给教师“偷懒”造就了环境,有些教师用手写的方式,将要传授的知识写在投影纸上,通过计算机投影设备直接投影到了屏幕上,教师的工作量得到了缓解,而学生的积极性却没有得到提升,计算机教学本应该能够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但中国人太注重整齐划一了,一堂课都是教师在喋喋不休的讲,学生只有听课的权利。在一次计算机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在授课中讲道:我如何操作,你们就跟着我如何操作,不能操作其他任何的文件,一趟课下来,教师在上面操作,学生看一步跟着做一步,这种实践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什么不同?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什么作用?

3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从实践中进行完善,从根本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脱颖而出,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1要树立学生自我创新的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源自于好奇心,从心理学角度上分析,每个人都会对没有接触或者期待的事情具备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同样在教学中采用计算机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好奇心,特别是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指导学生进行计算机的操作时,还应该使用引导的方式,将学生的好奇心不断的按照教师设计的思路延续,给学生一个不断满足自己好奇心的理由,让学生能够在教师设计的思路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每个人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时,所能想到的处理办法是不同的,同样在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创新能力的思维时,教师可以不断的提示和纠正错误的思路,这样能够树立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和思考的主宰者。

3.2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从创新教育在我国提出后,很多学者都在不断寻找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但在很多的学术论文中,有很多观点仍然无法跳出传统思维的区域,这点我国教育模式与国外相比差距非常悬殊,如何才能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呢?答案就是分清楚主动和被动,我国传统模式的教学教师占主动地位,学生占被动地位,也就是“填鸭式灌输法”,教师不停的讲,学生不停记录,给学生什么,学生就要消化什么,特别是计算机课程中,教师让按什么按键,学生就跟着按,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即便有学生存在很多疑问,也不会主动的提问,而是一味的被动接受。要突破就要交换主动和被动的主体,教师在课前设定学习的目标,然后让学生去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完成,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动者,教师为学生的思路进行引导和纠正,担负被动角色,这样能够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能够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对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3提高教师素质,丰富教学策略

教师是学生的知识传授者,如果教师本身的知识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那么这个教师在教学中只能按照课本进行传授,因此教师的素质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形成,另外教学途径不应该单一的在课堂中,教师应该丰富教学的途径,特别是在计算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完成的案例让学生看到,然后通过案例的作用和意义分析,让学生能够了解他们将要学习的知识,能够在未来的实际生活工作中,知道为他们带来了什么,另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游戏,让学生在放松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现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应该突破传统教学思维的约束,打破常规主动、主动的角色互换,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设定一个目标,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方法,最终到达目的,这是中职院校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杨柏楠.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内江科技,2007,(6).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篇5

一、发现引导法

创新贵在发现。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萌芽,把他们的随意创新转变为有意创新。学生经常爱自发性开展新的游戏活动,教师要做有心人,细心观察,发现肯定,热情支持,积极引导,精心培育。例如,在跳绳活动中,学生基本掌握跳绳的方法技巧后,教师引导学生大胆创造其他用绳锻炼身体的方法,可自行寻找练习伙伴,学生积极参与,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如双人跳、一人摇绳两人跳、跳长绳、用绳跳高、拔河、开火车等练习方法。学生对于这种活动非常活跃,热情高涨。

二、思想碰撞法

集中大家的智慧,多组织讨论研究,容易碰撞出创新思维火花。例如,在上步投掷垒球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投掷臂的动作,教师先不说出动作的要领及方法,而是把学生分成3―4人一个人学习小组,给每组两张纸和两只毽子,让学生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在讨论、质疑、争论、验证中得出了问题的解决方法。有的小组把纸折成指帕,解决手腕的压腕动作;有的小组投纸飞机解决挥臂动作;有的小组投毽子解决上步投的要领,教师把学生的创造精华加以整合,按动作排成上步、引臂、挥臂、甩腕的分解造型动作,把“一瞬间”的动作分解、连贯、持续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富有立体真实感,这种方法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效果甚好。

三、发动创编法

体育课在体操、韵律操、武术项目的教学过程中,首先由易到难系统掌握、复习教学大纲规定技术动作;其次可充实教材中没有安排,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简单易学的各种技术动作。如前滚翻可变化为双手抱膝、手放胸前、两叉、分腿、直腿、双人、鱼跃前滚等。也可重点介绍一些难度较大动作和体操、武术编排成套动作的简单知识。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自行组合编排成套动作,并让组合编排有特色的学生出来演示,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充分鼓励,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无疑会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动作变通法

在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注重启发学生对动作技术的延伸和发展。

1.动作的结构变化,即动作的开始、中间、结束的变化。如前滚翻动作可变化为两腿前后站立滚动、双手远撑滚翻、越过物体滚动,直腿起、分腿起。

2.动作方位的变化,即动作上下、左右、前后的变化。如跳高动作可变化为直对横竿过、斜对横竿过、翻过、越过、跨过,从左面或右面跳过。又如游戏“抛球喊数”可变化为背向圆心站立,蹲下面向圆心或背向圆心做游戏、双脚站立、单脚站立做游戏、左转或右转接球等。

3.动作时间的变化,即动作速度、节奏的变化。如跑的动作可变化为高抬腿跑(快速高抬、慢速高抬),手快脚慢跑或脚快手慢原地跑,后退跑,侧向跑,追逐跑,让距跑,车轮跑;滚翻动作可借助斜面从上到下快速翻,也可从下向上慢速翻等。

4.动作的空间变化,即动作高低的变化。如投垒球、沙包可变化为前投、后抛、上抛(体前上抛或体后上抛、从跨下上抛等)。

5.动作组合的变化,即两个和多个动作的变化。如韵律活动和舞蹈项目和武术项目的组合动作可变化为几个或多个动作的重组,有选择性地集合其他动作的精华,重组成新的组合动作。

五、动作联想法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应加强对动作的联想,结合动作的性质联系生活实际来激发创新。

1.联想动物的形态。如跳跃练习可模仿青蛙跳,袋鼠跳,小白兔跳,小猴跳等;单杠练习可模仿小猴攀枝,倒挂金钩;跑可模仿老虎跑、小鹿跑;走路可模仿熊走路,大象走路等动物的动作。

2.联想生活的实际。如直倒前滚翻、侧翻、斜台滚翻联系生活中的自我保护动作。跳跃可联想跳过小河,跳过障碍;绕竿跑可联想到穿过小树林,过藻泽地;变速跑、长跑可联想成红军长征,急行军等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篇6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今天,高中数学教师在教育方面要不断发现、不断创新,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人而异,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调动高中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教师在教育中扮演的是引路人的角色,为了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自主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发现新概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使用各种各样的技巧,同时也要保留自己的教学风格,不能为了一味迁就学生,而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初中时代可以成绩一般,但数学知识已经掌握了不少,到了高中,想要让其变优秀,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指引学生走向好学生的道路,是教师的一大重要职责。要培养、发展高中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特别重要的一点。那么,如何调动高中生在数学课堂上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呢?

一、好的引导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要学习一门课程,首先要对其感兴趣,才能用心研究、探索它。教师要做的是给学生好的引导,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数学的独特魅力,从而对之有很大的兴趣与好奇心,想要探索它、了解它、拥有它。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去菜市场、超市买东西要用到数学;篮球、羽毛球等一系列体育项目要用到数学中的抛物线及函数知识,这些则是更高一层的数学……数学是一环套一环,从易到难的,一步一步探索出来会让学生有种莫名的喜悦感和兴奋感。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在讲课之前给学生讲一些生活中的数学,吸引他们,让他们自己想要学习数学,让学生主动学习,比在后边追着,一味地被动学习要强很多倍。当然,有些学生本身就是爱学习的,好的引导能让他们学习的劲头更足,而那些不爱学习的学生,则需要教师给予更深刻的引导和教育。可以挑选课后时间或者业余时间,不能为了不爱学习的学生而耽误了整个课堂。

二、有趣的课堂氛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不需要有多华丽的语言,也不需要有多花哨的技巧,高中数学教师在给学生做好引导的同时,要给学生营造好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上,可以把数学知识用另外一种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有趣的课堂活动比单调乏味的数学知识讲解效果要好得多。教师在讲解数学课题的时候,让学生融入到这一课题中。这样,一是高度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二是学生能够更好更容易地吸取课题中的精华,更有利于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技能,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说到思维,大家都知道,人的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不只是在学习数学这一门学科,在生活中也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可以从某个人说话的方式、语气看出来这个人的思维能力。有位教授说:“这学期,我要教给你们的不是这本书,是思维方式,思维明确了,做人也就明白了,做事也就清楚了。”再来说说高中数学中思维的重要性。教师在讲数学题的时候,告诉学生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教师要看到学生的做题思路,也就是学生的思维是否明确。再回到课堂,以前,是教师讲、学生听,也不知道是否所有学生都学会了、吸收了;现在,更多的是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学生不会的时候大胆向老师提出,这样的课堂更有趣,更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适当的作业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有不一样的学习能力,高中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程度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难易程度的作业。课堂上接受了新的知识以后,课后学生要多做练习题,以便巩固课堂上的新知识,也能通过做练习题看到自己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看到学生对课题的掌握程度,如果多数学生完全掌握,下节课就可以进行新的课题,少数同学进行课后补习或者其他方法;如果基本都没掌握,下节课就上练习课,讲解习题。当然,在一个大课题以后进行总的练习讲解也是可以的,相比之下,这种方法是比较切合实际的。高中数学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学习能力强的可以在基础练习题后加一些较难程度的练习题,让他们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将会大大提高;学习能力一般的就布置平常的练习题,从易到难,一步一步,让学生自己慢慢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学习能力较差的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基础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反复练习同一题型的不同题目,从而慢慢熟练掌握,然后在其掌握以后可以布置难度较高的练习题。高中数学教师给学生留的作业要有技巧,循序渐进,让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能够到达同一水平,普遍得以提升。

四、通俗易懂的学习技巧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是变幻莫测的,但是找到诀窍以后,就会发现数学原来那么简单。学习高中数学是需要技巧的,那些学习好的学生就是有自己的学习技巧,像记英语单词一样,数学也有要记的东西,这时候就有了技巧,并不是一种技巧适合所有学生,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不同的技巧,让他们自己选择合适的技巧。比如英语单词“cabinet柜子”,有的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就记住了;有的学生通过把这个单词分解开,cabinet(擦比net网络大家都知道);也有的学生通过读音记忆,kanbenet。数学中,记忆函数、抛物线算是一个难点,例如,一次函数y=ax+b,判断函数图像在哪个象限,看a和b,a大于0在一三,x大则y大;a小于0在二四,a大则y小;b大于0在一二,b等于0过原点,b小于0在三四。同理,二次函数、三角函数、反函数等都有特别的口诀,会使学生更容易记忆、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杨长生.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师),2010(11).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篇7

[关键词]高校教学;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549(2017)05-0078-02

在目前我国大学教育中,整个教学环节应该更侧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其中就包括创新能力及创业能力的培养,因为大学校园面对的现实问题是就业,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更应该结合社会的现状来对学生提出要求。按照这样的教学目标,大学课堂教学模式需要重构,分别从思路创设、实施改革、创新模式、创业实践等方面着手,全力将大学教育打造成创新意识、创业能力教育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及创业的能力,为就业提供保障。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长远目标

1.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符合国家的发展需要

随着社会和国家的不断进步,强国的表现形式也逐渐转变为综合国力的体现,换言之就是人才的创新和科技的发展,只有具备这强有力的两点优势才能保障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创新是文明的进步,也是发展的强有力推手。近年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创新型社会的建立工作,是国家发展中的重要策略。因此,在大学校园中开展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是符合我们现代社会的总体发展方向的,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也是制度创新、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利用创新创业型人才会将我国的发展推向更高的台阶。

2.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可以改变现有的就业局面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以及高校的扩招,大学生越来越普及化,这就为社会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压力,针对这种情况,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就可以适度地缓解社会面临的这种就业压力,高校毕业生可以依据自身的爱好及特点选择自主地就业和创业。因此,高校必须要全面落实创新创业相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引导高校毕业生逐渐加入到创新创业的队伍中来,成为价值的创造者和就业的提供者,为社会缓解就业压力。

3.创新创业能力是目前高校生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

现在高校学生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向是独立的思考和探究能力,以及强烈的自我价值体现的意识,这是现在大学生追求的目标。培养创新创业能力能从更全面的方面培养学生的这种自主价值体现的个性,通过创新创业活动,能让学生选择更适合未来发展和突破的人生道路。

二、目前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表现

在目前社会大形势的驱动下,大多高校已经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已经分别开设相关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为学生日后的就业途径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但不得不说,在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衔接,导致学生无法将专业课程的学习有效地运用到创新创业中。

第一,目前高校在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意识仍然处于薄弱的状态,对相关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经验有待探讨和提高,并且创新创业教育与其他基础课程教育的紧密度不够,容易造成脱节的现象。因为一些高校的教学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思路上,更重视基础的理论课程教育,对实践等社会经验的体现不够注重,对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起不到促进的作用,尤其是高校扩招后,大量的高校学生涌入校园,让高校的教学质量停滞不前,另外,一些教师的关注点停留在自身的评级和职称评定方面,在学术的交流和论文的探讨方面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实际教育环节却缺少激励教学的制度,导致教师长期处于传统的教学状态下,不能有效地利用现代的教学资源,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也缺乏了强有力的支撑。

第二,随着高校的扩招,很多地方教育机构的高校人才也在增加,但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很多地方高校的实践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且针对性和实效性缺失,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缺少整体的设计和规划。很多高校也没有对整体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和构建,对系统化的思维指导教学缺乏经验,仅仅是在校园内加设了一些现代化的实践教学基地,但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并不具有有效性,导致资源的应用不匹配,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不明显。

第三,有一些高校由于多方面因素的考虑在教学实践平台方面不健全,实践教学内容和构建缺失,导致教学效果失效。因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更需要高校在教学设备、实验设备、实践场所以及教学平台方面耗费更多的教学资金,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就需要高校必须要得到包括企业、社会组织的支持与帮助,来实现资金方面的以及成本方面的满足。在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由于很多老师缺少对技能培训的经验,在实践教学中也无法体现师资强有力的后盾,另外,在基础实验建设、管理与操作、条件与改善方面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支持,这些困难都是抑制高校发展的因素。即使对于一些条件稍微好的高校来说,也往往因为院系在实践教学的管理方面缺乏沟通和经验,导致管理不善,教学资源浪费或者不能合理利用的局面。这些不足都是导致目前高校中无法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学的原因。

三、加强和完善创新创业能力教育的教学体系

1.通过有组织的兴趣小组的探讨来加强教育

目前,在高校中大学生已经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这种积极性和主动性,则需要为大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环境。教师需要进行一定的研究和探讨,可以通过交流平台的搭建和共享,将学生之间已有的资源进行归集和汇总,并将对此感兴趣和有意向的学生组织起来,搭建一个兴趣小组,教师可以对兴趣小组内的组员进行专项的指导和教育,这是加强学生在此方面的能力和经验的有效途径。具体的实施方案是兴趣小组凭借学生的兴趣和专业自愿组合,教师在指导教学的过程中负责方案的实施,包括思维的课程、项目的策划课程、见习的经验、交流互助的过程等教学模式,对兴趣小组的成员进行专业的辅导和训练,并将这一过程在平台中共享。

2.通过创新创业的专题讲座和培训来加强教育

为了给大学生营造更强烈的创新创业意识,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题讲座和专题培训来实现,为学生打造良好的氛围。因此,在大学校园中,校方各部门需要紧密配合,包括大学的就业指导部门、教育指导部门,以及相关职能的部门,通过有效的协作来促成各类型的创新创业专题讲座和培训,对外,校方还需要与社会各职能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就业指导中心,等等,围绕“创新、创业”话题定期开展各行业相关的专题讲座和培训,将成功的案例和经验传授给即将踏出校门的学生,用亲身的经历来激励学生勇于创新创业的精神。同时,高校还需要为大学生创设和建立行业性开放性实验室,并与第三方企业协作为学生打造实践基地,寻求校内与校外共同作用的联动机制,为大学生的创新、实践、创业能力的锻炼提供机遇。另外,校方还可以定期聘请成功的创业人士为学生讲述创业的经历,有效地提高学生创业创新的热情。

3.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竞赛

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环节中,学生需要不断地参加各类型的竞赛来扩宽知识面,同时训练和竞赛都是对实践教学最好的测试,对大学生的思维的开阔、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重要的作用,另外,通过创业创新竞赛也对高校培养创业人才、增强整体就业率和科研成果达成都有一定的帮助。目前,针对高校大学生来说,社会上的很多竞赛都要踊跃报名参加,高校也需要鼓励学生进行挑战,比如全国类型的大学生挑战杯赛,就是以大学生课外的学术作品为基础进行的竞赛,学校可以通过海报、交流平台等多种方式在校园中进行宣传,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踊跃性为目标,推动大学生走出高校多参与到社会的活动中,如科技的开发、学术的论坛、论文的设计等,这些社会经历对大学生日后的创业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另外,大学生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参加高校内的社团,也可以多参与社会的就业协会、创业协会,多投入到社会的一些实验和科研模拟中,从中寻求自身的经历和机遇。以此来切实地锻炼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

4.通过实践锻炼,为学生创建施展能力的平台

教育的结果是需要在实践中运用的,所以需要大学生在实践中磨练和发挥创新及创业能力。首先高校需要为大学生创设此类平台,能够让大学生通过实践的炼来了解和感受社会环境,以此来锻炼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乐趣提供支持。而社会的实践环节不仅仅是让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另一层面也是要求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实际的操练,让学生在理论、操作和方面都得到提升。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篇8

关键词数学思想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081-03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平时教学点点滴滴的细节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新课程背景下数学学科教学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应做何贡献呢?

一、数学思想方法概述

数学思想方法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论,是数学知识更高层次的抽象与概括,蕴涵于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应用过程中,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桥梁,是对数学事实和理论经过概括后产生的本质认识。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骨架与肌肉,是数学知识结构的活力与灵魂。一般来说数学思想方法可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操作层次

待定系数法,换元法,配方法,反证法,构造法,参数法,判别式法,排除法,割补法等;

2.逻辑层次(或思维方法)

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比较与类比,具体与抽象等;

3.策略层次

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与整合的思想,化归与转化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有

限与无限的思想,或然与必然的思想(通常被称为七大数学思想方法)等。

二、数学思想方法对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数学教育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挥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作用,积极培养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数学素养,为学生未来发展和学习进步打好基础。数学教学有两条线,一条是明线即数学知识的教学,一条是暗线即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而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是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纽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观念和创新思维的载体,由于数学思想方法对人们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起着指导和调控作用,所以它具有良好的思维训练功能。例如,符号表述与换元的思想能够突出思维的概括性、简洁性;化归思想可以增强思维的灵活性;而分类思想则能训练思维的条理性、目的性等。数学思想方法在培养创新能力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对此深有体会。因发现X光的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英国物理学家伦琴,当有人向他问及“科学家需要什么样的素养?”时回答:“第一是数学,第二是数学,第三还是数学。”显然,他所说的数学修养,理应包括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品质和数学能力。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数学创新意识开始,实质上就是一种灵感思维和发现精神,或者是一种思维模式,是一种基于数学理论发展和数学方法产生的思考再现。表现为:“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能不能不这样”“那样做是不是更好些”等认知观念的不断冲突和平衡。培养数学创新意识就是要使学生对数学活动中产生新问题、新观点、新结论、新方法等表示兴趣、关注,并产生尝试创新的强烈欲望和动机,形成参与创造活动的动力,以便他们在创新活动中进一步获得或提高数学创新能力。

三、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途径

1.揭示数学对象之间的异同点与联系,激发创新意识

数学教材中有许多概念、定理、公式,教学中,老师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概念、定理、公式,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探索、发现,去论证,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而且可以开启学生智慧大门,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只讲概念、定理、公式而不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的知识水平永远停留在一个初级阶段,难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结论的探索、发现、推导过程,搞清其中的因果关系,领悟它与其它知识的关系,让学生亲身体验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所经历和应用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案例1.概念辨析

2.在解题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建立问题链,培养创新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一个高质量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因此,创设积极思维的问题情境是引发创新意识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应紧密联系教学实际,实际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中发掘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设计转化为问题情境,以触发学生的兴奋点,启动思维的激活状态,进而引发探求的欲望和动机。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很重要的途径之一是指学生学会提问,使他们学会建立一连串问题组成的问题链条,逐步通向原问题的答案。在指导学生学会提问的过程中,首先是教师要做出示范。这种示范必须长期的、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这种指导,应该发挥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具体的可以参考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提出的模式来进行。

通过上述层层设问,由单一的知识传授目标拓展为知识与能力并重,再进一步形成知识、能力、数学体验、创新四位一体的多维目标体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包括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归纳猜想证明的研究模式体现了特殊与一般的思想,是数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3.通过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强化创新精神

为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高中数学教材增设了“研究性课题”。研究性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要以自己的自主性和探索性为基础,经历一个“设疑―释疑―质疑”的过程,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让学生花费一定时间展开主动的探索活动,不但可以在提高学习能力、掌握思想方法、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等方面获得很大的收获和补偿,而且可以使他们学到怎样学习,怎样发展自己,以及怎样在离开学校后继续提高,即获得一种能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正是素质教育所应追求的目标。在数学教学活动的探索过程中,教师呈现自己思考问题的正确或错误过程,以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解读或推导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数学。同时,教师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让学生思考或反思数学知识和内在的思想方法,总结和交流自己的想法;布置给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使其从中感受成功的体验和获得活动经验,最终形成“发展自己数学”的个性化思维模式。数学创新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基础知识的积累、思维模式的训练和数学活动经验的感悟,更离不开具有数学特征的数学抽象、数学推理和数学模型化等训练,离不开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自由想象和数学美的欣赏,更离不开宽松和谐民主的文化环境的营造。所有这些,需要学生自己强化训练,更需要教师的精心安排。

案例3.关注创新题型的考查

对于这种“阅读理解型”的创新题目,多数同学难过审题关。在解题过程中,对信息的检索很重要,体现归纳思想,从特殊到一般。数学创造对思维的品质要求较高,首先要求思维具有一定的深度,也就是说能洞察所研究的每一事实的实质及这些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能从所研究的材料揭示被掩盖的某些个别特殊的情况;能组合各种具体模式等。其次是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即思路宽广、善于多方探求,能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思维。再次,还要求思维有灵活性和独创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能够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与变化,及时地改变先前的思维过程,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即能及时摆脱心理定势。爱因斯坦把思维的灵活性看成是创造的典型特点。思维的独创性指的是思维活动的创新程度,它表现为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的新颖、独特、别出心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引申问题是思维创造性的表现之一。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教材的每一章节乃至每一道题目,都体现着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机结合。所以“解决问题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数学思想方法在学习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提示了思路,提高成效和水平,同时也促进了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而且随着数学思想方法掌握和应用水平的提高,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水平也将随之而提高。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方法、规律的一种本质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和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数学知识是数学思想方法的载体,数学思想相对于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数学方法又处于更高层次,它来源于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的数学方法,在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及方法处理数学问题时,具有指导性的地位。对于学习者来说,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飞跃,从而上升为数学思想,一旦数学思想形成之后,便对数学方法起着指导作用。只有全面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真正领会数学的本质、掌握数学的真谛;才能在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点燃思维的火花、疏通思维的渠道,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地培养和开发,才能使学生在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愉悦中增强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逐步培养创新能力。因此,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源泉,数学创新能力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积累和发展的必然产物,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积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只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朱正权.一道高考题引发的探究性学习[J].数学通报2008,(5).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篇9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193-02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实施这一战略的关键,乃是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是各级各类教育的根本目标和艰巨任务。作为直接向社会输送各种高级专门人才的前沿阵地,高等院校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肩负重任。应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呢?本文从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阐释入手,对适应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分析,为大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完善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创新素质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

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培养不可或缺、互为关联的三个维度,而创新素质则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其终极目标是培养和提高人们的创新能力。良好的创新素质是一个人能够展现较强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创新能力,又称创造力,是指人们提供首创性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的能力。简言之,创新能力是指人们所具有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创造活动中形成,也是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创新能力也可以理解为进行创造活动的能力。何谓创造活动?前苏联心理学家捷普洛夫(B.m.te)说:“凡是能给予新的、独创的、有社会价值的产物的过程,都叫创造活动。”这就是说,创造活动是以提供创造性产物为特征的。而创造性产物的特点有两个:一是首创性,新奇独特,前所未有;二是价值性,对社会或个人有一定用途。两个特点缺一不可。据此可以界定:创新能力是提供首创性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的能力。

一般地,人们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性地计划以及组织和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其中,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它是一种综合的思维能力,它需要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四种能力的统一。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直觉思维是一种非形式逻辑思维,是一种未经逐步的逻辑分析而获得答案的思维方式。具备这两种思维能力是一个人敢于创新的必备条件,而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又恰恰是我们在教育中重视不够、做得不好的。

创新能力来源于对知识的合理吸收、理解和运用。心理学关于创新能力的研究成果表明:创新能力涉及人的心理、生理、智力、思想、人格等诸方面的基本素质,它以这些基本素质为基础,是上述基本素质的综合体现。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独立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新见解、新结论以及各种不同的操作方式、方法,都是一种创新。大学生所具备的这些能力,在本质上都属于创新能力。

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关键取决于他是否具备创新素质。一般认为,创新素质至少包括以下7个方面的内容:(1)有不断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勤于思考,思维灵活,具有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统一性,并善于想象,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对问题由高度的敏感性,求新、求异。(2)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勇于突破思维定式的束缚,善于提出新观点、新理论和运用新方法、新思路解决问题,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3)有高度的独立性和自觉性,个体的主体意识比较强,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能排除外界干扰,专注解决某个感兴趣的问题。(4)有适度的冒险精神,敢于怀疑,敢于批判,在任何不利条件和环境中都不动摇对自我的信念,在挫折面前可很快调整自我心态。(5)所掌握的知识新(前沿性知识)、专(在某一领域有独到见解或较深造诣)、博(有扎实的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6)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信息能力、研究能力和操作能力。(7)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心理素质,这主要包括意志力、观察力、乐观、独立、幽默、富于社会责任感等。

二、创新教育体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构建一个与创新能力含义、内容和创新素质相一致的教育体系――创新教育体系。

然而,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与致力于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这种创新教育体系还存在极大的矛盾与冲突。第一,我国大学生在应试教育中形成的思维标准化。思维标准化是指思维方向、方法和技能的规范化和模型化。一般而言,一个人的思维标准化程度不仅与教育模式相关联,而且还会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思维标准化不仅会导致学生的思维缺乏灵活性和独创性,而且还可能导致学生的思维惰性和权威迷信。因而,思维标准化构成了各国创新教育所共同面临的挑战。对于我国的大学生来讲,由于我国数千年来所秉承的师道尊严悠久传统以及应试教育模式的实际存在,客观上形成了学生“惟师、惟书、惟上”的心理定势,这种情况会变得更为普遍和严重,因而更值得加以关注。第二,大学生在长达10余年的中小学阶段学习知识的无活力化。知识无活力化是指学生所学的知识很少或不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其本质是知识吸收的僵化。这实际上意味着我们所强调的“学以致用”只是一句空话,极易引起学生在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最终导致学生在智力发展上的压抑、停止甚至退化。这对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很可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有助于解决传统教育所导致的思维标准化和知识无活力化。

因此,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关注以下四个方面:(1)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主要包括创新动机、创新目标和创造潜力。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只有在强烈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大学生才能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2)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精神主要包括有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对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因此,学校应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3)创新能力的培养。高等院校应通过全面系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贯彻实施,激发大学生创新的兴趣和欲望,训练大学生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洞察力和想象力,锻炼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激发大学生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着力搭建专业知识与技能相结合、通识性与专业性相结合、具有学术性特征的专业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重点锻炼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和所具有的技能去发现、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实践问题的能力。(4)创新品质和人格的培养。创新品格和人格的培养应主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无畏的胆识、坚强的意志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上述几个方面在创新教育中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作用。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一个人创新的灵魂和动力,创新素质是其创新的本质力量所在,而高尚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品质则实现创新成果的根本保障,它不仅能激发创造意识,而且还能促使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更好地发挥和运用。

需要指出的是,创新教育过程是漫长的,它不仅应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而且还通常涉及学前教育和校外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作为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主战场的课堂教学,在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大有可为,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对担负着直接向社会输送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来讲,尤为如此。

三、课堂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沿阵地

高等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一是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学习,二是培养锻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并尽快适应社会奠定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虽然高等院校课堂教学的两项任务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但更重要的,应该是事实上也证明是大学生发现、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类能力在本质上体现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虽然传统的讲授法在完成上述任务中具有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对于高等教育来讲,讲授法往往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式进行知识的单向传授,忽视教学双方的互动交流,尤其是容易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对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激发以及创新素质与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改革传统的讲授法,大力推行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等,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一)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诱导、暗示或通过阐明事例,激发学生联想从而领悟知识要点实现教学目的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掌握所需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即通过自己的思考所悟出来的,是主动获取而非被动接受,教给学生的也不只是现成的知识,而是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具有发现、认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素质和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些现象或问题进行探讨、辨析乃至争论而获得知识的方法。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讨论、争辩,可以获取对书本及书本以外知识的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可以高度激活学生的思维和灵感,使其成为讨论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经验的主动发现者,锻炼其思考问题、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在讨论中如果教师再加以正确地引导,不直接地论是论非,不局限于课本结论和自己的认识,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并提出新的思路、观点、方法,那么,就可以使学生在讨论引起的认识交锋和思想碰撞中,充分地发挥、锻炼其思维的批判性、独创性和敏捷性。这不论是对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是锻炼其创新精神,抑或是塑造其创新品质和人格,都是传统的讲授法所不能相比的。

(三)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是通过案例的分析、讨论,从而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的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这种教学方法常常将案例的介绍、分析、讨论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案例的分析、讨论中,自觉地去锻炼、提高自己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己创新素质。美国的哈佛商学院和加拿大的毅伟商学院就是以课程的全案例式教学取得成功的典型。它们的课程教学以案例分析为主,制作的案例大都以全世界真实的经济和企业背景为基础,常常把一些重要的数据或资料故意漏掉,一个案例的正确答案决不唯一,案例分析的结果也往往不是全部的结论,最终总会留下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它们的案例教学法,力图把学生置于一个实际经营者的立场上,从实战的环境出发,让学生学习什么是经营和如何经营;重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适应形势及其变化去确定更好的、更有效的管理手段,而不太重视经营问题的解决结果,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而不重视是否得到正确答案。也就是说,在哈佛商学院和毅伟商学院,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管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每个案例都必须由学生去进行分析、解释和讨论。事实上,久经推敲的案例中,已经隐含了在真正的管理者看来是科学合理的过程,对学生起着提示和引导的作用。所有这些,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功不可没。

由上可见,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都是有利于塑造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但在使用这些方法时,若组织实施不当,不仅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甚至会影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可以说,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这一主战场的指挥官,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把提高教师实施创新能力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是全面推进创新能力教育的基本保证。高等学校的教师应适应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努力开展创新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途径的研究,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方法并大胆实践,确保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和培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韩江水,陈春林.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理论导刊,2009(6):83-85。

[2]宁滨.创新型人才培养应把握三个着力点[n].中国教育报.2010-1-28(3)。

[3]乔海曙,李远航.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大学教育科学,2008(1):20-23。

[4]宋佳东.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n].光明日报.2013-04-01(16)。

[5]杨臣.研究性教学:提高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n].光明日报.2010-07-17(7)。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篇10

【关键词】计算机;计算机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我作为一名计算机课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而且使学生学会了进行独立思考和科学的思考,为他们以后发展为创新型人才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计算机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作为一名计算机课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育理论、教育思想体系的变革,并具体到教师个体教育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的实施,使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应得到极大的尊重。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使师生关系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所以我们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全新的教育观。树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首先,明确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他们的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其次,明确素质教育的实施,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再次,创新能力需要终身培养,创新动机需要终身激励,因而创新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2.树立全新的教学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产生了重大变革。首先,传统的班级教学发展成为班级教学、小组教学、个别化教学、远距离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组织形式的教学。其次,由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基于知识归纳型或演绎型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问题提出”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树立全新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了客观条件。

3.在计算机教学中,要与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相整合。不仅要培养学生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法律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营造创新教育环境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阵地,应当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摇篮。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这包括教学心理和计算机教学环境的营造,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交流,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

此外还要注意创设创新大环境,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计算机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要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将计算机巧妙地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环境,如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比赛,将优秀作品在网络上交流。

三、推行问题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问题式教学模式把学习设置在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习者通过互相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改变教师“一言堂”或唱“独角戏”的老方法,还学生以自我学习和钻研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敢于质疑发问、想象猜测,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

四、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